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義解(大學通識教育)全套教學課件_第1頁
《老子》義解(大學通識教育)全套教學課件_第2頁
《老子》義解(大學通識教育)全套教學課件_第3頁
《老子》義解(大學通識教育)全套教學課件_第4頁
《老子》義解(大學通識教育)全套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老子》義解(一)老子其人老子生活的時代和孔子基本相同,大體在公元前六世紀中后期至公元前五世紀前半期。老子俗姓李,名耳,一說名聃,又稱老聃。其實這兩個名字本義相通。1、耳,耳朵。2、聃,耳長而大。舊以為壽征。《說文·耳部》:“聃,耳曼也?!鼻宥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曼者,引也。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睆埶椿铡墩f文解字約注》:“曼有長義。聃訓耳曼,謂耳長也,亦即下垂之意。舊說,耳垂長者壽高?!抖Y記·曾子》:‘吾聞諸老聃。’鄭注云:‘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瞧淞x已。”一、老子和《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鬃舆m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薄读邢蓚鳌份d:“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于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yǎng)精氣,貴接而不施轉(zhuǎn),為守藏史,積八十余年,《史記》云二百余年。時稱為隱君子,謚曰聃。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圣人,乃師之。”《太平廣記》卷一“老子”條: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雖受氣天然,見于李家,猶以李為姓?;蛟疲献酉忍斓厣??;蛟疲熘?,蓋神靈之屬?;蛟?,母懷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或云,其母無夫,老子是母家之姓?;蛟?,老子之母,適至李樹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或云,上三皇時為玄中法師,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伏羲時為郁華子,神農(nóng)時為九靈老子,祝融時為廣壽子,黃帝時為廣成子,顓頊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祿圖子,堯時為務成子,舜時為尹壽子,夏禹時為真行子,殷湯時為錫則子,文王時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蛟?,在越為范蠡,在齊為鴟夷子,在吳為陶朱公:皆見于群書,不出神仙正經(jīng),未可據(jù)也。老子像(二)《老子》其書《老子》這本書一般認為是老子的著作。據(jù)《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谑抢献幽酥鴷舷缕缘赖轮馕迩в嘌远?;莫知其所終。”《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道德真經(jīng)》《上至經(jīng)》?!独献印饭?1章。一般分前37章為上篇道經(jīng),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jīng)。全書的思想結(jié)構(gòu)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老子》的成書時間應在春秋末期、戰(zhàn)國初期。不同的觀點:老子和《老子》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因為完全有可能是的確有一個叫老聃的人年長于孔子,但《老子》這部書卻成書在后。(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81頁)錢穆認為,《老子》的作者大概是詹何;郭沫若則認為,《老子》一書是關(guān)尹所記的老耽的語錄。(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中國老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頁)《老子》一書的版本流傳可以分為兩大系列:一為通行本,一為簡帛本。二、

《老子》在國內(nèi)的流傳及影響所謂通行本,主要是指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直流傳下來的《老子》文本。歷代注解通行本《老子》中影響較大的有戰(zhàn)國時期的《韓非子·解老》《韓非子·喻老》,漢代嚴遵的《老子指歸》(又名《道德真經(jīng)指歸》),張陵的《老子想爾注》,托名河上公的《老子注》(或稱《老子章句》),三國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經(jīng)注》,唐代傅奕的《道德經(jīng)古本篇》,宋代司馬光的《道德真經(jīng)論》、王安石的《老子注》、邵若愚的《道德真經(jīng)直解》,元代吳澄的《道德真經(jīng)注》,明代憨山德清的《老子道德經(jīng)憨山注》,清代畢沅的《老子道德經(jīng)考異》等?!独献拥赖陆?jīng)河上公章句》(宋建安虞氏家塾刻本)簡帛本系列實際又可分為兩個系列:一個是竹書本,一個是帛書本。竹書本是指1993年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老子》竹簡。郭店《老子》竹簡現(xiàn)存1750字,不足今本《老子》的五分之二,分章、章序、文字與馬王堆漢墓帛書及今本《老子》有較大不同。根據(jù)郭店《老子》竹簡可以斷定,至晚在戰(zhàn)國中期,已經(jīng)有《老子》五千言在社會上流傳;但郭店《老子》竹簡并非后代定型的《老子》五千言中的一部分,可以說它是尚處于形成階段的、目前所見的最古的《老子》文本。帛書本是指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出土的《老子》帛書有兩種,一種用篆書抄寫,不避漢高祖劉邦之諱,年代較早,為秦抄本,稱為甲本;一種用隸書抄寫,避漢高祖劉邦之諱,但不避漢文帝劉恒之諱,為漢初抄本,稱為乙本。簡帛本由于是出土文獻,而竹簡和帛書長時間埋藏地下,文字多有毀損,存在不同程度的辨識困難,同時還有因文字古老而產(chǎn)生的釋讀問題。因此,對簡帛本的校釋解讀往往存在非常鮮明的文字差異?!独献印分窈啞独献印凡瘯独献印肥悄壳笆澜缟铣妒ソ?jīng)》外翻譯最多、流傳最廣的經(jīng)典著作。目前有關(guān)《老子》的歷代手稿和已出版的《老子》譯本,總共有72種語言,1548個譯本;其中以英文譯本為最多,達441種;其他較多的還有德文譯本(157種),韓文譯本(101種),西班牙文譯本(95種),法文譯本(91種),日文譯本(62種)。三、《老子》的海外傳播及影響《老子》的對外傳播最早始于隋唐時期。至遲在隋代,《老子》就傳到了日本。唐代,《老子》傳到了朝鮮半島。唐朝開國之初,唐高祖李淵就派道家學者遠涉高麗講授《道德經(jīng)》。唐太宗時期,高僧玄獎與道士成玄英等曾將《道德經(jīng)》譯成梵文傳到印度。到了明清時期,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老子》開始進入西方世界。雖然自隋唐起《老子》便開始了它的異域之旅,但是英語世界真正開始關(guān)注《老子》則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事情?!独献印肥侵袊糯钪匾恼軐W著作和道家經(jīng)典之一,伴隨它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廣泛傳播,不同的國家或地區(qū)也形成了不同的老學。比如受基督教思想影響的老學?;浇淘谖鞣绞澜绲陌l(fā)展進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在社會、政治、經(jīng)濟、人文、價值等方面都對西方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英國傳教士湛約翰基于傳教的政治目的,在解讀《老子》時將《老子》與基督教相比附,以證明《老子》中有“上帝”的蹤跡。美國哲學家保羅·卡魯斯由于基督教信仰,在解讀《老子》時也不自覺地帶上了基督教的色彩。日本的一些研究者則從無政府主義的角度將《老子》翻譯成世界語,并對以此為底本的西班牙語譯本產(chǎn)生了影響。列夫·托爾斯泰對《老子》哲學評價道:“苦惱人類的所有災禍并非產(chǎn)生于人們不積極從事必要的事情,而是產(chǎn)生于從事各種各樣不必的事情。人類如果遵從老子所說的‘無為’,不只可免除個人的災禍,同時也可免除所有形式的與政治相關(guān)聯(lián)的災禍?!比毡菊軐W家福永光司指出:“老子是第一位警告人類文明的扭曲,并倡導‘無為’的和諧社會乃人類至福的哲人?!薄啊独献印芬粫侵档藐P(guān)注的中國第一部確立了否定精神和邏輯的哲學書,是第一部對人類現(xiàn)有的生活狀態(tài)發(fā)出否定性的警告的文明批判的著作?!钡聡鴮W者梅勒認為,在《老子》中,社會主要不是人性的,而是內(nèi)嵌于、包含在整個宇宙過程中的。性,在《老子》看來,是宇宙性的,而不是人性的;如果沒有四季的持續(xù)更替,沒有動植物的更新?lián)Q代,人類的生育繁衍也將是不可能的。人類文化不能從自然中分離開來。《老子》德文版《老子》法文版《老子》英文版和書評《老子道德經(jīng)王弼注》(日本明和7年(1770年)須原屋茂兵衛(wèi)須原屋平助刊本)一般而言,老子及《老子》都被看作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和重要著作,而道家也被認為是提倡無為而治、清凈修身的。然而,《老子》一書的思想并非僅僅強調(diào)清凈無為,而是也有積極的進取意識。這一點也在《老子》中有鮮明的體現(xiàn)?!独献印返诎苏轮v到:“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币虼耍独献印芬粫乃枷肟梢赃@樣簡要歸納:“道”是宇宙存在的基礎(chǔ),產(chǎn)生了世間萬事萬物;它具體體現(xiàn)為“無”和“有”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但并沒有人能夠看清楚二者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而是往往被各種表現(xiàn)所迷惑,迷戀各種有力而強大的外表,無法發(fā)現(xiàn)柔弱和謙下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力量。因此,《老子》崇尚否定,總是通過否定來表達他的態(tài)度和觀點。但是,《老子》的否定是為了走向否定的對立面,即“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反者道之動”。四、老子的思想體系及歷史地位《老子》的思想和學說離不開前人智慧與經(jīng)驗的積累,離不開對古代思想文化的繼承。《莊子·天下》曾經(jīng)講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關(guān)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薄独献印返谌拢骸叭釀賱?,弱勝強?!钡谒氖拢骸疤煜轮寥?,馳騁天下之至堅。”第五十二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钡谄呤拢骸肮蕡詮娞幭?,柔弱處上。”第七十八章:“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薄渡袝じ尢罩儭罚骸案尢赵唬骸畬挾?,柔而立,愿而恭?!薄渡袝ず榉丁罚骸叭拢阂辉徽?,二曰剛克,三曰柔克。”漢孔安國對“三德”的解釋是:“能正人之曲直,剛能立事,和柔能治,三者皆德?!碧瓶追f達進一步解釋說:“此三德者,人君之德,張弛有三也。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剛克,言剛強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币虼?,也有觀點認為,老子貴柔尚弱的思想當是以母系氏族社會遺留的觀念為其最早的淵源的。馮友蘭認為,先秦道家哲學的出發(fā)點是全生避害,其發(fā)展共有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以楊朱的思想為代表,主要方法是避,即逃離人世,遁跡山林。第二階段,以《老子》思想為代表,主要方法是揭示宇宙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事物變,但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不變。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規(guī)律,并且遵循這些規(guī)律以調(diào)整自己的行動,他就能夠使事物轉(zhuǎn)向?qū)λ欣?。第三階段,以《莊子》思想為代表,主要觀點是齊生死,一物我,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生死,看物我,從而超越了現(xiàn)實世界而進入另一個世界。(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58頁)《老子》所講的“反者道之動”這一理論對中華民族影響很大,對于中華民族在其悠久歷史中勝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許多困難貢獻很大。由于相信這個理論,他們即使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慎,即使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懷著希望而走了過來。(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涂又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7頁。)可以這樣說,如果把人類思想體系劃分為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話,那么《老子》的思想體系一定無法完全屬于東方文明,而是同時屬于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世界文化空前廣泛交流的今天,在世界格局變幻莫測的今天,《老子》中的偉大思想必將發(fā)揮出更迷人的光彩,也必將為人類的文明和發(fā)展做出新的貢獻。主要參考書目:[1]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3]高明.帛書老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6.[4]黃釗.帛書老子校注析[M].臺北:學生書局,1991.[5]李若暉.郭店竹書老子論考[M].濟南:齊魯書社,2004.[6]李水海.帛書老子校箋譯評[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7]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8]樓宇烈.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9]馬敘倫.老子校詁[M].北京:中華書局1974.[10]任繼愈.老子繹讀[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11]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輯本[M].北京:中華書局1979.[12]王卡.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華書局1993.[13]朱謙之.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4.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趙孟頫書《老子》道如果能夠被說出來,它就不是普遍存在的道了。名稱如果能夠被說出來,它就不是普遍存在的名稱了。無,說的是天地的本源;有,說的是萬物的本源。所以,將通過普遍存在的無來觀察道的微妙,將通過普遍存在的有來觀察道的端倪。普遍存在的無和普遍存在的有,兩者同時產(chǎn)生,但有不同的名稱,都把它們叫作玄妙。道是世間萬物的根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è)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天下人之全都知道美麗是美麗,這是因為人們能夠分辨出丑陋啊。天下之人全都知道美好是美好,這是因為人們能夠分辨出邪惡啊。有無相互依存,難易相互依存,長短相互依存,高低相互依存,音聲相互依存,前后相互依存。因此,圣人做那些不用做的事情,施行那些不用號令的教化。萬物興起但不阻止,生育但是不占有生育的事物,施為但不依靠施為的結(jié)果,成就了功績但不占據(jù)功績。因為不占據(jù)功績,所以才不會離開功績。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圣人不重視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讓百姓不爭斗。圣人不看重那些難以得到的稀有之物,不讓老百姓使用那些不正當?shù)氖侄稳ブ\取那些難得之貨。圣人不讓百姓看見那些百姓想要的東西,使百姓的心不迷亂。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消除百姓的欲望,填飽百姓的肚子;消除百姓的意志,保有百姓的性命。永遠地讓百姓沒有知識沒有欲望,也讓那些聰明人不敢胡亂作為。施行那些不用施為的事情,就沒有不能治理的天下。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chén)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是虛空的,因而用它就是用不完。道是深邃的,好像是萬物的源頭。道打磨掉萬物的鋒芒,消除萬物之間的怨恨,混合萬物的光芒,使萬物都如同塵土一般。道是深邃的,它似乎存在著。我不知道它從何而來,它好像比天帝的出現(xiàn)還要早。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yuè)乎。虛而不屈(jué),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shuò)窮,不如守中(chōnɡ)。天地不存在仁義這樣思想,它把萬物當作芻狗,無所謂貴,也無所謂賤。圣人也不存在仁義這樣的思想,他們把百姓當作芻狗,無所謂貴,也無所謂賤。天地之間大概如同一個風箱吧。雖然它是虛空的,但不會窮盡;如果越是活動的話,就會產(chǎn)出更多的風。不斷的說話只會加速導致窮途末路,還不如堅守無為之道。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不會終止,這就是玄妙的源泉。玄妙的源泉的根源,這就是天地的根源。道若隱若現(xiàn)地存在著,但它永遠都用不完。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天地永遠長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而養(yǎng)育,所以才能夠長久。因此,圣人使自己在爭奪中落后,因而能夠保全身體;使自己處于爭奪之外,因而能夠保全性命。因為圣人沒有私利,所以能夠成就他們的私利。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趙孟頫書《老子》至善之道就像水一樣。水善于利用萬物,又順勢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利用對象的特點讓自己存在。它處于一般人所厭惡的處所,因此說,水的行為隱喻著至善之道。居住要善于利用地形,謀劃要善于利用心的深邃的特點,相處要善于利用仁愛,說話要善于利用真實,為政要善于利用人的作為,處事要善于利于人的才干,行動要善于利用天時。因為善于利用萬物而不爭,所以才沒有過失。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wèi)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拿著一種器皿并且把它加滿,不如不要把它加滿。捶打武器,從而使其銳利;這樣是不能夠長期保有它的。滿屋子堆積著的各種珍寶,但是沒有誰能夠長久地保有它們。富貴之人卻自己夸耀自己,這就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災禍。功績成就、聲名成就之后,自己就應該離開了,這是自然之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tuán)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為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昶呛隙鵀橐?,就沒有憂愁。聚集精氣,達到柔順的境界,就能夠像嬰兒那樣。保持內(nèi)心的潔凈,就能夠沒有過失。愛護百姓,治理國家,要能夠無為而治。人的言談舉止要能夠堅守柔弱之道。雖然自己非常通曉事理,但能夠明白自己依然有很多東西都不知道,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無知。道生產(chǎn)萬物,養(yǎng)育萬物。道雖然生養(yǎng)了萬物,但并不占有它們;雖然治理萬物,但并不依靠自理的結(jié)果;雖然生育萬物,但不宰割萬物而為己用。這就叫做道德。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ɡ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三十根輻條共用一個車轂;由于車轂中有虛空的部分,這才使車軸和車輪聯(lián)系起來,因而有了車的功用。用黏土和成泥巴來制作器皿;由于在泥巴中留有空虛的部分,這才有了器皿的各種功用。開鑿門窗來建造房屋;由于墻壁上有了門窗部位的空缺,這才有了房屋的用途。因此,擁有的萬物只是一種資源,而只有萬物有所失去,才能真正發(fā)揮萬物的功用。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各種色彩讓人眼睛看不見,各種音樂讓人耳朵聽不見,各種美味讓人失去味覺??v馬奔馳去打獵,這樣的行為讓人們精神狂亂。難以得到的財物會使人的行為受到傷害。因此圣人只保有生命,不做那些滿足人的感官欲望的活動。因此,圣人舍棄那些滿足人的各種欲望的活動,而選擇那些符合道的活動。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托于天下。受到寵愛和侮辱都好像非??謶?,這是畏懼死亡到達自身。什么是寵辱?得到寵幸是距離自己較遠的禍患,受到侮辱是距離自己較近的禍患。無論是得到寵愛還是受到侮辱,無論是失去寵愛還是不再受到侮辱,都是讓人惶恐的事情。這就叫作受到寵愛和侮辱都好像非常恐懼。我之所以會死亡,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有什么害怕的呢?那些看重自己的身體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遵從自然之道的人,就能夠在天地之間自由生活。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mǐnmǐn)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忽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吹强床灰姡凶饕?。聽但是聽不到,叫作希。抓但是抓不住,叫作微?!耙摹薄跋!薄拔ⅰ边@三個特點無法通過詢問而使人明白,因而把它們混合成為道。道的源頭不光明也不昏暗,道的終點不光明也不昏暗。道綿延不絕,不可名說,最終回歸到空無的狀態(tài)。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和各種具體事物相聯(lián)系的形象;這就是道。面對著道,不能看見它的面部,跟隨著道,不能看到它的后腦勺。用古代的道來治理今天的天下,通過古代的道知道古代的源頭;這就是道的準則。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與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古代善于成為賢者的那些人,他們所通曉的奧妙已經(jīng)和道相通,非常高深,不能夠被人了解。因為善為士者不能夠被人了解,所以只能勉強地對他們進行形容。好像冬天徒步渡過河流那樣的遲疑,好像畏懼自己周圍的鄰居那樣的躊躇,好像賓客一般的恭敬,好像冰雪將要融化那樣的通達,好像一塊巨大的木材那樣的厚重,好像山谷一樣的空曠、謙虛,好像渾濁的河水一樣混沌。誰能夠渾濁而且靜止,靜止而且慢慢變得清澈?誰能夠安寧而且長久,運動并且慢慢生育萬物?保有這種道的人不貪求窮盡。因為不貪求窮盡,所以能夠使破舊有新的養(yǎng)育。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ɡ),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mò)身不殆??鬃訂柕烙诶献荧@得虛空的最高境界,保守清凈的最高境界。萬物同時興起,我觀察萬物生生不息的過程。萬物眾多,最終都各自回歸自己的本源?;貧w本源叫作平靜,這就叫作回歸天命?;貧w天命叫作普遍法則,明白普遍法則叫作明智。不明白普遍法則,胡亂作為,就會招致災禍。明白了普遍法則就能夠?qū)捜荩瑢捜菥湍軌蚬?,公平就能夠旺盛,旺盛就符合天命,符合天命就符合道,符合道就長久,終生沒有危險。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最好的君主,百姓知道有這樣一位君主。那些較好的君主,百姓愛戴他們,贊譽他們。那些較差的君主,百姓敬畏他們。那些最差的君主,百姓輕慢他們。對于那些不是最好的君主的信任不夠,不信任那些不是最好的君主。最好的君主不輕易說話,是那么的躊躇疑懼。事情成功之時,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钡谑苏麓蟮缽U,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自然之道被人們廢棄了,于是才有了仁愛和道義。聰明才智產(chǎn)生了,社會中就有了極度的欺詐、奸偽。因為父母與子女、兄弟、夫婦這些基本的人倫關(guān)系不和睦,所以才有了父嚴子孝、母慈子親、兄弟友愛、夫妻和諧這些情感。天下混亂不堪,才有了忠誠于君主的官吏。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zhǔ):見(xiàn)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老子道德經(jīng)王弼注(武英殿聚珍版影印)擯棄所有的聰明才智,老百姓的利益就會擴大一百倍。擯棄所有的仁愛和善良,百姓又會人倫和諧。杜絕機巧,摒棄利益,盜賊就會消失。對于這三種情況,因為上面表達得還不夠清楚,所以要換一種表達方式。堅守事物的本質(zhì),消除個人的欲望,杜絕智慧,就不會有禍患。第二十章唯(wěi)之與阿(hē),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怕(bó)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wèi)。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唯唯諾諾與大聲斥責之間相差多少呢?善良與邪惡之間相比怎樣呢?眾人所敬畏的事情一定要敬畏。那些令人敬畏的事情還沒有完結(jié),是那么的長久啊!眾人都是和諧歡樂的樣子,好像在享受著豐盛的美味,好像在春天登上高臺眺望美景。我獨自一人保持淡然之心,沒有任何行動,就像不哭不鬧的嬰兒一樣。我好像無處容身,是那么的頹唐困頓啊!眾人都有多出來的東西,然而我卻好像缺少東西。我這個愚蠢的人的心哪,是多么的愚昧無知??!眾人都是清楚明白,我卻是愚昧糊涂。恍惚的樣子,好像大海一樣看不到盡頭;高遠的樣子,好像沒有停止的地方。眾人都有用處,然而我卻愚頑而無所用處。我卻與眾人不同,因此重視依靠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怳唯忽。忽兮怳兮,其中有象;怳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以此。大德的運行,只聽從于道。道作為一種事物的時候,它難以捉摸?;谢秀便?、難以捉摸的道中存在著世間萬物。深遠渺茫的道中有精氣存在。道的精氣非常質(zhì)樸,這些精氣中存在著規(guī)律。從古到今,道的名字都沒有消失,而是生育了萬物。我憑借什么知道萬物變成這樣呢?憑借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彎曲就會得以保全,彎曲就會得以伸直;低洼的地方才會充盈,破舊的東西才會更新;不足的時候才會有所獲得,多余的時候就會被物所困。因此圣人堅守自然之道,成為天下人的楷模。圣人不表現(xiàn)自己,所以看得明白;不肯定自己,所以得到贊揚;不夸耀自己的功績,所以擁有功績;不夸耀自己的才干,所以能夠長久。因為圣人不與眾人對抗,因此就沒有人能夠和他對抗。古人所說的“曲則全”這些話,哪里能夠是假話呢?確實保全了自己,而且回歸于道了。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寂靜無聲是說世界本來如此。暴風不會刮一早上,暴雨也不會下一整天。誰制造了暴風驟雨呢?是天和地制造的。天地尚且不能夠長久地制造暴風驟雨,何況人呢?因此,致力于自然之道的人在自然之道上相同,致力于道的外在表現(xiàn)的人在道的外在表現(xiàn)上相同,而那些違背自然之道的人在違背自然之道上也是相同的。在自然之道上相同的人,自然之道會自然地影響他;在道的外在表現(xiàn)是相同的人,道的外在表現(xiàn)會自然地影響他;違背自然之道上相同的人,違背自然之道的行為也會自然地影響他。對道的信任不夠,不相信道。第二十四章跂(qǐ)者不立,跨(kuà)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于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踮起腳跟的人不能夠長久站立,邁開大步行走的人不能夠達到遠方。表現(xiàn)自己的人不明智,肯定自己的人得不到贊揚,夸耀自己的功績的人沒有功績,夸耀自己才干的人不能夠長久。這些行為對于道來說都是多余的。天下之人有的厭惡這些多余的行為,所以有道之人不做這些多余之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個物體自然生成,它比天地的形成時間還要早。這個物體產(chǎn)生之時,萬籟俱寂,空無一物;它不依靠他物而存在,反復運行而不懈怠,能夠把這個物體當作天下萬物的本源。我不知道這個物的名字,尊稱它為道,勉強地給它起名叫作大。大是由于逝,逝是由于遠,遠是由于反。因此,道至高無上,天至高無上,地至高無上,人至高無上。宇宙之內(nèi)有道、天、地、人四個至高無上的事物,人屬于其中之一。人取法于大地,大地取法于上天,上天取法于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取法于宇宙本來的樣子。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ɡuàn),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重的事物是輕的事物的根基,靜止是跳動的根基。因此,圣人整天行走,總是要攜帶一些物資。即使有令人迷戀的事物,也會平靜地對待,不為所動。為什么堂堂大國之君竟然因為自己而輕視整個國家?輕視就會失去根基,急躁就會失去根本。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要妙。善于行動就不會留下痕跡,善于言辭就不會受到指責,善于謀劃就不需要借助籌碼;善于關(guān)閉門戶就不使用門閂,然而他人無法開啟;善于聯(lián)結(jié)就不需要繩索,然而他人無法解開。因此,圣人經(jīng)常善于理解人的不同特點,因此沒有無用之人;也經(jīng)常善于理解物的不同用途,因此沒有無用之物。這就叫作雙重明智。行善之人是不行善之人的老師,不行善之人是行善之人的老師。不重視自己的老師,不愛惜自己的老師,雖然有智慧,但實際上非常糊涂。這些就是精深微妙。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是以大制無割。知道事物強大的一面,也知道事物弱小的一面;但是卻堅守著事物弱小的一面。這是全天下的原則。成了天下的原則,普遍存在的德就不會離散,就會回歸像嬰兒那樣的純真的狀態(tài)。知道事物顯赫的一面,也知道事物暗淡的一面,但是卻堅守著暗淡的一面;這是全天下的原則。成了天下的原則,普遍存在的德就不會有差錯,就會回歸那種本原的混沌狀態(tài)。知道事物的榮耀的一面,也知道事物的恥辱的一面;但是卻堅守恥辱的一面;這是全天下的原則。成了天下的原則,普遍存在的德就會停留,也就能回歸于道。道分散體現(xiàn)在各種器具之中,圣人因為這個原因而設(shè)置了各類長官。因此,大道對天下沒有傷害。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呴(x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想要占有天下并且治理天下,我看這種想法是不能夠?qū)崿F(xiàn)的。天下是一個神秘的事物,它不能被治理。治理天下的人會毀壞天下,掌管天下的人會失去天下。那些天下萬物,有的行走,有的跟隨;有的熱,有的冷;有的強壯,有的瘦弱;有的安全,有的危險。因此,圣人遠離過分、遠離奢靡、遠離驕縱。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qiǎnɡ)天下;其事好(hào)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qiǎnɡ)。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用道來輔佐國君的人,不依靠兵力強迫天下;因為依靠兵力強迫天下這種事很容易就會回報在自己身上。軍隊所駐扎的地方,各種灌木雜草就生長在這里。大的戰(zhàn)爭過后,一定是災荒之年。擅長用兵打仗的人,只求獲得勝利罷了,不會憑借打勝仗來達到強迫天下的目的。勝利了就不要自夸才干,勝利了就不要自夸功績,勝利了就不要輕慢對方,勝利了是由于迫不得已,勝利了就不要強迫對方。世間萬物達到最強壯的程度時就開始走向衰老,但人人都在追求早日達到最強壯的程度,這就叫作不施行自然之道。不施行自然之道就會早早滅亡。第三十一章夫隹(wéi)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dàn)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稇?zhàn)爭與和平》俄文版插圖戰(zhàn)爭是不祥之物。有人憎惡戰(zhàn)爭,所以有道之人不會使用戰(zhàn)爭這種手段。有道之人閑居時看重生存之道,打仗時看重悲哀之道。戰(zhàn)爭是不祥之物,不是有道之人所用之物,有道之人是迫不得已才打仗的。平靜才是最好的,因此勝利了卻不贊美戰(zhàn)爭;如果贊美戰(zhàn)爭,這種情況就是喜歡殺人。那些喜歡殺人的人因此不能夠憑借戰(zhàn)爭而在天下實現(xiàn)他們的愿望。吉祥之事崇尚柔弱之道,不祥之事崇尚強大之道。偏將軍位居左側(cè),上將軍位居右側(cè),說的就是用喪葬之禮來對待上將軍。因為殺人眾多,所以用悲哀的方式對待上將軍;戰(zhàn)爭勝利之后,用喪葬之禮來對待上將軍。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道常常沒有名字。道雖然微小,但天下之人卻沒有膽量去役使它。君王如果能夠堅守自然無為之道,那么萬民將會自然歸順于自然無為之道。天地相互結(jié)合,播撒甘甜的露水,老百姓沒有人命令他們,卻能夠自然地平均享用甘露。道生產(chǎn)了萬物。萬物已經(jīng)完全體現(xiàn)了自然之道,君王也應當懂得自然之道。因為懂得了自然之道,所以不會有危險。打個比方,道在天下的情況,就好比小的河流最終流向大的江河、流向大海,世間萬事萬物也最終要回歸自然之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懂得他人的人聰明,懂得自己的人明智。戰(zhàn)勝他人的人有強力,戰(zhàn)勝自己的人強大。懂得滿足的人幸福,勤勉行動的人有意志。不離開道的人長久存在,到死也不離開道的人得以保全。第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愛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大道是那么的普遍,它能夠到達任何地方。世間萬物依賴道而生存,但是卻不用感謝道;道成就了功績卻不享有名聲,憐惜、養(yǎng)育萬物卻不作為萬物之主。道永遠沒有欲望,因而能夠稱作微小。世間萬物都歸附于道,但是道卻不作為萬物之主,因而道能夠稱作博大。因此圣人永遠不妄自尊大,所以能夠成就他們的博大。第三十五章執(zhí)大象,天下往(wànɡ)。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掌握著大道,天下之人都會歸附他。天下之人歸附但是不傷害他們,天下之人就能夠居住于平和安寧的世界。如果有音樂和美食,旅客也會停止腳步。道說出口的時候,它給人的感覺就像沒有什么味道一樣的平淡無奇。觀看道的時候,不能夠看到它;傾聽道的時候,不能夠聽見它;使用道的時候,不能夠用盡它。第三十六章將欲噏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于淵;國有利器,不可示(zhì)人。想要閉合它,就要一定先張開它;想要削弱它,就一定先壯大它;想要廢棄它,就一定先興旺它;想要剝奪它,就一定先給予它。這些事情就稱作見微知著。柔弱勝過剛強,弱小戰(zhàn)勝強大。魚兒不能夠離開深潭;國家作為一種精良的器具,不能夠把它給予天下之人。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道永遠無所作為,但沒有什么做不到。君王如果能夠遵守自然之道,百姓必定自我教化。萬民在自我教化的過程中如果產(chǎn)生了欲望,我一定用自然之道來安撫他們,他們一定沒有欲望了。沒有欲望就會平靜,天下之人必定會安定自己。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處其實,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最高的德行不施行教化,因此符合自然之道。較低的德行堅持教化,因此不符合自然之道。最高的德行不作為,因而無所求??;較低的德行有作為,因而有所求取。最好的仁愛有所作為,但是無所求取;最好的道義有所作為,但是也有所求取。最好的禮儀就是按禮節(jié)行事,然而沒有人回應這種禮儀,于是就激動地要求別人也跟隨自己來遵從那些禮節(jié)。因此,離開了自然之道之后也就離開了德行,離開了德行之后也就離開了仁愛,離開了仁愛之后也就離開了道義,離開了道義之后也就離開了禮儀。這個禮儀就是忠誠和真實的衰微以及混亂開始的標志。預言是自然之道的表象和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追求大道豐厚的環(huán)境,而不追求大道缺乏的環(huán)境;追求大道的本質(zhì),不追求大道的表象。因此,舍棄大道缺乏的環(huán)境和大道的表象,而選擇大道豐厚的環(huán)境和大道的本質(zhì)。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蹷(jué)。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shù)(shǔ)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從前那些獲得大道的,上天獲得大道就變得明凈,大地獲得大道就變得安寧,神靈獲得大道就變得神奇,山間的河流獲得大道就變得充盈,世間萬物獲得大道就能夠孳生,君王獲得大道就能夠使天下太平。它們都達到了有道的境界。上天沒有這種明凈將恐怕要崩裂,大地沒有這種安寧將恐怕要地震,神靈沒有這種神奇將恐怕要消失,山間的河流沒有這種充盈將恐怕要干涸,世間萬物沒有這種孳生將恐怕要滅亡,君王沒有這種太平將恐怕要失去天下了。因此,高貴把低賤作為根本,位居高位者把臣下和百姓作為根本。因為這個緣故,君王稱呼自己是孤、寡、不穀。這難道不是把低賤作為根本了嗎?難道不是嗎?所以靠近車子去詳察車子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根本就不存在車子這個事物。不想成為像美玉那樣稀缺的事物,也不想成為像石頭那樣粗劣的事物。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貧w是自然之道的運動方式,柔弱是自然之道的運行方式。天下萬物都是從有中孳生而來的,而有是從無中孳生而來的。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大白若辱,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惪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德行最高的人聽到了道以后就會勤勉地實踐它;中等德行的人聽到了道以后或者記住它,或者忘記它;下等德行的人聽到了道以后就大聲嘲笑它。不被下等德行的人嘲笑的話,它也就不足以成為大道。因此我發(fā)表如下的觀點:光明的道路看似昏暗,前進的道路看似后退,平坦的道路看似坎坷,完美的白色看似有污點,最好的德行看似空無一物,廣大的德行看似不夠廣大,剛健的德行看似茍且,真實的德行看似改變,完美的法度沒有偏袒,完美的器物較晚成就,完美的和音之中聽不到不和諧的單音,完美的自然之道了無痕跡。大道看不見,也不能名說;只有大道善于給予而且能夠成就世間萬物。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wù),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fǔ)。老子道德經(jīng)王弼注自然之道產(chǎn)生了元氣,元氣分化為陰、陽二氣,陰、陽和諧而產(chǎn)生了事物的形體、個性、本質(zhì),事物的形體、個性、本質(zhì)形成了世間的各種事物。世間萬物同時負載著陰、陽二氣,調(diào)和著陰、陽二氣,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世人所厭惡的事情,只是那些孤(不祥之人)、寡(寡德之人)、不穀(不善之人);但是王公卻把孤、寡、不穀作為自己的稱號。因此,世間萬物有的是看似減少了,但實際上卻增加了;有的看似增加了,但實際上卻減少了。他人所教授的東西,我改變之后再教授它:強取者不得善終。我將把這句話作為教化的開始。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世間萬物中,最柔弱的事物能夠驅(qū)使最堅硬的事物。自然之道能夠進入任何微小之處。我因此知道無為之道對人間的好處。不說話的教化,無為的好處,天下人很少懂得這個道理。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名譽和身體哪一個與人的關(guān)系更密切?身體和財物哪一個對人更重要?得到和失去哪一個對人更不利?因為這個原因,過分的吝惜財物一定會有更多的耗費,過分的儲藏一定會有更多的失去。因此,懂得滿足就沒有侮辱,懂得停止就沒有危險,天下之人能夠憑借這些長久于世。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完美的成就似乎有缺憾,但是它的功用不會有缺損;完美的充盈似乎是虛無的,但它的功用沒有窮盡;完美的筆直似乎是彎曲的,完美的靈巧似乎是笨拙的,完美的辯論似乎是木訥的。跳動能夠戰(zhàn)勝寒冷,靜止能夠戰(zhàn)勝炎熱。無欲無為才是天下萬物的法則。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天下太平,就會讓戰(zhàn)馬退役來耕種莊稼;天下動蕩不安,就連懷胎的母馬也會用來作戰(zhàn)。過錯沒有比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更大的了,危害沒有比不知道滿足更大的了,災禍沒有比想要得到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滿足的滿足才是永遠的滿足。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不用走出家門,就能夠懂得天下萬物。不用透過窗戶來觀察,就能夠觀察到自然界的變化。那些人走出家門越遠,他們所懂得的東西就越少。因此,圣人不用走出家門就懂得天下萬物,不用看見天下萬物就能夠說出自然界的變化,不用作為就能夠成就功績。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從事學習是一天一天地增加知識,從事于自然之道則要一天一天地減少知識。不斷地減少不斷地減少,從而到達那種無所作為、順從自然的境界。無所作為,順從自然,因而沒有什么做不到。治理天下崇尚的是無所作為;如果有所作為,那么不能夠憑借這些作為來治理天下。第四十九章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沒有永恒不變的性情,他們是把民眾的性情當作自己的性情。百姓性情之中的好的性情圣人知道它們,不好的性情圣人也知道它們,這個獲得才是好的獲得。百姓性情中的真實的性情圣人知道它們,不真實的性情圣人也知道它們,這個獲得才是真實的獲得。圣人在人世間,小心謹慎地把天下人的好的性情、壞的性情、真實的性情、不真實的性情都混同在一起。民眾都全神貫注地看著圣人、聽著圣人,圣人也把民眾都當作孩子一樣地看待。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p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產(chǎn)生于活著的狀態(tài),回歸到死亡的狀態(tài)?;畹耐緩接惺N,死的途徑有十三種。人活著的時候,招致死亡的途徑有十三種。這是什么緣故?這是因為人求生的愿望強烈。大概聽說,善于養(yǎng)生的人,在陸地上行走的時候不會遇上猛獸,當兵的時候不會上前線打仗。兕沒有地方放置它的犄角,虎沒有地方放置它的利爪,兵器也沒有地方使用它的鋒刃。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由于那些善于養(yǎng)生的人不會走入導致死亡的十三種途徑。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產(chǎn)生了萬物,德養(yǎng)育了萬物,世間萬物體現(xiàn)了萬物的各種形態(tài),自然環(huán)境成就了萬物的各種形態(tài)。因此,世間萬物沒有不崇尚自然之道并且尊重道的外在表現(xiàn)的。自然之道的被崇尚、道的外在表現(xiàn)的被尊重,這種情況是沒有什么命令人這樣做的,但人卻永遠原本就崇尚自然之道、尊重道的外在表現(xiàn)。因此,道產(chǎn)生萬物,德蓄養(yǎng)萬物,養(yǎng)育萬物,使萬物成熟,并保護萬物。道雖然生養(yǎng)了萬物,但并不占有它們;雖然治理萬物,但并不依靠治理的結(jié)果;雖然養(yǎng)育了萬物,但不宰割萬物而為己用。這就叫作道德。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復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wèi)身殃,是謂習常。世間萬物之中存在著大道,這個大道就是天下萬物的本源。已經(jīng)知道了這個本源,又知道這世間萬物;已經(jīng)知道了這個世間萬物,又堅守這個本源。這樣的話,終生都沒有危險。蒙上人們的眼睛,堵住人們的嘴巴,人就沒有欲望,因此一輩子就不會辛苦。張開人們的眼睛,增加人們的欲望,那么人們終生都不能被挽救??吹郊毼⒅幗凶髅髦牵瑘允厝崛踔澜凶鲝姶?。憑借著大道的光芒,回歸到大道的明智上,不給自己遺留禍患,這就叫作順應自然之道。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yí)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cháo)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假如我非常有智慧,那么行走在大路上的時候,我只擔心走入邪道。大路非常平坦,但人們還是喜歡走小路。朝堂非常整潔,田地非?;氖彛瑐}庫非??仗?,穿著華麗的衣服,佩戴著鋒利的寶劍,吃厭了美味佳肴,還有剩余的錢財貨物,這就叫作強盜頭子。不符合自然之道呀!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山西應縣木塔善于建樹的人所建樹的事物不會動搖,善于抱持的人所抱持的東西不會脫落,子孫的祭祀活動也不會停止。在自己的身體上培養(yǎng)自然之道,道的德行就純真;在家庭里面培養(yǎng)自然之道,道的德行就有盈余;在一鄉(xiāng)之內(nèi)培養(yǎng)自然之道,道的德行就長久;在邦國之內(nèi)培養(yǎng)自然之道,道的德行就豐厚;在普天之下培養(yǎng)自然之道,道的德行就廣大無邊。通過修道之身來觀察不修道之身,通過修道之家觀察不修道之家,通過修道之鄉(xiāng)觀察不修道之鄉(xiāng),通過修道之邦國觀察不修道之邦國,通過修道之天下觀察不修道之天下。我憑借什么知道天下是這樣的呢?憑借的就是“以身觀身”這類事情。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玃(jué)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zuī)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擁有德行的最深厚的程度就好比剛出生的嬰兒。有毒的動物不會叮咬他,兇猛的動物不會捕食他,兇猛的鳥類不會捕捉他。嬰兒骨頭軟弱,肌肉柔軟,但是他的拳頭能握得很牢固;他不知道男女交配之事,但是他的生殖器卻能筆直地豎起。這是真氣的極致狀態(tài)呀。他整天大聲啼哭,但是聲音卻不嘶啞,這是陰陽和諧的極致狀態(tài)呀。增加壽命叫作災禍,性情支配元氣叫作逞強。世間萬物強壯了就會開始衰老,這就叫作不合乎大道;不合乎大道的事物就會早早滅亡。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知道的人不說話,說話的人不知道。蒙住人們的眼睛,堵住人們的嘴巴,打磨掉萬物的鋒芒,消除萬物之間的怨恨,混合萬物的光芒,使萬物都如同塵土一般沒有差別;這就叫作與道混同。因此,不能夠因為得到而親近,也不能夠因為得到而疏遠;不能夠因為得到而偏袒,也不能夠因為得到而損害;不能夠因為得到而重視,也不能因為得到而輕視。因此,與道混同被天下萬物所重視。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睉{借大道來治理邦國,憑借恬淡無為之道來打仗,憑借無為而治的方法來治理天下。我根據(jù)什么知道這些事要這樣做呢?根據(jù)這個:國家到處都是戒律禁令,百姓就更加貧窮;百姓多有智慧權(quán)謀,國家就更加混亂;百姓多有技藝,奇巧的物品就更加多了;美好的事物更加的炫目,盜賊也就更加的多了。因此,圣人說:“我無所作為,百姓自己就會教化自己;我喜歡清凈,百姓就會端正自己;我不進行戰(zhàn)爭,百姓就會使自己富裕;我恬淡無欲,百姓就會回歸自然之道?!钡谖迨苏缕湔瀽?,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哪個國家的政事混混沌沌,哪個國家的百姓就愚昧渾噩;哪個國家的政事清清楚楚,哪個國家的百姓就刻薄狡詐。災禍是幸福所藏匿的地方,幸福是災禍所藏匿的地方。誰知道災禍和幸福的邊界呢?災禍和幸福的邊界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端正的事物會變成詭詐的事物,好的事物會變成壞的事物。世人在禍福轉(zhuǎn)變上的這種困惑,那個時間已經(jīng)很久了。因此圣人方正但對人沒有損害,剛直但對人沒有傷害,率直但不放肆,光明但不炫目。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統(tǒng)治人民,奉行天道,沒有什么比得上克制欲望。只有克制欲望,這才叫作先施行大道。先施行大道就是厚重地積累德行。厚重地積累德行,因此沒有什么不能戰(zhàn)勝;沒有什么不能戰(zhàn)勝,因此沒有誰知道自己的終點。沒有誰知道自己的終點,他自己能夠憑借這一點擁有國家。擁有國家的根源是自然之道,能夠憑借著自然之道而長久。這就叫作鞏固根基,是長久地活著的方法。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治理一個大的國家就像烹煮小魚一樣。用自然之道來治理天下,那些鬼神就不靈驗了。不但那些鬼神不靈驗,而且那些鬼神也不傷害人。不但那些鬼神不傷害人,而且圣人也不傷害人。因為雙方不相互傷害,所以德行同時歸附于他們雙方。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此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大國就像是江河的下游,是天下人的交匯之處,是天下人的歸宿。雌性常常憑借安靜戰(zhàn)勝雄性,把安靜作為謙恭的表現(xiàn)。因此,大的國家因為謙下對待小的國家,所以戰(zhàn)勝了小的國家;小的國家因為謙下對待大的國家,所以戰(zhàn)勝了大的國家。有的國家因為主動謙下對人而戰(zhàn)勝對方,有的國家因為對方的謙下而被對方戰(zhàn)勝。大的國家只想兼并和統(tǒng)治小的國家,小的國家只想通過侍奉大的國家的方式使自己得以保存。大國和小國二者各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大國應該首先謙下對待小國。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大道是萬物的主宰,是善人的寶物,是不善之人所依靠的東西。好聽的話語能夠用它換來尊貴,好的德行能夠用它褒獎自己。世人中的那些不好的人,有什么放棄的呢?所以定立了天子,設(shè)置了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個最高的中央官銜;但是即使奉獻上極其珍貴的禮品,還讓四馬拉的車走在前面,來聘請他們管理國家,都不如只看重這個自然之道。古代那些能夠看重自然之道的人,哪一個不說追求大道進而希望達到自然之道的境界,有過錯也能夠消除?所以大道被天下人看重。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做不用做的事情,治理不用治理的事情,品味沒有味道的味道。想要大的,反而得到的是小的;想要多的,反而得到的是少的;用德行來回報怨恨??紤]復雜而困難的事情,要從那些與之相關(guān)的簡單而容易的事情著手;做大的事情,要從那些與之相關(guān)的小的事情開始。天下的困難之事一定是從那些與之相關(guān)的容易的事情上開始萌發(fā),大的事情一定是從那些與之相關(guān)的小的事情上開始發(fā)端。因為這個原因,圣人始終不做大的事情,因此他們才能夠成就那些大的事情。那些輕易許諾的一定缺少真實,過多的容易一定有更多困難。因此圣人把事情看得很困難,重視那些困難之事的細微而容易解決的發(fā)端,因此困難之事就變得容易了,也就沒有困難之事了。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圣人無為,故無??;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那些安靜的事物易于把握,那些還沒有征兆的事情易于謀劃,那些脆弱的事物易于破碎,那些微弱的事物易于消散。在事情還沒有發(fā)生之時就治理它,在事情還沒有混亂之時就處置它。非常粗壯的大樹,萌發(fā)于極其微小的樹苗;九層高的觀賞臺,興建于一點一點的堆積起來的泥土;千里之遙的行程,開始于腳下的一步一步的行走。治理天下的人會毀壞天下,掌管天下的人會失去天下。圣人不作為,因此沒有損害;圣人不掌管,因此沒有失去。一般的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常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卻把事情搞砸了;如果能夠像謹慎地對待事情的開始那樣謹慎地對待事情的結(jié)局,那么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情。因此,圣人追求那些常人不追求的事物,不看重那些難以得到的稀有之物,學習常人不學習的東西,消除常人所犯的過錯,輔助世間萬物展現(xiàn)本性而不敢違背自然之道。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古代那些善于施行自然之道的人,他們并不是用自然之道來使百姓聰明,而是使百姓愚笨。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他們多有智慧。用聰明才智來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禍害,不用聰明才智來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福氣。知道這兩者也是準則。永遠都知道準則,這就叫作道的外在表現(xiàn)。道的外在表現(xiàn)深奧、深遠,和世間萬物一起回歸,就達到了自然之道的境界。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所有河流中的最大者,是因為它善于處在比所有的河流都低的位置,所以它能夠成為所有河流中的最大者。因為這個原因,圣人想要高于百姓,就一定要通過言語來謙讓百姓;想要獲得百姓的尊重,就一定使自己謙讓百姓。因為這個原因,圣人居于高位但是百姓并不認為是威壓;站在百姓面前,百姓也不傷害他。因為這個原因,天下百姓樂于推舉他而不憎惡他。因為圣人無為,所以天下之人沒有誰能夠和他抗爭。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天下之人都說自然之道的德行廣大,但又似乎不怎么好。正是因為自然之道的德行廣大,所以才似乎不怎么好。這個好的時間已經(jīng)很長了,自然之道的德行就顯得微小了呀!我有三件寶貝,我一直持堅守著它們:第一個是慈愛,第二個是節(jié)儉,第三個是不敢成為天下的第一個。因為慈愛,所以能夠勇敢;因為節(jié)儉,所以能夠富裕;因為不敢成為天下的第一個,所以能夠成為萬物的首領(lǐng)?,F(xiàn)在舍棄了慈愛而追求勇敢,舍棄了節(jié)儉而追求富裕,舍棄了謙讓而追求尊重,這是舍本逐末,死路一條呀。這個慈愛呀,憑借著它,打仗就會勝利;憑借著它,守衛(wèi)就會牢固。上天將要救助誰,就用慈愛來保護誰。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擅長作統(tǒng)帥的人不勇猛,擅長打仗的人不憤怒,善于戰(zhàn)勝敵人的不爭戰(zhàn),善于用人的行事謙下。這就叫作不與人抗爭的德行,這就叫作使用他人的力量,這就叫作符合自然界的準則。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jīng)疏民國影印明正統(tǒng)本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笔侵^行(xínɡ)無行(hánɡ),攘無臂,仍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用兵打仗有這樣的話:“我不敢作首先起兵的一方,只能作被迫應對的一方;我不敢在他國的領(lǐng)土上前進一寸,只敢在自己國家的領(lǐng)土上后退一尺。”這就叫作想要打仗,但沒有軍隊;想挽起起袖子,但沒有胳膊;想要追擊敵人,但沒有敵人;想要拿著兵器,但沒有兵器。禍患沒有比輕視敵人更嚴重的了,輕視敵人幾乎喪失了我的寶貝。因此,發(fā)動戰(zhàn)爭互相攻打,那么悲憤的那一方會勝利。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pī)褐懷玉。我的話語非常容易明白,非常容易實行。天下的人沒有人能夠懂得,沒有人能夠?qū)嵭小N艺f的話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