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二章濡化、社會化與涵化第一節(jié)人性與人格CONTENTS一、人性及其研究二、世界觀三、價值觀四、人格一、人性及其研究1.1人性的歷史探尋1.3美國人類學的關注點1.2人性在中國的研究1.4人性的定義1.5人性的多樣性1.1人性的歷史探尋人性研究歷史悠久,歐洲學者近500年來廣泛涉及人體、本質、能力、感覺、經(jīng)驗、想象力、意欲、道德、性格等多方面。中國古代思想對人性有深刻見解,如孔子的“盡人性”、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惡”等,為人類學提供了豐富的哲學傳統(tǒng)。1.2人性在中國的研究中國古代對人性的理解貫穿哲學與思想發(fā)展史。傳統(tǒng)人性觀念在現(xiàn)代學科中得以整合,尤其在比較教育和教育心理學領域。1.3美國人類學的關注點美國人類學關注教育和多元族群文化,強調文化對人性的轉變和教化的作用。文化轉變人性的三個功能:傳遞、轉變、改造。1.4人性的定義人性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的整體內涵,包括生物、心理、思維、行為等特征。人性的形成受到生物性、文化濡化和社會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1.5人性的多樣性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塑造了絢麗多彩的人性,人類的共性和個性觀察在其中展現(xiàn)。人類學關注個體與文化之間微妙的關系。二、世界觀2.1世界觀的基本概念
世界觀是人對整個世界與周圍環(huán)境的基本看法。
源泉包括科學、哲學和宗教,以及個體層面的需求、動機、興趣等形成的觀念。2.2草根世界觀與都市世界觀
草根世界觀反映小規(guī)模社會與自然的和諧一致,如中國西南山地民族的神山圣跡信仰。
都市世界觀反映大規(guī)模社會中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強調物質社會的功利需求和心理精神需求。三、價值觀3.1文化與價值觀
價值觀是社會文化成員對事物的理念與判斷,直接或間接影響其言行。
一般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如兒童養(yǎng)育方式、生育制度等塑造了文化特定的人格特點。3.2價值觀的差異與變遷
社會背景、階層、代溝、性別、信仰等因素導致不同社會對價值觀的差異。
社會變遷引起了婚姻家庭傳統(tǒng)模式的變化,體現(xiàn)了人們對價值觀的適應性變化。四、人格4.1人格概念
人格是濡化、社會化和適應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個性特征的總稱。
個體人格與群體人格在文化背景下展現(xiàn)出共有和個體差異。4.2人格結構
基本人格結構概念指在一種文化中,基于社會成員的共同經(jīng)驗和可能產(chǎn)生這些經(jīng)驗的人格特征的一種整合類型。
眾趨人格觀念認為在一個群體中存在一種共同的人格趨向,但人格的一致性有限。4.3文化對人格的預設
文化與人格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人格受文化影響,文化又塑造人的行為和個性。
人格的一致性與文化、價值觀的獲得相關聯(lián),人格特征在文化中顯現(xiàn)。
第二節(jié)濡化、社會化與涵化CONTENTS一、濡化二、社會化三、涵化一、濡化1.什么是濡化濡化(enculturation)是在特定文化中個體或群體繼承和延續(xù)傳統(tǒng)的過程,由赫斯科維茨首次提出。濡化是學習經(jīng)驗,使個體在特定文化中生存的能力。1.1個體角度的濡化
兩種承繼:生物性承繼與文化的習得與傳承—濡化。
人的學習與教育的本質。1.2群體角度的濡化
不同族群、社會存在和延續(xù)的方式和手段。
族群認同的過程標志,通過代代承繼的方式認同于某一族群。2.濡化的含義教化與學習:代際傳遞建立社會的價值系統(tǒng)。教育在濡化中的重要角色,包括正規(guī)學校教育和一些民族民俗活動。文化延續(xù):人們通過共同活動形成共同的思維與行為方式。2.1族群自立
促成個人發(fā)展和社會文化傳承的內在動力。
是族群自立的基礎,成為社會成員在文化上確立認同感與一致性的過程。2.2制度
社會成員確立和遵守各種制度,如政治、經(jīng)濟、婚姻、教育制度。
制度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建立社會規(guī)范、表達價值觀念、指導群體行為的功能。二、社會化1.社會化和濡化的區(qū)別
社會化是通過學習社會文化、扮演社會角色、參與社會活動,與社會相整合的過程。
區(qū)別在于社會化強調個體與社會互動的特點和條件,而濡化強調文化的傳遞過程。2.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第一環(huán)境
個體社會化進程始于家庭。
家庭影響個體的觀念、心理和行為習慣。3.社會化是獲得文化重組的過程
包括初級社會化和次級社會化。
超越單一文化獲得文化整合的過程。4.個體人格與反社會人格
個體人格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
人格差異會在面對突發(fā)性事件時表現(xiàn)出來,有健全和脆弱之分。1.什么是涵化涵化(acculturation)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文化體系間由于持續(xù)接觸和影響而造成的一方或雙方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文化變遷。三、涵化2.強制涵化和非強制涵化強制涵化是以軍事或政治手段強行灌輸文化。非強制涵化是在文化交流中發(fā)生的變化,不以統(tǒng)治為目的。3.涵化現(xiàn)象的常見模式同化:外來文化適應主流文化,不再作為分開的文化單元?;旌希何幕诮涣髦谢焐鸂顟B(tài),如語言的混生狀態(tài)。整合:保持原有文化特征,吸收異文化因素融為一體。分化:拒絕接受異文化的傳播,保持原有文化。邊緣化:既無意保持原有文化,又沒有吸收異文化,處于兩種文化的縫隙之間。第三節(jié)文化中斷與文化適應CONTENTS一、文化中斷二、文化適應1.文化中斷在文化接觸中,不同文化除了相互吸收與整合外,也可能經(jīng)歷文化中斷。這指的是文化交流在某些情況下受到阻礙,個體在長時間內無法連貫地獲得文化期待與責任。一、文化中斷2.文化中斷理論由奧格布提出的文化中斷理論解釋了不同文化背景學生學業(yè)成績不佳的原因。理論強調每個少數(shù)民族擁有獨特文化,與其他文化并非落后,而是有別。對非洲移民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成績不佳不僅僅因為文化上的缺失,更是由于學生的文化標準與學校教育不相適應。奧格布認為,這些學生采取一些獨特的生存策略,如曠課、退學、輟學,抵抗在學校中受到的排斥。這些策略可能與正規(guī)學校教育思路相悖,但對他們而言是必然之舉。學業(yè)失敗被看作對本土文化的一種積極保護,而解決之道則在于減少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文化隔閡。文化中斷并非僅限于學校環(huán)境,也可能在國際貿易、政治往來、人才流動等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發(fā)生。問題的分析不能簡單地進行負面價值判斷,因為文化中斷有時是在不同文化交叉中的必經(jīng)階段,通過這種“中斷”或“不適應”,才能最終實現(xiàn)文化上的吸收與整合。一、文化適應人類學將文化適應看作個體或群體更好地與生存環(huán)境達成一致的目標之一。研究人類的適應性課題分為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兩個方面。1.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從生理學、人體形態(tài)學、遺傳學等生命科學的角度研究人類對不同環(huán)境壓力的生理適應和遺傳適應。2.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主要從社會制度、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經(jīng)濟變遷等角度研究人類群體在面對環(huán)境壓力時的文化適應與文化中斷的原因。(一)文化適應1.文化適應的基本內容互惠義務工具制造合作狩獵食物分配夫妻間的互惠義務符號溝通和語言2.個體生命周期中的文化適應個體一生中不斷適應社會文化環(huán)境,學習包括規(guī)則制定與遵守等知識,對社會的存在與進化至關重要。(二)自我與文化適應1.自我與文化適應關系
自我與文化適應直接涉及個體層面,自我是個體生理發(fā)展、意識作用和社會文化互動的產(chǎn)物。2.自我意識與發(fā)展
自我意識是人性和人格的基本方面
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世界和自我的認識3.文化影響下的自我概念差異例如,臺灣卑南人以內斂的概念來表征“自我”;布農人依賴出生以后的成長過程來意識到自我的完整。(三)自我與他人1.禮制下的自我基本力量
儒家禮制下,個體自我的基本力量來源于傳統(tǒng)文化意識所既定的有意義的他人關系。2.他人對自我觀念的重要性
有意義的他人對個體自我觀念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社會互動中個體才能理解所在文化并將其內化。3.人際平衡的心理社會穩(wěn)態(tài)
個體力求在精神需求和文化要求之間獲得動態(tài)平衡,不同文化模式形成不同的自我結構。1.文化經(jīng)驗對自我的影響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自我差異,文化經(jīng)驗被認為是構成自我的先決條件。(四)文化、自我與情境2.人與情境的相互作用人與情境相互作用,各種要素共同決定人的行為,正?;蚍闯P袨槭浅掷m(xù)反應和調節(jié)的結果。(五)個體認同個體認同是什么?個體認同的形成過程教育的角色個體認同的雙重來源個體認同是什么?個體認同(personalidentity)是一種自我意識,指個體將自己的態(tài)度、價值觀、生活方式與其他精神體系聯(lián)系,并內化于自身人格系統(tǒng)中。這涉及將某種思想和行為同構于個體。相對應的概念是族群認同(ethnicidentity),指將世界劃分為“我們”與“他們”類別的一種強烈的心理或情感依賴成分。個體認同的形成過程個體認同的形成是人的濡化、社會化過程的結果。在與他人建立關系的過程中,個體獲得在社會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心理上的接受程度。這過程包括對價值觀、生活方式、態(tài)度和意義的期待和效仿,同時也包含個人的判斷、選擇和評價。例子:中學生對偶像的模仿
在當今社會,中學生可能對歌星、影星、體育明星抱有狂熱的態(tài)度,不僅模仿他們的穿著打扮,還學習他們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行為舉止等。個體認同的雙重來源個體認同的形成既是個人意識發(fā)展的結果,同時也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人類學旨在發(fā)現(xiàn)個體文化認同感形成的內在脈絡,為教育提供系統(tǒng)引導,促使個體朝著個體和社會有機整合的認同方向發(fā)展。教育的角色今日教育在引導個體認同方向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旨在使個人實現(xiàn)個性自由發(fā)揮,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從而促進社會系統(tǒng)的良性協(xié)調運作。(六)交叉文化中的適應文化適應的定義交叉文化中的文化適應是一種學習和揚棄的過程,也是產(chǎn)生新文化和建立新文化模式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文化會失去一些特質,并獲得新的文化特質。文化適應的全球影響文化適應不僅僅是文化本身的問題,它涉及到在特殊環(huán)境下呈現(xiàn)文化多樣性。當新的文化特質納入國家或民族的制度體系時,文化適應實際上是建立新文化體系的過程。(七)在強勢文化輸出面前強勢文化輸出與文化適應文化輸出的過程背后蘊含著政治、軍事、經(jīng)濟、社群和文化實力的影響。在全球化中,強勢文化輸出面臨對多樣性的威脅,引發(fā)了對文化霸權的負面看法。實例解讀:麥當勞的“國旗競猜”事件
1994年,麥當勞在英國推出“國旗競猜”廣告,卻因缺乏宗教知識在包裝上印有沙特國旗而引起沙特政府的不滿。這一事件反映了強勢文化輸出在不同文化中可能遭遇的阻力。國際社會對文化輸出的反思全球各國對于強勢文化輸出的負面看法增多,認為其威脅了文化多樣性,弱小國家難以維護本民族聲音。在此背景下,對文化輸出的反思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文化相對性的觀點人類學強調文化相對性,認為不同族群的信仰、觀念和風俗習慣在歷史長河中形成。采取文化相對性的態(tài)度,有助于理解文化交流中的異同,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友好交往。(八)文化的回應文化中斷的預估性培訓面對文化中斷,人們進行文化適應需要進行預估性培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沈陽理工大學《管理統(tǒng)計學》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沈陽理工大學《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2022-2023學年期末試卷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研究生 定向 合同
- 合同標簽替換規(guī)范
- 共享單車管理
- 2024貨船租賃合同
- 綠化養(yǎng)護工程XX管養(yǎng)項目投標文件
- 2024物流運輸合同格式
- 2024廣西無公害稻米種植收購合同范本
- 2024打印機復印機銷售合同
- 冒泡排序和選擇排序課件
- 消防設施維護保養(yǎng)作業(yè)指導書消防維護保養(yǎng)的概述
- 術后顱內感染課件-參考
- RBA(EICC)宗教信仰調查問卷
- 徒手控制技術-切別摔講解課件
- 民族最閃亮的坐標(2020遼寧錦州中考議論文閱讀試題含答案)
- 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
- 行洛坑鎢礦智慧礦山綜合樓招標文件
- 公務車輛安全檢查表
- SYB創(chuàng)業(yè)培訓課件-10步全
- 建筑施工安全風險辨識分級管控(臺賬)清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