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精品試卷PAGEPAGE12023年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綜合測試(一)歷史試題本試卷共6頁,20小題,滿分100分??荚囉脮r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的相應位置填涂考生號。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根據考古學者的統(tǒng)計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臺、內外城墻,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需要約1200萬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萬人每年勞作200天計算,上述工程約需要6年以上的時間。此外,還需要有更多人為這些勞動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A.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 B.國家形態(tài)的成熟C.金屬工具的使用 D.奴隸的辛勤勞動〖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良渚古城工程量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結合所學,動員大量人力建設古城并保障食品等供應,前提是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農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空閑的人力和多余的糧食,A項正確;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良渚古城修建時期國家形態(tài)并未成熟,排除B項;良渚的出土物中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金屬,當時未大規(guī)模使用金屬工具,排除C項;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修建良渚古城的不是奴隸,排除D項。故選A項。2.《漢書·朱博傳》載,冀州刺史朱博在巡視時遇吏民數(shù)百人攔路投訴。朱博派屬官敕告吏民,刺史不受理縣丞、縣尉之事,只受理兩千石以上官員之事,而且也非事事都受理,只有《六條問事》言及者才得受理。這反映了當時()A.監(jiān)察官的權力較小 B.政府規(guī)范監(jiān)察范圍C.中央集權日益加強 D.社會推崇無為思想〖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刺史朱博指出告發(fā)低級官員應到郡,告發(fā)高級官員可以到他的治所,結合所學知識,刺史和郡分別監(jiān)察高級和低級地方官,這反映了當時對地方實行分級監(jiān)察,說明政府規(guī)范監(jiān)察范圍,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刺史位卑權重,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有關監(jiān)察體系的信息,沒有提到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項;漢初推崇黃老之學,實行無為而治,朱博所在時期儒學已成為正統(tǒng)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3.近年在西安市長安區(qū)出土了唐代將軍史善應墓。其墓志載:“(史善應)曾祖纈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羅可汗,父褥檀特勤,隋開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國喪亂,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國,封康國公,君(史善應)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說明隋唐時期()A.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密切 B.門第觀念影響廣泛C.族際流動與文化的整合 D.羈縻政策效果明顯〖答案〗C〖解析〗材料“曾祖纈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羅可汗,父褥檀特勤,隋開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國喪亂,遂留不返”體現(xiàn)的是突厥貴族對中原王朝的歸附,說明的是族際流動與文化的整合,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民族的融合,非門第觀念,排除B項;“羈縻政策”是歷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國家里對社會發(fā)展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所采取的一種民族政策,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進行變法革新。次年,司馬光借給宋神宗講解《資治通鑒》的機會,特意表彰“蕭規(guī)曹隨”的典故,并宣揚“道者萬世無弊”的理念。這表明朝廷()A.推崇儒家治國理念 B.強化權力的制衡C.對改革未形成共識 D.重視前朝的經驗〖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進行變法革新。次年,司馬光借給宋神宗講解《資治通鑒》的機會,特意表彰‘蕭規(guī)曹隨’的典故,并宣揚‘道者萬世無弊‘的理念?!辈⒔Y合所學可知,“蕭規(guī)曹隨”指蕭何創(chuàng)立了規(guī)章制度,死后,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完全按照前人的成規(guī)辦事?!暗勒呷f世無弊”指的是道是萬世都沒有弊端的,出現(xiàn)了弊端是由于違背了道。結合所學可知,公元1069年,王安石開始變法。司馬光雖然與王安石交情深厚,但政治主張不同,王安石駁斥司馬光,批評了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不動搖。司馬光見勸不動王安石,便向宋神宗進諫,并講了蕭規(guī)曹隨的故事。宋神宗反問他:“漢代如果永遠遵守蕭何的法規(guī)不變,能行嗎?”司馬光說:“漢武帝對高祖的約束之法多有改變,于是盜賊滿天下;漢元帝改變了宣帝的政治,于是漢朝衰落下去。所以,祖宗之法是不能改變的”,即提出道是萬世都沒有弊端的,出現(xiàn)了弊端是由于違背了道。由此可見,朝廷對改革未形成共識,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推崇儒家來治理國家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對于王安石變法的態(tài)度,并非強化權力的制衡,排除B項;材料涉及到了漢朝的改革經驗,但并非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強調宋朝廷對改革未達成統(tǒng)一,排除D項。故選C項。5.雜字書是明清時期采輯生活中常用字匯編而成的識字讀物,多由無名塾師編撰,流傳廣泛?!渡綎|莊農日用雜字》提及:人生天地間,莊農最為先,要記日用帳,先把雜字觀;《婦女雜字》中有:勸爾婦女,識字為先,居家度日,務要淑賢。這反映了當時()A.學術文化重心下移 B.崇實致用的思想觀念C.社會階層流動加強 D.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雜字書是明清時期采輯生活中常用字匯編而成的識字讀物,多由無名塾師編撰,流傳廣泛?!辈⒔Y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是雜字類書籍成熟的時期,明清時期的雜字類書具有更加多樣化、專門化和地域性的特征,雜字書以日常生活的常用字匯編而成,主要滿足鄉(xiāng)民基本讀寫需要,是討論民眾識字的直接材料,專為民眾生活識字之需,有利于教人識字和普及文化,具有較大的現(xiàn)實意義。由此可見,雜字書的存在反映出當時崇實致用的思想觀念,B項正確;雜字書以日常生活的常用字匯編而成,主要滿足鄉(xiāng)民基本讀寫需要,談不上是學術文化重心的下移。且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已經出現(xiàn)學術文化重心的下移,隋唐科舉制創(chuàng)立之后,廣大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可以走上仕途,學術文化重心進一步下移,排除A項;社會流動性增強是指個人或群體有社會的某一階層到另一階層的活動增加,材料未涉及社會階層流動加強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雜字書有利于教人識字和普及文化,并非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且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倫理觀念下,婦女社會地位一直不高,排除D項。故選B項。6.19世紀50年代,掛洋旗的輪船經常在江南的城市與上海之間運送絲綢和現(xiàn)金等。1864至1865年,兩江總督李鴻章關閉了杭州、蘇州和上海之間的外國輪船航運。李鴻章此舉,主要是基于()A.太平天國控制了江南 B.近代中國工業(yè)化取得成效C.列強破壞了條約關系 D.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的需要〖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開放了大部分沿海城市,涉及整個沿海地區(qū),但是當時杭州和蘇州在20世紀50年代尚未開放為通商口岸,因此“19世紀50年代,掛洋旗輪船經常在江南的城市與上海之間運送絲綢和現(xiàn)金等”的做法明顯破壞了條約關系,C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在1864年就已經失敗,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國的經濟工業(yè)化,排除B項;洋務企業(yè)并不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二者不是一個概念,排除D項。故選C項。7.下表為20世紀上半葉國文教科書選文情況(部分)。據此可知()出處選文(部分)語體情況1923年版葉圣陶《新學制初級中學國語教科書》《大鐵椎傳》《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刺秦王》《莊子秋水篇》《最后一課》《天演論導言》《莫爾斯傳》文言文119篇,白話文59篇,文白的比例約為2:11935年版葉圣陶、夏丐尊編《國文百八課》《莊子四則》《楊修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嬌·赤壁懷古》《最后一課》《荷塘月色》《項鏈》《背影》文言文58篇,白話文86篇,文白的比例約為2:3A.編者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繼承 B.培養(yǎng)實務人才成為社會共識C.民主與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D.文學革命具有形式主義特征〖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上半葉國文教科書選文情況(部分)”表中信息,可知,國文教科書選文中傳統(tǒng)文化篇目占比較大,選文中白話文語體比例呈增加趨勢。結合所學可知,傳統(tǒng)文化篇目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對傳統(tǒng)文化相對偏激的態(tài)度;白話文篇目增多,說明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文運動取得了成效。由此可知,當時國文教科書選文情況的變化,體現(xiàn)了編者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繼承,A項正確;材料僅涉及國文教科書選文的部分情況,不能得出“培養(yǎng)實務人才成為社會共識”的結論,且材料無法體現(xiàn)培養(yǎng)的是實務人才,排除B項;“民主與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白話文教科書的占比不斷增加,說明文學革命取得了成效,排除D項。故選A項。8.1927年3月,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先后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漢口《民國日報》等刊發(fā),引起廣泛關注。其目錄節(jié)選如下:章題節(jié)題主要內容第一章農村革命第一節(jié)農民問題嚴重性考察收獲很大,農民問題至為關鍵第三節(jié)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力歸農會農會樹立政治權威,打擊地主階級第四節(jié)糟得很與好得很農民運動不可否認,而應充分肯定第二章革命先鋒第一節(jié)“痞子運動”農民運動懲辦土豪劣紳是正當行為第二節(jié)革命先鋒貧農是農民運動的先鋒隊——《六大以前——黨的歷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該報告()A.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蓬勃發(fā)展 B.改變了國民黨對農民運動的錯誤認識C.明確農民階級應掌握革命領導權 D.回應了***內外對農民運動的責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強調農民運動不可否認,而應充分肯定,批駁黨內外責難農民運動是“痞子運動”等各種謬論,D項正確;1927年3月國民革命處于失敗的前夕,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研究中國革命和農民運動的調查報告,對于直接推動國民革命運動作用不大,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外界對《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觀點的看法,當時國民黨很多人背離了新三民主義,錯誤認識不可能馬上改變,排除B項;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工人階級應掌握革命領導權,排除C項。故選D項。9.1930年代,臺灣地區(qū)稻米產量大幅增產,但當時人均稻米消費量卻比1910年代減少了23.1%。糧食不足部分,當?shù)鼐用裰饕苑泶?。這一狀況說明,當時臺灣地區(qū)()A.大力支持全民族抗戰(zhàn) B.受限于工業(yè)化進程緩慢C.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狀況 D.遭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日本抓緊侵華,而此時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這一時期雖然稻米高產,但是卻顯得不足,主要是被日本征用,為侵華服務,C項正確;全民族抗戰(zhàn)開始于1937年,排除A項;材料與工業(yè)化進程無關,排除B項;經濟大危機并不會導致臺灣人民人均消費稻米的數(shù)量減少,排除D項。故選C項。10.1951年1月,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召開,貿易部確定了采取“以易貨為主”的對外貿易方針。隨后,貿易部按出口貨的重要程度,將出口貨分成三類:甲類出口貨與重要的進口貨交換;乙類出口貨與次要的進口貨交換;丙類出口貨則或換貨或賣瑞士法郎。這一做法意在()A.調整國民經濟的結構 B.宣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提高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D.打破西方對華經濟封鎖〖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951年1月,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召開,貿易部確定了采取‘以易貨為主’的對外貿易方針。”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yè)凋敝,民生困苦,經濟瀕于崩潰,迫切需要資金、物資和技術以恢復經濟,因此,中國對引進外資和開展外貿是有著熱烈期盼。但美國對新民主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封鎖”和“禁運”,極力阻撓這些國家恢復和發(fā)展經濟,并且把參與“禁運”作為“美援”的條件,迫使一些國家與之采取聯(lián)合行動,停止對新民主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正常貿易。建國初期,面對西方國家的打壓制裁,新中國想方設法突破層層貿易封鎖,1951年初,美國、日本已禁止對我國出口并凍結資產,歐洲繼續(xù)出口的可能性尚不清楚,我國向資本主義國家定購的大量貨物尚未運回。根據當時動蕩不定的進口情況,權衡利弊得失,中財委決定采取“以易貨為主”的對外貿易方針,及時采取各種應急措施,力求減少和避免經濟損失,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做法意在打破西方對華經濟封鎖,D項正確;國民經濟結構是指一國國民經濟中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個地區(qū)和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對比關系和結合狀況,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打破西方對華經濟封鎖,促進貿易正常化,未涉及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排除A項;1953年新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所述做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打破西方對華經濟封鎖,促進貿易正?;⒎翘岣咝轮袊膰H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11.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亞歷山大博物館。博物館的資金主要源于國王和政府撥款,用于資助學者進行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動,并出版了荷馬、歐幾里得和索??死账沟葘W者的著作。亞歷山大博物館的建成有利于()A.古希臘文化的傳承 B.自然遺產的保護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術的改進〖答案〗A〖解析〗材料“用于資助學者進行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動,并出版了荷馬、歐幾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學者的著作”強調的是亞歷山大博物館對古希臘文化的研究及傳承,A項正確;亞歷山大博物館屬于人文遺產,排除B項;材料與分科教育無關,排除C項;印刷術改進是在中國的宋朝時期,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2.西方考古學家在印度發(fā)現(xiàn)了“阿育王石柱”,石柱上有阿育王的詔諭:“今后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圣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qū)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該石柱上還刻有貴霜帝國、笈多帝國的銘文。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A.西方的殖民歷史 B.古印度帝國的治理C.印度教文化的傳播 D.笈多帝國的對外擴張〖答案〗B〖解析〗材料“今后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圣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qū)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體現(xiàn)的是阿育王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因此該材料可以用于古印度帝國的治理,B項正確;笈多王朝的時間是約320年—約540年,此時西方國家尚未擴張殖民,排除A項;印度教形成于2世紀左右,與阿育王統(tǒng)治時期不符,排除C項;材料與笈多帝國的對外擴張的說法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3.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區(qū)威斯特法倫王國頒布憲法,宣稱“吾皇拿破侖……以保障人民幸?!F(xiàn)制定憲法”,強調“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次年,巴伐利亞頒布了以威斯特法倫王國憲法為藍本的憲法。這反映了()A.現(xiàn)代民法體系逐步形成 B.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C.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深遠 D.歐洲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確立〖答案〗C〖解析〗據材料“‘吾皇拿破侖……以保障人民幸?!F(xiàn)制定憲法’,強調‘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次年,巴伐利亞頒布了以威斯特法倫王國憲法為藍本的憲法”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對外戰(zhàn)爭使德意志境內的威斯特法倫王國成為法國的附庸國,由拿破侖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統(tǒng)治。為了成為拿破侖的“模范國家”,政府重新編寫了一部憲法,次年,巴伐利亞頒布了以威斯特法倫王國憲法為藍本的憲法,這說明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深遠,C項正確;現(xiàn)代的民法體系通常包括以下五個組成部分,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法、婚姻法和繼承法,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區(qū)威斯特法倫王國頒布憲法及其影響”,未涉及民族意識覺醒內容,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內容”,而強調的是“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區(qū)威斯特法倫王國頒布憲法及其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4.19世紀80年代起,德國的幾家大銀行投資土耳其鐵路建設。為爭取巴格達鐵路的修筑權,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訪問土耳其,并在演講中稱自己是土耳其蘇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租借權的“初步協(xié)議”。德國的上述舉措()A.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B.體現(xiàn)了德國軍國主義思想滋長C.反映了歐洲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D.意在推動土耳其的工業(yè)化進程〖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899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租借權的‘初步協(xié)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連接歐洲大陸和巴格達的現(xiàn)代鐵路建設問題,一直是德英沖突的焦點,此前鐵路主要由英國或者法國修建,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的建設推動了德國在歐洲大陸勢力的延伸,遭到了英國的激烈反對,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A項正確;軍國主義思想滋長主要體現(xiàn)在德國國內和對外擴張,材料與此無關,排除B項;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主要體現(xiàn)在國家實力對比方面,材料無法體現(xiàn)這一點,排除C項;德國修建鐵路主要出于自身的國家利益,推動土耳其的工業(yè)化進程屬于客觀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15.1917年3月,俄國臨時政府發(fā)表《就土地問題致民眾書》,宣稱立憲會議會解決土地問題,要農民耐心等待布爾什維克黨對此做出回應,大力宣傳其土地綱領,號召農民消滅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時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鄉(xiāng)做宣傳工作。布爾什維克黨這一做法()A.揭露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性質 B.推動了農民與工人結盟C.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 D.實現(xiàn)了土地國有化目標〖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布爾什維克黨對此做出回應,大力宣傳其土地綱領,號召農民消滅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時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鄉(xiāng)做宣傳工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與布爾什維克政權并存,布爾什維克黨大力宣傳其土地綱領,團結農民,推動了農民與工人結盟,B項正確;材料只提及布爾什維克黨派宣傳其土地綱領,無法揭露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性質,排除A項;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權,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排除C項;土地國有化是在十月革命后逐漸實現(xiàn)的,排除D項。故選B項。16.委內瑞拉總統(tǒng)佩雷斯(1974—1979年在任)積極維護和促進拉美及第三世界的團結,并認為第三世界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形成一支能夠參與解決世界重大問題的決定性力量。此外,阿根廷等國也在這一時期加入了不結盟運動。材料反映了()A.殖民體系的瓦解 B.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強C.美蘇關系的緊張 D.拉美追求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委內瑞拉總統(tǒng)佩雷斯(1974—1979年在任)積極維護和促進拉美及第三世界的團結,并認為第三世界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形成一支能夠參與解決世界重大問題的決定性力量。此外,阿根廷等國也在這一時期加入了不結盟運動?!笨芍?,委內瑞拉總統(tǒng)佩雷斯認為,第三世界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形成一支能夠參與解決世界重大問題的決定性力量,因此其積極維護和促進拉美及第三世界的團結,其目的是追求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D項正確;二戰(zhàn)后,亞非拉殖民地紛紛獨立,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而材料中描述的是拉美與第三世界的團結合作,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第三世界的團結,是世界多極化的問題,而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強,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拉美與第三世界的團結,是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fā)展,與美蘇關系是否緊張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室雖祚短運促,然其國計之富足,每為治史者所艷稱。自漢以來,丁口之蕃息,倉廩府庫之盛,莫如隋。在其(隋文帝)末年,天下儲積,足供五、六十年?!藻X穆《國史大綱》材料二(高祖)及頒新令,制人五家為保,保有長。保五為閭,閭四為族,皆有正。自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給永業(yè)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頃,少者至四十畝。其丁男、中男永業(yè)露田,皆尊后齊之制。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端鍟な池浿尽凡牧先鐐}原為地方上的一種社會互濟設施。開皇五年以后,隋王朝借口社倉管理不善,將它逐步歸并到官府管轄之下。據《隋書·食貨志》載,開皇十六年“又詔社倉,準上中下三等稅,上戶不過一石,中戶不過七斗,下戶不過四斗?!边@就等于在正租之外,又增收了百分之十三到三十二的附加稅?!幾晕撼兴肌墩撍逋醭慕洕呒捌錅缤觥罚?)運用材料二、三闡釋材料一中“國計之富足”的觀點,并分析材料三的史料價值。(2)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隋朝“國計之富足”卻“祚短運促”的理解。〖答案〗(1)闡釋:在農耕時代,“國計之富足”,從國家掌握的人口、耕地面積、國家掌握的“糧食”等幾個角度看問題)材料二中,國家通過“保閭”制度普查并掌握全國人口,防止地主隱匿人口,保證了國家征稅和征派徭役、兵役(角度:國家掌握人口),成年男性占有一定數(shù)量耕地,“永業(yè)田……多者至一百頃,少者至四十畝”;(角度:人們占有的耕地,有耕地,就能開展農業(yè)生產)材料一中,到隋文帝末年,國家“倉廩府庫”所藏儲積,“足供五、六十年”;材料三中,國家又將原屬于民間管理的“社倉”變成國家管理,使國家掌握的物質更多。(角度:國家掌握的“物質”多)材料三的史料價值:(指導:材料三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一是“史論”和學者研究的解釋,其二是引用《隋書·食貨志》所載皇帝詔書,所以,要從兩個角度答題)學者魏承思《論隋王朝的經濟政策及其滅亡》一文,是學者研究的成果,解釋了隋朝“社倉”的地位和作用;(后世學者研究的角度)文中引用《隋書·食貨志》所載皇帝詔書,是第一手史料,直接說明,“社倉”由民間管理變成國家管理的過程和原因,說明國家加重農民負擔。(官方正史的角度)(2)隋朝“國計之富足”卻“祚短運促”的理解:(指導:可以從政治、經濟等角度答題)從經濟角度看,隋朝在法定(正租)義務之外,又以各種方式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用“社倉”名義增收附加稅),政府雖然掌握大量財富,但人民因此貧困;不斷征發(fā)民力修運河、宮殿等,農民徭役負擔重;從政治角度看,隋朝不斷征發(fā)兵役,擴展疆土;統(tǒng)治者生活奢華,浪費嚴重(隋煬帝多次在全國巡游,花費豪奢)。隋朝暴政激起民眾反抗,導致了隋朝短暫而亡?!冀馕觥健夹?詳析〗闡釋:首先根據材料一明確“國計之富足”的觀點的內涵,再根據材料二、三進行闡釋。如:根據材料一“隋室雖祚短運促,然其國計之富足,每為治史者所艷稱。自漢以來,丁口之蕃息,倉廩府庫之盛,莫如隋。在其(隋文帝)末年,天下儲積,足供五、六十年”,并結合所學可知,在農耕時代,“國計之富足”是從國家掌握的人口、耕地面積及國家掌握的“糧食”等方面作為衡量標準的。根據材料二“(高祖)及頒新令,制人五家為保,保有長。保五為閭,閭四為族,皆有正……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并結合所學可知,國家通過“保閭”制度普查并掌握全國人口,防止地主隱匿人口,保證了國家征稅和征派徭役、兵役,這是從“國家掌握人口”的角度闡釋材料一的觀點;根據材料二“……自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給永業(yè)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頃,少者至四十畝。其丁男、中男永業(yè)露田,皆尊后齊之制……”,并結合所學可知,成年男性占有一定數(shù)量耕地,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這是從“耕地面積”的角度闡釋材料一的觀點;根據材料三“……開皇五年以后,隋王朝借口社倉管理不善,將它逐步歸并到官府管轄之下……這就等于在正租之外,又增收了百分之十三到三十二的附加稅”,并結合所學可知,國家將原屬于民間管理的“社倉”變成國家管理,使國家掌握的物質更多,這是從“國家掌握的‘糧食’”的角度闡釋材料一的觀點。材料三的史料價值:根據材料三“……據《隋書·食貨志》載,開皇十六年……”,及出處“摘編自魏承思《論隋王朝的經濟政策及其滅亡》”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三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一是“史論”和學者研究的解釋,其二是引用《隋書·食貨志》所載皇帝詔書。學者魏承思《論隋王朝的經濟政策及其滅亡》一文,是學者研究的成果,解釋了隋朝“社倉”的地位和作用;文中引用《隋書·食貨志》所載皇帝詔書,是第一手史料,直接說明,“社倉”由民間管理變成國家管理的過程和原因,說明國家加重農民負擔?!夹?詳析〗理解: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等角度理解隋朝“國計之富足”卻“祚短運促”。經濟上,隋朝在法定(正租)義務之外,又以各種方式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用“社倉”名義增收附加稅),政府雖然掌握大量財富,但人民因此貧困;不斷征發(fā)民力修運河、宮殿等,農民徭役負擔重;政治上,隋朝不斷征發(fā)兵役,擴展疆土;統(tǒng)治者生活奢華,浪費嚴重(隋煬帝多次在全國巡游,花費豪奢)。隋朝暴政激起民眾反抗,導致了隋朝短暫而亡。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7—1944年陜甘寧邊區(qū)糧食產量統(tǒng)計表單位:萬石年份19371938193819401941194219431944糧食產量111.6122.1175.4152.6145.6148.4181.2181.7增長指數(shù)100109.4157.2136.7130.5133.0162.4162.8——摘編自黃正林《抗戰(zhàn)時期陜甘寧邊區(qū)糧食問題研究》材料二195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許多地區(qū)出現(xiàn)搶購糧食的現(xiàn)象,這種糧食緊缺的態(tài)勢一直延續(xù)到1953年上半年。同年10月,中共中央通過《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20世紀50至70年代,農民種糧靠計劃、糧源靠統(tǒng)購、消費靠統(tǒng)銷、余缺靠調撥、供應憑票證,國家力爭實現(xiàn)糧食供需平衡。——摘編自毛佳《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安全財政政策的演進及其當代啟示》等材料三種子是農業(yè)產業(yè)鏈中的源頭,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但世界絕大多數(shù)種子供應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國家種業(yè)公司壟斷。1989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頒布,對種子選育和審定、種子生產等方面做了具體規(guī)定。到1994年,良種在農業(yè)增產中的貢獻率已經提高到32%。目前,相比于國外,我國具有獨立研發(fā)能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yè)仍然不多,提高種子的科技含量及育種水平是當下農業(yè)科研最主要的任務。——摘編自徐豪《種子安全,才有糧食安全》等(1)概括材料一中陜甘寧邊區(qū)糧食產量變化的總趨勢,并結合史實分析其原因。(2)分析材料二中國家糧食政策實施的歷史背景。(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確保糧食安全做法的認識?!即鸢浮剑?)趨勢:糧食總產量不斷增長。原因:(指導,可以運用“時代特征”,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角度答題)政治:“三三制”政權建立;經濟:按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指示,軍隊官兵、機關干部、事業(yè)單位也從事農業(yè)生產;“雙交雙減”政策實施;邊區(qū)大理墾荒;軍事:陜甘寧邊區(qū)地處抗戰(zhàn)后方,受戰(zhàn)爭影響小,環(huán)境相對安定;思想: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支援抗日的思想激勵人們。(2)(指導:可以運用“時代特征”,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答題)政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和鞏固;###的領導;朝鮮戰(zhàn)爭及其以后,美國等對新中國進行封鎖限制,1960年中蘇關系惡化后,蘇聯(lián)也加強對中國遏制;經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建立;新中國成立后,人口迅速增長;耕地面積有限,農業(yè)生產技術提高緩慢,糧食生產的增長有限;思想:###執(zhí)政為民,要確保人人有飯吃。(3)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安全角度看,無論誰執(zhí)政,都要重視糧食問題);###執(zhí)政為民,確保人民有飯吃(從###性質角度看)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其他建設事業(yè)發(fā)展(從糧食安全與其他問題的關系的角度看)?!冀馕觥健夹?詳析〗趨勢:根據材料中1937—1944年陜甘寧邊區(qū)糧食產量的變化可知糧食總產量不斷增長。原因:根據1937—1944年的“時代特征”,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角度分析,可知政治:“三三制”政權的建立;經濟:按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指示,軍隊官兵、機關干部、事業(yè)單位也從事農業(yè)生產;“雙交雙減”政策實施;邊區(qū)大理墾荒;軍事:陜甘寧邊區(qū)地處抗戰(zhàn)后方,受戰(zhàn)爭影響小,環(huán)境相對安定;思想: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支援抗日的思想激勵人們?!夹?詳析〗歷史背景:根據時間20世紀50至70年代,結合建國初期的“時代特征”,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政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和鞏固;###的領導;朝鮮戰(zhàn)爭及其以后,美國等對新中國進行封鎖限制,1960年中蘇關系惡化后,蘇聯(lián)也加強對中國遏制;經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建立;新中國成立后,人口迅速增長;耕地面積有限,農業(yè)生產技術提高緩慢,糧食生產的增長有限;思想:###執(zhí)政為民,要確保人人有飯吃?!夹?詳析〗認識:根據所學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從糧食安全對與國家安全、###的性質和社會主義建設等角度分析,可知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安全角度看,無論誰執(zhí)政,都要重視糧食問題);###執(zhí)政為民,確保人民有飯吃(從###性質角度看);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其他建設事業(yè)發(fā)展(從糧食安全與其他問題的關系的角度看)。19.學者圍繞“近代荷蘭經濟的發(fā)展”這一主題展開研究。下表是關于能源與近代荷蘭經濟發(fā)展關系的觀點。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觀點史實泥炭說16—17世紀上半期,荷蘭埋藏較淺的泥炭被大量開發(fā),且運輸便利,使得釀酒、蒸餾、制陶等工業(yè)能夠充分發(fā)展。17世紀后期,較深層泥炭開采的成本上升。18世紀,荷蘭經濟出現(xiàn)衰退時,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資源可供開采。泥炭、煤炭混合說17世紀,荷蘭每年進口的煤炭平均數(shù)是65000噸。這些進口的煤炭約占國內泥炭提供能耗的2/5。18世紀,荷蘭的泥炭產量逐步減少,泥炭價格穩(wěn)定上升,煤炭競爭力加強,煤炭的使用和泥炭變得大致相等。1863年,荷蘭煤炭消費稅被廢除后,泥炭總消費量從1863年占全國能源消費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獡鸬聽柌瘛妒澜缃洕詸啵?500—1990)》等(1)指出材料中兩種觀點的共性,并分別概括兩種觀點的論據。(2)圍繞“近代荷蘭經濟的發(fā)展”這一主題,評析上述學術研究的價值?!即鸢浮剑?)共性:能源結構影響17-19世紀荷蘭經濟發(fā)展狀況。支持“泥炭說”的論據:在17至18世紀的荷蘭,當17世紀上半期埋藏較淺的泥炭被大量開發(fā),且運輸便利時,荷蘭釀酒、蒸餾、制陶等工業(yè)能夠充分發(fā)展;17世紀下半期以后,較深層泥炭開采的成本上升,連帶荷蘭釀酒、蒸餾、制陶等制造業(yè)成本上升,商品價格上升,影響這些工業(yè)品的銷售和市場競爭力;到了18世紀,即使荷蘭經濟出現(xiàn)衰退,荷蘭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資源可供開采(遞進論證)。所以,泥炭是影響17至18世紀荷蘭經濟發(fā)展的主要能源?!澳嗵空f”運用正反論證與遞進論證相結合的方法,證明自己觀點的合理性。支持“泥炭、煤炭混合說”的證據有三個:17世紀時,除了使用泥炭,荷蘭還使用進口的煤炭,這些進口的煤炭約占國內泥炭提供能耗的2/5;到18世紀,荷蘭煤炭的使用和泥炭變得大致相等;到19世紀中期,煤炭消費比重大幅上升,而泥炭消費比重下降。17至19世紀,荷蘭能源結構,主要是消費泥炭和煤炭,只是比同時期,兩者比重不同。這是一種按時序并列論證的方法。(2)在“近代荷蘭經濟的發(fā)展”研究的問題上,本題所涉及的研究,從“能源消費”角度,探討能源消費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可以給人們對于“能源”問題提供參考;其研究方法、過程,可以為其他研究提供借鑒;可以對歷史資料進行有意義的系統(tǒng)整理和利用。〖解析〗〖小問1詳析〗共性:根據材料可知,使用泥炭、煤炭作能源,都是為了經濟發(fā)展,只是不同時期兩種能源物質使用的比例不同,因此可知共性是能源結構影響17-19世紀荷蘭經濟發(fā)展狀況。支持“泥炭說”的論據:根據材料“16—17世紀上半期,荷蘭埋藏較淺的泥炭被大量開發(fā),且運輸便利,使得釀酒、蒸餾、制陶等工業(yè)能夠充分發(fā)展”可知,在17至18世紀的荷蘭,當17世紀上半期埋藏較淺的泥炭被大量開發(fā),且運輸便利時,荷蘭釀酒、蒸餾、制陶等工業(yè)能夠充分發(fā)展;根據材料“17世紀后期,較深層泥炭開采的成本上升”和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下半期以后,較深層泥炭開采的成本上升,連帶荷蘭釀酒、蒸餾、制陶等制造業(yè)成本上升,商品價格上升,影響這些工業(yè)品的銷售和市場競爭力(;根據材料“18世紀,荷蘭經濟出現(xiàn)衰退時,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資源可供開采”可知,到了18世紀,即使荷蘭經濟出現(xiàn)衰退,荷蘭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資源可供開采。所以泥炭是影響17至18世紀荷蘭經濟發(fā)展的主要能源?!澳嗵空f”運用正反論證與遞進論證相結合的方法,證明自己觀點的合理性。支持“泥炭、煤炭混合說”的證據有三個:根據材料“17世紀,荷蘭每年進口的煤炭平均數(shù)是65000噸。這些進口的煤炭約占國內泥炭提供能耗的2/5”可知,17世紀時,除了使用泥炭,荷蘭還使用進口的煤炭,這些進口的煤炭約占國內泥炭提供能耗的2/5;根據材料“18世紀,荷蘭的泥炭產量逐步減少,泥炭價格穩(wěn)定上升,煤炭競爭力加強,煤炭的使用和泥炭變得大致相等”可知,到18世紀,荷蘭煤炭的使用和泥炭變得大致相等;根據材料“1863年,荷蘭煤炭消費稅被廢除后,泥炭總消費量從1863年占全國能源消費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可知,到19世紀中期,煤炭消費比重大幅上升,而泥炭消費比重下降。17至19世紀,荷蘭能源結構,主要是消費泥炭和煤炭,只是比同時期,兩者比重不同。這是一種按時序并列論證的方法。〖小問2詳析〗價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般從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兩個角度討論學術研究的價值,從學術研究的現(xiàn)實價值、史料價值、思想方法價值等角度看問題,也是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考查。如在“近代荷蘭經濟的發(fā)展”研究的問題上,本題所涉及的研究,從“能源消費”角度,探討能源消費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可以給人們對于“能源”問題提供參考;其研究方法、過程,可以為其他研究提供借鑒;可以對歷史資料進行有意義的系統(tǒng)整理和利用。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四月,日本出兵朝鮮,劫走朝鮮王子、陪臣,剽掠府庫,并且大有渡鴨綠江之勢。朝鮮國王李昖逃離首都漢城,落腳于大明、朝鮮邊境。朝鮮數(shù)次派遣使者前往明朝求救,但明朝并無太大的反應。八月二十四日,朝鮮派精通儒學的鄭昆壽為請兵陳奏史,九月十八日抵北京。十月,明朝任命李如松率兵援朝。萬歷二十一年,光復平壤、開城,收復漢江以南千里之地?!獡嵗邸栋毓燃方Y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請為使臣鄭昆壽說服明朝出兵救朝鮮擬定具體的理由,并加以說明。(要求:至少列出三條理由,所述理由應符合歷史實際,史論結合。)〖答案〗理由:明朝與朝鮮是宗藩關系,出兵保護朝鮮是明朝的義務;明朝出兵幫助朝鮮抗日,可以維護明朝的國際信譽,增強藩屬國對明朝的信心和向心力;如果朝鮮滅亡,被日本完全占領,日本則可從陸上直接威脅明朝安全,出兵援朝,則可鞏固明朝東北地區(qū)安全;如果日本侵占朝鮮獲得成功,將刺激日本進一步對外擴張的野心,不利于地區(qū)和平與安全,可能再次刺激倭患;鄭昆壽是精通儒學的學者,明朝出兵幫助朝鮮抗日,救朝鮮百姓于水火,也是明朝仁義的體現(xiàn)。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八月二十四日,朝鮮派精通儒學的鄭昆壽為請兵陳奏史,九月十八日抵北京。十月,明朝任命李如松率兵援朝?!辈⒔Y合所學可知,可以從明朝與朝鮮關系、明朝的國際信譽、明朝的安全、日本的野心等角度回答;也可以從維護地區(qū)和平與安全的角度思考問題,利用現(xiàn)在國際關系的思路與方法,看待明朝的決策,特別是從明朝利益角度看問題,才能真正影響明朝皇帝的決策。結合所學可知,明朝與朝鮮是宗藩關系,出兵保護朝鮮是明朝的義務;明朝出兵幫助朝鮮抗日,可以維護明朝的國際信譽,增強藩屬國對明朝的信心和向心力;如果朝鮮滅亡,被日本完全占領,日本則可從陸上直接威脅明朝安全,出兵援朝,則可鞏固明朝東北地區(qū)安全;如果日本侵占朝鮮獲得成功,將刺激日本進一步對外擴張的野心,不利于地區(qū)和平與安全,可能再次刺激倭患;鄭昆壽是精通儒學的學者,明朝出兵幫助朝鮮抗日,救朝鮮百姓于水火,也是明朝仁義的體現(xiàn)。2023年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綜合測試(一)歷史試題本試卷共6頁,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的相應位置填涂考生號。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根據考古學者的統(tǒng)計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臺、內外城墻,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需要約1200萬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萬人每年勞作200天計算,上述工程約需要6年以上的時間。此外,還需要有更多人為這些勞動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A.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 B.國家形態(tài)的成熟C.金屬工具的使用 D.奴隸的辛勤勞動〖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良渚古城工程量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結合所學,動員大量人力建設古城并保障食品等供應,前提是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農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空閑的人力和多余的糧食,A項正確;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良渚古城修建時期國家形態(tài)并未成熟,排除B項;良渚的出土物中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金屬,當時未大規(guī)模使用金屬工具,排除C項;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修建良渚古城的不是奴隸,排除D項。故選A項。2.《漢書·朱博傳》載,冀州刺史朱博在巡視時遇吏民數(shù)百人攔路投訴。朱博派屬官敕告吏民,刺史不受理縣丞、縣尉之事,只受理兩千石以上官員之事,而且也非事事都受理,只有《六條問事》言及者才得受理。這反映了當時()A.監(jiān)察官的權力較小 B.政府規(guī)范監(jiān)察范圍C.中央集權日益加強 D.社會推崇無為思想〖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刺史朱博指出告發(fā)低級官員應到郡,告發(fā)高級官員可以到他的治所,結合所學知識,刺史和郡分別監(jiān)察高級和低級地方官,這反映了當時對地方實行分級監(jiān)察,說明政府規(guī)范監(jiān)察范圍,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刺史位卑權重,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有關監(jiān)察體系的信息,沒有提到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項;漢初推崇黃老之學,實行無為而治,朱博所在時期儒學已成為正統(tǒng)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3.近年在西安市長安區(qū)出土了唐代將軍史善應墓。其墓志載:“(史善應)曾祖纈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羅可汗,父褥檀特勤,隋開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國喪亂,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國,封康國公,君(史善應)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說明隋唐時期()A.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密切 B.門第觀念影響廣泛C.族際流動與文化的整合 D.羈縻政策效果明顯〖答案〗C〖解析〗材料“曾祖纈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羅可汗,父褥檀特勤,隋開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國喪亂,遂留不返”體現(xiàn)的是突厥貴族對中原王朝的歸附,說明的是族際流動與文化的整合,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民族的融合,非門第觀念,排除B項;“羈縻政策”是歷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國家里對社會發(fā)展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所采取的一種民族政策,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進行變法革新。次年,司馬光借給宋神宗講解《資治通鑒》的機會,特意表彰“蕭規(guī)曹隨”的典故,并宣揚“道者萬世無弊”的理念。這表明朝廷()A.推崇儒家治國理念 B.強化權力的制衡C.對改革未形成共識 D.重視前朝的經驗〖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進行變法革新。次年,司馬光借給宋神宗講解《資治通鑒》的機會,特意表彰‘蕭規(guī)曹隨’的典故,并宣揚‘道者萬世無弊‘的理念?!辈⒔Y合所學可知,“蕭規(guī)曹隨”指蕭何創(chuàng)立了規(guī)章制度,死后,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完全按照前人的成規(guī)辦事?!暗勒呷f世無弊”指的是道是萬世都沒有弊端的,出現(xiàn)了弊端是由于違背了道。結合所學可知,公元1069年,王安石開始變法。司馬光雖然與王安石交情深厚,但政治主張不同,王安石駁斥司馬光,批評了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不動搖。司馬光見勸不動王安石,便向宋神宗進諫,并講了蕭規(guī)曹隨的故事。宋神宗反問他:“漢代如果永遠遵守蕭何的法規(guī)不變,能行嗎?”司馬光說:“漢武帝對高祖的約束之法多有改變,于是盜賊滿天下;漢元帝改變了宣帝的政治,于是漢朝衰落下去。所以,祖宗之法是不能改變的”,即提出道是萬世都沒有弊端的,出現(xiàn)了弊端是由于違背了道。由此可見,朝廷對改革未形成共識,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推崇儒家來治理國家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對于王安石變法的態(tài)度,并非強化權力的制衡,排除B項;材料涉及到了漢朝的改革經驗,但并非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強調宋朝廷對改革未達成統(tǒng)一,排除D項。故選C項。5.雜字書是明清時期采輯生活中常用字匯編而成的識字讀物,多由無名塾師編撰,流傳廣泛。《山東莊農日用雜字》提及:人生天地間,莊農最為先,要記日用帳,先把雜字觀;《婦女雜字》中有:勸爾婦女,識字為先,居家度日,務要淑賢。這反映了當時()A.學術文化重心下移 B.崇實致用的思想觀念C.社會階層流動加強 D.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雜字書是明清時期采輯生活中常用字匯編而成的識字讀物,多由無名塾師編撰,流傳廣泛。”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是雜字類書籍成熟的時期,明清時期的雜字類書具有更加多樣化、專門化和地域性的特征,雜字書以日常生活的常用字匯編而成,主要滿足鄉(xiāng)民基本讀寫需要,是討論民眾識字的直接材料,專為民眾生活識字之需,有利于教人識字和普及文化,具有較大的現(xiàn)實意義。由此可見,雜字書的存在反映出當時崇實致用的思想觀念,B項正確;雜字書以日常生活的常用字匯編而成,主要滿足鄉(xiāng)民基本讀寫需要,談不上是學術文化重心的下移。且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已經出現(xiàn)學術文化重心的下移,隋唐科舉制創(chuàng)立之后,廣大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可以走上仕途,學術文化重心進一步下移,排除A項;社會流動性增強是指個人或群體有社會的某一階層到另一階層的活動增加,材料未涉及社會階層流動加強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雜字書有利于教人識字和普及文化,并非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且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倫理觀念下,婦女社會地位一直不高,排除D項。故選B項。6.19世紀50年代,掛洋旗的輪船經常在江南的城市與上海之間運送絲綢和現(xiàn)金等。1864至1865年,兩江總督李鴻章關閉了杭州、蘇州和上海之間的外國輪船航運。李鴻章此舉,主要是基于()A.太平天國控制了江南 B.近代中國工業(yè)化取得成效C.列強破壞了條約關系 D.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的需要〖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開放了大部分沿海城市,涉及整個沿海地區(qū),但是當時杭州和蘇州在20世紀50年代尚未開放為通商口岸,因此“19世紀50年代,掛洋旗輪船經常在江南的城市與上海之間運送絲綢和現(xiàn)金等”的做法明顯破壞了條約關系,C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在1864年就已經失敗,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國的經濟工業(yè)化,排除B項;洋務企業(yè)并不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二者不是一個概念,排除D項。故選C項。7.下表為20世紀上半葉國文教科書選文情況(部分)。據此可知()出處選文(部分)語體情況1923年版葉圣陶《新學制初級中學國語教科書》《大鐵椎傳》《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刺秦王》《莊子秋水篇》《最后一課》《天演論導言》《莫爾斯傳》文言文119篇,白話文59篇,文白的比例約為2:11935年版葉圣陶、夏丐尊編《國文百八課》《莊子四則》《楊修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嬌·赤壁懷古》《最后一課》《荷塘月色》《項鏈》《背影》文言文58篇,白話文86篇,文白的比例約為2:3A.編者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繼承 B.培養(yǎng)實務人才成為社會共識C.民主與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D.文學革命具有形式主義特征〖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上半葉國文教科書選文情況(部分)”表中信息,可知,國文教科書選文中傳統(tǒng)文化篇目占比較大,選文中白話文語體比例呈增加趨勢。結合所學可知,傳統(tǒng)文化篇目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對傳統(tǒng)文化相對偏激的態(tài)度;白話文篇目增多,說明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文運動取得了成效。由此可知,當時國文教科書選文情況的變化,體現(xiàn)了編者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繼承,A項正確;材料僅涉及國文教科書選文的部分情況,不能得出“培養(yǎng)實務人才成為社會共識”的結論,且材料無法體現(xiàn)培養(yǎng)的是實務人才,排除B項;“民主與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白話文教科書的占比不斷增加,說明文學革命取得了成效,排除D項。故選A項。8.1927年3月,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先后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漢口《民國日報》等刊發(fā),引起廣泛關注。其目錄節(jié)選如下:章題節(jié)題主要內容第一章農村革命第一節(jié)農民問題嚴重性考察收獲很大,農民問題至為關鍵第三節(jié)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力歸農會農會樹立政治權威,打擊地主階級第四節(jié)糟得很與好得很農民運動不可否認,而應充分肯定第二章革命先鋒第一節(jié)“痞子運動”農民運動懲辦土豪劣紳是正當行為第二節(jié)革命先鋒貧農是農民運動的先鋒隊——《六大以前——黨的歷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該報告()A.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蓬勃發(fā)展 B.改變了國民黨對農民運動的錯誤認識C.明確農民階級應掌握革命領導權 D.回應了***內外對農民運動的責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強調農民運動不可否認,而應充分肯定,批駁黨內外責難農民運動是“痞子運動”等各種謬論,D項正確;1927年3月國民革命處于失敗的前夕,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研究中國革命和農民運動的調查報告,對于直接推動國民革命運動作用不大,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外界對《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觀點的看法,當時國民黨很多人背離了新三民主義,錯誤認識不可能馬上改變,排除B項;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工人階級應掌握革命領導權,排除C項。故選D項。9.1930年代,臺灣地區(qū)稻米產量大幅增產,但當時人均稻米消費量卻比1910年代減少了23.1%。糧食不足部分,當?shù)鼐用裰饕苑泶?。這一狀況說明,當時臺灣地區(qū)()A.大力支持全民族抗戰(zhàn) B.受限于工業(yè)化進程緩慢C.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狀況 D.遭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日本抓緊侵華,而此時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這一時期雖然稻米高產,但是卻顯得不足,主要是被日本征用,為侵華服務,C項正確;全民族抗戰(zhàn)開始于1937年,排除A項;材料與工業(yè)化進程無關,排除B項;經濟大危機并不會導致臺灣人民人均消費稻米的數(shù)量減少,排除D項。故選C項。10.1951年1月,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召開,貿易部確定了采取“以易貨為主”的對外貿易方針。隨后,貿易部按出口貨的重要程度,將出口貨分成三類:甲類出口貨與重要的進口貨交換;乙類出口貨與次要的進口貨交換;丙類出口貨則或換貨或賣瑞士法郎。這一做法意在()A.調整國民經濟的結構 B.宣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提高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D.打破西方對華經濟封鎖〖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951年1月,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召開,貿易部確定了采取‘以易貨為主’的對外貿易方針?!辈⒔Y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yè)凋敝,民生困苦,經濟瀕于崩潰,迫切需要資金、物資和技術以恢復經濟,因此,中國對引進外資和開展外貿是有著熱烈期盼。但美國對新民主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封鎖”和“禁運”,極力阻撓這些國家恢復和發(fā)展經濟,并且把參與“禁運”作為“美援”的條件,迫使一些國家與之采取聯(lián)合行動,停止對新民主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正常貿易。建國初期,面對西方國家的打壓制裁,新中國想方設法突破層層貿易封鎖,1951年初,美國、日本已禁止對我國出口并凍結資產,歐洲繼續(xù)出口的可能性尚不清楚,我國向資本主義國家定購的大量貨物尚未運回。根據當時動蕩不定的進口情況,權衡利弊得失,中財委決定采取“以易貨為主”的對外貿易方針,及時采取各種應急措施,力求減少和避免經濟損失,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做法意在打破西方對華經濟封鎖,D項正確;國民經濟結構是指一國國民經濟中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個地區(qū)和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對比關系和結合狀況,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打破西方對華經濟封鎖,促進貿易正常化,未涉及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排除A項;1953年新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所述做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打破西方對華經濟封鎖,促進貿易正常化,并非提高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11.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亞歷山大博物館。博物館的資金主要源于國王和政府撥款,用于資助學者進行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動,并出版了荷馬、歐幾里得和索??死账沟葘W者的著作。亞歷山大博物館的建成有利于()A.古希臘文化的傳承 B.自然遺產的保護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術的改進〖答案〗A〖解析〗材料“用于資助學者進行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動,并出版了荷馬、歐幾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學者的著作”強調的是亞歷山大博物館對古希臘文化的研究及傳承,A項正確;亞歷山大博物館屬于人文遺產,排除B項;材料與分科教育無關,排除C項;印刷術改進是在中國的宋朝時期,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2.西方考古學家在印度發(fā)現(xiàn)了“阿育王石柱”,石柱上有阿育王的詔諭:“今后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圣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qū)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該石柱上還刻有貴霜帝國、笈多帝國的銘文。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A.西方的殖民歷史 B.古印度帝國的治理C.印度教文化的傳播 D.笈多帝國的對外擴張〖答案〗B〖解析〗材料“今后每年地方官必來朝拜,因為這是無上正遍知出生圣地。特諭減免藍毗尼地區(qū)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體現(xiàn)的是阿育王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因此該材料可以用于古印度帝國的治理,B項正確;笈多王朝的時間是約320年—約540年,此時西方國家尚未擴張殖民,排除A項;印度教形成于2世紀左右,與阿育王統(tǒng)治時期不符,排除C項;材料與笈多帝國的對外擴張的說法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3.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區(qū)威斯特法倫王國頒布憲法,宣稱“吾皇拿破侖……以保障人民幸?!F(xiàn)制定憲法”,強調“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次年,巴伐利亞頒布了以威斯特法倫王國憲法為藍本的憲法。這反映了()A.現(xiàn)代民法體系逐步形成 B.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C.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深遠 D.歐洲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確立〖答案〗C〖解析〗據材料“‘吾皇拿破侖……以保障人民幸?!F(xiàn)制定憲法’,強調‘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次年,巴伐利亞頒布了以威斯特法倫王國憲法為藍本的憲法”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對外戰(zhàn)爭使德意志境內的威斯特法倫王國成為法國的附庸國,由拿破侖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統(tǒng)治。為了成為拿破侖的“模范國家”,政府重新編寫了一部憲法,次年,巴伐利亞頒布了以威斯特法倫王國憲法為藍本的憲法,這說明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深遠,C項正確;現(xiàn)代的民法體系通常包括以下五個組成部分,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法、婚姻法和繼承法,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區(qū)威斯特法倫王國頒布憲法及其影響”,未涉及民族意識覺醒內容,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內容”,而強調的是“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區(qū)威斯特法倫王國頒布憲法及其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4.19世紀80年代起,德國的幾家大銀行投資土耳其鐵路建設。為爭取巴格達鐵路的修筑權,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訪問土耳其,并在演講中稱自己是土耳其蘇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租借權的“初步協(xié)議”。德國的上述舉措()A.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B.體現(xiàn)了德國軍國主義思想滋長C.反映了歐洲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D.意在推動土耳其的工業(yè)化進程〖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899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租借權的‘初步協(xié)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連接歐洲大陸和巴格達的現(xiàn)代鐵路建設問題,一直是德英沖突的焦點,此前鐵路主要由英國或者法國修建,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的建設推動了德國在歐洲大陸勢力的延伸,遭到了英國的激烈反對,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A項正確;軍國主義思想滋長主要體現(xiàn)在德國國內和對外擴張,材料與此無關,排除B項;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主要體現(xiàn)在國家實力對比方面,材料無法體現(xiàn)這一點,排除C項;德國修建鐵路主要出于自身的國家利益,推動土耳其的工業(yè)化進程屬于客觀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15.1917年3月,俄國臨時政府發(fā)表《就土地問題致民眾書》,宣稱立憲會議會解決土地問題,要農民耐心等待布爾什維克黨對此做出回應,大力宣傳其土地綱領,號召農民消滅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時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鄉(xiāng)做宣傳工作。布爾什維克黨這一做法()A.揭露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性質 B.推動了農民與工人結盟C.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 D.實現(xiàn)了土地國有化目標〖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布爾什維克黨對此做出回應,大力宣傳其土地綱領,號召農民消滅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時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鄉(xiāng)做宣傳工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與布爾什維克政權并存,布爾什維克黨大力宣傳其土地綱領,團結農民,推動了農民與工人結盟,B項正確;材料只提及布爾什維克黨派宣傳其土地綱領,無法揭露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性質,排除A項;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權,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排除C項;土地國有化是在十月革命后逐漸實現(xiàn)的,排除D項。故選B項。16.委內瑞拉總統(tǒng)佩雷斯(1974—1979年在任)積極維護和促進拉美及第三世界的團結,并認為第三世界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形成一支能夠參與解決世界重大問題的決定性力量。此外,阿根廷等國也在這一時期加入了不結盟運動。材料反映了()A.殖民體系的瓦解 B.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強C.美蘇關系的緊張 D.拉美追求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委內瑞拉總統(tǒng)佩雷斯(1974—1979年在任)積極維護和促進拉美及第三世界的團結,并認為第三世界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形成一支能夠參與解決世界重大問題的決定性力量。此外,阿根廷等國也在這一時期加入了不結盟運動?!笨芍?,委內瑞拉總統(tǒng)佩雷斯認為,第三世界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形成一支能夠參與解決世界重大問題的決定性力量,因此其積極維護和促進拉美及第三世界的團結,其目的是追求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D項正確;二戰(zhàn)后,亞非拉殖民地紛紛獨立,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而材料中描述的是拉美與第三世界的團結合作,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第三世界的團結,是世界多極化的問題,而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強,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拉美與第三世界的團結,是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fā)展,與美蘇關系是否緊張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室雖祚短運促,然其國計之富足,每為治史者所艷稱。自漢以來,丁口之蕃息,倉廩府庫之盛,莫如隋。在其(隋文帝)末年,天下儲積,足供五、六十年?!藻X穆《國史大綱》材料二(高祖)及頒新令,制人五家為保,保有長。保五為閭,閭四為族,皆有正。自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給永業(yè)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頃,少者至四十畝。其丁男、中男永業(yè)露田,皆尊后齊之制。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端鍟な池浿尽凡牧先鐐}原為地方上的一種社會互濟設施。開皇五年以后,隋王朝借口社倉管理不善,將它逐步歸并到官府管轄之下。據《隋書·食貨志》載,開皇十六年“又詔社倉,準上中下三等稅,上戶不過一石,中戶不過七斗,下戶不過四斗。”這就等于在正租之外,又增收了百分之十三到三十二的附加稅?!幾晕撼兴肌墩撍逋醭慕洕呒捌錅缤觥罚?)運用材料二、三闡釋材料一中“國計之富足”的觀點,并分析材料三的史料價值。(2)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隋朝“國計之富足”卻“祚短運促”的理解?!即鸢浮剑?)闡釋:在農耕時代,“國計之富足”,從國家掌握的人口、耕地面積、國家掌握的“糧食”等幾個角度看問題)材料二中,國家通過“保閭”制度普查并掌握全國人口,防止地主隱匿人口,保證了國家征稅和征派徭役、兵役(角度:國家掌握人口),成年男性占有一定數(shù)量耕地,“永業(yè)田……多者至一百頃,少者至四十畝”;(角度:人們占有的耕地,有耕地,就能開展農業(yè)生產)材料一中,到隋文帝末年,國家“倉廩府庫”所藏儲積,“足供五、六十年”;材料三中,國家又將原屬于民間管理的“社倉”變成國家管理,使國家掌握的物質更多。(角度:國家掌握的“物質”多)材料三的史料價值:(指導:材料三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一是“史論”和學者研究的解釋,其二是引用《隋書·食貨志》所載皇帝詔書,所以,要從兩個角度答題)學者魏承思《論隋王朝的經濟政策及其滅亡》一文,是學者研究的成果,解釋了隋朝“社倉”的地位和作用;(后世學者研究的角度)文中引用《隋書·食貨志》所載皇帝詔書,是第一手史料,直接說明,“社倉”由民間管理變成國家管理的過程和原因,說明國家加重農民負擔。(官方正史的角度)(2)隋朝“國計之富足”卻“祚短運促”的理解:(指導:可以從政治、經濟等角度答題)從經濟角度看,隋朝在法定(正租)義務之外,又以各種方式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用“社倉”名義增收附加稅),政府雖然掌握大量財富,但人民因此貧困;不斷征發(fā)民力修運河、宮殿等,農民徭役負擔重;從政治角度看,隋朝不斷征發(fā)兵役,擴展疆土;統(tǒng)治者生活奢華,浪費嚴重(隋煬帝多次在全國巡游,花費豪奢)。隋朝暴政激起民眾反抗,導致了隋朝短暫而亡?!冀馕觥健夹?詳析〗闡釋:首先根據材料一明確“國計之富足”的觀點的內涵,再根據材料二、三進行闡釋。如:根據材料一“隋室雖祚短運促,然其國計之富足,每為治史者所艷稱。自漢以來,丁口之蕃息,倉廩府庫之盛,莫如隋。在其(隋文帝)末年,天下儲積,足供五、六十年”,并結合所學可知,在農耕時代,“國計之富足”是從國家掌握的人口、耕地面積及國家掌握的“糧食”等方面作為衡量標準的。根據材料二“(高祖)及頒新令,制人五家為保,保有長。保五為閭,閭四為族,皆有正……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并結合所學可知,國家通過“保閭”制度普查并掌握全國人口,防止地主隱匿人口,保證了國家征稅和征派徭役、兵役,這是從“國家掌握人口”的角度闡釋材料一的觀點;根據材料二“……自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給永業(yè)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頃,少者至四十畝。其丁男、中男永業(yè)露田,皆尊后齊之制……”,并結合所學可知,成年男性占有一定數(shù)量耕地,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這是從“耕地面積”的角度闡釋材料一的觀點;根據材料三“……開皇五年以后,隋王朝借口社倉管理不善,將它逐步歸并到官府管轄之下……這就等于在正租之外,又增收了百分之十三到三十二的附加稅”,并結合所學可知,國家將原屬于民間管理的“社倉”變成國家管理,使國家掌握的物質更多,這是從“國家掌握的‘糧食’”的角度闡釋材料一的觀點。材料三的史料價值:根據材料三“……據《隋書·食貨志》載,開皇十六年……”,及出處“摘編自魏承思《論隋王朝的經濟政策及其滅亡》”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三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一是“史論”和學者研究的解釋,其二是引用《隋書·食貨志》所載皇帝詔書。學者魏承思《論隋王朝的經濟政策及其滅亡》一文,是學者研究的成果,解釋了隋朝“社倉”的地位和作用;文中引用《隋書·食貨志》所載皇帝詔書,是第一手史料,直接說明,“社倉”由民間管理變成國家管理的過程和原因,說明國家加重農民負擔?!夹?詳析〗理解: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等角度理解隋朝“國計之富足”卻“祚短運促”。經濟上,隋朝在法定(正租)義務之外,又以各種方式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用“社倉”名義增收附加稅),政府雖然掌握大量財富,但人民因此貧困;不斷征發(fā)民力修運河、宮殿等,農民徭役負擔重;政治上,隋朝不斷征發(fā)兵役,擴展疆土;統(tǒng)治者生活奢華,浪費嚴重(隋煬帝多次在全國巡游,花費豪奢)。隋朝暴政激起民眾反抗,導致了隋朝短暫而亡。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7—1944年陜甘寧邊區(qū)糧食產量統(tǒng)計表單位:萬石年份19371938193819401941194219431944糧食產量111.6122.1175.4152.6145.6148.4181.2181.7增長指數(shù)100109.4157.2136.7130.5133.0162.4162.8——摘編自黃正林《抗戰(zhàn)時期陜甘寧邊區(qū)糧食問題研究》材料二195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許多地區(qū)出現(xiàn)搶購糧食的現(xiàn)象,這種糧食緊缺的態(tài)勢一直延續(xù)到1953年上半年。同年10月,中共中央通過《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20世紀50至70年代,農民種糧靠計劃、糧源靠統(tǒng)購、消費靠統(tǒng)銷、余缺靠調撥、供應憑票證,國家力爭實現(xiàn)糧食供需平衡?!幾悦选缎轮袊闪⒁詠砑Z食安全財政政策的演進及其當代啟示》等材料三種子是農業(yè)產業(yè)鏈中的源頭,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但世界絕大多數(shù)種子供應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國家種業(yè)公司壟斷。1989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頒布,對種子選育和審定、種子生產等方面做了具體規(guī)定。到1994年,良種在農業(yè)增產中的貢獻率已經提高到32%。目前,相比于國外,我國具有獨立研發(fā)能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yè)仍然不多,提高種子的科技含量及育種水平是當下農業(yè)科研最主要的任務。——摘編自徐豪《種子安全,才有糧食安全》等(1)概括材料一中陜甘寧邊區(qū)糧食產量變化的總趨勢,并結合史實分析其原因。(2)分析材料二中國家糧食政策實施的歷史背景。(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確保糧食安全做法的認識?!即鸢浮剑?)趨勢:糧食總產量不斷增長。原因:(指導,可以運用“時代特征”,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角度答題)政治:“三三制”政權建立;經濟:按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指示,軍隊官兵、機關干部、事業(yè)單位也從事農業(yè)生產;“雙交雙減”政策實施;邊區(qū)大理墾荒;軍事:陜甘寧邊區(qū)地處抗戰(zhàn)后方,受戰(zhàn)爭影響小,環(huán)境相對安定;思想: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支援抗日的思想激勵人們。(2)(指導:可以運用“時代特征”,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答題)政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和鞏固;###的領導;朝鮮戰(zhàn)爭及其以后,美國等對新中國進行封鎖限制,1960年中蘇關系惡化后,蘇聯(lián)也加強對中國遏制;經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建立;新中國成立后,人口迅速增長;耕地面積有限,農業(yè)生產技術提高緩慢,糧食生產的增長有限;思想:###執(zhí)政為民,要確保人人有飯吃。(3)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安全角度看,無論誰執(zhí)政,都要重視糧食問題);###執(zhí)政為民,確保人民有飯吃(從###性質角度看)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其他建設事業(yè)發(fā)展(從糧食安全與其他問題的關系的角度看)?!冀馕觥健夹?詳析〗趨勢:根據材料中1937—1944年陜甘寧邊區(qū)糧食產量的變化可知糧食總產量不斷增長。原因:根據1937—1944年的“時代特征”,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角度分析,可知政治:“三三制”政權的建立;經濟:按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指示,軍隊官兵、機關干部、事業(yè)單位也從事農業(yè)生產;“雙交雙減”政策實施;邊區(qū)大理墾荒;軍事:陜甘寧邊區(qū)地處抗戰(zhàn)后方,受戰(zhàn)爭影響小,環(huán)境相對安定;思想: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支援抗日的思想激勵人們?!夹?詳析〗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XPE銷售合同范本
- 勞務居間服務合同范本
- 化妝品合作合同范本
- 關于門窗合同范本
- 2024年廈門國際機場防爆安檢人員考試真題
- 加工電子合同范本
- 保安個人勞務派遣合同范本
- 2024年深圳市龍崗區(qū)青少年業(yè)余體校招聘筆試真題
- 2024年山東青島高新區(qū)營商環(huán)境觀察員社會招募筆試真題
- 農資分公司加盟合同范例
- 2021譯林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三課文翻譯
- 2022年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英語入學考試真題
- 《網店運營與管理》整本書電子教案全套教學教案
- 打印版 《固體物理教程》課后答案王矜奉
- CAD術語對照表
- 學術論文的寫作與規(guī)范課件
- 香港牛津新魔法Newmagic3AUnit4Mycalendar單元檢測試卷
- 中考《紅星照耀中國》各篇章練習題及答案(1-12)
- Q∕GDW 11612.43-2018 低壓電力線高速載波通信互聯(lián)互通技術規(guī)范 第4-3部分:應用層通信協(xié)議
- 自動化物料編碼規(guī)則
- 第1本書出體旅程journeys out of the body精教版2003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