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考文言文專題訓(xùn)練王充作品(含解析)_第1頁
2024屆高考文言文專題訓(xùn)練王充作品(含解析)_第2頁
2024屆高考文言文專題訓(xùn)練王充作品(含解析)_第3頁
2024屆高考文言文專題訓(xùn)練王充作品(含解析)_第4頁
2024屆高考文言文專題訓(xùn)練王充作品(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文言文專題訓(xùn)練王充作品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齊桓公與管仲謀伐莒,謀未發(fā)而聞于國,桓公怪之,問管仲曰:“與仲甫謀伐莒,未發(fā),聞于國,其故何也?”管仲曰:“國必有圣人也?!鄙夙暎?dāng)東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蹦肆钯e延而上之,分級而立。管仲曰:“子邪,言伐莒?”對曰:“然?!惫苤僭唬骸拔也环ボ欤雍喂恃苑ボ??”對曰:“臣聞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竊意之。”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對曰:“臣聞君子有三色:歡然喜樂者,鐘鼓之色;愁然清凈者,衰經(jīng)之色;怫然充滿手足者,兵革之色。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舉臂而指所當(dāng)又莒也臣竊虞國小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夫管仲,上智之人也,其別物審事矣。云“國必有圣人”者,至誠謂國必有也。東郭牙至,云“此必是已”,謂東郭牙圣也。如賢與圣絕輩,管仲知時無十二圣之黨,當(dāng)云“國必有賢者”,無為言圣也。謀未發(fā)而聞于國,管仲謂“國必有圣人”,是謂圣人先知也。及見東郭牙,云“此必是已”,謂賢者圣也。東郭牙知之審,是與圣人同也??陀幸姶居邝闸儆诹夯萃跽?,再見之,終無言也?;萃豕种宰尶驮唬骸白又Q淳于生,言管、晏不及。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寡人未足為言邪?”容謂髡。髡曰:“固也!吾前見王志在遠(yuǎn),后見王志在音,吾是以默然?!笨途邎螅醮篑斣唬骸班岛?!淳于生誠圣人也?前淳于生之來,人有獻(xiàn)龍馬者,寡人未及視,會生至。后來,人有獻(xiàn)謳②者,未及試,亦會生至。寡人雖屏左右,私心在彼?!狈蝼罩娀萃踉谶h(yuǎn)與音也,雖湯、禹之察,不能過也。志在胸臆之中,藏匿不見,髡能知之。以髡等為圣,則髡圣人也。如以髡等非圣,則圣人之知,何以過髡之知惠王也?觀色以窺心,皆有因緣以準(zhǔn)的之。(選自王充《論衡·知實篇》,有刪改)【注】①淳于髡,人名,姓淳于,名,戰(zhàn)國時齊國人。②謳,唱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舉臂而指/所當(dāng)又莒也/臣竊虞國小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B.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舉臂而指/所當(dāng)又莒也/臣竊虞國/小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C.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舉臂而指/所當(dāng)又莒也/臣竊虞國/小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D.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舉臂而指/所當(dāng)又莒也/臣竊虞國小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令賓延而上之”與“秦人開關(guān)延敵”(《過秦論》)中的“延”字含義不同。B.“臣竊意之”與“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兩句中的“意”字含義不同。C.“君子有三色”與“年長色衰”(《琵琶行》)兩句中的“色”字含義相同。D.“雖湯、禹之察”中“湯”指商湯,“禹”指大禹,兩人與周武王合稱“三王”。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桓公與管仲商議討伐莒國,謀劃好了還沒有行動而國內(nèi)的人都知道了,齊桓公感到很奇怪,就詢問管仲原因,管仲認(rèn)為是國內(nèi)一定有圣人。B.東郭牙來了,管仲就派一個管接待的官員把他請到殿堂上,管仲問他憑什么說將要討伐莒國,東郭牙稱自己是小人,并回答了管仲的問題。C.管仲說“國內(nèi)一定有圣人”,這是說圣人能先知。等到看見了東郭牙,說“一定是這個人”,是說賢人就是圣人,東郭牙和圣人是一樣的。D.梁惠王一連兩次接見淳于髡,但淳于髡一言不發(fā),梁惠王對此很不高興。淳于髡解釋說,前一次梁惠王在看龍馬,后一次梁惠王在聽音樂。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夫管仲,上智之人也,其別物審事矣。(2)如以髡等非圣,則圣人之知,何以過髡之知惠王也?5.東郭牙和淳于髡有什么共同之處?請簡要說明。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恬淡無欲,無為無事者也,老聃得以壽矣?;驈?fù)于桓公,公曰:“以告仲父?!弊笥以唬骸耙粍t仲父,二則仲父,為君乃易乎?”桓公曰:“吾未得仲父,故難;已得仲父,何為不易!”夫桓公得仲父,任之以事,委之以政,不復(fù)與知。曹參為漢相,縱酒歌樂,不聽政治,其子諫之,笞之二百。當(dāng)時天下無擾亂之變?;搓栬T偽錢,吏不能禁,汲黯為太守,不壞一爐,不刑一人,高枕安臥,而淮陽政清。夫曹參為相,若不為相;汲黯為太守,若郡無人。然而漢朝無事,淮陽刑錯者,參德優(yōu)而黯威重也。計天之威德,孰與曹參、汲黯?蘧伯玉治衛(wèi),子貢使人問之:“何以治衛(wèi)?”對曰:“以不治治之?!薄兑住吩唬骸包S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無為也。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又曰:“巍巍乎!虞舜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庇菟闯邪怖^治,任賢使能,恭己無為而天下治。虞舜承堯之安,堯則天而行,不作功邀名,無為之化自成。年五十者擊壤于涂,不能知堯之德,蓋自然之化也?!兑住吩唬骸按笕伺c天地合其德?!秉S帝、堯、舜,大人也。其德與天地合,故知無為也。天道無為,故春不為生,而夏不為長,秋不為成,冬不為藏。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為也,氣和而雨自集。天道無為,聽恣其性,故放魚于川,縱獸于山,從其性命之欲也。夫百姓,魚獸之類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想憎怨也。(節(jié)選自王充《論衡·自然篇》)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B.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C.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D.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或復(fù)于桓公”和“得復(fù)見將軍于此”(《鴻門宴》)中的“復(fù)”意思不同。B.“縱酒歌樂,不聽政治”和“誠宜開張圣聽”(《出師表》)中的“聽”意思不同。C.“年五十者擊壤于涂”和“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中的“涂”意思相同。D.“縱獸于山”和“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中的“縱”意思相同。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臣子質(zhì)疑齊桓公把所有事情都交給仲父時,齊桓公認(rèn)為得到仲父后做事情都很容易,所以他任用仲父管理國家,自己不再參與過問。B.淮陽地方鑄錢造假很嚴(yán)重,汲黯任淮陽太守時沒有毀壞一座鑄錢的爐子,沒有懲罰一個鑄造假錢的人,每天高枕安臥,但淮陽社會很安定。C.《周易》贊美黃帝、堯、舜不必作為就使天下大治,孔子也贊美虞舜雖然開始不愿任君主但是最終成為偉大的君主,這都是無為而治的結(jié)果。D.天道原本是無為的,像春天的出現(xiàn)并不是天有意要農(nóng)作物開始生長,有些人也一樣,本來是不想追求功業(yè)、名聲的,反而能建立功業(yè)、贏得名聲。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然而漢朝無事,淮陽刑錯者,參德優(yōu)而黯威重也。(2)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為也,氣和而雨自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凡含血氣者,教之所以異化也。三苗之民,或賢或不肖,堯舜齊之,恩教加也。在君子之跡,庶幾可見。王法不廢學(xué)校之官,不除獄理之吏,欲令凡眾見禮義之教。學(xué)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使丹朱之志亦將可勉。是故叔孫通制定禮儀,拔劍爭功之臣,奉禮拜伏,初驕倨而后遜順,教威德,變易性也。不患性惡,患其不服圣教,自遇而以生禍也。豆麥之種,與稻粱殊,然食能去饑。小人君子稟性異類乎?五谷皆為用實不異而效殊者稟氣有厚泊故性有意惡也。殘則受仁之氣泊①,而怒則稟勇渥也。仁泊則戾而少慈,勇渥則猛而無義,而又和氣不足,喜怒失時,計慮輕愚。妄行之人,罪非為惡,人受五常,含五臟,皆具于身,稟之泊少,故其操行不及善人,猶酒或厚或泊也,非厚與泊殊其釀也,曲蘗多少使之然也。是故酒之泊厚,同一曲蘗;人之善惡,共一元氣。氣有多少,故性有賢愚。西門豹急,佩韋以自緩;董安于緩,帶弦以自促。急之與緩,俱失中和,然而韋弦附身,成為完具之人。能納韋弦之教,補接不足,則豹、安于之名可得參也。貧劣宅屋,不具墻壁宇達(dá)②,人指訾之。如財貨富愈,起屋筑墻,以自蔽障,為之具宅,人弗復(fù)非。魏之行田百畝,鄴獨二百,西門豹灌以漳水,成為膏腴,則畝收一鐘。夫人之質(zhì)猶鄴田,道教猶漳水也,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難率也。洛陽城中之道無水,水工激上洛中之水,日夜馳流,水工之功也。由此言之,迫近君子,而仁義之道數(shù)加于身,孟母之徙宅,蓋得其驗。人間之水污濁,在野外者清潔。俱為一水,源從天涯,或濁或清,所在之勢使之然也。南越王趙佗,本漢賢人也,化南夷之俗,背畔王制,椎髻箕坐,好之若性。陸賈說以漢德,懼以圣威,蹶然起坐,心覺改悔,奉制稱蕃。其于椎髻箕坐也,惡之若性。前則若彼,后則若此。由此言之,亦在于教,不獨在性也。(節(jié)選自王充《論衡·率性篇》)【注】①泊:通“薄”。②宇達(dá):宇,屋檐;達(dá),窗戶。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五A谷B皆C為D用E實F不G異H而I效J殊K者L稟M氣N有O厚P泊Q故R性S有T善U惡V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教,教化、教育,與“曲罷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中的“教”含義相同。B.堯舜,指傳說中的兩位圣明君主,遠(yuǎn)古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后來也泛指圣人。C.質(zhì),本質(zhì),與“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質(zhì)”含義不同。D.稱蕃,意思是自稱藩屬。這是向大國或者宗主國承認(rèn)自己的附庸地位。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叔孫通為朝廷制定了禮儀后,那些拔劍爭功的大臣們就遵守禮儀,收起之前的傲慢而變得恭順,這件事說明人的本性是可以通過引導(dǎo)而改變的。B.文章用酒曲的多少決定酒味的濃淡,來解釋人的善惡不是有意而為之,行為胡亂的人是因為稟受的氣薄而少,所以操行不如善人。C.西門豹性格急躁就系上皮帶提醒自己變得和緩些、董安于性情緩慢就佩戴弓弦提醒自己急促些,二人因受到皮帶和弓弦的影響,成為后人贊美的人。D.末段列舉西門豹引漳水灌溉土地、孟母三遷等事例,證明了環(huán)境對一個人天性養(yǎng)成的重要性,比如接近君子,仁義之道就會多次施加在你的身上。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王法不廢學(xué)校之官,不除獄理之吏,欲令凡眾見禮義之教。(2)如財貨富愈,起屋筑墻,以自蔽障,為之具宅,人弗復(fù)非。參考答案:1.A2.C3.D4.(1)管仲,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善于)區(qū)別事物和考察事理。(2)如果認(rèn)為淳于髡這類人不是圣人,那么所謂圣人的明智,又怎么能超過淳于髡對于梁惠王的了解呢?5.①都能夠通過外在表現(xiàn)來準(zhǔn)確推測人的內(nèi)心活動。②都能夠稱之為圣人?!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句意:你的口開而不閉,說的正是“莒”字;你的手臂舉起來指,所對著的又是莒國的方向。我私下想國家小而又不服從齊國的諸侯,大概只有莒國吧!因此我就這樣說了?!薄按共灰鳌弊鳌熬凇钡闹^語,中間不斷開,在“吟”后斷句,排除BD;“國小諸侯不服者”作“虞”的賓語,中間不斷開,在“者”后斷句,排除C;故選A。2.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及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引導(dǎo),迎接。/迎擊。句意:于是就派一個管接待的官員把他請到殿堂上。/秦人打開函谷關(guān)口迎戰(zhàn)敵人。B.正確。猜測。/意圖。句意:我是私下推測出來的。/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啊。C.錯誤。含義不同。神情。/容貌。句意:我聽說君子臉上有三種神色。/年齡大了,容顏衰老。D.正確。故選C。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前一次梁惠王在看龍馬,后一次梁惠王在聽音樂”錯誤,結(jié)合原文“吾前見王志在遠(yuǎn),后見王志在音”可知,當(dāng)時梁惠王還沒有來得及看龍馬和聽歌,只是淳于髡觀察到惠王的心思在遠(yuǎn)處和音樂上。故選D。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也”表判斷;“別”,辨別,區(qū)別;“審”,考察。(2)“以”,認(rèn)為;“知”,明智,聰明;“過”,超過。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根據(jù)原文“東郭牙知之審,是與圣人同也”“以髡等為圣,則髡圣人也”可知,都能夠稱之為圣人。根據(jù)原文“觀色以窺心,皆有因緣以準(zhǔn)的之”可知,都能夠通過外在表現(xiàn)來準(zhǔn)確推測人的內(nèi)心活動。參考譯文:

齊桓公與管仲商議討伐莒國,謀劃好了還沒有行動而國內(nèi)的人都知道了,齊桓公感到很奇怪,問管仲說:“我與仲父商議討伐莒國,還沒有行動,國內(nèi)的人都知道了,這是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說:“國內(nèi)一定有圣人?!币粫?,正好東郭牙來了,管仲說:“一定是這個人了。”于是就派一個管接待的官員把他請到殿堂上,分別按賓主的位置站好。管仲說:“是您說我們要討伐莒國嗎?”東郭牙說:“是的。”管仲說:“我沒想要討伐莒國,你憑什么說我們要討伐莒國呢?”東郭牙回答說:“我聽說君子善于謀劃,小人善于推測,我是私下推測出來的?!惫苤僬f:“我沒有說要討伐莒國,你根據(jù)什么推測的呢?”東郭羅回答說:“我聽說君子臉上有三種神色:婚慶喜事時,表露出歡樂高興的神色;舉辦喪事時,表露出愁苦哀傷的神色;發(fā)生戰(zhàn)爭時,表露出非常憤怒以致氣得四肢發(fā)抖的神色。你的口開而不閉,說的正是“莒”字;你的手臂舉起來指,所對著的又是莒國的方向。我私下想國家小而又不服從齊國的諸侯,大概只有莒國吧!因此我就這樣說了?!惫苤?,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善于)區(qū)別事物和考察事理。他說“國內(nèi)一定有圣人”,是真心誠意地說國內(nèi)一定有。東郭牙來了,管仲說“一定是這個人”,就是說東郭牙是圣人。如果圣人與賢人根本不是一類,管仲明知當(dāng)時并沒有像黃帝十二圣之類的人,他就應(yīng)該說“國內(nèi)一定有賢人”,不應(yīng)當(dāng)說是“圣人”。謀劃好了還沒有行動而國內(nèi)的人都知道了,管仲說國內(nèi)一定有圣人,這是說圣人能先知。等到看見了東郭牙,說“一定是這個人”,是說賢人就是圣人。東郭牙對事情了解得這樣清楚,這和圣人是一樣的啊。

有個賓客把淳于髡引見給梁惠王,梁惠王一連兩次擒見他,淳于髡始終一言不發(fā)。梁惠王對此很不高興,因此責(zé)備那個賓客說:“你贊揚淳于先生,說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等到他見了我,我并沒有什么收獲。難道我不值得跟他談話嗎?”這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于髡。淳于髡說:“本來嘛,我前一次見梁惠王時,他的心思放在遠(yuǎn)處,后一次見他時,他做心思在音樂上,我因此沒有說話。"賓客把淳于髡的話一一匯報給梁惠王,梁惠王聽后大吃一驚,說:“哎呀!淳于先生實在是個圣人呀!前一次淳于先生來,正好有人來獻(xiàn)龍馬,還沒來得及看,正碰上淳于先生來了。后一次淳于先生來,正好有人來獻(xiàn)歌手,我還沒來得及試聽,正巧淳于先生又來了。雖然我屏退了左右的人,然而我的心思都在那兒?!贝居邝漳苡^察到惠王伯心思在遠(yuǎn)處和音樂上,就是成湯、夏禹那樣明察的人,也不能超過他。一個人的心思藏在心里,從外面發(fā)現(xiàn)不了,淳于髡卻能知道。如果把淳于髡這類人看作是圣人,那么淳于髡就是圣人了;如果認(rèn)為淳于髡這類人不是圣人,那么所謂圣人的明智,又怎么能超過淳于髡對于梁惠王的了解呢?通過觀察面部表情來探測內(nèi)心的活動,都是由于有所依據(jù)才能推測得那么準(zhǔn)確。6.A7.D8.C9.(1)即使這樣,但是漢朝沒有發(fā)生什么事變,淮陽廢棄刑罰不用,是因為曹參的道德好而汲黯的威望高啊。(2)盛大的雨(雨下得很大),功業(yè)名聲很大,但是上天卻不是有意為之,(只是)陰陽之氣和順而大雨就自然降落下來了?!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具有最高道德的人治理他們,好像煎小魚那樣,與天地具有同樣的道德。商鞅改變秦國法律,想建立特殊優(yōu)異的功勛,不聽從趙良的建議,因此自取車裂而死的禍患,道德不高尚而又有多種欲望君臣之間必然相互憎惡怨恨?!芭胄□r”動賓結(jié)構(gòu),句意完整,后面斷開,排除BD;“取車裂之患”“為殊異之功”都是動賓結(jié)構(gòu),句意完整,賓語后面應(yīng)斷開,排除C。故選A。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A.正確。復(fù):報告;再一次,又。意思不同。句意:有人向齊桓公報告執(zhí)行使命的情況/能夠在這里又見到將軍。B.正確。聽:管理;聽聞。意思不同。句意:放縱飲酒,歡歌取樂,不管理政事/實在應(yīng)該擴大圣明的聽聞。C.正確。涂:通“途”,道路。意思相同。句意:五十多歲的老人在道路上作擊壤游戲/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zāi)民。D.“意思相同”錯誤。聽:動詞,聽任、放縱;連詞,即使。意思不同。句意:把獸類放在山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故選D。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雖然開始不愿任君主”錯誤。原文有“虞舜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意思是虞舜享天下而他卻覺得好像與自己不相干似的。故選C。9.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這樣;“而”,表轉(zhuǎn)折;“刑錯”,廢棄刑罰不用;“……也”,判斷句。(2)“沛”,盛大;“為”,有意為之;“集”,聚集,此處引申為落下。參考譯文:天體運動并不想借此創(chuàng)生萬物,然而萬物卻自己產(chǎn)生了,這就叫“自然”;天體施氣并不是想要創(chuàng)造萬物,而萬物承受氣卻自己形成了,這就叫“無為”。氣是清靜而沒有什么欲望,無為無事的東西,老聃承受了氣而長壽。有人向齊桓公報告執(zhí)行使命的情況,齊桓公說:“把這件事告訴仲父。”左右的臣子說:“一次有人來報告,說去找仲父;二次有人來報告,又說去找仲父,做君王那么容易嗎?”齊桓公說:“我沒有得到仲父,所以感到難做;已得到仲父,有什么不容易做呢!”齊桓公得到仲父,任用他掌管國家大事,委托他處理政務(wù),自己不再參與過問。曹參任漢代的丞相,放縱飲酒,歡歌取樂,不管理政事,他的兒子規(guī)勸他,他卻打了兒子二百板。當(dāng)時天下并沒有因此發(fā)生擾亂的事變?;搓柕胤借T造假錢,官吏無法禁止,汲黯任淮陽太守,不毀壞一座鑄錢爐,不懲罰一個鑄造假錢的人,每天高枕安臥,而淮陽的社會卻很安定。曹參任丞相,好像沒有擔(dān)任丞相一樣;汲黯當(dāng)太守,好像淮陽郡沒有這個人一樣。即使這樣,但是漢朝沒有發(fā)生什么事變,淮陽廢棄刑罰不用,是因為曹參的道德好而汲黯的威望高啊。衡量天的威望與道德,跟曹參、汲黯的相比,哪個高呢?蘧伯玉治理衛(wèi)國,子貢讓人問他:“用什么方法治理衛(wèi)國?”蘧伯玉回答說:“用不治的方法去治理它?!薄吨芤住氛f:“黃帝、堯、舜不必有所作為,就達(dá)到天下大治。”所謂垂衣裳,就是垂衣拱手無為而治的意思??鬃诱f:“真?zhèn)ゴ蟀?,堯這樣的君王!只有天最偉大,只有堯能夠效法它?!笨鬃佑终f:“多么崇高??!虞舜享天下而他卻覺得好像與自己不相干似的?!庇菟蠢^承了安治天下的辦法,任用賢能之人,恭敬自持順應(yīng)自然而天下大治。虞舜承繼了堯的安治之法,堯遵循天道自然無為的原則行事,不有意去創(chuàng)立功業(yè),不存心去追求名譽,無為而治的教化卻自然獲得成功。五十多歲的老人在道路上作擊壤游戲,而沒有意識到堯的德政,這是聽其自然的教化的結(jié)果?!吨芤住飞险f:“大人的德行與天地相配合?!秉S帝、堯、舜,就是大人。他們的德行與天地相配合,所以知道順應(yīng)自然的變化。天道原本是無為的,所以春天的出現(xiàn)并不是天有意要農(nóng)作物始生,而夏天的出現(xiàn)并不是天有意要農(nóng)作物成長,秋天的出現(xiàn)并不是天有意要農(nóng)作物成熟,冬天的出現(xiàn)并不是天有意要農(nóng)作物收藏。本來就不想追求功業(yè),反而它建立了功業(yè);本來就不想追求名聲,反而它獲得了名聲。盛大的雨(雨下得很大),功業(yè)名聲很大,但是上天卻不是有意為之,(只是)陰陽之氣和順而大雨就自然降落下來了。天道原本是無為的,聽任放縱萬物的本性,所以把魚類放在河里,把獸類放在山中,順從它們性命的需要。老百姓,如同魚類獸類一樣。具有最高道德的人治理他們,好像煎小魚那樣,與天地具有同樣的道德。商鞅改變秦國法律,想建立特殊優(yōu)異的功勛,不聽從趙良的建議,因此自取車裂而死的禍患,道德不高尚而又有多種欲望君臣之間必然相互憎惡怨恨。10.ELQ11.A12.D13.(1)國家法律不廢除負(fù)責(zé)教育的官吏,不廢除負(fù)責(zé)司法的官吏,就是要使大眾接受禮義的教化。(2)如果錢財富裕,蓋房修墻,由此遮蓋?。ㄔ瓉淼钠茽€),成為完備的住宅,人們就不再指責(zé)非議了?!窘馕觥?0.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五谷都是為了食用,果實都能充饑但味道不一樣,人稟受的氣有厚有薄,所以德性有善有惡。“實”為后句主語,之前斷開,故E處斷;“……者,……也”為判斷句標(biāo)志詞,故L處斷;“厚泊”為并列短語,做“有”的賓語,之后應(yīng)斷開,故Q處斷。綜上,ELQ處斷。11.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含義相同”錯?!敖獭保袒?、教育。/讓、令。句意:教育他們是為了能使其發(fā)生變化。/每曲彈罷都令藝術(shù)大師們嘆服。B.正確。C.正確?!百|(zhì)”,本質(zhì)。/“斧質(zhì)”為“刑具”之意。句意:人的本質(zhì)就像鄴縣的荒田。/您不如解衣露體伏在刑具上請求大王處罰。D.正確。故選A。1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末段列舉西門豹引漳水灌溉土地……證明了環(huán)境對一個人天性養(yǎng)成的重要性”錯,由原文“夫人之質(zhì)猶鄴田,道教猶漳水也,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難率也”可知,末段列舉西門豹引漳水灌溉土地是為了證明“讓人擔(dān)心的是不能變化,而不是擔(dān)憂人性難于引導(dǎo)”的觀點。故選D。1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廢”,廢除;“除”,廢除;“見”,接受。(2)“財貨”,錢財;“具”,完備;“非”,指責(zé)、非議。參考譯文:凡是有血氣的人,教育他們是為了能使其發(fā)生變化。三苗的百姓,有的賢良有的不賢良,堯舜使他們都變得賢良,是施恩加以教化的結(jié)果。問題在于君子的教化,這大體可以清楚了。國家法律不廢除負(fù)責(zé)教育的官吏,不廢除負(fù)責(zé)司法的官吏,就是要使大眾接受禮義的教化。學(xué)校教育勉勵他在前,法令禁止防范他們在后,即使有丹朱那樣的德性,也可能通過勉勵而從善。所以,叔孫通為朝廷制定了禮儀,那些拔劍爭功的大臣,也只得遵奉朝儀甘愿屈服,起初傲慢的到后來也都恭順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