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外國語名校20222023學年高一12月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解析)_第1頁
四川省成都市外國語名校20222023學年高一12月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解析)_第2頁
四川省成都市外國語名校20222023學年高一12月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解析)_第3頁
四川省成都市外國語名校20222023學年高一12月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解析)_第4頁
四川省成都市外國語名校20222023學年高一12月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四川省成都市外國語名校20222023學年高一12月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解析)2013年

成都市外國語名校2022-2023學年上期

高一(22級)月考(2)語文試題

(分值:150分測試時間:150分鐘)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從學術史研究看,《匠心致遠》的研究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器物史到技術史、從區(qū)域史到全球史、從技術史到文明史的“三大范式”轉型,這無疑顯示出獨特的學術史研究視野。

在物質層面,器物本身有其天然的可視性、美術性和美學性的優(yōu)點,能直接從物質存在本身考察其材料、色彩、機理、造型與風格等要素,這為書寫工藝史提供便利或可“上手”的分析對象。這種書寫便利也為工藝史書寫?zhàn)B成了偏向于器物史的“俗套”,即放棄器物背后的工匠及其技術史的書寫。就技術本身而言,它不會脫離器物本身而獨立存在,物的技術性書寫必然建立在工匠在造物過程中的結構、功能與秩序等關鍵要素之上,而這些要素在介入造物中絕非來自物本身。在傳統(tǒng)工匠領域,探究技術史的本質全在于工匠本身的歷史。實際上,于技術史的內容屬性及其書寫要素為工匠史的書寫帶來選擇性障礙,以致掩蓋了技術史書寫的更多維度。因為,技術史不全是工程技術史或科學技術史,還包括人文技術史或美學技術史等分支學科。就后者而言,《匠心致遠》呈現(xiàn)的是中華工匠的人文技術史。很顯然,《匠心致遠》的學術視野已然創(chuàng)造性地從傳統(tǒng)的器物史轉向技術史的書寫,而且是從靜態(tài)的器物史書寫轉向動態(tài)的技術史書寫。

從空間層面看,物本身在空間上的貿易、交換與使用從來就不是靜止的。因此,工匠所造之物在空間上是流動的,并在流動中形成物的交往及其倫理。物的交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在特定空間區(qū)域、路段上展示出了人際交往的魅力。但伴隨全球交往工具或交通工具的發(fā)展,地方性的物質交往逐漸掙脫了區(qū)域空間的限制,進而擴張到全球空間范圍內展開。譬如,“絲綢之路”就是全球物的交往之路。在這條路上的全球物的交往,展示出區(qū)域史書寫已然失去固有的魅力。因此,技術的物或物的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流動、傳播、交往與互鑒已然成為一種史學景觀。換言之,技術全球史的書寫是必要的,也是必須引起學者注意的。《匠心致遠》或在這個領域為人們展示出一個別開生面的中華技術史景觀,這顯然是放棄了區(qū)域史書寫工匠史的傳統(tǒng),邁向了工匠全球史的書寫領域?!督承闹逻h》所呈現(xiàn)給讀者的并非工匠技術的區(qū)域流動史,而是工匠技術的全球史。盡管在書中列舉了中華工匠的磨子技術、輪子技術、耕犁技術、扇子技術、漆器技術等十大技術僅僅是中華工匠技術史上的冰山一角,但從學術視野及其方法論上很顯然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學術范例。

在物性層面,工匠技術物能在使用、藝術、審美、技術等諸多層面形成特定的工匠文化,并邁進工匠文明的高級階段,進而影響人類的生活、生存、交往、倫理的狀態(tài)及其質量。在《匠心致遠》中,提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概念——工匠文明。在看來,工匠文明或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樣態(tài),它參與了人類文明的初創(chuàng)、建構與發(fā)展。這就是說,《匠心致遠》對中華工匠技術的書寫已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技術物及其技術性的描述,分明是已將技術物在使用、交往、消費與傳承中發(fā)揮的工匠文明作為寫作旨歸。

(摘編自《小技術見出大文明——讀》,《光明日報》,2022年7月16日)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工藝史書寫領域,技術史遠遠少于器物史,而其價值和意義卻在器物史之上。

B.探究傳統(tǒng)工藝技術史的本質,必然要研究傳統(tǒng)工匠本身的歷史,二者密不可分。

C.由于物的交往可以展示人際交往的魅力,因而物能夠在流動中形成其交往倫理。

D.《匠心致遠》一書列舉十大中華工匠技術,展示了別開生面的中華技術史景觀。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采用總分式論證結構,先從學術史研究的角度揭示《匠心致遠》的價值,再從三個層面具體論述。

B.本文開宗明義,指出《匠心致遠》的研究實現(xiàn)了“三大范式”轉型,肯定了的學術史研究視野。

C.本文以“絲綢之路”為例論證了物質交往的全球性擴張,進而闡明了技術全球史書寫的必要性。

D.本文論述了《匠心致遠》一書的文明史轉型,認為工匠文明參與了人類文明的初創(chuàng)、建構與發(fā)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工匠是在造物過程中的關鍵要素,工匠的工程或科學技術水平決定了扇子、輪子、耕犁等技術物的成敗優(yōu)劣。

B.古代文學作品中有“胡琴琵琶與羌笛”等樂器的相關描述,據此可知,物本身在空間上的貿易、交換與使用從來就不是靜止的。

C.《匠心致遠》一書中盡管僅列舉了極其有限的中華工匠技術,但是仍然能夠從學術視野及其方法論上為讀者提供一種學術范例。

D.《匠心致遠》一書不以特定的工匠文化作為寫作旨歸,而將對中華工匠技術的書寫提升到工匠文明的層面,從小技術見出大文明。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疫情席卷全球,數字經濟充分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保持全球經濟活力,保障產業(yè)鏈、供應鏈暢通的關鍵經濟形態(tài)。數字經濟發(fā)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當前,中國數字經濟需要的是打贏在關鍵核心技術、核心系統(tǒng)、關鍵零部件等領域的攻堅戰(zhàn)。我們要善用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和新型舉國體制優(yōu)勢,依托超大規(guī)模市場鍛造技術、打磨產品,實現(xiàn)中國數字企業(yè)從軟系統(tǒng)與應用創(chuàng)新到“卡脖子”核心技術和硬科技的突破轉型,實現(xiàn)數字經濟的技術自主、產業(yè)自強、生態(tài)自洽,在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數字經濟全球化中構筑國家競爭新優(yōu)勢,建設中國標準和謀求中國話語權。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中國需要將數字經濟作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力量、新空間、新增長點。數字經濟是面向未來、面向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經濟形態(tài)的關鍵力量,我們需要以更廣的視野、更高的站位,塑造數字經濟的健康生態(tài),牽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服務國家發(fā)展大局。

(摘編自曹鐘雄《致力健康發(fā)展,中國數字經濟天地寬》,中國網2021年10月24日)

材料二:

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聚焦數字貿易,把握全球數字經濟脈動,為新冠疫情沖擊下的世界經濟復蘇帶來活力與機遇。

從海運集裝箱的跨境運輸服務到一枚芯片背后的知識產權服務,服務貿易無處不在。隨著數字技術的推廣應用,服務貿易的數字化特征越來越明顯。以數據為生產要素、數字服務為核心、數字交付為特征的數字貿易蓬勃興起,正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全球貿易發(fā)展的重要趨勢。

數字化提高了服務的可及性,遠程醫(yī)療、在線教育、協(xié)同辦公、跨境電商等服務廣泛應用,對促進各國經濟穩(wěn)定和抗擊疫情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世界貿易組織指出,服務業(yè)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支柱,也是國際貿易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預計到2040年,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比重將升至三分之一。中國服務貿易開放水平也在有序提升。中國連續(xù)7年保持服務貿易世界第二大國地位,與世界近240個國家和地區(qū)有服務貿易往來。

中國經濟在數字化發(fā)展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誕生了一大批世界級的企業(yè)和企業(yè)家。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之一,跨境電商也成為國際貿易新的增長點。

(摘編自樊宇眭黎曦《數字中國服務世界——服貿會為世界經濟轉型注入動力》,新華網2021年9月5日)

材料三:

當前數字技術爆發(fā)式發(fā)展,成為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yè)革命的主角,全球互聯(lián)網、物聯(lián)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云服務、計算機超算、3D打印等數字技術創(chuàng)新,不僅顛覆了人們的生產方式,還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命方式。

人工智能的應用,代表了自蒸汽機發(fā)明以來最大的突破性創(chuàng)新,各種應用通過智能化機器學習不斷優(yōu)化,創(chuàng)新成果平等地延伸到所有經濟領域、私人空間和社會生活。

數字化基礎設施成為人類更高水平互聯(lián)互通的新基礎設施,與人工智能、超級計算能力等疊加,人們此前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認知革命、業(yè)態(tài)變革與生活場景將出現(xiàn)。中國從2G跟隨、3G追趕、4G并跑到5G領先,在一些領域成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前沿部隊。中國2020年底已建成71.8萬個5G基站,目前已經超過115萬個,2025年將實現(xiàn)中國境內全覆蓋。未來的世界,5G+強大算力,或者6G+量子計算,將構成巨大的不受邊界限制的無垠網絡空間。

未來30年,數字經濟將替代當前兩種基本經濟形態(tài)——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形成高滲透率的數字經濟生態(tài)體系,物化的物質生產與虛擬鏈接、運行、存在的關聯(lián)方式將再一次發(fā)生顛覆性革命。

(摘編自陳文玲《未來10年全球數字經濟滲透率將超過30%》,《北京日報》2021年11月22日)

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數字經濟充分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發(fā)展速度最快、輻射范圍最廣、影響程度最深的經濟形態(tài)。

B.以數據為生產要素、數字服務為核心、數字交付為特征的數字貿易已應用到遠程醫(yī)療、在線教育、協(xié)同辦公、跨境電商等服務領域。

C.人工智能的應用是自蒸汽機發(fā)明以來最大的突破性創(chuàng)新,各種數字創(chuàng)新技術顛覆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命方式。

D.中國數字化基礎設施不斷發(fā)展,5G基站于2025年將實現(xiàn)中國境內全覆蓋,未來或將構成一個巨大的不受邊界限制的無垠網絡空間。

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全球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云服務等數字技術爆發(fā)式發(fā)展中,中國數字企業(yè)還有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術需要不斷突破。

B.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致力數字經濟健康發(fā)展,有助于帶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yōu)勢,謀求在全球的話語權。

C.我國服務貿易涉及世界近240個國家和地區(qū),連續(xù)7年保持服務貿易世界第二的地位,這說明中國數字經濟已遙遙領先于世界。

D.借助新一輪技術革命,數字經濟未來將加大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產生強大的替代效應,形成高滲透率的數字經濟生態(tài)體系。

6.結合材料,簡要概括我國需要怎樣促進數字經濟的發(fā)展。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

人生樹下

王開嶺

①“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鄙?、梓樹乃父母所栽,見之必肅立,心生敬意。父母者,為何要在舍前植這兩種樹呢?解析是:“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薄吧h鳌北愠闪恕肮世铩钡拇Q。

②樹,不僅實用,還意味著福佑、恩澤和繁衍;不僅賜人花果和木質,還傳遞親情和美德,承載光陰與家世。樹非速生,非一季一歲之功,它耐受、持久、長命,春華秋實,像一位高壽的家族長者,俯瞰兒孫繞膝。所謂“蔭澤”“蔭庇”“蔭佑”之說,皆緣于樹。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樹。再窮的人家,也能給后人撐起一大片樹蔭。這是祖輩贈與子嗣最簡樸最牢固的遺產了。

③幼時,父親帶我回鄉(xiāng)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壯的棗樹,上住鵲窩,下落石幾。逢孩子哭鬧,祖母便將房梁上的吊籃鉤下,摸出紅油油的干棗來。后來,老人去世,老屋拆遷,“老家”便沒了。雖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樹乃祖輩所植,在其下納過涼、吃過棗子的,除了我,還有我的父親,還有父親的父親……

④這樣的樹,猶若親屬。

⑤老人們講,鬧饑荒時,都是樹先枯、人后亡,因為果腹的最后一樣東西,是樹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會餓死了,因為這時候,樹抽芽,野萊生,槐花、榆錢、椿葉、楊穗,都是好食材。

⑥幾千年來,凡戶居,必在一棵大樹下;凡村頭,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樹。民謠中唱,“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樹,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離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鄉(xiāng)者,遠遠眺見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鎮(zhèn),聽到個說法:江南殷實人家,若生女嬰,便在庭院載一棵香樟,女兒待嫁時,樹亦長成,媒婆在墻外看到了,即登門提親。嫁女之際,家人將樹伐下,做成兩只大箱子,放入綢緞做嫁妝,取“兩廂廝守”之意。多美的習俗!女兒待字閨中時,對該樹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樹啊,盼它長大,又怕它長大。

⑧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業(yè)里,少了樣東西:樹。沒有了庭院,沒有了戶外,沒有了供樹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⑩我們解除了與草木共棲的古老契約,我們告別了在家門口折朵擷果的勞作和浪漫,我們放棄了對一棵樹一株花的親近與認領,我們失去了對四季和年輪的辨識……大自然里,不再有我們的一方蒲團、一幅涼席、一具竹榻。

樹,在馬路上流浪。我們只是乘車迅速地掠過它們,透過玻璃掃視它們。它們身上,沒有我們的指紋和體溫,沒有兒童的笑聲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樹,親情已斷,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

那年去貴州,走到從江縣的月亮山,遇一苗寨,叫岜沙,即苗語“草木茂盛”。據說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綠里的。你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層層疊疊,難以落腳。

恐怕再沒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樹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發(fā)髻,象征山上的樹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樹皮。樹,是岜沙人的神。他們尊崇樹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動和節(jié)慶儀式皆在林中進行,祈愿、盟誓、婚約的“證人”是大樹,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樹傾訴。按俗約,盜木者除了退贓,還要罰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求族人諒恕。

最觸動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禮。一個嬰兒降生時,村民會替他裁一棵樹苗,祈祝他像它一樣茁壯、正直、堅韌;待他年邁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樹,鑿空做棺,去密林深處下葬,不設墳頭、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樹苗,預示生命再次啟程,也象征靈魂的回家之橋。

他們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誕生,森林里消失。

“我們都認得哪棵樹是自己的祖先。”岜沙人說。

有一棵樹,將陪伴一個人出生、長大,直至死去。除了蔥蘢,生命在世間不落任何痕跡。這是我聽過的關于人和樹最好的故事。

那天,夕陽西下,聽著山風和鳥鳴,我坐在岜沙的石頭上,心想——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應有一棵關系親密的樹。至少一棵。

(選自《古典之殤》,有刪節(jié))

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人生樹下”為題,點明了文章主要內容即人與樹的關系,也引發(fā)讀者閱讀興趣。

B.第⑧段“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表述了對香樟樹的喜愛及對其實用價值的肯定。

C.第段“樹,在馬路上流浪”一句,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人與樹形同陌路的哀痛。

D.為了表述對樹的敬意和感恩,行文時采用了豐富的手法。詠物抒懷便是其中之一。

8.文章引用《詩經》的語句開篇,有何效果?

9.請根據第③——⑧段的文章內容說說“這樣的樹,猶若親屬”有哪些含義?寫完這些樹后,在文末又寫了在岜沙苗寨見聞的內容,結合全文分析這樣構思的匠心。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紹興三十二年,高宗勞師建康。召見,嘉納之。乾道六年,遷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燼,井邑凋殘,棄疾寬征薄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乃創(chuàng)奠枕樓、繁雄館。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留守葉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薦棄疾慷慨有大略。尋知潭州兼湖南安撫。又以湖南控帶二廣,與溪峒蠻獠接連,草竊間作,豈惟風俗頑悍,抑武備空虛所致。乃復奏疏曰:“軍政之敝,統(tǒng)率不一,差出占破,略無已時。乞依福建左翼例,別創(chuàng)一軍,以湖南飛虎為名,止撥屬三牙、密院,專聽帥臣節(jié)制調度,庶使夷獠知有軍威,望風懾服。”詔委以規(guī)畫。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經度費巨萬計,棄疾善斡旋,事皆立辦。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jiān)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如期落成。軍成,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棄疾豪爽尚氣節(jié),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內知名士。棄疾嘗同朱熹游武夷山,賦《九曲棹歌》,熹書“克己復禮”“夙興夜寐”,題其二齋室。熹歿,偽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咸淳間,史館校勘謝枋得過棄疾墓旁僧舍,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德祐初,枋得請于朝,加贈少師,謚忠敏。

(節(jié)選自《宋史·辛棄疾傳》)

草竊:草寇。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

B.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

C.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

D.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建康,與張岱《湖心亭看雪》中“是金陵人”的“金陵”同,均指南京。

B.出,指京官外調,與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的“出”相同。

C.長短句,本指句子長短不一的詩體,文中指詞;因可配樂歌唱,又被稱為“曲子詞”。

D.謚,即謚號,是指古人去世后,依據其生前事跡給予的紀念性、褒揚性的稱號。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辛棄疾施政寬緩,關愛百姓。任職滁州時,滁州因戰(zhàn)火而破敗,他減輕賦稅,招撫逃難的流民,訓練民兵,建議軍隊屯田。

B.辛棄疾長于軍事,同時也著眼根本,關注農業(yè),倡導力耕,甚至以“稼”字為自己的書軒命名,并以《稼軒集》行世。

C.辛棄疾成功創(chuàng)建飛虎營,表現(xiàn)出卓越的管理才華和超強的應變能力;他救濟災民,則表現(xiàn)出果斷的魄力和悲憫的情懷。

D.文章還記敘了辛棄疾去世之后,史館??敝x枋得神奇遭遇。這個結尾極富神秘色彩,也表現(xiàn)了辛棄疾的不甘和冤枉。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

(2)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公元760年春,在親友的資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幾間草房,長期顛沛流離的詩人一家在此度過了近5年比較安穩(wěn)的生活,此詩就作于這一時期。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句“抱村流”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清江的可愛,同時也照應了詩題“江村”。

B.第二句點明了時節(jié),交代了村莊的清幽的環(huán)境,透露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C.頷聯(lián)描寫燕子自由來往、白鷗相伴相隨的情景,令人感到自由、親切、融洽。

D.全詩從物態(tài)人情方面,寫足了江村幽事;寫作上前后照應緊湊,讀起來輕快流暢

15.頸聯(lián)描寫了怎樣的生活畫面?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三)名篇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鳴聲來烘托詩人悲涼的心境。

(2)酒是水質的詩,詩是心釀的酒。古代文人與酒有不解之緣。曹操在《短歌行》中認為“____,____”,但李白卻感嘆“舉杯消愁愁愁更愁”。

(3)《夢游天姥吟留別》中“___,___?!眱删浔憩F(xiàn)了攀登中山路崎嶇盤旋,時間流逝飛快。

三、語言文字應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21世紀后,機器與人類協(xié)同創(chuàng)作的情況日益普遍,各種寫作軟件(),用戶只需輸入關鍵字就可以獲得系統(tǒng)自動生成的作品。對于這些人工智能的作品,人們的評價并不高,更傾向于視為一種由機器或算法完成的文字游戲。它可以模仿逼真,可以快速組合,可以在技能和信息掌握方面超過真正的藝術家,甚至大量生成具有詩或藝術形式的東西,但在自我意識、自我情感方面的天然缺失,導致它的作品從根本上講就不是其自我情感、自我意識的表述。

詩是思想情感的表述,而思想情感又是因生活而起的。生活的前提是生命,是包括思想情感、意識在內的生命。生命的展開就是生活,生活是生命的體現(xiàn)。人工智能,顯然沒有生命、沒有生活、沒有思想情感,它所具有的是算法,是模擬,是生成,是通過算法來模擬詩人的作品所生成的文字?,F(xiàn)在的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文字還多有不通之處,但未來的人工智能肯定會生成各種合規(guī)的甚至生動的文字。單從字面來看,這些文字也會具有其字面的意義。但一旦用上“()”的標準,這些作品就可能現(xiàn)出(),喪失被稱為“作品”的資格。

17.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層出不窮文學審美原形B.層出不窮知人論世原形

C.不勝枚舉知人論世原型D.不勝枚舉文學審美原型

18.對上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排比、雙關、對比B.對偶、頂真、雙關

C.排比、頂真、對比D.對偶、頂真、對比

19.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有三處語病,請修改并將正確的句子寫在下面。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科學史上,天文學的發(fā)展歷來波瀾起伏。在西方,有人們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說”與托勒密“地心說”曠日持久的爭論。其實在東方,①,這就是中國天文學史上著名的“渾蓋之爭”。這場爭論圍繞宇宙結構的認識,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

中國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對宇宙形狀的認識,人們開始主張的是“天圓地方”。但這種認識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學說,因為它本身存在著比較明顯的漏洞。正因為如此,當曾子的學生單居離向他詢問是否果真“天圓地方”時,曾子一針見血地指出:“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他認為“天圓地方”說的不是天地具體形狀,②。他引述孔子之語,把“天圓地方”說成是“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規(guī)律在性質上屬于“圓”,轉動不休;③,安謐靜止??鬃訋熗降恼f法,()可以彌補“天圓地方”說在形式上的缺陷,()這種修補使該說喪失了作為一種宇宙結構學說而存在的資格,()它所談論的已經不再是天地的具體形狀了。

20.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都恰當的一項是()

A.不僅而且雖然B.雖然然而而且

C.固然但是因為D.如果那么而且

21.請在文中橫線處都補寫上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四、寫作(60分)

22.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隨著成長,我們會面對越來越多的人、事、狀況。會面對成功,也會面對失?。粫鎸Ω鞣N誘惑,也會面對無數挑戰(zhàn);會面對別人的認可,也會面對自我的否定……我們面對的既可以來自紛繁的現(xiàn)實,也可以是自己的內心。請以“面對”為話題作文。

要求:(1)請自擬題目;(2)立意自定,文體不限(詩歌、戲劇除外),不少于600字;(3)字跡工整,書寫清楚,卷面整潔;(4)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人名、校名等。

成都市外國語名校2022-2023學年上期

高一(22級)月考(2)語文試題

(分值:150分測試時間:150分鐘)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從學術史研究看,《匠心致遠》的研究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器物史到技術史、從區(qū)域史到全球史、從技術史到文明史的“三大范式”轉型,這無疑顯示出獨特的學術史研究視野。

在物質層面,器物本身有其天然的可視性、美術性和美學性的優(yōu)點,能直接從物質存在本身考察其材料、色彩、機理、造型與風格等要素,這為書寫工藝史提供便利或可“上手”的分析對象。這種書寫便利也為工藝史書寫?zhàn)B成了偏向于器物史的“俗套”,即放棄器物背后的工匠及其技術史的書寫。就技術本身而言,它不會脫離器物本身而獨立存在,物的技術性書寫必然建立在工匠在造物過程中的結構、功能與秩序等關鍵要素之上,而這些要素在介入造物中絕非來自物本身。在傳統(tǒng)工匠領域,探究技術史的本質全在于工匠本身的歷史。實際上,于技術史的內容屬性及其書寫要素為工匠史的書寫帶來選擇性障礙,以致掩蓋了技術史書寫的更多維度。因為,技術史不全是工程技術史或科學技術史,還包括人文技術史或美學技術史等分支學科。就后者而言,《匠心致遠》呈現(xiàn)的是中華工匠的人文技術史。很顯然,《匠心致遠》的學術視野已然創(chuàng)造性地從傳統(tǒng)的器物史轉向技術史的書寫,而且是從靜態(tài)的器物史書寫轉向動態(tài)的技術史書寫。

從空間層面看,物本身在空間上的貿易、交換與使用從來就不是靜止的。因此,工匠所造之物在空間上是流動的,并在流動中形成物的交往及其倫理。物的交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在特定空間區(qū)域、路段上展示出了人際交往的魅力。但伴隨全球交往工具或交通工具的發(fā)展,地方性的物質交往逐漸掙脫了區(qū)域空間的限制,進而擴張到全球空間范圍內展開。譬如,“絲綢之路”就是全球物的交往之路。在這條路上的全球物的交往,展示出區(qū)域史書寫已然失去固有的魅力。因此,技術的物或物的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流動、傳播、交往與互鑒已然成為一種史學景觀。換言之,技術全球史的書寫是必要的,也是必須引起學者注意的?!督承闹逻h》或在這個領域為人們展示出一個別開生面的中華技術史景觀,這顯然是放棄了區(qū)域史書寫工匠史的傳統(tǒng),邁向了工匠全球史的書寫領域?!督承闹逻h》所呈現(xiàn)給讀者的并非工匠技術的區(qū)域流動史,而是工匠技術的全球史。盡管在書中列舉了中華工匠的磨子技術、輪子技術、耕犁技術、扇子技術、漆器技術等十大技術僅僅是中華工匠技術史上的冰山一角,但從學術視野及其方法論上很顯然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學術范例。

在物性層面,工匠技術物能在使用、藝術、審美、技術等諸多層面形成特定的工匠文化,并邁進工匠文明的高級階段,進而影響人類的生活、生存、交往、倫理的狀態(tài)及其質量。在《匠心致遠》中,提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概念——工匠文明。在看來,工匠文明或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樣態(tài),它參與了人類文明的初創(chuàng)、建構與發(fā)展。這就是說,《匠心致遠》對中華工匠技術的書寫已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技術物及其技術性的描述,分明是已將技術物在使用、交往、消費與傳承中發(fā)揮的工匠文明作為寫作旨歸。

(摘編自《小技術見出大文明——讀》,《光明日報》,2022年7月16日)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工藝史書寫領域,技術史遠遠少于器物史,而其價值和意義卻在器物史之上。

B.探究傳統(tǒng)工藝技術史的本質,必然要研究傳統(tǒng)工匠本身的歷史,二者密不可分。

C.由于物的交往可以展示人際交往的魅力,因而物能夠在流動中形成其交往倫理。

D.《匠心致遠》一書列舉十大中華工匠技術,展示了別開生面的中華技術史景觀。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采用總分式論證結構,先從學術史研究的角度揭示《匠心致遠》的價值,再從三個層面具體論述。

B.本文開宗明義,指出《匠心致遠》的研究實現(xiàn)了“三大范式”轉型,肯定了的學術史研究視野。

C.本文以“絲綢之路”為例論證了物質交往的全球性擴張,進而闡明了技術全球史書寫的必要性。

D.本文論述了《匠心致遠》一書的文明史轉型,認為工匠文明參與了人類文明的初創(chuàng)、建構與發(fā)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工匠是在造物過程中的關鍵要素,工匠的工程或科學技術水平決定了扇子、輪子、耕犁等技術物的成敗優(yōu)劣。

B.古代文學作品中有“胡琴琵琶與羌笛”等樂器的相關描述,據此可知,物本身在空間上的貿易、交換與使用從來就不是靜止的。

C.《匠心致遠》一書中盡管僅列舉了極其有限的中華工匠技術,但是仍然能夠從學術視野及其方法論上為讀者提供一種學術范例。

D.《匠心致遠》一書不以特定的工匠文化作為寫作旨歸,而將對中華工匠技術的書寫提升到工匠文明的層面,從小技術見出大文明。

1.B2.D3.A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其價值和意義卻在器物史之上”無中生有,文中只說“這種書寫便利也為工藝史書寫?zhàn)B成了偏向于器物史的‘俗套’,即放棄器物背后的工匠及其技術史的書寫”,即在工藝史書寫領域,技術史遠遠少于器物史,但文中并未提到“其(技術史)價值和意義卻在器物史之上”;

C.“由于物的交往可以展示人際交往的魅力,因而……”強加因果,“工匠所造之物……在流動中形成物的交往及其倫理”一句,與“物的交往……展示出了人際交往的魅力”一句,二者是被解釋與解釋的關系。

D.“展示了別開生面的中華技術史景觀”以必然代替或然,原文“《匠心致遠》或在這個領域為人們展示出一個別開生面的中華技術史景觀”,可見前面有一個“或”字。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D.張冠李戴?!啊J為工匠文明參與了人類文明的初創(chuàng)、建構與發(fā)展”錯誤,原文強調:“在看來,工匠文明或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樣態(tài),它參與了人類文明的初創(chuàng)、建構與發(fā)展”。即“工匠文明參與了人類文明的初創(chuàng)、建構與發(fā)展”的觀點是《匠心致遠》的提出來的,而不是本文的。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A.“工匠是在造物過程中的關鍵要素”張冠李戴,根據原文,“關鍵要素”指的是“在造物過程中的結構、功能與秩序等”而非“工匠”。同時,“決定了”表述絕對化。原文為“在物性層面,工匠技術物能在使用、藝術、審美、技術等諸多層面形成特定的工匠文化,并邁進工匠文明的高級階段,進而影響人類的生活、生存、交往、倫理的狀態(tài)及其質量”,是“影響”而不是“決定”。

故選A。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疫情席卷全球,數字經濟充分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保持全球經濟活力,保障產業(yè)鏈、供應鏈暢通的關鍵經濟形態(tài)。數字經濟發(fā)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當前,中國數字經濟需要的是打贏在關鍵核心技術、核心系統(tǒng)、關鍵零部件等領域的攻堅戰(zhàn)。我們要善用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和新型舉國體制優(yōu)勢,依托超大規(guī)模市場鍛造技術、打磨產品,實現(xiàn)中國數字企業(yè)從軟系統(tǒng)與應用創(chuàng)新到“卡脖子”核心技術和硬科技的突破轉型,實現(xiàn)數字經濟的技術自主、產業(yè)自強、生態(tài)自洽,在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數字經濟全球化中構筑國家競爭新優(yōu)勢,建設中國標準和謀求中國話語權。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中國需要將數字經濟作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力量、新空間、新增長點。數字經濟是面向未來、面向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經濟形態(tài)的關鍵力量,我們需要以更廣的視野、更高的站位,塑造數字經濟的健康生態(tài),牽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服務國家發(fā)展大局。

(摘編自曹鐘雄《致力健康發(fā)展,中國數字經濟天地寬》,中國網2021年10月24日)

材料二:

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聚焦數字貿易,把握全球數字經濟脈動,為新冠疫情沖擊下的世界經濟復蘇帶來活力與機遇。

從海運集裝箱的跨境運輸服務到一枚芯片背后的知識產權服務,服務貿易無處不在。隨著數字技術的推廣應用,服務貿易的數字化特征越來越明顯。以數據為生產要素、數字服務為核心、數字交付為特征的數字貿易蓬勃興起,正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全球貿易發(fā)展的重要趨勢。

數字化提高了服務的可及性,遠程醫(yī)療、在線教育、協(xié)同辦公、跨境電商等服務廣泛應用,對促進各國經濟穩(wěn)定和抗擊疫情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世界貿易組織指出,服務業(yè)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支柱,也是國際貿易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預計到2040年,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比重將升至三分之一。中國服務貿易開放水平也在有序提升。中國連續(xù)7年保持服務貿易世界第二大國地位,與世界近240個國家和地區(qū)有服務貿易往來。

中國經濟在數字化發(fā)展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誕生了一大批世界級的企業(yè)和企業(yè)家。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之一,跨境電商也成為國際貿易新的增長點。

(摘編自樊宇眭黎曦《數字中國服務世界——服貿會為世界經濟轉型注入動力》,新華網2021年9月5日)

材料三:

當前數字技術爆發(fā)式發(fā)展,成為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yè)革命的主角,全球互聯(lián)網、物聯(lián)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云服務、計算機超算、3D打印等數字技術創(chuàng)新,不僅顛覆了人們的生產方式,還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命方式。

人工智能的應用,代表了自蒸汽機發(fā)明以來最大的突破性創(chuàng)新,各種應用通過智能化機器學習不斷優(yōu)化,創(chuàng)新成果平等地延伸到所有經濟領域、私人空間和社會生活。

數字化基礎設施成為人類更高水平互聯(lián)互通的新基礎設施,與人工智能、超級計算能力等疊加,人們此前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認知革命、業(yè)態(tài)變革與生活場景將出現(xiàn)。中國從2G跟隨、3G追趕、4G并跑到5G領先,在一些領域成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前沿部隊。中國2020年底已建成71.8萬個5G基站,目前已經超過115萬個,2025年將實現(xiàn)中國境內全覆蓋。未來的世界,5G+強大算力,或者6G+量子計算,將構成巨大的不受邊界限制的無垠網絡空間。

未來30年,數字經濟將替代當前兩種基本經濟形態(tài)——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形成高滲透率的數字經濟生態(tài)體系,物化的物質生產與虛擬鏈接、運行、存在的關聯(lián)方式將再一次發(fā)生顛覆性革命。

(摘編自陳文玲《未來10年全球數字經濟滲透率將超過30%》,《北京日報》2021年11月22日)

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數字經濟充分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發(fā)展速度最快、輻射范圍最廣、影響程度最深的經濟形態(tài)。

B.以數據為生產要素、數字服務為核心、數字交付為特征的數字貿易已應用到遠程醫(yī)療、在線教育、協(xié)同辦公、跨境電商等服務領域。

C.人工智能的應用是自蒸汽機發(fā)明以來最大的突破性創(chuàng)新,各種數字創(chuàng)新技術顛覆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命方式。

D.中國數字化基礎設施不斷發(fā)展,5G基站于2025年將實現(xiàn)中國境內全覆蓋,未來或將構成一個巨大的不受邊界限制的無垠網絡空間。

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全球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云服務等數字技術爆發(fā)式發(fā)展中,中國數字企業(yè)還有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術需要不斷突破。

B.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致力數字經濟健康發(fā)展,有助于帶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yōu)勢,謀求在全球的話語權。

C.我國服務貿易涉及世界近240個國家和地區(qū),連續(xù)7年保持服務貿易世界第二的地位,這說明中國數字經濟已遙遙領先于世界。

D.借助新一輪技術革命,數字經濟未來將加大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產生強大的替代效應,形成高滲透率的數字經濟生態(tài)體系。

6.結合材料,簡要概括我國需要怎樣促進數字經濟的發(fā)展。

4.A5.C

6.①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和硬科技,構筑國家競爭新優(yōu)勢;

②高度重視發(fā)展數字經濟,牽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服務國家發(fā)展大局;

③發(fā)展數字貿易,打造世界級的企業(yè)和企業(yè)家,促進數字經濟的發(fā)展;

④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成巨大的不受邊界限制的無垠網絡空間的進程。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成為發(fā)展速度最快、輻射范圍最廣、影響程度最深的經濟形態(tài)”錯誤,這是與所有經濟形態(tài)的橫向對比,表述有誤。原文是“數字經濟發(fā)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是與數字經濟自身的縱向對比。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評價的能力。

C.“這說明中國數字經濟已遙遙領先于世界”錯誤。由原文“中國經濟在數字化發(fā)展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誕生了一大批世界級的企業(yè)和企業(yè)家”可知,原文說的是“中國經濟在數字化發(fā)展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不是“中國數字經濟”。

故選C。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篩選和概括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中當前要做的事即為發(fā)展的方向,如“我們要善用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和新型舉國體制優(yōu)勢,依托超大規(guī)模市場鍛造技術、打磨產品,實現(xiàn)中國數字企業(yè)從軟系統(tǒng)與應用創(chuàng)新到‘卡脖子’核心技術和硬科技的突破轉型……在數字經濟全球化中構筑國家競爭新優(yōu)勢,建設中國標準和謀求中國話語權”,可概括出: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和硬科技,構筑國家競爭新優(yōu)勢;

材料一第二段中提示的發(fā)展方向即促進數字經濟發(fā)展的辦法,如“中國需要將數字經濟作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力量、新空間、新增長點。數字經濟是面向未來、面向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經濟形態(tài)的關鍵力量,我們需要以更廣的視野、更高的站位,塑造數字經濟的健康生態(tài),牽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服務國家發(fā)展大局”,可概括出:高度重視發(fā)展數字經濟,牽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服務國家發(fā)展大局;

材料二最后一段給出了解析提示,經驗即辦法,如“中國經濟在數字化發(fā)展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誕生了一大批世界級的企業(yè)和企業(yè)家”,可概括出:發(fā)展數字貿易,打造世界級的企業(yè)和企業(yè)家,促進數字經濟的發(fā)展;

材料三第三段提到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即為發(fā)展方向,如“未來的世界,5G+強大算力,或者6G+量子計算,將構成巨大的不受邊界限制的無垠網絡空間”,可概括出: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成巨大的不受邊界限制的無垠網絡空間的進程。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

人生樹下

王開嶺

①“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鄙洹㈣鳂淠烁改杆?,見之必肅立,心生敬意。父母者,為何要在舍前植這兩種樹呢?解析是:“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薄吧h鳌北愠闪恕肮世铩钡拇Q。

②樹,不僅實用,還意味著福佑、恩澤和繁衍;不僅賜人花果和木質,還傳遞親情和美德,承載光陰與家世。樹非速生,非一季一歲之功,它耐受、持久、長命,春華秋實,像一位高壽的家族長者,俯瞰兒孫繞膝。所謂“蔭澤”“蔭庇”“蔭佑”之說,皆緣于樹。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樹。再窮的人家,也能給后人撐起一大片樹蔭。這是祖輩贈與子嗣最簡樸最牢固的遺產了。

③幼時,父親帶我回鄉(xiāng)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壯的棗樹,上住鵲窩,下落石幾。逢孩子哭鬧,祖母便將房梁上的吊籃鉤下,摸出紅油油的干棗來。后來,老人去世,老屋拆遷,“老家”便沒了。雖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樹乃祖輩所植,在其下納過涼、吃過棗子的,除了我,還有我的父親,還有父親的父親……

④這樣的樹,猶若親屬。

⑤老人們講,鬧饑荒時,都是樹先枯、人后亡,因為果腹的最后一樣東西,是樹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會餓死了,因為這時候,樹抽芽,野萊生,槐花、榆錢、椿葉、楊穗,都是好食材。

⑥幾千年來,凡戶居,必在一棵大樹下;凡村頭,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樹。民謠中唱,“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樹,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離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鄉(xiāng)者,遠遠眺見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鎮(zhèn),聽到個說法:江南殷實人家,若生女嬰,便在庭院載一棵香樟,女兒待嫁時,樹亦長成,媒婆在墻外看到了,即登門提親。嫁女之際,家人將樹伐下,做成兩只大箱子,放入綢緞做嫁妝,取“兩廂廝守”之意。多美的習俗!女兒待字閨中時,對該樹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樹啊,盼它長大,又怕它長大。

⑧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業(yè)里,少了樣東西:樹。沒有了庭院,沒有了戶外,沒有了供樹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⑩我們解除了與草木共棲的古老契約,我們告別了在家門口折朵擷果的勞作和浪漫,我們放棄了對一棵樹一株花的親近與認領,我們失去了對四季和年輪的辨識……大自然里,不再有我們的一方蒲團、一幅涼席、一具竹榻。

樹,在馬路上流浪。我們只是乘車迅速地掠過它們,透過玻璃掃視它們。它們身上,沒有我們的指紋和體溫,沒有兒童的笑聲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樹,親情已斷,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

那年去貴州,走到從江縣的月亮山,遇一苗寨,叫岜沙,即苗語“草木茂盛”。據說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切┤?、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綠里的。你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層層疊疊,難以落腳。

恐怕再沒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樹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發(fā)髻,象征山上的樹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樹皮。樹,是岜沙人的神。他們尊崇樹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動和節(jié)慶儀式皆在林中進行,祈愿、盟誓、婚約的“證人”是大樹,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樹傾訴。按俗約,盜木者除了退贓,還要罰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求族人諒恕。

最觸動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禮。一個嬰兒降生時,村民會替他裁一棵樹苗,祈祝他像它一樣茁壯、正直、堅韌;待他年邁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樹,鑿空做棺,去密林深處下葬,不設墳頭、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樹苗,預示生命再次啟程,也象征靈魂的回家之橋。

他們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誕生,森林里消失。

“我們都認得哪棵樹是自己的祖先?!贬鄙橙苏f。

有一棵樹,將陪伴一個人出生、長大,直至死去。除了蔥蘢,生命在世間不落任何痕跡。這是我聽過的關于人和樹最好的故事。

那天,夕陽西下,聽著山風和鳥鳴,我坐在岜沙的石頭上,心想——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應有一棵關系親密的樹。至少一棵。

(選自《古典之殤》,有刪節(jié))

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人生樹下”為題,點明了文章主要內容即人與樹的關系,也引發(fā)讀者閱讀興趣。

B.第⑧段“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表述了對香樟樹的喜愛及對其實用價值的肯定。

C.第段“樹,在馬路上流浪”一句,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人與樹形同陌路的哀痛。

D.為了表述對樹的敬意和感恩,行文時采用了豐富的手法。詠物抒懷便是其中之一。

8.文章引用《詩經》的語句開篇,有何效果?

9.請根據第③——⑧段的文章內容說說“這樣的樹,猶若親屬”有哪些含義?寫完這些樹后,在文末又寫了在岜沙苗寨見聞的內容,結合全文分析這樣構思的匠心。

7.B8.①內容上:指出桑樹、梓樹承載著悠久的歷史,點明種樹的價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②結構上:照應文題,引出下文對樹與故鄉(xiāng)、樹與家的密不可分的關系的敘寫。

9.(1)①祖宅院子里粗壯的棗樹,猶如親人一般見證了一輩輩人的成長;②樹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食材,幫助人們度過災年;③人在離家和返鄉(xiāng)時對樹的依賴;④江南人家種植香樟樹,使之成為女兒的終身陪伴。這些都是樹和人猶如親屬的明證。

(2)最后寫到岜沙苗寨的見聞,從實證上證明了樹與人類確實有這前文所述的那樣的緊密關系。這樣,就讓文章形成了前后呼應,讓的抒情更加有的放矢。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

B.“表述了對香樟樹的喜愛及對其實用價值的肯定”分析錯誤。這里既有對香樟樹的喜愛,也有對女兒美好人生的祝福與期盼。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jié)、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內容上,文章用《詩經》中“維桑與梓,必恭敬止”一句作為文章的開頭,《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集,在這么久遠的詩集中就有桑樹與梓樹的記載,表明了桑樹、梓樹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它們幾乎就伴隨中國歷史的成長,它們就是中國歷史的見證,這就點明了種樹的價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結構上,這一開頭,與文章的標題“人生樹下”相呼應,凸顯了文章的寫作對象“樹”,從而引出了了下文對樹的描寫,下文中對樹與故鄉(xiāng)、樹與家的密不可分的關系的敘寫,就是對這一開頭的回應。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義、賞析構思技巧的能力。

在文中寫到“這樣的樹,猶若親屬”,通過閱讀第③——⑧段的文章內容可知,“這樣的樹,猶若親屬”體現(xiàn)的是樹和人的親密關系,在第③段中,“但我知道,此樹乃祖輩所植,在其下納過涼、吃過棗子的,除了我,還有我的父親,還有父親的父親……”寫了祖宅院子里粗壯的棗樹,猶如親人一般見證了一輩輩人的成長;第⑤段,“老人們講,鬧饑荒時……因為這時候,樹抽芽,野萊生,槐花、榆錢、椿葉、楊穗,都是好食材”寫樹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食材,幫助人們度過災年。第⑥段,“離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鄉(xiāng)者,遠遠眺見的也是它”寫人在離家和返鄉(xiāng)時對樹的依賴。第⑦段,“江南殷實人家,若生女嬰,便在庭院載一棵香樟,女兒待嫁時,樹亦長成,媒婆在墻外看到了,即登門提親”寫江南人家種植香樟樹,使之成為女兒的終身陪伴。這些內容都是對人和樹關系的例證。據此可以總結出第一問的解析。

而對于第二問,描寫岜沙苗寨的見聞,這就為的抒情提供了現(xiàn)實的例子,證明前面的論述不是空想和矯情。在現(xiàn)實中,確實有所說的樹與人的那種相依的關系,這樣,這一內容就與上文的抒情形成呼應。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紹興三十二年,高宗勞師建康。召見,嘉納之。乾道六年,遷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燼,井邑凋殘,棄疾寬征薄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乃創(chuàng)奠枕樓、繁雄館。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留守葉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薦棄疾慷慨有大略。尋知潭州兼湖南安撫。又以湖南控帶二廣,與溪峒蠻獠接連,草竊間作,豈惟風俗頑悍,抑武備空虛所致。乃復奏疏曰:“軍政之敝,統(tǒng)率不一,差出占破,略無已時。乞依福建左翼例,別創(chuàng)一軍,以湖南飛虎為名,止撥屬三牙、密院,專聽帥臣節(jié)制調度,庶使夷獠知有軍威,望風懾服?!痹t委以規(guī)畫。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經度費巨萬計,棄疾善斡旋,事皆立辦。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jiān)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如期落成。軍成,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棄疾豪爽尚氣節(jié),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內知名士。棄疾嘗同朱熹游武夷山,賦《九曲棹歌》,熹書“克己復禮”“夙興夜寐”,題其二齋室。熹歿,偽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咸淳間,史館??敝x枋得過棄疾墓旁僧舍,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德祐初,枋得請于朝,加贈少師,謚忠敏。

(節(jié)選自《宋史·辛棄疾傳》)

草竊:草寇。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

B.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

C.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

D.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建康,與張岱《湖心亭看雪》中“是金陵人”的“金陵”同,均指南京。

B.出,指京官外調,與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的“出”相同。

C.長短句,本指句子長短不一的詩體,文中指詞;因可配樂歌唱,又被稱為“曲子詞”。

D.謚,即謚號,是指古人去世后,依據其生前事跡給予的紀念性、褒揚性的稱號。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辛棄疾施政寬緩,關愛百姓。任職滁州時,滁州因戰(zhàn)火而破敗,他減輕賦稅,招撫逃難的流民,訓練民兵,建議軍隊屯田。

B.辛棄疾長于軍事,同時也著眼根本,關注農業(yè),倡導力耕,甚至以“稼”字為自己的書軒命名,并以《稼軒集》行世。

C.辛棄疾成功創(chuàng)建飛虎營,表現(xiàn)出卓越的管理才華和超強的應變能力;他救濟災民,則表現(xiàn)出果斷的魄力和悲憫的情懷。

D.文章還記敘了辛棄疾去世之后,史館??敝x枋得神奇遭遇。這個結尾極富神秘色彩,也表現(xiàn)了辛棄疾的不甘和冤枉。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

(2)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10.B11.D12.D

13.(1)當時樞密院有不喜歡(不愿意)這種做法的人,多次阻撓他,辛棄疾(卻)干得更加賣力,(那些人)最終不能改變他(的想法)。

(2)辛棄疾寫祭文去哭悼他說:“永垂不朽的,是你世世代代流傳下去的名聲。誰說你死了,你令人敬畏,仍然像活著一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聽到有憤怒的聲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替辛棄疾鳴發(fā)心中的不平,從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謝枋得點著蠟燭寫文章,準備天亮祭祀辛棄疾,文章寫成聲音停止。

“堂上”是句子的地點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D;

“自昏暮至三鼓”是“不絕聲”的修飾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C;

“祭之”為動賓結構,其后斷開;“文”是“成”的主語,其前斷開,排除AC。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給予……褒揚性的稱號”錯誤,謚號可褒可貶。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冤枉”錯誤,表述言過其實。綜觀全文,辛棄疾的遭遇或有憋屈,卻不能說有“冤枉”。辛棄疾的不平更多的是國家無法統(tǒng)一、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悲憤。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樂”,喜歡,愿意;“沮撓”,阻撓;“愈力”,更加賣力;“奪”,改變。

(2)“為文”,寫祭文;“垂”,流傳;“凜凜”,讓人敬畏的樣子;“猶生”,仍然像活著一樣。

參考譯文:

辛棄疾,字幼安,是山東歷城人。紹興二十二年,宋高宗在建康犒勞軍隊。召見他,嘉獎并接納了他。乾道六年,(辛棄疾)改任司農寺主簿,出任滁州知州。滁州遭戰(zhàn)火毀壞嚴重,城鎮(zhèn)破敗,辛棄疾放寬并減輕賦稅,招撫逃難流散的百姓,訓練民兵,建議軍隊屯田,并創(chuàng)立了奠枕樓、繁雄館。朝廷征召(辛棄疾)做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留守葉衡一向看重他,葉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薦辛棄疾為人胸懷大志,有遠大謀略。不久,辛棄疾擔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又因為湖南控制連接著兩廣,與溪峒一帶少數民族相連,草寇時常出現(xiàn),不僅是因為風俗頑劣剽悍,也是武備空虛造成的。于是(辛棄疾)就上奏折說:“軍事行政的弊端在于統(tǒng)領不一致,差遣兵士攻城掠地,一點兒也沒有停息的時候。請依照福建左翼軍的例子,另創(chuàng)建一支軍隊,用湖南飛虎做名字,只隸屬于三牙、樞密院,專門聽從帥臣控制調度,或許能讓蠻夷獠民知道軍威,望風懼怕降服。”皇帝下詔委任他進行規(guī)劃。當時樞密院有不喜歡這種做法的人,多次阻撓他,辛棄疾(卻)干得更加賣力,(那些人)最終不能改變他(的想法)。(雖然)各種費用數以萬計,(但)辛棄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馬上解決。進諫的人以辛棄疾聚斂財富上奏給了朝廷,朝廷就下發(fā)了御前金字牌,讓辛棄疾立即停止工作。辛棄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來,出去嚴責監(jiān)辦的人,限期一個月建成飛虎營柵,超過期限就要按軍法治罪,飛虎營柵如期落成。軍隊建成,雄鎮(zhèn)一方,是江上各部隊中最好的一支。辛棄疾為人豪爽,崇尚氣節(jié),能識別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內名士。辛棄疾曾和朱熹游歷武夷山,做賦《九曲棹歌》。朱熹寫“克己復禮”“夙興夜寐”為他的兩座齋室題字。朱熹死時,偽學禁令正嚴,以至門生故舊沒有為他送葬的。辛棄疾寫祭文去哭悼他說:“永垂不朽的,是你世世代代流傳下去的名聲。誰說你死了,你令人敬畏,仍然像活著一樣!”辛棄疾一向擅長作詞,他寫的詞風格悲壯激烈,有《稼桿集》流傳于世。咸淳年間,史館??敝x枋得路過辛棄疾墓旁的廟宇,聽到有憤怒的聲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替辛棄疾鳴發(fā)心中的不平,從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謝枋得點著蠟燭寫文章,準備天亮祭祀辛棄疾,文章寫成聲音停止。德祐初年,謝枋得向朝廷請示,朝廷加贈辛棄疾為少師,謚號忠敏。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公元760年春,在親友的資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幾間草房,長期顛沛流離的詩人一家在此度過了近5年比較安穩(wěn)的生活,此詩就作于這一時期。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句“抱村流”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清江的可愛,同時也照應了詩題“江村”。

B.第二句點明了時節(jié),交代了村莊的清幽的環(huán)境,透露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C.頷聯(lián)描寫燕子自由來往、白鷗相伴相隨的情景,令人感到自由、親切、融洽。

D.全詩從物態(tài)人情方面,寫足了江村幽事;寫作上前后照應緊湊,讀起來輕快流暢

15.頸聯(lián)描寫了怎樣的生活畫面?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14.B15.(1)描寫了老妻畫紙、稚子敲針的安定祥和的生活畫面,(2)表述了詩人長期漂泊終于過上暫時安定生活的欣喜之情。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能力。

B項,“透露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錯誤。應是表現(xiàn)出難得的一段安定生活給帶來的滿足和欣然。

故選B。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內容及情感的能力。

詩人懷著愉快的心情緩步向家中走去,看見老伴正坐在門前的樹蔭下,在紙上畫著什么,走近看時,原來是一個棋局?!岸6!钡穆曇魝鱽?,小兒子在埋頭認真地敲著一根針,這個貪玩的孩子,他是要自己做個魚鉤兒,好去江邊釣魚玩。這樣的場面大概是村中常可見到的,可是對于經歷了安史之亂,屢受挫折、顛沛半生的杜甫來說,是他少有的珍貴的福氣,令他心頭為之一暖。這兩句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畫面,傳達出一種普遍的親情的溫暖和生活的閑適美好。

(三)名篇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鳴聲來烘托詩人悲涼的心境。

(2)酒是水質的詩,詩是心釀的酒。古代文人與酒有不解之緣。曹操在《短歌行》中認為“____,____”,但李白卻感嘆“舉杯消愁愁愁更愁”。

(3)《夢游天姥吟留別》中“___,___?!眱删浔憩F(xiàn)了攀登中山路崎嶇盤旋,時間流逝飛快。

①.風急天高猿嘯哀②.杜鵑啼血猿哀鳴③.何以解憂④.唯有杜康⑤.千巖萬轉路不定⑥.迷花倚石忽已暝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題要注意的字詞有:“嘯”“唯”“暝”。

三、語言文字應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21世紀后,機器與人類協(xié)同創(chuàng)作的情況日益普遍,各種寫作軟件(),用戶只需輸入關鍵字就可以獲得系統(tǒng)自動生成的作品。對于這些人工智能的作品,人們的評價并不高,更傾向于視為一種由機器或算法完成的文字游戲。它可以模仿逼真,可以快速組合,可以在技能和信息掌握方面超過真正的藝術家,甚至大量生成具有詩或藝術形式的東西,但在自我意識、自我情感方面的天然缺失,導致它的作品從根本上講就不是其自我情感、自我意識的表述。

詩是思想情感的表述,而思想情感又是因生活而起的。生活的前提是生命,是包括思想情感、意識在內的生命。生命的展開就是生活,生活是生命的體現(xiàn)。人工智能,顯然沒有生命、沒有生活、沒有思想情感,它所具有的是算法,是模擬,是生成,是通過算法來模擬詩人的作品所生成的文字?,F(xiàn)在的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文字還多有不通之處,但未來的人工智能肯定會生成各種合規(guī)的甚至生動的文字。單從字面來看,這些文字也會具有其字面的意義。但一旦用上“()”的標準,這些作品就可能現(xiàn)出(),喪失被稱為“作品”的資格。

17.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層出不窮文學審美原形B.層出不窮知人論世原形

C.不勝枚舉知人論世原型D.不勝枚舉文學審美原型

18.對上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排比、雙關、對比B.對偶、頂真、雙關

C.排比、頂真、對比D.對偶、頂真、對比

19.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有三處語病,請修改并將正確的句子寫在下面。

17.B18.C

19.(示例)它可以逼真模仿,可以快速組合,可以大量生成具有詩或藝術形式的東西,甚至在技能和信息掌握方面超過真正的藝術家,但在自我意識、自我情感方面的天然缺失,導致它的作品從根本上講就不是其自我意識、自我情感的表述。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

第一空,“層出不窮”,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沒有窮盡?!安粍倜杜e”,無法一個一個全舉出來,形容同一類的人或事物很多。語境是說“21世紀后,機器與人類協(xié)同創(chuàng)作的情況日益普遍,各種寫作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