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床類型、特征及資源評價_第1頁
鐵礦床類型、特征及資源評價_第2頁
鐵礦床類型、特征及資源評價_第3頁
鐵礦床類型、特征及資源評價_第4頁
鐵礦床類型、特征及資源評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鐵礦床類型、特征及評價主講內(nèi)容第一節(jié)鐵礦資源概述第二節(jié)鐵礦床的類型第三節(jié)我國鐵礦床地質(zhì)和資源評價第一節(jié)鐵礦資源概述一、鐵礦資源的國內(nèi)外分布二、鐵的工業(yè)礦物、礦石類型及工業(yè)要求三、鐵礦的成礦地質(zhì)作用鐵是人類最早利用的金屬元素之一,據(jù)美國礦務局〔1983〕統(tǒng)計:〔1〕世界鐵礦儲量為2903.5億噸;〔2〕主要分布于俄羅斯、中國、巴西、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均超越100億噸〕,其次為印度和南非;〔3〕礦石平均檔次>60%。第一節(jié)鐵礦資源概述世界鐵礦總儲量:740億噸〔烏克蘭-澳大利亞-俄羅斯、中國、美國、巴西、哈薩克斯坦〕一、鐵礦資源的國內(nèi)外分布二、鐵礦的工業(yè)礦物、礦石類型1、鐵礦的工業(yè)礦物2、鐵礦的礦石類型和組成特征第一節(jié)鐵礦資源概述二、鐵礦的工業(yè)礦物、礦石類型1、鐵礦的工業(yè)礦物知含鐵工業(yè)礦物有300多種,主要的工業(yè)礦物:2、鐵礦的礦石類型和組成特征〔1〕礦石類型磁鐵礦型礦石、赤鐵礦/假象赤鐵礦型礦石、褐鐵礦型礦石、鈦磁鐵礦型礦石、菱鐵礦型礦石;〔2〕構造構造致密塊狀礦石、浸染狀礦石、條紋條帶狀礦石、網(wǎng)脈狀礦石、角礫狀礦石、鮞狀和腎狀礦石;〔3〕鐵含量富礦石:磁、赤鐵礦型,F(xiàn)e>45%;菱鐵礦型,F(xiàn)e>30-35%;貧礦石:磁、赤鐵礦型,F(xiàn)e含量在25-45%之間;菱鐵礦型,F(xiàn)e在20-30%之間;二、鐵礦的工業(yè)礦物、礦石類型2、鐵礦的礦石類型和組成特征〔4〕共生有益組單一鐵礦石、綜合鐵礦石(Mn、Ni、Co、V、Cr、Mo、W,etc.〕;〔5〕氧化程度按TFe/FeO比值,氧化礦石,TFe/FeO>3.5;原生礦石,TFe/FeO<3.5;*TFe指礦石的全鐵,包括可溶鐵〔SFe〕和硅酸鐵〔冶煉時普通不能提取〕二、鐵礦的工業(yè)礦物、礦石類型1、成礦作用類型2、各類成礦作用概述三、鐵礦的成礦地質(zhì)作用1、成礦作用類型四大類(1)巖漿成礦作用(2)巖漿熱液成礦作用(3)外生成礦作用(4)蛻變成礦作用三、鐵礦的成礦地質(zhì)作用三、鐵的成礦地質(zhì)作用2、各類成礦作用概述〔1〕巖漿成礦作用概念:系指與基性-超基性巖巖漿作用有關的成礦作用;——當上地幔發(fā)生部分熔融作用,基性-超基性巖漿沿深斷裂侵入地殼時,經(jīng)過巖漿的結晶分異和剩余熔融作用構成巖漿礦床。由于:基性-超基性巖具有相對較高的鐵含量,普通地來講,超基性巖平均含F(xiàn)e為9.85±%,基性巖平均含鐵為8.56±%;〔2〕巖漿熱液成礦作用概念:系指與中-酸性〔含堿性〕巖漿作用有關的熱液成礦作用?!F主要經(jīng)過氣水熱液作用得到富集,在熱水和F、Cl、B、P等揮發(fā)性組分參與下,鐵的活度大為加強,F(xiàn)e與揮發(fā)性組分構成FeCl2,F(xiàn)eF3等鹵化物Na3[Fe3+(PO4)2]、Na2(Fe2+Cl4)等方式的絡合物被熱液搬運,在有利的地質(zhì)環(huán)境中沉淀,構成鐵礦物〔矽卡巖型為主〕和多金屬硫化物。——成礦主要發(fā)生在巖漿期后的熱液作用,但也有例外,如:智利拉科鐵礦,由含礦熔漿噴溢而成。普通中-酸性巖的含鐵量相對較低,普通地:中性〔堿性〕巖的含F(xiàn)e平均為5.82%,酸性巖的平均含鐵為2.7%;〔3〕外生成礦作用來自陸源巖石風化產(chǎn)物、海底火山噴發(fā)或海底火山熱液作用、海水對海底巖石的溶解或化學反響、宇宙塵埃散落物等在大陸架環(huán)境中沉淀構成,或主要聚集于海相堆積以及盆地內(nèi);其搬運方式如下:①離子體:鐵的有機絡合物〔如腐殖酸絡合鐵〕和無機絡離子;②溶膠體:Fe(OH)3+〔為正膠體〕③不溶鐵:鐵礦物或含鐵硅酸鹽的微碎屑顆粒,海洋生物攜帶或吸附的鐵等。三、鐵的成礦地質(zhì)作用外生成礦作用沉淀作用方式:〔1〕不溶鐵主要經(jīng)過機械或生物方式堆積;〔2〕可溶鐵及溶膠鐵主要以化學方式堆積;盆地詳細沉淀礦物與環(huán)境的PH、EH、fo2、fco2等條件有親密關系,普通表現(xiàn)為隨著水深增大,fo2↓,fco2↑。分帶性——堆積分帶規(guī)律氧化物相硅酸鹽相碳酸鹽相硫化物相三、鐵的成礦地質(zhì)作用〔4〕蛻變成礦作用概念:與蛻變重結晶和混合巖化作用有關的成礦作用。通常有兩種方式:〔1〕已構成的鐵礦在蛻變作用中很少發(fā)生鐵的遷移,只是由高價氧化物轉(zhuǎn)化為低價氧化物。如:赤鐵礦變磁鐵礦〔2〕在發(fā)生劇烈蛻變變形地段,鐵質(zhì)可發(fā)生遷移,甚至沿斷裂帶轉(zhuǎn)移,構成部分再富集。如:“鞍山式〞鐵礦。三、鐵的成礦地質(zhì)作用第二節(jié)、鐵礦床主要類型及其特征一、概述二、主要類型特征及礦例 一、概述按成礦作用分6類〔1〕、巖漿型鐵礦床〔2〕、矽卡巖型鐵礦床 〔3〕、玢巖型鐵礦床 〔4〕、堆積型鐵礦床 〔5〕、堆積-蛻變型鐵礦床〔6〕、多成因疊加復合型鐵礦床第二節(jié)、鐵礦床主要類型及其特征〔一〕、巖漿型鐵礦床1、概念和分布——是指產(chǎn)于基性-超基性侵入巖中的〔釩,鈦〕磁鐵礦礦床。我國該類鐵礦床主要分布于四川西昌-攀枝花、河北承德、陜西漢中、湖北鄖(yun〕陽、襄陽等地域,其儲量約占全國鐵礦總儲量的15%。2、礦床地質(zhì)特征構造位置:多產(chǎn)于地臺區(qū)或地臺邊緣,受區(qū)域性深大斷裂帶控制;含礦巖體:時空、成因上和基性-超基性巖有關,主要為:——輝長巖;——輝長巖-橄長巖-輝橄巖;——斜長巖-輝長巖-〔蘇長巖〕;巖漿分異程度高,巖體呈明顯的層狀構造,由上而下巖石基性程度增高;2、礦床地質(zhì)特征礦體特征:多呈層狀或似層狀以及脈狀,呈層狀或似層狀與圍巖漸變過渡,同生礦床;脈狀礦體呈貫入圍巖。礦石特征:a)礦石類型:以浸染狀至稠密浸染狀為主,致密塊狀次之。b)礦石礦物:以鈦磁鐵礦或磁鐵礦以及鈦鐵礦、赤鐵礦等,伴生礦物有尖晶石、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鎳黃鐵礦、硫鎳鈷礦等。c)礦石檔次:普通鐵礦石的檔次為25-45%;TiO2為25-15%;V2O5為0.2-0.5%;伴生Cr,Ni,Co,Cu,Pt等可綜合回收利用的元素.〔一〕、巖漿型鐵礦床3、成礦作用巖漿型鐵礦床多為晚期巖漿分異成礦作用和晚期巖漿貫入、噴溢成礦作用構成。晚期巖漿分異型、晚期巖漿貫入型、巖漿噴溢型〔1〕晚期巖漿分異型:呈層狀產(chǎn)出,大多數(shù)釩鈦磁鐵礦礦床屬此類。如:四川攀枝花〔2〕晚期巖漿貫入型:呈脈狀產(chǎn)出,釩鈦磁鐵礦礦床。如:河北大廟〔3〕巖漿噴溢型:礦體圍繞火山口呈席狀產(chǎn)出,核部為流紋英安巖,周圍為熔巖狀鐵礦體,礦石礦物為磁鐵礦、赤鐵礦。如:指智利拉科鐵礦〔一〕、巖漿型鐵礦床礦例:四川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礦床攀枝花式鐵礦分布于川西南部,地理座標位置為:東徑:102°—103°北緯:26°—28°30′,行政區(qū)劃為四川省攀枝花市及涼山州(西昌)所轄,簡稱“攀西地域〞。1、區(qū)域成礦背景——古生代至中生代的裂谷作用,構成攀西裂谷?!压瓤刂浦V帶的展布及其內(nèi)釩鈦磁鐵礦礦床的分布——礦帶北起滬沽西昌,南到攀枝花、紅格一帶,南北長200km,東西寬40km,是我國最大的釩鈦磁鐵礦帶?!?〕地層上震旦燈影組、上三疊統(tǒng)、老第三系、第四系〔2〕構造NE、NEE、SN向斷裂構造,巖體沿NE斷裂侵入,被SN向斷裂切割含礦巖體:基性巖和超基性巖,長35km,寬約2km,走向45o,傾向NW,傾角50-60o,〔3〕巖漿巖中元古代富鐵超基性-基性巖體,晚期有中性輝石閃長玢巖—次火山巖、花崗巖及脈巖等礦床:攀技花、紅格、白馬、太和攀枝花鐵礦巖相帶及礦化帶底部邊緣帶:厚10~300m,以暗色細粒輝長巖為主,含礦性差下部暗色中粗粒層狀輝長巖含礦層:厚60~520m,底部為數(shù)米厚的橄攬巖或橄輝巖。為主含礦層,共包括六個礦帶〔Ⅸ、Ⅷ、Ⅶ、Ⅵ、Ⅴ、Ⅳ〕中部暗色層狀輝長巖帶:厚160~600m,夾含鐵輝長巖薄層。Ⅲ礦帶由含鐵輝長巖薄層及礦條組成,礦體厚僅2~3m,與下部含礦層為過渡關系上部淡色層狀輝長巖含礦層:厚10~120m,以含鐵輝長巖為主,夾稀疏浸染狀礦條,含磷灰石約5%。本層包含兩個礦帶〔Ⅱ、Ⅰ〕頂部層狀輝長巖相帶:厚500~1500m,夾有暗色輝長巖條帶及稀疏浸染狀礦條,含礦性差〔二〕、玢巖型鐵礦床1、概述概念:是指產(chǎn)于陸相火山巖分布區(qū)域內(nèi),與玄武質(zhì)、安山質(zhì)巖漿的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一組礦床。玢巖型鐵礦床是我國地質(zhì)任務者所確定和命名的一種礦床類型,其類似斑巖型銅礦床的概念;該礦床具有一系列成礦作用特點。我國寧蕪地域鐵礦床是其典型代表,由巖體內(nèi)部到接觸帶再到圍巖中,出現(xiàn)以下5種類型的鐵礦化:——晚期巖漿——高溫氣液交代——接觸交代——中低溫熱液交代-充填——火山堆積等玢巖鐵礦理想方式表示圖①龍旗山式或②竹園山式;③龍虎山式;④梅山式;⑤凹山式;⑥陶村式;⑦-向山式(黃鐵礦);⑧鳳凰山式〔轉(zhuǎn)引自袁見齊等,1985〕2、礦床賦存圍巖和成因類型①龍旗山式或②竹園山式:產(chǎn)于火山堆積巖中的層狀鐵礦床——火山堆積礦床——③龍虎山式:產(chǎn)于巖體附近火山巖中的脈狀、似層狀鐵礦床——中低溫熱液充填礦床——④梅山式:產(chǎn)于接觸帶上的鐵礦化,圍巖為安山巖、凝灰?guī)r——接觸交代礦床——⑤凹山式:產(chǎn)于輝長閃長玢巖頂部或邊部的鐵礦化——偉晶-高溫氣成熱液充填礦床——⑥陶村式:產(chǎn)于輝長閃長玢巖巖體中部的鐵礦化——晚期巖漿高溫熱液交代礦床——⑦-向山式(黃鐵礦):產(chǎn)于接觸帶外帶的浸染狀黃鐵礦化——交代礦床——⑧鳳凰山式:產(chǎn)于圍巖為灰?guī)r、砂頁巖——矽卡巖型礦床——3、礦體形狀〔1〕角礫巖筒狀礦體:寧蕪地域的玢巖鐵礦床,除層狀鐵礦外,大多賦存于各類角礫巖筒中。〔2〕脈狀礦體和似層狀礦體?!?〕受接觸帶構造控制的環(huán)狀礦體。4、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假象赤鐵礦、黃鐵礦。玢巖型鐵礦中除火山-堆積型外,其他各類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圍巖蝕變。5、礦化期早、中、晚三期——早期類矽卡巖化——中期類青磐巖化——晚期黃鐵礦化、水云母化、高嶺土化和碳酸鹽化等。5、成因目前有兩種提示:〔1〕巖漿分別結晶及熔離作用開場富集,構成早期的具有鈦鐵礦出溶條帶的磁鐵礦;〔2〕大部分鐵質(zhì)或由巖漿流體帶入,或由深部火成巖及其圍巖在鈉交代作用時鐵經(jīng)活化轉(zhuǎn)移再沉淀的結果。〔三〕、接觸交代型鐵礦床

〔矽卡巖型鐵礦床〕1、概述概念:是指巖漿熱液與碳酸鹽巖類圍巖發(fā)生雙交代作用構成的一組鐵礦床。經(jīng)濟位置:在我國其占鐵礦總儲量的12%,占富鐵礦儲量的40%。礦床的規(guī)模大小不等,中型居多,部分儲量可達1億噸以上。由于多數(shù)為富礦,所以儲量小于百萬噸的小型礦床也是工業(yè)開采的重要對象。分布:湖北大冶、河北邯鄲-邢臺,山東萊蕪等地鐵礦床。2、礦床地質(zhì)特征構造位置:多產(chǎn)于大洋島弧地帶;巖漿巖類型:主要是中-淺成的閃長巖-輝長巖類,有少量花崗閃長巖和斜長花崗巖,常有同源的安山巖-玄武巖層。圍巖:碳酸鹽類為主,其次鈣質(zhì)砂頁巖、凝灰?guī)r類;圍巖蝕變:矽卡巖化為特征。閃長巖類——發(fā)育鈉長石化;花崗巖類——鉀長石化;花崗閃長巖-閃長巖類——發(fā)育Na,K交代景象;成礦深度:中深-淺成-超淺成;容礦構造:褶曲傾末端或兩翼、斷裂與侵入接觸帶交匯部位、圍巖層間裂隙或?qū)娱g錯動帶、巖體超覆部位、大理巖在巖體邊緣構成的半島狀殘留體上等;〔三〕、接觸交代型鐵礦床〔矽卡巖型〕礦體形狀: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囊狀以及豆莢狀、楔狀和其它不規(guī)那么狀。礦體與圍巖產(chǎn)狀一致時,礦體規(guī)模大;礦石特征:礦石檔次:Fe>45%;Cu、Pb、Zn、Sn等金屬伴生。還有S〔幾%~十幾%〕、P〔n‰~n%〕;礦石組構:以致密塊狀為主,也有浸染狀、條帶狀、角礫狀構造;半自形粒狀、交代構造構造;礦石礦物:磁鐵礦、赤鐵礦、假像赤鐵礦,少量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等;成因:巖漿熱液與碳酸鹽巖圍巖之間發(fā)生的雙交代作用構成,成礦作用階段:矽卡巖階段、磁鐵礦階段及石英硫化物階段等?!踩场⒔佑|交代型鐵礦床〔矽卡巖型〕礦例:河北邯邢矽卡巖型鐵礦床分布在河北邯邢地域,共有大小礦床數(shù)十個,構成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成礦區(qū)。區(qū)內(nèi)有五個巖體,相應劃分為五個礦田,每個礦田都由假設干個礦床組成。該礦床以礦山村礦田的礦床數(shù)量和儲量最多,且其中的西石門鐵礦床規(guī)模最大。1、礦田地質(zhì)概略地層:僅見中奧陶統(tǒng)馬家溝組灰?guī)r,呈開闊的背斜構造產(chǎn)出。巖體:閃長巖-二長巖,呈隱伏狀產(chǎn)出礦體:大部分為盲礦。蝕變:近礦巖石常受堿質(zhì)交代〔鈉化蝕變〕而褪色,在與圍巖的接觸帶上,廣泛發(fā)育有矽卡巖和磁鐵礦體?!?〕礦體產(chǎn)狀:和圍巖根本一致,部分略呈斜交狀。

〔2〕礦體外形:簡單,主要為似層狀和背斜構造相吻合;

〔3〕厚度變化:背斜軸部礦體較厚,可達數(shù)十米,向兩翼逐漸尖滅,礦體最寬為1000米,沿褶皺軸延伸達數(shù)公里。西石門鐵礦床地質(zhì)剖面表示圖〔姚鳳良等,1983〕1-中奧陶統(tǒng)灰?guī)r;2-閃長巖;3-二長巖;4-鐵礦體及矽卡巖;5-第四系礦例:河北邯邢矽卡巖型鐵礦床〔4〕礦石礦物組成金屬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少量黃鐵礦和黃銅礦;脈石礦物——主要是透輝石和金云母。

〔四〕、堆積型鐵礦床1、概述和經(jīng)濟位置概念:是指與堆積作用有關構成的一組鐵礦床。我國堆積型鐵礦約占15%。成因分類:海相、陸相湖泊堆積型兩種——以海相堆積為主,赤鐵礦〔含少量菱鐵礦〕、菱鐵礦礦床兩種。2、海相堆積赤鐵礦礦床特征——海相堆積赤鐵礦礦床普通規(guī)模宏大,世界上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百億噸以上的特大型礦床均屬此類型。構成環(huán)境:淺海邊緣,尤其海岸線曲折、構造較為穩(wěn)定的海灣淺海區(qū)。含礦巖系:常為砂巖和頁巖,延展可達幾十至幾百公里以上礦體形狀:呈層狀,層位穩(wěn)定,常位于海侵層序的底部,礦層厚由幾十厘米至幾十米不等。礦石類型:主要由赤鐵礦組成,伴有鮞綠泥石、菱鐵礦、石英、方解石及少量黃鐵礦等礦石組構:常呈鮞狀、腎狀、塊狀構造,硫、磷雜質(zhì)元素含量低,礦石質(zhì)量好?!菜摹?、堆積型鐵礦床3、典型礦床國外著名的堆積鐵礦類型礦例1:美國亞拉巴馬州伯明翰克林頓〔上志留統(tǒng)〕鐵礦床〔1〕其礦層最厚可達10m,平均厚3m以上,露頭長達達1100Km,堆積盆地寬達80公里,〔2〕50億噸赤鐵礦。礦例2:前蘇聯(lián)刻赤塔曼半島〔第三紀〕鐵礦床我國堆積鐵礦類型有兩個重要海相堆積赤鐵礦礦床層位:〔Ⅰ〕華北地域中元古界長城群中部——“宣龍式〞鐵礦床;〔Ⅱ〕華南地域泥盆系上部——“寧鄉(xiāng)式〞鐵礦床。★寧鄉(xiāng)式鐵礦床的工業(yè)意義遠不及宣龍式鐵礦床,該類礦床礦石檔次中等,含硫較低,但含磷和SiO2較高,選礦困難。〔四〕、堆積型鐵礦床★宣龍式鐵礦床產(chǎn)于宣化、龍關、赤城等地的震旦紀地層中。含礦巖系:海侵層序底部的長城群、串嶺溝組頁巖中。礦石構造:具鮞狀和腎狀構造等。礦石礦物:赤鐵礦為主,次要為菱鐵礦,脈石礦物有石英、方解石、黃鐵礦等。礦石檔次:含鐵量穩(wěn)定,檔次中等至于富〔>40%〕,硫、磷雜質(zhì)少,但SiO2含量高達15~20%,礦床規(guī)模較大?!参濉?、堆積-蛻變型鐵礦床1、概述在世界鐵礦床中是最重要的,分布非常廣泛,有不少大型、特大型礦床。主要由互層的硅質(zhì)〔碧玉、燧石、石英〕和鐵質(zhì)〔赤鐵礦、磁鐵礦〕薄層組成,又稱為鐵〔質(zhì)〕-硅〔質(zhì)〕建造、條帶狀鐵建造〔bandedironformation,簡稱BIF〕。該類型占世界鐵礦總儲量的60%,占富鐵礦儲量的70%,我國約占總儲量的48%。礦例:北美蘇必利爾湖型鐵礦中國鞍山鐵礦、水廠鐵礦等2、BIF型鐵礦床根本地質(zhì)特征構成時代——主要構成于早前寒武紀〔頂峰期18-26億年〕的地槽環(huán)境,目前分布于地臺或地盾區(qū);構成環(huán)境——在特定的海相堆積盆地中呈帶狀大面積分布,面積數(shù)百、甚至數(shù)千平方公里;礦體——主要呈層狀、似層狀,部分呈透鏡狀;延伸可達上千公里,厚幾厘米至幾百米;2、BIF型鐵礦床根本地質(zhì)特征礦物組成鐵質(zhì)礦物+硅質(zhì)礦物+硫化物+含鐵碳酸鹽;低級蛻變——主要由磁鐵礦、石英、角閃石組成;高級蛻變——主要由赤鐵礦、燧石、絹云母組成。礦石構造具有特征的條帶狀、條紋狀、層紋狀構造;品位多屬于貧礦,TFe在25-40%(30-35%)之間,SiO2在40-50%之間,但S、P含量低?!?jīng)后期混合巖化作用可構成富礦體,含鐵可達45%以上,單個礦床的儲量由數(shù)十億噸至數(shù)百億噸,是最重要的鐵礦類型?!蚓哂锌蓪Ρ刃浴?、堆積蛻變型鐵礦床分類根據(jù)礦床的構成時代及含礦建造的不同,可分為阿爾戈馬〔Algoma〕型和蘇必利爾湖〔Superior〕型。堆積-蛻變型鐵礦是我國主要的鐵礦類型,主要分布于華北地臺及其相鄰區(qū)域,以鞍山-本溪、北京-冀東、五臺-太行等地最為集中,均屬阿爾戈馬〔Algoma〕型4、堆積-蛻變鐵礦的成因——堆積蛻變鐵礦的構成閱歷了火山-堆積和蛻變改造兩個階段?!柛犟R型BIF和蘇必利爾湖型BIF能夠分別屬于近噴口附近和遠離噴口的熱水噴流堆積礦床?!缜昂浼o鐵礦均蒙受了程度不同的區(qū)域蛻變作用的疊加改造,這種改造作用是在根本封鎖的體系中進展的。主要表現(xiàn)原生礦層礦物相的重新組合,其總化學成分根本不變,以及礦體的變形和重新定位。礦例:遼寧鞍山弓長嶺鐵礦床鞍山群含鐵石英巖建造中兩種類型的含鐵石英巖建造,即含鐵石英巖-角閃巖建造和含鐵石英巖-綠片巖建造。弓長嶺礦區(qū)主要為含鐵石英巖-角閃巖建造?!擦场⒍喑梢虔B加型鐵礦床1、概念:指閱歷了兩個以上成礦時期和兩種以上成礦作用而構成的礦床;礦例:內(nèi)蒙白云鄂博Nb〔鈮〕-REE-Fe礦床,位于包頭市以北150km處,是世界鈮-稀土和鐵的主要產(chǎn)地※蘊藏了全世界5/6的稀土資源※鐵1500百萬噸※世界第二大鈮礦床——由元古代堆積蛻變+海西期巖漿熱液而成。鐵和稀土主要賦存于第三巖組白云質(zhì)大理巖及向第四巖組長石板巖的過渡部位。主礦段和東礦段組成礦石礦物:磁鐵礦、赤鐵礦、假象赤鐵礦礦石構造:塊狀和條帶狀為主礦石檔次:富礦段平均鐵檔次>45%,貧礦段20%白云鄂博礦區(qū)地質(zhì)簡圖1-原生赤鐵礦富鐵中心;2-霓石型礦石蝕變帶;3-鈉閃石型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