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_第1頁
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_第2頁
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_第3頁
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_第4頁
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經(jīng)》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又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以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以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以咸瀉之。

一、苦欲補瀉的解析

引用繆希雍的話,即:“苦,就是所惡的東西,欲,就是所好的東西;能夠滋生所好的東西,就是補,能夠去掉所惡的東西,就是瀉?!焙苊黠@,這里的“補瀉”與表達藥用功效的“補瀉”是不盡相同的。

總而述之,五臟均有所苦,以藥食五味治之,始有甘緩、酸收、苦燥、咸軟之論。同時,五臟亦有所欲,以五味補而瀉之,其中規(guī)律,引用張介賓的話,即:“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p>

關于對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的理解,當首推繆希雍所論:“

肝為將軍之官,言不受制者也。急則有催折之意焉,故苦而惡性循環(huán)之。緩之,是遂甘性也。甘可以緩,甘草之屬也。扶蘇條達,木之象也;升發(fā)開展,魂之用也,故其性欲散,以辛散之,解其束縛也,是散即補也。辛可以散,川芎之屬是矣。急者,斂也,肝性之所苦也,違其性而苦,肝斯虛矣。補之以辛,是明以散為補也,細辛、生姜、陳皮之屬是矣。

心為形君,神明所出,其性惡散緩而喜收斂,散緩則違其性,斂則寧靜清明,故宜酸以收其緩也。軟者,和調之義也。心君本自和調,邪熱乘之則燥急,故復以芝硝之咸寒除其邪熱,以軟其燥急堅勁之氣,使復其平也。以咸補之,澤瀉導心氣入腎也。煩勞則虛而生熱,故須人參、黃芪、甘草之甘溫,以益元氣而虛熱自退,故謂之瀉也。心以下交于腎為補,炒鹽咸以潤下,即得心與腎交也?;鹂談t發(fā),鹽為水味,得以俾心氣下降,是既濟之道也,有補之義焉,故軟即補也。

脾為倉稟之官,主運動磨物之臟,燥其性也,宜健而不宜滯,濕斯滯矣,違其性,故苦而惡之,急食苦以燥之,使復其性之所喜,脾斯健矣。白術之苦溫是矣。過燥收復欲緩之以甘,甘草之屬是矣。稼穡之化,故甘先入脾,性欲健運,氣旺則行,補之以甘,人參是矣。長夏之令,濕熱主之,脾氣斯困,故當急食苦以瀉之,黃連之苦寒是矣。虛則宜補,灸甘草之甘以益血。大棗以甘溫益氣,乃所以補其不足也。

肺為華蓋之腑,相傅之官,藏魄而主氣也。氣常則順,氣變則逆,逆則違其性矣,故宜急食苦以泄之,黃芩之屬是矣。肺主上焦,氣政斂肅,故其性喜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之屬是矣。賊肺者熱也,肺受熱邪,急食辛以瀉之,桑白皮之屬是矣。不斂則氣無所管束,是肺失其職業(yè),故宜補之以酸,使遂其收斂之性,以清肅于上焦,是即補也,五味子之屬是矣。

腎為作強之官,藏精與志,主五臟,屬真陰,水臟也,其性本潤,故惡涸燥,宜急食辛以潤之,知母之屬是矣,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蓋腎非堅,則無以稱作強之職。四氣以遇濕熱即軟,遇寒冷即堅,五味子以得咸即軟,得苦即堅,故宜急食苦以堅之,黃柏味苦氣寒,可以堅腎,故宜急食以遂其欲堅之性也。以苦補之,是堅即補也,地黃、黃柏是也。咸能軟堅,軟即瀉也,澤瀉是矣。虛者,精氣奪也,藏精之臟,苦固能堅,然非益精,無以為補,故宜熟地黃、黃柏之屬以補之。”

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被繆希雍譽為“用藥第一義”。它是《內經(jīng)》首次提到的關于五味的藥用本性及針對五臟神之不同而演繹出不同的補瀉方式,揭發(fā)了臟腑用藥之奧秘。不過,人們由于習慣了陰陽寒熱虛實表里來用藥,故對于臟腑所致的苦欲之性甚為忽視,這是相當可惜的。

二、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的發(fā)展與應用

在本草歷史上,第一個將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昭彰于世的,是張元素。他是第一個系統(tǒng)歸納總結臟腑用藥理論的醫(yī)學家,并在《臟腑標本藥式》中詳細地歸納并論述了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用以規(guī)范用藥的法度,個別藥品,雖不甚恰當,但所立之式范,畢竟使所用藥物有所歸屬,故列而陳之,以便覽閱。

有余瀉之:瀉子—甘草。行氣—香附、川芎、瞿麥、牽牛、青橘皮。行血—紅花、鱉甲、桃仁、莪術、京三棱、穿山甲、大黃、水蛭、虻蟲、蘇木、牡丹皮。鎮(zhèn)驚—雄黃、金箔、鐵落、珍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銀箔、鉛丹、龍骨、石決明。搜風—羌活、荊芥、槐子、蔓荊子、白花蛇、獨活、防風、皂莢、烏頭、白附子、僵蠶、蟬蛻。

不足補之:補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黃、苦參、萆薢、阿膠、菟絲子。補血—當歸、牛膝、續(xù)斷、白芍藥、血竭、沒藥、川芎。補氣—天麻、柏子仁、蒼術、菊花、細辛、密蒙花、決明、谷精草、生姜。

本熱寒之:瀉木—芍藥、烏梅、澤瀉。瀉火—黃連、龍膽草、黃芩、苦茶、豬膽。攻里—大黃。

標熱發(fā)之:和解—柴胡、半夏。解肌—桂枝、麻黃。

火實瀉之:瀉子—黃連、大黃。氣—甘草、人參、赤茯苓、木通、黃柏。血—丹參、牡丹皮、生地黃、玄參。鎮(zhèn)驚—朱砂、牛黃、紫石英。

神虛補之:補母—細辛、烏梅、酸棗仁、生姜、陳皮。氣—桂心、澤瀉、白茯苓、茯神、遠志、石菖蒲。血—當歸、乳香、熟地黃、沒藥。

本熱寒之:瀉火—黃芩、竹葉、麥門冬、芒硝、炒鹽。涼血—地黃、梔子子、天竺黃。

標熱發(fā)之:散火—甘草、獨活、麻黃、柴胡、龍腦。

土實瀉之:瀉子—訶子、防風、桑白皮、葶藶子。吐—常山、豆豉、梔子、蘿卜子、瓜蒂、郁金、姜汁、藜蘆、苦參、赤小豆、鹽湯、苦茶。下—大黃、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續(xù)隨子、芫花。

土虛補之:補母—桂心、茯苓。氣—人參、黃芪、升麻、葛根、甘草、藿香、葳蕤、縮砂、木香、陳皮。血—白術、蒼術、白芍、膠飴、大棗、干姜、木瓜、烏梅、蜂蜜。

本濕除之:燥中宮—白術、蒼術、橘皮、半夏、吳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潔凈府—木通、赤茯苓、豬苓、藿香。

標濕滲之:開鬼門—葛根、蒼術、麻黃、獨活。

氣實瀉之:瀉子—澤瀉、葶藶、桑白皮、地骨皮。除濕—半夏、白礬、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瀉火—梗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訶子。通滯—枳殼、薄荷、干生姜、木香、厚樸、杏仁、皂莢、桔梗、紫蘇梗。

氣虛補之:補母—甘草、人參、升麻、黃芩、山藥。潤燥——蛤粉、阿膠、麥門冬、貝母、百合、天花粉、天門冬。斂肺—烏梅、粟殼、五味子、白芍、五倍子。

本熱清之:清金—黃芩、知母、麥門冬、梔子、沙參、紫苑、天門冬。

本寒溫之:丁香、藿香、白豆蔻、益智仁、縮砂仁、糯米、百部、檀香。

標寒散之:解表—麻黃、蔥白、紫蘇。

水強瀉之:瀉子—大戟、牽牛。瀉腑—澤瀉、豬苓、車前子、防己、茯苓。

水弱補之:補母—人參、山藥。氣—知母、玄參、補骨脂、砂仁、苦參。血—黃柏、枸杞、熟地黃、鎖陽、肉蓯蓉、山茱萸、阿膠、五味子。

本熱攻之:傷寒少陰口燥咽干大承氣湯。

本寒溫之:溫里:附子、干姜、官桂、蜀椒、白術。

標寒解之:解表—麻黃、細辛、獨活、桂枝。

標熱涼之:清熱—玄參、連翹、甘草、豬膚。

命門

火強瀉之:瀉相火—黃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生地黃、茯苓、玄參、寒水石。

火弱補之:益陽—附子、肉桂、益智仁、破故紙、沉香、川烏頭、硫黃、天雄、烏藥、陽起石、舶茴香、胡桃、巴戟天、丹砂、當歸、蛤蚧、覆盆子。

精脫固之:澀精—牡蠣、芡實、金櫻子、五味子、遠志、山茱萸、蛤粉。

三焦

實火瀉之:汗—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吐—瓜蒂、滄鹽、薤汁。下—大黃、芒硝。

虛火補之:上—人參、天雄、桂心。中—人參、黃芪、丁香、草果。下—黑附子、肉桂、硫黃、人參、沉香、烏藥、破故紙。

本熱寒之:上—黃芩、連翹、梔子、知母、玄參、石膏、生地黃。中—黃連、連翹、生芐、石膏。下—黃柏、知母、生芐、石膏、牡丹皮、地骨皮。

標熱散之:解表—柴胡、細辛、荊芥、羌活、葛根、石膏。

實火瀉之:瀉膽—龍膽、牛膽、豬膽、生蕤仁、生酸棗仁、黃連、苦茶。

虛火補之:溫膽—人參、細辛、半夏、炒蕤仁、炒酸棗仁、當歸、地黃。

本熱平之:降火—黃芩、黃連、芍藥、連翹、甘草。

鎮(zhèn)驚—黑鉛、水銀。

標熱和之:和解—柴胡、芍藥、黃芩、半夏、甘草。

胃實瀉之:濕熱—大黃、芒硝。飲食—巴豆、神曲、山楂、阿魏、硇砂、郁金、三棱、輕粉。

胃虛補之:濕熱—蒼術、白術、半夏、茯苓、橘皮、生姜。寒濕—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豆蔻、人參、黃芪。

本熱寒之:降火—石膏、地黃、犀角、黃連。

標熱解之:解肌—升麻、葛根、豆鼓。

大腸

腸實瀉之:熱—大黃、芒硝、芫花、牽牛、巴豆、郁李仁、石膏。氣—枳殼、木香、橘皮、檳榔。

腸虛補之:氣—皂莢。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黃、乳香、松子、當歸、肉蓯蓉。濕—白術、蒼術、半夏、硫黃。陷—升麻、葛根。脫—龍骨、白堊、訶子、粟殼、烏梅、白礬、赤石脂、禹余糧、石榴皮。

本熱清之:清熱—秦艽、槐角、地黃、黃芩。

本寒溫之:溫里—干姜、附子、肉豆蔻。

標熱散之: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小腸

實熱瀉之:氣—木通、豬苓、滑石、瞿麥、澤瀉、燈草。

血—地黃、蒲黃、赤茯苓、牡丹皮、梔子。

虛寒補之:氣—白術、楝實、茴香、砂仁、神曲、扁豆。血—桂心、玄胡索。

本熱寒之:降火—黃柏、黃芩、黃連、連翹、梔子。

標熱散之:解肌—藁本、羌活、防風、蔓荊子。

膀胱

實熱瀉之:泄火—滑石、豬苓、澤瀉、茯苓。

下虛補之:熱—黃柏、知母。寒—桔梗、升麻、益智仁、烏藥、山茱萸。

本熱利之:降火—地黃、梔子、茵陳、黃柏、牡丹皮、地骨皮。

標寒發(fā)之:發(fā)表—麻黃、桂枝、羌活、蒼術、防已、黃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