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方向論文 開題報告_第1頁
心理健康方向論文 開題報告_第2頁
心理健康方向論文 開題報告_第3頁
心理健康方向論文 開題報告_第4頁
心理健康方向論文 開題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論文題目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及心境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選題方向心理健康學生姓名Carol專業(yè)應用心理學年級、班級06級心理班選題的來源、目的、意義、基本內容和研究方案1.1選題來源:由導師給定的參考方向受到啟發(fā),選定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關的方向,通過在中國知網(wǎng)上檢索和查閱大量的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的文獻,最終選定了這個題目。1.2研究目的:在生活事件范圍內,研究有關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將心境當做一個中介變量引入到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考察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關系中,積極心境(情感)和消極心境(情感)對心理健康是否有影響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擾之間的具體關系1.3研究意義:1.3.1理論意義說明大學大一新生對于生活事件的應對情況,以及在生活事件應對中的心境狀況研究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嵤隆獙Ψ绞胶托木撑c個體心理健康的關系說明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積極心境和消極心境的發(fā)生情況及其與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關系[1]1.3.2實踐意義對于學生個人來說,本研究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參考依據(jù),調節(jié)和改善其自身對于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以及引起他們對自身心境的重視[2-3]。對于學生家長來說,也可以引起他們對于大一新生的應對方式與心境的重視,在家庭教育中加以注意,在學生離開家上大學之前與其多溝通與交流,對于他們的問題進行開導。對于學校來說,為提高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論,對于大一新生中大部分處于身心輕度困擾的學生進行教育與疏導,避免其程度加深,以便于更好的開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工作。對于社會來說,目前在國內,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已被列為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4],本研究可以為促進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個依據(jù)。1.4基本內容:考察某大學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狀況研究某大學大一新生對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加入了心境作為中介變量,考察積極心境和消極心境分別與大一新生的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引入了性別、文理科、城鄉(xiāng)等因素,考察大一新生在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擾中是否存在性別差異、文理科差異、城鄉(xiāng)差異對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擾做相關分析1.5研究方案:1.5.1被試隨機抽選某大學的200名大一新生1.5.2研究方法(1)文獻檢索法(2)問卷調查法(3)個案訪談法1.5.3研究工具1.5.3.1大一學生生活事件問卷采用常逢錦的大一學生生活事件問卷,該問卷的編制參考了楊德森修訂的生活事件量表,劉賢臣修訂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MustafaBaloglu(2001)所編制的量表。共有39個項目,分為兩部分: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專業(yè)和來自城鄉(xiāng)。生活事件,分二部分: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嵤隆柧聿捎梦宓燃売嫹?,先是定性選擇:是否遇見過該項事件,如果選擇“否”,計分為O;如果選擇“是”,再定量選擇對其身心的影響程度,計分為:1=無影響,2=輕度影響,3=中度影響,4=重度影響。經編者常逢錦研究驗證,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1.5.3.2大學生身心困擾調查表采用常逢錦根據(jù)BernadetteM.Gadzella(1991)編制的大學生生活困擾調查表,依據(jù)我國大一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后的,大學生身心困擾調查表。問卷共有26個項目分為三類:心理困擾、生理反應和認知評價。采用五等級計分評定每個項目,1=從不,2=很少,3=偶爾,4=經常,5=大多數(shù)時間經編者常逢錦研究驗證,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5.3.3姜乾金修訂的特質應付方式問卷[6]該問卷為自陳式問卷,共有20個項目,分為兩個成分:消極應對和積極應對。采用四等級計分,1=肯定是,2=偶爾是,3=有時是,4=肯定不是。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5.3.4情感平衡量表(Bradburn,1969)該問卷共10個項目,分三個維度:消極情感,積極情感和平衡情感。本研究只考察被試對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的反應情況。是一系列描述“過去幾周”感受的是非題。如對正性情感項目回答“是”得1分;對負性情感項目回答“否”也得1分。問卷的信效度良好。1.5.4研究程序由主試整理好調查問卷,設定好指導語在某大學的大一新生中,隨機抽取200人發(fā)放問卷,指導語統(tǒng)一,當場回收問卷整理所回收問卷,剔除廢卷,保留有效問卷用SPSS15.0對所回收的有效問卷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抽取個別心理健康狀況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的大一新生進行訪談1.5.5研究假設某大學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受到其生活事件的影響(2)某大學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他們對生活事件應對方式有關(3)在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中,積極心境和消極心境與心理健康有密切關系,積極應對能促進身心健康,而消極應對只能使煩惱增多(4)應對方式在性別、文理科、城鄉(xiāng)上有差異1.5.6研究時間安排(1)2009年11月20日-2009年12月25日查閱文獻資料,了解研究動態(tài),確定研究內容,完成開題報告。(2)2010年1月1日-3月10日制定研究方案,確定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工作。(3)2010年3月10日-4月10日完善研究工作,匯總資料、整理數(shù)據(jù),分析取得研究結果。(4)2010年4月10日-5月5日根據(jù)某大學本科生畢業(yè)論文規(guī)范,完成論文撰寫工作。(5)2010年5月5日-5月10日打印定稿論文,根據(jù)論文答辯的要求,認真準備論文答辯工作。國內外研究綜述2.1國外文獻綜述2.1.1關于應對方式的研究2.1.1.1應對的概念應對(也叫應付)這一概念源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模式。在該模式中,應對被視為一種防御機制,即它能使人應付無意識的、性行為的和攻擊性的沖突事件[7]。2.1.1.2應對方式的概念應對方式(CopingStyle)是指個體面對不同的應激源時所采取的認知調節(jié)和行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8]它是心理應激過程中一種重要的中介調節(jié)因素,個體的應對方式影響著應激反應的性質和強度,并進而調節(jié)著應激與應激結果之間的關系。2.1.1.3應對的理論(1)應對特質理論[9]應對的特質理論認為個體采取的應對策略具有跨時間跨情境的穩(wěn)定性,個體在不同的情境下會采用自己偏好的應對策略,從而形成自己的應對風格。(2)應對過程理論雖然Lazarus提出的應對過程理論認為個體的應對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的應激事件會引發(fā)個體不同的應對行為,但是也強調“應對行為與其所出現(xiàn)的情境是一致的”,并且認為個體的應對策略也具有一定的跨情境穩(wěn)定性,而且正是這種中等程度的穩(wěn)定性對個體的長期心理健康帶來了影響[10]。2.1.1.4已有的關于應對的研究將應對從日常生活概念引入科學領域的是Lazarus(理查德.拉扎勒斯)在1966年出版的《心理壓力與應對過程》及其隨后在1984年與Folkman合作撰寫的《壓力、評價與應對》書中,明確地將應對從早期的心理動力學的防御機制以及Selye的固有的生物反應和直接關注轉向積極的認知評價過程,摒棄了以往著重強調特質的傾向。在Lazarus的理論模型中,應對被視為在特定情境中個體與環(huán)境間的一種認知處理,即應對是通過認知評價過程和行為反應來實現(xiàn)的。[11]Edler等人(Edler&Parker,1990;Grove&Heard,1997)在提出“回避應對方式”后,被后人完善為:應對方式可分為積極應對和回避應對。積極應對是指積極對待壓力,采取辦法解決或消除內心不安。回避應對也叫消極應對,是指消極對待壓力,沒有任何行動去解決問題,逃避壓力和自己的情緒思想。目前國內也多采用這種應對分類。Andrews發(fā)現(xiàn)個體在高應激狀態(tài)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應對方式,則心理損害的危險度可達43.3%,為普通人群危險度的2倍以上。[12]Vitaliano發(fā)現(xiàn)良好的應對方式有助于維持心理平衡,保護心理健康,反之,不良的應對方式不僅不能緩解壓力,反而會加重壓力的負面影響。[13]2.1.2關于心境的研究2.1.2.1心境的定義及特點心境是一種深入的、比較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14]。心境具有持續(xù)而微弱、穩(wěn)定而彌散的特征。積極的心境使人愉快、振奮、樂觀,能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維護身心健康。反之,消極的心境使人優(yōu)悶、消沉、悲觀,會明顯減弱人的活動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導致種種身心疾病[15]。2.1.2.2有關心境的研究如何評價一個人所處的心境的優(yōu)劣,成為中外學者關注的重要課題。1971年,首先由美國的麥克奈爾(D.M.McNair)等人編制出一種情緒狀態(tài)評定量表,即心理狀態(tài)剖面圖[16-17]。它包括6個分量表,共65個形容詞。聯(lián)邦德國運動心理學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編制了一份德語的心境測量與描述工具BFS[18]。2.1.2.3關于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的研究[19]20世紀60年代,Bradbm提出,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并不是同一維度的兩個方面,而是彼此獨立的維度,并且二者都與主觀幸福感有關。隨后,有研究表明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相對獨立,個人在積極情感上的得分并非必然地預示他在消極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慢性應激情境中,積極情感發(fā)生得很頻繁。護理者研究表明,護理者雖然經歷很高的應激,并產生有害影響,包括高水平的應激或負擔及身心健康問題。但同時,護理者也報告護理給他們帶來了積極結果,如滿意、支持和積極情感。Silver和Wortman(1987)也報告了相似的發(fā)現(xiàn),經歷極端慢性應激(一組脊髓受損,一組父母雙亡)的人,在慢性應激突然發(fā)生的短時間內,經歷的積極情感顯著比消極情感多。在一項253名AIDS男性患者護理者的縱向研究中,發(fā)現(xiàn)被試在整個護理期間,都有高水平的壓抑心境,并持續(xù)到患者死亡后的三年間。除伙伴死亡的那段直接的時間外,護理者也經歷了至少同消極情感一樣多的積極情感。Folkman和Moskowitz主張:“在一特定時期,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一起出現(xiàn)。”情緒相對歷程論(opponent-processtheoryofemotion)認為,大腦中負責情緒的部位,可能有某種組織,該組織在情緒狀態(tài)時,會發(fā)生與此狀態(tài)反向的相對作用。即痛苦情緒產生時,相對快樂的情緒也隨之產生,反之也這樣。斯賓諾莎說在《哲學的故事》里的觀點說明,積極情感通常有痛苦的一面,反之消極情感通常也有積極的一面。如希望是積極的情感,但它肯定伴隨著焦慮,因為希望的結果沒人能保證肯定出現(xiàn)。[20]2.2國內文獻綜述2.2.1關于應對方式的研究2.2.1.1應對的定義國內一些學者也為應對下了新的定義并進行相關研究。王淑敏、李雪[21]對應對的界定包含有五層意思:應對是嘗試解決特定壓力問題或感受,但未必能最終解決或消除;應對是個體面對壓力時的一切情緒性、認知性和行為性的活動;應對是一個隨著時間和情境而不斷發(fā)生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應對受壓力情境的本身特點的影響,同時也倚賴于個體的生理、認知、社會和情緒的發(fā)展水平和認識評價;應對是個體有意識地認知評價內外環(huán)境壓力和自身應對資源,有意識地選擇和應用應對策略的過程。2.2.1.2應對的相關研究從上述國內學者對應對的內涵的界定來看,在對應對的看法上存在分歧,比如認為應對是有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發(fā)展的還是靜態(tài)的,健康的還是不健康的,是現(xiàn)實傾向的還是非現(xiàn)實傾向的等幾個問題的看法上不一致。[22]從單純的針對外在不良行為或內在不合理認知對人的心理問題進行矯正,到探索具體應激下的應對方式毫無疑問是一種進步。這種進步在臨床咨詢與治療的效果上,在心理咨詢與治療整合運動的興起上可見一斑[23]。正如梁寶勇在他的《應對研究的成果、問題與解決辦法》[24]所述: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應激與應對的文章驟然增加,以“應激”或“應對”為關鍵詞對1984到1998年間的科學文獻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有2000余篇關于心理應激與應對研究的研究成果,隨后出現(xiàn)較多的實證性的研究報告,而且有逐年增多之勢。有關研究表明應對方式與健康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積極的、適應性的應對方式有利于適應和身心健康,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在這些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求助及合理化等應對方式比自責、退避與發(fā)泄等對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積極的調節(jié)作用[25-27]。2.2.2關于心境的研究2.2.2.1幾個概念的區(qū)分感情(affection)通常是用來表示情緒、情感這一類心理現(xiàn)象的籠統(tǒng)稱謂。它既包含與生理需要相關的低級情緒,也包含與社會需要相關的高級情緒情感。“情感”(feeling)就是情緒的感受方面,即情緒過程的主觀體驗(情緒體驗)?!扒榫w”(emotion)是人對待認知內容的特殊態(tài)度,它包含情緒體驗、情緒行為、情緒喚醒和對情緒刺激的認知等復雜成分。通常情緒這一概念是指情的各個方面:它的主觀體驗、行為表現(xiàn)和生理機制等。“激情”是一種持續(xù)時間短,表現(xiàn)劇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緒,它是短暫的爆發(fā)式的?!靶木场被颉盃顟B(tài)”(state)是用來描述強度低但持久的體驗。心境是一種比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緒。它的顯著特點是不具有特定的對象性,即不針對任何特定的事物,是一種帶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tài)。心境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它們都影響著個體各方面的行為,使個體戴著一副過濾鏡對事物進行認知。2.2.2.2中國古代有關心境的思想中國古代的養(yǎng)生思想十分豐富,養(yǎng)生方法中基本上都含有“養(yǎng)心”的內容。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在養(yǎng)生方面主張?zhí)撿o無為,知足的人才能經常體驗到滿足的歡樂;只有節(jié)制自己的物欲,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莊子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強調“守靜”,他認為各種物欲破壞人體的陰陽平衡只有精神修煉好了,保持心靈的恬淡,才能使身體完好,達到長壽的目的。在世事紛繁、矛盾復雜的現(xiàn)實面前,道家指導人們要保持平靜穩(wěn)定的心態(tài),仔細觀察,冷靜思考,預測事物變化的結果。只有在清靜的狀態(tài)下,才能做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偏,見天道?!比艘忻鞑烨锖?,遵循客觀事物辦事的能力,虛靜的心境是十分必要。[28]2.2.2.3國內有關心境的研究國內對于心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的研究還比較欠缺,研究內容和研究人數(shù)都相對較少,大部分都是利用心境的測量量表POMS及BFS對一些學校學生的心境狀況與其他因素的相關關系進行的研究。[29]華東師范大學祝蓓里教授1994年根據(jù)D.M.McNair等人的心理狀態(tài)剖面圖修訂了POMS即《心境剖面圖》。期該量表共由40個形容詞組成,包括緊張、憤怒、疲勞、抑郁、精力、慌亂和與自尊感相聯(lián)系的情緒七個分量表.評價指標是消極情緒紛亂總分(TMD)。TMD分由心境狀態(tài)的消極得分之和減去心境狀態(tài)的積極心境得分之和加系數(shù)100構成,即TMD分=(緊張+憤怒+疲勞+抑郁十慌亂)一(精力+自尊感)+100。1995年武漢體育學院姒剛彥博士將由聯(lián)邦德國運動心理學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編制的BFS(一份德語的心境測量與描述工具)翻譯成中文,并經武漢體院科研所情報室羅君安校對。該量表認為心境狀態(tài)可區(qū)分為兩個維度:評價性維度(良好/愉快和惡劣/不快);激活性維度(積極/消極)。不同的心境可以定位于由這兩個維度構成的直角坐標系中。BFS共有8個分量表,具體為活躍性(1)、愉悅性(2)、思慮性(3)、平靜性(4)、憤怒性(5)、激動性(6)、抑郁性(7)、無活力性(8)。姒剛彥等人在國內進行了兩次BFS基本信效度檢驗,認為在國內使用具有較良好的結構效度和內部一致性,.并且使用情況是穩(wěn)定、可靠的。[30]2.2.3國內對心理健康的測定標準現(xiàn)狀國內許多研究對心理健康的測定多采取單一指標,如抑郁,或國內廣泛使用的癥狀檢核表(SCL-90)。雖然目前心理學界對心理健康的界定觀點不一,但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將心理健康界定為“在良好的生理狀態(tài)基礎上的自我和諧及與外部社會環(huán)境的和諧所表現(xiàn)出的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僅僅將是否出現(xiàn)心身癥狀或心身癥狀的嚴重程度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是很不全面的,心理健康作為個體的一種心身狀態(tài),可以表現(xiàn)為行為風格或行為抑制,或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或心身癥狀,或某種積極的人格特點模式。2.3問題提出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我發(fā)現(xiàn)近年來,學生的心理應激和應付方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指導他們順利應付各種心理緊張因素,是學校、家庭和社會都非常關心的問題,也是擺在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的一項迫切任務。大學生是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其心理衛(wèi)生問題更應引起重視。為此,很多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詢機構,有關研究也急需開展。據(jù)調查,在校大學生中出現(xiàn)的心理障礙者的比例在30%左右,嚴重的占10%左右,大部分是由于不能妥善處理學習、人際關系及環(huán)境適應等方面的困擾造成的。[31-34]而在眾多的對于大學生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的研究中,我發(fā)現(xiàn),很少有人將心境作為一個中介變量去考量這之間的關系的,而我認為心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對于大一新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大一新生剛買入成年人的行列,而且有很多都是遠離家鄉(xiāng)來到新的地方學習和生活,在生活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以及人際交往環(huán)境都改變了的情況下,心境對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應該還是很有關系的。[35-37]于是,我想要對大一新生的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及心境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研究。主要針對:某大學大一新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是怎樣的?大一新生在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擾間有無性別差異、文理科差異、城鄉(xiāng)差異?大一新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擾的相關關系如何?參考文獻[1]常逢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心境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D].東北:東北師范大學,2003:14-16[2]韋有華,湯盛欽.大學生應付活動的測驗研究[J].心理學報,1997,29(1):67-73[3]L.A.珀文.人格科學[M].周榕,陳紅等,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4]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1,增刊:1-5[5]常逢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心境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D].東北:東北師范大學,2003:47-51[6]姜乾金.心理應激:應對的分類與心身健康[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3(4):145-147[7]王斐斐.大學生應對方式與擇業(yè)效能感的關系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8:9.[8]梁軍林,李東石,劉珍妮,等.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和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8,12(1):146-147[9]張怡玲,甘怡群.國外應對研究的不同理論視角[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3):321-323[10]胡軍生,王登峰,滕蘭芳.人格和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西南大學學報,2007,33(6):28-29[11]黃希庭等.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0,3(1).[12]劉雄英.高職生應對方式、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29(8):101-106[13]左丹.甘肅省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特點及關系[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7,3:42-43[14]葉奕乾等.普通心理學(修訂本)[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53[15]朱寶榮.現(xiàn)代心理學原理與應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6[16]祝蓓里.簡式POMS中國常模[M].上海:華東師大體育系,1994[17]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腦-行為研究中心.簡明心境量表(BPOMS)的初步修訂[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7(11):767-770[18]擬剛彥等.BFS兩次檢驗的介紹與結果對比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7,1[19]常逢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心境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D].東北:東北師范大學,2003:7-10[20]陳莉.人格特質、心境對情緒信息加工的影響[D].江西:江西師范大學,2005:2-6[21]李傳玲.貧困大學生應對效能、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07[22]張向葵等.退休人員的應對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J].心理科學,2002(4):414-417[23]梁寶勇等.關于應對的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