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1年福建高考地理真題分類匯編之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自然災害與防治_第1頁
2017-2021年福建高考地理真題分類匯編之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自然災害與防治_第2頁
2017-2021年福建高考地理真題分類匯編之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自然災害與防治_第3頁
2017-2021年福建高考地理真題分類匯編之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自然災害與防治_第4頁
2017-2021年福建高考地理真題分類匯編之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自然災害與防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7-2021年福建高考地理真題分類匯編之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自

然災害與防治

一.選擇題(共13小題)

為獲得冬季防風、夏季通風的效果,我國東北平原的某城市對一居住區(qū)進行了相應的建筑布

局規(guī)劃,規(guī)劃建筑物為高層(7層以上)和多層(7層或以下)。如圖示意在該居住區(qū)內

規(guī)劃的兩個居住片區(qū)、道路、出入口及當地盛行風向。據此完成1題。

出入口

I.相對居住片區(qū)H,居住片區(qū)I的建筑布局宜()

①建筑密度大②建筑密度?、垡愿邔咏ㄖ橹鳍芤远鄬咏ㄖ橹?/p>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世紀80年代開始,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某縣村辦企業(yè)涌現,形成“村村冒煙”現象。2016

年該縣開始實施村集體經濟“抱團飛地”發(fā)展模式:由縣、鎮(zhèn)統(tǒng)籌,整合騰退的村辦企

業(yè)建設用地指標和補貼資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團)在發(fā)展條件優(yōu)越的城鎮(zhèn)(飛

地)聯合建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中心,并建立保證各村收益的機制。據此完成2題。

2.“村村冒煙”主要指的是當時該縣村辦企業(yè)()

A.燃料來源分散B.空間布局分散

C.原料來源分散D.產品市場分散

治溝造地是陜西省延安市對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qū),在傳統(tǒng)打壩淤地的基礎上,集耕地

營造、壩系修復、生態(tài)建設和新農村發(fā)展為一體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模式,實現

了鄉(xiāng)村生產、生活、生態(tài)協(xié)調發(fā)展(如圖)。據此完成3?5題。

渠排水灌

阿整農義結槨

工桃面耕還樹

國墾空廢士基姬Hg

生活

\、j宜居適度]----[山善士秀I;

便地移營搬場,"、、、~

洪4建議

全公共服

3.與傳統(tǒng)的打壩淤地工程相比,治溝造地更加關注()

A.增加耕地面積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環(huán)境D.提高作物產量

4.推測開展治溝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緊張②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農業(yè)生產精耕細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治溝造地對當地生產條件的改善主要體現在()

A.優(yōu)化農業(yè)結構B.方便田間耕作

C.健全公共服務D.提高耕地肥力

羅布泊地區(qū)原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匯水與積鹽中心之一,干涸過程中鹽殼(鹽分在

地表集聚形成的堅硬殼狀物質)廣泛發(fā)育。如圖示意羅布泊地區(qū)內相鄰且不同海拔的甲、

乙、丙三處地下水埋深、鹽殼厚度和含鹽量。據此完成6?7題。

6.甲、乙、丙三處鹽殼形成的先后順序依次是()

A.甲乙丙B.甲丙乙C.乙甲丙D.乙丙甲

7.丙處鹽殼剛開始形成時,甲、乙、丙三處中()

A.甲處降水量最多B.甲處地下水位最高

C.乙處蒸發(fā)量最多D.丙處地表溫度最高

如圖示意我國西北某閉合流域的剖面.該流域氣候較干,年均降水量僅為210毫米,但

湖面年蒸發(fā)量可達2000毫米.湖水淺,鹽度飽和,水下已形成較厚鹽層,據此完成8題.

塔x洪積扇fk河谷一湖盆f河谷4洪積扇f帽)

8.鹽湖面積多年穩(wěn)定,表明該流域的多年平均實際蒸發(fā)量()

A.遠大于2000毫米B.約為2000毫米

C.約為210毫米D.遠小于210毫米

1997年以來,寧夏閩寧鎮(zhèn)從一片“干沙灘”逐步發(fā)展為“金沙灘”。2012年閩寧鎮(zhèn)開始

發(fā)展光伏大棚、光伏發(fā)電等光伏應用產業(yè),未來將利用“照射光線自動跟蹤”技術,讓

光伏面板始終保持與太陽光線垂直,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據此完成9題。

9.光伏應用產業(yè)為閩寧鎮(zhèn)提供綠色能源的同時,還能()

A,增加年降水量B.減少風沙威脅

C.增大晝夜溫差D.降低地下水位

我國某山脈L谷地降水季節(jié)分配較均勻,季節(jié)性凍土廣布。某地理學習小組在研學過程

中獲得L谷地五個站點的部分資料(如表),以此探討該谷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據此完成

10題。

站點海拔(m)7月平均氣溫年降水量(mm)土壤凍結天數土壤凍結最大

(℃)(天)深度(cm)

①66322.82769741

②77621.235210356

③110619.655412064

④121019.2599126103

⑤185416.580214485

10.L谷地所在的山脈是()

A.太行山脈B.長白山脈C.橫斷山脈D.天山山脈

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千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流水河,

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如

圖為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圖。據此完成11?13題。

m■河道

。河道擺動范圍

比例尺

11.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是因為該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

12.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匯入③沿岸地貌④兩岸巖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導致黃河小北干

流()

A.含沙量劇增,擺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積增強D.侵蝕加強,河床加深

二.解答題(共5小題)

14.(2017?新課標I)干旱區(qū)的桎柳為耐旱灌木,側向枝條多,種子多,不易發(fā)生病蟲害,

移栽易成活.近年來,某東北林區(qū)的公路綠化中引種了怪柳,生長良好,然而不久,在

公路兩側的天然林中,發(fā)現了怪柳幼苗.

分析該林區(qū)潛在的怪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15.(2018?新課標I)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烏裕爾河原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積等影響,烏裕爾河下游排水受阻,成

為內流河。河水泛濫,最終形成面積相對穩(wěn)定的扎龍濕地(如圖)。扎龍濕地面積廣大,

積水較淺。

124°126°

48°N

?主要城市

A-河流、湖泊

沼澤濕地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烏裕爾河排水受阻卻形成沼澤濕地。據此推測扎龍濕

地的地貌、氣候特點。

(2)分析從烏裕爾河成為內流河至扎龍濕地面積穩(wěn)定,烏裕爾河流域降水量、蒸發(fā)量數

量關系的變化。

(3)指出未來扎龍濕地水中含鹽量的變化,并說明原因。

(4)有人建議,通過工程措施恢復烏裕爾河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說明理由。

16.(2019?新課標I)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離。有學者研究表

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里海一度為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

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fā)生變化,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小于地

中海的鹽度。如圖示意里海所在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改變了區(qū)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分析這些特征的變

化對里海的影響。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為淡水湖,對此作出合理解釋。

(3)分析補給類型發(fā)生變化后里海演化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

17.(2019?新課標I)19世紀中期,美國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嚴重

影響了水質。當地通過修建人工運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轉而注入

伊利諾伊河,連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兩大水系。如圖示意運河及水系位置關系。

96°78°

4oO

城市

。

國界

運河

3O。

X河流

0湖沿

簡述該工程對當時環(huán)境的影響。

18.(2020?新課標I)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區(qū),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

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動物而被大量滅殺。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

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長越好,生態(tài)系統(tǒng)抗退化能力越強。如圖示意青藏高原某典

型區(qū)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動)密度與土壤全氮含量的關系。

30445660876091210641216

有效洞口密度/個?hm-2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對高山草甸退化的影響,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2017-2021年福建高考地理真題分類匯編之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自

然災害與防治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選擇題(共13小題)

為獲得冬季防風、夏季通風的效果,我國東北平原的某城市對一居住區(qū)進行了相應的建筑布

局規(guī)劃,規(guī)劃建筑物為高層(7層以上)和多層(7層或以下)。如圖示意在該居住區(qū)內

規(guī)劃的兩個居住片區(qū)、道路、出入口及當地盛行風向。據此完成1題。

出入口

出入口

1.相對居住片區(qū)n,居住片區(qū)I的建筑布局宜()

①建筑密度大②建筑密度?、垡愿邔咏ㄖ橹鳍芤远鄬咏ㄖ橹?/p>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考點】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辯證思想;課本知識遷移;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特定區(qū)域環(huán)境下的建筑物特點,結合該建筑所在地區(qū)和盛行風向

分析即可。

【解答】解:首先根據“冬季防風、夏季通風”的目的,片區(qū)1應規(guī)劃為高層(阻擋冬

季風),片區(qū)I【應為多層(有利于片區(qū)I夏季通風)。結合生活常識,高層比多層建筑密

度大。答案為A。

故選:Ao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了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為人們建筑特點的影響,獲取題干中

信息即可。

20世紀80年代開始,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某縣村辦企業(yè)涌現,形成“村村冒煙”現象。2016

年該縣開始實施村集體經濟“抱團飛地”發(fā)展模式:由縣、鎮(zhèn)統(tǒng)籌,整合騰退的村辦企

業(yè)建設用地指標和補貼資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團)在發(fā)展條件優(yōu)越的城鎮(zhèn)(飛

地)聯合建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中心,并建立保證各村收益的機制。據此完成2題。

2.“村村冒煙”主要指的是當時該縣村辦企業(yè)()

A.燃料來源分散B.空間布局分散

C.原料來源分散D.產品市場分散

【考點】區(qū)域存在的環(huán)境與發(fā)展問題.

【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辯證思想;課本知識遷移;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

【分析】''處處點火,村村冒煙”原指“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指的是改革開放初期熱

火朝天搞建設的場面。當然,根據時代不同,會賦予不同的含義。

【解答】解:改革開放初期,曾引以為自豪的“村村冒煙、戶戶冒煙”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是

彌補計劃經濟體制的僵化與缺陷、搞活城鄉(xiāng)經濟的成功經驗,有其可貴之處,按當時的

時髦說法就是“無農不穩(wěn)、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也曾是搞活縣域鄉(xiāng)村經濟的經典法寶。

現在卻己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fā)展的最大障礙,這種小作坊“農村包圍城市”、“遍地

開花”的結果全國各地無一幸免.“村村冒煙”主要指的是當時該縣村辦企業(yè)空間布局分

散。

故選:Bo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了區(qū)域存在的環(huán)境及發(fā)展問題,理解即可。

治溝造地是陜西省延安市對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qū),在傳統(tǒng)打壩淤地的基礎上,集耕地

營造、壩系修復、生態(tài)建設和新農村發(fā)展為一體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模式,實現

了鄉(xiāng)村生產、生活、生態(tài)協(xié)調發(fā)展(如圖)。據此完成3?5題。

渠排水灌

生產

集藥篙效I

國墾空廢宅基地)T

全公共服

3.與傳統(tǒng)的打壩淤地工程相比,治溝造地更加關注(

A.增加耕地面積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環(huán)境D.提高作物產量

【考點】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fā)生的原因.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課本知識遷移;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

【分析】讀圖可知,治溝造地對流域內水土資源進行合理調配和優(yōu)化利用,治溝、打壩、

整灘,注重生產、生活、生態(tài)這三方面。

【解答】解:讀圖可見,與以往單純的打壩淤地相比,既有綜合的攔洪攔沙生態(tài)效益,

又能夠實現快速造田,可以讓群眾在短期內受益,因此更注重當地人居環(huán)境的改善,C

對。

故選:Co

【點評】本題屬于基礎題,考查的內容是水土流失的知識點,需要結合圖中治理的方法

進行綜合分析判斷。

4.推測開展治溝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緊張②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農業(yè)生產精耕細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

【考點】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fā)生的原因.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圖表信息;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

【分析】治溝造地是陜西省延安市對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qū),在傳統(tǒng)打壩淤地的基礎上,

集耕地營造、壩系修復、生態(tài)建設和新農村發(fā)展為一體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模式,

實現了鄉(xiāng)村生產、生活、生態(tài)協(xié)調發(fā)展,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

【解答】解:根據圖中信息提示:復墾空廢宅基和易地移民搬遷,說明該地居住用地不

緊張,但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遷,坡面退耕還林,治溝造地,說明坡耕地比

例大,農業(yè)生產精耕細作圖中沒有體現出來,所以選C。

故選:Co

【點評】本題以黃土高原地區(qū)的治溝造地為載體,考查考生從圖文中獲取信息結合已有

的知識儲備分析解答地理問題,難度中等。

5.治溝造地對當地生產條件的改善主要體現在()

A.優(yōu)化農業(yè)結構B.方便田間耕作

C.健全公共服務D.提高耕地肥力

【考點】環(huán)境問題的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圖表信息;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

【分析】治溝造地是陜西省延安市對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qū),在傳統(tǒng)打壩淤地的基礎上,

集耕地營造、壩系修復、生態(tài)建設和新農村發(fā)展為一體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模式,

實現了鄉(xiāng)村生產、生活、生態(tài)協(xié)調發(fā)展,是新農村發(fā)展的楷模,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

【解答】解:治溝造地對當地生產條件的改善主要體現在“溝道覆土造地”、“支渠排水

灌溉”、“防洪壩系建設”等措施上,一方面溝道覆土后,溝谷變寬、溝道土地更加平整;

另一方面,打壩修渠使溝道內徑流減少,流水侵蝕減弱,泥沙淤積增多,也使溝谷更寬

更平整。經過整治,當地的土地變得面積更大、更平整,有利于大規(guī)模機械化等更加集

約高效的利用,所以方便田間耕作是對當地生產條件的改善,B項正確;

優(yōu)化農業(yè)結構、健全公共服務不屬于生產條件的改善,A、C排除;

治溝造地的諸多措施增加了土地面積、減輕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墻情,打壩淤地工

程形成的耕地肥力較高,而治溝造地是在打壩淤地的基礎上進行的,并未明顯提高耕地

肥力,D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以黃土高原地區(qū)的治溝造地為載體,考查考生從圖文中獲取信息結合知識

儲備分析解答地理問題,試題的設計巧妙,體現新時代的要求。

羅布泊地區(qū)原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匯水與積鹽中心之一,干涸過程中鹽殼(鹽分在

地表集聚形成的堅硬殼狀物質)廣泛發(fā)育。如圖示意羅布泊地區(qū)內相鄰且不同海拔的甲、

乙、丙三處地下水埋深、鹽殼厚度和含鹽量。據此完成6?7題。

6.甲、乙、丙三處鹽殼形成的先后順序依次是()

A.甲乙丙B.甲丙乙C.乙甲丙D.乙丙甲

【考點】森林、濕地等開發(fā)利用存在的問題.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圖文結合思想;利用圖表信息;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

【分析】在坡地和低洼地的風化殼中,因地表水和地下水溶液集中,也會沉積大量碳酸

鹽、形成堆積碳酸鹽風化殼。該風化殼主要出現于降雨量小于蒸發(fā)量的地區(qū),故在中國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區(qū)與黃土高原發(fā)育很好,因生物氣候條件、地形部位、巖石性

質和風化時間等因素差異,這種風化殼在各地區(qū)的成分與厚度很不相同。

【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鹽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堅硬殼狀物質“可知,鹽殼是地下

水的鹽分在地表析出形成的,鹽殼形成過程中大量的地下水通過蒸發(fā)散失到大氣中,導

致地下水埋深加大,故地下水埋深越深,說明其鹽殼形成越早,根據圖示地下水埋深可

知,甲、乙、丙三處鹽殼形成的先后順序是甲丙乙,B正確,ACD錯誤。

故選:Bo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羅布泊地區(qū)內相鄰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處地下水埋深、

鹽殼厚度和含鹽量示意圖為背景,考查了鹽殼形成的先后順序,解題的關鍵是從圖文中

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7.丙處鹽殼剛開始形成時,甲、乙、丙三處中()

A.甲處降水量最多B.甲處地下水位最高

C.乙處蒸發(fā)量最多D.丙處地表溫度最高

【考點】森林、濕地等開發(fā)利用存在的問題.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圖文結合思想;利用圖表信息;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

【分析】在坡地和低洼地的風化殼中,因地表水和地下水溶液集中,也會沉積大量碳酸

鹽、形成堆積碳酸鹽風化殼。該風化殼主要出現于降雨量小于蒸發(fā)量的地區(qū),故在中國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區(qū)與黃土高原發(fā)育很好,因生物氣候條件、地形部位、巖石性

質和風化時間等因素差異,這種風化殼在各地區(qū)的成分與厚度很不相同。

【解答】解:無法判斷甲乙丙三處降水的多少,A錯誤。

丙處鹽殼剛開始形成時,甲處鹽殼己形成,說明甲地下水通過蒸發(fā)散失較多,地下水位

已較低,B錯誤。

丙處鹽殼剛開始形成時,乙處還是湖泊,蒸發(fā)量大,C正確。

無法判斷三地溫度的高低,D錯誤。

故選:Co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羅布泊地區(qū)內相鄰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處地下水埋深、

鹽殼厚度和含鹽量示意圖為背景,考查了風化殼的相關知識,獲取圖文中信息即可。

如圖示意我國西北某閉合流域的剖面.該流域氣候較干,年均降水量僅為210毫米,但

湖面年蒸發(fā)量可達2000毫米.湖水淺,鹽度飽和,水下已形成較厚鹽層,據此完成8題.

《工洪積扇河谷湖盆河谷?二+洪積扇步

8.鹽湖面積多年穩(wěn)定,表明該流域的多年平均實際蒸發(fā)量()

A.遠大于2000毫米B.約為2000毫米

C.約為210毫米D.遠小于210毫米

【考點】流域開發(fā)建設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圖文結合思想;利用圖表信息;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分析】我國西北地區(qū),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蒸發(fā)旺盛.

【解答】解:根據材料可知,鹽湖面積多年穩(wěn)定,說明蒸發(fā)量和降水量應一致,所以該

流域的多年平均實際蒸發(fā)量和降水量數值差不多,約為210毫米。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結合材料中的關鍵信息

“鹽湖面積多年穩(wěn)定”進行分析,否則容易被迷惑.

1997年以來,寧夏閩寧鎮(zhèn)從一片“干沙灘”逐步發(fā)展為“金沙灘二2012年閩寧鎮(zhèn)開始

發(fā)展光伏大棚、光伏發(fā)電等光伏應用產業(yè),未來將利用“照射光線自動跟蹤”技術,讓

光伏面板始終保持與太陽光線垂直,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據此完成9題。

9.光伏應用產業(yè)為閩寧鎮(zhèn)提供綠色能源的同時,還能()

A.增加年降水量B.減少風沙威脅

C.增大晝夜溫差D.降低地下水位

【考點】能源的開發(fā)與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

【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地理事實;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

【分析】本題考查能源資源開發(fā)條件評價,主要從資源狀況、市場、交通、技術、資金

等方面考慮。

【解答】解:光伏應用產業(yè),減少了水分的蒸發(fā),大氣中的水汽含量減少了,年降水量

會減少,A錯誤。

光伏大棚、光伏發(fā)電的設備可以起到沙障和風障的功能,可減少風沙威脅,B正確。

光伏應用產業(yè)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減少了,地面輻射減弱了,白

天氣溫降低了,晝夜溫差減小了,C錯誤。

光伏應用產業(yè),減少了水分的蒸發(fā),地下水位會上升,D錯誤.

故選:Bo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通過光伏應用產業(yè)設置題目,題目較為新穎,考查學生對基礎

知識的掌握和思維分析能力。

我國某山脈L谷地降水季節(jié)分配較均勻,季節(jié)性凍土廣布。某地理學習小組在研學過程

中獲得L谷地五個站點的部分資料(如表),以此探討該谷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據此完成

10題。

站點海拔(m)7月平均氣溫年降水量(mm)土壤凍結天數土壤凍結最大

(℃)(天)深度(cm)

①66322.82769741

②77621.235210356

③110619.655412064

④121019.2599126103

⑤185416.580214485

10.L谷地所在的山脈是()

A.太行山脈B.長白山脈C.橫斷山脈D.天山山脈

【考點】自然環(huán)境、人類活動的區(qū)域差異;氣候類型的判讀.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圖文結合思想;利用圖表信息;氣候的類型與分布;區(qū)域地

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

【分析】分析判斷氣候類型的方法:以溫定半球、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解答】解:根據表格信息,該山位于我國,底部地區(qū)年降水量是276mm,降水較少,

屬于我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座山脈中,天山位于我國的西北地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

氣候,D正確。

太行山脈、長白山脈位于我國溫帶季風氣候區(qū),橫斷山脈位于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

ABC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解題的關鍵是了解我國不同山脈所處的氣候區(qū)及其降水特點。

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千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流水河,

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如

圖為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圖。據此完成11?13題。

m河道

。河道擺動范圍

比例尺

11.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是因為該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

【考點】流域開發(fā)建設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地理規(guī)律;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

【分析】讀材料可知,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該河段左岸有汾河、

沫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

河道。

【解答】解: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河流堆積作用的強弱主要與河流的含沙

量大小以及流量季節(jié)變化有關。黃河是一條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的河流,故D正確,

ABC錯誤。

故選:D。

【點評】考查流域開發(fā)建設及綜合治理,解題關鍵是熟記基礎知識,并能根據提供的各

種圖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12.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匯入③沿岸地貌④兩岸巖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考點】流域開發(fā)建設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地理規(guī)律;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

【分析】讀材料可知,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該河段左岸有汾河、

沫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

河道。

【解答】解:一般來說,平原地區(qū)的河流流速慢,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山區(qū)河流以流

水侵蝕作用為主,該河道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河道擺動范圍與沿岸地貌有關;兩

岸巖性會造成兩岸的差異侵蝕,使河道搖擺的范圍出現兩岸的不同。故③④正確。

故選:Co

【點評】考查流域開發(fā)建設及綜合治理,解題關鍵是熟記基礎知識,并能根據提供的各

種圖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13.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導致黃河小北干

流()

A.含沙量劇增,擺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積增強D.侵蝕加強,河床加深

【考點】流域開發(fā)建設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專題】地理圖像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地理規(guī)律;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

【分析】流域開發(fā)建設的基本內容:根據“資源優(yōu)勢”確定流域開發(fā)方向;水能資源開

發(fā)--發(fā)電、養(yǎng)殖、旅游、航運、防洪等,有利于發(fā)展高耗能工業(yè)。水資源開發(fā)--旅

游、灌溉、養(yǎng)殖、航運等。生物資源開發(fā)--旅游、教育等。土地資源開發(fā)--因地制

宜,發(fā)展農、林、牧、漁等多種農業(yè)。礦產資源開發(fā)--建立礦產開發(fā)基地,建立相應

的工業(yè)部門(利用廉價電力)。旅游資源開發(fā)--做好旅游規(guī)劃,發(fā)展交通,發(fā)展旅游業(yè)。

【解答】解:渭河與黃河的交匯處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不會影響上游的含沙量,A錯:

渭河入黃水量增加,會阻擋上游河水下泄,抬高水位,減緩流速,導致淤積增強,侵蝕

作用減弱,BD錯C對。

故選:Co

【點評】解題關鍵是熟記流域開發(fā)建設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熟記基礎知識,并能根

據提供的各種圖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二.解答題(共5小題)

14.(2017?新課標1)干旱區(qū)的桎柳為耐旱灌木,側向枝條多,種子多,不易發(fā)生病蟲害,

移栽易成活.近年來,某東北林區(qū)的公路綠化中引種了槎柳,生長良好,然而不久,在

公路兩側的天然林中,發(fā)現了樓柳幼苗.

分析該林區(qū)潛在的怪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考點】森林、濕地等開發(fā)利用存在的問題.

【專題】情境文字材料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地理規(guī)律;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與生態(tài)環(huán)境

保護.

【分析】植物入侵是指某種植物從外界傳入或人為引種后成為野生狀態(tài),在當地適宜的

土壤,氣候和缺少天敵抑制的情況下得以迅速繁殖,并取代原有生物,破壞當地生態(tài)或

經濟.

【解答】解:結合槎柳自身的特點說明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注意結合材料,側重說對

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桎柳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后成為野生狀態(tài),由于其具

有耐旱且種子多,不易發(fā)生病蟲害,且移栽容易成活,靈活適應環(huán)境變化等特征,因此

在東北地區(qū)適宜的土壤、氣候和缺少天敵抑制的條件下長勢難以控制,壓制或排擠本地

物種,形成單優(yōu)勢種群,危及本地物種的生態(tài),最終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故答案為:樓柳側向枝條多,入侵公路兩側的天然林中容易影響交通安全;公路兩側怪

柳瘋長,增加城市管理成本;樓柳種子多,容易成活,數量過多容易導致天然林樹種結

構改變,其他樹種減少;容易導致林區(qū)動物生存環(huán)境改變,威脅其生存.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物入侵的危害,這是知識材料換成了大家不熟悉的“槎柳”,不

過換湯不換藥,用所學思路結合材料分析即可.

15.(2018?新課標1)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烏裕爾河原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積等影響,烏裕爾河下游排水受阻,成

為內流河。河水泛濫,最終形成面積相對穩(wěn)定的扎龍濕地(如圖)。扎龍濕地面積廣大,

積水較淺。

124°126°

48°N

?主要城市

A-河流、湖泊

hA沼澤濕地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烏裕爾河排水受阻卻形成沼澤濕地。據此推測扎龍濕

地的地貌、氣候特點。

(2)分析從烏裕爾河成為內流河至扎龍濕地面積穩(wěn)定,烏裕爾河流域降水量、蒸發(fā)量數

量關系的變化。

(3)指出未來扎龍濕地水中含鹽量的變化,并說明原因。

(4)有人建議,通過工程措施恢復烏裕爾河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說明理由。

【考點】森林、濕地等開發(fā)利用存在的問題.

【專題】特征類簡答題;原因類簡答題;熱點問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區(qū)域特征;

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

【分析】(1)扎龍為烏裕爾河排水受阻而形成的沼澤地,沼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地勢低

洼,排水不當;氣候濕熱多雨,降水豐富;緯度高,蒸發(fā)弱;河流多凌汛,易發(fā)生積水

等。

(2)烏裕爾河形成內流河,可從當地氣候特征、蒸發(fā)量變少與降水量的變化方面分析。

(3)濕地含鹽量的變化主要受濕地的補給水源和濕地內的水的蒸發(fā)的影響。

(4)如果將河流改為外流河后可能引發(fā)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對生物多樣性有重大破壞作用,

由此分析。

【解答】解:(1)沼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地勢低洼,排水不暢;氣候濕熱多雨,降水豐

富;緯度高,蒸發(fā)弱;河流多凌汛,易發(fā)生積水等。由材料知烏裕爾河受阻后沒有成湖

而是成積水較淺的沼澤,推斷其地勢較為平坦、開闊;扎龍濕地位于內流區(qū),四周地勢

較高,來自海洋的氣流受阻,且該沼澤地面積大,但是積水較淺,可知其氣候較為干旱,

蒸發(fā)較大。(2)烏裕爾河原本為外流河,降水量等于蒸發(fā)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

剛成為內流河時,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短時間基本不變化,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隨著扎龍濕

地面積的擴大與深度變淺,蒸發(fā)面加大,蒸發(fā)量增加,直至降水量與蒸發(fā)量處于動態(tài)平

衡,降水量等于蒸發(fā)量。

(3)含鹽量逐漸增加。原因:濕地含鹽量的變化主要受濕地的補給水源和濕地內的水的

蒸發(fā)的影響。由于該河屬于內流區(qū),沒有外泄通道,鹽分難以排出,故濕地含鹽量逐漸

增大;扎龍濕地降水較少,夏季高溫,蒸發(fā)旺盛,鹽分不斷積累,導致含鹽量增大。

(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選擇一種觀點表述理由即可。

同意,從降低該地的含鹽量、減少泥沙淤積、減輕水體富營養(yǎng)化等方面分析。

不同意,就從減少人類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保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濕地生物多樣

性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為:

(1)地貌特點:地勢平坦、開闊。氣候特點:氣候干旱,蒸發(fā)量大。

(2)降水量基本不變化,蒸發(fā)量不斷增大。

二者數量關系:由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最終變?yōu)榻邓康扔谡舭l(fā)量。

(3)變化:水中含鹽量逐漸增加。

原因:河水不斷為濕地帶來鹽分(礦物質);隨著濕地水分蒸發(fā),鹽分(礦物質)富集(最

終飽和)。

(4)不同意。原因:應當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干擾;保持濕地水量穩(wěn)定;保護生物多

樣性;維護食物鏈完整(保護丹頂鶴);防止?jié)竦丨h(huán)境變化。

同意。原因:可以防止鹽分(礦物質)富集;減少泥沙淤積;擴大魚類種植規(guī)模;減輕

水體富營養(yǎng)化。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能力題,解題的關鍵是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和掌握水循環(huán)、

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16.(2019?新課標I)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離。有學者研究表

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里海一度為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

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fā)生變化,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小于地

中海的鹽度。如圖示意里海所在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改變了區(qū)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分析這些特征的變

化對里海的影響。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為淡水湖,對此作出合理解釋。

(3)分析補給類型發(fā)生變化后里海演化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

【考點】森林、濕地等開發(fā)利用存在的問題;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地表形態(tài)變

化的原因和地質構造.

【專題】地理關聯圖;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圖表信息;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tài);陸地水

和水循環(huán);自然地理要素.

【分析】(1)山脈隆起導致區(qū)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的變化對海的影響要分別從山

脈對地貌氣候及水文的變化進行分析。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為淡水湖主要從補給與蒸發(fā)角度分析。

(3)補給類型發(fā)生變化后里海演化為咸水湖的原因主要結合補給類型變化進行分析。

(4)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為湖油的必要條件要參考里海的形成結合板塊構適進行分析。

【解答】解:(1)從地貌看,由于山脈隆起,使得里海與地中海分離,成為湖泊。從氣

候看,該地處于西風帶內,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脈隆起,阻擋西風從地中海帶來濕潤

氣流,氣候干旱,降水少,大陸性特征明顯,蒸發(fā)量加劇,湖泊逐漸向內陸湖演化。從

水文看,山脈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減少,鹽度增加,湖泊面積變小。

(2)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時氣溫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氣溫總體

較低,蒸發(fā)量小,所以補給大于蒸發(fā)量,所以鹽度低,里海一度為淡水湖。

(3)由材料可知,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fā)

生變化,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也就是說里海的補給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轉變?yōu)橐院恿餮a

給為主,而河流為內流河,鹽分只進不出,逐漸積累,加之地形隆起,氣候更加干,蒸

發(fā)加劇,使得含鹽量升高,演變?yōu)橄趟?/p>

(4)里海成為湖泊就是由于地處板塊消亡邊界,是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北移形成的,

如果繼續(xù)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會演化為湖泊。

故答案為:

(1)山脈隆起,里海與海洋分離,形成湖泊(湖盆)。山脈隆起,導致里海匯水面積縮

小,湖泊來水量減少,湖泊面積縮小。山脈隆起,阻擋濕潤氣流,導致干旱,推動湖泊

向內陸湖演化。

(2)氣溫仍較低,湖面蒸發(fā)弱;受冰雪融水補給;補給大于蒸發(fā)。

(3)有河流匯入,帶來鹽分;無出水口,鹽分無法排出;地處內陸,蒸發(fā)強烈,導致鹽

度升高。

(4)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繼續(xù))北移(或板塊運動趨勢不變)。

【點評】本題以圖文為背景,主要考查地形對水文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地理環(huán)境整體

性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難度不大。

17.(2019?新課標I)19世紀中期,美國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嚴重

影響了水質。當地通過修建人工運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轉而注入

伊利諾伊河,連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兩大水系。如圖示意運河及水系位置關系。

城市

國界

運河

河流

湖舊

【考點】流域開發(fā)建設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專題】評價區(qū)位、影響、條件類簡答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地理規(guī)律;區(qū)域地理

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

【分析】伊利諾伊河位置在美國密西西比河左岸支流。源出伊利諾伊州東北部,由德斯

普蘭斯河和坎卡基河匯合而成。流經伊利諾伊州,在圣路易斯市北注入密西西比河。

【解答】解:該工程連接了五大湖和伊利諾伊河,進而連接了密西西比河,其對當時環(huán)

境的影響表現為降低了當地環(huán)境污染程度,改善了環(huán)境質量,但污染物會隨著河流擴散

到更遠的地方,增加污染范圍,對水生生物產生不利影響。

故答案為:

市區(qū)河道和密歇根湖鄰近水城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質得以改善:伊利諾伊河水量增加

的同時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還會通過河水和側滲過程污染周邊及下游地區(qū);伊利諾伊

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區(qū)與五大湖區(qū)地理環(huán)境

差異巨大,水系連通后兩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找,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影響。

【點評】解題關鍵是熟記流域開發(fā)建設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熟記基礎知識,并能根

據提供的各種圖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18.(2020?新課標I)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區(qū),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

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動物而被大量滅殺。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

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長越好,生態(tài)系統(tǒng)抗退化能力越強。如圖示意青藏高原某典

型區(qū)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動)密度與土壤全氮含量的關系。

土壤氮含量/mg?g_,

2.9-

2.4-

2.3-

iI?ilii

30445660876091210641216

有效洞口密度/個-hm-2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對高山草甸退化的影響,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考點】蟲災、鼠災等生物災害帶來的主要危害;自然災害的應對方法或應急措施.

【專題】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方向、對策類簡答題;熱點問題;分析與綜合思想;利用地理

事實;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管理.

【分析】根據“有效洞口密度和土壤氮含量關系圖”分析即可,由此提出解決措施。

【解答】解:根據上圖可知,土壤氮含量隨著高原鼠兔的密度先增加后減少;說明高原

鼠兔密度過小,會降低土壤氮含量,土壤肥力較低;如果高原鼠兔過多,會導致高山草

甸上的洞口過多,會降低土壤氮含量,降低土壤肥力,導致土地退化;只有將高原鼠兔

控制在合理的密度內,土壤的氮含量會提高,土壤的肥力會增強。

所以需要將高原鼠兔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不能盲目滅殺,也不能任其自由發(fā)展。

故答案為:

合適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夠維系土壤肥力,促進高山草甸生長,使之不易退化;密度過

大時,大量啃食植被,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過小時,高原鼠兔對維

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環(huán)貢獻小,土壤肥力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把高原鼠兔數量(密度)

控制在合適范圍之內,而不是全面滅殺。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能力題,考查高原鼠兔密度對高原草甸退化的影響及控制

策略,解題的關鍵是從材料中獲取信息,需要考生結合區(qū)域實際分析即可。

考點卡片

1.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

【知識點的認知】

1、水體的類型:海洋水:最主要的,占96.53%;大氣水:數量最少,分布最廣;陸地水: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陸地淡水:冰川是主體(2/3)。

2、水體之間的關系:從水的運動更新的角度看,陸地上的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

的關系。

3、陸地水體的關系特征: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是指它們之間的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系。

從陸地水體的水源補給看,大氣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陸地水體的最主要補給形式:冰融水可

補給河流水及其他陸地水體;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間,依據水位、流量的動態(tài)變化,

具有水源的相互補給關系。

【命題的方向】

考查了陸地水體的類型,以及不同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屬于基礎知識,難度不大,多以選

擇題出現。

例:根據日本利根川河流的徑流量季節(jié)變化判斷,其河水補給類型分別是()

A.①積雪融水②降水③地下水

B.①地下水②積雪融水③降水

C.①積雪融水②降水③降水

D.①地下水②降水③地下水

分析:受雨水補給的河流徑流量隨著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補給的河流徑流

量在春季;靠地下水補給的河流徑流量變化不大,比較穩(wěn)定。靠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徑流量

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

解答:日本位于東亞季風區(qū),屬于季風氣候;冬季降水量大,春季積雪融化,形成春汛,所

以①是積雪融水,排除選項;夏季和秋季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多,形成汛期,所以②、③

均為大氣降水或者是雨水。

故選:Co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讀圖析圖能力,屬于基礎題,根據日本降水的季節(jié)分布即可得出結論。

【解題思路點撥】

解題關鍵是對陸地水體類型及相互關系的了解,熟記基礎知識,提高學生讀圖、析圖獲取信

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圖中信息分析解決問題。

2.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原因和地質構造

【知識點的認知】

1、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在不斷地變化。引起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

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

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

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盆

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千姿百態(tài)的地表形態(tài)是在內力和外力長期作用下形成

的,在不同的地點和時期往往以某一種作用占主導。

2、地質構造:地殼運動引起的巖層永久性變形、變位,稱地質構造。最常見的有褶皺(背

斜、向斜)和斷層(地壘、地塹)。

【命題的方向】

考查了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原因和地質構造,屬于基礎知識,難度不大,多以選擇題和綜合題出

現。

例:(2018秋?遼寧期中)如圖為秦嶺、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可表示渭河平原形成過程的地質作用是()

A.地殼抬升-斷裂陷落-流水沉積

B.地殼抬升-褶皺凹陷-流水侵蝕

C.地殼抬升-斷裂陷落-流水侵蝕

D.地殼抬升-褶皺凹陷-流水沉積

分析:渭河平原因為斷層形成的。

解答:渭河平原是斷層構造,屬于地塹,因為巖層斷裂陷落,然后流水沉積形成,所以A

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小,屬于基礎題,解題的關鍵是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和掌握地質構造的相關知

識。

【解題思路點撥】

解題關鍵是對地表形態(tài)的形成原因和地質構造基本概念的了解,能夠區(qū)分外力作用和內力作

用的表現,并能在不同的圖中熟練應用。

3.氣候類型的判讀

【知識點的認知】

1、判斷所屬半球:依據最高氣溫出現的月份,如果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則這種氣候是北

半球的氣候;如果最高氣溫出現在1月,則這種氣候是南半球的氣候。

2、判斷所屬的溫度帶:以溫定帶。熱帶型氣候類型的最低月平均氣溫一般都在15c以上;

亞熱帶型氣候的最低月平均氣溫一般在0C?15c之間;溫帶型和亞寒帶型最低月平均氣溫

一般在以下(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最低月平均氣溫卻常常在以上);寒帶型的氣候中,

苔原氣候的最高月平均氣溫一般低于10℃,而冰原氣候的最高月平均氣溫一般低于0℃。

3、判斷雨型:以雨定型。根據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況,確定雨型。年雨型:熱帶雨林

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冬雨型:地中海氣候;夏雨型: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亞

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極地氣候。

4、綜合考慮熱量帶和降水量季節(jié)分配類型,判斷氣候類型。

【命題的方向】

考查了氣候類型的判斷方法,屬于基礎知識,難度不大,多以選擇題出現。

例:讀圖,甲地的月均溫及降水量的分布圖,分析判斷。

15-一1000

26L300,

尸一900—

,甲,

L250—?甲

.^一800

?甲?甲

—2001

/一20.—7001

一月一月七月全年

月均溫℃降ZX量(m)

甲地所在半球及氣候類型是()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

B.北半球的熱帶季風氣候

C.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

D.南半球的熱帶雨林氣候

分析:本題考查氣候類型的判讀。本題要從等溫線和等降水量線兩方面的分布和變化特征來

判定氣候類型。

解答: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甲地氣溫自北向南遞減,是南半球;一年中最低氣溫均在20℃

以上,即全年高溫,從降水來看,分干濕兩季,所以是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

故選:C

點評:氣候類型的判讀關鍵在于以“溫”定帶,以“水”定型,根據圖中的氣溫、降水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