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總則1.0.1為了在黃土地區(qū)建筑物和構筑物(以下均簡稱建筑物)地基病害的勘察和治理設計、施工、檢測及監(jiān)測中,做到技術先進、安全適用、經(jīng)濟合理、節(jié)能環(huán)保,制定本規(guī)程。1.0.2本規(guī)程適用于陜西省黃土地區(qū)建筑物地基病害的勘察和治理設計、施工、檢測及監(jiān)測。1.0.3建筑物地基病害勘察與治理設計、施工、檢測及監(jiān)測除應符合本規(guī)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2術語和符號2.1術語2.1.1黃土地基病害loessfoundationdisaster黃土地區(qū)的建筑物,因地基土浸水濕陷等原因引起的不均勻沉降、傾斜和裂縫等。2.1.2坑式靜壓樁托換法pit-jackedpileunderpinning預先在既有建筑物基礎下開挖工作坑,利用既有建筑物自重作為反力,用千斤頂將預制樁或鋼管樁分段連續(xù)壓入地基土中的地基加固方法。2.1.3導坑式人工挖孔樁托換法pit-hand-dugpileunderpinning預先在既有建筑物基礎下開挖工作導坑,在導坑內(nèi)人工開挖樁孔至樁端持力層后,澆筑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至基礎底面的地基加固方法。2.1.4注漿法groutingimprovement指用氣壓、液壓或電化學方法,把某些對巖土具有膠結固化作用的漿材注入巖土體裂隙或孔隙,以改變原巖土體物理力學特性的地基加固方法。2.1.5掏土糾傾法soildiggingandrectifyingmethod在傾斜建筑物沉降相對較小的一側地基中間隔掏土,人為使該側地基土產(chǎn)生變形,迫使該側基礎沉降,以減小建筑物沉降差、傾斜或減輕上部結構病害的地基治理方法。2.1.6注水糾傾法waterrectifyingmethod在建筑物沉降相對較小的一側地基土中注水,利用黃土浸水濕陷的特性,增加該側地基沉降,以減小建筑物、傾斜或減輕上部結構病害的地基治理方法。2.1.7堆載加壓糾傾法heapingpressurerectifyingmethod在建筑物沉降相對較小的一側施加臨時荷載,增加該側地基沉降,以減小建筑物、傾斜或減輕上部結構病害的地基治理方法。2.1.8頂升糾傾法jackingcorrectionmethod在建筑物沉降相對較大的部位采用千斤頂頂升的措施,使建筑物沿某一點或某一直線作整體平面轉動,以減小建筑物沉降差和傾斜的地基治理方法。2.1.9防水墻法waterproofwallmethod在建筑物四周或某一部位,設置不透水或透水性差的墻體狀構筑物,用以阻止浸入地下的水體向地基土中滲透的方法。2.1.10回傾速率returnrate建筑物糾傾時,頂部固定監(jiān)測點回傾方向的每日水平變位值。2.1.11信息化施工informationalconstruction通過分析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條件變化并結合變形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及時調整和完善治理設計和施工方案的施工過程。2.2符號2.2.1作用和作用效應——注漿壓力——注漿時間——注漿終端點的地下水壓力水頭——單位時間的注漿量或注漿速率——最大注漿壓力——該處地基土承受的壓力值——地基土承受的壓力值M——傾斜力矩Qk——建筑物需頂升的豎向荷載標準值Na——頂升支承點千斤頂?shù)墓ぷ骱奢d設計值2.2.2材料的性能和抗力Ra——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qsia——樁周第i層土的側摩阻力特征值qpa——樁的端阻力特征值——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樁體試塊(邊長為150mm立方體)標準養(yǎng)護28d的立方體抗壓強度平均值——處理后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水的重度n——土的孔隙率——水和漿液在同溫下的粘度——可注入漿液的體積和土體孔隙體積——硅酸鈉溶液的密度——地基土的內(nèi)聚力——地基土的內(nèi)摩擦角——地基土的天然重度W0——地基土加固前含水量W’——地基土加固后平均含水量γt——地基土加固前重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E——地基土的壓縮模量;——地基土的泊松比q——地基土抗剪承載力δsi——第i層土的濕陷系數(shù)Ws——浸水飽和含水率W——地基土天然含水率K——地基土的基床系數(shù)2.2.3幾何參數(shù)up——樁身外周長li——樁穿越第層土的厚度Ap——樁端面積或樁身截面積h——樁入土深度——注漿管(孔)半徑——漿液的設計擴散半徑——注漿孔設計注漿長度或高度——單孔設計注漿量——注漿孔上端距地表埋深——施工中的實際單孔注漿量d——石灰樁設計樁徑q——石灰樁每延米灌灰量Δw——樁間土的脫水量——基礎迫降量目標值——傾斜方向基礎兩側沉降差——建筑物頂部水平偏移值——水平糾傾量目標設計值——糾傾方向建筑物寬度——殘留沉降值——自室外地坪算起的建筑物高度Sc——基礎迫降量施工值——基礎迫降量目標值c——預留滯后沉降值V——總掏土量F——基礎面積At——單位基礎面積下掏土面積——掏土孔間距r——掏土孔半徑Δ——浸水沉降量計算值hi——第i層土的厚度Q——總注水量V——需要注水的土體體積S——基礎沉降最大一側邊緣的平均沉降量F——基底面積B——基礎傾斜方向的寬度?hi——計算點頂升量li——轉動點(軸)至計算頂升點的水平距離L——轉動點(軸)至沉降最大點的水平距離SV——建筑物設計頂升量2.2.4設計參數(shù)和計算系數(shù)ξp——樁端阻力修正系數(shù)——樁間土承載力折減系數(shù)——面積置換率——樁身強度折減系數(shù)——漿液與水的粘度比k——水在土中的滲透系數(shù)——灌注系數(shù)——注漿充盈系數(shù)ηc——石灰樁充盈系數(shù)——經(jīng)驗系數(shù)——相對塑性區(qū)半徑系數(shù)——擴大系數(shù)n——頂升點個數(shù)K——安全系數(shù)3基本規(guī)定3.0.1黃土地基病害治理應按照先勘察、再設計、后施工的工作程序進行。3.0.2黃土地基病害治理前,應對建筑物上部結構及地基基礎進行檢測和鑒定。當確認建筑結構和構件滿足施工安全要求時,可直接進行地基病害治理施工;當不滿足施工安全要求時,應先對其進行施工加固。條文說明:3.0.2對病害建筑物上部結構及地基基礎進行檢測和鑒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確定對地基病害進行治理后,建筑物能否滿足正常使用要求,是否需要對建筑物進行加固;二是承重結構和構件能否滿足對地基病害治理時的施工安全要求,當對施工安全有影響時,應預先對承重結構和構件進行加固。3.0.3在勘察設計前應收集與建筑物和場地相關的資料和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1場地水文、降雨量、地形地貌及原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不良地質作用發(fā)育情況,如地裂縫、采空區(qū)、地面塌陷、防空洞等;2建筑物的原設計、施工、檢測和驗收資料,如建筑物的功能、結構類型、基礎類型與埋深、平面布置和尺寸、基底壓力、地基處理方案、隱蔽工程施工記錄、竣工圖等;3建筑物室內(nèi)外管線、地下設施的設計與施工資料;4建筑物使用、改擴建及前期的加固資料;5建筑物上部結構和基礎的檢測和鑒定資料;6建筑物沉降、裂縫、傾斜等變形監(jiān)測資料,場地地下水位觀測資料;7鄰建筑物的結構類型、基礎類型、基礎埋深、地基處理情況和質量狀況等;8建筑物及周邊管網(wǎng)、設施在使用過程中的異常變化情況,如是否有異常損壞、滲漏等現(xiàn)象;9周邊和鄰近新建建筑物與地下工程的基坑開挖、降水等資料。條文說明:3.0.3黃土地區(qū)多為坡地,地形地貌復雜,且往往伴隨有挖填方,因此收集場地建設前的地形地貌資料很有必要,能為判斷場地是否進行過挖填及判斷原地表水的流向提供依據(jù);原建筑物的勘察、設計、施工、檢測和驗收資料,使用情況,改擴建及前期的加固資料,建筑物的鑒定資料及沉降、裂縫和傾斜等變形觀測資料等等,對確定地基病害的勘察與治理方案十分重要,也需要收集;黃土一般具有濕陷性,因此收集與降雨及地下水有關的資料也很有必要。3.0.4治理設計前應根據(jù)建筑物結構特點、地基基礎情況、病害現(xiàn)狀及后期的使用要求,與業(yè)主協(xié)商,選擇以下治理目標和方式:1治理目標可分為阻止建筑物沉降或不均勻沉降、增強建筑物地基承載能力、對原有地基進行托換和對建筑物進行糾傾;2治理方式可分為永久性治理和應急治理、整體治理和局部治理。條文說明:3.0.4大多數(shù)情況下治理目標確定為阻止建筑物沉降或不均勻沉降、增強建筑物地基承載能力、對原有地基進行托換以確保地基安全性,即維持沉降現(xiàn)狀即可,這樣治理費用相對較低;有些情況下需要糾傾,即使建筑物回到不均勻沉降前的狀態(tài)或使沉降量均勻,這主要取決于業(yè)主的需求,因此應和業(yè)主商量確定。大多數(shù)情況下治理方式應確定為永久性治理,即治理后的地基狀態(tài)能夠滿足建筑物正常剩余服務期限要求;個別情況下亦可根據(jù)業(yè)主要求,只采取應急或臨時治理。至于是采取局部加固還是整體加固,則主要與建筑物的結構類型、有無變形縫、造成病害的原因等,應考慮多種因素影響綜合確定。3.0.5治理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通過地基治理方案的實施,使建筑物地基不均勻沉降盡快趨于穩(wěn)定,達到安全使用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安全儲備;2治理方案應便于實施,對環(huán)境污染??;3施工質量易于控制,對建筑物產(chǎn)生的附加沉降??;4治理時應避免對建筑物的使用造成大的影響。條文說明:3.0.5每一種地基病害治理方法都有其適用性及優(yōu)缺點,因此治理設計時應分別從預期效果,施工難易程度,施工可行性和安全性,施工材料來源和運輸條件,以及對臨近建筑和周邊環(huán)境影響等多方面進行技術經(jīng)濟分析和方案比較,確定適宜的治理方法。3.0.6黃土地基病害治理設計時,應進行下列驗算:1地基承載力和變形;2基礎抗彎、抗剪、抗沖切承載力;3地基穩(wěn)定性。地基承載力、變形及穩(wěn)定性驗算應符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和《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的有關規(guī)定。3.0.7治理后的建筑物地基基礎使用年限,不應小于既有建筑物剩余使用年限。3.0.8黃土地基病害治理,可根據(jù)地基病害特點和治理要求,采用單一方法進行治理,也可采用多種治理方法進行綜合治理。條文說明:3.0.8有些地基病害采用單一的治理方法很難達到治理目標,需要采用兩種或多種方法進行綜合治理,比如堆載加壓糾傾法往往與陶土法或浸水法聯(lián)合使用。3.0.9治理方法確定后,應通過現(xiàn)場試驗驗證設計參數(shù)的合理性和施工的可行性,并確定施工工藝流程。3.0.10黃土地基病害治理應采用信息化施工。治理前應建立建筑物變形和病害監(jiān)測系統(tǒng)并及時進行監(jiān)測,掌握建筑物病害變化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施工過程中,應同步開展建筑物的變形和病害監(jiān)測,根據(jù)監(jiān)測結果及時調整設計、施工工藝和方法、施工順序等,減小治理施工對建筑物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條文說明:3.0.10地基治理施工過程可能會對地基造成不良影響并引起新的附加沉降,這種附加沉降和已有地基現(xiàn)狀變形疊加在一起,成為或接近治理完成后建構筑物的最終沉降,它是判斷地基治理是否有效、地基變形是否能夠滿足現(xiàn)有國家建設法規(guī)變形要求的判斷依據(jù)。沉降觀測結果是指導信息化施工的依據(jù),當發(fā)現(xiàn)建(構)筑物或設備基礎的沉降突然增大或出現(xiàn)異常情況時,應立即采取應急措施,確保治理期間建筑物和作業(yè)人員安全。3.0.11勘察、治理設計與施工應由具有相應資質和經(jīng)驗的單位和專業(yè)人員承擔,建筑物變形監(jiān)測應由第三方監(jiān)測機構承擔。3.0.12治理施工前應編制詳細的設計和施工方案,并經(jīng)相關專家論證評審通過后方可實施。3.0.13黃土地基病害治理宜優(yōu)先對地基基礎進行加固,待其變形穩(wěn)定后,再對上部結構進行加固。當上部結構整體性較差難以直接進行地基病害治理或需要對建筑物進行頂升或強力糾偏時,亦可考慮先對上部結構或部分構件進行加固。3.0.14質量檢測的方法和數(shù)量應視建筑物重要性等級、病害危害程度、建筑物剩余使用年限、場地環(huán)境因素、加固方法、加固體形狀、實施可行性等因素綜合確定。3.0.15質量檢測時,檢測點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質量檢測位置和部位應有代表性;2施工中出現(xiàn)異常情況或地基情況復雜且可能對施工質量產(chǎn)生影響的位置或部位應布置檢測點;3施工出現(xiàn)異常情況時,檢測點數(shù)量應適當增加;4對于治理施工中基礎外圍輔助性的坑、槽回填,也應進行壓實度等回填質量檢測,每個坑、槽每層不宜少于1個點。3.0.16治理施工前應做好以下準備工作:1治理設計施工圖紙;2編制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和應急預案;3施工人員配置到位,機具、材料齊全;4布置監(jiān)測網(wǎng)點并進行不少于2次監(jiān)測;5清除施工范圍內(nèi)雜物、障礙,采取圍護和其他安全、環(huán)保措施;6測量放線并做好標志。3.0.17病害治理施工完成后,應結合施工質量檢測結果與變形觀測結果,綜合評價治理施工質量與效果。3.0.18建筑物糾傾需要調整的沉降量應根據(jù)建筑物實際沉降情況和使用要求確定。既有建筑物糾傾后,傾斜及沉降變形應滿足設計要求。對尚未通過驗收的新建建筑物,糾傾后應符合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的要求。條文說明:3.0.18本條給出了頂升糾傾所需要調整的沉降量確定的原則,一方面取決于建筑實際不均勻沉降現(xiàn)狀,另一方面考慮建筑物使用要求。3.0.19糾傾施工時,應復核施加施工荷載(如糾傾力矩)后的地基承載力、變形和穩(wěn)定性,當?shù)鼗荒軡M足要求時,應先進行地基加固;施加堆載或加壓的構件、治理過程中遭受沖切力和彎曲作用的構件、施工后應力變化明顯的構件等均應進行強度及變形驗算,不滿足設計要求時,應先對構件進行加固。條文說明:3.0.19基礎強度或剛度不足時,堆載可能起不到糾傾的作用,反而破壞基礎。3.0.20建筑物治理或糾傾設計文件應包括傾斜或裂縫建筑物現(xiàn)狀、建筑物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裂縫或傾斜原因分析、地基加固或糾傾設計、施工方法、監(jiān)測方案及檢測要求、結構加固設計、施工安全和防護技術措施、環(huán)境保護等內(nèi)容。對在糾傾的同時也進行地基基礎托換、加固處理的工程,其設計文件尚應包含地基基礎托換、加固設計與施工等內(nèi)容。條文說明:3.0.20建筑物治理或糾傾設計文件應將建筑物地基病害、傾斜的調查、分析主要結論包含其中,因為這是治理設計的依據(jù)。本規(guī)程糾傾對象主要為黃土地基上由于地基濕陷或壓縮導致的不均勻沉降的建筑物,一般均需先進行地基基礎托換、加固處理,再利用托換、加固后地基或基礎作為反力基座進行頂升糾傾,但作為設計文件,它是一個整體,不能分開。3.0.21施工前應根據(jù)建筑物特點、施工工藝及周邊環(huán)境條件制定相應的安全應急預案。3.0.22電工必須經(jīng)專業(yè)培訓考核,取得作業(yè)證后方可上崗,施工現(xiàn)場的電源、電路的安裝和拆除必須由電工操作,并嚴格遵守《施工現(xiàn)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guī)范》(JGJ46)有關規(guī)定。3.0.23機械設備操作人員上崗前應進行培訓,機械設備應及時檢修,杜絕違章操作和使用存在安全隱患的機械設備。3.0.24施工過程中,噪聲、廢氣、廢水與固體廢物的排放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3.0.25黃土地基病害治理工程完成后,應按《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GB50025)的有關規(guī)定,對建筑物及其附近的給排水管網(wǎng)和地面排水設施采取嚴格防水措施。
4地基病害勘察4.1一般規(guī)定4.1.1黃土地基病害勘察應查明建筑場地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與環(huán)境地質條件、地基受力層和壓縮層深度內(nèi)地層結構和工程特性指標、地基病害原因等,為病害治理提供依據(jù)和設計參數(shù)。條文說明:4.1.1地基病害勘察是黃土地基病害治理的基礎,也是地基加固設計的依據(jù)。無勘察資料的設計是盲目的、冒險的,其可靠性也無從判別。4.1.2勘察前應編制地基病害勘察方案??辈旆桨敢嗽谑占瘓龅匾延锌辈?、設計、施工、檢測與監(jiān)測等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現(xiàn)場地基病害調查后編制。在勘探過程中可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對勘察方案進行調整。條文說明:4.1.2勘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地層、環(huán)境地質、地基處理與病害等情況可能與收集到的資料、事先分析預測結果不同,為便于查明病害原因,可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異常情況及時調整鉆孔、探井、探坑位置及深度,或者調整勘察工作量。地基病害勘察不同于一般的新建場地勘察,勘察設計人員對地基病害的勘察、治理經(jīng)驗也決定了勘察成果的深度和質量,從而影響治理效果,所以建設單位在選擇勘察單位和人員時要相對慎重一些。4.1.3黃土地基病害勘察手段,應在現(xiàn)場地基病害調查的基礎上,采用鉆探、井探、槽探、原位測試及室內(nèi)試驗等綜合勘察手段,當勘察范圍較大時,宜增加物探手段。地基病害調查與分析工作應貫穿于病害勘察、治理的全過程當中。條文說明:4.1.3由于受各種條件所限,地基病害勘察的成果不一定非常全面,在治理過程中揭示的情況比勘察成果將更加完善,因此通過對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新情況進一步分析,按照動態(tài)設計、信息法施工原則,將會使治理措施更加合理。4.1.4勘察應符合詳細勘察或施工勘察的要求,勘察成果深度應滿足病害治理設計和施工的需要。4.1.5黃土地基病害勘察應包括下列內(nèi)容:1查明建筑物地基基礎、主體與圍護結構的不均勻沉降、裂縫等病害特征;2查明地基主要受力層及壓縮層深度內(nèi)地層的組成、時代、成因,查明工程建設前后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標的變化;3查明場地不良地質作用類型、成因及分布;4查明工程建設前后場地地下水變化情況及其與病害的關系;5查明黃土地基的濕陷性、壓縮性等工程特性指標的平面分布及隨深度變化情況;6查明地基病害形成的原因;7確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學參數(shù)、承載力,提供地基變形計算、地基處理與糾傾設計需要的相關參數(shù);8提出地基病害治理、基礎加固及糾傾設計方案及建議。條文說明:4.1.5黃土地基病害勘察應以查明形成地基病害的原因、地基現(xiàn)狀、滿足可能采取的地基處理、糾傾設計等需要為主要目的。4.1.6根據(jù)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建筑變形、地基治理難易程度等因素,將地基復雜程度等級分為以下三級:1一級(復雜):工程建設前原始地形起伏大,地貌、地層復雜,基礎下沉或主體開裂變形顯著,工程建設前后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標變化大,病害治理難度大。2二級(中等):工程建設前原始地形起伏較大,地貌、地層較復雜,基礎下沉或主體結構開裂變形較明顯,工程建設前后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標變化較大,病害治理難度較大。3三級(簡單):工程建設前原始地形平緩,地貌、地層簡單,基礎下沉或主體結構開裂變形輕微,工程建設前后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標變化不明顯,病害治理難度較小。條文說明:4.1.6對發(fā)生病害的建筑物進行地基復雜程度分類,是為了便于進行黃土地基病害勘察的工作量布置。4.1.7地基病害現(xiàn)場調查發(fā)現(xiàn)管網(wǎng)滲漏時,應立即采取措施關閉滲漏源,并及時排除管道及基礎附近的積水,防止?jié)B漏范圍擴大,地基病害程度加劇。條文說明:4.1.7管網(wǎng)滲漏與濕陷性黃土地基病害形成的因果關系及其密切,一般情況下若滲漏水源從管溝的裂縫處滲漏到濕陷性黃土地基中,會造成不均勻濕陷并形成飽和軟黃土,地基局部強度急劇降低,基礎下沉,差異沉降導致建筑物開裂。一般在每年集中供暖、雨季期間及供水管網(wǎng)年久失修時,往往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因此物業(yè)管理維護人員應注意觀察檢查井的積水與變化情況,也要注意掌握水量的耗損情況,當發(fā)現(xiàn)檢查井內(nèi)積水異常、水的耗損量增大、地面或墻體出現(xiàn)下沉或開裂的跡象等情況時,應及時采取措施,關閉滲漏源,抽取積水。這些措施可以防止?jié)B漏范圍擴大,地基病害程度加劇,降低后期治理的難度和費用。4.1.8當?shù)鼗鶠闈裣菪酝翆訒r,鉆探宜采用干鉆工藝。4.1.9鉆孔、探井、探坑、探槽等勘探工作完成后,應按要求進行夯實回填,基礎以外回填土的壓實系數(shù)不應小于0.93,基礎下土回填土的壓實系數(shù)不應小于0.97,并恢復原地面及相關防、排水設施。若夯實回填困難時,可采用強度不低于C15的混凝土或水泥土漿澆筑回填。條文說明:4.1.9對于勘察過程中及管網(wǎng)檢查時布置的鉆孔、探井、探坑、探槽等,要按照設計要求作好恢復工作,防止遺留隱患。對基礎以外不作為持力層的地基土,宜采用素土或灰土夯實回填,以免形成地表水的滲漏通道;對作為直接持力層的回填土其回填質量要求宜保持同原設計一致或提高回填等級。管網(wǎng)恢復應提高防腐、防水措施,若原為磚砌管溝宜改為鋼筋混凝土防滲管溝。4.2病害調查4.2.1地基病害調查應詳細了解地基病害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和特征,并結合收集的相關資料和前期變形監(jiān)測結果,初步分析出現(xiàn)地基病害的原因。4.2.2地基病害調查應包括建筑物地基基礎、主體結構、管網(wǎng)系統(tǒng)及周邊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情況以及發(fā)展過程等內(nèi)容。4.2.3地基基礎調查內(nèi)容應包括地基基礎變形情況、場地穩(wěn)定性、地層結構、基底壓力、基礎的工作狀態(tài)、地基土含水率等工程指標變化、地下水變化、基礎持力層和軟弱下臥層分布特征、水土腐蝕性等。4.2.4主體結構調查內(nèi)容除應包括建筑物裂縫、差異沉降和傾斜情況外,還應包括主體結構類型、結構的變形和裂縫特征、結構整體性、活荷載變化等。4.2.5管道系統(tǒng)調查內(nèi)容應包括管道的使用功能、平面布置、埋設方式、是否有滲漏現(xiàn)象等。4.2.6周邊環(huán)境條件調查應包括以下內(nèi)容:1地面、道路及既有建筑物的變形情況;2場地及其附近工程建設前后地形和地貌變化情況;3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情況;4臨近的新建建筑物和地下工程對病害建筑物的影響情況;5臨近深基坑開挖和降水施工及其影響情況;6場地不良地質作用發(fā)育情況及其影響程度。條文說明:4.2.6黃土地基病害調查工作,應在建設方技術、管理人員的配合下,由對地基病害勘察、治理有經(jīng)驗的勘察和結構專業(yè)人員進行,根據(jù)設計和竣工資料進行現(xiàn)場核查,對有疑問的隱蔽點,可同建設方協(xié)商進行局部開挖檢查,特別是要把管網(wǎng)損害、水的滲漏源、基礎開裂等隱患點排查清楚,以便進一步分析原因和布置合理的勘察方案。4.2.7地基病害調查時,可采用查閱資料、走訪了解、照相、攝像、工程測繪、監(jiān)測、測試、測量和局部開挖等方式,并應詳細記錄地基病害特征。4.3勘探工作布置4.3.1勘探工作布置應遵循以下原則:1勘探范圍除應包括出現(xiàn)地基病害的區(qū)域外,還應包括導致地基病害產(chǎn)生的區(qū)域及地基病害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區(qū)域;2勘探點平面布置應能查明地基病害特征和嚴重程度,并便于同原勘察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當病害建筑物原來沒有進行勘察或原勘察資料收集不到時,應在地基病害區(qū)域外圍布置勘探點;3勘探線應沿建筑物周邊布置,有條件時也宜在軸線處布置;4勘探孔深度應穿透不良地基土層進入加固樁樁端持力層,并滿足場地穩(wěn)定性、軟弱下臥層強度驗算和地基變形計算要求;5當需要查明場地的濕陷性及挖填分界線,管網(wǎng)埋設方式、開裂及滲漏范圍,基礎的形式、埋深、分布及裂縫特征等情況時,宜布置適量的探井、探坑或探槽;6勘探孔孔位宜避開建筑物基礎、管網(wǎng)及其他地下構筑物,如必須在上述設施范圍內(nèi)進行勘察作業(yè)時,應由業(yè)主協(xié)調處理,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7充分利用原有勘察資料。條文說明:4.3.1地基病害勘察范圍,應結合現(xiàn)場調查,并考慮地基病害的成因及發(fā)展變化情況,綜合分析后確定,一般包括三個區(qū)域,一是出現(xiàn)地基病害的區(qū)域,二是與地基病害成因有關的區(qū)域,三是受地基病害影響的區(qū)域??碧缴疃炔粌H要穿透填土、濕陷性土、飽和軟黃土等土層,最主要是能確定出可作為加固樁樁端持力層的層位,而且要能滿足場地穩(wěn)定性、軟弱下臥層強度驗算和地基變形計算的要求。4.3.2勘探點的平面布置,應在地基病害復雜程度的基礎上,結合建筑物平面位置、勘探作業(yè)條件、周邊危險源等綜合確定。地基復雜程度為復雜時,勘探點間距宜為10~15m;地基復雜程度為中等時,勘探點間距宜為15~20m;地基復雜程度為簡單時,勘探點間距宜為20~30m。4.3.3勘探孔深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若地基土主要為土層,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20m;2若場地為濕陷性黃土場地應進入非濕陷性地層不小于5m;3若場地為挖填方場地應進入原始地層不小于5m;4若勘探深度30m范圍內(nèi)有基巖分布,應進入基巖面以下不小于3m或進入中等風化層;5應進入樁端持力層不小于3m;6應滿足地基穩(wěn)定性、軟弱下臥層強度驗算和地基變形計算要求。條文說明:4.3.3可作為治理樁端持力層的地層,如非濕陷性的Q2黃土類地層、中低壓縮性的黏性土、中密~密實的砂類土、碎石土或基巖等,它的埋深、層厚、層面起伏變化及工程性質往往是勘察的重點之一,因此要求勘察孔深應進入這些層位一定深度。對于上部為自重濕陷性黃土或欠固結的填土層時,勘察孔深度還應考慮這些地層對于治理樁的負摩阻力影響因素。4.3.4同一場地內(nèi)勘探點數(shù)量不應少于4個,其中采取不擾動土試樣的勘探點數(shù)量不應少于勘探點總數(shù)的2/3,且宜布置適當數(shù)量的采取不擾動土試樣的探井;其余勘探點均應為采取擾動土試樣或原位測試勘探點。條文說明:4.3.4由于場地地基土受滲漏影響土質濕軟,或回填土過厚,造成探井難以開挖或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因此對于探井的布置應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確定,其數(shù)量不作強制性要求。對于不采取不擾動土試樣的鉆孔,為了查明地基土的浸水范圍和浸水深度,以及判斷浸水水源,要求均采取擾動土試樣并進行含水量試驗。4.3.5探井采取不擾動土試樣的間距宜為1m;鉆孔采取不擾動土試樣的間距不宜大于2m,含水率變化較大時宜為1m,并宜與原勘察資料取樣深度相對應;鉆孔取擾動土試樣的間距宜為1m。4.3.6同一場地每一主要持力層采取不擾動土試樣和進行原位測試數(shù)量不應少于6組。采取不擾動土樣應符合行業(yè)標準《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guī)程》JGJ/T87的規(guī)定。4.3.7測試與試驗應符合以下要求:1對有條件的場地,宜進行靜力觸探測試;2勘探過程中,如遇到無法采取不擾動土試樣的地層,除應采取擾動土試樣外,尚應按層進行標準貫入試驗或動力觸探等原位測試,獲取相關評價指標,測試與試驗深度應兼顧同原勘察資料進行對比;3對不擾動土試樣應進行一般物理力學指標、濕陷系數(shù)、自重濕陷系數(shù)、濕陷起始壓力、抗剪強度,滲透系數(shù)、腐蝕性等試驗,當可能采用堆載法糾傾時,應進行機床系數(shù)試驗;對巖石試樣應進行天然和飽和單軸抗壓強度等試驗;4對所取黃土、灰土、黏土、粉質黏土、粉土等擾動土試樣,應進行含水量、界限含水量試驗;對砂礫、碎石土應進行顆粒分析試驗;5對水樣應進行水質分析。4.4地基病害成因分析與評價4.4.1地基病害成因分析應包括以下主要內(nèi)容:1地基土含水量變化、水位變化及其與地基病害關系分析;2黃土濕陷性、濕陷程度、場地濕陷類型與地基病害關系分析;3場地地層結構、地基均勻性與地基病害關系分析;4地基處理方式及深度、管道滲漏等與地基病害關系分析;5建筑物變形監(jiān)測結果與地基病害特征(含沉降、位移、傾斜、開裂等)分析;6地基病害形成原因綜合分析;7地基病害發(fā)展趨勢分析。條文說明:4.4.1地基病害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對于黃土地基而言,主要為兩類,一類是由于滲水引起的,黃土大多具有濕陷性,對水非常敏感,因此管道滲漏、地表積水、地下水位上升等都可能引起黃土地基病害,當然,病害的程度往往與地基濕陷量的大小和滲水量多少成正比;另一類是由挖填方引起的,黃土地區(qū)很多是梁峁區(qū),地形高低不平,建設時需要整平,很多建筑物為半挖半填地基或填方地基,均勻性很差,這種不均勻地基的不均勻沉降會引起黃土地基病害。一般而言,不論黃土地基病害起初是由什么引起的,一旦地基發(fā)生不均勻沉降,首先會將給排水管道接口拉脫,導致生活用水滲漏,滲水又致使地基濕陷或軟化,不均勻沉降進一步加劇,這樣惡性循環(huán),地基病害越來越嚴重。4.4.2地基病害勘察評價應包括以下內(nèi)容:1巖土工程評價。主要包括地基土均勻性、濕陷性、壓縮性、地質環(huán)境、不良地質作用等;2地基病害發(fā)展預測評價。根據(jù)病害現(xiàn)狀分析評價地基病害可能的發(fā)展趨勢與結果,如建筑的最終沉降、開裂或傾斜量的發(fā)展程度和趨勢,病害范圍變化趨勢;3地基基礎使用安全性評價。結合地基病害的發(fā)展預測,評價在正常使用期間的安全可靠性和治理的必要性;4地基基礎適修性評價。結合地基基礎、主體結構鑒定結果綜合確定對地基基礎修復的可能性、適宜性、安全性進行評價;5地基病害治理方案建議。根據(jù)勘察結果和病害分析,對地基病害治理方案進行分析建議。條文說明:4.4.2地基病害勘察評價,主要是綜合考慮巖土工程條件、地基病害發(fā)展的趨勢、地基基礎治理的可行性及適修性等多種因素,選擇安全實用、經(jīng)濟合理的治理方案。對于治理范圍的確定,要基于病害的發(fā)展趨勢,并考慮原建筑物的結構類型、地基基礎與托換樁的共同作用、對建筑物正常使用的影響因素等,綜合分析并與業(yè)主協(xié)商確定合理的治理范圍。4.5勘察成果4.5.1黃土地基病害勘察報告應包括下列內(nèi)容:1勘察目的、任務要求和依據(jù)的技術標準;2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布置;3病害建筑物概況和地基病害調查情況;4場地地形、地貌、地層、地質構造、巖土性質及其變化,地基均勻性等;5地下水埋藏情況、類型、水位及其變化;水和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6治理設計所需的巖土技術參數(shù),包括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強度和變形參數(shù)、地基承載力等,當?shù)叵滤豢赡苌仙龝r,應提供飽和狀態(tài)下的設計參數(shù);治理樁設計參數(shù),對自重濕陷性黃土和欠固結土應提供樁側負摩阻力標準值;糾傾設計可能需要的地基土基床系數(shù)、壓力-濕陷系數(shù)曲線等;基坑或導坑開挖、支護、降水設計參數(shù);7地基病害特征、產(chǎn)生原因及其發(fā)展趨勢;8對可能的地基病害治理方案進行技術經(jīng)濟比較,提出可行的地基治理方案建議。當采用加固樁時,應對加固樁樁型、樁長、樁徑和樁端持力層提出建議,并提供單樁豎向承載力預估值;9提出地基病害治理施工中基坑或導坑的開挖、支護、降水等方案建議,并分析治理施工、降水對病害建筑物和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10提出對治理施工、檢測與監(jiān)測的意見和建議。條文說明:4.5.1不同的病害治理方案,可能對有關土性參數(shù)的關注度有所不同,在地基病害勘察過程中,要及時同治理設計人員溝通,有條件時治理設計人員可在勘察過程中提前介入,確??辈熨Y料滿足設計要求。4.5.2勘察報告附件宜包括下列內(nèi)容:勘察技術要求、平面圖、等值線圖、分區(qū)圖、剖面圖、柱狀圖、展示圖、示意圖、照片、原位測試和室內(nèi)試驗成果,含水量、壓縮性、濕陷性隨深度變化曲線及地基病害前后土性指標變化對比圖件等。條文說明:4.5.2地基病害勘察報告的附件中,與一般工程勘察不同之處主要是增加了能夠反映地基病害前后土性指標變化的相關圖件,如地基病害前后土性指標變化對比圖件,含水量、壓縮性、濕陷性等隨深度變化曲線,含水量、壓縮性、濕陷性等在平面上的分區(qū)圖等等。
5坑式靜壓樁托換法5.1一般規(guī)定5.1.1坑式靜壓樁托換法適用于基礎及地基需要加固治理的下列多層、單層建筑物或荷載不大的小高層建筑物:1地基浸水濕陷,需要阻止不均勻沉降和墻體裂縫發(fā)展的建筑物;2部分墻體出現(xiàn)裂縫或嚴重裂縫,但主體結構承載性能良好,經(jīng)對地基基礎采取補強措施后,上部結構不需或僅需簡單加固,仍可繼續(xù)安全使用的建筑物;3治理難度雖大,但仍有使用價值且難以拆除重建的建筑物;4地基土的承載力或變形不能滿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建筑物。條文說明:5.1.1病害建筑物的沉降未穩(wěn)定或還在發(fā)展,但尚未喪失使用價值,采用樁機托換法對地基基礎進行加固補強后,可阻止建筑物的沉降、裂縫或傾斜繼續(xù)發(fā)展,恢復使用功能。托換法適用于鋼筋混凝土基礎或基礎內(nèi)有底(或圈)梁的多層或單層建筑。千斤頂上的反力梁可利用建筑物的基礎梁或基礎板,對無基礎梁或基礎板的病害建筑,則可將底層墻體加固后再進行坑式靜壓樁施工。當?shù)鼗林泻休^多大塊石、密實砂土夾層或建筑垃圾時,由于樁壓入時難度較大,需要根據(jù)現(xiàn)場試驗確定其適用性。5.1.2靜壓樁可以采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方樁,也可以采用鋼管樁或型鋼樁。預制鋼筋混凝土方樁的配筋可參考附錄A,鋼管樁樁尖結構可參考附錄B。5.1.3靜壓樁托換法加固治理施工采用既有建筑物基礎作為壓樁反力時,應對其強度和剛度、基底壓力等進行驗算。5.2設計5.2.1坑式靜壓樁的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宜通過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確定,初步設計時可按下式估算:(5.2.1)式中:Ra——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kN);up——樁身外周長(m);qsia——樁周第i層土的側摩阻力特征值(kPa),如無試驗數(shù)據(jù)時可按表5.2.1-1的經(jīng)驗值選??;li——樁穿越第層土的厚度(m);qpa——樁的端阻力特征值(kPa),如無試驗數(shù)據(jù)時可按表5.2.1-2的經(jīng)驗值選取;Ap——樁端面積(m2);ξp——靜壓樁端阻力修正系數(shù):當入土樁長L≥16m時取1.0,當9m≤L<16m時取1.10~1.30;當L<9m時宜通過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確定。表5.2.1-1靜壓樁側摩阻力特征值qsia(kPa)土(巖)的名稱土的狀態(tài)物理力學指標樁側摩阻力特征值qsia自重濕陷性黃土、欠固結土-15~-20黏性土流塑軟塑可塑硬可塑硬塑堅硬IL>10.75<IL≤10.50<IL≤0.750.25<IL≤0.50<IL≤0.25IL≤012~2020~2727~3535~4343~4949~52粉土稍密中密密實e>0.90.75≤e≤0.9e<0.7513~2323~3333~44粉、細砂稍密中密密實10<N≤1515<N≤30N>3012~2424~3333~44中砂稍密中密密實10<N≤1515<N≤30N>3016~2727~3737~47粗砂稍密中密密實10<N≤1515<N≤30N>3021~3737~4747~58礫砂稍密中密、密實5<N63.5≤15N63.5>1535~5555~69圓礫、角礫中密、密實N63.5>1080~100碎石、卵石中密、密實N63.5>10100~150全風化巖30<N≤5050~80強風化巖N63.5>1080~150注:1當樁周土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時,按飽和度85%狀態(tài)下的黏土性指標確定側阻力值;2N為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shù);N63.5為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錘擊數(shù);3表中數(shù)值,對鋼樁可取小值,對鋼筋混凝土樁可取大值。表5.2.1-2靜壓樁端阻力特征值qpa(kPa)土(巖)名稱土的狀態(tài)物理力學指標樁入土深度(m)h≤99<h≤1616<h≤25h>25黏性土非濕陷性黃土硬可塑堅硬、硬塑0.25<IL≤0.50IL≤0.25800~12001300~19001200~16001900~27001400~17002700~29001700~22002900~3400粉土中密密實0.75≤e≤0.9e<0.75450~850750~1200650~10001000~1400800~12001200~17001000~15001500~2000粉砂中密、密實N>15700~11001000~15001500~20001700~2500細砂中密、密實N>151300~19001800~24002200~26002500~3400中砂中密、密實N>152000~30002700~32002900~33003200~4000粗砂中密、密實N>152800~37003400~38003600~42004000~4500礫砂中密、密實N>153000~40003800~4800角礫、圓礫中密、密實N63.5>103000~41003800~5000碎石、卵石中密、密實N63.5>103000~42004000~5500全風化巖30≤N<503000~4000強風化巖N63.5>104000~5500注:1N為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shù),N63.5為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錘擊數(shù),N和N63.5值愈大,qpa取值愈大;3表中數(shù)值,對鋼樁可取小值,對鋼筋混凝土樁可取大值。條文說明:5.2.1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可根據(jù)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指標與承載力參數(shù)之間的經(jīng)驗關系來估算。一般作為初步設計階段的估算值,最終應通過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來驗證或整調。各種規(guī)范(規(guī)程)中單樁豎向承載力的估算經(jīng)驗公式基本一致,其表達式基本上都是由樁側總摩阻力和樁端阻力兩部分組成。本規(guī)程推薦的靜壓樁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的計算經(jīng)驗公式,與一般的預制樁承載力計算公式不同點在于多了一個端阻力修正系數(shù)ξp,參考了廣東省工程建設標準《靜壓預制混凝土樁基礎技術規(guī)程》(DBJ/T15-94-2013)中工程試樁資料,當樁長9m≤L<16m時取1.10~1.30,也就是說在此樁長范圍內(nèi)樁端土承擔的荷載有所提高;當樁長小于9m時,有時修正系數(shù)大于1.30,有時卻比較小,離散性較大,所以這種短樁承載力的確定,本規(guī)程建議宜通過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確定。靜壓樁樁側摩阻力特征值qsia主要依據(jù)行業(yè)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表5.3.5-1中的數(shù)值除以安全系數(shù)2所得。對自重濕陷性黃土,依據(jù)國家標準《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GB50025-2004)中表5.7.5,其qsia大小與自重濕陷量計算值大小有關;當樁周土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時,根據(jù)上述規(guī)范的規(guī)定,應按飽和度85%狀態(tài)下的土性指標確定側阻力值,飽和狀態(tài)下的液性指數(shù)可按下式計算:式中Sr—土的飽和度,可取85%;e—土的孔隙比;Gs—土粒比重;—分別為土的液限和塑限含水量,以小數(shù)計。對粉土、粉砂、細砂及各類粘性土,其靜壓樁端阻力特征值qpa也是根據(jù)行業(yè)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中有關混凝土預制樁的極限端阻力標準值除以安全系數(shù)2所得;對于中砂、粗砂、礫砂、碎石類土,因靜壓樁在這些地層中壓樁很困難,在終壓力作用下經(jīng)過一段時間沉降還有所增大,所以本規(guī)程對這些地層的qpa取值要比行業(yè)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所列值除安全系數(shù)2后還要小一些。5.2.2坑式靜壓樁的平面布置應根據(jù)既有建筑物的墻體和基礎類型及荷載大小確定,應布置在結構受力節(jié)點位置,盡可能避開門窗洞口等薄弱部位,可采用一字形、三角形、正方形或梅花形等布樁方式。樁位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縱、橫墻基礎交接處;2承重墻基礎的中間;3獨立基礎的中心或對稱點;4地基受水浸濕可能性大或較大的承重部位。條文說明:5.2.2坑式靜壓樁主要是通過托換樁將建筑物基礎的部分荷載向下傳給較好的土層。樁平面布置都是沿基礎中心軸線或對稱布置,同一個施工坑內(nèi)可布置1~3根樁,絕大部分工程都是采用單樁和雙樁。只有在縱橫墻相交部位,橫墻布置1根和縱墻布置2根即形成三角形的布樁方式。5.2.3鋼筋混凝土預制樁樁徑或邊長宜為150mm~35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30;鋼管樁直徑宜為150mm~450mm,壁厚不得小于6mm,每節(jié)樁長可按施工導坑的凈空高度確定,但不宜大于2m。條文說明:5.2.3坑式靜壓樁主要是在基礎底面以下進行施工,預制樁或鋼管樁的尺寸都應按本條規(guī)定制作或加工。尺寸過大,搬運及操作都很困難。5.2.4鋼管樁管內(nèi)應灌注混凝土,樁管外宜做防腐處理,樁段之間的連接宜用焊接連接;鋼筋混凝土預制樁上下樁節(jié)之間宜通過上、下樁節(jié)預埋鐵件焊接連接。5.2.5坑式靜壓樁的入土深度自基礎底面標高算起,樁尖應穿透濕陷性土層或軟弱土層,并支承在壓縮性較低(或較低)的非濕陷性土層中,樁尖插入非濕陷性土中的深度不宜小于1.0m。條文說明:5.2.5靜壓樁的直徑或邊長較小,將其壓入土中對樁周的土擠密作用較小,在濕陷性黃土地基中采用坑式靜壓樁,不考慮消除土的濕陷性,樁尖應穿透濕陷性黃土層,并應支承在壓縮性低或較低的非濕陷性土層中。5.2.6當既有建筑物基礎承載力不能滿足壓樁反力作用時,應先對原基礎進行加固,如增設鋼筋混凝土底梁、型鋼梁、厚鋼板或鋼筋混凝土托梁,加強基礎結構的承載力和剛度。5.3施工5.3.1坑式靜壓樁施工工藝流程應符合圖5.3.1的規(guī)定:靜壓沉樁靜壓沉樁開挖工作坑確定樁位、吊裝插樁樁身對中調直測量放線接樁再靜壓沉樁終止壓樁檢查驗收移至下一根樁封樁確定處理方案質量記錄補樁不合格圖5.3.1坑式靜壓樁施工工藝流程5.3.2坑式靜壓樁施工應符合以下要求:1施工時,應先在貼近加固治理建筑物基礎一側開挖豎向工作導坑至基礎下部,再在基礎梁、承臺梁或直接在基礎底面下開挖豎向工作坑,必要時應對坑壁采取支護措施。2壓樁施工時,千斤頂應安置在第一節(jié)樁樁頂上部,并安設測力裝置,每壓入一節(jié)樁后,再接上一節(jié)樁。3鋼管樁各節(jié)的連接處可采用套管接頭;當鋼管樁較長或途中有障礙物時,應采用焊接接頭,焊口(包括套管接頭)應為滿焊;預制鋼筋混凝土方樁樁尖可將主筋合攏焊在樁尖輔助鋼筋上,在密實砂土和碎石類土中,可在樁尖處包以鋼板樁靴,樁與樁之間應采用焊接接頭,焊口應為滿焊。4樁位容許累計偏差不應超過±20mm,相鄰樁連接偏差不應超過±5mm,第一節(jié)樁垂直度偏差不應大于樁長的0.5%,累計垂直度偏差不應大于樁長的1%。當垂直度超標時,應及時進行糾正。5樁尖到達設計深度后,壓樁力不得小于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的2倍,且持續(xù)時間不應小于30min。條文說明:5.3.2采用管樁施工時,壓樁過程中如遇有碎石土,卵石土粒徑較大時,壓入困難,應采取掏土、注水等技術措施,盡量保證設計樁長不變。5.3.3壓樁結束后,應對壓樁工作導坑及時進行回填,可先在導坑底面以上至樁頂面周圍用灰土或素土分層回填夯實,再用C20微膨脹早強混凝土澆筑密實,使其與原基礎緊密接觸。條文說明:5.3.3托換靜壓樁頂端應與基礎底面緊密接觸,當有縫隙時,應楔入薄鋼板填塞嚴實。托換靜壓樁施工結束后,在導坑深度其周圍應澆筑混凝土,澆筑混凝土可加適量膨脹劑,也可采用膨脹水泥,使混凝土與原基礎緊密接觸,將托換樁與原有基礎連接成一體。5.3.4需要施加預應力時,可采用型鋼支架托換;對鋼管樁,應先在鋼管內(nèi)澆筑微膨脹早強混凝土,再用混凝土將樁與原基礎澆筑成整體。5.4檢測5.4.1制樁前或制樁期間,應按有關規(guī)定分別抽樣檢測水泥的安定性、鋼材抗拉強度和混凝土試塊的抗壓強度,檢驗結果應符合設計要求。成品樁進場后,應檢驗生產(chǎn)合格證。5.4.2靜壓樁施工前應對樁位、樁身尺寸進行抽檢,施工過程中應對樁身垂直度和焊縫外觀質量進行抽檢,抽檢數(shù)量不宜少于總樁數(shù)的10%,且不少于10根。5.4.3每根樁的最終壓樁力或壓樁深度應符合設計要求,壓樁施工記錄應作為驗收的原始依據(jù)。5.4.4壓樁結束后,宜采用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荷試驗對單樁承載力進行檢測,檢測數(shù)量不宜少于總樁數(shù)的1%,且不宜少于3根。載荷試驗方法應符合附錄C的規(guī)定。條文說明:5.4.4坑式靜壓樁屬于隱蔽工程,壓入土中后不便進行檢驗,樁的質量與砂、石、水泥、鋼材等原材料以及施工因素有關。施工驗收,應側重檢驗樁的原材料化驗結果以及鋼材、水泥出廠合格證、混凝土試塊的試驗報告及壓樁記錄等。5.4.4對用素土或灰土回填的導坑,應進行壓實度檢測,每坑每層不宜少于1個點。5.5安全與環(huán)境保護5.5.1坑式靜壓樁施工前,應制定專項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和應急預案,施工人員應經(jīng)過專業(yè)技能和安全知識培訓。條文說明:5.5.1施工人員必須持證上崗;施工機械應具有檢驗合格證,施工時必須做好作業(yè)人員夏季防暑、冬季防凍工作;遵守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安全要求,建立健全安全應急預案。5.5.2施工現(xiàn)場應設置安全設施,如操作規(guī)程牌、安全警示牌等,必要時設置安全護欄,與施工無關的車輛和人員不得進入作業(yè)現(xiàn)場。條文說明:5.5.2作業(yè)現(xiàn)場、營地要設置照明設施,保證有足夠的照明,要考慮防洪、防火、防盜、水、電、訊通等因素;作業(yè)現(xiàn)場應指派專人負責值班,保證設備設施安全完好正常。5.5.3工作坑開挖前,應對坑壁穩(wěn)定性進行驗算,坑邊禁止堆放建筑材料,必要時可適當放緩基坑坡度或進行專門支護,并做好防排水設施。施工時應有專人負責對基坑穩(wěn)定性和建筑物變形情況進行巡查。條文說明:5.5.3在開挖前,應認真做好地面臨時排水溝或筑土堤等設施,防止施工用水或地面雨水流入坑槽;工作坑邊坡要適當,邊坡坡度應根據(jù)挖方深度、土質性質綜合確定,當施工場地局限,難以滿足正常放坡需要時,可采取支護措施以保證安全。施工完成后工作坑要及時進行回填,回填質量要滿足相關規(guī)范及設計要求。5.5.4坑式靜壓樁施工前應對建筑物基礎和上部結構安全性進行評估,施工過程中應加強對基礎和上部結構的變形監(jiān)測,制定相應應急措施,保證施工期間基礎和上部結構安全。條文說明:5.5.4基礎托換加固治理施工不應引起建筑物產(chǎn)生過大的附加變形量,不應影響其安全使用,不應超過行業(yè)標準《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CJ125的危險臨界值。5.5.5壓樁施工應嚴格按施工工序進行作業(yè),壓樁過程中應隨時對樁的垂直度進行實時監(jiān)測,確保托換樁體的垂直度滿足要求;作業(yè)期間,應保持坑內(nèi)通風狀態(tài)良好,接樁焊接操作應符合相關規(guī)程的要求。5.5.6根據(jù)場地周邊環(huán)境條件,對可能產(chǎn)生的安全和環(huán)境污染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對重大風險應制定風險控制措施。5.5.7施工人員應文明施工,不應對周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和破壞。施工過程產(chǎn)生的廢棄物要及時清理,做到工完、料凈、場地清;施工期間產(chǎn)生的工業(yè)污油應按有關規(guī)定進行處理。條文說明:5.5.7現(xiàn)場生活區(qū)、施工區(qū)、辦公區(qū)等應分區(qū)布置,降低影響或干擾;施工垃圾、生活垃圾等分類收集,定期定場所處理,減少垃圾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6導坑式人工挖孔樁托換法6.1一般規(guī)定6.1.1導坑式人工挖孔樁托換法適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填土、黃土狀土、黃土、黏性土等地基上承載力不足、地基沉降變形過大的單層、多層或高層建筑物的地基基礎托換加固。條文說明:6.1.1建筑物黃土地基浸水濕陷后,地基產(chǎn)生不均勻沉降,墻體出現(xiàn)裂縫或嚴重裂縫,但由于主體結構整體完好,可以進行地基加固;或由于地基土的承載力或變形不能滿足使用要求,也可通過導坑式人工挖孔樁托換法進行地基加固。對于有些地下水位較淺、上層滯水發(fā)育,大面積人工降水容易引體附加沉降,有些地層濕軟,開挖時地層直立性較差,經(jīng)人工開挖擾動后容易變形坍塌,影響成孔和地基安全,這些均不宜采用人工挖孔樁成孔工藝。但對于有些地層相對濕軟、雖局部存在上層滯水或滲水,但經(jīng)疏通支護處理后孔壁穩(wěn)定的也可采取人工挖孔樁成孔工藝。一般人工挖孔樁每次開挖支護高度0.7~1.0m,在該高度范圍地層容易直立穩(wěn)定且便于人員上下,當確認支護體系不變形時,可繼續(xù)向下開挖。6.1.2導坑式人工挖孔樁應選擇以下地層作為樁端持力層:1壓縮性低的非濕陷性黃土、黏性土或粉土;2中密或密實的砂類土、碎石土;3完整性較好的基巖。6.1.3人工挖孔樁的樁位宜布置在縱橫墻基礎交接處、承重墻基礎中心、獨立基礎的中心或對稱點、地基受水浸濕可能性大的承重部位,應避開門窗、洞口等結構變形敏感部位。條文說明:6.1.3樁位布置在承重部位,應避開門窗、洞口等結構變形敏感部位,一方面通過基礎托換將原有基礎的部分荷載傳遞給土性較好的下部地層中,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由于基礎底部托換處理對原有基礎和上部對變形敏感部位造成損傷。6.2設計6.2.1導坑式人工挖孔樁樁徑不應小于8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小于C25。樁身可采用素混凝土,有特殊要求時,也可采用鋼筋混凝土,鋼筋籠可在孔內(nèi)分段綁扎。導坑式人工挖孔樁基礎下導坑高度宜在1.8~2.0m之間,寬度除滿足設計樁徑要求外,尚應能滿足正常人工作業(yè)要求。6.2.2導坑式人工挖孔樁樁間距應根據(jù)托換樁上部原基礎或承重墻體的強度與荷重、單樁承載力等因素綜合確定。6.2.3濕陷性黃土地區(qū)或欠固結填土區(qū)的人工挖孔樁樁端應穿透濕陷性黃土層或欠固結填土層,支承在壓縮性低的土層中。計算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時,應考慮自重濕陷性黃土層或欠固結填土層對樁的負摩阻力。當需要提高樁端承載力時,可采取變徑或擴底樁工藝。條文說明:6.2.3對于自重濕陷性黃土層或欠固結填土層中的人工挖孔樁,若扣除樁側負摩阻力值后,單樁承載力較低,采取變徑或擴底工藝可較大幅度提高單樁承載力。6.2.4根據(jù)土的物理力學指標確定人工挖孔樁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時,可按下式計算:(6.2.4)式中Ra——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kN);up——樁身外周長(m);qsia——樁周第i層土的側摩阻力特征值(kPa);li——樁穿越第i層土的厚度(m);qpa——樁的端阻力特征值(kPa);Ap——樁端面積(m2);對于樁身外周長up,當樁周護壁為振搗密實混凝土時,可按護壁外徑計算。樁周第i層土的側摩阻力特征值qsia,如無試驗數(shù)據(jù)時,可按表6.2.4中的經(jīng)驗值選取,對變徑樁或擴底樁變截面以上2倍樁徑范圍不計側摩阻力;樁的端阻力特征值qpa,如無試驗數(shù)據(jù)時,可按表6.2.4中的經(jīng)驗值選取。表6.2.4人工挖孔灌注樁側摩阻力特征值qsia與端阻力特征值qpa(kPa)地層名稱狀態(tài)或說明qsiaqpa自重濕陷性黃土自重濕陷量≥200mm-15~-20\自重濕陷性黃土、欠固結土自重濕陷量70~200mm-10~-15\非自重濕陷性黃土按飽和度85%換算10~20\非濕陷性黃土、粘性土軟~可塑20~33\非濕陷性黃土、粘性土硬~堅硬33~52900~1200粉土、粉砂中密~密實20~40600~900細、中砂中密~密實30~50900~1500粗、礫砂中密~密實40~651500~2000碎石土中密~密實65~852000~3200全風化巖45~75700~1200強風化巖70~1201300~2000中風化巖120~1302500~5000注:按表中所給的范圍取值時,可根據(jù)液性指數(shù)、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shù)、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錘擊數(shù)確定各類土的狀態(tài);對非自重濕陷性黃土,應按飽和狀態(tài)下的液性指數(shù)確定其狀態(tài);對于風化巖,可根據(jù)標準貫入試驗或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錘擊數(shù)以及軟硬程度、抗壓強度等綜合確定。6.2.5當建筑物不均勻沉降變形大,需要局部頂升時,可在導坑式人工挖孔樁樁體強度達到要求后,直接用混凝土樁體作為受力平臺對基礎進行頂升。條文說明:6.2.5一般情況下對同一建筑物進行補強加固,托換時直接采用混凝土處理,局部獨立基礎頂升時,需先將基礎周邊的土體脫開,待樁體數(shù)量、強度達到承載要求后方可利用千斤頂頂升,由于凝固施工間隔周期較長,除非局部特別采用。6.2.6設計文件除包括3.0.20條的內(nèi)容外,尚應包括樁位布置圖,導坑與樁孔開挖、支護詳圖及設計說明等。設計說明應明確施工工序流程和質量技術要求,如樁長與擴底控制標準、開挖導坑及樁孔的間隔距離、施工材料、混凝土澆筑及與原基礎銜接工藝、基礎托換與導坑恢復、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處理措施等。6.3施工6.3.1導坑式人工挖孔樁托換法施工應根據(jù)建筑物結構和地基基礎承載特點,跳挖施工。施工流程應符合圖6.3.1的規(guī)定。條文說明:6.3.1在對基礎以下的挖孔樁進行托換受力后,方可開挖相鄰樁體,往往受場地影響開挖土方難以及時運出,而成孔后又需要進場澆筑混凝土,基礎不能被托換,其他樁孔又不能開挖,所以在施工過程中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流程,把握總體進度,確保建筑物基礎托換受力基本處于均勻可靠狀態(tài)。檢測驗收澆筑混凝土不合格測量放線檢測驗收澆筑混凝土不合格測量放線開挖施工導坑測放樁位挖樁孔樁孔驗收合格合格不合格托換基礎回填坑槽恢復地面圖6.3.1導坑式人工挖孔樁施工工藝流程6.3.2挖孔樁施工宜采用鋼筋混凝土護壁,工藝成熟時,也可采取鋼護筒進行護壁。護壁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樁身混凝土強度。當需要提高工效時,可在混凝土中摻適量速凝劑。鋼筋混凝土護壁主筋直徑不應小于8mm,豎向、水平向間距均不應大于200mm,每層護壁高度不宜大于1.0m。6.3.3對于鋼護筒護壁,護壁結構應與外側地層澆筑密實。澆筑混凝土護壁時,為防止模板產(chǎn)生偏移,應對稱下料,并用木棒等搗實。支護結構強度達到設計要求的75%后方可拆模,如拆模后發(fā)現(xiàn)護壁混凝土有蜂窩、漏水現(xiàn)象時,應及時堵塞和導流。6.3.4人工挖導坑及樁孔過程中,應邊挖邊核實建筑物地基基礎、管網(wǎng)、巖土地層等變化情況。當發(fā)現(xiàn)開挖情況與竣工圖紙、勘察報告和設計文件不一致時,應及時通知相關單位進行處理。條文說明:6.3.4對于一些年代較久的建筑物,相關竣工圖紙不全或經(jīng)過多次改造無記載,開挖后發(fā)現(xiàn)的情況同實際掌握存在較大差異,為做信息法施工、動態(tài)設計,在施工中應進行仔細觀察記錄,并及時通報相關人員。6.3.5灌注混凝土時,導坑應與樁孔一并澆筑,混凝土強度等級應一致,澆筑至基礎底面附近時停止?jié)仓駬v平整密實,待初凝后用膨脹混凝土再進行二次澆筑,最終澆筑高度應高出原基礎底面以上不小于0.3m。如需施加預應力或對基礎頂升時,待施加預應力或頂升完成后再進行二次澆筑。條文說明:6.3.5為防止一次性澆筑大體積混凝土凝固收縮,或由于澆筑時基礎底部的空氣難以排除,在新、舊基礎之間形成空隙,故建議在澆筑至原基礎附近時停止初凝后再進行第二次澆筑,達到托換受力的目的??刹捎靡韵聝煞N方法:(一)第一次澆筑至基礎下預留0.3~0.5m的間隙,將混凝土振搗密實,頂面平整后待初凝。進行二次澆筑時加適量膨脹劑,當澆筑至基礎底面時控制速度,關鍵要將原基礎下存在的空氣充分徹底排出,最后澆筑至基礎底面以上不小于0.3m,若基礎下需要澆筑的坑槽較長,空氣難以完全排出,為避免在基礎下形成空腔,可在該處預設排氣、注漿管,進行后期注漿處理;(二)先澆筑至基礎下預留約0.2m的間隙,采用同強度的干硬性細石混凝土人工塞實,該工序質量控制非常重要,必須由責任心強的人員完成,作業(yè)前先將干硬性混凝土備足,檢查確認后方可人工一點點塞實,最后再澆筑至基礎底面以上不小于0.3m。上述工序屬于隱蔽工程關鍵流程的節(jié)點,需專人檢查驗收。6.3.6混凝土澆筑可采用水下導管灌注的方式,也可采用溜槽倒入,邊倒混凝土邊用振動棒振搗密實。當樁孔較深,無法用導管灌注或無法振搗密實時,可采用自密實混凝土。6.4檢測6.4.1對施工用的砂、石子、水泥、鋼材等樁體原材料應按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進行質量檢驗,并提供合格的檢驗報告。對混凝土的配合比、坍落度、強度等級應進行檢驗并提供檢驗報告。6.4.2鋼筋籠制作應對鋼筋規(guī)格、焊條規(guī)格與品種、焊縫長度、焊縫外觀和質量、主筋和箍筋的偏差、鋼筋龍直徑和長度等進行檢驗,鋼筋籠制作允許偏差應符合行業(yè)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表6.2.5的要求。6.4.3樁位和挖孔質量檢驗應包括樁位偏差、樁孔直徑和垂直度、樁端進入的持力層及其深度、變徑或擴底尺寸,孔底殘留虛土厚度等內(nèi)容,檢驗結果應符合行業(yè)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表6.2.4及設計要求。施工期間應重點檢驗樁端持力層巖性、樁頂以上基礎底面殘土是否清除干凈、樁與基礎的銜接是否緊密等內(nèi)容。需要時對樁端地層應保留巖土樣。條文說明:6.4.3導坑式人工挖孔樁的質量主要應把控住樁的兩頭,其一是樁端進入持力層是否滿足設計,對樁端持力層巖性要留樣檢查;其二是樁頂與原基礎的銜接是否密實可靠,防止形成空隙或空腔。6.4.4樁身完整性檢測宜采用低應變法,檢測數(shù)量不宜少于總樁數(shù)的5%,且不應少于5根。樁承載力檢測可采用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荷試驗,檢測數(shù)量不宜少于總樁數(shù)的1%,且不宜少于2根,載荷試驗方法應符合附錄C的規(guī)定。當按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估算的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大于上部荷載的1.5倍時,可不進行樁承載力檢測。6.4.5當采用建筑物基礎提供反力對樁進行豎向抗壓靜載試驗時,基礎荷載和剛度應能滿足提供反力的要求。6.5安全和環(huán)境保護6.5.1施工前應對周邊妨礙施工的設施進行清理,對建筑物室內(nèi)外墻面、地面、管網(wǎng)等應采取防護措施,對臨時拆除的構件應作好標記,以便恢復原狀。條文說明:6.5.1人工挖孔樁施工需在室內(nèi)地面開挖導坑,有大量的土方和混凝土進出,為避免樁孔開挖過程中對原建筑物及周邊管網(wǎng)等設施造成損害和污染,需提前采取防護措施。6.5.2導坑式人工挖孔樁成孔開挖過程中,應采取通風措施,防止孔內(nèi)作業(yè)人員缺氧窒息或中毒。6.5.3施工人員應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如戴安全帽、系防護繩等。進入孔內(nèi)作業(yè)時,應將作業(yè)工具綁扎穩(wěn)固后先于作業(yè)人員放入孔底。挖孔作業(yè)完成后,作業(yè)人員應先于作業(yè)工具上升到地面。6.5.4挖孔作業(yè)期間,應經(jīng)常對吊裝設備、工具的限位裝置及其完好性進行檢查,防止孔內(nèi)墜落事故發(fā)生;升降料斗時,孔底人員應停止作業(yè),直立緊靠井壁并采取防護措施。當挖孔較深時,應有可靠的通信設備和監(jiān)控措施。條文說明:6.5.4要選擇專業(yè)人員進行樁孔開挖施工,上、下人員的緊密配合相當重要,根據(jù)人工挖孔樁孔內(nèi)安全事故案例匯總分析,主要是由于施工人員安全責任心不強,配合不密切,對隱患點檢查不徹底,整改不到位所致。6.5.5導坑四周地面不得堆放雜物。人工挖孔作業(yè)施工過程中,坑口人員不得脫崗,作業(yè)場地周邊應設警示牌、警戒標志或防護攔網(wǎng),施工中途休息時應封閉現(xiàn)場。6.5.6挖孔過程中,應邊開挖邊支護,嚴禁超挖,并及時做好地層地質編錄,發(fā)現(xiàn)地層同勘察報告不一致時,應及時通知相關人員。開挖的土方應及時外運,不得堆放在孔口附近。條文說明:6.5.6在樁孔開挖過程中,因地層應力釋放、地下水滲透等因素,土層強度會逐漸降低,孔壁變形坍塌具有一定的延遲性,因此應及時進行孔壁支護,為便于操作人員上下作業(yè),一般每次開挖深度不宜大于1.0m,宜當天開挖當天支護,不宜隔夜。導坑式人工挖孔樁托換法施工土方開挖外運量較大,樁孔開挖完成后應及時澆筑,所以對開挖的土方要合理臨時堆放,及時外運,以免產(chǎn)生安全隱患。6.5.7施工期間應對未完成的導坑及樁孔采取保護措施,避免坑槽及樁孔內(nèi)出現(xiàn)積水現(xiàn)象。6.5.8施工前,應對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和培訓,制定現(xiàn)場應急預案;開挖過程中應經(jīng)常進行質量安全檢查,對發(fā)現(xiàn)的質量安全問題及時進行整改。條文說明:6.5.8導坑式人工挖孔樁托換法施工在地下作業(yè),建筑場地環(huán)境地質條件復雜,容易發(fā)生缺氧、中毒、坍塌、墜落、電擊等安全事故;另外,在已使用的建筑物內(nèi)施工,對環(huán)境影響敏感,應嚴格按照相關安全和環(huán)保規(guī)定作業(yè),作好安全技術交底、培訓和檢查,制定的應急預案要符合現(xiàn)場實際。
7高壓噴射注漿法7.1一般規(guī)定7.1.1高壓噴射注漿法分為旋噴法、定噴法和擺噴法三種型式??筛鶕?jù)工程需要和巖土條件,分別采用單管、雙重管或三重管施工工藝。黃土地區(qū)地基加固治理常用旋噴施工工藝,也稱高壓旋噴樁法。高壓噴射注漿法適用于雜填土、素填土、黃土狀土、黃土、黏性土等地層,用于補強地基承載能力,減小地基壓縮變形。適用于設備基礎、單層或多層以及荷載不大的小高層建筑物的地基病害治理。條文說明:7.1.1旋噴法加固體形狀為柱狀,定噴法加固體形狀為壁狀,擺噴法加固體形狀為扇狀。單管法噴射高壓水泥漿液一種介質,雙重管法噴射高壓水泥漿液和壓縮空氣兩種介質,三重管法噴射高壓水流、壓縮空氣、水泥漿液三種介質,上述三種方法在相同條件下的加固范圍依次擴大。7.1.2采用高壓噴射注漿法時,應防止地基處理施工引起建筑物產(chǎn)生過大的附加沉降。條文說明:7.1.2高壓噴射注漿法在施工過程中會有大量水分進入加固體周圍,水的介入有可能引發(fā)地基土施工過程中的附加變形增大,因此,施工前應充分考慮附加沉降的影響,確保該施工工藝對建筑物產(chǎn)生的影響在可控范圍內(nèi),即建筑物附加沉降不會影響上部結構和構件的正常使用。7.1.3高壓噴射注漿方案確定后,加固施工前應進行現(xiàn)場試驗性施工。當場地地質條件相似且有成熟工程經(jīng)驗時,亦可依照經(jīng)驗直接確定施工參數(shù)和工藝。初步設計時,單管法加固樁體直徑不宜大于600mm,雙重管或三重管法加固樁直徑不宜大于800mm;采用單管噴射時,樁的有效加固深度不宜大于8.0m,采用二重管法,樁的有效加固深度不宜大于15.0m。條文說明:7.1.3黃土是自然生成的風塵堆積物,黃土狀土是經(jīng)過二次搬運的次生黃土,黃土(含黃土狀土)的變異性通常很大,針對不確定性的場地,進行現(xiàn)場試驗和試驗性施工是獲取施工參數(shù)確定施工工藝的最可靠途徑。相同地貌單元、相同地質時代、相同成因的黃土其工程特性指標則往往變化不大,有經(jīng)驗可依時,可直接確定施工工藝和參數(shù)。在場地條件確定的前提下,加固體的形狀、尺寸、加固深度和加固體強度決定了加固體承載力大小,進而確定了加固后地基承載力和變形大小,這些設計參數(shù)應盡量通過現(xiàn)場試驗獲取,有成熟經(jīng)驗時,也可參考經(jīng)驗進行。7.1.4當按照樁身強度確定的高壓旋噴樁承載力反算的樁長,明顯不能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濕陷性黃土地基建筑規(guī)范》GB50025中地基處理的要求時,不宜采用高壓噴射注漿法加固黃土地基病害。條文說明:7.1.4高壓旋噴樁承載力取決于樁身截面抗壓強度和樁周及樁端土承載能力,其中的小值為樁承載力。當高壓旋噴樁承載力由樁身強度確定時,與之匹配的樁長為其極限有效樁長,若該樁長明顯不能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濕陷性黃土地基建筑規(guī)范》GB50025地基處理中一般規(guī)定的要求,說明該加固方法不適宜,因為超過該樁長時,樁身發(fā)生破壞,下部加固體理論上不會發(fā)揮承載作用,為無效加固體。7.2設計7.2.1高壓噴射樁的平面布置應結合既有建筑物的結構特點、傳力體系和基礎類型確定。樁位應盡量布置在基礎的下方,以布置在承重墻基礎、獨立基礎、縱橫墻交接處等荷載集中區(qū)域為宜。對條形基礎宜在基礎兩側間隔布置,對獨立基礎宜對稱布置,且樁數(shù)不宜少于4根。條文說明:7.2.1高壓旋噴樁加固獨立基礎的布樁數(shù)量參考了《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的有關規(guī)定,也是基于高壓旋噴樁自身的特點和安全考慮。7.2.2高壓噴射樁宜選用壓縮性低的非濕陷土、粘性土、中密~密實的粉土、砂土、碎石土或巖石等作為樁端持力層。若上部存在較厚的濕陷性土或欠固結填土時,可在穩(wěn)定地層中適當擴大樁徑。7.2.3當基礎下地基土為自重濕陷性黃土時,宜按樁基進行設計。旋噴樁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可根據(jù)地區(qū)經(jīng)驗或通過現(xiàn)場單樁載荷試驗確定,初步設計時可按本規(guī)范6.2.4條及下式計算,并取二者小值:(7.2.3)式中fcu——樁體試塊(邊長為150mm立方體)標準養(yǎng)護28d后的抗壓強度平均值(kPa);η——樁身強度折減系數(shù),對自重濕陷性場地,可取0.33,對非自重濕陷性場地,可取0.35~0.5。條文說明:7.2.3《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12給的η值很小,為0.20~0.25;《地基處理與托換技術》(葉書麟著)中給出的值為0.35~0.5。按照西安及鄰近地區(qū)的施工經(jīng)驗,單管法、直徑600、加固深度6.0~8.0的加固樁體單軸抗壓強度為3~4MPa、承載力400~500kN進行反算,η應為0.5左右。對單樁承載能力不是特別高又有周邊土共同作用,屬于復合類地基的高壓旋噴樁,采用和獨立承載的剛性樁相同的樁身強度折減系數(shù)已屬保守。綜合以上因素建議按《地基處理與托換技術》給出的0.35~0.5取值。7.2.4當基礎下地層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粘性土、砂類土時,宜按復合地基設計。復合地基的承載力特征值可根據(jù)當?shù)亟?jīng)驗或通過現(xiàn)場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確定。初步設計時可按下式估算:(7.2.4)式中fspk——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面積置換率;Ra——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kN),按本規(guī)范7.2.3條確定;Ap——樁身截面積(m2);β——樁間土承載力折減系數(shù),宜按地區(qū)經(jīng)驗取值,如無經(jīng)驗時可取0.35~0.65,黃土濕陷性輕微或液性指數(shù)大時取高值,黃土濕陷性嚴重或液性指數(shù)小時取低值;fsk——處理后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kPa),宜按當?shù)亟?jīng)驗取值,如無經(jīng)驗時可取飽和狀態(tài)下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或濕陷起始壓力值。條文說明:7.2.4《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12給的β值很大,為0.80~1.00;《地基處理設計與應用》(楊鴻貴著)給出的值很小0.0~0.5,對自重濕陷性土β值取0;《地基處理與托換技術》一書中給出的值為0.2~0.6。綜合分析認為,對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取0.35~0.65較適宜,這也突出黃土地基的特點。對于尚未浸水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幼兒園工作總結感恩每一天
- 2024年設備監(jiān)理師考試題庫含答案(綜合卷)
- 演藝經(jīng)紀人的工作總結
- 服裝行業(yè)的搭配顧問工作總結
- 建材行業(yè)行政后勤工作總結
-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之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
- 花藝裝飾行業(yè)美工工作技能總結
- 2024年設備監(jiān)理師考試題庫及答案【真題匯編】
- 2024消防安全知識教育總結范文(35篇)
- 農(nóng)村蓋房傷亡合同(2篇)
- 大慶市2025屆高三年級第二次教學質量檢測(二模)政治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內(nèi)江資中縣融媒體中心招考聘用新媒體工作人員3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裝修材料合同范例
- 【7地RJ期末】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地理試題(含解析)
- 共用線路三方協(xié)議合同范例
- 戰(zhàn)略規(guī)劃的關鍵要點
- 社會工作服務質量保障措施
- 雅禮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創(chuàng)新人才選拔數(shù)學試題及答案
- 冬季高空作業(yè)施工方案
- 山西云時代技術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目
- 2024-2025學年人教版九年級數(shù)學上學期復習:圓的綜合解答題 壓軸題型專項訓練(30道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