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興市第五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3月月考試題_第1頁
浙江省嘉興市第五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3月月考試題_第2頁
浙江省嘉興市第五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3月月考試題_第3頁
浙江省嘉興市第五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3月月考試題_第4頁
浙江省嘉興市第五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3月月考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9浙江省嘉興市第五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3月月考試題一、基礎鞏固(本題共12小題,24分)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如或知爾,則何以哉B.宗廟之事,如會同C.如其禮樂,以俟君子D.臣之壯也,猶不如人2.下列各句中,與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例句:良庖歲更刀,割也A.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C.足之所履D.邑人奇之,稍稍來賓其父3.下列加點詞的說明有誤的一項(

)A.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敏:聰慧B.百畝之由,勿奪其時奪:奪取C.申之以孝悌之義申:反復說明D.奚暇治禮義哉治:講求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B.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苛政猛于虎也C.而刀刃者無厚吾嘗終日而思矣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常以身翼蔽沛公5.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牛何之②反而求之③輿薪之不見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⑤然后驅(qū)而之善⑥莫之能御也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⑥/④⑤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以其無禮于晉敢以煩執(zhí)事B.君知其難也吾其還也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D.鄭既知亡矣既東封鄭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3分)A.行李之往來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8.下列句子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例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A.若亡鄭而有益于君B.是寡人之過也C.夫晉,何厭之有D.敢以煩執(zhí)事9.下列各項對句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夫子說的話,讓我的內(nèi)心產(chǎn)生了傷感。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哪有仁愛的人統(tǒng)治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C.奚暇治禮義哉?——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D.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不聽從約束、行為不端的事,沒有不做的了。10.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千乘之國,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國家。春秋時期,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B.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廟指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C.冠者,成年人,20歲以上的人。古時女子和男子20歲行冠禮,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歲的人。D.小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替國君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11.下列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A.孔子提問時,曾皙鼓瑟正近尾聲,他“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回答,生動地體現(xiàn)了曾皙瀟灑而又知禮的形象。B.曾皙的回答干脆用理性的語言述說他的志向,勾畫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C.曾皙描繪的這幅志向藍圖既符合儒家禮儀之邦的治國志向,又符合孔子晚年隱含的出世隱居的心態(tài)。D.聽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長嘆。這喟嘆表現(xiàn)了孔子對曾皙志向的贊許,又表現(xiàn)了孔子對那種志向境界的憧憬。12.下列對本段文字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劉邦、項羽的沖突沖突中,作者選擇了樊噲闖帳、面斥項王的情節(jié),通過描寫其語言來反映其心情,描寫其神態(tài)來刻畫其性格。B.樊噲不僅英勇,而且有智謀,他為劉邦的辯護和對項羽的指責,體現(xiàn)了他的才智。C.“闖帳”過程中的行為描寫以及入帳后“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的情態(tài)描寫,主要表現(xiàn)了樊噲粗魯莽撞的性格特點。D.項王“按劍而跽”是一種戒備的姿態(tài)。他對樊噲的指責無言以對,體現(xiàn)了他不擅長見機行事的缺點。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題。材料一:先秦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陰陽、名六家屬第一流的高校派。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汲取,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墨家中絕;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相互競爭,相互汲取,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fā)展線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顯明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兩者由于到處相反,因而能夠相輔相成,賜予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深刻的影響。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yè)為價值取向,內(nèi)以修身,充溢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nèi)圣外王之道。其人生看法是主動進取的,對社會現(xiàn)實劇烈關切并有著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對同類和他人有不行自已的憐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志向發(fā)生不行兼得的沖突時,寧可殺身成仁,殺身成仁,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wǎng)的羈絆,獲得個人內(nèi)心安靜自由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關切社會事業(yè)的奮斗勝利,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定自為而相因,成就和諧安靜的社會。其人生看法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螂[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儒道兩家的氣象不同,大儒的氣象好像可以用“剛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慈愛親和、落落大方、忠貞弘毅、情理俱得、從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權(quán)行經(jīng)等等,凡事皆能觀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時、合情,可謂為曲踐乎仁義,足以代表儒家的看法。古者有儒風、儒士、儒雅、儒吏、儒將等稱謂,皆寓道德學問有根底、風度溫文爾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氣象似可用“涵虛脫俗”四字表示,就是內(nèi)斂不露、少私寡欲、清靜自守、質(zhì)樸無華、超然自得、高舉遠慕、留戀山水等,富于詩意,富于山林隱逸和瀟灑超脫的風味。我們也發(fā)覺留意歸真返璞,艷羨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機,保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繁文縟節(jié)、權(quán)詐智巧,是老莊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學等稱謂,皆寓不同凡俗、領悟至道、風度超脫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氣質(zhì)與風度,道家是院士的氣質(zhì)與風度。(摘編自《儒家與道家人生氣象》)材料二:儒、道兩家主見雖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卻是完全一樣的。儒家講“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講“和而不同”。道家也講“致中和,守靜篤”“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則生萬物等等。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漢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起初,確曾因我國囿于“夷夏之辨”一度顯得孑立。但經(jīng)過一番與儒、道的碰撞、辯駁、演化、磨合,外來的佛教慢慢中國化,到了隋唐,就漸漸實現(xiàn)了儒、道與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國恢宏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世界各國思想歷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達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chuàng)文化,具有博大的包涵性,是堅毅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汲取為中國化的佛教。所以,史學大師陳寅恪早就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故此,我們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行,而那種把“國學”只看做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一家獨踞的相識,是有重大偏頗的。缺了老子創(chuàng)立的道家思想的補充,儒家難撐國學這臺戲,儒、道兩家,還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穩(wěn)立牢。(摘編自韓秉方《儒道互補——國學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宏大復興中國夢的今日,為了更好地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須要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建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如何進行創(chuàng)建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深化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是一條重要途徑,有助于克服在傳承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中簡單出現(xiàn)的形式化傾向。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殷周之際出現(xiàn)了重要的人文轉(zhuǎn)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轉(zhuǎn)向,以及人道主義思潮出現(xiàn)。這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供應了最干脆的思想來源,也規(guī)定了此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為核心、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構(gòu)建。與儒家講仁愛形成比照的是,道家更強調(diào)道法自然,認為文明的發(fā)展要留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道家身國同構(gòu)、經(jīng)國理身的理念,表現(xiàn)出其根本價值取向是憧憬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妙人生。由此,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志向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擁有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可以相融互補。在魏晉玄學那里,通過名教與自然之辯,二者實現(xiàn)了辯證的統(tǒng)一,為容納和汲取外來的佛教打算了思想文化條件。(摘編自洪修平《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1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2分)()A.儒、道長期共存,形成縱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的思想流派,是因為其在發(fā)展進程中,相互競爭,相互汲取。B.法、陰陽、名三家后來滅亡,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汲取,而它們本身卻不汲取儒、道思想。C.儒、道兩家主見雖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講“和而不同”,都講和則生萬物。D.殷周之際出現(xiàn)的人文轉(zhuǎn)向和人道主義確定了后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14.依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儒家的人生看法是主動的,它關注社會現(xiàn)實;而道家則不同,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B.假如中華原創(chuàng)文化缺少包涵性,不能讓佛教中國化,就可能沒有儒、道、佛合一。C.我們一般習慣于把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稱為“國學”,其實,這是有重大偏頗的。D.材料三第一段運用設問提岀論點,指出復興中國夢須要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15.材料一中說儒道兩家“到處相反”,以下不屬于其“到處相反”依據(jù)的一項是(2分)()A.儒家的人生觀是在生命與志向發(fā)生不行兼得的沖突時,寧可殺身成仁,殺身成仁,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是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B.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氣質(zhì)與風度;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是院士的氣質(zhì)與風度。C.儒家崇尚慈愛親和、落落大方、從容中道,主見凡事要合理、合時、合情;道家崇尚質(zhì)樸無華、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見保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繁文縟節(jié)、權(quán)詐智巧。D.儒家致力于構(gòu)建以仁為核心、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體系;道家更強調(diào)道法自然,認為文明的發(fā)展要留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16.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4分)答: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本題共4小題,10分)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當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蔽幕菥唬骸吧圃?!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1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說明,不正確的—項是()A.技蓋至此乎蓋:也許B.批大郤批;擊C.如土委地委;卸落D.善刀而藏之善:通“繕”,修治。這里是拭擦的意思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B.手之所觸,肩之所倚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以無厚入有間D.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善刀而藏之19.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庖丁解?!氛摾砩羁掏笍兀瑢訉酉嗫?,邏輯嚴密。先說“所好者道也”,提綱挈領;然后詳細分述解牛經(jīng)過的三個階段;最終;以“怵然為戒”說明要想獲得自然之道以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還必需留意在關鍵地方當心謹慎;用心致志。B.文章語言精練而富有表現(xiàn)力。“觸、倚、履、踦”四個字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庖丁解牛的嫻熟技術(shù);比擬庖丁進刀合《桑林》之舞,中《經(jīng)首》之會,繪聲繪色;解牛結(jié)束“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的怡然自得神態(tài)躍然紙上。C.庖丁技藝超群的緣由主要是三個方面:其一,強調(diào)對技術(shù)的追求(“進乎技矣”)。其二,在反復實踐中積累閱歷,探求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其三,謹慎當心,敬重規(guī)律:“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從來不傲慢大意。D.《庖丁解?!逢U明白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其主觀意圖是宣揚消極處世的人生哲學,在人類社會中,人們只有像庖丁那樣避開沖突;客觀上卻告知人們,只要反復實踐,積累閱歷,就能像庖丁一樣,相識和駕馭事物的規(guī)律,做到“游刃有余”。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當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2)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題。(本題共4小題,10分)孔子北游于農(nóng)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cè)。孔子四望,喟然而嘆曰:“于斯致思,無微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弊勇愤M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繽紛,下蟠于地,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執(zhí)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貢復進曰:“賜愿使齊楚合戰(zhàn)于漭瀁②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二國之患,唯賜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狈蜃釉唬骸稗q哉!”顏回退而不對??鬃釉唬骸盎貋?,汝奚獨無愿乎?”顏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笨鬃釉唬骸半m然,各言爾志也,小子言之?!睂υ唬骸盎芈勓⑹~③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輔相之,敷其五教④,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nóng)器,放牛馬于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zhàn)斗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狈蜃觿C然曰:“美哉!德也?!弊勇房故侄鴮υ唬骸胺蜃雍芜x焉?”孔子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選自《孔子家語》)[注]①搴(qiān):拔取。聝(guó):古代斗爭中割取所殺敵人的左耳以記功,這里代指左耳。②漭瀁(mǎngyàng):廣闊無涯際的樣子。③熏:香草。蕕(yóu):臭草。④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2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由當一隊而敵之當:率領B.必也攘地千里攘:奪取C.挺刃交兵兵:兵器D.夫子曰:“辯哉!”辯:通“辨”,區(qū)分2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①以其類異也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①則由無所施其勇②其真無馬邪C.①子路抗手而對曰②舍瑟而作D.①夫子何選焉②猶且從師而問焉2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門三弟子的政治志向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貢崇“智”,顏回重“德”??鬃又源_定顏回,是因為顏回與其志趣相投,都主見以“仁”“禮”治國。B.孔子贊許子路的“勇”,同時也指出他的“勇”弊在“傷財”“害民”“繁詞”。C.顏回憧憬的社會景象與曾皙所描繪的師生暮春郊游的美妙圖景,其實都是“禮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體現(xiàn)了儒家的政治志向。D.本文與我們學過的“侍坐”篇都體現(xiàn)出孔子同等、民主、諄諄教導的教學風格。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1)于斯致思,無微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2)孔子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五、默寫(4選3,6分)25.(1)從言談、動作、神態(tài)可以看出四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較虛心,從他述志時說“,。”中可以看出。(2)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為子路:“,。”(3)《登岳陽樓》描寫洞庭浩瀚無邊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燭之武退秦師》中,秦、晉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的緣由是“,?!贝穑海ǎ保┤缙涠Y樂,以俟君子。(2)為國以禮,其言不讓(3)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ǎ矗┮云錈o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六、作文26.閱讀下面的材料,依據(jù)要求寫作。(40分)①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②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③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樊噲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鴻門宴》④子犯請擊之。公曰:“不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燭之武退秦師》⑤習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族青年主動響應黨的號召,踴躍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斗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不畏艱險,沖鋒在前,真情奉獻,呈現(xiàn)了當代中國青年的擔當精神,贏得了黨和人民高度贊譽。我為你們感到傲慢!——五四講話“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边@是第一單元序言里的話,這五則材料的意思分別是,材料①是子路的觀點,子路代表了年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