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圖片大小可自由調(diào)整)答案解析附后卷I一.參考題庫(共25題)1.遇到逆境,凡夫與解脫者有何區(qū)別?2.掉舉在告訴我們什么?3.十二因緣是什么?4.觀世音菩薩凡人有求必感應,求之在我,應之在彼,而求者雖懇卻,感應卻有顥冥快慢之異,其故安在。頃日,心向觀音菩薩祈夢請示研經(jīng)之法,了不可得,反得是夜難眠且心有戚戚然之苦。甚惑請開示。5.佛教初學課本注解楊仁山居士著述地獄在兩極,在我們南閻浮提地球否?6.勝論派和數(shù)論派是古印度的外道,現(xiàn)在幾乎不存在,為什么我們要了解他們的觀點,并大費周章地加以破斥?7.什么是疑結?8.六道指()A、天道、地道、人道、鬼道、地獄道、菩薩道B、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C、君、臣、父、子、師、友9.二求10.密法中的很多雙身像代表什么意義?11.九地九品之惑12.在學習“輪回過患”之前,為什么要先確信前世后世存在?請舉例說明,其他宗教對此持何態(tài)度?了解這些有什么必要?13.一生補處14.佛學中,何為旁生?15.佛陀出生時說的“唯我獨尊”是什么意思?不是說諸法無我嗎?16.生抱著慈悲方便心理處世,想當為世人所歡迎,倘遇小部分者不諒,譏為假慈悲,應抱如何態(tài)度對待?17.三藏18.弘揚佛法時,應當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避免哪兩種誤區(qū)?19.八大明王20.在與別人交談時,應該掌握哪些語言技巧?你做到了多少?這樣說話,目的是為了什么?21.人死和蚊蟲死的神識是否形體一樣,行動一致呢?22.眾生是原有或緣生?如系原有不合緣生之原則,如系緣生,先有會造業(yè)之眾生乎?先感業(yè)果報而成為眾生乎?如系前者清凈之眾生為何會造業(yè)?如系后者已先無自己為何造業(yè),豈能別人之業(yè)我們會感果報?是則太冤枉,如系自生他生共生緣生,那么眾生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乎,似均不是,可能會被老師罵為世間見,但被蓮友問,無法解答。23.佛教說三心不可得,若逢樂不喜,逢苦不憂,此心何心,我等因遠隔師訓聽深理實不明了?24.‘三輪體空’布施不著相,每有作善事,有無必要一一作回向?25.暇滿卷II一.參考題庫(共25題)1.請分別解釋五不持的含義。后三者的區(qū)別在哪里?怎樣才能杜絕這些過患?2.前念不生3.鄙雖向佛多年,或因忙之關系,無暇閱讀佛典,故其天地萬物之起源由來,不得知之,未知佛解何說祈詳之!4.將來當彌勒下生娑婆世界時,而此世界是否可同時稱為釋迦牟尼佛國與彌勒佛國?5.八□6.看一個人是否在修行、有什么檢驗標準?7.心地觀經(jīng)云:‘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難遇?!业刃矣稣嫔浦R,但是菩提妙果未得成。是不是老師有什么秘密未傳?8.在什么情況下才開許揭露別人過失?說別人過失有什么過患?9.二種涅盤10.只使用手搖轉(zhuǎn)經(jīng)輪或電動轉(zhuǎn)經(jīng)輪能否圓滿資糧?11.勝觀12.依維摩詰經(jīng)所示「居士」的意思是指()A、退居隱逸者B、在家學佛的人C、已受在家菩薩戒人13.每年佛誕四月八日系按陽歷抑或陰歷,在各地有何盛典,在梧棲附近有何布道大會?14.人壽十歲時尚有生育男女乎?現(xiàn)時是人壽幾歲?是減劫乎?15.對“三破”的批評,理論程度最高的是()所寫的《滅惑論》。A、劉勰B、朱見深C、韓愈D、黃心川16.中醫(yī)之藥方內(nèi)適其病狀屢時須調(diào)合曬干之蜻蜒蟬殼等等昆蟲類,信徒患病可否服用之?17.九種大禪18.什么是世間法的八正道?19.七覺支中哪些是冷藥?哪些是熱藥?哪種藥可以通用?20.無相三皈依戒21.為什么說發(fā)大心利他的話,自己也很容易成就?你對此有哪些體會?22.狂禪是怎樣產(chǎn)生的?23.梵行24.請用精蟲和卵來解釋“無我”和緣起的深義。25.九華山卷III一.參考題庫(共25題)1.佛陀給我們總結出哪十種法,要我們了悟什么呢?2.作為大乘修行人,對名聲應持什么態(tài)度?你平時是怎么做的?3.六塵4.七等覺支5.有些人經(jīng)常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雖然逼不得以造了一些惡業(yè),但我的心是很好的?!彼麄冞@種情況會遭受惡果嗎?心好的標準是什么?6.試說明空與空性的深義?7.請解釋信解行發(fā)心、殊勝意樂發(fā)心、異熟發(fā)心、斷障發(fā)心,并說明這是從什么角度安立的。8.如何理解:“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無為”?9.衛(wèi)生學說:‘每個人隔一兩小時后,手掌中就能生發(fā)無數(shù)微蟲’。凡蟲皆有生命,若有生命在‘生滅’過程中,定有中陰身,中陰何其多?是否中陰身充滿空間?祈示。10.十八生處11.無住12.念珠有何作用,多少粒,分幾種,是自制或可買到?13.老師說:‘研究佛學須先加強信而后能解,假如想先解而后信則永遠沒有“信”的時候了,蓋因“解”的功夫須開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句話固不錯,但學生以為:在未解一種學問之前,即已先強信之,則無法以客觀態(tài)度來研究它,易陷于‘服從權威’之地。所以,對于佛學應先以客觀態(tài)度求了解,而后再‘信’,否則信終歸無意義。以上望老師指正。14.什么是心中心法?15.有關佛學佛經(jīng)上之專門名詞的解釋,我國有否此類書籍或辭典,以供一般初習佛學者之參考,使不易懂的梵語由譯成中文,而得知其意義?16.修行有終點否?有目的即是著,無目的又是迷,假使有無俱非,那行又不成立,有無等行也是住,住非有進步矣。17.二種施18.論中說怨敵與天災對我們的損害相同,但怨敵有故意害我們的心態(tài),天災卻沒有,所以二者并不相同。對此你如何破斥?19.在對世俗諦的看法上,自續(xù)中觀和應成中觀有什么差別?20.寺院在管理財產(chǎn)時要注意什么?這有哪些必要?21.念起不隨,是不是到了法身正位?22.怎樣才能做到無我?23.發(fā)了菩提心以后,名字已經(jīng)轉(zhuǎn)變,可以稱為菩薩,那一個人既是凡夫又是菩薩,這是否矛盾?請說出你的理由。24.又云人上佛飯,佛施餓狗,其功德無異,此又何說耶?25.佛教說的天堂和耶教的天堂有何不同?卷I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 遇到同樣的逆境考驗,凡夫是心慌意亂,身苦心也苦。解脫者是內(nèi)心平靜,身苦不能免,但內(nèi)心卻安詳不受影響。凡夫用我慢、我欲在與無常法則抗爭,解脫者了知無常法則,然后全然接受。當下接受,境界就會穿流而過。2.參考答案: 告訴我們:你靜不下來。一個人要能夠真正靜得下來,才能夠真正的動。你真正能夠放得下,才能真正提得起。至于你的提起,是你真正放下后提起,還是放不下的一種自我掩飾,你可以欺騙得了別人,欺騙不了明眼人。因此我們修行要如實面對自己,只要內(nèi)心有苦,有不安,生死大事還沒有真正解決,就要不斷的虛心學習,這樣才能夠把深層的問題解決掉。3.參考答案: 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4.參考答案:事凡有求于佛,有可許則許之原則,如求?,F(xiàn)為非,即不感應,亦有求必合法方許可,如不修持而求證果,亦不感應,蓋必合符理智,否則涉于怪誕也。研經(jīng)之法,自有途徑,在佛家有‘聞思修’三種,在儒家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五級,事理昭然,何必祈夢,開悟與否,在乎功夫。5.參考答案: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一切皆是名相,唯心所現(xiàn),自作自縛,是真實說。既現(xiàn)大洲山海,便有地獄天堂,本無定處,隨處而現(xiàn),義奧理微,凡不易知,必說方便一處,求易通俗。既無方所,任說一處,即為某處,理事始臻無礙。如是自當依照圣量,信其所言,若必辯東辯西,便是癡人說夢矣,古德解世界安立,皆此原則。楊老居士,所指兩極,即南閻浮提即此地球。6.參考答案: 了解并破斥這些,一方面是為了破除我們相續(xù)中的遍計執(zhí)著,另一方面是為了以后容易去判斷、破斥種種無明邪說。如今在世界上,有很多與數(shù)論外道或勝論外道相似的宗派,以及其它外道的種種邪說倒見,到處都在蠱惑欺騙世人,我們?nèi)绻苁煜さ卣莆找恍┢饰觥⒎直婺酥疗瞥獾姆椒?,對利益眾生的事業(yè)是極有裨益的。7.參考答案: 對佛陀、對佛法不信任,對自己又無信心。8.參考答案:B9.參考答案:得求和命求。得求是眾生希求獲得快樂;命求是眾生希求獲得長命。10.參考答案: 佛密無上瑜伽部有很多“雙身像”,是有佛教象征意義的。 藏傳佛教中把宇宙和生命、實體和空間、物質(zhì)和精神、本質(zhì)和現(xiàn)象、行動和智見、精血和氣脈、有形和無形等等分成了陰陽兩極對立的存在。對立的雙方互為存在的條件,相依相合,不可分離。對這種“相依不離”的規(guī)律稱作“雙合”,稱作“金剛”?!半p合”的相對平衡,能使宇宙和生命保持生存狀態(tài),一旦失去平衡,或者陰陽分離就導致衰敗、滅亡。密法就是根據(jù)這種規(guī)律,進行協(xié)調(diào)陰陽、激發(fā)潛能、促進生命升華的一種修持方法。 “雙身佛像”就是代表人體內(nèi)氣血等“雙合”規(guī)律和慈悲與智見等“道”規(guī)律、佛體和佛智等“果”規(guī)律等兩兩相依規(guī)律的。 其中男身代表陽極,女身代表陰極。例如勝樂金剛雙身像,男身佛父藍色代表氣,女身佛母紅色代表血,相擁抱代表“氣血相依”規(guī)律;又如“時輪”金剛,佛父天藍色代表無形無相的虛空天氣,佛母土黃色代表有形有相的地氣,土為黃色,故地氣用黃色表現(xiàn),“雙合”代表“色(有形之物)空相依,天氣相合”規(guī)律。 一般情況下“雙身佛”的男身代表慈悲,稱佛父;女身代表智慧,稱佛母。慈悲和智慧是佛法的兩條根本,“雙合像”就是這兩條根本教理的象征物,與“性感”和動物性的“肉欲”毫無關系。 密法的最高境界——“樂空智慧”的“樂”,指的是氣入中脈后體驗到的一種“樂境”,“空智”指的是一種在此樂境中產(chǎn)生的“見空直覺”,如此而已,別無他義。11.參考答案: 三界共有九地,九地各有九品之惑,所以一共是八十一品之惑。12.參考答案: 如果不能確信前世后世的存在,就自然會對此半信半疑。對前世后世的存在都抱有猶豫、懷疑的態(tài)度,那么厭離輪回,希求解脫就成了空話,佛法的功德無法融入相續(xù)。 關于前世后世之說,自古以來就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中。比如,古印度婆羅門教的《梨俱吠陀》一書中,已暗示人死后有靈魂的歸處;后來的《奧義書》、《薄伽梵歌》中,記載著純熟的輪回思想。在西方,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對靈魂之說,也作了積極研究。例如柏拉圖就提出:人死后依照生前所作善惡,轉(zhuǎn)生為人或其他生物... 了解這些,對前世后世在道理明白了,就不會始終心存懷疑、以分別念產(chǎn)生種種邪見。確信了,修法就容易成功。13.參考答案:盡此一生就能補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後身菩薩的別號,如現(xiàn)在居於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就是一生補處菩薩。14.參考答案: 禽獸鱗蟲之類,以形體橫斜,故稱旁生。以上三輩,俱是惡業(yè)之所招感,故又稱三惡道。15.參考答案: 這是由于混淆二諦而引發(fā)的問題。 佛教四法印中所說“諸法無我”的“我”,是指一種“單一、永恒不變、主宰”性質(zhì)的我,是一種無明意識的虛構產(chǎn)物,一種本來不存在的“抽象”的我。并不是把所有的我都否定了,如果那樣,就損壞二諦,墮入斷滅空的罪惡深淵了。 佛曾經(jīng)在很多《本生傳》里面講過,我于往昔在什么時候,當時我是誰等,都提到我,這個世俗諦的我是存在的,是不能否定的,否則佛教基礎理論四諦、輪回、成佛都不能成立了,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 “唯我獨尊”中的“我”就是指這個世俗諦的我。在藏地,能真正分清這兩種我的只有宗喀巴大師等少數(shù)幾個人。16.參考答案:俗人笑道,自古不免,各行其是,不去理他。17.參考答案: 經(jīng)藏(修多羅);律藏(毗奈耶);論藏(阿毗達磨)。18.參考答案: 1)應該在古代傳統(tǒng)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現(xiàn)代方式。 2)應避免兩種誤區(qū):一種是在學佛時,除了佛經(jīng)論典的內(nèi)容,新的公案、科技都不愿意接受,尤其是老一輩的修行人,許多觀念比較保守;一種是對古代的修法、佛經(jīng)的公案不感興趣,唯一強調(diào)的就是,佛教思想要符合時代思潮,否則不易被人接受。19.參考答案:八大金剛的別稱。大妙金剛經(jīng)說八大菩薩現(xiàn)身作八大明王,即金剛手菩薩現(xiàn)身作降三世,妙吉祥菩薩現(xiàn)身作兩臂六頭六足之大威德金剛明王,虛空藏菩薩現(xiàn)身作大笑金剛明王,慈氏菩薩現(xiàn)身作大輪金剛明王,觀自在菩薩現(xiàn)身作馬頭金剛明王,地藏菩薩現(xiàn)身作無能勝明王,除蓋障菩薩現(xiàn)身作不動尊金剛明王,普賢菩薩現(xiàn)身作步擲金剛明王。20.參考答案: “出言當稱意”:談話內(nèi)容、方式,要適合對方根基意樂,值得信任。 “義明語相關”:說話時,應當將中心意義表達清楚。說一番話,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所有話都要緊緊圍繞主題而說,讓聽者能清晰地理解你要闡述的意義。 “悅意離貪嗔”:“悅意”是指說話溫和慈愛,使別人生起喜悅,樂意接受?!半x貪嗔”指說話中要保持純正清凈的語言,擯棄貪嗔染污意樂,使談吐遠離貪愛、嗔恚等不正語。 “柔和調(diào)適中”:“柔和”指斷除粗惡話語,以溫和文雅的語言方式與人交談。“調(diào)適中”指說話聲調(diào)要適當,高低快慢要適中,每次說話不要太多太久,也不要太少。 注重語言不是為了偽裝自己、欺騙別人,而是為了幫助眾生、利益眾生。21.參考答案:神識固屬無別,習氣大有不同,參第一問答,可推其意。習氣主持意想,意想能化身相,眾生意想各別,所現(xiàn)之身自異。22.參考答案:所問多出誤會,故界線不清,致有張冠李戴,堪分四段答之。一、‘眾生是原有’,至‘先感業(yè)果報而成為眾生乎’。所謂眾生者,是云眾多緣集而有生命也。萬物之生,皆屬于緣,此其公例,不獨人為然也。茲就人言,乃五蘊四大,十二因緣等,多緣而成為人。更須知真空即妙有,妙有仍真空,而此空有如靜則無所生,如動則變現(xiàn)萬物矣。動則諸有相互和合,故生幻相,此一動即是造作,不必問其善惡也。人之識蘊,即本性不覺而動所變,色蘊即父母媾精而化,識色合則諸緣畢集,此眾生先期之大概,故不必言善惡之類也。二、‘如系前者之清凈眾生’一段,既緣集變眾生矣,則五陰熾盛,是眾生非清凈,清凈自不成眾生,蓋緣集是夾雜混染,不雜不染方為清凈,五陰熾盛,則攀緣造業(yè),從此善惡始分,業(yè)有善惡,報有樂苦,皆自作自受,與他無關。三、‘眾生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一段,無人創(chuàng)造眾生,緣生前已言之,始則無相之本性不覺而動,而與諸有混合,繼則迷染愈深,顛倒六道難出矣。如能自覺,求返本性,先止薰染,繼求斷惑,靜止諸緣,眾生何有哉。四、‘蓮友問無法解答’一段,此理甚深,不能多讀佛經(jīng)者,難以領會,即與說恐亦聽不了了。23.參考答案:三心不可得,且暫不說,果能逢樂不喜,逢苦不憂,便是不起分別,此心漸向平等。但既謂逢樂逢苦,是心內(nèi)已起分別,而以法排遣,抑制其喜憂,此乃發(fā)乎情,止乎禮,為忍之道心也。24.參考答案:三輪空否,以心有無印象為斷,我輩初機,求心無相,雖知其理,但能真不著相,卻非一日之功。每作善事,念存回向,亦是有相,何得云空,但回向不為自己,向與眾生,亦是漸離我相之善巧,不問空與不空,已勝為我者多矣。25.參考答案: 沒有生于八無暇處而有空閑修持正法,叫做“暇”。具足五種自圓滿、五種他圓滿,叫做“滿”。卷II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 一、持文不持義: 有些人聞法時一味地注重優(yōu)美動聽的詞句,倘若詞藻華麗、文句雋永,用了很多成語、教證、對聯(lián),他就喜歡。 二持義不持文: 有些人只重意義而不重詞句,認為文字結構只是泛泛空談、沒有加持,一切境界是通過意義證悟的,進而輕視詞句、偏重甚深的意義,這也是不合理的。 三、未領會而持: 對文字和意義都重視的前提下,還要受持佛經(jīng)、論典以及上師教言的真實義,若沒有領會了義與不了義、秘密與意趣的各種說法,則容易誤解詞句和意義而違背正法。 四、上下錯謬而持: 佛陀宣講的一切法,猶如階梯般循序漸進,非常有次第,若把這些次序上下顛倒,妄圖要一步登天,便違背了佛法的規(guī)律。比如有些人對佛教的教義不通達,對佛法的層次不是很了解,總認為先嘗試最高境界是最殊勝的。 五、顛倒而持: 佛法的教義原本正確無謬、清凈無染,可有些人因智慧不夠、聞思不夠,把佛法錯解而顛倒受持。譬如,禪宗和中觀都講萬法皆空,他誤以為空性是什么也沒有,就開始毀謗因果,排斥祈禱三寶,什么善法都不做,最后邪分別念滋生蔓延,自相續(xù)因此而毀壞,甚至由此而成為佛法的敗類。 后三者的區(qū)別:上下錯謬而持是從學習佛法的次第上上下次第錯謬而持;顛倒而持是從佛法教義認知上的正確與否而宣說。未領會而持是誤解佛經(jīng),佛典中詞句和意義。 如何杜絕: 1)不要有傲慢心,應該按照上師的教言:按照上下次第來修學。 2)學習任何經(jīng)文論典,必須先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有正確心態(tài),才能通達它的內(nèi)容。 3)不能口頭上說一下、隨便聽一下就行了,而要對所有內(nèi)容長期地串習,對法義通過詞句與意義上下毫不錯謬的正確途徑來受持。 4)不管大法還是小法,均要視如甘露來對待,任何法師宣講時,理當聚精會神地聽受。之后再數(shù)數(shù)思惟,直至有一種覺受。如此就能杜絕這兩種過患。2.參考答案: 念,指意念,又指剎那的時間。過去者稱“前念”,相續(xù)者稱“后念”。前念、后念指心在瞬間的變化。前念不生即指前一個念頭已經(jīng)過去,不要再留戀它的再生,對自己的思維活動不要執(zhí)著?!昂竽畈粶纭保笇⒁霈F(xiàn)的念頭任其出現(xiàn),不必故意限制壓抑自己的認識活動。3.參考答案:此豈三言兩語,所能詳盡,假欲略明大意,只‘諸法因緣生’一句,可概一切矣。4.參考答案:某佛當世,即名某佛之國,猶世間帝王之國,新?lián)Q一帝王,則朝代之名,即隨之改稱也。5.參考答案: 八種的□慢?!趼鞘巡虐廖锏囊馑?,因其氣概好像鳥類的凌高視下,故文殊問經(jīng)配八□於八種之鳥:一、盛壯□,如鴟鳥。二、姓□,如梟鳥。三、富□,如雕鳥。四、自在□,如鷲鳥。五、壽命□、如烏鳥。六、聰明□,如鵲鳥。七、行善□,如鳩鳥。八、色□,如鴿鳥。6.參考答案: 所有的修行,要能夠有助于斷除我們的貪、瞋、癡,如果你的修行沒辦法讓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來檢驗自己的貪、瞋、癡,來斷除貪、瞋、癡,那就是在世間法里面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檢驗標準。7.參考答案:菩提妙果,乃真如故鄉(xiāng),真善知識,乃識路之人。識路之人,只能指示路徑,不能代人行路,且指路不能離路。佛經(jīng)者,真如之路也,經(jīng)欲流通,安有秘密,定問秘密,亦非無之。吾聞諸十三祖印公曰,所謂秘密者,‘恭敬’而已。8.參考答案: 上師如意寶說:“如果是為攝受引導弟子,指出弟子的過失是應該的,歷代金剛上師也是這樣做。但金剛道友之間不要互相評論,說長道短,這樣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凡夫人之間以煩惱心去評頭論足,總盯著別人過失看,一方面說明自己的相續(xù)不清凈,另一方面唯有造口業(yè)。9.參考答案:有馀涅盤和無馀涅盤。如阿羅漢惑業(yè)已盡,生死已了,但其身體還在,名有馀涅盤,或有馀依涅盤,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猶馀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無馀涅盤,或無馀依涅盤。10.參考答案: 手搖經(jīng)輪只是一種修持方法,就像念經(jīng)、念咒一樣,是不可能圓滿成佛資糧的,這種觀點是不了解整體佛教理論框架導致的片面觀點,如果單只轉(zhuǎn)經(jīng)輪就可以圓滿資糧,那成佛也太容易了。11.參考答案: 真正認識了法界的本性。12.參考答案:B13.參考答案:陰陽二歷,民間奉行,極不一致,各寺紀念佛誕,亦各隨其便,所詢梧棲有無大會,則不知也。14.參考答案:人壽十歲,是彼時之生理,不能以現(xiàn)時之眼光,衡量他時。不見夫家畜之雞豬乎,不二年便能生育,夏蟲數(shù)旬即能生育,又何疑焉?,F(xiàn)為減劫百歲之時。15.參考答案:A16.參考答案:必要時,作藥觀想,非貪口腹者比,但與念佛回向為佳。若殺活動物作藥,則與戒律有背,是殺他而益己,失卻菩提心矣。17.參考答案: 九種大乘菩薩所修的禪定、即自性禪、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煩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凈凈禪。18.參考答案: 就是有漏的、不圓滿、不究竟、有執(zhí)取、有得失、能轉(zhuǎn)向善趣,這樣做至少可以不墮惡道,也就是廣結善緣,多積累善根福德因緣,這就是世間法的八正道。19.參考答案: “輕安、定、舍覺支”是冷藥,“擇法、精進、喜覺支”是熱藥,念覺支是可以通用的。20.參考答案: 指自心的皈依,并不皈依和信奉外在的崇拜對象。三皈依,又作“三歸”、“三自歸”、“三歸戒”、“趣三皈依”,即歸投、依靠“三寶”,并請求救護,以解脫一切苦厄,即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梆б馈币辉~,含有救護、趣向的意思。21.參考答案: 1)如印光大師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fā),如器受電,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yè)障,增?;郏瞧匠8P猩聘哪鼙扔饕?。”省庵大師在《勸發(fā)菩提心文》中也說:“言多善,則莫若發(fā)廣大心……發(fā)大心,超過修行歷劫?!?2)發(fā)菩提心,我執(zhí)明顯減少,而且能對治我執(zhí)。而且發(fā)心做事情,也變得很順利,甚至以往關系不好或一般的,也很神奇都對你很友好……22.參考答案: 一些人認為“無相修行剎那間”,不立文字,從果地起修,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然而沒有聞思基礎,沒有去體悟“無常、無我”的法印,結果落入我是、我能的意思食和識食里,于是越修我慢越大,形成狂禪。這種人喜歡與別人比境界,較量高低,狂妄自大。23.參考答案: “梵”為清凈義,“梵行”即清凈行。 為僧俗二眾所修的清凈行為。因梵天為斷淫欲、離淫欲者,故稱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稱非梵行。 婆羅門將一生分為四期,其中第一期即稱“梵行期”,于此期間,其生活遵守不淫之戒,并學吠陀、祭儀等。于佛教以不淫,受持諸戒,稱為“梵行”。24.參考答案: 在精蟲和卵沒有結合以前,生命是不存在的,精蟲和卵都是單獨的生命體,一樣會動,有識別能力,但是當二者結合之后,產(chǎn)生的生命體就不一樣,里面有很大的緣起變化,這是“無我”的真義。本來“我”就不存在,這個“我”是因緣錯綜復雜的變化而產(chǎn)生。在大自然運行過程中,四大聚合,復裹于空——“識”就產(chǎn)生了,有形的身體就逐漸成長。25.參考答案: 山名,在中國安徽青陽縣西南四十里,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傳是地藏菩薩的道場。卷III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①、一切眾生依食而住。②、名與色。③、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④、四食:粗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⑤、五受陰:色、受、想、行、識。⑥、六內(nèi)外入處:內(nèi)六入處: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入處:色、聲、香、味、觸、法。⑦、六識?。貉圩R、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⑧、世八法:即八風:利、哀;毀、譽;稱、譏;苦、樂。⑨、九眾生居:六凡:三圣、聲聞、緣覺、菩薩。⑩、十業(yè)跡:身三、口四、意三。重點是在于當你面對這十種法,要正觀無常、觀察變異、要了悟無常法印、體證無常法印。2.參考答案: 大乘行人對名聲的態(tài)度,則是不破不立。一個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聲自會像瑪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誰也無法阻擋。但若有人無端加害,令自己的名聲掃地,為此不應該生嗔心,更不應該損害眾生。3.參考答案: 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4.參考答案: 見七覺分條。5.參考答案: 關鍵要看他的發(fā)心。如果心非常好,沒有摻雜絲毫自私自利,為了幫助眾生,甚至愿意冒生命危險去偷盜,那在戒律中身語七業(yè)是可以開許的。但如果產(chǎn)生了貪心、嗔心、癡心、邪見等,罪業(yè)即已形成,就算你說自己的心很好也沒用,仍然要感受所造的惡果。6.參考答案: 所謂“性空”、“空性”都是人類那些開悟者、解脫者、智慧者、對萬事萬物深入去觀察之后,發(fā)現(xiàn)的一個揭示萬事萬物演變的法則和它的特性的一個描述。告訴我們現(xiàn)象界所有存在的這些,它的特性就是空無自性,沒有自主性,不是我要怎么樣,就能怎么樣,不會恒常固定不變,一直在無常剎那生滅變異...。 但是“空”它是一個法界的存在,它是一個實相的存在。所謂實相,不要落入有形有相,一個固定的實相,而是說它是實際的一個存在。講更具體一點,就是我們現(xiàn)在整個宇宙空間,是無邊無際的空間,就是這個“空”。包括你現(xiàn)在所在,你眼前周邊的空間,都叫“空”。因此“空”是一個實際的存在,也就是法界實際的一個存在。因為有“空”,才會產(chǎn)生“緣起有”,然而現(xiàn)象界的緣起有,你實際去觀察之后,又發(fā)現(xiàn)它們的存在都是沒有自性,都是無常,都是剎那生滅變異的。7.參考答案: 發(fā)心從地界的角度來分,有凡夫信解行發(fā)心、不清凈七地殊勝意樂發(fā)心、三清凈地異熟之發(fā)心以及佛地斷障之發(fā)心四種。 1)資糧道、加行道的發(fā)心屬于凡夫位,叫做信解行發(fā)心。為什么是“信解行”呢?因為這種發(fā)心有一種刻意的作意——“我要度眾生、我一定要幫助眾生”,時時刻刻對自己有一種監(jiān)督提醒,有一種自我要求,認為“利益眾生是我愿意做的,我需要這樣”,這種心態(tài)叫做信解行發(fā)心。 2)不清凈七地(從一地到七地之間)是殊勝意樂的發(fā)心。為什么是“殊勝意樂”呢?因為一地到七地之間,真正證悟了自他交換、自他平等的境界,自私自利的心斷掉了,這種發(fā)心相當清凈,不像凡夫位時始終雜有一些我執(zhí)和不清凈的念頭。 3)三清凈地(八地到十地)的發(fā)心叫做異熟發(fā)心。為什么叫“異熟”呢?學《俱舍論》的時候知道,所謂異熟果,不管你想也好、不想也好,反正必定會成熟。同樣,到了八地以后,對于利益眾生、幫助眾生,并不是需要刻意執(zhí)著,就像河水往下流一樣自然而然,在無勤當中利益眾生。 4)到了佛地時,一切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包括最細微的習氣全部斷盡,自相續(xù)中的智慧圓滿通達,這個發(fā)心就叫做斷障發(fā)心。8.參考答案: 為學:就是指世間法。把修行、學佛、讀經(jīng),當作是一種學問的積累,都是屬于世間法。 為學日益:就是你越積累越多、越來越增加、擴大。 為道日損:真正走在修行路上,損就是他抓的越來越少,越來越能夠看開,越來越能夠放下,放下世間的金錢名利等,重要的就是十個結,十層自我的保護膜要一層一層的剝掉。 損之又損:就是一層一層地去掉十個結,如此證初果要斷掉前三結。 以致無為:證到三果以后繼續(xù)向阿羅漢邁進。這時候后面的五上分結也都去掉,到最后是我慢斷除、自我消失、無明也沒有了。就是無學位的阿羅漢。無學無為就是阿羅漢的世界,就是解脫者的世界。9.參考答案:有形之動物,尚無量無邊,況無形之神識,而有限數(shù)耶?10.參考答案:色界的十八天處。11.參考答案: 指無固定之實體;或指心不執(zhí)著于一定對象,不失其自由無礙之作用者,又稱“不住”。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所住著,隨緣而生。住,意為住著之所。12.參考答案: 念珠為持誦之用,各經(jīng)所載有異同,其數(shù)大概分為九種: (甲)一千零八十,表示十界各有百八法相。 (乙)一百零八,表示百八煩惱或百八尊者等。 (丙)五十四,表示修生之五十四位。 (?。┧氖?,表示住,行,向,地,等,妙,四十二級果位。 (戊)二十七,表示聲聞乘二十七圣賢。 (己)二十一,表示本有十地,修生十地,及佛果。 (庚)十四,表示十四忍。 (辛)三十六,乃百八數(shù)三分之一。 (壬)十八,乃三十六數(shù)二分之一。 辛、壬此二種為攜帶便利,并無取意,上列各種,中國內(nèi)地學人只采百零八及十八兩種,其余之數(shù),日本學人尚沿用之。13.參考答案:信有精粗,解有深淺,先信者,粗信也,次解者,開始研究也。凡一切事物,如一毫不信,何去研究?肯去研究,必有幾分信心。以學問喻之,見筆信其能寫字,始持而習之,見字母信能拚音,始念而習之,初見筆見字母,信能寫能拚,信其事非信其理,故曰初信初學佛者,信佛理精深,事不欺人而已,而非服從權威,服從者奉持也,乃深解后精信時也。14.參考答案: 全名是“心中心又心”,即假心,真心,真假心都不可得的心,即證悟妙心。心中心法是大圓滿法中的精髓,是中心的中心,是借假心打開真心,徹顯妙心的無上大法。15.參考答案:佛學之書,汗牛充棟,豈無辭典。已出版者,有佛學小辭典,佛學大辭典,佛學實用辭典,法相辭典等。初機學人備‘佛學實用辭典’即佳。16.參考答案:阿羅漢曰無學,是小乘終點,無上正等正覺曰無學,是大乘終點?!槐M有為,不住無為’,是圣教量,不盡有為,勉可說有目的;不住無為,便是不著不住?!牟蛔》ǘ胁际?,行布施是目的,不住法是體空,安有矛盾。不識定盤星,全稱亂哄哄,此之謂也。17.參考答案:財施和法施。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說。18.參考答案: 怨敵害你實際上也不是故意的,他是在因緣催動下不得不做,這完全是因緣的產(chǎn)物,和無情法一樣。所謂的怨敵,也只不過是內(nèi)心煩惱所控制的工具,如果沒有煩惱的指使,并沒有自主傷人的能力;而煩惱也只是因緣的產(chǎn)物,如幻如夢,根本沒有獨立自主的自性,在這一連串的因緣所生法中,該嗔恨的對境根本就不可找到。 當別人辱罵我們時,可以這樣去觀察,使自己直接感到傷害的是惡語;惡語的來源是口腔聲帶等發(fā)音器官;而操縱這些器官的是心識;他的心識又是誰操縱的呢?煩惱,煩惱出于何處呢?煩惱出于如幻如夢的緣起。這一串因緣中,應該嗔恨誰,不能昏官斷案,不問青紅皂白,胡亂責怪。而我們由長期的錯誤串習,放過了無情法的語言,只是盲目地抓住一個模糊而籠統(tǒng)的有情法——“人”。如果去分析“人”,他也只是由地水火風無情法與心識而組成,而心識也只是緣起幻化法,根本找不到一個有能動作用的本體。19.參考答案: 自續(xù)中觀認為在正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