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_第1頁
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_第2頁
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_第3頁
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_第4頁
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混合默寫

1.按要求填上空。

(1)______________,競周容以為度。(屈原《_______》)

(2)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賦》)

(3)草木在傳統(tǒng)文化中除指向審美功能外,還有《論語》中孔子論《詩》提到“______”的功用。

二、選擇題組

2.按要求選擇。

(1)將下列編號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在數(shù)字交換條件下,商品是以數(shù)據(jù)、圖片、文字、用戶評價等數(shù)字化信息所構筑的“虛幻形式”展現(xiàn)出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繼而產(chǎn)生虛擬性。

①為此很可能會出現(xiàn)利益驅動下的數(shù)字操控和數(shù)字偏離

②但同時又獨立于真實的商品

③這個“虛幻形式”源于真實的商品

④是其數(shù)字化映射

⑤并成為交換過程的決策依據(jù)

A.③⑤④②①B.⑤③④②①C.①③④⑤②D.②④①③⑤

(2)班級排演以“對抗世俗”為主題的《紅樓夢》經(jīng)典片斷,以下人物與情節(jié)不適合這個主題的一項是()

A.林黛玉讀西廂B.尤三姐自刎C.襲人改嫁D.鴛鴦拒婚

三、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①AI寫的詩是“詩”嗎?這個問題類似于問,機器人是人嗎?或者稍微退一步,機器人有自我意識嗎?這個提問已經(jīng)跨出了傳統(tǒng)文學的邊界,涉及對“人”的重新認知和界定。如果我們暫時擱置這種類似于“天問”的提問,從一個相對“保守”一點的角度來看待小冰①寫詩這一“事件”,即使是在純粹詩學的范疇內,這依然構成了一個迫切、甚至是對整個詩歌史的提問。

②對于小冰的詩歌寫作,即使出于商業(yè)化和資本化目的的微軟公司設計師,也會“弱弱”地承認其“模仿”的屬性,更不用提恪守傳統(tǒng)知識型的讀者和研究者了,我目前看到的有限的幾篇文章,幾乎都在指責小冰的寫作是一種“仿寫”,是一種“物”的游戲,而非一種屬“人”的創(chuàng)造。我們姑且不談模仿、仿寫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就算承認模仿、仿寫是“低一級”的寫作,關鍵問題是,為什么我們會覺得小冰模仿得這么“像”?這么“真”?這么“富有詩意”?也就是說,在以“假”仿“真”的過程中,“真”也變得“假”起來了。這么說好像太過于詭辯,我的意思是,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如果我們覺得小冰的詩歌有某種徐志摩、戴望舒、顧城、海子等的“味道”,那恰好意味著,徐志摩、戴望舒、顧城、海子等詩人所塑造的詩歌美學——在大眾的意義上被認為是一種詩意——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識性的審美,并形成了一個普遍的標準。

③更進一步說,如果說真正的詩人的寫作是一種“源代碼”的話,那么,經(jīng)過近一百年的習得和訓練,這一“源代碼”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程序化的語言。既然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相關詩人的作品獲得創(chuàng)作的訓練,并寫下一首首詩歌,那么,小冰不過是以更快、更強的“學習”能力獲得了更多甚至更好的訓練,那為什么我們依然很難承認小冰寫的是“詩歌”?如果我們不承認小冰寫的是詩歌,那么,是否意味著,我們也可以承認我們經(jīng)過“學習”和“訓練”后寫下的“詩歌”不是詩歌?或者,至少要在這些詩歌后面打上一個小小的問號?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又怎么來理解一百年以來的新詩傳統(tǒng),以及它在當下的自我復制、自動化和程序化,以及導致的嚴重的詩歌泡沫。

④我想強調的是,我個人的智慧并不能對AI的寫作進行一種“真假”的判斷。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曾經(jīng)想象很多年后,絕大部分的文藝作品都將由AI來完成。但在此時此刻,我將暫時中斷我的未來學想象,而是討論一個更具體的當下問題——我們時代的詩歌寫作是不是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程序化,越來越具有所謂的“詩意”,從而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習得”“學習”“訓練”的氣質?我們是不是僅僅在進行一種“習得”的寫作,而遺忘了詩歌寫作作為“人之心聲”的最初的起源?

⑤根據(jù)宇文所安在《中國“中世紀”的終結》里面的研究,在大概9世紀的時候,中國的詩學系統(tǒng)有一次重要的轉型:到了九世紀,詩可以被視作某樣被構筑出來的東西,而不是一種自然的表述,且詩中所再現(xiàn)的是藝術情境而不是經(jīng)驗世界的情景……我們又看到詩作為有待鍛造和擁有之物,作為想象出來的而又是具體可感的構造,毫不遜色于微型園林。

⑥有意思的是,這一從“內在沖動”向“技藝”的轉型居然在西方現(xiàn)代詩歌里面找到了悠遠的回聲,艾略特在《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之中就認為詩人只有在寫作的時候才是一個詩人……他只有放棄自我(的內在沖動),通過對傳統(tǒng)的研習和加入才可能完成詩歌寫作:詩人沒有什么個性可以表現(xiàn),只有一個特殊的工具,只是工具,不是個性,使種種印象和經(jīng)驗在這種工具里用種種特制的意想不到的方式來結合。

⑦這兩種詩學觀念,雖然前者屬于古典時期,后者屬于我們所謂的現(xiàn)代,但卻分享著一個共同的觀念,那就是將詩歌寫作從具體鮮活的個人經(jīng)驗和個人沖動——同時也是當下性的經(jīng)驗中——剝離出來,認為存在一種恒久不變的“傳統(tǒng)”和“法則”,并通過“習得”來完成寫作的延續(xù)。這導致了兩種詩學后果,一是“技藝至上”主義,對形式和修辭極端強調,并將“苦吟”作為一種典范的詩人形象。這種“技藝主義”更是通過啟蒙時代以來開啟的技術主義,成為一種不斷擴張的、越界的、最后成為壟斷性的認知模式和觀念模式,最后,在現(xiàn)代的語境中,文學變成了寫作——一種更強調技藝和習得的表述方式。另一種后果是詩歌和詩人之間產(chǎn)生一種脫落,詩歌不再與詩人之間產(chǎn)生一種嚴格的對位,當技巧和習得成為一種普通的認知結構后,那種“內在性沖動”的神秘感和儀式感消失了,詩歌于是變成了“作詩”“填詞”——也即是在既有的法則中進行語詞的游戲。

(節(jié)選自《與AI的角力——一份詩學和思想實驗的提綱》)

①小冰是一套完整的、面向交互全程的人工智能交互主體基礎框架。2017年人工智能小冰出版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

3.根據(jù)文本,認可“小冰創(chuàng)作的詩是詩”的隱含前提是_____________。

4.根據(jù)第③段,以下不屬于“源代碼”的一項是()

A.意象B.韻律C.節(jié)奏D.構思

5.對本文內容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小冰具有“自我意識”,那么小冰寫作是“真詩歌”。

B.徐志摩、戴望舒、顧城等人的詩歌都是以“技巧”著稱。

C.小冰的寫作類似“作詩”與“填詞”中進行的語詞游戲。

D.詩歌的“技藝主義”產(chǎn)生于啟蒙時代開啟的“技術主義”。

6.以下事例最適合用來闡明“詩學史”上兩種詩學觀對抗的一項是()

A.蘇軾“以詩為詞”與李清照“詞別是一家”。

B.陶淵明的田園詩吸收“玄言詩”的合理成分。

C.唐代文人發(fā)起反對六朝浮艷文風的古文運動。

D.“五四”新詩革命反對舊體詩形式,提倡“立人”。

7.本文以讀者易接受的方式在詩學范疇內討論專業(yè)性問題,始終站在讀者角度,推進論述,請就此加以分析。

四、文學類閱讀-雙文本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長安的荔枝

馬伯庸

①六月初一,貴妃誕辰當日,辰時。

②一騎朝著長安城東側的春明門疾馳而去。

③馬匹是從驛站剛剛輪換的健馬,皮毛鮮亮,四蹄帶勁,跑起來鬃毛和尾巴齊齊飄揚??伤成系哪俏或T士卻軟軟趴在鞍子上,臉頰干癟枯槁,全身都被塵土所覆蓋,活像個毫無生命的土俑。一條右腿從馬蹬上垂下來,無力地來回啷當著。

④與其說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馬革上的一具喪尸。

⑤在過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沒有休息。他從骨頭縫里榨出最后幾絲精力,把從江陵到藍田的水路驛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時,他連續(xù)越過韓公驛、青泥驛、藍田驛和灞橋驛,先后換了五匹馬,最終抵達了長安城東。

⑥馬匹快要接近春明門時,李善德勉強撐開糊滿眼屎的雙眼。短短數(shù)日,他的頭發(fā)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亂的頹雪,根根銀絲映出來的,是遠處一座前所未見的城門。

⑦只見城樓四角早早掛上了霓紗,寸寸挽著絹花,向八個方向連綴著層疊彩旗。城門正上方用細藤和編筐吊下諸品牡丹,兼以十種雜蕊,眼花繚亂,將城門裝點得如仙窟一般。

⑧不只是春明門,全城所有的城門、城內所有的坊市都這般裝點。為了慶祝貴妃誕辰,整個長安城變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個萬花攢集、千蕊齊放、香馥沖霄、芳華永繼,極絢爛之能事。城門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時那棟花萼相輝樓該是何等雍容華麗。

⑨以往貴妃誕辰,都是在驪山宮中,唯有這一次是在城中。現(xiàn)在這場盛宴,只差最后一樣東西,即可完美無瑕。

⑩在距離春明門還有一里出頭的距離,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無掙扎地從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塊露出泥土青巖旁邊。

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發(fā)現(xiàn)那不是一塊青巖,而是一塊劣質石碑。碑上滿是青苔和裂縫,字跡漫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邊緣。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與青石塊各半。矮丘之間有很多深淺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爾還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頭。幾條野狗蹲在不遠處的丘頂,墨綠色的雙眼朝這里望來。

李善德認出來了,這是上好坊,長安附近的亂葬崗。這里和不遠處的春明門相比,簡直就是無間地獄與極樂凈土的區(qū)別。

李善德沒有急切地逃離這里。他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也許這里才是自己最終的歸宿。他想站起來,那條右腿卻一點也不爭氣。它在奔波中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廢了。他索性癱坐在石碑旁,讓身軀緊緊依靠著碑面。上好坊的地勢很高,從這個角度看過去,春明門與長安大道盡收眼底。

理論上,現(xiàn)在荔枝轉運應該快要沖過灞橋驛了吧?在那里,幾十名最老練的騎手和最精銳的馬匹已做好了準備,他們一接到荔枝,便會放足狂奔,沿著筆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門,送入鄰近的興慶宮去。

當然這只是計算的結果。究竟現(xiàn)在荔枝是什么狀況,能不能及時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能做的,他都已經(jīng)做完了。接下來的,只剩下等待。

他吃力地從懷中拿出一軸泛黃的文卷,就這么靠著石碑,入神地看起來,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約在午正十分,耳膜忽然鼓動起來,有隆隆的馬蹄聲由遠及近。李善德緩緩放下紙卷,轉動脖頸,渾濁的瞳孔中映出了東方大道盡頭的一個小黑點。

那個小黑點跑得實在太快,無論是馬蹄掀起的煙塵、天頂拋灑下的陽光,還是李善德的視線,都無法追上它的速度。轉瞬之間,黑點已沖到了春明門前。

一騎,只有一騎。

騎手正弓著脊背,全力奔馳。馬背上用細藤筐裝著兩口鼓甕,甕的外側沾著星星點點的污漬,與馬身上的明亮轡頭形成鮮明對比。

李善德數(shù)得沒錯,只有一騎,兩壇。

后面的大道空蕩蕩的,再沒有其他騎手跟上來。

從嶺南到長安之間漫長驛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為各種原因中途損毀了。從化出發(fā)要浩浩蕩蕩的隊伍,最終抵達長安,只有區(qū)區(qū)一騎、兩壇。壇內應該擺放著各種竹節(jié),節(jié)內塞滿了荔枝。

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狀態(tài),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春明門的守軍早已做好了準備,二十面開城鼓同時擂響,平時絕不同時開啟的兩扇城門,罕有地一起向兩側讓開。

在盛大的鼓聲中,飛騎毫不減速地一頭扎進城門洞子。與此同時,城內更遠處也傳來鼓聲。一陣比一陣更遠,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興慶宮前的城門、宮門、殿門正在次第展開,迎接貴客的到來。

沒過多久,一陣悠揚的鐘聲也加入這場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鐘,這種事他們可是從不落人后的。隨后鐘鼓齊鳴,交相嗡鳴,所有的廟宇、道觀、所有的坊市都加入慶祝行列,整個城市陷入喜慶的狂歡。

李善德低下頭,依靠著上好坊的殘碑,繼續(xù)專心讀著眼前的紙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長的跋涉中磨蝕一空,失去了對城墻內側那個綺麗世界的全部想象。

李善德:虛構的小說人物。在貴妃誕日之前,他接到要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的任務。荔枝“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為了家人,李善德決心放手一搏:“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

材料二:

《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shù)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杜牧詩《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8.小說開篇描寫極具鏡頭感,請就此賞析第②至④段。

9.文中多處使用對比,結合文本選兩處進行分析。

10.小說題為“長安的荔枝”,講述了一個小人物的故事,賞析其構思之妙。

11.不同的文體對同一歷史事件所采用的表現(xiàn)手法不同,請結合兩則材料加以辨析。

五、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

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望月有懷①

陳寅恪

天風吹月到孤舟,哀樂無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頻換世,愁中節(jié)物易驚秋。

初升紫塞②云將合,照澈蒼波海不流。

解識③陰晴圓缺意,有人霧鬢獨登樓。

①本詩作于1928年。②紫塞,指北方邊塞。③解識:懂得。

無題

魯迅

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12.校報擬刊登這兩首詩做一個鑒賞欄目,下面最適合用作欄目標題的一項是()

A.民國風騷B.民國風月C.民國風貌D.民國風骨

13.下面出自《四溟詩話》的句子,不適合評價甲詩的一項是()

A.寫景述事,宜實而不泥乎實。

B.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

C.詩以起句為主,順流之勢,興在一時。

D.詩有天機,待時而發(fā),觸物而成。

14.兩首詩都作于月夜,但抒發(fā)的情志不同,請對此加以分析。

六、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①嚴武,中書侍郎挺之子也。弱冠以門蔭策名,遷侍御史。至德初,肅宗興師靖難,大收才杰,武杖節(jié)赴行在。宰相房琯以武名臣之子,素重之,及是,首薦才略可稱,累遷給事中。既收長安,以武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優(yōu)游京師,頗自矜大。出為綿州刺史,遷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入為太子賓客、兼御史中丞。

②與宰臣元載深相結托,冀其引在同列。事未行,求為方面,復拜成都尹,充劍南節(jié)度等使。廣德二年,破吐蕃七萬余眾,拔當狗城。十月,取鹽川城,加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

③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梓州刺史章彝初為武判官,及是小不副意,赴成都杖殺之,由是威震一方。蜀土頗饒珍產(chǎn),武窮極奢靡,賞賜無度,或由一言賞至百萬。蜀方閭里以征斂殆至匱竭,然蕃虜亦不敢犯境。而性本狂蕩,視事多率胸臆,雖慈母言不之顧。初為劍南節(jié)度使,舊相房琯出為管內刺史,琯于武有薦導之恩,武驕倨,見琯略無朝禮,甚為時議所貶。永泰元年四月,以疾終,時年四十。

(節(jié)選自《舊唐書·嚴武傳》)

①武幼豪爽。母裴不為挺之所答,獨厚其妾英。怪問其母,母語故。武奮然以鐵槌就英寢,碎其首。左右驚白挺之曰:“郎戲殺英?!蔽滢o曰:“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兒故殺之,非戲也?!备钙嬷唬骸罢鎳劳χ?!”

②與元載厚相結,求宰相不遂,復節(jié)度劍南。武在蜀頗放肆,或一言之悅,賞至百萬。蜀雖號富饒而峻掊亟斂閭里為空然虜亦不敢近境。梓州刺史章彝始為武判官,因小忿殺之。琯以故宰相為巡內刺史,武慢倨不為禮。最厚杜甫,然欲殺甫數(shù)矣。李白為《蜀道難》者,乃為房與杜危之也。

③永泰初卒,母哭,且曰:“而今而后,吾知免為官婢矣?!?/p>

(節(jié)選自《新唐書·嚴武傳》)

15.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肅宗興師靖難()(2)母裴不為挺之所答()

16.結合文意,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1)視事多率胸臆()

A.赴任B.管理C.視察D.辦事

(2)吾知免為官婢矣()

A.盡力B.罷免C.豁免D.淪落

17.乙文第②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

蜀雖號富饒而峻掊亟斂閭里為空然虜亦不敢近境。

18.把甲文第②段畫線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與宰臣元載深相結托,冀其引在同列。事未行,求為方面,復拜成都尹,充劍南節(jié)度等使。

19.結合甲乙兩文,推斷乙文末嚴母哭訴的原因,并概述依據(jù)。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①《新唐書·嚴武傳》云:“最厚杜甫,然欲殺甫數(shù)矣。”《新唐書·杜甫傳》云:“武以世舊待甫,甫見之,或時不巾。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銜之,一日欲殺甫,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薄杜f唐書》但云:“甫性褊躁,嘗憑醉登武床,斥其父名,武不以為忤。”初無所謂欲殺之說,蓋唐小說所載,而《新唐書》以為然。

②予按甫集中詩,凡為武幾三十篇。送其還朝者,曰:_______,_______喜其再鎮(zhèn)蜀,曰:_______,_______此猶是武在時語。至《哭其歸櫬》及《八哀詩》,______,_______蓋以自況;______,_______又以自傷。若果有欲殺之怨,必不應眷眷如此。好事者但以武詩有“莫倚善題《鸚鵡賦》”之句,故用證前說,引黃祖殺禰衡為喻,殆是癡人面前不得說夢也,武肯以黃祖自比乎!

(節(jié)選自宋·洪邁《容齋續(xù)筆》卷六)

武年二十三,為給事黃門侍郎。明年擁旄西蜀,累于飲筵對客騁其筆札。杜甫拾遺乘醉而言曰:“不謂嚴挺之有此兒也。”武恚目久之,曰:“杜審言孫子擬捋虎須?”合座皆笑以彌縫之。武曰:“與公等飲饌謀歡,何至于祖考耶?”武母恐害賢良,遂以小舟送甫下峽。母則可謂賢□,然甫幾不免于虎口□。李翰林作《蜀道難》,朝右聞之,疑嚴武有劉焉①之志。

(節(jié)選自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上)

①劉焉,東漢宗室,劉璋之父。漢末割據(jù)蜀地。

20.在乙文方框處分別填上合適詞語的一項是()

A.也也B.也矣C.乎矣D.乎也

21.甲文中有四處詩句缺失,從《杜工部集》中找出四句,依次填入,順序正確的一項()

①“得歸茅屋赴成都,直為文翁再剖符”

②“江村獨歸處,寂寞養(yǎng)殘生”

③“空余老賓客,身上愧簪纓”

④“記室得何遜,韜鈴延子荊”

A.②①④③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

22.甲文原題《嚴武不殺杜甫》,其觀點來自對文獻的解讀。請梳理文本內容,完成以下表格。

來源證據(jù)推斷

《杜工部集》①②

《云溪友議》③④嚴武野心不小,不會像黃祖一樣殺文人。

23.洪邁認為,《新唐書》寫杜甫采用小說家言,多不可靠。比較《舊唐書·嚴武傳》第③段和《云溪友議》刻畫嚴武形象的方法,就如何辨別史傳人物的真實形象寫一段札記。

七、材料作文

24.有人說,生命的價值在于生存基礎上的美好生活。你是否認同這個觀點?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參考解析:

1.背繩墨以追曲兮離騷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蘇軾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寫錯的字:背、墨、騷、曾、瞬。

2.(1)B

(2)C

(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述之句子銜接的能力。

該文段主要講述數(shù)字交換條件下商品虛擬性的問題,第一空根據(jù)前文對商品以“虛幻形式”展現(xiàn)出來的介紹以及第⑤句的連接詞“并”,可知商品同時成為數(shù)字交換過程的決策依據(jù),所以第一空填⑤;

但是“虛幻形式”并不是無本之源,它來源于真實的商品,所以第二空填③;

第三空根據(jù)“虛幻形式”來源于真實的商品,可知“虛幻形式”也即真實商品的數(shù)字化映射,故填④;

第四空根據(jù)前文可知,“虛幻形式”畢竟和真實的商品不同,故填②;

第五空根據(jù)數(shù)字交換條件下商品所具有的“虛幻形式”可知,因為虛幻所以可能會出現(xiàn)利益驅動下的數(shù)字操控和數(shù)字偏離,繼而導致虛擬性,所以填①。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述得體,對經(jīng)典名著人物、情節(jié)和基本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

C.“襲人改嫁”,襲人原是服侍賈母之婢,為賈母房中八大丫鬟之一。也服侍過史湘云。因賈母溺愛寶玉,覺得她心地純良、恪盡職守,恐寶玉之婢不足使,就將她與了寶玉。她與寶玉有情,是《紅樓夢》中,與寶玉唯一發(fā)生性關系的女子。襲人的結局續(xù)書中為:寶玉出家,襲人有實無名,只得奉王夫人之命最后嫁給了戲子蔣玉菡。可見,襲人改嫁不能體現(xiàn)“對抗世俗”的主題。

故選C。

3.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恒定的“傳統(tǒng)”與法則,可“習得”(或者在既有的法則中進行語詞的游戲)。4.D5.C6.D7.①首先以一連串大眾熱議話題“小冰寫詩”事件開頭,引起讀者興趣;

②轉而明確本文討論問題所屬范疇,引導讀者進入論題;

③并舉出社會上對小冰寫詩批駁的集中點在“模仿”;

④順勢分析小冰詩似“真”的原因,同時借助徐志摩等大眾熟悉的詩人的創(chuàng)作,有助讀者理解;

⑤進而指出小冰寫詩與詩人作詩類似(習得);

⑥再引出與“技藝主義”相對的詩學觀;

⑦整個論述過程并未下斷言,而是頻繁使用“我們”一詞貼近讀者,循循善誘;

⑧通過援引宇文所安、艾略特的相關論述,將讀者帶進創(chuàng)作的專業(yè)層面。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

由原文“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如果我們覺得小冰的詩歌有某種徐志摩、戴望舒、顧城、海子等的‘味道’,那恰好意味著,徐志摩、戴望舒、顧城、海子等詩人所塑造的詩歌美學——在大眾的意義上被認為是一種詩意——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識性的審美,并形成了一個普遍的標準”“那么,小冰不過是以更快、更強的‘學習’能力獲得了更多甚至更好的訓練,……以及它在當下的自我復制、自動化和程序化,以及導致的嚴重的詩歌泡沫”“最后,在現(xiàn)代的語境中,文學變成了寫作——一種更強調技藝和習得的表述方式。……——也即是在既有的法則中進行語詞的游戲”可知,前提是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恒定的“傳統(tǒng)”與法則,可“習得”(或者在既有的法則中進行語詞的游戲)。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

由原文“如果說真正的詩人的寫作是一種‘源代碼’的話,那么,經(jīng)過近一百年的習得和訓練,這一‘源代碼’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程序化的語言”可知“源代碼”意思是可以訓練后復制的法則。

D.構思,是一個呈現(xiàn)著系統(tǒng)性的、有中心及層次的、物化的整體性思維活動。思維活動涉及心理等意識的方面,是固定的法則不能代表或者涵蓋的。

故選D。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依據(jù)注解“小冰是一套完整的、面向交互全程的人工智能交互主體基礎框架”“如果我們不承認小冰寫的是詩歌,……以及它在當下的自我復制、自動化和程序化,以及導致的嚴重的詩歌泡沫”可知,小冰是人工智能,不可能有人的“自我意識”;另外依據(jù)中外詩歌的轉型研究,“技藝主義”和“技術主義”使得詩人成為了工具,內在的沖動和儀式感也消失,“真詩歌”變成了“作詩”“填詞”。

B.由原文“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如果我們覺得小冰的詩歌有某種徐志摩、戴望舒、顧城、海子等的……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識性的審美,并形成了一個普遍的標準”可知,原文對上述詩人的評價是基于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否是常識性審美,并演化為標準。并無創(chuàng)作“技巧”的相關論述,故于文無據(jù)。

D.由原文“這種‘技藝主義’更是通過啟蒙時代以來開啟的技術主義,成為一種不斷擴張的、越界的、最后成為壟斷性的認知模式和觀念模式”可知,“技藝主義”在“技術主義”的背景下不斷擴張,最后成為壟斷思維模式,并非產(chǎn)生于“技術主義”。

故選C。

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詩學史”上兩種詩學觀對抗指:“藝術情境是經(jīng)驗世界的情景,詩人創(chuàng)作是‘內在性沖動’”和“詩可以被視作某樣被構筑出來的東西,詩人沒有什么個性可以表現(xiàn),只有一個特殊的工具”。

A.“以詩為詞”以寫詩的態(tài)度來填詞,將詩的題材,內容,手法,風格等引入詞的領域并使之擴展,開拓新詞境,提高詞的格調。“詞別是一家”關于詞之文體和題材及主題之規(guī)定性的一個鮮明判斷,其中提出了詞的見解和要求。

B.選項意思是陶淵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吸收了前人的藝術成果。

C.選項意思是唐代文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式上反對浮華,提倡古代的儒學道統(tǒng)和文以載道的文風。

D.反對舊詩的形式,反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法規(guī),反對將創(chuàng)當做工具人;提倡“立人”就是要表述創(chuàng)的經(jīng)驗世界和“內在沖動”。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由原文“AI寫的詩是‘詩’嗎?這個問題類似于問,機器人是人嗎?或者稍微退一步,機器人有自我意識嗎?”可知,首先以一連串大眾熱議話題“小冰寫詩”事件開頭,引起讀者興趣;

由原文“如果我們暫時擱置這種類似于‘天問’的提問,從一個相對‘保守’一點的角度來看待小冰寫詩這一‘事件’,即使是在純粹詩學的范疇內,這依然構成了一個迫切、甚至是對整個詩歌史的提問”可知,轉而明確本文討論問題所屬范疇,引導讀者進入論題;

由原文“對于小冰的詩歌寫作,即使出于商業(yè)化和資本化目的的微軟公司設計師,也會‘弱弱’地承認其‘模仿’的屬性,更不用提恪守傳統(tǒng)知識型的讀者和研究者了,我目前看到的有限的幾篇文章,幾乎都在指責小冰的寫作是一種‘仿寫’,是一種‘物’的游戲,而非一種屬‘人’的創(chuàng)造”可知,并舉出社會上對小冰寫詩批駁的集中點在“模仿”;

由原文“為什么我們會覺得小冰模仿得這么‘像’?……——在大眾的意義上被認為是一種詩意——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識性的審美,并形成了一個普遍的標準”可知,順勢分析小冰詩似“真”的原因,同時借助徐志摩等大眾熟悉的詩人的創(chuàng)作,有助讀者理解;

由原文“那么,小冰不過是以更快、更強的‘學習’能力獲得了更多甚至更好的訓練,那為什么我們依然很難承認小冰寫的是‘詩歌’?”可知,進而指出小冰寫詩與詩人作詩類似(習得);

由原文“有意思的是,這一從‘內在沖動’向‘技藝’的轉型居然在西方現(xiàn)代詩歌里面找到了悠遠的回聲,艾略特在《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之中就認為詩人只有在寫作的時候才是一個詩人……他只有放棄自我(的內在沖動),通過對傳統(tǒng)的研習和加入才可能完成詩歌寫作”可知,再引出與“技藝主義”相對的詩學觀;

由原文“如果我們暫時擱置這種類似于‘天問’的提問”“我們姑且不談”“為什么我們會覺得小冰”“如果我們不承認”“我們也可以承認我們經(jīng)過”“我們是不是僅僅”等內容可知,整個論述過程并未下斷言,而是頻繁使用“我們”一詞貼近讀者,循循善誘;

由原文“根據(jù)宇文所安在《中國“中世紀”的終結》里面的研究……”“艾略特在《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之中就認為詩人只有……”可知,通過援引宇文所安、艾略特的相關論述,將讀者帶進創(chuàng)作的專業(yè)層面。

8.(1)第②至④段寫李善德騎馬奔向“長安”的場景;(2)先遠景展現(xiàn)“一騎”“疾馳”的動態(tài)畫面,帶起敘事節(jié)奏感;(3)接著鏡頭聚焦健馬,突顯駿馬疾馳的神采;(4)隨即切換到人物,突顯“騎士”疲憊,特寫其“無力的右腿”;(5)“健馬”與“騎士”形成反差;(6)第④段再次定格畫面,強化李善德“喪尸”形象,引發(fā)讀者閱讀期待。9.①將城外荒敗的上好坊與城門上花團錦簇的場景對比,②離長安城一步之遙的上好坊是民間真實生活的縮影,③隱含對大唐從一代帝國隕落的思考;④從從化出發(fā)時浩浩蕩蕩的隊伍與到達長安時的一騎、兩壇,以及為了這一起兩壇在灞橋待命的幾十名精銳騎手和駿馬,⑤層層對比,一籃籃荔枝背后是一個個小人物疲于奔命的辛酸。⑥小說以小見大,深刻書寫歷史深處小人物的命運與悲歡。10.①小說圍繞運送“荔枝”展開;②標題很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杜牧的詩,對小說如何講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產(chǎn)生好奇;③通過“長安城”等待“荔枝”兩個意象組織材料,④喚起人們對盛唐繁華與風流遐想;⑤而卻從與“荔枝”發(fā)生關聯(lián)的小人物遭遇切入,⑥寫李善德的精于計算,奔波辛勞,與浪漫想象中的長安形成反差;⑦突顯宏大歷史背后小人物的作用和悲哀;⑧構思精巧,耐人尋味。11.①史傳文學特點是寓褒貶于敘事中,②《新唐書》以一“必”字表現(xiàn)貴妃恃寵而驕的蠻橫,③暗含對君王沉迷享樂地批判;④絕句因其短小,常精于剪裁,將議論托于形象之中。⑤杜牧詩聚焦楊貴妃驪山上嫣然一笑的形象,讓人聯(lián)想“褒姒一笑失天下”,⑥將歷史教訓熔鑄在鮮明的形象中;⑦小說則在對歷史進行合理想象基礎上,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馬伯庸通過對李善德肖像、動作、心理活動等刻畫,⑧既展現(xiàn)他完成任務的艱難,也表現(xiàn)他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的抗爭。

8.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述藝術的能力。

這幾段描寫了李善德騎馬奔向“長安”的場景,“一騎朝著長安城東側的春明門疾馳而去”是遠景,“一騎”“疾馳”展現(xiàn)了動態(tài)的畫面,從而帶起全文敘事節(jié)奏感;

“馬匹是從驛站剛剛輪換的健馬,皮毛鮮亮,四蹄帶勁,跑起來鬃毛和尾巴齊齊飄揚”,鏡頭聚焦健馬,突顯駿馬疾馳的神采;

“可它背上的那位騎士卻軟軟趴在鞍子上,臉頰干癟枯槁,全身都被塵土所覆蓋,活像個毫無生命的土俑。一條右腿從馬蹬上垂下來,無力地來回啷當著”鏡頭由馬切換到人物,特寫其“無力的右腿”,突顯“騎士”的疲憊;

“皮毛鮮亮,四蹄帶勁,跑起來鬃毛和尾巴齊齊飄揚”的“健馬”與“活像個毫無生命的土俑”“更像是捆在馬革上的一具喪尸”的“騎士”形成反差;

“與其說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馬革上的一具喪尸”畫面定格,強化李善德“喪尸”形象,引發(fā)讀者閱讀期待。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

“只見城樓四角早早掛上了霓紗,寸寸挽著絹花,向八個方向連綴著層疊彩旗。城門正上方用細藤和編筐吊下諸品牡丹,兼以十種雜蕊,眼花繚亂,將城門裝點得如仙窟一般。不只是春明門,全城所有的城門、城內所有的坊市都這般裝點”“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與青石塊各半。矮丘之間有很多深淺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爾還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頭。幾條野狗蹲在不遠處的丘頂,墨綠色的雙眼朝這里望來……這是上好坊,長安附近的亂葬崗。這里和不遠處的春明門相比,簡直就是無間地獄與極樂凈土的區(qū)別”,將城外荒敗的上好坊與城門上花團錦簇的場景對比,離長安城一步之遙的上好坊是民間真實生活的縮影,隱含對大唐從一代帝國隕落的思考;

“在那里,幾十名最老練的騎手和最精銳的馬匹已做好了準備”“一騎,只有一騎”“只有一騎,兩壇。后面的大道空蕩蕩的,再沒有其他騎手跟上來”“從化出發(fā)要浩浩蕩蕩的隊伍,最終抵達長安,只有區(qū)區(qū)一騎、兩壇”,從從化出發(fā)時浩浩蕩蕩的隊伍與到達長安時的一騎、兩壇,以及為了這一起兩壇在灞橋待命的幾十名精銳騎手和駿馬,層層對比,一籃籃荔枝背后是一個個小人物疲于奔命的辛酸。

小說以運送“荔枝”的故事來反映人物的命運,以小見大,深刻書寫歷史深處小人物的命運與悲歡。

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的能力。

小說標題為“長安的荔枝”,故事也以運送“荔枝”展開,標題引人聯(lián)想到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引發(fā)讀者閱讀興趣。

“長安的荔枝”突出長安城”和“荔枝”兩個意象,文中描寫長安城的語句,如“為了慶祝貴妃誕辰,整個長安城變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可以想象此時那棟花萼相輝樓該是何等雍容華麗”喚起人們對盛唐繁華與風流遐想;

文中與“荔枝”關聯(lián)的主要是運送荔枝的騎士,“活像個毫無生命的土俑……更像是捆在馬革上的一具喪尸”“在過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沒有休息。他從骨頭縫里榨出最后幾絲精力,把從江陵到藍田的水路驛站摸排了一遍”“短短數(shù)日,他的頭發(fā)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亂的頹雪”“……當然這只是計算的結果”,寫李善德的精于計算,奔波辛勞,與浪漫想象中的長安形成反差,表現(xiàn)了宏大歷史背后小人物的作用和悲哀;

整體上來說,小說構思精巧,耐人尋味。

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

文本一是小說,圍繞運送“荔枝”展開故事情節(jié),是在對歷史進行合理想象基礎上的敘述,主重刻畫人物形象,例如“臉頰干癟枯槁,全身都被塵土所覆蓋”“短短數(shù)日,他的頭發(fā)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亂的頹雪”“李善德低下頭,依靠著上好坊的殘碑,繼續(xù)專心讀著眼前的紙卷”“他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也許這里才是自己最終的歸宿”“理論上,現(xiàn)在荔枝轉運應該快要沖過灞橋驛了吧”等通過對李善德肖像、動作、心理的刻畫,展現(xiàn)他完成任務的艱難,也表現(xiàn)他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的抗爭。

文本二第一則材料出自《新唐書·楊貴妃傳》,這是一則史傳文學,“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的“必”字表現(xiàn)貴妃恃寵而驕的蠻橫,暗含對君王沉迷享樂地批判??梢姡穫魑膶W特點是寓褒貶于敘事中。

文本二第二則材料是杜牧的一首絕句,絕句短小,常將議論托于形象之中。這首詩“一騎紅塵”和“妃子笑”兩個具體形象的并列推出,啟人思索,尤其是楊貴妃驪山上嫣然一笑的形象,讓人聯(lián)想“褒姒一笑失天下”,將歷史教訓熔鑄在鮮明的形象中,抨擊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12.D13.B14.①甲詩在動蕩時局的中秋孤舟上,②表述了思親懷人、憂時憂國、漂泊孤獨等情志;③乙詩在挈婦將雛的顛沛流離的春夜,將朋友被殺的悲憤訴諸文字,④表述了對統(tǒng)治者的蔑視與憤慨、對烈士母親的同情、對時局的無奈。

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

“風騷”原指《國風》和《離騷》,今指文學作品;

“風月”,指男女情愛;

“風貌”指風景概貌;

“風骨”指一種剛健有力的風度和氣質,更貼合兩首民國詩作的風格。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甲詩寫景述事,從眼前景物寫起,又不拘泥于此,故A對;

B講語言風格,甲詩不屬此類,故B錯;

甲詩觸景生情,所謂“以起句為主”或“待時而發(fā),觸物而成”,CD對。

故選B。

1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甲詩“天風吹月到孤舟”“解識陰晴圓缺意,有人霧鬢獨登樓”寫詩人中秋之夜獨在孤舟,望月想念親人,想象妻子此時也獨上高樓牽掛著自己,表述出飄零寂寞的傷感;“影底河山頻換世”寫又時值家國處于風雨飄搖的動蕩時局,更增添了憂世傷時之感。

據(jù)此分析出,在動蕩時局的中秋孤舟上,表述了思親懷人、憂時憂國、漂泊孤獨等情志;

乙詩是橫眉立目向敵人的屠刀叢中吟誦正氣凜然的詩篇?!耙髁T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詩人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想到自己輾轉奔波的艱苦生活,革命者的犧牲,慈母的傷心淚,滿懷悲慨憤懣,痛切地意識到軍閥統(tǒng)治的黑暗,由對敵人的憤激回到眼前現(xiàn)實,唯有如水的月光,仿佛善解人意,清冷地照在悲郁徘徊的詩人身上。

據(jù)此分析出,在挈婦將雛的顛沛流離的春夜,將朋友被殺的悲憤訴諸文字,表述了對統(tǒng)治者的蔑視與憤慨、對烈士母親的同情、對時局的無奈。

15.平定寵愛16.BD17.蜀雖號富饒/而峻掊亟斂/閭里為空/然虜亦不敢近境。18.(嚴武)和宰相元載結交很深,希望元載引薦他為同級別官員。這件事沒有辦成,求做地方大員,朝廷再次拜授他為成都尹,充任劍南節(jié)度等使。19.①對恩公房琯倨傲無禮,可見其傲慢;②與宰相元載交好,便也欲為宰相,可見其貪心;③因一語而賞賜百萬,因小忿而濫殺小吏,可見其放肆;④殺父小妾,可見其兇狠;⑤對百姓賦斂甚急,至閭巷皆空,可見其暴政。⑥盡管嚴武抵御吐蕃有功,但其在世時品行不端,故身亡后必致反對,⑦所以,其母哭訴自己將淪為官婢。

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靖,平定。句意:肅宗興兵平難。

(2)答,寵愛。句意:母親裴氏不被嚴挺之寵愛。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視事,管理。句意:處理政務往往憑感情用事。

故選B。

(2)免,淪落。句意:我知道將要被抄沒淪落為官婢了。

故選D。

1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屬地雖然有富饒之稱,但因橫征暴斂,鄉(xiāng)里為此一空,不過吐蕃也不敢逼近邊境。

“蜀雖號富饒”中,“蜀”為主語,“號”為謂語,“富饒”為賓語,結構完整,應在“富饒”后斷開;

“峻掊亟斂”與“閭里為空”為因果復句,中間斷開;

“然”用于句首,表轉折,其前斷開。

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冀”,希望;“引”,引薦;“方面”,地方大員;“拜”,授予官職;“充”,充任。

1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由原文“琯于武有薦導之恩,武驕倨,見琯略無朝禮”可知,對恩公房琯倨傲無禮,可見其傲慢;

②由原文“與宰臣元載深相結托,冀其引在同列”可知,與宰相元載交好,便也欲為宰相,可見其貪心;

③由原文“武在蜀頗放肆,或一言之悅,賞至百萬……梓州刺史章彝始為武判官,因小忿殺之”可知,因一語而賞賜百萬,因小忿而濫殺小吏,可見其放肆;

④由原文“武奮然以鐵槌就英寢,碎其首”可知,殺父小妾,可見其兇狠;

⑤由原文“蜀方閭里以征斂殆至匱竭”可知,對百姓賦斂甚急,至閭巷皆空,可見其暴政。

⑥由原文“然蕃虜亦不敢犯境。而性本狂蕩,視事多率胸臆,雖慈母言不之顧”可知,盡管嚴武抵御吐蕃有功,但其在世時品行不端,故身亡后必致反對,所以,其母哭訴自己將淪為官婢。

參考譯文:

①嚴武是中書侍郎嚴挺之的兒子。二十歲因祖上的功勛做官,遷任侍御史。至德初年,肅宗興兵平難,廣收人才,嚴武胸懷節(jié)義,趕赴肅宗的駐蹕之所。宰相房琯因為嚴武是名臣之子,一向器重他,這時,首先推薦他,說他有才能和謀略,逐步升遷到給事中。官軍收復長安后,朝廷任命嚴武做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由于史思明擁兵自重而沒有赴任,于是悠閑地居住在京師,頗為自負驕傲。后來離開京城做了綿州刺史,遷任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后入朝做了太子賓客、兼御史中丞。

②(嚴武)和宰相元載結交很深,希望元載引薦他為同級別官員。這件事沒有辦成,求做地方大員,朝廷再次拜授他為成都尹,充任劍南節(jié)度等使。廣德二年,嚴武率領軍隊打敗吐蕃七萬多人的軍隊,攻占了當狗城。十月,攻取鹽川城,朝廷加授他為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

③(嚴武)前后在蜀地居住多年,隨心所欲,恣意推行暴政。梓州刺史章彝起初在嚴武麾下任判官,到這時做事稍不合意,嚴武便招他回成都用杖刑打死了他。從此嚴武威震一方。蜀地奇珍異產(chǎn)很豐富,嚴武極其奢侈,賞賜起來沒有節(jié)制,有時因為一句話而賞賜高達百萬。蜀地民間因為征賦過重而幾乎被搜刮殆盡,但是吐蕃也不敢侵犯邊境。而嚴武本性狂妄放蕩,處理政務往往憑感情用事,即使是慈母話的也不聽。起初,嚴武擔任劍南節(jié)度使,前宰相房琯出任管內刺史,房琯對嚴武有引薦之恩,但嚴武驕慢倨傲,見到房琯毫無朝見的禮儀,尤其受到當時輿論的貶斥。永泰元年四月,嚴武因病而死,時年四十歲。

①嚴武年幼時性格好爽。母親裴氏不被嚴挺之寵愛,只寵愛他叫“英”的小妾。嚴武當時才八歲,覺得奇怪就問她的母親。母親告訴他原因。嚴武奮然拿起了鐵錘來到英的寢室,擊碎了她的頭。左右仆人驚恐地報告嚴挺之說:“少爺開玩笑誤殺了阿英?!眹牢鋰烂C地說:“哪有大臣看重小妾而輕視正妻的?兒因此殺了她,不是開玩笑。”父親感到他與眾不同,說:“真是嚴挺之的兒子!”

②嚴武和元載交情深厚,想要通過他求得宰相的官職而沒有成功,再次去劍南做了節(jié)度使。嚴武在蜀地十分放縱,花費沒有限度。有時因為一句話使他高興,賞賜高達百萬。屬地雖然有富饒之稱,但因橫征暴斂,鄉(xiāng)里為此一空,不過吐蕃也不敢逼近邊境。梓州刺史章彝起初擔任嚴武的判官,嚴武卻因小怒而殺了他。房琯憑借前任宰相的身份擔任巡內刺史,嚴武卻對他態(tài)度傲慢,不以禮相待。嚴武和杜甫交情最深,但卻多次想殺掉杜甫,李白作《蜀道難》的原因,就是為房琯和杜甫的處境感到危險?!?/p>

③永泰初年,嚴武死去,他的母親哭泣,并且說:“從今以后,我知道將要被抄沒淪落為官婢了。

20.B21.A22.①杜甫為嚴武寫的詩歌數(shù)量不少,感情真摯。②杜甫對嚴武感情深,證明嚴武不會有殺他的想法。③嚴武對杜甫只是表述不滿,并沒有后續(xù)動作。④李白的《蜀道難》暗示嚴武野心不小,引起朝野擔憂。23.①《舊唐書》多用事件刻畫嚴武,較為客觀,②《云溪友議》刻畫嚴武多用語言及細節(jié),但相關內容并未在《舊唐書》中得到印證,有主觀之嫌,③所以洪邁認為小說家的看法不可靠,并批評《新唐書》的引用;④但這個觀點過于絕對,⑤比如《新唐書·杜甫傳》刻畫杜甫時也多用語言、細節(jié),并在舊唐書中得到印證,⑥因而把握史傳中人物的真實形象時,對其語言、細節(jié)的描寫應博覽群書并加以辨別。

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母則可謂賢□,然甫幾不免于虎口□”這兩個句子都是陳述句,不宜用“乎”,故排除CD。

“也”字一般表判斷或陳述客觀事實,語氣不強烈;“矣”字一般陳述事物的狀態(tài),含有說話人較為明顯的情緒與態(tài)度。所以前句用“也”,后句用“矣”。

選B。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句內容及文段含義的能力。

本題只需要在①②和③④句內部排序即可?!皻w茅屋”“赴成都”當指嚴武“再鎮(zhèn)蜀”,而不是指其“還朝”。而“江村獨處”“寂寞殘生”之語可以形容嚴武還朝后杜甫的處境。故前兩個選項的順序是先②后①。

后兩個排序,③是自傷身世,年華已老去,還以賓客身份寄居,功業(yè)無成;④以何遜、子荊自況。按照先“自況”,后“自傷”,則先④后③。

故選A。

22.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結合“甫集中詩,凡為武幾三十篇。送其還朝……喜其再鎮(zhèn)蜀,曰……”可概括出,“杜甫為嚴武寫的詩歌數(shù)量不少,感情真摯”;

結合“若果有欲殺之怨,必不應眷眷如此”可概括出,“杜甫對嚴武感情深,證明嚴武不會有殺他的想法”;

結合“武恚目久之,曰:‘杜審言孫子擬捋虎須?’”可知,嚴武對杜甫只是表述不滿,并沒有后續(xù)動作;

結合“李翰林作《蜀道難》,朝右聞之,疑嚴武有劉焉之志”可概括出,李白的《蜀道難》暗示嚴武野心不小,引起朝野擔憂。

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理解文章內容,提出自己觀點的能力。

“梓州刺史章彝初為武判官,及是小不副意,赴成都杖殺之……武窮極奢靡,賞賜無度……蜀方閭里以征斂殆至匱竭,然蕃虜亦不敢犯境”,《舊唐書》多用事件刻畫嚴武,較為客觀;

“武恚目久之,曰:“杜審言孫子擬捋虎須?”“武曰:‘與公等飲饌謀歡,何至于祖考耶?’”,《云溪友議》刻畫嚴武多用語言及細節(jié),但相關內容并未在《舊唐書》中得到印證,有主觀之嫌;

所以洪邁認為“初無所謂欲殺之說,蓋唐小說所載,而《新唐書》以為然”,小說家的看法不可靠,并批評《新唐書》的引用。

但這個觀點過于絕對,比如《新唐書》中也多用語言、細節(jié)刻畫人物,這在舊唐書中得到印證。如《新唐書·杜甫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