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CT基礎檢驗通則_第1頁
AMCT基礎檢驗通則_第2頁
AMCT基礎檢驗通則_第3頁
AMCT基礎檢驗通則_第4頁
AMCT基礎檢驗通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病患姿勢的擺置

1、將電動治療床直立。

2、請病患部在治療床的腳踏板上。

3、請病患面向治療床,并將臉部置放于治療床的凹槽中,雙手掌心放于兩側治療床上。

4、須告訴病患不論在將降下治療床之前、或正在降下治療床時,降下治療床時,請

病患降下治療應酬時均不要移動身體,且必須平位置(horizontalposition).

5、當治療床下降時,將手放在病患背部,此舉可幫助神經緊張的可減少因治療床

改變高度所引起的不舒適的感覺,另一方面可防止病患在治療床下降時移動身體,治療床

必須下降至水平位置。

6、當治療床降至水平位置時,請病患放松,并在完成長短腳動身體,病患的雙腳應

能伸出治療床的底部,并有足夠的空間腳部能自由移動。

目視檢查-觀察病人兩腳長度的差異。

病人就俯臥位置后,醫(yī)師站在治療床下側(病人兩腳下側)醫(yī)師身體正面與病人腳掌平行,

以利取得良好視線。為確保精準的判定結果。應遵循下列步驟,逐一進行。

1、在未碰擊病人之前,檢視病人兩腳的特定點(注:如兩腳踝或兩腳根)以找出兩腳托

度差異。

2、找出兩腳是否有不對稱翻轉。

3、檢查病人兩腳是否地度內八(toe-out),或外八(toe-in).

4、兩手攀形成杯狀,置于病人兩側腳踝,將兩腳跟并排,并且將平的正確角度。

第一位置(positional)步驟一判定PD腳。

所有AMCT調試都從這個第一位置開始,病人(

置于治療床上,兩膝自然伸展,腳踝、腳掌均處在自然及不受外力的)

以下步驟可以協(xié)助我們找到真正的PD腳,建立AMCT的分析

1、兩手拇指分別置于鞋跟正下方,食指置于兩側腳踝后方,中指置于兩側腳踝前方(如圖

4-5)

2、輕輕地以拇指排除病人兩腳內翻或外翻現(xiàn)象,,使兩腳根及腳底保持平行。

3、以拇指輕輕地將兩腳往上(dorsiflex)推,直到感到有阻力為止。

4、讓病人腳趾自然外展(或外旋轉)約10到20度。

5、輕輕地以拇指將病人兩腳往上推,力道須經過病人雙腳從軸。

6、此時即可將短腳者判定為PD腳。

第二位置步驟(position#2)-判定半脫部位

第一位置的目的在于決定病人是否有半脫位現(xiàn)象,而第二部份位置則更精確地提供我們有

關病人半脫位的部位與方向等資料,進而找出真正的患側所在。

簡而言之,第二位置是將病人雙腳向后彎曲以測試腳長,而其角度則不宜超過90度。

第二位置腳的測試法:

1、站在治療床下側,以能輕松接觸病人雙腳為主。

2、雙手在指分別置于人腳背,位于蝙骨與趾骨之關節(jié)處。(metatarsar-phalangial

junctions).

3、將腳上抬之前,以中指為支撐點,將腳彎曲到感覺部的昆繃為止。

4、一條以病人身體中心為主的參考線。

5、將腳上抬,上述手指擺置方式的目的在于使病人雙腳外開的程度和第一位置相同。同時

將手肘向身體靠近,并依第4步之參考線保持雙腳避中,平行,記住,要維持與第一位置

時雙腳外開的程度。

6、拇指弓L使病人兩腳掌自然外張,以緩解腿及肢踝的緊張,盡量保持與立姿相同的

外張程度。

7、將雙腳上抬,直到兩膝彎曲,但不超過90度或直到我們能明確分辨PD腳的長度變化為

止。

8、以兩腳跟接的邊沿為參考點,目測兩鞋跟間的差異,找出PD腳的長度變化。

狀況一(PossibilityOne):

當病人雙腳被抬到第二位置后,PD腳變長,列為狀況一。所謂PD腳變長是指相對于比第

一位置時更長而言。當狀況一出現(xiàn)時,即可進行膝蓋及腳掌調試與試正。

狀況二(PossibilityTwo)

當病人雙腳被抬到第二位置后,PD腳變短,列為狀況二,所謂PD腳變短是指相對于比第

一位置時更短而言。當狀況二出現(xiàn)時,即可進行第四腰椎的調試與敵正。

狀況三(PossibilityThre):

狀況三在最初腳長分析時很少發(fā)生,即使是沒有癥狀的病人通常也會有明顯的PD腳,而且

每次求診這支腳會一直被定義為PD腳。如果在最初的腳的長度分析中,病人在第一位置時

沒有短腳出現(xiàn),而且在第二位置時腳也沒有變長或變短的現(xiàn)象,但病人卻感覺沒有骨盆或

脊椎異常的問題時,則我們可以進行移骨(pubiebone)異位的分離測試與矯正。

測試的種類

在進行AMCT療法時,曾運用三種測試及一項定律,且大部份則和腳的長度分析有關,前各

分別為分離測試(isolationtest)、應力測試(strisstest)與壓力測試,以及長短定律

(sltortTongrule).

分離測試(IsolationTest)

病患依醫(yī)師指示而做的特定動作,每一動作均有助于讓醫(yī)師找出脊椎及四肢關節(jié)的半脫位

而進行評估。

應力測試(StressTest)

醫(yī)師在病患脊椎,關節(jié)或身體組織半脫位的方向輕輕施以推擠或牽引的力量而使半脫位狀

況更加明顯。

壓力測試(PressureTest)

相對于逆壓測試,醫(yī)師在病患脊椎,關節(jié)或身體組織半脫位的反方向,亦即矯治方向輕輕

施以推擠或牽引的力量而使脫位狀況有所改善。

長短定律(Short-LongRule)

長短定律是用以決定患側的通則,當病人處于第一位置時,我們以各種分離測試來檢查相

對應沁人肺腑椎或關節(jié)產狀況,當PD腳變短時,就表示該對應的脊椎或關節(jié)有半脫位現(xiàn)

象。接著將病人雙腳抬到第二位置。第二位置用來決定脫位患側所在。在第二位置時,如

果病人PD腳變長,表示患側與PD腳同側:反之,如果PD腳變短,則表示患側在PD腳的

對側,當然,如果能再以壓力測試來確定患測所在更好。

壓力測試(PressureTest)

相對于逆境測試,醫(yī)師在病患脊椎,關節(jié)或身體組織半脫位的反方向,亦即醫(yī)治方向施

以推擠或親引的力量而使脫位狀況有所改善。

最短定律(Shirt-LongRule)

長短定律是用同決定患側的通則,當然關于第一位置時,我們以各種分來檢查相對應脊

椎或關節(jié)的狀況,當PD腳變短時就表示該對應的脊椎或關節(jié)有半脫位現(xiàn)象。接著將病人雙

腳抬到第二位置。第二位置用來決定脫位,在第二位置時,如果病人PD腳變長,表

示患側與PD腳同側,反之,如果PD腳變短,則表示患側在PD腳的反側。當然如果能再以

壓力測試來確定患邊所在更好。

基礎檢視通貝!)(BasicSeanProtocol)

狀況一(PossibilityOne)

下肢部位:膝部與足部

(請參閱AMCT教科書第六章)

當我們檢查病人的膝、足部時,一定要從PD腳的膝部內側開始。膝部內側(MedialKnee)

壓力測試一檢查病人膝部內側是否脫位進,應自膝部內側的韌帶處輕輕加壓,其施力方向

為向外,向下,而且力道必須能穿透膝關節(jié)。如果病人在第一位置時的雙腳長度變得比較

等長時,即可矯治該腳的距骨(talus)及膝部內側(如圖6T)

矯治方法-上述壓力測試結果為陽性時,信據(jù)AMCT矯治通側應對病人患側進行矯治。此時

距骨應是向前、向下、向內脫位:矯治時接觸點在距骨下方內治,亦即內腳踝的前下方、

施力方向(lineofdrive,L0D)為向后,向上、向夕卜。

膝關節(jié)通常是向內、向上半脫位,先按壓膝關節(jié)內側韌帶,為了能將器突置于正確地

方,我們在診時可以將病人的膝關節(jié)做前伸及后彎的動作以便找也脛骨在膝關節(jié)內側突

出的部位。矯治時接觸點在接近脛骨高丘(libialplateau)的上方。施力方向為向外,

向下直妝打向膝關節(jié)。

如果在PD腳進行膝產內側的壓力測試后,病人雙腳未變成等長或長短差異未見改善:或者

在PD腳進行距骨與膝部內側矯治后,病人雙腳仍未變成等長或長敵差異未見改善,即于

PD腳對側膝部內側進行壓力測試。測試后如果病人在第一們置時雙腳成等長或長短差有所

改善。即可對此腳的距骨及膝部內側進行矯治,步驟同前。

膝部外側(LateralKnees)

假如:膝部內側經順壓測試及矯治后,病人雙腳長度如果仍然未變等長或長短未見改善,

應即進行膝部外側的診治。

壓力測試一自膝部外側韌帶處輕輕施壓,不要接觸到腓骨(fibula)。施力方向為向內,向

下,力道要能穿透膝關節(jié),經此壓力測試后,如果病人于第一位置時,雙腳變等長或長短

差異有所改善,即可對股骨及膝部外側進行矯治。

矯治方法-壓力測試判定膝部外側有問題后,依據(jù)AMCT矯治通則,應對該股骨及膝部外

側進行矯治在所有腳骨中,股骨最常脫位,而且通常會向前,向下,向外半脫位,矯治接

觸點為股骨下方外側,亦即股骨與第五腳掌曾骨的接合處的后方。施力方向為向后,向上,

向內。膝關節(jié)也可能會幾外,向上半脫位,先用按壓膝關節(jié)外側韌帶,為了能將儀器尖端

置于正確地方,我們在觸診時可以將丙人的膝關節(jié)做前伸及后彎的動作,以使找出在膝關

節(jié)外側上方突出部位的脛骨高丘。施力方向為向內,向下,直接打向膝關節(jié)。

如查在PD腳進行膝部外側的壓力調試后,病人雙腳仍未成等長或長短差異未見改善。或者

在PD腳對側膝部外側進行壓力測試。調試后旭果病人在第一位置時雙腳變成等長或長短差

異有所改善,即可對此腳的股骨及膝部外側進行矯治,步驟測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骨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叁閱AMCI教科書第九章)

早間、膝部經過上述敵治之后如果病人雙腳仍未變等長,即應進行第一階段骨盆壓力測試。

腸骨向前、向上半脫位(Anterior-SuperiorIlium)

壓力測試一向下,向內按壓PD腳對側的腸骨育(theIliaccrest)腸骨育的施力平面與

腸道關節(jié)面平行。隨后檢查病人雙腳在第一位置時是否變?yōu)榈乳L或長短差異變小,或是,

則表示此側腸骨為AS,應施予矯治。

矯治方法:矯治AS腸骨須以Activator打三槍,位置分別為:

1、第一關椎結節(jié)向外半英時處的蔗椎基部后方,旋力方向:向前,向下。

2、PSIS上方約一英進處的腸骨育。施力方向:向下,向內。

3、坐骨結節(jié)上方。施力立向:向前,向下。

完成AS腸骨矯治之后或做完壓力測試之后,如果病人雙腳長短差異沒有改善則須考慮進行

PD側的PI腸骨矯治。一般而言。PI腸骨的發(fā)生率較高。

腸骨向后,向下半脫位(Posterior-InferiorIlium)

壓力測試,以拇指向后,向上,向外按壓PD側的蔗椎結節(jié)韌帶。施力平面與腸蔗關節(jié)面平

行。隨即檢視病人在第一、第二位置時的腳長變化(注:AS時只檢視第一位置的變化)。

矯治方法-矯治PI腸骨須以Activator打三槍,們置分別為:

1、PD側坐骨脊(spineoftheischium,靠近坐骨結節(jié)內側)。施力方向:向后,向上,

向外。

2、隨即矯治蔗椎,施力點為坐骨孔內蔗椎旨節(jié)韌帶下方,施力方向:向后、向上、向外。

3、腓骨凹擠側背處(靠近腸蔗關節(jié)的外側)。施力方向:向前,向上。

通常在做完足、膝部及AS及PI腸骨矯治之后,病人在第一及第二位置時的雙腳應己等長

(至長會十分接近等長)。最后,就骨盆的矯治而言。還需考慮一個問題,心骨聯(lián)合的半脫

位。

心骨聯(lián)合(SymphysisPubis)

分離調試-請病人將兩腳膝夾緊,觀察PD腳在第一位置時是否變短,若是,將雙腳抬至第

二位置,在栓視雙腳長度變化,叵PD腳變長,表示PD側的心骨向上脫位,若變短,表示

心骨在PD腳對側向下脫位。

心骨向上脫位的矯治方式-請病人仰臥,施力點在心骨上緣(靠近心骨結節(jié)上沿)施力方向:

向下。

心骨向下脫位的矯治方式-請病人仰臥,施力點在心骨弓下緣(靠近心骨聯(lián)合外側,)

施力方向:向上。

附注:完成上述各種矯治之后,病人雙腳在第一及第二位臨時的長短差應可獲得明顯的改

善。接著我們要進行舂椎矯正。

_____________腰椎__________________

(請參閱AMCT教本第九章)

測試并矯治骨盆之后,依據(jù)AMCT基本檢視通則應該進行腰椎的診斷。AMCT基礎檢視通則

只對L5,L4,L2進行測試,其他腰椎則視狀況再分別予以矯治。

第五腰椎(L5)

分離測試-請病人將PD側的手置于下背部(圖12-2),注:病人此種分離測試時,脊椎

應有扭轉的感覺。)

矯治方法-依據(jù)長短定律決定患側所在,接觸點為乳頭突(11^111111”1卬process)。施力方

向:向前、向上,施力點通過椎關節(jié)的平面線。(圖12-3)

第四腰椎(L4)

分離測試-請病人將PD腳對側的手置于下背(圖12-4)

矯治方法-依據(jù)長短定律決定患側所在,接觸點為乳頭突,施力方向:向前,向上,施力點

通過椎關節(jié)的平面鏡。(圖12-5)

第二腰椎(L2)

分離測試-請病人將雙置于下背部。

矯治方法-依據(jù)長短定律決定患側所在,接觸點為乳頭突,施力方向,向前、向上,施力點

通過椎關節(jié)的平面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胸椎及肋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閱AMCT教科書第十四章)

腰椎矯治之后,依據(jù)AMCT基礎檢視通則應該診斷下胸椎的T12,T8以及上胸椎的T6,T4,

T1;其他胸椎則視狀況再分別予以矯治。

下胸椎及肋骨

第十二胸椎(T12)

分離測試-請病人將PD側的手上舉,置于頭部上方的治療臺(圖14T)

矯治方示-依據(jù)長短定律決定患側所在,接觸點為橫突,施力方向:向前,向上,稍向內

60度角,施力點通過椎關節(jié)的平面鏡。

在矯治第十到第二胸椎時,我們通常會連帶矯治相對應的肋骨,但在處理第十二及第十一

肋骨時,我們要依據(jù)病人的所描述的癥狀予以測試。也許是因為第十二及第十一肋骨。

其癥狀的產生可能和第十二及第十一胸榴的脫位無關。因此常病人的疼痛是自肋椎間向外

側擴散??赡芫褪沁@兩根肋骨脫位的結果。

第十二肋骨(R12)

分離測試-請病人將PD側的手上舉,置于頭部上方的治療臺(與第十二胸椎的分離測試相

同,如圖14T)深吸一口氣后人作短聲息。此一動作肋,椎連接處,受到壓力。錢

后學病人觀察病人在第一位置時PD腳是否變短,菲是,則依長短定律。決定患側。

矯治方法-接觸點為橫突外側約半英時處,施力方向:向外、向下度。有進第十二肋骨

會向下,向內脫位,此時施力方向緣向內,向上。

第八胸椎(T8)

分離測-請病人將雙手上舉,置于頭部上方的治療臺(圖14-4)。

矯治方法-依據(jù)長短定律決定患側所在,接觸點為橫突,施力方向:向前,向上,稍向內,

施力點通過椎關節(jié)的平面線。

第八肋骨(R8)

第八胸椎矯治后,即做對側肋骨的矯治。

矯治方法-接觸點為橫突外側約半英時處,施力方向:向外,向上四十五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胸椎及肋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胸椎(T6)

分離測試-請病人將臉朝向PD側后保持此-姿勢。

矯治方法-依據(jù)長短定律決定患側甩在,接觸點為橫突,施力方向:向前,向上,稍向內,

施力點通過椎關節(jié)的平面線。

第六肋骨(R6)

第六胸椎矯治后,即做對側肋骨的矯治。

矯治方法-接觸點為橫突外側約半英時睡,施力方向:向外、向下三十度。

第四胸椎(T4)

分離測試-此時病人臉仍朝向PD側,并請病人將PD側的肩膀向后(頭向天花板的方向)離

開治療臺,然后放原位。

矯治方法-依據(jù)長短定律決定患側所在,接觸點為橫突。施力方向:向前,向上,稍向內。

施力點通過椎關節(jié)的平面線。

第四肋骨(R4)

第四胸椎矯治后,即做對側肋骨的矯治。

矯治方示-接觸點為橫突外側約半英時處,施力方向:向外,向下二十度。

第一胸椎(T1)

分離測試-病人臉仍朝向PD側,并靖病人雙肩向頭部方向運動次后放松(圖14-3)。

矯治方法-依據(jù)長短定定律決定患側所在,接觸點為橫突,施力方向,向前,稍向內,施力

點通過椎關節(jié)的平面線(圖14-14)。

第一肋骨(FirstRib,RD

他離測試-矯治完第一胸椎后,我們接著測試第一肋骨,請病人臉仍朝向PD側并將雙肩向

上(頭部方向),向后、向下(腳方向)做一半圓形動作(圖14-15),依據(jù)長短定律決定

患側所在。

有時病人兩邊肋骨都會有脫位現(xiàn)象。因此,矯治守一邊后再做二次相同的分離測試,觀察

是否須要矯治另一邊的肋骨。

矯治方法-接觸點為橫突外側約半英時處。施力方向:向外,向下(圖14-16);某些病人

的第一肋骨可能比較接近水平、此時施力方向可能須頭部為向前、向下。

4、接觸手背腕骨靠近手掌邊。施力方向為向前。對大部分病人而言,須要打兩槍,對手掌

較大的病人則可打三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勁椎與枕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閱AMCT教科書第十二章)

測試并矯治胸椎與肩胛骨之后,依據(jù)AMCT基礎檢視通則應接著診斷勁椎及枕骨,在基礎檢

視通則中,我們通常只做以下部位的測試與矯治。

第七勁椎(C7)

第五勁椎(C5)

第二勁椎(AxisC2)

第一勁椎(Atlas,C1)

后枕骨

第七頸椎(SeventhCervicalVertebra,C7)

分離測試-做上胸椎及肩胛骨分離測試,病人的臉是朝向PD側,現(xiàn)在請病人將轉回面朝下

的自然姿勢。

矯漢方法=接觸點為椎莖=析連連處,譯注:應即為關節(jié)突處

施力方向:向前、向上、稍向內,施力點通過椎關節(jié)的平面線。

第五頸椎(FifthCervicalVertebra,C5)

分離測試-完成第七頸椎測試多后,病人的臉部應是自然朝下的姿勢,現(xiàn)在請病人將頭輕輕

后仰(圖20-3),然后擺回原來臉朝下的自然姿勢(圖20-3)

矯治方示-接觸點為椎莖-板連接處(I譯注:應即為關節(jié)突處)。旅力方向:向前,向上,

稍向內,施力點通過椎關節(jié)的平面線(圖20-4)

第一、二頸椎(Axis-AtlasVertebrae,C2-C1)

分離測試-第五頸椎測試后,病人的臉部應處于自然朝下狀態(tài)?,F(xiàn)在請病人將往胸部縮一巴

(圖20-5)。如果病人在第一位置時,PD腳變短,則將雙腳抬至第二位置,觀察PD腳的

長度變化,如果變長,表示第一頸椎向PD側脫位:如果變短,表示第二頸椎向PD對側脫

位。

矯治方計(第二頸椎)-接觸點為PD對側,椎弓與椎弓根的連接處(譯注:應即為關節(jié)突

處),施力方向:向前、向上、稍向內,施力點通過椎關節(jié)的平面線(圖20-6)。

矯治方法(第一頸椎)-接觸點為橫突最外側,施力方向:直線向內(圖20-7)。

后枕骨(PosteriorOcciput)

分離測試-測完第一、二頸椎后,病人應處于臉部朝下的自然狀態(tài),現(xiàn)在請病人將臉部向治

療面直下推壓(圖20-8)這個動作會使后枕骨產生應力作用。

矯治方法-接觸點為下項線的枕骨后側,施力方向:身前,矯治后再重覆分離測試,觀察另

一側的枕頭是否需要矯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狀況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閱AMCT教課書第十二章)

病人在治療臺上就俯臥位置后,我們將病人雙腳抬至第二位置,如果PD腳變短則屬狀況二,

依據(jù)AMCT基礎檢視通則,我們可以跳過足膝部與骨盆的處理,直接做第四腰椎的測試、矯

治。然后依上述各項步驟,循序由下往上檢視各部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狀況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閱AMCT教課書第四章)

狀況三在最初腳長分析時很少發(fā)生,即使是沒有癥狀的病人通常出會有明顯的PD腳,而且

每次求診這雙腳會一直被定義為PD腳。如果在最初的腳長分析中,病人在第一位置時沒有

短腳出現(xiàn),而且在第二位置時腳也沒有變長或主變短的現(xiàn)象,但病人卻有因骨盆或脊椎異

常而引起的癥狀,則我們可以時行心骨異位的分離測試與矯正。(第16頁完)

AMCT基礎檢驗通則

(參閱AMCT教科書第四章)

ActivatorMethodChiroractieTechmique(AMCT)最主要的特色之一析求畛者兩腳

長度的變化,在尚未對病人治療之前,須先仔細而正確的判定其腳長度的變化之后,才可

以決定是否給予求膾者進行AMCT的治療,分析求診者兩腳長度的變化已成為AMCT通用的

臨床規(guī)則。當患者因各種不同的癥狀膾時,臨床醫(yī)師均可確實依循此一通則找出半脫位

(sublation)(pressure)測試,透過這些測試,我們分析其兩腳長度變化,出較短

的一,對AMCT而言,此一步極為重要,因為上述三種測試的目的幾乎都是在觀察較短一

腳的反應的變化,習慣上,我們將軟圖解短的一腳(以下略為短)定義為骨盆變化(peivis

defioinm,簡稱為PD腳),本書中所有的討論及指導都將沿用此一定義,有時,我們也將較

短的稱為反應(rinctiveleg),因為在做不同的測試時,這支腳會有變長或變短的反應,

對同一個進行測量PD定后,將來復診就用這腳為反應腳,而且,如果在最初診斷時,

就能正確地制定PD腳,那么通常在繼續(xù)的治療中就在沿用這支腳為PD腳,不過,常病患

因受嚴重外傷、重大疾病、身體結構或神經系統(tǒng)受損時可能會改變兩腳長度。

就因為PD腳在AMCT的療法上具有相當關鍵的地位,因此我們還須有一款精確嘏肯定

的方法來判定PD腳,PD腳是在病患一開始俯臥於治療床(adjusungable)時,由醫(yī)師以

目視方式測得,由此可知,正確地將病患診治療床,以后仔細進行最初兩腳長度分板是極

為重要,因為判定結果將決定AMCT療效成敗。

原始兩腳(initialeg)長度的判定

原始肢長的分析應依以下四個步驟來進行

■病患姿勢的擺置-----避免病人姿勢不良而變形。

■目視檢查一一觀察病人兩腳長度的變異。

■第一位置(positiln#l)步驟一判定PD腳。

■第二位置(positiln#2)步驟一判定半脫位部。

從第二頁起

東西方醫(yī)學文化結合之精品(代序)

香港國際中醫(yī)藥研究學院院長伍卓林博士

醫(yī)林浩瀚,學海無邊,謝慶良教授在浩瀚的東西方醫(yī)學文化中,深入鉆研脊椎神經疾患之

復康治療,將西方醫(yī)學之神經愛說與東方醫(yī)學之辨證論治理論,結合起來,取其所長,融

會貫通,把自己臨床應用之心昨,寫成[臨床脊椎神經病矯正學],于蕓蕓眾生中,脫穎而

出,自樹一格,成就驕人,實為后學者之典范。

麻、痹、酸楚、疼痛、肌無力、甚致肌肉萎縮等疾患,甚為常見,治療此等疾患,似易而

非易也。謝教授著[臨床脊椎神經矯正學],為治療該等疾患,提供了理論依倨及技術指導、

治療方法等。是一本在理論指導下,關于臨床治療的一本好書,是東西方醫(yī)學文化結合起

來之精品。

醫(yī)道無窮,幸者為師,謝慶良教授以其專著,為我們開創(chuàng)了東西方醫(yī)學文化交流的先河,

對人類醫(yī)學的發(fā)展,作出貢獻,可喜可賀。

伍卓林

一九九五年九月十八日寫于香港

自序

目前傳統(tǒng)醫(yī)學對各種疾病所發(fā)表的病理學,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如老

人癡呆癥、柏金森氏癥、僵直性脊椎炎、暈眩癥、梅尼爾氏癥、非心肺性胸悶痛及最常見

的高血壓、中風、氣喘、子宮、卵巢腫瘤、免疫性疾病......等等,在治療上大都效果不

彰。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乃在于對脊椎神經學缺乏深層的認識所致。

人類身體由許多器官、系統(tǒng)構成。這些系統(tǒng)包括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骨骼系統(tǒng)、

肌肉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和排泄系統(tǒng)。其中又以神經系統(tǒng)為最重要,

并且管制其他各系統(tǒng)。

人類的結構既然是如此的復雜,各部份都有其特殊機能和活動,因此各器官系統(tǒng)之間

要如何相互呼應合作,使人體能適應外界的生活環(huán)境,都是依賴神經系統(tǒng),尤其是大腦的

功能。所以神經系統(tǒng)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脊椎神經即是神經系統(tǒng)的一部分,也是神經系

統(tǒng)中最容易出現(xiàn)病變,又是為目前醫(yī)學界忽略的一部份。

神經系統(tǒng)分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周圍神經系統(tǒng)。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由腦和脊椎構成。周圍神經

系統(tǒng)由十二對腦神經和三十一對脊椎神經構成。不論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或是周圍神經系統(tǒng)都

具有支配身體體表和運動系(如四肢)的軀體神經,和具有支配身體各相對應內臟器官的

自律神經(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構成)。

所有周圍神經系統(tǒng)和大部份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除腦外),都由脊椎中間管道通過,在從

椎間孔伸出而分布于身體各個部位,并傳達腦的命令,同時將末稍部位的變化快速地傳達

到腦部。因此脊椎與脊椎神經及疾病的關系,更顯得密切重要。

本書是將個人多年來對脊椎神經矯正術之心得做-較完整的整理,并以脊椎因異位、傾

斜、旋轉或脊椎關節(jié)及軟組織等原因,而使脊椎神經遭受損害后,造成脊椎、血管及內臟

神經損害所引起的病癥,做一系列介紹。并從脊椎神經的理論基礎做為疾病診斷及治療的

根劇。希望為目前臨床不少疑難病癥,藉脊椎神經學的理論基礎及矯正技術,開避了一條

新的診治途徑,更希望能拋磚引玉的喚起現(xiàn)代醫(yī)學界能重視脊椎神經對各種疾病的關系。

謝慶良

寫于臺灣、臺北、1997/04/29

目錄

一、脊椎矯正學

二、半脫位(SUBLUXATION)

三、影響脊椎的三要素

四、脊椎生理弧度(Lordosis)

五、脊椎定位

六、腰椎矯正技術講解

七、美國網(wǎng)式X光判讀

八、骨盆定位

九、骨盆X光判讀

十、腰椎X光判讀

十一、藤椎基礎角度(SBA)

十二、測驗

十三、腰椎矯正的杠桿姿勢

十四、腰椎常見疾病

十五、胸椎矯正技術講解

十六、胸椎常見疾病

十七、勁推矯正技術講解

十八、環(huán)椎角度(Atlasangle)

十九、勁椎常見疾病

二十、脊椎神經測試

二十一、四肢關節(jié)推拿矯正技術

二十二、脊椎和各疾病的臨床關系

二十三、美國對各種疾病脊椎矯正治療效果評估表

二十四、脊椎矯正治療自我評估表

二十五、美式脊椎矯正技術

二十六、資料表(1)

二十七、美國背部健良測試計分法(NBFT)

二十八、亞健康者的調理

二十九、減肥

三十、宋美齡的養(yǎng)生秘決

三H—、人體工學枕

資料表(2)

一、脊椎矯正學

(一)何謂脊椎矯正學:

脊椎矯正學,原文為Chiropractic,此字為“Chiro”及“Practic”兩字所合并,其

原來說明書義,“Chiro”應譯為“手”,“Practic”應譯為“技術”之意。亦即以社

經、解剖及生物力學為理論基礎,利用杠桿力學的方法,在無痛、自然而巧妙手法之

下,將受壓迫的脊椎社經矯正歸位,訊帶恢復相對應的軀體及內臟器之血液迂圈,并

得以消除證狀之意。

亦可將之定義為:利用矯正脊椎手法,促使移位之脊椎復位,進而促進神經疏通及而

液迂圈,并以疾病消除為最終目的。亦可謂【矯正脊椎、神經疏通、疾病消除】等十

十個字為其定義之。

(二)脊椎矯正學的來源:

(HoldInOne)理論,認為人體脊椎的問題點,首重上部勁椎(C1~C3),只要矯

正上部勁椎,其他椎骨的問題,皆可輕易解決。

2、目前美國已有十七所政府合法立案的五年制脊椎矯正學院(Chiropractic

College),修學十學期,共修268學分,其課程包括:前兩年之基礎醫(yī)學課程一解剖

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組織學、胚胎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病理學、遺傳學及營

養(yǎng)不等。后兩年之醫(yī)床醫(yī)學一骨科學、皮胃科學、婦產科學、小兒科學、老人醫(yī)學、

神經學、X光放射學、精神科學、臨床檢驗學、藥理學、公共衛(wèi)生學、脊椎生物力學、

動力學、脊椎矯正、物理治、復健醫(yī)學等。最后至少須有一年以上之醫(yī)院實習,才可

完成脊椎矯正醫(yī)學士學位。目前在美國共有五萬多位整脊醫(yī)師(Dr.ofChiropractic,

簡稱D.C.).臺灣目前由於尚未成立學院,因此國內之脊椎矯正醫(yī)師仍屬少數(shù)。

3、在美國第一位接受脊椎矯正病人,是在1895年9月18日所居住的萊昂大大廈清

潔工人一

(三)原理:

目前在疾病病因學的研究上,均認為疾病是由外來因素影響所致,忽略了人體內

部因素。因而在治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外來因素的治療,而忽略內在因素的治療,形

成只治標不治本的現(xiàn)象。殊不知內在因素影響外在因素才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人體的內在因素就是自愈力o人體自愈能力由腦部發(fā)起沿著脊椎神經貫穿全身內

臟及全軀體,形成一完好的保護網(wǎng)。所以常脊椎神經受損,該管制之部位就會失去保

護能力,因而衍生疾病,這才是整個致病的主因。脊椎矯正術就是恢復這種能和的唯

一、快速、安全而有效的療法。

1、醫(yī)學理論:屬於西醫(yī)的理論基礎,而以神經、解剖及生理學為生。

2、技術理論:屬于中醫(yī)骨傷科的理論基礎,而以生物力學或杠桿力學為主。

3、脊椎矯正的技術理論又分:

(1)腰椎矯正原理:利用間接杠桿的矯正理論。

(2)勁椎矯正原理:利用直接杠桿的矯正理論。

(3)胸椎矯正原理:利用直接杠桿的矯正理論。

(四)脊椎矯正的原則:

1、廣義:建立(治療)與維持(保?。┤梭w正常的生理結構。

2、狹義:使不正常的關節(jié)回復正常位置,為脊椎矯正之主要原則。

(五)脊椎矯正的觀念:

1、切勿當做一關節(jié)移位處理,應有上下關節(jié)均需合并處理的觀念。如L3有問題時,應考

慮L2+L3或L3+L4是否同時有問題。

2、脊椎關節(jié),肌肉、刃帶、肌腱、椎間盤及脊椎骨均屬整套系統(tǒng),不可只考慮脊椎關節(jié),

而忽略其他因素,年齡及老化亦與上述因素有關。

3、高活動度的關節(jié)如四肢關節(jié),如果純屬軟組織問題,應嚴禁矯正,并令其休息。

4、若有緊繃或彎縮的肌肉存在時,應先做軟組織處理,再矯正。軟組織處理方式有很多種,

如熱敷、電療及徒手操作,其中以徒手操作效果最好。軟組織處理時,所用力量,必須漸

進、勻稱,不可用力過猛,傷及肌肉組織。

5、若使用重力施術時,如胸椎矯正,盡量利用患者本身的體重,以最小的出力,達到最大

的效果,并注意力道、施力時機須恰到好處。

6、為使初診患者免于緊張,施術者必須以舉止優(yōu)雅、態(tài)度溫和及言詞中肯,使患者在輕松

并深具信心的氣氛下,完全放松自己以配合矯正。

(六)脊椎移位或傷害的原因:

1、本身體重與地心引力的雙重影響。

2、運動不當或運動傷害影響。

3、外力傷害,如車禍、摔傷害。

4、長期姿勢不正影響,故切記單一姿勢不可過久。

上述為大部分引起脊椎移位或傷害的原因,輕則致使四肢酸痛腫脹,活動不便,重則

致使全身癱瘓,需人扶持。因此,早期治療則治愈率較快。

二、半脫位SUBLUXATION

在整個脊椎矯正發(fā)展歷史中,半脫位這個觀念曾經被廣泛的討論、爭論、研究、

甚至被從哲學馬點來切放解釋。如果真的要試著去定義它,其中最沒有引起爭

論的說法就是:半脫位在脊椎矯正這個職業(yè)上是被用來表達其整脊治療本質的

一個字眼。

半脫位存在的基本原理

1【靜態(tài)的觀念】骨頭(關節(jié)移位):

以靜態(tài)的觀念而言,出可說成關節(jié)表面的不對稱(misalignment),這個和西

醫(yī)的標準義是一樣的。

2、【動態(tài)的觀念】異常的關節(jié)活動:

動態(tài)的觀念對脊椎矯正業(yè)已逐漸增加其重要性,因為深入研究整脊技術的功

效,已經有比較成功的證明其改變是在關節(jié)的活動而非關節(jié)的相對位置。將骨

頭歸位的觀念已經漸漸不流行了。

化學性(Chemical):指身體所分泌的化學物質,如內分泌腺所分泌的荷雨蒙

(Hormone)。

心理性(Mental):心理可影響腎上腺,腎上腺可影響內分泌腺,進而影響荷

雨蒙的分泌。

脊椎半脫位(subluxation)的影響:

脊椎半脫位會造成椎間孔(IVF)狹窄,因而壓迫椎間孔內的神經、血管及

淋巴腺。

因此,當脊椎半脫位時會影響五大項目,分別是:

1、神經(N),2、淋巴腺(Neurolymphatic、NL)

3、血和(Neurovascular,NU),4、腦脊髓液(CSF)

5、經絡穴位(AMC)o

四、脊椎的生理弧度Lordosis

“l(fā)ordosis“isspinemechanic.

“l(fā)ordods”

a1ordods''分為NormallordosidHyperlordosis及Hypolordosis

1,Normallordosis(Normallordoticcurve):

當上椎壓力往下傳時,由於于lordosis的效果,壓力會向每椎的椎間的前

方(Foreesanteriorly),此時,disc就不會受擠壓。

2、Hypolordosis(Hypolordoticcurve):

當上椎壓力往下傳時,由於lordosis太直,壓力會將每椎的椎間盤向下擠

壓,容易造成椎間盤向前,后兩則突出或破裂。

3、Hyperlordosis(Hyperlordoticcurve):

當上椎壓力往下傳時,由於lordsis遇於前凸,壓力會將每椎的椎間盤過

度向前擠壓,容易造成椎關節(jié)直接壓迫神經根。

五、脊椎定位

1、勁椎:

(1)方法:采坐姿實施,并令患者正坐:

(2)勁椎椎體位置判定:勁椎椎體判定以C2及C7較易判定,其余各勁椎椎

體則以此兩椎體來推定。

a.C2:由頭骨以下,首先摸到的棘突:

b.C7:靠近雙肩,較突出的棘突為C7及T1,但當頭部搖動時,會跟著活動的

是C7o

c.Cl:此椎體由棘突無法摸到,但其橫突位于枕骨下方、耳朵正后方位置。

2,胸椎:

(1)方法:采俯臥姿勢實施,并令患者雙手掌心朝上平放于身體兩側。

(2)胸椎椎體位置判定:胸椎椎體判定以T4、T7及T1較易判定,其余各胸

椎體則以此三椎體來推定。

a.Tl:如上所述,靠近雙肩,較突出且不會隨著頭部轉動的椎動即是T1

b.T4:在肩胛骨靠人體內側較突出的正中點聯(lián)機之椎體即是T4。

C.T7:在肩胛骨最下端的平行聯(lián)機之椎體即是T7。

dTIO:以T4-T7之等倍巨離,由T7向下延伸點的椎體即是T10。

eT2,T3:由T1往下一、二椎體是(或由T4往上一、二椎體即為T3,T2)。

f,T5,T6:由T4往下一、二椎體(或由T7往上一、二椎體即為T6,T5)。

G,T8,T9:由T7往下一、二椎體即是。

H,Til,T12:由T10往下一、二椎體即是。

3、腰椎:

(1)方法如胸椎。

(2)腰椎椎體位,置判定:腰椎椎體判定發(fā)L4較易判定,其余各腰椎椎體則

以此推定。

a,L4:與骨盆頂點的聯(lián)機即為L4。

b,L3,L5:由L4往上及往下各一椎體,即為L3及L5。

C,LI,L2:由L3往上一、二椎體即是(或由T12往下一,二椎體即是)。

六、腰椎矮正技術

注意事項:

1、小孩與老年人,因骨骼較脆弱,應小心行之。

2、腰椎兩旁肌肉太僵硬者,須先做軟組織處理,處理時須按照前述軟組織處

理要點實施。

3,若懷疑有關節(jié)脫位,骨骼斷裂時,應先照X光后,再行處理,以免造成更

嚴重后果。

4,嚴重者及長期病患,切勿有[一次見好]或[一次見效]的心理存在,以免因

求好心切,致使用力過猛,造成肌肉拉傷,甚至小面關節(jié)磨損。

5、患者姿勢應調整至最佳杠桿姿勢,以使用最小施力,達到最大效果為目標。

七、美國氏X光判讀

一、骨盆定位(Pelvislistings)

二、骨盆X光判讀。

三、腰椎X光判讀。

方位名詞:

1、一度空間:

[S]:Superior,上方。

[L]:Inferior,下方。

[L]:Left,左方。

[R]:Right,右方。

[A]:Anterior,前方。

[P]:Posterior,后方。

[IN]:Internal,內方。

[EX]:External,外方。

2、二度空間

[AS]:AnteriorSuperior,前上方

[AI]:AnteriorInferior,前下方。

[PS]:PosteriorSuperior,后上方

[PI]:PosteriorInferior,后下方

[PL]:PosteriorLeft,左后方。

[PR]:PosteriorRight,右后方。

2、三度空間:

[ASIN]:AnteriorSuperiorInternal,前上內方。

[ASEX]:AnteriorSuperiorExternal,前上外方。

[PIIN]:PosteriorInferiorInternal,后下內方。

[PIEX]:PosteriorInferiorExternal,后下夕卜方。

[PLS]:PosteriorLeftSuperior,左后上方。

[PLI]:PosteriorLeftInferior,左后下方。

[PRS]:PosteriorRightSuperior,右后上方。

[PRI]:PosteriorRightInferior,右后下方。

八、骨盆定位(Pelvis1istinga):

腸骨(Ilium):

Flesin/Extension

Internal/External

正面X光片:

1、點面骨盆腔10個基準點:

(1)兩側股骨頂點

(2)兩側腸骨頂點

(3)兩側坐骨底點

(4)兩側蔗椎最外側點

(5)第二蔗椎脊突中心點

(6)骨聯(lián)合中心點

2、劃出兩側股骨頂點平行線(股骨平行線,基準線),以基準線分別由兩側腸

骨頂點劃出平行(第一橫線),再由基準線分別由兩側坐骨最底部劃出平行線

(第二橫線),再基準線分別由兩側蔗椎最外側點劃出垂直線(左、右垂直線),

以基準線平行沿第二蔗椎脊突中心點劃出垂直線(底部垂直線)。

九、骨盆X光判讀

1、測量左右兩側第一橫線至第二橫線距離,較長側即為[PL],較短側即為[AS]。

2、測量底部垂直線與骨聯(lián)合民主點的距離,較寬側即為[IN],較窄側即為

[EX],并可注明所測量的距離,如IN-2、EX-2(2等于0.2公分)。

3、測量左、右垂直線至第二蔗椎脊突中心點的距離,較寬側即為[Posterior]。

觸診

1、[PI]側腳較短,[AS]側腳較長。

2、病人臉朝下(趴下)躺臥時,小腿半彎成90度角,向內、外側推壓,若向

內推壓時感覺較緊,則為[EX],若向外推壓時感覺較緊,則為[IN]。

診斷

[PI]:測量左右兩側第一橫線至第二橫線距離,較長側即為[PI];

[AS]:測量左右兩側第一橫線至第二橫線距離,較短側即為[AS];

[IN]:測量底部垂直線與骨聯(lián)合中心點的距離,較寬側即為[IN];

[EX]:測量底部垂直線與骨聯(lián)合中心點的距離,較窄側即為[EX];

[PIIN]:同時具有PI及IN的條件。

[PIEX]:同時具有PI及EX的條件。

[ASIN]:同時具有AS及IN的條件。

[ASEX]:同時具有AS及EX的條件。

十、腰椎X光判讀

正面X光片:

1、劃出兩則股骨頂點平行線(股骨平行線)。

2、劃出各腰椎椎體上、下線平行線(椎體平行線)。

3、以[股骨平行線]由下往上平行比對[椎體平行線],先出現(xiàn)不平行者即為[原

發(fā)性半脫位,Primarysub1usxation],以L4為例。

4、測量L4棘突中心點至兩側椎體邊緣的距離,距離較短側即為半脫位則(決

定PR或PL),以右側為便(PR)。

5、測量L4下緣平行線與L5上緣平行線左右兩側高度,高度較大側為

“superior”簡寫“I”,若以右側為例則只需判別L4的右側,若是高度較大

則為“PRS”,若是高度較小則為“PRI”。

側面X光片

1、先在各椎體后緣由上往下劃出“Georgeline”,找出往后突出的椎體,即

為“Posterior”,簡寫“P”。

2、劃出每節(jié)椎體前后緣的平行線,上下兩線提早交叉(converge),且最靠

近脊突的上節(jié)椎體,即為[原發(fā)性半脫位,Primarysubluxation],若在原發(fā)

性半脫位的上方若有出現(xiàn)上下兩線成平行,或者出現(xiàn)反交叉線(diverge),即

為[代償性前突消失,Compensatinghypolodosis].

3、檢查各椎間柜,若有椎間距狹窄,表示該節(jié)脊椎有退化性病變。

H---、蔗椎基礎角度SacrumBasicAngle(SBA)

1、正常37度,可接受范圍為35-39度。

2,大于37度度蔗椎Posterior,表示L5-S1(下腰椎弧度)過度內凹,矮正

手法:蔗椎向內手法。

3,小于37度為蔗椎anterior,表示L5-S1(下腰椎弧度)過度后凸。矮正手

法:L5-S1向內手法。

網(wǎng)式判讀地標記

AdjustinsContactpoints

PRSorPLS:S.P

PRIorPLI:

Cervicalspine:articrlarprocess(AP)

Throcicspine:transverseprocess(TP)Lamber

Spine:mani1laeyprocess(MP)C/S:PRI-aor

PLI-A

T/S:PRI-orPLI-t

L/S:PRI-MorPLI-m

十二:測驗

1、上述X光片中,請以紅色筆畫出[骨盆腔10介基準點]及其判讀所需的測

量線(20%)

2、如何以X光片判讀腸骨是否有[PI]、[AS]、[IN]及[EX](20%)

3、何謂[骨盆腔基準線](10%)

4、如何以X光片判闈蔗椎是否[R-posterior]或[L-posterior]?(10%)

5、如何以X光片判讀[sacralbaseposterior]?(10%)6、如何以X光片判

讀L4是[PRS](10%)

7、如何以X光片判讀L4是[PLI](10%)

8、何謂George's1ine?(10%)

十三、腰椎矯正的杠桿姿勢

1、患者姿勢:若矯正左側舂椎時,則患者向右側側躺,左腳在上側,右腳在

下側,左腿膝彎處,雙手交叉置於胸前,右手抱住左手上臂,右手上臂與身體

平行,前臂與番體垂直,身體靠近床沿,身體與床沿成一直線(右側腰椎方法

亦同)。

2,術者姿勢:面對患者,左手握住患者右手腕,壓固于患者左手臂上,右手

掌壓于側骨盆之中點,兩腳盡量外張,右腳由后外側往內彎曲,并壓住患者左

膝,使患者左膝蓋部位垂向床沿,以右腳下壓及左手稍前推的相反方向,做成

杠桿姿墊。

腰椎矯正技術體解(以左側腰椎為例)

1、向上手法:

(1)完成杠桿姿勢。

(2)在杠桿姿勢下,配合右手掌向術者內上側30度方向(斜上側)推出。

2、向下手法:

(1)完成杠桿姿勢。

(2)在杠桿姿勢下,配合右手掌向術者內下側30度方向(斜下側)推出。

3、向內手法:

(1)完成杠桿姿勢。

(2)在杠桿姿勢下,配合右手掌向術者內側直接推出。

4、下壓手法:

(1)完成杠桿姿勢。

(2)在杠桿姿勢下,將右手掌掌線放於腰椎側彎的上橫突處,直接向患者身

體內下30并切壓。]

十四、腰椎常見疾病

(一)前言

腰椎也是我們支持身體重理的構造中,負擔最大的一部分,出是我們所

有脊椎中,最容易受傷的一部分。

以下敘述腰椎常見知?。?/p>

(二)椎骨解離(Spondylolysis):

脊椎的上、下關節(jié)突之間

(關節(jié)間部一parsinterarticularis)發(fā)生裂隙,稱之椎骨解離。常見,發(fā)

生率為6-7%,通常發(fā)生於兩側同時存在。原因未明,通常認為是反復受壓而

發(fā)生骨折的結果。

(三)椎骨滑脫癥(Spondy1olithesis):

當發(fā)生椎骨解難,同時伴有移位時,稱為椎骨滑脫癥。常發(fā)生在腰椎及

蔗椎之間,在第五腰椎弓上有裂縫,有時候也影響到第四腰椎?;摮潭冗_

25%者,稱為第一度滑脫;達25b50%者,稱為二度滑脫達50275%者,稱為第

三度滑脫;大於75%者,稱為第四度滑脫。

滑脫的病人常發(fā)生在腰椎,尤以L5最常發(fā)生,以L4次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