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語文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板塊五文言文閱讀教材考點突破學案46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1頁
2025高考語文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板塊五文言文閱讀教材考點突破學案46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2頁
2025高考語文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板塊五文言文閱讀教材考點突破學案46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3頁
2025高考語文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板塊五文言文閱讀教材考點突破學案46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4頁
2025高考語文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板塊五文言文閱讀教材考點突破學案46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高考語文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板塊五文言文閱讀教材考點突破學案46研練兩年高考真題(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復習任務精做2022年新高考卷文言文閱讀試題,吃透試題精髓,把握復習方向。課標要求考情表覽均見學案45活動一研練2022年新高考Ⅰ卷試題國別體散文閱讀要點:抓住三個問題:①某國發(fā)生了何事?——了解事情發(fā)生的背景。②策士如何獻策用策?——了解策士游說經(jīng)過。③國君用策結果如何?——了解事情結果。(2022·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任務。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蓖踉唬骸肮讶嗽缸又幸玻 敝貫橹s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泵蠂L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shù)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痔煜轮畬⒂写笞円?。”王曰:“大變可得聞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蹦藶橹鸨巳f、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鼻赝醮罂郑畹卣堉v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在按照國別體散文閱讀要點、步驟閱讀全文后,填出下面導圖中的空缺部分。答案①不用臣計,恐天下大變②秦王大恐,割地求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答案C解析本題在A、B兩項各設有一處錯誤。“魏歃盟于秦”應合為一讀,不可分斷,“于秦”屬下則文意不順,故A項錯誤。B項“所以”是固定搭配,“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表達的是“這就是我田文所用來效忠大王的方法”的意思,不可分斷。D項兼具A、B兩項的錯誤。故選C。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鞍俪恕薄扒С恕背S米鞅Φ拇Q。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xiàn)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答案C解析C項二者含義不同,《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意思是“所受的蒙蔽”。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xù)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lián)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xiàn),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nèi)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只?,割地給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答案A解析“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錯。原文“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的意思是“魏王說:‘我希望您去做這件事!’”由此可知,是魏王請孟嘗君出使諸侯,不是孟嘗君主動希望替魏王出使。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國收成不好已經(jīng)兩年了,如今又要行軍數(shù)千里去援助魏國,將怎么辦呢?(2)如果燕國不救援魏國,魏王就會屈己下人割讓土地,以魏國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離開。解析(1)關鍵詞語有“歲不熟”“且”兩處?!皻q不熟”,年成不好;“且”,將要。(2)關鍵詞語有“折節(jié)”“去”兩處?!罢酃?jié)”,屈己下人;“去”,離開。5.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對待趙國:分析利弊。②對待燕國:威脅恐嚇。解析首先審清題干要求。由題干可知,此題考查的內(nèi)容是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時分別采用了什么游說策略。然后據(jù)此在文中尋找相關語句。游說趙王的語句是“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民亦且歲死矣”,游說燕王的語句是“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綜合以上語句可知,游說趙王主要是以唇亡齒寒的道理來使趙王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游說燕王主要是威逼,讓燕王明白不出兵相救將會導致什么惡果。[追加練習]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且攻魏”與“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兩句中的“且”字含義相同。B.諸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tǒng)稱,名義上須服從王室的政令。C.“重為之約車百乘”與“儀與王約六里”(《屈原列傳》)兩句中的“約”字含義相同。D.“可得聞乎”與“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荀子·勸學》)兩句中的“聞”字含義不同。答案C解析C項含義不同,準備、具辦/約定。A項均為“將要”。D項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聽/聽到。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燕王尚未許也”與“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蘇武傳》)兩句中的“許”字含義相同。B.“大變可得聞乎”與“此言得之”(《六國論》)兩句中的“得”字含義相同。C.“以因趙之眾”與“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兩句中的“因”字含義不同。D.“而封田文”與“又欲肆其西封”(《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封”字含義不同。答案B解析B項含義不同,能、能夠/適宜、得當。A項均為“同意”。C項依靠/趁著、趁機。D項封賞/疆界。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鼻赝醮罂?,割地請講于魏。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給大王獻上有利的計策,但大王不采用我忠誠的計策,我請求離開。(2)“您借到燕國、趙國這么多士兵,而且很快啊?!鼻赝醴浅?只?,割讓土地向魏國請求講和。解析(1)關鍵詞語有“效”“便”“請”?!靶А保M獻;“便”,有利的;“請”,請允許我。(2)關鍵詞語有“亟”“請”。“亟”,速度快;“請”,請求;“請講于魏”,狀語后置。參考譯文秦國將要討伐魏國,魏王聽說了這件事,夜里去見孟嘗君,告訴他說:“秦國將要進攻魏國,您替我謀劃一下,怎么辦?”孟嘗君說:“有了諸侯的援救,那么國家可以存續(xù)下來?!蔽和跽f:“我希望您去做這件事!”鄭重地為孟嘗君準備了百輛兵車。孟嘗君到了趙國,對趙王說:“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國!”趙王說:“我不能借?!泵蠂L君說:“我冒昧地借兵,是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壁w王說:“可以說給我聽聽嗎?”孟嘗君說:“趙國的軍隊并非比魏國的軍隊強大,魏國的軍隊并非比趙國的軍隊弱小。然而趙國的土地沒有年年戰(zhàn)亂且百姓沒有年年死亡,但魏國的土地年年戰(zhàn)亂且百姓年年有死亡,為什么?因為魏國在西邊做趙國的屏障?,F(xiàn)在趙國不援救魏國,魏國與秦國歃血結盟,這樣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趙國的土地也將年年戰(zhàn)亂,百姓也將年年死亡。這就是我田文所用來效忠大王的方法。”趙王答應了,為魏國派出十萬士兵、三百輛兵車。孟嘗君又北上拜見燕王說:“現(xiàn)在秦國將要進攻魏國,希望大王前去援救魏國!”燕王說:“我國收成不好已經(jīng)兩年了,如今又要行軍數(shù)千里去援助魏國,將怎么辦呢?”田文(即孟嘗君)說:“跋涉幾千里去援救別人,這有利于燕國?,F(xiàn)在魏王出了國門便看見秦軍,即使想跋涉幾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嗎?”燕王還是沒有答應。田文說:“我給大王獻上有利的計策,但大王不采用我忠誠的計策,我請求離開??峙绿煜聦⒂写蟮淖兓?。”燕王說:“我可以聽聽這個大的變化嗎?”孟嘗君說:“如果燕國不援救魏國,魏王就會屈己下人割讓土地,以魏國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離開。秦兵離開魏國后,魏王傾盡韓國、魏國的軍隊,又向西借秦國的軍隊,再依靠趙國的軍隊,用四個國家的兵力攻打燕國,大王將會得到什么好處呢?燕國是跋涉幾千里去援助他人好,還是一出去就看見敵軍好?(對于四國軍隊來說)路程很近而且運輸也方便。這對大王有什么好處呢?”燕王說:“你走吧,我聽從你的計策。”于是為孟嘗君派出八萬士兵、兩百輛兵車,跟從孟嘗君。魏王非常高興地說:“您借到燕國、趙國這么多士兵,而且很快啊。”秦王非??只牛钭屚恋叵蛭簢埱笾v和。魏王于是歸還了燕國、趙國的士兵,并且封賞了田文?;顒佣芯?022年新高考Ⅱ卷試題紀傳體結構及其閱讀方法、步驟:1.紀傳體的基本范式2.紀傳體的閱讀方法、步驟人物傳記的閱讀可以分層進行:首先,關注開頭,初識傳主;關注出處,快速“喚醒”相關知識。開頭段落主要介紹傳主的基本情況,如姓名、字號、籍貫、家庭背景、學識、性情、科舉、任職等;關注出處,了解傳主生活的朝代,便于理解文中有關文化名詞(如官職)等的含義。其次,抓時間、地點、官職和事件,把握傳主經(jīng)歷,概括事件所反映出的傳主的精神品質(zhì)。人物傳記大多以時間為線索來記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職、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時間、地點和官職等詞語,來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理清文章的思路,整體把握人物經(jīng)歷及事件,從而快速概括出傳主的精神品質(zhì)。基本要素:某時+某地+某職+某事+某種精神。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傳記中表時間的詞語。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紀年,而是以年號紀年,如“元和十年”。故傳記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號的“三年”“五年”。皇帝的即位或駕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另外,要注意文中表示時間變化的詞語,如“數(shù)日”“累年”“既而”“向”等。對“初”“先是”這些表示插敘、補敘的時間詞,也要格外留心。最后,以“已知”解“未知”,巧借內(nèi)容概括分析題,掃清閱讀障礙。(2022·新高考Ⅱ)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任務。吳漢,字子顏,南陽人。韓鴻為使者,使持節(jié),降河北,人為言:“吳子顏,奇士也,可與計事?!眳菨h為人質(zhì)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上既破邯鄲,誅王郎,召鄧禹宿,夜語曰:“吾欲北發(fā)幽州突騎,諸將誰可使者?”禹曰:“吳漢可。禹數(shù)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上于是以漢為大將軍。漢遂斬幽州牧苗曾,上以禹為知人。吳漢與蘇茂、周建戰(zhàn),漢躬被甲持戟,告令諸部將曰:“聞鼓聲皆大呼俱進,后至者斬?!彼旃亩M,賊兵大破。北擊清河長垣及平原五里賊,皆平之。吳漢伐蜀,分營于水南水北,北營戰(zhàn)不利,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吳漢兵守成都,公孫述將延岑遣奇兵出吳漢兵后,襲擊破漢,漢墮水,緣馬尾得出。吳漢性忠厚,篤于事上,自初從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則側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軍營不完,漢常獨繕檠其弓戟,閱其兵馬,激揚吏士。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還言方作戰(zhàn)攻具,上常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封漢廣平侯。吳漢嘗出征,妻子在后買田業(yè)。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吳漢爵位奉賜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墳,不作祠堂,恭儉如此。疾篤,車駕親臨,問所欲言。對曰:“臣愚無所識知,唯愿慎無赦而已?!辈∞?,奏謚曰:“有司議宜以為武?!痹t特賜曰忠侯。(節(jié)選自《東觀漢記》卷十)在按照紀傳體閱讀方法、步驟閱讀全文后,填出下面導圖中的空缺部分。答案①伐蜀地②忠心耿耿③淡泊恭儉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吳漢為人質(zhì)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B.吳漢為人質(zhì)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C.吳漢為人質(zhì)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D.吳漢為人質(zhì)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答案C解析“造次”指匆忙、倉促,是“不能以辭語自達”的條件,故應在“少文”后斷開,據(jù)此排除A、D兩項;“上”指皇上,是下文“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的主語,故應在“上”前斷開,排除B項。故選C。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銜枚指在口中橫銜著枚。枚的形狀像筷子,是古代行軍時用以禁止喧嘩的器具。B.差強人意,文中指表現(xiàn)較差,不能令人滿意,后來的意思轉(zhuǎn)變?yōu)槊銖娏钊藵M意。C.尊重,文中是尊貴、顯要的意思,現(xiàn)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視,二者的意思不同。D.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用法相同。答案B解析結合原文“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可知,“文中指表現(xiàn)較差,不能令人滿意”錯?!安睢?,稍微?!皬姟?,振奮。“差強人意”在文中的意思是還能振奮人們的意志。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鄧禹向皇上推薦吳漢承擔調(diào)發(fā)幽州軍隊的任務,皇上命吳漢為大將軍,吳漢斬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贊賞鄧禹有知人之明。B.吳漢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設大營,北營不利,合兵南營,大破公孫述,但后來被延岑襲擊后方,吳漢落水,拉著馬尾才得以脫險。C.吳漢為人質(zhì)樸,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著皇上征戰(zhàn)四方時,常常隨從左右,小心侍衛(wèi),總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D.吳漢處世儉樸,恭敬謹慎,不置田產(chǎn),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時,家人曾置買一些田產(chǎn)宅業(yè),他歸來后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屬。答案D解析“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屬”錯。根據(jù)原文“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可知,吳漢是將田宅全都分給了兄弟和外家,并不是送給了故舊部屬。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禹曰:“吳漢可。禹數(shù)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弊g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鄧禹說:“吳漢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談,他這個人勇敢兇猛有智慧謀略,各將領中少有能比得上他的?!?2)吳漢回來,責備他們說:“軍隊在外面,將士的供給都不充足,為什么多買田宅呢!”解析(1)關鍵詞語:“數(shù)”,多次;“勇鷙”,勇敢兇猛;“鮮”,少;“及”,比得上。補出“與”后省略詞“之”的指代內(nèi)容。(2)關鍵詞語:“讓”,責備;“之”,他們,指吳漢的妻子兒女;“軍師”,同義復詞,均指軍隊;“不足”,衣、食等供應不充足。“何……乎”,固定結構,為什么……呢?5.《后漢書·吳漢傳》用孔子的“剛毅木訥近仁”一語來贊譽吳漢,請簡要概述吳漢的剛毅與木訥之處。(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剛毅之處:吳漢與敵軍作戰(zhàn)時,親自披甲持戟,命令將士們拼死殺敵,最終大破敵軍;作戰(zhàn)不幸落水后,拉著馬尾脫險。(2)木訥之處:倉促之間不能用言語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臨終對皇上所說的仍是國家之事。解析首先,弄清“剛毅”(剛強有毅力)、“木訥”(為人質(zhì)樸,不善于說話)的意思;其次,分別找出表現(xiàn)“剛毅”“木訥”事件的句子加以概括。結合“吳漢與蘇茂、周建戰(zhàn),漢躬被甲持戟”“漢墮水,緣馬尾得出”可知,吳漢與敵軍作戰(zhàn)時,親自披甲持戟,作戰(zhàn)不幸落水后,拉著馬尾脫險。這都體現(xiàn)了他的剛毅。結合“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臣愚無所識知,唯愿慎無赦而已”可知,吳漢倉促之間不能用言語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而且臨終對皇上所說的仍是國家之事。這都體現(xiàn)了他的木訥。[追加練習]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使持節(jié)”與“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江城子·密州出獵》)兩句中的“持節(jié)”含義相同。B.“上既破邯鄲”與“國破山河在”(《春望》)兩句中的“破”字含義不同。C.“吾欲北發(fā)幽州突騎”與“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兩句中的“發(fā)”字含義相同。D.“漢躬被甲持戟”與“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詩經(jīng)·氓》)兩句中的“躬”字含義不同。答案C解析C項含義不同,發(fā)兵(派遣)/發(fā)出。A項“持節(jié)”均為“拿著符節(jié)”。B項攻克/破亡、衰敗。D項親自/自身、自己。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降河北”與“惟庚寅吾以降”(《離騷》)兩句中的“降”字含義相同。B.“可與計事”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兩句中的“與”字含義不同。C.“突騎”意思是用于沖鋒陷陣的精銳騎兵。顏師古注:“突騎,言其驍銳,可用于沖突敵人也?!盌.“牧”是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長。后世借用為對州最高長官的敬稱。與《陳情表》中“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的“牧”字含義相同。答案A解析A項二者含義不同,招降/降生。B項介詞,跟/動詞,親附、親近。參考譯文吳漢,字子顏,南陽人。韓鴻擔任使者,拿著符節(jié)出使,招降河北,有人跟他說:“吳子顏是奇士,您可以和他共商大事。”吳漢為人質(zhì)樸仁厚,少有文采,匆忙之際便不能用言語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鄧禹和眾將領多次推舉他,(皇上)多次召見他,之后他殷勤誠摯不離官府,皇上也因為他是南陽人而逐漸親近他。皇上已經(jīng)攻克了邯鄲,斬殺了王郎,頭天晚上召見鄧禹同宿,夜里(和鄧禹)說:“我打算向北征發(fā)幽州精銳騎兵,眾將領中誰可以派遣呢?”鄧禹說:“吳漢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談,他這個人勇敢兇猛有智慧謀略,各將領中少有能比得上他的?!被噬嫌谑亲寘菨h擔任大將軍。吳漢于是斬殺了幽州牧苗曾,皇上贊賞鄧禹有知人之明。吳漢和蘇茂、周建交戰(zhàn),吳漢親自穿上盔甲拿著戟,命令眾將士說:“聽到擊鼓聲都大聲呼喊一起前進,后到的人斬首。”于是擊鼓進攻,大敗敵軍。(吳漢)向北攻打清河長垣和平原五里的賊軍,把他們都平定了。吳漢征伐蜀地,分別在水南和水北扎營,北邊的軍營戰(zhàn)事不順利,于是帶領軍隊銜枚去水南邊的軍營會合,大敗公孫述。吳漢的軍隊守在成都,公孫述的將領延岑派遣奇兵出現(xiàn)在吳漢軍隊的后面,偷襲打敗了吳漢,吳漢掉入水中,抓著馬尾才得以上岸。吳漢性情忠誠寬厚,忠誠地侍奉皇上,從最開始跟著皇上征戰(zhàn),常在(皇上)身邊,皇上沒有安寢,他便側身屏住氣息(小心地陪伴),皇上安寢以后他才退出去。兵器不鋒利,軍營不充實,吳漢常常自己修理調(diào)整弓戟,視察兵卒戰(zhàn)馬,激勵振奮官兵?;噬蠒r常派人去看吳漢在做什么,回來報告的人說(吳漢)正在修理作戰(zhàn)進攻的武器,皇上常常說:“吳公還能振奮人們的意志,他威嚴莊重得好像可以匹敵一個國家?!狈鈪菨h做廣平侯。吳漢曾經(jīng)出兵征戰(zhàn),妻子兒女在后方置買了田產(chǎn)。吳漢回來,責備他們說:“軍隊在外面,將士的供給都不充足,為什么多買田宅呢!”于是把田宅全分給了兄弟和外家。吳漢的爵位俸祿賞賜最為尊貴、顯要,然而(他)只修葺內(nèi)宅,不蓋高屋瓦第。他的夫人先他去世,只是埋葬在一個小的墳墓里,沒有設祠堂(供奉),他恭敬節(jié)儉到這種地步。(吳漢)病重,皇上親自前來,問他想說什么。(他)回答說:“我愚笨,沒有什么見識,只希望(您)千萬不要寬恕我的過錯罷了。”(吳漢)因病而亡,(官員)上奏給他定謚號時說:“官員們商議應該為‘武’。”(皇上)下詔特意賜予(吳漢)謚號為“忠侯”。1.閱讀文言文,要遵循三個原則:(1)放過,就是文中有些字、詞、句不需要特別處理。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古今義相同的詞語,直接對應,理解沒有困難,無須處理;二是生僻的難字、難句,借助工具書或注釋,知道即可。(2)突出,包括三類詞語:文言中常見、常用的實詞;古今不同且多義的詞語;閱讀時高頻出現(xiàn),且對文意的理解起到關鍵作用的詞語。針對這些情況,在閱讀訓練中就要有所突出,并做好積累和筆記(如實詞的一詞多義卡片)。(3)遷移,在文言文閱讀測試中頻頻出現(xiàn)的詞語和句法,需要進行整理歸類,在反復練習中,查缺補漏。2.認真抓好教材復習。高考越來越貼近課文,我們在復習備考中,要以教材文言文為抓手,梳理、積累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對教材文言文中的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要逐項進行梳理歸納,總結規(guī)律,構建文言知識體系,做到遷移運用。3.廣泛進行文體學習。高考選文越來越多樣化、靈活化,而且多以記事和議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議論。這提醒我們在復習中要拓寬視野,擴大閱讀面,加強對高考已考過的如各種史書體裁、諸子散文、雜記等文體和高考未考過的如奏議、序跋類文體的訓練。學案47理解文言實詞(一)——詞分古今,義究源流復習任務掌握理解五類實詞(古今異義詞、多義實詞、通假字、偏義復詞、活用詞)的方法??记槲⒂^年份卷別設題角度提問方式命題特點2023新高考Ⅰ卷古今異義詞:勸、誣說實詞用法:圍(被圍)冷僻實詞:具臣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1)實詞題已連續(xù)兩年單獨設題??疾橹攸c放在古今異義詞、多義實詞上。(2)2023年高考實詞題有新變化:①單音節(jié)詞、雙音節(jié)詞甚至短語都考到了。②不再限于實詞含義,兼及用法。③文化常識退到很小的位置。(3)高度重視與教材的關聯(lián),與成語的關聯(lián)。新高考Ⅱ卷多義實詞:平易、片、果2022新高考Ⅰ卷多義實詞:蔽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新高考Ⅱ卷古今異義詞:尊重前備知識——四類實詞及其積累方法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如是說:古漢語的問題,應該說是詞匯的問題;解決了詞匯問題,古代漢語就解決了一大半了。一、四類文言實詞文言實詞主要指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shù)量詞。這些詞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必須掌握兩類重點實詞——古今異義詞和多義實詞,兩類特殊實詞——通假字和偏義復詞。Ⅰ.重點實詞——古今異義詞、多義實詞(一)古今異義詞古今異義詞,既指單音節(jié)詞古今詞義不同,又指雙音節(jié)詞古今詞義不同。它是文言實詞學習的重點與難點之一。1.古今義完全不同的單音節(jié)詞示例古義今義走跑行走該完備應當搶碰撞搶奪去離開跟“來”相對2.古今同形異義雙音節(jié)詞古代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當兩個單音節(jié)詞與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詞同形時,多數(shù)情況下它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它是兩個詞,須拆開來講,不要將它誤認為是一個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詞。示例古義今義妻子妻子兒女(“妻”與“子”兩詞)男女兩人結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祖父祖輩父輩(“祖”與“父”兩詞)父親的父親親信親近信任(“親”與“信”兩詞)親近而信任的人(多含貶義)博學廣泛地學習(“博”與“學”兩詞)學問廣博精深3.古今詞義演變類型演變類型示例詞義擴大“中國”,古義指中原地區(qū),現(xiàn)指整個中國詞義縮小“谷”,古義指莊稼、糧食,今義指小米或稻谷詞義轉(zhuǎn)移“腳”,古義指小腿,今義指腳感情色彩變化“爪牙”,古義是中性詞,今義是貶義詞詞義弱化“羞”,古義指羞愧,感到恥辱;今義指害羞,不好意思詞義強化“宣言”,古義指揚言;今義指宣告,聲明理解小練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吾何愛一牛 愛:吝惜,舍不得B.比及三年 比:比較C.吾與點也 與:贊成D.族庖月更刀 族:眾答案B解析比:等到。(2)判斷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是否為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雙音節(jié)詞。如不是,請解釋其義。①鐵騎突出刀槍鳴(《琵琶行并序》):不是,指“突然爆發(fā)出”②寬厚而愛人(《過秦論》):不是,指“愛惜人民”③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說》):不是,指“求學的人”④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列傳》):“至于”不是,指“來到”;“顏色”不是,指“臉色、面容”;“憔悴”是;“形容”不是,指“外貌、模樣”;“枯槁”是(二)多義實詞多義實詞一直都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耙辉~多義”即一個詞具有多種含義,乃至屬于不同詞類。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較常見,在以單音詞為主的文言文中更是普遍。一般來說,詞的意義有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之分。1.本義在多義詞的諸多義項中,總有一個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意義,稱為本義。如“向”的最初意義是“朝北的窗戶”,“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走”的最初意義是“跑”等。確定多義實詞本義的關鍵是看該字的造字方法,從其構造的字形或形旁推導出其本義。另外,在字典、詞典上列為第一條的往往是該字的本義。2.引申義引申義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同基本意義相類似、相對立或相關聯(lián)。詞義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1)連鎖式:本義和引申義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延伸開去,因此各引申義與本義之間的聯(lián)系有疏有密。例如:(2)輻射式:詞義的引申環(huán)繞著一個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開,各引申義與本義之間的聯(lián)系緊密度相同。例如:由此不難看出,詞義引申的一般規(guī)律是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3.比喻義詞的比喻義是在比喻的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意義。因為它運用比喻的手法,使語言風格特殊,色彩鮮明,所以跟引申義并列,成為轉(zhuǎn)義的一種。例如:理解小練2“涉”在文言文中有下列義項:①進入,到;②渡水;③經(jīng)歷;④學習,閱覽;⑤步行渡水。請在下列橫線上填出相應的序號,了解該詞由本義到引申義演變的特點。eq\f(,本義)→eq\f(,引申義)→eq\f(,引申義)→eq\f(,引申義)→eq\f(,引申義)答案eq\f(⑤,本義)→eq\f(②,引申義)→eq\f(①,引申義)→eq\f(③,引申義)→eq\f(④,引申義)Ⅱ.特殊實詞——通假字、偏義復詞(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謂“通假”,就是兩字通用或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它可分為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三類。對于考生來說,沒有必要對其進行細分,只要能夠在語境中判斷出來即可。學習通假字,一方面要積累教材中出現(xiàn)的通假字,另一方面要根據(jù)通假特點來推斷語境中的通假字。理解小練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B.君子生非異也C.悟言一室之內(nèi)D.奚暇治禮義哉答案D解析A項“頒”同“斑”,花白。B項“生”同“性”,天性。C項“悟”同“晤”,面對。(二)偏義復詞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只作陪襯(襯字)。例如:“冀緩急或可救助”,需救助的情況只能是“急”,故“緩”沒有意義,“緩急”就是偏義復詞。偏義復詞的類型有:①語義相關的偏義復詞;②語義相反的偏義復詞。類型典例語素意義相關“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東南飛并序》)中,“父兄”是相關詞,只有“兄”義,沒有“父”義,“父”是襯字。語素意義相反“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中,“出入”的“出”是出去,“入”是進來,二者是反義詞,在這里偏用“入”義,“出”是襯字。理解小練4請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偏義復詞并釋義。(1)契闊談讌,心念舊恩(《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去來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契闊,義在“契”,“闊”是襯字久別重逢(2)遠近,義在“遠”,“近”是襯字距離遠(3)去來,義在“去”,“來”是襯字離開二、文言實詞積累方法文言文學習的關鍵是掌握實詞,實詞的問題解決了,文言文學習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文言實詞是高三文言文復習的重點和難點,難就難在它面廣量大,需要長時間的記憶、積累。對于高考文言文來說,考生到底要積累多少實詞?具體包括哪些實詞?如何做到有效而高效地積累呢?(一)文言實詞積累的范圍和數(shù)量一般而言,凡是教材中出現(xiàn)的文言詞語,尤其是高中文言教材中的文言詞語,均屬于積累、掌握的范圍。1.核心實詞:200個一級核心實詞:120個(見《高考必背》)。它們?yōu)閺V大師生所公認。二級核心實詞:80個。按拔拜報暴備比幣辟薄裁操策差長陳稱出處傳垂次存錯貸德獨多奪發(fā)伐方分奉賦干茍購果會計將矜景竟居課理名命逆披趣讓稍舍身審師釋視疏圖委聞文務息系向延夷意引游責直置志中2.高頻實詞:80個白表第反奉廢伏姑躬懷號徑加覺舊激極據(jù)略論斂謀內(nèi)難遣趨起饒夙收市歲署事矢輸深脫聽通謂銜雅遇援寓御有緣言狀征止張著自主字至遂作足伯臨效許益云業(yè)退肆迫強簡能求生達觀采(說明:除一級核心實詞外,其余實詞是梳理近十年來各地高考卷實詞出現(xiàn)頻率而得出的。如果掌握了這些詞,就可以較好地作答文言文閱讀題。如果要想學得更加扎實穩(wěn)妥,自然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二)文言實詞積累方法1.分類記憶法文言實詞浩繁復雜,適當?shù)貧w類識記,效果很好。例如古代表示官職調(diào)動的詞語,表授予的,如征、召、辟、拜、除等;表罷免的,如黜、罷、免、削、奪、廢等;表調(diào)動的,如遷、調(diào)、改、轉(zhuǎn)、出、徙等。例如表示人物類的詞語,表年齡的,如孩提、豆蔻、及笄、加冠、而立;表性情的,如直、清、聰、狡、佞、貪等;表修養(yǎng)、才華的,如精、修、通、博涉、善屬文等。又例如表示社會狀態(tài)的詞語,如治、亂、興、衰、盛等。運用小練1在下面橫線上填出恰當?shù)脑~語。(1)與學校有關的詞語:庠、序、太學、書院、國子監(jiān)、童生、諸生等。(2)表示少數(shù)民族稱謂的詞語:蠻、夷、戎、狄等。2.源流識記法對于多義實詞,可以根據(jù)其本義,再引申到其他義項,由源通流,十分好記。3.故事助記法對于復雜的多義詞,可以把它們編成一個個小故事來記憶。如對于常見的120個實詞,已有完整的一套故事集。如“疾”:蔡人有足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尋醫(yī)。鎮(zhèn)上有醫(yī),術高,常解民之疾(病痛)苦。后蔡人愈,家人謝醫(yī)曰:“鄉(xiāng)間有庸醫(yī),嘗疾(嫉妒)爾術,所幸未聽之也?!贬t(yī)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笨梢罁?jù)此例自己也編制一些小故事來記憶實詞。在這里特別推薦《烏有先生歷險記》,該篇兩千來字的文言文,囊括了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對復習、掌握文言文有很大幫助。運用小練2試以“奇”“屬”為主體,編寫歷史小故事,把這兩字的義項盡可能地羅列進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①奇:魏人見一舟,約七分有奇(余),甚奇(認為……奇異)之,嘆曰:“天下奇(奇異)才多矣!”②屬:項羽力大無窮,名屬(隸屬)天下第一。屬(恰逢)天下反秦,舉大業(yè),屬(隨從)者百萬。后沛公入關,恨之。范增獻計,屬(同“囑”,囑咐)其邀沛公至軍營,于坐殺之。席間,項王數(shù)舉酒屬(勸請)沛公。沛公曉其意,乃佯醉歸。范增長嘆曰:“婦人之仁,吾屬(類、輩)且為所虜矣!”后項王之禍相隨屬(連接)。4.導圖識記法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單個實詞的發(fā)散聯(lián)想,可以有效地進行歸類,極大地豐富拓展實詞,最終形成實詞網(wǎng)絡。如“望”的義項思維導圖:運用小練3請以“疾”“族”為例,結合其義項,畫出它們的義項思維導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5.一義多詞類聚法此法是把文言文中表達同一種意思的幾個實詞放在一起識記、學習。如“望”“疾”都有“恨、怨恨”之義,我們可以將之歸為“怨恨”類,并將其他表示“怨恨”的實詞歸納到一起,可借助思維導圖呈現(xiàn)。如圖所示:運用小練4在下面橫線上填出恰當?shù)脑~語。(1)表示“責備”的實詞:過、望、譴、非、尤、咎、責、誅、詰等。(2)表示“贊許”的實詞:多、嘉、譽、與、稱、嘆、許、道、褒等。(3)表示“私下、暗暗地”的實詞:陰、潛、微、間、私、竊、暗、偷、密等。(4)表示“掌管”的實詞:典、知、守、職、執(zhí)、序、司等。(5)表示“去、到、往”的實詞:之、適、如、道、造、詣、至、趨、徂等。(6)表示“輕視、看不起”的實詞:小、易、輕、少、鄙、薄等。(7)表示“拜訪”的實詞:顧、訪、拜、謁、詣、過、造、存等。(8)表示“告訴”的實詞:詔、敕、誡、白、稟、謂、喻、陳、諭、贊等。(9)表示“違背”的實詞:違、背、乖、忤、逆、牾、倍(同“背”)、迕等。(10)表示“勸說”的實詞:說、勸、譏、諷、諫、規(guī)等。(11)表示“繼承”的實詞:繼、續(xù)、承、紹、嗣、襲、纘等。(12)表示“豐收”的實詞:豐、登、熟、稔、穰、歲、年等。(13)表示“收成不好、荒年”的實詞:兇、儉、饑、歉、饉等。6.同句比較法在文言文學習中,我們對一詞多義或一詞兼屬數(shù)類的現(xiàn)象,常常采用異句比較法來辨析。而運用同句比較法,既減少了所比較的例句,易于記憶,又便于比較,加深對文言詞義的印象,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鴻門宴》中,“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兩個“置”,第一個是“放”義,第二個則是“扔、棄”義。運用小練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1)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惑”,指遇到疑難問題,作動詞用;后“惑”,指疑難的問題,作名詞用。(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為”,治理,作動詞用;后“為”,被,作介詞用。(3)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下”,降低身份,作動詞用;后“下”,下等,作名詞用。(4)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鴻門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騎”,騎兵,作名詞用;后“騎”,騎馬,作動詞用。(5)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報任安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就”,完成,作動詞用;后“就”,靠近、趨向,作動詞用。活動一掌握理解四類實詞的方法Ⅰ.重點實詞——古今異義詞、多義實詞(一)古今異義詞:存同求異,區(qū)分單雙請聯(lián)系古今詞義演變特點,參照下面理解古今異義詞的方法,完成后面題目。1.思考下列詞語的古義和變化類型,完成下表。詞語古義今義變化類型河泛指一切河流臭難聞的氣味行李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怨埋怨恨仇恨,懷恨卑鄙(語言、行為)惡劣答案詞語古義今義變化類型河黃河泛指一切河流詞義擴大臭氣味難聞的氣味詞義縮小行李外交使節(ji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詞義轉(zhuǎn)移怨仇恨,懷恨埋怨詞義弱化恨遺憾,不滿仇恨,懷恨詞義強化卑鄙地位低,見識淺(語言、行為)惡劣感情色彩變化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齊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弓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試引之,中關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豈不悲哉?(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壅塞》)(1)其實所用不過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左右皆試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所用不過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終身自以為九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實際上(2)身邊的近侍(3)不超過(4)認為參考譯文齊宣王愛好射箭,喜歡別人說自己能用強弓。他實際上用過的弓,都不超過三石(的強度)。把(他用過的)弓給身邊的近侍看,身邊的近侍都試著拉弓,拉彎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說:“此弓(的強度)不少于九石,除了大王,誰還能使用這張弓呢?”宣王的實際情況是,用過的弓都不超過三石,然而(他)終生認為自己能拉九石(的強度),這難道不可悲嗎?反訓詞在古代漢語中,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可以表達出正反對立的兩個意思,這種詞叫反訓詞。這樣的詞語有:①“沽”,買或賣;②“置”,置辦或放棄;③“報”,報恩或報仇;④“從”,跟隨或率領;⑤“納”,收進或交出;⑥“遷”,升官或降職;⑦“市”,賣出或買入。(二)多義實詞:追源溯流,語境敲定參照下面理解多義實詞的方法,完成后面題目。1.根據(jù)下面“回”的字形演變及所提供的例句,按要求答題?;兀合笮巫?,甲骨文像淵水回旋之形,本義為回旋、旋轉(zhuǎn)。例句:①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②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歐陽修《醉翁亭記》)③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白居易《賣炭翁》)④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義的有哪些?(寫出序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請根據(jù)上述例句中“回”的本義和引申義,各寫出兩個包含“回”字的成語。A.用本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用引申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②④(2)(示例)A.百轉(zhuǎn)千回回腸蕩氣B.回心轉(zhuǎn)意回頭是岸2.解釋下列文段中“安”的意思。(1)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宋史·曾公亮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羊祜,博學能屬文,美須眉,善談論。郡將夏侯威異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之降蜀也,姻親多告絕,祜獨安其室,恩禮有加焉。(《晉書·羊祜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安心(2)安撫、安慰,使……安頓一個詞的引申義,不管有多么紛繁,都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所以,抓住了一個詞的本義,就是抓住了這個詞的諸多意義的綱?!Z言學家蔣紹愚Ⅱ.特殊實詞——通假字、偏義復詞(一)通假字:本義不通,考慮通假請根據(jù)“通假條件”導圖,分析下面文段中有無通假字。如有請找出來并解釋其義。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節(jié)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1)反同返,意思:返回(2)第一個“坐”同座,意思:座位(3)女同汝,意思:你(4)采同彩,意思:彩色(5)振同賑,意思:賑濟(二)偏義復詞:關注構成,語境確定判斷偏義復詞,一要關注其構成,兩個詞的意義相對或相近;二要看語境,兩個詞中只有一個適合語境,另一個只作襯字。請根據(jù)這一判斷方法,完成下面題目。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詞義類型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B.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C.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D.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C解析偏義復詞必須聯(lián)系語境推斷。A項異同:本來指異和同,在語境中偏取“異”義,指諸葛亮勸諫劉禪賞罰褒貶應一視同仁,不應該有所不同。B項作息:本義指勞作與歇息,在語境中偏取“作”義。C項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親為“婚”,男方的父親為“姻”,夫婦雙方的父母互稱作“婚姻”,統(tǒng)稱為親家。D項存亡:本來指生存與衰亡,在語境中與“危急”對應,偏取“亡”義,用以強調(diào)蜀漢所面臨的艱難形勢。A、B、D三項都屬于偏義復詞,C項沒有這種用法?;顒佣莆諏嵲~活用的規(guī)律特點Ⅰ.掌握名詞、動詞活用的規(guī)律特點(一)名詞活用1.名詞活用為狀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一般不直接用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卻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作狀語,起修飾、限制作用。主要包括:①時間名詞,如“日”“夜”“月”“歲”等作狀語;②方位名詞,如“南”“北”“內(nèi)”“外”“上”“下”等作狀語;③普通名詞作狀語。試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詞活用為狀語的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1)東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良庖歲更刀:歲(4)蟬蛻于濁穢:蟬(5)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7)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8)大石側立千尺:側規(guī)律和特點:名詞用在動詞前,如果不構成主謂關系,那么,它一定活用為狀語,或者說,只要是處于主語和謂語之間的名詞一定活用為狀語。2.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主要有以下幾種現(xiàn)象:①名詞后帶賓語;②名詞前面有副詞;③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如“能”“可”“欲”等);④名詞后面跟介賓短語。試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詞活用為動詞的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個“君”“臣”②二月草已芽:芽③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第二個“師”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⑤君子不齒:齒⑥未云何龍:云、龍規(guī)律和特點:名詞前面有副詞(“不”“已”“相”等),則該名詞活用為動詞。因為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副詞不能修飾名詞,若修飾了,則該名詞活用為動詞。(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②左右欲刃相如:刃③云青青兮欲雨:雨④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飯⑤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十步規(guī)律和特點:能愿動詞(指“能”“可”“欲”等動詞)后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3)①沛公軍霸上:軍②鷦鷯巢于深林:巢③唐浮圖(和尚)慧褒始舍于其址:舍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質(zhì)⑤風乎舞雩:風規(guī)律和特點:名詞前面沒有動詞,后接介賓短語(后無動詞),則該名詞活用為動詞。(4)①驢不勝怒,蹄之:蹄②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函③塞者鑿之,陡者級之:級④策之不以其道:策⑤我樹之成而實五石:樹規(guī)律和特點:名詞后面帶“之”字,則該名詞活用為動詞。(5)①以膏澤斯民:膏澤②武能網(wǎng)紡繳,檠弓弩:網(wǎng)、檠③曾皙后:后④籍吏民,封府庫:籍⑤函梁君臣之首:函規(guī)律和特點:兩個名詞(或一個名詞和一個名詞性短語)連用,則必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至于哪個名詞活用,要視具體情況而定。(6)①根拳而土易:拳②扣舷而歌之:歌③客逾庖而宴:宴④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東規(guī)律和特點:“而”字前或后的名詞往往活用為動詞,因為“而”字不能連接名詞和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它一般連接動詞和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二)動詞活用為名詞在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的修飾、限制,這就使它具有了名詞的特點。試找出下列句子中動詞活用為名詞的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1)追亡逐北:亡、北(2)瓶無儲粟,生生所資:第二個“生”(3)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4)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聽(5)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讒、譏(6)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畜(7)而其見愈奇:見規(guī)律和特點:一是兩個動詞連用,如構不成連動式,則后一個動詞一般活用為名詞;二是動詞前若有“其”“之”等代詞修飾,則該動詞活用為名詞。Ⅱ.掌握形容詞活用及使動、意動的規(guī)律特點(一)形容詞活用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作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zhì)或特征,而表示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譯時應補出中心詞(名詞),讓形容詞作定語。試找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的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1)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賢、少、長(2)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賢(3)此其志不在?。盒?4)屈平疾……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邪曲、公、方正(5)賓主盡東南之美:美(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個“圣”和“愚”規(guī)律和特點:當形容詞作主語或賓語時,該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1)(3)(4)(6);當形容詞用在“其”“之”后面,充當中心語時,則活用為名詞,如(2)(5)。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或者前面受能愿動詞或副詞修飾時,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zhì),而是表示相應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fā)展。試找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第一個“明”(2)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明(3)不知東方之既白:白(4)素善留侯張良:善(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6)明道德之廣崇:明規(guī)律和特點:當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4)(6);當形容詞放在能愿動詞后,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1)(2);當形容詞放在副詞(時間副詞或否定副詞)后,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3)(5)。(二)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1.使動用法(1)試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為使動用法的動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興、亡②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卻③外連衡而斗諸侯:斗④宜皆降之:降⑤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從規(guī)律和特點:當不及物動詞后面帶了賓語,該動詞一般活用為使動用法。(2)試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為使動用法的形容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②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齊③既來之,則安之:安④則思正身以黜惡:正規(guī)律和特點:當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且該形容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時,該形容詞活用為使動用法。(3)試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為使動用法的名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①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第一個“封”②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③卻賓客以業(yè)諸侯:業(yè)④闕秦以利晉:利規(guī)律和特點:當名詞后面帶了賓語,且該名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時,該名詞活用為使動用法。2.意動用法試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為意動用法的形容詞、名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1)單于壯其節(jié):壯(2)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3)駝業(yè)種樹:業(yè)(4)悅親戚之情話:悅(5)吾從而師之:師規(guī)律和特點:當形容詞、名詞后面帶了賓語,且該形容詞、名詞具有“認為(以為)賓語怎么樣”或者“把賓語當什么”(通??勺g為“認為……”“以……為……”“對……感到……”“把……當作……”等)的意思時,該形容詞、名詞活用為意動用法。特別提醒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的區(qū)別有些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較難區(qū)分,必須緊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達的意思,方能確定。例如下面兩個句子:小eq\b\lc\{\rc\(\a\vs4\al\co1(①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②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①句中的“小”是“使……小”,即“使大木小”。②句中的“小”是“以……為小”,即“認為魯?shù)匦 薄罢J為天下小”。由以上兩句可以看出,使動側重于客觀行動,而意動側重于主觀感受,是個人的看法,事實未必如此。如“小天下”,其實天下并未變小,變小只是孔子的一種主觀感受罷了。動詞的為(wèi)動用法為動用法中,動詞不直接支配賓語,而是表示為(因、給、對)賓語而施行某一動作。簡言之,主語為賓語而動。只有動詞(包括活用了的名詞、形容詞)才有為動用法。其中“為”包括“為了”“因為”“給(替)”“對(向)”四個意思。如“死國可乎”中的“死”相當于“為……而死”,“名我固當”中的“名”相當于“給……命名”。對點練案19一、名句默寫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來形容現(xiàn)在那些溺愛孩子不計后果的家長也非常恰當。(2)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寫道,庭院里有一棵枇杷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面對此景,睹物思人,感慨萬千。(3)閱讀古代詩詞時,小明非常欣賞由山與水構成的雄渾闊大畫面的詩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雖曰愛之其實害之(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3)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二、專項訓練2.根據(jù)通假條件找出下面畫橫線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其義。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①歸孔子豚。②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③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痹唬骸皯哑鋵毝云浒睿芍^仁乎?”曰:“不可?!薄昂脧氖露绞r,④可謂知乎?”曰:“不可?!薄叭赵率乓樱瑲q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節(jié)選自《論語·陽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歸”同“饋”,贈送。②“時”同“伺”,等候。③“涂”同“途”,道路。④“知”同“智”,聰明。參考譯文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愿見他,(陽貨)便贈送孔子一只小豬??鬃映盟辉诩业臅r候,前往拜謝以還禮,在路上遇見陽貨。陽貨對孔子說:“過來!我跟你講話。”(陽貨接著)說:“有才能卻懷揣著不用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作仁愛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聰明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歲月是不等人的?!笨鬃诱f:“好吧。我答應你去做官?!?.思考下列詞語的古義和變化類型,完成下面表格。詞語古義今義變化類型宮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睡睡著,睡覺犧牲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諷諷刺親戚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tǒng)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答案詞語古義今義變化類型宮房屋,居室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詞義縮小睡坐著打瞌睡睡著,睡覺詞義擴大犧牲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詞義轉(zhuǎn)移諷委婉地勸告諷刺感情色彩變化親戚內(nèi)外親屬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tǒng)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詞義縮小4.閱讀下面的文段,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古今異義詞。周經(jīng),字伯常,天順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經(jīng)剛介方正,好強諫,雖重忤旨不恤?;鹿佟①F戚皆憚而疾之。太監(jiān)李廣死,帝得朝臣與饋遺簿籍,大怒??频酪蜊乐T臣交通狀,有及經(jīng)者。經(jīng)上疏曰:“……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結之罪,斬首市曹,以為奔競無恥之戒。若無干涉,亦乞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體,終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溝壑,目且不瞑?!钡畚看鹬?節(jié)選自《明史·周經(jīng)傳》)(1)授檢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經(jīng)剛介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科道因劾諸臣交通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為奔競無恥之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無干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官職名,明代隸屬翰林院(2)正直,端正不偏(剛正不阿)(3)暗中勾結(4)把……作為(5)關聯(lián),牽涉參考譯文周經(jīng),字伯常,天順四年考中進士。改任庶吉士,授予檢討一職。周經(jīng)倔強正直,喜歡勉力勸諫,即使多次違反皇上的旨意也不顧及。宦官、貴戚都害怕并且忌恨他。太監(jiān)李廣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參與贈送李廣財物的賬簿,非常生氣。科道官員趁機彈劾大臣暗中勾結李廣的情狀,有人提到了周經(jīng)。周經(jīng)上疏辯解說:“……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財物進獻李廣),就懲治我勾結李廣的罪過,在集市上斬首,把這作為對爭著投靠李廣的無恥行為的警誡。如果沒有牽涉,也請皇上替我洗脫罪名,以期望能讓我舒展四肢,終生侍奉圣明的君王。如果讓我?guī)е耆枞淌茉嵙R,即使我死了,眼睛也不能閉上?!被实郯参坎⒋饛土怂?。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題目。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徑匈奴,匈奴得之,留騫十余歲。居匈奴西,騫因與其屬亡鄉(xiāng)月氏,西走數(shù)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欲何之。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fā)譯道,抵康居??稻觽髦麓笤率稀?節(jié)選自《漢書·張騫傳》)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月氏遁而怨匈奴 遁:逃跑B.徑匈奴,匈奴得之 徑:途經(jīng)C.大宛聞漢之饒財 饒:豐富,富足D.誠得至,反漢 反:背叛答案D解析反:同“返”,返回。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用法與例句不同的一項是()例句:唯王使人道送我A.《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B.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C.吾從而師之D.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答案C解析C項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其他三項和例句均為名詞作動詞。例句中的“道”指帶路。A項群:提高人際交往能力。B項風:吹風,乘涼。D項膏澤:施恩惠。參考譯文張騫是漢中人。建元年間被任命為郎官。那時匈奴投降過來的人說匈奴攻破月氏,并且用月氏王的頭顱做酒器,月氏因此逃跑而且怨恨匈奴,但苦于沒有人和他們一起攻打匈奴。漢王朝正想發(fā)動消滅匈奴的戰(zhàn)爭,聽到這些話后,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又是必經(jīng)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夠出使的人。張騫憑借郎官的身份應募出使月氏,與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離開隴西。途經(jīng)匈奴,被匈奴人截獲,扣留張騫十多年。因居住在匈奴西部,張騫趁機帶領他的部屬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幾十天,到了大宛。大宛聽說漢朝財物豐富,想和漢朝交往卻找不到機會。見到張騫非常高興,問他要到哪里去。張騫說:“替漢朝出使月氏,卻被匈奴封鎖道路不讓通行?,F(xiàn)在逃亡到貴國,希望大王能派人帶路送我們離去。假如能夠到達月氏,我們返回漢朝后,漢朝送給大王的財物一定多得不能用語言描述?!贝笸鹫J為可以,就送張騫他們離去,并為他們派遣了翻譯和向?qū)?,送到康居??稻佑脗鬈噷⑺麄兯偷酱笤率稀i喿x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題目?;茨限D(zhuǎn)運使呂紹寧到任,進羨余錢十萬貫,公請拒而不受,以防刻剝。陜西用兵之后,河東困弊,芻糧不足,言者請廢麟州,或請移于合河津,或請廢五寨。公既使河外,為四議,以較麟州利害,請移兵就食于瀕河清塞堡,緩急不失應援,而平時可省饋運,麟州得不廢。(節(jié)選自《贈太子太師歐陽公行狀》)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進羨余錢十萬貫 羨余:盈余,剩余B.以防刻剝 刻剝:侵奪剝削C.河東困弊 困弊:困頓疲憊D.緩急不失應援 緩急:緩慢,急迫答案D解析A項“羨余”是同義復詞,可將“羨”“余”結合起來,解釋為“盈余,剩余”。B項結合語境可知“侵奪剝削”的意思正確。C項“困弊”有“疲憊,乏力”“艱難窘迫”的義項,聯(lián)系語境,選項解釋正確。D項“緩急”是偏義復詞,偏指“急”義。參考譯文淮南轉(zhuǎn)運使呂紹寧到任后,向歐陽修進獻十萬貫盈余的賦稅,他拒絕且不接受,以防侵奪剝削。自從陜西用兵之后,黃河以東地區(qū)困頓疲憊,軍隊用的飼料和糧食不足,主謀劃的人請求放棄麟州,有人請求移兵到合河津,有人請求廢棄五寨。歐陽修出使黃河以南地區(qū),寫了四個奏議,來討論麟州的利害關系,請求移兵駐扎到黃河附近的清塞堡,遇到情勢急迫時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時可以節(jié)省物資的運輸,麟州得以保存下來。三、綜合訓練(2024·九省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材料一:凡與敵戰(zhàn),若審知敵人有可勝之理,則宜速進兵搗之,無有不勝。法曰:“見可則進?!碧评罹涪贋槎ㄏ宓佬熊娍偣埽瑩羝仆回?,頡利可汗走保鐵山,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歸附。以靖往迎之。頡利雖外請朝謁,而內(nèi)懷遲疑,靖揣知其意。時詔鴻臚卿唐儉等慰諭之。靖謂副將張公謹曰:“詔使到彼,虜必自安。若萬騎赍二十日糧,自白道襲之,必得所欲。”公謹曰:“上已與約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機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如唐儉輩何足惜哉!”督兵疾進行至陰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隨軍。頡利見使者大悅,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鋒乘霧而行,去其牙帳七里,虜始覺,列兵未及陣,靖縱兵擊之。斬首萬余級,俘男女十余萬,擒其子疊羅施,殺義成公主。頡利亡去,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以獻。于是,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矣。(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材料二:太宗曰:“昔唐儉使突厥,卿因擊而敗之。人言卿以儉為死間②,朕至今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與儉比肩事主,料儉說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縱兵擊之,所以去大患不顧小義也。人謂以儉為死間,非臣之心。按《孫子》,用間最為下策。臣嘗著論其末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蛴瞄g以成功,或憑間以傾敗。若束發(fā)事君,當朝正色,忠以盡節(jié),信以竭誠,雖有善間,安可用乎?唐儉小義,陛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