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湖南省邵東縣第三中學高三下學期聯考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抗戰(zhàn)期間,中共在根據地推行減租減息和稅制改革,其效果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這些改革A.增強中共在鄉(xiāng)村的動員能力 B.消除了傳統精英的經濟優(yōu)勢C.構建了全新的鄉(xiāng)村政權結構 D.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標2.西漢桓寬在《鹽鐵論》中記載了漢昭帝時所召開的鹽鐵會實況。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強中央政府權威的角度,要求加強嚴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視工商,堅持鹽鐵專賣;儒家思想代表們則要求講道德仁義,反對與民爭利,主張廢除鹽鐵專賣。這反映了當時A.儒家正統地位受到了挑戰(zhàn) B.社會環(huán)境相對寬松自由C.統治者實施德主刑輔政策 D.在治國理念上存在爭論3.當前正在興起的一種“反全球化”浪潮,從發(fā)達國家到發(fā)展中國家此起彼伏的貿易保護主義,到英國脫歐,再到推翻區(qū)域自貿協定,乃至退出世貿組織,從純粹的民間非主流呼聲變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說法。這些現象表明A.全球的經濟競爭更加激烈B.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C.南北方國家之間矛盾重重D.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弱化4.古代雅典政治的一個特點是“公民是輪流地統治或被統治”。下列雅典的機構中,不能反映這一特點的是A.公民大會 B.五百人議事會 C.民眾法庭 D.十將軍委員會5.1939年2月,國民黨組織南岳游擊訓練班,邀請中外名人和領導人講課、演說或作報告(見下表)。受邀者主講內容蘇聯顧問炮兵、步兵協同作戰(zhàn)問題日本共產黨鹿地亙對日本軍閥的解剖和日本國內的民主斗爭蔣介石推行基本建設與實現三民主義白崇禧關于游擊戰(zhàn)的問題胡愈之(學者,社會活動家)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分析周恩來中日戰(zhàn)爭之政略與戰(zhàn)略問題此舉表明國民政府A.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政策 B.接受中共倡導的全面抗戰(zhàn)路線C.根據戰(zhàn)場形勢調整作戰(zhàn)方針 D.致力于維護國共合作抗日大局6.如圖是1973年西安發(fā)現的形似虎的戰(zhàn)國時期秦國兵符。虎符上有銘文共40字,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這件虎符反映出當時秦國A.國家分裂社會動蕩 B.戰(zhàn)爭頻繁戰(zhàn)亂不止C.君主權力高度集中 D.國力強盛軍事發(fā)達7.唐代宮廷的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中有來自西域的龜茲、高昌、疏勒等樂,有來自印度、天竺、康國、安國等樂,以及來自高麗、日本、扶南等樂。促成音樂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唐朝A.政治軍事實力的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xù)C.加強現實統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8.如圖所示局面的出現A.意味著美蘇兩極格局的最終確立 B.推動了中美關系走向正?;疌.加速了東北亞冷戰(zhàn)格局的形成 D.標志著朝鮮半島政治分裂的開始9.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演進歷程有跡可循。下列文明成果按照問世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③①④② B.③②④① C.④②①③ D.④③②①10.近代之前的中國“學在民間”,教育只是每一個人自己的事情,政府所需人才通過科舉制度予以解決。19世紀后半期開始注意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并為國家所用,如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這一變化表明中國A.義務教育開始建立和普及 B.正在順應工業(yè)革命的趨勢C.教育體制已發(fā)生根本改變 D.學校教育取代了家庭教育11.“又是庚申元旦節(jié),過年過得直貫沖。見面齊聲道恭喜,脫帽都行一鞠躬……祝罷再把新年賀,兩手深深打一恭?!边@些習俗在中國最早可能出現于:A.唐宋時期B.明朝后期C.民國初年D.新中國時期12.1933年,美國《全國工業(yè)復興法》規(guī)定:各行業(yè)法規(guī)都需要由總統批準,總統有權修改或補充;在行業(yè)內部不能取得一致意見時,總統可以強加一個他自己的法規(guī);經總統批準的法規(guī),具有法律效力。這說明當時美國A.三權分立原則遭到破壞 B.立法權轉移到總統手中C.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D.力圖防止企業(yè)盲目競爭13.在雅典歷史進程中,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視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A.婦女政治地位逐步提升 B.從治“公民”到治“萬民”C.民主政治不斷發(fā)展健全 D.城邦政權向所有的人開放14.19世紀40年代開始流行科學種族主義學說。在《人種不平等論》中,戈賓諾將人類劃分為四個主要人種:非洲人描繪為愚鈍懶惰的人群;亞洲人聰慧但馴良;美洲土著遲鈍而傲慢;只有歐洲人充滿智慧、高貴,并在道德上高于其他種族。這種思想本質上反映了A.種族主義成為歐洲帝國主義的專屬品B.歐洲各國社會與文化的差異C.生物進化論思想在人類社會中的異化D.歐洲勢力在世界的主宰地位15.有學者指出:“史學雖不是史料的單純排列,史學卻離不開史料。理論雖不是史料的單純排列可以產生,理論不是原型一擺,就算成功了的。中國社會史的理論斗爭,總算熱鬧過去了。但是如不經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那進一步的理論爭斗,斷斷是不能出現的。”這段話的主旨是A.史學研究依賴于史料學 B.理論爭斗推動了史學發(fā)展C.史學理論的價值有限 D.理論建構離不開史料研究16.下圖所列票證見證了中國現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歷程。左圖票證的退出流通和右圖票證的出現反映了A.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B.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C.改革開放加快了社會民主政治進程 D.國家逐漸放松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17.下圖選自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材《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一課,并配有標題“美國人領取救濟——在‘世界最高生活水準’的廣告牌下,美國人民排著長隊領取救濟?!痹撜掌钤绯鲎?937年2月美國《生活》雜志的新聞報道,原標題是“洪災難民等待領取救濟”。對此理解最正確的是A.胡佛應對危機的效果十分有限B.美國忽視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C.經濟危機給人民帶來巨大沖擊D.教材對該材料的處理存在不妥18.沙俄侵吞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地區(qū)的不平等條約是:A.中俄《璦琿條約》 B.中俄《北京條約》C.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D.中俄《伊犁條約》19.“這是一項舉世無雙的奇怪工程,它預定長度達164公里,蜿蜒于街道、住宅區(qū)、花園、樹林、河流之間,行經之處,除了留下過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边@項“奇怪工程”的建成A.引起朝鮮半島沖突加劇 B.導致德國開始走向分裂C.標志兩極對峙格局形成 D.預示世界局勢緊張加劇20.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許多如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非洲國家統一組織、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石油輸出國等國際性或區(qū)域性組織。這些組織的出現反映了A.經濟區(qū)域化發(fā)展迅速 B.民族解放運動興起C.舊世界格局受到沖擊 D.殖民體系最終瓦解21.宋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觀察如圖,下列項中的經濟文化現象與圖中地點對應正確的①地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②地名窯以其產品的質量聞名天下③地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技術已經推廣④地為朱熹、陸九淵講學之地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22.下表反映了秦漢時期山東部分地區(qū)郡縣設置情況秦漢時期山東部分地區(qū)郡縣設置情況表古國始封國都今地存滅始置州郡縣時期莒少昊后贏娃國,周武王封之于莒。莒縣歷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戰(zhàn)國時滅于楚。秦因置(莒)縣薛黃帝十二世孫奚仲為夏車正,禹封為候。藤州市東薛城歷夏商西周,至戰(zhàn)國滅于齊。秦因置郡,西漢廢郡為縣。魯用武王封弟用公旦于曲阜。曲阜市歷西周春秋,戰(zhàn)國為楚所滅。西漢置縣屬魯國,西晉始置郡。單有虞氏舜帝師所封。單縣春秋時為魯單父邑西漢因置單父縣對表所反映的情況的合理解釋是A.姬姓是西周時期分封的主體B.秦漢郡縣往往沿襲先秦古國國名C.兼并戰(zhàn)爭嚴重破壞先秦文明D.以郡統縣的傳統發(fā)端于秦漢時期23.據歷史記載,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農”“工”“商”四民分業(yè)的規(guī)定,但中唐到宋代,職業(yè)的等級差別在縮小或消弭,四民之間的流動性日益增強。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抑商政策的松動B.生產方式的革新C.田莊經濟的興起D.社會經濟的轉型24.下列選項中,完整準確的體現了二戰(zhàn)后初期西歐經濟發(fā)展主題的是①恢復②改革③秩序④繁榮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5.下表為關于洋務運動的兩種評價。據此可知甲乙(洋務官員)他們購買武器,開辦工廠,編練新軍。宣稱是謀自強,實質上是一個以軍事工業(yè)為中心的反動的運動,加速了中國的殖民化進程?!陡咧袣v史復習提綱》1960年出版(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發(fā)展近代工商業(yè)為中心的近代化的改革,符合中國社會發(fā)展客觀經濟規(guī)律和作為客觀經濟規(guī)律的反映的變革思潮要求?!臇|元《洋務運動史》1996年出版A.歷史解釋無法客觀再現歷史事實B.多方史料互證即可確認歷史事實C.直接史料的價值高于間接史料D.時代背景會影響撰述者的認識26.馬丁路德宣稱,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稱為“義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這種主張在當時的主要進步意義是A.將人們從宗教迷信中解放出來B.動搖了上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C.從神學的角度論證了人的自由和獨立性D.使君主和羅馬教皇實現了權力上的平等27.《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名畫,如圖所示。圖中城門不設任何城防工事,沒有駐兵,而是在城門內側設了一間稅務所。這反映了當時A.重農抑商政策被摒棄B.民眾的稅收負擔沉重C.城市的經濟職能增強D.財政困難和軍備廢弛28.“新的力量和新的學說已經興起,向19世紀正統的自由主義挑戰(zhàn)。烏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會主義者已經發(fā)射了若干小排炮,現在輪到大炮開火了?!边@里的“大炮”是指A.文藝復興 B.啟蒙運動 C.空想社會主義 D.科學社會主義29.民國初年到1920年,中國工業(yè)增長速度達到年均8%;1927~-1936年是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另一個黃金十年。這兩個時期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共同原因是A.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B.國內政治局面的穩(wěn)定C.政府扶持國民經濟的發(fā)展D.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30.在古羅馬,執(zhí)法官在就職時都要發(fā)布告示,提出裁判方針和辦案原則,這實際上是形成新的規(guī)范,不但在該執(zhí)法官任期內如此,而且也亦被繼任者因襲和援引。這表明羅馬法A.追求社會實效性 B.受到貴族控制C.具有高度隨意性 D.日益陷入僵化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紀上半期,英國進行宗教改革,與羅馬教會決裂,確立了自己的民族教會安立甘教會,國王成了英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國王是這塊國土上最高的世俗權威和精神權威,國王對教會是王權至尊。王權至尊的背后不僅是政教的一體化,也代表了對國家及國家主權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正是民族國家興盛所必不可少的。正是在宗教改革的歷程中,英國民眾開始認為英國不同于并且高于其他歐洲國家,這種民族內部的認同感和相對于其他民族的優(yōu)越感以后持續(xù)增長,到了伊麗莎白時代(1558—1603年)達到了最高峰。學者們一致認為,伊麗莎白時代標志著英國民族國家的興盛。——摘編自蔡騏《論英國宗教改革的政治遺產》材料二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殖民者蜂擁而來,士大夫階層的最初反應與歷史上其面對外族進擾的反應并無二致,他們所關注的不是中國主權利益受到損害,而是傳統華夷秩序遭到踐踏。絕大多數的普通中國民眾,用恩格斯的話說則是依然“保持平靜,讓皇帝的軍隊去同侵略者作戰(zhàn)”。而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深深刺痛了中國人因循守舊和麻木的神經,并在事實上直接促成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民族認識的突變。甲午戰(zhàn)爭不僅促成了中國人民族意識的普遍覺醒,更重要的是讓當時中國的政治精英同時意識到了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極端重要性?!幾詫O軍《試論甲午戰(zhàn)爭與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宗教改革的特點及其對民族國家興盛的促進作用。(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與英國民族國家意識形成原因的不同之處,并概括“中國民族認識的突變”的表現。(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民族國家意識的認識。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2年初,孫中山頒布的《內務部通妨保護人民財產令》提出:“凡在民國范圍之內人民所有一切私產,均應歸人民享有”?!杜R時約法》規(guī)定:“人民自由保有財產”“人民營業(yè)自由”。臨時政府實業(yè)部還宣布商人呈諸開辦廠礦,“只要資本實在”“無有糾葛”,符合注冊條例章程,政府皆視為“當務之急”,“于民生主義,國計前途,均大有裨益”,即予照準,并“力為保護”,以便“注重公司財產,保衛(wèi)債主權利,上以裕國課之支艱,下以順商戶之吁懇”。據統計,辛亥革命前后歷年設廠數,1910年為986家,1911年為787家,1912年猛增為1504家,1913年仍有1378家,1914年為1123家。——摘編自賈孔會《論南京臨時政府的經濟立法實踐》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頒布了一系列經濟法律法規(guī)。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法》;1988年6月25日,國務院發(fā)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yè)暫行條例》;1991年9月9日,國務院發(fā)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zhèn)集體所有制企業(yè)條例》?!幾浴吨袊洕l(fā)展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京臨時政府經濟立法的主要內容,并指出其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頒布經濟法律法規(guī)的背景,并說明其意義。33.材料1940年5、6月間德軍在歐洲取得的一系列勝利,使日本決定抓緊時間南進。同年9月,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美國宣布對日本實行鋼鐵禁運。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生,日本連續(xù)召開會議,就北進還是南進的問題展開討論,最終決定南進。南進既是為了搶奪南方的豐富資源,也是為了切斷英美援華補給線,迫使中國投降。蘇聯得到日本放棄北進的情報后,從遠東調兵參加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1941年7月,日本進軍印度支那南部,美國立即凍結日本在美資產,并對日禁運石油等戰(zhàn)略物資。禁運對缺乏資源的日本打擊極其沉重,日本軍方認為美國太平洋艦隊是日本南進的最大障礙,決定對太平洋艦隊的基地珍珠港發(fā)動遠洋襲擊。由此,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的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根據表格數據可知,中共在根據地推行減租減息和稅制改革使得地主富農階級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下降,而中農和貧農土地占有量上升,說明中共的政策得到這兩個階層在階級支持,而這兩個階層在鄉(xiāng)村中占比較高,這有利于增強中共在鄉(xiāng)村的動員能力,A正確;B中“消除”表述絕對,排除;中共的改革措施意在團結多數來抗日,而非構建新的鄉(xiāng)村政權結構,排除C;雇農占比雖然下降,但是土地占有量仍然很低,排除D。2、D【解析】
材料中的儒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針對鹽鐵問題提出了針鋒相對的主張,這表明當時在治國理念上存在爭論,故選D項;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受到挑戰(zhàn)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此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只是反映法儒兩家代表關于鹽鐵專賣的觀點,不能得出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相對寬松自由,而且這也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能體現統治者禮法并用,但無法體現以德政為主、刑法為輔的特點,排除C項。3、A【解析】材料中的“從發(fā)達國家到發(fā)展中國家此起彼伏的貿易保護主義,到英國脫歐,再到推翻區(qū)域自貿協定,乃至退出世貿組織”,均是各國從自身利益出發(fā)開展的斗爭,說明全球化浪潮中各國之間的競爭激烈,故答案為A項?!敖洕蚧且话央p刃劍”是指對發(fā)展中國家有利也有弊,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南北方國家之間矛盾重重”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弱化”說法錯誤,排除D項。4、A【解析】
試題分析: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鼎盛。除十將軍外,執(zhí)政官和幾乎所有其他官職向各等級男性公民開放;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20歲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參加;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事件;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和檢察機關;十將軍委員會不僅統帥軍隊,還參與政治,十將軍由民主選舉產生。因此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和決定國家大事,不能反映公民是輪流地統治或被統治特點。故A正確?!驹斀狻?、C【解析】
根據材料時間可判斷出這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根據培訓內容來看可知這是在為調整作戰(zhàn)方針服務,C正確;材料未涉及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和全面抗戰(zhàn)路線問題,AB排除;材料未涉及維護國共合作抗日大局,D排除。故選C。6、C【解析】
由材料信息“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可知,這件虎符反映出當時秦國軍權掌握在君主手中,即君主權力高度集中,故C正確;虎符體現不出國家分裂、社會動蕩,故A錯誤;戰(zhàn)爭頻繁、戰(zhàn)亂不止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錯誤;材料只是體現的是軍事調動,不能說明國力強盛、軍事發(fā)達,故D錯誤。7、D【解析】
據材料“來自西域的龜茲、高昌、疏勒等樂”“有來自印度、天竺、康國”等信息可知,統治階級實行開明的文化政策,營造了相對寬松的文化氛圍,故D選項正確;唐朝政治軍事實力強大與音樂出現融合不同地域文化分格沒有直接關系,故A選項錯誤;秦統一后,百家爭鳴局面逐漸結束,故B選項錯誤;材料所述現象的主要因素是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而不是現實統治的需要,故C選項錯誤。8、C【解析】
朝鮮戰(zhàn)爭使中美關系徹底破裂,美國采取遏制中國的政策,“冷戰(zhàn)”從歐洲擴大到亞洲,故C正確;1955年華約的成立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最終確立,故A錯誤;朝鮮戰(zhàn)爭使中美關系徹底破裂,故B錯誤;在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前朝鮮半島就已經分裂,故D錯誤。9、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①是1863年,②是1859年,③是1776年,④是1687年,故其順序為④③②①。故選D,排除ABC。故選D。10、B【解析】
材料信息是,中國培養(yǎng)人才由科舉制度轉向由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培養(yǎng)實用人才。這一變化表明,在民族危機下,中國被迫順應工業(yè)革命的趨勢,故B正確;材料中沒有義務教育的信息,故A錯誤;材料體現不出教育體制發(fā)生根本改變,故C錯誤;材料沒有家庭教育的信息,故D錯誤。11、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基礎知識再認再現能力,比較簡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國政府頒布法令增添了國慶、元旦等節(jié)日。所以答案選C??键c: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近代中國社會習俗和風氣的演變12、C【解析】
依據材料中“各行業(yè)法規(guī)都需要由總統批準,總統有權修改或補充”“在行業(yè)內部……總統可以強加一個他自己的法規(guī)”等信息可知,以總統為首的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力度得到加強,因此C選項正確;AB選項對材料信息解讀錯誤,排除;D選項說法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13、C【解析】
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不斷削弱貴族的權利,擴大平民的權利,使雅典民主政治不斷發(fā)展完善,故選C;在古代雅典,婦女沒有公民權,不能享受民主權利,排除A;B不符合雅典史實,排除;雅典城邦民主只向少數公民開放,排除D。14、D【解析】
在《人中不平等論》中,歐洲人在道德上高于其他種族,這種結果不是自然的結果,而是人為的劃分,說明歐洲勢力在當時的世界上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故選D。近代美國同樣也有種族主義,由此可知種族主義并非歐洲帝國主義的專屬品,排除A;《人種不平等論》強調的是亞洲人、非洲人、美洲人和歐洲人之間的區(qū)別,而不是歐洲內部之間的差異,故B項與材料無關,排除;《生物進化論》在1859年才發(fā)表,而材料中這種對人的歸類從19世紀40年代就已開始,故材料所述與生物進化論的異化無關,排除C。15、D【解析】
從材料“但是如不經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那進一步的理論爭斗,斷斷是不能出現的”可以看出史學理論的構建離不開史料,故D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史料對于史學研究的作用,但“依賴于”的說法過于絕對,故A不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理論斗爭的信息,故B不正確;C向本身說法不正確。16、B【解析】
圖1票證屬于計劃經濟時代產物,圖一票證的退出和圖2票證的出現反映了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故B正確;社會主義所有制仍是公有制,排除A;材料未涉及社會民主政治的信息,排除C;材料說明的是經濟體制的轉變,不是說明國家逐漸放松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排除D。故選B。17、D【解析】
美國難民領取救濟并沒有體現胡佛應對危機的措施,因此無法說明胡佛應對危機的效果十分有限,故排除A項;根據“原標題是‘洪災難民等待領取救濟’”可知圖中難民領取救濟是由于遭受了洪災,并不能說明是美國忽視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故排除B項;經濟危機確實給美國人民帶來巨大沖擊,但圖片原標題是“洪災難民等待領取救濟”,即難民領取救濟是由于遭受洪災,而不是由于經濟危機,所以C項說法不符合題意主旨,故排除;將“洪災難民等待領取救濟”的圖片放在講述經濟危機的內容中說明教材對該材料的處理存在不妥,故選D項。18、B【解析】
通過中俄《北京條約》,沙俄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故選B;通過中俄《璦琿條約》,沙俄割占我國外興安嶺以前、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排除A;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俄《伊犁條約》是俄國割占關于中國西北部領土的條約,不符合題意,排除C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沙俄侵吞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地區(qū)”,聯系所學《北京條約》的內容分析解答。19、D【解析】
依據材料“這是一項舉世無雙的奇怪工程,它預定長度達164公里,……除了留下過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指的是柏林墻的修建,柏林墻是美蘇冷戰(zhàn)對峙的產物,表明了世界局勢緊張加劇。D正確;引起朝鮮半島沖突加劇的是朝鮮戰(zhàn)爭,A錯誤;1949年德國分裂,1961年柏林墻修筑,德國分裂早于柏林墻的修筑,B錯誤;1955年華約的成立,標志兩極對峙格局形成,C錯誤。故選D。20、C【解析】
20世紀60年代以來形成了以亞非拉獨立國家為主體組成的一系列地區(qū)性、洲際性和國際性的組織,這一狀況說明發(fā)展中國家在崛起,有利于世界向多極化發(fā)展,從而沖擊著當時的兩極格局,故選C;材料中的各種組織并不都是經濟組織,A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民族解放運動興起,B錯誤;殖民體系瓦解在20世紀90年代,D錯誤。21、D【解析】
①是陜西,結合所學可知,北宋時四川地區(qū)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排除①;②是浙江,在宋代江西景德鎮(zhèn)名窯以其產品的質量聞名天下,排除②;③是廣東,宋代中國的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業(yè)技術推廣到閩粵江南地區(qū),③正確;④是江西,此地的白鹿洞書院是朱熹和陸九淵講學之地,③④正確,故選D;①②對應不正確,排除ABC。22、B【解析】
根據表中內容結合所學可知,先秦時期,山東地區(qū)封國林立,隨著秦漢大一統王朝的來臨,這些古國漸趨埋滅,而后繼朝代的大多郡縣名卻以這些古國名為名,故B項符合題意;A項,材料中莒薛封國均非姬姓封國,排除;C項,兼并戰(zhàn)爭嚴重破壞了西周的分封制度,破壞先秦文明的說法過于絕對,且缺乏材料依據,排除。D項,以郡統縣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盛行于秦漢,排除。23、A【解析】
本題考查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結合所學可知,唐宋時期中國傳統社會發(fā)生了重要轉變,作為等級職業(yè)制度的士農工商差別逐漸淡化,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商人也可以通過科舉成功改變身份成為士人,不論是地主還是佃農都不一定專營農業(yè),大多數還從事家庭手工業(yè)和商業(yè)販運等,甚至進入城市成為專門的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工商業(yè)者通過經營積累貨幣,也可以購買土地成為地主或自耕農,也可以通過科舉甚至買官進仕。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正是抑商政策的松動,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此時期中國社會的生產方式仍是鐵犁牛耕,并未出現創(chuàng)新;C選項錯誤,田莊經濟興起于漢代,不是唐宋時期;D選項錯誤,此時期中國社會的經濟形態(tài)仍然是以自然經濟為主,并未出現轉型。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24、C【解析】
二戰(zhàn)后的歐洲由于受到戰(zhàn)火的破壞,因此當時歐洲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改革恢復經濟,穩(wěn)定資本主義秩序,①②③符合題意,C正確,AB排除;二戰(zhàn)后初期的歐洲經濟凋敝,④錯誤,D排除。故選C。25、D【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這兩則敘述是不一樣的,結合1960年和1996年的時代背景相關所學可知,不同的時代特征會影響到撰述者的認識和對歷史評價的結果,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依據材料不能證明歷史解釋無法客觀再現歷史事實,該表述過于絕對;B選項錯誤,依據材料無法得出這是多方史料相互證明,該表述過于絕對;C選項錯誤,材料中兩則史料都不是直接史料。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26、C【解析】
材料強調的是稱義的意義,否定了教皇和神職人員的權威,應該是使人們獲得靈魂自救的自主權和精神自由,故C正確;宗教改革并非廢除宗教信仰,故A項中“解放”、B項中“動搖”的說法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君主與羅馬教皇的權力問題,故D不正確。27、C【解析】
《清明上河圖》中城門不設任何城防工事,沒有駐兵,而是在城門內側設了一間稅務所。這充分說明北宋城市軍事職能在減弱,經濟職能在增強,故C項正確;重農抑商是封建國家的基本國策,故A項錯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民眾的稅收負擔沉重,故B項錯誤;該繪畫不能反映出財政困難,故D項錯誤。28、D【解析】
根據材料“向19世紀正統的自由主義挑戰(zhàn)”表明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暴露,批評與改造當時社會制度的烏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社會主義者興起,其中包括空想社會主義等,因此“大炮開火”預示的是一個新的開端,應該是馬克思主義誕生,即科學社會主義,D項正確;文藝復興運動主要發(fā)生于14-17世紀,A項錯誤;啟蒙運動主發(fā)生于17-18世紀,B項錯誤;材料中“烏托邦式的”是指空想社會主義,C項錯誤。29、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第一個時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fā)展實業(yè),激發(fā)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yè)的熱情;在第二個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積極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政府扶持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故C選項正確;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是在一戰(zhàn)期間,而不是這兩個時期,故A選項錯誤;民國初年到1920年,北洋軍閥政府把持國內政治,局面不穩(wěn)定,故B選項錯誤;在第一個時期“民國初年到1920年”,北洋政府當政,不是資產階級掌握政權,故D選項錯誤。30、A【解析】
執(zhí)法官在“因襲和援引”前任“告示”的同時,也會通過“發(fā)布告示”來“形成新的規(guī)范”,以適應現實形勢的變化,這表現出羅馬法對實效性的追求,故選A項;無法判斷題干中的“執(zhí)法官”是貴族還是平民,排除B項;題干沒有提及執(zhí)法官告示的制定過程,無法體現其隨意性,排除C項;執(zhí)法官的告示使羅馬法不斷補充“新的規(guī)范”,并未陷入僵化,排除D項。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點:建立民族教會;確立王權至尊;政教一體化。作用:促進了對國家及國家主權的認識,強化了民族認同感。(2)不同:英國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是由于宗教改革強化了英民族的認同感,促進了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近代中國民族意識是在與西方列強的直接對抗中逐步產生并覺醒的。表現:民族觀由原來的華夷秩序觀發(fā)展到民族意識的普遍覺醒;中國的政治精英意識到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重要性;各階級紛紛登上歷史舞臺,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3)提升民族國家意識是增強國家凝聚力和民族團結的方式;民族國家意識的增強有利于國家的統一、現代化建設以及實現民族的復興。【解析】
本題考查近代中國、英國民族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結合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1)英國宗教改革的特點,可以根據材料中的“確立了自己的民族教會”“國王是這塊國土上最髙的世俗權威和精神權威”“王權至尊的背后不僅是政教的一體化”等,提煉出民族教會、王權至尊以及政教合一等特點。英國宗教改革對民族國家興盛的促進作用,可以從材料中的“對國家及國家主權的認識”“民族內部的認同感和相對于其他民族的優(yōu)越感以后持續(xù)增長”,歸納出英國宗教改革促進了對國家和國家主權的認識、強化了民族認同感。(2)近代中國與英國民族國家意識形成原因的不同之處,根據材料中“正是在宗教改革的歷程中……這種民族內部的認同感……持續(xù)增長”,可以概括出英國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是由于宗教改革強化了民族的認同感,促進了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根據材料二中“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中國民族認識的突變”“甲午戰(zhàn)爭不僅促成了中國人民族意識的普遍覺醒”,可以概括出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意識是在與西方列強的直接對抗中逐步產生并覺醒的?!爸袊褡逭J識的突變”的表現,可以根據材料中“士大夫階層……所關注的不是中國主權利益受到損害,而是傳統華夷秩序遭到踐踏”“絕大多數的普通中國民眾……麻木的神經”“中國人民族意識的普遍覺醒”“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來回答。(3)對民族國家意識的認識,可以根據材料信息并聯系所學,從民族國家意識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來回答。32、(1)主要內容:保護人民財產安全、營業(yè)自由;解除申辦實業(yè)的若干限制,鼓勵民營企業(yè)注冊;兼顧投資者和國家的利益。積極作用:確立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若干原則;激發(fā)民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五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滬教版-期末試卷(滬版)
- 一年級數學第一學期滬教版- 期末試卷 3
- 生活安全 課件
- 2024年湖北省中考數學真題卷及答案解析
- 課件 頁面大小
- 西京學院《網絡數據庫》2022-2023學年期末試卷
- 西京學院《建筑信息模型》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京學院《機械原理》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京學院《高等混凝土結構學》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京學院《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實驗》2021-2022學年期末試卷
- 采煤教學課件
- 湖北省荊門市各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村莊村名居民村民委員會明細及行政區(qū)劃代碼
- 少兒美術畫畫課件6-8歲《一盆生機盎然的綠籮》
- 醫(yī)院對口支援月度工作統計表
- 物業(yè)環(huán)境因素識別評價表
- 材料進場檢驗項目清單
- 淺析因俄羅斯社會變革產生的俄語新詞
- 《日語古典文法》課程教學大綱
- 肢體離斷傷的護理查房
- 初中生不可不讀的經典英語美文范文
- 藍海華騰變頻器說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