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定點整脊恢復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手法演示-課件_第1頁
三小定點整脊恢復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手法演示-課件_第2頁
三小定點整脊恢復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手法演示-課件_第3頁
三小定點整脊恢復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手法演示-課件_第4頁
三小定點整脊恢復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手法演示-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小定點整脊恢復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手法演示1ppt課件三小定點整脊恢復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手法演示1ppt課件1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椎間隙變窄,特別是患椎鉤突關節(jié)處骨刺伸入椎間孔,壓迫或刺激脊神經根而成。主要是以頸部癥狀并伴有頸神經根壓迫現(xiàn)象為主。表現(xiàn)為頸項肩臂疼痛,頸項神經串痛,伴有針刺樣或過電樣麻痛,頸部活動受限,病患上肢沉重無力,握力下降或持物落地。

2ppt課件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2精品資料精品資料3你怎么稱呼老師?如果老師最后沒有總結一節(jié)課的重點的難點,你是否會認為老師的教學方法需要改進?你所經歷的課堂,是講座式還是討論式?教師的教鞭“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笨,沒有學問無顏見爹娘……”“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三小定點整脊恢復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手法演示--ppt課件4解剖生理概要

脊柱頸段有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2-6頸椎的橫突有孔,稱為橫突孔,其間為椎動脈通過。頸椎椎體上緣之側后方有嵴狀突起,稱為鉤突,椎體下緣之側后方呈斜坡狀。下一椎體的鉤突與上一椎體的斜坡構成鉤椎關節(jié)(Luschka關節(jié)),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后方突出,但當其退行性變而增生時,反可刺激側后方的椎動脈,或壓迫后方的頸神經根。

5ppt課件解剖生理概要脊柱頸段有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2-65發(fā)病原因

造成該型頸椎病發(fā)生,主要是由于頸椎間盤在損傷或退變基礎上的突出和膨脹,頸椎小關節(jié)的骨質增生,以及頸椎特有的鉤椎關節(jié)骨刺,及各關節(jié)的松動及移位,形成了對頸(脊)神經根的刺激及壓迫,產生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的障礙。

6ppt課件發(fā)病原因造成該型頸椎病發(fā)生,主要是由于頸椎間盤在損傷6

由于髓核的突出與脫出,后方小關節(jié)的骨質增生,鉤椎關節(jié)的骨刺形成,以及其相鄰的3個關節(jié)(椎體間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及后方小關節(jié))的松動與移位,這些均可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與壓迫。如果以前根受壓為主,則肌力改變較明顯;以后根為主者,則感覺障礙癥狀較重,感覺與運動障礙兩者往往同時出現(xiàn),但由于感覺神經纖維的敏感性較高,因而更早地表現(xiàn)出癥狀。

7ppt課件由于髓核的突出與脫出,后方小關節(jié)的骨質增生,鉤椎關節(jié)的骨7神經根型頸椎病發(fā)病示意圖8ppt課件神經根型頸椎病發(fā)病示意圖8ppt課件8發(fā)病機制

各種壓迫物直接對脊神經根的壓迫、牽拉以及繼發(fā)的反應性水腫,表現(xiàn)為根性癥狀;通過根袖處硬膜囊壁上的寰椎神經末梢支而表現(xiàn)出頸部癥狀。9ppt課件發(fā)病機制各種壓迫物直接對脊神經根的壓迫、牽拉以及繼發(fā)9

退變性頸椎管狹窄10ppt課件退變性頸椎管狹窄10ppt課件1011ppt課件11ppt課件11

頸椎間盤突出癥12ppt課件頸椎間盤突出癥12ppt課件12根據發(fā)病原因和癥狀的不同可分為以下三種:跟痛型麻木型萎縮型13ppt課件根據發(fā)病原因和癥狀的不同可分為以下三種:13ppt課件13跟痛型

此型多為頸椎間盤型(如髓核側后突出),椎間關節(jié)損傷可繼發(fā)于神經根炎癥、水腫、肌肉痙攣。因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植物神經都可受累,故可表現(xiàn)為疼痛、運動無力、血管神經營養(yǎng)性改變。

14ppt課件跟痛型此型多為頸椎間盤型(如髓核側后突出),椎間關節(jié)損14癥狀

因病變部位不同,神經根受壓輕重不同,其癥狀表現(xiàn)也不一樣。如病變位于頸4以上,則疼痛主要表現(xiàn)在頸叢分布(頭、頸、項背部),與頸型頸椎病的癥狀相似,但較頸型劇烈。如病變以頸5~胸1,則疼痛主要分布在臂叢神經分布區(qū),發(fā)病初期癥狀可僅表現(xiàn)在脊神經后支分布區(qū),如頸椎旁疼痛、頭頸不敢活動、頸背部肌肉劇烈痙攣性疼痛,1~2天后可發(fā)展到整個臂叢前后支分布區(qū)放射性疼痛,即所謂頸、肩、臂、手疼痛綜合征??人?、打噴嚏,甚至深呼吸,均可誘發(fā)疼痛加劇。平時可伴有麻木、酸脹或燒灼感、夜間尤甚。病人睡盧時患肢向上,喜取屈肘側臥位。

15ppt課件癥狀因病變部位不同,神經根受壓輕重不同,其癥狀表現(xiàn)也不一1516ppt課件16ppt課件16體征

(1)頸活動受限較頸型輕,且有明顯方向性。由于向健側轉頸時癥狀加劇,向患側轉頸不受限或疼痛較輕,故病人屈肘凝肩頭向患側歪斜。

(2)壓痛點在受累的脊神經及其后支支配區(qū),如耳后、風池穴、肩臂、胸前、肩胛骨內上角,椎旁肌及斜方肌等,均可有壓痛,椎旁可捫及條索狀或結節(jié)狀反應物。

(3)神經根牽張試驗、壓頂試驗陽性。

(4)感覺改變頸神經根受刺激,屬該神經支配的遠端部位表現(xiàn)為疼痛過敏,多在初期或急性發(fā)作期出現(xiàn)。頸神經根受壓迫較重或時間較久,其遠端部位表現(xiàn)痛覺減退。(5)腱反射改變以檢查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反射為主。如腱反射活躍,表示支配該肌腱的神經根病變較輕,多為病之早期。反之,如腱反射減退或消失,則表示支配該肌腱的神經根受壓迫,多為病之中后期。檢查肌腱反射的改變,應與健側對比。單純根型無病理反射,如出現(xiàn)病理反射,則表示合并脊髓受累。

17ppt課件體征(1)頸活動受限較頸型輕,且有明顯方向性。由于向17(6)肌力及肌容積改變神經根受壓迫,輕者所支配的肌肉力量減退,重者則出現(xiàn)肌肉萎縮,臨床上可用左右對比的方法,粗試測知,最好用握力計檢查握力改變。由于解剖學上神經根支配的彌漫性和交叉性,故僅一個神經受累,也可出現(xiàn)多個神經根所支配的肌肉改變,但絕不會完全癱瘓,此點是與叢、干性損害的重要區(qū)別。

(7)肌張力改變神經根型頸椎病,一般皆有肌張力改變。發(fā)病初期或急性發(fā)作期,支配該肌肉的神經根受到激惹,表現(xiàn)為肌張力增高,甚至出現(xiàn)肌痙攣,當支配該肌肉的神經根受到抑制時,則出現(xiàn)肌張力減低,即肌肉松弛發(fā)軟,多發(fā)生在疾病的慢性期或中后期。

(8)有一定程度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表現(xiàn),如怕冷、發(fā)涼、紫紺、腫脹。阿迪森征可為陽性。18ppt課件(6)肌力及肌容積改變神經根受壓迫,輕者所支配的肌肉力量減18麻木型

該類型甚為多見。發(fā)病年齡較根痛型高,多在更年期或更年期之后。臨床上沒有明顯的運動障礙和肌肉萎縮,一般沒有疼痛或僅有輕度的酸脹痛,突出表現(xiàn)為受累部位麻木。病變在頸5、頸6,主要感覺為肩臂和上胸背麻木;病變在頸7~胸1,則以前臂和手麻木為主。有的患者伴有植物神經纖維受累表現(xiàn),如手酸脹、怕涼等。

麻木型與根痛型相反,絕大多數為隱性發(fā)病,逐步出現(xiàn)癥狀,并多在睡眠或晨起時出現(xiàn)癥狀,或原有癥狀加重,白天緩解甚至完全消失。

19ppt課件麻木型該類型甚為多見。19ppt課件19體征麻木型的體征不如根痛型明顯,可有:

(1)頸神經根牽引試驗或仰頭試驗可為陽性,即出現(xiàn)放射性麻木。

(2)受累神經根支配的皮膚呈節(jié)段型感覺障礙。

(3)臂叢神經根受累的椎旁肌或神經根受按壓時出現(xiàn)麻木或酸痛。

麻木型腱反射正常,肌力和肌張力無改變。

此型X線檢查,多有小關節(jié)紊亂、上關節(jié)突增生或前移位突入椎間孔,故椎受累部位主要為椎間孔內的感覺神經節(jié)細胞受損,或為后根受損。少數患者由于觸覺纖維與痛溫覺纖維損害不平行,有時可出現(xiàn)"感覺分離"現(xiàn)象,即疼痛覺、溫度覺明顯減退,而觸覺正常或僅有輕度不平等,易誤診為脊髓空洞癥。20ppt課件體征麻木型的體征不如根痛型明顯,可有:

(1)頸神經根牽引試20萎縮型

本型的突出表現(xiàn)為運動障礙,臨床上不表現(xiàn)疼痛或麻木,初期僅表現(xiàn)為患肢肌肉松弛無力,進而出現(xiàn)肌肉萎縮,以上肢遠端大小魚際肌最為多見。此型主要由于頸椎椎體后緣骨贅壓近脊神經前根所致,開瑾(Keegan)作尸檢證實是椎體后外側緣骨質增生恰好壓在硬膜內運動根上,并且是壓在骨質增生的中間"高點上"。如果合并脊髓病,則多由脊髓顫(病人能感覺到肌纖維跳動,但看不到)或肌束震顫(病人可看到肌肉跳動)。21ppt課件萎縮型本型的突出表現(xiàn)為運動障礙,臨床上不表現(xiàn)疼痛或麻木,21定位診斷

臨床醫(yī)生如能較熟練地掌握頸神經根的分布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即使不拍X線片也可作出初步定位診斷。下列體征可作為定位診斷的參考。

1.頸3、頸4椎間隙以上病變,表現(xiàn)為頸部后枕部痛或麻木,枕大神經壓痛,枕部痛溫覺減退,頸項肌和岡上肌壓痛,并有不同程度的頸項肌無力和萎縮。

2.頸4、頸5椎間隙(即頸5神經根)病變表現(xiàn)為頸部疼痛,沿肩頂至上臂外側和前臂橈側達腕部,有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并可出現(xiàn)岡上肌、岡下肌、三角肌、二頭肌、肱橈肌、喙肱肌、橈側腕伸肌無力或萎縮,以三角肌受累最明顯。頸4、頸5椎旁肌壓痛。

3.頸5、頸6椎間隙(即頸6神經根)受累疼痛或麻木沿上肢外側和前臂橈側放射到拇指和食指。受累肌肉較上述頸4、頸5椎間隙病變更廣泛,表現(xiàn)為肱二頭肌、旋后肌、橈側腕伸肌、旋前圓肌及掌指屈伸肌群,共30余塊肌肉無力或萎縮,其中以肱二頭肌受累最明顯,并有肱二頭肌腱反射障礙。但三角肌不受影響,可以此與頸5神經根病變相鑒別。頸5、頸6椎旁肌壓痛。

22ppt課件定位診斷臨床醫(yī)生如能較熟練地掌握頸神經根的分布和它所支配224.頸6頸7椎間隙(頸7神經根)病變疼痛或麻木沿上述路線放射至食指和中指。受累肌肉的廣泛性與頸6神經根病變相似,但以肱三頭肌受累最明顯,并出現(xiàn)該肌腱反射障礙,故可以此與頸6神經根病變相鑒別。頸5、頸6椎旁肌壓痛,往往伴有肩胛部肌肉壓痛。

5.頸7、胸1間隙(頸8神經根)受累上肢疼痛或麻木,沿上臂內側和前臂尺側放射至無名指和小指。受累肌肉的分布特點是集中在手和前臂二、三頭肌反射無明顯改變或完全正常。頸7及胸1椎旁肌或肩胛內下緣壓痛。

以上是指單個椎間隙、單個頸神經根受累的臨床表現(xiàn)。在實踐中,可見多個神經根受累,其癥狀、體征自然更為復雜。但是,復雜是簡單的綜合,認識單個病變是認識多發(fā)病變的基礎。另外,在臨床實踐中,即使單純一個椎間盤病變,由于引起前斜角肌痙攣而壓迫臂叢神經,產生頸5~胸1神經根廣泛受累,也可使整個上肢出現(xiàn)感覺、運動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在急性期,以此類彌漫性癥狀居多,到慢性期,定位損害表現(xiàn)才逐步明顯。

23ppt課件4.頸6頸7椎間隙(頸7神經根)病變疼痛或麻木沿上述路線放2324ppt課件24ppt課件2425ppt課件25ppt課件2526ppt課件26ppt課件26鑒別診斷

肩周炎和腕管綜合癥胸廓出口綜合癥肌萎縮型側索硬化癥①對稱性發(fā)?、诟杏X正常,感覺神經傳導速度亦正常③無神經根性疼痛頸神經根腫瘤27ppt課件鑒別診斷肩周炎和腕管綜合癥27ppt課件27X線片:顯示頸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骨質增生,鉤椎關節(jié)、關節(jié)突關節(jié)增生及椎間孔狹窄

CT或MRI: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影像學檢查28ppt課件X線片:顯示頸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骨質2829ppt課件29ppt課件29神經根型頸椎病30ppt課件神經根型頸椎病30ppt課件30治療方法

目前,國內外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和手術兩大類。我國多采用中西醫(yī)結合多種方法治療,大多數患者通過非手術療法可獲得較好的療效,且花錢少、痛苦小,很受歡迎。只有極少數病例,神經受壓癥狀進行性加重,或者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才需手術治療。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應以非手術保守治療為主,95%以上的絕大多數病人經非手術治療可以獲得緩解或痊愈。方法包括臥床休息、藥物治療、頸椎牽引、頸圍領制動保護、按摩、理療等。

31ppt課件治療方法目前,國內外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方法很多,31

對于頑固病例,保守治療無效者,可手術治療。切除突出的椎間盤及部分增生的鉤椎關節(jié)及骨刺,解除神經根壓迫,并在椎體間植骨以使不穩(wěn)定的頸椎得到穩(wěn)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32ppt課件對于頑固病例,保守治療無效者,可手術治療。切除突出的32

臥床休息和頸椎牽引可以清除頸肌痙攣,增大椎間隙,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藥物根據其不同的藥理作用,可以有效地緩解相應的癥狀;頸托和圍領可限制頸椎過度活動;輕柔的手法按摩及理療有加速炎性水腫消退、松弛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

33ppt課件臥床休息和頸椎牽引可以清除頸肌痙攣,增大椎間隙,減輕33三小定點整脊技術

所謂“三小”手法,是指在運用生物力學原理,強調小角度,小力度,小幅度的三小復合力線模式,定點于患椎,定位準確的一種整脊手法。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有效的臨床保守治療。

2009年我院的“三小定點整脊恢復神經根型頸椎病動力平衡作用機理研究”獲得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4ppt課件三小定點整脊技術所謂“三小”手法,是指在運用生物力34“三小”手法利用頸椎運動的共軛特性,在頸椎側曲時椎體會有不同程度的旋轉,而這種旋轉是椎體間最小共軛角度,是最安全的旋轉角度。在此角度下做復位矯正安全系數高。35ppt課件“三小”手法利用頸椎運動的共軛特性,在頸椎側曲時椎35具體操作

①定位被檢查者端坐,上身端正,頭微低,醫(yī)者站于被檢查者背后,一手扶住被檢查者前額,另一手拇指、食指及中指指腹平等觸壓脊柱棘突兩側,自上而下緩慢移動查找壓痛點。

②理筋分5線10點,5線即2條橫突連線,2條棘突旁線,1條棘突正中線,10點即5線的兩端,采用拇指按揉及順肌纖維自上而下推壓等方法沿五線自上而下由輕、中、重相結合進行理筋,特別對5線中所出現(xiàn)的陽性反應點及兩端10點,進行重點理筋放松。

③定點整脊本法分為上頸段整脊調頸法和下頸段整脊調頸法36ppt課件具體操作①定位36ppt課件36上頸段整脊調頸法適用于頸1-437ppt課件上頸段整脊調頸法適用于頸1-437ppt課件37上頸段整脊調頸法

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醫(yī)者立于患者背后。

(1)定點:醫(yī)者首先在頸椎兩側查找陽性點,并用一手(定手)拇指將其固定;38ppt課件上頸段整脊調頸法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醫(yī)者立于患者背38上頸段整脊調頸法

(2)旋轉:令患者頸部后仰約15o~20o,并向陽性點側(陽性點在左即向左轉,右側同)旋轉10o~15o;另一手(旋手)放于患者前額部,向陽性點對側方向緩慢旋轉,雙手調整旋轉角度,使作用力落于患椎痛點處;39ppt課件上頸段整脊調頸法(2)旋轉:令患者頸部后仰約15o~239上頸段整脊調頸法

(3)發(fā)力:旋手向定手方向瞬間旋轉用力,??陕牭娇︵曷暎\查陽性點減輕或消失。施術后輕輕拿捏頸部3-5次,放松肌肉并緩和患者情緒。40ppt課件上頸段整脊調頸法(3)發(fā)力:旋手向定手方向瞬間旋轉用力,40下頸段整脊調頸法適用于頸5-741ppt課件下頸段整脊調頸法適用于頸5-741ppt課件41

下頸段整脊調頸法

(1)定點:醫(yī)者首先在頸椎兩側查找壓痛點,并用一手(定手)拇指將其固定;42ppt課件下頸段整脊調頸法42下頸段整脊調頸法

(2)旋轉:令患者頸部前屈約20o~30o,并向壓痛點側(壓痛點在左即向左轉,右側同)旋轉10o~15o;另一手(旋手)放于患者前額部,向壓痛點方緩慢旋轉,雙手調整旋轉角度,使作用力落于患椎痛點處;43ppt課件下頸段整脊調頸法(2)旋轉:令患者頸部前屈約20o43下頸段整脊調頸法

(3)發(fā)力:旋手向定手方向瞬間旋轉用力,??陕牭娇︵曷暎\查壓痛點減輕或消失。施術后輕輕拿捏頸部3-5次,放松肌肉并緩和患者情緒。

44ppt課件下頸段整脊調頸法(3)發(fā)力:旋手向定手方向瞬間旋轉用44手法演示45ppt課件手法演示45ppt課件45“三小”手法調整頸椎時,醫(yī)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