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河北省邯鄲市高三第三次調研考試語文試題_第1頁
2024屆河北省邯鄲市高三第三次調研考試語文試題_第2頁
2024屆河北省邯鄲市高三第三次調研考試語文試題_第3頁
2024屆河北省邯鄲市高三第三次調研考試語文試題_第4頁
2024屆河北省邯鄲市高三第三次調研考試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河北省邯鄲市高三第三次調研考試語文試題

考生注意: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

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

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

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氣候變化作為一個復雜的科學現象,所涉數據、圖表與模型之抽象,常常讓普通公眾望而卻

步。而口述史則可以通過呈現真實的個人故事和經歷,將氣候變化相關的抽象概念與定量信

息轉化為具體的故事與情境,使之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通過觸發(fā)情感連接,口述

史有助于喚起情感共鳴與傳達緊迫感,進而激勵氣候行動。當個人分享他們如何受到氣候變

化影響的故事時,受眾被邀請站到他們的立場,體驗他們的憤怒、恐懼、沮喪和希望。這種

共同的情感經歷創(chuàng)造了一種超越地理、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差異的聯系與共鳴,是傳達氣候危機

嚴重性與緊迫性的有力手段。而當人們通過聽取個人故事產生情感共鳴和緊迫感時,他們對

問題的關注不再僅僅停留在被動的共情上,而是滲透到積極的行動意愿中,希望通過自己的

實際行動來幫助解決問題。

而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手段,口述史有助于改變氣候傳播模式。傳統上,氣候專家通常將

相關信息與知識單向傳遞給公眾,使得公眾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而口述

史可以鼓勵相關個人和社區(qū)通過自主開展氣候口述史計劃來促進氣候教育與公眾意識提升,

進而提高參與氣候傳播與行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另外,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危機與挑戰(zhàn),但其影響卻極不均衡。正是如此,聯合國全

球傳播部特別強調要將氣候變化與正義問題聯系起來,“氣候變化不僅僅是科學問題,也是

一個正義問題。窮人和邊緣化人口往往受到洪水、干旱和風暴等日益嚴重的氣候危害的打擊

最為嚴重。解決氣候危機也意味著解決不公正和不平等問題”。通過鼓勵和確保發(fā)展中國家

的聲音得到關注和傾聽,口述史有望成為促進氣候正義的有力工具。

當前的氣候研究和行動往往以科學數據、技術解決方案和經濟利益為中心,可能會忽略有助

于全面理解氣候變化的豐富的人類經驗、情感和地方知識,那些在決策和行動中最需要被考

慮的群體,比如土著人民、有色人種、少數族裔、婦女、低收入人群和易受氣候影響的脆弱

社區(qū)等卻往往受到忽視。而當我們仔細傾聽被邊緣化的聲音時,將會發(fā)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故

事。2017年9月,颶風“瑪麗亞”侵襲波多黎各,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然而,

這場風暴只是災難的開始,因為波多黎各和美國政府救援不力而引發(fā)一系列次生危機。群島

上的很多居民數月里一直面臨電力短缺、飲用水困難、食物匱乏以及醫(yī)療服務不足等困境。

這場災難表明,在氣候緊急情況的前線,還有這樣邊緣化的社區(qū)處于二等公民的地位,使他

們無法獲得必要的支持,也無法參與有關減輕這一全球危機的更廣泛的對話。基于此,通過

分享17位幸存者有關颶風及其長期后果的故事,2021年出版的《從風暴中幸存下來:來自

波多黎各的聲音》一書嘗試將口述史作為點撥全球層面氣候正義問題的一種手段。該書呈現

了一種多聲部的災難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救災失敗以及受到這些失敗影響的群體。

概括而言,作為放大邊緣化聲音的重要手段,通過揭示氣候不公的歷史和現實根源與挑戰(zhàn)氣

候變化受害者的刻板印象,口述史有助于促進氣候正義。首先,口述史可以追蹤西方殖民主

義、種族歧視等如何導致全球氣候影響的不平等分布。這些故事揭示了過去的行為和現在的

后果之間的聯系,闡明了造成氣候不公正的系統性力量與根源。其次,口述史賦予那些遭受

氣候變化不成比例影響的邊緣化群體以能動性。通過口述史挖掘和記錄邊緣化群體在減緩和

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獨特知識體系與應對策略,有助于凸顯他們在塑造自身命運和應對氣候

挑戰(zhàn)方面的努力。

再者,氣候決策需要基于準確的科學研究、全面的信息來源與積極的公眾參與,以確保采取

的政策能夠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口述史能夠深入挖掘、記錄與分享不同個人和社區(qū)在面對

氣候變化時的真實經歷、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通過收集這些故事,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氣

候變化對人們的具體影響以及不同個人和社區(qū)的應對策略與利益訴求,從而為決策者提供有

力的參考依據,幫助制定更具科學性、全面性、包容性、公平性與前瞻性的氣候政策。

總之,隨著口述史在氣候變化問題中的重要性得到不斷認可,研究者、決策者與其他利益相

關者應努力探索最佳做法和維持最優(yōu)標準,進而確保與促進口述史的潛力與價值得到充分開

發(fā)與利用。作為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橋梁,在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zhàn)與合力保護人類共

同家園的過程中,口述史將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

(摘編自楊祥銀《口述史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意義》)

L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口述史通過呈現個人故事和經歷,讓抽象、復雜的氣候變化科學現象更貼近人們的日常

生活,也可以激勵氣候行動。

B.當前的氣候研究和行動往往以經濟利益為中心,所以其更注重科學數據和技術解決方案,

可能會忽略邊緣社區(qū)居民的經驗和情感。

C.人類面臨氣候變化的危機和挑戰(zhàn)是共同的,所以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訴求等都應該

得到關注和傾聽。

D.口述史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也是人類挖掘邊緣化群體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等策

略的強有力工具。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第一段內容可以看出,口述史作為一種敘述、傳播真實故事與情感體驗的重要手段,

正逐漸凸顯出在氣候傳播中的獨特意義。

B.氣候變化是一個正義問題,因為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與挑戰(zhàn)的影響極不均衡,窮人和邊

緣化人口受到的危害打擊往往最為嚴重。

C.口述史通過追蹤,揭示西方殖民主義、種族歧視等是導致全球氣候影響不平等分布、造

成氣候不公正的系統性力量與根源。

D.口述史收集了不同個人和社區(qū)在面對氣候變化時的真實經歷、經驗教訓,就能制定出科

學、全面、公平、前瞻的氣候政策。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原文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

A.電影《氣候變化的真相》告訴人們,地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引導人們積極行動,

預防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

B.胡利奧?里奧斯在《是中國在破壞氣候嗎?》中表示,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共同應對,中

國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C.美國學者主編口《大地在說話:口述史與環(huán)境史交匯處的新聲音》,通過關注個人和社

區(qū)經歷,揭示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D.《氣候變化的故事》一書用簡潔的語言和豐富的圖片向讀者講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

并警示人類善待自然,保護家園。

4.根據文本內容,下列選項針對“瑪麗亞”風暴災難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瑪麗亞”風暴侵襲波多黎各,是當今世界氣候變化危機應對不力的一個典型例證。

B.面對風暴災難,美國和當地政府都暴露出種族歧視、不能夠積極作為的問題。

C.這次災難主要反映出群島居民地位低下的問題,引發(fā)了社會對如何提升地位的思考。

D.出版呈現“17位幸存者”多聲部的災難史的書籍,提出了全球層面氣候正義問題。

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證明口述史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意義?請根據文本概括。

【答案】LB2.D3.C4.A

5.①通過對比口述史和氣候專家在傳播模式方面的不同特點,從而肯定口述史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

性的教育手段,有助于提高人們參與改變氣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②引用聯合國全球傳播部

特別強調要將氣候變化與正義問題聯系起來的有關話語,表明“口述史有望成為促進氣候正

義的有力工具”的觀點。③借助“颶風'瑪麗亞’侵襲波多黎各”的實例,證明在氣候決策

和行動中需要通過口述史傾聽被邊緣化的聲音等觀點。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說的是“當前的氣候研究和行動往往以科學數據、技術解決方案

和經濟利益為中心,可能會忽略有助于全面理解氣候變化的豐富的人類經驗、情感和地方知

識”。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D.說法過于絕對,由原文第六段中的“口述史能夠深入挖掘……通過收集這些故事,可

以……從而為決策者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幫助制定……的氣候政策”可知,文中說的是有

利于幫助制定政策,而非絕對肯定。

故選D。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和論據的能力。

原文第二段說的是口述史有助于改變氣候傳播模式,促進氣候教育與公眾意識提升,進而提

高參與氣候傳播與行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A.說的是電影藝術,與口述史無關。

B.是外國專家對我國正確做法的肯定,也與口述史無關。

D.是說用“簡潔的語言和豐富的圖片”的講述,也不是口述史。

只有C項是講“口述史與氣候變化問題”。

故選Co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種族歧視”錯誤,此次風暴災難暴露出由于政府救援不力而造成的一系列次生危機,

“種族歧視”不明顯。

C.“主要反映出群島居民地位低下的問題,引發(fā)了社會對如何提升地位的思考”理解錯誤,

原文是說“這場災難表明,在氣候緊急情況的前線,還有這樣邊緣化的社區(qū)處于二等公民的

地位,使他們無法獲得必要的支持,也無法參與有關減輕這一全球危機的更廣泛的對話”,

表明那些在決策和行動中最需要被考慮的群體,卻往往受到忽視。

D.“提出了全球層面氣候正義問題”錯誤,與原文"……嘗試將口述史作為點撥全球層面

氣候正義問題的一種手段”的說法不符。

故選Ao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體特點和表現手法的能力。

①結合”傳統上,氣候專家通常將相關信息與知識單向傳遞給公眾,使得公眾在氣候變化問

題上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而口述史可以鼓勵相關個人和社區(qū)通過自主開展氣候口述史計劃

來促進氣候教育與公眾意識提升,進而提高參與氣候傳播與行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可知,

通過對比口述史和氣候專家在傳播模式方面的不同特點,從而肯定口述史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

教育手段,有助于提高人們參與改變氣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②結合“聯合國全球傳播部特別強調要將氣候變化與正義問題聯系起來,'氣候變化不僅僅

是科學問題,也是一個正義問題……解決不公正和不平等問題'……口述史有望成為促進氣

候正義的有力工具”可知,引用聯合國全球傳播部特別強調要將氣候變化與正義問題聯系起

來的有關話語,表明“口述史有望成為促進氣候正義的有力工具”的觀點。

③結合“2017年9月,颶風‘瑪麗亞’侵襲波多黎各,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

知,借助“颶風'瑪麗亞’侵襲波多黎各”的實例,證明在氣候決策和行動中需要通過口述

史傾聽被邊緣化的聲音等觀點。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讀不盡的大運河

裘山山

大運河是一本很厚的書,厚到可以用上一個詞——“卷帙浩繁”。成千上萬的人是這本書的

作者,他們用智慧和汗水寫了兩千五百年。

我讀的第一頁是拱宸橋。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我就住在杭州拱宸橋旁的姨媽家。橋邊傍河處,

有個菜市場,早上五點就開市了,那是濕漉漉的一條人河。我有時起得早,就跟姨媽去買菜。

瞌睡懵懂地走到那兒,瞬間就被青菜和魚蝦的氣息喚醒了。去的時候竹籃是空的,我拎;回

來的時候裝滿了東西,姨媽拎。有時候姨媽會給我買個糯米油條解饞,熱乎乎、軟糯糯的,

非常好吃。河面上船很多,清晨時它們停在那里不動,好像還沒醒。那時候只知道拱宸橋是

故鄉(xiāng)的橋,很親切。

后來,生活又為我翻開了第二頁。我們搬遷到石家莊,又住在運河邊,河上也有一座橋,就

叫運河橋。從江南來到華北平原,我感覺這是另一個世界,但媽媽指著運河說,這條河是和

杭州連著的。我很詫異,一條河竟然這么長?我們坐火車來都坐了三天。橋頭有一家副食品

商店,那時候叫服務社,是我常年打醬油的地方。橋很寬,橋下卻沒有船?;蛟S是因為北方

水少,河道不深,已經不通航了。但河堤是我們的樂園,我們爬到樹上摘槐花,摘榆錢,折

下柳枝做口哨。有時候也在樹下找蟋蟀,找知了蛹。河堤就是我們的百草園,我就是運河的

孩子...

①反反復復地走,我才對運河有了些許了解,算是讀了這本書的第三頁。

運河上的橋,仿佛是運河之書的插圖。運河上到底有多少座橋,我沒去查過。我只知道在杭

州段,有賣魚橋、大關橋、江漲橋等。其中,拱宸橋名氣最大。從它的名字來看,“拱”是

拱手的意思,“宸”是皇上就寢的地方,以此二字表達對帝王的恭敬。它是一座三孔石橋,

很高,尤其中間那一孔,高達16米,寬也有16米。顯然是考慮到皇上的船大,矮了窄了都

不行。拱宸橋始建于明末,幾經垮塌、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力保護,總算沒再

垮塌;2005年,又進行了一次大修固;如今它已成為大運河的標志性建筑,出鏡率很高。

不過,當我來到塘棲古鎮(zhèn),站在廣濟橋頭時,不知為何,覺得廣濟橋更可愛。不僅僅是因為

它建造的時間更久遠,也不僅僅因為它是運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橋,還因為,它是為老百

姓修建的。據說當年這里的河面上只有一座簡易橋,常有老人孩童跌落河中。明弘治二年,

一位叫陳守清的僧人,四處募捐,歷時九年建成這座橋。有了廣濟橋,塘棲百姓不再受過河

的困擾。塘棲人愛它,親切地稱它為塘棲的龍鼻。

我站在河邊眺望,廣濟橋果然高峻挺拔。陽光下,人來人往,十分安詳。忽然就想到了父親。

父親是鐵道兵工程師,一輩子修路架橋,也曾和戰(zhàn)友們在朝鮮戰(zhàn)場上,冒著生命危險,日夜

搶修橋梁。他若看到在和平的日子里,暖暖的陽光下,百姓們絡繹不絕地從橋上走過,一定

會覺得這才是橋梁該有的樣子。

②我很高興自己讀到了大運河這本書新的一頁。我以為只要一頁一頁讀下去,總是可以讀完

這本大書的。但是在臨平,我突然發(fā)現運河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因為它一直在被續(xù)寫,在增

加新的篇章。

臨平是名副其實的江南水鄉(xiāng)。它的西面、北面是京杭大運河;中間流淌的是上塘河,即隋唐

古運河;南部地表及地下,則橫臥著曾經的''捍海長城"錢塘江古海塘;如今,它的東

邊又開掘出了運河二通道。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人工運河,也是

唯一貫穿我國南北的水運主通道,是先人毅力、智慧與科技的集大成之作。但隨著經濟的高

速發(fā)展,大噸位的船只越來越多,老運河的水運設施,如航道、船閘等,已難以滿足通航的

需求。而由于地理位置、文物保護等,也無法對這些設施進行改善。

在這種情形下,建設者們勇于挑戰(zhàn),于2017年起開工建設運河二通道,2023年7月正式通

航。這條運河二通道全長26.4公里,是從臨平的土地上鑿出來的,成為京杭大運河與錢塘

江“握手”的又一通道。一艘艘龐大的千噸級船舶,滿載著煤炭、糧食、油品、鋼材、礦建

材料等大宗物資順水前行,將杭州內河的運力,直接提高了40%。

③大運河之書更厚重了。

我們來到這條嶄新的運河邊。陽光下的新運河如古運河一樣碧波蕩漾,寬闊而平靜,很難想

象這里曾經是平坦的大地。然而它又是一條全新的、非同凡響的河。

新運河的新,新在它的河道穿越了兩條地鐵、兩條鐵路、三條高速公路及其他百余條道路和

管線;新在它有23座極富現代美感的跨河大橋,從而確保運河通航后不會對兩岸居民造成

阻隔;新在它有一座23米寬的雙線船閘,足以讓千噸級貨輪駛過。

它還新在水面上縱有千噸級貨輪駛過,水面下的萬條魚兒仍在繁衍生息。為了不讓噪音影響

魚兒生長,建設者們在河道兩壁打了許多圓筒倉式的小孔,供魚兒在大船通過時有個地方躲

清靜。

說到底,新運河新在高科技,它匯集了建筑信息模型、數字攣生、大數據分析等現代技術。

高科技不僅拓展了古運河的功能,更賦予了運河“生態(tài)環(huán)?!薄爸腔刍薄皵底只钡刃绿?/p>

點。建設者們用智慧和雙手,賦予了運河全新的面貌。

大運河之書,一本讀不盡的書。④我愿意成為它永遠的讀者。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作者借“卷帙浩繁”一詞表達了對大運河厚重歷史的贊美,同時也表達了對

成千上萬創(chuàng)造大運河歷史的勞動者的贊美。

B.文章通過敘述“我”小時候生活在杭州拱宸橋旁姨媽家的童年生活,描寫故鄉(xiāng)的橋給“我”

的印象,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大運河的親切及難忘。

C.文章描寫作者生活在石家莊運河邊的情景,以及借媽媽的口交代這河是“和杭州連著的”,

都是表達對大運河貫通南北之長的贊美。

D.作者和塘棲人都愛大運河上的廣濟橋,是因為它建造時間久遠,是運河上唯一的一座七

孔石橋,且是為老百姓修建的,讓塘棲百姓不再受過河的困擾。

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的“反反復復”寫出作者與大運河接觸的多,而“些許”“算是”側面突出了大

運河的“厚重”

B.句子②的“高興”表現了“我”看到大運河在新時代增加新篇章一一臨平東邊開掘了運

河二通道的心情。

C.句子③單獨成段,但句子的語義與上段文字緊密相連,也照應了開頭;語氣凝重,表達

了真摯的情感。

D.句子④卒章顯志,表現了大運河對“我”的吸引力,借“我”的意愿來表達對大運河的

贊美。

8.作者在寫橋時又寫到“一輩子修路架橋”的父親,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9.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討論,小組提出一個關鍵詞:書。請圍繞關鍵詞寫

出你的短評。

【答案】6.C7.B

8.①廣濟橋是明代僧人為了百姓四處募捐修建,而父親作為鐵道兵工程師也曾在戰(zhàn)場上搶修

橋梁,表達了作者對建設者無私奉獻的贊美。②廣濟橋上人來人往、和平安寧的景象,正是

父親他們在戰(zhàn)場上冒著生命危險所追求的,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歌頌。

9.①大運河是一部厚重的書,它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卷帙浩繁。②大運河是一部奉獻的書,

無數建設者用智慧和汗水去建造它,而它也不斷地哺育著兩岸人們。③大運河是一部讀不盡

的書,時代在發(fā)展,大運河這部書也在不斷增加新篇章、擁有新面貌。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祈鑒賞作品內容的能力。

C.“描寫作者生活在石家莊運河邊的情景”并不是在“表達對大運河貫通南北之長的贊美”,

原文說“我很詫異,一條河竟然這么長?”是對運河之長的驚嘆。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意的能力。

B.“我”高興是因為看到了廣濟橋為百姓帶來了便利,使百姓生活幸福安寧。

故選B。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結合“一位叫陳守清的僧人,四處募捐,歷時九年建成這座橋。有了廣濟橋,塘棲百姓不

再受過河的困擾”“我站在河邊眺望,廣濟橋果然高峻挺拔……忽然就想到了父親。父親是

鐵道兵工程師,一輩子修路架橋,也曾和戰(zhàn)友們在朝鮮戰(zhàn)場上,冒著生命危險,日夜搶修橋

梁”可知,作者是站在廣濟橋上,想到廣濟橋是是明代僧人四處募捐,為老百姓修建的,進

而聯想到自己的父親一輩子修路架橋,他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建設橋梁建,這種無私奉獻的

精神值得后人學習和贊美。

②結合“廣濟橋果然高峻挺拔。陽光下,人來人往,十分安詳。忽然就想到了父親”“父親

是鐵道兵工程師,一輩子修路架橋,也曾和戰(zhàn)友們在朝鮮戰(zhàn)場上,冒著生命危險,日夜搶修

橋梁”作者由廣濟橋上人來人往、和平安寧的景象,自然聯想到一輩子修路架橋的父親,正

是父親他們在戰(zhàn)場上冒著生命危險架橋、修橋,菜有了百姓生活的和平安寧,表達了對和平

生活的歌頌。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寫作文學短評的能力。

文學短評的關鍵詞是“書”,考生應扣住“書”來表達對大運河的理解和感受。

①大運河是一部厚重的書,文中說“大運河是一本很厚的書,厚到可以用上一個詞一一‘卷

帙浩繁“成千上萬的人是這本書的作者,他們用智慧和汗水寫了兩千五百年”,作者重

點寫了自己生命歷程中見到的運河上的橋,有拱宸橋、運河橋、廣濟橋,又寫了新運河,從

古至今,這本書永遠也讀不完,可見它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卷帙浩繁。

②大運河是一部奉獻的書,文中說一位叫陳守清的僧人,四處募捐,歷時九年建成廣濟橋,

塘棲百姓不再受過河的困擾;寫鐵道兵工程師的父親,一輩子修路架橋;寫建設者們勇于挑

戰(zhàn),于2017年起開工建設運河二通道……無數建設者用智慧和汗水去建造它,而它也不斷

地哺育著兩岸人們。

③大運河是一部讀不盡的書,文中說“在臨平,我突然發(fā)現運河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因為它

一直在被續(xù)寫,在增加新的篇章”“大運河之書,一本讀不盡的書”寫建設者們勇于挑戰(zhàn),

于2017年起開工建設運河二通道,時代在發(fā)展,大運河這部書也在不斷增加新篇章、擁有

新面貌。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書》目:“國法廢不一,則有國

者不祥;民不道法,則不祥;群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百官服事者離法而治,則不祥。”

故日: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亂之所從出,圣君所以為天下大儀也。君臣上下貴賤皆發(fā)焉,

故日“法”。

明王之所恒者二:一目明法而固守之,二日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夫法者,

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亂主也。故圣君置儀設法而固守之,然故堪材習

士聞識博學之人不可亂也,眾強富貴私勇者不能侵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寶用

也。

(節(jié)選自《管子?區(qū)言》)

材料二:

問者曰:“徒術①而無法,徒法而無術,其不可何哉?”

對目:“申不害,韓昭侯之佐也。韓者,晉之別國也。晉之故法未息,而韓之新法又生,申

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則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則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則道之,利在

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則申不害雖十使昭侯用術,而奸臣猶有所謫其辭矣,故托萬乘之勁韓

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雖用術于上,法不勤飾于官之患也。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

而責其實連什伍而同其罪賞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

國富而兵強;然而無術以知奸,則以其富強也資人臣而已矣。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

韓、魏而東攻齊,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應侯攻韓八年,成其汝南之封。

自是以來,諸用秦者,皆應、穰之類也。故戰(zhàn)勝,則大臣尊;益地,則私封立:主無術以知

奸也。商君雖十飾其法,人臣反用其資。故乘強秦之資數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雖勤飾于

官,主無術于上之患也?!?/p>

(節(jié)選自《韓非子?定法》)

【注】①術:《韓非子》有:“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

者也,此人主之所執(zhí)也?!?/p>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設告相A坐而責其實B連什伍C而同D其罪E賞厚而信F刑G重而必。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教訓,動詞,指教導訓誡,現代漢語中的“教訓”也常作名詞,指從錯誤之中取得的經

驗。

B.謫其辭,詭辯,其中的“謫”指變化、變幻,與成語“風謫云詭”中的“謫”詞義相同。

C.乘,古代稱四匹馬拉的車為一乘。文中“萬乘”指有萬輛兵車的大國,是說韓國兵力的

雄厚。

D.去上指退,與白居易《琵琶行》"卻坐促弦弦轉急”中口“卻”詞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書》認為,國法如果廢弛多變,國君就會有不祥的事情發(fā)生,人民不守法、官員脫

離法度辦事,都是不祥的。

B.法與私是相對立的,法,是自上而下用以管理百姓的;私,是自下而上會對君主造成擾

亂的,圣君要以法克私。

C.韓昭侯時,晉國舊法沒有廢除,韓國新法已經公布,兩套法令的存在,使行事的標準難

以統一,從而貽害無窮。

D.秦國的許多實權者都利用秦國的富強,長年攻打其他國家,用來滿足自己的私利,這是

秦國國君不能用法治理的結果。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

(2)故戰(zhàn)勝,則大臣尊;益地,則私封立:主無術以知奸也。

14.材料一、材料二都寫“法”的治國理念,兩則材料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

【答案】10.BEF11.B12.D

13.(1)所謂仁義禮樂,都是從法里產生的,這法是先圣用來統一人民行動的。

(2)所以打了勝仗,大臣就尊貴起來;擴大地盤,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這是君主不能用

術去了解奸邪的緣故。

14.①材料一強調“法者不可不恒也”,法令要統一,不可隨意更改。②材料二強調“法”

與“術”的關系,認為不能只有“法”而沒有“術”(或“法”“術”要兼用)。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設立告奸和連坐的制度來考察犯罪的實情,使什伍之家同受罪責,該厚賞就一定厚賞,

該重罰就一定重罰。

“設告相坐而責其實”與“連什伍而同其罪”結構相似,中間B處斷開;

“賞厚而信”與“刑重而必”結構相同,單獨成句,前后EF處斷開。

故選BEF。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

A.正確。句意:大臣們不用禮節(jié)和法制來教育百姓。

B.錯誤?!板Α敝附圃p、欺詐,不是“變化、變幻”的意思。句意:奸臣仍然有辦法進行詭

辯。/風云怪誕,變幻不定。比喻局勢復雜多變,神秘怪誕。

C.正確。

D.正確。句意:追擊敵人再危險也不退卻。/回身坐下再轉緊琴弦撥出急聲。

故選B。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秦國國君不能用法治理”錯誤,“商君雖十飾其法,人臣反用其資。故乘強秦之資數十

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雖勤飾于官,主無術于上之患也”可知,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不是

“秦國國君不能用法治理”,而是“主無術于上”。

故選D。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出于法”,狀語后置,應為“于法出”;“所以",用來……的;“一”,統一。

(2)“益”,擴大;“立”,建立;“知”,了解口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由原文“國法廢不一,則有國者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明王之所恒者二:一

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日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可知,材料一強調“法者不可

不恒也”,法令要統一,不可隨意更改。

②由原文“徒術而無法,徒法而無術,其不可何哉……雖用術于上,法不勤飾于官之患也……

主無術以知奸也”可知,材料二強調“法”與“術”的關系,認為不能只有“法”而沒有“術”

(或“法”“術”要兼用)。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所謂仁義禮樂,都是從法里產生的,這法是先圣用來統一人民行動的?!吨軙飞险f:“國

法廢弛不統一,國君不祥;人民不守法,不祥;大臣們不用禮節(jié)和法制來教育百姓,不祥;

百官辦事人員脫離法度辦事,不祥。”所以說:法是不可不永遠堅持的,它是國家存亡、治

理好壞的根源,是圣明君主用來作為治理天下最高的標準。無論君主或群臣、上層或下層、

責者或賤者,都必須遵守,所以叫“法”。

圣明君主必須永遠堅持的有兩條:一是明確宣布法度而堅定地執(zhí)行它,二是禁止人民行私而

管束役使他們,這兩條是君主應當永遠堅持的。法,是君主用來統一人民行動管理下屬的。

私,是屬下用來侵犯法度擾亂君主的。所以,圣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堅定地執(zhí)行著它,這樣,

那么所謂能干的人、懂法的人、多識博學的人們,就不可能擾亂法度了;人多勢強、富貴而

有私勇的人們,就不可能侵犯法度了。所以,法是天下的最高準則,是圣明君主處理事務的

法寶。

材料二:

問話的人說:“只用術而不用法,或只用法而不用術,這樣都不行,那是為什么呢?”

韓非回答說:“申不害是韓昭侯的輔佐大臣。韓國是從晉國分出來的另一個國家。晉國的舊

法沒有廢除,而韓國的新法又已公布,申不害不專一地推行新法,不統一韓國的法令,奸邪

的事就增多了。所以奸人認為舊法令對自己有利,就依照舊法令行事,認為新法令對自己有

利,就依照新法令行事,他們從舊法和新法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對立中取利,那么申不害即

使頻繁地讓韓昭侯運用術,奸臣仍然有辦法進行詭辯,所以,申不害憑借兵力雄厚的強韓,

經過十七年的努力還沒有成就霸業(yè),就是因為君主雖然在上面用術,但沒有在官吏中經常整

頓法令所造成的危害啊。商鞅治理秦國,設立告奸和連坐的制度來考察犯罪的實情,使什伍

之家同受罪責,該厚賞就一定厚賞,該重罰就一定重罰。因此秦國人民努力耕作,勞累了也

不休息,追擊敵人再危險也不退卻,結果使秦國國富民強;但是沒用術來識別奸臣,使得秦

國的富強也不過是幫助群臣罷了。武王死,秦昭襄王繼位,穰侯越過韓、魏兩國向東攻打齊

國,經過五年,秦國沒有增加一尺土地,而穰侯卻增加了陶邑的封地。應侯范雎攻打韓國達

八年之久,給他自己增加了汝南的封地。從那以后,許多在秦國執(zhí)政的人,都是應侯、穰侯

一類的人物。所以打了勝仗,大臣就尊貴起來;擴大地盤,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這是君主

不能用術去了解奸邪的緣故。商鞅縱然頻繁地整頓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了他變法的成果。所

以憑借強秦雄厚的實力,幾十年還沒有成就帝王霸業(yè),就是因為官府雖然不斷地整頓法令,

但君主在上面不能用術,結果帶來了害處?!?/p>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辛棄疾

老大那堪說。但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

鈞如發(fā)。硬語盤空②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④?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正目斷、

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注】①同父:陳亮的字。②硬語盤空:形容文章的氣勢雄偉,矯健有力。③渠儂:對他的

稱呼,指南宋當權者。④離合:分裂和統一。此為偏義復詞,謂分裂。⑤中宵舞:東晉名祖

逖“聞雞起舞”事。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題目“答之”可知,本詞是寫給朋友的唱和之作,詞人用兩個典故表明朋友具有元龍、

孟公般的氣質,且與自己志趣相投。

B.“記當時”回憶詞人患病、朋友探望的情形:二人痛飲高歌、徹夜談論雄文,但無人欣

賞,只有窗外的月亮照著二人。

C.下片詞人對當政者進行批判:汗血良馬拖著笨重的鹽車無人顧惜,當政者卻要收買駿馬

的骸骨,表現了統治者對人才的不珍惜。

D.結尾用“我最憐君”直抒胸臆,表達對朋友聞雞起舞、堅決抗金北伐的同情;同時期待

朋友大顯身手,為恢復中原作出貢獻。

16.這首詞的上片除用典外,還運用哪些手法來增強表達效果?

【答案】15.D16.①“驚散樓頭飛雪”運用擬人(夸張),寫雪受驚飛散,表現“我”和朋

友的豪氣。②“笑富貴、千鈞如發(fā)”運用比喻(夸張、對比),表現“我”和朋友對功名富貴

的蔑視。③“只有西窗月”,運用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托形象和人物心情。④“重進酒,

換鳴瑟”,運用動作細節(jié)描寫,通過頻頻斟酒,換曲表現二人談話的投機。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情感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D.“同情”理解錯誤,原文“憐”是愛的意思,并非同情。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①“驚散樓頭飛雪”英雄志士一同飲酒高唱,雄壯噴亮的歌聲直沖云霄,竟驚散了樓頭積雪。

這種擬人(夸張)的描寫,把兩人的英雄氣概與狂放精神充分表現出來。

②“笑富貴、千鈞如發(fā)”可笑那些功名富貴,別人將其看得如同千鈞般重,我們卻把它看得

如同毫毛一般輕。運用比喻(夸張、對比),表現“我”和朋友對功名富貴的蔑視。

③“只有西窗月”,只有那個照人間滄桑、不關時局安危的西窗明月。運用景物描寫渲染氣

氛,用孤月窺窗的清寂冷寞,烘托形象和人物心情。

④“重進酒,換鳴瑟”,我們談得如此投機,一次又一次地斟著酒,更換著琴瑟音樂。運

用動作細節(jié)描寫,通過頻頻斟酒,換曲表現二人談話的投機。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馬遷《屈原列傳》中的“,”兩句,運用對偶修

辭說明了《國風》和《小雅》的特點。

(2)高適《燕歌行》以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場戰(zhàn)役的全過程,開篇“,

"兩句指明了戰(zhàn)役的方位和性質。

(3)古詩中寫景,常常借“楓(葉)”這一意象渲染氣氛或表情達意,唐詩中相關的

詩句如“,"即是。

【答案】①.《國風》好色而不淫②.《小雅》怨誹而不亂③.漢家煙塵在

東北④.漢將辭家破殘賊⑤.沼陽江頭夜送客⑥.楓葉荻花秋瑟瑟(停

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

遲)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淫、誹、殘、涪、瑟、映、暮。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民諺說:秋冬吃三酸,一年病不沾。山楂,一直穩(wěn)居秋季“三酸”美食榜榜首。不過,山楂

的酸,雖能爽口生津,A最常見的就是空腹吃山楂引發(fā)的胃結石,特別是那

些腸胃功能較差或有脾胃疾病的人。山楂的有機酸對牙齒和胃部刺激較大,特別是空腹時,

胃酸較多,在胃酸作用下,這些成分會和蛋白質結合成糅酸蛋白復合物,糅酸蛋白復合物很

難溶于水,B,就會和山楂果膠及植物纖維等凝結成塊,最終形成植物性結

山楂的甜,同樣也是有些人擔心的食用風險點。有說法稱,①山楂雖然口感偏酸,②但含糖

量為22%—25%左右,③因此升糖特別快,④尤其不適合糖尿病人食用。⑤實際上,山楂所

含的大量果膠、有機酸和多酚類物質,⑥能減輕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⑦所以,山楂不會快

速升高血糖。⑧而且山楂的脂肪含量較低,約為0.6g/100g⑨也常被用于減肥降脂的一些產

品O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

每處不超過10個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作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

不得改變原意。

【答案】18.A也可能帶來食用風險B沉積在胃內后

19.②但含糖量為22%-25%;⑥能降低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⑨也常被用于一些減肥降

脂的產品。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A.前面說“雖能爽口生津”,此處語意轉折,下文“最常見的就是空腹吃山楂引發(fā)的胃結石”

說的是食用的風險,應填:也可能帶來食用風險。

B.前面說“特別是空腹時,胃酸較多,在胃酸作用下”,強調在胃內的反應,后面“就會和

山楂果膠及植物纖維等凝結成塊,最終形成植物性結石”說的是在胃內沉積的結果,應填:

沉積在胃內后。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不合邏輯,“22%—25獷表范圍,“左右”表約數,不能用在范圍詞后面,二者矛盾,刪

掉“左右”;

⑥搭配不當,"減輕……速度”動賓不搭配,改為“降低……速度”;

⑨語序不當,“一些”是數量詞,應放在“減肥降脂”前面。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犁田的老?;蛟S已經深感疲倦,它低頭佇立在那里,后面赤裸著脊背扶犁的老人,對老牛的

消極態(tài)度似乎不滿,我聽到他嗓音響亮地對牛說道:

“①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哪頭牛不耕田?這可是自

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p>

疲倦的老牛聽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錯般地抬起了頭,拉著犁往前走去。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樣黝黑,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

隨后,我聽到老人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他唱起兩句歌詞----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

老人的自鳴得意讓我失聲而笑??赡苁桥7怕四_步,老人又吆喝起來: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我好奇地走到田邊:“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

老人回答:“這牛叫福貴,就一個名字?!?/p>

“可你剛才叫了幾個名字?!?/p>

,,噢——"老人高興地笑起來,他看到牛正抬著頭,就訓斥它:

“你別偷聽,把頭低下?!?/p>

牛果然低下了頭,這時老人悄聲對我說:

“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它?!?/p>

②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里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游動著,里面鑲滿了泥土,就如

布滿田間的小道。

20.下列對文中兩處畫橫線的句子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①句將牛與狗、雞等日常事物進行對比,可體現老人對牛的語重心長。

B.①句使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指出了牛的職責,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C.②句中的“游動”,將老人臉上的皺紋寫活了,也凸顯了老人樂觀的形象。

D.②句語言滿含溫情,其中的比喻生動、貼切,也折射出老人的歷經滄桑。

21.畫外音,是話劇、電影以及電視節(jié)目中采用的一種技巧,往往是對劇中人物或事件的議

論、解說,以便人們能更詳細、明確地理解畫面。如果你所在的社團要將以上材料中的場景

拍一段10秒左右的短視頻,請以整句的形式為這個短視頻擬寫一段畫外音。要求:語言流

暢,不超過60個字。

22.老人唱的歌詞“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與杜甫贊美李白的詩句“天子呼來

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表意相似而語言風格不同,試對此進行分析。

【答案】20.A21.示例:老牛用蒼老的身軀翻動著古板的田地;老人用深情的言語演繹著

人生的滄桑;生命以堅毅的姿勢譜寫著動人的篇章。

22.①表意上,都表達了對皇帝邀請的拒絕之意。②老人的歌詞是通俗質樸的,“做女婿”

“我不去”具有鮮明的口語化特征和民間氣息;杜詩的語言是豪放灑脫的,“不上船”“酒

中仙”等灑脫恣肆,突出了李白的形象特征。

【解析】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的能力。

A.“將牛與狗、雞等日常事物進行對比”理解錯誤,應是“類比”。

故選A?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擬寫畫外音的能力。

首先分析材料中的場景,所給材料是一段描寫性文字,主要描繪了老牛和老人兩個形象,“我

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樣黝黑,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隨

后,我聽到老人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他唱起兩句歌詞一一”。老牛的形象是用蒼老的身

軀犁地,老人的形象是用歌詞和吆喝與老牛對話,兩個生命融合在一起,畫面溫馨動人。

擬寫畫外音時注意用形象的語言概括兩個形象的特點,還有用整句表述出來。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語言風格和表達效果的能力。

內容上,老人唱的歌詞是“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杜甫贊美李白的詩句是“天

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二者都表達了拒絕皇帝邀請之意。

語言形式上,老人的歌詞“做女婿”“我不去”使用純民間口語,語言質樸,通俗易懂,符

合老農身份,民間氣息濃烈;杜甫的詩“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也有口語特點,

但更顯豪放風格,“不上船”“酒中仙”等更加灑脫恣肆,體現了李白豪放灑脫的個性特征。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說:“這兩年,當大家談論到工作時,就會忍不住提起一個關鍵詞——'卷'。"其實,

不僅是工作,在學習、生活之中,企業(yè)、國家之間,“卷”無處不在。對于“卷”,人們往

往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抵制,認為“卷”不是正確的努力方式;一種是贊同,呼吁大家都“卷”

起來。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內卷當前,理性應對

如今,“卷”似乎已經變成人人都會不自覺提起的話題,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歸結到內卷

上。由此帶來的焦慮、無奈等負面情緒,也充斥在聊天記錄和網絡平臺中。但是,在我們哭

天搶地后,內卷的現實依然存在,并且在可以預見的時間里,不會消失。

所以,在無法逃離的內卷面前,我們應該考慮的是能夠做些什么,才能避免“逆水行舟,不

進則退”的尷尬。

本質上,內卷是“人人不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