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長慶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會試首次實行南北卷制度。會試錄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來,南北卷演變?yōu)槟媳敝芯?,錄取比例?5%、35%和10%。這一做法A.保證了科舉制公平公正選拔人才B.有利于科舉人才來源的相對平衡C.推動了明代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D.促進了全國范圍內尚學風氣形成2.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我黨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須在全黨思想上和工作上確定下來。我們必須把黨外大多數(shù)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樣,同他們誠懇地坦白地商量和解決那些必須商量和解決的問題?!蹦荏w現(xiàn)這一思想的是①《共同綱領》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③政治協(xié)商制度④民主集中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1715—1749年,由廣州入口的洋船為262只,平均每年約11只,以英法船只最多。英國船只多裝載各種本土貨物,貨物之外“亦有銀兩”;法國船只多“無貨,裝載番銀來廣置貨”。這反映出A.一口通商阻礙了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B.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C.工業(yè)革命開展影響國際貿易格局 D.清政府已經放棄閉關鎖國的政策4.無論是古羅馬的輝煌,文藝復興的風潮,還是天主教廷的無上尊崇,所有這些偉大的時代,都幸運地留存下了被銘刻上歷史標記的偉大建筑。其中,圣彼得大教堂作為杰出的文藝復興建筑,凝聚了眾多巨匠心血。下列選項中,對其表述正確的是A.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等都參與了教堂設計方案的修改與施工B.教堂的大圓頂由拉斐爾設計并指導建成C.教堂內有米開朗琪羅所作的大理石雕像《最后的審判》D.主祭壇上面覆蓋的鎖金青銅華蓋由貝爾尼尼設計建造5.有學者認為,與漢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為解決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提供了一種較為科學的方式。所謂“科學”實質是指A.通過分散相權保證皇權獨尊,又調動了宰相的積極性B.三省的長官各司其職,分工較為科學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過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套科學的行政體系D.“皇權下的民主”,是現(xiàn)代分權制度的雛形6.1971年7月9日至11日,周恩來同基辛格進行了會談?;粮癖硎荆海?)承認屬于中國。(2)美國不再與中國為敵,不再孤立中國,在聯(lián)合國內將支持恢復中國的席位,但不支持驅逐蔣介石集團的代表……7月16日,雙方發(fā)表了會談公告。這一公告的發(fā)表A.推動了印度支那問題的順利解決 B.使中國恢復了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C.表明美國欲謀求中美關系正?;?D.標志美國孤立中國外交政策的破產7.表中的數(shù)量變化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中國建交國家數(shù)量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建交國家數(shù)109100A.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B.貫徹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D.貫徹的是“一邊倒”外交方針8.西漢前期,面對土地兼并嚴重的現(xiàn)象,董仲舒曾建議漢武帝限制占有土地的數(shù)額并被漢武帝采納。漢武帝限制土地兼并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農民土地私有B.防止社會貧富分化C.推行重農抑商政策D.確保國家賦稅收入9.從18世紀起,歐洲主要國家因為“紡織機器、采礦、煉鐵設備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發(fā)明”,所以“19世紀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產生各種新問題”。這段論述從“因為”到“所以”之間,至少增加哪一段論述才能使前后因果關系完整?A.馬克思階級斗爭理論的影響B(tài).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興起C.傳統(tǒng)精密制造業(yè)吸引投資意愿D.新型工廠制產生10.嚴復《文鈔?原強》:“中國知西法之當師,不自甲午敗衂之后始也。海禁大開以還,所興發(fā)者亦不少矣。譯署一也,同文館二也,船政三也……拉雜數(shù)之,蓋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強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則淮橘為枳,若存若亡,不能收其效?!睋?jù)此,嚴復的主旨是A.肯定了師夷長技的成就 B.闡釋了富國強兵的內容C.否定了學習器物的價值 D.強調了政治變革的必然11.18世紀60—80年代,北美地區(qū)“人民主權”的觀念經歷了一個從付諸實踐到走向激進,再到被抑制的發(fā)展軌跡。這一變化表明,美國建國之初A.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顯現(xiàn)B.背離了啟蒙思想的原則C.忽視了對個人自由的保護D.強化了中央政府的權力12.根據(jù)《建立歐洲共同體條約》第113條和第228條等條文的規(guī)定,歐共體在GATT(關貿總協(xié)定)體制中逐步取代其成員國并發(fā)展為GATT的一種“事實成員”,而各成員國只不過是一種“法律形式上的成員”。這一規(guī)定表明,歐共體A.完全取代了成員國地位B.成員國喪失了獨立地位C.成為事實上的獨立國家D.成為超國家的國際組織13.根據(jù)下面的紙幣蘊含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可能流通于A.戰(zhàn)時共產主義時期的蘇俄 B.斯大林時期的蘇聯(lián)C.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根據(jù)地 D.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陜甘寧邊區(qū)14.1993年,我國對“八五計劃(1991~1995年)”進行了調整,主要修改了經濟增長目標,提出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按市場需求調整農業(yè)結構,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加快交通運輸發(fā)展,擴大利用外資規(guī)模等。黨中央做出上述調整的背景是A.改革開放遇到了重重阻力 B.國際政治局勢比較穩(wěn)定C.已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 D.國民經濟比例極不協(xié)調15.唐朝薛元超曾說:“吾不才,富貴過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門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國史?!彼未滔鍎t抱怨:“觀今之俗,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對上述變化理解正確的是A.科舉制的產生瓦解了門閥制度B.商品經濟發(fā)展改變了社會觀念C.唐宋婦女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D.唐宋開放的社會風氣已然形成16.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產資料掌握在獨立行動的人的手里,所以沒有人有控制我們的全權如果生產資料都落到一個人手里,不管它是屬于整個社會的還是屬于獨裁者的,誰行使這個管理權,誰就有全權控制我們?!痹撝鲝圓.推動了福利國家制度的發(fā)展 B.與凱恩斯主義理念相一致C.20世紀70年代后得到重視 D.反對極權,推崇民主政治17.西方學者費正清在《中國:傳統(tǒng)與變革》中說:唐代科舉制是作為中國文明偉大成就之一的量才錄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開端。作者對中國的科舉制度給予肯定是因為它A.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B.考試選拔官員更為公正C.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 D.打破了貴族的特權壟斷18.“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寫到:“1999年12月,中國發(fā)放第一張社會保障卡。全國逐步推行社會保障卡制度,人民群眾從此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社會保障服務。截止到2018年底,社會保障持卡人數(shù)達到12.27億人?!鄙鐣U现贫戎鸩酵晟频臈l件有①綜合國力提升②信息技術推廣③法制建設進步④城鄉(xiāng)差別消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近代以來,牛頓的力學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體的機械運動規(guī)律統(tǒng)一起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把電、磁、光的運動統(tǒng)一起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把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理論聯(lián)系起來。這樣的科學事實說明,近代物理學A.為三次工業(yè)革命提供了科學理論B.在發(fā)展中呈現(xiàn)出連續(xù)性和綜合性C.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而進步D.與科學實驗的成果存在密切聯(lián)系20.在宗教改革時期,英國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經》譯成英語,并主張《圣經》是信仰唯一的根據(jù)。同樣,馬丁·路德也于1534年譯出德文本的《圣經》。這些做法在當時A.削弱了基督教在歐洲的影響B(tài).徹底摧毀了羅馬教皇的政治權威C.推動了歐洲民主制度的建立D.有助于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21.據(jù)統(tǒng)計,在清末72家民族工業(yè)企業(yè)中,上海38家,廣州8家,福州4家。上海自1849年至1911年,各類各級新式學校有259所;各類中外文報刊達60多種。材料可以表明A.租界推動了上海市政現(xiàn)代化進程B.上海發(fā)展成為近代中國貿易金融中心C.租界對上海社會發(fā)展的雙重影響D.上海走在近代經濟文化現(xiàn)代化的前列2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英國婦女廣泛參與政治活動,“1641-1653年間,英國各階層婦女向議會發(fā)動了約14次請愿抗議活動,多次提到了對政治權利的要求”,這些活動A.以爭取普選權為目標 B.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C.實現(xiàn)了英國男女平權 D.促進了女性意識覺醒23.上海國際飯店于1934年落成,地面以上高83.8m,鋼框架結構,它是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紀錄達半個世紀。如今上海最高的建筑是高492米的環(huán)球金融大廈。然而,人們至今仍然肯定國際飯店在建筑史上的地位。這提示我們,對歷史現(xiàn)象的評價應A.以今人的標準來衡量 B.置于特定的時空考察C.主要看對后世的影響 D.注重使用比較的方法24.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過虔誠的祭祀才能獲得“上帝”的眷顧而統(tǒng)治長久,而周公為代表的周族卻認為:天神是無私的,以“道德”作為賞罰標準,君主必須“保民”,才能“以德配天”。這種變化表明當時A.治國理念趨于理性 B.神權與王權的結合C.德治理論體系形成 D.天人感應觀念淡化25.蘇格拉底在勸一個不信神年輕人信神時,說神是“全視全聽.全能全知、全善全德”的。但事實上,希臘諸神都有自己的缺陷,連眾神之王宙斯也有“弒父”的污點。這表明蘇格拉底A.批判城邦制度 B.否定傳統(tǒng)權威 C.維護神權統(tǒng)治 D.蠱惑青年思想26.古希臘“經濟”是“管理家庭經濟”之學。1615年,蒙克萊田使用“政治經濟學"之名,把“經濟”一詞的含義從家計擴展到國家層面?!敖洕焙x的變化體現(xiàn)出A.古希臘推動了近代經濟的發(fā)展 B.自由主義已成國家經濟政策C.政治已對經濟產生決定性影響 D.國家對經濟的意義日益重要27.據(jù)記載,王禎的《農書》(1313年)徐光啟的《農政全書》(1628年)鄂爾泰等編的《授時通考》(1742年)等三部農書,后兩部書中所開列的農具清單,幾乎是前一本書的重復。這段材料反映的最主要問題是A.從宋朝到清朝農具的品種沒有增加B.從明朝到清朝農書編寫水平停滯不前C.從元朝到清朝農具的性能沒有變化D.從元到清農業(yè)生產技術幾乎停滯不前28.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入幕洋務企業(yè)機構、任職海關等涉外機構成為上海士人競相角逐的職業(yè);甲午戰(zhàn)后,“舍儒而商”成為滬上和江南士人的新風尚。這反映了A.儒家的義利觀念被士人拋棄 B.科舉取士不合時宜C.經濟變動引發(fā)價值觀念變化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29.觀察《非洲奴隸貿易圖》(15—19世紀)。結合所學知識,以下解讀不正確的是A.非洲奴隸主要是經海路被販賣到異國 B.非洲奴隸被擄掠至美洲、歐洲和亞洲C.見證奴隸貿易的戈雷島位于達喀爾東南海面 D.非洲東部海岸是奴隸貿易的主要場所30.據(jù)《歐洲家庭史》記載,在19世紀西歐,“父母—子女組合,看起來已是主要家庭群組。但是當各自出外謀生后,所有孩子就離開父母”。同時“曾是普遍現(xiàn)象的生產性家庭單位現(xiàn)今成為例外了”,“沒有生產職能的家庭便成為一種眾多的現(xiàn)象”。這反映了①封建經濟瓦解,手工工場增多②雇傭勞動制促進人口流動③工業(yè)革命引起家庭職能的變化④年輕人產生了獨立的意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曹植《說疫氣》中說:“建安二十二年,疫癘大作,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在臨床實踐中發(fā)憤著成了《傷寒雜病論》,“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到金、元時期………醫(yī)學家提出了溫病與傷寒不同。…….到明、清這兩個朝代,平均每四年就有一次疫病流行。當時大多是用傷寒法治溫病,這種治法無異于“抱薪投火”。…明清之際吳又可著《瘟疫論》,提出“戾氣說”,認為溫病是戾氣所致,“非風、非寒、非署、非濕”到清代葉天士著《葉香巖外感溫熱篇》使溫病學從傷寒學說中獨立出來,形成了新的學科?!詣⒕霸础稖夭W講稿》材料二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從傳統(tǒng)到近代,應對疫病的重點基本上經歷了從避疫、治療到防疫的轉變,近代的防疫除了更強調預防以外,也確立了以清潔、檢疫、隔離和消毒等頭主要內容的基本模式?!@一轉變,至少有以下兩個值得關注之點:第一,傳統(tǒng)時期對病的應對基本上是一種比較消極的個人行為……而近代的防疫則是一種重在預防,作為工衛(wèi)生行政一部分的積極主動行為;第二,傳統(tǒng)有關戾氣、養(yǎng)內防病等一些認識,在觀念上并未與近代西方的防疫思想發(fā)生明顯的沖突,……它們很自然地被融入近代防疫體系之中?!嘈轮摇肚宕l(wèi)生防疫機制及近代演變(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溫病學說的發(fā)展過程,并簡析其發(fā)展的原因。(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晚清衛(wèi)生防疫觀念的演變,并分析其原因。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文主義者打著“回到希臘去”的旗幟,卻并非復古派。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納方言寫作《神曲》,聲稱自己的詩首先是寫給群眾看的,因此不能用群眾看不懂的古文來寫。被特拉克極力宣揚“凡人要先關懷世間的事”,薄伽丘則無情地揭露、諷刺了天主教僧侶和封建貴族的腐朽生活與敗壞道德,并熱情贊美了純真愛情。法國文豪蒙太涅指出“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式”,“每個人創(chuàng)造自己的命運”。塞萬提斯認為“任何作家如果離開了迫近真實的準則,或者是離開了一切創(chuàng)作臻于完美所必經和摹仿自然的道路,那么所有的一切就不可能達到”?!碜苑鹄省せ魻枴段鞣轿膶W批評簡史》等材料二晚清道光、咸豐年間,龔自珍的詩批判了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變革精神。同治、光緒年間,黃遵憲的詩廣泛地描寫了重大的歷史事件,還反映了新世界的奇異風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革命軍序》等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響很大。小說是清后期最為興盛的文學樣式。粱啟超特別重視“政治小說”,曾樸的《孽海花》大膽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對此,史學界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形成的原因有三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認為它是中國人學習西方文化的結果,第二種認為它是近代中國現(xiàn)代化潮流的必然產物,第三種認為它是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產物。——摘編自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等(1)根據(jù)材料一、二,分別概括西方人文主義者與晚清學者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原因。(2)材料二中的“三種看法”蘊含多種史觀,請運用三種不同的史觀加以解讀。33.1500年以后的世界歷史1500年以后,歐亞大陸的這種平衡狀態(tài)逐漸為由新興的西方促成的全球性一體化狀態(tài)所取代,這種一體化狀態(tài)在19世紀時發(fā)展到頂點,轉而導致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霸權。20世紀的歷史,實質上是日甚一日地反對世界霸權的歷史,是西方的技術與思想的迅速傳播迫使人們冒險探索一條通向新的世界平衡的道路的歷史?!度蛲ㄊ贰穯栴}(1)新興的西方如何促成“全球性一體化狀態(tài)”?(2)你如何理解“20世紀的歷史,實質上是日甚一日地反對世界霸權的歷史”?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明代科舉實行分地區(qū)錄取的措施,主要是由于當時地區(qū)經濟文化水平發(fā)展不平衡,這一做法有利于科舉人才來源的相對平衡,故選B項;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為了保證人才人員相對平衡,并不是為了保證公平公正選拔人才,排除A;南宋時我國經濟重心已經完成了南移,排除C;D項內容無從體現(xiàn),不符合題意主旨,排除。故選B。2、C【解析】
根據(jù)材料內容可知毛澤東主要論述了中共與黨外人士及民主黨派的合作問題,能體現(xiàn)這一思想的有《共同綱領》,《共同綱領》由中共和各民主黨派及社會賢達人士共同制定;有政治協(xié)商制度,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政黨制度。①③符合題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沒有體現(xiàn)政黨制度的特點。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它既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運用。與材料強調的“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的主旨不符。綜上所述,①③符合題意,故選C項;②④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D項。3、B【解析】
據(jù)材料“多裝載各種本土貨物”“無貨,裝載番銀來廣置貨”可知,由于小農經濟占主導,這時期英法等國主要購買中國商品為主,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故B選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一口通商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狀況,故A選項錯誤;工業(yè)革命開始于1765年,故C選項錯誤;清政府這時期沒有放棄閉關鎖國政策,故D選項錯誤。4、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圣彼得大教堂內,教皇馬爾巴諾八世紀念碑和教皇阿勒桑德羅七世紀念以及碑以及殿堂的中央的青銅華蓋均為貝爾尼尼的杰作,故D項正確;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等都曾參與圣伯多祿大教堂的設計,并沒有達·芬奇,排除A項;教堂中央的圓頂由米開朗基羅設計,兩重結構,內部明亮,排除B項;教堂內有米開朗基羅雕塑作品《圣母哀痛》,并非《最后的審判》,排除C項。故選D。5、A【解析】試題分析:主要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解題時注意材料“為解決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提供了一種較為科學的方式”的含義,其“科學”應該指的是在解決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方面的積極之處。分析選項,BCD均與題意不符,故排除;C項符合題意??键c: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唐代的三省六部制6、C【解析】
這一公報是1971年發(fā)表的,宣布尼克松將訪問中國,以謀求兩國關系正?;蚀鸢笧镃項;推動印度支那問題的順利解決是日內瓦會議,排除A項;使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第26屆聯(lián)大,排除B項;新中國建立后美國長期以來實行孤立中國的政策,這一政策破產的標志是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排除D項。7、D【解析】
由表中數(shù)據(jù)看出,1949-1950年中國建交國家有19個,1951-1953年建交國家只有一個,這種情況是受建國初期“一邊倒”外交方針的影響,建交國家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故D正確;1949-1953年中國建交國家有20個,談不上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排除A;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而1953年沒有與中國建交國家,無法體現(xiàn)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影響,排除B;建國初期,中國同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1971年恢復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C錯誤。8、D【解析】
古代王朝賦稅收入主要靠一家一戶的小農承擔,限制土地兼并可以保護小農,確保國家賦稅來源,故D正確;漢武帝采取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并非保障農民土地私有、防止社會貧富分化,排除AB;漢武帝限制土地兼并和“抑商”無關,排除C?!军c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漢武帝限制土地兼并的主要目的”,應該從統(tǒng)治者加強統(tǒng)治的角度分析解答。9、D【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開展,新型工廠產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各種破產農民和其他人口紛紛集中到工廠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由此造成了19世紀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的現(xiàn)象,故選D項;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中期,與題意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并不是導致人口集中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勞動力的集中,而不是對資本的吸引,故排除C項。10、D【解析】
嚴復強調的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都只是涉及到如技術、船政之類的東西,可是照搬這些西方的東西都沒有起到什么作用,因此作為維新派的他主張要進行政治變革,故D正確;AB兩項與材料所述的內容不符合,排除;C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11、D【解析】
依據(jù)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建國之初,由松散的邦聯(lián)體制到聯(lián)邦制的建立過程中,過度的民主受到了抑制,中央政府的權力得到了加強。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人民主權并不等于直接民主,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建國之初沒有實行直接民主制;B選項錯誤,美國并未否定“人民主權”思想,沒有背離啟蒙思想的原則;C選項錯誤,材料涉及的是政治自由問題,并未涉及個人自由的問題。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12、D【解析】
材料“歐共體在GATT(關貿總協(xié)定)體制中逐步取代其成員國并發(fā)展為GATT的一種‘事實成員’”表明歐共體事實上取代其成員國在關貿總協(xié)定體制中的地位,這表明歐共體成為超國家的國際組織,故D正確;“完全取代了成員國地位”說法過于絕對,故A錯誤;僅憑材料并不能說明成員國喪失了獨立地位,故B錯誤;C錯在“獨立國家”,故C排除。13、C【解析】
根據(jù)圖片紙幣上面的文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可知這是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共產黨領導的各革命根據(jù)地的中央政權的名稱,故C項正確,D錯誤;圖片與蘇聯(lián)無關,故AB兩項錯誤。14、C【解析】
依據(jù)材料“1993年”“按市場需求調整農業(yè)結構,……擴大利用外資規(guī)模等”并結合所學可知,1992年十四大的召開,制定了我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擴大市場在經濟調節(jié)中的作用。C正確;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到新階段的標志。1992年后,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大,成效顯著;A錯誤;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在美國參與下,地區(qū)與民族沖突不斷,世界局勢動蕩不安,B錯誤;據(jù)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后農業(yè)所占比重下降,工業(yè)比重大幅度上升,第三產業(yè)比重也有所上升,因此國民經濟比例趨向協(xié)調發(fā)展,D錯誤。故選C。15、B【解析】
依據(jù)材料可知,唐代以“不娶五姓(唐代門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為恨,到宋代“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這說明社會婚姻觀念由唐代重視出身門第到宋代重視資財,這是受到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社會觀念發(fā)生了改變,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依據(jù)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出現(xiàn)后,唐朝依然存在“不以進士擢第”的現(xiàn)象,門閥制度并未立即瓦解;C選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的是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影響婚姻觀念的變化,并未體現(xiàn)婦女社會地位的變化;D選項不能說明唐宋時期社會觀念的不同。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16、C【解析】
材料“如果生產資料都落到一個人手里,不管它是屬于整個社會的還是屬于獨裁者的,誰行使這個管理權,誰就有全權控制我們”體現(xiàn)的是哈耶克反對生產資料公有制,強調放松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進入滯脹狀態(tài),為擺脫經濟困境,西方國家紛紛放松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因此C選項符合題意;福利國家屬于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種,A選項排除;凱恩斯主義強調的是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材料反對對經濟的干預,B選項排除;材料反對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與政治形態(tài)無關,D選項排除。17、B【解析】
根據(jù)題干“量才錄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開端”可知學者費正清強調科舉制以考試成績?yōu)橐罁?jù),體現(xiàn)人才選拔公平公正性,故B項正確;題干未強調科舉制對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排除A項;題干中未涉及科舉制對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及打破貴族特權壟斷的影響,排除CD兩項。故選B。18、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主要利益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信息技術推廣和法制建設進步,故A項正確。19、B【解析】材料表明近代科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均存在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繼承發(fā)展和綜合,B符合題意;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更多的來自于工人的生產實踐,A不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思想解放運動對科技發(fā)展的影響,C不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科學理論的繼承和綜合,沒有涉及科學實驗的作用,D不正確。20、D【解析】
本題考查宗教改革。依據(jù)材料“把《圣經》譯成英語,并主張《圣經》是信仰唯一的根據(jù)”、“馬丁·路德也于1534年譯出德文本的《圣經》”可知這體現(xiàn)了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有助于歐洲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族國家的形成。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結合所學可知,宗教改革反對的是教會,并不反對基督教,沒有削弱基督教在歐洲的影響;B選項錯誤,“徹底摧毀”一詞表述過于絕對;C選項錯誤,宗教改革主要是反對羅馬教會的統(tǒng)治,與歐洲的民主政治無關。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21、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材料中的信息正確解讀的能力。由題目中的信息“清末……民族企業(yè)……上?!黝惛骷壭率綄W?!黝愔型馕膱罂奔纯蛇x出D項;題目中未涉及市政、金融方面的信息,故排除AB兩項;題目中未涉及租界對上海社會發(fā)展的消極性,故排除C項?!究键c】經濟結構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yè)的興起?上海經濟的發(fā)展22、D【解析】
根據(jù)題干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英國婦女廣泛參與政治活動,提出了政治訴求,意識到社會平等和政治目標的重要性,表明此時女性意識的覺醒,故D項正確;爭取普選權為目標出現(xiàn)于工業(yè)革命后,排除A項;啟蒙運動興起于17世紀,排除B項;此時英國婦女并未取得與男性同等的民主權力,排除C項。故選D。23、B【解析】
據(jù)“是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筑物”可知人們至今仍然肯定國際飯店在建筑史上的地位主要是從當時的背景下進行評價的,故選B;對歷史事物的評價應該放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而不是以今人的標準、對后世的影響或者使用方法,排除ACD。故選B。24、A【解析】
依據(jù)材料“只有通過虔誠的祭祀才能獲得‘上帝’的眷顧而統(tǒng)治長久”“天神是無私的,以‘道德’作為賞罰標準,君主必須‘保民’”來看,西周的治國思想與商朝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更加注重人民,理念趨于合理。A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治國理念的變化,神權與王權相結合不符合材料主旨,B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敬德保民”,而非“德治”,C錯誤;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材料未體現(xiàn),D錯誤。故選A。25、B【解析】
“希臘諸神都有自己的缺陷,連眾神之王宙斯也有‘弒父’的污點”說明神不是萬能的,蘇格拉底借此來否定傳統(tǒng)權威,B正確;蘇格拉底并沒有批判城邦制度,排除A項;材料反對的是對神的絕對權威,故C項不符合題意;“蠱惑青年”表述明顯錯誤,排除D項。26、D【解析】
17世紀,“經濟”一詞的含義從家計擴展到國家層面。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變化體現(xiàn)出國家對經濟的意義日益重要,故D正確;古希臘不可能推動近代經濟的發(fā)展,故A錯誤;工業(yè)革命后,自由主義已成國家經濟政策,故B錯誤;政治已對經濟產生決定性影響的說法錯誤,故C錯誤。27、D【解析】
“從宋朝到清朝農具的品種沒有增加”,這種說法過于絕對,本身就是錯誤的,該項不符合題意,故A錯誤;題目材料主要反映了從元到清農業(yè)生產技術幾乎停滯不前,并沒有材料印證“從明朝到清朝農書編寫水平停滯不前”,該選項不符合題意,故B錯誤;題目材料主要反映了從元到清農業(yè)生產技術幾乎停滯不前,沒有提及“從元朝到清朝農具的性能沒有變化”,該選項不符合題意,故C錯誤;根據(jù)材料“王禎的《農書》……后兩部書中所開列的農具清單,幾乎是前一本書的重復”,說明這段材料反映了從元到清農業(yè)生產技術幾乎停滯不前,該選項符合題意,故D正確?!军c睛】中國科技16C以后滯后的原因:①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限制
②政治上: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不斷強化
③文化上:科舉制度、思想專制
④對外關系上:閉關鎖國
⑤科技缺陷:中國古代科技過分強調實用性,未能向近代理論科學轉變28、C【解析】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上海士人入幕洋務企業(yè)機構、任職海關等涉外機構,甲午戰(zhàn)后滬上和江南士人“舍儒而商”,這反映了隨著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士人的價值觀念在不斷變化,C正確;題干涉及的是上海和江南士人,而非全體士人,A排除;題干與科舉制無關,排除B;士人從商不代表商人政治地位提升,排除D。29、D【解析】
觀察《非洲奴隸貿易圖》可知,15—19世紀奴隸貿易的主要場所在非洲西部海岸,而不是東部海岸,D項符合題意;非洲奴隸主要是經海路被販賣到異國他鄉(xiāng),位于達喀爾東南海面的戈雷島見證了奴隸貿易等說法屬實,ABC三項不符合題意。30、B【解析】
材料強調的是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影響,故結合所學可知,雇傭勞動制促進人口流動,工業(yè)革命引起家庭職能的變化,年輕人產生了獨立的意識。故B項正確。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過程:漢代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溫病的癥狀;金元時期指出溫病與傷寒的區(qū)別;明清時期,揭示溫病病因,溫病學說形成獨立體系。原因:疫病的頻繁爆發(fā);傳統(tǒng)治療溫病方法的弊端;醫(yī)藥學的不斷進步;歷代醫(yī)家的經驗積累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2)演變:從避疫、治療到防疫,逐步建立以預防、免疫為中心的近代防疫體系。原因:疫病傳播對公共衛(wèi)生安全的威脅;政府主導,重在預防;西方文化的傳入,中西防疫觀念的融合、借鑒?!窘馕觥?/p>
(1)一問過程根據(jù)材料一“張仲景在臨床實踐中發(fā)憤著成了《傷寒雜病論》”“金、元時期醫(yī)學家提出了溫病與傷寒不同”得出漢代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溫病的癥狀;根據(jù)材料一“明清之際吳又可著《瘟疫論》,提出‘戾氣說’,認為溫病是戾氣所致”得出金元時期指出溫病與傷寒的區(qū)別;根據(jù)材料一“清代葉天士著《葉香巖外感溫熱篇》使溫病學從傷寒學說中獨立出來,形成了新的學科”得出明清時期揭示溫病病因,溫病學說形成獨立體系;二問原因根據(jù)材料一“‘建安二十二年,疫療大作,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明、清這兩個朝代,平均每四年就有一次疫病流行”得出古代疫病的頻繁爆發(fā);根據(jù)材料一“當時大多是用傷寒法治溫病,這種治法無異于‘抱薪投火’”得出傳統(tǒng)治療溫病方法存在弊端;根據(jù)材料一“明清之際吳又可著《瘟疫論》……清代葉天士著《葉香巖外感溫熱篇》”得出古代醫(yī)藥學的不斷進步及歷代醫(yī)家的經驗積累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推動溫病學說的發(fā)展。(2)一問根據(jù)材料二“從傳統(tǒng)到近代,應對疫病的重點基本上經歷了從避疫、治療到防疫的轉變……確立了以清潔、檢疫、隔離和消毒等為主要內容的基本模式”進行總結概括即可;二問根據(jù)材料二“近代的防疫則是一種重在預防,作為衛(wèi)生行政一部分的積極主動行為”“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在觀念上并未與近代西方的防疫思想發(fā)生明顯的沖突,……它們很自然地被融入近代防疫體系之中”從公共衛(wèi)生安全、政府主導、西方文化的傳入、中西防疫觀念的融合、借鑒進行闡述。32、(l)特征:西方:肯定世俗生活,歌頌愛情;肯定人的價值,高舉個性解放的旗幟;文學創(chuàng)作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晚清:強烈的批判現(xiàn)實性;充滿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感情;宣揚西方思想文化。原因:西方: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由此引起了市民階層力量的壯大;自然科學取得進展。晚清:自然經濟受西方經濟沖擊逐漸解體,并卷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晚清中國已經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固家,民族危機下斷加深,挽救危亡是近代中國的時代主題。(2)解讀:從文明史角度看,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本質上是兩種文明的交匯與碰撞,是西方新興的資本主義文明與中國傳統(tǒng)封建文明的碰撞。從現(xiàn)代化史觀看,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是自然經濟解體,近代經濟發(fā)展及政治民主、法治化的訴求,是文化領域的理性化,科學化的結果。從革命史觀看,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是中國人思想上反抗外來侵略、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結果。【解析】第(1)問,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綜合分析與理解歸納的能力。第一小問的解答緊扣“根據(jù)材料一二”“西方人文主義者與晚清學者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征”等信息,分別從西方與晚清等兩個方面,西方方面結合“凡人要先關懷世間的事”“熱情贊美了純真愛情”,晚晴方面可以從愛國主義,學習西方等信息分析歸納即可;第二小問原因的分析,西方可以結合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以及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晚清方面原因可以中國自然經濟的沖擊、挽救危亡的社會主題等方面分析歸納即可。第(2)問,主要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及知識運用的能力,解題時一方面需要結合史料分析出有效信息,另一方面需要運用準確的史觀進行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會務租用合同范本
- 醫(yī)生兼職社工合同范本
- 修腳房投資合同范本
- 共同紅酒合同范本
- 加強合同范本庫
- 副食版合同范本
- 50%股權合同范本
- 業(yè)務介紹抽成合同范例
- 代購代銷電子合同范本
- 代理進口合同范例15篇
- 三、膽石癥課件
- 學生作業(yè)情況登記表模板(可打印)
- 兔子坡(閱讀課上課課件)
- 高中數(shù)學《立體幾何》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 八年級英語初中英語閱讀理解閱讀專項練習試卷附答案
- 固定資產清查盤點明細表
-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課件【全冊】
- 物聯(lián)網管理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
- 1例妊娠糖尿病的個案護理
- 光伏發(fā)電職業(yè)病危害預評價方案方案
- 財務報表涉稅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