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一輪總復(fù)習(xí)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閱讀 專題七 文言文閱讀教師用書試題_第1頁
高考語文一輪總復(fù)習(xí)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閱讀 專題七 文言文閱讀教師用書試題_第2頁
高考語文一輪總復(fù)習(xí)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閱讀 專題七 文言文閱讀教師用書試題_第3頁
高考語文一輪總復(fù)習(xí)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閱讀 專題七 文言文閱讀教師用書試題_第4頁
高考語文一輪總復(fù)習(xí)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閱讀 專題七 文言文閱讀教師用書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新課標(biāo)《考試大綱》在“古代詩文閱讀”中對該考點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本考點考生要做到能獨立完成對以下幾個知識點的考查。1.識記A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2.理解B(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3)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3.分析綜合C(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4.鑒賞評價D(1)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dá)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專題七文言文閱讀[考情把脈]考點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范圍史傳類、散文類、小說類文言文。要點①120個實詞的含義;②18個虛詞的詞性及意義;③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省略句)和用法(詞類活用);④文言語句翻譯及斷句;⑤分析綜合(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題型選擇題,翻譯題。[真題體驗][2015·課標(biāo)全國卷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孫傅,字伯野,海州人。登進士第,為禮部員外郎。時蔡翛為尚書,傅為言天下事,勸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翛不能用。遷至中書舍人。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diào)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給事中許翰以為傅論議雖偶與軾合,意亦亡他,以職論事而責(zé)之過矣,翰亦罷去。靖康元年,召為給事中,進兵部尚書。上章乞復(fù)祖宗法度,欽宗問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豐法惠國,崇、觀法惠奸?!睍r謂名言。十一月,拜尚書右丞,俄改同知樞密院。金人圍都城,傅日夜親當(dāng)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敗退,墮于護龍河,填尸皆滿,城門急閉。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欽宗詣金帥營,以傅輔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屢貽書請之。及廢立檄至,傅大慟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dāng)死之?!苯鹑藖硭魈稀⒌酆?、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謀匿之民間,別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并斬十?dāng)?shù)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竊太子出,都人爭斗殺之,誤傷太子。因帥兵討定,斬其為亂者以獻(xiàn)。茍不已,則以死繼之?!痹轿迦?,無肯承其事者。傅曰:“吾為太子傅,當(dāng)同生死。金人雖不吾索,吾當(dāng)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zé)之,庶或萬一可濟?!彼鞆奶映?。金守門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預(yù)?”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當(dāng)死從?!笔窍?,宿門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紹興中,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忠定。(節(jié)選自《宋史·孫傅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diào)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B.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diào)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C.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diào)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D.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diào)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答案A解析解答此題,要對所給語段進行語法分析。語段中“入貢”“過”“調(diào)”“治”“言”“索”“謂”“同”等可為謂語,“高麗”“使者”“宰相”等為專有名詞,同時要注意文句意思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根據(jù)這些內(nèi)容,便可以準(zhǔn)確判斷各句間的層次。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C.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答案D解析封建時代只有“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才能稱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兒子”則不能稱為“太子”。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孫傅入仕以后,積極向上建言。他擔(dān)任禮部員外郎,對尚書蔡翛縱論天下大事,勸蔡迅速有所變更,否則必將失敗,可惜他的建議沒有被采納。B.孫傅上奏,請求恢復(fù)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書后,從效用角度高度評價祖宗法度和熙、豐年間的法度,批評崇、觀年間的法度,受到時人贊許。C.孫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擄走欽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謀藏匿太子,殺二宦者將首級送至金營,欺騙金人說這就是誤傷太子之人。D.孫傅舍身取義,死后謚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營,孫傅隨往,卻受到守門者勸阻,他表示身為太子傅,應(yīng)誓死跟從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答案C解析“殺二宦者……誤傷太子之人”錯誤,文中是說殺了兩個像宦官的人和十幾個死囚,獻(xiàn)上首級,說這十幾個人是誤傷太子之人。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dāng)死之。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人雖不吾索,吾當(dāng)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zé)之,庶或萬一可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國稱帝而已,如果另立異姓,我將為此而死。(2)金人雖然沒有點名要我,我卻應(yīng)該與太子同去,求見兩名首領(lǐng)當(dāng)面指責(zé)他們,或許有成功的可能。解析(1)句,“唯”“帝”“茍”“死”為關(guān)鍵詞,其中“帝”是名詞作動詞,“稱帝”;“死”是為動用法,“為……而死”。(2)句中,“不吾索”“酋”“庶或”“濟”為關(guān)鍵詞,其中“不吾索”為賓語前置句,翻譯成“沒有點名要我”,“庶”是副詞,“可能”“希望”,“或”譯為“或許”。參考譯文:孫傅字伯野,海州人??贾羞M士,任禮部員外郎。當(dāng)時蔡翛擔(dān)任尚書,孫傅向他陳述天下政事,勸他趕快做些更改,否則一定會失敗。蔡翛沒有聽從。孫傅升至中書舍人。宣和末年,高麗前來進貢,使者所經(jīng)過之處,調(diào)發(fā)民夫備辦舟船,引起騷動,費用又頗多。孫傅說:“濫用民力妨礙農(nóng)事,對于中國卻沒有絲毫好處?!痹紫嗾J(rèn)為他的言論與蘇軾的相同,上奏貶他為蘄州安置。給事中許翰認(rèn)為孫傅的議論只是偶然與蘇軾的相同,也沒有其他意思,依據(jù)職責(zé)論事而受到指責(zé)實在過分了,許翰也被免職。靖康元年,孫傅受召入京任給事中,升任兵部尚書。他上奏章請求恢復(fù)祖宗法度,欽宗問孫傅,孫傅說:“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寧、元豐時的法度有利于國家,崇寧、大觀時的法度有利于奸臣?!碑?dāng)時的人認(rèn)為是名言。十一月,孫傅擔(dān)任尚書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樞密院。金人圍攻都城,孫傅日夜親自冒著箭石督戰(zhàn)。金兵分別從四面鼓噪而攻,孫傅的軍隊敗退,掉進護龍河,護龍河被尸體填滿,城門急忙關(guān)閉了。當(dāng)天,金兵就攻進城里。靖康二年正月,欽宗到金兵元帥營去,安排孫傅輔助太子留守京城,孫傅仍然兼任少傅。欽宗二十天還沒回來,孫傅多次寄信給金營請求放回欽宗。等到廢立皇帝的檄書傳來,孫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國稱帝而已,如果另立異姓,我將為此而死?!苯鹑藖硭饕匣?、皇后、諸王、妃主,孫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謀劃把太子藏在民間,另外找兩個像宦官的人殺死,并殺死十幾個死囚,拿著他們的頭送給金人,欺騙金人說:“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之人爭相斗殺宦官,誤傷了太子。于是率兵討伐平定,殺死作亂的人來獻(xiàn)上其首級。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會自殺?!边^了五天,沒有人肯承擔(dān)這件事。孫傅說:“我是太子的老師,應(yīng)當(dāng)與太子同生死。金人雖然沒有點名要我,我卻應(yīng)該與太子同去,求見兩名首領(lǐng)當(dāng)面指責(zé)他們,或許有成功的可能?!庇谑歉鷱奶映龀?。守城門的金兵說:“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參與?”孫傅說:“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老師,應(yīng)當(dāng)隨他去死?!碑?dāng)晚,住在城門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紹興年間,被追贈為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忠定。學(xué)案一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學(xué)習(xí)目標(biāo):①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②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③熟知文言實虛詞的推斷方法。自主學(xué)習(xí)“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考查特點:1.從考查方式看:(1)基本上都是單獨設(shè)題考查,(2)常與文言文翻譯放在一起考查,而且實詞往往是得分點。2.從考查來源看,基本上都來自于課本。側(cè)重于考查知識遷移能力。3.從命題內(nèi)容看,往往涉及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xiàn)象。而且在翻譯時,這些往往都是直接得分點??枷蛞晃难詫嵲~“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既指出了考查范圍,即考綱要求的120個實詞和語文課本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常見實詞,又明確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從歷年對實詞的考查情況看,文言實詞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且做且思QIEZUOQIESI例1[2015·安徽高考]閱讀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題目。御史梁晳次先生傳[清]王士禛先生姓梁氏,諱熙,字曰緝,晳次其別號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紈绔之習(xí),讀書好古,視聲利蔑如也。于詩嗜陶淵明,少得句云:“明月生東隅,清輝照北床?!遍L老驚異。十三歲補諸生第一,文名籍甚。舉順治三年鄉(xiāng)試,又十年成進士。出知西安之咸寧,誓于神,不以一錢自污。視民如子,治行冠三輔。官咸寧半載,入為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是時,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臺省官皆矯尾厲角,務(wù)毛摯搏擊為名高。先生獨淡泊寧靜,下直輒焚香掃地,晏坐終日,如退院僧。暇即與其友汪琬、劉體仁、董文驥、王士禛輩出游豐臺、草橋諸勝地,或會食浮屠、老子之宮。諸子酒酣耳熱,辨難蜂起,各負(fù)氣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發(fā)一語。偶出一語,則人人自失,覺我言為煩。先生固耽內(nèi)典,于三藏十二部之書無不研究,而于《楞嚴(yán)》尤了悟初因證果大旨。每過其居邸,繩床藥灶外,惟經(jīng)論數(shù)卷而已。先生嘗巡視茶馬于秦,不名一錢?;蛞詾檠?,則笑曰:“吾籌之熟矣。居官而謀利,為子孫計耳。子孫不肖而居厚實,三蠹將至,曰盜賊,曰博徒,曰倡優(yōu)。吾懼夫三蠹之為子孫憂也,故不取也?!痹诰?,日懷歸田之思,屬長洲文點畫《江村讀書圖》以見志,予輩皆為賦詩。未幾,謝病歸。淄川高侍郎念東贈詩云:“燕臺襆被親相送,一個嵩丘行腳僧?!鄙w紀(jì)實云。歸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當(dāng)事。同年王中丞巡撫河南,饋問亟至,一無所受。答書曰:“生有癖性,酷愛古帖,亦昔人玩龍團、飲廷珪墨之意也。聞宋仲溫書《蘭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趙子昂書《鐵佛嶴鐘銘》在鶴沙報恩懺院,倘各損惠一通,敬拜賜矣?!逼溲挪偃绱?。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禪悅文字尤善。先生生明天啟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選自錢仲聯(lián)主編《廣清碑傳集》,有刪節(jié))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晏坐終日 晏:平靜B.子孫不肖而居厚實 居:積儲C.不接當(dāng)事 當(dāng)事:權(quán)要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氣度[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字意。要準(zhǔn)確理解文言實詞的詞義,一是識記和累積,掌握文言實詞的基礎(chǔ)知識;二是學(xué)會推斷。只有把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巧妙運用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較高的閱讀能力。推斷方法如下:1.根據(jù)學(xué)過的課內(nèi)實詞來推斷詞義。2.使用組詞法來推斷詞義。3.利用相似的語言結(jié)構(gòu)推斷詞義。4.借助成語來推斷詞義。5.根據(jù)字形推斷詞義。6.結(jié)合語境分析推斷。D項原文“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得知議論的是傳主文學(xué)著作形式或體制,所以不能理解為“氣度”,可以推測“矩度”應(yīng)該譯為“規(guī)矩法度”。例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聞業(yè)(孟業(yè))名行,復(fù)召為法曹。業(yè)形貌短小,及謁見,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尋業(yè)斷決之處,乃謂業(yè)曰:“卿斷決之明,可謂有過軀貌之用?!睂みw東郡守,以寬惠著。其年,麥一莖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莖,合郡人以為政化所感。(節(jié)選自《北齊書·循吏傳》)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清河王岳拜司州牧 拜:拜見B.聞業(yè)(孟業(yè))行 行:出行C.業(yè)形貌短小 形:形體D.后尋業(yè)斷決之處 尋:尋找[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在不斷積累的基礎(chǔ)上,掌握推斷的方法。C項“形貌短小”根據(jù)文意可知,“貌”是外貌,“形”應(yīng)該是身材的意思。A項,拜:授官。B項,行:有品行;D項,尋:找到。技法探究JIFATANJIU文言實詞推斷方法1.語境分析法(根據(jù)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語境可分為句子內(nèi)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nèi)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huán)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huán)境。(1)有些句子中的實詞詞義可以借助句子內(nèi)部語境來推斷。例如:①每聞琴瑟之聲,則應(yīng)節(jié)而舞。②(屈原)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①的“應(yīng)”搭配對象為節(jié)拍之“節(jié)”,“應(yīng)節(jié)拍”即為“隨著節(jié)拍、和著節(jié)拍”,可釋為“隨著,和著”。②句中的“應(yīng)”和“對”連用,都處于謂語動詞的位置上,而“對”為“回答”之意,故“應(yīng)”為“應(yīng)答”。(2)有些句子的實詞還需借助句子外部語境來推斷,才能上下貫通。例如:①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②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①句根據(jù)前文語境可知,酈道元對石鐘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觀點表述上說得不夠詳細(xì),由此推知此“言”為“敘述”之意。②句我們聯(lián)系整篇文章的語言環(huán)境及歷史背景來看,漁工水師大多文化水平較低,所以漁工水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實原因,不是不能說,而是不能用文字記載下來。故此處的“言”應(yīng)理解為“記載”,句式雜糅,應(yīng)刪掉。2.語言結(jié)構(gòu)推斷有些文言文句子結(jié)構(gòu)整齊,講求對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辭格,在同一位置上的詞語意思相同、相對或相反。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結(jié)構(gòu)特點推知詞義。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②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①句從句式結(jié)構(gòu)來看,屬于對仗,“忠”和“賢”相對,“用”和“以”相對;“忠”和“賢”同義,那么“用”和“以”同義,故“以”的意義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中前后兩個分句意思相反,“憂勞”的意思“憂思勞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樂”。3.語法分析推斷根據(jù)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dāng),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dāng),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dāng),狀語是由副詞充當(dāng)。根據(jù)它們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例如:①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②今以蔣氏觀之,猶信。③信義著于四海。④懷信侘傺。①句“信”處在謂語動詞“知”之前,作狀語;既作狀語,那么一定是副詞,進而推斷它為“確實”之意。②句“猶”是副詞,作狀語,“信”處在謂語的位置上,是動詞,為“相信”之意。③句“著”為謂語動詞,“信義”處在主語的位置上,為名詞,故“信”為“信譽”之意。④句“懷”為動詞,處在謂語的位置,“信”處于賓語的位置,所以“信”為“忠誠”之意。4.聯(lián)想推斷法(根據(jù)學(xué)過的知識推斷詞義)試卷上常出現(xiàn)一些難理解的文言實詞,我們可以憑借基本實詞的積累,或聯(lián)想課文有關(guān)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比照時可著重下面幾個要素。(1)聯(lián)想課文語句運用此種方法的前提是:對課本上學(xué)過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要善于歸納總結(jié),分類記憶,記憶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多記例句,對于典型語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對其意義、用法等特點了如指掌。這樣,在遇到某個文言詞語的時候,就可借助所學(xué)知識進行比照推斷。例如: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齊人未附附:歸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視。D.齊人追亡逐北北:指敗逃者。以上四句中加點實詞,皆可在課文中找到與之相同或相近的意義和用法。試題選項實詞課文例句解釋課文篇目A拔拔石城攻取《廉頗藺相如列傳》B附懷敵附遠(yuǎn),何招而不至歸附《論積貯疏》C乘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涉江》D北追亡逐北,流血漂櫓敗逃者《過秦論》(2)聯(lián)想成語推斷不少成語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詞在意義和用法上較多地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可借助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語“日薄西山”中的“薄”字來推斷,“日薄西山”中的“薄”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試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語“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斷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5.辨析詞性推斷根據(jù)詞語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根據(jù)詞性進而推知它的實詞詞義。例如:①據(jù)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①句也為對仗句,“據(jù)”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么“固”也是名詞,據(jù)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為對仗句,“帽”與“環(huán)”相對,“戴”與“腰”相對,“戴”為動詞,“腰”也為動詞,“腰佩”之意。6.借助字形推斷漢語屬于表意文字,對于一些詞的意思可以通過字形特征來進行推斷。例如: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組。②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①句中的“組”是以“纟”為偏旁,可以知道詞義和繩索有關(guān),前邊有“系”(捆綁)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組”的意思為“帶子,繩索”。②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兩部分組成,而“斤”在古漢語里是“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頭劈為兩半,在結(jié)合前邊“分”“離”為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斷出“析”的意思為“分開”。7.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構(gòu)詞特點比照推斷詞義)漢語詞匯中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義,“以今律古”。這里要特別注意古今構(gòu)詞特點,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雙音節(jié)詞往往有其固定義項。例如:“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中的“南面”,《現(xiàn)代漢語詞典》有兩個義項:一是指“南邊”,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這個意義上古人單說“南”而不說“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為尊位,君主臨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為君叫做“南面為王”“南面稱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樂毅想謀反后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義。在這一點上,文句中的“南面”與現(xiàn)代漢語是不相同的。8.代入檢驗法(借助題干所給的義項推斷詞義)對于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莫過于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zhǔn)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例如: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專以射為戲,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將兵:將領(lǐng)和士兵。C.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曲折:指行軍的彎曲道路。D.廣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結(jié)發(fā):指剛成年的時候。A項“竟然”表轉(zhuǎn)折,顯然不合文意;B項“將兵”為動賓短語,方與后文李廣對部下的關(guān)愛一致;C項是說事情的復(fù)雜經(jīng)過;D項正確,結(jié)發(fā):扎結(jié)頭發(fā),古代指男子20歲束發(fā)而冠,表示成年。解釋文言實詞的意義,是高考文言文閱讀必考內(nèi)容,要提高推斷文言文實詞詞義的能力,只有把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巧妙運用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方能奏效。邊學(xué)邊練BIANXUEBIANLIAN閱讀下面兩則短文,完成1~4題。人獸之間狀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狀童。圣人取童智而遺童狀,眾人近童狀而疏童智。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fā)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而人未必?zé)o獸心。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飛伏走,謂之禽獸;而禽獸未必?zé)o人心。雖有人心,以狀而見疏矣。庖犧氏、女媧氏、神農(nóng)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紂、魯桓、楚穆,狀貌七竅,皆同于人,而有禽獸之心。而眾人守一狀以求至智,未可幾(通“冀”)也。(節(jié)選自《列子·黃帝》)1.下列句子中,對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狀不必童而智童 狀:外形B.智不必童而狀童 童:兒童C.戴發(fā)含齒 戴:頂著,(頭上)長著D.未可幾也 幾:希望答案B解析B項中,“童”通“同”,相同。2.下列句子中,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圣人取童智而遺童狀 遺:丟開,丟下B.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 近:親近C.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疏:疏遠(yuǎn)D.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 親:受人親近,被人親近E.而眾人守一狀以求至智 至智:達(dá)到才智答案E解析E項,至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或高才大智。參考譯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卻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卻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選取才智相同的,而丟開外形相同的,常人卻親近外形相同的,而疏遠(yuǎn)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親近并且喜愛他;外形和我不一樣的,就疏遠(yuǎn)并且畏懼他。長著七尺高的身軀,有手腳之分,頭上生有毛發(fā),嘴里長著牙齒,能憑借車馬奔馳的,這叫做人;可是,人未必沒有獸心。盡管他們有獸心,卻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親近。長著翅膀,頂著頭角,長著牙齒和爪子,能在天上飛翔或在地面奔跑的,這叫做禽獸;可是,禽獸未必沒有人心。盡管它們有人心,卻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遠(yuǎn)。庖犧氏、女媧氏、神農(nóng)氏、夏后氏,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頭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狀,卻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紂王、魯桓公、楚穆王,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樣,卻有禽獸之心。一般人總是拘泥于同一外形來求得高才大智,這是不能夠指望的。甌喻人有置甌道旁,傾側(cè)墜地,甌已敗。其人方去之,適有持甌者過,其人亟拘執(zhí)之,曰:“爾何故敗我甌!”因奪其甌,而以敗甌與之。市人多右先敗甌者,持甌者竟不能直而去。噫!敗甌者向不見人則去矣。持甌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甌易其不全甌。事之變?nèi)绱?!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選自歸有光《震川先生集》)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A.人有置甌道旁沛公則置車騎……道芷陽間行B.其人方去之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C.適有持甌者過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會秦圍趙D.敗甌者向不見人則去矣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答案C解析A項,前句是“放(在)”的意思,后句是“丟下、扔下”的意思。B項,前句是“剛要”的意思,后句是“矩形、方形”的意思。C項,都是“恰逢、正趕上”的意思。D項,前句是“假使、假若”的意思,后句是“剛才、先前”的意思。4.下列句子中,對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傾側(cè)墜地,甌已敗 側(cè):側(cè)面,一側(cè)B.其人亟拘執(zhí)之 執(zhí):捉住,抓住C.爾何故敗我甌 敗:打破,毀壞D.市人多右先敗甌者 右:通“佑”,袒護,偏向E.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失:失去答案A解析A項,側(cè):歪倒。參考譯文:有個人把瓦罐放在路旁,不小心歪倒在地上,摔碎了。那個人剛要離開,恰巧有個提瓦罐的人走過,那個人便急忙捉住他,說:“你為什么打破我的瓦罐!”便搶走他的瓦罐,把破瓦罐給了他。集市上過路的人大多袒護那個先打破瓦罐的人,提瓦罐的人竟在無法申辯是非曲直的情況下離開了。噫!打破瓦罐的人假若不見到提瓦罐的便會走開的。提瓦罐的人不幸遇到了他,竟然被迫用自己的好瓦罐換了那個人的破瓦罐。事情的變化竟然如此不合情理!而那些集市上的人也失去了他們想維護公道的本意了。考向二文言虛詞“常見文言虛詞”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虛詞。《考試大綱》列出的18個常見文言虛詞明確界定了高考考查的范圍,備考時應(yīng)熟悉這18個虛詞的主要意義和用法。在不同的語境中,一個虛詞有時意義相同而用法不同,如“與”同樣譯作“和、跟、同”時,既可作連詞也可做介詞;有時用法相同而意義不同,同樣作代詞時,所代對象卻大不相同。所謂“理解用法”就是要辨識詞性,看它是用作連詞還是介詞、助詞還是代詞等等。且做且思QIEZUOQIESI例3(原文見例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晳次其別號也 吾其還也B.偶出一語,則人人自失 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C.予輩皆為賦詩 為武置酒設(shè)樂D.饋問亟至,一無所受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答案]C[解析]文言虛詞要注意意義和用法,平時要記憶經(jīng)典的例句。虛詞的用法常常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guān):(1)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2)與前后詞的詞性有關(guān),比如“以”,以后面是名詞,以就是介詞,以后面是動詞或句子,以就是連詞;(3)與固定短語有關(guān)。A項第一句為代詞;第二句是語氣詞,譯為“還是”。B項第一句副詞,就;第二句表假設(shè),如果。C項都為介詞,譯為“替、給”。D項第一句所字結(jié)構(gòu);第二句表被動。例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欲一見而不能 吾嘗終日而思矣B.先生豈其人邪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C.試問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D.告以特來候謝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答案]D[解析]A項,表轉(zhuǎn)折,卻/表修飾;B項,那,那個/一定,表祈使語氣;C項,哪里/什么;D項,拿。技法探究JIFATANJIU理解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六種技巧1.語境推斷法虛詞通常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jié)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以“焉”作例子來說明。①“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荀子·勸學(xué)》)文意是“堆積土石成為高山,風(fēng)雨(就會)在那里興起”。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于之”“于此”,“興焉”即“在那里興起”。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的語境是交代寫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由此可推斷“焉”是代詞,代作者所寫的文章,“得焉”即“能夠看到它”。③“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將伐顓臾》)中的“焉”用在疑問句中,表示責(zé)備的語氣,由此可推斷“焉”是疑問代詞,可譯為“何、哪里”。而“圣心備焉”(《荀子·勸學(xué)》)中的“焉”用在陳述句中,是語氣助詞。2.語法分析法這種方法是根據(jù)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來推斷。如“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中“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問語氣,因此應(yīng)該是副詞。再如“相如因持璧卻立”,從語法結(jié)構(gòu)上分析,主語是“相如”,“持璧卻立”作謂語,由此可見,句中“因”應(yīng)該是連詞,作“于是、就”解。3.標(biāo)志識別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虛詞為標(biāo)志的,若能記住教材中學(xué)過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則有助于快速答題。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等,表示賓語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圖”)等。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如“是以”為“以是”的倒裝,譯為“因為這”;“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或東西)”;“其……之謂也(乎)”也是一個固定格式,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大概(恐怕、難道)說的是……吧(嗎)”。4.詞語替代法答題時先判斷兩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然后將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順、恰當(dāng),如通暢,則相同;反之,則不同。如“過于荊,至江上”和“苛政猛于虎”,后一句源自課本,我們比較熟悉,“苛政”與“虎”之間存在比較關(guān)系,“于”相當(dāng)于“比,比……更……”的意思,用“比”代替句中的“于”,句子通順,語義不變;但將“比”代替前一句的“于”,顯然講不通,前句中的“于”是“從”的意思。如果是選相同的項,該項即可排除。5.句位分析法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詞,表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詞,如“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在句首還常作語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如“其李將軍之謂也”(表揣測語氣)。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如“秦王恐其(代藺相如)破璧”。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表期望、祈使語氣),如“爾其(語氣副詞,可要,當(dāng))無忘乃父之志”。6.對稱分析法語言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gòu)成的對文,其對應(yīng)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yīng)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如“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陶潛《歸去來兮辭》)中“以”和“而”處于對應(yīng)位置,“而”是表修飾的連詞,由此可推斷“以”也是表修飾的連詞。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賈誼《過秦論》)中“因”和“乘”處于對應(yīng)位置,“乘”是介詞“趁著”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趁著”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對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勢”。邊學(xué)邊練BIANXUEBIANLIAN閱讀下文,完成1~2題。庭堅學(xué)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xué)甫而不為者。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xué)士,而庭堅于文章尤長于詩,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故稱“蘇黃”。軾為侍從時,舉以自代,其詞有“瑰偉之文,妙絕當(dāng)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語,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樂其林泉之勝,因自號山谷道人云。(《宋史·黃庭堅傳》)1.下列各組句子中“其”的用法,與“則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B.其重之也如此C.其詞有“瑰偉之文……”D.樂其林泉之勝答案D解析A項,代詞,他的,指黃庭堅的;B項,代詞,代蘇軾;C項,代詞,他的,指蘇軾的;D項,指示代詞,那,與例句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eq\b\lc\{\rc\(\a\vs4\al\co1(學(xué)甫而不為者,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B.eq\b\lc\{\rc\(\a\vs4\al\co1(而庭堅于文章尤長于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C.eq\b\lc\{\rc\(\a\vs4\al\co1(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D.eq\b\lc\{\rc\(\a\vs4\al\co1(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答案D解析A項,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因果;B項,介詞,在/介詞,比;C項,介詞,把/介詞,因為;D項,句中語氣停頓。參考譯文:黃庭堅的學(xué)問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陳師道說他的詩得法于杜甫,學(xué)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詩。他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xué)于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xué)士。而黃庭堅在文章方面詩歌尤其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黃庭堅配蘇軾,并稱“蘇黃”。蘇軾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dāng)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話,他看重黃庭堅竟到了這種地步。當(dāng)初,黃庭堅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歡那地方林泉優(yōu)美,于是自號為山谷道人。課后對點集訓(xùn)一、閱讀下面兩則短文,完成1~2題。晉平公射平公射不死,使豎襄搏之,失。公怒,拘將殺之。叔向聞之,夕見平公。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殺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為大甲,以封于晉。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不死,搏之不得,是揚吾君之恥者也。君其必速殺之,勿令遠(yuǎn)聞。”君忸怩,乃趣赦之。(節(jié)選自《國語》)1.下列句子中,對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使豎襄搏之,失 失:失去了時機B.今君嗣吾先君唐叔 嗣:繼承C.是揚吾君之恥者也 揚:宣揚D.勿令遠(yuǎn)聞 遠(yuǎn):遠(yuǎn)方的人E.君忸怩,乃趣赦之 趣:通“促”,趕快答案A解析A項,讀“yì”,通“佚”,逃跑、飛走。參考譯文:晉平公射,受傷沒死,便派豎襄去捕捉這只受了傷的,飛走了。晉平公很生氣,叫人把豎襄拘禁起來準(zhǔn)備殺掉。大夫叔向得知此事,連夜趕去朝見晉平公。晉平公把事情的經(jīng)過告訴了叔向。叔向說:“您一定要殺掉這個人!以往,我國的先祖唐叔在徒林那個地方獵取犀牛,一箭就射死了,剝掉犀牛皮做成一副大鎧甲,正由于他老人家射術(shù)高超,得以受封于晉。您現(xiàn)在繼承先祖唐叔的王位,一只沒射死,叫他捉又沒捉到,這簡直是在宣揚你不光彩的行為。你務(wù)必趕緊殺掉這個人,別讓這事張揚開去?!睍x君聽了,顯得很難為情的樣子,便叫人快去赦免了豎襄。人有賣駿馬者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xiàn)一朝之費?!辈畼纺诉€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①比三旦立市()A.比較B.等到C.接連D.并列②還而視之()A.通“環(huán)”,繞著 B.回來C.歸還 D.還要③去而顧之()A.到……去 B.追趕C.除掉 D.離開答案①C②A③D參考譯文:有個賣駿馬的人,一連三個早上讓馬站在集市上,卻沒有人能識別出它是一匹好馬。于是這個人便去見伯樂,說:“我有一匹好馬,想賣掉它,一連三個早上讓馬站在集市上,都沒人過問,勞駕您去繞著我那匹馬轉(zhuǎn)轉(zhuǎn)瞅瞅,走開時再回過頭看看,我愿按一個早上相馬的費用酬謝您。”伯樂于是到市集上繞著那匹馬看,離開時又回頭看看。沒多久,那馬的價格漲了十倍。二、閱讀下面兩則短文,完成3~6題。鏡喻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烏在其為明也?目能見物,而不能見吾之面,假于鏡而見焉。鏡之貴,不如目;鏡不求于目,而目轉(zhuǎn)求助于鏡。然世未嘗以鏡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鏡何負(fù)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惡鏡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烏用鏡為?”久之,視世所稱美人,鮮當(dāng)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謂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終不悟,悲夫!(選自錢大昕《潛研堂文集》)3.下列幾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不相同的一組是()A.eq\b\lc\{\rc\(\a\vs4\al\co1(五官莫明于目,朝廷之臣莫不畏王))B.eq\b\lc\{\rc\(\a\vs4\al\co1(假于鏡而見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C.eq\b\lc\{\rc\(\a\vs4\al\co1(客有任目而惡鏡者,從流飄蕩,任意東西))D.eq\b\lc\{\rc\(\a\vs4\al\co1(泰然謂美莫己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答案C解析C項,前句中的“任”是“相信、信任”的意思;后句中的“任”是“隨意、自由”的意思。A項,兩句中的“莫”均是不定代詞,解釋為“沒有誰(哪一個)”;B項,兩句中的“假”均是“憑借、借助”的意思;D項,兩句中的“莫己若”都是“沒有誰比得上自己”的意思。4.下列句子中,對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而目轉(zhuǎn)求助于鏡 求:求助B.然世未嘗以鏡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明:明察C.鮮當(dāng)意者 當(dāng):相稱D.左右匿笑 匿:暗中;偷偷地答案C解析C項,當(dāng):使……滿意,合乎(心意)。參考譯文:在五官中沒有能像眼睛那樣明察事物的,但臉上有黑點子,而眼睛卻不能察覺,它的明察又在哪兒呢?自己的眼睛能看見別的東西,而看不見自己的臉,要借助鏡子才能見到。鏡子的貴重,比不上眼睛;鏡子不求助于眼睛,而眼睛卻反過來求助于鏡子。可是世人不曾認(rèn)為鏡子幫助了眼睛,而責(zé)備眼睛的失于明察,鏡子對于眼睛有什么對不起的地方?。∮袀€相信眼睛而憎惡鏡子的人,他說:“這使我好難受,我自己有眼睛,何必要用鏡子呢?”時間長了,他看世上所稱道的美人,很少有符合自己心意的,而他不知道自己臉上有黑點子,安然自得地認(rèn)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漂亮。左右的人都暗中發(fā)笑,那個人卻始終不醒悟,可悲啊!丁一士里有丁一士者,矯捷多力,兼習(xí)技擊、超距之術(shù)。兩三丈之高,可翩然上;兩三丈之闊,可翩然越也。余幼時猶及見之,嘗求睹其技。使余立一過廳中,余面向前門,則立前門外面相對;余轉(zhuǎn)面后門,則立后門外面相對。如是者七、八度,蓋一躍即飛過屋脊耳。后過杜林鎮(zhèn),遇一友,邀飲橋畔酒肆中。酒酣,共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一士應(yīng)聲聳身過。友招使還,應(yīng)聲又至。足甫及岸,不慮岸已將圮,近水陡立處開裂有紋。一士未見,誤踏其上,岸崩二尺許,遂隨之墜河,順流而去。素不習(xí)水,但從波心踴起數(shù)尺,能直下而不能旁近岸,仍墜水中。如是數(shù)四,力盡,竟溺焉。蓋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財者終以財敗,恃勢者終以勢敗,恃智者終以智敗,恃力者終以力敗。有所恃,則敢于蹈險故也。(選自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5.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嘗求睹其技 睹:觀看B.不慮岸已將圮 慮:料想C.但從波心踴起數(shù)尺 踴:躍起D.有所恃,則敢于蹈險故也 蹈:用腳踢答案D解析D項,蹈,“踏,踐行”的意思,引申為“冒”。6.下列句子中,對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兼習(xí)技擊、超距之術(shù) 習(xí):練習(xí),學(xué)習(xí)B.素不習(xí)水 習(xí):習(xí)慣C.蓋一躍即飛過屋脊耳 躍:跳起D.友曰:“能越此乎?” 越:跨過答案B解析B項,“習(xí)”應(yīng)解作“通曉,熟悉”。參考譯文:鄉(xiāng)里有個叫丁一士的人,強壯敏捷很有力氣,兼會格斗、輕功的武藝。兩三丈的高度,可以輕松地躍上;兩三丈寬的距離,也可以輕松越過。我小時候,還見過他,曾請求看看他的本領(lǐng)。他讓我站在過道里,我面向前門,他先站到前門外面對著我;等我轉(zhuǎn)過身子面向后門時,他已經(jīng)站到后門外面對著我了。像這樣反復(fù)了七、八次,原來(在我轉(zhuǎn)身的時候),他一跳就飛過屋頂了。后來,他路過杜林鎮(zhèn),遇到一位朋友,請他到橋旁酒店中喝酒。酒喝足了,他們站在河邊眺望。朋友對他說:“你能跳過這條河嗎?”丁一士應(yīng)聲一聳身就躍過去了。朋友招呼他回來,他又應(yīng)聲跳過來。可是,腳剛剛到岸邊,不料河岸已經(jīng)快崩毀了,靠近水的陡直地方斷開了一條裂紋。丁一士沒有看到,不小心踏在它上面,河岸崩裂了二尺多,于是他隨著崩倒的河岸掉到河里,順流沖走了。他素來不熟悉水性,只能從波濤中間竄起幾尺高,只會直上直下竄動而不能游向岸邊,仍舊掉到河中。如此跳躍多次,力氣用完了,終于淹死在河里。天下的禍患,沒有比有所依仗再大的了。依仗財物的終因財物而失敗,依仗勢力的終因勢力而失敗,依仗才智的終因才智而失敗,依仗力量的終因力量而失敗。這是因為有所依仗,就敢于冒險的緣故。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8題。晉平公與群臣飲,飽酣,()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睅煏缡套谇埃僮仓?。公披衽()避,琴壞于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于側(cè)者,()撞之?!惫唬骸肮讶艘病!睅煏缭唬骸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弊笥艺埑?,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節(jié)選自《韓非子》7.文中括號內(nèi)應(yīng)填的虛詞是()A.遂而則 B.乃而故C.乃以則 D.遂以故答案B解析乃:竟然;而:連接相承關(guān)系;故:所以。8.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①惟其言而莫之違②援琴撞之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④左右請除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①②④都是代詞,其中“莫之違”是賓語前置句,即:“莫違之”。句③是助詞“的”。參考譯文:晉平公與大臣們飲酒,喝得酣暢時,竟然嘆息道:“沒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樂,因為他的話沒有誰敢違抗?!睅煏缭诿媲芭阕闷鹎倬妥擦诉^去。晉平公分開衣襟避開了,琴在墻上撞壞了。晉平公問:“太師撞誰呢?”師曠答道:“剛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說話,所以撞他?!睍x平公說:“是我說的?!睅煏缯f:“??!這不是統(tǒng)治人的人應(yīng)說的話?!敝車娜苏埱髿⒘怂瑫x平公說:“放了他,把這件事作為我的借鑒?!彼摹㈤喿x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題。錢金玉官松江千總,性剛果,尚廉節(jié)。道光壬寅鴉片釁起,錢方假歸省親,聞訊,即束裝起行。其親友尼之曰:“軍事方急,禍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為?”錢不聽。既至吳淞,從守西炮臺,與部卒同飲食臥起,以力戰(zhàn)相勖。及東炮臺陷,彈丸咸集于西炮臺。錢奮勇督戰(zhàn),喋血數(shù)小時,左臂中三彈,曾不少卻。其近卒泣陳:“公有老母在,不可死?!毙χx曰:“焉有食國之祿而逃其難者乎?幸勿為吾母慮也!”未幾,一彈來,中左乳,遂仆。彌留之際,猶大呼“賊奴誤國”不置。(原文有刪改)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項是()A.eq\b\lc\{\rc\(\a\vs4\al\co1(何急急為,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B.eq\b\lc\{\rc\(\a\vs4\al\co1(以力戰(zhàn)相勖,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C.eq\b\lc\{\rc\(\a\vs4\al\co1(彈丸咸集于西炮臺,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D.eq\b\lc\{\rc\(\a\vs4\al\co1(焉有食國之祿而逃其難者乎,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答案D解析D項,前一個“焉”是疑問代詞,哪里;后一個“焉”是語氣助詞,啊。A項,兩個“為”都是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B項,兩個“以”都是介詞,用。C項,兩個“于”都是介詞,到。10.下列各句中與“焉有食國之祿而逃其難者乎”中的“而”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A.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C.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而恥學(xué)于師D.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答案C解析C項中的“而”和例句中的“而”一樣,都是連詞,表示轉(zhuǎn)折,卻。A項,“而”是連詞,表示承接。B項,“而”是連詞,表示并列。D項,“而”通“爾”,代詞,你。參考譯文:錢金玉擔(dān)任松江縣千總的官職,性情剛毅果敢,崇尚廉潔的氣節(jié)。1842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錢金玉正在休假,回家探親,聽到消息,(他)立即收拾行裝動身。他的親戚朋友阻止他說:“戰(zhàn)事正緊急,(是)禍(是)福不可知曉。您正在休假,上級官員又沒有文件催促您前去,為什么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錢金玉不聽?;氐絽卿量诤螅?錢金玉就)跟從(軍隊)守衛(wèi)西炮臺,和士兵一起吃飯睡覺,一起行動,(他們)用努力作戰(zhàn)的話相互勉勵。等到東炮臺陷落后,槍彈、炮彈全都落到西炮臺。錢金玉奮勇督促戰(zhàn)斗,浴血奮戰(zhàn)幾個小時,左臂中了三彈,卻毫不后退。他身邊的士兵哭著說:“您有老母親在,(您)不能死。”(錢金玉)笑著謝絕說:“哪里有享受國家俸祿卻在國家有難時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為我母親擔(dān)心!”不一會兒,一顆子彈飛來,擊中了(他的)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臨死的時候,(他)還不停地大喊著“賣國賊害了國家”。

eq\a\vs4\al(學(xué)案一·相關(guān)知識儲備)一常見120個文言實詞例釋1愛,ài(1)名詞,恩惠及子產(chǎn)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左傳·昭公二十年》)——等到子產(chǎn)死去,孔子聽說這件事后,流著眼淚說:“他是古代為我們留下來的恩惠啊?!?2)動詞①給人恩惠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史記·陳涉世家》)——吳廣平素給人恩惠,士兵有很多愿意為他效力。②喜愛,愛護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愛護他的孩子,選擇良師教他們。③憐惜,同情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左傳·子魚論戰(zhàn)》)——憐惜那些鬢發(fā)斑白的敵人,就如同向他們投降。④吝惜,舍不得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孟子·齊桓晉文之事》)——齊國雖然不算廣大富裕,但我怎么會吝惜一頭牛呢?⑤愛惜。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如果當(dāng)初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國土。2安,ān(1)形容詞①安全,平安謝莊遂安。(《馮婉貞》)——謝莊于是就安全了。②安穩(wěn)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在風(fēng)雨中像大山一樣安穩(wěn)。③安定,舒適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不擔(dān)憂(東西)少而擔(dān)憂分配得不均勻,不擔(dān)憂貧窮而擔(dān)憂社會不安定。(2)動詞①安身,養(yǎng)生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zhàn)》)——衣服食物這些養(yǎng)生的東西,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拿出來分給別人。②安置距離山十里地有王平安營。(《三國演義·失街亭》)——離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營地。③撫慰,安撫若備與彼協(xié)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jié)盟好。(《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兒子及部將)那些人同心協(xié)力,上下一致,就應(yīng)該加以撫慰,和他們結(jié)成同盟好友。④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我調(diào)出京城做官兩年來,感到坦然安心。(3)疑問代詞,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我對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辭呢!3被,bèi(1)名詞,被子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訓(xùn)儉示康》)——外面很有一些人譏笑您,(說您)就像公孫弘蓋布被子一樣(做假騙人)。(2)動詞①覆蓋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大雪飄過嶺南,覆蓋了南越一帶好幾個州。②遭受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論積貯疏》)——世上有災(zāi)年和豐年,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禹、湯這樣的賢君也曾遭受過。(3)介詞,表示被動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誠信卻被懷疑,忠貞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恨嗎?通“披”,p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將軍您身穿堅固的鎧甲,拿著銳利的兵器,攻打無道暴虐的秦王朝。②披散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史記·屈原列傳》)——屈原來到江邊,披散著頭發(fā),在水邊一邊走一邊吟詠。4倍,bèi(1)動詞①背向,背著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史記·淮陰侯列傳》)——按照兵法,(布陣時)應(yīng)當(dāng)右面靠著山陵,前方和左面靠著水澤。(即“背山面水”)②通“背”,違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希望您詳細(xì)地(對項王)說明我是不敢背棄他的恩德的。③加倍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即使加倍賞賜,屢次地懲罰也還是不能避免禍亂。(2)數(shù)詞,一倍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孫子·謀攻》)——十倍于敵就包圍他們,五倍于敵就攻打他們,一倍于敵就設(shè)法分散他們的力量。(3)量詞,照原數(shù)加一次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可是說到那住戶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4)副詞,更加,倍加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自一人在異地客居,每到佳節(jié)更加思念親人。5本,běn(1)名詞①草木的根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希望樹木長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穩(wěn)固。②根本,基礎(chǔ)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如果您要實行仁政,那么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決)呢?③本業(yè),常代指農(nóng)業(yè)今毆民而歸之農(nóng),皆著于本。(《論積貯疏》)——現(xiàn)在如果督促(那些棄農(nóng)經(jīng)商的)百姓,叫他們回到農(nóng)業(yè)上來,都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④書本,稿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后序》)——現(xiàn)在還保存著那底稿,舍不得丟掉。⑤本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是無難,別具本章,獄詞無易。(《獄中雜記》)——這沒有什么困難的,另外準(zhǔn)備一份奏章,審判書的內(nèi)容并不改換。(2)動詞,推究本源,考查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還是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都由于人為的呢?(3)量詞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活板》)——如果印幾十幾百幾千本,就非??炝恕?4)副詞,本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種地為生。6鄙,bǐ(1)名詞,邊界,邊遠(yuǎn)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為學(xué)》)——蜀地的邊邑有兩個僧人。(2)動詞①以……為邊界(邊邑)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越過別的國家把它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很困難。②輕視,瞧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訓(xùn)儉示康》)——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狹小。(3)形容詞,鄙陋,見識淺,庸俗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曹劌論戰(zhàn)》)——那些做官的人見識短淺,不能深謀遠(yuǎn)慮。7兵,bīnɡ名詞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收繳天下的兵器,把它們聚集到咸陽。②士兵未幾,敵兵果舁炮至。(《馮婉貞》)——不久,敵兵果真抬著炮來了。③軍隊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想要不給,又擔(dān)心秦國軍隊來攻打。④戰(zhàn)爭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兵災(zāi)旱災(zāi)一個接一個到來,天下的財富極度匱乏。⑤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用兵策略故上兵伐謀。(《孫子·謀攻》)——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對方的計謀。8病,bìnɡ(1)名詞①重病君之病在腸胃。(《扁鵲見蔡桓公》)——您的病在腸胃之中。②弊病,缺點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訓(xùn)儉示康》)——人們都笑話我固執(zhí)不通達(dá),我不認(rèn)為是毛病。(2)動詞①生病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祭妹文》)——今后我如果再次生病,讓我從哪里去叫你呢?②擔(dān)心,憂慮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君子只擔(dān)心自己無能,不擔(dān)心別人不了解自己。③責(zé)備,羞辱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xùn)儉示康》)——古人把儉樸當(dāng)作美德,今人卻因為儉樸而譏笑羞辱人家。④損害,禍害禍國病民?!満液腿嗣瘛?3)形容詞①困苦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如果我不做這個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②疲勞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揠苗助長》)——今天我太累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9察,chá(1)動詞①觀察,仔細(xì)看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我)慢慢地觀察它,就(發(fā)現(xiàn))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縫。②看得清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晉文之事》)——視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獸身上毫毛的細(xì)梢,卻看不見成車的柴草。③詳審,考察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赤壁之戰(zhàn)》)——剛才考察眾人的議論,完全是想要貽誤您的。④明察,了解,弄清楚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辦。⑤考察后加以推薦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陳情表》)——先前一個叫逵的太守考察并推薦我為孝廉。(2)形容詞,精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水清澈到了極點,就沒有魚了;人精明到了極點,就沒有朋友。10朝,cháo(1)動詞,朝見,朝拜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每當(dāng)上朝時,常常假托有病(請假)。(2)名詞①朝廷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于是入朝拜見威王。②朝代,指整個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蜀相》)——當(dāng)年劉備三顧茅廬,多次向諸葛亮詢問天下大計,輔助兩代君主,足見老臣心意。朝,zhāo名詞,早晨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三峽》)——有的時候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晚上就能到達(dá)江陵。11曾,cénɡ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jīng),已經(jīng),才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憶江南》)——江南好,那里的風(fēng)景我過去曾經(jīng)很熟悉。曾,zēnɡ(1)名詞,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高、曾之時,隙地未盡辟。(《治平篇》)——高祖、曾祖的時代,空閑的土地還沒有完全開墾出來。(2)動詞,通“增”,增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用來使他的內(nèi)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忍,增長他的才干。(3)副詞,表意外,竟然,居然,簡直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可是侯生竟然沒有一句話送我。12乘,chénɡ(1)動詞①駕,坐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獨自和蘇邁坐著小船,來到陡峭的巖壁之下。②升,登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fēng)。(《涉江》)——登上鄂渚回頭望啊,在秋冬的寒風(fēng)中嘆息。③冒著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fēng)雪……來到泰安。(2)介詞,趁著,憑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憑借著這種有利的形勢,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劃分諸侯的山河。乘,shènɡ(1)名詞,一車四馬的總稱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然而秦國憑借著很小的一塊土地,取得了擁有萬乘兵車的國勢。(2)量詞,輛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信陵君竊符救趙》)——就約請賓客,準(zhǔn)備一百多輛兵車。(3)數(shù)詞,四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崤之戰(zhàn)》)——先用四張熟牛皮做禮物,又送上十二頭牛來慰勞秦軍。13誠,chénɡ(1)名詞,誠心誠意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愚公移山》)——天帝被他真誠的心意感動,便派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這兩座山。(2)副詞,表肯定,確實,的確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確實知道自己(長得)不如徐公漂亮。(3)連詞,表假設(shè)推論,果真,如果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如果能這樣,那么,霸業(yè)就可以達(dá)成,漢室就可以中興了。14除,chú(1)名詞,臺階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蘇武傳》)——跟隨皇帝到了雍棫陽宮,扶著御輦下臺階。(2)動詞①去掉,除去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您)應(yīng)當(dāng)在天下縱橫馳騁,替漢朝除去奸佞賊臣。②修治,清理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就清理了魏忠賢的廢祠舊址,來安葬他們。③拜官授職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我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15辭,cí(1)名詞①訴訟的供詞獄辭無謀故者,經(jīng)秋審入矜疑,即免死。(《獄中雜記》)——訟詞中沒有寫明是預(yù)謀殺人或故意殺人的,經(jīng)過秋審歸入“矜疑”一類,就可以免去死罪。②言辭,文辭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可是侯生竟然沒有一句話送我。③托辭,借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君子厭惡那些不說自己想要得到卻要為自己找借口的人。④一種文體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shù)冊,家書一篋托焉。(《譚嗣同》)——并且?guī)硭约核珜懙臅驮娢霓o賦的稿件數(shù)冊,一小箱家信托付給我。(2)動詞①告別,辭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現(xiàn)在出來,沒有告辭,怎么辦呢?②推辭,不接受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信陵君竊符救趙》)——如姬想為公子出力,就是獻(xiàn)出生命也不會推辭。③計較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行大禮的人不必計較小的謙讓。16從,cónɡ(1)動詞①跟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了下來,另一只狼仍然跟隨在后面。②使……跟隨,率領(lǐng)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第二天沛公帶著百余名人馬來拜見項王。③依順,聽從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我聽從了他的計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④參與,參加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弟弟參軍走了,養(yǎng)母也死去了。⑤追趕佯北勿從。(《孫子·軍爭》)——假裝敗退的敵人不要追趕。⑥依傍,緊挨著樊噲從良坐。(《鴻門宴》)——樊噲緊挨著張良坐下。(2)介詞,由,自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從,zòng名詞①指堂房親屬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畢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堂兄弟及侄子們得到。②通“縱”,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縱的盟約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于是合縱的盟約被破壞了,(六國)又爭著割地賄賂秦國。17殆,dài(1)形容詞①危險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我如果不是來到了您的門前,就危險了。②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論語·為政》)——只學(xué)習(xí)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而不學(xué)習(xí)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2)副詞①表揣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石鐘山記》)——酈道元的所見所聞,大概和我一樣。②表約略,幾乎,接近,差不多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燕國趙國處在其他國家?guī)缀醣磺叵麥绻饬说臅r候。18當(dāng),dānɡ(1)動詞①兩者相抵募有能捕之者,當(dāng)其租入。(《捕蛇者說》)——招募能捕到這種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代替他應(yīng)繳的租稅。②抵御,抵擋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鴻門宴》)——估計您的軍隊能夠抵擋得住項王的軍隊嗎?③占據(jù),把守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一個人把守關(guān)口,一萬個人也攻不下來。④主持,執(zhí)掌北邀當(dāng)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元軍邀請(宋朝)主持國政的人前去相見。⑤判決,判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dāng)斬。(《陳涉世家》)——你們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錯過了期限,錯過期限就會被判處殺頭的罪。⑥應(yīng)當(dāng)諸將吏敢復(fù)有言當(dāng)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zhàn)》)——各位將軍官吏如有再敢說應(yīng)當(dāng)投降曹操的,就和這個書案一樣(有相同的后果)。(2)介詞①表處所,對著,面對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辭》)——面對窗戶梳理頭發(fā),對著鏡子在額頭貼上花黃。②表時間,值,在,正在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在這個時候,有商鞅輔佐他。(3)副詞①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當(dāng)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過不了多久我一定回來,回來之后一定去迎娶你。②表時間的未來,將,將要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今天將要遠(yuǎn)離了,面對表章落淚,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么了。當(dāng),dànɡ(1)動詞①符合惴惴恐不當(dāng)意。(《促織》)——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縣官的)心意。②當(dāng)作晚食以當(dāng)肉,安步以當(dāng)車。(《戰(zhàn)國策·齊策》)——每天晚些吃飯,(粗茶淡飯)也可以像吃肉那么香;從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當(dāng)成坐車。(2)形容詞,適宜,恰當(dāng)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dāng)。(《采草藥》)——按照古法采草藥多在二月和八月,這很不恰當(dāng)。當(dāng),通“倘”,tǎnɡ,如果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假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判斷(出高低)。19道,dào(1)名詞①道路有狼當(dāng)?shù)?,人立而啼?《中山狼傳》)——有一只狼站在路中間,像人一樣直立著嗥叫。②途徑,方法此五者,知勝之道也。(《孫子·謀攻》)——這五條,是預(yù)知勝利的方法。③風(fēng)尚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從師的風(fēng)尚已經(jīng)很久不能流傳了。④思想,學(xué)說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xué)說。⑤道理,規(guī)律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我所注重的是(事物間的)規(guī)律。⑥好的政治措施或局面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將軍您身穿堅固的鎧甲,拿著銳利的兵器,攻打無道暴虐的秦王朝。(2)動詞①取道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從酈山下來,取道芷陽從小路行走。②走路,趕路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戰(zhàn)》)——聽說曹操已經(jīng)向荊州(進軍了),就日夜加速趕路。③說,講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哪里講得完呢!④通“導(dǎo)”,引導(dǎo),疏導(dǎo)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貨殖列傳序》)——所以(對于人民),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發(fā)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勢引導(dǎo)他們。20得,dé(1)名詞,心得,收獲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游褒禪山記》)——古人對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觀察,往往有心得。(2)動詞①取得,獲得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在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②具備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xué)》)——積累善行,成為美德,于是就能達(dá)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fā)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③能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沛公的軍隊駐扎在霸上,沒能和項羽相見。④完成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詠田家》)——醫(yī)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⑤通“德”,感恩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是為了所認(rèn)識的窮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嗎?(3)形容詞①融洽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也。(《記王忠肅公翱事》)——這個太監(jiān)也很守法,和王公相處得很融洽。②對,正確此言得之。(《六國論》)——這句話說對了。③得意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的車夫)趾高氣揚,很得意的樣子。(4)副詞,必須,應(yīng)該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你替我把他叫進來,我應(yīng)該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21度,dù(1)名詞①計量長短的標(biāo)準(zhǔn)寧信度,無自信也。(《鄭人買履》)——寧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②限度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論積貯疏》)——生產(chǎn)是有季節(jié)的,而使用卻沒有限度,那么物資一定會很快耗盡。③制度,法度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過秦論》)——對內(nèi)設(shè)立法令制度,致力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④氣度,常態(tài)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事情發(fā)生得突然,沒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氣度。(2)量詞,次,回,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幾次聽到你的樂曲。(3)動詞①譜寫,創(chuàng)制(歌曲)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揚州慢》)——我內(nèi)心感到悲愴,感慨揚州的今昔變化,于是自己創(chuàng)制了這首曲子。②過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涼州詞》)——春風(fēng)吹不過玉門關(guān)。度,duó動詞①衡量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過秦論》)——假使拿東方諸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②推測,估計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估計我到了軍中,你再進去。22非,fēi(1)形容詞,不對的,錯誤的實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實際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遠(yuǎn),已經(jīng)覺悟到如今退隱是正確的,而以前的做法錯了。(2)動詞①譏諷,責(zé)難,認(rèn)為不對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問說》)——認(rèn)為自己正確,別人不對,這是世俗的通病。②用在判斷句中,相當(dāng)于“不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人不是生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③無,沒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勸學(xué)》)——站在高處招手,臂膀沒有加長,但遠(yuǎn)處的人也能看得見。(3)副詞,除了,除非非劉豫州莫可以當(dāng)曹操者。(《赤壁之戰(zhàn)》)——除了劉備以外,沒有可以抵擋曹操的人了。23復(fù),fù(1)動詞①回來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左傳·僖公四年》)——昭王遠(yuǎn)行南方卻沒有回來。②恢復(fù)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師說》)——從師的風(fēng)尚不能恢復(fù),(由這里)就可以知道了。③回答不敢出一言以復(fù)。(《送東陽馬生序》)——不敢說一句話來回答。④報復(fù)(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fù)楚國?!?《左傳·定公四年》)——伍員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報復(fù)楚國?!雹萃ā案病保谏w,蓋上復(fù)之以掌,虛若無物。(《促織》)——用手掌把它蓋住,覺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沒有什么東西。(2)形容詞①夾層的,雙層的紅羅復(fù)斗帳,四角垂香囊。(《孔雀東南飛》)——用紅羅做的雙層的床帳,四個角上都掛著香囊。②繁復(fù),重復(fù)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山水一重一重地出現(xiàn),前面似乎無路可走了,可是走過柳樹茂密山花鮮艷的地方,意外地又看到一個村莊。(3)副詞,再,又,還諸將吏敢復(fù)有言當(dāng)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zhàn)》)——各位將軍官吏如有再敢說應(yīng)當(dāng)投降曹操的,就和這個書案一樣(有相同的后果)。24負(fù),fù(1)動詞①以背載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國也》)——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fù)或頭頂重物在道路上行走了。②擔(dān)負(fù),擔(dān)當(dāng)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衡量這兩個辦法,寧可答應(yīng)下來,讓秦承擔(dān)理虧(的責(zé)任)。③仗恃秦貪,負(fù)其強,以空言求璧。(《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國貪心,倚仗它的強盛,用空話來求取(我們的)寶玉。④辜負(fù),對不起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我實在害怕被您欺騙而辜負(fù)了趙國。⑤背棄,違背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fù)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實行了齋戒,也一定會背棄盟約,不補償給趙國城池。⑥覆蓋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登泰山記》)——青蒼色的山峰上覆蓋著白雪,像明亮的蠟燭一樣,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名詞,失敗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fù)。(《孫子·謀攻》)——不了解對方,卻了解自己,勝敗(的幾率)各占一半。25蓋,ɡài(1)名詞①車蓋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現(xiàn)在已經(jīng)長得高高的,(枝葉茂盛)像車蓋一樣了。②器物的蓋子合蓋隆起,形似酒尊。(《張衡傳》)——蓋子高高地鼓起來,形狀像酒樽一樣。(2)動詞①遮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歌》)——天像個帳篷,遮蓋著大地。②勝過,壓倒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赤壁之戰(zhàn)》)——何況劉備是漢朝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超過了當(dāng)世之人。(3)副詞①表肯定判斷,原來是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裝打瞌睡,原來是為了誘惑敵人啊。②表推測性判斷,大概未幾,敵兵果舁(yú)炮至,蓋五六百人也。(《馮婉貞》)——不久,敵兵果然抬著炮來了,大概有五六百人。(4)語氣詞,用在句首,不譯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險只有兩次而已。蓋,通“盍”,hé,疑問代詞,何,怎么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技藝怎么(精湛)到了這種地步?。?6故,ɡù(1)名詞①緣故,原因既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zhàn)》)——打勝了這一仗后,莊公問這次取勝的原因。②事故,變故鄉(xiāng)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報劉一丈書》)——家鄉(xiāng)多有變故,不能不使客居在外的游子擔(dān)憂。③舊交,老朋友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你怎么和項伯有老交情?(2)形容詞①舊有的,原來的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奴嬌·赤壁懷古》)——那西邊的舊營壘,人們說是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②衰老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弟弟參軍走了,養(yǎng)母也死去了,時光一天一天流逝,我的容顏也衰老了。(3)副詞①故意,特意公子往數(shù)請之,朱亥故不復(fù)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