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導學案(共4篇)_第1頁
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導學案(共4篇)_第2頁
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導學案(共4篇)_第3頁
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導學案(共4篇)_第4頁
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導學案(共4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

《毫米的認識》導學案

【學習目標】

1、通過自學21——22頁內(nèi)容,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

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yǎng)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yǎng)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學習重難點】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2)培養(yǎng)估測方法。

【學法指導】

1、結(jié)合問題自學課本第2、3頁,用紅筆勾畫出疑惑點;獨立思

考完成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任務,并總結(jié)規(guī)律方法。

2、針對自主學習中找出的疑惑點,課上小組討論交流,答疑解

惑。

【學前準備】

卷尺和測繩

【學習時間】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我能填

1、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和()

2、我知道1米=()厘米

3、我能填:2米=()厘米300厘米=()米

5米=()厘米

(二)認識毫米:

1、我估計數(shù)學書的長大約是()厘米,寬大約是()厘

米,厚大約是()厘米。

2、我用直尺實際測量出數(shù)學書的長是()厘米,寬是()

厘米,厚是()厘米。

3、讀教材第21-22頁,理解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應該

用()作單位。

4、完在教材第3頁的“做一做”。

二、探究1毫米的長度

1、數(shù)一數(shù)直尺上1厘米的長度里有幾小格?1小格就是1(),

1厘米里面有()個1毫米,得出1厘米二()毫米。

2、體驗1毫米的長度

(1)拿出1張IC卡,估一估,厚度大約為()。

(2)量一量,IC卡的厚度是()。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IC卡,然后抽出。(食指和

拇指間的寬度就是1毫米)。

3、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

4、我知道生活中()這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三、合作探究

1.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要求:

由組長對小組活動進行組織和分工,每個題有中心發(fā)言人,其他

人補充。發(fā)言要有順序,當一人發(fā)言時其他成員必須認真傾聽。小組

內(nèi)解決不了的問題劃下來。

2.班內(nèi)展示

小組合作交流后,組長整理,確定每一題的中心發(fā)言人,展示自

學體會和好的見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問題和困惑,教師適時點撥。

3.質(zhì)疑探究

你還有什么新的疑惑請?zhí)岢鰜?,大家共同探討?/p>

4.自悟自得

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及感悟:

.本節(jié)我學會了:

.掌握不太好的是:

四、達標測試

1、先從課本中數(shù)出幾頁(捏緊后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用尺

子驗證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調(diào)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數(shù)一數(shù)看

有多少張。

2、學生先獨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題,再在小組內(nèi)說出填寫的

結(jié)果。

3、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

位。

4、練習一第1-3小題。

5、測量的結(jié)果不是整厘米數(shù)時,可以用[]來表示;1厘米

=[]毫米;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yī)療保險卡等的厚度大

約都是[]毫米。

6、在橫線上填厘米或毫米

蠟筆長60()跳繩長200()

課桌高70()粉筆長75()

7、書的厚度用()作單位

五.課后反思

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

《分米的認識》導學案

【學習目標】

通過自學課本23頁,動手實踐,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1、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2、培養(yǎng)估測意識和能力。

[]學習重難點】

1.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2.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學法指導】

(1)、結(jié)合問題自學課本第2、3頁,用紅筆勾畫出疑惑點;獨

立思考完成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任務,并總結(jié)規(guī)律方法。

(2)、針對自主學習中找出的疑惑點,課上小組討論交流,答疑

解惑。

【學前準備】

卷尺和測繩

學習時間:

一課時

【學習過程】

課前

學案自學:

一、自主學習

1、我用直尺測量課桌面的長是()厘米。

2、我發(fā)現(xiàn)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

方便。

3、我觀察直尺,直尺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

()厘米就是1分米。

4、我用手比劃一下1分米多長。

5、我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6、以分米、厘米為單位,再次測量課桌面的長是()分米

()厘米,課桌面的高是()分米()厘米

二、合作探究、歸納展示(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各題,一組展示,

其余補充、評價)

1、我會填:1分米二()厘米1米-2分米=()分米

14厘米+26厘米;()分米

2、填上合適的單位

(1)茶杯的高約1()

(2)跳繩的長約2()

(3)直尺的厚約()毫米

(4)我的身高是()厘米

派3、在一塊長2分米的塑料板條上,標出長度為1毫米的線段,

可以標出多少段?

課中

1.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要求:

由組長對小組活動進行組織和分工,每個題有中心發(fā)言人,其他

人補充。發(fā)言要有順序,當一人發(fā)言時其他成員必須認真傾聽。小組

內(nèi)解決不了的問題劃下來。

2.班內(nèi)展示

小組合作交流后,組長整理,確定每一題的中心發(fā)言人,展示自

學體會和好的見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問題和困惑,教師適時點撥。

3.質(zhì)疑探究

你還有什么新的疑惑請?zhí)岢鰜?,大家共同探討?/p>

4.自悟自得

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及感悟:

本節(jié)我學會了:

掌握不太好的是:

三、達標測試

1.填空

1)、想一想,填一填。在()里填上適當?shù)膯挝弧?/p>

樹高約10()一塊橡皮長約4()

一只曲別針長約5()

2)、在。里填上>、<或=

6厘米。60毫米2米。19分米

3米03000分米6分米。7毫米

3)、填上適當?shù)臄?shù)。

8米5分米=()分米

8848毫米=()厘米

59厘米=()分米()毫米

100分米一80厘米=()分米

2.排排隊

(1)從大到小的順序排起來:400厘米30米20分米

)

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5000毫米200厘米1米5000米

)

3.選一選,把你認為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里。

一課桌高約()。

A、70毫米B、70厘米C、70分米

水杯的高約1()o

A、毫米B、厘米C、分米

數(shù)學課本的寬約是145()。

A、毫米B、厘米C、分米

一枝鋼筆長大約14()。

A、分米B、厘米C、毫米

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體是()。

A、文具盒B、電視機C、數(shù)學書

自行車每分鐘行300()o

A、分米B、米C、千米

4、列式計算

比18厘米少5毫米是多少??

5、畫一■畫

(1)、畫一條比5厘米少5毫米的線段。

(2)、畫一條比1分米多2厘米的線段。

6、用數(shù)學

(1)、一層樓高約()米,五層樓高大約是多少米?

(2)、一支鉛筆原來長8厘米7毫米,用去了9毫米。現(xiàn)在這支

鉛筆有多少長?

(3)、一根4分米的木條,鋸成每段是5厘米的小木條,可以鋸

成多少段?要鋸多少次?

四、課后反思

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

《千米的認識》導學案

學習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

知道1千米=1000米。

2、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米與千米的關系,會進行單位之間的

換算。

3、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

念。學習重點:的換算。

學習難點:1千米的概念。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1、

(1)請學生說說已經(jīng)學過哪些計量長度的單位,并按從大到小的

順序進行排列。

(2)同桌同學互相比劃一下1米的長度、1分米的長度、1厘米的

長度、1毫米的長度。

鉛筆的長度()旗桿的高度()

硬幣的厚度()課桌的高度()

⑷導入課題:如果要表示鞏義到鄭州的距離,選用哪個單位比

較合適?(出示主題圖)請同學們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小結(jié):通過畫面,我們看到里程碑上標有50千米、100千米、

可以發(fā)現(xiàn)汽車所行的路程是用千米做單位所以在計量比較長的路程

的時候,通常用千米做單位,千米也叫做公里,這一節(jié)我們就來學習

“千米的認識”。

2、

(I)

①知道了1米的長度,你能想像出1000米有多長嗎?

②回顧體育課的100米短跑的路長及時間,思考并想像1000米

有幾條這樣的路長?算一算,跑完1000米你大約需要幾分鐘?

③出示運動場跑道示意圖(多媒體)引導學生觀察并想像,標準運

動場的跑道,1圈通常是400米,跑兩圈半大約就是1000米。

④請學生走一走,說一說距離學校門口大約1000

①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千米

有時也叫公里。

②引導學生對上面式題等號兩端進行比較:用等號連結(jié),說明它

們表示的長度怎么樣?等號兩端的數(shù)字和單位相同嗎?要表示一個距

離的長短能不能只看數(shù)字,還要看什么?

想一想:“千米”中的“千”相當于1000的幾個“0”?1000中

的幾個“0”相當于一個“千”?

3、

⑴①3千米=()

學生先說出括號里應填幾?你是怎么想的?然后教師總結(jié)算法:我

們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

那么3千米里有3個1000米,就是3

②同桌出題嘗試練習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③試一試:8千米=()米()米二5

4000米=()千米9000米=()

6千米=()米()米=7

4350米=()千米()米2千米500米=()米

6千米720米=(

(2)

①思考:長度不變,單位由高(低)變低(高),數(shù)的大小怎樣變化?

你能用這個規(guī)律檢查自己的計算結(jié)果嗎?

②根據(jù)前面“千”和0的個數(shù)之間的關系,你還有沒有更簡單的

辦法?

(3)小結(jié):表示同一物體的長度,使用的單位可以不一樣;把高

級單位化成低級單位,或者把低級單位變成高級單位,同樣是要根據(jù)

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來進行推算

4、

⑴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填在括號里(投影顯示)

①小明從家里到學校要走5(

②兩個縣城間的公路長80(

③一本日記本長110()O

④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為2()o

⑤一根旗桿高8()o

(2)課本第9頁的第2、第3

(3)“米”和“千米”單位間的換算(課本第10頁的第45兩題)

(4)①汽車每小時行45千米,摩托車每小時行56千米,汽車

每小時比摩托車慢多少千米?

②要筑1千米長的公路,已經(jīng)筑了650米,還要再筑多少米?

5.課堂總結(jié)

教學反思:

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

《噸的認識》導學案

學習目的:

1、使學生認識質(zhì)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

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質(zhì)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質(zhì)量的估測能力和推理能力、發(fā)

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學習過程:

1、

2、談話:這是什么動物?你熟悉他們嗎?你能跟大家簡單介紹一

種你熟悉的恐龍嗎?

3、

4、師:這只恐龍的體重是多少?(1噸)

5、師:①對1噸你想了解什么(1噸有多少千克)

②對1噸你還想了解些什么?(1噸是不是很輕?師:也就是1噸

有多重1噸是不是1000千克?師:也就是噸與千克的關系)

6、

①噸有什么作用;②哪些物體重1

二、感受體驗——

(一)了解]

師:噸非常想和同學們交朋友,你們呢?那就聽聽噸的自我介紹

1、

小朋友好,我是“噸”,平時你們常用千克來計量物體的重量,

在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我就派上大用場了,比如大象的

體重是4噸、一卡車的稻谷約3噸等要說1噸有多重,三言兩語

說不清,就讓我來展示一下吧(出示:50千克的一袋大米,接著出示

20袋大米)

小朋友,你對我了解些了嗎?如果還不夠的話,沒關系,認真聽

課,對我還會加深印象的。

師:聽了“噸”的自我介紹,你獲得了那些信息?

小結(jié):計量較重的或大件物品的質(zhì)量用噸做單位1噸=1000千克。

2、

師:原來1噸=1000千克,1噸有多重,你想感受一下嗎?

請1個同學搬50千克的大米,說說你的感受換一個同學來試試

請4個同學來幫忙如果1噸的大米全班同學要幾次搬完?

1、讓學生嘗試練習,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3噸=()千克6000千克=(

2、

7噸;(

9000千克=(

1800千克800千克;(

1噸600千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