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_第1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_第2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_第3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_第4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行星地球(地球運動規(guī)律)

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地球

-.人類認識的宇宙

1.宇宙的概念: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是的時間和的空間的結合。

3.宇宙的特性(1)物質性一天體(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統(tǒng)稱為天體。)①基本天體:恒星和星云

—質量、體積都很大

②其它天體:行星、衛(wèi)星、流星體、彗星、星際物質(氣體和塵埃)、人造天體(人造地球衛(wèi)星、宇宙

飛船、航天飛機、空間站、空間探測器等)

(2)運動性一天體系統(tǒng)①概念:距離較近的天體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繞轉,構成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tǒng)。

②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按由?。ǖ停┑酱螅ǜ撸┑呐帕?,有以下4個層次

由用

銀河系產好)

部總月果九大制太睚一

I千萬溫J墾系(“”[鋤

標HM

③太陽系概況:是由太陽、行星及其衛(wèi)星、小行星、彗

星、流行體、行星際物質構成的天體系統(tǒng),太陽是太陽

系的中心天體。

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火星、

木星之間夾有小行星帶。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的普通性:就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而言,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征: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

巨行星:木、土;

遠日行星:天王、海王

(2)八大行星的公轉運動特征: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高級生命

(1)外部環(huán)境:①太陽是單顆、中年恒星,太陽光穩(wěn)定;

②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地球所處宇宙環(huán)境穩(wěn)定、安全。

(2)自身條件:

1

③日地距離適中、晝夜更替周期短一適宜的溫度(平均溫度15C°);

④體積、質量適中一形成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氮和氧為主);

⑤地球內部物質運動使水汽凝結,形成原始海洋——液態(tài)的水。

⑥C、H、0、N等元素一生命體的基本物質組成;

其次,地球具有磁場,也是生命存在的條件之一;臭氧防止紫外線對生物的傷害,大氣防止隕石對地

球的撞擊等都是地球生命誕生的條件。

第二節(jié)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L太陽輻射:指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光熱(按波長分可見光、紅外區(qū)、紫外區(qū))。

2.太陽輻射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即太陽通過質量的損耗而放出光和熱。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能維持著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變化的主要動力一產生水能、

風能

(2)太陽輻射能是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所用的能源:

1一部分直接來自太陽能:如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站、太陽能干燥器等。

②另一部分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積累下來的太陽能: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4.世界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就全年總量看,太陽輻射量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5.太陽輻射強弱及日照時數(shù)的影響因素: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日照長、晴天多、海拔高的地方太陽輻射

強;反之。

6.典型地區(qū)太陽輻射強弱分析:

①世界太陽輻射最強地區(qū)一一撒哈拉沙漠地區(qū)。

成因:地處低緯度,太陽高度角大;沙漠地區(qū)少云雨,天氣晴朗,對太陽輻射削弱少。

②我國太陽輻射最強地區(qū):青藏高原(拉薩有“日光城”之稱)。成因: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地勢

高,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削弱少,到達地面的多;晴天多,陰天少,曰照時間長。

③我國西北地區(qū)太陽輻射也較強

成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水汽少,晴天多,夏季白晝長。

④我國太陽輻射最少地區(qū):四川盆地(重慶市有“霧都”之稱)、其次是云貴高原。

成因:盆地地形,周圍高山環(huán)繞、地形封閉,陰天霧日多,晴天少,照時間短,對太陽輻射削弱多。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圖示太陽大氣層的結構和太陽活動。

1.太陽結構和太陽活動

、日珥太陽風

m耀or斑\警之----

(1)太陽的外部結構——光球、色球、日冕

太陽中心

|?光球,日冕t(yī)

由里到外:厚度越來越厚,亮度越來越暗,溫度越來越高。

(2)太陽活動的形式——黑子(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曰珥和耀斑、太陽風

(3)太陽活動周期性:11年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①影響氣候(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與降水量的年際變化有相關性);②擾亂電離層,使無線電短波

通信中斷;③干擾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xiàn)象;

④兩極地區(qū)產生極光次數(shù)增多;

除此以外,太陽活動對生物活動(樹木年輪相關性)也會產生影響,太陽風會損壞人造衛(wèi)星和宇宙飛

船等空間飛行器,危及儀器和宇航員的安全,危害人體健康。

第三節(jié)地球的運動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1.自轉與公轉特征的比較

自轉公轉

①軌道為赤道;②繞地軸旋轉,地軸北端始終指①軌道為黃道;②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地

繞轉

向北極星附近,并與公轉軌道面成23。26'的夾角球所處位置有近日點(1月初)和遠曰點(7月初)

中心

之分

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

恒星日:23時56分4秒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周期

太陽曰:24小時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角速度——除極點外,各地都相等,均為15。/

平均角速度一1°/日;

小時;

速度平均線速度一30千米/秒,近曰點附近公轉速度

線速度——赤道最大,越往兩極越小,極點無速

快,遠日點附近公轉速度慢

意義晝夜更替、水平運動物體偏轉、時間計算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和五帶

2.地球自轉和公轉速度分布規(guī)律

D

上月初'仁月初

(1)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確定:近區(qū)轉速度快

公轉速度建遠中心

太陽直射北半毒司崔太陽直射南半?球

赤道——1670KM/h,點丫太陽

北半球無1季.I北半球為冬季

30?!?447KM/h,

從地球北極上空看公轉方向

60°——837KM/h(赤道的一半);

(2)地球公轉線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點(1月初)最快,遠日點(7月初)最慢。

3.地球公轉軌道圖與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圖的判讀

3

—........

4分U前后;

0

二而一般一—口

3m3H前

(1)地球公轉軌道圖的讀圖關鍵:

1自轉和公轉要一致,逆時針轉為北極上空的俯視圖,順時針轉為南極上空的俯視圖

②太陽直射位置所在半球確定二至日,然后根據(jù)公轉方向確定二分日。

③近日點時,太陽直射在南半球,遠日點時,太陽直射在北半球。

(2)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圖的讀圖關鍵:

I: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②太陽直射點移動的方向;

③會根據(jù)直射點每移動1°大約需要4天,計算任何一天直射點的大致

位置。

二.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23。26,

2.幾種數(shù)據(jù)間的關系

(1)黃赤交角=回歸線度數(shù)=1/2太陽直射點移動范圍=1/2熱帶范圍

極晝(夜)最大緯度跨度范圍=晨昏線與地軸最大夾角=南北寒帶范圍。

(2)黃赤交角與極圈度數(shù)互余。

(3)出現(xiàn)極晝或極夜的最低緯度=90。-直射點緯度

3.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周期——1個回歸年(365d5h4&46秒"))

4.黃赤交角變化的影響:

Q港黃赤交角為零,則太陽始終直射赤道;就不會有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赤道為熱帶,其余為南北

溫帶,沒有寒帶;地球上將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現(xiàn)象,全球各地的氣候沒有季節(jié)變化,也不會形成地中海氣

候、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晝夜平分,無極晝、極夜現(xiàn)象;

②黃赤交角的大小與太陽直射點移動的變化范圍、太陽直射點移動的速度、氣壓帶、風帶移動的變化范

圍、熱帶和寒帶的面積、極晝和極夜的變化范圍、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幅度、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幅度成

正相關;

3黃赤交角的大小與溫帶的面積成負相關;

四.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4

(-)水平運動物體的偏轉

1.產生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地轉偏向力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垂直,北右南左。作用:只改變物

體運動的方向,不改變物體運動的速度。

2.偏移規(guī)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偏向。

3.判定方法(左右手法則):北半球用右手表示,南半球用左手表示,掌心向上,四指代表物體原來的運

動方向,大拇指指向即為物體運動的偏向

4.對地理環(huán)境影響:北(南)半球河流右(左)岸侵蝕現(xiàn)象:河道右(左)岸侵蝕,左(右)岸泥沙堆

積。如長江下游南岸沖刷明顯,北岸沉積明顯,崇明島逐漸與北岸接近;

(二)時間計算:

1.地方時換算(1)概念:因經度不同而出現(xiàn)的不同時刻,稱為地方時。

(2)換算原理:①地球自轉速度:15。/小時、4分鐘/度

②地球自轉方向:越往東時間越早(點數(shù)越大),即東加西戒

(3)計算方法:數(shù)軸法

(4)計算步驟:

①定時:確定已知地方和未知地方在數(shù)軸上的位置。

②定向:確定所求點與已知時間點的相對東、西方向,根據(jù)地球自轉進行東加西減。

③定差:即確定所求點與已知時間點的經度差,轉化為時差。

A.計算經度差的方法:同為東經或西經,兩地經度數(shù)相減;分為東西經,則將兩地的經度數(shù)相加。(記

憶:異加同減)

B.經度差換算時差的方法:根據(jù)地球自轉速度:15。/小時、4分鐘/度進行換算,

④定值:即根據(jù)前面所確定的條件計算出所求時間。

2.時區(qū)和區(qū)時

180

(1)時區(qū)的劃分:全球24個時區(qū),隔15。一個時區(qū)。0°%^^

__圖^^

——

①時區(qū)的計算方法:某所在時區(qū)的序號=該地經度+15=商+余教。東

西

西

西

西O

口2112

區(qū)

區(qū)

區(qū)

12區(qū)

區(qū)

區(qū)

區(qū)

區(qū)

若余數(shù)小于7.5。,則商數(shù)即為所求時區(qū)的序號;若余數(shù)大于7.5。,則所12區(qū)

求時區(qū)序號為商數(shù)加1。(注:東經度為東時區(qū),西經度為西時區(qū))。

②中央經線經度的計算方法:某時區(qū)的中央經線度數(shù)=時區(qū)號*15。(注:東時區(qū)為東經度,西時區(qū)為西經

度)。

③某時區(qū)經度范圍的計算方法:某時區(qū)的中央經線度數(shù)±7.5。

(2)區(qū)時:每個時區(qū)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稱為該時區(qū)的區(qū)時。相鄰時區(qū)的時差為1小時;從東12區(qū)向東

進入西12區(qū),日期減一天,從西12區(qū)向西進入東12區(qū),日期加一天。

5

(3)區(qū)時計算:數(shù)軸法

(4)計算:所求地的區(qū)時=已知地的區(qū)時士時區(qū)差。(東加西減)

3.日期變更和不同日期范圍的確定

(1)自然日界線與日期變更

自然日界線(0時經線)人為日界線(180。經線,即國際曰界線,簡稱日界線)

位置位置不斷變化位置固定不變

鐘點鐘點固定,為0時鐘點不固定

自西向東過0時所在經線日期人為日界線的西側是東12區(qū),東側是西12區(qū),自西向東過日

日期

要加一天,自東向西過0時所界線(即由東12區(qū)進入西12區(qū)),日期要減一天,自東向西

變換

在經線日期要減一天。過日界線(即由西12區(qū)進入東12區(qū)),日期要加一天。

(2)日期換算——“今天”和“昨天”范圍的確定步驟:

自然界線(隨時改變,并向西運動)

①畫極點俯視圖,0°、180。經線及地球自轉方向;

②標明已知點的位置和時間;

③找0時經線的位置(根據(jù)已知經線(或時區(qū))的地方時

(或區(qū)時)進行計算);

④確定今天和昨天的范圍(從0點所在經線向東到180。

經線之間的經度范圍為新的一天(今天),其余范圍為舊的一天(昨天));

5確定日期的比例(簡便算法:180。經線的時間點數(shù)即就是今天范圍的小時數(shù))。

4.日出、日落時刻與晝長、夜長的關系:

地方時12時

①日出時刻=12-晝長/2=夜長/2III

日出日落

②日落時刻=12+晝長/2=24-夜長/2

③晝長=晝弧經度數(shù)/15。=(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x2=日落時間-日出時間=24-2x

日出時間

④夜長=夜弧經度數(shù)/15。=(日出時間-0)x2=(24-日落時間)x2=24-(日落時間-日出時間)

注意:A.同緯度各地的晝長相等,夜長相等。

B.南北半球緯度數(shù)相同的地區(qū)晝夜長短對稱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晝長(夜長)與南半球同緯度的夜

長(晝長)相等。例如,40明的晝長等于40小的夜長。

C.南北半球緯度數(shù)相同的地區(qū)晝長和或夜長和為24小時

(三)晝夜交替

1.晝夜現(xiàn)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的區(qū)別:

(1)晝夜現(xiàn)象——由“地球是一個不透明不發(fā)光的球體、太陽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這一特性所決

6

定。

(2)晝夜更替——由地球自轉而產生。(3)晝夜長短變化——由地球公轉而產生。

2.晝夜更替周期: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

3.晝夜分界線一晨昏線(圈)的判斷方法

自轉法順著地球的自轉方向,由夜進入晝的為晨線,由晝進入夜的為昏線

時間法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是晨線,為18時的是昏線

方位法夜半球東側為晨線,西側為昏線;晝半球東側為昏線,西側是晨線

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晝夜長短變化規(guī)律:23°26'N

夏至日

6月22日

(1)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夜短,緯全球晝夜平分

直射點北移晝最K、夜最短直射點南移

晝長大于夜長晝長大于夜長春分日

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另一半球相反。晝漸長、夜?jié)u短晝漸短、夜?jié)u長3月21日

春分日秋分日

(2)太陽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變長、夜

3〃21日9月23日直射點北移

全球晝夜平分全球晝夜平分目最短夜最長晝長小于夜長

變短,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直古射點&南也移登獸竺F長晝漸長、夜?jié)u短

晝長小于夜長|冬至日|

柱漸短、夜?jié)u長一眨月22回

另一半球相反。23°26'S

(3)赤道全年晝夜等長(晝夜長短變化幅度最小為0小時);緯度越高,晝夜變化幅度越大;極圈到極點

晝夜長短變化最大,為24小時;

(4)二分日各地晝夜平分,二至日晝除赤道外晝夜長短差值最大,在一年中,越接近二分曰,晝夜長短的

變化幅度越?。辉浇咏寥?,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越大。

(5)直射點所在半球有極晝,另一半球有極夜;

(-)正午太陽高度

1.變化規(guī)律: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所在的緯線向南北方向遞減。

2.計算:H=90。一|兩點緯度差|。(即太陽直射點和所求點:如果兩點在同一半球用減法;如果兩點

不在同一半球用加法)

陽光直極晝極

分布范圍

射情況夜情況

北寒帶北極圈至北極點無有

北溫帶北回歸線至北極圈無無

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有無

南溫帶南回歸線至南極圈無無

90°N60°N30°N0°30°S60°S90°S南寒帶南極圈至南極點無有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

(三)四季更替的劃分

“四立”劃分法——立春(2月4日或5曰)、立夏(5月5日或6曰)、立秋(8月7曰或8日)、立冬

7

(11月7日或8日)分別作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

(四)五帶劃分一回歸線和極圈

(五)太陽光照圖及其判讀

1.各種光照圖類型

3.日照圖的解題關鍵??三線、三點

①光照圖的重要的點(球心、極點、太陽直射點)、線(線:回歸線、赤道、極圈、地軸、經線(尤其是

0°和180。)、晨昏線、太陽光線(尤其是直射點的太陽光線))、面(黃道平面、赤道平面)

②明確光照圖上點、線、面的幾何關系

A.地軸、直射點太陽光線一定通過球心;

B.太陽光線所示的平面即為黃道平面,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呈23。26'的夾角;

C.各緯線圈與赤道平行、與各經線相互垂直;各經線都相交于南北兩極點;

D.太陽光線與晨昏線相互垂直;E.晨昏線與各緯線關系、晨昏線與各經線關系;

③三線:晨昏線、極晝極夜的最低緯線、0時和12時經線;

④三點:太陽直射點、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晨昏圈與極晝極夜緯圈的切點、

第四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

8

地球的內部圈層

速度(km/s)

1.劃分依據(jù)一地震波

(1)地震波特征

①縱波(P波):傳播速度快;可通過固體、液體

和氣體介質傳播;在固體中傳播速度最快,氣體中

最慢。

②橫波(S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圖

(2)地震波的變化特點:

①A為橫波(s),B為縱波(p)——根據(jù)波速大?。?/p>

②A橫波和B縱波在0-17千米波速變化不大一說明0-17千米范圍內物質均一;

③A橫波和B縱波在約17千米處傳播速度明顯加快——說明在該層物質變化明顯;

④A橫波和B縱波在17-2900千米范圍內波速持續(xù)增加一說明0-17千米范圍內物質均一;

⑤A橫波和B縱波在2900千米處,A橫波完全消失,B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說明在該層物質變化

明顯,物質由液態(tài)構成;

2.不連續(xù)界面:地球內部,地震波波速發(fā)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xù)面(又叫界面)。

界面深度/千米地震波波速變化分界意義

平均:17;陸地:33;

莫霍面P波和s波的傳播速度都突然增加;地殼與地幔

海洋:6;

古登堡面2900P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地幔與地核

3.地殼和巖石圈范圍的差別:

①地殼:從地表至莫霍界面。②巖石圈:從地表至軟流層,巖石圈不僅包含地殼,還包括上地幔

頂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一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制約關系

1.大氣圈: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包裹地球的氣體層,厚度為2000-3000千米,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

2.水圈:地球表層各種水體構成的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包括海洋水、陸地水和生物水。

3.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包括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非生物和生存環(huán)境,

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是最活躍的圈層。

第二單元: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jié)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大氣的受熱過程1.大氣的根本熱源——太陽輻射(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

9

受熱過

具體過程熱量來源

根本熱源

太陽暖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地面太陽輻射是地面大氣上界

大地吸收后增溫的直接熱源

大氣散0」吸收紫外區(qū)

大地暖地面增溫后形成地面輻地面輻射是大氣

射反射co:吸收紅外區(qū),大氣^^大氣籌射

升溫I

大氣射,大氣吸收后增溫的直接熱源8冽水汽吸收j

大氣囿

大氣增溫后形成大氣輻藕射1

直接

大氣還大氣逆輻射把熱熱源

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稱為I11L保溫作用地面

地面吸收一地面父勤-------

大地量返還給地面

大氣逆輻射

3.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的形式一吸收、反射、散射。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co。吸收紅外線,0.吸收紫外線,

②反射作用:無選擇性,云和較大的塵埃能把太陽輻射反射回宇宙空間,云反射最強。

③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對波長較短的藍、紫色光易被散射

(2)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的影響因素:太陽高度、海拔、天氣狀況(云量、塵埃);

(3)大氣的削弱作用隨時間、緯度而變化:

①隨時間變化:太陽高度越大,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越短,被大氣削弱得越少,輻射作用越強;

反之,被大氣削弱得越多,輻射作用越弱,見圖1。

②隨緯度變化:緯度越低,太陽高度越大,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越短,被大氣削弱得越少,輻射作

用越強;緯度越高,太陽輻射被大氣削弱得越多,輻射作用越弱。

4.大氣的溫室效應——大氣逆輻射的存在。

(1)大氣溫室效應: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

使地面增溫;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卻是隔熱層,把地面輻射放出的熱量絕大部分截留在大氣中,并通過大

氣逆輻射又將熱量還給地面,人們把大氣的這種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

(2)大氣的溫室效應的三個過程:

*如姮船大氣透鴛加福地面」射、+『逆輻射、也而

太陽輻射------>地面7al赤丁大氣—"地面

二.熱力環(huán)流:冷熱不均一大氣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一大氣水平運動。

類型近地面風向圖示影響

10

白天形成海(hPa)七/(hPa)面M

海陸海陸風使濱海地區(qū)氣溫日較差

風;夜晚形成

風加陸海陸小,降水增多

陸風;

4*Y>

白天形成谷

山谷

風;夜間形成夜雨的形成

谷M山風

山風

一般將綠化帶布置于氣流下沉

城市處及下沉距離以內,而將衛(wèi)星

郊區(qū)吹向城市

風城或污染較重的工廠布置于下

沉距離之外。

三.大氣的水平運動一風

1.風的動力一水平氣壓梯度力

(1)方向: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2)大?。旱葔翰睿鈮禾荻龋┰酱?風速越大;等壓距(等壓線越密)越小,風速越大。

2.等壓線圖上的風向

(hPa)F

(D高空大氣中的風向1000—Fi--------(hPa)1風

①受力狀況:圖中F1水平氣壓梯度力與F2地轉偏向力的共同影1008

1004

F

100610102

②風向:與等壓線平行10081

10100

(2)近地面的風(南半球高空)(北半球近地面)

①受力狀況:圖中F1水平氣壓梯度力F2地轉偏向力和F3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②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

3.風的形成中的作用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或風向基

本一致)一影響風向、風速(增大風速);

(2)水平地轉偏向力(始終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

偏)一只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與風向相反)一既改變風向,又改變風速(減小

風速);

四.等壓線圖的判讀與應用

1.基本氣壓場:低壓、高壓、低壓槽、高壓脊、鞍部

2.等壓線圖的應用

(1)確定風向與風力

①風力: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力越小。

②風向:第一步:做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第二步:根據(jù)半球確定偏轉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第二步:根據(jù)高度確定受力情況:高空偏轉90。,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偏轉30。~45。,

11

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2)判讀天氣狀況:①高壓(脊)——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晴朗

②低壓(槽)一盛行上升氣流一天氣陰雨,大風

(3)根據(jù)氣壓中心判斷季節(jié)(月份)

①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夏季)大陸內部有低壓中心,海洋中有高壓中心(切割副高)。如:亞歐

大陸或北美大陸低壓強盛,夏威夷高壓和亞速爾高壓強盛

②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冬季)大陸內部有高壓中心,海洋中有低壓中心。

如:亞歐大陸或北美大陸高壓強盛,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強盛

第二節(jié)氣壓帶和風帶(大氣環(huán)流)

--大氣環(huán)流

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

2.成因: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造成高低緯度間

的熱量差異,促使大氣不斷地運動。

3.主要形式:三圈環(huán)流

(1)名稱與成因:

①低緯環(huán)流(0。~30。,熱力環(huán)流)

②中緯環(huán)流(30。~60。,動力環(huán)流)

③高緯環(huán)流(60。~90。,熱力環(huán)流)

(2)方向:低緯環(huán)流與高緯環(huán)流的方向相同,與中緯環(huán)流的方向相反;

(3)上升和下沉氣流的成因:

①赤道的上升氣流和兩極的下沉氣流一熱力原因形成;

②30。的下沉氣流和60。的上升氣流——動力力原因形成;

(4)地表與高空的氣壓、風向相反

(5)表現(xiàn):在近地面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4.意義:(1)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分得到交換,調整了全球水熱平衡。

(2)形成天氣和氣候的基礎。

二.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規(guī)律

①從全球看,氣壓帶與風帶是相間分布的,即兩個氣壓帶之間必定存在一個風帶。

②從氣壓帶來看,全球七個氣壓帶是高低相間分布的,且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分布。

③各氣壓帶的高低性質主要取決于各氣壓帶氣流在垂直方向上的運動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

12

氣流的區(qū)域,必定為高氣壓帶,多晴朗天氣,而盛行上升氣流的地區(qū),則為低氣壓帶,多陰雨天氣。

④氣壓帶的成因歸為兩類:

一類是由于冷熱不均的熱力原因引起的,如: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

另一類是由于氣流被迫上升或堆積下沉的動力原因引起的,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

⑤風帶的分布是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分布,即南北半球的信風帶、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

⑥風帶中風向的確定:根據(jù)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風總是由高壓區(qū)流向低壓

區(qū),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⑦信風帶與東風帶的風向相同,與西風帶的風向相反;

…》而”

三圖碰圖就即,太陽宜輔北移)

2.氣壓帶和風帶及其季節(jié)移動

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方向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是一致的,移動5~10個緯度,12月22日至次年6

月22日,向北移動;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動。但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要滯后于太陽直射點的

移動。

3.氣壓帶、風帶性質一決定氣候

氣壓帶特征風帶特征

盛行氣流性質信風帶西風帶東風帶

赤道低氣壓帶對流上升多雨風北東北西南東北

副熱帶高氣壓帶積聚下沉少雨向南東南西北東南

副極地低氣壓帶沿鋒面爬升多雨性質熱干溫濕冷干

極地高氣壓帶收縮下沉少雨原因低緯度吹來高緯度吹來低緯度吹來

4.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氣候類型分布規(guī)律成因氣候特征

13

溫帶海洋性南北緯40°~60。大陸

全年都受西風帶控制終年溫和濕潤

氣候西岸

①單r壓

熱帶沙漠氣南北緯20°~30。大陸全年都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

帶、風帶控制終年炎熱干燥

候內部、大陸西岸風帶控制

的氣候

熱帶雨林氣

南北緯10°之間全年都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終年高溫多雨

南北緯30°~40。大陸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夏季炎熱干燥,冬

②氣壓帶、風地中海氣候

西岸季受西風帶控制季溫和多雨

帶季節(jié)移動影

熱帶草原氣干季時受信風帶控制濕季時受全年高溫,一年可

響形成的氣候南北緯10°~20。之間

候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分干濕兩季

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1.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海陸氣壓分布。

2.北半球海陸狀況:陸地面積大,海陸相間分布影響氣壓帶呈塊狀

⑴7月:

A.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切斷,使副熱帶高氣壓帶呈塊狀僅保留在海洋上;

B.大陸是低壓(亞歐大陸是亞洲低壓也叫印度低壓、北美洲是北美低壓);

C.海洋是高壓(太平洋是夏威夷高壓、大西洋是亞速爾高壓);

⑵1月

A.地低氣壓帶大陸上的冷高壓所切斷,使副極地低氣壓帶呈塊狀僅保留在海洋上;

B.陸是高壓(亞歐大陸是亞洲高壓也叫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北美洲是北美高壓);

C.洋是低壓(太平洋是阿留申低壓、大西洋是冰島壓);

3.南半球:海洋面積占絕對優(yōu)勢~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

四.季風環(huán)流(是大氣環(huán)流的組成部分)

1.概念:風向在一年內隨季節(jié)有規(guī)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變化。

14

2.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世界典型季風環(huán)流分布區(qū),形成季風氣候

原因:東亞、南亞地處世界上最大的大洲一亞洲和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

異顯著;

注意:澳大利亞北部和東南部沿岸、東非的索馬里、西非的幾內亞灣沿岸、北美洲東南部及南美洲巴

西東岸等地,也存在季風現(xiàn)象,但并不是季風氣候。

3.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2)夏季

來道低氣壓帶

\東\4信\正陽

副熱帶南氣氏帑

①1月份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等影

響,大氣由亞洲高壓區(qū)吹向阿留申低壓區(qū)和赤道

低壓區(qū),在東亞季風區(qū)表現(xiàn)為西北季風,南亞季

風區(qū)表現(xiàn)為東北季風。此時東亞、南亞季風均是

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澳大利亞西北季風

則是北半球東北季風南移過赤道左偏而形成。

②7月份東亞地區(qū)海陸熱力差異明顯,受水平

氣壓梯度力及地轉偏向力影響,大氣由夏威夷高冬季風夏季風

壓流向亞洲大陸,在東亞形成東南季風。南亞的西南季風是因太陽直射點北移,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

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而形成;澳大利亞西北部受東南信風影響

4.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的比較

類型東亞季風南亞季風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季節(jié)冬季夏季干(旱)季濕(雨)季

風向西北風東南風東北風西南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