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復習材料
第8課燭之武退秦師
(一)練習版
【文言基礎梳理】
一、選擇題。(45分,每題3分)
1.下列各項中對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晉軍函陵軍:駐扎
B.敢以煩執(zhí)事執(zhí)事:對秦王的尊稱
C.越國以鄙遠鄙:邊境
D.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恩惠
2.下列各項中對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又欲肆其西封封:邊疆
B.闕秦以利晉闕:損害
C.微夫人之力微:如果不
D.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凋敝
3.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組是()(3分)
A.夜繾而出
B.朝濟而夕設版焉
C.既東封鄭
D.共其乏困
4.下列各項中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3分)
A.以其無禮于晉
B.佚之狐言于鄭伯日
C.夫晉何厭之有
D.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5.下列加點的詞語與所給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句:是寡人之過也
A.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B.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C.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D.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6.下列加點的詞語與所給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句: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A.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高考復習材料
B.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C.于是入朝見威王
D.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7.下列加點的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A.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C.聞大王有意督過之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D.故嘗與過宋將軍大母過余日
8.下列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縱一葦之所如沛公起如廁
B.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C.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D.不如人意突如其來
9.下列加點的詞語與所給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句:秦伯說,與鄭人盟
A.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B.之耽兮,猶可說也
C.范增說項羽日
D.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10.下列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B.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C.失其所與,不知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D.夫人之相與吾與點也
11.下列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焉用亡鄭以陪鄰
B.馳椒丘且焉止息割雞焉用牛刀
C.猶且從師而問焉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D.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煞e土成山,風雨興焉
12.下列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B.力足以至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C.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且焉置土石?
D.朝濟而夕設版焉盤盤焉,困困焉,峰房水渦
高考復習材料
13.下列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更若役,復若賦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B.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C.書若太古篆或霹靂石文者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
D.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之”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公從之②臣之壯也③是寡人之過也④許之⑤鄰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來⑦君之所
知也⑧夫音,何厭之有⑨將焉取之⑩唯君圖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
15.下列文化常識表述的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著作,作者為左丘明,是對《春秋》這部魯史的解釋,
和《公羊傳》《谷梁傳》并成為“春秋三傳”。
B.“賜”,賞給,過去用于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小輩,如,賜予、恩賜;也指給予的
財物或好處,文中就是這個意思。
C.爵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在中國周代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爵,后
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不盡相同。
D.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對自己的謙
稱。
【文本綜合閱讀】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題。(15分)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
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綢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
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
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
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高考復習材料
(《燭之武退秦師》)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
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
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說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
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呂祖謙《左氏博議?卷二十一》)
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
亦何有于鄭乎
B.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
亦何有于鄭乎
C.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
亦何有于鄭乎
D.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
亦何有于鄭乎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伯,春秋時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歐洲仍有這樣的稱謂。
B.禮,指禮節(jié)、儀式等道德規(guī)范,先秦有《周禮》《儀禮》《禮記》等流傳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稱,后來成了他們的謙稱。
D.執(zhí)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辦事的官吏,后來也用于指代對方,表示恭敬。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燭之武顧全大局。面對鄭國危亡的局面,放下不被重用的個人恩怨,毅然擔負起出
使秦國的重任。
B.燭之武反客為主,他對秦穆公說,滅鄭是讓秦國賠上自己的鄰國來增加晉國的勢力
并削弱自己。
C.燭之武富于謀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許諾,愿為秦國提供好處,一面利用秦、晉矛盾,
施行離間之計。
D.燭之武不辱使命。國家危亡之時出使,不卑不亢,辭令從容,說服秦國退兵護鄭,
不失本國尊嚴。
19.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2)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考點拓展訓練】
高考復習材料
三、閱讀下面文字,完成20-24題。(20分)
文本一
智伯請地于韓康子,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復與之萬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乃走晉陽,
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產(chǎn)蛙,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
駿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盎缸又饪底?,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
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①也。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
伯帥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謀泄,
則禍立至矣。”張孟談曰:“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潛與張孟談約,
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
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
失人也。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
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
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
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一》)
文本二
悼公四年晉荀瑤②帥師圍鄭未至鄭駟弘日知伯愎而好勝早下之則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
待之。知伯入南里,門于桔帙之門。將門,知伯謂趙孟③:“入之。”對曰:“主在此。”
知伯曰:“惡而無勇,何以為子(太子)?”對曰:“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知伯不
俊,趙襄子由是懸知伯,遂喪之。知伯貪而愎,故韓、魏反而喪之。
(節(jié)選自《左傳》)
【注】①安、平陽:分別為魏國、韓國都城。②荀瑤:即智伯。③趙孟:即趙襄子。
2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悼公四年/晉荀瑤帥師圍鄭/未至鄭/駟弘曰/知伯愎而好勝/早下之/則可行也/
B.悼公四年/晉荀瑤帥師/圍鄭未至/鄭駟弘曰/知伯愎而好勝早/下之/則可行也/
C.悼公四年/晉荀瑤帥師圍鄭/未至/鄭駟弘日/知伯愎而好勝/早下之/則可行也/
D.悼公四年/晉荀瑤帥師/圍鄭未至鄭/駟弘曰/知伯愎而好勝早/下之/則可行也/
2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請地:即要求割地。此處“請地”與下文的“求地”意思相同,都有強行討要的意
思。
B.邑:此指城市,都城,與蘇洵《六國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的“邑”意思一
樣。
高考復習材料
C.三版:“版”,本義為筑墻的夾板,引申為古代墻計量單位。文中“三版”取引申
義。
D.修乘:又作“參乘”。乘車時,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駿參(一般為武士)在右侍
衛(wèi)。
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智伯向韓、魏請地成功,而向趙襄子請地遭卻到拒絕,故糾集韓、魏攻打趙氏,但
韓、魏和趙氏并沒有直接矛盾。
B.張孟談以“唇亡齒寒”離間韓、魏和智氏,而從前文肘擊和踩腳看,韓、魏也早知
如滅趙成功,將重蹈趙氏覆轍。
C.韓、魏、趙三家配合,張孟談密謀厥功至偉,他不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又讓韓、
魏出兵攻其兩翼,終至全殲智伯。
D.據(jù)《左傳》記載,智伯與趙襄子聯(lián)合伐鄭時,曾因侮辱他丑惡膽小而交惡,這也是
后來趙襄子想滅掉智伯的原因。
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乃走晉陽,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
(2)知伯不慘,趙襄子由是懸知伯,遂喪之。
25.上述兩則歷史材料中,司馬光和《左傳》都對智伯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請問兩
者的觀點有何不同?(3分)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9題。(20分)
景公以晏子為相,欲霸天下。時三子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
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見公曰:“臣聞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義,下
有長率之倫;內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敵;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祿。今君之
蓄勇力之士也,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惫唬骸叭诱撸植坏?,刺之恐不中
也。"晏子曰:“此皆力攻財敵之人也,無長幼之禮?!币蛘埞谷松兖佒?,曰:“三
子何不計功而食桃?”公孫接仰天而嘆曰:“接一搏猬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
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田開疆曰:“吾伏兵而卻三軍者再,若開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
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于河,章銜左修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
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耄而殺之。左操駿尾,右挈童頭,鶴
躍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劍而起。公孫接、回開疆
S:“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
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以言,而夸其聲,不義;恨乎所行,
不死,無勇!雖然,二子同桃而節(jié),冶專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領而死。使者復曰:“已
死矣?!肮珰氈苑?,葬之以士禮焉。臣士奇曰晏子顯君與管仲后先輝映而《傳》所載數(shù)事
無足深取齊莊公無道晏子雖嘗憂之不聞能強諫也景公嗣世,疊經(jīng)諸亂,皆不能有所匡正。齊
高考復習材料
君負大,不義于天下,及孔子以禮責,愧悔無地。嘗讀《晏子春秋》,其言論多可采,原于
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殺三勇士,清凈流為名法,不其然哉。”
(節(jié)選自《左傳紀事本末》)
2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臣士奇曰/晏于顯君與管仲/后先輝映/而《傳》/所載/數(shù)事無足深取/齊莊公無道/晏
子雖嘗優(yōu)之/不聞能強諫也/
B.臣士奇曰/晏子顯君與管仲后先/輝映而《傳》/所載數(shù)事/無足深取/齊莊公無道/晏
子雖嘗憂之/不聞能強諫也/
C.臣士奇曰/晏子顯君/與管仲后/先輝映而《傳》所載/數(shù)事無足深取/齊莊公無道/晏
子雖嘗憂之/不聞能強諫也/
D.臣士奇曰/晏子顯君/與管仲后先輝映/而《傳》所載數(shù)事/無足深取/齊莊公無道/晏
子雖嘗憂之/不聞能強諫也/
2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景公,春秋時齊國著名國君?!熬啊笔侵u號,義為“布義行剛”,可見贈予其謚號
的朝廷是肯定其作為的。
B.左修,指駕在車前左邊的馬。古代乘車尊者居左,御者居中,護衛(wèi)居右,文中將左
駿引申為尊者。
C.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見秦伯的燭之武、到元營的文天祥皆屬此類。文中泛指
奉諭辦事的人。
D.士禮,指對待士人所用的禮節(jié)。古人等級不同,對應的禮儀也不同。文中指對土所
用的喪儀。
2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晏子經(jīng)過公孫接等人時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對他們三人的尊敬,但他們卻并沒
有起身,顯得粗魯無禮,引發(fā)晏子對他們的嫌惡。
B.晏子認為可以從符合禮法、建功立業(yè)和上下認同三個條件來評判勇士對國家的作用,
對這樣的勇士國君可尊其位,重其祿。
C.公孫接說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開疆說自己曾伏兵退軍,以示其功績;古
冶子的一番話則表明他兼二人之長,既有勇且有功。
D.高士奇在文末不贊同《左傳》對晏子的評價,他認為晏子并沒有盡到輔佐國君的責
任,因為他言行不一。
2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
(2)景公嗣世,疊經(jīng)諸亂,皆不能有所匡正。
29.晏子認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殺之,請根據(jù)文章內容推斷晏子做出該判斷的依據(jù)。
高考復習材料
(3分)
二解析版
【文言基礎梳理】
一、選擇題。(45分,每題3分)
1.下列各項中對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晉軍函陵軍:駐扎
B.敢以煩執(zhí)事執(zhí)事:對秦王的尊稱
C.越國以鄙遠鄙:邊境
D.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恩惠
【答案】C
【解析】鄙:當作邊境。
2.下列各項中對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又欲肆其西封封:邊疆
B.闕秦以利晉闕:損害
C.微夫人之力微:如果不
D.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凋敝
【答案】D
【解析】敝:損害。
3.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組是()(3分)
A.夜繾而出
B.朝濟而夕設版焉
C.既東封鄭
D.共其乏困
【答案】D
【解析】D形容詞作名詞,其他名詞作狀語。
4.下列各項中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3分)
A.以其無禮于晉
B.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C.夫晉何厭之有
D.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答案】C
【解析】C賓語前置,其他介賓短語后置。
高考復習材料
5.下列加點的詞語與所給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句:是寡人之過也
A.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B.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C.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D.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答案】B
【解析】B這;例句,這。A對。C是。D賓語前置標志。
6.下列加點的詞語與所給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句: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A.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B.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C.于是入朝見威王
D.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答案】A
【解析】A早晨;例句,早晨。B朝拜。C朝堂。D朝拜。
7.下列加點的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A.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C.聞大王有意督過之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
昏
D.故嘗與過宋將軍大母過余曰
【答案】C
【解析】C責怪'時間上超過。A過分。B過錯。D探望。
8.下列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縱一葦之所如沛公起如廁
B.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C.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D.不如人意突如其來
【答案】A
【解析】A至B像、比得上。C或者'比得上。D按著'的樣子。
9.下列加點的詞語與所給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句:秦伯說,與鄭人盟
A.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高考復習材料
B.之耽兮,猶可說也
C.范增說項羽曰
D.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答案】D
【解析】D高興;例句,高興。A述說。B解脫。C勸說。
10.下列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B.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C.失其所與,不知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D.夫人之相與吾與點也
【答案】C
【解析】C結交、親附。A和'替。8給\結交。D交往'贊同。
11.下列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焉用亡鄭以陪鄰
B.馳椒丘且焉止息割雞焉用牛刀
C.猶且從師而問焉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D.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煞e土成山,風雨興焉
【答案】D
【解析】D兼詞,于此。A代詞,代文章\副詞,怎么。B哪里、怎么。C句尾語氣詞'兼
詞,于此。
12.下列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
牛之間
B.力足以至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C.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且焉置土石?
D.朝濟而夕設版焉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
【答案】A
【解析】A語氣詞,表停頓。B代詞,這'兼詞,哪里。C句尾語氣詞'兼詞,往哪里。
D兼詞,于此'形容詞詞綴,……的樣子。
13.下列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更若役,復若賦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B.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C.書若太古篆或霹靂石文者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
D.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高考復習材料
【答案】B
【解析】B像。A你的,如果。(2像\你。D你'如果。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之”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公從之②臣之壯也③是寡人之過也④許之⑤鄰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來⑦君之所
知也⑧夫音,何厭之有⑨將焉取之⑩唯君圖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
【答案】B
【解析】①④⑨⑩中的“之”是代詞,“公從之”的“之”代指佚之狐,“許之”的“之”
代指鄭伯,“將焉取之”中“之”代土地,“唯君圖之”中“之”代這件事;②⑤⑥⑦中的“之”
位于主謂之間,無義;③中的“之”是結構助詞“的”;⑧中的“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故選B項。
15.下列文化常識表述的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著作,作者為左丘明,是對《春秋》這部魯史的解釋,
和《公羊傳》《谷梁傳》并成為“春秋三傳”。
B.“賜”,賞給,過去用于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小輩,如,賜予、恩賜;也指給予的
財物或好處,文中就是這個意思。
C.爵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在中國周代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爵,后
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不盡相同。
D.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對自己的謙
稱。
【答案】B
【解析】A應為“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著作“;C沒有‘'王";D錯誤,還有諸侯
王。
【文本綜合閱讀】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題。(15分)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目:“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日:“臣之壯
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肮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縫而出,見秦伯,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
高考復習材料
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
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
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耙嗳ブ?。
(《燭之武退秦師》)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
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
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正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
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呂祖謙《左氏博議?卷二十一》)
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
何有于鄭乎
B.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
何有于鄭乎
C.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
何有于鄭乎
D.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
何有于鄭乎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伯,春秋時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歐洲仍有這樣的稱謂。
B.禮,指禮節(jié)、儀式等道德規(guī)范,先秦有《周禮》《儀禮》《禮記》等流傳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稱,后來成了他們的謙稱。
D.執(zhí)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辦事的官吏,后來也用于指代對方,表示恭敬。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燭之武顧全大局。面對鄭國危亡的局面,放下不被重用的個人恩怨,毅然擔負起出
使秦國的重任。
B.燭之武反客為主,他對秦穆公說,滅鄭是讓秦國賠上自己的鄰國來增加晉國的勢力
并削弱自己。
C.燭之武富于謀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許諾,愿為秦國提供好處,一面利用秦、晉矛盾,
施行離間之計。
D.燭之武不辱使命。國家危亡之時出使,不卑不亢,辭令從容,說服秦國退兵護鄭,
高考復習材料
不失本國尊嚴。
19.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2)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答案】16.D17.C18.B
19.(1)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2)削弱秦國
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解析】
1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為:秦穆公與晉國,相互結交很長時間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結盟很厚了,一
旦恐懼于燭之武(所說)的利益,拋棄晉國(都)如同鼻涕唾沫,對于鄭國又有什么(不能
拋棄的)呢?
“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是并列關系,句式應對稱,所以應在“也”后面
斷開,排除A、Co
“如涕唾”是對“棄晉”的一種比喻的說法,所以應在“唾”后面斷開,排除B。
故選D。
17.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古代的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稱”錯誤。“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
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
就是說君主、諸侯王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王如
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君主、諸侯王就謙稱自己是“寡人”。
故選C。
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燭之武反客為主”錯誤。由原文“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
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可知,他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替對方考慮,
圍繞著秦、晉、鄭三國的利害關系,離間晉國的聯(lián)合行動,他先坦言鄭國亡定了,接著指出,
若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鄭相隔遙遠,晉、鄭卻是近鄰,滅掉鄭國無形中增加了晉國
的土地和實力,而相對削弱了秦國,這不能不讓秦穆公對伐鄭是否將損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
問,從自己利益出發(fā),秦國不會幫助晉國成就霸業(yè)而使自己國力相對削弱。沒有“反客為
主”。
故選B。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有益于君”,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君有益”,對您有好處;
“益”,好處;“執(zhí)事”,辦事的官員,這里代指秦穆公,可以譯為“您”。
高考復習材料
(2)“闕”,削弱;“唯”,希望;“圖”,考慮。
參考譯文: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
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沱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假如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
退?!编嵨墓饬?。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也不能
有什么作為了?!编嵨墓f:“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xiàn)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
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 睜T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
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
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
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
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乏
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jīng)答應給您焦、瑕二座
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
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
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一下!”秦伯非
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
我的今天。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
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
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
天下的事因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會因為利益而分離。秦國、晉國聯(lián)合出兵攻打鄭國,
鄭國就要滅亡了。燭之武出城游說秦穆公,站著說會話的工夫就在(鄭國)將要滅亡的時候
保全了鄭國,不只是使秦國軍隊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國幫助設置戍守才離去,(秦國)改變
得多么快??!燭之武一席話就讓秦穆公背叛了晉國而親近鄭國,舍棄強大的援軍,而依附弱
小的國家;拋棄(與晉國)舊日的恩情,召來(晉國)新的怨恨;舍棄成功,觸犯危險。
(如果)不是(燭之武所說的)利益與危害深深擊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這樣呢?秦穆
公與晉國,相互結交很長時間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結盟很厚了,一旦恐懼于燭之武
(所說)的利益,拋棄晉國(都)如同鼻涕唾沫,對于鄭國又有什么(不能拋棄的)呢?如
果哪天有比燭之武所說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會很快轉變去尋求那更大的利益
了!
(呂祖謙《左氏博議?卷二十一》)
高考復習材料
【考點拓展訓練】
三、閱讀下面文字,完成20-24題。(20分)
文本一
智伯請地于韓康子,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復與之萬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乃走晉陽,
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產(chǎn)蛙,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
駿乘。智伯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盎缸又饪底樱底勇幕缸又?,以汾水可以灌
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①也。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目:“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
帥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謀泄,則
禍立至矣?!?張孟談日:“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潛與張孟談約,為之
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
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
臣光目: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
失人也。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
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
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
者多矣,豈特智伯哉!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一》)
文本二
待之。知伯入南里,門于桔帙之門。將門,知伯謂趙孟③:“入之?!睂θ眨骸爸髟诖??!敝?/p>
目:“惡而無勇,何以為子(太子)?”對日:“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知伯不愎,趙襄
子由是熟知伯,遂喪之。知伯貪而愎,故韓、魏反而喪之。
(節(jié)選自《左傳》)
【注】①安、平陽:分別為魏國、韓國都城。②荀瑤:即智伯。③趙孟:即趙襄子。
2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悼公四年/晉荀瑤帥師圍關B/未至鄭/駟弘日/知伯愎而好勝/早下之/則可行也/
B.悼公四年/晉荀瑤帥師/圍鄭未至/鄭駟弘曰/知伯愎而好勝早/下之/則可行也/
C.悼公四年/晉荀瑤帥師圍鄭侏至/鄭駟弘曰/知伯愎而好勝/早下之/則可行也/
D.悼公四年借荀瑤帥師/圍鄭未至鄭/駟弘日/知伯愎而好勝早/下之/則可行也/
2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請地:即要求割地。此處“請地”與下文的“求地”意思相同,都有強行討要的意思。
B.邑:此指城市,都城,與蘇洵《六國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的“邑”意思一樣。
C.三版:“版”,本義為筑墻的夾板,引申為古代墻計量單位。文中“三版”取引申義。
高考復習材料
D.修乘:又作“參乘”。乘車時,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駿參(一般為武士)在右侍衛(wèi)。
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智伯向韓、魏請地成功,而向趙襄子請地遭卻到拒絕,故糾集韓、魏攻打趙氏,但
韓、魏和趙氏并沒有直接矛盾。
B.張孟談以“唇亡齒寒”離間韓、魏和智氏,而從前文肘擊和踩腳看,韓、魏也早知如
滅趙成功,將重蹈趙氏覆轍。
C.韓、魏、趙三家配合,張孟談密謀厥功至偉,他不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又讓韓、
魏出兵攻其兩翼,終至全殲智伯。
D.據(jù)《左傳》記載,智伯與趙襄子聯(lián)合伐鄭時,曾因侮辱他丑惡膽小而交惡,這也是
后來趙襄子想滅掉智伯的原因。
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乃走晉陽,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
(2)知伯不俊,趙襄子由是懸知伯,遂喪之。
25.上述兩則歷史材料中,司馬光和《左傳》都對智伯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請問兩
者的觀點有何不同?(3分)
【答案】20.C21.B22.C
23.(1)智伯勃然大怒,率領韓、魏兩家軍隊前去攻打趙氏。趙襄子于是跑到晉陽,
(智伯、韓康子、魏桓子)三家率領本郡國士兵包圍了晉陽并且引水淹灌晉陽城。(2)智
伯不肯改悔,趙襄子因此憎恨智伯,最終滅亡了他。
24.司馬光認為,才華勝過德行,讓自己淪為國家的亂臣賊子,引發(fā)眾怒,是智伯失敗
的根本原因;而《左傳》認為,貪得無厭、剛愎自用、怙惡不俊等是智伯失敗的原因。
【解析】
2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
句意:悼公四年,晉國的智伯領兵包圍鄭國,還沒有到達,鄭國的駟弘說:“智伯剛愎
而好勝,我們及早向他表示軟弱無能,他就可以退走了?!?/p>
“帥師”與“圍鄭”為動作和目的關系,不宜分開,排除BD;
“未至”前有“圍鄭”的說明,無須贅述“鄭”字;“鄭駟弘”可理解為“鄭國人駟弘”,因此這
三個字不能斷開,排除A。
故選C。
21.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
B.“邑:此指城市,都城”“與蘇洵《六國論》……意思一樣”錯誤,聯(lián)系上文來看,此處
加點的“邑”,指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也叫“采邑”“采地”“封邑”“食邑”等;后面咬邑”的“邑”
才是指“城市、都城”。因此此處的“邑”也和蘇洵《六國論》的“邑”意思不一樣。
故選B。
高考復習材料
22.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內容的能力。
C.“他不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錯誤,時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可知,
是趙襄子“趁夜派人掘堤水淹”,不是“張孟談”。
故選C。
23.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
(1)“帥”,率領;“甲”,軍隊;“走”,逃跑,跑到;“以”,讓,率領。
(2)“慘”,改悔;“懸”,憎恨;“遂”,最終,于是;“喪”,使動用法,滅亡。
2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觀點的能力。
由“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
至于顛覆者多矣”可知,司馬光認為,智伯滅亡,是因為他的才華勝過了他的德行,“無德”
最終導致他引發(fā)眾怒,最后淪為國家的亂臣賊子。
由“知伯不慘,趙襄子由是慈知伯,遂喪之。知伯貪而愎,故韓、魏反而喪之”可知,
《左傳》認為智伯不肯改悔,導致趙孟憎恨,最終滅了他。智伯貪婪而剛愎自用,最終被韓、
魏與趙氏合謀滅亡。
參考譯文:
文本一
智伯向韓康子要地,韓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萬戶居民的領地;智伯又向魏桓子提出
索地要求,魏桓子也送給智伯一塊有萬戶居民的土地;智伯又向趙襄子要蔡和皋狼這兩塊地
方,趙襄子不給。智伯勃然大怒,率領韓、魏兩家甲兵前去攻打趙氏。趙襄子跑到晉陽,智
伯、韓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國人圍住晉陽,引水灌城。城墻頭只差三版的地方?jīng)]有被淹沒。
鍋灶都被泡塌,青蛙滋生,人民仍是沒有背叛之意。智伯巡視水勢,魏桓子為他駕車,韓康
子站在右邊護衛(wèi)。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讓人亡國?!蔽夯缸佑酶觳仓馀隽艘幌马n
康子,韓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腳。因為汾水可以灌魏國都城安邑,絳水也可以灌韓國都
城平陽。趙襄子派張孟談秘密去見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我聽說唇亡則齒寒,現(xiàn)在智伯率
領韓國、魏國攻打趙國。趙國滅亡,那么接著就是韓國和魏國了?!表n康子和魏桓子說:“我
們心里都知道這種情況,只是擔心事情沒有成功而計謀泄露,那么災禍馬上就來臨了?!睆?/p>
孟談說:“計謀從你們二位口中說出,只傳入我的耳中,有什么妨害呢!”兩人于是秘密與
張孟談訂立盟約,約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趙襄子派兵趁夜殺了守堤官員,放水淹智伯的
軍隊。智伯軍隊為救水患而一片混亂,韓、魏軍隊從兩側攻打,趙襄子帶兵從正面攻打,大
敗智伯軍隊,智伯被殺,又盡數(shù)誅滅智伯族人,只有輔果得以幸存。
臣光(司馬光)說:智伯滅亡,是才能超過了德行。才與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
辨它們,統(tǒng)稱為賢明,這就是世人看錯人的原因。才能是德行的憑借,德行是才能的統(tǒng)帥。
所以才德全部達到頂點就是“圣人”,才德全無就是“愚人”,德超過才叫作“君子”,才
超過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臥式離子風機項目資金申請報告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廣西安全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帶答案
- 2025屆河北省廊坊市高三上學期期末英語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度建筑改造項目承重墻拆除安全責任免責協(xié)議
- 2025年度拆除施工與建筑垃圾回收合同
- 2025年度電力設施安全保證金合同
- 2025年度廢輪胎回收與橡膠顆粒生產(chǎn)合同
- 2025年度房地產(chǎn)銷售代理與服務合同
- 2025年度醫(yī)療機構與保險公司合作康復服務協(xié)議
- 2025年度工業(yè)廠房轉租租賃合同
- 機動車牌證申請表格模板(完整版)
- 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學期課程綱要
- 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行政復議申請書范例
- 高效液相含量測定計算公式
- 六宮格數(shù)獨解題技巧
- 公安機關通用告知書模板
- 工程款支付審批流程圖
-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填空題
- 封頭重量和容積計算
- 《小學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教學大綱
- 《手機攝影》全套課件(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