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了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報告VIIBiological-北京大學醫(yī)學部_第1頁
發(fā)布了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報告VIIBiological-北京大學醫(yī)學部_第2頁
發(fā)布了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報告VIIBiological-北京大學醫(yī)學部_第3頁
發(fā)布了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報告VIIBiological-北京大學醫(yī)學部_第4頁
發(fā)布了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報告VIIBiological-北京大學醫(yī)學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

電離輻射的遠后效應北京大學醫(yī)學部放射醫(yī)學教研室李載權電離輻射與人體生物的相互作用輻射效應輻射醫(yī)學確定性效應隨機性效應腫瘤放療學診斷成像顯影定位放射生物學人群流行病學核醫(yī)學、醫(yī)學影像學(揚長利用)(避短危害)臨床影像診斷人體電離輻射醫(yī)學暴露情形外照射治療與診斷內照射腫瘤放療其他經管道植入式核事故暴露核素介入與治療實驗室核素的吸入儀器操作接觸第一節(jié)隨機效應與遠后效應第二節(jié)輻射致癌效應第三節(jié)輻射致遺傳效應第四節(jié)輻射的其他遠后效應第五節(jié)輻射劑量效應理論本章基本內容原子彈爆炸事件,1945年8月9日日本長崎、廣島

主要資料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件,1986年4月26日切爾貝諾核電站泄露

其他聯合國IEAE,歷年各國流行病學或動物實驗室研究資料等

電離輻射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一直都是一個國際性問題關注電離輻射危害的主要國際機構:UNSCEAR,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itedNationsScienceCommitteeontheEffectofAtomRadiation,UnitedNationsBEIR,美國國家科學院電離輻射生物效應委員會,CommitteeontheBiologicalEffectsofIonizingRadiation,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UnitedStatesICRP,國際放射學會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CommissiononRadiologicalprotection,theInternationalSocietyofRadiology,UnitedNationsScienceCommitteeontheEffectofAtomRadiation,UnitedNations關注電離輻射的其他重要機構,還有:RERF,日本放射線影響研究所NCRP,美國輻射防護與測量國家委員會NIH,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IEAE,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電離輻射相關研究與調查的重要報告與文獻聯合國UNSCEAR(2010)報告美國BEIR-VII(2007)報告國際放射防護學會ICRP(103)報告日本RERF報告UNSCEAR系列報告包括Sinceitsinception,UNSCEARhasissued20majorpublications.Thesereportsarehighlyregardedasprincipalsourcesofauthoritativeinformation.ThelatestpublicationistheUNSCEAR2010Report:"Summaryoflow-doseradiationeffectsonhealth".ThepenultimatepublicationwastheUNSCEAR2008Report:"Sourcesandeffectsofionizingradiation".UNSCEAR2006Report:"Effectsofionizingradiation"2010report2008report2006reportBEIR-VII報告,2007版近日,美國科學院(NAS)發(fā)布了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報告VII(BiologicalEffectsofIonizingRadiation-VII,簡稱BEIR-VII,2007),此次報告內容的重點之一放在了醫(yī)用X射線和γ射線的生物學效應問題。ICRP103號輻射生物學研究報告The2007RecommendationsoftheInternationalCommissiononRadiologicalProtectionThefactthatthese

newrecommendationsaremoreamatterofconsolidationof

previousICRPrecommendationsandguidanceshouldprovideconfidencethatthesystemofprotectionestablishedbyandlargeinitspresentformseveraldecadesagohasreachedacertainlevelofmaturity.Assuch,nomajorchangestoradiologicalprotectionregulationsbasedonthe1990recommendationsshouldbenecessary.第一節(jié)隨機效應與遠后效應電離輻射的人體生物學效應確定性效應隨機性效應急性輻射病慢性輻射病其他輻射損傷輻射致癌變輻射致遺傳改變電離輻射確定性效應(deterministiceffects)又稱必然性效應,是指效應的嚴重程度與輻射劑量大小相關的一類生物學效應,如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內障、皮膚損傷、出生缺陷與兒童照射損傷等。電離輻射隨機性效應(stochasticeffects)是指效應的發(fā)生幾率(而非嚴重程度)與劑量大小相關的效應,如致癌效應、遺傳效應。1.與電離輻射效應有關的一些基本概念

談到輻射傷害時,我們要考慮:

-劑量的高低。

-身體受曝露的位置。

-急性或慢性曝露等三個條件。1.1電離輻射確定效應胎兒、淋巴組織、生殖腺、骨髓、脾臟(正在分裂中的細胞)皮膚、水晶體、消化道肝臟、血管肌肉、骨骼、神經(已經分化成熟的細胞)高稍高普通低細胞名稱敏感度組織器官對輻射的敏感性(非機率效應)資料來源:ICRP26(1977),ICRP60(1991)

人體組織器官對電離輻射敏感度不同,上表中顯示有些器官較易受到傷害,有些則否。根據廣島、長崎人群的輻射暴露調查,若是全身均勻受到急性曝露超過

250毫西弗以上,就會開始顯現受傷害的癥狀,劑量愈高,傷害的嚴重程度愈大,甚至死亡。

一次劑量(西弗)癥狀說明小于0.10無可察覺癥狀,但延遲輻射病的產生仍可能發(fā)生。0.10-0.25能引起血液中淋巴球的染色體變異。0.25-1.00可能發(fā)生短期的血球變化(淋巴球、白血球減少),有時有眼結膜炎的發(fā)生,但不致產生機能之影響。1.00-2.00有疲倦、惡心、嘔吐現象,血液中淋巴及白血球減少后恢復緩慢。2.00-4.0024小時內會惡心、嘔吐,數周內有脫發(fā)、食欲不振、虛弱、腹瀉及全身不適等癥狀,可能死亡。4.00-6.00與前者相似,僅癥狀顯示較快,2-6周內死亡率為50%。6.00以上若無適當醫(yī)護,死亡率為100%。急性全身曝露的確定效應癥狀不同曝露部位引發(fā)確定效應的低限劑量值

組織與效應低限劑量急性(一次)曝露

(毫西弗)慢性(每年)曝露

(毫西弗/年)

睪丸

暫時不孕

永久不孕

卵巢

不孕

水晶體

混濁

白內障

骨髓

造血障礙

發(fā)育不全

胚胎與胎兒

畸形

皮膚

紅斑癥

干性脫板

濕性脫板

皮膚壞死

甲狀腺

功能降低急性發(fā)炎

150

3,500-6,500

2,500-6,000500-2,000

5,000

500

1,500

100

3,000-5,000

3,000-5,000

20,000

50,000

2,500-30,000

小孩1,000-10,000

大于200,000以上

400

2,000

200以上

100以上

150以上

400以上

1,000以上

資料來源:ICRP41(1984),ICRP(60)1991)

1991-1998全國省級放射性疾病組成急性放射性疾病慢性放射性皮膚損傷慢性放射性白內障29%40.5%26.6%腫瘤病人放療過程事故性皮膚或內臟損傷3.9%急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病皮膚輻射的急性損傷性腺、眼晶體與其他器官照射的輻射效應1.2電離輻射確定性效應主要形式,包括:發(fā)育相關的急性輻射損傷(出生前胚胎期與出生后兒童期)電離輻射致癌與遺傳效應統(tǒng)稱隨機效應,隨機效應特點:發(fā)生概率與劑量大小有關;嚴重程度與劑量大小無關;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隨機性效應致遺傳病致癌作用確定性效應急性輻射病慢性輻射病其他輻射病,如兒童損傷1.3

電離輻射的隨機性效應

電離輻射遠后(遲發(fā))效應是指表現在受照本人(軀體效應)的,也可是在后代身上(遺傳效應)顯現的一種較遠期才發(fā)生的與電離輻射相關的身體疾患。由此遠后效應也可以包括部分確定性效應,但是這些確定性效應中不包括急、慢性輻射病等。因此遠后效應主要是隨機效應。電離輻射的人體效應部分確定性效應,白內障眼等急性效應遠后效應急性輻射病放療時急性損傷隨機效應輻射致遺傳改變輻射致癌1.4電離輻射的遠后效應

ICRP有關出版物將在受照后幾個星期內發(fā)生的效應定義為輻射早期效應,如急性放射病,急性皮膚損傷等;將在數月甚至數年后才發(fā)生的效應定義為輻射遲發(fā)效應,如慢性放射病,輻射致白血病、輻射致癌、放射性白內障、輻射致遺傳效應等。

遲發(fā)效應指一次中等或大劑量的電離輻射照射;或長期小劑量累積作用;或放射性核素一次大量或多次小量侵入機體,在半年以后(通常幾年或幾十年)才出現的變化;或急性損傷后未恢復而一直延續(xù)下來的效應。2.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的基本研究方法

有關輻射確定性效應的研究,沿用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臨床醫(yī)學等,探索的是電離輻射事件與生物學效應之間的因果聯系。有關輻射隨機性效應的研究,主要采用流行病學的調查分析方法,探索的是電離輻射劑量與生物學效應發(fā)生概率之間的數量關系。2.1電離輻射確定性效應的現代醫(yī)學研究方法輻射對人體健康效應之發(fā)展歷程自由基輻射對DNA的直接與間接傷害2.2電離輻射隨機性效應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

基因組不穩(wěn)定是導致電離輻射隨機性效應的物質基礎。隊列研究分析型流行病學調查前瞻性回顧性病例對照

流行病學研究疾病分布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借以探討病因,闡明流行規(guī)律,制訂預防、控制和消滅疾病的對策和措施的一門科學。

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是選擇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別作為病例組和對照組,調查各組人群過去暴露于某種或某些可疑危險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過比較各組之間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異,判斷暴露因素是否與研究的疾病有關聯及其關聯程度大小的一種觀察性研究方法。隊列研究(cohortstudy)是將一個范圍明確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不同分為不同亞組,追蹤未來各組人群的結局發(fā)生率,并比較其差異,從而判定暴露因素與結局發(fā)生率之間有無關聯及關聯程度大小的一種觀察性研究方法。

為評價人類輻射致癌危險水平經常使用絕對危險和相對危險兩個指標。絕對危險(absoluterisk)是照射組癌癥發(fā)生率與對照組(兩組)發(fā)生率之差,因此絕對危險又稱超額絕對危險(excessabsoluterisk,EAR);相對危險(relativerisk,RR)是兩組發(fā)生率之比。一般,相對危險額RR>1,因此RR又稱為相對危險增加或超額相對危險(ExcessRR,寫成ExRR或ERR)。

歸因危險(attributablerisk,AR)是絕對危險EAR與癌癥總數之比,說明全部癌癥患者中有輻射患者多少率(%)的癌癥病人直接起因于輻射。對明確受照且又明確患癌的個體,輻射病因概率(PC)由該受照群體的超額危險RR進行估算,PC=RR/(I十RR),此PC大小可用于職業(yè)性保護賠償的重要證據。輻射致癌因果幾率的推算超額危險度(PC)=RRRR+IRR照射可致危險度增加;I本底危險度與人群電離輻射隨機效應有關的其他概念標化死亡率SMR劑量-劑量率效應因子(DDRF)疾病發(fā)生率或死亡率95%置信區(qū)間(CI95%)預期死亡率(PDR)生活危險性因素(利益風險分析,BRA)肺癌相對危險室內氡濃度

肺癌發(fā)生的相對危險與室內氡濃度之間的劑量相關O/E=肺癌相對危險,

□=觀察5-34年,

○=觀察5-24年,垂直線=95%置信區(qū)間。實線=符合RR=1+0.00103(c-50)直線模型,虛線=符合8個室內研究綜合分柝所得的結果模式。3.放射生物學探討劑量效應關系的研究目的電離輻射的合理利用人體輻射的健康效應預防有益效應健康危害探索劑量效應追求揚長避短急性輻射病評價允許接觸限量的最低劑量標準確立最大降低輻射危害的保護原則制定與輻射相關的衛(wèi)生防護標準預測暴露人群輻射致癌的危險性第二節(jié)輻射致癌效應1.輻射致癌的人類資料2.電離輻射致癌的發(fā)生機理3.輻射致癌的劑量效應關系模型4.輻射致癌的人群流行病學資料1.輻射致癌的人類資料全身照射致癌核素內照射局部照射致癌日本原子彈爆炸馬紹爾群島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南拉烏爾事故。。。。。。醫(yī)源性照射廠礦工人、醫(yī)用放射性核素

癌癥(Cancer)是增生失控、并能侵入周圍組織或向遠隔部位轉移的惡性腫瘤。癌細胞生長的特點是增生失控和分化不足,并能把這種特征向后代細胞轉移。2.電離輻射致癌的發(fā)生機理多因素多階段的致癌學說體細胞突變的致癌學說免疫監(jiān)視功能降低的致癌學說目前普遍認為電離輻射是一種全致癌因子。

基因組不穩(wěn)定的致癌學說

電離輻射是一種誘變劑(mutation),誘變劑可以損傷體細胞遺傳物質DNA,導致當代細胞發(fā)生突變,使突變細胞具有能無限增殖、癌變組織內血管增生、組織細胞發(fā)生轉移浸潤等特征,引起癌瘤病變。始動階段促進階段發(fā)展階段

分別有線性型(L)、平方型(Q)或線性平方型(L-Q)。線性平方型(L一Q)模型為:

F(D)=a1D十a2D2

式中,F(D)為劑量=D時的癌癥發(fā)生率,al、a2值的大小因白血病或實體癌種類差異而有所不同。3.輻射致癌的劑量效應關系模型3.1劑量一效應相關模型和劑量外推式中,不同種類射線的效應F與劑量D之間的模型不一樣。原子彈爆炸的高劑量向低劑量外推適當?線性型有閾線性上凸模式線性向上翹模式F=a0+a1DF=a0+a1D+a2D2F=(a0+a1D+a2D2)exp(-b1D-b2D2)平方型模式F=a0+a1D2其他劑量一效應相關模型的函數表達式其他劑量一效應相關模型的圖形3.2人群遠后發(fā)生危險率的時間轉移模型絕對危險預測模型(相加模型)相對危險預測模型(相乘模型)一生中癌癥的超額數(觀察數-預期數)是恒定的一生中癌癥的歸因率(觀察數/預期數)是恒定的輻射致癌終生危險預測的相加模型(a)和相乘模型(b)(Xe為受照時年齡,l為最短潛伏期)從ICRP-60(l991)附件B中給出的原爆資料,預測中國核反應堆后處理暴露人群癌癥發(fā)生的危險性。結果表明:按急性照射為6%Sv-l,劑量-劑量率效應因子DDREF=2,所得的職業(yè)人群輻射暴露值為3.4%Sv-1。假如該值可供向核工業(yè)人群轉移,且按線性無閾假說進行預測,中國核反應堆后處理系統(tǒng)8412人(兩性)且接受了累積劑量平均40mSv后的終生癌癥增加將為10人。按癌癥顯現需40年計,每年只有0.25人,此結果提示中國類似年齡居民死亡率大約為0.5%,這樣的發(fā)生率幾乎不可能被檢出。癌癥發(fā)生危險率的人群轉移模型4.輻射致癌的人群流行病學資料4.1原子彈爆炸幸存者致癌效應4.2核工廠工作人員的輻射流行病學研究4.3核設施周圍公眾受照人群的癌癥危險4.4氡子體照射誘發(fā)肺癌的調查研究4.1原子彈爆炸幸存者致癌效應

Shimizu等(1988)報告對做過DS86劑量估算的75991人,在1950-1985年間死亡率進行分層分析,以原子彈爆炸時不在廣島、長崎的26517人為對照。下表是分析后得到含兩城市和兩性總人群全部受照年齡1950-1985年間各種癌癥的相對危險、絕對危險和歸因危險平均值。癌癥部位平均器官劑量(Gy)相對危險(RR)(Gy-1)絕對危險(EAR)(I0-4年-1Gy-1)歸因危險(AR)(%)白血病0.2426.21(4.83-8.12)58.6(48.4-69.5)實體癌0.2231.41(1.32-1.51)10.13(7.96-12.44)8.1(6.4-10.0)食管0.2281.58(1.13-2.24)0.45(0.I0-0.88)13.0(3.0-25.5)胃0.2281.27(1.14-1.43)2.42(1.26-3.72)5.7(3.0-8.7)結腸0.2231.85(1.39-2.45)0.81(0.40-1.30)16.3(8.0-26.2)肺0.2401.63(1.35-1.97)1.68(0.97-2.49)12.3(7.2-18.3)女性乳癌0.2402.19(1.56-3.09)1.20(0.61-1.91)22.1(11.3-35.0)卵巢0.2112.33(1.37-3.86)0.71(0.22-1.32)22.3(6.9-41.4)泌尿道0.23I2.27(1.53-3.37)0.68(0.31-1.12)21.5(9.8-35.7)多發(fā)性骨髓瘤0.2423.29(1.67-6.31)0.26(0.09-0.47)31.8(11.0-57.6)原爆人群各種癌癥相對、絕對和歸因危險表中所列分析是UNSCEAR(l988),BEIRⅤ(l990)和ICRP(l99l)提出的輻射致癌危險系數的主要基礎。4.2核工廠工作人員的輻射流行病學研究

核工廠工作人員是直接觀察人類低水平外照射致癌效應的基本人群,其致癌危險涉及對核能源的利弊分析與決策。中國美國美國美國英國元件擴散廠反應堆后處理廠HahfrodRockyflatsUNCAEA核設施核武器廠核元件廠核工業(yè)開始受照年196519661944195219561949隨訪截止年1985I9851974I979I9781979受照人員數31557167130755413261320382預期死亡(%)3.43.216.012.17.78.5人均累積劑量(mSv)5.064.447.541.35.022.46SMR全部死因0.860.720.800.630.830.76全部癌癥0.930.820.910.710.970.78中外各國核工廠工作人員(男性)核照射人群隊列調查資料比較研究

注:SMR(standardizedmortality)標化死亡比是隨防期間實際觀察到的死亡數O與合計預期死亡數E之比(O/E)4.3核設施周圍公眾受照人群的癌癥危險

1986年4月蘇聯切爾諾貝利石墨慢化沸水堆核事故,10天共排出放射性核素185EBq(1.85×1018Bq),占事故當時反應堆內核素總量的35%。當時污染區(qū)居民受到的照射主要來自攝入的131I,事故3個月后主要來自攝入的137Cs。1996年由IAEA、WH0和歐盟共同主辦的國際會議文集中,匯集報道了有關這些人群預計的長期輻射誘發(fā)癌癥死亡和非致命甲狀腺癌。結果表明,有3500例因輻射誘發(fā)了癌癥死亡,且主要發(fā)生在晚年;此外,預計還有200000例因其它原因導致癌癥死亡,因此,輻射直接使癌癥死亡率的增加僅略上升0.3%左右。切爾諾貝利事故對核設施周圍公眾受照人群癌癥發(fā)生的影響暴露人數其它原因導致的癌癥死亡輻射導致的癌癥死亡增加應急工作人員100018020(2.0)清理人員(全國范圍)650000900002000(0.3)1986年撤離居民11500017000400(0.3)嚴格控制區(qū)居民300000400001000(0.3)1986年嬰幼兒(0-4歲)1000000aba50例甲狀腺癌(可醫(yī)治)。b幾千例甲狀腺癌(可醫(yī)治)來源:0neDecadeafterChernobyl:SummarizingtheConsequencesoftheAccident(Proc.Conf.Viena,1996),IAEA,Viena,(1996)。4.4氡子體照射誘發(fā)肺癌的研究

礦工肺癌是核工業(yè)中唯一得到證實的慢性職業(yè)照射氡的一種惡性腫瘤。TomasekL匯總了1990年到2001年來自居室中氡致肺癌危險度的病例對照研究(見表)中外各國居室氡致肺癌危險度的病例對照研究年份病例RRa

(100Bq/m3)b95%CI1中國沈陽19903080.980.58-0.942芬蘭19912381.191.06-1.343美國新澤西州19924331.501.10-2.034斯德哥爾摩19922101.501.10-1.845美國密西西比19945381.080.95-1.236加拿大溫尼泊19947330.970.90-1.057瑞典199412811.111.01-1.288芬蘭1996,85171.110.94-1.311-8總的分析c199742631.091.01-1.099英國d19989821.080.97-1.2010捷克地區(qū)200120011.061.01-1.10a,RR=相對危險;b,氡濃度;c,LubinandBoyce,1997;d,Darbbyetal.1998;e,捷克中部波希米亞地區(qū)觀察第三節(jié)輻射致遺傳效應1.現有調查報告中遺傳性狀指標2.估算輻射遺傳疾患危險性的方法3.輻射致遺傳危險性的基本結論

電離輻射是一種誘變劑(mutation),誘變劑可以損傷生殖細胞遺傳物質DNA,導致突變,并向受照者后代傳遞,引起遺傳性異?;蜻z傳性疾病。

根據遺傳疾病致病基因的遺傳方式將其分為單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體病三種。

人類輻射遺傳效應最有價值的資料來自日本RERF對原爆幸存者的長期隨訪。經過數十年不懈努力,目前已經可以提供很多有意義的結果,并且開始成為計算人類倍加劑量和輻射遺傳危險系數的重要依據。1.現有調查報告中遺傳性狀指標常染色體顯性及X連鎖臨床嚴重臨床輕微

X連鎖常染色體隱性染色體病不平衡易位三體型先天畸形(生后出現)其它綜合病因異常心臟病癌癥其它常染色體顯性及X連鎖常染色體隱性染色體:數目異常結構異常其他綜合病因異常先天畸形(生后出現)其它(較晚出現)UNSCEAR和BEIR報告,細節(jié)見中下UNSCEAR和BEIR統(tǒng)計細節(jié)異常妊娠結局(UP0)F1死亡率F1癌亡率性染色體非整倍體蛋白質變異日本RERF報告,附專門解釋2.估算輻射遺傳疾患危險性的方法加倍劑量法,間接估算法。

加倍劑量是指使下一代群體遺傳性疾病發(fā)生率較自發(fā)性遺傳突變率增加1倍所需要額外的輻射劑量,因此倍加劑量數值越小,則遺傳危險風險越大。歷屆UNSCEAR和BEIR報告根據大量動物實驗結果給出低劑量率或低LET輻射的倍加劑量為1Sv。誘發(fā)概率法,直接估算法。

誘發(fā)概率是指誘發(fā)實驗動物發(fā)生顯性遺傳突變的概率,用于外推人群中產生遺傳突變的危險性,誘發(fā)概率越大則遺傳危險風險越大。這種外推法欠一定的科學合理性。3.輻射致遺傳危險性的基本結論Neel等(1991)根據Abrahamsen及Wolff(1976)小鼠特定位點突變結果,利用線性平方模型計算后,認為用于遺傳估計中的劑量-劑量率效應因子(DDREF)大約為2。由于原爆人群雙親合計性腺暴露劑量大于0.5Sv者占40%,其平方相的貢獻開始增長時的DDREF取2比較保守,而實際DDREF可能大于2。假如DDRFF僅取2,慢性照射后人類配子的倍加劑量將增加到3.38-4.46Sv,此結果實際是UNSCEAR(1988),BEIR(1990),ICRP(1991)所采估計的倍加劑量1Sv的4倍,因此人類輻射遺傳效應實際遠比既往估計值的危險還要低4倍。人群急性照射遺傳效應倍加劑量(Sv)及95%置信區(qū)間下界值觀察指標回歸系數(SE)本底發(fā)生率a本底貢獻b突變份額b/a倍加劑量(Sv)β(Sv)截矩α(%)(%)(%)95%CI下界1.異常妊娠結局(UP0)0.00364±0.002770.03856±0.005820.05020.0017-0.00273.4-5.40.018-0.0292.F1死亡率0.0076±0.001540.06346±0.001810.04580.0016-0.00263.5-5.70.68-1.103.F1癌亡率-0.00008土0.000280.00104±0.000330.00120.00002-0.000052.0-4.00.05-0.114.性染色體非整倍體0.00044±0.0O069O.00252±0.000430.00300.00301001.605.蛋白變異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3(0.000013)1002.27合計0.003750.00632

對于中度低劑量電離輻射,人類存在較低的遺傳損傷危險;急性、慢性照射及不同類型的輻射間是否存在潛在的遺傳效應差異,目前尚不清楚。第四節(jié)輻射的其他遠后效應二、宮內輻射損傷的出生缺陷三、兒童期輻射損傷的確定性效應四、皮膚輻射損傷五、性腺輻射損傷一、眼晶體輻射損傷放射性白內障進展示意圖

眼晶體是由晶體上皮細胞產生的晶體纖維所構成,晶體細胞不斷緩慢分裂遷移,持續(xù)終生。射線可以影響晶體上皮細胞正常分裂,受到損傷的晶體上皮細胞分解產物會沉積在晶體后極晶體囊下方,進而病變向其它部位擴展使晶體混濁,從而影響視力,產生白內障。一、眼晶體輻射損傷

眼晶體對輻射比較敏感,大劑量照射時數月內即可出現晶體混濁。誘發(fā)晶體混濁的閾劑量估計為0.5-2.0Gy(一次短時間照射)和5.0Gy(高度分割或連續(xù)照射的總劑量)。估計人類長期職業(yè)照射伴有視力障礙型白內障的低LET照射劑量大約需要8Gy。人類放射性白內障主要見于頭面部及眼部腫瘤放療并發(fā)癥加速器及核反應堆等事故性照射職業(yè)性與放射性從業(yè)工作者原子彈爆炸受害者1:出生前死亡;2:畸形;3:新生兒死亡二、宮內輻射損傷的出生缺陷危險

出生前照射又稱宮內照射,是指胚胎或胎兒在出生前(母體內)所受到的照射。出生前照射對胚胎或胎兒產生的效應稱為胚胎效應,包括以下三方面。1.胚胎致死效應

在精子植入前期,接受照射的主要危險是不著床、造成胚胎死亡。ICRP-27(1977)和ICRP-45(1985)給出人類危驗系數的估計值為0.8Sv-1。胚胎致死、胎兒畸形或智力損害2.胎兒畸形、發(fā)育異常或腦發(fā)育異常

妊娠笫9-60天是主要器官形成期,這時受到照射會很容易影響器官形成,進而導致畸型,也可能只影響胚胎和胎兒生長,不伴有畸形,特別是在妊娠后期受到照射時更是如此。

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異常,生前在子宮內就己經出現,也可能生后甚致生后若干年后才被發(fā)現?;慰梢允桥咛グl(fā)育過程中受到輻射引起的,也可以是親代受到照射后的遺傳性疾病,主要起因于照射時引起的染色體異常。3.嚴重智力遲鈍和智商下降

出生前照射引起的腦結構異??梢詫е聡乐刂橇t鈍和智商下降。嚴重智力遲鈍指不能進行簡單計算和簡單交談,生活不能自理。原爆出生前照射的1544人中有30例發(fā)生嚴重智力遲鈍,發(fā)生于受照妊娠年齡0~7,8~15,16~25和26周以上者分別各占

0.4%,4.9%,1.4%和0.9%。三、兒童期輻射的確定性效應

確定性效應的發(fā)生與受照者年齡有關。年幼者的組織正在旺盛成長,因此接受相同劑量照射后出現的確定性效應要比成年人更為嚴重,而且可以出現生長發(fā)育障礙、激素低下、器官功能不足、智力低下等后果。下表列出一些主要兒童性晚期確定性效應的閾劑量。器官 效應 劑量(Gy) 睪丸 生殖細胞耗竭 0.5 Leydig細胞功能障礙 10 卵巢 閉經 >0.5

不育 4 甲狀腺機能完全喪失 20

甲狀腺功能低下 >1 腦 認知功能變化 18

組織病理學變化 18(10)* 神經內分泌效應>18(>1)* 兒童晚期確定性效應的閾劑量器官效應 劑量(Gy)

乳腺 發(fā)育不全 2 眼 白內障 2 肺臟 纖維增生 8~11 肝臟 纖維增生 12 腎臟 肌酐廓清率降低12 骨骼 骨骼變化 10 心血管系統(tǒng) 心肌病 40 骨髓機能低下 缺乏資料

*括弧內為單次全身照射值。兒童晚期確定性效應的閾劑量(續(xù))一、輻射暴露劑量的定義,生物劑量計二、幾種有關劑量效應的基本理論線性有閾假說—遺傳線性無閾假說—癌癥低劑量興奮(有益)假說三、電離輻射劑量效應學說在衛(wèi)生防護中的應用第五節(jié)電離輻射劑量效應理論1.1輻射劑量的定義與測算一、輻射劑量定義,生物劑量計1.2日本原子彈爆炸模型的DS86系統(tǒng)與T65D系統(tǒng)之爭1.3生物劑量計原理簡介美國1965年建立的內華達原子彈爆炸試驗場,即T65D系統(tǒng)。染色體畸變率或微核率與劑量之間的線性關系進行外推的。新ICRP指南就當量劑量轉換中射線品質因數Q進行了更新。二、電離輻射劑量效應假說的基本內容低劑量有益線性無閾假說線性有閾假說流行病學調查遺傳損害輻射致癌

①從輻射致癌發(fā)生的分子機理看,只要有一個細胞接受輻射打擊就可使生物分子發(fā)生突變,即有誘發(fā)細胞發(fā)生癌癥突變的可能;②盡管目前研究結果沒有找到低劑量人群有發(fā)生癌變的證據,這也并不能證明現有實驗方法一定是最完全正確且可靠的。③為輻射安全緣故,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做了一個很保守又很重要的LNT假設:人體只要接受到輻射,不管劑量是多少,都有引發(fā)癌癥和不良遺傳的機率存在,即沒有低限劑量的閾值,而且致癌或不良遺傳的機率與接收劑量成正比(直線關系),劑量愈高,罹患癌癥的機率也愈大,這種情況稱為機率效應。2.1.線性無閾假設(LNT)2.2.線性有閾值假設(LTT)

①從日本核爆生存者長期調查顯示,接受低劑量(約250毫西弗以下)者實際並無任何臨床癥狀表現,白血病或其他實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