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躍華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仿真模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山東省德州市躍華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仿真模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山東省德州市躍華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仿真模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山東省德州市躍華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仿真模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山東省德州市躍華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仿真模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德州市躍華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仿真模擬歷史試卷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為五十年代初畫家李琦表現社會主義農業(yè)現代化的宜傳臥《越走越快》,該作品反映出當時A.我國初步實現了工業(yè)化B.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占主體C.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D.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2.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條例規(guī)定,以前的人口買賣契約全部廢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準視為雇主和雇傭人之關系。該條例A.保護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B.力圖建立平等的社會關系C.實現了生產關系變革 D.有利于重建社會契約精神3.1935年3月,紅軍到達四川劍閣并駐扎了1個多月。在此建立了各級蘇維埃政府,還組織群眾大力宣傳和講解革命真理,留下了城墻上書寫的《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條文等。這些活動A.為遵義會議順利召開創(chuàng)造了條件 B.可佐證長征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種C.表明持久抗戰(zhàn)方針日益深入人心 D.推動了土地革命在全國的順利發(fā)展4.“12月9日,在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發(fā)動下,數千名大中學生沖破重重阻撓,匯集新華門前向當局請愿,提出‘反對防共自治運動’等六項抗日民主要求?!就涡嘘犖樵獾杰娋?zhèn)壓,……這場運動很快發(fā)展為全國性的群眾抗日救亡運動。”這場運動的發(fā)源地是A.南京 B.天津 C.上海 D.北平5.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科舉考試時務策試題為:七省???、江浙源流、外洋備考、舟師御敵、團練鄉(xiāng)勇、火攻制度、海道羅針、平海綜要。這反映出當時科舉考試A.表現出關注現實的求變意識 B.全力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服務C.追求社會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標志著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啟動6.“草市”的發(fā)展是古代商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表現,以下關于草市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時期B.草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間集市,因此政府對草市不實行行政管理C.草市大都出現在水運交通便利的地方D.草市發(fā)展到宋代,除了商業(yè)功能外還具有其它服務功能7.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通過宣言把斗爭矛頭指向反對任何形式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1989年第九次首腦會議,與會各國提出了開啟南北對話以改善發(fā)展中國家地位及加強南南合作等主張。這一變化表明A.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已經建立B.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得到加強C.第三世界國家調整了戰(zhàn)略目標D.南北通過對話解決矛盾和爭端8.1965年3月,蘇共中央全會通過了《關于進一步發(fā)展蘇聯(lián)農業(yè)的刻不容緩的措施》的決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fā)展農業(yè)。1960—1980年,農業(yè)投資總額達3830億盧布,比十月革命后的40多年的農業(yè)投入還高2.5倍。這體現了蘇聯(lián)A.改革重點轉向農業(yè) B.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C.農業(yè)經濟持續(xù)滑坡 D.蘇聯(lián)模式弊端日益暴露9.錢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自秦漢以來的這一制度,到今天民國時代還存在,中國之永為一統(tǒng)一國,此項政治制度實貢獻過其甚大之績效”。“此項政治制度”是A.封邦建國 B.內外朝制 C.郡縣制 D.君主專制10.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把與夷人打交道的外交事務,交給本無外交權的地方封疆大吏去辦理。清政府的這一做法A.順應了時代變化的需要 B.深受天朝上國觀念的影響C.遏制了列強的在華勢力 D.有利于列強控制中國外交11.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思想道德修養(yǎng)比知識文化修養(yǎng)更重要B.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知識文化修養(yǎng)無關C.思想道德修養(yǎng)可以取代知識文化修養(yǎng)D.知識文化修養(yǎng)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相輔相成12.今天下非不稍變舊法也,洋差商局學堂之設,開礦公司之事,電線機器輪船鐵艦之用,不睹其變,反以蔽奸。夫泰西行之而富強、中國行之而奸蠹,何哉?上體太尊而下情不達故也。”激發(fā)該看法走向初步實踐的原因之一是A.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 B.英法聯(lián)軍侵占北京C.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 D.《辛丑條約》的簽訂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華盛頓會議期間,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評價美國的對華政策時說:“美國對中國的野心體現在經濟方面,劃定勢力范圍沒有門戶開放政策有優(yōu)勢。因此,我們不應該認為,美國對華政策是一種自由開明政策。實際上,只要觸犯美國利益,開明自由原則和人道主義精神,都會失去分量。舉個例子:(1921年)11日,中國政府欠美國某大銀行550萬美元到期,但無力償還。美國國務院威脅北京政府說,久借不還會對中華民國的財務政治評級產生嚴重的影響。與此同時,美國銀行家提出要向中國政府預付一筆款子,供其償還上述貸款。這一提議得到美國國務院的支持。美國金融家和政客先是聯(lián)手制造出危險的局面,又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挽救中國,就為中國成為美國金融保護國鋪平了道路。”——摘編自(英)伯特蘭·羅素《中國問題》(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戰(zhàn)后美國對華政策的特點,并說明其政策推行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一戰(zhàn)后美國的對華政策。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經濟全球化的概念開始流行于20世紀80年代,但實際上早在150多年前,馬克思(1818—1883)就已經致力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他指出,生產力的發(fā)展進步推動了人類歷史由狹隘性的地域性歷史發(fā)展為開放的世界歷史,也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產生。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世界歷史形成和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直接推動者。馬克思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本性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在一國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發(fā)展的驚人生產力和財富增長的狹小基礎形成矛盾,資本輸出國外,不是因為它在國內絕對過剩,而是因為在國外利潤率更高。所以,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的生命線。由資本對外擴張推動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場不斷拓展,兼具破壞性和建設性雙重屬性,既實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體現了國際剝削關系,又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社會化大生產的發(fā)展。世界市場的形成推動了世界經濟呈現出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趨勢。因此,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是難以避免的。——摘編自富麗明《經濟全球化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比較》等(1)根據材料,概括馬克思有關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思想主張。(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根據材料中“從前推著走”到“現在跟著走”,想象未來要“將來騎著走”,說明從前和現在的耕作方式沒有根本性的轉變,當時還是以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占主體,故B選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從前、現在的耕作方式及展望未來的耕作方式,無法得出我國初步實現了工業(yè)化,故A選項錯誤;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是指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yōu)楣兄疲牧蠜]有體現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故C選項錯誤;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形式,材料沒有體現小農經濟的特點,故D選項錯誤。2、B【解析】

依據材料“以前的人口買賣契約全部廢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準視為雇主和雇傭人之關系”并結合辛亥革命的史實可知,南京臨時政府規(guī)定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表明其力圖建立平等的社會關系。B正確;材料未涉及對工商業(yè)的保護的措施,A排除;材料措施只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涉及對生產關系的變革,C排除;材料中的措施不能證明南京臨時政府重建社會契約精神的想法,D排除。故選B。3、B【解析】

依據材料“1935年3月”“建立了各級蘇維埃政府,還組織群眾大力宣傳和講解革命真理,留下了城墻上書寫的《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條文等”并結合長征過程可知,共產黨的這些舉措對于喚醒民眾,發(fā)展工農武裝,開辟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B正確;遵義會議于1935年1月召開,不可能為遵義會議做準備,A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國共十年對峙,持久抗戰(zhàn)的方針還未產生,C錯誤;在全國順利發(fā)展的說法有誤,D錯誤。故選B。4、D【解析】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地下組織領導下,大中學生進行的以“反對防共自治運動”為目標的一二九運動發(fā)源地是北平,D項正確;南京、天津和上海,均不是一二九運動的發(fā)源地,ABC三項錯誤。5、A【解析】

材料文字“七省???、江浙源流、外洋備考、舟師御敵、團練鄉(xiāng)勇、火攻制度、海道羅針、平海綜要”反映了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當時國家面臨海戰(zhàn)、海防方面的重要問題和急需了解的知識,材料體現了科舉制對現實的關注,A正確;太平天國運動尚未興起,排除B;時務策試題圍繞的主題局限在海戰(zhàn)海防,無法追求人才多元化,排除C;近代教育起步是在洋務運動時期,排除D。6、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草市是受到政府監(jiān)管的,因為在《南齊書》中提到“草市尉”一職,B選項錯誤,符合題意。ACD關于草市的描述是正確的,排除。7、C【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不結盟運動反映了第三世界國際力量的崛起,從60年代到80年代,不結盟運動的宗旨由最初反對殖民主義到提出開啟南北對話及加強南南合作的主張,說明第三世界國家調整了戰(zhàn)略目標,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當今世界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尚未建立;B選項錯誤,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不結盟運動宗旨的變化,并未體現多極化趨勢的加強;D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不結盟運動對開啟南北對話的提議,并未體現南北對話的結果。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8、D【解析】

1965年后,蘇共中央認識到發(fā)展農業(yè)的重要性,不斷加大農業(yè)投入,但農業(yè)總產值和人均實際收入卻連年下降,體現出蘇聯(lián)模式弊端日益暴露,D項正確;六七十年代蘇聯(lián)改革重點在工業(yè)而非農業(yè),A項錯誤;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和農業(yè)經濟持續(xù)滑坡,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BC兩項錯誤。9、C【解析】

從題中關鍵信息“秦漢以來”“中國之永為一統(tǒng)一國,此項政治制度實貢獻過其甚大之績效?!笨芍X穆強調的是郡縣制在鞏固統(tǒng)一方面的積極作用,故C正確;秦漢時期實行的郡縣制,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實行,排除A;內外朝是漢代實行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民國時期已經消失,排除B;君主專制民國時期已經不存在,排除D。故選C。故選C【點睛】郡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從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經濟發(fā)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10、B【解析】

把外交事務交給“無外交權的地方封疆大吏”說明清政府深受天朝上國的傳統(tǒng)觀念影響,B項正確;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用地方官員辦外交落后于時代潮流,A項錯誤;地方大員辦外交不能遏制列強的侵略,C項錯誤;地方封疆大吏辦外交不是列強控制中國外交的條件,D項錯誤。11、A【解析】

根據材料“智慧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可知但丁認為道德比文化更重要,A選項符合題意;B選項說法與材料“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沖突,排除;C選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選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答案為A。12、C【解析】試題分析:該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旨在考查學生的閱讀史料與對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非不稍變舊法也”、“上體太尊而下情不達”等處可以發(fā)現提出看法的人針對的是洋務派觀點,造成該思想走向實踐的主要從《馬關條約》之后,故C項正確。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甲午戰(zhàn)爭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特點:以經濟擴張為主,體現金元外交特點。背景:一戰(zhàn)后,美國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歐洲列強實力衰弱;中國處于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危機嚴重;五四運動促進中國反帝愛國運動發(fā)展。(2)美國打著自由開明、人道主義等旗號,以援助中國為名,實質上是借經濟手段加強對中國的控制;利益至上是其對華政策的出發(fā)點,正是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20世紀20年代后,美國商品和資本不斷向中國滲透,逐步取得對華經濟侵略的優(yōu)勢地位。【解析】

(1)特點:依據材料“只要觸犯美國利益,開明自由原則和人道主義精神,都會失去分量”來看,一戰(zhàn)后美國對華政策以經濟擴張為主,體現金元外交特點;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zhàn)后美國經濟實力迅速增長,同時歐洲國家實力衰弱。而中國處于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危機嚴重,又有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導致美國對中國有了此政策。(2)依據材料“美國金融家和政客先是聯(lián)手制造出危險的局面,又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挽救中國,就為中國成為美國金融保護國鋪平了道路”來看,美國打著人道主義旗號援助中國,實質上是借助經濟手段控制中國,達到維護其利益的目的,最終導致20世紀20年代后,美國商品和資本不斷向中國滲透,逐步取得對華經濟侵略的優(yōu)勢地位。14、(1)主張:生產力的發(fā)展是經濟全球化出現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直接推動力;資本主義推動的全球化兼具侵略性和建設性雙重性質;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危機和災難的全球化。(2)背景:馬克思對人類社會歷史和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深入研究;工業(yè)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形成;歐洲三大理論成果提供了思想基礎?!窘馕觥?/p>

(1)問,“主張”,依據材料信息“他指出,生產力的發(fā)展進步推動了人類歷史由狹隘性的地域性歷史發(fā)展為開放的世界歷史,也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產生。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世界歷史形成和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