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三上學期2月高考語文考前模擬試卷(11)(含解析)_第1頁
2024屆高三上學期2月高考語文考前模擬試卷(11)(含解析)_第2頁
2024屆高三上學期2月高考語文考前模擬試卷(11)(含解析)_第3頁
2024屆高三上學期2月高考語文考前模擬試卷(11)(含解析)_第4頁
2024屆高三上學期2月高考語文考前模擬試卷(11)(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三上學期2月高考語文考前模擬試卷(11)(含解析)山東省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模擬試卷(11)·原卷版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考生號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題。

材料一: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tǒng),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xiàn)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yōu)勢。中華文明延續(xù)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與闡發(f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xiàn)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fā)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

(摘自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材料二:

不少評論家、詩人和詩歌讀者都感覺到當代新詩創(chuàng)作與理論進入了一種停滯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狀態(tài)。由于古老的東方文化傳統(tǒng)與漢語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語言轉化,而西方詩歌文化與語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傳統(tǒng)意識的詩歌作者與理論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積食病就明顯地出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和理論中。

人們逐漸意識到對“他文化”吸收力的強弱與自己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強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廣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為它擁有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tǒng),這傳統(tǒng)如一個消化力極強的胃,吸收了四方異域的文化,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當代新詩不但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tǒng),而且也失去了對那個傳統(tǒng)的記憶和感情,而中華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語為先祖的各種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會發(fā)生這種食洋不化的病癥,這病癥是當代詩歌失去讀者的重要原因。當代詩歌由于時代內容的發(fā)展,已無法退回到新詩運動初期的狀態(tài)。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shù)乃囆g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tài)。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xiàn)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

我們認為,21世紀中國新詩能否存活,就看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傳統(tǒng)的復活并進入現(xiàn)代,同吸收外來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沒有傳統(tǒng)何談創(chuàng)新沒有傳統(tǒng)作為立身之地,創(chuàng)新很可能變?yōu)槿P西化。所以,中國當代新詩一個首要的、關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務就是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tǒng),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塵封的泉眼。讀古典文史哲及詩詞、討論,想現(xiàn)代問題,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詩論進入當代的空間,貢獻出它的智慧,協(xié)同解決新詩面對的問題。據(jù)我的學習經驗,歷代中國文論中存在著大量對我們今日所思考的詩歌理論仍有意義的撰述,而我們卻只習慣于引用西方理論,無暇回顧一下自身傳統(tǒng)中這些理論,師洋師古應當成為回顧與前瞻的兩扇窗戶,同時拉開窗幃,擴大視野,恢復自己傳統(tǒng)的活力才能吸收外來的營養(yǎng)。

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邏輯剖析,優(yōu)點是落在文本實處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傷及神經,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變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涵和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絲毫沒有實驗室處理后的褪色失鮮之感。讀古典詩論后可以意識到西方的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抽象名詞杜撰等雖不失為一家之法,卻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國古典詩論的風格與中國古興自學的靈活、深邃、玄遠相匹配。對于詩歌這樣內涵深、變幻多的文學品種,中國傳統(tǒng)的文藝理論有其突出的優(yōu)點。

(摘編自鄭敏《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這是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要前提。

B.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可以向世界傳播中國優(yōu)秀學術理論,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中國經驗。

C.當代新詩之所以出現(xiàn)“食洋不化”的病癥,一是因為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tǒng),二是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

D.中國古典詩論雖不以體系和邏輯見長,但蘊含詩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鑒西方詩歌并不能給本民族的詩歌帶來現(xiàn)代性,對此中國詩人要有清醒認識。

C.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內在結構和外在形態(tài),依然可為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營養(yǎng)。

D.古人論詩用“意在筆先"“空靈”“飄逸"等語,未落實處卻包含鮮活的審美智慧。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A.韓愈《答劉正夫書》:“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

B.晚清洋務派人物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C.魯迅《文化偏至論》:“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p>

D.季羨林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關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xiàn)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xiàn)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題。

西方的光,東方的影

①來到愛荷華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處日落的美。我很難找到確切的詞匯來形容眼前日落的盛況,因為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中國經驗完全無法適用。

②在國內,日落也是美的,你會看到一枚咸鴨蛋般的夕陽緩緩落下,落下后,天邊飄蕩著絳紫色的襟帶。愛荷華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陽要到晚上八點才開始依依不舍地退場。秋天雖早一些,但也得到七點半才見暮色。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樣的形狀,她早已落到地平線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萬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塊大塊的金色,奔騰、立體、連綿不絕、充滿力量,叫人聯(lián)想起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鍍金浮雕。我癡癡地望著這金燦燦的天空,有一瞬間簡直覺得會有胖嘟嘟的小天使從云朵背后探出腦袋來。

③我總覺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夕陽美景在東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響也完全不同。在東方文化中,日落總使人遺憾,如李商隱那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又或者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中,日落的內涵卻完全不一樣。小時候讀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就一直有個困惑:斯嘉麗在失去女兒邦尼,丈夫瑞德也離開自己之后,究竟是哪來的勇氣,獨自站上荒原面對夕陽,說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讓我似乎尋到了問題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頓街等校車等了近半個小時,眼見著暈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漸漸被殷紅取代。然而,當我坐校車再耗費半小時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區(qū)的宿舍時,剛下車的我竟然發(fā)現(xiàn):即使黑夜已降臨,那地平線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個天真的念頭,只要一路向西,或許我能永遠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線。此刻,我深切地體會到日落釋放的信號,是溫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這個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其英譯就是“點亮”。光與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與愚昧的劃分,甚至可以說,光早已決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學標準。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讓陽光能夠完完全全照進來;客廳里設有壁爐,不僅是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長夜光芒的所在。無論在歐洲還是美國,公園里是成片的草地,你會看到人們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盡情享受陽光的滋養(yǎng)。

⑦常常在這種時候,我會感慨,東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國人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諸多發(fā)明,然而玻璃這東西恰恰不是我們發(fā)明的,甚至也不在我們悠久的歷史中占據(jù)什么重要的位置?;蛘呖梢赃@么說,玻璃這東西應該是被我們的美學排斥的——太通透,讓所有東西一覽無余,還有什么意思呢?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在其隨筆《陰翳禮贊》中說,他裝修房子的時候很苦悶,他討厭玻璃,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門和窗欞上的紙。可出于安全和應用方便的考慮,他還是在里層糊紙之余,于外層安裝了玻璃,結果大煞風景。確實,在傳統(tǒng)的東方,紙才是符合我們生活趣味的發(fā)明。門窗上糊上紙,既可以讓明烈的陽光減去銳利的鋒芒,又讓門窗上精心設計的壽字闌干以一種柔和的形態(tài)投影在地上。如果說西方人愛的是光,那我們東方人確實更愛陰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國的園林,那你恐怕要覺得西方的公園多少是缺乏詩意的。我們的美源于一個“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橋流水或亭臺樓閣掩去一部分,若隱若現(xiàn),如此,才有了移步換景,才有了曲徑通幽。

⑨不僅如此,文藝作品中流露出的對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東方也迥然相異。

⑩無論是文藝復興的畫作,還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現(xiàn),拉斐爾筆下的圣母,德加畫中的芭蕾女孩,畫家都用心將光引到畫上,照亮女性。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現(xiàn)艾瑪?shù)拿溃灿昧讼喾碌姆绞剑?/p>

“在一個解凍的日子,院子里的樹皮滲水了,房頂上的雪也融化了。她站在門檻上,把陽傘拿來,并且撐開。陽傘是閃色綢子的,陽光可以透過,閃爍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凈的皮膚。天氣乍暖,她在傘下微笑,聽得見水珠點點滴滴落在繃緊了的波紋綢傘上。"艾瑪明凈的膚色是需要通過透過綢傘的陽光來確認的。

同樣是女性的美,在東方的文藝作品中則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來顯現(xiàn),有點欲蓋彌彰的意味。中國古典戲劇舞臺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爾甩起的長長的水袖,常常會遮去容貌的一部分。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脫離了現(xiàn)實的桎梏,任憑各人天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壇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國》中,島村初次見到葉子的描寫就洋溢著一種東方的情致:

“(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卻在姑娘的輪廓周圍不斷地移動,使人覺得姑娘的臉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這是一種錯覺,因為從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過的暮景,仿佛是從她的臉的前面流過,定睛一看,卻又撲朔迷離,車廂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鏡子那樣清晰了。反光沒有了,這使島村看入了神,他漸漸地忘卻了鏡子的存在,只覺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贝ǘ顺尸F(xiàn)的是陰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葉子的面龐,正因為模糊不清,才成為想象的對象,成為情感的對象。最后真作假時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葉子的臉龐是虛像,但這一刻卻是唯獨屬于島村的對葉子的“看見",沒有別人可以擁有這樣一個葉子。

再有,在東方人眼里,直視美女的面龐實在于禮不合。蒲松齡在《嬰寧》中寫王子服在上元燈會時看嬰寧出了神,換來后者一句“個兒郎目灼灼似賊”。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能在匆匆一瞥中捕捉到一個點滴,但一個點滴就已足夠喚醒所有的感官細胞了。

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對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歡東方人和陰翳玩的游戲,東方強于感官,而西方勝于邏輯,各有所長,但我們似乎不認為“強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驕傲的資本。而今的我們還剩下多少陰翳可言呢?我們的公寓、大廈也都安上了玻璃,廁所鋪上白色的瓷磚,宛然脫胎成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我們也都熟練掌握了西方的禮儀,說話時要和對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連對方的臉上有幾顆雀斑也能清晰數(shù)出的時候,留給美的空間,是否還存在呢?

(取材于錢佳楠的同名散文)

6.對文中加點詞語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殷紅:“殷"讀作“yān”,此處指此時晚霞的顏色已由金色變得深紅。

B.大煞風景:“煞"也可以寫作殺,此處指谷崎潤一郎裝修房子時在外層安裝了玻璃,感到掃興。

C.桎梏:讀音是zhìgù,此處比喻束縛人或事物的東西。

D.陰翳:又可以寫作“蔭翳”,此處指枝葉繁茂。

7.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作者的中國經驗無法適用于愛荷華落日的主要原因是此處太陽落山太晚。

B.作者認為在美國的文化中,日落和“溫暖、希望"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C.作者對玻璃不是中國人發(fā)明的,且在中國歷史上沒有重大影響深表遺憾。

D.作者對人與人交流時應目視對方保持眼神交流的西方禮儀持有否定態(tài)度。

8.作者寫小時候讀《飄》的體驗,用意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4分)

9.文章以“西方的光,東方的影”為題,有什么妙處。(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武靈王平晝閑居,曰:“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肥義曰:“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今王即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王其遂行之?!蓖踉唬骸肮讶朔且珊?,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樂,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賢者戚焉。世有順我者,則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孫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將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聽于親,國聽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聞之,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謁之叔,請服焉?!惫映稍侔菰唬骸俺脊搪勍踔?,不佞寢疾,不能趨走,是以不先進。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國者,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愿大王圖之。"使者報王。王曰:“吾固聞叔之病也?!奔粗宄杉?,自請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觀其鄉(xiāng)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非社稷之神靈,即鄗幾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服,近可以備上黨之形,遠可以報中山之怨。而叔也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達于王之議,敢道世俗之間。今欲繼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志,臣敢不聽令?!痹侔荩速n胡服。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二》)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愿大王圖之

B.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愿大王圖之

C.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愿大王圖之

D.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愿大王圖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中“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的“以”與“作《師說》以貽之"的“以”意思、用法相同。

B.不佞,沒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語討好人,也用作謙詞,文中為公子成的自稱。

C.中國,古代中原地區(qū),位于黃河流域,與“李憑中國彈箜篌"的“中國”相同。

D.稽首,恭敬的跪拜禮,頭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主所用。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趙武靈王銳意推行胡服騎射,但是對政策能否順利推行尚不能確認,因此他將自己的想法透露給肥義,希望能得到他的認可。

B.肥義堅決支持趙武靈王的改革,認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顧及別人的非議,從而打消了趙武靈王的顧慮,堅定了他改革的決心。

C.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叔,在趙國具有重大的影響力,趙武靈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終親自探訪說服他。

D.公子成因為生病不想在胡服騎射改革中爭當先進,在聽了趙武靈王的解釋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義,成為改革的擁護者。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狂夫之樂,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賢者戚焉。

(2)是以圣人觀其鄉(xiāng)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

14.趙武靈王說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請簡要概括。(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5-16題。

清平樂

【宋】張炎【注】

采芳人杳,頓覺游情少??屠锟创憾嗖莶?,總被詩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三月休聽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注】張炎生于南宋末年,南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種原因,第二年即南歸,回到臨安。本詞即作于此時。

15.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采芳人杳,頓覺游情少"一寫客觀環(huán)境,一寫主觀感受。

B.“頓覺游情少”的原因就是因為已經到了眾芳凋零的春末。

C.“草草"說明春末未能仔細觀察和欣賞,顯然帶有一點悔意。

D.整首詞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層層深入,感情真切。

16.這首詞的下闋是如何表達豐富情感的?試作簡要賞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南宋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評析《登高》中“_____________,”兩句十四字間含有八意,寫了“羈旅"等八可悲。

(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阿房宮紛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蛾眉"在古詩詞中既指女子美麗的雙眉,也借指女子容貌之美麗,如“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題。

“生活如同一根燃燒的火柴,當你四處巡視以確定自己的位置時,它已經燃完了。"有選擇就會有錯誤,有錯誤就會有遺恨,但即使第一步錯了,只要及時地發(fā)現(xiàn)并糾正,未必步步都錯下去。峰回路轉,________,路斷塵埃的時候,自己給自己一雙翅膀;厄運突降的時候,自己給自己一個微笑;雨雪連綿的時候,自己給自己一份責任和夢想。天下的路都是相連的,沿著心中的路堅定地走下去,同樣能抵達你想要去的地方。不要做澗底靜止的石子,任時光如水自夢里流瀉而過。不要做空中游移的白云,讓浮生飄蓬留不下一點碧痕淺波。要做就做那奔騰千里的河,________,匯吐聚納,日夜向著大海進發(fā)。要做就做那永不停息的風,一季有一季的著色,一程有一程的領略。要做就做那________的樹,根深深地扎進黑暗的泥土,枝高高地伸進光明的蒼穹,一樹繁花一樹碩果,每片葉子都是一首歡歌。從此岸抵達彼岸,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我們是永遠的長跑者。不要因為________的誘惑而誤入歧途,不要在思想的山腳下流連低回,而失去峰巔目盡千里的好景色。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的目標永遠是下一個。人生如箭,即使前方是風雪呼嘯還是繁花似錦,開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3分)

A.山清水秀色彩繽紛壁立千仞五光十色

B.柳暗花明色彩繽紛壁立千仞五花八門

C.山清水秀云蒸霞蔚參天直立五花八門

D.柳暗花明云蒸霞蔚參天直立五光十色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

A.人生如箭,不管前方是風雪迷漫還是繁花似錦,開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B.人生如箭,即使前方有風雪呼嘯還是繁花似錦,開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C.人生如箭,不管前方是風雪呼嘯還是繁花似錦,開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D.人生如箭,即使前方有風雪迷漫還是繁花似錦,開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中一個修辭手法的構成和表達效果。(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題。

長期以來,人們對月球是怎么來的,__①__,如俘獲說、分裂說、大碰撞說等,目前最可靠的,能提供科學證據(jù)的學說是同源說。

2001年,科學家在對阿波羅登月采集到的巖石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氧的同位素在地球和月球的巖石中幾乎是完全一樣的,__②__,我們目視到的比較亮、顏色發(fā)白的地方主要由斜長石構成;另一類是比較暗的地方就是月海中的玄武巖。美國和前蘇聯(lián)采集的樣品,主要偏向于覆蓋月海中的玄武巖和斜長巖,年齡距今大約在30多億年,比較老。

嫦娥五號采集到的呂姆克火山口旁的巖石,可能年齡較新,是距今13億年的樣品。通過未來的研究,對于地月同位素上的一致性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__③__。

2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22.請分別用一個陳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20個字。(4分)

四、作文(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王小波:“有的事情一下子過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過不去。”

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作成文,字數(shù)800以上。山東省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模擬試卷(11)·解析版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考生號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題。

材料一: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tǒng),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xiàn)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yōu)勢。中華文明延續(xù)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與闡發(f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xiàn)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fā)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

(摘自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材料二:

不少評論家、詩人和詩歌讀者都感覺到當代新詩創(chuàng)作與理論進入了一種停滯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狀態(tài)。由于古老的東方文化傳統(tǒng)與漢語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語言轉化,而西方詩歌文化與語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傳統(tǒng)意識的詩歌作者與理論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積食病就明顯地出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和理論中。

人們逐漸意識到對“他文化”吸收力的強弱與自己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強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廣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為它擁有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tǒng),這傳統(tǒng)如一個消化力極強的胃,吸收了四方異域的文化,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當代新詩不但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tǒng),而且也失去了對那個傳統(tǒng)的記憶和感情,而中華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語為先祖的各種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會發(fā)生這種食洋不化的病癥,這病癥是當代詩歌失去讀者的重要原因。當代詩歌由于時代內容的發(fā)展,已無法退回到新詩運動初期的狀態(tài)。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shù)乃囆g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tài)。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xiàn)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

我們認為,21世紀中國新詩能否存活,就看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傳統(tǒng)的復活并進入現(xiàn)代,同吸收外來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沒有傳統(tǒng)何談創(chuàng)新沒有傳統(tǒng)作為立身之地,創(chuàng)新很可能變?yōu)槿P西化。所以,中國當代新詩一個首要的、關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務就是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tǒng),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塵封的泉眼。讀古典文史哲及詩詞、討論,想現(xiàn)代問題,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詩論進入當代的空間,貢獻出它的智慧,協(xié)同解決新詩面對的問題。據(jù)我的學習經驗,歷代中國文論中存在著大量對我們今日所思考的詩歌理論仍有意義的撰述,而我們卻只習慣于引用西方理論,無暇回顧一下自身傳統(tǒng)中這些理論,師洋師古應當成為回顧與前瞻的兩扇窗戶,同時拉開窗幃,擴大視野,恢復自己傳統(tǒng)的活力才能吸收外來的營養(yǎng)。

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邏輯剖析,優(yōu)點是落在文本實處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傷及神經,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變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涵和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絲毫沒有實驗室處理后的褪色失鮮之感。讀古典詩論后可以意識到西方的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抽象名詞杜撰等雖不失為一家之法,卻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國古典詩論的風格與中國古興自學的靈活、深邃、玄遠相匹配。對于詩歌這樣內涵深、變幻多的文學品種,中國傳統(tǒng)的文藝理論有其突出的優(yōu)點。

(摘編自鄭敏《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這是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要前提。

B.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可以向世界傳播中國優(yōu)秀學術理論,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中國經驗。

C.當代新詩之所以出現(xiàn)“食洋不化”的病癥,一是因為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tǒng),二是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

D.中國古典詩論雖不以體系和邏輯見長,但蘊含詩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

D.“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錯誤,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優(yōu)點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涵和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較二者的優(yōu)缺點,并沒有說哪一個更有生命力。

故選D。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鑒西方詩歌并不能給本民族的詩歌帶來現(xiàn)代性,對此中國詩人要有清醒認識。

C.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內在結構和外在形態(tài),依然可為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營養(yǎng)。

D.古人論詩用“意在筆先"“空靈”“飄逸"等語,未落實處卻包含鮮活的審美智慧。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

B.“借鑒西方詩歌并不能給本民族的詩歌帶來現(xiàn)代性”錯誤,過于絕對,材料二第二段說的是“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xiàn)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可見借鑒西方有價值,但不能“單靠移植西方”。

故選B。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A.韓愈《答劉正夫書》:“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

B.晚清洋務派人物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p>

C.魯迅《文化偏至論》:“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

D.季羨林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關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p>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的能力。

材料一說的是要繼承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要求。

A.說的是“師古圣賢人",意思是“應當學習古代圣賢”,沒有體現(xiàn)與時俱進博采眾長。

B.主張以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綱常為根本,注重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政體不變,只學習西方技術,且不是“文化"方面。

C.說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優(yōu)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與材料一觀點一致。

D.說到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盛衰興替這一現(xiàn)象,與材料一觀點不一致。

故選C。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xiàn)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xiàn)象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意思是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在關注自身的同時還要關注他人,體現(xiàn)了理性思辨換位思考的古代哲學大智慧。

②“現(xiàn)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體現(xiàn)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③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與闡發(fā),使民族性更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fā)展,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方法,體現(xiàn)了特殊到普遍的發(fā)展規(guī)律。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材料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內涵?!凹核挥鹗┯谌恕笔钦f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對方,這兩句話體現(xiàn)了換位思考的古代哲學大智慧。

然后結合材料一分析“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的意義。

這兩句話之所以能成為國際社會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裝進準則,是因為這兩句話中蘊含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也就是說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xiàn),我們除了要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

結合材料一第1段“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tǒng),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xiàn)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中華文明延續(xù)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可知,《論語》中的這些內容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價值。

結合材料一第2段“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要求……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可知,《論語》中的法則推行到國際社會,這是用中國的實踐經驗來解決國際的問題,體現(xiàn)了特殊到普遍的發(fā)展規(guī)律。

5.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復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建立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tǒng),固本健體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異域的文化,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

②與時俱進。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shù)乃囆g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tài)。

③借鑒世界優(yōu)秀文化,外為中用。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2段和第3段“唐代之所以能廣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為它擁有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tǒng)”“當代新詩不但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tǒng),而且也失去了對那個傳統(tǒng)的記憶和感情"我們認為,21世紀中國新詩能否存活,就看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傳統(tǒng)的復活并進入現(xiàn)代,同吸收外來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沒有傳統(tǒng)何談創(chuàng)新沒有傳統(tǒng)作為立身之地,創(chuàng)新很可能變?yōu)槿P西化”“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tǒng),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塵封的泉眼"可知,要想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__________________,要立足傳統(tǒng),復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找到立身之基。

由第二段“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shù)乃囆g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tài)"可知,需要與時俱進,尋找與之相當?shù)乃囆g形式。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邏輯剖析,優(yōu)點是落在文本實處和清晰的抽象概括”“讀古典詩論后可以意識到西方的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抽象名詞杜撰等雖不失為一家之法,卻并非唯一的方法"可知,可以借鑒世界優(yōu)秀文化,為我所用。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題。

西方的光,東方的影

①來到愛荷華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處日落的美。我很難找到確切的詞匯來形容眼前日落的盛況,因為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中國經驗完全無法適用。

②在國內,日落也是美的,你會看到一枚咸鴨蛋般的夕陽緩緩落下,落下后,天邊飄蕩著絳紫色的襟帶。愛荷華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陽要到晚上八點才開始依依不舍地退場。秋天雖早一些,但也得到七點半才見暮色。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樣的形狀,她早已落到地平線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萬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塊大塊的金色,奔騰、立體、連綿不絕、充滿力量,叫人聯(lián)想起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鍍金浮雕。我癡癡地望著這金燦燦的天空,有一瞬間簡直覺得會有胖嘟嘟的小天使從云朵背后探出腦袋來。

③我總覺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夕陽美景在東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響也完全不同。在東方文化中,日落總使人遺憾,如李商隱那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又或者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中,日落的內涵卻完全不一樣。小時候讀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就一直有個困惑:斯嘉麗在失去女兒邦尼,丈夫瑞德也離開自己之后,究竟是哪來的勇氣,獨自站上荒原面對夕陽,說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讓我似乎尋到了問題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頓街等校車等了近半個小時,眼見著暈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漸漸被殷紅取代。然而,當我坐校車再耗費半小時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區(qū)的宿舍時,剛下車的我竟然發(fā)現(xiàn):即使黑夜已降臨,那地平線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個天真的念頭,只要一路向西,或許我能永遠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線。此刻,我深切地體會到日落釋放的信號,是溫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這個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其英譯就是“點亮”。光與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與愚昧的劃分,甚至可以說,光早已決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學標準。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讓陽光能夠完完全全照進來;客廳里設有壁爐,不僅是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長夜光芒的所在。無論在歐洲還是美國,公園里是成片的草地,你會看到人們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盡情享受陽光的滋養(yǎng)。

⑦常常在這種時候,我會感慨,東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國人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諸多發(fā)明,然而玻璃這東西恰恰不是我們發(fā)明的,甚至也不在我們悠久的歷史中占據(jù)什么重要的位置?;蛘呖梢赃@么說,玻璃這東西應該是被我們的美學排斥的——太通透,讓所有東西一覽無余,還有什么意思呢?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在其隨筆《陰翳禮贊》中說,他裝修房子的時候很苦悶,他討厭玻璃,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門和窗欞上的紙??沙鲇诎踩蛻梅奖愕目紤],他還是在里層糊紙之余,于外層安裝了玻璃,結果大煞風景。確實,在傳統(tǒng)的東方,紙才是符合我們生活趣味的發(fā)明。門窗上糊上紙,既可以讓明烈的陽光減去銳利的鋒芒,又讓門窗上精心設計的壽字闌干以一種柔和的形態(tài)投影在地上。如果說西方人愛的是光,那我們東方人確實更愛陰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國的園林,那你恐怕要覺得西方的公園多少是缺乏詩意的。我們的美源于一個“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橋流水或亭臺樓閣掩去一部分,若隱若現(xiàn),如此,才有了移步換景,才有了曲徑通幽。

⑨不僅如此,文藝作品中流露出的對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東方也迥然相異。

⑩無論是文藝復興的畫作,還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現(xiàn),拉斐爾筆下的圣母,德加畫中的芭蕾女孩,畫家都用心將光引到畫上,照亮女性。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現(xiàn)艾瑪?shù)拿?,也用了相仿的方式?/p>

“在一個解凍的日子,院子里的樹皮滲水了,房頂上的雪也融化了。她站在門檻上,把陽傘拿來,并且撐開。陽傘是閃色綢子的,陽光可以透過,閃爍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凈的皮膚。天氣乍暖,她在傘下微笑,聽得見水珠點點滴滴落在繃緊了的波紋綢傘上。"艾瑪明凈的膚色是需要通過透過綢傘的陽光來確認的。

同樣是女性的美,在東方的文藝作品中則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來顯現(xiàn),有點欲蓋彌彰的意味。中國古典戲劇舞臺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爾甩起的長長的水袖,常常會遮去容貌的一部分。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脫離了現(xiàn)實的桎梏,任憑各人天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壇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國》中,島村初次見到葉子的描寫就洋溢著一種東方的情致:

“(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卻在姑娘的輪廓周圍不斷地移動,使人覺得姑娘的臉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這是一種錯覺,因為從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過的暮景,仿佛是從她的臉的前面流過,定睛一看,卻又撲朔迷離,車廂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鏡子那樣清晰了。反光沒有了,這使島村看入了神,他漸漸地忘卻了鏡子的存在,只覺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川端呈現(xiàn)的是陰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葉子的面龐,正因為模糊不清,才成為想象的對象,成為情感的對象。最后真作假時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葉子的臉龐是虛像,但這一刻卻是唯獨屬于島村的對葉子的“看見",沒有別人可以擁有這樣一個葉子。

再有,在東方人眼里,直視美女的面龐實在于禮不合。蒲松齡在《嬰寧》中寫王子服在上元燈會時看嬰寧出了神,換來后者一句“個兒郎目灼灼似賊”。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能在匆匆一瞥中捕捉到一個點滴,但一個點滴就已足夠喚醒所有的感官細胞了。

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對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歡東方人和陰翳玩的游戲,東方強于感官,而西方勝于邏輯,各有所長,但我們似乎不認為“強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驕傲的資本。而今的我們還剩下多少陰翳可言呢?我們的公寓、大廈也都安上了玻璃,廁所鋪上白色的瓷磚,宛然脫胎成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我們也都熟練掌握了西方的禮儀,說話時要和對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連對方的臉上有幾顆雀斑也能清晰數(shù)出的時候,留給美的空間,是否還存在呢?

(取材于錢佳楠的同名散文)

6.對文中加點詞語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殷紅:“殷"讀作“yān”,此處指此時晚霞的顏色已由金色變得深紅。

B.大煞風景:“煞"也可以寫作殺,此處指谷崎潤一郎裝修房子時在外層安裝了玻璃,感到掃興。

C.桎梏:讀音是zhìgù,此處比喻束縛人或事物的東西。

D.陰翳:又可以寫作“蔭翳”,此處指枝葉繁茂。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常用字字音、字形、字義的能力。

D.“此處指枝葉繁茂"錯誤。本處是說(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所以川端呈現(xiàn)的是被遮蔽中的似幻似真的少女葉子的面龐。本處的“陰翳”是遮蔽的意思。

故選D。

7.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作者的中國經驗無法適用于愛荷華落日的主要原因是此處太陽落山太晚。

B.作者認為在美國的文化中,日落和“溫暖、希望"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C.作者對玻璃不是中國人發(fā)明的,且在中國歷史上沒有重大影響深表遺憾。

D.作者對人與人交流時應目視對方保持眼神交流的西方禮儀持有否定態(tài)度。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綜合賞析能力。

A.“主要原因是此處太陽落山太晚”錯誤,文中“我癡癡地望著這金燦燦的天空……",應該是和中國落日的景致不同;

C.“深表遺憾”文中無據(jù),由原文“我會感慨,東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國人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諸多發(fā)明,然而玻璃這東西恰恰不是我們發(fā)明的,甚至也不在我們悠久的歷史中占據(jù)什么重要的位置"可知,文中只是說“感慨”,沒有“深表遺憾",無中生有;

D.“目視對方”錯誤。原文是“在東方人眼里,直視美女的面龐實在于禮不合",不是“目視對方”。

故選B。

8.作者寫小時候讀《飄》的體驗,用意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4分)

【答案】①喪女和丈夫離開應是斯嘉麗人生中的極大不幸,但她依然對人生與未來滿懷信心。這與作者傳統(tǒng)的中國式情感體驗完全相反,作者深感疑惑。

②用聯(lián)想的方法勾連上文議論“在西方文化中,日落的內涵完全不一樣",同時為下文作者在美國實際觀賞日落時感受到的“溫暖、希望、光芒”的全新體驗作鋪墊。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的能力。

首先作者讀《飄》讓自己困惑的是“斯嘉麗在失去女兒邦尼,丈夫瑞德也離開自己之后,究竟是哪來的勇氣,獨自站上荒原面對夕陽,說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喪女和丈夫離開應是斯嘉麗人生中的極大不幸,但她仍然能夠說出“明天,又是一天”可見,她依然對人生與未來滿懷信心。而在中國,日落總使人遺憾,可見西方和中國式情感體驗完全相反,作者深感疑惑。

上文寫“日落"中心方內涵的不同,下文寫歸于“日落”的含義的不同都是寫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此內容是可以說是對上文的一種補充。而下文卻寫到我在克林頓街等校車時觀賞日落,讓自己深切地體會到日落釋放的信號,是溫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從而似乎尋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所以也為下文做了鋪墊。

9.文章以“西方的光,東方的影"為題,有什么妙處。(6分)

【答案】①以兩個結構一致的短語為題,整齊、簡潔,具有高度概括性。

②光與影是文章的線索,將各種素材有機組織在一起。

③光與影是作者感受生活感悟哲思的載體。

④以光與影分別代指西方與東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觀與審美觀,將深奧的理論借助生動鮮明的感性意象表達出來,便于讀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藝術感染力。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標題作用的把握能力。

“西方的光”“東方的影"從句式上看二者都是偏正結構的短語,整齊、簡潔,并且兩個短語概括了東西方兩周不同的文化觀和審美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題。

從結構上看,由日落引出作者對東西方文化的思考,然后說到“光這個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得出如果西方人愛的是光,那我們東方人確實更愛陰翳這一結論。然后又說到園林以及對女性美的不同表達來說明西方人更愛的是光,而東方人則更愛影。最后作者說到“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對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歡東方人和陰翳玩的游戲",從而總結全文,所以光與影是文章的線索,文章將各種素材有機組織在一起。

從內容的角度作者借助“光與影”寫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光與影"是文章的主要描述對象,也是作者感受生活、感受哲思的載體,作者將深奧的理論借助生動鮮明的感性意象表達出來,便于讀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藝術感染力。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課外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武靈王平晝閑居,曰:“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肥義曰:“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今王即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穹蛑畼?,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賢者戚焉。世有順我者,則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蓖跛旌?。使王孫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將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聽于親,國聽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聞之,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謁之叔,請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聞王之胡服也,不佞寢疾,不能趨走,是以不先進。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國者,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愿大王圖之?!笔拐邎笸?。王曰:“吾固聞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請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觀其鄉(xiāng)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非社稷之神靈,即鄗幾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服,近可以備上黨之形,遠可以報中山之怨。而叔也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達于王之議,敢道世俗之間。今欲繼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志,臣敢不聽令。"再拜,乃賜胡服。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二》)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愿大王圖之

B.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愿大王圖之

C.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愿大王圖之

D.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愿大王圖之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現(xiàn)在大王卻舍棄這些優(yōu)秀文化,因襲落后部族的服裝,這是改變傳統(tǒng)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準則,違背眾人的心意,背離了先王之道,拋棄了中原的先進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慮這件事。

“襲”是動詞,“遠方之服"是其賓語,二者之間不宜斷開,排除CD;

“畔學者”“離中國"是對稱結構,中間宜開,排除A。

故選B。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中“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的“以"與“作《師說》以貽之”的“以"意思、用法相同。

B.不佞,沒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語討好人,也用作謙詞,文中為公子成的自稱。

C.中國,古代中原地區(qū),位于黃河流域,與“李憑中國彈箜篌”的“中國"相同。

D.稽首,恭敬的跪拜禮,頭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主所用。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及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的能力。

A.兩句中的“以”都是連詞,表目的,來。意思、用法相同。句意:現(xiàn)在我準備穿著胡服練習騎馬射箭來教導民眾/寫《師說》來贈給他。

B.解說正確。

C.“李憑中國彈箜篌"的“中國”指“國之中央",意謂在京城。兩句中的“中國”含義不同。

D.解說正確。

故選C。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趙武靈王銳意推行胡服騎射,但是對政策能否順利推行尚不能確認,因此他將自己的想法透露給肥義,希望能得到他的認可。

B.肥義堅決支持趙武靈王的改革,認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顧及別人的非議,從而打消了趙武靈王的顧慮,堅定了他改革的決心。

C.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叔,在趙國具有重大的影響力,趙武靈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終親自探訪說服他。

D.公子成因為生病不想在胡服騎射改革中爭當先進,在聽了趙武靈王的解釋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義,成為改革的擁護者。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因為生病"錯誤,原文“吾固聞叔之病也”意思是,我本就知道王叔反對這件事?!安?,憂慮、不滿。再根據(jù)公子成對武靈王的一番話可知,公子成不想在胡服騎射改革中爭當先進的原因并非生病,而是他本身就反對這件事兒。

故選D。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狂夫之樂,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賢者戚焉。

(2)是以圣人觀其鄉(xiāng)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

【答案】(1)狂狷的人覺得高興的事,有理智的人會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興的事,賢明者卻對此擔憂。

(2)因此圣賢之人觀察當?shù)氐牧曀兹缓笾贫ㄅc之相適應的措施,根據(jù)具體的情況來制定禮法,這樣做既有利于民眾,也有益于國家。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狂夫”,狂狷的人;“知",通“智”,理智;“戚",擔憂。

(2)“是以”,因此;“因",根據(jù);“厚”,對……有益。

14.趙武靈王說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請簡要概括。(3分)

【答案】①胡服騎射既有利于民眾,也有益于國家;

②施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既能堅守國土,又能報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非常有必要性;

③這樣做是繼承簡子、襄子的遺愿,實現(xiàn)先王的遺志。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結合“是以圣人觀其鄉(xiāng)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可知,從圣人的做法談起,強調這樣做既有利于民眾,也有益于國家。

結合“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叔也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可知,武靈王這樣做是繼承簡子、襄子的遺愿,實現(xiàn)先王的遺志。

結合“今騎射之服,近可以備上黨之形,遠可以報中山之怨"可知,說明施行胡服騎射既能堅守國土,又能報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符合國家的實際情況,非常有必要性。

參考譯文:

趙武靈王平日里閑居,說:“現(xiàn)在我準備穿著胡服練習騎馬射箭來教導民眾,這樣一來,國內一定會有人非議指責我。”肥義說:“我聽說,做事情猶豫不決就不可能成功,行動在即還顧慮重重就決不會成名?,F(xiàn)在大王既然下定決心背棄世俗偏見,那就一定不要顧慮天下人的非議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見,成就偉大功業(yè)的人都不會去與眾人商議。愚蠢的人在事情發(fā)生以后還看不明白,而聰明的人卻能在事情未發(fā)生之前就有所察覺,大王您還是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諸實施吧。"趙武靈王說:“我不是對胡服騎射這件事有什么顧慮,而是擔心天下人笑話我??襻娜擞X得高興的事,有理智的人會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興的事,賢明者卻對此擔憂。如果國人支持我的話,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舉世的百姓都譏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國的地方我也一定會得到手?!壁w武靈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裝。武靈王派王孫緤去告訴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說:“我已經改穿胡服了,而且將要穿著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聽命于父母,在朝廷要聽命于君王,這是自古至今公認的道理。何況我曾聽說過,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國家就不必顧忌別人說什么,依靠貴族來辦事,就不會遭人非議。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孫緤特地來稟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公子成拜了兩拜說:“我本來已經聽說大王改穿胡服這件事了,只是因我臥病在床,行動不便,因此沒能盡快去拜見大王?,F(xiàn)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應大膽地盡我的一點愚忠。中原地區(qū)是德政仁義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讀《詩》、《書》、《禮》、《樂》的地方,是各國諸侯不遠千里前來觀光的地方,是四方少數(shù)民族效仿學習的地方?,F(xiàn)在大王卻舍棄這些優(yōu)秀文化,因襲落后部族的服裝,這是改變傳統(tǒng)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準則,違背眾人的心意,背離了先王之道,拋棄了中原的先進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慮這件事?!笔拐甙压映傻脑拡蟾娼o趙武靈王。武靈王說:“我就知道王叔反對這件事。"于是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親自向他闡述自己的觀點:“大凡衣服是為了便于穿用,禮制是為了便于辦事。因此圣賢之人觀察當?shù)氐牧曀兹缓笾贫ㄅc之相適應的措施,根據(jù)具體的情況來制定禮法,這樣做既有利于民眾,也有益于國家。從前簡子不把自己限于晉陽和上黨兩個地方,襄子兼并了戎族和代郡,以抵御胡人。這些道理不論是愚笨之人還是聰明之人都明白。過去,中山國依仗齊國強大的軍隊的支持,侵犯掠奪我國的土地,擄掠囚禁我國的人民,引水圍灌鄗城,假若不是祖宗神靈的保佑,鄗城幾乎被攻破。先王對這事非常氣憤,直到今天,他們的仇怨還沒有報?,F(xiàn)在我們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從近處說,可以扼守上黨這樣形勢險要的地方;從遠處說,可以報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赏跏迥鷧s偏偏要因襲中原的舊俗,違背簡子和襄子的遺愿,憎惡改變服式的做法,卻忘記了國家曾遭受的恥辱,這決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公子成聽了,對武靈王大禮參拜謝罪,說:“我太愚蠢了,竟沒有體會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說了一些世俗的言論?,F(xiàn)在大王想要繼承簡子、襄子的意愿,實現(xiàn)先王的遺志,我怎么敢不服從命令呢!"公子成又拜了兩拜。于是趙武靈王就賜給他胡服。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5-16題。

清平樂

【宋】張炎【注】

采芳人杳,頓覺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總被詩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三月休聽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注】張炎生于南宋末年,南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種原因,第二年即南歸,回到臨安。本詞即作于此時。

15.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采芳人杳,頓覺游情少”一寫客觀環(huán)境,一寫主觀感受。

B.“頓覺游情少"的原因就是因為已經到了眾芳凋零的春末。

C.“草草”說明春末未能仔細觀察和欣賞,顯然帶有一點悔意。

D.整首詞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層層深入,感情真切。

【答案】B

【解析】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

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B項,“‘頓覺游情少’的原因就是因為已經到了眾芳凋零的春末”錯誤,錯在原因單一,不僅僅是因為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故選B。

16.這首詞的下闋是如何表達豐富情感的?試作簡要賞析。(6分)

【答案】①下闋作者以燕子自喻,作者去年漂泊遠離家園,如今回到京城卻滿目蕭然,不知歸于何處,抒發(fā)了飄零無依之愁。

②暮春三月那夜間的風雨更令人無限傷心,雨聲不催花開,但見遍地落紅,融情于景。“休聽"中既有惜春傷春之愁,又隱含家國身世之痛。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表達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這首詞的下闋是如何表達豐富情感的?試作簡要賞析”,然后確定手法,結合手法進行具體分析,在寫出運用這種修手法的表達效果。下闋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借“燕子"比喻自己飄蕩無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綠的殘暴的元兵,抒發(fā)了飄零無依之愁。“三月休聽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夜雨”是暮春急雨。“催花"是摧殘花草。此時雨卻不是催花的媒劑,而是葬送春花的急雨。融情于景,一“雨”雙關,透出家國身世之痛。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南宋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評析《登高》中“_____________,"兩句十四字間含有八意,寫了“羈旅”等八可悲。

(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阿房宮紛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蛾眉”在古詩詞中既指女子美麗的雙眉,也借指女子容貌之美麗,如“_____________,"。

【答案】(1)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廊腰縵回檐牙高啄

(3)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準確默寫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詞有:“作”“縵"“檐”“蛾"“諑”。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題。

“生活如同一根燃燒的火柴,當你四處巡視以確定自己的位置時,它已經燃完了。"有選擇就會有錯誤,有錯誤就會有遺恨,但即使第一步錯了,只要及時地發(fā)現(xiàn)并糾正,未必步步都錯下去。峰回路轉,________,路斷塵埃的時候,自己給自己一雙翅膀;厄運突降的時候,自己給自己一個微笑;雨雪連綿的時候,自己給自己一份責任和夢想。天下的路都是相連的,沿著心中的路堅定地走下去,同樣能抵達你想要去的地方。不要做澗底靜止的石子,任時光如水自夢里流瀉而過。不要做空中游移的白云,讓浮生飄蓬留不下一點碧痕淺波。要做就做那奔騰千里的河,________,匯吐聚納,日夜向著大海進發(fā)。要做就做那永不停息的風,一季有一季的著色,一程有一程的領略。要做就做那________的樹,根深深地扎進黑暗的泥土,枝高高地伸進光明的蒼穹,一樹繁花一樹碩果,每片葉子都是一首歡歌。從此岸抵達彼岸,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我們是永遠的長跑者。不要因為________的誘惑而誤入歧途,不要在思想的山腳下流連低回,而失去峰巔目盡千里的好景色。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的目標永遠是下一個。人生如箭,即使前方是風雪呼嘯還是繁花似錦,開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3分)

A.山清水秀色彩繽紛壁立千仞五光十色

B.柳暗花明色彩繽紛壁立千仞五花八門

C.山清水秀云蒸霞蔚參天直立五花八門

D.柳暗花明云蒸霞蔚參天直立五光十色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辨析近義詞語的能力。

第一空,山清水秀:形容風景優(yōu)美。柳暗花明:形容柳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難中遇到轉機。根據(jù)語境搭配“峰回路轉”可知,應選用“柳暗花明"。

第二空,云蒸霞蔚:像云霞升騰聚集起來,形容景物燦爛絢麗。色彩繽紛:指色彩繁多而凌亂。此處與“匯吐聚納”相搭配,應選用“云蒸霞蔚"。

第三空,壁立千仞:意思是指(山崖等)像墻壁一樣陡立。參天直立:高高地直立。此處形容樹,應選用“參天直立”。

第四空,五花八門:比喻花樣繁多或變幻多端。五光十色:形容色澤鮮艷,花樣繁多。此處修飾誘惑,應選用“五光十色"。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

A.人生如箭,不管前方是風雪迷漫還是繁花似錦,開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B.人生如箭,即使前方有風雪呼嘯還是繁花似錦,開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C.人生如箭,不管前方是風雪呼嘯還是繁花似錦,開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D.人生如箭,即使前方有風雪迷漫還是繁花似錦,開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病句辨析與修改能力。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存在兩處語?。阂皇侵髦^搭配不當,“風雪呼嘯”“雪"不能與“呼嘯”搭配,改為“風雪迷漫";二是關聯(lián)詞語搭配不當,“即使”表假設,這里應該是條件關系,應用“不管"。對兩處語病均修改恰當?shù)闹挥蠥項。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中一個修辭手法的構成和表達效果。(4分)

【答案】(1)比喻。構成:把有了目標不去努力實現(xiàn)的人比作澗底靜止的石子,把時光比作流水。表達效果:用比喻警誡人們有了目標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停滯不前永遠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