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功能及其對我國審判制度改革的啟迪_第1頁
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功能及其對我國審判制度改革的啟迪_第2頁
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功能及其對我國審判制度改革的啟迪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功能及其對我國審判制度改革的啟迪

[摘要]陪審團制度在美受到尊重,是因為陪審團具有保障公民自由的政治功能、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司法功能、促進立法的造法功能、推進法制教育的教育功能。這對我國進行審判制度改革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陪審團;公民自由;司法公信力;造法;法制教育;……美國陪審團制度從英國傳入,至今在美國仍受到尊重,其原因除了陪審團制度具備濃厚的社會、文化和法律基礎外,更主要的是陪審團制度的價值意蘊即陪審團(本文僅指小陪審團)制度本身的功能有現(xiàn)實的社會意義。對我國正在進行的司法審判制度改革也有借鑒意義。響甚至收買1個人要困難得多。人數(shù)的人民性是裁判人民性的根本保障。

3、裁判的人民性

美國的陪審團負責事實審,判決實行多數(shù)同意制度,即12名陪審員的多數(shù)意見作為陪審團的裁決,相對于法官的裁決,更有人民性,這是因為是陪審團裁決是人數(shù)眾多人的裁決,陪審員通過對證人證供之可信性和可靠性而行得的綜合判斷而取得一致意見,比法官一己的判斷更為穩(wěn)當;其次是因為陪審團裁決是來自普通民眾的裁決,美國認為某種程度上法官必然與雜亂無章的社會脫節(jié),常誤認一切的人都像他們一樣的合邏輯,而陪審員來自普通民眾,他們常常比較明了普通人的昏亂和謬誤。所以,陪審團進行事實審,法官進行法律審,法官和陪審團相互影響、交流,很可能比法官單獨工作更能取得健全的結(jié)果[11]。從而使司法更貼近社會生活,反映民意。

為了保證陪審團裁決的人民性,一是建立了陪審團審查制度,以盡可能地排除那些對特定案件抱有明顯的或可察覺的偏見的人,美國采取詢問主義,即就是從候選陪審員宣誓就職開始,法庭將詢問他們的姓名、職業(yè)、是否與案件的利害關系,是否對案件具有可能影響判斷的特殊知識,是否對訴訟的一方當事人有偏見,是否認識證人以及其他任何不能擔任陪審員的原因。二是法官對陪審團裁判時不加干預,只是告訴陪審員如何投票,如何選出陪審長主持評議,看待證人、分析證據(jù)的方法,而不對證據(jù)發(fā)表意見,宣布他們應當運用的法規(guī)。即使有的州如加利福尼亞憲法允許法官對證據(jù)發(fā)表意見,但他們從不這么做。美國體制非常中立,法官的任務是嚴格限于行使公斷人或仲裁人的責任,他們只是告訴陪審團基本原則,并鼓勵他們自己決定運用這些原則[12]。三是對陪審團裁判的低效,美國則認為陪審團是社會正義的一個重要平衡器,因此使用陪審團即使費時費財,也是實現(xiàn)社會正義所必須付出的成本。相對于時間和金錢而言,社會正義更重要。

正是因為陪審團審判的人民性,相對于合議庭制度,即完全由專業(yè)法官組成法庭進行審判,其組成成員的身份不是普通民眾,也是社會的管理者,是與普通民眾相對的人,這種身份的不認同使得人們對他們的審判心存介蒂。而陪審團由普通民眾組成,與被審判者、社會公眾身份認同,是自己人的審判,而且人數(shù)眾多。因此,陪審團審判相對于完全的專業(yè)法官審判在民眾中有更強的公信力,可以促進公眾對司法程序的信心[13]。陪審團制度使人民成為真正的審判者,也只有人民的審判才會得到人民的信任。

(三)陪審團促進立法的造法功能

英的陪審團制度和法國等國的陪審制度作為司法制度,只有司法功能,但在美國,陪審團制度除司法功能外,還有造法功能。美二國都承認陪審團容易被當事人的辭藻所打動,有時做出不顧法律的裁判。對此,英國法官有時以陪審團的裁判不合法為由,否定了陪審團的裁決,而進行重新審理。而美國認為陪審團明知故犯的少,微妙而不自覺的漠視的情形則比較多,盡管美國有的州法規(guī)定,法官在陪審團沒有足夠證據(jù)作出這樣的決定時,可以作出不顧陪審團決定的判決,但法官一般并不這樣做,而是承認陪審團的裁判,并努力為這種裁判尋求合理的解釋,如在一些案件中,陪審團不顧本來應該阻止原告取得救濟的被害人的助成過失,只是在損害賠償金額上考慮原告過失,從而發(fā)展了所謂比較損失原則。這一原則后來為法院采用。美國學者對此解釋是,既然陪審團作出不顧法律的裁判,該查究的是法律是否需要修改,該懷疑的是法律是否公正。陪審團有時就是正規(guī)法律的批評的和間接的法律改革者[14]。這種思想在辛格審判中已經(jīng)凸現(xiàn),殖民地陪審團不顧法律作出了約翰.彼得.辛格無罪的判決,就在此時產(chǎn)生了有關后來憲法第一條修正案的想法,主要是陪審團希望這成為他們的法律。所以陪審團確實有遵守法律或超越法律的驚人力量[15]。陪審團制度實現(xiàn)了人民是最終的審判者,不僅是案件的審判者,而且是法律本身的審判者。

(四)陪審團制度推進法制教育的教育功能

法制教育的形式很多,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法制教育模式,一種是課程化教育模式,就是將法制教育作為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中,這種模式重在理論系統(tǒng)教育,但與社會生活現(xiàn)實有一定距離。另一種模式是生活教育模式,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生活實踐,進行法制教育。這種教育比課程化教育更生動,更具體,更深刻,而且與社會生活密切聯(lián)系,更容易為受教育者所接受。陪審團制度正是一種生活教育。

陪審團人數(shù)雖然只有12人,但他們是從上千人中遴選出來的,這個遴選過程本身就是法制教育的過程;在審判過程中,普通公民常常受到法律家分析問題的思路、方法及語言的影響;而且普通公民參與審理和裁判,直接體驗法律與生活關系、法律思維。因此,陪審團審判不大會將法律變?yōu)榕c生活脫節(jié)的神秘而抽象的東西[16],而是把法律變?yōu)楝F(xiàn)實生活。所以陪審團審理也是法治精神向社會滲透的重要渠道,無形中提高了社會整體的法律意識,擴大了司法審判的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17]。而且相對于課程化法制教育來說,參加這種司法活動(陪審團審判)對于培養(yǎng)人們的守法習慣所起的作用要超過其他任何活動。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曾把它說成是“有利于國家和平發(fā)展和進步的一種最強大的力量”[18]。變及發(fā)展”,《求索》2002(6);

[3]王利明:“法治社會需要司法公正”,《人民司法》,1998(2);

[4]<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商務印書館1988年,P314;

[5]龔瑞祥:《西方司法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P139;

[7][18]〈英〉丹寧勛爵:《法律的未來》,法律出版社2000年,P41、;

[8]〈美〉菲.方納:《潘恩全集》,紐約1954年英文版第2卷,P79~80;

[9][10][15]美國加州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美國法律體系(憲法)》,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8年P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