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出師表讀后感_第1頁
2024年出師表讀后感_第2頁
2024年出師表讀后感_第3頁
2024年出師表讀后感_第4頁
2024年出師表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頁2024年出師表讀后感

出師表讀后感1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南宋詩人陸游曾高度評價這篇表文,說道:“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蓑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倍鸥懙剑骸叭欘l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p>

諸葛亮是歷史上一個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來的政治家,諸葛亮幾乎可以說稱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著劉備,劉備死后,他又輔佐劉禪,劉禪是一個庸人,諸葛亮輔佐了他,大權(quán)都在諸葛亮手里。但這個人沒有野心,沒有把劉禪弄下去,自己來作皇帝。劉禪什么事都交給諸葛亮,從沒有懷疑過諸葛亮會奪他的權(quán)。

諸葛亮在表文中寫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fā)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小人和賢臣兩個不同類別的人,竟會讓身邊的人有如此大的得失。這又讓我聯(lián)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諺語主要說的是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舉個例子:身邊的一個朋友住單身宿舍,很懶,不愛干凈,以前和她同住的舍友很愛干凈,東西擺放整整齊齊,一有時間就打掃衛(wèi)生,屋子里總是保持清清爽爽,干干凈凈。時間長了她不好意思自己屋子的零亂,受其影響,也開始打掃自己屋內(nèi)的衛(wèi)生,也變得愛干凈起來。后來那位舍友搬出了宿舍,換了另一個舍友。這個舍友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凈凈,但屋子很亂很臟,不愿收拾。這正應(yīng)朋友的本性,索性兩個人都不收拾屋子,導致屋子臟亂的沒地落腳,不忍看。另一個例子:學生甲剛來我校的時候是一個誠實、上進、董事、聽話的學生。因為學校男生少,需要和其他班級的"男生合宿,僅一個學期,學生甲就變得油嘴滑舌、不知進取,還屢次違犯校規(guī)校紀,多次受到學校的處罰。

從這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不論一個人的習慣是好是壞,只要他(她)所在的環(huán)境是好的,早晚他(她)會變好,相反會變壞。人本身就是群居動物,時時刻刻都受身邊人的影響,從價值觀到審美觀,從愛情觀到生活觀,身邊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可能都會在不經(jīng)意間給自己的決定帶來影響,所以如果自身定力不強,一定選擇好的環(huán)境來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出師表讀后感2

今天,我們語文課上學習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出師表》。這篇文章是諸葛亮寫給后漢的皇帝劉禪的。學習他我感觸頗深,也感受了許多。

剛開始閱讀它的時候,我都有些不認識其中的字,因為生僻字生僻詞太多了。但是經(jīng)過老師的耐心講解,我最后全部能認識,并且能流利通順地閱讀下來。我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便開始了對這篇文章的細致學習。

剛開始是讓我們翻譯這篇文章,了解疏通了大概意思。完成之后,我第一感覺便是諸葛亮那拳拳的報國之心和報國之志。因為諸葛亮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國家,想著北伐,*定中原,從而完成統(tǒng)一的大業(yè),實現(xiàn)鮮麗的夢想,這才是他終生的志向。

他還有滿懷感激地說:“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我僅僅是一個卑微的農(nóng)民。在南陽那片地方種地,但是先帝他不計前嫌,而且不嫌我的身份地位低微,依然以他皇叔的名字三顧茅廬請我出山,這樣才使我有了建軍的"想法。我的人生全是靠著劉備,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報答!”讀到這里,我感觸頗深。古代的人們是多么的誠實善良,他們受點水之恩,必以涌泉相報,而我們現(xiàn)在的人呢,可能心底早已那么不誠實了吧!

其實諸葛亮他的考慮事情非常的周到。他不僅考慮到了宮內(nèi)的事情,而且就連宮外的事情,他越考慮的很恰當?shù)卯敗K粌H考慮到宮內(nèi)有許多的忠臣志士,而且考慮到戰(zhàn)場上也有許多立志要報效國家的人,所以從這點來說,他不僅是一個軍事家,而且是一個政治家。羽扇綸巾,在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這才是他的政治家風范!

細細品讀此文,更能決出其中的味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在蜀漢這片大地上熊熊地燃燒起來。

出師表讀后感3

文章開頭便分析了天下形勢,陳述了先帝的遺愿。希望以形勢之危急,激勵后主劉禪奮發(fā)圖強。就從這里我們便能看出,諸葛亮與劉禪之間不止是威嚴的君臣關(guān)系,而是在君臣的基礎(chǔ)上又多了一絲期望,諸葛亮希望劉禪從那個愚笨的少年中走出,成為可以公正嚴明的君王。

而后諸葛亮的筆鋒一轉(zhuǎn)將我們帶入到當年的回憶中去。以看似*靜的語調(diào)講述,當年伯樂劉備發(fā)現(xiàn)他這匹千里馬,并給了他充分的發(fā)展*臺。讓他能一展才華。如果認真讀的話不難從中找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之類的話,充分表達了諸葛亮對劉備的感謝與感恩。同事又表達了自己北定中原,以報先帝之恩的決心。最后以一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結(jié)尾再次表達對先帝的感恩。

有些同學可能很疑惑,這劉備究竟何德何能,能讓這么聰明的諸葛亮對其死心塌地。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劉備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行軍作戰(zhàn)方面的不足,而且還發(fā)現(xiàn)了諸葛亮在行軍方面的天賦。所以不惜放下身份,三顧茅廬來請他輔佐自己。在生活中,有人總是抱怨自己沒朋友,大家都排斥他。其實并不是大家排斥他,而是他總是用挑刺的目光看別人,用表演的目光看自己。這樣相較之下別人就自然而然的顯得配不上他了。其實我們只要像劉備一樣有挑刺的目光檢視自己,用發(fā)現(xiàn)的目光去贊美別人。那么,你將會擁有很多朋友。

出師表讀后感4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南宋詩人陸游曾高度評價這篇表文,說道:“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蓑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杜甫寫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p>

諸葛亮是歷史上一個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來的政治家,諸葛亮幾乎可以說稱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著劉備,劉備死后,他又輔佐劉禪,劉禪是一個庸人,諸葛亮輔佐了他,大權(quán)都在諸葛亮手里。但這個人沒有野心,沒有把劉禪弄下去,自己來作皇帝。劉禪什么事都交給諸葛亮,從沒有懷疑過諸葛亮會奪他的權(quán)。

諸葛亮在表文中寫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fā)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小人和賢臣兩個不同類別的人,竟會讓身邊的人有如此大的得失。這又讓我聯(lián)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諺語主要說的是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舉個例子:身邊的一個朋友住單身宿舍,很懶,不愛干凈,以前和她同住的舍友很愛干凈,東西擺放整整齊齊,一有時間就打掃衛(wèi)生,屋子里總是保持清清爽爽,干干凈凈。時間長了她不好意思自己屋子的零亂,受其影響,也開始打掃自己屋內(nèi)的衛(wèi)生,也變得愛干凈起來。后來那位舍友搬出了宿舍,換了另一個舍友。這個舍友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凈凈,但屋子很亂很臟,不愿收拾。這正應(yīng)朋友的本性,索性兩個人都不收拾屋子,導致屋子臟亂的沒地落腳,不忍看。另一個例子:學生甲剛來我校的時候是一個誠實、上進、董事、聽話的學生。因為學校男生少,需要和其他班級的男生合宿,僅一個學期,學生甲就變得油嘴滑舌、不知進取,還屢次違犯校規(guī)校紀,多次受到學校的處罰。

從這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不論一個人的習慣是好是壞,只要他(她)所在的環(huán)境是好的,早晚他(她)會變好,相反會變壞。人本身就是群居動物,時時刻刻都受身邊人的影響,從價值觀到審美觀,從愛情觀到生活觀,身邊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可能都會在不經(jīng)意間給自己的決定帶來影響,所以如果自身定力不強,一定選擇好的環(huán)境來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出師表讀后感5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這古心古香的詩句出自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筆下。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fā)明家、文學家,為匡扶蜀漢*,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這篇《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呈于后主劉禪的一份奏表?!冻鰩煴怼?/p>

先講述了后主劉禪推薦了一些忠心不二的大耳,后講述了自己為什么如此盡心盡力,以打消皇帝劉禪對自己的顧慮,并決定帶兵出征,北定中原,除奸兇,使天下太*。

讀完詩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諸葛亮的用心良苦,為了蜀國盡心盡力,拼盡全力輔助劉嬋,而劉嬋卻不積極向上,好壞不分,昏庸無能,聽信宦官之言,做了許多錯事,而諸葛亮還是盡心盡力地輔助他,把蜀國治理地井井有條,給蜀國在政治經(jīng)濟打下了很好基礎(chǔ)。然而,劉嬋卻在諸葛亮逝世后,不思進取,膽小怕事,而就在投降前夕,蜀國仍有兵力十多萬,本可以拼死一戰(zhàn),可劉嬋卻未做此舉,而且朝中的大臣竟無人敢謹言,就這樣沒有開戰(zhàn),蜀國就投降了。

劉嬋的昏庸無能導致了蜀漢的傾頹,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廣泛地聽取意見,開戰(zhàn)批評與自我批評,在人際交往中,要選擇正人君子,遠離小人,取長補短,這樣,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層樓。

出師表讀后感6

《出師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諸葛亮,卻不太像一個好人。

看到這兒,你應(yīng)該有點兒奇怪吧?諸葛亮不是大忠大貞救蜀救漢的英雄嗎?我不反對以上觀點,但要加上三個字:對劉備。

諸葛亮對劉備可謂是畢恭畢敬,對劉禪呢,則是動不動就拿“先帝”出來嚇唬人,我仔仔細細地數(shù)過了,《出師表》中出現(xiàn)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這個詞,只出現(xiàn)了七次。

《出師表》對封建社會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以報之于陛下也?!闭f穿了也就是這些臣子為什么替你賣命?還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過是來還人情的。否則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還有這一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敝T葛亮無緣無故不陰不陽來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這是說劉禪是亡國之君還是興國之主?會做閱讀題的同學都知道,只要聯(lián)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鐘之內(nèi)完成這道送分題,答案是前者——亡國之君。這就充分說明,諸葛亮是恨不得早點兒讓劉禪滾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實現(xiàn)一下劉備的遺愿。

整篇《出師表》我認為是大逆不道的還是:“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而來二十有一年矣。”這,這……背義棄恩,天人共戮!單就“”這一句話,便把關(guān)羽、趙云等功臣忘與腦后,將建蜀國,抗擊敵軍的功勞全攬到自己身上了。而且,還頗為得意,倚老賣老。

《出師表》雖說在封建社會時期是逆文,但時至今日,大家應(yīng)該換一個角度去解讀這篇文章。

出師表讀后感7

讀罷《出師表》,掩卷深思,一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師表》是諸葛亮分析時局,把握戰(zhàn)機向蜀后主劉禪提出的出師攻魏的意見書。作者在表中反復勸戒劉禪要繼承先主遺志,勵精圖治,嚴明法紀,以完成興復漢室、統(tǒng)一中原的大業(yè),表現(xiàn)了他偉大的抱負和忠于蜀漢的決心。

諸葛亮知道,獎罰應(yīng)該一致,否則人心不服。他寫道:“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對于蜀國的人才,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廣益”進行了廣泛的.推薦。這突出表現(xiàn)了他一心為國毫無私心的磊落胸懷?!坝H賢臣、遠小人……”諸葛亮已經(jīng)洞察了這一點,力諫君王不要親近小人,因為親近小人會給國家?guī)淼溁?。?lián)系實際,親近小人而疏遠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單位的領(lǐng)導人喜愛聽身邊心術(shù)不正的下屬講恭維的話,拍他的馬屁;面對逆耳忠言,卻置之不理,甚至會找莫須有的“罪名”,把講正氣的同志“調(diào)離”。我實在想不出他們面對古人“親賢疏佞”勸戒的心理狀態(tài),也許這些所謂的“領(lǐng)導”根本就沒有讀過《出師表》吧!

諸葛亮率兵出戰(zhàn),甘愿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倍嗝春浪⒅?。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聲聲說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則……”“一定要以廠為家”。可是廠子倒閉了,他卻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禮行賄的手段,異地為官,另謀高就,繼續(xù)揮霍、攫取。這比起蜀相諸葛亮,怎不汗顏?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諸葛亮的高風亮節(jié),至今令人懷念,讓人敬仰。我讀《出師表》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唯心中裝著國家和人民的人,歷史才不會忘記他。

〔簡析〕:讀諸葛亮的《出師表》,沒有不為諸葛亮的誠心而感動的,重讀它更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小作者抓住了《出師表》中諸葛亮的光明磊落與鞠躬盡瘁的高尚品質(zhì)和當今的部分腐敗現(xiàn)象進行對比,含義深刻。在對諸葛亮贊美的同時,鞭撻了當今某些謀私利者。

出師表讀后感8

我在長期從事公文寫作中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每天都會抽時間把喜歡的文章誦讀一遍,希望能從中借詞借句、借氣借力。讀得最多的,一篇是《滕王閣序》,一篇是《出師表》。

《滕王閣序》將漢語之美發(fā)揮到了極致,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氣韻貫通,可謂天縱之才、神來之筆。相比而言,《出師表》的文采沒有那么驚艷,甚至結(jié)構(gòu)和表述上還有點瑣碎。但自古文章比高低,不在詞句而在立意。諸葛亮在這篇文章里注入了理想信念的力量、留下了慷慨赴死的悲壯、體現(xiàn)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真情自然流露,無矯揉造作之態(tài),每當讀到“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時,不禁淚目。

讀《出師表》就不能不讀諸葛亮,讀諸葛亮就繞不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以及各種民間傳說、野史等。不同的作者塑造出了不同的諸葛亮,他仿佛身處歷史的重重迷霧里。

一個是被《三國演義》神化的諸葛亮。《三國演義》中塑造得最好的三個形象稱為“三絕”——奸雄曹操、良將關(guān)羽和賢相諸葛亮。其中,曹操和關(guān)羽雖然有藝術(shù)夸張,但整體上與歷史差別不大。唯有諸葛亮,被羅貫中進行了360度無死角地美化和神化,成為徹頭徹尾的第一主角。羅貫中一方面從史書中扒拉出諸葛亮為國盡忠的感人事跡,另一方面參考民間傳說和雜劇評話,杜撰了大量精彩絕倫的奇謀詭計,從而寫出了一個通天徹地、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由于《三國演義》的影響力遠超《三國志》,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基本上也就成為國人心中形象,甚至濃縮成中華文化中“神人”的代名詞。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神鬼莫測之能”,是一個“狀多智而近妖”的半仙。歷史上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嗎?在他諸多的傳奇故事中,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舌戰(zhàn)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智算華容、三氣周瑜、空城計、罵死王朗、禳星延壽、遺計斬魏延、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顯神保蜀民等,統(tǒng)統(tǒng)都是虛構(gòu)的。如果諸葛亮泉下有知,他應(yīng)該也不希望被強加如此多不合邏輯的事情在自己身上。

真實的諸葛亮,前期主要負責內(nèi)政外交,雖是智囊團成員,但直接指揮的戰(zhàn)役較少,主要充當“大管家”角色。他也并非一開始就被委以重任,而是在跟隨劉備多年征戰(zhàn)中逐漸成長,并以其出色的能力、高尚的品德贏得了劉備信任和大家尊重。白帝城托孤后,他成為蜀國丞相,實際上的“一把手”,執(zhí)政十余年間,基本上把“蕭何+張良+韓信”的職責承包了,一輩子都在為興復漢室努力奮斗,最終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從最終結(jié)果看,他六次北伐均告失敗,他的理想抱負最終成為夢幻泡影,*家在他死后三十年隨即滅亡。從軍事能力看,諸葛亮在治軍練兵方面頗為擅長,能夠訓練出行動聽指揮的精兵猛士;研制出像諸葛連弩、木牛流馬這樣厲害的武器和裝備;他習慣用穩(wěn)扎穩(wěn)打的方式作戰(zhàn),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打無準備之仗。但謹慎有余,果決不足,雖然能避免巨大風險,卻也會坐失良機。從政治能力看,諸葛亮的治國理政水*在三國中是首屈一指的,他推行依法治國,獎罰分明,積極發(fā)展經(jīng)濟與農(nóng)耕,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但他“事必躬親”的作風長期為人詬病。從個人品德看,諸葛亮德才兼?zhèn)?,淡泊寧靜,清正廉潔,簡直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歷史典范。但他也存在識人用人不明、聽不進不同意見的問題。每一方面,他都不是完美無瑕。

但是當這一切的因素疊加到一個人身上,而這個人又在亂世中死守一片漢室疆土,為理想和大義耗盡畢生精力。對封建統(tǒng)治者而言,有能力又忠心,居高位而不謀私利,簡直是夢寐以求的肱骨之臣??滴趸实墼f,“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對官員和讀書人而言,諸葛亮得明主“三顧茅廬”的極高禮遇,從山野村夫到一國丞相,堪稱“學而優(yōu)則仕”的典范,是為官和讀書人的偶像。對老百姓而言,一個為民務(wù)實,執(zhí)法公正,而又兩袖清風,為國盡忠的丞相,當然會受百姓愛戴。在三方合力下,諸葛亮的地位越來越高,他的形象也越來越光輝偉大。

一個是被《三國志》弱化的諸葛亮?,F(xiàn)在關(guān)于諸葛亮的史料,最主要的來源是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三國志》作為“前四史”之一,是公認水*和價值都很高的史書。需要指出的是,《三國志》是正史,但不能完全等同于歷史,尤其不要忘了,《三國志》是在西晉時寫的,必須以其前身曹魏作為正統(tǒng),對蜀漢過度美譽是犯忌諱的。而且陳壽與蜀國淵源頗深,陳壽在蜀漢時曾任主簿、觀閣令史等職務(wù),因不肯屈從宦官黃皓專權(quán),所以屢遭遣黜。陳壽的父親當年是馬謖的參謀,失街亭后馬謖獲罪自殺,陳壽父親也受到牽連,被處以髡刑(剃光頭)。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當朝時一直看不起陳壽,經(jīng)常給小鞋穿。所以,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寫諸葛亮不會打仗,不善于臨敵應(yīng)變,說諸葛瞻只會書法,名過其實。

事實上,陳壽給予了諸葛亮較高而且是相對客觀的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這不僅僅是肯定他的功績,贊揚他的人格,更是把他比作管仲、蕭何式的賢相。只是在最后,加上了一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翻譯過來就是:“但是諸葛亮連年出兵北伐,都沒有成功,大概打仗時臨陣應(yīng)變不是他的強項吧!”很多人就拿這這句話大做文章,說真實的諸葛亮只會治軍不會打仗,只有政治才能沒有軍事才能。

我一直認為,軍事才能也分幾個層次,政略高于戰(zhàn)略,戰(zhàn)略高于策略。正是這個“將略非所長”的諸葛亮,還在高臥隆中時就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大政方針,拿出了“跨有荊、益,東聯(lián)孫權(quán),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北拒曹操,內(nèi)修政理”的軍事戰(zhàn)略,劉備正是這樣規(guī)劃指引下,從一個年近半百且一窮二白的落魄英雄,最終建立了蜀漢*;也正是這個“將略非所長”的人,帥蜀軍**、擒孟獲,以一州之地攻中原數(shù)州之兵,以寡擊眾,奪三郡,斬張頜、王雙,逼得司馬懿寧愿穿女裝也不愿應(yīng)戰(zhàn),一應(yīng)戰(zhàn)即被打,眼睜睜看著蜀軍在自己的土地上墾田屯糧。這也是《三國志》的記載。反過來分析,如果諸葛亮真不會打仗,司馬懿大可出兵將其殲滅,怎么會一直高掛免*打消耗戰(zhàn),等到諸葛亮病逝才敢出寨門。而且,諸葛亮著有《兵法二十四篇》,并流傳于世。以他的性格,不可能自己不會打仗卻寫書教別人怎么打仗。

陳壽把“連年動眾,未能成功”歸結(jié)為諸葛亮“將略非所長”是值得商榷的。應(yīng)該說北伐失敗是綜合國力巨大差距導致的必然結(jié)果。蜀漢之敗從關(guān)羽的荊州之敗特別是劉備的夷陵之敗就已經(jīng)注定,這兩次失敗導致蜀國精銳盡失,動搖了國之根本。從當時蜀國的軍馬錢糧和青黃不接的人才狀況來看,就算換韓信來北伐也難以扭轉(zhuǎn)乾坤。諸葛亮以民不到百萬,軍不過十萬的力量去主動攻打五倍于自己人口和軍力、八倍于自己地盤的魏國,道阻且長、勞師遠征、糧草不濟,這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但諸葛亮還是義無反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希望將不可能變?yōu)榭赡?,既是為了自己“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也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

一個是被網(wǎng)絡(luò)黑化的諸葛亮。隨著出版業(yè)發(fā)展,思想*以及網(wǎng)絡(luò)普及,人們有了更多獲取信息的途徑,于是拿著《三國志》批《三國演義》成為一種時尚。大家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三國演義》上這里也是編的,那里也是假的。再回首自己小時候把《三國演義》當歷史,不禁大呼上當受騙,在逆反心理驅(qū)動下,便開始揭批《三國演義》中最大的受益者諸葛亮。

在扒光了“能掐會算”“呼風喚雨”“用兵如神”等技能包裝后,大家意猶未盡,遂從多個角度,開始了更深層次的批判。其中,不乏一些吸引眼球甚至是聳人聽聞的論斷,有人說諸葛亮不但不會打戰(zhàn),簡直是嫉賢妒能的草包,把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給廢了;有人說,諸葛亮以弱攻強的北伐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錯誤,只是為了轉(zhuǎn)移內(nèi)部政治矛盾,最終加速蜀漢滅亡;有人說,諸葛亮窮兵黷武,一將功成萬骨枯,讓蜀漢百姓受盡苦難;有人說,諸葛亮是封建皇權(quán)的衛(wèi)道士,只有抱殘守缺的愚忠,這樣的人當然會受到統(tǒng)治者推崇;有人說,諸葛亮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華夏分裂者,阻礙全國大一統(tǒng),使人民飽受戰(zhàn)亂,是*;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根本不是為了興復漢室,而是為了自己能手握大權(quán)。廢黜李嚴,處死劉封,他是有自己當皇帝的野心,只是死得早沒有得逞而已。面對李嚴勸他稱王受九錫,他回答那句“雖十命可受”就是昭然若揭的證據(jù)。

現(xiàn)在,“把諸葛亮拉下神壇”已然成為主流,站在不同立場,對同一史料用不同的態(tài)度進行解讀,得出截然相反的結(jié)論是很正常的。逝者已矣,真相留于青史,也存于人心?;诉@么多篇幅和筆墨來科普諸葛亮,本就是一種無奈。

回歸主題,再來說說《出師表》。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給皇帝劉禪的上書表文,洋溢著真摯感情和以身許國的信念。被歷代文人奉為經(jīng)典并給予極高評價,“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諸葛亮以信仰的力量秉筆直書,以滿腔的熱血揮毫潑墨,以無我的氣概鐫刻遺訓,使得這篇文章流傳千古,光照后世。仔細研讀,我們可以從這篇表文中,讀出豐富內(nèi)涵。

可以從“強橫”中讀出忠誠。作為丞相,諸葛亮在《出師表》開頭就對皇帝耳提面命,“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而且還公然宣稱“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意思是皇帝宮中的事,也要按我丞相府的規(guī)定來辦。這不是有違君臣之禮嗎?這不是奴大欺主嗎?這恰恰是諸葛亮出自公心的忠諫,而不是仗勢欺人的威脅。這份“強硬”體現(xiàn)了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進而將這份忠誠延續(xù)到他的繼任者劉禪身上,更體現(xiàn)了他對政治理想和大漢正統(tǒng)的忠誠,希望劉禪能夠“親賢臣,遠小人”,繼承先帝遺志,最終實現(xiàn)“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目標。

可以從“自信”中讀出憂嘆。諸葛亮回顧當初先帝如何三顧茅廬把他請出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后來又“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怎么聽都有點擺老資格的意思;什么“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什么“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好像在諷刺劉禪不作為,自己獨木難支。其實,這是一個生命行將走到盡頭但使命尚未實現(xiàn)的孤心獨吟。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事無巨細,廢寢忘食,如履薄冰,諸葛亮48歲寫下《出師表》,54歲去世,留給他的時間和機會確實不多了。當然,他完全可以換個活法,憑借“難于上青天”的蜀道,鞏固城池,堅守不出,以諸葛亮的才能守上幾十年是沒有問題的,還落得一個安逸。但是,選擇這條路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希望和前途。蜀漢的經(jīng)濟、耕地、人口和面積較東吳都有很大差距,更別說曹魏。只是因為北方飽經(jīng)戰(zhàn)亂尚未恢復,顯得兩國實力沒有那么懸殊,如果選擇閉而不戰(zhàn),現(xiàn)在只是幾倍的差距,將來可能就是十幾倍的差距,只能坐以待斃。以諸葛亮的性格,他不可能把死路一條的蜀漢交給未來的繼任者。因此,他在決定主動出擊之前寫下了《出師表》。

可以從“嘮叨”中讀出關(guān)愛。諸葛亮像是一個即將慷慨赴死的統(tǒng)帥告訴皇帝,哪些人是忠臣、良將,應(yīng)該聽他們的話,不聽的話會有什么后果,如果他們不肯進忠言應(yīng)該如何懲罰;像是一個父親將要為家庭謀生計而出門打工,臨行前對他兒子的諄諄教誨和碎碎念。確實是舐犢情深,諸葛亮對小皇帝劉禪,兼具了君臣、師生乃至父子的情感。正因為諸葛亮關(guān)心他、愛護他,所以才會對離開后的事情如此放心不下,一遍一遍回頭叮囑,還生怕他聽不進去,怕他有逆反心理。我一直覺得《出師表》更像是給劉禪的遺書。

據(jù)說,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前,又寫了另一個表章給劉禪,稱為《后出師表》。如果說,前《出師表》主要是對出征后的一應(yīng)瑣事向劉禪做交代,那么《后出師表》里,則是旗幟鮮明地闡述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北伐?文章一開始,諸葛亮就說到“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接下來,諸葛亮從六個方面論證了冒險伐魏的必要性。這一篇文章,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句。這也是諸葛亮一生的真實寫照。但是,《后出師表》出自張儼的《默記》,作者是否是諸葛亮本人一直存著爭議,也沒有《出師表》流傳得那么廣,這里就不展開論述了。

時至今日,我們?nèi)匀辉谥T葛亮留下的“錦囊妙計”里學習為人處世之道,比如要有“志當存高遠”的理想追求,要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敬業(yè)精神,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崇高境界,要有“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的處事原則。

寫諸葛亮這樣一位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評論《出師表》這樣一篇流傳千古的經(jīng)典文章,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一來,前人之述備矣;二來,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部“三國”,都有自己的判斷和評價。所以,數(shù)次提筆,數(shù)次放下,猶豫再三,還是寫了。寫完之時,我真切體會到“不知所言”的感覺。最后借用錢穆先生的一句話作為結(jié)尾:“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后世,一如兩漢”。

左岸記:真是懂得越多的人越謙虛,經(jīng)常讀《滕王閣序》和《出師表》,自然甚是喜歡王勃和諸葛亮了,也非常熟悉?,F(xiàn)在我們讀書,真的很幸福,對每一個比較著名的人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書和資料可以對照,也有很多很有智慧的人的評說。這些是我們能很容易讀到的,但要從這些信息當中提煉出自己的觀念,而不是偏袒,逞口舌之爽,是需要相當?shù)拈喿x和理解能力的。今天我讀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如飲瑤醉。

出師表讀后感9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千載之下,重讀《出師表》,仍不禁為諸葛孔明的忠義所震撼,為他的遭遇而扼腕嘆息。近來易中天講“三國”,把“三國熱”又推向一個新的高點,我也來談?wù)劀\見吧。

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在《三國演義》中已經(jīng)快被描寫得接近“神仙”的水*了,功高蓋主啊,劉備倒是深知諸葛亮沒有什么“打貓心腸”,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對劉禪這個毫無君主資質(zhì)的主公,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最終也沒能為蜀地帶來什么長治久安,如果諸葛亮真的篡權(quán)奪位,會是什么樣的局面呢?有姜維,有費祎,應(yīng)該比在劉禪手里好得多吧,雖然為天下文人所不齒,可是象曹操那樣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嗎?諸葛亮當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興奮啊!可惜,諸葛亮永遠也不是司馬氏,永遠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應(yīng)該有愚忠的成分在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