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國開電大法律事務專科《刑法學(一)》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09年1月國開電大法律事務??啤缎谭▽W(一)》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09年1月國開電大法律事務??啤缎谭▽W(一)》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09年1月國開電大法律事務??啤缎谭▽W(一)》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09年1月國開電大法律事務??啤缎谭▽W(1)》

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

一、填空題

1根據解釋的方法劃分,刑法解釋可以分為和。

文理解釋;論理解釋

2根據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要求,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和相適應。

所犯罪行;承擔的刑事責任

3.我國刑法解決刑事管轄權范圍問題即空間效力的原則是:以屬地原則為基礎,兼采屬人原則、

原則和原則中的合理因素。

保護;普遍

4.刑法上所說的因果關系是指與之間的因果關系。

危害行為;危害結果

5.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_____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判處刑罰。

罰金;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6.犯罪的故意有兩種類型,即與。

直接故意;間接故意

7.為了犯罪的,是犯罪預備。

準備工具;制造條件

8.牽連犯,是指行為人實施某種犯罪(本罪),而或___又觸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態(tài)。

方法行為;結果行為

9.數罪并罰時,拘役最高不能超過___。

一年

10.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限最低不得少于O

一年

二、選擇題

1.刑法條文中的"但書"表示的是(ABD)。

A.對前段的補充

B.對前段的限制

C.對前段的強調

D.是前段的例外

2.按照(Q劃分,犯罪客體分為一般客體、同類客體和直接客體。

A.犯罪行為的多少

B.犯罪行為侵犯具體社會關系的次數

C.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的范圍

D.犯罪行為所直接侵犯的具體社會關系的多少

3.盲人犯罪后可以(B)。

A.不負刑事責任

B.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C.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D.減輕處罰

4.某甲故意用言語和行動挑逗某乙,誘使其對自己進行不法侵害,然后對某乙實行"防衛(wèi)”而造成某乙

損害的行為,刑法理論上稱為(D)。

A提前防衛(wèi)

B.事后防衛(wèi)

C.防衛(wèi)過當

D.防衛(wèi)挑撥

5.對于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應當按照(A)全部罪行處罰。

A.集團所犯的

B.他組織、領導的

C.他參與的

D.他指揮的

6.對于被判處(AB)的犯罪分子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A.無期徒刑

B.死刑

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D.驅逐出境

7.吳某因犯故意傷害罪、侵占罪,分別被判處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罰金I萬元。決定執(zhí)行的刑罰

時,應當采取(C)。

A.吸收原則

B小艮制加重原則和并科原則

C.吸收原則和并科原則

D.吸收原則和限制加重原則

8.犯罪行為有連續(xù)或者繼續(xù)狀態(tài)的,追訴期限從(D)之日起計算。

A犯罪

B.犯罪行為停止

C.犯罪結果發(fā)生

D.犯罪行為終了

三、名詞解釋

1.刑事責任年齡:簡稱責任年齡,是指法律所規(guī)定的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負

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

2.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

預見,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

3.特別自首:亦稱準自首,是指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

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

4.時效中斷:是指在追訴期限內,因犯罪分子又犯新罪而使前罪所經過的時效期間歸于無效的制度。

四、簡答題

L什么是犯罪的不作為?構成犯罪的不作為應當具備哪些條件?

答:所謂犯罪的不作為,是指犯罪人有義務實施并且能夠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的行為,即應該

做也能夠做而未做的情況。

構成犯罪的不作為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Q)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這是構成犯罪的不作為的前提。

(2)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實際可能而未履行。

(3)行為人未履行特定義務的不作為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2.簡述適用假釋應遵守的條件。

答:根據刑法典的規(guī)定,對犯罪分子適用假釋,必須遵守下列條件:

(D假釋的對象只能是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這是假釋的對象條件,即對假釋適用

范圍的限定。

(2)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已經執(zhí)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罰。這是假釋的限制條仟,也是前提條件。

(3)犯罪分子在刑罰執(zhí)行期間認真遵守監(jiān)規(guī),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

這是假釋的實質條件,也是關鍵性條件。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

刑、無期徒刑的罪犯。這是假森的排除性條件,即假釋對象條件的例外。

五、案例分析

案情:

王某,男,25歲。

王某于2007年在江某開辦的廠子里找了份臨時工作。2008年3月中旬,江某以王某偷拿單位東

西為由開除了王某,并拒絕給其發(fā)放I至3月份的工資。王某不服,但幾次與江某交涉均不歡而散。4

月13日,王某再次找江某商談,雙方發(fā)生激烈爭執(zhí),人高馬大的江某還打了王某一拳。感覺吃了虧的

王某遂起意報復。4月14日中午,王某提著一桶汽油出現在江某家門前。江某開門發(fā)現是王某,便問

王某有什么事,王某說:"還是工資的事兒,今天你得給我個滿意的答復,不然沒你好果子吃!"王某一

邊說一邊晃了晃手中的汽油桶。江某一聞到汽油味,馬上返身進屋并鎖上門,然后打電話給保安員。王

某則在門外高聲叫罵并將汽油潑在江某的門口。保安員趕到時,正好聽見王某說"你再不出來,我就燒

死你!"保安員立即將王某撲倒在地,并從其衣袋中搜出一只打火機。

試分析并說明理由:王某的行為屬于什么性質的行為?對于王某的行為應當如何認定和處罰(只答處

罰原則)?

答:1.王某的行為屬于犯罪預備。

(判斷正確者得分。判斷錯誤則全題不得分)

2.犯罪預備,是指行為人為實施犯罪而開始創(chuàng)造條件的行為,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

手犯罪實行行為的一種犯罪停止形態(tài)。

3.本案中,王某出于報復心理,為實施犯罪而事先準備好汽油并且?guī)У浆F場潑灑在地,但由于其意

志以外的原因即被保安員撲倒制服而未能著手實施放火的實行行為,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