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經濟學課件_第1頁
公共經濟學課件_第2頁
公共經濟學課件_第3頁
公共經濟學課件_第4頁
公共經濟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公共經濟學課件1、公共經濟學:公共經濟學是一門關於公共部門經濟活動的科學。2、本章線索:由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評判入手,分析市場機制的缺陷,給出社會公共需要的概念,揭示公共部門經濟活動的必要性。以此為基礎,界定公共部門經濟活動的範圍和公共財政的職能。第一章公共部門的經濟活動

帕累托的解釋:如果社會資源的配置已經達到這樣一種狀態(tài),即任何重新調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況變壞的情況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況更好。此時具有效率。帕累托效率準則的實際含義:經濟活動上的任何措施,都應當使“得者的所得多於失者的所失”,或者從全社會看“宏觀上的所得大於宏觀上的所失”。1.1資源配置效率:含義與條件

1.1.1效率的含義:帕累托效率1.1.2效率的實現條件四個基本概念:1.社會總效益:指人們從消費一定量的該種物品或服務中所得到的總的滿足程度。2.社會邊際效益:指人們對該種物品或服務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個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3.社會總成本:指為了生產一定量的物品或活動所需消耗的全部資源的價值。4.社會邊際成本:指每增加一個單位該種物品或服務的生產量所需增加的資源消耗的價值某種物品或服務的最佳產量的決定條件P=MPB=MPC=MSB=MSC1.2.2市場機制的失靈:公共物品或服務導致市場運轉失靈的基本原因在於價格信號並非總是能充分的反映社會邊際效益和社會邊際成本。1.2.3市場機制的失靈:收入分配不公1.2.4市場機制的失靈: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1.2.5小結:政府的經濟活動範圍失靈的共同領域:社會公共需要→→→非市場的方式→→→政府干預

1.2市場失靈:社會公共需要

1.2.1完全競爭條件下的資源配置1.3.1資源配置職能1.3.2調節(jié)收入分配職能1.3.3促進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智能1.3公共財政的職能

外部效應大致有下述八種排列:

1.消費活動產生正的消費外部效應——某個人或家庭因別人或家庭的消費活動而受益。

2.消費活動產生正的生產外部效應——某企業(yè)因某個人或家庭的消費活動而受益。

3.消費活動產生負的消費外部效應——某個人或家庭因別人或家庭的消費活動而受損。

4.消費活動產生負的生產外部效應——某企業(yè)因某個人或家庭的消費活動而受損。

5.生產活動產生正的消費外部效應——某個人或家庭因某企業(yè)的生產活動而受益。

6.生產活動產生正的生產外部效應——某企業(yè)因別的企業(yè)的生產活動而受益。

7.生產活動產生負的消費外部效應——某個人或家庭因某企業(yè)生產活動而受損。

8.生產活動產生負的生產外部效應——某企業(yè)因別的企業(yè)的生產活動而受損。

第二章

外部效應

2.1外部效應:分類和事例

2.2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

2.2.1負的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2.2.2正的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2.2.3正的外部效應:外部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2.3外部效應的內在化:政府的矯正措施2.3.1外部效應的內在化矯正性的稅收矯正性的財政補貼

2.3.2矯正性的稅收與負的外部效應的內在化至此,可將矯正性的稅收的作用做一簡要的歸納:

1.將外部邊際成本加計到私人邊際成本之上。

2.增加紙張的生產成本和售價,進而將紙張的產量減少至社會邊際效益和社會邊際成本相等的最佳水準。

3.將部分收入從紙張生產者手中轉移給遭受紙張生產所帶來的負的外部效應之害的個人或企業(yè)以及需要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務的個人或企業(yè);

4.將水資源的污染減少至可以容忍的水準(但不能減少至零)。2.3.3矯正性的財政補貼與正的外部效應的內在化

至此,可將矯正性的財政補貼的作用歸納如下:

1.將外部邊際效益加計到私人邊際效益之上。

2.增加對帶有正的外部效應的物品或服務的需求,並降低消費者為其支付的淨價格,進而將其產量調整至社會邊際效益同社會邊際成本相等的最佳水準。

3.增加帶有正的外部效應的物品或服務的消費者所獲得的效益,從而鼓勵這類物品或服務的消費。第三章公共物品或服務

3.1純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務

3.1.1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特性的比較3.1.2一個典型的事例:饅頭和供暖

3.1.3判斷公共物品的步驟

3.2.1對純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水準相加3.2純粹的公共物品與純粹的私人物品:需求分析3.2.2對純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垂直相加3.3純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3.3.1MSB=MSC:公共物品同樣適用3.3.2一個數字的例子純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最佳產量3.4.1一種公共物品的供給方式:自願捐獻與成本分擔3.4.2林達爾均衡條件與免費乘車者的出現3.4.3公共財政--免費搭車者問題的解決3.4林達爾均衡和免費乘車者3.5混合物品或服務公共選擇:可以定義為對非市場決策的經濟學研究。或者簡單的說,是對政府決策過程的經濟分析。

布坎南等代表人物。

人們每天面臨大量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需要做出選擇和決策。決策的分類:從決策的制定者來分類:個人決策和集體決策從決策的制定過程來分類:簡單決策和複雜決策從決策的制定環(huán)境來分類:市場決策和非市場決策第四章公共選擇4.1.1簡單多數規(guī)則

有關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公共選擇,總是要根據既定的規(guī)則並通過許多人的政治交互作用而做出的。這就是說,通過公共選擇過程而進行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要求人們在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和融資方式方面達成協(xié)議。不過,在以民主方式進行的公共選擇過程中,一般並不能要求就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以及融資方式的問題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見。事實上,在各種可供選擇的公共選擇規(guī)則中,最常用的是多數投票法,或稱簡單多數規(guī)則。簡單多數規(guī)則要求,一項提案在付諸執(zhí)行之前必須擁有半數以上的擁護者。4.1.1多數規(guī)則下的公共物品的供給

在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問題上,公共選擇所涉及的主要是兩個因素:供給和相應的稅收份。如果一個社會的人們根據既定的規(guī)則,就一種或多種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以及相應的稅收份額的分配達成了協(xié)議,就取得了所謂的政治均衡。

稅收份額是指事先公佈的投票者——社會成員所須承擔的稅收數額,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單位成本的一部分。對某一投票者來說,這些稅收份額代表著政府所生產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單位價格,其總額必須等於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平均成本(沒有盈餘或赤字)。4.1.2政治均衡4.1.3投票與決策1.公共選擇的規(guī)則,即提案獲得通過所需的贊成票數占投票者總數的比例;2.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3.投票者獲得與提案有關的成本和效益的資訊的難易程度;4.稅收份額在投票者之間的分佈狀況5.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效益在投票者之間的分佈狀況。4.1.4簡要的歸納:政治均衡的決定因素4.1.5多數規(guī)則下的政治均衡:一個模型4.1.6中間投票者

所謂中間投票者,指的是這樣一種投票者:其偏好的結果處於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結果的中間狀態(tài)。中間投票者定理:如果所有投票者對公共物品或服務的邊際效益曲線均呈向右下方傾斜狀態(tài),那麼,中間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就是多數規(guī)則下的政治均衡任何一個政黨或政治家,要想贏得極大量的選票,必須使自己的競選方案符合中間投票者的意願。4.2投票結果的唯一性和迴圈性

4.2.1單峰偏好與多峰偏好4.2.2配對投票:迴圈現象的出現4.2.3多峰偏好的存在4.3投票交易4.3.1互投贊成票投票者需同時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提案進行投票。其中既有投票者所贊成的,也有其反對的。如果投票者對這些問題具有不同的偏好強度,他們會願意就那些與其關係重大的問題進行投票交易。這種投票交易過程,即為互投贊成票。4.3.2隱含的投票交易當分別代表不同利益集團和或兩個或更多的議題被組合在一起,讓投票者就此進行投票時,隱含的投票交易就會發(fā)生。4.3.3投票交易與效率4.4政治行為的分析4.4.1投票還是不投票:投票者一、其參加投票的效益和成本二、其投票對公共選擇發(fā)生影響的可能性4.4.2選票極大化:政治家(政黨)

唐斯模型4.4.3公共權力極大化:政府部門(官員)4.4.4特殊利益集團: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復習思考1.何謂政治均衡?2.如何理解中間投票者定理?3.舉例說明投票決策中的單峰偏好、多峰偏好對配對投票結果的影響?4.何謂投票交易和隱含的投票交易?投票交易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第五章公共支出

5.1公共支出的結構5.1.1公共支出:理論分類1.消耗性支出與轉移性支出2.預防性支出與創(chuàng)造性支出3.一般利益支出與特殊利益支出4.強制性支出與隨意性支出5.中央政府支出與地方政府支出5.1.2公共支出:預算分類1.國防支出;2.外交事務支出;3.行政管理支出;4.經濟建設支出;5.社會文教支出;6.保護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支出;7.政府債務支出;8.其他支出。

5.2公共支出的經濟影響5.2.1消耗性支出對流通領域的影響5.2.2消耗性支出對生產領域的影響5.2.3消耗性支出對分配領域的影響5.3公共支出的經濟影響:轉移性支出5.2.1轉移性支出對流通領域的影響5.2.2轉移性支出對生產領域的影響5.2.3轉移性支出對分配領域的影響5.3.4一個簡化了的事例:食品券補貼5.4公共支出模型:關於公共支出增長現象的解釋5.4.1政府活動擴張法則1.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完善國內外法律規(guī)章以及維護社會秩序的要求隨同遞增,以保證市場機制發(fā)揮作用所必需的社會“環(huán)境條件”。另一方面,在經濟工業(yè)化和隨之而來的管理集中化、勞動力專門化的條件下,經濟結構以及當事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趨於複雜化,所有這些,都有賴於公共部門活動的加強。2.政府從事物質生產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增加了。因為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規(guī)模較大的公營企業(yè)較之規(guī)模較小的私營企業(yè)變得相對優(yōu)越起來。這又促進了政府對生產領域的介入。3,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範圍越來越大了。諸如交通、銀行、教育、衛(wèi)生保健等專案,通常具有一種天然壟斷的屬性,且投資數額大,外部效應顯著。如果交由私人部門經營,則很容易因私人壟斷而導致社會的不安定。所以,政府介人這些專案,將這些物品或服務的提供納入其職能範圍,是一們:必然的事情。據此,瓦格納得出結論:政府活動不斷擴張所帶來的公共支出的不斷增長,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個客觀規(guī)律。5.4.2公共收入增長引致說內在因素外在因素5.4.3公共支出增長的發(fā)展模型

5.4.4非均衡增長模型1.生產效率增長緩慢的部門,其產品的單位成本不斷上揚,而生產率不斷提高的部門,其產品的單位成本或是維持不變,或是不斷下降。2.如果消費者對生產率增長緩慢部門的產品需求富有彈性,該部門的產品產量將越來越少,甚至可能完全停產。3.如果要維持生產率較低部門的產品產量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必須使勞動力不斷湧入該部門。4.如果要維持兩個部門的均衡增長,政府部門的支出只能增加,同時也會導致整體經濟增長率的不斷下降。第六章公共預算:決策及其

經濟分析

6.1幾各相關概念6.1.1公共預算6.1.2預算年度6.1.3公共預算的分類6.1.4公共預算的原則6.2公共預算決策程式6.2.1編制和提出6.2.2審議和批準6.2.3執(zhí)行6.2.4執(zhí)行的監(jiān)督6.3公共預算決策:機會成本分析6.3.1機會成本分析的含義6.3.2進一步的說明:資源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間的配置6.4公共預算決策的經濟分析:成本-效益分析6.4.1成本-效益分析的含義6.4.2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驟6.4.3時間因素的考慮:貼現6.4.4成本-效益分析的作用與局限性

第七章公共收入公共收入:亦稱財政收入或政府收入,系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而取得的所有社會資源的總合。公共財政有兩個階段的活動所構成:公共收入階段公共支出階段

7.1公共收入的原則7.1.1受益原則受益原則指的是,政府所生產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成本費用的分配,要與社會成員從政府所生產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中獲得的效益相聯(lián)系。主要優(yōu)點在於,如果它能夠得以成功地貫徹,那麼,政府所生產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單位成本,可以同這些物品或服務的邊際效益掛鉤。而如果所有的社會成員都依據其從政府所生產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中獲得的邊際效益的大小做出相應的繳納,那麼,林達爾均衡就會形成,同時不存在“免費搭車”的問題。問題在於,政府所提供的大多數物品或服務,屬於聯(lián)合消費或共同受益的性質。客觀上很難說清每一社會成員的受益多少。惟一的辦法,是讓每一個社會成員自己呈報其所獲得的效益為多少。但是,按照前已述及的道理,如果人們知道其所承擔的公共支出的成本份額取決於其所呈報的邊際效益,他們肯定要從低呈報或根本不呈報其所獲得的真實的效益。只有在一個社會是由很少的成員所組成,並且,人們對彼此的偏好非常瞭解的情況下,才不至於出現從低呈報或隱瞞不報的現象。7.1.2支付能力原則

支付能力原則指的是,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務的成本費用的分配,要與社會成員的支付能力相聯(lián)系。

支付能力原則的主要優(yōu)點在於,如果它能夠得以成功地貫徹,那麼,政府所提供物品或服務的成本費用的分配可以使社會成員的境況達到一種相對公平的狀態(tài)。

但是,支付能力原則也不是沒有問題。按照社會成員的支付能力確定其所承擔的政府支出成本的份額是一回事,怎樣測度其支付能力又是一回事。7.1.3小結:線索和依循

公共支出的成本要通過公共收入去彌補,公共收入又要從社會成員那裏去取得,最終要落實到社會成員身上。因此,公共收入的取得和落實,總要有相應的線索,總要有一定的依循。上面述及的受益原則也好,支付能力原則也罷,都是從某一特定角度探尋公共收入的分攤或分配線索和依循的。它們的作用,說到底,就是為我們設計公共收入制度提供思維線索和操作依循。在現實各國的公共收人制度中,可以找到受益原則和支付能力原則以及其他方面公共收入原則的影子。事實上,儘管這些原則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或矛盾之處,但是,將它們巧妙地組合起來,使之互為補充、彼此銜接,由此產生的公共收人制度,便不僅僅是取得公共收入的形式和手段,而且可能成為公平分攤公共支出成本並實現特定公共政策目標的依託和工具。7.2稅收:公共收人的主要形式以公共收入的形式為標準可分為:

稅收公債其他公共收入7.2.1什麼是稅收一些權威經濟類工具書的定義:英國《新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美國《現代經濟學詞典》的定義美國《美國經濟學辭典》的定義日本《現代經濟學辭典》的定義日本《大日本百科事典》的定義歸納:1.稅收由政府來徵收;2.政府徵稅憑藉的是其政治權力;3.稅收是強制徵收的;4.稅收是無償徵收的;5.稅收的徵收有固定的額度;6.稅收是為了滿足政府經費開支的需要而徵收的。7.2.2課稅主體、課稅客體和稅率

不管什麼樣的稅收,總離不開三方面內容:即向誰課稅,對什麼課稅和課征多少稅。相應地,課稅主體、課稅客體和稅率也就成為稅收的三個基本要素。

1.課稅主體。課稅主體,是課稅客體的對稱。亦稱“納稅人”或“納稅義務人”,也就是稅法上規(guī)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人。無論什麼稅,總是要由有關的課稅主體來承擔。因此,每一種稅都有關於課稅主體的規(guī)定。課稅主體是稅制構成的一項最墓本要素。在稅法上規(guī)定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自然人’’就是指個人,“法人”則是相對於或區(qū)別於自然人來說:的,、它是指依法成立並能獨立地行使法定權力和承擔法律義務的社會組織,如社團、公司、企業(yè)等等。法定的課稅主體有繳納稅款的義務,直接同國家的財政、稅務機關發(fā)生關係。在不能依法履行納稅義務時,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課稅主體或納稅人並不一定就是稅負的承擔者,即負稅人。

2.課稅客體。課稅客體俗稱“課稅對象”,即是課稅的目的物,也就是對什麼課稅。政府進行課稅,僅僅規(guī)定課稅主體是不夠的,還必須進一步規(guī)定對什麼東西課稅。課稅對象是稅收制度中的核心要素。這首先是因為它體現著不同稅種課稅的基本界限。即凡是列入課稅對象的,就屬於該稅的課征範圍;凡是未列入課稅對象的,就不屬於該稅的課征範圍。其次,它是區(qū)別不同稅種的主要標誌,通常要以課稅對象為標誌劃分稅種並規(guī)定稅名。如對個人所得的課稅,就叫個人所得稅;對財產的課稅,就叫財產稅;等等。課稅客體或課稅對象不一定就是稅收的源泉即稅源。稅收作為G1)P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其稅源只能是在G1)P初次分配中已經形成的各項收入,它主要是工資、利息、利潤、地租等等。這些稅源可以是直接的課稅對象,也可以不是直接的課稅對象。只是在少數的情況下,課稅對象同稅源才是一致的。而對於大多數稅種來說,二者並非一致。課稅對象解決的是課稅的直接依據問題,稅源則是稅收收入的最終來源。

3.稅率。稅率,是所課征的稅額與課稅對象之間的數量關係或比例,也就是課稅的尺度。稅率通常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它又可具體分為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和累退稅率等三種形式。全部應徵稅率平均稅率=*100%課稅對象數額

?全部應徵稅率邊際稅率=*100%

?課稅對象數額比例稅率累進稅率累退稅率7.2.3稅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

政府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取得履行其職能所需要的公共收入,但稅收是最有效或最佳的形式。理由:政府可以通過直接增發(fā)貨幣來取得公共收入。政府擁有貨幣發(fā)行權,它完全可以視財政需要而印發(fā)相應數量的貨幣。但是,憑空增發(fā)票子會造成無度的通貨膨脹,極不利於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在物價因此而飛漲的情況下,還可能誘發(fā)社會動亂。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靠印發(fā)票子來取得公共收入的。政府也可以通過舉借公債來取得公共收入。政府可以債務人的身份,依據有借有還的信用原則,向國內外發(fā)行政府債券來取得相應公共收入。但是,舉債取得的收入終究是要償還的。而且除償還本金之外,還要加付利息。所以,以舉債形式取得公共收入是以支付一定的代價為條件的。政府還可以通過收費的形式來取得公共收入。但是,政府收費總要依據“受益原則”,向公共場所或公共設施的使用者或享用者取得,未使用者或不使用者是無需交費的。這就決定了政府以收費形式取得的資金數額不可能較大,顯然是無法抵付政府支出的需要的。政府通過課征稅收的辦法取得的公共收入,實質是人民將自己所實現的收入的一部分無償地轉移給政府支配。這一來不會憑空擴大社會購買力,引起無度通貨膨脹;二來政府不負任何償還責任,也不必為此付出任何代價,不會給政府帶來額外負擔;三來稅收是強制徵收的,政府一般可以制定法律向其管轄範圍的任何人或任何行為課征任何數額的稅款,故可為政府支出提供充足的資金來源。正因為如此,在各種可供選擇的公共收入形式中,稅收為最佳形式。現代經濟社會中,稅收是公共收入的主要支柱。7.3公債:有償性的公共收人形式

7.3.1什麼是公債公債在將私人部門佔有的一部分資源轉移到公共部門,從而為政府取得公共收入這一點上,同稅收的功能是無差別的。但它畢竟又不同於稅收,而有著其本身的特徵:

1.公債的發(fā)行或認購是建立在資金持有者自願承受的基礎上的。

2.公債的發(fā)行是有償的。

3.公債的發(fā)行較為靈活。將上述各點加以歸納,可以得出公偵這一經濟範疇的簡短定義:公債是政府舉借的債,是政府為履於;其職能的需要,依據信用原則,有償、靈活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種形式。

7.3.2公債的基本功能是彌補財政赤字

7.3.2公債與政府的資本性支出7.4其他公共收人形式

除了稅收和公債之外,政府也可以通過其他形式取得公共收入。這主要包括通貨膨脹、捐贈、使用費、規(guī)費等。

7,4.1政府引致的通貨膨脹政府引致的通貨膨脹(government-inducedinflation)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為了彌補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務的費用而擴大貨幣供給,從而造成物價的普遍上漲。它採取的是一種隱蔽的形式。就這個意義講,它和稅收無異。7.4.2捐贈

7.4.3使用費第八章稅收原則

8.1稅收原則的演變:一個簡要的考察8.1.1威廉?配第的稅收原則公平、簡便、節(jié)省8.1.2攸士第的稅收原則攸士第的六大原則:

1.促進主動納稅的徵稅方法。即賦稅應當自願繳納。

2.不得侵犯臣民合理的自由和增加對產業(yè)的壓迫。即賦稅要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也不要不正當地限制人民的自由。

3.平等課稅。即賦稅的徵收要做到公平合理。

4.具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徵收迅速,其間沒有不正之處。即賦稅要確實,須對一定的目標徵收,徵收的方法也要做到不易避免。

5.挑選徵收費用最低的商品貨物徵稅。即賦稅的徵收費用不能過度,須和國家的政治原則相適應。

6.納稅手續(xù)簡便,稅款分期繳納,時間安排得當。即賦稅應在比較方便的時候,並為人民所接受的方式繳納。8.1.3亞當?斯密的稅收原則

8.1.4薩伊的稅收原則8.1.3亞當?斯密的稅收原則1.平等原則2.確實原則3.便利原則4.最少徵收費原則8.1.4薩伊的稅收原則1.稅率最適度原則2.節(jié)約徵收費用原則3.各階層人民負擔公平原則4.最小程度妨礙生產原則5.有利於國民道德提高原則8.1.5瓦格納的稅收原則

瓦格納認為,稅收不能理解為單純的從國民經濟年產物中的扣除部分。除此之外,它還具有糾正分配不公平的積極目的。也就是說,稅收一方面有獲得公共收入的純財政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有運用權力對所得和財產分配進行干預和調整的社會政策的目的。以這種思想為基礎,瓦格納將稅收原則歸納為四大項九小點(亦稱“四項九端原則”):

1.財政政策原則。

(1)收入充分(2)收入彈性

2.國民經濟原則。

(1)慎選稅源(2)慎選稅種

3.社會正義原則。

(1)普遍(2)平等

4.稅務行政原則。

(1)確實(2)便利(3)節(jié)省8.2稅收與公平

在公共經濟學中,稅收公平原則(pdnc租eoftaxequ讓y)被視作設計和實施稅收制度的最重要或首要的原則。稅收公平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和納稅人對公平的自然願望。一方面,稅收的公平性對於維持稅收制度的正常運轉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稅收矯正收入分配不均或懸殊差距的作用,對於維護社會穩(wěn)定,避免爆發(fā)革命或社會動亂也是不可或缺的。這也正是自威廉·配第、亞當·斯密以來的許多經濟學家都將“公平”、“平等”原則置於稅收諸原則之首的原因所在。稅收公平原則就是指政府徵稅要使各個納稅人承受的負擔與其經濟狀況相適應,並使各個納稅人之間的負擔水準保持均衡。它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把握:一是經濟能力或納稅能力相同的人應當繳納數額相同的稅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對待條件相同的人。稅收不應是專斷的或有差別的。這稱作“橫向公平”(亦稱作“橫的公平”或“水準公平”)。二是經濟能力或納稅能力不同的人應當繳納數額不同的稅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對待條件不同的人。這稱作“縱向公平”(亦稱作“縱的公平”或“垂直公平”)。8.2.2衡量稅收公平的標準:基於受益原則的分析

要使稅收既做到橫向公平,又保證縱向公平,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要弄清公平是就什麼來說的,即要確定以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稅收公平與否??梢园凑丈弦徽掠懻摰膬蓚€公共收入原則——受益原則和支付能力原則,作為討論線索。受益原則,亦被稱作“利益說”。也就是根據納稅人從政府所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中獲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應納多少稅或其稅負應為多大。獲得效益多者應多納稅,獲得效益少者可少納稅,不獲得效益者則不納稅。從表面上看,這一原則有一定的合理性。實際上,這種說法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用來解釋某些特定的徵稅範圍,而不能推廣到所有場合。就個別稅種來說,按受益原則徵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就稅收總體來說,按受益原則來分攤則是做不到的。顯然,這條原則只能解決稅收公平的一部分問題,而不能解決有關稅收公平的所有問題。8.2.3衡量稅收公平的標準:基於支付能力原則的分析

支付能力原則,亦被稱作“能力說”,也就是根據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判定其應納多少稅或其稅負應為多大。納稅能力大者應多納稅,納稅能力小者可少納稅,無納稅能力者則不納稅。這算是迄今為止公認的比較合理也易於實行的標準。但如前所述,同意按照納稅能力徵稅是一回事,怎樣測度納稅人的納稅能力是另一回事。

1.客觀說(1)收入(2)財產(3)消費

2.主觀說(1)均等犧牲(2)比例犧牲(3)最小犧牲8.3稅收和效率

8.3.1什麼是稅收效率

稅收效率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從資源配置的角度講,稅收要有利於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使社會從可用資源的利用中獲得最大效益;從經濟運行的角度看,稅收要有利於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不僅要使微觀經濟效益提高,也要使宏觀經濟穩(wěn)定增長;從稅務行政的角度說,稅務行政要講求效率,稅收制度須簡便,征納雙方的費用要節(jié)??;等等。也就是說,稅收效率原則就是要求政府徵稅有利於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國民經濟的有效運行,提高稅務行政和管理效率。它可分為稅收的經濟效率原則和稅收本身的效率原則兩個方面。8.3.2稅收的經濟效率原則

稅收的經濟效率原則,旨在考察稅收對社會資源配置和經濟機制運行的影響狀況。而檢驗稅收經濟效率的標準,在於稅收的額外負擔最小化和額外收益最大化。

1.“帕累托效率”的解釋。按照“帕累托效率”,經濟效率的實際含義可以解釋為:經濟活動上的任何措施都應當使“得者的所得多於失者的所失”。或者從全社會看,宏觀上的所得要大於宏觀上的所失。如果做到了這一點,經濟活動就可說是具有效率的。把“帕累托效率”概念應用於稅收,稅收的徵收活動同樣存在“得者的所得和失者的所失”的比較問題。稅收在將社會資源從納稅人手中轉移到政府部門的過程中,勢必會對經濟發(fā)生影響。倘若這種影響限於徵稅數額本身,乃為稅收的正常影響(負擔);倘若除這種正常影響(負擔)之外,經濟活動因此受到了干擾和阻礙,社會利益因此而受到了削弱,便產生了稅收的額外負擔;倘若除正常影響(負擔)之外,經濟活動因此而得到了促進,社會利益因此而得到了增加,便產生了稅收的額外收益。2.稅收的額外負擔。

可將稅收的額外負擔區(qū)分為兩類:一是資源配置方面的額外負擔。二是經濟運行機制方面的額外負擔。3.稅收的額外收益8.3.3稅收本身的效率原則

稅收本身的效率原則,旨在考察稅務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狀況。而檢驗稅收本身效率的標準,在於稅收成本占稅收收入的比重數字。也就是,是否以最小的稅收成本取得了最大的稅收收人。或者,稅收的“名義收入”(含稅收成本)與“實際收人”(扣除稅收成本)的差距是否最小。降低稅收成本占稅收收入的比重,提高稅收本身效率的途徑大體有三種:一是要運用先進科學的方法管理稅務,防止稅務工作人員貪污舞弊,以節(jié)約徵收費用;二是要簡化稅制,使納稅人易於理解掌握,並儘量給納稅人以方便,以壓低奉行費用;三是盡可能將納稅人所花費的奉行費用轉化為稅務機關所支出的徵收費用,以減少納稅人負擔或費用分佈的不公,進而達到壓縮稅收成本的目的。第9章稅種分類與稅制結構9.1稅種的分類9.1.1稅種分類理論的沿革古典經濟學威廉?配第亞當?斯密新歷史學派瓦格納凱恩斯主義理查德?A?格雷夫吉?B?馬斯格雷夫9.1.2稅種的分類可採用不同的標準1.以課稅權的歸屬為標準,可將稅收劃分為中央稅和地方稅。2.以課稅權行使的方式為標準,可將稅收劃分為經常稅和臨時稅。3.以稅收收入的形態(tài)為標準,可將稅收劃分為實物稅和貨幣稅。4.以課稅的主客體為標準,可將稅收劃分為對人稅和對物稅。5.以計稅依據為標準,可將稅收劃分為從量稅和從價稅。6.以稅負能否轉嫁為標準,可將稅收劃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9.1.3最基本的是按課稅對象的性質分類

儘管稅種的分類可採用不同的標準,但最基本的分類還是按課稅對象性質的不同來劃分。以課稅對象的性質為標準,可將稅收劃分為所得課稅、財產課稅和流轉課稅。之所以將按課稅對象的性質分類視為稅種分類最基本的方法,其原因不外三點:(1)稅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課稅對象,不同的稅種以課稅對象作為相互區(qū)別的主要標誌,並以此規(guī)定稅名。按課稅對象分類,不僅易於區(qū)分稅種,也易於被人掌握。(2)不同的稅種因課稅對象不同,作用就不同,具體的徵收管理辦法也不同。只有按課稅對象分類,才能充分把握稅收的具體作用,並據此制定體現政府政策意圖的稅收制度規(guī)定。(3)現實各國的稅制基本上就是以課稅對象作為分類標準的。9.1.4OECD和IMF的稅種分類

從具體的國別來說,稅種的分類可視其目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標準,沒有必要強求一致。但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採用一個大體一致的標準對各國的稅種加以適當的歸類,在此基礎上進行國際比較,顯然是完全必要的。

1.OECD的稅種分類。OECD是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的英文縮寫它是由主要發(fā)達國家於1961年9月30日成立的經濟聯(lián)合組織?,F擁有30個成員國。它們是: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捷克、匈牙利、韓國、墨西哥、波蘭、斯洛伐克、瑞士、德國、瑞典、冰島、愛爾蘭、芬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新西蘭、土耳其和日本。這個國際性經濟組織的年度財政統(tǒng)計手冊把成員國徵收的稅收劃分為以下6類:第1類:所得稅,包括對所得、利潤和資本利得的課稅;第2類:社會保險稅,包括對雇員、生產者以及自營人員的課稅;第3類:薪金及人員稅;第4類:財產稅,包括對不動產、財產值、遺產和贈與的課稅;第5類:商品與服務稅,包括產品稅、銷售稅、增值稅、消費稅等,也包括對進出口課征的關稅;第6類:其他稅。2.IMF的稅種分類MF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它是1945年12月27日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協(xié)定》建立的國際金融組織,現擁有148個成員國。

IMF採取的稅種分類標準和OECD基本一致。不同之處僅是它把商品與服務稅一分為二,國內部分劃分為第5類,進出口貿易部分劃分為第6類。另加第7類為其他稅收。此外,OECD把社會保險稅視為稅收收入,IMF則將其認定為非稅收入。即:第1類:所得稅,包括對所得、利潤和資本利得的課稅;第2類:社會保險稅,包括對雇員、生產者以及自營人員的課稅(按非稅收入統(tǒng)計);第3類:薪金及人員稅;第4類:財產稅,包括對不動產、財產值、遺產和贈與的課稅;第5類:商品與服務稅,包括產品稅、銷售稅、增值稅、消費稅等;第6類:進出口關稅;第7類:其他稅收。9.2稅制結構的設計9.2.1稅種的配置9.2.2稅源的選擇

在稅源的選擇問題上,重要的是區(qū)分稅本和稅源。稅本、稅源、稅收之間的關係依次是:稅本是稅收來源的根本,稅源是由稅本產生的收益,稅收則來自收益??梢宰鳛槎愒吹囊话銦o非是地租、利潤和工資?!皞€人的收入,最終總是出於三個不同的源泉,即地租、利潤與工資。至於財產,尤其是在財產中占重要地位的生產性資本,則屬於稅本的範疇,一般是不能作為課稅對象的,否則就會損害資本的形成和積累,最終導致國民經濟萎縮,政府公共收人來源枯竭。然而,對生產性資本不宜作為課稅對象,並不意味著對所有的財產都不能課稅。基於某些特定的目的,對非生產性的私人財產的課稅也是必要的。例如,課征遺產稅、贈與稅,可以達到促使社會財富合理分配的目的;對以股票、債券為代表的有價證券的課稅,一方面並未傷及稅本,另一方面也是調節(jié)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上述情況下,財產是可以且應當作為稅源的。9.2.3稅率的安排

稅率的安排,實際上解決的是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稅率水準的確定,另個是稅率形式的確定。9.3對所得的課稅9.3.1所得課稅:總體描述

1.所得課稅的概念。所謂所得課稅,就是以所得為課稅對象,向取得所得的納稅人課征的稅。這一課稅體系,主要包括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和社會保險稅(工薪稅)。

2.所得課稅的特點

(1)所得課稅對象是一定的所得額,而且是扣除了各項成本、費用開支之後的淨所得額。

(2)應稅所得額的計算通常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程式。

(3)所得稅通常按累進稅率課征。

3.所得課稅的類型

(1)分類所得稅

(2)綜合所得稅

(3)分類綜合所得稅9.3.2個人所得稅1.課征範圍2.課征對象3.適用稅率4.課征方法9.3.3公司所得稅1.課征範圍2.課征對象3.適用稅率4.課征方法9.3.4社會保險稅

1.課征範圍

2.課征對象

3.適用稅率

4.課征與管理9.4對財產的課稅9.4.1財產課稅:總體描述

1.財產課稅的概念。所謂財產課稅,就是以一定的財產額為課稅對象,向擁有財產或轉讓財產的納稅人課征的稅。

2.財產課稅的性質。財產課稅的課稅對象是財產。而財產是指一定時點的財富存量,可分為不動產和動產。財產課稅與所得課稅的對象雖然不同,但它們都具有明顯的“對人課稅”的性質。

3.財產課稅的類型。對於財產課稅,通常從兩個方面進行分類:一是以課征範圍為標準,將財產課稅分為一般財產稅和特種財產稅。另一是以課稅對象為標準,將財產分為靜態(tài)財產稅和動態(tài)財產稅。9.4.2一般財產稅9.4.3特種財產稅9.4.4財產轉讓稅9.5對流轉的課稅9.5.1流轉課稅:總體描述9.5.2消費稅9.5.3銷售稅9.5.4增值稅9.5.5關稅第10章稅收效應

10.1稅收與生產者行為

10.1.1稅收對市場價格的影響:一個簡要描述10.1.2稅收與生產者選擇:替代效應10.1.3稅收與生產者選擇:收入效應10.2稅收與消費者行為

10.2.1稅收與消費者選擇:替代效應10.2.2稅收與消費者選擇:收入效應10.3稅收與勞動投入

10.3.1稅收與勞動投入:替代效應10.3.2稅收與勞動投入:收入效應10.3.3稅收和勞動投入:無差異曲線分析10.3.4不同稅種與勞動投入:效應比較10.4稅收與私人儲蓄

10.4.1私人儲蓄及其決定因素

10.4.2稅收與私人儲蓄:收入效應10.4.3稅收對私人儲蓄:替代效應10.5稅收與私人投資

10.5.1私人投資及其決定因素

10.5.2稅收收入與私人投資收益率:兩種效應10.5.3稅收對私人資本折舊率的影響第11章稅收的轉嫁與歸宿

11.1轉嫁與歸宿:含義和形式11.1.1由一個例子入手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定政府決定對酒的銷售行為徵稅。酒的銷售商每出售一瓶酒,須納稅1元。而在不徵稅條件下,每瓶酒的售價為10元。由於政府徵稅,在納稅人和負稅人的關係上可能出現下述幾種情形:每瓶酒的售價仍是10元。這時,不論購買者是誰,1元的稅款均由銷售商負擔。銷售商既是納稅人,也是負稅人。在這種情況下,不存在稅收的轉嫁問題,稅法上規(guī)定的納稅人即是稅收的歸宿。每瓶酒的售價提至11元。這時,1元的稅款由購買者負擔。銷售商雖是納稅人,但購買者是負稅人。在這種情況下,稅收負擔發(fā)生了完全轉嫁,稅法上規(guī)定的納稅人並不是稅收的歸宿。每瓶酒的售價提至1…0.33元。這時,1元的稅款由購買者和銷售商共同負擔,購買者負擔0.33元,銷售商負擔0.67元。銷售商是納稅人,但購買者與銷售商均是負稅人。在這種情況下,稅收負擔發(fā)生了部分轉嫁,稅法上規(guī)定的納稅人僅是稅收的部分歸宿。11.1.2轉嫁與歸宿的含義由上述例子可以得出有關稅收轉嫁和歸宿的下列含義:所謂稅收的轉嫁,就是指納稅人在繳納稅款之後,通過種種途徑而將稅收負擔轉移給他人的過程。也就是說,最初繳納稅款的法定納稅人,不一定是該項稅收的最後負擔者。他可以把所納稅款部分或全部地轉移給其他人。只要某種稅收的納稅人和負稅人非同為一人,便發(fā)生了稅收轉嫁。所謂稅收的歸宿,就是指稅收負擔的最終歸著點或稅收轉嫁的最後結果。稅收經過轉嫁,總要把負擔落在負稅人身上。只要稅收的轉嫁過程結束,稅收負擔歸著於最後的負擔者,便找到了稅收歸宿。稅收的轉嫁運動,從納稅人到負稅人,可以只經一次稅負轉移完成,也可能要經過數次稅負轉移。如果一筆稅款從納稅人到負稅人,其轉嫁運動發(fā)生一次,可稱作一次轉嫁。如果同一稅額從納稅人到最後負稅人,其轉嫁運動發(fā)生兩次或兩次以上,可稱作輾轉轉嫁。稅收經過轉嫁,可以把稅負全部轉移出去,也可能只把部分稅負轉移出去。如果納稅人通過轉嫁把全部稅負轉移給負稅人負擔,可稱作完全轉嫁。如果納稅人通過轉嫁僅把部分稅負轉移給負稅人負擔,可稱作部分轉嫁。還可據此將稅收負擔分為兩類,即直接負擔和間接負擔。1.1.3稅收轉嫁的形式

按照經濟交易過程中稅收轉嫁的不同途徑,可以把轉嫁歸納為如下四種形式:

1.前轉(forwardshifting)。亦稱“順轉”或“向前轉嫁”。即納稅人將其所納稅款通過提高其所提供的商品或生產要素的價格的方法,向前轉移給商品或生產要素的購買者或最終消費者負擔的一種形式。

2.後轉(backwardshifting)。亦稱“逆轉”或“向後轉嫁”。即納稅人將其所納稅款,以壓低生產要素進價或降低工資、延長工時等方法,向後轉移給生產要素的提供者負擔的一種形式。

3.消轉(diffusedshifting)。亦稱“稅收的轉化”。即納稅人對其所納稅款既不向前轉嫁,也不向後轉嫁,而是通過改善經營管理,改進生產技術等方法,補償其納稅損失,使支付稅款之後的利潤水準不比納稅前低,從而使稅負在生產發(fā)展和收入增長中自行消失。

4。稅收資本化(ca江talimtlonoftamtbn)。亦稱“資本還原”。即生產要素購買者將所購生產要素未來應納稅款,通過從購人價格中預先扣除(即壓低生產要素購買價格)的方法,向後轉嫁給生產要素的出售者。11.2稅收歸宿:局部均衡分析

11.2.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