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語文-名校地市詩歌鑒賞好題選編(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4年新高考語文-名校地市詩歌鑒賞好題選編(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4年新高考語文-名校地市詩歌鑒賞好題選編(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4年新高考語文-名校地市詩歌鑒賞好題選編(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4年新高考語文-名校地市詩歌鑒賞好題選編(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備戰(zhàn)2024年新高考語文一一名校地市詩歌鑒賞好題選編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2024吉林高三12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

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務也。民之初載,其蒙未知。譬如寶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

見,白日照焉,則群物斯辨矣。學者,心之白日也。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

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經(jīng)人倫;為美觀,故可供神明。夫聽

黃鐘之聲,然后知擊缶之細;視袞龍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

知不學之困。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

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倚立而思遠,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矯首

而徇飛,不如修翼之必獲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務學之必達也。故君子心不茍愿,

必以求學;身不茍動,必以從師;言不茍出,必以博聞。君子之于學也,其不懈,

猶上天之動,猶日月之行,終身亶亶,沒而后已。故雖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

興其功也。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

立。是以為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

(節(jié)選自徐干《治學》)

材料二: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

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日:“兒癡如此,曷不聽其

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觯鹣ド?,?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

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

學遂為通儒。冕父卒,即迎母人越城就養(yǎng)。久之母思還故里冕買白牛駕母車自

被古冠服隨車后。鄉(xiāng)里兒競遮道訕笑,冕亦笑。

(節(jié)選自《元史?王冕傳》)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

答案標號涂黑。

久之A母思B還故里C冕買白牛D駕E母車F自被古冠G服H隨車后

11.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所以,可譯為“……的原因”或“用來……的方法”,此處為后者。

B.文,華美的花紋。此處與成語“文質(zhì)彬彬”中“文”意思相同。

C.贍,富足,足夠。此處與“此惟救死而恐不贍”中“贍”意思相同。

D.聽,聽憑,聽任。此處與“誠宜開張圣聽”中“聽”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徐干鼓勵讀書人迎難而上。因為難而懈怠,不僅是認識錯誤,而且是行為

不正確。

B.徐干強調(diào)志向在學習中的主導作用。這和“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的

觀點契合。

C.王冕幼時酷愛讀書。父親叫他去田地放牛,他偷偷跑進學堂聽學生念書,

邊讀邊記。

D.王冕在寺廟通宵誦讀,環(huán)境可怖,他卻恬然自安。由此獲得韓性賞識,被

收作弟子。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

(2)身不茍動,必以從師;言不茍出,必以博聞。

14.讀書人想要學有所成,在學習中應該如何做?請結(jié)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

【答案】10.ACF11.B12.C

13.(1)學習就好像是修整裝飾,器物不加修飾,就無法獲得美麗的外觀;人

不學習,也就無法擁有美好的品德。

(2)(君子)自身不隨意行動,而是一定要追隨老師(學習);不隨便發(fā)言,

而一定要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

14.①堅持不懈,迎難而上,克服困難;②樹立遠大志向,主導學習的方向。③

專注于學習,不在意周圍環(huán)境的惡劣。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時間一長,他的母親很想念家鄉(xiāng),于是王冕買白牛來駕車帶母親回去,他

自己穿著古冠服跟在車后。“久之”為時間狀語,一般單獨成句,其后A處斷開;

“母思還故里”中,“母”是主語,“思還”是謂語,“故里”是賓語,句子結(jié)

構(gòu)完整,其后c處斷開;

“冕買白牛駕母車”中,“冕”是主語,“買白牛駕母車”是連動短語作謂語,

中間不能斷開,整句話結(jié)構(gòu)完整緊湊,其后F處斷開。故選ACF。

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句意:學習是用來通明精神、暢達思想、和悅情緒、修養(yǎng)品性的手段。

B.錯誤。華美的花紋;文采。句意:目睹了帝王禮服上的繡龍紋飾。/文采和質(zhì)

樸兼?zhèn)?,配合得當?/p>

C.正確。句意:求學的人不擔心自己的才學不充足。/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

救出來,恐怕還不夠。

D.正確。聽憑,聽任;聽聞。句意:為什么不任憑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確實應該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邊讀邊記”錯。由原文“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笨芍?/p>

是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不是“邊讀

邊記"。故選C。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猶”,好像;“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懿”,美好的。

(2)“茍”,隨意;“必”,一定;“博聞”,廣泛聽取意見。

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①由原文“君子之于學也,其不懈,猶上天之動,猶日月之行,終身亶亶,沒而

后已”可知,堅持不懈,迎難而上,克服困難;

②由原文“是以為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可知,樹立遠

大志向,主導學習的方向。

③由原文''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坐佛膝上,?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

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可知,專注于學習,不在意

周圍環(huán)境的惡劣。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從前的君子,能夠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體死亡而名聲不朽,是

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學習。學習是用來通明精神、暢達思想、和悅情緒、修養(yǎng)品

性的手段,是圣人最為看重的事情。人剛出生的時候,處于蒙昧的狀態(tài),什么也

不知道。就好像珍寶放在暗室里,想尋找卻看不見,太陽的光輝一照進來,各種

東西都一目了然。學習,就是心靈的太陽。學習就好像是修整裝飾,器物不加修

飾,就無法獲得美麗的外觀;人不學習,也就無法擁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

的品德,才可以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器物做得美觀好看,才可以供奉給

神祇祖先。聆聽過了黃鐘的聲音,這樣以后才知道叩擊瓦罐所發(fā)出的聲音是多么

的細小;目睹了帝王禮服上的繡龍紋飾,這樣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

多么的粗劣;接受過學校的教育,這樣以后才知道不學習的困惑。所以學習這件

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仡檶W習活動的走

過的路,就遙遠渺茫了,但因為它難而懈怠,這就不僅是認識錯誤,而且是行為

完全不正確了。倚著器物佇立而想著栗到遠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達遠方;

仰著頭想追隨鳥兒翱翔長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實現(xiàn)夢想;孤身獨處希望獲

取智慧,不如努力學習則一定能達到目標。所以,君子的內(nèi)心不隨便幻想,而是

一定栗努力學習;自身不輕舉妄動,而是一定要追隨老師;說話不信口開河,而

一定栗廣泛聽取。君子對于學習,其堅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運轉(zhuǎn),就

好像是日月的運行,終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雖然有那樣的天賦才華,

卻沒有那樣的遠大志向,也不能夠建立那樣大的功業(yè)。志向在學習中起的是主導

作用,才華在學習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學的人不擔心自己的才學不充足,而擔

心志向沒有確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學習的人成千上萬,不計其數(shù),而有所成

就的人卻寥寥無幾。因此,君子一定要確立他的志向。

材料二: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到田土更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

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父

親大怒,打了他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

迷,為什么不任憑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

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

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

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

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學成了博學多通的儒生。王冕的父親去世

后,王冕就接來母親到越城養(yǎng)老。時間一長,他的母親很想念家鄉(xiāng),于是王冕買

白牛來駕車帶母親回去,他自己穿著古冠服跟在車后。鄉(xiāng)里的小孩競相圍在道路

旁笑他,王冕也笑。

(二)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2024屆廣西北海市高三12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屈到嗜芟①,有疾,召其宗老而屬之,日:“祭我必以芟?!奔跋棰?,宗老將薦芟,

屈建③命去之。宗老日:“夫子屬之。“子木日:“不然。夫子承楚國之政,其法

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訓后世,雖微楚國,諸侯莫不

譽。其祭典有之日:國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魚炙之薦,

短豆、脯酶則上下共之。不羞珍異,不陳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國之典?!彼?/p>

不用。

(節(jié)選自《國語》)

材料二:

屈到嗜菱,有疾,召其宗老而屬之,日:“祭我必以芟?!奔跋?,宗老將薦菱,屈

建命去之。君子曰:“違而道?!碧屏谠侵眨骸扒右远Y之末,忍絕其父將

死之言。且《禮》有‘齋之日,思其所樂,思其所嗜。'子木去芟,安得為道?”

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賢者也。夫豈不知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

況于將死丁寧之言,棄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奪其情也。

曾子有疾,稱君子之所貴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學禮于仲尼。管仲病,勸

桓公去三豎。夫數(shù)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訓其子孫,雖所趣不同,

然皆篤于大義,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國,若敖氏④之賢,聞于諸侯,身為

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憂,其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國人誦之,太史書

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賢,而唯陋是聞,子木其忍為此乎?故日:是必有大不

忍者而奪其情也。然《禮》之所謂“思其所樂,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母沒而不能執(zhí)母之器皆人子之

情自然也豈待父母之命耶?今薦芟之事,若出于子則可,自其父命,則為陋耳。

豈可以飲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寢疾,曾元難于易黃。曾子曰:“君子

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為然,是曾元為孝子,而

曾子顧禮之末易妥于病革之中,為不仁之甚也。

(節(jié)選自蘇軾《屈到嗜菱論》)

[注]①芟:菱角。②祥:喪祭名,此處指父母死后十三個月的祭祀。③屈建:字

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時楚國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時楚國的羋姓家族,屈到和

屈建都是該家族成員。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

父沒A而不能讀父之書B母沒C而不能執(zhí)母之器D皆人E子之情自然也F豈待G

父母之命耶?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屬,同“囑”,指囑咐,與《岳陽樓記》“屬予作文以記之”的“屬”,

兩者用法相同。

B.羞,指美味佳肴,與《行路難》”玉盤珍羞直萬錢”中的“羞”詞義相同。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也常常被用來代指國家或朝廷。

D.正卿,是春秋時期部分諸侯國的執(zhí)政大臣兼軍事最高指揮官,上卿兼執(zhí)政

卿于一身,權(quán)力僅次于國君。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祭祀父親的時候,屈建沒有使用菱角,他認為這種做法有悖于祭祀的法

典。

B.在柳宗元看來,屈建沒有使用菱角去祭祀父親一事,是不符合孝道的要求

的。

C.蘇軾認為,曾子、孟僖子、齊桓公等人,臨死時都是重視大義而不偏愛自

己。

D.蘇軾認為,比起違背父親的遺命,讓父親留下淺陋名聲是屈建更不忍心做

的。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屈子以禮之末,忍絕其父將死之言。

(2)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14.蘇軾用以批駁柳宗元的依據(jù)是什么?

【答案】10.BDF11.B12.C

13.(1)屈建依照禮法的末節(jié),忍心拋棄他父親將死時的托付。

(2)君子用德行來愛人,小人用無原則的寬容來愛人。

14.①子木是德才兼?zhèn)涞某锨?,之所以對于父親臨死時叮囑的話拋棄不用,

是因為不能因為父親自己的私欲而觸犯國家的祭祀制度。

②君子都重視道義,不偏愛自己。

③曾子的名言: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父親去世后不忍讀父親的書,母親去世后不忍用母親的用具,都是子女情

感的自然流露,難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嗎?

“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和“母沒而不能執(zhí)母之器”兩句句式結(jié)構(gòu)相同,屬于并

列關(guān)系,兩句句內(nèi)不能斷開,其后斷開,故選BD;“皆人子之情自然也”中“……

也”是判斷句的標志,之后斷開,選F。故選BDF。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喚來家臣囑咐。/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B.錯誤。第一個“羞”是“進獻”之意;《行路難》中的“羞”,通“篋”,美

味的食品。句意:不進獻珍貴奇特的東西。/玉盤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費萬錢。

C.正確。D.正確。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齊桓公”錯誤。原文“管仲病,勸桓公去三豎”可知,文中提到管仲重病,

提醒齊桓公怎么做,表現(xiàn)的是管仲的“重視大義而不偏愛自己”。故選C。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禮”,禮法;“末”,細枝末節(jié),不重要的或非根本的;“絕”,拋棄。

(2)“以”,用;“細人”,小人;“姑息”,無原則的寬容。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二“子木,楚卿之賢者也。夫豈不知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況于將死

丁寧之言,棄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奪其情也”可知,

依據(jù)之一是子木是德才兼?zhèn)涞某锨?,之所以對于父親臨死時叮囑的話拋棄不

用,是因為不能因為父親自己的私欲而觸犯國家的祭祀制度。

由材料二“曾子有疾,稱君子之所貴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學禮于仲尼。

管仲病,勸桓公去三豎。夫數(shù)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訓其子孫,

雖所趣不同,然皆篤于大義,不私其躬也如是”可知,依據(jù)之一是君子都重視道

義,不偏愛自己。

由材料二“曾子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

言為然,是曾元為孝子,而曾子顧禮之末易簧于病革之中,為不仁之甚也”可知,

曾子的名言: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屈到喜歡吃菱角。他生病了,喚來家臣囑咐說:“一定用菱角祭祀我?!钡鹊较?/p>

祭時,家臣將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說:“這是您父親托付的?!?/p>

屈建說:“不能這樣。我父親執(zhí)掌楚國的政事,他的法令記在百姓心中,收藏在

王府里,對上可以比照先王,對下可以教導后人,即使不是楚國,諸侯各國也沒

有不稱贊的。祭祀的法典上說:國君有用牛做的祭品,大夫有用羊做的祭品,士

有用小豬和狗做的祭品,普通人有用烤魚做的祭品,竹木食器、果干肉醬是從國

君到百姓都可以用的。不進獻珍貴奇特的東西,不陳列品類繁多的祭品。我父親

不能因為自己的私欲而觸犯國家的祭祀制度?!庇谑遣挥昧饨羌漓?。

材料二:

屈到喜歡吃菱角,他生病了,喚來家臣囑咐說:“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

祭時,家臣將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說:“(這樣做雖然)違背(父

命)卻符合正道。唐朝柳宗元反對說:“屈建依照禮法的末節(jié),忍心拋棄他父親

將死時的托付。而且《禮記》說'在致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歡做什么,

思念死者生前喜歡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哪里能夠符合正道呢?”

柳宗元的認識太淺陋了。子木是德才兼?zhèn)涞某锨洹ky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

侍奉去世的長輩好像他們活著時一樣,何況對于父親臨死時叮囑的話,拋棄不用,

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嗎!這一定是有比拋棄父親臨死時的囑咐更不忍心做

的事而使他改變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

曾子得病時,(對孟敬子)說君子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孟僖子臨死時,讓他的

兒子向孔子學習禮。管仲病危時,勸齊桓公趕走三個寵臣。這幾位君子的話,有

的涉及掌管國家大事,有的勸誡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的教誨自己的子孫,

雖然他們所追求的不一樣,但是都重視道義,不偏愛自己。現(xiàn)在楚國顯赫盛大,

若敖氏的德才在諸侯中聞名,身為上卿,臨死時不存問百姓,卻憂慮飲食,他太

簡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國人都談論這件事,史官記載這件事,天下人

和后代就不會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聽聞他的淺陋,子木難道忍心做這樣的事嗎?

所以說:這一定是有比拋棄父親臨死時的囑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變了合乎

人之常情的做法。

可是《禮記》中所說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歡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歡吃什么”,

這是說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歡吃羊棗,(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棗。

父親去世后不忍讀父親的書,母親去世后不忍用母親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

然流露,難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嗎?現(xiàn)在用菱角作祭品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

合適,如果由他的父親命令,就是淺陋了。難道可以因為飲食的原因,而造成父

親極大的淺陋嗎!

曾子臥病,兒子曾元對更換竹席感到為難。曾子說:“君子用德行來愛人,小人

用無原則的寬容來愛人?!比绻J為柳宗元的話是正確的,這樣看來曾元是孝順

父母的兒子,曾子考慮禮法的末節(jié),要求在病情危急時更換竹席,就是很愚鈍呀。

(三)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蘇秦)游燕,歲余而后得見。說燕文侯日:“燕地方二千馀里,民雖不佃作而

足于棗栗矣,此所謂天府者也。夫安樂無事,不見覆軍殺將,無過燕者。大王知

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趙之為蔽其南也。秦趙五戰(zhàn),秦再

勝而趙三勝。秦趙相斃,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

燕也,逾云中、九原,過代、上谷,彌地數(shù)千里,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趙之攻燕也,發(fā)興號令,不至十日,而數(shù)十萬之眾軍于

東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國都矣。故日秦之攻燕也,戰(zhàn)于千里

之外;趙之攻燕也,戰(zhàn)于百里之內(nèi)。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于此

者。是故原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

從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庇谑琴Y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

(節(jié)選自《史記?蘇秦列傳》,有刪改)

材料二:

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日:“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萬乘下之,尊之于廷,

示天下與小人群也?!蔽浒簿龔凝R來,而燕王不館也。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

人也,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今臣為足下使功存危

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

曾參,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比眨骸坝写耍?/p>

臣亦不事足下矣。"蘇秦日:“且夫孝如曾參,義不離親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

使之之齊?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義而不臣焉,餓而死于首陽之山。廉

如此者,何肯步行數(shù)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來,抱梁柱而

死。信至如此,何肯揚燕、秦之威于齊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為也,

非所以為人也。皆自覆之術(shù),非進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興,五霸迭盛,皆不自

覆也。臣之趣固不與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進取之臣也,所謂以忠信

得罪于君者也?!保ü?jié)選自《戰(zhàn)國策》)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3分)

今臣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聽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傷

臣于王者。

【答案】BDG(每處1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現(xiàn)在我替您出使齊國,在功勞方面使處在危亡之中的燕國存活了下來,可

是您卻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說我不守信義,在大王面前中傷我。

“今臣為足下使",“臣”為主語,“為足下”作狀語修飾謂語“使”,主謂結(jié)

構(gòu),句意完整,單獨成句,B處斷開;

“足下不聽臣者”,判斷句的主語部分,單獨成句,前后斷開,DG兩處斷開。

故BDG三處需要斷句。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佃作,是指從事農(nóng)業(yè)、從事耕作。古文中與之意義相近的詞語還有耕耘、稼

不嗇、拽耙扶犁等。

B.從親,即合縱相親,指六國合縱結(jié)盟、共同抗秦的策略,與《屈原列傳》中

“齊與楚從親”相同。

C.素餐,與漢語成語“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

無實或有實無名”。

D.“所以自為也”中“所以”一詞的理解與《蘭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騁懷”

中的“所以”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古代文化常識及理解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

A,正確。

B.正確。句意:因此希望大王與趙國合縱相親。/齊國與楚國合縱相親。

C.正確。句意:不吃白食。/空占著職位不做事,白吃飯。

D.錯誤。兩處“所以”都是“用來”的意思。句意:都是用來自我完善。/用來

縱目四望,開闊心胸。故選D。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秦在游說燕文侯時,巧用假設和對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國當時面臨的周邊

形勢,并且最終憑借自己的一番言辭成功說服燕文侯與趙國結(jié)盟。

B.蘇秦指出趙國是燕國的地理屏障,燕國得益于趙國而免除了戰(zhàn)亂,秦國不會

明計攻燕但難免暗中用計,聯(lián)趙抗秦才是燕國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大計。

C.文本二中蘇秦通過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參三個人物,表達了對其美德的尊崇,

同時也表明自己想要學習他們,做“進取之臣”,不斷自我完善。

D.蘇秦認為國家之間的政治活動不能用普通的仁義道德來評價,“三王代興,

五霸迭盛”,是因為他們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時,又能講策略、求變通。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秦國不會明計攻燕但難免暗中用計”錯誤,原文為“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秦國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顯了,選項曲解文意。

C.“表達了對其美德的尊崇,同時也表明自己想要學習他們”錯誤,蘇秦舉三人

的例子是為了表明“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且夫信行者,所以自為也,非所

以為人也”,選項無中生有。

D.”是因為他們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時,又能講策略、求變通”錯,文中只強調(diào)

他們講策略、知變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沒有提及。故選A。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秦趙相斃,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王以萬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與小人群也。

【答案】(1)秦趙兩國相互殺傷(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憑借整個燕國的勢

力,在后邊牽制著他們,這就是燕國不受敵人侵犯的原因。

(2)大王以萬乘之尊卻謙恭地對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這是向天下人顯示自

己與小人為伍啊。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斃”,相互殺傷;“制”,牽制;“所以”,……的原因;“犯寇”,

受敵人侵犯。(每處1分)

(2)“下”,謙恭地對待;“尊”,推崇;“示”,顯示;“與……群”,與……

為伍。(每處1分)

14.有人說,大凡有成就的縱橫家,絕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辯,定還有其他過人之

處。請結(jié)合材料,概括蘇秦的“其他過人之處”。(3分)

【答案】①高度自信:面對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務實積極:重功利而不重清名,

積極進取,不拘于小節(jié)小信。③機智靈敏:擁有高識遠謀,對天下形勢認識清晰,

對自身處境觸覺敏銳。(每點1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結(jié)合“今臣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

“'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

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臣之趣固不與足下合

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進取之臣也’”可知,蘇秦直接指出燕王疏遠自己的

原因,并說明自己和燕王不同的地方,態(tài)度平和,據(jù)此概括出,高度自信:面對

上位者不卑不亢。

結(jié)合“且夫信行者,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皆自覆之術(shù),非進取之道也……

臣之趣固不與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進取之臣也”可概括出,務實積

極: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積極進取,不拘于小節(jié)小信。

結(jié)合“秦之攻燕也,戰(zhàn)于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zhàn)于百里之外”“今臣為足下

使功存危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三王代興,五霸迭盛,

皆不自覆也”可概括出,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