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海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海門中學2022-2023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試卷高二歷史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龍山時代晚期,淮河作為文化上的南北分界被完全確立,淮河流域成為四大強勢文化區(qū)交互影響的舞臺,在其西北部,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這主要反映出()A.地理環(huán)境影響文化交流 B.文化匯融催生早期國家C.淮河成為中華文化中心 D.龍山時代出現早期文明2.有學者在談到《淮南子》“尚論諸家學說發(fā)生之所由來”時說:“自莊、荀以下評騭諸子,皆比較其同異得失,獨淮南則尚論諸家學說發(fā)生之所由來,大指謂皆起于時勢之需求而救其偏敝,其言蓋含有相當之真理?!睋丝芍?,諸子學說的興起()A.體現了鮮明的文化目的性 B.促進了社會變革的到來C.彰顯了各學派風格的特性 D.提供了文化重組的機會3.《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钡脊刨Y料顯示,當時并無任何一座都城與之完全相符,這體現了當時()A.都市建設與宗法禮樂制度相悖 B.禮制影響下的理想化建筑理念C.城市規(guī)劃布局的皇權至上思想 D.都城規(guī)劃注重嚴格的功能區(qū)分4.班固在《白虎通義》中寫道:“圣人治天下,必有刑罰何?所以佐德助治,順天之度也。故懸爵賞者,示有勸也;設刑罰者,明有所懼也?!边@反映了漢代()A.禮刑合一、儒法并用的治國策略 B.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C.繼承秦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 D.以法為教強化對百姓的思想教化5.下圖為全國出土先秦、秦漢時期鐵制農具數量對比圖。這表明秦漢時期()A.耕作方式發(fā)生質變 B.鐵制農具得到普及C.農業(yè)生產精耕細作 D.土地私有制的發(fā)展6.南朝文風講究聲律詞藻,北朝文風質樸、宜于實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學逐漸在北方傳播。北齊、北周時,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為楷模,出現了以南方文學為主流的現象。這一現象可用于證明()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C.南方統(tǒng)一北方的趨勢 D.經濟重心南移基本完成7.研究發(fā)現,氣溫每變化1℃,我國的農作物產量就變化10%左右;年平均氣溫下降2.1℃,生物的分布區(qū)域就要南移2~4個緯度。下圖所示反映了我國近三千年來的氣溫變化情況。以下可用此圖解釋成因的現象為()注:圖中橫線(23℃)代表2006年我國海面溫度A.周平王將國都東遷洛邑 B.魏晉時期少數民族內遷C.元朝蒙古人大規(guī)模西征 D.明朝初年政治中心北遷8.下表是秦朝至唐太宗時期各階段的地方行政區(qū)劃數量表(單位:個),據此可知()時代州郡(國)縣秦-481000余西晉191711232北周與陳2636171562隋文帝時300余-約1500隋煬帝時-1901255唐太宗時10300余1500余A.縣制是封建國家地方治理的基礎 B.政權更迭不利于有效的基層治理C.魏晉南北朝的行政檔案保存最好 D.疆域不斷擴大影響地方行政區(qū)劃9.下表為學者統(tǒng)計的有關唐代敦煌地區(qū)不同時期家庭結構情況。這說明當時()類型比例(%)時期核心家庭(2~3人)主干家庭(6一8人)聯合家庭10人以上其他家庭總計701~769年戶數(戶)471391483百分比56.615.710.417.3100820~876年戶數(戶)3612223百分比132651.29.8100A.戰(zhàn)爭導致了個體小農經濟衰退 B.稅制變化推動了家庭結構的變遷C.農本觀念在中原地區(qū)影響深遠 D.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不斷完善10.有學者研究發(fā)現,北宋時期,江浙地區(qū)開始出現一年兩熟的稻麥輪作或兼種種植方式。這在南宋前中期較為普遍,但南宋末年,一年兩熟的稻麥輪作區(qū)域逐漸縮小,雙季稻種植范圍擴大。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可能是()A.努力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B.農作物種植深受政局影響C.江浙地區(qū)的飲食習慣逐漸趨同 D.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11.宋仁宗年間《新唐書》修成不久,隨即就有吳縝的《新唐書糾謬》問世,指出歐陽修、宋祈之作新書疏于考證。稍晚,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也以相當多的條目對比新舊兩唐書,指出新書“為觀者甚少”。這說明宋代()A.重史的傳統(tǒng)影響文人行為 B.官方與民間在修史上對立C.官修史書普遍缺乏公信力 D.政治氛圍有利于學術發(fā)展12.下列圖片是中國古代四個歷史時期(東漢、唐、南宋、明)人口密度圖。下列排序正確的是()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13.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第二年,宋真宗大幅增加了北方科舉的解額,更多舉人獲得參加省試的資格。慶歷元年,陜西邊界受到西夏的攻擊,宋仁宗在西北地區(qū)的進士錄取比例調整為“十人取一人,比之東南十倍假借之矣”。由此可知,宋代()A.選官制度強調公平競爭 B.科舉人才選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qū)C.科舉解額協調南北平衡 D.邊疆形勢推動了國家治理體系改革14.有學者通過清朝檔案研究發(fā)現,軍機大臣除遵循皇帝意志撰寫諭旨外,還通過“議復”(奉旨對某事進行討論并拿出處理意見)的形式參與軍政事務決策。軍機大臣雖無獨立決策權,但其議復是皇帝做出決策的主要根據。軍機處的“議復”表明清朝()A.君主決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 B.提高了政府行政決策的效率C.軍機大臣有效制約君主集權 D.重視對官員行政行為規(guī)范15.中國手工業(yè)者自唐宋以來就有行幫,它不是維護勞動者利益的組織,而是封建國家強加于手工業(yè)者的一種編制。到了明清時期,行幫已成為手工業(yè)者長期習慣了的組織,因而具有更大的約束力。按照行幫的規(guī)定,原料分配、產品規(guī)格、學徒幫工的人數、銷售的市場和產品的價格都要受到限制。由此可見明清時期()A.新的生產方式發(fā)展存在阻力 B.缺少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C.手工業(yè)的管理制度相對完善 D.封建國家壟斷手工業(yè)市場16.清代前中期農業(yè)生產中出現“土人種煙,預給值山主,謂之佃山;客商販賣,預給值佃山之戶,謂之定山”;江西“贛州各邑皆業(yè)苧,閩賈于二月時放苧錢,夏秋收苧,歸而造布”。上述現象說明清代()A.商業(yè)資本向農業(yè)滲透 B.租佃生產關系的擴大C.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D.區(qū)域性長途販運活躍17.下圖17至18世紀中國白銀購買力情況。這反映出當時中國()A.賦役的貨幣化導致白銀貶值 B.傳統(tǒng)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C.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D.商業(yè)稅成為政府主要稅源18.洋務派薛福成認為:“西人風氣,最重條約,至于事關軍國,尤當以萬國公法一書為憑……似宜將萬國公法,通商條約等書,多為刊印,頒發(fā)州縣”;否則“偏于剛者,既以違約而滋事端;其偏于柔者,亦以忘約而失體統(tǒng)”。這表明,薛福成()A.主張與西方建立平等外交關系 B.已經擁有近代外交觀念C.提倡用國際法解決國際間爭端 D.致力維護傳統(tǒng)宗藩關系19.同治四年(1865),清廷詔令從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區(qū),并且給出了一些“優(yōu)惠”政策,允許移民“插標劃田、立界為山、據室為家”。安徽省也頒布了《開墾荒田章程》,寧國同皖南各縣一樣設“勸農局”,以墾荒政策吸引大批外地人移居。這反映了當時()A.社會秩序逐步恢復 B.人地矛盾有效緩解C.厲行重農抑商政策 D.南方開發(fā)成效顯著20.康有為在《恭謝天恩并陳編纂群書以助變法折》中說,波蘭遲遲不肯變法,最終被人“分滅”,清朝變法之機一失再失;同時其指出,現在皇上明確下詔宣布變法“第三次機會”,必須“全變之急變之”。這一思想()A.推動西方學說與儒家思想相結合 B.埋下了維新變法未來失敗隱患C.是中外變法運動經驗教訓的總結 D.堅定了光緒皇帝變法維新的決心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滿分40分,其中21題12分,22題16分,23題12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社會流動社會流動是指人們的社會地位以及職業(yè)的變動。某歷史興趣小組圍繞“從社會發(fā)展角度看宋代社會流動"這一活動主題,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結論。材料一唐人所著的《登科記》,記錄了以進士科為主的及第者名錄。清人徐松在此基礎_上進行考證,編撰了《登科記考》一書。近些年來,一些學者依據新出土的資料,對此進行了考證、增補,在其進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確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圖7所示:材料二宋代部分謠諺謠諺類別引文富兒更替做經濟謠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見有產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緩急,多是將錢強以借……并息為本,別更生息,又誘勒其將田產折還。法禁雖嚴,多是幸免。惟天網不漏,諺云“富兒更替做”,蓋謂迭相酬報也。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謠汪洙《神童詩》: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一時同榜用三人政治謠洪邁《容齋續(xù)筆》:本朝韓康公、王岐公、王荊公亦同年聯名,熙寧間,康公、荊公為相,歧公參政,故有“一時同榜用三人”之語,頗類此云。只重衣衫不重人社會謠普濟《五燈會元》:五陵公子爭夸富,百衲高僧不厭貧。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結論:宋代社會日趨平民化。(1)從研究宋代社會發(fā)展變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價值。(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興趣小組所得出的結論。(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唐的外事體制,乃是一套以貫徹大一統(tǒng)秩序為基本目標,以羈縻式控取為主要手段,以禮法規(guī)范為具體框架的體制。因而對集中代表了中外經濟交往的互市,在以嚴密控制下的市坊制度對之約束的同時,朝廷看中的是其賜恩報義的政治意義而非互通有無的經濟價值。故或大施恩惠,或加設禁條,并不把互市當作目的而只視之為維護四夷賓服局面的手段。對中外各種交通出入,除按既定關津制度加以控制外,邊境防范尤嚴,往往必須以因公的名義在官方往來的外衣下方許出入。而外人在境內的居留、婚姻等,除非降附歸化,入籍為民,一般也總是處于重重限制之下。中外之間的文化交流同樣受到大一統(tǒng)原則的影響和制約。對外來文化中的枝梢末葉,朝廷樂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態(tài)度,但對系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如宗教,則以防范、限制和徹底的控制為基本方針。——摘編自樓勁《漢唐對絲路上一般中外交往的管理》材料二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西關系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這一階段晚清政府雖不得不按照西方的原則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仍堅守“華夷秩序”觀念,并基本按照“華夷秩序”觀念處理對外關系。第二階段為19世紀60—80年代的洋務運動時期,這一時期清政府的外交呈現既試圖保有舊的對外觀念和政策,又試圖利用西方體系中一些原則的過渡性特征,清政府正式設立了專司對外事務的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第三階段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失敗,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在物質和觀念上被全面裹挾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體系的全球擴展之中。《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的東亞首強地位被日本取代,日本迫使清廷承認朝鮮“獨立”,中朝藩屬關系宣告結束,朝貢體系中的最后一名成員被劃出。隨著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與《辛丑條約》的簽訂,中華帝國完全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摘編自王卓《兩個體系的碰撞——“洋務外交”評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唐時期外交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漢唐時期相比,近代中國外交的變化,并簡析其影響。23.飲食文化材料一把飲食與政治聯系起來,是中國古代獨特的飲食理念。自古認為治理國家與飲食烹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吨芏Y》以“冢(大)宰”為百官之長。因為“宰”有調和膳羞之意,而官長需要具備廚師“調和”五味那樣的本領,故“宰”成為官吏的通稱。飲食與政治的聯系還表現在為官者與民眾在飲食上的差別,為官者稱“肉食者”平民稱“蔬食者”、“藿食者”。——摘編自黎虎《略論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研究》材料二鴉片戰(zhàn)爭后,西餐館、西式飯店在中國通商口岸大量出現,用最具體形象和可見、可嘗的形式傳播了西方飲食文化。同時,一些來華的外交使節(jié)、商人等也向西方社會介紹中國的食物原料、菜點及其制法、飲食習俗等。1851—1911年期間的歷次世博會上都有中國的茶葉和飲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傳教士翻譯的《保全生命論》《化學衛(wèi)生論》等書籍,向中國介紹西方營養(yǎng)學、衛(wèi)生學知識,在當時影響廣泛。清末,政府頒布《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明確設立“家事”課,一般都有營養(yǎng)學的內容。1909年,美國基督教會出版的《造洋飯書》介紹了267個西餐菜點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國家還將面包、罐頭、啤酒等工業(yè)食品及其機器、設備和技術輸入中國,對中國食品工業(yè)的產生與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幾远爬颉豆糯形鞣斤嬍澄幕涣鞯奶厣俺梢蛱接憽罚?)依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體現出的治國原理與政治特點。(2)依據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的特點及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江蘇省海門中學2022-2023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試卷高二歷史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龍山時代晚期,淮河作為文化上的南北分界被完全確立,淮河流域成為四大強勢文化區(qū)交互影響的舞臺,在其西北部,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這主要反映出()A.地理環(huán)境影響文化交流 B.文化匯融催生早期國家C.淮河成為中華文化中心 D.龍山時代出現早期文明【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龍山時代晚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淮河流域成為四大強勢文化區(qū)交互影響的舞臺”“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可知在文明交融的影響下,早期國家產生,B項正確;地理環(huán)境是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總和,材料除了提及淮河地處南北分界,使之成為文化交互影響區(qū)之外,更強調了這種文化交流催生了夏朝,A項片面解讀材料,排除A項;中華文化的中心在中原,非淮河,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龍山時代晚期出現早期國家。非強調早期文明的產生,排除D項。故選B項。2.有學者在談到《淮南子》“尚論諸家學說發(fā)生之所由來”時說:“自莊、荀以下評騭諸子,皆比較其同異得失,獨淮南則尚論諸家學說發(fā)生之所由來,大指謂皆起于時勢之需求而救其偏敝,其言蓋含有相當之真理。”據此可知,諸子學說的興起()A.體現了鮮明的文化目的性 B.促進了社會變革的到來C.彰顯了各學派風格的特性 D.提供了文化重組的機會【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中“獨淮南則尚論諸家學說發(fā)生之所由來,大指謂皆起于時勢之需求而救其偏敝,其言蓋含有相當之真理”表明,諸子學說的興起緣于“救其偏弊”,為當時動蕩的社會提供解決方案,體現了鮮明的文化目的性,A項正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裂變,催生了諸子學說的興起,B項因果邏輯顛倒,排除B項;由于社會地位、思考方式扣學統(tǒng)承繼上的差異,先秦諸子在學派風格上各具鮮明的個性特征,C項說法材料不能體現,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在說明諸子百家學說興起的原因與目的,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3.《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但考古資料顯示,當時并無任何一座都城與之完全相符,這體現了當時()A.都市建設與宗法禮樂制度相悖 B.禮制影響下的理想化建筑理念C.城市規(guī)劃布局的皇權至上思想 D.都城規(guī)劃注重嚴格的功能區(qū)分【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并結合所學可知,《考工記》中記載的城市建筑及規(guī)劃,深受宗法禮樂制度的影響,體現了秩序和規(guī)范的理念;但考古資料顯示,當時并無任何一座都城與之完全相符,這體現了當時禮制影響下的理想化建筑理念,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都市建設與宗法禮樂制度相符,排除A項;《考工記》創(chuàng)作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沒有皇權至上思想,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都城規(guī)劃注重嚴格的功能區(qū)分”,排除D項。故選B項。4.班固在《白虎通義》中寫道:“圣人治天下,必有刑罰何?所以佐德助治,順天之度也。故懸爵賞者,示有勸也;設刑罰者,明有所懼也?!边@反映了漢代()A.禮刑合一、儒法并用的治國策略 B.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C.繼承秦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 D.以法為教強化對百姓的思想教化【答案】A【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班固認為治理天下,必須刑罰和德治并用,賞罰功用不同,都不能丟棄,反映出漢代實行德治與刑法相結合,禮刑合一、儒法并用的治國策略,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治國理政中儒法結合,并非儒家思想成為了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秦漢地方制度及其關系,排除C項;以法為教強化對百姓的思想教化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5.下圖全國出土先秦、秦漢時期鐵制農具數量對比圖。這表明秦漢時期()A.耕作方式發(fā)生質變 B.鐵制農具得到普及C.農業(yè)生產精耕細作 D.土地私有制的發(fā)展【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據表格信息可知,秦漢時期出土鐵農具的數量明顯增加,說明農業(yè)生產力不斷得到提高,精耕細作的農業(yè)生產模式得到發(fā)展,C項正確;鐵農具數量增加說明生產力得到提高,但此時仍然是小農經濟,耕作方式沒有發(fā)生質變,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秦漢時期出土鐵農具的數量明顯增加,但未體現是否普及,排除B項;鐵農具屬于生產力方面,無法據此推知土地所有制的發(fā)展狀況,排除D項。故選C項。6.南朝文風講究聲律詞藻,北朝文風質樸、宜于實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學逐漸在北方傳播。北齊、北周時,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為楷模,出現了以南方文學為主流的現象。這一現象可用于證明()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C.南方統(tǒng)一北方的趨勢 D.經濟重心南移基本完成【答案】A【解析】【詳解】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民南遷與南方經濟開發(fā),促使南方文化發(fā)展,而北方因戰(zhàn)亂等原因導致文學成就不及南方,南方文化在北方流行,體現了民族交融,A項正確;北齊、北周之時,北魏早已分裂,排除B項;魏晉到隋朝發(fā)展趨勢是北方統(tǒng)一南方,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排除D項。故選A項。7.研究發(fā)現,氣溫每變化1℃,我國的農作物產量就變化10%左右;年平均氣溫下降2.1℃,生物的分布區(qū)域就要南移2~4個緯度。下圖所示反映了我國近三千年來的氣溫變化情況。以下可用此圖解釋成因的現象為()注:圖中橫線(23℃)代表2006年我國海面溫度A.周平王將國都東遷洛邑 B.魏晉時期少數民族內遷C.元朝蒙古人大規(guī)模西征 D.明朝初年政治中心北遷【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平均氣溫下降2.1℃,生物的分布區(qū)域就要南移2~4個緯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自然條件的變化,再加上少數民族生活地區(qū)本身環(huán)境惡劣,促使少數民族向中原地區(qū)的遷徙,B項正確;由于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排除A項;元朝蒙古人大規(guī)模西征是進行對外擴張,排除C項;明初政治中心北遷是為了加強對北方的控制,排除D項。故選B項。8.下表是秦朝至唐太宗時期各階段的地方行政區(qū)劃數量表(單位:個),據此可知()時代州郡(國)縣秦-481000余西晉191711232北周與陳2636171562隋文帝時300余-約1500隋煬帝時-1901255唐太宗時10300余1500余A.縣制是封建國家地方治理的基礎 B.政權更迭不利于有效的基層治理C.魏晉南北朝的行政檔案保存最好 D.疆域不斷擴大影響地方行政區(qū)劃【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至隋唐(中國)。據本題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從秦朝到隋唐,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雖有調整,但縣的數量及其在地方管理中的地位一直相對穩(wěn)定,反映出縣制是封建國家地方治理的基礎,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地方行政區(qū)劃的發(fā)展變化,并非縣級以下的基層治理,排除B項;材料沒有比較不同朝代的文書行政情況,不能得出魏晉南北朝的行政檔案保存最好的結論,排除C項;據所學,疆域不斷擴大與魏晉時期國家分裂、政權動蕩的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9.下表為學者統(tǒng)計的有關唐代敦煌地區(qū)不同時期家庭結構情況。這說明當時()類型比例(%)時期核心家庭(2~3人)主干家庭(6一8人)聯合家庭10人以上其他家庭總計701~769年戶數(戶)471391483百分比56.615.710.417.3100820~876年戶數(戶)3612223百分比132651.29.8100A.戰(zhàn)爭導致了個體小農經濟衰退 B.稅制變化推動了家庭結構變遷C.農本觀念在中原地區(qū)影響深遠 D.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不斷完善【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據本題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朝前期家庭人口主要是小戶制,這是因為在均田制下,唐前期農民家庭普遍授田不足,而且在當時制度下,規(guī)模較大家庭要承擔更多的徭役和兵役。因此,為了保證對農田的精耕細作和勞動力的合理使用,只能保持小規(guī)模家庭進行勞動。780年,唐朝頒行的兩稅法以戶等高低和資產多少為收稅標準,一改過去以“丁身為本”的稅收原則,因此農戶隱瞞戶口的現象減少了,家庭規(guī)模也擴大了。農民經營模式多樣化發(fā)展,也需要較多的勞動人手共同合作,這也是促使農民家庭人口由核心家庭向聯合家庭整合的重要原因,B項正確;僅憑材料表格數據無法得出戰(zhàn)爭導致了個體小農經濟衰退的結論,排除A項;敦煌不屬于中原地區(qū),排除C項;材料沒有關于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的相關論述,排除D項;故選B項。10.有學者研究發(fā)現,北宋時期,江浙地區(qū)開始出現一年兩熟的稻麥輪作或兼種種植方式。這在南宋前中期較為普遍,但南宋末年,一年兩熟的稻麥輪作區(qū)域逐漸縮小,雙季稻種植范圍擴大。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可能是()A.努力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B.農作物種植深受政局影響C.江浙地區(qū)的飲食習慣逐漸趨同 D.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兩宋時期,江浙地區(qū)的小麥種植從少到多,又從多到少,與大量北民南遷、南北方人民長期生產生活交流交融,飲食習慣逐漸趨同有關,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并非農民精耕細和糧食總量的提高,不是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結果,排除A項;據所學,兩宋時期江浙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農業(yè)生產受政局影響有限,排除B項;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并非兩宋時期江浙地區(qū)農業(yè)種植方式、小麥種植面積變化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11.宋仁宗年間《新唐書》修成不久,隨即就有吳縝的《新唐書糾謬》問世,指出歐陽修、宋祈之作新書疏于考證。稍晚,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也以相當多的條目對比新舊兩唐書,指出新書“為觀者甚少”。這說明宋代()A.重史的傳統(tǒng)影響文人行為 B.官方與民間在修史上對立C.官修史書普遍缺乏公信力 D.政治氛圍有利于學術發(fā)展【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重文輕武的政治氛圍,便于文人對官方所修的史書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有利于史學研究的發(fā)展,D項正確;材料中吳縝和葉適對官修史書的評價無法體現重史傳統(tǒng),排除A項;對《新唐書》評價不高只有吳縝、葉適等個別人,不能說明官方與民間存在對立,排除B項;對《新唐書》評價不高只是一個個例,“官修史書普遍缺乏公信力”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12.下列圖片是中國古代四個歷史時期(東漢、唐、南宋、明)的人口密度圖。下列排序正確的是()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本題要求按前述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結合所學可知,東漢時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因此④是東漢,唐朝時期,南方人口增加,但并未超過北方,③是唐朝,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南方人口密度增加,①是南宋,明朝時期,南方人口進一步增加,②是明朝,B項正確;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13.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第二年,宋真宗大幅增加了北方科舉的解額,更多舉人獲得參加省試的資格。慶歷元年,陜西邊界受到西夏的攻擊,宋仁宗在西北地區(qū)的進士錄取比例調整為“十人取一人,比之東南十倍假借之矣”。由此可知,宋代()A.選官制度強調公平競爭 B.科舉人才選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qū)C.科舉解額協調南北平衡 D.邊疆形勢推動了國家治理體系改革【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材料說的是宋遼“澶淵之盟”之后增加北方科舉名額,陜西受西夏攻擊后,政府增加該地區(qū)科舉名額。政府是想以此種照顧政策來處理當地軍事上的失敗,可知邊疆形勢推動了國家治理體系改革,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科舉制對北方和西北地區(qū)特殊的照顧,不能體現公平競爭,排除A項;材料體現是是科舉制對北方和西北地區(qū)的照顧,不涉及科舉人才選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qū),排除B項;宋朝的南北分卷是用科舉解額協調南北平衡,而材料是由于軍事等其它原因對當地進行科舉照顧,不是科舉解額協調南北平衡,排除C項。故選D項。14.有學者通過清朝檔案研究發(fā)現,軍機大臣除遵循皇帝意志撰寫諭旨外,還通過“議復”(奉旨對某事進行討論并拿出處理意見)的形式參與軍政事務決策。軍機大臣雖無獨立決策權,但其議復是皇帝做出決策的主要根據。軍機處的“議復”表明清朝()A.君主決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 B.提高了政府行政決策的效率C.軍機大臣有效制約君主集權 D.重視對官員行政行為的規(guī)范【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軍機大臣雖無獨立決策權,但其議復是皇帝做出決策的主要根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軍機大臣可以奉旨對某事進行討論并拿出處理意見,這些意見是皇帝做出決策的主要根據,表明對于君主決策,軍機大臣有一定的影響力,體現出君主決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軍機大臣對皇帝決策的影響,沒有關于行政效率提高的描述,排除B項;軍機大臣只是可以提出意見,沒有獨立決策權,無法有效制約皇權,排除C項;材料沒有關于官員行政行為規(guī)范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15.中國手工業(yè)者自唐宋以來就有行幫,它不是維護勞動者利益的組織,而是封建國家強加于手工業(yè)者的一種編制。到了明清時期,行幫已成為手工業(yè)者長期習慣了的組織,因而具有更大的約束力。按照行幫的規(guī)定,原料分配、產品規(guī)格、學徒幫工的人數、銷售的市場和產品的價格都要受到限制。由此可見明清時期()A.新的生產方式發(fā)展存在阻力 B.缺少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C.手工業(yè)的管理制度相對完善 D.封建國家壟斷手工業(yè)市場【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按照行幫的規(guī)定,原料分配、產品規(guī)格、學徒幫工的人數、銷售的市場和產品的價格都要受到限制”體現的是明清時期行幫對市場的控制,這種組織形式受當時資本主義萌芽起到阻礙,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A項正確;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受到遏制,但是并不缺乏萌發(fā)條件,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手工業(yè)管理制度的缺陷,非完善,排除C項;當時封建國家并未完全壟斷手工業(yè)市場,排除D項。故選A項。16.清代前中期農業(yè)生產中出現“土人種煙,預給值山主,謂之佃山;客商販賣,預給值佃山之戶,謂之定山”;江西“贛州各邑皆業(yè)苧,閩賈于二月時放苧錢,夏秋收苧,歸而造布”。上述現象說明清代()A.商業(yè)資本向農業(yè)滲透 B.租佃生產關系的擴大C.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D.區(qū)域性長途販運活躍【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土人種煙,預給值山主,謂之佃山;客商販賣,預給值佃山之戶,謂之定山”“贛州各邑皆業(yè)苧,閩賈于二月時放苧錢,夏秋收苧,歸而造布”可知清代農業(yè)生產中,根據商家的預訂需求進行生產,而商家采取支付定金的方式加以明確,體現出商業(yè)資本對農業(yè)生產的滲透,A項正確;佃山屬于租佃關系的體現,但并非材料中兩個現象的共同之處,排除B項;鴉片戰(zhàn)爭后,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排除C項;長途販運是中國經濟政策許可的商販將商品運到較遠距離的地區(qū)出售的活動,材料未涉及區(qū)域性長途販運活躍,排除D項。故選A項。17.下圖是17至18世紀中國白銀購買力情況。這反映出當時中國()A.賦役的貨幣化導致白銀貶值 B.傳統(tǒng)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C.產品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 D.商業(yè)稅成為政府主要稅源【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17至18世紀中國白銀購買力情況”可知,從17世紀前半到18世紀后半,中國白銀的購買力在不斷下降,說明白銀在不斷貶值,這與在國際貿易中,中國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中國處于貿易順差地位,大量白銀流入相關,C項正確;導致白銀貶值的是白銀數量的增加,排除A項;傳統(tǒng)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B項;商業(yè)稅成為政府主要稅源,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18.洋務派薛福成認為:“西人風氣,最重條約,至于事關軍國,尤當以萬國公法一書為憑……似宜將萬國公法,通商條約等書,多為刊印,頒發(fā)州縣”;否則“偏于剛者,既以違約而滋事端;其偏于柔者,亦以忘約而失體統(tǒng)”。這表明,薛福成()A.主張與西方建立平等外交關系 B.已經擁有近代外交觀念C.提倡用國際法解決國際間爭端 D.致力維護傳統(tǒng)宗藩關系【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薛福成作為洋務派思想家,意識到重視條約等國際法規(guī)則在外交活動中的重要性,主張學習國際法,避免因為違反國際法而引發(fā)外交沖突,體現了外交理念的進步,反映了其已經擁有近代外交觀念,B項正確;薛福成主張遵循國際外交規(guī)則,推動中國外交的近代化,并沒有強調“平等外交”,排除A項;薛福成主張遵循國際法以避免國際爭端,而非解決國際爭端,排除C項;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不屬于宗藩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9.同治四年(1865),清廷詔令從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區(qū),并且給出了一些“優(yōu)惠”政策,允許移民“插標劃田、立界為山、據室為家”。安徽省也頒布了《開墾荒田章程》,寧國同皖南各縣一樣設“勸農局”,以墾荒政策吸引大批外地人移居。這反映了當時()A.社會秩序逐步恢復 B.人地矛盾有效緩解C.厲行重農抑商政策 D.南方開發(fā)成效顯著【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江南地區(qū)因為戰(zhàn)亂頻繁,導致人口下降、經濟受損,清廷下令進行人口遷移,并給予優(yōu)惠政策,鼓勵人們從人口密集的省份移民到江南地區(qū),有利于江南地區(qū)經濟社會的恢復和發(fā)展,A項正確;人口遷移有利于緩解遷出地的人地矛盾,但材料主要強調通過政府鼓勵人口遷入江南,以幫助江南恢復經濟及社會秩序,排除B項;重農抑商即重視和鼓勵農業(yè)的發(fā)展,限制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材料沒有體現政府對工商業(yè)的態(tài)度,排除C項;材料并未明確反映人口遷入南方以后帶來開發(fā)顯著的效果,排除D項。故選A項。20.康有為在《恭謝天恩并陳編纂群書以助變法折》中說,波蘭遲遲不肯變法,最終被人“分滅”,清朝變法之機一失再失;同時其指出,現在皇上明確下詔宣布變法是“第三次機會”,必須“全變之急變之”。這一思想()A.推動西方學說與儒家思想相結合 B.埋下了維新變法未來失敗的隱患C.是中外變法運動經驗教訓的總結 D.堅定了光緒皇帝變法維新的決心【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康有為以波蘭遲遲不肯變法,最終被人“分滅”為由,主張變法應“全變”、“急變”,這一思想導致光緒皇帝在103天內連下近百道變法詔令,操之過急,招致頑固派發(fā)動政變,變法最終遭遇失敗。這反映出康有為急于變法的思想埋下了維新變法未來失敗的隱患,B項正確;將西方政治學說與傳統(tǒng)儒家思想相結合是康有為思想的特點,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波蘭變法運動和清朝變法相關內容,是為盡快變法提供依據,但無法得出“是對中外變法運動經驗教訓的總結”,排除C項;此時光緒皇帝已發(fā)布變法詔書,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滿分40分,其中21題12分,22題16分,23題12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社會流動社會流動是指人們的社會地位以及職業(yè)的變動。某歷史興趣小組圍繞“從社會發(fā)展角度看宋代社會流動"這一活動主題,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結論。材料一唐人所著的《登科記》,記錄了以進士科為主的及第者名錄。清人徐松在此基礎_上進行考證,編撰了《登科記考》一書。近些年來,一些學者依據新出土的資料,對此進行了考證、增補,在其進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確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圖7所示:材料二宋代部分謠諺謠諺類別引文富兒更替做經濟謠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見有產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緩急,多是將錢強以借……并息為本,別更生息,又誘勒其將田產折還。法禁雖嚴,多是幸免。惟天網不漏,諺云“富兒更替做”,蓋謂迭相酬報也。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謠汪洙《神童詩》: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一時同榜用三人政治謠洪邁《容齋續(xù)筆》:本朝韓康公、王岐公、王荊公亦同年聯名,熙寧間,康公、荊公為相,歧公參政,故有“一時同榜用三人”之語,頗類此云。只重衣衫不重人社會謠普濟《五燈會元》:五陵公子爭夸富,百衲高僧不厭貧。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結論:宋代社會日趨平民化。(1)從研究宋代社會發(fā)展變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價值。(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興趣小組所得出的結論。(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答案】(1)材料一屬于史學研究成果,建立在史料記載和考古發(fā)現的基礎上,其客觀性和真實性較高,為研究宋代社會階層變化提供比較的視角材料二屬于民間流傳的謠諺,對多方面了解宋代的社會狀況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具有主觀性。(說明:若從史料類型及其價值角度作答,且具體聯系本研究主題,言之有理則可得分。)(2)興趣小組的結論合理。政治上,宋代重文輕武,重視科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躋身官僚統(tǒng)治階層。經濟上,宋代實行比較寬松的商業(yè)政策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市民階層日益壯大。思想觀念上,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在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方面,官府對百姓的限制更為松弛。上述史實表明宋代社會發(fā)生重大變化,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加強,推動社會由貴族化走向平民化?!窘馕觥俊驹斀狻浚?)史料價值:根據材料中“一些學者依據新出土的資料,對此進行了考證、增補,在其進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確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可知,材料一屬于史學研究成果,建立在史料記載和考古發(fā)現的基礎上,其客觀性和真實性較高,為研究宋代社會階層變化提供比較的視角;根據材料二中“宋代部分謠諺”、“經濟謠”、“科舉謠”、“政治謠”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屬于民間流傳的謠諺,在了解宋代政治、經濟、科舉等方面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具有主觀性。(2)評述: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學生結合宋代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評述即可。如興趣小組的結論合理。政治上,宋代重文輕武,重視科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躋身官僚統(tǒng)治階層。經濟上,宋代實行比較寬松的商業(yè)政策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市民階層日益壯大。思想觀念上,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在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方面,官府對百姓的限制更為松弛。上述史實表明宋代社會發(fā)生重大變化,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加強,推動社會由貴族化走向平民化。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唐的外事體制,乃是一套以貫徹大一統(tǒng)秩序為基本目標,以羈縻式控取為主要手段,以禮法規(guī)范為具體框架的體制。因而對集中代表了中外經濟交往的互市,在以嚴密控制下的市坊制度對之約束的同時,朝廷看中的是其賜恩報義的政治意義而非互通有無的經濟價值。故或大施恩惠,或加設禁條,并不把互市當作目的而只視之為維護四夷賓服局面的手段。對中外各種交通出入,除按既定關津制度加以控制外,邊境防范尤嚴,往往必須以因公的名義在官方往來的外衣下方許出入。而外人在境內的居留、婚姻等,除非降附歸化,入籍為民,一般也總是處于重重限制之下。中外之間的文化交流同樣受到大一統(tǒng)原則的影響和制約。對外來文化中的枝梢末葉,朝廷樂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態(tài)度,但對系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如宗教,則以防范、限制和徹底的控制為基本方針?!幾詷莿拧稘h唐對絲路上一般中外交往的管理》材料二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西關系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這一階段晚清政府雖不得不按照西方的原則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仍堅守“華夷秩序”觀念,并基本按照“華夷秩序”觀念處理對外關系。第二階段為19世紀60—80年代的洋務運動時期,這一時期清政府的外交呈現既試圖保有舊的對外觀念和政策,又試圖利用西方體系中一些原則的過渡性特征,清政府正式設立了專司對外事務的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第三階段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失敗,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在物質和觀念上被全面裹挾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體系的全球擴展之中?!恶R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的東亞首強地位被日本取代,日本迫使清廷承認朝鮮“獨立”,中朝藩屬關系宣告結束,朝貢體系中的最后一名成員被劃出。隨著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與《辛丑條約》的簽訂,中華帝國完全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摘編自王卓《兩個體系的碰撞——“洋務外交”評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唐時期外交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漢唐時期相比,近代中國外交的變化,并簡析其影響。【答案】(1)特點:以維護大一統(tǒng)為基本目標,以羈縻式控制為主要手段,以禮法規(guī)范為具體框架;中外互市貿易只是維護四夷賓服的手段;以天朝上國為外交理念;對于各種交通出入進行嚴格控制;對于外來文化采取區(qū)別對待態(tài)度。(任答四點即可)

成因: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影響;儒家思想的影響;重農抑商、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漢唐時期的中國處于世界優(yōu)勢地位。(任答三點即可)

(2)變化:由朝貢體系變?yōu)闂l約體系;由傳統(tǒng)的宗藩體系轉化為近代民族國家體系;傳統(tǒng)的外交觀念——華夷觀逐步瓦解;外交機構逐步近代化。(任答三點即可)

影響:促進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有利于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有利于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任答三點即可)

【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第一小問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唐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一“漢唐的外事體制,乃是一套以貫徹大一統(tǒng)秩序為基本目標,以羈縻式控取為主要手段,以禮法規(guī)范為具體框架的體制?!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唐時期外交的特點為以維護大一統(tǒng)為基本目標,以羈縻式控制為主要手段,以禮法規(guī)范為具體框架;根據材料一“朝廷看中的是其賜恩報義的政治意義而非互通有無的經濟價值?!薄安⒉话鸦ナ挟斪髂康亩灰曋疄榫S護四夷賓服局面的手段?!笨芍蕴斐蠂鵀橥饨焕砟睿型饣ナ匈Q易只是維護四夷賓服的手段;根據材料一“對中外各種交通出入,除按既定關津制度加以控制外,邊境防范尤嚴,往往必須以因公的名義在官方往來的外衣下方許出入?!笨芍獙τ诟鞣N交通出入進行嚴格控制;根據材料一“對外來文化中的枝梢末葉,朝廷樂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態(tài)度,但對系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如宗教,則以防范、限制和徹底的控制為基本方針?!笨芍瑢τ谕鈦砦幕扇^(qū)別對待態(tài)度。(任答四點即可)本題第二小問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唐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一“漢唐的外事體制,乃是一套以貫徹大一統(tǒng)秩序為基本目標,以羈縻式控取為主要手段,以禮法規(guī)范為具體框架的體制?!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唐時期的外交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影響;根據材料一“朝廷看中的是其賜恩報義的政治意義而非互通有無的經濟價值,故或大施恩惠,或加設禁條,并不把互市當作目的而只視之為維護四夷賓服局面的手段?!笨芍剞r抑商、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根據材料一“對外來文化中的枝梢末葉,朝廷樂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態(tài)度,但對系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如宗教,則以防范、限制和徹底的控制為基本方針。”可知漢唐時期的中國處于世界優(yōu)勢地位。(任答三點即可)【小問2詳解】本題第一小問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二“第一階段是兩次稿片戰(zhàn)爭期間。這一階段晚清政府雖不得不按照西方的原則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仍堅守‘華夷秩序’觀念,并基本按照‘華夷秩序’觀念處理對外關系?!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由朝貢體系變?yōu)闂l約體系;根據材料二“《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的東亞首強地位被日本取代,日本迫使清廷承認朝鮮‘獨立’,中朝藩屬關系宣告結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