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節(jié)(電針法、穴位注射法、穴位埋線法、穴位貼敷法)_第1頁
第五-八節(jié)(電針法、穴位注射法、穴位埋線法、穴位貼敷法)_第2頁
第五-八節(jié)(電針法、穴位注射法、穴位埋線法、穴位貼敷法)_第3頁
第五-八節(jié)(電針法、穴位注射法、穴位埋線法、穴位貼敷法)_第4頁
第五-八節(jié)(電針法、穴位注射法、穴位埋線法、穴位貼敷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節(jié)電針法操作方法刺激參數(shù)適應范圍注意事項目錄電針法是在毫針針刺得氣的基礎上,應用電針儀輸出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通過毫針作用于人體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該療法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我國推廣和普及。電針法將毫針與電刺激有機結合,既能減少行針工作量,又能提高毫針治療效果,擴大毫針治療范圍,并能準確控制刺激量。一、操作方法(一)選穴處方電針法的處方配穴與毫針刺法相同。按電流回路要求,選穴宜成對,一般選用同側肢體的1~3對穴位為宜,當選擇單個腧穴進行治療時,應加用無關電極。(二)電針方法毫針刺入穴位得氣后,將輸出電位器調至“0”位,兩根導線分別接在兩個針柄上。打開電源開關,選好波型,慢慢調高至所需輸出電流量。根據(jù)病情決定電針治療時間,一般為5~20分鐘,用于鎮(zhèn)痛則一般在15~45分鐘之間。如感覺減弱,可適當加大輸出電流量,或暫斷電1~2分鐘后再行通電。當達到預定時間后,先將輸出電位器退至“0”位,然后關閉電源開關,取下導線,最后按毫針起針常規(guī)將針取出。(三)電流刺激強度當電流達到一定強度時,患者有麻、刺感覺,這時的電流強度稱為“感覺閾”;如電流強度再稍增加,患者會突然產生刺痛感,這時的電流強度稱為“痛閾”。感覺閾和痛閾因人而異,在不同病理狀態(tài)下其差異也較大。一般情況下,在感覺閾和痛閾之間的電流強度,是最適宜的刺激強度,但此范圍較小,需仔細調節(jié)。超過痛閾的電流強度,患者不易接受,應以患者能接受的強度為宜。當患者對電流刺激量產生耐受時,需及時調整電流刺激量。二、刺激參數(shù)電針刺激參數(shù)包括波型、波幅、波寬、頻率和持續(xù)時間等,綜合體現(xiàn)為刺激量。電針的刺激量就像針刺手法和藥物劑量一樣,對臨床療效有著重要影響。(一)波型臨床常用的電針輸出波型為連續(xù)波、疏密波和斷續(xù)波等。1.連續(xù)波連續(xù)波由基本脈沖波簡單重復,中間沒有停頓,頻率連續(xù)可調,每分鐘幾十次至每秒鐘幾百次不等。一般頻率低于30Hz的連續(xù)波叫疏波,頻率高于30Hz的叫密波,可用頻率旋鈕選擇疏波或密波。密波易抑制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常用于止痛、鎮(zhèn)靜、緩解肌肉和血管痙攣等;疏波短時興奮肌肉,提高肌肉韌帶的張力,調節(jié)血管的舒縮功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長時間使用則抑制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常用于治療癱瘓、慢性疼痛以及各種肌肉、關節(jié)、韌帶、肌腱的損傷等。2.疏密波疏密波是疏波、密波交替出現(xiàn)的一種波型,疏、密波交替持續(xù)的時間各約1.5秒。疏密波能克服單一波型易產生耐受現(xiàn)象的缺點,刺激作用較大,治療時興奮效應占優(yōu)勢,能引起肌肉有節(jié)奏的收縮,刺激各類鎮(zhèn)痛介質的釋放,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增強組織的營養(yǎng)代謝,消除炎性水腫等,常用于各種痛癥、軟組織損傷、關節(jié)周圍炎、腰背筋膜勞損、面癱、肌無力、針刺麻醉、局部凍傷等。3.斷續(xù)波斷續(xù)波是節(jié)律性時斷時續(xù)的一種波型。斷時,在1.5秒時間內無脈沖電輸出;續(xù)時,密波連續(xù)工作1.5秒。該波型不易使機體產生耐受,對神經肌肉的興奮作用較疏密波和連續(xù)波更強,對橫紋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縮作用,常用于治療痿證、癱瘓等。(二)波幅波幅一般指脈沖電壓或電流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也指它們從一種狀態(tài)變化到另一種狀態(tài)的跳變幅度值。電針的刺激強度主要取決于波幅的高低。波幅的計量單位是伏特(V)。(三)波寬波寬指脈沖的持續(xù)時間,脈沖寬度與刺激強度亦相關,寬度越大意味著給患者的刺激量越大。臨床使用的電針儀波寬大都固定不可調節(jié),一般采用適合人體的輸出脈沖寬度,為0.4毫秒左右。(四)頻率頻率是指每秒鐘內出現(xiàn)的脈沖個數(shù),其單位是赫茲(Hz)。通過頻率的調節(jié)可組合成不同的刺激波組。脈沖的頻率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同,臨床使用時應根據(jù)不同病情來選用。不同頻率的電刺激能促進不同中樞神經遞質的釋放。2Hz電刺激使腦脊液中腦啡肽和內啡肽的含量增高;100Hz電刺激使強啡肽含量增高;2/l。。Hz交替進行的疏密波可使內啡肽和強啡肽同時釋放,二者協(xié)同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三、適用范圍電針法有止痛、鎮(zhèn)靜、改善血液循環(huán)、調整肌張力等作用,適用范圍基本和毫針刺法相同。臨床常用于治療各種痛證、痹證和心、胃、腸、膽、膀胱、子宮等器官的功能失調,以及癲狂和肌肉、韌帶、關節(jié)的損傷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針刺麻醉。四、注意事項除遵循針灸施術的注意事項外,運用電針法還應注意:1.電針儀在首次使用前應仔細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掌握電針儀的性能、參數(shù)、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及禁忌等內容。2.使用電針儀前,需檢查其性能是否正常。如果電流輸出時斷時續(xù),需檢查導線接觸是否良好。干電池使用一段時間后輸出電流微弱,應及時更換。3.毫針的針柄經過溫針灸火燒之后,表面氧化不導電;有的毫針針柄是用鋁絲燒制而成的,并經氧化處理成金黃色,導電性差,均不宜使用。若使用,輸出導線應夾持針身。4.電針儀最大輸出電壓在40V以上者,最大輸出電流應限制在1mA以內,以防止觸電。5.靠近延髓、脊髓等部位使用電針時,電流量宜小,并注意電流的回路不要橫跨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不可刺激過強。禁止電流回路通過心臟,例如左右上肢的兩個穴位不可連接于同一對電極。6.電針刺激量較大,要防止暈針。體質虛弱、精神緊張者,尤應注意電流不宜過大。7.調節(jié)電流時,不可突然增強,以防引起肌肉強烈收縮,造成彎針或折針。8.要注意“電針耐受”現(xiàn)象的發(fā)生?!半娽樐褪堋笔情L期多次應用電針,使機體對電針刺激產生耐受,從而降低電針療效的現(xiàn)象。9.心臟附近、安裝心臟起搏器者、頸動脈竇附近禁用電針。第六節(jié)穴位注射法操作方法適應范圍常用藥物注意事項目錄穴位注射法,又稱“水針”,是以中西醫(yī)理論為指導,依據(jù)穴位作用和藥物性能,在穴位內注入藥物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該方法將針刺和藥物的雙重刺激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具有操作簡便、用藥量小、適應證廣、作用迅速等特點。一、操作方法(一)針具選擇針具多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根據(jù)使用藥物劑量大小以及針刺深淺,選用不同規(guī)格的注射器和針頭,一般可使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5mL或10mL注射器。針頭可選用5~7號普通注射針頭、牙科用5號長針頭等。(二)選穴處方一般根據(jù)針灸治療的選穴原則辨證選穴,亦可選取陽性反應點,如在背俞穴、募穴和四肢部特定穴出現(xiàn)的條索、結節(jié)、壓痛,以及皮膚凹陷、隆起、色澤變異等,軟組織損傷可選取最明顯的壓痛點。在陽性反應點進行穴位注射,效果更好。選穴以精為要,一般每次2?4穴。(三)藥物劑量藥物劑量取決于藥物種類、濃度和注射部位。根據(jù)藥物說明書規(guī)定的肌肉注射劑量,可以少用,不得過量。5%~10%葡萄糖每次可注射l~2mL,而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乙醇)和特異性藥物(如激素、阿托品等)只宜小劑量注射,每次用量多為常規(guī)的1/10~1/3。中藥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規(guī)劑量為0.5~2mL。依穴位部位來分,耳穴每穴注射0.1mL,頭面部每穴0.3~0.5mL,四肢部每穴l~2mL,胸背部每穴0.5~lmL,腰臀部每穴2~5mL。(四)操作程序患者取舒適體位。根據(jù)所選穴位、用藥劑量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及針頭。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快速將注射針頭刺入腧穴或陽性反應點,然后慢慢推進或上下提插,針下得氣后回抽,若無回血,即可將藥液注入。根據(jù)穴位所在部位及病變組織確定針刺深度,一般輕壓即痛、病變在淺表的注射宜淺;用力按壓出現(xiàn)疼痛、病變在深層的注射宜深。通常使用中等速度推入藥物;慢性病、體弱者用輕刺激,將藥物緩慢推入;急性病、體壯者用強刺激,將藥物快速推入。如果注射藥量較多,可由深至淺,邊退針邊推藥,或將注射器變換不同的方向進行注射。(五)治療周期急癥患者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為1療程。同一穴位兩次注射宜間隔1~3天。每個療程間可休息3~5天。二、適用范圍穴位注射法的適用范圍很廣泛,針灸療法的適應證大部分可用本法治療。三、常用藥物常用中藥注射劑包括復方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川芝嗪注射液、銀黃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常用西藥注射劑包括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維生素類制劑,以及5%~10%葡萄糖、生理鹽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昔、輔酶A、神經生長因子、胎盤組織液、硫酸阿托品、山萇若堿、加蘭他敏、強的松龍、鹽酸普魯卡因、利多卡因、氯丙嗪等。四、注意事項除遵循針灸施術的注意事項外,運用穴位注射法還應注意:1.治療前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的特點和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脹感,4~8小時內局部有輕度不適,有時持續(xù)時間較長,但一般不超過2日。2.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及過敏反應,并檢查藥物的有效期、藥液有無沉淀變質等情況。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霉素、鏈霉素、普魯卡因等,均應在藥敏試驗結束并合格的前提下方可使用。副作用較強的藥物,亦當慎用。3.初次治療及小兒、老人、體弱、敏感者,藥物劑量應酌減。體質過分虛弱或有暈針史的患者不宜采用本法。4.嚴格消毒,防止感染,如注射后局部紅腫、發(fā)熱等,應及時處理。5.禁止將藥物注射入血管內,一般也不宜注射入關節(jié)腔或脊髓腔,以免產生不良后果。此外,應注意避開神經干,以免損傷神經。6.回抽針芯見血或積液時應立即出針,用無菌棉簽或干棉球按壓針孔0.5~2分鐘,更換注射器和藥液后重新注射。7.耳穴注射宜選用易于吸收、無刺激性的藥物。注射深度以達皮下為宜,不可過深,以免注入軟骨膜內。第七節(jié)穴位埋線法操作方法適應范圍注意事項目錄穴位埋線法是指將可吸收性外科縫線置入穴位內,利用線對穴位產生的持續(xù)刺激作用防治疾病的方法。具有操作簡便、作用持久、適應證廣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病證。一、操作方法(一)埋線用品包括皮膚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止血鉗、鑲子、各種可吸收性外科縫線(羊腸線)、套管針或埋線針、皮膚縫合針、2%利多卡因、手術剪刀、無菌紗布及敷料等。套管針是內有針芯的管型埋線針具,由針管、襯芯、針座、襯芯座、保護套組成,針尖鋒利,斜面刃口好。(二)埋線方法1.套管針埋線法局部皮膚消毒后,取一段適當長度已消毒的可吸收性外科縫線,放入套管針的前端,后接針芯,用一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穴位,另一手持針刺入穴位,達到所需的深度,施以適當?shù)奶岵迥磙D手法,當出現(xiàn)針感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線埋置在穴位的肌層或皮下組織內。拔針后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2.埋線針埋線法局部皮膚消毒后,以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潤麻醉,一手鑲取1cm左右已消毒的可吸收性外科縫線,將線中央置于麻醉點上,另一手持埋線針,缺口向下壓線,以15°~45°角刺入皮下,將線推入。也可將線套在埋線針尖后的缺口上,兩端用止血鉗夾住,一手持針,另一手持鉗,切口向下,以15°~45°角將針刺入皮下??p線完全被置入皮下后,再適當進針0.5cm,然后退針,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再用無菌敷料包扎,保護創(chuàng)口3~5天。3.醫(yī)用縫合針埋線法在穴位兩側l~2cm處,用碘伏做進針點標記。皮膚消毒并做局部麻醉后,用持針器夾住帶有可吸收性外科縫線的皮膚縫合針,從一側局麻點刺入,穿過穴位皮下組織或肌層,從對側局麻點穿出,捏起兩針孔之間的皮膚并緊貼皮膚剪斷兩端線頭,放松皮膚,輕揉局部,使線頭完全進入皮下。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再用無菌敷料包扎,保護創(chuàng)口3~5天。(三)選穴與療程一般根據(jù)針灸治療的處方原則辨證選穴,取穴宜少而精,每次埋線1~3穴為宜,多取背、腰及腹等肌肉比較豐厚部位的穴位。在同一穴位做多次治療時應偏離前次治療部位。每2~4周埋線1次,3~5次為1個療程。(四)術后反應及處理1.正常反應無菌性炎癥反應,一般無需處理。少數(shù)反應較重的病例,埋線處有少量滲出液,亦屬正常,可不做處理。若滲液較多,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覆蓋無菌紗布。少數(shù)患者可于埋線后4~24小時內體溫輕度上升(38°C左右),但無感染征象,一般無需處理,持續(xù)2~4日后可恢復正常。2.異常反應治療時無菌操作不嚴,或治療后傷口保護不好,易致感染。一般在治療后3~4日出現(xiàn)埋線局部紅腫、疼痛加劇,并可伴有發(fā)熱,應予局部熱敷或抗感染處理。個別患者對外科縫線過敏,出現(xiàn)局部紅腫、瘙癢、發(fā)熱,甚至出現(xiàn)脂肪液化、外科縫線溢出等反應,應予抗過敏處理。埋線過程中若損傷神經,可出現(xiàn)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群癱瘓或感覺異常,應及時抽出外科縫線,并予適當處理。二、適用癥穴位埋線法主要用于慢性病證,如哮喘、萎縮性胃炎、腹瀉、便秘、面神經麻痹、腰腿痛、頸椎病、單純性肥胖癥、眩暈、癲癇、陽痿、月經不調、小兒遺尿、神經性皮炎、視神經萎縮等。三、注意事項除遵循針灸施術的注意事項外,運用穴位埋線法還應注意:1.操作過程中應保持無菌操作,埋線后創(chuàng)面應保持干燥、清潔,防止感染。2.埋線宜埋在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不能埋在脂肪層或過淺,肌肉豐滿的部位可埋入肌層,以防不易吸收、溢出或感染,避免傷及內臟、大血管和神經干,不應埋入關節(jié)腔內。埋線后線頭不可暴露在皮膚外面。3.肺結核活動期、骨結核、嚴重心臟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4.不同材質的外科縫線選用不同的消毒滅菌方法;盡量用一次外科縫線;用剩余的外科縫線必須廢棄,不得重復使用。5.埋線后應定期隨訪,注意術后反應,有異常現(xiàn)象應及時處理。第八節(jié)穴位貼敷法貼敷藥物操作方法適應范圍注意事項目錄穴位貼敷法是指在穴位上貼敷藥物,通過藥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若使用某些帶有刺激性的藥物貼敷穴位,引起局部發(fā)皰化膿如“灸瘡”,則又稱為“天灸”或“自灸”,現(xiàn)代也稱發(fā)皰療法。歷代文獻對穴位貼敷的記載十分豐富。如《太平圣惠方》記載:“治療腰腳風痹冷痛有風,川烏頭三個去皮臍,為散,涂帛貼,須臾即止?!薄侗静菥V目》亦載:“以赤根搗爛,入元寸,貼于臍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則腫消?!毖ㄎ毁N敷的機理,與西醫(yī)學的透皮給藥技術頗有相似之處。通過穴位貼敷,可使藥物經皮膚吸收,極少通過肝臟代謝,也不經過消化道,避免了肝臟及消化液、消化酶對藥物成分的分解破壞,因而保持了更多有效成分,同時也減少了一些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可更好地發(fā)揮治療作用。本法一般無危險性和毒副作用,使用安全、方便,對于衰老、稚弱、藥入即吐患者尤為適宜。一、貼敷藥物(一)藥物的選擇臨床上有效的湯劑、丸劑,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穴位貼敷。因給藥途徑不同,與內服藥物相比,貼敷用藥又具有以下特點:1.常用通經走竄、開竅活絡之品,以引領諸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祛邪外出。常用的藥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乳香、沒藥、肉桂、細辛、白芷、姜、蔥、蒜等。2.多選氣味醇厚、力猛有毒之品,如生南星、生半夏、生川烏、生草烏、巴豆、斑螯、蔥麻子、大戟等。3.選擇適當溶劑,調和藥性或熬膏使用。如:以醋調和,能起到解毒、化瘀、斂瘡等作用,雖用藥猛,可緩其性;以酒調和,則有行氣、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作用,雖用藥緩,可激其性;以油調和,可潤膚生肌。常用的溶劑有水、白酒或黃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還可針對病情,選用藥物的浸劑作溶劑。(二)藥物劑型根據(jù)病情及藥物性能,臨床中有多種劑型可供穴位貼敷使用。如膏劑、丸劑、散劑、糊劑、泥劑、膜劑、餅劑、熨貼劑等,其中膏劑又分為軟膏劑、硬膏劑。二、操作方法(一)選穴處方以辨證選穴為主,用穴力求少而精。也可選擇病變局部或阿是穴、經驗穴貼敷藥物,如吳茱萸貼敷涌泉治療小兒流涎等。(二)貼敷方法貼敷藥物之前,先對腧穴局部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1.貼法將已制備好的藥物直接貼壓于穴位上,然后外敷醫(yī)用膠布固定;或先將藥物置于醫(yī)用膠布粘面正中,再對準穴位粘貼。硬膏劑可直接或溫化后將其中心對準穴位貼牢。2.敷法將已制備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