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曹操詩歌的悲涼之美17000字(論文)】_第1頁
【淺論曹操詩歌的悲涼之美17000字(論文)】_第2頁
【淺論曹操詩歌的悲涼之美17000字(論文)】_第3頁
【淺論曹操詩歌的悲涼之美17000字(論文)】_第4頁
【淺論曹操詩歌的悲涼之美170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曹操詩歌的悲涼之美一、曹操詩歌的悲涼之美探源 1(一)何為悲涼之美 1(二)悲涼之美探源 1(三)憂患精神 6(1)憂國憂民 6(2)憂時憂身 6二、曹操詩歌的悲涼之美 11(一)現(xiàn)實之悲 111.國家離亂之悲 112.百姓疾苦之悲 12(二)偉業(yè)之悲 13(三)人生之悲 15三、曹操詩歌悲涼之美的表達 7(一)視覺沖擊 7(二)情感共鳴 91.同時代的情感共鳴——對社會現(xiàn)實的感慨 92.跨時代的情感共鳴——對生命與時空的思考 10結語 19參考文獻 19摘要曹操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巴舛ㄎ涔?,內興文學”丁梓原.探究《三國志》曹操形象與人物評價[J].散文百家,2018.是其輝煌人生的兩個方面,他不僅是漢魏政權的奠基人,還是建安文學的開山人,現(xiàn)存的二十余首曹詩,均為樂府詩,很好的繼承了樂府詩“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創(chuàng)作精神,以“古直悲涼”著稱,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審美價值。曹詩的悲涼之美深深的植根于我國儒家的思想內涵之中,通過視覺沖擊與情感共鳴,表達出了詩人的現(xiàn)實之悲、偉業(yè)之悲與人生之悲。丁梓原.探究《三國志》曹操形象與人物評價[J].散文百家,2018.關鍵詞:曹操;詩歌;悲涼之美曹操被稱為“亂世梟雄”,在戰(zhàn)火紛飛的漢末三國時期,既是處在政治中心的風云人物,又是一名為世、為民、為現(xiàn)實、為人生而歌的詩人。建安時期政壇風云變幻,文壇人才輩出,而曹操詩歌獨領風騷的特殊氣質來源于他政治家的野心,軍事家的豪情,也來源于他特殊的出身,豐富的經歷,他的詩歌所折射出的悲涼相較于同時期詩人具有更宏大壯闊的情感和更豐富的哲思。本文擬從曹操詩歌悲涼之美的思想源頭入手解析,繼而探討曹詩藝術表現(xiàn)悲涼的藝術手法,進而從多個層次總結曹詩的悲涼之美。一、曹操詩歌的悲涼之美探源(一)何為悲涼之美曹操不僅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與足智多謀的軍事家,他對于社會現(xiàn)實、政治局勢、軍事勢力有著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因此,折射到詩歌中,就展示出了更為宏大的視野、更加豐富的情感與更加深刻的思考。同時,作為活動在建安時期的代表性詩人,曹操的詩歌也充分體現(xiàn)了建安文學“深沉強勁、慷慨悲涼”的時代特征。正如鐘嶸在《詩品》中,這樣評價曹操的詩歌,“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辩妿V.詩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7):6.這是對曹操詩歌風格特點的中肯評價。曹操用他的雄才大略征服了天下,也用他的“氣韻沉雄”和“慷慨悲涼”在詩壇中獨樹一幟。然而,“悲涼”是一種美學主題,也是人的一種情感體驗。從最基本的感受來說,悲涼是一種自然的感受,代表著人類的悲苦,而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在詩歌中,通過沒有生機的藝術形象的呈現(xiàn),以及各種悲苦的意象反復使用,字里行間中體現(xiàn)出一種揮不去的悲冷和孤獨,呈現(xiàn)出一種冷色調狀態(tài)。那么,曹操的詩歌中是如何呈現(xiàn)出一種悲涼之美的呢?通過閱讀整理,筆者以為詩人多采取以下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意象來體現(xiàn)。詩人往往采取宏大且孤寂的意象,給讀者帶來震撼。許多詩人的著眼點往往也非常巧妙,通過各種不完整的美來將悲涼映射在詩歌之中。而且極大多數(shù)悲涼的詩歌集中在秋季為背景,都想要借秋天的蕭瑟凋零來表達自己悲涼,以及還有月光下的凄慘,也是詩人特別所喜愛描寫的悲涼之景。這是中國詩歌中所特有的文化,也是大自然所塑造的自然之美。二是通過情緒來體現(xiàn)。悲涼的閱讀體驗,是詩人主觀情緒的融入。很多客觀的事物中,本是沒有其感覺的,正是由于詩人把自己的情緒注入其中,才有了其悲涼之美。很多時候這些情緒來自于詩人現(xiàn)實中的悲涼無奈,他們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失意至極,不能進退,心有不甘,有家不能回,也不能替國家效忠,更不能愛惜自己的愛人,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會促使他們擁有巨大的矛盾和內心的沖突。最后,只能化為詩中對家國、對自己的理想痛苦之情。鐘嶸.詩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7):6.(二)悲涼之美探源漢代道家文化發(fā)展繁盛,漢末時期玄學興起,曹操也是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曹操詩歌的悲涼之美也是深深的植根于我國儒家與道家的思想內涵之中的。曹詩以時事為描寫內容,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用極其寫實的筆法書寫社會政治黑暗,書寫動蕩時代背景下底層人民的生活現(xiàn)狀,書寫這一時代背景下深重的時代和人生苦悶,充分體現(xiàn)了“緣事而發(fā)”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慷慨悲涼的藝術特色,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核,體現(xiàn)士大夫階層的責任意識。1.政治精神(1)理想社會的設想古代社會,大部分文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以“修身、齊家、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為一體。孫明君.三曹與中國詩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09):32.儒家文化中有著深刻的對理想社會的設想,在《禮記·禮運篇》曾這樣構建了這樣一幅美好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工,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薄氨I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必”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M].黃山出版社:1987(02):67.(《禮記·禮運篇》)這是儒家對理想社會的想象。孫明君.三曹與中國詩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09):32.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M].黃山出版社:1987(02):67.而曹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在他的詩歌中也暢想過理想中的社會,勾畫出了相似的圖景。例如在《對酒》一詩中提到“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斑白不負戴。雨澤如此,百谷用成。咸禮讓,民無所爭訟。囹圄空虛,冬節(jié)不斷。”《度關山》也有類似的理想社會的描繪,“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鑠賢圣,總統(tǒng)邦域?!痹娭羞@副君主賢明,制定法規(guī)的盛世景象和《禮記·禮運篇》中的描繪遙相呼應,可見,曹操的這份想象來自于儒家思想對理想社會的構建。然而,由于曹詩中的悲美藝術底色,當這種理想達不到時,詩人就會呈現(xiàn)出苦痛的藝術感情。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聯(lián)合將領呂布刺殺董卓,董卓之亂最終宣告結束。但是,不久之后,董卓部將李傕、郭汜重新攻入長安,不僅殺死王允,而且大肆劫掠。至此,東漢中央政府已經名存實亡,北方地區(qū)出現(xiàn)李傕、郭汜、韓遂、馬騰、袁紹、袁術、呂布、劉備、張繡、張魯?shù)溶婇y爭相割據(jù)、彼此混戰(zhàn)的局面。當對政治充滿希望充滿理想的曹操一次次看到因為戰(zhàn)亂流離失所的百姓、戰(zhàn)死沙場的將士,看到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游宦才子不能被君主所賞識,看到動蕩不堪的政治環(huán)境,便會產生心酸與艱苦、痛苦與無奈。(2)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儒家傳承發(fā)展至孟子,出現(xiàn)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著名理論,這是中國早期的“民本思想”。曹操悲憫百姓的民本思想就是在目睹軍閥混戰(zhàn)的慘狀之后,由惻隱之心萌芽、由推己及人生發(fā),進而逐步形成的。初平元年,袁紹、袁術、孫堅、曹操等關東豪強組建討董聯(lián)軍,公推袁紹擔任盟主,西進討伐董卓。討董聯(lián)軍連戰(zhàn)皆捷,為了避其鋒芒、控制朝廷,董卓縱火焚毀洛陽,裹挾官民西逃長安。討董聯(lián)軍原本就是關東豪強抱團取暖的產物,其實內部矛盾重重,在與董卓作戰(zhàn)的過程中,尚能一致對外,董卓西逃之后,外部壓力一旦松懈,內部矛盾逐步顯現(xiàn)。盟主袁紹雖然是“四世三公”的貴胄子弟,素有賢名,實則是個猶豫不決、寡斷少謀之人。于是,討董聯(lián)軍屯兵酸棗,畏懼不前。曹操屢次進言,要求討董聯(lián)軍趁熱打鐵、攻克長安。但是,都未被采納。于是,曹操獨自引軍,西進討董。當時,中原地區(qū)百業(yè)凋敝、民生艱難。曹操目睹這些慘狀后,揮筆寫就《蒿里行》。《蒿里行》集中體現(xiàn)了曹操悲憫百姓的民本思想。其中,“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是借用典故,講述關東豪強組建討董聯(lián)軍,計劃西進討伐董卓?!败姾狭Σ积R,躊躇而雁行”是說討董聯(lián)軍原本就是關東豪強抱團取暖的產物,其實內部矛盾重重,董卓西逃之后,內部矛盾逐步顯現(xiàn),開始自相攻伐起來。“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是說深受漢室恩澤的袁氏家族背叛漢室,先是袁術在南方自立為帝,接著袁紹在北方偷刻玉璽。由于戰(zhàn)火連綿不絕,士兵不能卸下戰(zhàn)衣,以致甲胄生滿虱蟲,百姓更是大批死亡?!鞍坠锹鹅兑?,千里無雞鳴”是說死尸暴露在田野中,無人埋葬,最終化為白骨,方圓千里之內,完全沒有人煙,也聽不到雞鳴,百姓茍活下來的連百分之一都不到,令人痛心疾首。通觀全詩,我們能夠感受到曹操對于黎民百姓的悲憫、對于軍閥混戰(zhàn)的痛恨,究其本質,這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惻隱之心”,其所反映的,正是曹操悲憫百姓的民本思想、休養(yǎng)生息的仁政思路。曹操悲憫百姓的民本思想、休養(yǎng)生息的仁政思路是體現(xiàn)在他的絕大多數(shù)詩歌作品中的。在《度關山》中,曹操以“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兼愛尚同,疏者為戚”的詩句表達了自己關于君主之責、為政之道的見解,曹操認同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認為上天設立君主一職,就是為了幫助百姓確立秩序。在《對酒》中,曹操更是以“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班白不負戴。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jié)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钡脑娋浔磉_了自己施行“休養(yǎng)生息”、建立“大同社會”的政治理想。木齋.論中國文學的三次自覺――以建安曹魏文學自覺為中心[J].學術研究2010(07):4.木齋.論中國文學的三次自覺――以建安曹魏文學自覺為中心[J].學術研究2010(07):4.2.士大夫精神“儒,柔也,術士之稱?!保ā墩f文解字》),由于儒家重禮,因此,這里所謂“術士”指在上古時期專事喪葬禮儀的官員??梢姡寮冶臼怯墒看蠓螂A級組成的,代表士大夫利益又能體現(xiàn)士大夫價值的思想流派。儒家文化賦予了“士大夫”階級以社會責任,對他們有著極高的品行要求和道德標準。曹操受儒家文化影響深重,他的詩歌中就體現(xiàn)了強烈的“士大夫精神”。(1)責任意識儒家文化賦予了“士大夫”階級以社會責任,對他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甚至孔子提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論語?憲問》)主張士大夫應有犧牲自我,拯救蒼生的責任感。漢末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大融合、大轉折、大變革時期,伴隨著劇烈的民族融合、頻繁的兼并戰(zhàn)爭,儒家思想對于社會的控制效力受到空前削弱。但是,作為封建社會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作為已經問世七百余年的“顯學”,儒家思想對于門閥士族、文人墨客依然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曹操自幼博覽群書,通曉百家學說,但是,他的文學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想,仍舊是儒家思想。所描繪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民無爭訟、天下為公的景象正是儒家思想所一貫追求的?!疤斓亻g,人為貴”,在《度關山》被創(chuàng)作之時,曹操早早的明白,在天地之間,一個人擁有責任意識是最重要的。他把治理天下的責任包攬在了自己身上,他時時刻刻在思考著如果履行自己治理天下的大任?!办惰p賢圣,總統(tǒng)邦域”,就很能說明他的責任心有多大,窺探出他把任用圣賢和治理城邦視為自己最需要去做到兩件事。以及“侈惡之大,儉為共德。”說明曹操有在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好自身的責任,才能更好的發(fā)揮自己治理天下的大能。陳松青.中國古代文學的生命悲劇意識[J].貴州文史叢刊,2000(05):13.其詩歌中強大的氣勢,與他內心強烈的責任感是分不開的。他的責任意識大多是為了反正統(tǒng)、沖破舊思想、沖破舊習束縛而去執(zhí)行。比如關于歷史上人人恪守的寒食節(jié)習俗,曹操就認為吃寒食有害人民身體健康,下令讓人民不再沿襲寒食習俗??梢娫谒男闹校`行儒家的最好做法并不是恪守舊風俗,而是彰顯為民謀福的政治責任,即是是這樣的小事,他也會盡心盡力。在行軍打仗之中,曹操更是對每一個士兵都盡到自己作為統(tǒng)帥的責任,方能吸引各路能人志士為他效力。從這些看來,曹操的責任意識和他本人的性格密不可分且讓他一直抱有使命感,一往無前。陳松青.中國古代文學的生命悲劇意識[J].貴州文史叢刊,2000(05):13.(2)尊賢舉能在歷史上,曹操愛才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誠然在當時的社會形勢下,舉納賢才是取得政治戰(zhàn)爭勝利的絕佳武器,然而,曹操之愛才也不可謂不是出于儒學思想的影響?!墩撜Z?子路》中記載,“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笨梢?,儒家思想并不認為政治人才需要十全十美,不能有半點劣跡,實際上,儒家思想更重視士大夫的才能和德行,對于細小過失和出身,并不過多在意。孟子也曾說,“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孫丑上》)可見尊賢舉能是儒家關于理想政治的重要設想。曹操非常愛惜才子是因曹操的性格所成就的,也就是說在曹操的骨子里,他打心眼就對那些有才能人心存敬佩之心。曹操在早期的時候就單純的針對有才能的人發(fā)布“唯才是舉”的制度,并四處發(fā)布“求賢令”,提出,“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zhàn),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辈懿?曹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8(05):53.(《舉賢勿拘品行令》)只求有才能的人全部聚集到他的身邊。當然,從歷史記載我們可知,最后的結果并沒如曹操所愿,大部分能人志士最后都沒有留在曹操身邊,甚至還有一些試圖謀害曹操。尤其是郭嘉去世,身邊的有能之人越來越少時,曹操對人才渴望也愈加的強烈。這一時期,他總是會在詩里悲嘆自己留不住人才,例如《短歌行》就是在那一時期所作?!皩飘敻?,人生幾何!”的開頭就說明曹操這一時期已經經歷了不少的風風雨雨,來來去去,一切過往云煙。在后面的“去日苦多”中,我們更能感受到曹操在這么多年招攬能人的過程并不是那么順利。“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說明曹操始終還是抱著自己尊賢舉能的理想在繼續(xù)自己的作為。無論時過境遷,曹操都希望自己這一生能夠和他的才子們改變這個混亂的世界?!吧讲粎捀撸2粎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币约霸凇渡圃招校ㄆ涠分小般汇幌掳孜?,吐握不可失”的政治態(tài)度,表明曹操迫切想要平定天下之亂,以及曹操孜孜不倦想要完成一統(tǒng)天下的愿望??墒聦崊s是,難成大業(yè),病入膏肓,前路艱辛,直到曹操死去,也未見尊賢舉能帶來光明。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8(05):53.3.憂患精神憂患意識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涵之一,孔子在做學問這個問題上就有很強的憂患意識,“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為人處世方面,也認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孟子更是提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的說法,將憂患意識提到了更高的位置。自此,憂患意識逐漸內化為中華民族心理的一種向上品格,成為了激勵一代又一代有為之士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曹操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世家子弟,在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都體現(xiàn)出了憂患意識,并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之中。(1)憂國憂民西漢初年,受到秦末農民戰(zhàn)爭、楚漢爭霸戰(zhàn)爭的影響,百業(yè)凋敝,百廢待興,為了盡快恢復社會生產、重建社會秩序,注重“無為而治,休養(yǎng)生息”的道家思想成為受到統(tǒng)治階層追捧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到了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思想顯赫不再,但是,道家思想對于門閥士族、文人墨客依然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曹操也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在《氣出唱》中寫道,“愿得神之人,乘駕云車,驂駕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藥”。然而,曹操畢竟是一名滿懷抱負的政治家軍事家,無論是在治國理政還是在軍事戰(zhàn)爭中,他都飽含著憂國憂民的政治思想。《薤露行》通過何進誤國、董卓禍國殃民的歷史事實,抒發(fā)了詩人悲憤憂國的思想感情。“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本退斡玫拇蟪疾涣颊f起,直接探究東漢王朝朝政混亂的原因?!百\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yè),宗廟以燔喪?!币痪鋵Χ苛钊税l(fā)指的暴行口誅筆伐,對漢室惶惶基業(yè)的傾覆痛心不已。(2)憂時憂身漢末時期,可以說沒有曹操就不會有鄴下文人集團,就不會有建安文學的繁榮。在論及曹操詩歌風格又說所以不妨說曹操是建安文學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和創(chuàng)導人,是他莫定了建安詩歌的基調。由此看來,一部分人認定曹操對建安文學起到了不利的影響之外,較多的人認為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是漢末杰出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是建安時期文學的領導者。他一方面憑借政治上的領導地位,廣泛地搜羅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開創(chuàng)文學上的新風氣。在漢末亂世,國家動蕩黑暗,人民苦不堪言,大部分文人所表現(xiàn)的,普遍都是對蒼生百姓的關懷,對戰(zhàn)爭的憤恨。而曹操,面對著漢末四處戰(zhàn)亂,內心于心不忍,心懷哀嘆。我們可以曹操的很多詩歌里看出來,他的確是“憂時憂身”,不僅是內心擔憂這個時代的走向,更多還有擔憂自己的性命難保。曹操其實是一個心胸寬廣、對社會和平有著期待的人。比如在《對酒》最后一句當中,曹操很明顯的寫到了:“恩德廣及草木昆蟲?!蔽盒⊙颉埿衩?如意吉祥-世人所愿[J].中國集體經濟,2016(03):6.引用原文他希望恩德能遍布這片大地,平息一切,讓天下蒼生都恢復如初。然而,現(xiàn)實往往是殘酷的。一方面是皇室的日益破敗,另一方面是天下政權坍塌,導致宦官奸臣四處作亂,人民百姓的生活毫無希望。這種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讓這樣一位心胸寬廣的詩人相當意難平。所以,在憂患精神和悲壯之情的雙重驅使下,曹操的詩歌大多自然都是悲涼的。再例如《蒿里行》中言道:“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本头浅C黠@的表現(xiàn)出了曹操在看到民生動亂、戰(zhàn)亂死亡時,自己內心產生了巨大的痛苦。面對這種社會環(huán)境惡劣的現(xiàn)狀,他滿腔憂愁,郁郁寡歡,其作詩沿襲一貫的悲涼。在他寫的詩《薤露行》當中,也把國家的狀況描寫的很直白,“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边@赤裸裸寫出了國家的大權現(xiàn)在都在亂臣賊子手里。而當時的情況正是洛陽城被董卓掃蕩一空,昔日鼎盛的洛陽城如今也只不過是董卓作歡所剩下的殘骸。以及在前兩句“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就把當時的大環(huán)境做了一個整體的概括,更是表現(xiàn)出了自己對目前亂世的態(tài)度。在曹操眼中,目前國家就是一片廢墟,在這廢墟之上,曹操滿懷悲痛,對廢墟中的人民抱以同情,所有的悲情溢于言表。魏小羊、張旭明.如意吉祥-世人所愿[J].中國集體經濟,2016(03):6.引用原文二、曹操詩歌悲涼之美的主題(一)現(xiàn)實之悲1.國家離亂之悲曹操在詩歌中描寫國家離亂之悲時,字字獨立,古拙渾厚,凝重和古雅兼具。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將戰(zhàn)亂中社會的凋零,人民的慘狀刻畫的入木三分。這種寫法,在其他詩人的詩句中也有著類似的描繪,例如曹植詩的“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王粲的《七哀詩》(其一)中的“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蔡琰《悲憤詩》中的“有草木兮春不榮,人似獸兮食臭腥”等句,皆是直接描述戰(zhàn)亂中曝尸于野的情形,但和曹詩相比,更多得著墨在某一場景細節(jié)的描寫,體現(xiàn)的更多的是文學家對個體災難的共情,但缺少的是對社會凋零、民生慘淡的關心,缺乏政治家的視野和胸懷。曹操有關國家離亂題材的詩歌中的“氣”從《典論·論文》中分析是一種陽剛之氣,清濁之分中可看作是清氣,在詩歌中體現(xiàn)出一種慷慨悲涼之氣和雄渾之氣,可見曹操面對離亂的國家,心中的“氣”是多么剛正和渾厚,而這一特點又反饋到了他所作的詩歌之中。建安以來,七子等文人就隨曹操多次出征并且參與到具體的政治活動當中,在參與中留下了不少詩文篇章,這也說明了建安文人更多的是圍繞曹操的政治事業(yè)在展開文學活動,或者說曹操重文學、文士是源于文章在治國理政中所起的作用,因此他的詩文實踐也就自然地體現(xiàn)出“經國之大業(yè)”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劉表坐鎮(zhèn)襄陽經營荊州近二十年,形成了一個“境廣地勝,西通巴蜀,南當交趾,年谷獨登,兵人差全”的一方樂土,與中原地區(qū)頻繁戰(zhàn)亂導致“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面對國家的現(xiàn)實之悲,曹操的詩歌體現(xiàn)了對立性和其自身價值,自覺地對文學的本質這個命題的深入思考,不同于之前多數(shù)人的和發(fā)展規(guī)律等進行探討和認識,促進文學悲觀無奈,曹操的詩寫出了慷慨的英雄氣,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向前發(fā)展。在這樣的國家下,曹操他是傲世的霸主,孤獨的詩人,霸主和詩人之間的曹操有非常強烈的文人個性。《蒿里行》兵刃相見,身亡刀下,“萬姓以死亡”“生民百遺一”“白骨露于野”,曹操的詩同時有著悼亡之痛,對蒼生在亂世之中的“死”十分感慨。曹魏詩歌整體呈現(xiàn)悲涼慷慨、悲情深重的特點,而風意象則是這種風格展示的最佳載體,因此在詩歌中反復出現(xiàn)“涼風”“寒風”“悲風”“北風”“秋風”等意象。如曹操詩云“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鄙踔猎谠娭?,曹操這樣描述他所看到的慘狀——“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面對著這慘絕人寰的景象,曹操在詩歌的最后寫道:“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眹译x亂,曹操所表現(xiàn)出來的悲,反而體現(xiàn)在他的“亂世奸雄”上。曹操既是治世之能臣,又是亂世之奸雄。一方面,是他苦心孤詣地支撐著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但另一方面,也是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吃里爬外,變劉氏江山為曹魏天下。他最奸詐殘酷,也最有會玩弄權術?!皩幗涛邑撎煜氯?,休教天下人負我”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處世之道。呂伯奢乃曹嵩之結義兄弟,該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殺。后得到中牟縣令陳宮的鼎力相助。陳宮以為曹操是“天下忠義之士”,乃收拾盤費,棄官而隨曹操。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呂伯奢家。見是故人之子來到,呂伯奢自然喜出望外,趕緊去買酒,并讓家人殺豬招待曹操一行。曹操是個多疑之人,此時又被董卓追殺,聽到“縛而殺之,何如?”的話語,以為是要殺自己,便先下手為強,一連殺了屋中的八人。當搜到廚下縛有一豬時,方知是誤殺。于是與陳宮匆匆逃走。碰巧路遇沽酒而歸的呂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備,“揮劍砍伯奢于驢下。”陳宮大驚,責操“知而故殺,大不義也?!辈懿賲s說出了他的處世格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俞東升.母親,省己不省人(外2章)[J].當代教育,2021(03):164-165.”一語點破了這個千古“絕奸”的真面目。而對曹操這句話的最好注釋的例子,是之后的“吾好夢中殺人”的詭語以及殺楊修等故事。這一時期,曹操的所作所為本身就是一種時代的悲哀。俞東升.母親,省己不省人(外2章)[J].當代教育,2021(03):164-165.2.百姓疾苦之悲作為一個在漢代受儒學思想影響深刻的政治家和文人,他對黎民蒼生有著極大地政治責任感,表現(xiàn)在他對百姓的苦難生活有著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并在詩中用寫實的筆法反映出了生靈涂炭的現(xiàn)實?!岸?jié)食南稻,春日復北翔?!痹凇秴s東西門行》中,曹操很直接表達人們每日生活在顛沛流離之中的場景。普通人的人生說變就變,且在這顛沛流離之中只能自己為自己逢兇化吉、祈求平安。同時,“狐死歸首丘,故鄉(xiāng)安可忘”表達曹操把百姓疾苦都看在眼里,并自己一往無前為百姓改變現(xiàn)狀。如詩歌中“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币话悖懿僖簧疾辉敢怆x開戰(zhàn)場,并不是他想要戎馬一生,而是當他看到百姓疾苦之悲時,自己于心不忍,甚至“長與故根絕,萬歲不相當?!毕M约耗苡郎朗缿?zhàn)到自己看到百姓疾苦消失的那天?!掇缎小分小安ピ轿鬟w移,號泣而且行?!倍棵{迫獻帝西遷,強迫數(shù)百萬百姓同行,百姓沿途號泣,積尸盈路,詩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蒿里行》一詩中“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钡脑娋洌瑢憣嵭缘孛鑼懗隽诉B年戰(zhàn)爭為老百姓的生存帶來的困境,詩句真切直率,畫面感帶有極大地視覺沖擊力,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3.士兵羈旅之悲曹操有著過人的軍事才能,御軍三十余年,征戰(zhàn)無數(shù);作為詩人,曹操又有著敏銳的情緒感知力和共情能力,他有野心,但也有情懷,體恤下情,尤其對士兵的懷鄉(xiāng)之情有著深刻的同情,甚至感同身受。他在詩歌中并不諱言將士們的思鄉(xiāng)之悲。關于士兵羈旅之悲,最典型的莫過于曹操的《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描寫了曹操一路抄著艱難的山路,從側面進入敵方地界。可以想象,當時是北風呼嘯,四處都是危險。雖然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和身體狀態(tài)也在這悲涼天氣里日益變差,但是仍然無法停下繼續(xù)征伐的腳步。在后續(xù)南征北戰(zhàn)的過程中,曹操帶領著士兵度過了一日又一日的艱辛度日和悲涼壯闊,無論是通過戰(zhàn)爭平定叛亂,還是之后休養(yǎng)生息。曹操人生的每一步,都帶給了曹操不小的壓力。不僅是他的士兵一生都在隨他羈旅,他本人也一生被壓力所迫無所適從。隨著自己和士兵年紀日益增長,統(tǒng)一天下的夢想離自己越來越遙遠,他和士兵悲涼的心情也日益加重,年輕時的熱情到此刻全然渙散。早年的他,一直幻想著自己“駕六龍,乘風而行”,與士兵“東到海,與天連”,但現(xiàn)在的他,早已沒了當年的豪情壯志,只有眼下庸庸碌碌輾轉羈旅陪伴著他和他的士兵。在《秋胡行》最后一句“明德通靈,降福自天?!彼舶岩磺械南M耐杏谔斓?,希望天地開眼,能讓士兵們早日結束羈旅,建成大業(yè)。與此同時,他也在《氣出唱》里寫到自己希望“擔當愛氣壽萬年”,讓自己一直征戰(zhàn)下去,直到看到希望的那天。對曹操晚年來說,這些希冀的背后,飽含的是濃濃的現(xiàn)實中的曹操以及他的士兵對眼前一起的悲涼之情,也是自己和士兵在天地之間微不足道的哀嘆。(二)偉業(yè)之悲1.求賢若渴的憂思之情曹操在用人方面采取了“唯才是舉”的政策,他深刻地認識到有智慧有謀略的人才在對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作用。在赤壁之戰(zhàn)打敗后,曹操頒布了《求賢令》,強調不拘品行背景,廣納賢才。在曹詩中也處處體現(xiàn)著對賢才的渴望?!抖谈栊校ㄆ湟唬分性娙擞谩对娊洝分斜磉_姑娘思念愛人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來表達自己對賢才的思念。又以“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表現(xiàn)自己誠摯熱情的對待賢才的態(tài)度。然而還有眾多賢士因為種種原因或者誤解而不為曹操所用,不禁讓曹操發(fā)出“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的慨嘆。在《善哉行(其三)》中“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詩人再次以周公吐哺握發(fā)的典故,來表現(xiàn)對賢才的汲汲以求,以及自己禮賢下士的態(tài)度?!氨娰e飽滿歸,主人苦不悉”,雖然笙歌美酒,歡宴嘉賓,但詩人卻懷著賢才不能盡知和一部分人不為自己所用的悲涼。客人皆樂,而詩人獨悲,詩人無法排遣的胸中的憤懣,又不愿再聲色中求得暫時的寧靜,只能借詩歌無奈悲訴?!肚锖校ㄆ湟唬分袑懙?,“正而不譎,辭賦依因?!辈懿僖札R桓公自比,希望寧戚那樣的賢才能為他所用,來完成西伐的事業(yè)。曹操不僅在軍事政治事業(yè)中體現(xiàn)出了強烈的求賢渴望,他對賢才的廣泛接納也直接開啟了建安文學的鼎盛局面。正如學者劉知漸看來,“而曹操網(wǎng)羅建安七子,這對七子本身寫作,并沒有起過什么積極作用,相反的是給他們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葛曉音《八代詩史》中論及曹操詩歌特點時指出,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本人又是個杰出的文學家。他憑借政治地位搜羅天下文士,開創(chuàng)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新局面?!白约涸谌竹R位惚之間,投戈賦詩,息鞍吟詠,以氣雄力堅的風骨成為諸子的表率。建安詩風務尚通達,實由曹操首開風氣之先。”陽清.八代敘事文學習尚述論[J].文藝評論,2014(06):5.徐公持編撰的《魏晉文學史》認為:曹操重視文學事業(yè),他對建安文學的興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劉運好.真實的人生記錄.曹操文學的主體特點(下)[J].文史知識,2021(06):8.陽清.八代敘事文學習尚述論[J].文藝評論,2014(06):5.劉運好.真實的人生記錄.曹操文學的主體特點(下)[J].文史知識,2021(06):8.2.以天下為己任,奈何壯志難酬的悲涼之感曹操的軍事野心、政治理想和士大夫情懷,都源于他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慷慨之情。然而,這種慷慨之情之所以體現(xiàn)出悲涼的韻味,是因為曹操一直以天下為己任的同時,又對現(xiàn)實有著清醒認識。曹操目睹了董卓倒行逆施,為了控制朝廷,縱火焚毀洛陽,裹挾官民西逃長安,當時的洛陽周邊方圓百里,寸草不生,哀鴻遍野,于是揮筆寫就《薤露行》,詩中集中體現(xiàn)了曹操激濁揚清的救世情懷?!拔h廿二世,所任誠不良”是說東漢歷代君主用人失當,以致埋下禍根,特指靈帝重用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的何進;“猶豫不敢斷,因狩執(zhí)君王”是說何進進退失據(jù)、猶豫不決,導致誅殺宦官的密謀泄露,不僅自己事敗身死,而且致使朝廷落入董卓之手?!百\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是說董卓把持朝政,倒行逆施,政治黑暗,國已不國?!安ピ轿鬟w移,號泣而且行”是說董卓為了控制朝廷,縱火焚毀洛陽,裹挾官民西逃長安,洛陽化為廢墟,自己見到此情此景,如同昔年紂王之兄微子路過殷都廢墟,傷痛不已。通觀全詩,我們能夠感受到曹操對于嚴峻時局的憂慮,對于社會動蕩的痛心,究其本質,這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主體意識、擔當精神,其所反映的,正是曹操激濁揚清的救世情懷、河清海晏的治世情結。這種情結體現(xiàn)在他的絕大多數(shù)詩歌作品中的。例如,在《步出夏門行》中,曹操以“士隱者貧,勇俠輕非。心常嘆怨,戚戚多悲”的詩句描寫了桓帝時期河朔地區(qū)士人窮困潦倒、百姓怨聲載道的社會現(xiàn)狀,表達了自己對于中原地區(qū)社會失序的憂慮。在《卻東西門行》中,曹操更是以“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冉冉老將至,何時反故鄉(xiāng)”的詩句抒發(fā)了大業(yè)未竟而垂垂老矣、任重道遠而全力以赴的復雜心情。(三)人生之悲1.對復雜出身之悲嘆曹操的出身是他終其一生被詬病的緣由之一,作為政治家,曹操希望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但處在政治斗爭旋渦的中心,政敵更是將他的出身作為攻擊的手段之一,反被世人詬病,?!度龂尽の簳の涞奂o》記載,“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后?;傅凼溃茯v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yǎng)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這里其實是“為尊者諱”的“春秋筆法”。東漢王朝是一個注重門閥、講究出身的時代,雖然曹操的父親曹嵩曾經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但是,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子,是依靠承襲曹騰爵位獲得入仕資格的。因此,雖然曹操的家世也算顯赫、家資也頗豐厚,但是,這樣的出身,在京城洛陽,自然為袁紹這類“四世三公”的貴胄子弟所不齒、所嘲弄,可想而知,青年時期的曹操內心一定羞恥又苦悶,生活一定隱忍而壓抑。這種復雜的出身令曹操自卑自嘆,從另一方面說,這種悲嘆之情為他的詩歌添色不少。在《善哉行(其二)》中提到,“自惜身薄祜,夙賤罹孤苦。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其窮如抽裂,自以思所怙。”直言自己孤苦的出生,將福薄孤苦,無依無靠的內心體驗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表現(xiàn)出了對自己卑微出身的悲涼的無盡感嘆。然而,面對貴胄子弟的歧視,面對權臣達宦的打壓,曹操既沒有意氣消沉,也沒有自甘墮落,而是希望通過建功立業(yè)改變命運,因此,青年時期的曹操立下了革新政治的壯志。在擔任洛陽北部尉時,曹操申明律令、嚴肅法紀,一時之間,“京師斂跡,無敢犯者”。在擔任濟南國國相時,曹操整飭吏治,禁絕淫祀,一時之間,“政教大行,一郡清平”。靈帝在位期間,冀州刺史王芬聯(lián)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大族,圖謀廢黜靈帝,另立新君,當時,曹操賢名在外,因此,他們極力拉攏曹操。但是,卻被曹操嚴詞拒絕。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8(04):46以上這些事例足以說明,曹操激濁揚清的救世情懷、悲憫百姓的民本思想、掃清六合的統(tǒng)一理想既是東漢末年社會動蕩的產物,也是曹操個人復雜身世的產物。內心里的羞恥與苦悶,個性中的驕傲與自卑,激發(fā)了曹操對于建功立業(yè)的渴望,鼓舞著曹操對于自我實現(xiàn)的追求。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8(04):462.不被理解的苦悶悲嘆曹操在統(tǒng)一北方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國演義》)的策略。但他的政敵則攻擊他“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三國志?周瑜傳》),朝野上下也對他多有誹謗謠言,說他欲代漢自立。加之曹操的出身,令他萌生的自卑心理,以至于這種不被理解的苦悶被不斷放大。一方面,曹操內心對漢王室還是有所敬重的。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曹操以質樸、坦率的語言直言絕無篡漢自立的野心,提出“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用這樣震撼人心的語言以明志。聶石樵.魏晉南北朝文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8(08):37.在詩歌中曹操也反復強調自己對漢室的尊崇,在《善哉行(其一)》中,詩人贊揚奠定周朝基業(yè)的古公亶甫和讓國的太伯、仲雍、伯夷、叔齊,通過歷史人物表明自己尊奉漢室,謙讓的政治態(tài)度;對晏嬰的守正不屈,加以贊美,表現(xiàn)了曹操雖處亂世也會保全德行不做竊國之佞臣;寫孔丘的贊揚使臣,暗示他對漢室的尊崇。然而無論曹操如何申辯,外界卻對他人品一直持以否定,這令曹操內心十分苦悶,并表現(xiàn)在了他的詩歌中。聶石樵.魏晉南北朝文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8(08):37.另一方面,他也為人坦蕩,不隱藏自己的政治野心。曹操是有著懲奸除惡、發(fā)展國家、矯正秩序的政治理想的。曹操深知自己具有極強的功名心和權力欲,但他從不掩蓋著一點,而是坦然地承認這一點,并竭盡所能加以實現(xiàn)。劉邵說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彼坏簧鷼?,反而對自己是治世之能臣而大喜,這足見他對自己個性認識的深刻,“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說明了他敢于坦誠地面對自己?!暗挛璞姡瑲w就所封武平侯之國,實不可耳。誠恐一解兵柄,為人所害。孤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也?!边@話同樣說得襟懷坦蕩,沒有一絲虛偽。然而曹操是有能之人,也期望大家能認可他。3.人生苦短的生命感嘆漢末魏晉時期,兼并戰(zhàn)爭頻繁,天災人禍不斷,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宣揚“因果報應”的佛教思想,無疑迎合了門閥士族和社會民眾的心理需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曹操自然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佛教宣揚“四大皆空”,因此,常常以“朝露”、“浮云”比喻人生的無常、短暫。曹操就在《短歌行》中寫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感嘆。“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在《觀滄?!分校懿俑嗖皇潜?,而是經歷一切之后豁然開朗的心情?!洱旊m壽》是體現(xiàn)這一主題的名篇,詩人冷靜的認識到“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詩人傷“大化有盡”世間萬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因此也更能體現(xiàn)時間的珍貴。流光易逝的惶恐伴隨著他的勃勃野心,發(fā)出了振聾發(fā)聵的悲慨之聲?!肚锖校ㄆ涠分羞@種矛盾糾結的心情更加突出?!霸傅翘┤A山,神人共遠游。經歷昆侖山,到蓬萊,飄飖八極,與神人俱。思得神藥,萬歲為期。”想登上太華山和神人一起遠游,想求得不死仙藥長壽萬年,然而詩人卻明確的意識到“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且“壯盛智慧,殊不再來”盛壯年華與智慧不再,力不從心,功業(yè)難成,這種憂患與日俱增,加劇了作者的無奈和痛苦,充溢著生命短暫與功業(yè)難成的孤獨意識和悲涼情感。三、曹操詩歌悲涼之美的表達(一)視覺沖擊對場景的描寫可以直接給讀者帶來視覺沖擊,曹操詩歌構思深諳此道,他將社會戰(zhàn)爭場景用白描的方法直露在讀者眼前,并佐之以波瀾壯闊的意向,形成了獨特的視覺審美。1.殘酷的“漢末實錄”曹操詩歌常常用白描的手法,直露的展現(xiàn)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沖擊,被后人稱作“漢末實錄”。在《古詩歸》中這樣評價曹操,“漢末實錄,真詩史也”1《古詩歸》:體現(xiàn)竟陵派詩學思想的選本1《古詩歸》:體現(xiàn)竟陵派詩學思想的選本[J].解國旺.

古典文學知識.

2007(01)王雅辰.對《古詩歸》及其輯錄漢詩的研究現(xiàn)狀探微[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03):2.《蒿里行》中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背蔀榍Ч琶?,句中用簡括的語言描繪出一幅戰(zhàn)亂中的凄涼悲慘的畫面。戰(zhàn)爭堆砌的累累白骨,蒼茫大地一片死寂,宛如煉獄般的場景,對讀者有著強烈的感官刺激?!犊嗪小分袑Νh(huán)境的直接描繪,太行山之高,羊腸坂之阻,風雪之交加,樹木之搖落,熊羆之狀,虎豹之聲,莫不惟妙惟肖。用凄涼場景直接營造出震撼人心的藝術氛圍。《薤露行》以凝練的語言、寫實的筆觸,翔實記述了何進謀誅宦官事敗、董卓揮師禍亂洛陽、關東豪強興師討董、聯(lián)軍內部自相殺伐的經過。鐘嶸在《詩品·魏武帝·魏明帝》中評價曹操詩歌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胡國瑞認為:首先他能沖破傳統(tǒng)的文人偏見的束縛接受了漢樂府詩歌的影響,運用樂府古題書寫現(xiàn)實的生活情感,繼承和發(fā)揚了樂府民歌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開文人擬古樂府而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端緒。其次,他在其樂府詩中真實地反映出當時悲慘的社會實況,并因此表現(xiàn)出強烈的建功立業(yè)的進取要求,使其詩歌具有一種慷慨之氣,強烈地騰發(fā)出這一時代詩歌所特具的積極精神。魏小羊,張旭明.如意吉祥.世人所愿[J].中國集體經濟.2016(03):6.劉知漸在《建安文學編年史》一書的序言中談到曹操與建安文學的關系。他繼承使用了魯迅的觀點:建安文學“非專靠曹氏父子之功”,認為這比郭沫若把“建安文學的高潮”歸功于曹操一人高明。建安文學高潮的形成有多種因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如果沒有包括曹操在內的眾多文士們自覺地反映現(xiàn)實,是不會有建安文學這個高潮。劉知漸.建安文學編年史[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01):12.魏小羊,張旭明.如意吉祥.世人所愿[J].中國集體經濟.2016(03):6.劉知漸.建安文學編年史[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01):12.壯闊的場面作為一個豪情壯志的政治家,曹操的詩歌也可以體現(xiàn)出其性格特征,他的詩歌尤其擅長描寫壯闊的場景以增加慷慨之氣。例如《短歌行》一詩,全詩每八句為一小節(jié),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备袊@時光易逝,并非局限于普通人人生的生老病死,而是感嘆壯志未酬,追求的精神層面的不朽。第二、三小節(jié)“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契闊談宴,心念舊恩?!闭媲械乇磉_了作者的求賢若渴與一片赤誠,感情逐漸深入,對賢才的渴求之感也愈發(fā)強烈。第四小節(ji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弊詈笠灾芄亩Y賢下士為“良禽擇木而棲”提供了最好的答案。開首四句直言人生苦短的悲傷,籠罩著揮之不去的悲涼氛圍;結尾四句則直抒一統(tǒng)天下的自信,高歌唱著難以抑制的慷慨旋律。對人生苦短的感傷悲戚與對完成霸業(yè)的激昂自信,構成了這首詩歌總體的美學風格,即悲涼與慷慨。詩歌通過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表達出了曹操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也抒發(fā)了其對賢才歸附的深切期盼。其遣詞造句中透露出的魏晉風骨。為了凸顯其詩歌的壯闊景象,曹操還特別喜歡使用宏達的意象。例如對大海意象的使用?!抖谈栊校ㄆ湟唬分小昂2粎捝睢睂懗隽舜蠛V納寰宇蒼莽的氣度?!队^滄海》中“滄?!薄ⅰ昂椴ā币庀?,展現(xiàn)大海吐納日月、含蘊群星的特征。此外,他還喜歡用“高山”這一意象,《氣出唱》《精列》《陌上?!吩啻蚊鑼懱┥健⑴钊R山、華陰山、君山、昆侖山等各種“高山”意象,《短歌行》“山不厭高”以高山來表現(xiàn)詩人俯仰天下的雄心,“山島竦峙”象征詩人屹立不倒的壯志。(二)情感共鳴曹詩對現(xiàn)實的描繪并不僅僅依賴蒼白的描寫,還會用抒情文字達到直擊人心的效果。曹詩善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在描繪現(xiàn)實的同時,說出自己的看法,發(fā)出自己的感慨,以達到和讀者的情感共鳴。而這種共鳴可以簡要分為兩個層次。1.同時代的情感共鳴——對社會現(xiàn)實的感慨關注現(xiàn)實是曹操詩歌的一大特色,除了白描手法之外,曹操在詩歌中還會有大量的抒情文字,對社會現(xiàn)實加以批判,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悲慨。而這種社會現(xiàn)實題材的詩歌,能和同時代的人們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處于社會底層的百姓和士兵能夠體會到統(tǒng)治者和政治家對他們的同情,而同處于統(tǒng)治階級的士族和文人,也能被曹操所感染,生發(fā)出政治責任感。曹操所處的東漢末年就是這樣一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末世場景,這也是曹操產生激濁揚清的救世情懷、悲憫百姓的民本思想、掃清六合的統(tǒng)一理想的時代背景,讓人心生情感共鳴。《薤露行》一詩中“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曹操面對百姓分離,死傷遍野所傳達出的憂慮和哀婉,引發(fā)讀者的心靈震撼。《蒿里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北瘧懼?,呼之欲出。詩人把悲國憂民的情感與延續(xù)了十多年的社會大動亂的現(xiàn)實相融合,喚起讀者憂時傷世的自覺共鳴。2.跨時代的情感共鳴——對生命與時空的思考“人生”、“時間”、“生命”都是重要的文學主題,古今中外都有著許多的思考和感悟。曹操的詩歌在這一領域成就頗高,其特征是在對人生的感慨中融入了慷慨的豪情,所傳達的精神鼓舞古今無數(shù)志士,后世的每一代讀者都能從曹詩中找到情感共鳴。曹操對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比較集中的反映在了他的文學作品中,例如《觀滄?!芬辉?,就被評價為具有吞吐宇宙之氣象的作品。正是對于自己的未來和奪取江山的宏圖偉志有積極的態(tài)度和強大的信心,包含了他對政治的報抱負,為未來的期望以及他博大的胸襟?!洱旊m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边@一名句,《世說新語》中記載,晉朝王敦常在酒后吟詠“老驥伏櫪”四句,足見其膾炙人口,今天我們讀來,仍能受這種積極樂觀的精神的鼓舞?!抖谈栊校ㄆ湟唬贰皩飘敻?,人生幾何?”雖含有苦悶,但是并不是消極頹廢的,而是蘊含著一種豁達慷慨的情感,引發(fā)無數(shù)的共情。《精列》一詩中“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莫不有終期。圣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提出生死乃是自然規(guī)律,即使是圣賢也不能逃避和超越,圣人賢人也會死亡,沒有任何人可以超越。《秋胡行(其二)》又一次闡述這種哲思“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提出“存亡有命,慮之為蚩”生死本是自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