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開封的歷史典故9則_第1頁
有關開封的歷史典故9則_第2頁
有關開封的歷史典故9則_第3頁
有關開封的歷史典故9則_第4頁
有關開封的歷史典故9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后可任意編輯和復制第第頁有關開封的歷史典故9則開封,簡稱汴,現(xiàn)為河南省地級市,是我國七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中國版圖的中部,地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搖籃的黃河之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今日我就來共享一下有關開封的歷史典故9則,信任各位讀者會有愛好。

有關開封的歷史典故9則

四分五裂

“四分五裂”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極為分散,很不統(tǒng)一。

此語出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卷二十二魏一》。

大意是,張儀(?——前310年,戰(zhàn)國時縱橫家,魏國貴族后代,曾先后在魏、秦為相)為秦連橫于魏國,對魏襄王(魏惠王之子)說:魏王的領土不到一千里,士兵也不超過三十萬。從地形上看,魏國地勢平坦,沒有高山深川的阻隔,與四方諸侯交通便利,如同車輪輻條都集聚在車軸上一般。從鄭國到魏國,不過百里;從陳國到魏國,也只有二百余里。人奔馬跑,還不知疲乏就到了魏國。魏國南與楚國接壤,西邊是韓國,北邊是趙國,東邊與齊國相鄰,所以士兵要保衛(wèi)四方邊界,以至于守境的小亭和屏障接連排列。運糧的河道和儲米的糧倉,不少于十萬。魏國的地勢,原來就是適合作戰(zhàn)的地方。假如魏國向南親近楚國而不親近齊國,那齊國就會攻擊你們的東面;向東親附齊國而不親附趙國,那趙國就會由北面來攻擊你們;不和韓國聯(lián)合,那么韓國就會攻打魏國的西面;不和楚國親善,魏國的南面就會危急了。這就是魏國所處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蘇秦所制定的諸侯國合縱的計策,是注定要失敗的。假如大王不臣服于秦國,秦國將派兵攻擊河外,占據(jù)酸棗(今延津)等地,并進一步威逼衛(wèi)國奪取晉陽,那么趙國就沒有力量南下支援魏國,魏國也就沒有方法北上聯(lián)合趙國,合縱的通道就此斷絕,這時假如秦國威逼韓國來攻打魏國,韓國迫于秦國的壓力,肯定會聽命的。秦韓聯(lián)盟一旦形成,魏國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所以我替大王考慮,不如歸順秦國,這樣一來,楚韓兩國對魏國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了,沒有了楚韓的威逼,大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魏國也沒有什么憂患了。魏王說:以前是由于我太愚蠢,做了錯誤的決策,我情愿做秦國東方的藩臣……

堯舜牧羊

“堯舜牧羊”這個典故出自《說苑·政理》,與梁惠王有關。大意是,楊子(即楊朱)是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有一次,他去拜見梁惠王,自稱治理國家可以像運轉手掌上的東西一樣自如。梁惠王哼著鼻子說:“你自己家里的妻妾都管不好,種的三畝菜地也鋤不過來,治理國家會有這般簡單?請問,你有何妙策?”

楊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當然有方法。大王見過牧羊嗎?一群幾百頭的羊,讓一個牧童拿著鞭子去放牧,要東就東,要西就西,由于他會放養(yǎng);相反,假如叫堯牽一頭羊在前面走,又讓舜揮著鞭子在后面趕,他倆再賢明,連一頭羊也未必管得好,這樣就是亂的“開頭”。我雖然管不好家里的事情,但我像牧羊童一樣,各有各的專長,他會牧羊,我會討論學問。

把治民比作牧人飼養(yǎng)牲畜,反映了封建專制下的官民對立,但是楊子的話在肯定程度上揭示了領導工作中的辯證法。

一個牧童能管好一群羊,是由于他既有專長,又擅長指揮羊;而堯舜雖是圣賢,牧羊卻是外行。而且一前一后,相互牽制,指揮不能全都,于是就連一頭羊也管不好。

擢發(fā)難數(shù)

成語“擢(音“桌”)發(fā)難數(shù)”的意思是說拔下頭發(fā)來數(shù)都數(shù)不清,多形容罪行太多,無法計算。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戰(zhàn)國時,某一天,魏昭王派中大夫須賈出訪齊國,魏國人范雎伴同前往。齊襄王聽說范雎有口辯之才,特地賜他金十斤和牛、酒,范雎辭謝不敢接受。須賈因此懷疑范雎把魏國的機密泄露出去,回國后便把這件事告知了魏相魏齊。范雎因此受到毒打和凌辱,幾乎致死。后來,范雎在魏人鄭安平的關心下,改名為張祿,逃到秦國,得到秦昭王的信任,做了宰相。后來須賈為魏王出訪秦國,范雎聽說后,著破衣后隱蔽身份到須賈居住的客館探望,須賈看到范雎衣衫不整甚為憐惜,留其用飯并取一件粗絲袍服相贈。范雎走后,須賈得知秦相張祿就是范雎時,大吃一驚,于是就袒衣露肉,用膝跪著走,由守門人帶進相府謝罪,須賈說:我料想不到你能登上青云高位,我不敢談天下之事,我犯了很重的罪,請你把我放逐到蠻夷的地方去,是死、是活,任憑先生處置。范雎說:“你的罪有幾條?”須賈為了得到范雎的寬恕,便竭力檢討自己罪過極多,說就好比拔一根頭發(fā),數(shù)一條罪,這樣連著拔下去,擢發(fā)不盡,罪亦無窮。范雎說:“你罪有三,在大梁誣陷于我是其一。魏齊辱我于廁中,你不制止,是其二。醉而往我身上溺尿,是其三。然而,你卻在不知我已身為秦相的數(shù)日前送我一件袍服,有念舊情之意,所以我饒了你。

遲疑不決、排憂解難

遲疑不決:比方思想上有顧慮,而拿不定辦法。排憂解難:指給別人排解危難?!斑t疑不決”及“排憂解難”這兩個成語源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卷二十趙三》。公元前258年,秦國的大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魏王應趙王的要求派大將晉鄙領兵救援,但后來魏王迫于秦王的威逼,命令晉鄙把大軍駐扎在兩國的邊疆上。

與此同時,魏王又派將軍辛垣衍潛入邯鄲,通過平原君轉告趙王說:“秦軍之所以圍困邯鄲,是想讓趙國尊秦王為帝,假如趙王情愿這樣做,秦國就會撤軍?!毙猎艿倪@番話,使平原君與趙王“遲疑未有所決”。這就是“遲疑不決”的來源。

恰在此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路過趙國,他聽說辛垣衍勸告趙王尊秦王為帝之事后,就去對辛垣衍說:“秦國是個不講禮義、窮兵黷武的國家,他們常用哄騙的手段來對待讀書人,把百姓當作奴隸。假如讓秦王毫無顧忌地稱帝統(tǒng)治天下,那我只有跳東海自殺了。我要讓魏、燕兩國出力關心趙國?!?/p>

辛垣衍問:我是魏國人,先生怎樣才能叫魏國來關心趙國呢?

魯仲連說:那是魏王還沒有看到支持秦王稱帝的害處,假如看到了,他肯定會關心趙國的。

辛垣衍接著問:讓秦王稱帝又有什么害處呢?

魯仲連說:如今秦國是個有戰(zhàn)車萬輛的大國,魏國也是,彼此同樣擁有稱王的實力。只看到秦王打了一次勝仗,就想屈從并尊他稱帝,這樣做還不如鄒、魯兩個小國寧死不屈的臣子呢。如今秦王的貪心沒有止境,假如他真的稱帝了,就要變動諸侯的大臣,撤換他厭惡的人,而重用他認為賢能的人,他還要把自己的女兒和那些喜愛說別人壞話的女人嫁給諸侯做嬪妃。這種人一旦進入魏國大梁王宮,魏王還能泰然自若嗎?就是將軍您還能保住現(xiàn)在的寵幸嗎?

辛垣衍聽罷魯仲連的這番話,趕忙向魯仲連拜謝道:“先生所言極是,我這就回國勸告魏王再也不提尊秦王為帝的事了?!?/p>

秦國的將領聽到辛垣衍被魯仲連勸說的事情后,立刻退兵五十里。正好趕上魏公子無忌奪取了魏將晉鄙的軍權,并出兵救濟趙國,秦軍就退得更遠了。

后來,平原君想送重金給魯仲連,魯仲連堅辭不受;并且說,天下賢士的作用就是“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边@就是“排憂解難”的來源。

呂端大事不糊涂

“呂端大事不糊涂”這個典故,常用來比方做領導工作的人,應注意大事,不宜斤斤計較小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把握原則,端正方向,又能寬厚待人,取得群眾的支持。

此典故出自《宋史·呂端傳》,北宋宰相呂端,字易直,宋時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市安次區(qū))人,至道元年(九xx年)繼呂蒙正(洛陽人,太宗、真宗時三任宰相,卒葬尉氏)為相。

呂端形體偉岸,儀表瀟灑,性情寬厚,能識大體,心胸豁朗。他兩次輔佐藩王,都因事受牽連而降職,雖屢次貶黜,未嘗以名利得失耿耿于懷。后為太宗皇帝賞識倚重,突然被提升到宰輔的位置上,太宗就猶恨任用之晚。呂端為政老成持重,有政治遠見,在重大的決策問題上能權衡利弊,舉措得體。與寇準同居相位,經(jīng)常謙讓他,同班臣僚奏對時多各持己見,相互攻訐(音“杰”),獨呂端一言不發(fā)。入相時,有人曾向太宗進言說:“端為人糊涂?!碧诖鸬溃骸岸诵∈潞?,大事不糊涂。決意相之?!痹谝院蟀l(fā)生的幾件事中,也充分表現(xiàn)了“呂端大事不糊涂”,如在處置西夏李繼遷之母一事上即充分說明這一點。當時,西夏李繼遷常常騷擾北宋的西部邊疆,宋將士俘獲了他的母親。太宗想殺了繼遷之母,以泄心中之憤。呂端認為不能殺,他對太宗說:“以前項羽捉到劉邦之父,想烹了他,劉邦對項說‘別忘了也分給我一匙湯’。那些能成就大事業(yè)的人顧不上考慮家眷性命的安危,何況繼遷是兇殘的賊子呢?陛下今日殺了其母,明天就能生擒繼遷嗎?如不能,只能增加仇恨,堅決繼遷與我朝對抗的決心?!碧趩枺骸澳窃趺崔k?”呂答:“應安置在延州,妥當照看,以此招降繼遷,即使不能立刻逼其投降,也可讓他有所顧慮,因其母的生死操在我們手中?!碧诮邮芰藚味说慕ㄗh。

另外在太宗過世后,內侍宦官王繼恩陰謀廢除皇太子,被呂端準時發(fā)覺,堅決將王繼恩鎖在閣樓里,派人看管,同時奉真宗即位,貶逐繼恩。呂端在重大問題上能遠見卓識,當機立斷,證明白宋太宗力排眾議,知人善任,對呂端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孤注一擲

“孤注一擲”原指賭徒傾其全部作為賭注以決最終勝敗。其廣義為在形勢危機的狀況下,竭盡全力做最終一次冒險。多含貶義。

此成語出自《宋史·寇準傳》。宋真宗時,契丹大舉入侵,包圍嬴州,兵鋒直逼貝州、魏州,北宋朝廷上下震恐。參政知事王欽若等人主見放棄東京,請皇帝到江南、四川避難,遭到宰相寇準的堅決反對。在寇準等人的督促下,真宗決計親征,來到澶州,渡河,登北城門樓,遠近將士望見皇帝御用傘蓋,雀躍歡呼,士氣昂揚,遂擊退契丹軍隊的攻擊,訂立澶淵之盟??軠室虼说玫秸孀诨实鄣暮裼?。王欽若心里很嫉恨寇準,一天朝見后,寇準先走了,真宗仍用眷顧的眼神目送其遠去。王欽若說:“陛下敬重寇準,是由于他對國家有功嗎?”真宗說:“正是。”王欽若說:“澶淵戰(zhàn)役,陛下不以為是恥辱,反說寇準對社稷有功,這畢竟是為了什么?”真宗很驚愕,問:“這是什么意思?”王欽若說:“兵臨城下而被迫訂立和約,《春秋》引以為恥,澶淵的戰(zhàn)與議和,就是城下之盟。以天子的尊嚴而訂此城下之盟,還有什么比這更恥辱的呢?”真宗聽了,悵然若失,心中很不興奮。王欽若又說:“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博的人錢要輸盡時就鋌而走險,將賭資全部押上,叫做孤注。陛下就是被寇準蠱惑做了孤注一擲的傻事,這是多么危急啊!”真宗聽信了王欽若的話,對寇準日漸疏遠了。

杞人憂天

“杞人憂天”的普及率特別高,讀學校的孩童們都知道了。傳奇從前有個杞國(今開封杞縣)人,成天擔憂天塌地崩,自己沒有地方躲,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伴侶見狀,很不放心,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氣罷了,你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從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間,怎么還擔憂天塌下來呢?”可那個杞國人聽了更加憂愁,他說:“那么,天上的太陽、星星和月亮若掉下來呢?”伴侶急躁解釋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也不過是發(fā)光的氣團,即使掉下來,也不至于打傷人的?!辫絿擞謫枺骸凹偃绲氐顾嗽趺崔k呢?”伴侶回答道:“大地,無非是泥土、石塊罷了,這些東西四周八方處處都有,沒有一點空隙。怎么擔憂它們會倒塌呢?”聽了這番話,杞人方才安下心來。

唐代詩人李白在《梁父吟》詩中奇妙地應用了這個典故:“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崩畎捉璐舜蛳麆e人的顧慮,也算是對“杞人憂天”的正解。假如用今日的觀點來觀看,杞人之憂并不是空穴來風、胡思亂想,很可能是從天體隕石和地震災難等自然現(xiàn)象引起的思索。說明杞人很有思想,很有預見性,應當防患于未然。何況,看似可笑的杞人較早地有了憂國憂民的胸懷,為何不能看成是對杞國人的一種歷史的褒獎呢。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的典故,差不多家喻戶曉,由此衍生的成語“游刃有余”的使用率也相當之高??墒悄闶欠裰浪a(chǎn)生在開封呢?戰(zhàn)國時期,有一次魏惠王下去視察,看到了庖丁在宰牛。庖丁是魏都大梁(開封)聞名的廚師,他在解剖牛時,動作和刀的響聲同音樂一樣有節(jié)奏,毫不費勁地把一只牛的骨和肉分割開來,手起刀落,潔凈利索?;萃醴浅Y潎@,問他:“你的手藝怎么這樣高啊?”庖丁答道:“這一點也不驚奇,由于我對牛的結構已經(jīng)很熟識了。開頭時,看到的都是整條的牛,學了三年之后,對牛的關節(jié)、筋骨,下刀方法,用力大小,全都心中有數(shù)。一刀一刀把它們分開,自然毫不費勁?!被萃跤X得神乎其神,就問道:“你的刀肯定磨得很快吧?”他笑笑說:“一般人用刀,一個月?lián)Q一把,由于刀刃常常遇到骨頭。宰牛能手一年才換一次刀,由于它們只用刀來割肉。我這把刀已經(jīng)用了19年,解剖幾千頭牛,還像新刀一樣。其實,刀刃特別薄,在骨縫中間游動,肉就一塊塊地落下來。有時也要當心,聚精會神?!被萃趼犃它c點頭說:“講得好,我從中學到許多有益的東西?!庇纱艘瓿龀烧Z——游刃有余。

此成語故事至少告知我們兩個道理。一是領導要深化實際,調查討論,擅長發(fā)覺人才和解決難題的好方法。二是勤學苦練,熟能生巧,摸清規(guī)律,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南轅北轍

這個成語還與魏王有關。不過這個是大臣擅長講道理的故事。戰(zhàn)國時期,魏王想發(fā)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正到外地辦事的大臣季梁聽說后,立即半路返回,衣服顧不得換,臉也顧不上洗,匆忙來見魏王。魏王很驚奇,問他:“你半路回來,莫非有什么急事嗎?”季梁好像答非所問:“是啊,我回來時,在太行山下觀察一個怪人。他駕著馬車朝北駛去,但他卻說要去楚國。我說,你去楚國不朝南走,怎么反而朝北走啊?他說沒關系,他的馬好,跑得快。我說,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不怕,他帶的路費多。我說,你帶的路費多有什么用呢?他堅持說,我的車夫本事高。我只好望著他搖頭嘆息:你的條件再好,方向不對,離楚國只能越來越遠啊!”魏王聽了好笑,說:“天下哪有這么糊涂的人啊?!奔玖航又f:“現(xiàn)在,您的志愿是建立霸業(yè),當諸侯的首領??赡阌帽ゴ蜈w國,盼望擴大地盤,抬高聲望。您攻打別國的次數(shù)越多,離你的愿望就會越遠,這和去楚國向北走一樣啊!”

故事里邊有哲學。季梁值得學習的地方是:肯定要勸住魏王不要出兵。用故事說道理,魏王簡單聽進去。否則勸阻的結果也會“南轅北轍”。

明珠暗投

前不久看過的電視劇《漢武大帝》,讓我們重新記起了梁王劉武。他是被當作有當皇帝野心的人物塑造的,多虧竇太后的愛護他才免于丟掉性命。其實,梁王是個有才能有雄心的諸侯王。他的封地在今開封一帶,禹王臺的前身梁園就是他那時建筑的。他不僅關心漢武帝平靜了諸侯王的叛亂,還發(fā)揚了戰(zhàn)國信陵君無忌招賢納士的傳統(tǒng),連枚乘、司馬相如那樣的大思想家、文學家都悉至門下。假如歷史給他機會,或許會是位不讓漢武的帝王呢。

“明珠暗投”的成語也是梁王敬重人才、胸襟開闊的一個范例。文學家鄒陽很有學問,由于勸阻劉濞不要起兵反叛朝廷,劉濞不聽,只好投身到梁王劉武門下做了門客??墒怯腥思刀仕?,說了他不少壞話,結果梁王把他抓起來要殺掉他。鄒陽不服氣,就給梁王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聽說世間最珍貴的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假如暗中投到路上,人們不但不把它看成珍寶,反而按著寶劍斜眼盯著它。為什么呢?原來是它沒有因由來到面前;用樹根、彎木做的車子,原來不好,可是被顯赫人物看上,把它裝飾起來。所以,獻出最好的珍寶,假如無人介紹,可能無功反過。若有人引薦呢?即使枯木朽珠,人家也當功勞記著。由此看來,天下百姓貧士,即便有堯、舜那樣的本事,伊尹、管仲那樣的才智,龍逢、比干那樣的心腸,無人引薦,也無法實現(xiàn)啊!”梁王看后很感動,放他出來,誠意尊為貴客。

這個成語與韓愈的《馬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明珠要找到識珠的人,投到路旁,別人會認不出來。識珠者猶如伯樂,要有眼光和胸懷,識別人才,重用人才,讓明珠閃光。

之乎者也

這個成語的創(chuàng)造權歸屬宋太祖趙匡胤。卻說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了北宋開國皇帝。有一次他去南方巡察,車輦走到朱雀門前,抬頭觀察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大字,很是驚奇,便問身旁的宰相趙普:“為什么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要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了個之字有什么用呢?”趙普告知他說:“這是把‘之’字當作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了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詞,能助得什么事情啊?”這件事流傳到民間,有好事者就編成了諺語:“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贝说涔视涊d于宋朝文瑩編撰的《湘山野錄》中。這位“立刻皇帝”沒什么文化,鬧出點笑話也未必可笑。不理解的事情就說出來,比不懂裝懂、裝腔作勢要好多了。戲劇性的情節(jié)在于,正是這位文化不多的皇帝,后來搞了個“杯酒釋兵權”,使重文輕武的政策連續(xù)了很多年月。

“之乎者也”的成語典故恰好是今日朱雀園增加文化內涵的一個選題,那人物故事、相貌神態(tài)已經(jīng)受歷在目,猶如一組活敏捷現(xiàn)的雕塑。開卷有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