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3高考語文一輪 專題10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概括中心意思 試卷(原卷+解析)_第1頁
備考2023高考語文一輪 專題10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概括中心意思 試卷(原卷+解析)_第2頁
備考2023高考語文一輪 專題10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概括中心意思 試卷(原卷+解析)_第3頁
備考2023高考語文一輪 專題10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概括中心意思 試卷(原卷+解析)_第4頁
備考2023高考語文一輪 專題10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概括中心意思 試卷(原卷+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備考2023高考語文一輪專題10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概括中心意思試卷(原卷+解析)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10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概括中心意思

一、文言文閱讀

(2022·江西萍鄉(xiāng)·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①之后也,姓騶氏。秦已并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孝惠三年,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吳王子子駒亡走閩越,怨東甌殺其父,常勸閩越擊東甌。至建元三年,閩越發(fā)兵圍東甌。東甌食盡,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問太尉田蚡,蚡對曰:“越人相攻擊,固其常,又數(shù)反覆,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自秦時棄弗屬?!庇谑侵写蠓蚯f助詰蚡曰:“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誠能,何故棄之?且秦舉咸陽而棄之,何乃越也!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當安所告訴?又何以子萬國乎?”上日:“太尉未足與計。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發(fā)兵郡國。”乃遣莊助以節(jié)發(fā)兵會稽。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fā)兵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fā)兵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而去東甌請舉國徒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間。

至建元六年,閩越擊南越。南越守天子約,不敢擅發(fā)兵擊而以聞。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農(nóng)韓安國出會稽,皆為將軍。兵未逾嶺,閩越王郢發(fā)兵距險。其弟馀善乃與相、宗族謀曰:“王以擅發(fā)兵擊南越,不請,故天子兵來誅。今漢兵眾強,今即幸勝之,后來益多,終滅國而止。今殺王以謝天子。天子聽,罷兵,固一國完;不聽,乃力戰(zhàn);不勝,即亡入海?!苯栽弧吧啤?。即殺王,使使奉其頭致大行。大行曰:“所為來者誅王。今王頭至,謝罪,不戰(zhàn)而耘,利莫大焉?!蹦艘员阋税副娲筠r(nóng)軍,而使使奉王頭馳報天子。詔罷兩將兵,曰:“郢等首惡,獨無諸孫繇君丑不與謀焉。”乃使郎中將立丑為越繇王,奉閩越先祭祀。

(節(jié)選自《史記·東越列傳》)

[解釋]句踐:即勾踐。句,古為“勾’’。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fā)兵/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fā)兵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而去/

B.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fā)兵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fā)兵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而去/

C.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fā)兵/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fā)兵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而去/

D.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fā)兵/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fā)兵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而去/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尉:古代官名。是古代中央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為全國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執(zhí)掌天下軍政事務。

B.虎符:即兵符,古代調(diào)兵遣將的信物?;⑿危秤秀懳?,分兩半,右半留中央,左半授予統(tǒng)兵將帥或地方長官。調(diào)兵時由使臣持符驗合,方能生效。

C.南越:古地名,即今廣東、廣西一帶,也作“南粵”;也指南越族,是先秦時期百越各部落的一支。

D.豫章:古代區(qū)劃名稱。最初為漢高帝初年江西建制后的第一個名稱,即豫章郡,治所在南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均為越國后裔,秦統(tǒng)一后被廢,后參與滅秦,漢朝時又封為王。

B.閩越王因受人挑撥,對東甌王刀兵相向,兵圍東甌,東甌向漢天子求救,太尉田蚧和中大夫莊助意見相左,讓天子左右為難。

C.閩越發(fā)兵攻打南越,大行王恢和大農(nóng)韓安國兩線出兵,合力救援南越,有力維護了朝廷與諸侯間盟約的權威和國家的和平安寧。

D.面對生死存亡,馀善展現(xiàn)了長遠的政治眼光和很強的決斷能力,發(fā)動政變,殺死閩越王,與朝廷和解,避免了國家陷于戰(zhàn)火。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l)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誠能,何故棄之?且秦舉咸陽而棄之,何乃越也!

(2)今殺王以謝天子。天子聽,罷兵,固一國完;不聽,乃力戰(zhàn);不勝,即亡人海。

1.C2.A3.B4.(1)只是擔心力量(不足)援救不了他們,恩德(淺?。?,不能覆蓋(遍及)他們;如果真的能(救助他們),為何要拋棄他們呢?而且秦國連整個咸陽都拋棄了,何止是越人呢!

(2)(如果)現(xiàn)在殺掉國王來向天子謝罪。天子要是接受,(就會)撤兵,(我們的)國家必定會保全;(如果天子)不接受,(那我們)就奮力作戰(zhàn);(要是)不能取勝,就逃到海里去。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譯是:會稽太守想抗拒命令,不給莊助調(diào)兵,莊助就殺了一位軍司馬,告曉天子的旨意,(會稽太守)于是發(fā)兵渡海救援東甌。(軍隊)尚未到達東甌,閩越就退兵離去。

“不為發(fā)兵”即“不為之發(fā)兵”,故不可斷開;“助”為人名,故“發(fā)兵助”文意不通,排除AB?!耙ァ钡氖恰伴}越”,故“閩越引兵而去”不可斷開,排除D。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

A.“為全國最高軍事和行政長”錯,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不是行政長官。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天子左右為難”不符合文意,天子認為“太尉未足與計”,采用莊助的意見并派其前往救助東甌。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l)關鍵詞:特,只是;患,擔心;覆,覆蓋(遍及);誠,如果;舉,全。

(2)關鍵詞:謝,謝罪;完,保全;力戰(zhàn),奮力作戰(zhàn);亡,逃亡。

參考譯文:

閩越王無諸和越東海王搖,他們的祖先都是越王句踐的后代,姓騶。秦朝吞并天下后,都被廢除王號,成為君長,把他們這地方設置為閩中郡。等到諸侯反叛秦朝,無諸和搖便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就是人們所說的鄱君,跟隨諸侯滅亡了泰國。漢王攻打項籍時,無諸和搖率領越人輔助漢王。漢高帝五年,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漢惠帝三年,立搖當了東海王,建都在東甌,世俗之人稱他為東甌王。

吳王的兒子子駒逃亡到閩越,怨恨東甌殺了他父親,經(jīng)常勸說閩越去攻打東甌。到漢武帝建元三年,閩越出動軍隊圍攻東甌。東甌糧食吃完了,處境艱難,將要投降,就派人向漢天子請求援助。天子向太尉田蟲分詢問此事,田蚡回答說:“越人之間相互攻打,本來是常有的事,其態(tài)度又反復無常,不值得煩擾中原(朝廷)前去救援。從秦朝就開始拋棄他們,不把他們當做從屬國。”于是中大夫莊助就詰問田蚡說:“只是擔心力量(不足),援救不了他們,恩德(淺?。┎荒芨采w(遍及)他們;如果真的能(救助他們),為何要拋棄他們呢?而且秦國連整個咸陽都拋棄了,何止是越人呢!如今小國在遇到困難沒辦法時來向天子請求援助,天子不去救援,他們將向哪里去訴告求救呢?(天子)又怎樣來養(yǎng)育保護萬國子民呢?”天子說:“太尉的主張不值得商議。我剛即位,也不想拿出虎符從郡國調(diào)動軍隊去打仗?!庇谑蔷团汕睬f助拿著符節(jié)到會稽去調(diào)兵出征。會稽太守想抗拒命令,不給莊助調(diào)兵,莊助就殺了一位軍司馬,告曉天子的旨意,(會稽太守)于是發(fā)兵渡海救援東甌。(軍隊)尚未到達東甌,閩越就退兵離去。東甌請求把全國都遷徙到中原去,于是就率領全體臣民到中原來,居住在江淮之間。

到建元六年,閩越攻打南越。南越遵守與天子的約定,不敢擅自發(fā)兵回擊,而把這事報告天子。天子派遣大行王恢領兵從豫章出征,大農(nóng)韓安國從會稽出征,都擔任將軍之職。他們的軍隊還沒越過陽山嶺,閩越王郢就派出軍隊憑借險要地勢(對抗?jié)h朝軍隊)。郢的弟弟馀善就和閩越丞相及宗族之人商量說:“我們的國王因為擅自發(fā)兵攻打南越,沒有向天子請示,所以天子派兵來討伐。如今漢朝軍隊眾多而強大,現(xiàn)在就是僥幸戰(zhàn)勝他們,(天子)后續(xù)派來的(軍隊必然會)更多,直到把(我們)國家消滅為止。(如果)現(xiàn)在殺掉國王來向天子謝罪。天子要是接受,(就會)撤兵,(我們的)國家必定會保全;(如果天子)不接受,那(我們)就奮力作戰(zhàn);(要是)不能取勝,就逃到海里去。”大家都說“好”。于是就殺死了郢,派使者帶著他的頭送給了大行王恢。大行王恢說:“(我軍)來這里就是為了誅殺閩越王。現(xiàn)在王的頭已經(jīng)送到,(閩越也已)謝罪,沒有打仗就消滅了他,沒有比這再大的好處了?!本陀渺`活方便的方式停止了軍事行動,并把情況告知了大農(nóng)韓安國,又派使者攜帶閩越王郢的人頭急馳(長安)報告天子。天子下詔,讓兩位將軍停止軍事行動,說:“閩越王郢等是首先挑起戰(zhàn)爭的(罪魁),只有無諸的孫子繇君丑沒有參與這個陰謀?!保ㄌ熳樱┍闩衫芍袑⑷チ⒊螽斣紧硗?,奉行對閩越王的祭祀之禮。

(2022·上海市民辦行知高級中學高三期中)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送武進龔明府之官序

(南唐)徐鉉

①古人有言,士君子志竟既立,名譽不聞,蓋朋友之過也。嗚呼!予於龔生有之。始予居獻納之地,生已為赤縣尉。嘗竊議謂生宜參諫垣憲府之任,而未果拔茅之志,遽為賦鵩之行。生不旋踵亦左授天長用武之地。朝廷置建武軍于其所,使為將者治之,習兵與儒,其志不通也。處長與佐,其勢不鈞也。軍市之征,日困於民。王澤之流,不被于俗。及生之至,官聯(lián)始舉。刪煩革弊,丕變舊風。逾年告歸,舉邑之民,相率遮道不聽去。乃潛匿佛廟室中,耆耋輩索而獲焉,扶之上車,擁之而還,竟不得已中夜而遁。異哉!遺愛之風若此,考功之吏弗聞。丙寅歲,予避兵于池陽,遇生侍親郡中,勉之東下。是時甘泉有烽火之急,天子下哀痛之詔。予謂生必自致青云之上,以解天下之倒懸。而出入三年,始為武進宰。噫!非朋友之過乎?

②嘗試論之曰: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時。道之所存,其人乃貴。功名寵祿,何足算哉!茍澤及于民,教被於物,則百里之廣,千室之富,斯可矣。與夫揚孟之徒,坎坷閭巷,垂空言于后世者,不猶愈乎?行矣龔生,茍有良田,何憂晚歲。贈言之要,其過此乎?

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乎B.耶C.焉D.矣

6.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人立下遠大志向,但是聲名沒有得到很好地傳揚,大概是因為在交朋友上有過失。

B.龔明任期滿了之后,按照慣例歸去,但是當?shù)匕傩詹簧岬盟x開,最后他選擇留任。

C.認為龔明以實干恩澤百姓,比“揚孟之徒”更有意義價值,不必在意聲名顯赫。

D.作為一篇贈序,對自己的寫作水平非常自信,認為沒有其它的贈序能夠超越它了。

7.從句式角度賞析文章第②段。

8.概括本文的寫作意圖

5.D6.C7.整散結合(反問句式),強調(diào)只要自己有才華,追求自身品德的高潔,不必在意那些功名富貴,只要是對百姓有益的,不必在意官位有多大多高,實干比空言好,表述了對龔明的贊賞和前往任職的美好祝福與鼓勵。讀來有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朗朗上口。8.表述對龔明為官才能和政績的肯定與贊賞;對龔明遠行任職的祝福與鼓勵;對自己未能盡到朋友之力的遺憾與自責;對真正有才能和高尚德行的人得不到重用的不滿與憤慨。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虛詞含義并辨析用法的能力。

A.“乎”: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表示揣度,跟“吧”相同;表示祈使,跟“吧”相同;動詞后綴,作用跟“于”相同:形容詞或副詞后綴;表感嘆,跟“啊”相同,語氣強烈。

B.“耶”:文言助詞,相當于“嗎”“呢”。

C.“焉”:跟介詞“于”加代詞“是”相當;疑問代詞,哪里;怎么(多用于反問);表示肯定的語氣。

D.“矣”:用在句末,陳述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實情況,跟“了”相同;表示感嘆,語氣輕微。

語境中是陳述已然情況兼輕微的感嘆,填“矣”。

故選D。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

A.“大概是因為在交朋友上有過失”錯誤。根據(jù)“蓋朋友之過也”分析應該是說朋友的過錯,暗指沒有幫忙引薦傳誦。

B.“最后他選擇留任”錯誤。根據(jù)“竟不得已中夜而遁”分析,最后他還是離開了。

D.“對自己的寫作水平非常自信”錯誤。根據(jù)“其過此乎?”分析,“此”并非的贈言,而是龔生留下的“道”,即“茍澤及于民,教被於物”中的“澤”“教”

故選C。

7.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段落句式特點的能力。

結合“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時。道之所存,其人乃貴。功名寵祿,何足算哉!茍澤及于民,教被於物,則百里之廣,千室之富”,可見大量使用了整齊句式,結構對稱,音韻和諧,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朗朗上口,整句和散句結合,行文富有變化,避免單調(diào)乏味感?!昂巫闼阍?!”“不猶愈乎?”“其過此乎?”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強烈,啟發(fā)讀者思考,強調(diào)只要自己有才華,追求自身品德的高潔,不必在意那些功名富貴?!芭c夫揚孟之徒,坎坷閭巷,垂空言于后世者,不猶愈乎?”使用了對比襯托法,突出觀點立場:只要是對百姓有益的,不必在意官位有多大多高,實干比空言好,表述了對龔明的贊賞和前往任職的美好祝福與鼓勵。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寫作意圖的能力。

結尾段“道之所存,其人乃貴。功名寵祿,何足算哉!茍澤及于民,教被於物,則百里之廣,千室之富,斯可矣。與夫揚孟之徒,坎坷閭巷,垂空言于后世者,不猶愈乎?行矣龔生,茍有良田,何憂晚歲。贈言之要,其過此乎?”中表述對龔明為官才能和政績的肯定與贊賞。

結合“予避兵于池陽,遇生侍親郡中,勉之東下。是時甘泉有烽火之急,天子下哀痛之詔。予謂生必自致青云之上,以解天下之倒懸。而出入三年,始為武進宰。噫!非朋友之過乎?”表述對龔明遠行任職的祝福與鼓勵;對自己未能盡到朋友之力的遺憾與自責。

結合“生不旋踵亦左授天長用武之地。朝廷置建武軍于其所,使為將者治之,習兵與儒,其志不通也。處長與佐,其勢不鈞也”“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時”,可見對真正有才能和高尚德行的人得不到重用的不滿與憤慨。

參考譯文:

古人說,有道德品行的士大夫確定志向最終實現(xiàn)后,名譽沒有彰顯出來,大概是朋友的過錯吧。唉,我對于龔生就屬于這種情況了。我起初居住獻納這個地方,龔生已經(jīng)擔任赤縣尉了。我私下里議論說龔生有能力擔任參諫垣憲府的職務,但最終沒有實現(xiàn)引薦他的志向,就遭遇了仕途的厄運。龔生也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貶官天長這個用武的地。朝廷在天長這個地方安置的是練習武功的軍隊,讓擔任將領的訓練這些士兵武功,儒生練習武功,志向自然不能順利通達。所在之處與自己的長處不適合,這種形勢是不利。軍中市場征稅嚴重,導致百姓一天天地越發(fā)困頓不堪。帝王的恩澤制度這類的,不能夠廣泛實施于世俗。等到龔生到了這個地方,才開始實行官吏聯(lián)合治事的舉措。廢除繁雜的事務革除一些弊端,陳舊的風俗得以大變。一年期滿后離職,全縣的百姓,一個接一個地攔在路上不讓離開。于是藏在佛廟室內(nèi),年紀大的長輩們還是找到了他,扶他上車,簇擁著回返,最終不得已選擇在夜間逃離。太奇異了!留下仁愛于民間達到這樣的境界,考查官吏政績功勛從來沒聽說過像龔生這樣的。丙寅年,我在池陽躲避戰(zhàn)亂,在郡中遇到龔生,鼓勵他向東去赴任。這時候甘泉戰(zhàn)事告急,天子下達了令人哀痛的詔書。我認為龔生一定能夠力挽狂瀾實現(xiàn)遠大的抱負和志向,來解救天下的危險困境。如此有才有品的龔生,卻離開朝廷在外為官長達三年,最后才做到了武進宰的職務。唉,這難道不是我這個朋友的過錯嗎?

我曾經(jīng)試著談論過:有沒有才能在我自己,用不用在于時機。有道義存在的地方,那個人才能高貴顯赫起來。功名寵愛利祿,不值得一提呀!如果恩惠能夠施及百姓,教誨思想被人接受,那么百里廣的范圍,千家的富有,這樣也是可以的。與揚雄班固這類的相比,在鄉(xiāng)里民間困居,只在后代留下沒有實用價值的文章,不還是有所超越嗎?龔生即將向東赴任了,如果有良田,何愁晚年。贈言的要旨,難道有超過這個的嗎?

(2022·河南·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何陋軒記

〔明〕王守仁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為陋??鬃釉唬骸熬泳又?,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謫龍場,龍場古夷蔡之外,于今為要綏,而習類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國往,將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處之旬月,安而樂之,求其所謂甚陋者而莫得。獨其結題鳥言山棲羝服,無軒裳宮室之觀,文儀揖讓之縟,然此猶淳龐質(zhì)素之遺焉。蓋古之時,法制未備,則有然矣,不得以為陋也。夫愛憎面背,亂白黝丹,浚奸窮黠,外良而中螫,諸夏蓋不免焉;若是而彬郁其容,宋甫魯掖,折旋矩矱,將無為陋乎?夷之人乃不能此,其好言惡詈,直情率遂,則有矣。世徒以其言辭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謂然也。

②始予至,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則郁也;遷于東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陰以濕。龍場之民,老稚日來視予,喜不予陋,益孚比。予嘗圃于叢棘之右,民謂予之樂之也,相與伐木閣之材,就其地為軒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藥列堂階辦室奧琴編圖史講誦游適之道略具學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軒者,若觀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③嗟夫!諸夏之盛,其典章禮樂,歷圣修而傳之,夷不能有也,則謂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專法令,搜抉鉤縶之術窮,而狡匿譎詐,無所不至,渾樸盡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繩之木,雖粗礪頑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為欲居也歟?雖然,典章文物,則亦胡可以無講?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瀆禮而任情,不中不節(jié),卒未免于陋之名,則亦不講于是耳。然此無損于其質(zhì)也。誠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蓋易。而予非其人也,記之以俟來者。

龍場,在今貴州修文縣。當時謫龍場驛丞。要綏,指邊遠地區(qū)。結題:指少數(shù)民族結發(fā)于額的裝束。羝服:羊皮作衣服。甫:章甫,古代的禮帽。掖:衣袖。折旋矩矱:遵守規(guī)則法度。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予因而翳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藥/列堂階辦/室奧琴編圖史/講誦游適之道/略具學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

B.予因而翳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藥列堂/階辦室奧/琴編圖史/講誦游適之道略具/學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

C.予因而翳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藥/列堂階/辦室奧/琴編圖史/講誦游適之道略具/學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

D.予因而翳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藥列堂階/辦室奧琴/編圖史/講誦游適之道/略具學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

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九夷:先秦時北部民族泛稱?!熬拧辈⒎蔷唧w數(shù)目,只表示眾多之義。后泛稱少數(shù)民族。

B.軒裳:古代卿大夫所乘坐的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帷幕的車子。裳,指帷裳,車旁的布幔。

C.諸夏:周代分封的“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各個諸侯國。后泛指中原地區(qū),中國。

D.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diào)地位的崇高。后“君子”被賦予道德的含義。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被貶到當時的邊窮地區(qū)貴州龍場當驛丞,條件艱苦,甚至連住處也沒有。當?shù)厝苏J為他沒法待下去,但他還是扎下了根,借孔子之語命名住所,感到生活安寧而快樂。

B.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堵毅憽肺墓P之空靈飄逸,從居住環(huán)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體現(xiàn)陋室不陋;而本文內(nèi)涵沉雄大度,層層推進,說理深入:二者主旨迥異。

C.本文并非簡單描述貶所環(huán)境差,條件苦,而是講述了當?shù)厝穗m性情粗野,卻醇厚質(zhì)樸,更易接受圣學教化。至于說自己無力擔此重任,需要等待君子來,這是自謙。

D.寫作目的有四:伸張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觀點,期待品德高尚的人來夷地教化百姓,贊揚少數(shù)民族人民直率坦誠、樂于助人的品性,表述安貧樂道的人生態(tài)度。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蓋古之時,法制未備,則有然矣,不得以為陋也。

②龍場之民,老稚日來視予,喜不予陋,益孚比。

9.C10.A11.B12.①這是因為古時候,法制沒有完備,人們不受禮法約束,就都這個樣子,不能認為是落后啊。

②龍場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來看望我,他們很高興,不輕視(認為)我(淺陋),越來越信服親近(我)。

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于是種上檜柏竹子,又栽上芍藥等花卉,砌好堂前的臺階,置辦好室內(nèi)的房間,(擺上)琴書和圖冊史書,講學誦書游樂之道大具備了,來交往的文人學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

其中“翳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藥”結構相同,中間斷句,排除BD;“列堂階”“辦室奧”結構相同,中間斷開,排除A。

故選C。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九夷:先秦時北部民族泛稱”錯誤,“九夷”是先秦時對居于今山東東部、淮河中下游的部族的泛稱(古時稱東夷有九種,故稱九夷)。

故選A。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二者主旨迥異”錯。兩文類似:①居住環(huán)境優(yōu)美——劉禹錫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處竹木花草相伴;②生活情趣高雅——劉禹錫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王守仁添置琴編圖史;③交往人物不俗——劉禹錫只與鴻儒交往,王守仁與游學讀書人往來。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1)蓋,因為;備,完備;然,這樣;陋,落后。(2)陋,意動、認為……淺陋;喜不予陋,賓語前置;孚,信服;比,親近。

參考譯文:

當初,孔子要住在九夷(邊遠之地),別人都認為那里簡陋落后??鬃诱f:“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簡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貶龍場,龍場在夷蔡(今河南南部)之外,如今也屬于邊遠地區(qū),還沿襲著過去的風俗習慣。人們都以為我來自京城,一定會嫌棄這里簡陋,不能居??;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卻很安樂,并沒有見到他們所說的簡陋和落后。這里的人們,結發(fā)于額頭,說話似鳥語,穿著奇特的衣服。沒有華麗的車子,沒有高大的房子,也沒有繁密的禮節(jié),但這仿佛是一種質(zhì)樸、淳厚的古代遺風,這是因為古時候,法制沒有完備,人們不受禮法約束,就都這個樣子,不能認為是落后啊。那些當面說愛,背后說恨的,顛倒黑白,狡猾奸詐的人,外表忠厚,而內(nèi)心像毒蟲刺人,中原華夏地區(qū)的人們大都不能免;如果是外表文質(zhì)彬彬,穿戴著禮儀之邦宋國的禮帽,魯國的大袖之衣,遵守規(guī)矩法度,就不鄙陋落后了嗎夷地的人們卻不這樣,他們好罵人,說粗話,但性情率真,淳樸,那就有了。世人只是因為他們說話低微,就認為他們落后,我不這樣認為。

我剛來的時候,沒有房子居住。住在叢棘之中,則非常阻滯;遷到東峰,就著石洞住下,卻又陰暗潮濕。龍場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來看望我,他們很高興,不輕視我,越來越信服親近我。我曾在叢棘的右邊開園種菜,人們認為我喜歡那個地方,紛紛砍伐木材,就著那塊地搭建起一座軒房讓我居住。我于是種上檜柏竹子,又栽上芍藥等花卉,砌好堂前的臺階,置辦好室內(nèi)的房間,(擺上)琴書和圖冊史書,講學誦書游樂之道大具備了,來交往的文人學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軒中的人,好像來到了四通八達的都市,而我也忘記了我是住在遠夷之地。于是給軒取名為“何陋軒”,來伸張孔子的話。

唉!華夏興盛,那些典章禮樂,經(jīng)過圣賢的修訂而流傳下來,夷地不能擁有,那么因此稱之為“陋”固然可以;此后(中原華夏)輕賤道德而專注于法令,搜羅延攬的辦法用盡了,可是人們狡猾奸詐,無所不為,渾樸的品質(zhì)消失殆盡!而夷地的人民,正好比是沒有雕琢的璞玉,沒有經(jīng)過墨線量直和加工的原木,雖然粗樸固執(zhí),可是還有待于錘子斧頭的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夠認為他們鄙陋無知呢?這正是孔子想要遷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嗎?(意即孔子欲對渾樸的夷民施以禮樂教化)雖然這樣,但是典章文化怎么可以不加以宣講呢?現(xiàn)在夷地的風俗,崇尚巫術,敬奉鬼神,輕慢禮儀,放任情感,偏離正道,不合禮節(jié),所以最終不免于簡陋的名聲,自然也就沒有宣講這些了。然而這對他們渾樸的本質(zhì)并沒有損害。果真有君子住到這里來,開導教化他們大概很容易吧??墒俏也皇悄欠N能擔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寫下這篇“記”,用以等待將來的人。

(2022·山東·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常為丞督事。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為大將軍。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鎮(zhèn)撫諭告,使給軍食。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余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zhí)銳,多者百余戰(zhàn),少者數(shù)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zhàn),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薄爸C狗乎?”曰:“知之?!备叩墼唬骸胺颢C,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fā)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fā)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shù)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比撼冀阅已浴h十一年,陳豨反,高祖自將,至邯鄲。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后用蕭何計,誅淮陰侯。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wèi)。諸君皆賀,召平獨吊,召平謂相國曰:“禍自此始矣。愿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則上心說?!毕鄧鴱钠溆?,高帝乃大喜。

(節(jié)選自《史記·蕭相國世家》

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B.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C.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D.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1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亭長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驛亭,是由驛站所設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處所。

B.關中是古代地區(qū)名,所指范圍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關以西戰(zhàn)國末秦故地。

C.所食邑即收食祿的封地,由皇帝封賜給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戶賦稅為食祿。

D.相國是輔佐君主治理國政的最高長官。韓信死后,丞相蕭何被劉邦拜為相國。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蕭何勤勤懇懇,長期輔佐劉邦。蕭何在劉邦做亭長時就經(jīng)常幫助他。楚漢戰(zhàn)爭中,蕭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關中,使劉邦有穩(wěn)固的后方。

B.蕭何深謀遠慮,志在經(jīng)世濟民。漢軍攻入咸陽,將士們忙著哄搶財寶,蕭何卻收藏秦律令圖籍檔案,使劉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戶口等情況。

C.蕭何不善征戰(zhàn),論功卻排第一。天下平定論功行賞時,劉邦以狩獵為喻,堅持認為蕭何之功最高。經(jīng)過劉邦的開導,武將們對蕭何心悅誠服。

D.蕭何忠于劉邦,獻計斬殺韓信。楚漢戰(zhàn)爭中,蕭何為幫助劉邦戰(zhàn)勝項羽,舉薦了韓信;劉邦稱帝后,因韓信謀反,蕭何又幫呂后殺死了韓信。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②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zhàn),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17.韓信死后,蕭何得到皇帝封賞,眾人祝賀,為什么召平卻為蕭何擔憂?請簡要說明。

13.D14.A15.C16.①(諸事)總要奏請漢王,許可,獲準了就執(zhí)行;倘若來不及奏請漢王,就根據(jù)情況酌情處理,漢王來了再報告。

②如今蕭何沒有汗馬功勞,只管文書案卷,發(fā)發(fā)議論,不打仗,反而功居我等之上,為什么?17.因為召平認為蕭何將災禍臨頭了,皇帝疑心蕭何會像韓信一樣謀反,為他設衛(wèi)隊,名為寵信,實際是為了監(jiān)視他。

1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

句子意思是:沛公當了漢王,讓蕭何當丞相。項羽與諸侯的軍隊屠殺焚燒咸陽后離去,(而)漢王后來之所以能詳細地知道全國各處的險關要塞,人口多少,兵力強弱的地方,百姓們的疾苦,都是因為蕭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獻檔案。

“而去”與前面的“燒咸陽”是緊密相連的動作,主語都是“項王與諸侯”,應在其后斷開,排除A、C兩項;“以何”是“因為蕭何”的意思,表示原因,后面的“具得秦圖書”為結果,故兩者不可斷開,排除B項。

故選D。

14.本題考查識記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亭長是管理亭的官吏”說法錯誤,戰(zhàn)國時在鄰接他國處設亭,置亭長,任防御之責,并不是管理亭的官吏。

故選A。

1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武將們對蕭何心悅誠服”錯,原文為“群臣皆莫敢言”,可見并非心悅誠服。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

(1)“可”,認可、贊同;“從事”,做、施行;“輒”,第一個“輒”:總是,第二個“輒”:就;“便宜”,最合適的方式;“聞”,使……知道。

(2)“徒”,只是;“議論”,發(fā)表見解;“文墨”,指文書辭章,也指從事文書辭章寫作;“不戰(zhàn)”,從不上戰(zhàn)場;“顧”,表轉(zhuǎn)折,卻,反而;“何也”,為什么。

17.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歸納文言文內(nèi)容要點能力。

本題要求學生簡要說明韓信死后,蕭何得到皇帝封賞,眾人祝賀,為什么召平卻為蕭何擔憂。解答時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尋依據(jù),抓因求果找理由。要結合人物性格,抓住關鍵語句進行分析。根據(jù)上文“淮陰侯謀反關中”,淮陰侯造反引起了劉邦的警覺懷疑,蕭何“徒持文墨議論,不戰(zhàn)”卻位居高官,對蕭何“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wèi)”,蕭何守在關中,沒有什么需要冒危險的事情卻給蕭何衛(wèi)隊,表面上看是體現(xiàn)了皇上對蕭何的寵信和保護,實際上是為了監(jiān)視蕭何。最后蕭何拒絕封賞的事實證明召平的擔憂是對的,因為“相國從其計,高帝乃大喜”,說明劉邦是以此試探蕭何是否懷有二心。別人沒有看出這一點,唯有召平看出了,因而他為蕭何感到憂慮。

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蕭相國何,是沛縣豐邑人。高祖擔任亭長,(蕭何)經(jīng)常幫助他。等到高祖起兵當了沛公,蕭何常常作為(他的)輔佐官,督察處理日常事務。沛公進入咸陽,將領們都爭先奔向儲藏金帛財物的倉庫去分東西,唯獨蕭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詔令(以及各種)圖書文獻收藏起來。沛公當了漢王,讓蕭何當丞相。項羽與諸侯的軍隊屠殺焚燒咸陽后離去,(而)漢王后來之所以能詳細地知道全國各處的險關要塞,人口多少,兵力強弱的地方,百姓們的疾苦,都是因為蕭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獻檔案。蕭何(向漢王)進言(推薦)韓信,漢王任命韓信為大將軍。漢王率領軍隊向東平定三秦,蕭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在后方,(負責)收服巴蜀,鎮(zhèn)守安撫,發(fā)布政令,告諭百姓,為(在前方作戰(zhàn)的)軍隊供給糧食。漢王二年,漢王聯(lián)合諸侯一起攻打楚國,蕭何留守關中,侍奉太子,在櫟陽處理政務。(他)制定各種法令規(guī)章,建立宗廟、社稷、宮殿、縣邑。(諸事)總要奏請漢王,許可,獲準了就執(zhí)行倘若來不及奏請漢王,就根據(jù)情況酌情處理,漢王來了再報告。漢王五年,已經(jīng)消滅了項羽,平定了天下,(漢王)要評定功勞,進行封賞。(由于)群臣爭功,過了年多仍然沒把功勞(的大?。Q定下來。高祖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把他)封為酂侯,給他的封地很多。功臣們都說:“我們身披鎧甲,手執(zhí)兵器作戰(zhàn),多的打過一百多場仗,少的也經(jīng)歷了幾十次戰(zhàn)斗,攻破敵人的城池,奪取敵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戰(zhàn)功。如今蕭何沒有汗馬功勞,只管文書案卷,發(fā)發(fā)議論,不打仗,反而功居我等之上,為什么?”高祖說:“諸位懂得打獵嗎?”(功臣們)回答:“懂得。”(又問:)“你們知道獵狗的作用嗎?”答道:“知道?!备咦嬲f:“打獵的時候,追趕撲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能夠發(fā)現(xiàn)蹤跡(向獵狗)指示野獸所在之處的是獵人?,F(xiàn)在你們諸位只能奔走追獲野獸,不過是有功的獵狗。至于蕭何,(他)能發(fā)現(xiàn)蹤跡,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獵人。何況你們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隨我,至多不過加上兩三個親屬。而蕭何全宗族幾十個人都跟隨我,(他的)功勞是不能忘記的?!比撼迹犃耍┒疾桓以僬f什么。漢王十一年,陳稀反叛,高祖親自統(tǒng)率軍隊,到達邯鄲。(戰(zhàn)事)還沒有結束,淮陰侯韓信在關中謀反,呂后采用蕭何的計策,殺了淮陰侯。高祖聽說淮陰侯已經(jīng)被殺(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領充任相國的衛(wèi)隊。(當時)許多人都(向蕭何)道賀,只有召平表示憂慮。召平對相國說:“(您的)禍患從此開始了。希望您辭讓封賞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財私產(chǎn)拿出來贊助軍需,這樣皇上心里就會高興了?!毕鄧爮牧苏倨降挠嫴?,高祖果然大為高興。

(2022·四川·宜賓市敘州區(qū)第一中學校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鄭居中,字達夫,開封人。登進士第,至中書舍人。

蔡京以星文變免,趙挺之相,與劉逵謀盡改京所為政。未幾,徽宗頗悔更張之暴,外莫有知者。居中往來紳所,知之,即入見言:“陛下建學校興禮樂以藻飾太平置居養(yǎng)安濟院以周拯窮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譴乎”帝大悟。居中退語禮部侍郎劉正夫,正夫繼請對,語同。帝意乃復向京。京再得政,兩人之助為多。

居中厚責報,京為言樞密本兵之地,與三省殊,無嫌于用親。經(jīng)臣方恃權,力抗前說,京言不效。居中疑不已援,始怨之,乃與張康國比而間京。都水使者趙霖得龜兩首于黃河,獻以為瑞。京曰:“此齊小白所謂‘象罔’,見之而霸者也。”居中曰:“首豈宜有二?人皆駭異,而京獨主之,殆不可測?!钡勖鼦夶斀鹈鞒?,謂“居中愛我”,遂申前命,進知院事。四年,京又罷。居中自許必得相,而帝覺之,不用。

政和中,再知樞密院,官累特進。時京總治三省,益變亂法度。居中每為帝言,帝亦惡京專,尋拜居中少保、太宰,使伺察之。居中存紀綱,守格令,抑僥幸,振淹滯,士論翕然望治。丁母憂,旋詔起復。逾年,加少傅,得請終喪。服除,以威武軍節(jié)度使使佑神觀。還領樞密院,加少師。連封崇、宿、燕三國公。

朝廷遣使與金約夾攻契丹,復燕云,蔡京、童貫主之。居中力陳不可,謂京曰:“公為大臣。國之元老,不能守兩國盟約,輒造事端,誠非妙算?!本┰唬骸吧蠀挌q幣五十萬,故爾?!本又性唬骸肮毑凰紳h世和戎用兵之費乎?使百萬生靈肝腦涂地、公實為之。”由是議稍寢。其后金人數(shù)攻,契丹日蹙,王黼、童貫復議舉兵,居中又言:“不宜幸災而動,待其自斃可也。”不聽。燕山平,進位太保,自陳無功,不拜。

入朝,暴遇疾歸舍,數(shù)日卒,年六十五。贈太師、華原郡王,謚文正。

(《宋史卷三百五十一》,有刪改)

1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陛下建/學校興禮樂/以藻飾太平/置居養(yǎng)安/濟院以周拯窮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譴乎/

B.陛下建學校/興禮樂以藻飾太平/置居養(yǎng)/安濟院以周拯窮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譴乎/

C.陛下建學校/興禮樂/以藻飾太平/置居養(yǎng)/安濟院/以周拯窮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譴乎/

D.陛下建學校/興禮樂/以藻飾太平置居/養(yǎng)安濟院/以周拯窮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譴乎/

1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宗,是廟號,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一般開國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不一定每個皇帝都有廟號。

B.丁母憂,指遭遇母親的喪事。在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禮須服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必須離職。

C.樞密院,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院的長官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

D.歲幣,舊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輸納的錢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國家繳納的錢物。文中的意思是宋朝每年給金國五十萬歲幣。

2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蔡京被罷相后,徽宗非常后悔,鄭居中得知此事,求見徽宗。后來蔡京再次得以執(zhí)政,鄭居中和禮部侍郎劉正夫出力居多。

B.都水使者趙霖在黃河得到兩只烏龜,獻給蔡京作為祥瑞。蔡京說這是齊國小白說的‘象罔’,見到的人就可以稱霸。

C.政和年間,蔡京越發(fā)胡亂改變法度,鄭居中常常為此向皇帝進言?;实垡灿憛挷叹啵蚊嵕又袚紊俦?、太宰,探察蔡京。

D.朝廷派遣使者與金國相約夾攻契丹,恢復燕云領土。鄭居中認為不遵守宋金兩國盟約,制造事端,實在算不上神奇的計謀。

2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首豈宜有二?人皆駭異,而京獨主之,殆不可測。

(2)居中存紀綱,守格令,抑僥幸,振淹滯,士論翕然望治。

18.C19.B20.B21.(1)頭怎么能有兩個?人們都感到驚訝,而蔡京卻獨自張揚這件事,真是危不可測啊。

(2)鄭居中確立治理的方針政策,嚴守法令,阻抑僥幸小人的進用,援引有才德而久淪下位的人,士大夫一致認為大治有望。

18.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譯是:陛下建立學校,大興禮樂,來藻飾太平;設置居養(yǎng)、安濟院,來救濟窮困百姓,哪里違逆天意而導致天譴呢?“建學?!迸c“興禮樂”是兩個動賓短語,各自獨立,中間和后面均要斷開,排除AB;“以藻飾太平”動賓結構完整,主語承前省略,其后要斷開,“居養(yǎng)”“安濟院”是并列成分作賓語,中間可以停頓,據(jù)此排除D。

故選C。

19.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

B.“任官者必須離職”錯,丁憂,也叫丁艱,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等喪事,后多指官員居喪。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三年。丁憂期間,丁憂的人不準為官,如無特殊原因,國家也不可以強招丁憂的人為官,因特殊原因國家強招丁憂的人為官,叫做“奪情”??梢娪刑厥馇闆r可以不守制。

故選B。

20.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獻給蔡京作為祥瑞”錯,由原文“帝命棄龜金明池”可知,獻給的是皇帝,而不是蔡京。

故選B。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豈,怎么;主,主張、張揚;殆,危險。

(2)格令,法令;抑,阻抑;淹滯,久淪下位的人;翕然,安定、和順。

參考譯文:

鄭居中字達夫,開封人??贾羞M士,升至中書舍人。

蔡京因為星象有變而被罷相,趙挺之任宰相,與劉逵謀劃全部改變蔡京的政令。不久,徽宗非常后悔改變宰相之舉,宮中無人知道徽宗此意。居中經(jīng)常與鄭紳家來往,得知此事,立即入宮求見徽宗說:“陛下建立學校,大興禮樂,來藻飾太平;設置居養(yǎng)、安濟院,來救濟窮困百姓,哪里違逆天意而導致天譴呢?”徽宗醒悟過來。居中出宮后與禮部侍郎劉正夫商議,劉正夫接著入宮求見皇上,他的意見與居中相同?;实坌闹杏制虿叹?。蔡京再次得以執(zhí)政,他們二人的幫助居多。

居中要求得到厚報,蔡京對他說樞密是執(zhí)掌兵權的重要機關,與三省機關不同,不妨用人唯親。經(jīng)臣正把持朝政,竭力詆毀前說,蔡京的話沒有生效。居中懷疑蔡京不援用自己,于是怨恨他,就與張康國一起詆毀蔡京。都水使者趙霖在黃河得到一只兩頭龜,獻給皇上作為祥瑞。蔡京說:“這是齊國小白說的‘象罔’,見到的就可以稱霸?!本又姓f:“頭怎么能有兩個?人們都感到駭異,而蔡京卻張揚這件事,真是危不可測啊。”皇帝命令把兩頭龜丟進金明池,認為“居中愛護我”,于是重申前命,提升居中為知樞密院事。四年,蔡京又被罷免。居中自認為一定會成為宰相,而皇帝也覺察出來,不重用他。

政和年間,居中再次出任知樞密院事,官加特進。當時蔡京總管三省政事,越發(fā)亂為改變法度。居中常常為此向皇帝進言,皇帝也討厭蔡京專斷,不久授任居中為少保、太宰,讓他監(jiān)察蔡京。居中執(zhí)政存綱紀,守格令,阻抑僥幸小人的進用,援引淹滯不升的官員,士大夫認為大治有望。遭母喪,守喪未滿三年,皇帝詔令重新起用他。過了一年,加官少傅,得到準許守滿喪期。守喪滿期后,以威武軍節(jié)度使身份兼任佑神觀使?;鼐┖蠹婀軜忻茉?,加官少師,連封崇、宿、燕三國公。

朝廷派遣使者與金國相約夾攻契丹,恢復燕云領土,蔡京、童貫主持這件事。居中竭力陳述不可,對蔡京說:“公為國家大臣,是國家的元老,不遵守宋金兩國盟約,制造事端,實非妙算?!辈叹┱f:“皇上討厭每年拿出五十萬歲幣給金國,所以這樣?!本又姓f:“公卻不考慮漢代和戎用兵的費用嗎?讓百萬百姓肝腦涂地,實在是你造成的??!”從此這個意見稍稍停止下來。后來金人多次進攻,契丹日益困迫,王黼、童貫又建議用兵,居中又說:“不應幸災而動,等待契丹自行滅亡就可以了?!背⒉宦犓囊庖姟Q嗌奖黄蕉ê?,居中進升為太保,自述無功,不接受任命。

有天入朝,突然患上疾病回到住宅,幾天后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追贈太師、華原郡王,謚號為“文正”。

(2022·上海奉賢區(qū)致遠高級中學高三開學測試)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容春堂記

(明)歸有光

①兵溪先生為令清漳之上,與監(jiān)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歸。占園田于縣之西小虞浦,去縣治二里所。蓋自太湖東,吳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為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縣,乘舟往來,一日可數(shù)十回。園有堂,啟北牖,□馬鞍山如在檐際。間植四時之花木,而戶外清水綠疇如畫,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其謂春于天地之間,雖陰山雪嶺,幽崖寒谷,無所不之,而獨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誠以四時之景物,山水之名勝,必于寬閑寂寞之地;而金馬玉堂,紫扉黃閣,不能兼而有也。

②昔孔子與其門人,講道于沂水之濱。當春之時,相與鼓瑟而歌,悠然自適。天下之樂,無以易于此矣。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馳心于冠冕佩玉之間。曾點①獨能當此時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嘆之。蓋以春者眾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點也。

③陶淵明《歸去來辭》云:“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睖Y明可以語此矣。先生屬余為堂記,因遂書之。

④余之曾大父,與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舉于鄉(xiāng)。是歲,王文恪公為舉首。而曾大父終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余與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舉于鄉(xiāng)者九年。庚戌歲,同試南宮。兵溪就官廣平,甫三載,已倦游,而余至今猶系六館之籍②。故為此記,非獨以兩家世契,與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處之際,蓋有感云。

[注]①曾點(生卒年不詳),字皙,又稱曾皙,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學生。②指設館授徒,靠教書吃飯。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且B.然C.蓋D.則

23.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第①段畫線句寫法特點的一項是()

A.整散相間B.鋪陳排比C.對比襯托D.敘議結合

24.分析第②段引述孔夫子故事的作用。

25.概括本文的寫作意圖。

22.D23.B24.第二段引述孔夫子與門徒的故事,當春之時,二三子皆舍近求遠,一心當官,惟獨曾點知享受春光,以此故事類比兵溪先生,表述對他能“容春”“賞春”的贊賞。25.寫作此文,一方面是回應兵溪先生囑托,記述容春堂周圍春日美景、建造及得名由來,表述對兵溪先生辭官之后能容春、賞春的贊賞,另一方面,在曾皙、淵明以及自己與兵溪先生人生際遇的聯(lián)系比較中,抒發(fā)面對同樣春景,人生進退境遇不同感受相異的感慨。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根據(jù)上文“園有堂,啟北牖”,意思是:園中有個大屋子,向北開了窗戶。打開窗戶,就能看到窗外的馬鞍山,因此,方框處應該填寫具有順承關系的虛詞。

A.“且”,表并列,并且。

B.“然”,表轉(zhuǎn)折,然而。

C.“蓋”表推測,大概。

D.“則”,表順承,可譯為“就”“于是”等。

故選D。

2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言文中句子的藝術特點的能力。

A.整散相間,即整句和散句夾雜使用,畫線句子“四時之景物,山水之名勝”“金馬玉堂,紫扉黃閣”句式整齊,為整句;其他為散句。故A正確。

B.鋪陳排比,即運用鋪陳和排比手法,排比手法要求有句式基本一致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構成,畫線句沒有排比手法。故B錯誤。

C.對比襯托,即對比和襯托手法,“誠以四時之景物,山水之名勝,必于寬閑寂寞之地;而金馬玉堂,紫扉黃閣,不能兼而有也”,此句表現(xiàn)四時景物所在之地與不能有之地,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故C正確。

D.敘議結合,即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畫線的兩句話,前一句敘述,后一句發(fā)表觀點,屬于議論。故D正確。

故選B。

2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言文中重要語段作用的能力。

第②段引述孔夫子故事,是在第一段描寫了兵溪先生的容春堂之后,插入故事的敘述,是寫只有曾皙一人在欣賞、享受春光,而其他人如子路、冉有、公西華等人都是有志于當官治理國家。引用這樣一個故事,意在用曾皙的故事來類比兵溪先生的容春堂,表述出對兵溪先生修建“容春堂”的用意及對兵溪先生能“容春”的贊賞。

2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及分析觀點的能力。

本題要求概括“寫作意圖”,即寫作本文的目的。文中“先生屬余為堂記,因遂書之”,可知寫這篇文章是兵溪先生“屬余為堂記”,是兵溪先生囑托我寫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完成朋友的囑托;目的之二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故為此記,非獨以兩家世契,與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處之際,蓋有感云”,是有感于兵溪先生的人生際遇,所以寫作了這篇文章。

參考譯文:

兵溪先生在山西漳河上游任縣令,因為和監(jiān)督州郡的御史合不來,按例必須挪動職務,便憤怒地回到故鄉(xiāng)。他在昆山縣西境的小虞浦購置了一塊田地,離縣城才兩里左右。吳淞江從太湖往東流,蜿蜒入海,江的南北,散布著許多連通江的河渠如同百足,其中的小虞浦離縣城最近,坐船往來,一天可以走幾十回。園中有個大屋子,向北開了窗戶,由此往外看,那馬鞍山就如同在屋檐邊一樣。園中間植有四季花木,園外河流、田野如畫,所以先生給這座堂取名容春。他認為春存在于天地之間,即使是陰山雪嶺、幽巖寒谷,無處不到,可是唯獨像這樣的堂才可以容納它。實際上四時的景物,山水的名勝,必定存在于廣大而少人煙的地方,那金馬玉堂、紫門黃閣的地方是不能兼而有之的。

從前孔子和他的門徒在沂水河岸論道。在春天的時候,他們一起鼓瑟唱歌,那么悠然閑適。天下之樂,沒有可以替代此時之樂了??追蜃幼寧孜坏茏诱勚鞠颍瑓s都舍棄近在眼前的事,而神往于做官當貴族,唯獨曾點在這時候能說此風景,所以引起孔夫子喟然長嘆。大概是由于春光是大家所共同享有的,而知道其中樂趣的只有曾點一人。

陶淵明寫的《歸去來辭》說:“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敝挥刑諟Y明先生才可以說這樣的話。兵溪先生囑咐我寫堂記,于是我就寫了這篇文章。

我曾祖父的哥哥和兵溪先生的已故的父親思南公,于成化十年同時被舉薦參加鄉(xiāng)試。那年王文恪公是鄉(xiāng)試登第的第一名。后來我曾祖父的哥哥官至城武縣令,思南公官至郡太守。我和兵溪先生是同年生的,可是兵溪先生鄉(xiāng)試中舉比我早九年。嘉靖二十九年,我們又一同在南京的考場應試。兵溪先生在廣平做官,剛?cè)昃鸵呀?jīng)厭倦宦游生活了,而我到現(xiàn)在還在設館授徒,靠教書吃飯。所以,我寫這篇堂記,并不僅僅因為兩家上一代就情意相投,也不僅因為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而是因為對人生進退的際遇有所感觸的緣故。

(2022·上海·模擬預測)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①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于勤,因極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為切至。策入,轍自謂必見黜。考官司馬光第以三等①,范鎮(zhèn)難之。考官胡宿以為不遜,請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三年,轍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憂。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轍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

②王安石以執(zhí)政與陳升之領三司條例,命轍為之屬。安石出《青苗書》使轍熟議,轍盡言其弊。會河北轉(zhuǎn)運判官王廣廉奏乞度僧牒數(shù)千為本錢,于陜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斂,與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訪求遺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轍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陳升之止之,以為河南推官。

③宣仁后臨朝,用司馬光、呂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設《詩》、《書新義》測試天下士,欲改科舉,別為新格。轍言:“進士來年秋試,日月無幾,而議不時決。詩賦雖小技,比次聲律,用功不淺。至于治經(jīng),誦讀講解,尤不輕易。要之,來年皆未可施行。乞來年科場,一切如舊,惟經(jīng)義兼取注疏及諸家論議,或出己見,不專用王氏學。仍罷律義,令舉人知有定論,一意為學,以待選試,然后徐議元佑五年以后科舉格式,未為晚也?!惫饨圆荒軓?。

④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并行于世。

[注]①制舉測試的合格者分為五等,因一、二等為虛設,三等為最高。

26.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轍自謂必見黜(2)安石出《青苗書》使轍熟議

27.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是

(1)范鎮(zhèn)難之()

A.責問B.感到為難C.怨恨D(zhuǎn).擔心

(2)命轍為之屬()

A.寫文章B.囑托C.屬下D.連綴

28.把第②段畫線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轍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

29.第④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

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愿人知之

30.第①②段畫浪線的兩句刻畫人物鮮明生動,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31.結合第③段蘇轍諫言內(nèi)容,從說理的角度分析“光皆不能從”的原因。

26.(1)免職、罷免(2)仔細27.BC28.朝廷內(nèi)外知道這些人一定會迎合王安石心意滋生事情,都不敢說。蘇轍將書信送給王安石,竭力陳說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給他。29.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愿人知之。30.兩處畫線句,一處面對皇帝,一處面對執(zhí)政的王安石,蘇轍都敢于直言,直言其弊,不以對方位高權重而畏縮不言,表現(xiàn)他正直耿介的品性。兩處語言形式、刻畫角度相似,形成回應,強化了人物形象。31.蘇轍以來年秋試時間將近、詩賦韻律功夫、治經(jīng)誦讀講解皆不易為據(jù),認為不能實行改變,一切照舊,讓天下舉子定心向?qū)W,建議來年測試再稍作變動。司馬光提出“欲改科舉,別為新格”針對的是王安石“私設《詩》、《書新義》測試天下士”,改科舉只是形,革除王安石的影響是實質(zhì)。蘇轍的勸諫沒有針對司馬光的真實意圖,從說理角度看沒有針對性,所以司馬光沒有聽從。

2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為蘇轍自認為一定會被免職,“黜”是免職、罷免的意思。

(2)句意為王安石拿《青苗書》出來讓蘇轍仔細說說意見,“熟”是仔細的意思。

2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范鎮(zhèn)難之”意思是范鎮(zhèn)感到為難,“難”,意動用法,對……感到為難。

故選B。

(2)“命轍為之屬”意思是叫蘇轍入三司條例司作為屬員,“屬”,屬員、屬下的意思。

故選C。

2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點字詞:“中外”,古今異義詞,朝廷內(nèi)外;“生事”,滋生事情;“書”,書信;“抵”,這里是送給安石;“加”,施加。

2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轍性沉靜簡潔”是說蘇轍的性格特點,“轍性”主語,“沉靜簡潔”謂語,本句為主謂短語,可以單獨成句,且下句“為文汪洋澹泊”省略主語“轍”,故兩句中間應斷開;“為文汪洋澹泊”,省略了主語,“汪洋澹泊”是“為文”的特點,后面斷開;“似其為人”,主語“蘇轍的文章特點”省略,“似”謂語,“其為人”賓語,故后面斷開;“不愿人知之”,主語(蘇轍)省略,“愿”謂語,“人知之”賓語,結構相對完整,故前后斷開。

劃線處的意思是:蘇轍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

3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本語句的能力。

“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于勤,因極言得失”,第一處是面對皇帝,敢于直言,詳盡地論說為政的得失;“安石出《青苗書》使轍熟議,轍盡言其弊”,第二處是面對執(zhí)政的王安石,直言其新政的弊端,兩處都表現(xiàn)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他不以對方位高權重而畏縮不言。

“因極言得失”“轍盡言其弊”,兩處語言形式、刻畫角度相似,都表現(xiàn)了他的耿介性格,兩處形成回應,使得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3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由原文“光以安石私設《詩》、《書新義》測試天下士,欲改科舉,別為新格”可知司馬光因王安石私自設《詩經(jīng)》、《尚書新義》來測試天下士人,于是想改變科舉,另立新的條例。改科舉主要是想革除王安石對考生的影響。

“進士來年秋試,日月無幾”“詩賦雖小技,比次聲律,用功不淺”“至于治經(jīng),誦讀講解,尤不輕易”“乞來年科場,一切如舊”,蘇轍以來年秋試時間將近、詩賦韻律功夫、治經(jīng)誦讀講解皆不易為據(jù),認為不能實行改變,一切照舊,讓天下舉子定心向?qū)W,建議來年測試再稍作變動。

從說理角度看沒有針對司馬光想革除王安石對考生的影響的意圖,所以司馬光沒有聽從。

參考譯文

蘇轍,字子由,十九歲時,和哥哥蘇軾一同考中進士科,又一同參加制舉的策論測試。宋仁宗年歲已高,蘇轍想他或許會對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詳盡地論說為政的得失,而對宮禁朝廷的事,論述得尤為激切。策論文章送達皇帝后,蘇轍自認為一定會被黜免。考官司馬光將他置于第三等,(注:制舉測試的合格者分為五等,因一、二等為虛設,所以三等為最高。)范鎮(zhèn)感到為難??脊俸拚J為對皇上不恭,要求黜免他。仁宗說:本來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卻因直言而拋棄他,天下人會怎么說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軍事推官。過了三年,為大名推官。過一年,遭父喪。服喪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蘇轍上書論政事,被召見于延和殿。

當時王安石以宰相身份與陳升之管三司條例司,叫蘇轍入三司條例司作為屬員。王安石拿《青苗書》出來讓蘇轍仔細說說意見,蘇轍詳盡地說了它的不足之處。河北轉(zhuǎn)運判官王廣廉上奏請求發(fā)給幾千份度僧牒作為本錢,在陜西轉(zhuǎn)運司私自實行青苗法,春天發(fā)放秋天收還,和王安石意見相合,于是青苗法實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員到四方各地,尋求尚未收取的財利。朝廷內(nèi)外知道這些人一定會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說。蘇轍將書信送給王安石,竭力陳說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給他。陳升之勸阻,任為河南推官。

宣仁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呂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馬光因王安石私自設《詩經(jīng)》、《尚書新義》來測試天下士人,于是想改變科舉,另立新的條例。蘇轍說:進士來年秋天測試,沒有多少日子了,而議論沒有及時決定。詩賦雖然是小技,但要講究聲律,用的功夫不淺。至于治經(jīng)書,誦讀和講解,尤其不是輕易的事??傊瑏砟甓歼€不能實行。請求來年的測試,一切還照舊,惟有經(jīng)書的釋義兼取注疏及各家議論,或提出應舉者自己的見解,不專用王安石的學說。并罷去對律令釋義的測試,使應舉的人知道有定論,一心一意做學問,以待選拔測試,然后慢慢地議論元祐五年以后科舉的條例,也不算晚。司馬光都不聽。

蘇轍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蘇軾相近。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都流傳于世。

(2022·上?!つM預測)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海舶三集》①序

(清)劉大櫆

①乘五板之船,浮于江淮,滃然云興,勃然風起,驚濤生,巨浪作,舟人仆夫失色相向,以為將有傾覆之憂、沉淪之慘也。又況海水之所汩沒,渺爾無垠,天吳睒晹,魚黿撞沖,人于其中,萍飄蓬轉(zhuǎn),一任其掛罥奔馳,曾不能以自主,故往往魄動神喪,不待檣摧櫓折,而夢寐為之不寧。顧乃俯仰自如,吟詠自適,馳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鴻章著,振開、寶之余風,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謂神勇者!

②余謂不然。人臣懸君父之命于心,大如日輪,響如霆轟,則其于外物也,視之而不見其形,聽之而不聞其聲。彼其視海水之蕩潏,如重茵莞席之安;視崇島之峌當前,如翠屏之列、幾硯之陳;視百靈、怪物之出沒而沉浮,如佳花、美竹、奇石之星羅于苑囿。歌聲出金石,若夫風潮澎湃之音,彼固有不及知者,而又何震懾恐懼之有

③翰林徐君亮直先生以康熙某年之月日,奉使琉球,歲且及周,歌詩且千百首,名之曰《海舶三集》,海內(nèi)之薦紳大夫莫不聞而知之矣。后二十余年,先生既歸老于家,乃命大櫆為之序。

(選自《古文觀止》)

①《海舶三集》是徐葆元奉使琉球時所作詩集。

3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焉B.耶C.矣D.耳

33.對第②段畫線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寫出了詩對大海的不了解和不在意。

B.肯定詩膽氣雄起,能承受風濤之大。

C.贊美詩為詩,心無外物,不懼風濤。

D.表明了對詩作文辭鏗鏘優(yōu)美的褒揚。

34.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①段中的畫線句。

35.本文作為一篇詩序,評論詩歌的角度獨特,請結合全文內(nèi)容對此進行分析。

32.C33.A34.這句話整散結合;先用整句表現(xiàn)詩面對驚濤駭浪,眾人皆懼的環(huán)境,從容吟詩,抒發(fā)情感,文辭藻飾靈動,薈萃成宏偉篇章,句式整齊,節(jié)奏鮮明;再用散句評價其詩作具有盛唐邊塞詩派作品的特點,并贊其神勇,句式參差,富于變化。35.既有將詩歌與盛唐杜甫高岑詩風進行類比,評價其詩風雄奇的特點。又以濃墨鋪陳海上風濤之險,詩海上吟詩之奇,以使命為重,履險如夷的從容氣概來評價詩風如其人。

32.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言虛詞的能力。

“此所謂神勇者”意思是這真是異常勇敢呀!是由衷的贊嘆,表肯定的語氣,“焉”“耶”一般表疑問,排除AB;“耳”是罷了的意思,顯不出贊嘆的語氣,排除D。

故選C。

3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重要句子的能力。

A.“對大海的不了解”說法錯誤,原文“彼固有不及知者”意思是他本來就沒有感知到海上風濤之險,是對大海風濤之險不以為意而不是不了解。

故選A。

34.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本重要句子的能力。

這里長句、短句錯落有致;偶句、奇句適當配置,整散結合,分明是作家匠心構筑,然而表面卻自然樸素,無跡可求。“俯仰自如,吟詠自適,馳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鴻章著”運用整句,表現(xiàn)詩在驚險之極的環(huán)境卻神態(tài)安然,起伏自如,才思飛翔,寫就文采華美而宏偉的文章?!罢耖_、寶之余風,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謂神勇者”是散句,評價其詩作奮起盛唐時期的余風,有杜甫、高適、岑參等盛唐邊塞詩派作品的特點,并贊其神勇。句式參差,富于變化,自有一番情韻扣人心弦。

35.本題考查對文本某些問題提出獨到見解的能力。

本文開頭凌空而起,截除了一般序文中常見的浮詞套語,使筆勢不但更為峭健,而且新奇、不同凡響。“振開、寶之余風,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謂神勇者”,將詩歌與盛唐杜甫高岑詩風進行類比,評價其詩風雄奇的特點。

獨出機杼,避開直接評價,以濃墨極力鋪陳海上風濤之險,襯托海上吟詩之奇,著重抉發(fā)詩一心以使命為重,履險如夷,從容吟詠的氣概和風度。其構思之妙令人嘆為觀止。

參考譯文:

乘坐著五塊木板制作的船只,漂浮在江淮之上,云氣四起,風浪勃發(fā),驚濤興起,巨浪大作,船夫仆夫面對面改變臉色,認為會有覆滅之憂、溺水之險。況且,海水波浪涌流翻騰浩渺無邊,天吳水神睜大眼睛,魚黿水族撞沖奮躍,人在其中,如萍漂浮如草飄轉(zhuǎn),全任由風浪纏繞而飛跑,竟然不能自我支配,所以常常嚇得魂飛魄散驚恐萬分,還不等桅桿和船槳被摧折,因而睡夢中也不得安寧。但他卻起伏自如,誦讀吟詠自我安然,在汪洋澎湃之所馳念遐想,在云霞之外寄托情懷,翩翩然而文章的才思飛翔,文采華美而宏偉的文章寫就,奮起盛唐時期的余風,仿佛杜甫、高適、岑參等大家的篇章,這真是異常勇敢呀!

我不這樣認為。人臣在心中牢記君父之命,如太陽般巨大,如雷霆般響亮,但他對于外物,看到它,卻如同沒有見到其外形,聽到它,卻如同沒有聽到其聲音。他看到海水動蕩翻涌,像坐在層層的坐墊和席子上一樣安穩(wěn);看待當前的高高的島嶼,像看到青翠的屏風和幾案硯臺陳列在那里一般;看到百靈、怪物出沒沉浮,像看到佳花、美竹、奇石在園林羅列分布。他的詩作音調(diào)鏗鏘文辭優(yōu)美,像那風浪發(fā)出的浩大聲音,他本來就沒有感知到海上風濤之險(不以為意),又有什么可震驚、恐懼的呢?

翰林徐君亮直先生在康熙某年某月某日,奉命出使琉球,將近一年,詠唱詩篇將近一千首,命名為《海舶三集》。國內(nèi)的官員沒有不聽說并且了解的。后二十多年,先生年老退休,歸于田里,于是命我為它作序。

(2022·江蘇淮安·高三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虞延字子大,陳留東昏人也。及長,長八尺六寸,要帶十圍,力能扛鼎。少為戶牖亭長。時王莽貴人魏氏賓客放從,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見怨,故位不升。性敦樸,不拘小節(jié),又無鄉(xiāng)曲之譽。王莽末,天下大亂,延常嬰甲胄,擁衛(wèi)親族,扦御鈔盜,賴其全者甚眾。延從女弟年在孩乳,其母不能活之,棄于溝中,延聞其號聲,哀而收之,養(yǎng)至成人。建武初,仕執(zhí)金吾府,除細陽令。每至歲時伏臘,輒休遣徒系,各使歸家,并感其恩德,應期而還。有囚于家被病,自載詣獄,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殯于門外,百姓感悅之。后去官還鄉(xiāng)里,太守富宗聞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車服器物,多不中節(jié)。延諫曰:“昔季文子相魯,妾不衣帛,以約失之者鮮矣?!弊诓粣偅蛹崔o退。居有頃,宗果以侈從被誅,臨當伏刑,攬?zhí)槎鴩@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諫!”光武聞而奇之。二十年東巡,路過小黃,高帝母昭靈后園陵在焉,時延為部督郵詔呼引見問園陵之事延進止從容占拜可觀其陵樹株蘗皆諳其數(shù)俎豆犧牲頗曉其禮帝善之,于是聲名遂振。二十三年,司徒玉況辟焉。明年,遷洛陽令。是時陰氏有客馬成者,常為奸盜,延收考之。陰氏屢請,獲一書輒加第二百。信陽侯陰就乃訴帝,譖延多所冤枉。帝乃臨御道之館,親錄囚徒。延陳其獄狀可論者在東,無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趨東,延前執(zhí)之,謂曰:“爾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燒。今考實未竟,宜當盡法!”成大呼稱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謂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數(shù)日伏誅,于是外戚斂手,莫敢干法。

(節(jié)選自《后漢書·虞延傳》)

3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時延為部督郵/詔呼引/見問園陵之事/延進止從容/占拜可觀其陵/樹株蘗/皆諳其數(shù)/俎豆犧牲/頗曉其禮/

B.時延為部督郵/詔呼引/見問園陵之事/延進止從容/占拜可觀/其陵樹株蘗/皆諳其數(shù)/俎豆犧牲/頗曉其禮/

C.時延為部督郵/詔呼引見/問園陵之事/延進止從容/占拜可觀其陵/樹株蘗/皆諳其數(shù)/俎豆犧牲/頗曉其禮/

D.時延為部督郵/詔呼引見/問園陵之事/延進止從容/占拜可觀/其陵樹株蘗/皆諳其數(shù)/俎豆犧牲/頗曉其禮/

3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亭長,管理驛站的官員,驛站是古代供傳遞文書者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B.令,古代縣令,后來也稱作“知縣”,指一縣之長??h令的名稱,源于戰(zhàn)國時期。

C.客,文中指門客,又稱食客,是我國古代貴族為了鞏固其地位專門招收并供養(yǎng)的人。

D.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封賜的爵位名,爵位等次主要有公、侯、伯、子、男五種。

3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虞延能秉公執(zhí)法。他年輕時擔任戶牖亭長,而王莽的貴人魏氏家的賓客不守規(guī)矩,于是他帶領官兵突然進入魏氏的家逮捕了有關的人,導致自己遭到怨恨。

B.虞延能身先士卒。王莽末年,天下大亂,虞延經(jīng)常穿著鎧甲,戴著頭盔,護衛(wèi)同族的人,抵御搶劫的盜賊,正因為如此,使得很多百姓得以保全。

C.虞延敢直言勸諫。虞延被富宗征召為功曹后,見其生活奢靡,所用物品多不合乎禮儀法度,便預見到其會因此而被殺,于是規(guī)勸,而富宗竟辭退了他。

D.虞延不懼怕權勢。陰氏家門客馬成常干奸盜之事,虞延將其拘捕拷問,陰氏多次請托說情,信陽侯陰就也向皇帝投訴,但虞延不為所動,最后馬成伏法。

3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有囚于家被病,自載詣獄,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殯于門外,百姓感悅之。

(2)帝乃臨御道之館,親錄囚徒。延陳其獄狀可論者在東,無理者居西。

40.虞延的仁愛之心體現(xiàn)在哪里?請簡要概括。

36.D37.A38.C39.(1)有一個囚徒在家里染上了病,還自己乘著車子返回監(jiān)獄,到監(jiān)獄就死了,虞延率領掾吏到門外送殯,百姓感激喜歡他。

(2)皇帝于是到皇帝巡行道路的館舍,親自查問囚徒情況,虞延稟告說讓那些案件有可辯駁的站在東邊,無理可訴的站在西邊。40.(1)虞延的堂妹造母親遺棄,虞延收養(yǎng)了她,把她撫養(yǎng)成人;(2)作細陽縣令時,每年祭祀節(jié)令讓犯人回家,有囚徒病死,他親率官吏給他送葬。

36.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譯是:當時虞延為部督郵,帝下令讓他來相見,問他園陵的事。虞延舉止沉著,對答行禮得體,其陵園的樹木株蘗,都熟知其中的數(shù)目,所陳俎豆犧牲,很通曉其中的禮節(jié)。

“引見”是兩個動詞連用,語意聯(lián)系緊密,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其陵樹株蘗”共同作“皆諳其數(shù)”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

故選D。

37.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項,“亭長,管理驛站的官員”錯,戰(zhàn)國時,國與國之間為防御敵人,在邊境上設亭,置亭長。秦漢時在鄉(xiāng)村每十里設一亭,置亭長,掌治安,捕盜賊,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滿的人充任。此外設于城內(nèi)和城廂的稱“都亭”,設于城門的稱“門亭”,亦設亭長,職責同上。東漢后漸廢。

故選A。

38.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項,“富宗竟辭退了他”錯,原文“宗不悅,延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