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全冊各章節(jié)知識點考點提煉匯總_第1頁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全冊各章節(jié)知識點考點提煉匯總_第2頁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全冊各章節(jié)知識點考點提煉匯總_第3頁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全冊各章節(jié)知識點考點提煉匯總_第4頁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全冊各章節(jié)知識點考點提煉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湘教版必修第一冊全冊知識點匯總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第一節(jié)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 -1-第二節(jié)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5-第三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 -8-第四節(jié)地球的演化 -13-第一章綜合實踐活動 -15-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tài) -19-第一節(jié)流水地貌 -19-第一課時流水侵蝕和堆積地貌 -19-第二課時滑坡和泥石流 -21-第二節(jié)風成地貌 -23-第三節(jié)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26-第二章綜合實踐活動 -30-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氣 -34-第一節(jié)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 -34-第二節(jié)大氣受熱過程 -36-第三節(jié)大氣熱力環(huán)流 -39-第三章綜合實踐活動 -42-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48-第一節(jié)水循環(huán) -48-第一課時水循環(huán)及其地理意義 -48-第二課時洪澇災害防治 -51-第二節(jié)海水的性質和運動 -53-第一課時海水的性質 -53-第二課時海水的運動 -57-第三節(jié)海洋與人類 -59-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綜合實踐活動 -62-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 -65-第一節(jié)主要植被與自然環(huán)境 -65-第二節(jié)土壤的形成 -69-第五章綜合實踐活動 -7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節(jié)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一人類對宇宙的認識1.宇宙:宇宙是所有時間、空間和物質的總和,是物質世界的整體。2.可觀測宇宙:天文學家把人類已經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觀測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徑約137億光年。3.光年:是天文學中的距離單位。二多層次的天體系統(tǒng)1.天體和天體系統(tǒng)的含義(1)天體: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衛(wèi)星等各種物質,通稱天體。(2)天體系統(tǒng):運動著的天體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繞轉,形成天體系統(tǒng)。2.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點主要由恒星等比較大的天體組成關系級別相同的恒星系統(tǒng)聯(lián)系兩者都是星系,所有星系合在一起,構成了最高一級的天體系統(tǒng),稱為可觀測宇宙3.太陽系(1)組成由太陽、行星、矮行星和衛(wèi)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等太陽系小天體組成。(2)八大行星的分類①地內行星、地外行星:以C地球的軌道為界,常把A水星、B金星叫地內行星,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和H海王星叫地外行星。②巨行星:E木星、F土星。③遠日行星:G天王星、H海王星。(3)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同向性:繞日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近圓性:繞日公轉的軌道近似圓形。共面性:軌道面大體在同一平面上。4.地月系(1)主要天體:地球和月球。(2)月球的運動特征:月球公轉、自轉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樣。三特殊行星——地球1.表現(xiàn):在地球上產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級智慧生命——人類。2.存在生命的基本條件(1)充足的水分。(2)恰到好處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分。(3)適宜的太陽光照和溫度范圍。1.天體的判斷(1)天體的判斷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氣層之外,獨立存在于宇宙中。進入大氣層、落回地球、地表的物體不是天體。二看實質:它是不是宇宙間的物質,一些自然現(xiàn)象不屬于天體。三看運轉:它是否在一定的軌道上獨自運動,依附在天體上運行的物質不屬于天體。例如,判斷流星體、流星現(xiàn)象與隕星是否屬于天體。(2)天體類型的判斷據(jù)天體的結構特征和運動特征判斷天體類型。2.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與判斷(1)天體系統(tǒng)的判斷判斷天體系統(tǒng)的條件: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如地球和月球構成天體系統(tǒng),北斗七星沒有構成天體系統(tǒng)。(2)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基本方法:據(jù)中心天體和繞轉特征判斷。3.地球的普通性的判斷——據(jù)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判斷(1)運動特征(2)結構特征地球在距日遠近、質量、體積、密度、自轉和公轉周期、表面溫度等方面與其他類地行星相似。如下圖所示:4.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的行星(1)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條件外部條件主要是針對地球所在天體系統(tǒng)的宇宙環(huán)境而言。(2)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條件自身條件主要是指適宜的溫度條件、適合生物生存的大氣條件和液態(tài)水的存在。第二節(jié)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一太陽輻射與地球1.太陽輻射概況(1)概念: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2)波長及分區(qū):波長范圍在0.15~4微米之間,分為A紫外區(qū)、B可見光區(qū)、C紅外區(qū)三部分。(3)能量分布: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于可見光波段,約占總能量的50%。2.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輻射經植物的生物化學作用,可以轉化成有機物中的生物化學能。(2)太陽輻射是地球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的主要能源。(3)太陽輻射本身以及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等,也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能源。二太陽活動與地球1.太陽活動(1)概念:太陽釋放能量的不穩(wěn)定性所導致的一些明顯現(xiàn)象。(2)太陽外部結構:從里向外依次是A光球層,B色球層,C日冕層。(3)太陽活動的類型:A層的黑子,B層的耀斑,其周期約為11年,它們都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另外還有出現(xiàn)在B層的日珥和C層的太陽風。2.對地球的影響(1)影響通信:耀斑引起大氣電離層中強烈的電磁擾動——磁暴,影響短波通信,干擾電子設備,甚至威脅運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2)影響氣候:黑子數(shù)目的變化與氣候變化有明顯的相關性。(3)產生極光:太陽風在極地上空轟擊高層大氣,使大氣電離,產生發(fā)光現(xiàn)象。1.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1)對地球環(huán)境形成和變化的影響(2)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2.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3太陽活動及對地球的影響人類能夠直接觀測到的太陽,是太陽的大氣層,它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不同的大氣層上發(fā)生的太陽活動類型不同,其特征及對地球的影響如下所示:第三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1)概念: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動。(2)地震構造圖中A是震中,B是震源,D線是等震線,AB之間的垂直距離為震源深度,AC之間的直線距離為震中距。2.衡量地震的指標(1)震級:地震的大小用震級表示。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2)烈度:地震對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壞強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3.地震波(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形成地震波。(2)分類: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3)傳播特性: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均能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4)傳播共性: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還會發(fā)生反射和折射現(xiàn)象。二地球的內部圈層1.劃分依據(jù):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2.圈層界面(不連續(xù)面):D莫霍面、F古登堡面。3.三個圈層(1)C地殼①范圍: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②厚度: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大洋地殼平均厚度為5~10千米。③分層:上層為硅鋁層,密度相對較小,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見,即使有也非常薄;下層為硅鎂層,密度相對較大,連續(xù)。(2)E地幔①范圍:地球內部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即莫霍面與古登堡面之間的圈層,深度從地殼底界到2_900千米。②分層: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③巖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的合稱。(3)地核①范圍: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圍的球體。②物質組成: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tài)下的鐵和鎳。③分層:G外核:高壓和高溫下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H內核:一般認為呈固態(tài)。三地球的外部圈層外部圈層概況A大氣圈包裹地球的氣體層C水圈由液態(tài)水、固態(tài)水和氣態(tài)水組成。陸地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它主要可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B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滲透于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1.地震(1)衡量地震的主要指標指標主要影響因素震級地殼運動烈度震級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淺,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地質條件越穩(wěn)定,烈度越小建筑質量越好,烈度越小(2)分布:板塊交界處是地震多發(fā)區(qū)(3)危害主要危害生產破壞管道、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生活破壞房屋建筑,危害生命、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環(huán)境破壞資源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2.地震波項目地震波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性質能量波地球內能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彈性波以波的形式傳播的巖石彈性震動分類橫波(S波)波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縱波(P波)波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傳播特性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均能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共性傳播速度隨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都會發(fā)生反射和折射現(xiàn)象意義①研究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狀態(tài),劃分內部圈層;②研究地震的能量和劃分3.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4.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點圈層名稱分界面深度(km)主要組成物質物質形態(tài)特征地殼eq\o(\s\up7(莫霍),\s\do5(面))eq\o(\s\up7(平均),\s\do5(17))巖石固態(tài)由巖石組成的堅硬外殼,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陸部分厚地幔上地幔鐵、鎂的硅酸鹽類固態(tài)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下地幔eq\o(\s\up7(古登),\s\do5(堡面))2900溫度、壓力、密度均增大地核外核以鐵、鎳為主,含有少量較輕元素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橫波不能通過內核固態(tài)溫度很高,密度、壓力都很大5.地殼與巖石圈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厚度范圍聯(lián)系示意圖地殼平均17千米地表至莫霍面巖石圈不僅包含地殼而且還包含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巖石圈70~100千米地表至軟流層6.地球外部圈層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各外部圈層的概況、特點見下表:外部圈層概念組成其他大氣圈包圍著地球的氣體層氣體和懸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圈由各種水體組成的外部圈層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且處于不間斷地循環(huán)運動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生物圈與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是最活躍的圈層第四節(jié)地球的演化一地層和化石1.地層(1)概念:地層是地殼上部呈帶狀展布的層狀巖石或堆積物。(2)意義:記錄地球歷史的“書頁”。2.化石(1)概念:地層中的化石,多數(shù)是古生物的遺體,如貝殼、骨骼等;少數(shù)是古生物活動的遺跡,如足印、糞便等。(2)意義:不同時代的地層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時代的地層往往保存著相同或近似的化石。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jù)地層中保存下來的化石,來確定地層的時代和順序。3.根據(jù)地層組成物質的性質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層沉積時的環(huán)境特征。二地球的演化史1.前寒武紀的生物演化時期生物演化冥古宙初生地球階段,地球經歷了復雜而有序的發(fā)育與變化太古宙出現(xiàn)最原始的生物元古宙除單細胞生物外,還出現(xiàn)了藻類、海綿等低等的多細胞生物2.顯生宙時期的生物演化時期生物演化古生代早期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中期出現(xiàn)了脊椎動物——魚類后期一部分魚類逐漸演化成兩棲類,動物從海洋向陸地發(fā)展中后期蕨類植物繁生中生代爬行動物盛行,恐龍繁生;空中出現(xiàn)始祖鳥,爬行動物的一支開始向鳥類發(fā)展;裸子植物迅速發(fā)展新生代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大發(fā)展,出現(xiàn)靈長類;第四紀出現(xiàn)了人類,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飛躍3.兩次全球性生物滅絕時期時間滅絕生物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種類滅絕,脊椎動物中的原始魚類和古老的兩棲類也全部滅絕,蕨類植物明顯衰退中生代末期盛極一時的恐龍滅絕,海洋中50%以上的無脊椎動物種類滅絕1.形成化石的條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殼、骨骼等不易毀壞的硬體部分容易形成化石。只有在特殊條件下,硬體和軟體才能一起被保存下來。例如:密封于琥珀內的昆蟲化石,栩栩如生;在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發(fā)現(xiàn)的保存在凍土中的猛犸,皮毛血肉俱存。(2)生物死亡后必須盡快地被沉積物所掩埋,這樣才能避免腐爛或被其他動物所吞食。(3)埋藏下來的生物遺體必須經石化(如礦物質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2.地層和化石的研究意義(1)研究地層的巖石類型為沉積巖。(2)沉積巖的兩大特征:層理構造,含有化石。(3)典型化石反映不同時代的地層,如含三葉蟲、大羽羊齒化石的地層為古生代地層,含恐龍化石的地層為中生代地層。(4)根據(jù)地層組成物質的性質和化石特征,可以推知沉積時的環(huán)境特征。珊瑚礁組成的石灰?guī)r反映了溫暖濕潤的淺海環(huán)境,含有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層反映了濕熱的森林環(huán)境。3.地球演化史的對比研究地質年代地理環(huán)境變遷植物進化動物進化礦產前寒武紀大氣層、海洋和陸地慢慢形成,氧氣逐漸增多冥古宙出現(xiàn)有機質,無生命的跡象;太古宙出現(xiàn)藍藻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藍藻大爆發(fā),出現(xiàn)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重要成礦時期(鐵、金、鎳、鉻等)古生代地殼運動劇烈;海陸格局多次變遷,形成聯(lián)合古陸;海洋縮小,陸地擴大早古生代,陸地上出現(xiàn)低等植物早古生代,海洋無脊椎動物發(fā)展的時代,空前繁盛,出現(xiàn)三葉蟲、筆石、鸚鵡螺等重要的成煤時期晚古生代,裸子植物開始出現(xiàn),蕨類植物繁盛晚古生代,脊椎動物發(fā)展的時代,魚類大量繁衍,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古生代末期,發(fā)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種滅絕事件中生代板塊運動劇烈,聯(lián)合古陸開始解體,各大陸向現(xiàn)在的位置漂移裸子植物極度興盛“爬行動物的時代”;爬行動物的一支向鳥類進化;出現(xiàn)小型哺乳動物主要的成煤期包括恐龍在內的物種滅絕事件成為中生代結束的標志新生代聯(lián)合古陸最終解體,形成現(xiàn)代海陸格局;地殼運動劇烈,形成現(xiàn)代地勢起伏的基本面貌;出現(xiàn)數(shù)次冷暖交替變化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動物快速發(fā)展;第四紀出現(xiàn)了人類—第一章綜合實踐活動素養(yǎng)突破綜合思維——全面認識地球自然條件對地球生命形成的影響綜合思維是地理學基本的思維方法,指人們具備的全面、系統(tǒng)、動態(tài)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思維品質與能力。學生運用綜合思維方法,就能夠從多個維度對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進行分析,認識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其發(fā)生、發(fā)展和演化的過程,從而較全面地觀察、分析和認識不同地方或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特點,并且能夠辯證地看待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1.適宜的溫度(1)日地距離適中,地表平均溫度適宜。(2)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適中、地球大氣的存在、地表水的形成等使地表溫差較小。2.液態(tài)水的形成(1)地球內部環(huán)境的變化,促進了原始海洋的形成。(2)地面溫度決定著地球水體以液態(tài)為主。(3)水被稱為生命之源,最早的生命就產生在原始海洋中。(4)生命形成以后,又進一步促進了地球水體的形成和演化。3.適宜的大氣(1)大氣層的形成與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有關,地球的演化過程中,原始大氣成分也在不斷變化,逐漸形成了適宜于生命生存的大氣環(huán)境。(2)原始生命形成和發(fā)展在不斷地改造地球大氣成分,地球大氣成分的變化又進一步促進了生命的形成和變化。綜合實踐保定市太陽能資源利用現(xiàn)狀調查1.調查內容(1)太陽能開發(fā)利用的優(yōu)缺點;(2)太陽能開發(fā)利用方式;(3)太陽能開發(fā)利用的發(fā)展變化;(4)太陽能開發(fā)利用前景;(5)太陽能開發(fā)利用條件。2.調查對象(1)某家庭;(2)某專家;(3)某小區(qū);(4)某太陽能發(fā)電廠;(5)統(tǒng)計資料(統(tǒng)計局)。[展示與評價]保定市太陽能開發(fā)調查結論1.保定市太陽能利用發(fā)展迅速。2.保定市政府重視發(fā)展太陽能資源。3.太陽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4.保定市太陽能資源較為豐富。5.太陽能利用方式以發(fā)電為主。6.家庭利用太陽能的方式主要是取暖、燒水、洗浴等形式。自我評價:通過本次調查,我學會了很多知識,增強了社會實踐力,通過交流,提高了我的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際能力。使我認識到太陽能利用具有廣闊的前景。教師點評:可以看出,你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作了精心調查,取得了一定的收獲。調查結論還可以再豐富點。方向與建議1.我國宇宙探索發(fā)展調查研究(歷程、成就、展望)。2.某天文事件調查(原因、特點、影響等)。3.制作地球圈層結構模型。展示與評價略。專題一等太陽輻射量線的判讀太陽輻射等值線圖是用來表示年太陽輻射量分布狀況的等值線圖,常用的是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除此之外,還有能夠體現(xiàn)太陽輻射分布的其他相關要素分布圖,如云量分布圖、日照時數(shù)圖、光合有效輻射圖等。[讀圖流程]第一步:讀圖名、知圖類表示太陽輻射分布的等值線圖較多,辨別等值線的性質是關鍵的一步。如云量等值線圖表示的現(xiàn)象與太陽輻射呈負相關。第二步:析圖例、看點線在等值線圖中,要看等值線的數(shù)值大小與排列、等值線的疏密程度、等值線的彎曲與延伸等狀況。第三步:聯(lián)題目、抓關鍵考查的題目答案要在圖中尋找信息,根據(jù)題目設問,重點研讀圖示內容,尋找關鍵信息和線索。題目往往提供位置、數(shù)值等信息,數(shù)值往往體現(xiàn)出題干的設問結論。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等值線圖往往只是提供一個背景材料,問題的答案要從已有知識中尋求。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如下表所示:緯度緯度低,太陽高度較大,獲得的太陽輻射多地勢地勢高,大氣稀薄,透明度高,固體雜質、水汽少,獲得的太陽輻射多天氣晴天多,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第五步:組答案、防失誤年太陽輻射總量等值線及其變式圖,都是以一定區(qū)域為背景的。這一類問題要在三個方面注意:定位要準確,把圖示區(qū)域范圍和位置確定準確;等值線的含義要把握準確;原理和理由表述要準確。專題二航天基地的選址1.航天發(fā)射基地的選址(1)緯度因素:緯度低,有利于節(jié)省燃料和成本。(2)氣象因素:晴天多、陰雨天少,風速小,濕度低,有利于發(fā)射和跟蹤。(3)地形因素:地形平坦開闊。(4)海陸位置:大陸內部氣象條件好(晴天多);隱蔽性強,人煙稀少,安全性強。(5)交通條件: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資運輸。(6)人口因素:要選擇在人口稀少地區(qū),有利于保障發(fā)射安全。2.回收基地的選址(1)地形平坦開闊,地質穩(wěn)定。(2)人煙稀少,城市稀少,利于安全。(3)無大河、湖泊,少森林地區(qū)。(4)降水較少,大氣能見度高;云層較少,航天器著陸安全且便于援救。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tài)第一節(jié)流水地貌第一課時流水侵蝕和堆積地貌一流水侵蝕地貌1.峽谷:在濕潤或半濕潤山區(qū),流水侵蝕切割地面形成峽谷,河谷橫斷面大多呈V字形。2.河谷剖面上圖中數(shù)字1表示河床,數(shù)字2表示河漫灘,數(shù)字3表示階地。二流水堆積地貌1.沖積扇與洪積扇(1)沖積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劇變緩,流速劇減,所挾帶物質在溝谷出口處堆積而形成的扇狀堆積體。(2)洪積扇:暫時性河流在山谷出口處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狀堆積體。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2.沖積平原和三角洲(1)沖積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經盆地時,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沖積平原。(2)當河流挾帶較多的泥沙入海時,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積,常形成三角洲。1.河流侵蝕作用的三個方向2.河流的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河流流經彎道時,水質點作曲線運動產生離心力。在離心力的影響下,表層水流趨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壓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彎道環(huán)流,在彎道環(huán)流的作用下,凹岸發(fā)生侵蝕,凸岸發(fā)生堆積(如下圖)。3.河流侵蝕地貌時期作用過程地貌類型初期(A)以溯源侵蝕和下蝕為主,側蝕為輔河谷不斷加深和延長,形成“V”形谷中期(B)下蝕減弱,側蝕加強;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河谷拓寬,出現(xiàn)連續(xù)的河灣成熟期(C)以側蝕作用為主河谷進一步展寬,呈槽型4.河流堆積地貌河流堆積地貌主要包括洪積扇(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三種類型。類型分布主要成因地貌特點洪積扇(沖積扇)山前水流流出山口時,速度減慢,河流搬運的物質堆積而成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勢逐漸降低,堆積物顆粒由粗變細沖積平原中下游地區(qū)河流中下游地區(qū)地勢低平,河流挾帶的泥沙大量堆積而成地勢低平,堆積物細小,是河流堆積地貌的主體三角洲河口處河流挾帶的泥沙在河口處堆積而成地勢低平,河網稠密,三角洲以河道分汊處為頂點向海洋形成扇形或三角形第二課時滑坡和泥石流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滑坡是大量山體物質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動面整體滑動的現(xiàn)象。(2)危害:滑坡可以掩埋農田和村莊,阻斷道路,淤塞河道,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泥石流(1)概念:泥石流是山地溝谷中含有大量固體碎屑物和水的混合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著溝床向下流動的特殊流體。(2)危害:泥石流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往往給工農業(yè)生產、交通運輸、城市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等帶來很大危害。1.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影響因素具體特點1地質構造巖石破碎、巖層順坡傾斜2地形坡度坡度較大(但不超過40°)3降水特點降水較多4地下水豐富,巖體或土體濕度大5植被覆蓋度低6人為因素采礦、修路、開墾等(2)地質災害的關聯(lián)性2.滑坡和泥石流的異同滑坡泥石流不同點發(fā)生部位山地斜坡上山地溝谷中運動物質的體積大小較大較小是否必須有水的參與可以無水的參與必須有水的參與相同點①主要發(fā)生在山區(qū);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質向下運動;③人類活動可誘發(fā);④破壞力極強;⑤由外力作用導致;⑥突發(fā)性3.防災減災(1)災害監(jiān)測建設和完善防災減災監(jiān)測和預警系統(tǒng),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監(jiān)測能力;研究自然災害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積極預測、預報自然災害。(2)災害防御非工程性措施減災規(guī)劃、防災法律、減災管理、防災教育工程性措施生物工程植樹造林,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巖土體改造工程穩(wěn)定變形巖土體,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fā)生水利工程建設水庫,修建分洪區(qū)、加固堤壩、建設防潮堤等建筑工程加固房屋、橋梁等建筑,達到抗災要求(3)災中救援與救助①災前準備:儲備救災物資,加強救災演練,選擇救災避難場所等。②災中應急:啟動應急預案,積極調撥救災物資和人員,打通救災通道,搶救受災人員,穩(wěn)定災區(qū)秩序,安置受災人員,進行心理安撫等。(4)災后恢復恢復生產和生活秩序,重建受災家園。4.自救與互救(1)山區(qū)、半山區(qū)暴雨過后應格外警惕滑坡現(xiàn)象的發(fā)生。(2)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時,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進的方向跑,切忌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別注意保護好頭部。泥石流的面積一般不會很寬,可根據(jù)現(xiàn)場地形,向未發(fā)生泥石流的高處逃避。(3)在山區(qū)扎營,不要選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彎曲、匯合處。第二節(jié)風成地貌一風蝕地貌1.風蝕作用:地面物質在風力作用下脫離原地,稱為風蝕作用。風蝕作用包括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2.風蝕地貌:由風蝕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叫風蝕地貌。3.形態(tài):被風長期吹蝕的巖石或土體,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形態(tài),被形象地稱為風蝕蘑菇、風蝕壁龕、風蝕柱等。風蝕作用還可以形成風蝕殘丘、風蝕溝槽等。4.雅丹地貌:在干旱地區(qū),由土狀堆積物所組成的地面,經風化、流水沖刷和風蝕等作用,形成了相間排列的風蝕柱、風蝕殘丘和風蝕溝槽的地貌組合,稱為雅丹地貌。二風積地貌1.概念:風中挾帶的沙粒,在風速降低時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tài),就是風積地貌。2.形態(tài):風積地貌主要以各種形式的沙丘呈現(xiàn)。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態(tài),因平面形態(tài)如一彎新月而得名。3.沙丘:是風力作用下沙粒堆積而成的丘狀或壟狀地貌。三風沙活動的危害與防治1.危害:風沙在運動過程中,往往破壞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農田、道路等,使當?shù)厝嗣裾5纳a生活受到影響,嚴重時還會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2.防治措施:通過設置障蔽或植樹種草來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風速,削弱風沙的破壞作用,從而達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防治風沙災害,可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護林帶等措施。1.風蝕地貌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條件風力大,地表沙粒多,缺少植被過程風帶起沙粒沖擊和摩擦巖石危害吹蝕土層,降低土地生產力;種植季節(jié),種子裸露或對幼苗產生傷害;所產生的塵埃土沙進入大氣,造成環(huán)境污染表現(xiàn)風蝕蘑菇、雅丹地貌、風蝕柱、風蝕城堡等2.主要風蝕地貌差異及地貌特點地貌形成過程地貌特點風蝕柱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的厚層巖石或土體經過長期的風蝕作用后形成柱狀石柱或土柱風蝕蘑菇接近地表部分的氣流中含沙量較多,巖石下部磨蝕強烈上部寬大、下部狹小的蘑菇狀形態(tài)風蝕壁龕陡峭的巖壁(尤其是砂巖和花崗巖)長期在風蝕作用下形成巖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凹坑,呈現(xiàn)出蜂窩形態(tài)雅丹地貌在干旱地區(qū),由土狀堆積體所組成的地面,經風化、流水沖刷和風蝕等作用,原平坦的地面發(fā)育成許多不規(guī)則的槽溝,槽溝之間為鰭形壟脊,形成雅丹地貌相間排列的風蝕柱、風蝕殘丘和風蝕溝槽的地貌組合3.風積地貌分布干旱區(qū)濕潤區(qū)類型固定沙丘和流動沙丘河濱或湖濱、海濱沙丘過程風力受阻擋,風速減慢,沙粒堆積,缺少植被固定后會形成流動沙丘枯水期,河床底沙源裸露,在定向風吹拂下,受阻形成沙丘影響掩埋道路、村莊,侵吞農田和牧場—4.風力作用中風向的判定(1)利用沙丘的坡度陡緩來確定風向含有大量沙粒的氣流,遇到地面灌叢、巖塊的阻擋,沙粒沉落,堆積形成沙丘。如果沒有植被等阻滯,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可以移動,形成流動沙丘。流動沙丘的特點是單向斜層理結構,并且迎風坡平緩,背風坡陡峭,所以坡度緩的一側為上風向。(2)利用沉積物顆粒大小判定風向沉積物會隨著風速減弱沉積下來,顆粒大的先沉積,故在一次沉積過程中,顆粒大的一側為上風向,如右圖所示。5.風沙活動成因(1)沙源①外地輸沙:盛行風從上風地帶將沙塵物質吹送至風沙活動地區(qū)沉積;河流從中上游地區(qū)搬運到風沙活動地區(qū)沉積。②當?shù)厣吃矗嚎菟诤⒑訛┞懵叮嗌陈懵?;冬春季?jié)地表缺少植被覆蓋,表土裸露;耕地面積擴大、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2)動力①盛行風:風力大且大風日數(shù)多;受地形影響(山口處狹管效應、河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一致等),地面風速增強。②不穩(wěn)定的空氣條件:如沙塵暴多發(fā)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穩(wěn)定的熱力條件有利于風力加大、強對流發(fā)展。③特殊天氣、氣候背景:干旱少雨、氣溫回升、蒸發(fā)旺盛,是風沙形成的溫床。(3)植被:冬春季節(jié)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護,表土疏松,沙源豐富、易起沙。6.風沙活動的危害(1)沙埋:埋壓農田、村莊、工礦、鐵路、公路、水源。(2)風蝕:土壤肥力下降;大風襲擊(毀壞房屋,刮翻火車,摧毀電桿,造成人、畜傷亡)。(3)污染大氣:沙石、浮塵彌漫,空氣污濁,危害人體健康。(4)影響生產、生活:影響交通出行與安全、室外作業(yè)等。7.風沙活動的防治(1)工程措施:①阻沙:設置沙障,阻擋風沙;②固沙:設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開展生態(tài)建設,保護和恢復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樹造林、種草等),防風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資源,保障生態(tài)用水。(3)組織管理措施:①調整農業(yè)結構,合理控制農牧業(yè)生產規(guī)模;②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huán)保意識;③建立風沙災害的監(jiān)測、預報機制;④制定并嚴格實施防沙治沙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⑤對風沙危害嚴重地區(qū)實施生態(tài)移民。第三節(jié)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喀斯特地貌又稱為巖溶地貌,是可溶性巖石(以石灰?guī)r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和伴隨的機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2.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態(tài)及其成因(1)喀斯特溶蝕地貌代表形態(tài):①溶溝:是指地表水沿巖石表面和裂隙流動的過程中,對巖石不斷進行溶蝕、侵蝕而形成的石質溝槽。②石芽:是凸出于溶溝之間的石脊。云南石林就是發(fā)育比較好的石芽群。③峰林:是指高聳林立的石灰?guī)r山峰。④孤峰:是巖溶地區(qū)孤立的石灰?guī)r山峰,多分布在巖溶平原或巖溶盆地中。廣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發(fā)育良好。⑤溶斗:又稱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區(qū)一種口大底小的圓錐形洼地。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稱為天坑。⑥地下溶洞: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動時,將石灰?guī)r溶解后隨水帶走,形成溶洞。(2)喀斯特沉積地貌代表形態(tài):①石鐘乳、石筍、石柱:在溶洞內,含Ca(HCO3)2的水從洞頂往下滴時,因水分蒸發(fā)和CO2逸出,從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頂、洞壁和洞底發(fā)生沉積,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②鈣華:在合適的條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熱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時,因CO2大量逸出,導致CaCO3沉積,形成鈣華。由于鈣華的不均勻分布,常形成鈣華壩、鈣華湖等喀斯特沉積地貌。二海岸地貌1.海岸帶:是指陸地與海洋互相接觸和互相作用的地帶。2.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地貌是海岸帶在構造運動、海水運動、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2)分類①海蝕地貌a.海蝕崖:海水不斷沖擊岸邊基巖,淘空下部的巖石,使上部的巖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稱為海蝕崖。b.海蝕平臺:在波浪作用下海蝕崖不斷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傾斜的基巖平臺,稱為海蝕平臺。c.海蝕柱:在海蝕平臺上,有些抗蝕能力強的部分保留下來,成為海蝕柱。②海積地貌:泥沙來源比較豐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發(fā)生堆積,形成各種海積地貌,如海灘、沙嘴、離岸堤、水下沙壩等。三冰川地貌1.冰川(1)概念:是指極地或高山地區(qū)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緩慢運動的天然冰體。(2)分類劃分依據(jù)類型特點分布按冰川的形態(tài)和規(guī)模劃分大陸冰川面積大,冰層厚主要分布在南極洲和格陵蘭島上山岳冰川發(fā)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高海拔地區(qū)2.冰川地貌(1)冰川作用:冰川對地球表面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2)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導致地表形態(tài)變化所形成的地貌。(3)分類:一般冰川地貌可以分為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堆積地貌兩類。常見的冰川侵蝕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4)分布:現(xiàn)代冰川主要分布在兩極地區(qū)和中低緯度高山地區(qū),故冰川地貌也分布于這些地區(qū)。(5)意義:在第四紀大冰期,歐亞大陸、北美大陸的很多地區(qū)被連綿的冰川覆蓋,留下了大量的冰蝕湖、峽灣等冰川地貌遺跡,這些遺跡成為研究環(huán)境演變的依據(jù)。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條件巖石條件地表附近有節(jié)理發(fā)育的致密石灰?guī)r氣候條件氣候溫暖濕潤地下水條件地下水循環(huán)通暢2.喀斯特地貌的類型定義形成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溝水溶蝕巖石而形成的溝槽溶溝是地表水沿巖石裂隙流過,對巖石溶蝕和侵蝕而成的;溶蝕和侵蝕面積大的形成洼地;沒有被溶蝕和侵蝕的巖石形成峰叢,進一步溶蝕形成峰林→孤峰→殘丘洼地水溶蝕巖石而形成的洼地峰叢多個喀斯特山峰有明顯的基部相連峰林成片分布的呈渾圓狀的石灰?guī)r山峰孤峰單個孤立的石灰?guī)r山峰殘丘單個孤立的石丘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石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地下水沿巖石裂隙溶蝕而成地下河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石的裂隙溶蝕形成的地下河道石鐘乳懸掛在石灰?guī)r洞穴頂部由碳酸鹽淀積形成的倒錐狀堆積體含有Ca(HCO3)2的水沿溶洞頂部細小裂隙滲出變成CaCO3后不斷沉積在洞頂,不斷向下延伸形成石鐘乳。滴落到洞底的巖溶水,不斷沉積,向上伸展形成石筍。石鐘乳和石筍不斷生長,連在一起,形成石柱石筍由碳酸鹽淀積形成的不斷從地面向上長高的類似竹筍的堆積體石柱石筍和石鐘乳連接在一起,形成石柱3.喀斯特地貌的應用立體農業(yè)利用壩子發(fā)展農耕業(yè),利用丘陵發(fā)展林業(yè)旅游利用喀斯特地貌的奇特景觀發(fā)展旅游業(yè)地下水應用地下水出露會形成泉水,干旱時期可以抽取地下水解決灌溉問題4.海蝕作用和海蝕地貌(1)海蝕作用:包括波浪對海岸的撞擊、沖刷,對波浪挾帶碎屑物質的研磨,以及海水對海岸帶基巖的溶蝕。(2)海蝕地貌:海岸線在海蝕作用下形成的地貌。(3)類型類型成因海蝕穴潮汐高潮面的波浪將海濱陸地沖淘成的槽形凹穴,沿海岸線分布海蝕崖海蝕穴不斷擴大,導致頂部基巖崩塌而形成的陡壁海蝕拱橋兩個方向相反的海蝕穴被蝕穿,而相互連通海蝕平臺在崖壁上不斷形成海蝕穴和崩塌過程中形成5.海積地貌(1)成因:海積地貌是由海濱沉積物堆積而成的。海濱沉積物是海岸的松散物質,如河流沖積物、貝殼、生物殘骸等,在波浪變形作用力推動下移動,被進一步研磨、分選沉積而成。(2)分類類型特點海岸類型海灘礫灘海灘由物質顆粒較大的礫石組成巖石海岸沙灘海灘由顆粒較小的沙粒組成砂質海岸泥灘由淤泥組成淤泥質海岸沙壩呈長條形堤狀砂質海岸6.冰川(1)概念:是指極地或高山地區(qū)地面上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緩慢運動的天然冰體。(2)分類:按冰川的形態(tài)和規(guī)模劃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岳冰川。①大陸冰川又稱“冰被”“大陸冰蓋”,是面積最大、冰層厚度最大的一種大型冰川。表面大致平緩、中部略厚,呈盾形,規(guī)模比山岳冰川大。主要分布于南極洲和格棱蘭島上。較小的大陸冰蓋常被稱作冰帽或冰原。地球上有兩大冰蓋,即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蓋,它們占世界冰川總體積的99%,其中南極冰蓋占90%。格陵蘭島約有83%的面積為冰川覆蓋。②山岳冰川,又稱山地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緯度的高山地帶。山岳冰川發(fā)育在雪線以上的常年積雪區(qū),沿山坡或槽谷呈線狀向下游緩慢流動。我國的冰川,都屬于山岳冰川。7.冰川地貌(1)冰川作用:冰川對地球表面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2)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導致地表形態(tài)變化所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兩極地區(qū)和中低緯高山地區(qū)。(3)冰川地貌類型①冰川侵蝕地貌a.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圍椅狀凹地,三面巖壁陡峭,底部較平緩。b.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圍有冰斗發(fā)育。c.刃脊:隨著冰斗的不斷擴大,冰斗壁后退,相鄰冰斗之間的山脊形成刀刃狀。d.冰川槽谷(U形谷):冰川流動時刨蝕作用所形成的谷地,兩壁陡立,谷底開闊,形如U字形。e.峽灣:在高緯度地區(qū),厚重的冰川能深入海洋,冰川在流動過程中侵蝕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為狹長的海灣,稱為峽灣。f.冰蝕湖: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沿谷地向下移動時,往往夾帶巨大的破碎的巖石前進,它可以磨蝕地表成為凹地,積水后形成湖泊,稱為冰蝕湖。如中國藏北高原的一些湖泊,是山岳冰川侵蝕形成的冰蝕湖;俄羅斯科拉半島、芬蘭境內和加拿大東部的大多數(shù)湖泊、北美五大湖群等,是大陸冰川形成的冰蝕湖。②冰川堆積地貌——沉積物顆粒大小不分,雜亂堆積a.冰磧地貌:是由冰川堆積形成的地貌,冰磧物堆積的各種地形總稱冰磧地貌。如歐洲西部波德平原屬于典型的冰磧地貌。b.冰磧湖:冰川消融時,終磧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積水成湖。如日內瓦湖。第二章綜合實踐活動素養(yǎng)突破區(qū)域認知——以地貌的區(qū)域差異為例1.區(qū)域認知概述區(qū)域認知是指人們運用空間區(qū)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多種多樣,將其劃分成不同尺度、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區(qū)域加以認識,是人們認識地理環(huán)境復雜性的基本方法?!皡^(qū)域認知”素養(yǎng)有助于人們從區(qū)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huán)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區(qū)域是認識地球表層的基本單位;區(qū)域之間存在差異與聯(lián)系,比較區(qū)域差異與區(qū)域分異規(guī)律;這些差異與聯(lián)系有利于促進區(qū)域之間的交流與協(xié)作;區(qū)域是不斷變化與發(fā)展的;區(qū)域、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具有一定的全球視野。使用區(qū)域地圖;加強空間定位;分析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特征(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加強區(qū)域的對比與分析;利用鄉(xiāng)土素材;進行區(qū)域調查;發(fā)現(xiàn)和解決區(qū)域發(fā)展存在的問題;依據(jù)區(qū)域優(yōu)勢,服務區(qū)域發(fā)展。2.中國著名地貌景觀分布地貌類型著名景觀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qū)。云南路南石林,貴州荔波、織金洞、龍宮,重慶武隆,廣西桂林山水,廣東七星巖,湖南黃龍洞,遼寧本溪水洞等丹霞地貌廣東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龍虎山,福建泰寧,湖南崀山,貴州赤水,甘肅張掖等峽谷地貌長江三峽,雅魯藏布大峽谷等黃土地貌高原溝壑縱橫,塬、梁、峁、溝谷地貌海岸地貌臺灣野柳,海南南天一柱,浙江潮音洞等風成地貌在新疆、甘肅西北部、青海柴達木盆地廣泛分布著雅丹地貌、沙丘、風蝕柱、風蝕城堡等風成地貌,著名的景觀有新疆樓蘭古城雅丹地貌、新疆烏爾禾魔鬼城、甘肅敦煌三壟沙雅丹地貌等火山地貌黑龍江五大連池、云南騰沖火山群、黑龍江鏡泊湖、內蒙古阿爾山、長白山天池等綜合實踐地理論文撰寫1.題目:地形對中國高鐵線路建設的影響2.搜集資料(1)中國高鐵發(fā)展現(xiàn)狀;(2)中國地形圖;(3)中國高鐵網;(4)典型高鐵線路建設;(5)中國高鐵發(fā)展規(guī)劃。3.專家咨詢[展示與評價]地形對中國高鐵線路建設的影響1.中國高鐵發(fā)展成就(1)線路長度居世界第一;(2)高鐵建設發(fā)展迅速;(3)高鐵技術最全面的國家;(4)高鐵客運量發(fā)展迅速;(5)發(fā)展最為迅速的交通運輸方式。2.高鐵網布局特點(1)東部密集,西部稀疏;(2)平原密集,山區(qū)稀疏;(3)多個省區(qū)高鐵網已經形成;(4)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高鐵網極為稀疏。3.地形對高鐵建設的影響(1)地形是影響高鐵布局的重要因素;(2)橋梁和隧道是高鐵線路布局的重要形式;(3)高鐵線路以直線為主,彎曲度小。自我評價:通過本次論文撰寫,我學會了很多知識,增強了地理實踐力。教師點評:本論文對我國高鐵建設進行了歸納總結。地形對高鐵建設的影響應再豐富些。方向與建議1.選擇最新高鐵或其他重大交通工程,分析地形對該交通線路建設的影響。2.調查家鄉(xiāng)地貌,撰寫地貌論文。3.搜集特殊地貌景觀圖片,說明其景觀特點及成因。展示與評價略。專題一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1.判斷地形部位等高線特征地形部位等高線彎曲,向高值彎曲山谷等高線彎曲,向低值彎曲山脊等高線閉合,中部低四周高盆地(洼地)等高線閉合,中部高四周低山地(山峰)等高線重疊陡崖連接兩條山谷線和山脊線鞍部2.判斷地形類型>500米200~500米<200米四周高,中部低等高線密集內部稀疏,邊緣密集等高線較為密集等高線稀疏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3.判斷坡度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4.陡崖的相對高度:(n-1)d≤H<(n+1)d注:n為陡崖處重合的等高線條數(shù),d為等高距。5.水系形態(tài)山地常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狀水系。專題二我國西南喀斯特峰叢山地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1.山峰坡度陡、土層薄,容易出現(xiàn)水土流失并導致荒漠化(石漠化)。2.喀斯特峰叢山地植被少,土層薄,降雨時,地表徑流容易在地表低洼處匯集,形成洪澇;喀斯特峰叢山地巖石裂隙、地下漏斗、地下暗河發(fā)育,地表不易儲水。3.喀斯特峰叢峰高坡陡,地形復雜,可發(fā)展立體農業(yè),根據(jù)不同的高度和坡度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林、牧業(yè)。頂部地區(qū),山崖陡峭,應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展水源林,可保持水土,涵養(yǎng)水源。山腰處,坡度較大,可發(fā)展經濟林,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山麓地區(qū),峰叢之間的洼地,地形起伏小,可發(fā)展經濟作物或種植糧食作物。4.喀斯特地貌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耕地面積小且分散,環(huán)境承載力小,環(huán)境壓力大,將一部分居民遷出,有利于減輕當?shù)丨h(huán)境壓力,有利于自然環(huán)境的恢復,有利于提高收入,改善生態(tài)條件。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氣第一節(jié)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一大氣的組成1.大氣的含義:包圍地球的空氣稱為大氣。2.組成:大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低層大氣主要由干潔空氣、水汽和雜質三部分組成。(1)干潔空氣主要成分作用氮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是人類和其他好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并參與有機物的燃燒、腐敗和分解過程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對地面起著保溫作用臭氧能強烈吸收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過量紫外線的傷害;而穿透大氣到達地面的少量紫外線,又具有殺菌的作用(2)水汽和雜質成分分布影響水汽水平方向海洋上空高于陸地上空,濕潤地區(qū)上空高于干旱地區(qū)上空在大氣溫度變化的范圍內,水汽可發(fā)生固、液、氣三態(tài)的轉化,產生云、霧、雨、雪等一系列天氣現(xiàn)象垂直方向一般自地面向高空逐漸減少雜質在近地面大氣中,陸上多于海上,城市多于鄉(xiāng)村,冬季多于夏季會使大氣能見度變差;作為凝結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二大氣的垂直分層1.劃分依據(jù):根據(jù)大氣的溫度、密度和運動狀況在垂直方向上的差異。2.大氣垂直分層垂直分層特點成因與人類關系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與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高度隨緯度、季節(jié)而變化受地面的影響很大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隨著空氣的對流運動,近地面的水汽和雜質向上空輸送,在上升過程中隨著氣溫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平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該層大氣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增溫有利于高空飛行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平流層上部熱下部冷,大氣穩(wěn)定,不易形成對流天氣現(xiàn)象少見水汽、雜質含量稀少高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有若干電離層氣壓很低,密度很小1.大氣組成及其作用大氣組成主要作用干潔空氣主要成分N2生物體的基本成分O2維持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微量成分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O3吸收紫外線,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固體雜質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2.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人類活動造成大氣污染,導致大氣成分和含量的變化。eq\b\lc\{\rc\(\a\vs4\al\co1(溫室效應:燃燒煤、石油等礦物燃料,CO2含量增加。,臭氧層破壞:冰箱、冰柜等制冷設備的使用,釋放大量,氟氯烴,破壞大氣中的臭氧。))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其特點垂直分層高度主要特點特點成因對流層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每升高100米,溫度大約降低0.6℃)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離地面越近,受熱越多空氣對流運動顯著該層上部冷、下部熱,有利于空氣對流運動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幾乎全部水汽、固體雜質集中在該層,對流運動易成云致雨平流層對流層頂?shù)?0~55千米下層氣溫隨高度變化小;30千米以上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該層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氣流以平流運動為主該層大氣上熱下冷,大氣穩(wěn)定有利于高空飛行水汽、雜質極少,云雨絕跡,能見度好高層大氣平流層以上的大氣氣壓很低,密度很小離地面遠,引力小6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電離層大氣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處于高度電離狀態(tài)第二節(jié)大氣受熱過程一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1.表現(xiàn)形式作用形式參與作用的大氣成分作用特點反射大氣中的云層和較大顆粒的塵埃沒有選擇性,云的反射作用最為顯著散射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改變了太陽輻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陽輻射向四面八方彌散,不能到達地面吸收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具有選擇性。大氣對太陽輻射中能量最強的可見光卻吸收得很少2.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狀況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由低緯度向兩極遞減。低緯度地區(qū)太陽高度大,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短,被大氣削弱得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兩極地區(qū)的情況則相反。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1.地面輻射(1)概念:地面吸收透過大氣的太陽輻射后升溫,同時又持續(xù)向外(主要是向大氣層)釋放輻射能量,形成地面輻射。(2)波長性質:物體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太陽輻射被稱為短波輻射,地面輻射被稱為長波輻射。(3)影響: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可強烈地吸收地面輻射。地面輻射釋放的能量,絕大部分被截留在對流層大氣中,使大氣增溫。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2.大氣輻射(1)概念: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溫的同時,也向外輻射能量,即大氣輻射。(2)波長性質:大氣輻射是長波輻射。3.大氣逆輻射(1)概念:大氣輻射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間,大部分向下射到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其方向與地面輻射相反,故稱為大氣逆輻射。(2)作用:大氣逆輻射把熱量歸還給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3)影響因素:天空中有云,特別是有濃密的低云,或空氣中濕度比較大時,大氣逆輻射就會增強。1.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三種方式作用形式作用特點參與作用的大氣成分削弱的輻射形成的自然現(xiàn)象反射作用無選擇性云層和較大顆粒的塵埃各種波長的太陽輻射夏季多云的白天,氣溫不太高散射作用有選擇性空氣分子、微小塵??梢姽庵胁ㄩL較短的藍、紫光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無選擇性較大顆粒的塵埃等各種波長的太陽輻射陰天的天空呈灰白色吸收作用有選擇性水汽、二氧化碳(對流層);臭氧(平流層)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紅外線,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線平流層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線,對地球生物具有保護作用2.削弱作用與緯度的關系3.削弱作用在實踐中的應用現(xiàn)象原因晴朗天空呈蔚藍色晴天時,太陽光中的藍、紫色光易被散射陰沉天空呈灰白色陰天時,云層厚,各種波長的太陽輻射被散射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大氣的散射作用改變了太陽光的方向白天多云時氣溫比晴天低多云時,云層反射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大氣的受熱過程地球大氣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能。太陽輻射能透過大氣到達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氣之間進行一系列能量轉換(如下圖所示)。其過程包括:①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能,一部分被大氣吸收,但是吸收得很少。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而增溫,同時向外放出地面輻射。②近地面大氣吸收了地面輻射的絕大部分,同時向外放出大氣輻射。③大氣輻射除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從而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3.保溫作用在實踐中的應用現(xiàn)象原因夜晚多云時氣溫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時,大氣逆輻射強,地面散失熱量少晚秋或寒冬霜凍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晚晴朗夜晚,大氣逆輻射弱,熱量散失多,地面氣溫低,易出現(xiàn)霜凍現(xiàn)象青藏高原光照強但氣溫低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削弱作用弱,保溫作用弱利用煙霧防霜凍煙霧能增強大氣逆輻射,減少地面熱量的散失果園中鋪沙或鵝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發(fā)的同時也能增加晝夜溫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積累等第三節(jié)大氣熱力環(huán)流一大氣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1.引起大氣運動的原因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的差異分布,造成不同地區(qū)氣溫不同,并導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間的氣壓差異,引起大氣運動。2.大氣熱力環(huán)流形成的原理(1)概念: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稱為大氣熱力環(huán)流。(2)形成過程①受熱不均:A地受熱,B、C兩地接受熱量少。②空氣垂直運動:A地近地面空氣膨脹上升,B、C兩地空氣收縮下沉。③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異:A地上空空氣聚集,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近地面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B、C兩地上空的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④空氣水平運動:在上空,空氣便從氣壓高的A地向氣壓低的B、C兩地擴散,近地面的空氣從B、C兩地流回A地,以補充A地上升的空氣,從而形成了熱力環(huán)流。二自然界的大氣熱力環(huán)流1.山谷風山谷風是在天氣晴朗的山地區(qū)域,風向晝夜間發(fā)生反向轉變的風。白天一般形成谷風,夜晚一般形成山風。2.海陸風海陸風是近海地區(qū)風向晝夜間發(fā)生反向轉變的風。3.城市熱島環(huán)流城市每天要釋放出大量的廢熱,導致城市的氣溫高于郊區(qū),使城市猶如一個溫暖的“島嶼”,人們稱之為“城市熱島”?!俺鞘袩釐u”會形成城市與郊區(qū)之間的大氣熱力環(huán)流。1.大氣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原理理解大氣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關鍵抓住以下三點關系:(1)溫壓關系:(2)風壓關系:水平方向上,風從高壓吹向低壓。(3)等壓面凹凸關系:高壓處等壓面上凸,低壓處等壓面下凹。近地面與高空等壓面彎曲方向相反。2.等壓面的判讀方法(1)根據(jù)等壓面的彎曲狀況判斷氣壓的高低①同一等壓面:氣壓值相等。如圖中Pa=Pb=1000hPa,Pc=Pd=500hPa。②垂直方向:氣壓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如圖中Pd<PD<PA<Pa。③水平方向:高壓處的等壓面向上凸起,低壓處的等壓面向下凹陷(即“高凸低凹”規(guī)律)。如圖中PA<PB,PC<PD。綜合以上分析可知,A、B、C、D四點氣壓值的排序應為PB>PA>PD>PC,進而可知圖示地區(qū)的大氣環(huán)流流向為B→A→D→C→B。(2)根據(jù)近地面等壓面的彎曲狀況判斷下墊面的性質①判斷陸地與海洋(湖泊)夏季:等壓面下凹者為陸地、上凸者為海洋(湖泊)。冬季:等壓面下凹者為海洋(湖泊)、上凸者為陸地。②判斷裸地與綠地裸地同陸地,綠地同海洋。③判斷城區(qū)與郊區(qū)等壓面下凹者為城區(qū)、上凸者為郊區(qū)。(3)根據(jù)近地面等壓面的彎曲狀況判斷天氣狀況和氣溫日較差等壓面下凹者,多陰雨天氣,日較差較??;等壓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氣,日較差較大。海陸風(1)形成: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白天陸地增溫快,海洋增溫慢,陸地氣溫高于海洋,陸地氣壓低于海洋,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夜晚陸地降溫快,海洋降溫慢,陸地氣溫低于海洋,陸地氣壓高于海洋,風由陸地吹向海洋。(2)影響:調節(jié)濱海地區(qū)氣候,降低氣溫日較差。2.城市熱島環(huán)流(1)形成:城市人口、產業(yè)集中,排放熱量多;城市建筑物增多,增溫快;城市形成上升氣流。(2)影響:可能加大城市環(huán)境污染,有利于城市局部氣候的改善;造成城市降水比郊區(qū)多,形成城市雨島效應。3.山谷風(1)形成:白天,山坡增溫快,空氣沿山坡爬升;夜晚,山坡降溫快,空氣沿山坡下降。(2)影響:山谷或盆地地區(qū)多夜雨。第三章綜合實踐活動素養(yǎng)突破地理實踐力——以地球上的大氣在現(xiàn)實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為例1.地理實踐力概述地理實踐力是在運用地圖工具、地理模擬實驗和演示、地理觀察和測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動中,實踐能力與品質的綜合表現(xiàn)。學生具備地理實踐力,有助于提高地理知識和方法的應用能力、環(huán)境適應能力、發(fā)現(xiàn)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好奇心、自信心、責任感、團結協(xié)作等品質的培養(yǎng)。(1)能夠在野外環(huán)境中,運用各種地理工具(地圖、羅盤、GNSS等)確定方位,描述所處的環(huán)境特征(云層變化、地質地貌、土壤植被分布、水文特征等)。(2)能夠在野外環(huán)境中,運用地理眼光選擇生存營地(氣候、地形、水源等),防避自然災害,具有積極自信的環(huán)境適應、獨立生活和自我認知能力。(3)能夠在野外環(huán)境中,通過觀察、描述刺激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推斷環(huán)境的演變過程。具有好奇、欣賞、解釋環(huán)境變化的綜合能力。(4)能夠設計自然規(guī)律原理模擬演示實驗方案,如設計水土流失等環(huán)境問題模擬演示方案,并進一步借助實驗室環(huán)境(對于有條件的學校),完成“觀測、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推理、論證、解釋問題”等科學探究過程。具有科學研究問題的思維能力。(5)能夠在身邊生活及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調查、訪談,關注社會生活以及文化現(xiàn)象,并能夠解釋評價現(xiàn)實問題,為發(fā)展出謀劃策。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和關心社會發(fā)展的責任感。2.地球上的大氣在現(xiàn)實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地球上的大氣現(xiàn)實生產和生活中應用舉例大氣的組成1.氮氣是生物體的基本成分2.氧氣的氧化助燃作用3.臭氧層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傘”4.二氧化碳(干冰)具有滅火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1.平流層中的臭氧層空洞2.平流層利于高空飛行3.電離層利于無線電通信4.高處不勝寒5.登山戴墨鏡保護眼睛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1.南方夏季午后給大棚蓋黑色尼龍網2.西北大力發(fā)展太陽能產業(yè)3.晴朗天空呈蔚藍色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1.北方冬季燃燒秸稈、柴草防霜凍2.全球氣候變暖3.北方冬季溫室大棚4.冬季冬小麥澆水過冬大氣熱力環(huán)流1.衛(wèi)星城與化工廠布局在城市熱島環(huán)流圈之外2.巴山夜雨漲秋池3.孔明燈的原理4.山谷風、海陸風5.制冷的空調安裝在高處;制熱的暖氣片安裝在低處綜合實踐實驗探究:“點蠟燭,切洋蔥,不流淚”是真的嗎?1.實驗物品:洋蔥兩個,蠟燭一支,水果刀兩把,打火機一個。2.實驗要求(1)分兩組,每組內選派一位同學,兩位同學隔開一段距離,同時切洋蔥。(2)第一組的同學直接切洋蔥;第二組的同學點好蠟燭以后再切洋蔥。(3)觀察兩個實驗小組的同學是否流淚?若流淚,時間上、程度上有何區(qū)別?3.實驗結論(1)“點蠟燭,切洋蔥”并不能完全不流淚,但可以減少流淚。(2)原理分析:點蠟燭處溫度升高,空氣上升;洋蔥處溫度低,空氣下沉。洋蔥的刺激性氣味不易上升到人的頭部,而是水平向蠟燭處擴散,從而減輕了對眼睛的影響。自我評價:“點蠟燭,切洋蔥,不流淚”是網上很流行的一句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這句話有其科學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教師點評:本實驗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變數(shù),如兩個洋蔥的差異,選擇地點的差異,外界風向的影響,都可能使實驗不能正確反映實際。方向與建議1.調查學校所在城市熱島效應現(xiàn)狀。采用多種方法調查,如氣溫實測﹑氣象臺站調查﹑走訪當?shù)鼐用竦取?.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并分析原因。3.調查當?shù)仫L能利用方式﹑利用現(xiàn)狀。展示與評價略。專題一大氣的水平運動——風1.大氣水平運動的形成作用力方向大小對風向風速的影響風速風向水平氣壓梯度力(A)始終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速越大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地轉偏向力(B)始終與風向垂直大小隨緯度增加而增加,赤道為零不影響風速北半球使風向右偏,南半球使風向左偏摩擦力(C)始終與風向相反大小與地面性質有關,地面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使風速減小與其他兩力共同作用,使風向斜穿等壓線(近地面)2.兩種典型風向位置作用力示意圖(北半球)風向特點近地面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由高壓指向低壓,斜穿等壓線高空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專題二氣象災害1.旱災(1)明確旱災的本質是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降水相對平均狀況少,而不是強調絕對量少;二是少到對生產、生活造成危害。(2)形成旱災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氣候異常,降水少。多發(fā)生在降水季節(jié)分配不均、降水年際變化大的地區(qū)。(3)形成旱災的人為原因主要是用水量大、水資源破壞等。(4)我國的旱災2.臺風災害(1)臺風及其成因(2)臺風的結構:從中心向外,依次是臺風眼、旋渦風雨區(qū)和外圍大風區(qū)。(3)臺風的影響①危害eq\b\lc\{\rc\(\a\vs4\al\co1(狂風:能掀翻巨輪,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設施遭受損壞,暴雨:造成河堤決口,水壩崩潰,洪水泛濫,風暴潮:常沖垮海堤,引起海水倒灌))②有利:緩解旱情、降溫消暑。(4)臺風的特點臺風多發(fā)的季節(jié)一年四季都有發(fā)生,尤以7~11月最為頻繁臺風形成的源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熱帶、副熱帶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臺風發(fā)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域臺風災害特征臺風伴隨著狂風、暴雨,來勢兇猛,在沿海地區(qū)還會產生風暴潮。臺風災害主要是由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造成的臺風影響的地區(qū)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地區(qū),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和美國東部海岸3.寒潮(1)寒潮及其成因(2)寒潮的影響①危害eq\b\lc\{\rc\(\a\vs4\al\co1(嚴寒:強烈降溫使農作物遭受凍害,大風:吹翻船只,摧毀建筑物,破壞牧場,暴雪、凍雨:造成通信和輸電線路中斷,交通運輸受阻,沙塵暴:大氣污染、表土流失、交通事故、農業(yè)減產等))②益處eq\b\lc\{\rc\(\a\vs4\al\co1(有助于地球表面的熱量交換,帶來降水,緩解冬季旱情,低溫可大量殺死潛伏在土壤中過冬的害蟲和病菌))(3)入侵我國的寒潮路徑和源地示意圖項目內容發(fā)生時間主要發(fā)生在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兩季有兩個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強寒潮源地主要來自北方大陸和冰雪洋面寒潮路徑①西路是經新疆和內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東海北部移動;②中路是經內蒙古高原向我國南方移動;③東路是經日本海或我國東北向我國東部沿海侵入地區(qū)差異表現(xiàn)北方主要表現(xiàn)為大風、降溫、霜凍、暴風雪等,南方主要表現(xiàn)為降溫、凍害和雨雪等影響次數(shù)從寒潮影響的次數(shù)來看,東北地區(qū)最多,華北次之,再次為西北和長江流域,華南最少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節(jié)水循環(huán)第一課時水循環(huán)及其地理意義一“水的行星”1.被稱為“水的行星”的原因:地球約有71%的表面被水覆蓋。2.水圈:地球上的水呈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分布于海洋、陸地和大氣之中,形成各種水體,共同組成水圈。3.水體類型(1)海洋水是主要的水體,它約占全球水儲量的97%。(2)陸地水: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澤水、地下水、冰川等,水量還不足全球水儲量的3%。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體,主要分布在兩極地區(qū)和中低緯度高山地區(qū),水量占全球淡水儲量的2/3以上。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是目前人類利用較多的淡水資源,水量約占全球淡水儲量的0.3%。(3)大氣水,是存在于大氣層中的少量的水,基本上是以水汽的形態(tài)存在。二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1.概念:水循環(huán)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移動,以及與之相伴的狀態(tài)變化。2.能量:在太陽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通過吸收或釋放熱量,固、液、氣三態(tài)轉化,形成了永無休止的循環(huán)運動。3.主要環(huán)節(jié)圖中A為水汽蒸發(fā),B為降水,C為水汽輸送,D為地表徑流,E為地下徑流,F(xiàn)為下滲,G為植物蒸騰。4.類型及特點類型乙海陸間循環(huán)甲陸地內循環(huán)丙海上內循環(huán)發(fā)生領域海洋和陸地之間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特點地表水的主要循環(huán)方式,又稱大循環(huán),陸地水得到持續(xù)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補給陸地水體的水量較少攜帶水量最大的水循環(huán)三水循環(huán)的地理意義1.把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聯(lián)系起來。2.使地球上的各種水體處于不斷更新狀態(tài)。3.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tài)平衡。4.影響著全球氣候的變化。5.海陸間聯(lián)系的主要紐帶。6.地貌得到發(fā)育、演化。1.區(qū)分水循環(huán)類型的方法聯(lián)系的圈層不同海陸間循環(huán)和陸地內循環(huán)涉及四個圈層,海上內循環(huán)不涉及巖石圈發(fā)生的領域不同海陸間循環(huán)的領域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陸地內循環(huán)的領域只包括陸地,海上內循環(huán)的領域只包括海洋。陸地上外流區(qū)內的水體,既參與陸地內循環(huán),又參與海陸間循環(huán)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不同海陸間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最多,海上內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最少參與的水量不同海上內循環(huán)參與的水量最大,陸地內循環(huán)參與的水量最小2.水循環(huán)與地球水體的轉化3.水循環(huán)與河流的補給來源補給水體補給方式補給特征大氣水降水(雨水)降水量大,補給量大,主要發(fā)生在雨季冰川和永久性積雪冰川和永久性積雪融水氣溫越高,補給量越大,主要發(fā)生在夏季季節(jié)性積雪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主要發(fā)生在春季,徑流有明顯的日變化湖泊水地表徑流全年補給,主要取決于水位高低,對徑流具有調節(jié)作用地下水地下徑流全年補給,主要取決于水位高低,河流最穩(wěn)定的補給來源4.水循環(huán)的地理意義意義含義維持全球水量的動態(tài)平衡在一定的時期內,全球的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不同水體的自然更新水的連續(xù)運動、轉化,使地球上的各種水體處于不斷更新狀態(tài),使陸地水資源得到補充和更新地球上的物質遷移地表徑流源源不斷地向海洋輸送大量的泥沙、有機物和無機鹽類,水循環(huán)成為海陸間聯(lián)系的主要紐帶能量轉換的重要過程水循環(huán)對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起到吸收、轉化和傳輸作用,緩解了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塑造地表形態(tài)水循環(huán)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循環(huán)運動,不斷塑造和改變地表形態(tài)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tài)水循環(huán)促進了不同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交換,促進了全球水熱平衡,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tài)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中,人類活動對水汽輸送幾乎沒有影響,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環(huán)節(jié)是地表徑流。有利影響修建水庫改變地表徑流的季節(jié)分配,洪水期徑流量減少,枯水期徑流量增加;水面擴大,下滲增加,蒸發(fā)增多,降水增多植樹造林蒸騰作用加強,降水增多;涵養(yǎng)水源能力增強,下滲增多,地表徑流減少,地下徑流增多退田還湖蒸發(fā)作用加強,降水增多,調節(jié)徑流能力增強跨流域調水改變徑流的空間分布,缺水地區(qū)下滲增多,蒸發(fā)加強鋪設滲水磚下滲增多,地表徑流減少,地下徑流增多,城市內澇減少人工增雨降水量增多不利影響地面硬化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增多,地下徑流減少,形成城市內澇過度引水灌溉河流徑流減少,入湖水量減少,內流湖萎縮圍湖造田湖泊調節(jié)功能減弱,降水減少,洪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降低,旱澇災害增多破壞植被蒸騰作用減弱,降水減少,下滲減少,地下徑流減少,地表徑流增多第二課時洪澇災害防治洪澇災害防治1.特點:洪澇災害是我國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發(fā)生頻率,影響范圍廣,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2.類型類型形成洪水災害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劇上漲,水流沖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壩所造成的災害雨澇災害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續(xù)降雨等使低洼地區(qū)積水、淹沒的現(xiàn)象3.防御(1)利用氣象衛(wèi)星對強降雨天氣、水情進行監(jiān)測。(2)提高強降雨天氣預報的準確率。(3)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和分洪區(qū),完善排澇設施等非工程措施加強洪泛區(qū)的建設管制、建立洪水預警機制、落實居民撤離應急預案、推行防洪保險等1.洪澇的成因自然原因氣候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地勢低洼,排水不暢河流支流眾多,匯水面積廣人為原因圍湖造田湖泊萎縮,調節(jié)洪水的能力降低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積嚴重2.我國洪澇災害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分布特點成因空間差異東部多,西部少東部降水多且多暴雨;西部干旱,降水稀少沿海多,內陸少沿海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多風暴潮;內陸干旱,降水稀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平原低地排水不暢,易積水;高原山地地勢高,不易積水山脈東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東坡和南坡多為迎風坡和向陽坡,降水多,冰雪消融量大時間差異夏秋多,冬季少夏秋季為雨季,降水量大;夏秋季氣溫高,冰雪易融化年際變化大降水年際變化顯著3.洪澇災害的危害(1)淹沒農田,致使農作物減產。(2)房屋和建筑物被淹或被毀,導致人員傷亡。(3)交通、通信中斷,破壞基礎設施,影響工業(yè)生產,導致救災工作受阻。(4)誘發(fā)疫情,威脅人類身體健康。(5)破壞環(huán)境,制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洪澇災害的防御1.社會行動(1)工程措施(2)非工程措施①增強人們對災害問題的認識,提高人們防災減災的意識;②嚴格控制濫砍亂伐,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③建立統(tǒng)一的防洪減災管理體制和抗洪搶險指揮管理系統(tǒng);④組織災前水利建設與防洪減災科技研究。2.個人行動洪水前預先判定自身所處地點是否處在洪水警戒水位以下,并選定通向高地的最佳路線;留意洪水預報,接到洪水警報后盡快撤離;沿門框和窗框碼放沙袋,盡可能將水拒之門外;關閉燃氣和電路,準備應急的食物、飲用水、手電以及便于發(fā)出求救信號的物品等洪水中一旦被洪水包圍,要設法向當?shù)卣姥床块T報告自己的方位和險情;在戶外,突遇洪水襲來,立即向高處躲避;在室內,要轉移到上層房間,直至爬上屋頂,等待救援;如洪水持續(xù)上漲,暫避的地方難以自保,則要充分運用門板、桌椅、大塊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逃生洪水后做好各項衛(wèi)生防疫工作;不食用腐敗的食物,飲用水必須煮沸后飲用;積極參加災后生產與重建活動第二節(jié)海水的性質和運動第一課時海水的性質一海水的溫度1.概念:海水溫度反映海水的冷熱程度。2.熱源:太陽輻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熱源。3.主要影響因素(1)太陽輻射:受太陽輻射的影響,海洋表層水溫的高低,隨時間和空間而變化。(2)寒暖流:暖流水溫高于所流經海區(qū)的水溫,寒流水溫低于所流經海區(qū)的水溫。4.水溫的分布規(guī)律(1)水平分布:不同海區(qū)的水溫,低緯度高些,高緯度低些;同一海區(qū)的水溫,夏季高些,冬季低些。(2)垂直分布:由于海水熱導率低,水溫表現(xiàn)出由表層向深層呈不均勻遞減的趨勢。①表層區(qū),水溫基本上趨向于均勻分布。②溫躍層,水溫隨深度的增加而顯著降低。③深水區(qū),水溫變化緩慢,溫度偏低。5.影響(1)海水能夠調節(jié)大氣溫度:夏季海水增溫慢于大氣,會使沿海地區(qū)升溫變緩;冬季海水降溫慢于大氣,會使沿海地區(qū)降溫變緩。(2)海水溫度的變化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二海水的鹽度1.概念:海水鹽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鹽類物質與海水質量的比值,用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來量度。世界海洋的平均鹽度約為35‰。2.海水的味道:海水既咸又苦,是因為氯化鈉(味咸)和氯化鎂(味苦)是海水中主要的溶解鹽類。3.分布規(guī)律(1)水平分布規(guī)律:在海洋表層,赤道附近鹽度稍低,副熱帶海區(qū)鹽度較高,高緯度海區(qū)鹽度偏低。(2)垂向分布規(guī)律:在中、低緯度海區(qū),表層鹽度較高,隨深度的增加,鹽度降低;在高緯度海區(qū),表層鹽度較低,隨深度的增加,鹽度升高。4.影響因素(1)蒸發(fā)量和降水量的對比:赤道附近降水豐沛,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鹽度稍低;副熱帶海區(qū)降水少,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鹽度較高;高緯度海區(qū)溫度低,蒸發(fā)量小,鹽度偏低。(2)洋流:在同緯度地帶,暖流經過的海區(qū),鹽度偏高;寒流經過的海區(qū),鹽度偏低。(3)徑流:在大陸沿海地區(qū),因河流等淡水注入,使鹽度降低。5.影響:海水鹽度的變化會對漁業(yè)和生態(tài)產生重大影響。三海水的密度1.影響因素:海水密度的變化比較復雜,與溫度、鹽度和壓力都有關系。在大洋表層,海水密度主要取決于溫度和鹽度的變化。2.分布規(guī)律(1)水平分布規(guī)律赤道附近溫度偏高,鹽度稍低,表層密度小,由此向兩極逐漸增大。(2)不同緯度垂向分布規(guī)律①在低緯度海區(qū),從海面到一定深度,海水密度的變化不大;隨著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到一定深度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變。②在高緯度海區(qū),海水密度在垂向上的變化很小。1.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2.海水溫度的分布規(guī)律3.海水溫度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影響實例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表層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不同緯度的海洋表層生活著不同類型的海洋生物海水溫度的季節(jié)變化會導致有些海洋生物發(fā)生季節(jié)性游動人類的漁業(yè)活動要考慮各海域的水溫狀況和海洋生物對水溫的要求影響海洋運輸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裝備破冰設備;緯度較高的海域,海水有結冰期,通航時間較短對大氣溫度起調節(jié)作用沿海地區(qū)氣溫的季節(jié)變化和日變化均比內陸地區(qū)小1.影響海水鹽度的主要因素因素表現(xiàn)氣候因素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鹽度較低;反之較高洋流因素同一緯度海區(qū),有暖流經過,鹽度偏高;寒流經過,鹽度偏低淡水注入有大量河水注入的海區(qū),鹽度偏低結冰與融冰有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