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6課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成122第6課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成一、教材分析本課是統編教材《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第1課。本課有兩個子目內容,即“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qū)域文化的影響”“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qū)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主要講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遷徙對亞歐大陸區(qū)域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亞歐大陸區(qū)域文化的形成和印歐人的早期遷徙有著直接關系。公元前2千紀開始,印歐人借助馬拉戰(zhàn)車,陸續(xù)進入印度河流域、巴爾干半島、西歐和北歐等廣大地區(qū),在與當地農耕民族的融合中形成了古代印度、西亞和希臘羅馬等幾個主要的文化區(qū)域。3-6世紀,匈奴、日耳曼等游牧部落的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地圖。《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本單元的要求是:通過了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qū)不同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結合本課內容來看,本課的重點應放在古代游牧民族遷徙對區(qū)域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上。但是區(qū)域文化有多個,各自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又有所不同,涉及的知識點龐雜繁多,教學過程中需要有所取舍。二、學情分析在《中外歷史綱要(下)》的學習中,學生初步了解了古代西亞、印度和希臘等最初文明的產生和擴展,知道古代文明的區(qū)域性擴張促使波斯等帝國興起;在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中,學生學習了西方國家古代制度的演變和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等內容,對古代東西方的制度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這些知識儲備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印歐人的早期遷徙史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內容,結合語言學家的發(fā)現過程和考古遺址的印證過程展開教學,會利于學生理解這段遙遠的歷史。三、教學目標1.通過查閱歷史地圖等方式,知道印歐人的大致起源地和早期對外遷徙的過程;了解馬拉戰(zhàn)車對印歐人遷徙的重要作用;理解印歐人的遷徙促使印歐人與當地的農耕民族融合,形成了古代印度、西亞和希臘羅馬等幾個主要的文化區(qū)域。2.運用時空定位,知道匈奴、日耳曼等游牧民族部落的位置;通過對歷史地圖的分析,加強時空觀念,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認識3-6世紀,世界游牧部落的遷徙過程;通過對不同區(qū)域文化形成過程的分析,理解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影響,并能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四、教學重難點重點:游牧民族遷徙對區(qū)域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難點:游牧民族的遷徙過程。五、教學過程材料一梵語語言盡管十分古老,但是其結構十分嚴謹;比希臘語更加完美,比拉丁語更加豐富,比上述兩種語言更加精煉,但是梵語與二者的關系十分密切,體現在動詞詞根及語法結構上,基本不存在巧合的可能性。這種相似性讓任何一個語言學家都必須確信三者擁有共同的祖先,否則幾乎沒法研究這三種語言。-劉欣如:《從雅利安人到歐亞游牧民族:探索印歐語系的起源》,載《歷史研究》,2011年第6期教師講述:1783年,威廉·瓊斯爵士從英國來到印度,就任英國殖民政權的高等法官。除了英語之外,瓊斯爵士還精通希臘語和拉丁語。出于工作的需要和興趣,瓊斯決定學習印度最古老文獻所用的語言-梵語。他驚奇地發(fā)現,這種語言的語法與他所精通的古典語言是那么相像。很快,他便發(fā)現愛爾蘭語、哥特語和早期波斯語遵循著相似的法則。在1786年的一次演講中,他宣布所有這些語言構成了一個單一的語系,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印歐語系”。為什么印度的梵語會和遙遠歐洲的古典語言相似?歷史中發(fā)生了什么事件使得相隔千里的兩地有了聯系?(設計意圖)本課內容是離學生比較遙遠的世界古代史,學生比較陌生,在閱讀教材內容的時候也不免會有疑惑:這么遙遠的歷史是怎么被知道的?而了解印歐語系和印歐人歷史繞不開的一個人物就是英國的威廉·瓊斯爵士,他最早提出了“印歐語假說”(也被稱為“瓊斯構想”),開創(chuàng)了現代比較語言學。之后,歐洲語言學家深入、細致地比較了許多相互關聯的語言,證明這些語言都屬于一個體系-印歐語系。印歐人的歷史和遷徙過程也由此逐漸明晰。在導入中講述威廉·瓊斯爵士的假說,一是為了引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介紹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的相關研究方法和過程,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本導人指向的是:時空觀念素養(yǎng)水平2-能夠將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能夠認識事物發(fā)生的來龍去脈,理解空間和環(huán)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一)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qū)域文化的影響1.印歐人的起源材料二在印歐語系各族語言中,都有狼、熊、水獺等屬于北溫帶動物的同根詞匯,而屬于熱帶或亞熱帶的動物,如駱駝、獅子、象、猴、貓等,屬于極地動物的海豹、海象、海獅等,在印歐語中則沒有共同的詞根······從氣候上看,印歐語中都有“雪”“冬”等的同根詞匯,“冬”一詞出現的頻率要比“夏”高······在以黑海北岸為中心向東西兩翼伸展的草原地帶,曾發(fā)現柄上鉆孔的戰(zhàn)斧和凹型墳墓,以后這種戰(zhàn)斧和凹型墳墓也出現于希臘。-陳唯聲:《古代印歐語系各族的起源、遷徙及其對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影響》,載《北方論叢》,1988年第5期教師設問:閱讀材料二,你能得出關于印歐人起源的哪些結論?支撐這一結論的史料有哪些?是否還需要補充其他證據?(參考答案:結論-印歐人的故鄉(xiāng)可能是以黑海北岸為中心向西延伸到多瑙河流域,向東延伸到里海沿岸的廣漠草原地帶。史料-語言學和考古資料。其他證據-還需要補充其他比較完備的考古資料)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語言是歷史的寶庫”①,語言學家通過從印歐語中篩選出共同或共根的關于生物、氣象、食物的詞,可以斷定他們故鄉(xiāng)的生活環(huán)境。而有些詞在印歐語系的多種語言中各不相同,那么這些詞可能是他們遷徙到新居留地之后產生的,能夠反應新居留地的情況。所以,人們可以借助語言工具追溯起源。語言學家分析印歐語系的各族語言,發(fā)現有屬于北溫帶動物的同根詞匯,沒有屬于熱帶、亞熱帶、極地動物的共根詞匯。在植物中,有山毛櫸這種只生長在克里米亞至加里寧格勒一線以西地區(qū)的共根詞匯。因此,根據這些信息,大致推測出他們的起源地在黑海和里海沿岸。但是這種證據只能有一個大致的方向和范圍,歷史學家還需要根據考古發(fā)掘資料來相互印證??脊虐l(fā)掘發(fā)現:柄上鉆孔戰(zhàn)斧和凹型墳墓在黑海為中心的草原地帶以及希臘北部均有出現,這一方面印證了希臘和印歐人的關系,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印歐人的起源地有可能就是在黑海、里海附近。教師講述:正是借助語言學、考古學以及文獻資料的分析,我們可以對古代印歐語系各族的故鄉(xiāng)以及他們的物質文化、社會狀況有粗略的了解。在大規(guī)模遷徙之前,也就是公元前三千年代,他們生活在東歐平原上,已進入銅器或青銅器時代,以游牧為主,有馬和馬車作為交通工具,他們已會使用輪子(wheel)、車軸(axle)和軛(yoke)?!坝W人還將笨重的四輪車改裝成輕便的可以轉向的兩輪車,高大的馬和輕便的兩輪車組成的馬拉戰(zhàn)車,其威力遠比其他地區(qū)的牛車和驢車更強悍和快速,也為他們日后的大遷徙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擁有了遠①[英]L.R.帕默爾著,李榮等譯:《語言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48頁。超周邊民族的軍備力量,而由于印歐人所處的東歐大草原和歐洲最早的青銅文化發(fā)源地高加索山脈邁科普文化相連,所以印歐人也成為最早一批掌握青銅武器的歐洲人。印歐人手持青銅武器,駕馭馬拉戰(zhàn)車,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種族遷徙?!雹?.印歐人的遷徙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第34頁“印歐人早期遷徙路線示意圖(公元前3000-前1000年)”,在箭頭處寫出遷徙到該地的印歐人的名稱。教師講述:古代印歐語系各族根據他們居住的地區(qū)、語言文化和遷徙過程大體可分為三支。生活在里海沿岸一帶的是東支。從公元前兩千年代開始,他們分批南下,一部分選擇居住在波斯灣北岸,被稱為波斯人,后來建立起了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一部分繼續(xù)南下進人印度,被稱為“雅利安人”。居住在黑海北岸的是中支,他們發(fā)展最為迅速,也最早遷徙。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二千年代初他們中的一些部落越過高加索山脈,來到小亞的安納托利亞,這些居民以后被稱為赫梯人。黑海以西至多瑙河流域的印歐人為西支,他們遷徙的目標為希臘和羅馬??v觀整個世界歷史,公元前兩千年代,印歐人掀起了一個影響世界歷史發(fā)展全局的民族遷徙浪潮,來到西亞、南亞和南歐等地,建立起了印度、波斯、希臘、赫梯等多個國家。3.區(qū)域文化的形成材料三這些半游牧部落人(雅利安人)與土著不同,膚色白皙,個高鼻挺,自稱為“雅利安人”,而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稱“達薩”(Dāsas)或“達休”(Dasyus),意為“敵人”(后指“奴隸”),并貶稱他們是黑皮膚、塌鼻子、不敬神、口齒不清、不守法紀的人。雅利安人在次大陸的活動和生活時期,史稱“吠陀時代”,得名于其留世的圣典和歷史文獻資料-《吠陀經》。-張廣智主編:《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0頁材料四印歐人遷徙的另一個目標是希臘,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代末至二千年代初,第一批印歐語系部落從黑海沿岸沿著巴爾干半島東北部進入希臘,柄上鉆孔的戰(zhàn)斧、凹型墳墓和米尼亞型陶器是他們進入希臘的信物······其中以阿卡亞人最為先進。他們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建立了幾個奴隸制國家,其中以邁錫尼最為著名,故總稱為邁錫尼文明。-陳唯聲:《古代印歐語系各族的起源、遷徙及其對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影響》,載《北方論叢》,1988年第5期材料五公元前3000年代后期和前2000年代中期印歐語人南徙與赫梯、米坦尼、加喜特王國的興起,對古代西亞歷史發(fā)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這些游牧、半游牧部族都逐漸融入了當地的定居農業(yè)生活,由野蠻轉入了文明,并使西亞古老文明中心的邊緣地區(qū)得到了開發(fā),從而擴大和發(fā)展了西亞的農耕文明世界······游牧民族最早使用的馬和馬拉戰(zhàn)車及新型的青銅武器此時在西亞得到推廣······稍后,赫梯冶鐵術在西亞的傳播,又帶來了武器和生產工具的革命性變化。-陳隆波:《印歐語人南徙與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的西亞》,載《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①翁啟宇著:《全球史下看中國·第1卷·上古時代》,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年,第85頁。教師設問:根據上述材料,分析印歐人遷徙帶來的影響。(參考答案:印歐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創(chuàng)造了以“吠陀”為代表的古代印度文化;巴爾干半島的印歐人與當地居民融合,逐漸演變?yōu)楹笫赖南ED人,并形成了以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為代表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印歐人遷徙到西亞形成了赫梯等王國,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漸融入農耕生活,并將馬、馬拉戰(zhàn)車和冶鐵技術傳播開來,促進了國家的發(fā)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印歐人的早期遷徙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以西亞為例,印歐人的遷徙,使得古老文明中心巴比倫尼亞出現了停滯和衰退,但也讓這些游牧、半游牧部落漸漸融入了當地的定居農業(yè)生活,由野蠻轉入了文明,擴大和發(fā)展了西亞的農耕文明世界。而從整體來看,經過公元前2千紀游牧民族的沖擊,古埃及進入分裂時期,西亞有些大國滅亡。古希臘的邁錫尼文明滅亡了,原來的居民先后被印歐人同化了。南亞地區(qū)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徹底滅亡,以游牧為主的雅利安人成為南亞的主宰。整個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發(fā)生了根本改變,取而代之的是古代印度、西亞和希臘羅馬等幾個主要的文化區(qū)域。(設計意圖)承接導入的內容,先用比較語言學研究探索印歐種人的起源地,讓學生理解對于此問題的研究方法;接著用查找地圖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梳理印歐人遷徙的路線;最后以西亞為例,分析印歐種人早期遷徙的多種影響。問題設置層層遞進,有利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本環(huán)節(jié)指向的是:(1)史料實證素養(yǎng)水平2-在對史事與現實問題進行論述的過程中,能夠嘗試用史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2)歷史解釋素養(yǎng)水平2-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并使用相關歷史術語,對個別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釋;能夠在歷史敘述中將史實描述與歷史解釋結合起來。(過渡)印歐人的遷徙浪潮,直到公元前一千多年起,才逐漸平息。游牧部落和農耕部落相互融合,在各自的文化區(qū)域形成了特色文明。一千多年后,又一場大遷徙改變了歐亞大陸的面貌。(二)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qū)域文化的影響1.亞歐游牧民族的分布材料六從亞洲東端日本、朝鮮,經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東南亞、南亞,到西亞和小亞細亞,再連結東南歐、東歐、中歐、西歐和隔海相望的不列顛島,氣候溫潤,宜于種植,形成一條長弧形的農耕世界。在農耕世界的北方,橫亙一條水草豐滿的草原地帶,東起西伯利亞、蒙古草原,經中亞細亞、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至歐洲黑海北岸和喀爾巴阡山麓,適合于飼養(yǎng)牲畜,形成一個大體與農耕世界南北平行的游牧世界。-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頁教師設問:根據材料六并結合西漢疆域圖和古代羅馬的地圖①,在地圖中識別出亞歐大陸農耕國家或地區(qū),以及游牧民族部落。(參考答案:亞洲東部的農耕地區(qū)主要是漢代中國,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烏桓、鮮卑(東胡),西北有羌、烏孫等。南亞農耕國家主要是印度,其北游牧各族有康居、大宛、大月氏等,間或從事農耕。在歐洲,南部農耕地帶為東西①參見張芝聯、劉學榮主編:《世界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2年,第23、28頁。1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文化交流與傳播羅馬帝國,其北東歐草原地帶則為薩爾瑪提亞等游牧民族)教師追問: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間的關系。(參考答案: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鄰近的各國各族之間,不斷發(fā)生接觸和交往-和平時期是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暴力沖突時期則是土地與財富的掠奪)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兩個世界在和平時期互相交流,但也經常彼此侵略和征服。農耕世界的國家和民族往往以優(yōu)秀民族自居,蔑視周邊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視之為蠻夷。在宏耕文明強盛時,會以武力奪取游牧世界的土地;游牧民族也會經常入侵農耕世界,掠奪資源和能工巧匠。2.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材料七根據中國的史籍,3世紀初,大草原上的旱災嚴重影響中國北方的經濟,以致全國爆發(fā)了農民起義(黃中軍),漢帝國在農民起義中崩潰了,公元220年以后,中國長期陷入分裂局面。這時,大量匈奴人為了逃避草原上的旱災,紛紛逃入中國邊境,占領中國北方的魏武帝持其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以便控制。晉朝統一中國(265年)后,又有不少塞外落后民族要求內附。-吳興勇;《匈奴與世界民族大遷徙》,載《求索》,1992年第5期材料八4世紀后期,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緩慢滲透,已演變?yōu)榧诧L暴雨式的大遷錠。各族日耳曼人沿帝國邊境全線入侵,整族整族地長期盤踞。促成歐洲民族大遷徙的是匈奴的西侵······西哥特人不勝羅馬宮吏的欺凌壓榨,378年在其領袖弗里提格倫的領導下舉兵反羅馬·····強勁善戰(zhàn)的羅馬軍團,一戰(zhàn)即敗于蠻族騎兵。-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6-17頁教師設問:根據材料七、八并結合《阿拉伯帝國形勢圖》①,梳理亞歐游牧部落的遷徙原因和過程。(參考答案:原因-亞歐大草原發(fā)生旱災。過程-中國:匈奴內遷,轉向定居,在中原地區(qū)建立政權;歐洲:西哥特人攻陷羅馬,建立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法蘭克人、盎格魯一撒克遜人等進入西羅馬帝國境內并建立國家;阿拉伯:7世紀時,阿拉伯人開始擴張,到8世紀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在公元2世紀下半期到3世紀,大草原上發(fā)生了特大旱災,這次大旱災綿延了約一個世紀,把旺盛的草原變成半沙漠。游牧民族的生存受到威脅,他們紛紛向四處遷徙。在中國,一部分匈奴人內遷,在中原地區(qū)與農耕民族混居,部分少數民族甚至在北方建立了政權。另一部分匈奴人選擇向西遷徙,他們戰(zhàn)勝了西歐的哥特人,使得西哥特人被迫到羅馬帝國境內避難。當時的羅馬帝國皇帝允許西哥特人人境,目的是將這些西哥特人當作“同盟者”防御匈奴。然而,西哥特人入境后遭到羅馬官吏欺壓、凌辱,于378年起兵反抗羅馬人。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去,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此后,東羅馬帝國經過復雜的發(fā)展過程,成了封建國家,以拜占庭帝國聞名于世,一直存在到15世紀中葉(1453年),而西羅馬帝國則于公元476年正式滅亡。7世紀時,阿拉伯半島北部的兩個大帝國拜占庭和波斯,因長期的抗爭和國內的階級民族斗爭而疲憊不①《歷史地圖冊·中外歷史綱要(下)),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上海:中華地圖學社,第8頁??啊0⒗丝礈柿诉@個機會,準備對外擴張,到8世紀前半葉,阿拉伯帝國基本形成。它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土地,是當時世界上領域最大的帝國。3.區(qū)域文化的新發(fā)展材料九在日耳曼人入侵期間,意大利和高盧的城市面臨著巨大的威脅。由于帝國本身已經岌岌可危,無力保護這些城市,在這種情況下,貴族們紛紛遷入自己的鄉(xiāng)村別墅,讓莊客、士兵、佃農和奴隸們居住在四周,形成了一個狹小而堅固的軍事堡壘,用于自我防范。由于羅馬帝國的崩潰,這種最初只是為了應急的社會組織形式就被固定下來了,成為在經濟上自給自足、在政治上和軍事上擁有相當大的獨立權力的社會基本單元。-譚炯玲編著:《西方文化概論》,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58頁材料十在幅員遼闊的歐洲大陸,多數人自幼就受洗,他們對有別于自身的其他崇拜模式一無所知。因此,他們的宗教在本質上具有崇拜性-認為教會通過禱求所獲得的受到上帝護佑的權力高于一切。對于基督教來說,只有在上帝的干預下,人類的日常事務才能得以進行。-[英]約翰·麥克曼勒斯主編,張景龍、沙辰等譯:《牛津基督教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8頁教師設問:根據材料九、十,分析日耳曼等游牧部落的入侵對歐洲的影響。(參考答案:使歐洲形成采邑制莊園經濟;建立起封建制度;形成以基督教為基礎的中世紀歐洲文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西歐的民族大遷徙使得當時各民族之間互相交往和融合,逐漸形成了許多新的民族,如德意志人、英吉利人、法蘭西人、意大利人等,從而為近代西歐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材料九中,日耳曼人的入侵使得西歐形成了封建制度。這一方面是因為在日耳曼人入侵期間,貴族為了自保遷入鄉(xiāng)村別墅,形成軍事堡壘。另一方面是因為日耳曼人在瓜分和蠶食完羅馬帝國的領土之后,日耳曼的首領也把這些占領的土地賞賜給有功的將領,這個土地就被稱為“采邑”。而將領們又進一步把自己的“采邑”分給自己的下屬,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中世紀時期的封建制度?;浇套?世紀產生之后影響就逐漸擴大,4世紀時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日耳曼人的人侵也使得基督教滲透到日耳曼的生活中。國王需要以“上帝”的名義宣誓就職;保證社會公義的是“上帝”決定的神裁法;人們治愈疾病依賴的是教會圣徒或者行醫(yī)者的力量和法術;神父和修道士的主要職責是向“上帝”祈求,普通信徒需要捐助教會。在這一過程中,日耳曼文化、古典文明和基督教等多種文化,共同構成了西歐文明的三大來源,形成了中世紀文化的“混血”體質。材料十一拜占庭帝國文明是由羅馬政體、基督教及希臘-東方文化三種因素綜合而成。東羅馬帝國從羅馬汲取了它的立法制度、官僚政治結構及行政管理原則。拜占庭政體的確是直接承襲三、四兩世紀的羅馬政治體系而來,拜占庭專制體制本源于過去受人頌揚的君士坦丁等羅馬君王;國家對拜占庭教會的嚴密控制與君士坦丁及狄奧多西一世過去所推行的政策有關。-[美]C.沃倫·霍萊斯特著,陶松濤譯:《歐洲中世紀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30頁材料十二阿拉伯人對前人或外族文化遺產的汲取主要體現在他們著名的翻譯運動上······到阿拔斯王朝初期,波斯的主要典籍均已被譯成阿拉伯文,其中既有波斯歷史、波斯文學,亦有波斯哲學及希臘哲學譯本······由于阿拉伯人所占領的大都是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地區(qū),而且希臘文化在各個領域的智慧,對阿拉伯文化的發(fā)展有著相當重要的價值,因而阿拉伯人非常重視對希臘文化的介紹和研究。--張廣智主編:《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6-427頁教師設問:根據材料十一、十二,分析亞歐民族大遷徙所帶來的文化影響。(參考答案: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使得各個區(qū)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匯中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拜占庭帝國保存并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部分文化遺產,并把基督教傳到東歐。阿拉伯文化以伊斯蘭教為底色,融合了古代希臘、羅馬和西亞傳統文化,日漸繁榮)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拜占庭帝國原先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但是它離羅馬中心較遠,在地理位置上又處于古希臘文化和東方文明的范圍,因此拜占庭的文化帶有混合性的特征。拜占庭的政體是直接承襲羅馬政治體系而來,但由于地處希臘及希臘化地區(qū),希臘文化逐漸取代羅馬精神成為拜占庭文化的源泉。基督教被羅馬確立為國教后,基本上是統一的,在羅馬分裂后,拜占庭的基督教逐漸與西羅馬產生了分歧,東、西教會發(fā)生分裂,東方教會正式稱為“東正教”。阿拉伯國家形成的過程是伊斯蘭教確立和發(fā)展的過程,伊斯蘭教的形成為阿拉伯半島的統一提供了思想基礎。在阿拉伯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很多地區(qū)本身經濟和文化都很發(fā)達,為了了解這些地區(qū),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yè)短信應用服務協議書模板
- 公寓開發(fā)商租賃合同
- 店面租賃合同協議書范例
- 醫(yī)療技術合作合同范例
- 勞動續(xù)簽合同的注意事項
- 域名及主機協議書范本
- 房屋買賣委托代理合同
- 企業(yè)間還款協議書樣本
- 協議供貨招標文件2024年
- 用人單位設置霸王條款的法律風險
- 消防設施設備及器材
- 二年級上冊數學試題判斷題專項訓練蘇教版
- 《月歷中的數學問題》教學設計
- 小學語文語段修改專項訓練(含答案)
- 滬教版七年級上英語練習題
- 騰訊公司績效管理制度-騰訊公司績效管理制度
- 課堂紀律不好的原因
- 課題初中數學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的研究研究報告
- 5s推進計劃(絕對經典)
- 小學數學答題卡模板(共3頁)
- 簡易呼吸氣囊操作評分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