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讓小學語文課堂更有魅力_第1頁
情境教學讓小學語文課堂更有魅力_第2頁
情境教學讓小學語文課堂更有魅力_第3頁
情境教學讓小學語文課堂更有魅力_第4頁
情境教學讓小學語文課堂更有魅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在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今天,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喜歡自由的學習氛圍,喜歡有趣的教學模式,而情境教學恰好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構建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可以帶給學生全方位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憧憬。因此,本文將以小學語文教學案例為基礎,對情境教學的具體運用策略進行深入討論。一、仔細研讀文本,優(yōu)化教學情境呈現方式(一)創(chuàng)設豐富情境,讓情境教學貫穿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涉及三部分,分別是導入、新授以及總結梳理。在現行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編者為學生收錄了很多極具人文色彩和教育價值的文章。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正式授課以前需要深入研究文本,思考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哪些部分適合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以此提高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當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插入情境教學,可以有效增加學生的代入感,讓學生更容易沉浸在課堂教學氛圍中。具體來說,教師既可以利用文學語言、音樂、圖畫、攝影等重現文本情境,還可以借助師生互動展示與文本相關的情境。這樣可加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德育認知[1]。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由于大多數小學生并不了解圓明園被毀滅的歷史事實,因此他們很難體會具有“萬園之園”美譽的圓明園究竟美到什么程度,也難以體會當時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以及英法聯軍的殘暴野蠻行徑。當學生對這一切都毫無觸動的時候,內心自然不可能產生悲憤之情,也無法體會到“我輩當自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德育目標,教師需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具體來說,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圓明園被焚毀的紀錄片,同時根據“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這一個信息點設計問題:“請同學們計算一下,三天總共多少個小時?多少分鐘?文章中還有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你對此有怎樣的想法和感受?”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向學生營造語言情境,讓學生思考:燒掉一處建筑需要多少分鐘?燒掉一幅字畫需要幾分鐘?其他的奇珍異寶、綾羅綢緞又是如何被焚毀的?當教師設計了這樣讓人心生悲憤的情境,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這一段話:“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不可估量的損失?!睂W生才能真正感同身受,有所體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四自然段,教師特意向學生展示了相關的歷史文物以及景物圖片,為學生創(chuàng)設圖片情境,引導學生誦讀文段,加強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在此期間,為加強學生對文本主旨的理解,教師可讓學生回顧文本課題“圓明園的毀滅”,思考作者為什么要濃墨重彩地描繪圓明園昔日的輝煌,作者究竟想表達什么?這是怎樣一種特殊的寫作手法?通過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斷設置適宜的情境,學生對圓明園的歷史價值和意義才能真正有所領會,對圓明園的毀滅才能產生深深的痛惜之情,深刻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意識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我們應當自強起來。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綜合運用了不同的教學情境。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向學生展示了火燒圓明園的相關紀錄片,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之后又用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深入思考,同時輔之以豐富的圖片,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以此實現高效閱讀教學。(二)構建有效聯系,讓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在語文教材中收錄的一些課文往往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但這在無形中給學生提供了一些親近文本的機會,教師不妨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角色扮演的模式深入文本。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可加強課堂的生動色彩,使學生與教師、文本有更多互動的機會,更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例如,在教學《伯牙鼓琴》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采取多種情境呈現模式,給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體驗。具體來說,教師首先利用語言為學生營造氛圍:“漢陽江邊,伯牙和子期初遇,此時月色清涼如水,伯牙在古琴前席地而坐,胸有千壑,他輕輕撫弄著琴弦,子期靜靜聆聽?!贝藭r,教師順勢為學生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通過音樂引導學生入境,讓學生在音樂里靜靜遐想這樣一段跨越千古的知音相會。在樂曲播放完畢后,教師向學生提問:“在伯牙的琴聲里,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象到了什么?”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想象一下此時此刻自己的眼前看到了怎樣的山,怎樣的水。接下來,教師還可以組織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伯牙和子期,展現二人初會的場景。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在文本內容的前提下設計二人的對話。通過情境的不斷渲染,巧妙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讓學生更容易體會子期與伯牙志趣相投的知音情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情境呈現模式,讓學生理解那些看似遙遠的、脫離生活實際的文本,因為情境可以加強課堂的生動色彩,使學生對文本產生學習的憧憬和興趣,同時有助于強化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二、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一)貼近學生生活,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有時也需要讓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因為生活處處有風景,生活處處有語文,想要學好語文知識就離不開生活,尤其對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當教師在課堂中引入生活元素,一定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不妨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2]。例如,在教學《摔跤》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從生活化的角度執(zhí)教。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說,摔跤這種游戲并不陌生,在平時的體育課上,我們也經常看到孩子們扭在一起的場景。然而,因為這篇課文中本身富含大量連續(xù)性動作描寫以及比喻式動作短語,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疑難問題,無法真正理解課文內容。此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向學生舉例講解或展示兩個學生扭在一起的視頻以及照片等,讓學生了解何謂“公雞鹐架”、何謂“虎勢兒一站”、何謂“冷絆子”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是以直觀生動的方式理解課文內容,自然更容易感受到文本的趣味性。由此可見,遇到此類相對復雜的文本時,如果學生存在理解障礙,教師就可把生活中的一些真實例子搬到課堂中來,這樣既能提高教學效果,還契合學生好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容易帶活整個課堂教學。在語文授課環(huán)節(jié),由于一些文本學生難以理解,有的作者的描述相對復雜,此時直接講述很難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教師不妨為學生設置生活情境,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理解,自然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效。(二)根據知識結構,助學生鏈接新的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尤其是中高年級的小學生,他們是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因此教師要相信學生的潛能,可通過情境教學助推學生自我發(fā)展。對此,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的知識結構,并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發(fā)展空間,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實現拓展和提升。這意味著教師要在正式授課之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還需要觀察學生在情境教學中的種種表現,并以此為基礎組織學生的活動,以提升語文授課效果。例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一課時,文本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雖然描繪的是園子的風景,其實展現的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一種懷念,對祖父的一種思念之情。而這些只要憑借問題情境和語言情境就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甚至學生自己閱讀文本詞句都可以領悟到。但這樣一種教學主要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很難讓學生產生新的知識鏈接。事實上,在教材中的閱讀鏈接部分,主要展現了《呼蘭河傳》最后一段話,教師不妨讓學生讀一讀這段話,再結合文本內容談談自己的想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段話,讓學生形成全新的感悟,就需要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蕭紅的生平經歷,這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是陌生的。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本身具備一定的搜集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可結合學生現有的語文基礎,通過構建語言情境及學生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蕭紅這一生的經歷;同時,再次回顧蕭紅在祖父園子中度過的那段愉快、輕松、自由的生活,就會讓學生體會到《呼蘭河傳》這部作品中的悲劇色彩,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水平,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很多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常常舍本逐末,忘記了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尤其對于中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教師應將情境創(chuàng)設作為手段,幫助學生走出知識的“舒適區(qū)”,拓展更多的知識版圖,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現有發(fā)展水平。三、開發(fā)教學資源,增強情境創(chuàng)設藝術(一)開發(fā)跨學科資源,拓寬情境知識領域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提示,教師在授課環(huán)節(jié)應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視野,著重于跨學科學習,積極聯系其他學科內容,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不妨運用跨學科資源,從其他學科的視野進行語文授課,將語文內容和其他學科知識相鏈接,凸顯語文語境。例如,教師可將數學、自然科學、美術、音樂、體育等學科內容融入情境之中,以此彰顯語文課堂的生動性,讓情境教學更有趣[3]。例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引入其他學科知識,或從其他學科的角度進行授課,以此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不一樣的情境。例如在教學一開始,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音樂資源,向學生播放騰格爾的《天堂》、旺姆的《大草原小情歌》等歌曲,讓學生從音樂的角度感受草原風光的美好。接下來,教師又可以向學生引入地理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了解草原的具體位置以及相關的人文地理知識。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從美術的角度授課,讓學生畫一畫自己心目中的大草原。通過教師引入的這些不同學科知識,既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促使學生形成全方位的學習視野,有利于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案例中,教師從其他學科的角度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充分彰顯跨學科資源的優(yōu)勢。在運用這些資源時,教師一定要注意跨學科知識的科學性,不能只是單純?yōu)榱艘枚?,一定要深入了解相關的學科知識,語文教學情境才會帶給學生積極的影響。(二)利用互聯網資源,豐富情境展現形式在信息技術時代,互聯網資源更為豐富開放,這對傳統(tǒng)授課形式是一種顛覆,也為語文情境教學提供了便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展示圖片、動畫、音樂、視頻等形式重現文本內容,以此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近些年,微課以內容精簡、時間短等特點逐漸引起一線教育者的關注,教師不妨根據學生的興趣以及文本內容,借助微課實現情境教學。一方面,教師可以構建屬于自己的情境資源庫,同時以科學的方式歸納以及梳理情境資源,便于日后的教學使用;另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采用多種軟件制作電子課件以及視頻,以此提高微課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宇宙生命之謎》一課時,這節(jié)課主要探討的是“地球之外是否有其他生命存在”這一重要課題,為的是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如果只靠教材中的內容遠遠不夠,因此教師利用互聯網搜集了一些相關的紀錄片,并將其中的精華內容剪輯成微課,讓學生知道水星、木星、土星等行星為何不具備生命誕生的條件,同時向學生展示了火星上存在生命體的可能性以及一些科學的猜測。通過教師精心制作的微課,學生一方面增長了天文學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產生了探索宇宙的熱情。而且,在微課渲染的情境中,學生圍繞文本展開探索和猜測,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