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定性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C/24/wKhkGWXmaMuAKLV-AAJKNO3lU3Y665.jpg)
![論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定性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C/24/wKhkGWXmaMuAKLV-AAJKNO3lU3Y6652.jpg)
![論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定性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C/24/wKhkGWXmaMuAKLV-AAJKNO3lU3Y6653.jpg)
![論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定性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C/24/wKhkGWXmaMuAKLV-AAJKNO3lU3Y6654.jpg)
![論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定性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C/24/wKhkGWXmaMuAKLV-AAJKNO3lU3Y665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PAGE5論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定性作者:柳州市魚峰區(qū)法院李妮【內容摘要】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但我國現行刑法對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在司法實踐中對同一行為處理結果差別懸殊。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立法上對該行為沒有統(tǒng)一明確的規(guī)定,刑法理論上對該行的定性問題分歧頗大所致。本文從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概念、表現形式、本質特征、定性、刑法規(guī)制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認為現階段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可以成立詐騙罪,將來刑法修改時應設立訴訟欺詐罪名?!娟P鍵詞】訴訟欺詐侵財行為詐騙罪定性分析立法建議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法治建設的推進,人們已經越來越多地尋求訴訟的途徑解決民事糾紛;但是,與此同時一種不正常的現象——訴訟欺詐侵財行為也隨之出現。目前我國對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如何定性及處罰尚無明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各地司法機關自由裁量權范圍很大,相同性質的行為由于定性混亂導致處罰結果上相當懸殊,有的按詐騙罪處理注釋2000年3月6日《檢查日報》刊登了一則題為《制造假案騙人財物——新疆一律師被判刑八年》的報道:新疆某律師事務所王維偉采取偽造證據的手段,試圖制造假案,騙取他人財物42萬余元,烏魯木齊市天山區(qū)法院審理后已詐騙罪(未遂)判處王有期徒刑八年,并處罰金5000元。,有的按偽證罪處理,有的則根本未作處理注釋2000年3月6日《檢查日報》刊登了一則題為《制造假案騙人財物——新疆一律師被判刑八年》的報道:新疆某律師事務所王維偉采取偽造證據的手段,試圖制造假案,騙取他人財物42萬余元,烏魯木齊市天山區(qū)法院審理后已詐騙罪(未遂)判處王有期徒刑八年,并處罰金5000元。1999年1月11日《中國律師報》登載案例:甲為朋友從A公司購買一輛桑塔納轎車,因未付款,便以自己名義打了一張欠條,后車被甲的朋友賣掉,車款用于吸毒。A公司派出代理人乙、丙、丁三人前去向甲索款,當得知甲無任何財產償還,又了解到甲數年前曾經承包過B公司,手中尚有一些蓋有B公司印章的空白信箋時,三位代理人便說服甲用該空白信箋制造了B公司向A公司的“還款計劃”,并以此為證據向開封市郊區(qū)人民法院起訴B公司。法院遂依照“還款計劃”判處B公司向A公司支付車款,并多次凍結B公司的賬戶。1998年11月。1998年11月,檢察機關對乙、丙、、丁三人向開封市南關區(qū)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罪名是偽證罪,后經審判委員會討論法院最終判決三人無罪。一、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概念(一)訴訟欺詐侵財行為與民事欺詐、刑事詐騙的區(qū)別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僅從字面意義來看,是指發(fā)生在訴訟中的欺詐行為,意圖在于侵害他人財產權益。既是訴訟,那可以發(fā)生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及刑事訴訟中。由于刑事訴訟證明標準高于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另外刑事訴訟目的在于追究刑事責任,通過訴訟欺詐直接獲取財產權益可能性不大;行政訴訟中的訴訟欺詐行為在理論上“應然”,實務罕有發(fā)生,故本文主要討論發(fā)生在民事訴訟中的訴訟欺詐情況。欺詐,在法學上主要為民法概念。民法中的詐欺是一種虛偽陳述或圖謀欺騙的行為。詐欺可以以隱瞞真相或故意不作出其理應陳述的方式,或通過行為構成。綜合而言,筆者對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定義是:行為人以提起民事或行政訴訟的方式,采取隱瞞真相、虛假陳述、偽造證據的手段,使人民法院做出錯誤裁判,侵害訴訟相對人或案外人的財產或財產利益的行為。那么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和民法上的欺詐、刑法上的詐騙有何區(qū)別?民法上的欺詐有法律行為上的欺詐和侵權法上的欺詐之分。前者是指故意陳述虛假事實或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而為意思表示的行為。后者是指行為人通過欺騙或隱瞞的手段,故意從事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體、健康、自由、所有權或其他權利,應對被害人負損害賠償之債的行為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頁。。刑法上的詐騙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欺騙的方法騙取數額巨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與民事欺詐、刑事詐騙相比,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具有下列特點:第一,訴訟欺詐侵財行為不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頁。要指行為人侵害訴訟外第三人的情況,濫用訴訟程序則限于行為人侵害訴訟相對方的情況。采取這三種形式的行為皆屬于侵權行為。比較來看,濫用訴訟程序強調的是訴訟當事人為了達到程序上的利益,在明知沒有必要的情況下,過分地使用訴訟上的權利以拖延訴訟等,損害的是訴訟相對方的合法權益;而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則側重考慮利用訴訟合法形式,侵害訴訟相對方或訴訟外第三人合法權益。惡意訴訟可以發(fā)生在刑事訴訟場合,也可以發(fā)生民事訴訟場合,但不存在于行政訴訟中,因為行政訴訟的被告是政府,對于政府的訴訟即使是不當的,也不應當追究原告的責任,據此鼓勵對政府不當行為的訴訟行為,而不是阻止相對人的訴訟;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則一般存在于民事訴訟場合,但也不能排除行為人利用行政訴訟侵害案外第三人的可能性,而不存在于刑事訴訟場合。二、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表現形式、分類和本質特征(一)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表現形式從目前掌握的眾多訴訟欺詐侵財案件資料來看,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形態(tài)各異。訴訟欺詐行為人一般主動提起訴訟,包括原告、提起反訴的被告,還可能是向法院提起非訴程序的申請人或者向法院提起強制執(zhí)行程序的申請人。上述訴訟欺詐行為人通過做虛假陳述、毀滅、偽造證據的手段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或者向法院提出申請,意圖以其虛假的陳述和偽造的證據欺騙法院做出對其有利的裁判,或騙取法院的強制執(zhí)行判決書。在訴訟欺詐中,有的是一方惡意提起訴訟侵害對方權益,有的是雙方當事人同謀,損害第三人利益。(二)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分類根據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不同表現形式,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可以將訴訟欺詐侵財行為作如下分類:1、根據行為人賴以提供證據來源的角度,可以將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大致概括為以下幾種類型:(1)行為人自己或偽造證據。即運用各種手段偽造支持其訴訟請求的證據,如偽造合同、借據、各種證明等證據。(2)行為人采用暴力或其他方式,或利用被害人隱私,脅迫其以書面形式自書對行為人訴訟請求有力的證明。(3)行為人利用被害人的錯誤或失誤,以被害人已經履行完畢的債務文書或其他材料為依據,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害人再次履行或達到其他非法目的,如使自己免于履行債務的行為等。2、根據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發(fā)生的場合看,可以分為:(1)發(fā)生在民事訴訟中的訴訟欺詐侵財行為。這是目前所知發(fā)生最多的情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訴訟欺詐侵財行為。(2)發(fā)生在行政訴訟中的訴訟欺詐侵財行為。這種行為不具代表性,但也是現實生活中可能發(fā)生的。(3)發(fā)生在訴訟程序以外的訴訟欺詐侵財行為。這其中包括:行為人偽造虛假證據,向法院申請?zhí)崞鸸敬吒娉绦?,申請法院做出除權判決;行為人偽造虛假的債權債務關系,向法院申請支付令;行為人偽造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證據,向法院提出宣告?zhèn)鶆杖似飘a的申請;行為人偽造具有執(zhí)行效力的法律文書,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這些行為同發(fā)生在訴訟中的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相比,無論在侵犯客體上還是在行為特征上都具有極大的一致性,在刑法上應作同一評價。3、根據被害人是否為訴訟相對方角度,可以分為:(1)侵害訴訟相對方的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其中包括行為人虛構債權債務關系,偽造證據,如借條、還款協(xié)議等,并以此作為依據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害人履行“債務”;又或行為人以被害人已經履行完畢但沒有索回或銷毀的債務文書為憑據,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害人再次履行;再或行為人偽造有關證據,使債權的標的擴大,如篡改借據上的借款金額、傷殘鑒定書的傷殘等級結論等,意圖侵害被害人財產權益。(2)侵害訴訟外第三人的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如行為人與相對方惡意串通,捏造債務,通過訴訟騙取具有執(zhí)行效力的文書參與分配以轉移財產,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三)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本質特征分析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表現形式,可以抽象出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一般特征:一是客體的復雜性,訴訟欺詐的目的是侵財,手段為利用司法權,故其侵害的客體為復雜客體:既侵犯公私財產所有權,又影響了司法機關正常的工作秩序;二是對象的非同一性,訴訟欺詐的行為對象有兩類,直接對象是法院,間接對象為被害人即財產所有人,前者由于受騙作出錯誤裁判或錯誤執(zhí)行,后者迫于司法強制而交付財物;三是手段形式的合法性和實現目的的間接性,訴訟欺詐的典型特征是利用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間接占有他人財物,即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正是由于訴訟欺詐的這些特征對其定罪處罰帶來了難度。三、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定性分析(一)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定性論爭關于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定性,理論界和實務界都有較大的爭議,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訴訟欺詐侵財行為不成立詐騙罪,也不成立合同詐騙罪,主要理由在于訴訟欺詐的故意、行為與客體都不符合詐騙罪、合同詐騙罪的構成要件。由于沒有相應的刑事處罰,根據“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的原則,只能按無罪處理。[日]山口厚:《問題研究刑法各論》,有斐閣1999年版,第155頁。轉引自張明楷:“論三角詐騙”,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2期,第99頁。筆者認為,司法實踐中,訴訟欺詐愈演愈烈,危害愈來愈大,社會影響惡劣,絕不能將訴訟欺詐認定為無罪行為。第二種觀點認為,訴訟欺詐侵財行為不成立詐騙罪,但如果其行為符合其他犯罪構成要件,則以相應犯罪處理。潘曉甫、王克先:“偽造民事證據是否構成犯罪”,載《建材日報》2002年10月10日第3版。理由是: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2年10月14日《關于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以下簡稱《答復》)。該《答復》稱:潘曉甫、王克先:“偽造民事證據是否構成犯罪”,載《建材日報》2002年10月10日第3版。筆者認為,《答復》具有一定的合理之處,但該觀點是從訴訟欺詐的手段去評價行為的危害性,而忽視對訴訟欺詐侵財行為本質的考量。刑法第307條第1款規(guī)定的妨害作證罪,是行為人通過種種手段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情形,該條第2款規(guī)定的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而行為人本人作虛偽陳述就沒有規(guī)定在其中,立法者對這種行為的除罪化也有基于期待可能性的考慮,但是這種規(guī)定本身就有可商榷之處,因為無論是訴訟當事人指使他人作偽證還是他人幫助當事人偽造證據的行為都為刑法所評價,而本人的偽造證據卻以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作出處理,這種對訴訟欺詐的定性造成了邏輯上的矛盾。第三種觀點認為,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可以成立敲詐勒索罪。王作富:“惡意訴訟侵財更符合敲詐勒索罪特征”,載《檢察日報》2003年2月10日第3版。理由是,敲詐勒索罪與詐騙罪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被害人交付財物的原因:前罪緣于心理恐懼而后罪基于認識瑕疵,敲詐勒索的被害人交付財物時的心理狀態(tài)為被迫而詐騙的被害人是王作富:“惡意訴訟侵財更符合敲詐勒索罪特征”,載《檢察日報》2003年2月10日第3版。筆者認為,敲詐勒索的特點是采用暴力威脅等精神強制的方法迫使受害人因心理恐懼而交付財物,這種精神強制的手段是非法的。而訴訟欺詐中法院作出裁判和執(zhí)行是行使司法權的合法行為,且被害人交付財物是因其有遵守法律服從裁判的義務而非受到精神強制導致的心理恐懼。這與敲詐勒索有本質區(qū)別,不符合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件,因此不能將訴訟欺詐認定為敲詐勒索罪。第四種觀點主張擴大偽證罪的外延,以比照處罰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張德生、蘇維琳:《海事確權訴訟的“詐訟”行為及其對策研究》,中國涉外商事審判網。該觀點認為,訴訟欺詐妨害了司法機關的正常工作,符合妨害司法罪的客觀要件。但是偽證罪僅限于刑事訴訟中,而訴訟欺詐一般發(fā)生在民事訴訟中,因此不能以偽證罪追究其刑事責任。故該類觀點認為偽證罪不應局限于刑事訴訟,這種局限是張德生、蘇維琳:《海事確權訴訟的“詐訟”行為及其對策研究》,中國涉外商事審判網。筆者不贊成這種觀點。因為偽證罪是妨害司法罪,其打擊的對象和保護的法益較為明確,而訴訟欺詐侵犯的主要客體是財產權利,將訴訟欺詐歸入偽證罪范籌違背罪刑法定原則。第五種觀點認為,訴訟欺詐侵財行為是典型的三角詐騙,成立詐騙罪。張明楷:“張明楷:“論三角詐騙”,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2期,第93-106頁。參考文獻①歐陽竹筠、汪飛容:《訴訟欺詐行為定性之探析》,載于《河北法學》第23卷第10期。②初潘東:《論訴訟欺詐的刑法規(guī)制》,2008年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位論文。③曲艷紅:《論訴訟欺詐》,黑龍江大學2006年法律碩士學位論文。④謝志強:《訴訟欺詐刑法規(guī)制思辨》,載于《中國律師和法學家》2007年第3期,第3卷,總第22期。⑤于海生:《訴訟欺詐的侵權責任》,載于《中國法學》2008年第5期。⑥楊喆:《訴訟欺詐行為的性質及其立法處理》,載于《法制與經濟》2009年1月(總第192期)。⑦劉明祥:《財產罪比較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53-254頁。⑧王作富:《刑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⑨張志勇:《詐騙罪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⑩陳琦:《訴訟欺詐之定性及處理》,載于2008年9月27日《浙江檢察》。(本篇論文2010年被評為廣西法院第二十屆學術討論會優(yōu)秀論文獎)筆者認為在現階段由于法律不完善,對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可以適用詐騙罪的規(guī)定,但將來立法修改時,將該行為獨立成立訴訟欺詐罪更為適宜(具體見下文論述)。(二)訴訟欺詐侵財行為定性之我見筆者認為,在目前刑法典沒有修訂的情況下,對于訴訟欺詐侵財行為應當按照罪刑法定的原則,還是以詐騙罪定罪處罰為宜。因為訴訟欺詐畢竟符合詐騙罪的構成特征,只是在手段上和侵犯的客體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據我國現行刑法典的規(guī)定,詐騙罪要求達到數額較大才構成犯罪,而對詐騙未遂的一般不以犯罪處理。但對于某些訴訟欺詐行為來講,行為人欺騙法院的行為已經完成并導致法院因此作出了錯誤判決,最后只是到強制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得到被害人的財產。在這種情況下,應當說行為人的行為已經嚴重侵害了國家機關的正常司法活動,其危害性并不亞于妨礙司法罪中規(guī)定的諸如偽證、幫助毀滅證據等幾種犯罪,但由于犯罪未遂而又不能作為犯罪處理,這時再適用普通詐騙罪來衡量,難免有捉襟見肘之感。因此說,只有在刑法中設立獨立的訴訟欺詐罪,才能有力打擊這種犯罪行為,也有助于全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四、現階段訴訟欺詐侵財行為成立詐騙罪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一)訴訟欺詐侵財行為成立詐騙罪之認定1.罪與非罪如前所述,訴訟詐騙他人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情節(jié)嚴重的,以詐騙罪處理。因此,“數額較大”或“情節(jié)嚴重”是訴訟欺詐構成詐騙罪的必要條件;否則,不構成犯罪。如果行為人在實施訴訟欺詐的過程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102條規(guī)定的妨害民事訴訟的情形,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02條、第104條的規(guī)定對行為人處以1000元以下的罰款或者15日以下的拘留;如果行為人訴訟欺詐行為數額不大,情節(jié)也并不嚴重,同樣也不構成犯罪,而僅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2.數額的認定由于數額的大小直接關系到訴訟欺詐行為能否成立詐騙罪,因此,數額的認定極為重要。但是,由于訴訟欺詐的行為手段與利益主體關系的復雜性,數額的認定較之普通詐騙更為困難。如何認定訴訟詐騙的數額?筆者認為,應以訴訟欺詐人“非法”取得(不應得而得到)的他人財物的數額為標準。那么該如何認定“非法取得”的數額?一般而言,訴訟“欺詐”的手段可以表現為兩種,即“虛構事實”與“隱瞞真相”。前者可通過偽造證據來實現;后者可通過變造證據來實現。相應地,訴訟欺詐也有兩種情形:一是欺詐人與受害人之間根本不存在任何民事法律關系,行為人通過偽造合同或協(xié)議的方式捏造一個完全虛假的民事法律關系,繼而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騙取法院的信任,并借助于法院的強制力非法取得他人財物;二是欺詐人與受害人之間已經有民事法律關系存在,行為人在原有民事法律關系的基礎上,通過變造合同或協(xié)議約定的內容,制造一個部分虛假的民事法律關系,并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騙取法院的信任,并借助于法院的強制力非法占有受害人財物。在第一種情形下,法院判決轉移給詐騙人或第三人的財物之數額,就是詐騙罪的數額;在第二種情形下,由于詐騙人與受害人之間早已存在一個真實的民事法律關系,所以法院判決轉移財物的數額中可能包含有詐騙人應得的財產,轉移財物的數額未必都是詐騙罪的數額,只有在減去欺詐人應得財物后剩下的部分,才是訴訟欺詐行為非法獲得的數額,即欺詐數額。也許有人認為,將欺詐數額定為以法院判決轉移給欺詐人或第三人的財物數額更好。但是,如果以此為標準,則會把欺詐人應得的部分財產(欺詐人自己的財產)也視為非法取得的他人財產。其結果是,糾正了一個不正義,同時又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不正義,這同樣是不妥當的。關于數額,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即“數額較大”的標準是什么。由于訴訟欺詐涉案數額大,較一般欺詐行為社會危害性更為嚴重,因此,訴訟欺詐構成詐騙罪的“數額較大”不應以普通詐騙罪的“數額較大”為標準,也許比照金融詐騙罪的“數額較大”的標準較為妥當。3.未遂與罪數的認定行為人為實施訴訟欺詐而事先偽造印章以偽造或變造有關合同、協(xié)議等證據的,屬于詐騙罪的預備;通過出示虛假的證據而向法院提起訴訟時,就是詐騙行為的著手;法院在受理欺詐人的虛假訴訟后,并沒有陷入錯誤認識,或者雖已陷入錯誤認識但并未作出財產處分決定,或者雖已作出財產處分決定但還未將受害人的財產轉移給詐騙人或第三人所有的,屬于詐騙未遂。行為人為了騙取有利于自己的勝訴判決,往往使用法律所禁止的手段,如偽造并使用偽造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的印章進行詐騙,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進行詐騙。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按照從一重罪處斷的原則進行處理。(二)程序操作由于訴訟欺詐之構成詐騙罪以行為人向法院提起虛假的民事訴訟為前提,既涉及民事訴訟程序,又涉及刑事訴訟程序,所以程序上如何銜接也是值得考慮的一個問題;否則,既不利于對犯罪的懲治,也可能不當地侵害公民的合法權利,并且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由于訴訟欺詐行為有不同的發(fā)展過程(預備、未遂或既遂),因此,程序上的處理也有不同,大致有三:1.如果行為人為實施訴訟欺詐而事先偽造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的印章并以該印章偽造或變造有關合同或協(xié)議,但還未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可直接啟動刑事訴訟程序,追究行為人偽造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印章行為的刑事責任。2.如果法院已經受理欺詐人的虛假訴訟,但并沒有陷入錯誤認識,或者雖已陷入錯誤認識但并末作出財產處分決定的,可直接由民事訴訟轉入刑事訴訟,原來的民事訴訟程序停止進行。3.如果法院已經受理欺詐人的虛假訴訟并已作出財產處分決定的,則終止執(zhí)行該民事裁判;已經執(zhí)行的直接向當事人追繳贓款贓物即可,原來的民事判決如不屬于枉法裁判,就沒有必要啟動再審、執(zhí)行回轉的煩瑣程序,以盡早懲治犯罪人,保護公私財產并節(jié)省司法資源。五、規(guī)制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立法建議(一)新罪名的歸類在立法完善上有兩個方向,一是增設“故意妨害審判活動罪”或“偽造民事證據罪”等妨害司法罪一類的新罪名,二是增設“訴訟欺詐罪”或“訴訟詐騙罪”等侵犯財產罪一類的新罪名。之所以出現罪名歸類的困惑,主要原因在于訴訟欺詐所侵犯的是復雜客體。根據我國刑法理論,當犯罪侵犯復雜客體時,犯罪性質應由主要客體決定,因此如何歸類關鍵是對訴訟欺詐主要客體的認定?!洞饛汀氛J為訴訟欺詐侵犯的主要客體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審判活動,若此則應歸入妨害司法罪中,不少人亦持此觀點。該觀點分析訴訟欺詐所侵犯的兩個客體的關系是:訴訟欺詐不侵犯司法機關的正?;顒泳蜔o法取得財物,故而其侵犯的結果首先是司法機關的正?;顒?,然后才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訴訟欺詐一旦發(fā)生,對司法機關正?;顒拥挠绊懯潜厝坏模鴮截敭a所有權的侵犯是否得以最終完成仍是或然的;訴訟欺詐侵犯的二客體間,司法秩序屬于公權范疇,公民財產權屬于私權,而公權大于私權。由此得出結論,在此二者中,更重要、更關鍵的客體應當是司法機關的正?;顒樱皇枪截敭a所有權。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未真正把握訴訟欺詐二客體之間的關系。確定主要客體不能以其受侵害的時間順序、被侵害是否必然及該客體的權利位階為標準。以搶劫罪為例,行為人一般首先實施暴力等手段然后劫取財物,侵犯人身權在先而侵犯財產權在后;搶劫行為一旦著手實行對被害人造成生理傷害和心理恐懼是必然的而能否劫取財物是或然的;且搶劫罪侵犯的人身權作為一種絕對性權利高于財產權,若按上述標準則搶劫罪的主要客體為人身權而非財產權,應當歸入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但刑法卻將搶劫罪規(guī)定在侵犯財產罪一節(jié)中。此外如誣告陷害罪,其與訴訟欺詐有類似之處,都利用訴訟的手段,采用捏造事實偽造證據的方法達到非法目的而使對方承擔訴訟的不利后果。誣告陷害罪侵犯的也是復雜客體,也侵害了司法活動,但我國刑法將其規(guī)定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中,而不是妨害司法罪。可見上述確定訴訟欺詐主要客體并以此歸類的標準是錯誤的。事實上,訴訟欺詐行為人積極追求的目的是侵犯財產,而妨害司法只是手段,對于實施該行為將影響正常的審判秩序這一結果并非行為人的實際目的,而是行為人為實現侵財目的而采取的措施不可避免導致的后果,行為人的犯意重在侵財,對妨害司法主觀惡性較小。因此,根據主客觀統(tǒng)一的歸罪原則,應認定訴訟欺詐侵犯的財產權是其主要客體。并且從社會普通價值觀念來看,人民群眾更關注訴訟欺詐所侵害的自身合法財產權利,對于因訴訟欺詐而導致的民事敗訴、財產受損結果,人民群眾一方面有懲治犯罪者的訴求,而另一方面會認為負有明辨是非、主持正義職責的法院對此亦難辭其咎,如果將懲罰方向著眼于妨害司法,司法機關似乎有推卸責任之嫌。因此從群眾感情和社會效果的角度考慮,刑法對訴訟欺詐的規(guī)定也應以著重保護財產權為妥。另外,將訴訟欺詐歸入侵犯財產罪也符合當前國內外法學理論界和實務界的主流觀點,有利于立法完善后的實踐操作。(二)訴訟欺詐侵財行為的罪名及構成要件1、確定罪名應如何確定其罪名,是“訴訟欺詐罪”還是“訴訟詐騙罪”?筆者認為“訴訟欺詐罪”的表述較好。若將新罪名定為訴訟詐騙罪,與金融詐騙、貸款詐騙等一同歸入侵犯財產罪一節(jié)中似乎較系統(tǒng)、協(xié)調。但需注意的是,金融詐騙等罪名屬于特殊詐騙,與詐騙罪屬法條競合關系,當一行為同時觸犯該數罪名時,一般根據特別條款優(yōu)先的原則直接適用特殊詐騙的條款。若將訴訟欺詐定為訴訟詐騙罪,承認其為特殊詐騙的一種,因其與詐騙罪存在法條競合,在目前刑法沒有規(guī)定訴訟詐騙罪,不能適用特殊條款的情況下,仍可以將其以詐騙罪定罪處罰。而由下文分析可知,訴訟欺詐有其獨特的犯罪構成,并不能為詐騙罪所涵括,因此訴訟欺詐不是詐騙罪。將訴訟欺詐規(guī)定為“訴訟詐騙罪”將會引起誤解和混亂,因而筆者認為將新罪名確定為“訴訟欺詐罪”較妥。2、訴訟欺詐罪的構成要件根據犯罪構成的“四要件說”,本罪的構成要件為: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來賓道路貨運輸從業(yè)資格證模擬考試題庫
- 2024-2025學年高中政治課時分層作業(yè)9訂立合同有學問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5
- 2024-2025學年高中數學課時分層作業(yè)4平面的基本性質含解析蘇教版必修2
- 2024年高中政治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第1課第1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作業(y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2024年高考化學精準押題練第13題化學實驗基礎含解析
- 2024-2025學年高中物理第五章6向心力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 檢驗工作人員年終總結
- 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個人總結
- 外科護士工作計劃報告
- 魯人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15.2《生命最寶貴》聽課評課記錄
- 護工(陪護)培訓教材(完整版)資料
- absciex lc ms qtrapanalyst軟件定量操作Analyst在如右圖的彈出窗口
- 骨科的疼痛管理
- 前列腺癌診斷治療指南
- 中國銀行招聘筆試真題「英語」
- 江蘇省2023年對口單招英語試卷及答案
- GB/T 35506-2017三氟乙酸乙酯(ETFA)
- GB/T 25784-20102,4,6-三硝基苯酚(苦味酸)
- 特種設備安全監(jiān)察指令書填寫規(guī)范(特種設備安全法)參考范本
- 硬筆書法全冊教案共20課時
- 《長方形的面積》-完整版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