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學試題(新聞學與傳播學)-中國新聞事業(yè)史筆試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摘選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大學試題(新聞學與傳播學)-中國新聞事業(yè)史筆試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摘選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大學試題(新聞學與傳播學)-中國新聞事業(yè)史筆試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摘選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大學試題(新聞學與傳播學)-中國新聞事業(yè)史筆試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摘選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大學試題(新聞學與傳播學)-中國新聞事業(yè)史筆試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摘選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大學試題(新聞學與傳播學)-中國新聞事業(yè)史筆試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摘選含答案第1卷一.參考題庫(共75題)1.應該如何評價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辦報活動?2.同盟會最重要的機關報是什么報它的基本宣傳內容是什么?3.《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4.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早期辦過哪些報刊?《中國青年》有什么好的經驗?5.申報》創(chuàng)刊于()A、1882年4月B、1893年2月C、1868年9月D、1872年4月6.《()》——1945年11月1日創(chuàng)刊。7.二三十年代我國新聞教育事業(yè)和新聞學研究的狀況如何?8.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公開出版的第一張機關報是()9.子右任是一個怎樣的報人?他辦過哪些報刊?10.十年內戰(zhàn)時期中央革命根據(jù)地辦過哪些報刊和通訊社?11.《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和《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的概況是怎樣的?12.新聞傳播經歷的4個階段()、()、()和()。13.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機關報是()A、《紅色中華》B、《紅星報》C、《斗爭》D、《青年實話》14.我國古代報紙最普遍的稱呼邸報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A、漢B、唐C、宋D、明15.1926年9月新征公司《大公報》繼刊,由()任總編輯A、吳鼎昌B、胡政之C、張友鸞D、張季鸞16.如何認識《紅色中華》在宣傳上的成績和不足?17.下列屬于傳教士辦的報刊有()A、《遐邇貫珍》B、《六合叢談》C、《中外雜志》D、《字林西報》E、《子子刺報》18.在維新運動中改良派辦過哪些重要報刊?19.一直到唐朝,我國最早的報紙,通稱“()”。20.報紙產生以前的新聞傳播活動是怎樣進行的?21.抗戰(zhàn)時期共產黨在國統(tǒng)區(qū)公開出版了什么機關報刊?22.《政治周報》是在什么歷史條件下創(chuàng)刊的?它在反擊國民黨右派的斗爭中起了什么作用?23.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出現(xiàn)過哪些教會報刊?其中歷時最久、影晌最大的是什么報?24.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25.資產階級改良派最早創(chuàng)辦的是什么報刊?26.我國的人民廣播事業(yè)是怎樣發(fā)展起來的?27.“豎三民”指的是哪三家報紙?它們的創(chuàng)辦人和主編人是誰?它們是怎么創(chuàng)辦起來的?作用和影響如何,試論述之。28.斯諾是個怎樣的記者?他在中國出版的代表作是什么?29.抗戰(zhàn)時期淪陷區(qū)的新聞事業(yè)是什么狀況?30.梁啟超的新聞思想包括哪些內容?對當時的報界有何影響?31.簡述章太炎、鄭貫公、于右任的辦報活動。32.簡述新聞照片的采訪的特點。33.革命根據(jù)地的黨報僅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比較重要的有:(一)《()》(二)《()》。34.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辦過黨的哪些機關報?35.近代在中國辦報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報人?他們的辦報活動有何特點?36.對外國人在中國的辦報活動應該如何評價?37.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開展過哪些活動?38.《湘江評論》——由()主編。()認為《湘江評論》是當時全國最有分量、見解最深刻的一種刊物。39.簡述新聞政策的“四不允許”。40.國民黨控制全國政權后頒布了哪些反動法令來扼殺言論出版自由?41.“()”——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個通訊社,于1904年在廣州創(chuàng)辦。42.簡述人物新聞的采訪。43.章太炎是一個怎樣的報人?對他的辦報活動應該如何評價?44.廣播與報紙比較,其優(yōu)勢在于哪里?45.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第一個月報是()A、《政治周報》B、《熱血月報》C、《中國軍人》D、《真報》46.宋朝小報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它的發(fā)行有何意義?47.《新民叢報》的宗旨是()A、“開民智”、“造新民”B、“主持清議,開發(fā)民智”C、“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D、倡新學、開民智、育人才、圖富強、鼓吹變法48.最早以《勞動歌》為題譯載了《國際歌》歌詞的是()A、《勞動界》B、《勞動音》C、《勞動者》D、《勞動與婦女》49.《申報》1872年創(chuàng)刊,由4名()合資創(chuàng)辦,聘請中國人擔任主筆。1913年中國人史量才接辦《申報》,《申報》變成了中國人自己的報紙。1949年5月停刊,《申報》出版時間達()年之久,是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的報紙。50.鼓吹“第三條道路”的主要報刊有()A、《觀察》B、《新路》C、《大公報》D、《文萃》E、《大學評論》51.《新青年》是什么性質的報刊?早期的《新青年》在新文化運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關于新聞出版的專門法規(guī)是()A、《報章應守法規(guī)》B、《報館暫行條規(guī)》C、《大清報律》D、《大清印刷物專律》53.簡述新聞攝影在報刊的地位和作用。54.《解放日報》為什么要改版?改版取得了什么成績?55.《》——中國共產黨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漢,受中共中央長江局領導,董必武直接領導該報工作。56.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于()A、1919年4月B、1918年10月C、1920年12月D、1919年12月57.《民報》與《新民叢報》的論戰(zhàn)是怎么一回事?58.抗戰(zhàn)時期黨在解放區(qū)辦過哪些重要報刊?59.《萬國公報》(廣學會)60.《大江報》是一張怎樣的報紙?它有何顯著特色?61.簡述新聞策劃的原則。62.試述“大江報案”的起因、經過、結果和影響。63.《新青年》雜志——五四時期最重要的報刊,主編為()、()。64.袁世凱及北洋軍閥是如何扭曲自由新聞體制的?65.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統(tǒng)區(qū)出現(xiàn)過哪些重要的進步報刊?它們是怎樣同國民黨反動派作斗爭的?66.資產階級革命派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機關報是什么報?67.清朝政府在近代出版過哪些公開發(fā)行的官報?頒布布過哪些新聞法律?68.簡述《癸丑報災》的前因后果。69.《萬國公報》(康有為)70.《()》——中國共產黨建黨后出版的第一個日報,于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創(chuàng)刊,主編瞿秋白。71.簡述編輯工作的主要任務。72.簡述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拒檢運動”。73.1948年4月2日()接見《晉綏日報》編輯人員,并發(fā)表重要講話A、陳毅B、周恩來C、毛澤東D、劉少奇74.蔣介石為什么要殺害史量才?75.深度報道的形式主要有什么?第2卷一.參考題庫(共75題)1.反“客里空”是怎么回事?2.簡述新聞策劃的策略和技巧。3.歷代封建政府發(fā)行的官報是()A、小報B、邸報C、開元雜報D、報房京報4.《蘇報》是一張怎樣的報紙?“蘇報案”是怎么一回事?5.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報紙是——“()”。發(fā)行于公元(),是世界現(xiàn)存最古老的報紙,現(xiàn)保存于英國大不列顛圖書館。6.《中國日報》的創(chuàng)刊有何意義?它早期的宣傳內容和特點是什么?7.評述“拒檢運動”等國統(tǒng)區(qū)新聞出版社爭取新聞自由斗爭的經過與結果。8.歷代封建政府發(fā)行的官報是()。A、小報B、邸報C、開元雜報D、報房京報9.簡述維新派對近代新聞事業(yè)的貢獻。10.歷代封建政府發(fā)行的官報是()A、小報B、邸報C、開元雜報D、報房京報11.為什么說解放區(qū)新聞界的整風改革使我國無產階級新聞理論得到空前的大發(fā)展?12.為什么說《共產黨》月刊是我國的第一份無產階級的刊物?13.應該怎樣學習中國新聞事業(yè)史?14.簡述三次新聞改革。15.近代報刊很多,其中以《()》、《()》最有影響。16.中共中央最早的政治機關報是什么報?如何看待它的歷史功過?17.怎樣寫好深度報道?18.最終發(fā)展成為英美諸國在華總的言論機關的是()A、《上海新報》B、《字林西報》C、《申報》D、《新聞報》19.試述民國初年短暫的辦報古潮中新聞事業(yè)的變化及其業(yè)務的變化。20.《()》——梁啟超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創(chuàng)中國報刊銷售史上的最高紀錄。21.陸定一辦過哪些報刊?《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2.簡述《紅星》報的性質及主要內容。23.簡述采訪法制新聞。24.《申報》何時創(chuàng)辦?25.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特征26.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我國新聞界是怎樣一個種狀況?27.簡述“蘇報案”發(fā)生的過程。28.中國古代出現(xiàn)過哪幾種不同性質的報紙?29.蔡和森、惲伐英、蕭楚女對無產階級新聞事業(yè)有何貢獻?30.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新聞法規(guī)?31.《政治周報》1925年12月5日創(chuàng)刊于廣州,()擔任首任主編。32.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國新聞事業(yè)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局面?33.如何維護新聞的真實性?34.解放區(qū)新聞辦開展的反對“客里空”運動是怎么一回事?35.新聞宣傳的“六大兵種”36.在新聞改革中,探索和研究新聞規(guī)律,承認報紙是“新聞紙”,并努力按新聞規(guī)律辦報,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37.戊戌政變后改良派在海內外辦過哪些報刊?38.民國初年新聞事業(yè)短暫繁榮的情況如何?原因是什么?39.如何正確實施新聞輿論監(jiān)督?40.維新派最重要的機關報,也是這一時期宣傳維新變法最具影響力的報刊《時務報》創(chuàng)刊人是()A、黃遵憲B、梁啟超C、康有為D、唐才常41.“豎三民”——《()》、《()》和《()》。42.瞿秋白對黨的新聞事業(yè)有何重要貢獻?43.何謂“癸丑報災”?袁世凱采取哪些手段來控制和摧殘新聞事業(yè)?44.簡述“五點希望”。45.簡述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具體要求。46.簡述“四點要求”。47.反對“客里空”以后,解放區(qū)新聞界又出現(xiàn)了什么錯誤傾向?48.《循環(huán)日報》于1874年由江蘇吳縣人()主辦,這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家以政論著稱的報紙,()是第一個報刊政論家。他為在我國辦報政論做了最早的嘗試。49.魯迅對報紙副刊的改革和發(fā)展有何貢獻?50.中國新聞事業(yè)史研究的對象和范圍是什么?51.《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52.()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有影響的新聞通訊記者。53.《新華日報》創(chuàng)刊于()A、1939B、1941C、1937D、193854.中國人最早撰寫的新聞學著作是什么?它們的作者是誰?55.試述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各派的新聞思想并簡評。56.“五四”時期我國新聞事業(yè)的基本狀況是怎樣的?57.紅軍在長征途中辦過哪些重要報刊?58.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人在中國辦過哪些外文報刊?其中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是什么報?59.1905年11月,在東京創(chuàng)刊的同盟會的第一個機關報是()A、《大公報》B、《時報》C、《大江報》D、《民報》60.試述“蘇報案”的起因、經過、結果和影響。61.簡述五四時期的報刊。62.1947年6月()發(fā)表了劇本《前線》中有關“客里空”的部分情節(jié),并借用“客里空”作為一切不真實的和弄虛作假的新聞工作作風的代名詞。A、《文萃》B、《新民報》C、《晉綏日報》D、《譯報》63.“五四”以后,全國各地相繼出現(xiàn)了一大批學生刊物。請說明有哪些并簡單介紹其意義?64.新中國成立前后,我國新聞事業(yè)發(fā)生了什么樣的重大變革?65.陳獨秀辦過哪些報刊?如何評價他的辦報活動?66.電視的優(yōu)勢在于哪里?67.1909年至1910年兩年內,()在上海相繼創(chuàng)辦了《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民國以后,被人簡稱為“堅三民”。68.《每周評論》是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辦的?它進行過一場什么論戰(zhàn)?69.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新聞事業(yè)是怎樣崩潰的?70.創(chuàng)辦并長期擔任《新青年》主編的是()A、胡適B、陳獨秀C、李大釗D、蔡元培71.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報刊政論家的是()A、康有為B、梁啟超C、王韜D、嚴復72.怎樣搞好版面的設計與美化?73.《人民日報》是怎樣誕生的?鄧拓是一個怎樣的記者?74.簡述新聞輿論監(jiān)督的內容和重點。75.《()》——1932年在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刊,是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機關報,初期由鄧小平主編,被譽為“革命的喇叭”。第1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辦報活動分為前期和后期。前期指戊戌政變前。他們的辦報活動在政治思想方面向讀者進行了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教育和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教育,推動了變法運動的開展,促成了“百日維新”,在新聞事業(yè)方面沖破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言禁,開政治家辦報的先河,提高了報人,報業(yè)的社會地位,同時創(chuàng)造了新的報章文體,影響了一代文風。對于這些成就,新聞史學界是一致肯定的。問題是對改良派在戊戌政變以后的辦報活動,評價則不盡一致。有的因為改良派報刊宣傳了?;柿椂^多地加以否定。這是不公平的。應該看到,他們所辦的報刊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拉了革命的后腿,但基本立場是愛國的,在揭露封建頑固隨黑暗統(tǒng)治、激發(fā)人們的愛圖熱情和思想覺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應該看到,他們所辦的報刊大量介紹世界各國的新思想和新知識,在讀者中有很大影響,許多民主革命時期的革命家和新聞工作者都談到了他們所受的影響。毛澤東說,他在上小學的時候將《新民叢報》“讀了又讀,直到可以背出來。那時我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郭沫若說:“當時有產階級的子弟,無論贊成還是反對,可以說沒有一個沒有受過他(指梁啟超)的思想和文字的洗禮。”鄒韜奮說,他在上高中的時候,讀《新民叢報》“簡直入了迷”,以至產生了“要做一個新聞記者的動機”。可見,對改良派后期所辦報刊的作用,也不能一筆抹煞。2.參考答案: 1905年8月,以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以黃興為首的華興會和以蔡元培為首的光復會,在日本東京實行聯(lián)合,組成中國同盟會,統(tǒng)一領導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在同盟會成立大會上,大家一一致同意將原來由華興會成員辦的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名為《民報》,作為同盟會的中央機關報。同年11月,《民報》在東京創(chuàng)刊。該報是一份以政論為主的大型月千(實際上經常脫期),共出了26期。其中1~6期由胡漢民主編,7~24期由章太炎主編,25和26期合刊由汪精衛(wèi)主編。革命派第一流的宣傳家陳天華、朱執(zhí)信、廖仲愷、宋教仁等都參加過《民報》的編輯或撰稿工作。孫中山親自為《民報》寫了發(fā)刊詞。他在發(fā)刊詞中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后被簡稱為“三民主義”)?!睹駡蟆返幕緝热菔切麄魅裰髁x。 首先,大力宣傳以排滿為中心的民族主義?!睹駡蟆钒l(fā)表大量的文章,指出滿族統(tǒng)治者已墮落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成為各族人民的死敵和民主革命的主要障礙,明確提出“排滿”的口號,號召人民起來“顛覆現(xiàn)今之惡劣政府。 其次,宣傳以建立共和政體為中心的民權主義。《民報》發(fā)表許多文章批判君主專制制度,鼓吹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平等等“國民之權利”,號召人民起來進行“政治革命”,廢除君主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共和國。 第三,宣傳以土地國有為中心的民生主義,《民報》發(fā)表一些文章宣傳,七地國有和平均地權,號召人們起來進行“社會革命”。這就初步接觸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個帶根本性的問題。但是,《民報》的宣傳家們關于土地國有的主張是不徹底的,對平均地權的解釋也是不一致的?!睹駡蟆返男麄饕灿袊乐氐娜毕?。一是對帝國主義的本質缺乏認識,因而沒有很好宣傳反帝斗爭的重要任務;二是帶有大漢族主義傾向,過多地宣傳了漢滿之間的民族仇恨,三是沒有劃清無政府主義與民主革命之間的界限,把進行暗殺等手段當作革命活動來宣傳。3.參考答案: 1815年8月在馬六甲創(chuàng)刊,英國傳教士所辦,以傳播宗教內容為主、注意滿足中國讀者(華人)的心理需要,1822年???。4.參考答案: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最早的一批報刊,是由青年團的地方支部創(chuàng)辦的。先后有:1921年春,青年團成都支部創(chuàng)辦的《人聲》周刊;1922年1月15日,北京團組織創(chuàng)辦的《先驅》半月刊;1922年3月,廣州團組織創(chuàng)辦的《青年周刊》1922年8月,青年團旅歐支部在巴黎創(chuàng)辦的《少年》月刊。 《少年》月刊為油印刊物,陳延年主編,周恩來等為該刊撰寫過稿件,鄧小平參加過該編輯部的工作。它出至第13期后???,于1924年2月改出《赤光》半月刊。1922《先驅》是以上幾種刊物中影響最大的一種,由鄧中夏、劉仁靜編輯。出至第3期,因北京軍閥政府禁止發(fā)行而被迫遷往上海繼續(xù)出版。從第4期起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的第一份機關報,由施存統(tǒng),蔡和森主編,直至1923年8月出至第25期??蓚€月后,團中央在上海另創(chuàng)自己的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周刊。一直到1927年10月出至第8卷第3號??藶樵缙诘摹吨袊嗄辍?。 《中國青年》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時期最杰出的刊物之一,由惲代英、肖楚女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不少優(yōu)秀少部如林育南,任粥時、鄧中夏、張?zhí)?、李嫠實等,或在該刊編輯部工作過,或是該刊的主要撰稿人。 一、指導青年運動中,注意根據(jù)青年的生活思想實際,引導青年擺脫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中國青年》年內容涉及很廣,諸如婚姻戀愛、家庭生活、升學就業(yè)、文學創(chuàng)作等等,都很適合青年人的口味。故《中國青年》一創(chuàng)刊,立即就被廣大青年當作自己的良師益友。 二、有較高的馬列寧水平,而且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20年代初期,與馬克思主義傳進中國的同時,一些假馬克思主義、偽社會主義等思潮也涌進中國大地?!吨袊嗄辍肥冀K能運用真正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青年,并動員他們同無政府主義、國家主義等反動思潮作堅決的斗爭。 三、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這是《中國青年》在政治上有極高的敏銳性的表現(xiàn)。北伐戰(zhàn)爭開始時,《中國青年》就連續(xù)發(fā)表文章,指出本次戰(zhàn)爭的性質,動員青年參加正義的戰(zhàn)爭。在黨內出現(xiàn)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時,《中國青年》亦能看清其本質,堅決與之斗爭。特別是“四一二三“事變后,它堅決反對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支持農民的土地斗爭,主張鎮(zhèn)壓反革命,強調進行武裝斗爭。 四、很重視同讀者聯(lián)系。除發(fā)表讀者來信來稿外,還經常征求讀者意見,改進編輯工作。5.參考答案:D6.參考答案:東北日報7.參考答案: 20年低是我國新聞學教育和新聞學研究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時期,創(chuàng)辦了一批大學新聞系科,出版了一批中國人自撰的新聞學著作。繼1918年北京大學創(chuàng)立了我國最早的新聞學研究會之后,國內許多大學紛紛辦起了新聞系科。1920年上海圣約翰大學設立了新聞系,這是我國大學設立的第一個新聞系。1921年廈門大學設立新聞科。1923年北京平民大學設立新聞系。1924年北京民國大學、政治大學和燕京大學分別設立了報學系新聞系。1925年上海南方大學、國民大學均設立了新聞系。1926年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設新聞科(3年后正式成立新聞系)。此外,滬江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等都開設了新聞課程。大學新聞系一時成了熱門的科系。 這個時期新聞學教育的特點是:1.授課的基本內容僅限于報學,而未涉及其它的新聞學門類;2.教材大都受歐美新聞學觀點的影響;3.教員大都由有實踐經驗的著名記者和編輯擔任,因而新聞教育事業(yè)的同時,新聞學術團體的新聞學刊物也獲得發(fā)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上海國民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學生組織的上海報學會(1925年);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師生組織的復旦大學新聞學會,出版過《新聞世界》季刊和《明日的新聞》半朋刊;著名報人黃天鵬等人組織的北京新聞學會和中華全國新聞學會(1927年),前者出版過《新聞學刊》(1929年1月改名《報學雜志》),后者出版過《紐斯》周刊。1931年10月,黨領導的中國新聞學研究會成立,曾試圖建立無產階級新聞學,但這一愿望未能實現(xiàn)。1938年,范長江等人在漢口成立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出版了《新聞記者》期刊。 隨著新聞教育和新聞學術團體的發(fā)展,許多著名報人紛紛著書立說,出版了一批新聞學專著。除第40題中介紹過的徐寶璜的《新聞學》、邵飄萍的《實際應用新聞學》外,這個時期出版的比較著名的新聞學著作還有: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黃天鵬的《新聞與新聞記者》、《新聞文學概論》、《新聞學名論集》、《新聞學概要》,任白濤的《應用新聞學》,伍超的《新聞學大綱》,梁士沌的《新聞學概觀》,劉覺民的《報業(yè)管理概論》,杜超彬的《新聞政策》,周孝庵的《如何編輯新聞》,蔣裕泉的《實用廣告學》,伍應衡的《中國報紙研究》,胡道靜的《上海的日報》、《上海的定期刊物》、《上海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謝六逸的《新聞教育之重要及其設施》,張繼英的《大學新聞系之組織》等。,這批著作,涉及新聞學研究的名個領域,為我國資產階級新聞學的完整形成作出了貢獻。8.參考答案:《新華日報》9.參考答案: 千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筆名騷心、大風、神州舊主等,陜西三原人,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和報刊活動家。青年中舉,1904年因所著詩集中有革命詞句而被陜督通緝,逃到上海。1906年赴日本籌款辦報,得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回國后于1907年4月在上海與楊毓麟、邵力子等創(chuàng)辦了《神州日報》,于右任為社長。這是一份日出三大張的現(xiàn)代化報紙,也是革命派在國內餓辦的第一份大型報紙。它在“有聞必錄”口號的掩飾下,詳細報道了各地舉行武裝起義的消息,抨擊清政府黑腐敗和魚肉百姓的罪行,揭露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活動,很受讀者歡迎。創(chuàng)刊180天后,報館失火,于右任無力恢復,報紙由別人接辦。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又在浙江資本家沈漫云等人的資助下創(chuàng)辦了《民呼日報》,于右任仍當社長。該報以“大聲疾呼,為民請命”為宗旨,不遺余力地揭露貪官污吏的罪行,大造“官逼民反”的輿論,向讀者灌輸清朝氣數(shù)已盡、應該改朝換代的思想,因此遭到清政府的忌恨,便指使陜甘總督向上海租界當局誣告該報侵吞救災公款。租界當局將于右任拘留審訊一個多月,雖然“查無實據(jù)”,仍然無理判決將于右任驅逐出租界。《民呼日報》被迫??昂髢H出版了92天。 但是,于右任并未屈服。就在《民呼日報》??瘍蓚€月以后,即1909年10月3日,他又在租界里辦了《民吁日報》。于右任不便出面,便由范鴻仙任社長,景耀月任總編輯。報名定為“民吁”,有多層含義:一是不讓“呼",“吁”(長吁短嘆)總可以吧;二是“呼”字去掉兩點,表示被挖掉兩只眼睛,是對清政府黑暗統(tǒng)治的抗議;三是“吁”字由“于”、“口”組成,表示于右任雖然被逐出租界,但他的口仍在說話。該報創(chuàng)刊時,正值日本帝國主義趁著日俄戰(zhàn)爭的勝利占領我國的遼東半島,加緊對東三省的侵略。該報便以反日救亡為重點,大力宣傳抵制日貨,揭露日本的侵略陰謀,并且著重報道了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日本前首相伊滕博文的事件,稱頌安是名垂千古的“血性男兒”。日本政府惱羞成怒,命令其駐滬領事館勾結租界當局以“有礙中日邦交”的罪名查封《民吁日報》。該報從創(chuàng)刊到11月19日被封,只存在了48天。于右任并不氣餒,又于1901年10月11日創(chuàng)辦了《民立報》。報名仍用“民”字打頭,表示與“民呼刀、“民吁”兩報的血緣關系。人們遂稱這三個連續(xù)出版的報紙為“豎三民報”?!睹窳蟆穼嵙π酆瘢捎谟胰稳紊玳L,范鴻仙、景耀月、宋教仁、邵力子、章士釗、葉楚傖、張季鸞、陳其美等革命派的著名宣傳家任編輯記者。該報在辛亥革命前集中火力揭穿清政府的立憲騙局,報道各地武裝起義的斗爭,并且設立“民賊小傳”專欄,專門揭發(fā)貪官污吏的罪行,因而深受讀者歡迎。1913年停刊。 辛亥革命后,于右任相繼擔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陜西討袁靖國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監(jiān)察院長等職,以直聲聞名于世。1949年被蔣介石武裝脅迫去臺灣,1964年病逝。死前有詩日: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陸,大陸不見兮只有痛哭?!北磉_了他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心愿。10.參考答案: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薄弱五一節(jié)建立了若干革命根據(jù)地,同時創(chuàng)建了人民的新聞事業(yè)。 1931年11月7日,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在江西瑞金召開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會議期間和會議之后,一些人民報刊和通訊社相繼誕生。其中主要的是: 一、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開幕的當天成立。以CSR為呼號,對外播發(fā)中華蘇維埃政府成立的消息。以后每天播發(fā)五六條新聞,向各根據(jù)地和上海地下黨報刊發(fā)稿。紅色電波沖破敵人的重重封鎖傳到各地,使外界知道了蘇區(qū)和紅軍的情況?!凹t中社”是中共最早的通訊社之一。 二、《紅色中華》。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創(chuàng)刊,是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機關報。長征前???935年11月在陜北復刊,1937年1月《新中華報》。先后負責該報編輯工作的有周以栗、王觀瀾、沙可夫、李一氓、瞿秋白、任質斌等人。 三、《紅星報》。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創(chuàng)刊,由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辦,鄧小平主編。長征中繼續(xù)出版,由陸定一主編。這是工農紅軍出版的第一張鉛印報紙。 四、《青年實話》。1931年7月創(chuàng)刊,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蘇區(qū)中央局的機關刊物,在紅軍青年戰(zhàn)士中有較大影響。 五、《斗爭》周刊。1933年創(chuàng)刊,是中共蘇區(qū)中央局的機關報。毛澤東寫的《長岡鄉(xiāng)調查》和《才溪鄉(xiāng)調查》兩篇文章曾在該刊發(fā)表。除以上幾家報刊外,當時中央根據(jù)地的各種報刊還有近30種。這些報刊對工農民主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對反擊國民黨的軍事圍剿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由于受到“左”傾路線的影響,程度不同地作過一些錯誤宣傳。11.參考答案: 《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是第一家近代中文報刊,1815年至1821年在馬來亞半島的馬六甲出版,創(chuàng)辦人是馬禮遜,主編是米憐。1807年馬禮遜來到中國廣州傳教,受到清政府的嚴格限制,無法開展活動。他的助手米憐到南洋考察后,便選擇離中國較近、華僑居住集中的馬六甲作為活動基地。1815年5月,米憐夫婦偕同中國刻字工人梁發(fā)來到馬六甲,辦起了印刷所。同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創(chuàng)刊。該刊以“闡發(fā)基督教義”為宗旨,以“灌輸知識”和“砥礪道德”為闡發(fā)教久之輔。因此,該刊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基督教的基本廈理,講解《圣繹》警句和故事;其次是宣傳倫理道德;再次是介紹各國概況和科學常識(只刊登過一條關于月食的消息)。為了便于中國人接受,該刊常常引用孔孟語錄,以儒家經典中的用語來闡釋基督教教義,并且采用比較通俗的詩歌、對話,章回小說等形式進行宣傳。該刊每期發(fā)行2000份左右。1821年因米憐病重而停刊,連續(xù)出版達7年之久。 《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是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家中文報刊,l833年倒刊于廣州,由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創(chuàng)辦,后由傳教士、外國商人和官員組織的“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接辦,1837年遷至新加坡出版。該刊明確宣布“為維護廣州和澳門的外國公眾的利益而開辦”,實際上就是為外國殖民主義者侵略中國鳴鑼開道。隨著辦報宗旨的變化,該刊的內容、宣傳策略和報刊業(yè)務也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在內容上,仍然以宗教、道德、科學為基本內容,但宗教性的內容減少了,科學和時事政治性的內容增加了。新聞報道有外國消息和廣州消息,還有京報消息摘錄,同時,每期必有言論。在宣傳策略上,該刊不直接抨擊中國思想文化科技的落后,“不必談論政治,也不要在任何方面使用粗魯?shù)恼Z言去激怒他們”。在報刊業(yè)務上,除刊登評論和時事政治新聞外,還首次刊登社冬新聞、具有廣告性質的行情物價表和文化作品。所以可以這樣說,中國近代報刊新聞文體的演變發(fā)展是從《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開始此外,該刊還發(fā)表過《報紙論略》一文,介紹了西方報紙的起源和當時西方國家重要報紙的情況。這是中文報刊上發(fā)表最早的新聞學專文。12.參考答案:口頭新聞;手抄新聞;印刷新聞;電子新聞13.參考答案:C14.參考答案:C15.參考答案:D16.參考答案: 作為黨在革命根據(jù)地的第一張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為配合當時黨的中心工作所進行的宣傳鼓動的功績是不可磨滅。 對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引導工農群眾以當家作主的姿態(tài)對自己的政權盡到支持和監(jiān)督的責任;指導各級工農民主政府的實際工作,及時糾正其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 配合第四、第五次反“圍剿”斗爭,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動員工作。它在“一切為了戰(zhàn)爭”的口號下,積極進行籌措經費、擴大紅軍等的宣傳,有效地把黨和政府的號召變成了廣大群眾的行動。 宣傳了黨的抗日救國的主張,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陰謀,批判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同時大量報道了全國各地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消息,從而堅定了人民群眾堅決抗戰(zhàn)的信心。 但是,由于黨內一些領導人推行錯誤路線的影響,《紅色中華》在宣傳上也跟著犯了一些錯誤: 宣傳了過左的土地政策、工商政策和肅反政策,造成不良影響; 宣傳了“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錯誤的黨內斗爭方法,打擊了一批堅持正確路線的同志; 宣傳了軍事上的“左”傾冒險主義和工作中的強迫命令作風;報喜不報憂,宣傳上有片面和失實的地方。17.參考答案:A,B,C18.參考答案: 從1896年8月至1898年9月,是維新運動的高潮,也是改良派辦報活動的高潮。他們在全國各地辦起了數(shù)十家報刊。在這些報刊中,重要的有以下幾家。 《時務報》,1896年8月9日創(chuàng)刊于上海。它是改良派在維新運動中最重要的機關報。由汪康年任經理,梁啟超任總撰述,而籌備工作則是在康有為的策劃下,由維新派官員黃遵憲主持的。參加編撰工作還有麥孟華、徐勤、歐榘甲等人,章太炎、王國維也曾一度參加?!稌r務報》是旬刊,采用書冊式,設有論說、諭折、京外近事、域外報譯等欄目,而尤其重視政論。梁啟超以《時務報》為論壇,在該報上發(fā)表了60篇政論文章。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變法通議》一文,全面而系統(tǒng)地論述了維新派的變法主張。他寫的《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一文,是闡述維新派辦報思想的代表作?!稌r務報》因刊登梁啟超的文章而一紙風行,最高發(fā)行量達17000多冊,在愛國知識分子中起到了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可謂“舉國趨之,如飲狂泉”。梁啟超亦因《時務報》的廣泛發(fā)行而名噪一時,以至“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窮陬,無不知有新會梁氏者”。1897年10月,由子張之洞的干涉,梁啟超憤而離去,《時務報》遂為汪康年劫奪.言論日趨保守。1898年8月改名《昌言報》,戊戌政變后???。 《知新報》,1897年2月22日創(chuàng)刊于澳門,是維新派在華南的重要輿論陣地?!涤袨橛H自領導了該報的籌備工作,澳門巨商何廷光和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任經理,徐勤、何樹齡等人為撰述。初為五日刊,后改旬刊,再改半月刊,與《時務報》南北呼應,大力宣傳維新派的主張。因其在澳門出版,言論更為大膽。戊戌改變后幸存下來,堅持出版至1901年1月停刊,共出133期。 《湘學報》和《湘報》,是維新派在華中的重要輿論陣地?!断鎸W報》(旬刊),189’7年4月22日創(chuàng)刊于長沙,以“倡新學,開民智,育人才,圖富強”為宗旨,由唐才常主編,側重于學術理論方面的宣傳。后來,由于旬刊已不能適應蓬勃發(fā)展的湖南維新運動的需要,唐才常等人又于1898年3月7日創(chuàng)辦日刊《湘報》,言論比《湘學報》更尖銳,文字也更通俗,免費送閱,并在通衢要道張貼,故影響比《湘學報》更大。 《國聞報》,1897月10月26日創(chuàng)刊于天津,是維新派在華北的重要宣傳陣地,也是維新派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日報,由我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嚴復主編。該報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宗旨,而更加側重于后者。因此,該報以重金聘請翻譯人員從事外國報紙和書刊的翻譯工作。同年12月,又增出《國聞匯編》以刊登一些較長的理論文章。嚴復翻譯的 《天演論》就發(fā)表在《國聞匯編》上。《天演論》是赫胥黎的著作,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為維新派的變法主張?zhí)峁┝死碚撘罁?jù)。百日維新期間,《國聞報》對光緒皇帝和維新派的活動作了詳細報道;戊戌政變時,又對譚嗣同慷慨就義的情況作了報道,為我國近代史留下珍貴資料。19.參考答案:邸報20.參考答案: 新聞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新近發(fā)生的各種事實。因此,自從有人類以來,就有了新聞傳播活動。報紙產生以前的新聞傳播活動,經歷了口頭傳播階段和文字傳播階段。 文字產生以前,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上發(fā)生的事實,靠口頭進行傳播。比如,什么地方發(fā)生自然災害,什么地方發(fā)現(xiàn)大批獸群,什么地方發(fā)生氏族之間的爭斗等,都是靠口傳。這種口頭傳播,橫的方向是一傳十,十傳百;縱的方向是一代傳一代。我國遠古時代留傳下來的許多神話、傳說,象精衛(wèi)填海、夸父逐日、黃帝戰(zhàn)蚩尤、大禹治水等,就是靠口頭傳播存留下來,后由文人寫到古書上的。 文字產生以后,新聞傳播有了大的飛躍,出現(xiàn)了多種傳播形式,如統(tǒng)治者的文告、史官的記事、私人之間書信等等。在甲骨文中,已經有了新聞記事性質的文字,如“王其尋舟于河”,“今夕奏舞,有雨”。商、周時代,朝廷設立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并且派遣官員到各地采風問俗,了解民情民意。這就是說,在那個時代,新聞傳播已經發(fā)展到由政府有組織有領導地進行的階段??上莻€時代沒有報紙把這些新聞及時傳播到更大的范圍,只是把天子的言行和各種新聞事實刻在由宮廷保存的簡策(編連成冊的竹簡)上,傳諸后世。所以,那個時代的新聞傳播主要是縱向傳播而不是橫向傳播。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孔子等人根據(jù)殷、周史官留傳下來的史料,編定了《尚書》、《春秋》、《左傳》等史書,其中保存了許多當時的新聞資料。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古代史官有點類似現(xiàn)代的新聞記者,以記載帝王文告、命令為主體的《尚書》有點類似新聞公報式的著作;以簡明記事為特征的ct春秋》有點類似新聞標題式的著作;用歷史事實注釋《春秋》的《左傳》有點類似新聞報道式的著作。但是,這些著作畢竟不是以橫向傳播為目的,不能稱之為報紙。臺灣有的新聞學者認為《春秋》是我國最早的報紙,孔子是我國新聞記者的祖師爺(朱傳譽《先秦新聞傳播事業(yè)》)。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取消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帝國,實行言禁,焚書坑儒,新聞傳播受到嚴格限制。 到了漢朝,恢復分封制,并允許各地諸侯王在京城設立辦事機構——邸。邸的任務有兩項:一是“通奏報”,即負責溝通封建王朝與地方政權之間的信息;二是“待朝宿”,即負責接待來京朝覲的各地首腦和使臣。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一書中,根據(jù)漢朝有邸的這一事實,斷言漢朝已經有了“邸報”,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因為,第一,從漢朝的歷史文獻中找不到有關“邸報”的記載;第二,迄今為止沒稿發(fā)現(xiàn)漢朝“邸報’’的實物。因此,我國新聞史學界多數(shù)人的意見認為,漢朝有邸無報。我國最早的報紙是在唐朝出現(xiàn)的。21.參考答案: 抗戰(zhàn)時期,共產黨在國統(tǒng)區(qū)公開出版和發(fā)行的機關報刊是《群眾》周刊《新華日報》。 《群眾》周刊于1937年12月11日在漢口創(chuàng)刊,是抗日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統(tǒng)區(qū)創(chuàng)辦的第一種機關刊物。一年后遷至重慶出版。1946年6月又遷往上海,出至第14卷第9期被迫停刊。1947年1月黨派人到香港出版香港版周刊(運回內地國統(tǒng)區(qū)發(fā)行),直至1949年10月出至第143期后終刊。 《新華日報》于1938年1月11日,在漢口創(chuàng)刊,同年底遷至重慶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國民黨政府封閉?!靶氯A日報”是中共在國統(tǒng)區(qū)公開出版的機關報。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親自領導了《新華日報》的工作。潘梓牟、傅鐘、張友漁先后擔任社長,華崗、吳克堅、章漢夫、熊瑾玎等先后擔任總編輯。 《群眾》周刊和《新華日報》的出版,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首先,改變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以來黨的國統(tǒng)區(qū)沒有公開出版的機關報的狀況,從此,黨可以更直接、更訊速地向國統(tǒng)區(qū)人民宣傳自己的主張了;其次,它們在抗日“大后方”高舉起全民抗戰(zhàn)的旗幟,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大發(fā)展。毛澤東曾贊揚《新華日報》是大后方堅持抗戰(zhàn)、堅持團結、堅持進步的一面旗幟,它的作用同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作戰(zhàn)一樣,抵得上黨的一個方面軍。第三,它們堅持在國統(tǒng)區(qū)出版,積累了套同國民黨進行合法斗爭的經驗和城市辦報的經驗,同時為黨的新聞事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骨干力量。第四,它們在國統(tǒng)區(qū)既是黨的機關報,又是人民的喉舌,做到了黨性和人民性的統(tǒng)一,從而豐富了無產階級的新聞理論。22.參考答案: 《政治周報》是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機關刊物。它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創(chuàng)刊的:一是實現(xiàn)了第一次國共合作,許多共產黨員加入了國民黨并在其中擔任了重要職務,如毛澤東就擔任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代理部長;二是國民黨公開分裂,國民黨右派在北京西山召開了偽“四中全會”,向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發(fā)動了進攻。為了“向反革命反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于1925年12月5日在廣州創(chuàng)辦《政治周報》。該報前4期由毛澤東親自主編。1926年6月,出至第14期后???《政治周報》在打敗國民黨右派的反革命宣傳,維護國共合作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jù)地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反映在: 1、它堅持用事實說話的原則,大量報到了廣東良好的革命鐵序,戳穿了國民黨右派的造謠誣蔑。 2、它摘編國內外國民黨右派的來電,聲討西山會議的分裂行徑,鼓舞了全國各地反對右派的斗爭。 3、它開辟《反擊》專欄,“在抨擊和奚落國民黨右翼戴季陶的宣傳中起到了極好的作用”(毛澤東語). 4、它以卓有成效的宣傳捍衛(wèi)了孫中山提出的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最終幫助國民黨左派挫敗了右派的分裂陰謀,保衛(wèi)了革命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fā)展。 《政治周報》的實踐證明:用事實說話是報刊進行政治斗爭的可靠的方法。23.參考答案: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門戶洞開,外國傳教士大量涌進中國。他們的辦報活動再也不象鴉片戰(zhàn)爭以前那樣受到清政府的限制了,因此教會報刊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和速度發(fā)展起來。到1890年,教會報刊已發(fā)展到76種。其中重要的教會報刊有:1853年在香港越刊的《遐邇貫珍》,1857年在上海劍刊的《六合從談》,1868年在上海創(chuàng)刊的《中國教會新報》(后改名(24.參考答案: 我國第一個新聞研究團體,1918年10月成立,該會以研究新聞原理、增長新聞經驗,以謀新聞專業(yè)只發(fā)展為宗旨。25.參考答案: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中國面臨著被資本主義列強瓜分的危險。中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奮起救國,但由于主張不同分成了兩派: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主張變法維新,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主張武裝起義,實行自下而上的革命。變法維新從何著手呢?康有為主要抓三件事:一是辦報紙,進行宣傳活動;二是辦學會,進行組織活動;三是辦學校,培養(yǎng)人才。三者當中,又以辦報為先。維新派最早辦起來的是《萬國公報》,1895年8月17日創(chuàng)刊于北京,由康有為的弟子梁啟超、麥孟華編輯,委托京報房負責印刷,并由報販隨京報免費分送北京的官紳,最多時發(fā)行3000份?!度f國公報》形式同于《京報》,隔天出版一冊,每冊10頁,每期發(fā)表政論一二篇,宣傳康有為的變法主張,大多出自梁啟超之手。報紙報紙發(fā)行兩月,京師士大夫“識議一變”,“漸知新法之益”,加上康、梁的奔走游說,一批具有維新思想的肖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在北京成立了強學會。這是維新建立的第一個具有政黨性質的團體。強學會成立后,將《萬國公報》改為《中外紀聞》,增加上諭、外電、譯報、各報選錄等內容,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繼續(xù)出版??涤袨樵谠搱笊习l(fā)表了《強學會序》一文,痛陳甲午戰(zhàn)后國家危急的形勢,號召士大夫起來參加“強國之會”,挽救國家危亡。文章強烈的憂國憂民之情摧人淚下,在當時有很大影響。 為了在南方開展維新運動,康有為于1895年11月來到上海,成立了上海強學會,并于1896月1月12日出版了《強學報》。這是一份鉛印報,五日刊,由康有為的另外兩個弟子徐勤、何樹齡編輯。其宗旨是:“廣人才,保疆土,助變法,增學問,除舞弊,達民隱?!眲?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康有為寫的《京師強學會序》、《上海強學會序》;還刊登了三篇論說:《開設報館議》、《孔子紀年說》、《論會即荀子群學之義》。 強學會的成立和《中外紀聞》、《強學報》的出版,引起了封建頑固派的恐慌和忌恨。他們紛紛上書,指責康、梁“植黨營私”,“開處士橫議之風”,要求查禁。光緒皇帝迫于頑固派的壓力,于1896年1月20日下令查封強學會及其所辦的報紙。出版了5個月的《中外紀聞》和僅出了兩期的《強學報》因而夭折。但是,它的影響是無法消除的。首先,強學會的成立標志著醞釀了幾十年的變法維新運動,已經由思想啟蒙階段轉變?yōu)樵谏蠈由鐣羞M行有組織的政治活動的階段;其次,兩個露鋒芒,經受了鍛煉,積累了辦報經驗。在沉默了7個月之后,維新派終于沖破阻力,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掀起了中國新聞史上的第一次國人辦報高潮。26.參考答案: 1940年3月,周恩來歷盡艱辛從莫斯科帶回一部由共產國際援助的廣播發(fā)射機。中共中央立即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的廣播委員會,并著手進行籌建電臺的工作。同年12月30日,呼號為“XNCR”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它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創(chuàng)辦的第一座人民廣播電臺。當時的條件是十分艱苦的:用破舊汽車頭改制成發(fā)動機;用燒木炭的辦法產生的煤氣代替汽油;用幾根長木桿子接起來充當發(fā)射天線;機房、編輯部設在半山腰的窯洞里,所以被子稱為“窯洞廣播電臺”。電臺設立后,由于敵機的轟炸,特務的破壞,加上設備的殘缺,播音總是斷斷續(xù)續(xù)。到1942年底終因廣播發(fā)射機使用的大型電子管失效而不得不停播。 1945年9月5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恢復播音,到1947年3月,電臺一直高在延安,對外稱“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對內則是新華社編輯科的一個口語廣播組。組長是楊述,編輯有韋君宜、張紀明,播音員有李慕琳、孟舒、錢家楣、王恂等。1946年6月,口語廣播組擴大必為語言廣播部,部主任是溫濟澤。由于設備得到改善,逐步走向正軌。南京、上海、重慶甚至南亞一些國家都可以收聽到它的播音。 1947年3月14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在蔣軍的進攻下撤出延安,在陜北子長縣一個偏僻村子里繼續(xù)播音,改名為陜北新華廣播電臺。1947年4月,晉冀魯豫解放區(qū)在太行山建立廣播電臺,接替陜北新華廣播電臺繼續(xù)播音。1948年5月,新華廣播電臺隨黨中央轉移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當時解放戰(zhàn)爭已進入戰(zhàn)略反攻階段,新華廣播電臺及時報道前線傳來的捷報。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為電臺撰寫過不少廣播稿。 1949年3月25日,新華廣播電臺隨黨中央進入北平,改名為北平新化華廣播電臺。9月27日,又改名為北京新華廣播電臺。10月1日下午,北京新華廣播電臺在天安門廣場現(xiàn)場直播開國大典的盛況。全國已有40多家人民廣播電臺進行聯(lián)播。這是我國廣播事業(yè)史上第一次舉行的全國電臺聯(lián)播節(jié)目。12月5日,北京新華廣播電臺改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與此同時,中央廣播事業(yè)管理局宣告成立,局長先后由李強、梅益等擔任。從此,我國的廣播事業(y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27.參考答案: “豎三民”創(chuàng)辦時間創(chuàng)辦地點創(chuàng)辦人主編人 《民呼日報》1909.5.15上海租界于右任 《民吁日報》1909.10.3上海租界于右任 《民立報》1910.10.11上海租界于右任 《民呼日報》是在《神州日報》被焚后,由于右任重新集資在上海租界創(chuàng)辦的,后因揭露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逐出租界,報館被封,該報只辦了92天。《民呼日報》被封20余天后,他又在上海租界創(chuàng)辦《民吁日報》,后存在48天被查封,一年后,在孫中山的大力支持下,他又創(chuàng)辦了《民立報》。 “豎三民”的創(chuàng)辦發(fā)行,深刻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及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有力地宣傳了革命思想,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柏Q三民”在上海地區(qū)為革命派的輿論宣傳作出了很大貢獻。28.參考答案: 埃德加·帕克斯·斯諾(1905~1972)是美國著名的進步記者。他從9歲月起先后當過印刷廠學徒、飯館侍者、農場工人、鐵路工人、海員等,19歲考進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并開始為報紙投稿。大學畢業(yè)后在廣告公司工作。1928年開始作環(huán)球旅行,夏天到達上海,被聘為《密勒氏評論報》助理編輯,兼任紐約《太陽報》和倫敦《每日先驅報》的特約通訊員,在中國一住13年。1932年他報道了淞滬戰(zhàn)爭,1933年又目睹了熱河戰(zhàn)爭。以后到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任教,積極參與和報道了“一二·九”運動。1936年6月,斯諾經宋慶齡介紹,從北平赴陜北采訪,成為第一個進入陜甘寧解放區(qū)的外國記者。他在陜北呆了3個月,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劉志丹、賀龍、鄧發(fā)等中共領導人和許多工農兵群眾,并多次深入甘、寧前線采訪,掌握了邊區(qū)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真實情況,寫成30多篇通訊稿,陸續(xù)在《密勒氏評論報》發(fā)表,中外報紙紛紛轉載。1937年2月,他又在美國《生活》畫報上發(fā)表了在陜甘寧邊區(qū)拍攝的75張照片,轟動了中外新聞界。同年3月,英國蘭戈茲公司正式出版了斯諾的名著《紅星照耀中國》。1938年2月,上海文化界進步人士將這部著作譯成中文出版,改名為《西行漫記》。斯諾關于陜甘寧邊區(qū)的報道,打破了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向全世界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促進了中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他的傳奇般的經歷,吸引了許多愛國青年,他們紛紛投奔解放區(qū);中外記者也拉踵到延安采訪。《西行漫記》文筆生動,文字簡練,刻劃人物栩栩如生,分析問題獨到精辟。它既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文獻,又是一部高水平的文學著作,至今仍是許多國家的暢銷書。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斯諾發(fā)起組織了“中國工業(yè)合作促進會”,為中國抗戰(zhàn)提供物質援助。皖南事變發(fā)生后,他向國際新聞界報道了事變真相。為此國民黨政府取消他的記者特權,被子迫回國,受到美國政府的限制。新中國成立后,他先后三次來中國采訪,寫了《今日紅色中國:大洋彼岸》和《中國巨變》等書,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做出了貢獻。 1927年逝世前,他曾囑托將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生前工作過的燕京大學(現(xiàn)北京大學)校園內。29.參考答案: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國大片國土淪于敵手。新聞事業(yè)被子敵偽壟斷,淪陷區(qū)完全處在敵偽法西斯統(tǒng)治之下,廣大人民毫無人身自由,更談不上新聞出版自由。為了奴化中國人民,敵偽在京、津、滬、寧等大城市出版了一批反動報刊。其中有北平的《武德報》、《新民報》、《新民周刊》、《實報》、《華北新報》;天津的《庸報》、《東亞晨報》;上海的《新申報》、《中華日報》、《三民周刊》;南京的《總匯報》、《新南京報》等。這些報刊無一例外地被“皇軍”的控制,充當日寇的喉舌,它們的消息來源主要出自日寇的官方通訊社。在惡劣的環(huán)境里,有血氣的愛國新聞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奮起反抗,出版了一批抗日報刊。在天津出現(xiàn)了《高仲明紀事》、《煉鐵工》、《匡時》、《抗戰(zhàn)》等20鑫種地下刊物;在上海,則有以英、美外商名義出版的《譯報》(后改名《每日譯報》)、《導報》和《文匯報》。它們都是在黨的領導或影響下出版的。它們除了翻譯外電外,還直接轉載《新華日報》的文章,在淪陷區(qū)傳播了八路軍、新四軍抗擊日寇的真實消息,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批駁了日偽散布的反動論調,揭發(fā)了漢奸的丑惡嘴臉。除此以外,在上海還有以蘇商名義出版的《時代》周刊、《蘇聯(lián)文藝》等。 淪陷區(qū)抗日愛國報刊工作者的斗爭是艱苦卓絕的。他們要對付日寇的殘酷鎮(zhèn)壓,還要對付汪偽漢奸特務的搗亂破壞。但愛國的新聞工作者不為此所屈服,與反動勢力展開了堅決的斗爭。他們這鐘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與民族敗類的卑劣行為形成了鮮明對比。30.參考答案: 梁啟超在近代中國新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報刊活動家,同時也是一位新聞思想家。他的新聞學論文有30多篇,其中重要的有。《論報館苞益于國事’、《清議報第一百冊祝辭》、《敬告我同業(yè)諸君》、《國風報敘例》、《輿論之母與輿論之仆》、《讀十月初三日上諭感言》等篇。他在這些文章中,根據(jù)自己的辦報經驗,吸收西方的新聞理論,形成了他的新聞思想。其主要內容是: 一、關于報紙功能的主張。戊戌變法前,他在《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一文中,將報紙的功能歸納為“去塞求通”四個字。他針對當時中國閉關自守、妄自尊大、愚昧無知的狀況,尖銳地指出:一個國家的強與弱,取決于國情的通與塞。“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兩個方面:通上下是為了,“宣德達情”,即把朝廷的政策“喻之民”,把百姓的下情達于上,通中外是為了“知己知彼”,打破閉關鎖國的局面。而“去塞求通”最好的辦法,就是辦報,因為報紙可以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他的這種思想,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藩籬,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愿望。戊戌改變以后,梁啟超到了日本,接受了西方新聞思想的影響,進一步把報紙的功能歸納為“監(jiān)督政府”和“向導國民"這兩個大天職。他系統(tǒng)地論述了政府為什么需要監(jiān)督、由誰來監(jiān)督、報紙為什么能夠監(jiān)督政府和怎樣監(jiān)督政府等問題;同時論證了國民為什么需要向導、由誰來向導、報紙為什么可以向導國民和怎樣向導國民等問題。他指出,報紙“當如父兄之視子弟”那樣去監(jiān)督政府,“當如孝子之事兩親,那樣去向導國民。他的這一思想,具有資產階級民權思想的色彩,對當時報界有很大影響。 二、關于辦報原則的主張。他在《清議報第一百.冊祝辭》中,提出了衡量報紙好壞的四條標準,也就是辦好報紙的四項原則。它們是:1.宗旨定而高。就是說,報紙應當“以國民最多數(shù)之益”為宗旨,不應該以“牟利”、“媚權貴”、“悅市人”為宗旨。2.思想新而正。就是說,報紙應該宣傳新思想、而這種新思想一定要適合中國國情,看看這種思想是否對中國有利,再決定是鼓吹之還是拋棄之。3.材料富而當。就是說,報紙內容要豐富,而且要使讀者“閱一字得一字之益”。4.報事確而速。指出新聞報道準確無誤是取信于讀者的前提;迅速及時是贏得讀者的重要因素。 三、關于健全輿論的主張。梁啟超在1906年以后,對什么是輿論、輿論的形成、輿論的力量、輿論的種類、輿論與報紙的關系和報紙怎樣才能造成健全的輿論等問題,作了系統(tǒng)的論述。他指出,輿論是“多數(shù)人意見之公表于外者”,輿論是一,“天地間最大之勢力”,報館是造成輿論“之機關之最有力者”,報紙要造成健全的輿論必須具備五個要素:即報人要有豐富的知識;要出以真誠,以國家利益為目的;要堅持“直道”,“不侮鰥寡”,“不畏強御”,要出以“公心”,不以自己的好惡來判斷是非,要有節(jié)制,對讀者要“導之以真理”,不能“撥之以感情”。 四、關于宣傳方法的主張。粱啟超總結他的辦報經驗,提出了兩種相反相成的宣傳方法,即浸潤的方法和煽動的方法,所謂浸潤的方法,就是“旦旦丙聒之,月月而浸潤之”的潛移默化的方法;所謂煽動的方法,就是“故作驚人之語,造極端之詞”以使讀者猛省的方法。梁啟超的這些主張,對當時和以后很長一個時期的新聞界有很大的影響,尤其他的報紙兩大天職說和辦報四條原則,為許多報紙所奉行,對改變報界的面貌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他提出的“暗中為輿論之主,表面居輿論之仆”的觀點和故意造極端之詞的宣傳方法,則對以后的報界起了消極作用。31.參考答案: (1)章太炎的辦報活動 章太炎自小苦讀,有深厚的舊學根基。1897年1月到上海,擔任《時務報》撰述,開始投身于政治活動。由于與康、梁學術派別不同,政見分歧,于同年4月辭職離開《時務報》,由3戶返杭,與陣虬、宋恕等人在杭州創(chuàng)辦《經世報》及各上?!秾崒W報》、《譯書公會報》撰文。1898年春,應張之洞之邀,擬擔任《正學報》主編,因政見不合,旋離鄂返滬,8月17日《昌言報》創(chuàng)刊、章太炎任該報筆政。戊戌政變后,避居臺灣,任《臺灣日新報》記者。1899年8月,由日返滬,到滬任《亞東時報》主筆。義和團運動爆發(fā)后,他先后在各大報刊上發(fā)表革命文章,在“蘇報案”中被捕,1906年8月29日,刊滿出獄后,主持《民報》筆政,一直到1908年該報被封。1912年1月4日出任《大共和日報》社長,晚年卜居上海,以賣文為生,并參加創(chuàng)辦《國學商兌》學刊。1936年6月14日卒于蘇州。 辦報思想(1)“報章者,誠史官之支與余裔也”,闡明了新聞與歷史的關系。(2)“事不可謠,言不可宏”(3)“不侮鰥寡,不畏強御”。 (2)鄭貫公的辦報活動 1900年,入《清議報》任助理編輯,1900年11月,在日本橫濱發(fā)起出版中國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具有革命思想傾向的刊物《開智錄》,1901年春徑孫品山介紹赴香港,任《中國日報》記者,后因與陳少白意見不合而脫離《中國日報》,其后,創(chuàng)辦了《世界公益報》,《廣東日報》,《有所謂報》等革命派報刊。 (3)于右任的辦報活動 1907年4月2日,于右任創(chuàng)辦第一家報紙——《神州日報》,是革命派在國內創(chuàng)辦的第一家大型日報。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資在上海租界創(chuàng)辦《民呼日報》,自任社長。后被逐出租界,并于9月8日將報館查封。1909年10月3日,于10月11日,他又在上海租界內創(chuàng)辦“民立報”,并出任社長。32.參考答案: 1.尋找和發(fā)現(xiàn)新聞事實的能夠反映內在本質的形象 2.必須身臨現(xiàn)場進行采訪攝影 3.理性思維、形象思維、技術操作同步和統(tǒng)一33.參考答案:紅色中華;紅星報34.參考答案: 抗戰(zhàn)勝利以后,隨著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不斷發(fā)展,中國共產黨的新聞事業(yè)亦進入了一個迅速發(fā)展的新時期。從日寇投降到全國解放的幾年間,黨的各地、各級黨組織創(chuàng)辦的機關報主要有: 《東北日報》1945年11月1日創(chuàng)刊于沈陽,是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機關報。 《人民日報》1945年10月10日創(chuàng)刊于吉林,創(chuàng)刊時為中共吉林特別支部機關報。1946年1月改為中共吉林省委機關報,1947年3月1日改名為《吉林日報》。 《生活報》1945年10月初創(chuàng)刊于哈爾濱,是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機關報。 《新華日報》華中版1945年12月9日創(chuàng)刊于江蘇淮陰,是中共中央華中局的機關報。 《大眾日報》創(chuàng)刊于1939年1月1日,1945年冬改為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報。 《人民日報》1946年5月15日創(chuàng)刊于邯鄲,是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 《晉綏日報》1946年7月1日創(chuàng)刊,是中共中央晉綏分局的機關報。著名的反“客里空”運動便是由這個報紙發(fā)起的。 《遼東日報》1946年由《遼寧日報》和《安東日報》合并,成為中共中央遼東分局機關報。 《江漢日報》1946年7月創(chuàng)刊,是中共江漢黨委機關報。 《華中日報》1947年11月16日創(chuàng)刊,是中共華中工委機關報。 《群眾日報》1948年1月1日創(chuàng)刊,為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 《內蒙古日報》1948年1月1日創(chuàng)刊于天津、中共天津市委機關報。 《新華日報》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創(chuàng)刊,初為中共南京市委機關報,后改為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 《浙江日報》1949年5月9日創(chuàng)刊于杭州,是中共浙江省委機關報。 《解放日報》1949年5月28日在上海創(chuàng)刊,為中央華東局兼上海市委機關報。 此外,還有《河南日報》、《長江日報》、《河北日報》、《湖北日報》、《江西日報》等省一級的黨委機關報,它們都是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凱歌聲中誕生的。35.參考答案: 從1815年至1919年,在中國從事辦報活動的外國人數(shù)以百計。在他們當中,對中國新聞事業(yè)影響比較大的,有馬禮遜、米憐、郭士立、麥都思、裨治文、林樂知、美查、李提摩太和福開森。 馬禮遜是英國傳教士.是第一個創(chuàng)辦近代中文報刊的外國人.1807年他受倫敦布道會的派遣來到中國傳教9由于當時清政府禁止傳教活動,他不得不隱蹣身份,躲在廣州美國商館學習中文,從事翻譯工作。曾將《圣經》翻譯成中文,又根據(jù)《康熙字典》編纂了《英華字典》。1815年,他在助手米憐的協(xié)助下,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了《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1926年以后,他在廣州主編過英文《廣州紀錄報》和《中國叢報》。1934年,他被英國政府任命為英國駐廣州商務監(jiān)督的秘書,不久病逝干廣州。他在《中國叢報》上發(fā)表的《京報分析》一文,是最早研究中國報刊史的文章。 米憐作為馬禮遜的助手,1813年偕新婚的妻子來到廣州。1815年他遵照馬禮遜的意圖,赴馬六甲創(chuàng)辦英華書院和印刷所,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擔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他提出的寫作三原則:一文章要短,二要通俗易懂,三要流暢生動,為以后傳教士所辦報刊所奉行。 郭士立是普魯士傳教士,1827年受荷蘭傳教會派遣到遠東傳教,先后在爪哇(今屬印尼)、暹羅(泰國)活動。1831年來中國,曾三次乘船走遍中國南部沿海各省。1833年在廣州創(chuàng)辦《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1834年與美國傳教士裨治文等人在廣州創(chuàng)立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計劃出版大量書刊,用“智力的炮彈”征服中國人。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曾充當英國侵略軍的向導和翻譯,并出任英國占領后的舟山、寧波等地的民政長官,參與《南京條約》的談判活動。香港割讓給英國后,他擔任港督的秘書。1851年死于香港。著有《中國沿海三次航行記》、《中國史略》、《道光皇帝》和《開放的中國——中華帝國概述》等書。 麥都思是英國傳教士,1817年航海東來,先在馬六甲協(xié)助米憐從事英華書院的教學和《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的編輯活動。1823年在爪哇的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創(chuàng)辦《特選撮要每月統(tǒng)記傳》。1834年第一次來華,曾乘船到浙江、江蘇、山東等地活動。1843年第二次來華,在上海創(chuàng)辦墨海書局。1853年在香港創(chuàng)辦《遐邇貫珍》,1858年回國,上岸后病逝。著有《中國的現(xiàn)狀和展望》一書,編有中、朝、日、英字匯和閩音字匯。 裨治文是美國傳教士,1830年來廣州,成為美國來華的第一個傳教士。1832年在廣州創(chuàng)辦和主編《中國叢報》,向西方廣泛提供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并與郭士立等創(chuàng)立“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鴉片戰(zhàn)爭后任美國侵華海軍司令譯員,參與《望廈條約》的簽訂。 林樂知是美國傳教士,1860年來卜海,1867年任《上海新報》主筆,1868年辦《中國教會新報》,以后長期擔任改名后的《萬國公報》主編。1891年創(chuàng)辦《中西教會報》,被稱為外國傳教士最能干的編輯。除辦報外,他還在上海創(chuàng)立中西書院,在蘇州創(chuàng)辦東吳大學,并編輯學校教科書。他在中國活動47年,曾獲清廷“欽加四品銜”。1907年死于上海,被美國政府譽為“播種中國的人”。他一生著作繁多,最著名的是記錄和評論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中東戰(zhàn)紀本末》。 美查是英國商人,與其兄一同來華做茶葉生意。1872年因生意虧本與另外3個英國商人合資創(chuàng)辦《申報》于上海,親自主持報務,對報紙業(yè)務作了多方面的改革。1876年創(chuàng)辦點石齋石印局和申昌書局。1884年創(chuàng)辦《點石齋畫報》,鉛印《古今圖書集成》1628冊。1889年回國,1908年病逝。 李提摩太是英國傳教士,1870年來華,在山東、山西、北京、天津傳教。1890年由李鴻章推薦任天津《時報》主筆,每日發(fā)表論說一篇,評論時務,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務等方面提出系統(tǒng)的改革主張,各報廣為轉載,后輯為《時事新論》一書出版。1890年另創(chuàng)《直報》于天津。1891年去上海,任廣學會總千事,不斷在《萬國公報》上鼓吹變法,并一度代理該報主編。戊戌變法期闖受聘為光緒皇帝顧問(未就職)。以后反對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凱執(zhí)政。1916年回國,3年后病死。他在華活動45年,自稱是“中國之老友”“無異于華人”。他一生編著過70部書,其中著名的除《時事新論》外,還有《新政策》、《七國新學備要》、《留華四十五年紀》等。 福開森是美國傳教士,1888年來華,先在南京創(chuàng)辦匯文書院,后任上海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第一任總監(jiān)、淞滬鐵路局會辦等職。1899年從美商丹福士手中購得《新聞報》,苦心經營30年,使該報成為舊中國經營管理最好的報紙。他與中國統(tǒng)治集團關系甚密,曾獲清廷授予的“二品頂戴”銜,又曾任北洋政府顧問和國民政府行政院顧問。1942年返美,1945年病死。他曾盜走我國大量文物,著有《中國繪畫》、《中國美術大綱》、《中國藝術巡禮》等書以上這些外籍報人及其所辦的報紙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他們都是“中國通”。不但對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乃至風土人情十分熟悉,而且精通漢語,有的還會講粵、閩、滬方言,有的能用文言文寫出漂亮的文章,有的能夠翻譯中國的古文和古典小說。第二,他們都直接或聞接地參與了對中國的武裝侵略、經濟侵略、文化侵略和干涉中國內政的活動。第三,他們所辦的報刊都盡量迎合中國讀者口味,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使報刊中國化。正因為這樣,他們辦的報刊才得以在中國長期存在。36.參考答案: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對在中國辦報的外國人和他們所辦的報刊,也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分析。首先應該看到,來華辦報的外國人,傳教士也好,商人也好,外交官也好,慈善家也好,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或宣揚自己的觀點到中國來的。他們當中,多數(shù)是敵視中國人民和中國革命的。有的是披著袈裟的文化特務,有的是穿著商人外衣的政治間諜,有的還直接參加過對中國的武裝侵略。但是,能不能把所有的外籍報人都視為文化特務、政治間諜和侵略者呢?不能。因為有的外籍報人確實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而來,并在這方面做出了貢獻,如馬禮遜和米憐;有的外籍報人來華的動機雖然不好,但他們的辦報活動客觀上使中國的知識分子接受其影響而成為改革者。其次應該看到,外國人在中國辦的報刊,多數(shù)是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搖旗吶喊的,但也有少數(shù)報紙對中國人民的進步事業(yè)和革命事業(yè)是持同情態(tài)度的。第三,還應該看到,外國人在中國的辦報活動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積累了經驗,培養(yǎng)了人才。譬如,他們將鉛字、機器等印刷設備和石印、鉛印等印刷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人自辦報刊提供了物質條件;他們將西方報刊形式傳入中國,改變了我國古代報刊的原始形態(tài);他們把西方言論、出版自由等觀念傳入我國,促進了中國近代報刊的蓬勃發(fā)展等等。此外,中國近代的許多著名報人,象王韜、黃平甫等,都是先在外國人辦的報館工作,有了經驗和資本以后才獨立辦報的。所以,從總體上看,中國人在中國的辦報活動是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服務的,但對具體人和具體報刊,要作具體分析。否則,就會陷入狹隘民族主義和盲目排外的泥坑。37.參考答案: 舉辦新聞班,聘請徐寶璜為教授主講新聞學,聘請邵飄萍講采訪學,開始了大學新聞學教育,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是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研究會還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份新聞學研究刊物《新聞周刊》,出版了第一本新聞學著作是徐寶璜的《新聞學大意》,第一本新聞采訪專著是邵飄萍的《實際應用新聞學》。38.參考答案:毛澤東;李大釗39.參考答案: 1.不允許刊登反對、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新聞報導和文章 2.不允許刊登泄露黨和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機密的新聞報導 3.不允許刊登有損民族團結、侮辱各種宗教的新聞、文章 4.不允許刊登暴力、色情等毒化社會風氣的報道和文章40.參考答案: 國民黨為了維護其一黨專政的反動統(tǒng)治,一方面建立自己的新聞事業(yè)網(wǎng)控制輿論,另一方面又利用政權機關頒布了一系列反動法令來扼殺言論出版自由。這些法令主要的有:《宣傳品審查條例》(1929年)、《出版法》(1930年)、《危害治罪法》(1931年)、《出版法施行細則》(1931年)、《宣傳品審查標準》(1932年)、《圖書雜志審查辦法》(1934年)。這些法令規(guī)定,不許報刊發(fā)表反地國民黨、蔣介石的言論,不許宣傳馬克思主義;規(guī)定“宣傳共產主義和階級斗爭者”、“反對或違背本黨主義、政綱、政策及決議者”為反動宣傳品,要“查禁查封或嚴辦”;規(guī)定報紙、雜志在出版前要向政府登記,出版后要接受檢查,以后又改為出版前送原稿審查。凡違背上述規(guī)定的,要處以罰款、查禁、判刑,直至處決。 為了貫徹執(zhí)行這些法令,扼殺人民言論出版自由,國民黨政府授予各地警察機關以極大的權力,并且在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武漢等大城市設立了新聞檢查所,在上海設立了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對進步報刊和書籍實行原稿審查,任意羅織罪名查封報館,迫害報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十年內戰(zhàn)時期,被查禁的報刊、書籍共1028件,新聞出版辦的共產黨員的進步文化人士惲代英、蕭楚女、陳延年、趙世炎、李求實、楊杏佛、胡也頻、柔石等人被殺害或被暗殺,鄒韜奮、范長江、夏衍等人被逮捕或通緝??傊?,蔣介石、國民黨繼承了北洋軍閥的衣缽,實行高壓政策,將國共合作時期蓬勃興起的中國新聞事業(yè)壓了下去,逐步建立起反動的法西期新聞秩序。41.參考答案:中興通訊社42.參考答案: 一是注意選擇。 二是確定采訪對象之后,要對其作些了解 三是注意采訪中的提問 四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五是采訪中要注意觀察,抓住人物的特點,寫出個性。43.參考答案: 章太炎(1868~1936)名炳麟,字枚叔,浙江杭州人,我國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宗、思想家和報刊政論家。早年參加維新運動,曾任《時務報》編輯,不久因與梁啟超意見分歧離去。接著,主編過《經世報》、《譯書公會報》、《昌言報》和《亞東時報》,并為《實學報》撰稿,開始嶄露頭角。1900年在上海參加唐才常等人發(fā)起的中國國會成立大會,當眾剪掉辮子,以示與清廷決裂,立志革命。在香港出版的《中國日報》發(fā)表了他的《解辮發(fā)說》和《請拒滿蒙入國狀》,是當時革命報刊最激烈的文章。1902年4月他在日本發(fā)起召開“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發(fā)表慷慨激昂的演說,轟動一時。1903年在“蘇報案”中與清廷對薄公堂,聲名大振。1906年出獄后被孫中山接到日本,主持《民報》編務。在與《新民叢報》的論戰(zhàn)中充當主將,發(fā)表過58篇文章,成為“以文章排滿的驍將”(魯迅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