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博物館講解詞_第1頁
洛陽博物館講解詞_第2頁
洛陽博物館講解詞_第3頁
洛陽博物館講解詞_第4頁
洛陽博物館講解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河洛文明展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丘陵地區(qū),屬黃河流域。古時人們將山南水北的地區(qū)稱之為“陽”,洛陽正是恰好處于洛水之北、邙山以南而得名。從入口處一直延伸到前沿的中軸坐標線上,就向我們展示了曾經(jīng)在洛陽建都的十三個王朝,它們依次是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在洛陽建都時間長達一千五百多年,可以說,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之一,有“十三朝古都”之美譽。我們面前看到的這一幅河洛地區(qū)古代都城形勢圖上,沿洛河東西綿延三十公里的范圍內,依次分布著偃師商城遺址、夏都二里頭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和東周王城遺址,它們的分布范圍如此之密集,在世界范圍內都非常罕見,在史學界有“五都薈洛”之稱。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曾經(jīng)這樣由衷的稱贊過“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焙勇逦拿髡埂非安糠脂F(xiàn)在讓我們走進展廳來感受厚重的洛陽歷史文化!我們首先看到的第一個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約十萬年前的象牙化石,是1959年洛陽修中州渠時發(fā)現(xiàn)的,它長2.4米,保存得十分完整。屬于生活在距今5萬——20萬年前納瑪象的象牙化石。在它的旁邊還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鴕鳥蛋和水龜化石,證明在遠古時代,洛陽地區(qū)生長著高大的植被,生活著各種動物,非常適合原始人群在這里進行采集和狩獵等生產活動。我們在洛陽北窯舊石器遺址發(fā)現(xiàn)了距今30萬年前的砍砸器、刮削器等,證實了早在十萬年前,洛陽的先民們就已經(jīng)在這里繁衍生息了。大家從這些砍砸器、刮削器中可以看到這些工具很路邊的石頭沒有太大的區(qū)別,舊石器時代勞動工具的特點就是通過簡單的砍砸用于平時的勞動,勞動工具的加工相對簡單。在這邊我們可以看到一具非常完整的古菱齒象化石,是1994年在南昌路中亞大飯店出土,經(jīng)復原長5.7米,高2.8米。古菱齒象軀體雄偉龐大,兩根門齒粗壯,生活在距今3到5萬年前。裴李崗文化屬于新石器早期文化,因1977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河南新鄭裴李崗村而得名,屬于距今約8000-7000年。石磨盤和石磨棒為代表性器具,它們是進行糧食加工的工具,為糧食、谷物脫殼使用的。仰韶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因1921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于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距今5000-7000年,仰韶文化是原始社會由繁榮走向分化、逐步趨向文明社會的時期。當時制陶工藝已相當成熟,流行泥條盤筑法和彩陶制品。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標志,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藝術形式。伊川缸(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展柜里擺放的幾個大約半米高的筒形的缸,它們大多圓唇外卷,大口深腹,底部則是平的,缸體上繪有不同樣式的花紋,看上去像制作粗糙的工藝品??蓜e小看這些不大起眼的缸,它在文物界可是大名鼎鼎,有著自己專有的名字——伊川缸。缸的底部有一個小指粗的小洞,是甕棺中有代表性的一種。伊川缸因1959年首次在伊川縣發(fā)現(xiàn)而得名。為仰韶文化較為典型曉,有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筑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鑄銅作坊、最早的城市道路網(wǎng)、最早的車轍印跡、堪稱“超級國寶”的早期龍形象珍品——大型綠松石龍形器等等,向我們證明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的存在。我們看到的二號宮殿模型,由正殿、中庭、大門、排水溝槽等組合而成,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統(tǒng)古代建筑的先河。好的,下面我們進入下一個展廳,來欣賞一下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部分展品,在先秦時期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使用青銅器,夏代二里頭遺址出土了少量造型精美的空腔式青銅容器,如圖版上這件乳釘紋銅爵,一種飲酒器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也是最精美的青銅空腔容器,被譽為“中國第一爵”。在珍寶館中展出,稍后大家可以到珍寶館欣賞該展品。陶器仍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以灰陶和黑陶為主,可以看出它們依然延續(xù)著龍山文化的特色。鼎,是古人用來烹煮肉食的炊器,這件陶鼎上的繩索紋,是二里頭文化時期所特有的。這件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于二里頭遺址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學者正式命名為“中國龍”,認為它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tǒng)的根源。綠松石龍形體長大,總長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至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它是在二里頭宮殿區(qū)一座高等級貴族墓葬中被發(fā)現(xiàn)的。當時,它被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髖骨處。這件展品現(xiàn)在存放于國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洛文明展——商部分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都于亳。洛陽偃師尸鄉(xiāng)溝一帶發(fā)現(xiàn)的偃師商城遺址,被認為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在。商朝是中國青銅文明最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鑄造的青銅器紋飾精美,器形雄健、生動,其鑄造技術已相當成熟。銅器制作主要采用合范鑄造法,以分鑄焊接等技術制作形制復雜的器物。偃師商城發(fā)現(xiàn)的精美的獸面紋大口尊、斝(jiǎ古代青銅制的酒器,圓口,三足。)等,顯示出當時的鑄造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蹲髠鳌返囊痪洹皣笫略陟肱c戎”。商人好酒、生性好斗,到了商代出現(xiàn)了大批精美的青銅酒器和兵器。面前展示的是商代時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有斝、爵、尊、觚gu,還有青銅兵器戈等。子申父己鼎

商代炊具。1958年伊川縣文化館送交。通高20.20厘米,口徑16.50厘米。立耳,淺腹,圜底,扁足。腹飾淺浮雕花紋三組,中為蟬紋,上下為斜角雷紋。鳥形足,頭接鼎底,鳥尾著地,與腹上的扉棱相連。腹的內壁有銘文“子申父己”?!白印笔巧檀鷷r期王族姓氏,而據(jù)文獻記載夏商王族多以天干命名,也就是說,這是子申為他的父輩“己”所制作的一件青銅鼎,外面的玄鳥紋是商代的一種常見紋飾,商代認為玄鳥是一種祥瑞的神鳥,詩經(jīng)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一說,商人將玄鳥看做祖先崇拜,玄鳥就是我們平時常見的燕子。河洛文明展——周部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京(西安長安區(qū)),史稱西周。西周建立之初,為加強對中原地區(qū)廣大殷遺民及東南地區(qū)方國的統(tǒng)治,周武王命弟弟周公旦營建"成周洛邑",正位于洛陽地區(qū),也是文獻記載中最早出現(xiàn)的洛陽城。洛陽成為西周時期地位僅次于鎬京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宗法、分封、禮樂、世襲制度,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儒家學說奠定了基礎今天的考古發(fā)掘表明,洛陽瀍河兩岸分布著大型王室鑄銅遺址、貴族墓地及祭祀遺址,出土了大批鑄造精美的西周青銅器及罕見的大型原始青瓷器,她們是洛陽作為西周國都的見證。陶器和陶范制作工藝:1.塑模:將準備鑄造的器物先塑出泥模。2.翻范:在泥模上翻出外范,在泥?;蛲夥渡系窨趟璧幕y。然后,將泥模外表刮去一層作內范,或另外制作內范,內范與外范之間的距離,即為澆注后銅器器壁的厚度。3.烘燒:將外范和內范陰干,晾曬后,組合放入窯中烘燒,使之脫水、定型。4.澆注:經(jīng)常是陶范出窯后趁熱澆注。從澆注口注入銅液,待凝固后,將內、外范打破,取出所鑄器皿,對器皿的表面加工整理,青銅器便制造出來了。上世紀90年代,在洛陽城東的馬坡和北窯一代,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西周貴族墓葬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1993年,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召伯虎盨xǔ。盨是一種盛食器,《說文》中對于盨的解釋是:“盨,負載器也?!甭尻柌┪镳^藏的召伯虎盨高25厘米,長35厘米,寬20厘米。兩側有附耳,底部有四條柱狀足。在蓋子口沿和腹部口沿處裝飾著云雷紋襯底的變形龍紋,腹部下半部分裝飾了四道弦紋,柱足的上半部分裝飾著獸面紋。盨作為盛食器,常見的為圈足,像召伯虎盨這樣的柱狀足較為少見。更為重要的是內壁有兩行銘文“召伯虎用作朕文考”,表明這件器物是西周晚期的名臣召穆公為祭祀亡父所用。整件器物做工精湛,紋飾簡練而精美,造型古拙而質樸。召伯虎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召穆公,成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及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共和”一詞都和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按照《史記周本記》的記載,周厲王為政暴虐,還不允許國人當街發(fā)表言論,在厲王的高壓政策下,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只用眼色示意,道路以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召伯虎勸諫周厲王“防民之口甚于防水”,但厲王剛愎自用,并不納諫,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在公元前841年釀就了國人暴動。厲王帶著親信倉皇出逃彘(zhì)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霍州。暴動的國人沖入王宮沒有發(fā)現(xiàn)厲王,便轉而尋找太子靜。召穆公將太子靜藏在了家中,國人圍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迫于壓力便將自己的兒子假充太子靜交了出去,被國人殺掉。據(jù)《竹書紀年》記載:“(國人)執(zhí)召穆公之子殺之”。從此便開始了召穆公、周定公(周厲王到周宣王時期擔任周公,周公旦后裔)共同執(zhí)政的“共和時期”,公元前841年也就被認為是共和元年。到了公元前828年,也就是共和十四年,厲王死在彘地,召穆公和周定公才擁立太子靜繼任王位,成為周宣王。按照《詩經(jīng)大雅烝民》記載:“(宣王)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笨梢哉f正是由于召伯虎的孜孜汲汲才出現(xiàn)了西周晚期的“宣王中興”。中國古代對乘輿yú制度非常重視。周代規(guī)定:“天子駕六馬,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是周禮的重要組成內容,被統(tǒng)治階級作為代表等級和身份的重要標志。我們可以從這一組保存完整的車馬器,來大致了解一下,先秦時期的馬車構造。最上方的一組車橫飾,是用來裝飾馬車最前方的一根橫木,車橫與車廂之間只有一根車轅連接。駕車的馬匹往往都以車轅為中心左右對稱,以帶動馬車行進。這兩對龍形銅牌用來裝飾在車廂兩側,中間的這一件當盧,則是裝飾在馬匹額頭上的面具。最下方我們看到的這個大的構件叫做車轂,也就是車輪軸心的這個位置。先秦時代的馬車受到工藝限制,一般都是將車軸直接綁縛在車廂下方,馬車由車轂轉動,來帶動車子行進。為防止車輛高速運轉時車輪會發(fā)生松動、脫落的情況,在車輪外側的車軸末端還會套上一個圓柱形的車軎來加以固定,在用一個類似于插銷的車轄將車軸和車軎牢牢的固定在一起。我們看到的這一對人形跽坐車轄,就是這個作用。像我們今天使用到的“統(tǒng)轄”、“管轄”這類詞語,就是由車轄演化而來的。平王即位后,在內交外困的雙重壓力之下,被迫于次年東遷國都于洛邑,開始了歷史上長達515年之久的東周時代。當時的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陽,通過這幅周王都洛年表,我們可以知道在東周500多年的歷史當中,先后有25為天子曾經(jīng)在洛陽居住和統(tǒng)治,史學界也通常將東周劃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F(xiàn)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前476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從第一位周平王遷都的公元前770年,一直到周敬王在位的公元前477年,這是春秋時期;從下一位周元王即位的公元前476年,一直到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的公元前221年,是戰(zhàn)國時期。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列國爭霸、群雄逐鹿的歷史大變革時期。諸侯國勢力日益強大,而作為統(tǒng)治者的周王室則日漸衰微。當時的王城,作為“天子”之都,一個典型的工商業(yè)城市,在列國的都城當中仍有著極高的地位。東周后期國力衰微,為了加強周王室的勢力,王室就與強大的諸侯國聯(lián)姻,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齊侯寶盂就是齊、周兩國聯(lián)姻的食物見證,在它的內壁口沿有26字的銘文,由銘文可知,這件銅盂是齊侯送給女兒仲姜的陪嫁品之一,這對研究周王室與齊國的政治地位以及齊、周兩國的關系的關系有著重要意義。另外,銘文的字體清秀勻稱,也是難得的金文書法珍品。洛陽地區(qū)還有另外兩處東周時期重要的陵墓區(qū)。成周陵區(qū)就是其中一處。也許我們剛才在周王都洛年表中看到東周時期是有2做都城的,一座是王城,另一座就是成周城。展柜中展出的還有一組大小相次的5件青銅鼎和4件青銅簋。我們剛才已經(jīng)知道了鼎是用來盛放肉食的食器。在兩周時期,也是貴族身份與地位的象征。早在遠古時期就有治水英雄大禹鑄九鼎劃天下為九州的傳說。九鼎也成為了夏商周時期身份與王權的象征,每次朝代的更迭,遷鼎和定鼎也就成為了國家首先要做的頭等大事。這些鼎器按照大小相次的順序以固定的數(shù)目使用,代表了兩周時期貴族的身份和地位。這也和當時社會的禮樂制度有關。貴族們的地位高低是通過個人財富的多少來體現(xiàn)的。天子作為天下的共主,是身份最高、財富最多的人,所以他可以享用九鼎配八簋的最高規(guī)格。九在中國古代是一個至尊的數(shù)字,代表最多,所以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我們熟悉的“一言九鼎”就是由此而來的。依次下來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或僅用一鼎。這些鼎器內盛放的都是各種不同的肉食,也是一種財富的象征。洛陽博物館夏商周展廳有許多精美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讓許多游客感嘆古人高超的鑄造工藝和審美情趣。然而在歷史現(xiàn)實中,東周末年卻是諸侯爭霸,戰(zhàn)亂四起,殘酷的戰(zhàn)爭給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歷史也在這爭霸和兼并的過程中,逐漸走向了統(tǒng)一。秦朝定都咸陽,在洛陽設立三川郡。西漢時,洛陽成為河南郡治所在地。這一時期的洛陽從都城轉變?yōu)檎瓶刂性皷|部地區(qū)的重要軍事重鎮(zhèn)。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國都定于洛陽,其后,曹魏、西晉、北魏也都在洛陽建都,歷時共331年。這一時期的洛陽,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也是最大的工商業(yè)都市。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藝術繁榮,對外交流頻繁,洛陽成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也成為東方文明西傳的源頭。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漢魏洛陽故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位于今天洛陽市以東15公里處。是我國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的古代都城遺址之一。從東周修建以來,經(jīng)過歷代的修繕、擴建,城址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是近代以前全球最大的城市。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上承周秦,下啟隋唐,集中體現(xiàn)了各代都城的布局特點,表現(xiàn)出從先秦城市的非對稱式不規(guī)則布局向隋唐都城中軸對稱布局的過渡。大家請看這張漢魏洛陽故城平面圖。漢魏洛陽故城的前身是東周時期的成周城。其位置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中間長方形部分的上半部,公元前六世紀周敬王時期,王子朝在王城作亂,周敬王和諸侯在晉侯率領下遷至成周城,以后共有11位周天子在此居住,歷時200多年。秦并六國之后,相國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食洛陽十萬戶。呂不韋向南增擴東周成周城。洛陽城達到了東西六里、南北九里的規(guī)模,也即俗稱的“九六城”。東漢、曹魏、西晉國都洛陽城以及北魏洛陽都城的內城,就是在這個城址基礎上修建的。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光復天下,在洛陽正式建都,其規(guī)模沒有超出秦和西漢洛陽城。秦、西漢時期的洛陽城已有南、北二宮,東漢時仍然存在有南、北兩宮,北宮在北部中央偏西地區(qū),南宮在南部中央偏東地區(qū),南宮是皇帝接受群僚朝賀、議政及國家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北宮主要是舉行天子臨朝,百官賜福,宴饗朝議的地方。曹魏初期在東漢洛陽城廢墟上重建都城,新筑了單一的宮城—洛陽宮。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間,將漢晉洛陽大城變成了內城,在內城外新建了外廓城,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平面圖的最外邊框,修筑了320(323)個里坊,城市范圍達到了“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空前規(guī)模。整個廓城由原來南北長方形變?yōu)槟媳倍涕L而東西長的長方形。并且形成了由廓城、內城與宮城組成的三道城圈。東漢時期,洛陽城南設置有靈臺、明堂、辟雍三座建筑,統(tǒng)稱“三雍”,是帝王舉行祭祀、典禮的場所。明堂是“天子太廟”,封建皇帝祭祀祖先或接受臣屬朝拜的地方;辟雍即所謂“天子之學”,是用來“行禮樂,宣德化”的地方。靈臺是當時的國家天文臺,東漢時,張衡曾主持與組織靈臺的天文工作,至曹魏、西晉時,靈臺仍繼續(xù)使用,作為國家天文臺達250年之久。進入這個展廳,大家看到最多的就是一些陶制品,這些陶制品,大部分是東漢墓葬隨葬品。兩漢時期,是中國道教發(fā)展成熟階段,升仙思想在社會中廣泛流行,“事死如事生”的喪葬制度已經(jīng)在社會中形成。人們開始大量運用陶土燒制模型,為自己營造死后生活的世界。大家可以看到,這些建筑明器,既有供人居住的宅院和樓閣,也有儲藏糧食的倉房,以及舂米磨面、加工糧食的作坊和飼養(yǎng)家禽、家畜的圈舍等等。東漢建筑明器形象具體,結構嚴謹,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建筑,是漢代地主莊園經(jīng)濟生活的縮影。這件綠釉陶樓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大家請看,這座東漢陶樓:每層都有柱子、逐層面積收小高度減低、逐層出檐、大量使用斗拱,這些建筑手法使樓閣外觀穩(wěn)中含變,虛實相生,成為此后我國古代木結構樓閣長期遵循的建筑形式。這件彩繪陶百花燈,又稱作“樹形燈”。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樹抱有特殊情感,認為樹是生命的象征、是太陽與光明的居所,還具有通靈、通神、通天的功能。凡人可以借助樹,連接天地、溝通人神。這件燈是道教“升仙思想”最好的詮釋。大家請看:燈的下部為“覆盆”型的昆侖丘,昆侖丘上有神態(tài)各異的人物及虎、狼、鹿、豬、狗、羊、猴、兔、蛙等動物,象征昆侖丘上的居民。其中的動物都是按逆時針方向行走,表示地道右行(與天盤左行相反)。上部為昆侖天柱,又名“昆侖木”。三層代表三重天圜(音環(huán)),即三層天;燈盤有八個圓孔,交替插入四枝曲枝燈盞和四枝龍形飾件,盞上插有火焰紋樣花飾,枝上端坐四位紅色羽仙人。東漢時期人們對仙界的想象已經(jīng)開始生活化,感覺仙人的生活與生前自己的生活應該是一樣的,羽人逐漸廣泛地出現(xiàn)在各類題材的畫像中。魏晉以后,隨著人們對飛升的淡化,羽人形象開始少見,而仙人形象則與常人一樣,隨后,羽人開始與佛教的飛天相融合,最終被飛天取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要用到印章,印章分為公章和私章。那么古代的印章是什么樣的?大家請看:這些就是漢代的官印。漢初官印繼承秦制,采用田字格和日字格,不帶框欄。官印文字均為小篆。漢官印在印章質地、鈕式印緩、形制大小和印文稱謂等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皇帝皇后專用白玉璃(chi)虎(螭虎是龍的一種,因頭部的形狀象虎而稱之為“螭虎”,螭為陰代表地,虎為陽代表天,“螭虎”是天地合,陰陽平的神獸。)鈕印,諸侯用黃金聚駝鈕,叫做璽。列侯用黃金印龜鈕,叫做印。大將軍用黃金印龜鈕,叫做章。御史大夫、匈奴單于用黃金印棠駝鈕,叫做章。御史二千石,銀印龜鈕,也叫章。千石以下的銅印鼻鈕,叫印章。二百石以上皆為通官?。ㄕ叫危??!睗h代通官印的大小,約漢寸(2.135——2.375cm)見方。這一制度一直沿襲到魏晉南北朝。大家可以看到,這里有一方“駙馬都尉”印,“駙馬都尉”是漢武帝時設置的官職,職務掌駙馬,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駕駛”秩比千石。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何晏(音燕),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駙馬都尉,以后又有晉代杜預娶晉宣帝之女安陸公主,王濟娶文帝司馬昭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駙馬都尉。魏晉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非實官。以后駙馬即用以稱帝婿。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統(tǒng)一了貨幣,將原來的秦錢推廣到全國,確定專用圓形方孔的“半兩”錢;漢武帝時,下令銷毀四銖“半兩”錢,改用“五銖”錢,同時將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使貨幣統(tǒng)一起來。五銖錢以重量為錢名,標準重量即為五銖(約4克),錢徑2.5厘米,厚0.12厘米,輕重大小適宜,錢體和錢孔都有邊框,利于保護錢幣,因而成為中國古代使用廣泛、流通久的一種錢幣,一直使用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時間長達700多年。實踐證明,重量“五銖”左右的錢幣比較便于使用和攜帶,因此,五銖錢之后的通寶錢依舊以“五銖”為錢重標準,不少外國錢幣的重量也與五銖錢相近,如希臘的古幣德拉馬克、羅馬的銀幣德納留斯。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1元硬幣也是圓形,直徑2.5厘米,厚度0.185厘米,重量6.1g。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一件鑄造五銖錢的陶范。玉具有美麗、溫潤、堅貞、不朽的特質。古人愛玉、崇玉,將玉與人的身份、品德聯(lián)系起來。漢代“獨尊儒學”,自西漢起,將“尚白”觀念與儒家“仁”學相提并論,極大地提高了色彩審美的文化品位和白玉的道德品性。玉器更成為儒家文化內涵的象征。兩漢時期,這些美麗的玉石除了祭祀和佩戴之外,又多了一種使用方式—喪葬用玉。喪葬用玉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歷經(jīng)夏商周三代到漢代時達到頂峰,魏晉以后走向衰落。漢代人相信“金玉在九竅,尸身不朽”的說法,在墓葬當中,大量的玉石器開始被用作隨葬品。漢代葬玉從其形制上大致可以分為玉衣、玉晗、玉握、玉塞、玉璧、玉枕等。玉衣是穿在身上的、玉晗是含在嘴里的、玉握是握在手中的、玉塞是塞住人的九竅(眼、耳、鼻各兩個)其目的是為防止靈魂出竅而尸身不朽,玉璧、玉枕則是為死者乞福以得永生。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玉豬、玉蟬、玉璧等,都是隨葬的葬玉。其中,玉蟬是做玉晗用。玉豬是做玉握用。蟬的使用,是古人在觀察蟬蛻的過程中,認識到蟬的幼蟲在泥土中成長,成熟后爬出洞穴到樹上蛻掉外殼,從此出污泥而不染,高居枝頭,至死不再回到污泥之中,表現(xiàn)出一種幻化升仙之意。另一種說法是古人看到了蟬入土為幼蟲,出土成蛹,蛻化后翱翔于九天,最后再產卵到地下,周而復始,以至無窮,正如人的靈魂,人死入土,靈魂脫離尸體而去,又開始新的生命,從而獲得新生。人們使用玉蟬隨葬,期盼借玉的精氣和動物的生命力,達到靈魂再生的目的。。漢代墓室中的壁畫裝飾,興起于西漢早期,流行于東漢。墓主多為高官顯貴或地方豪紳。目前洛陽已發(fā)現(xiàn)漢代壁畫墓近20座,這些漢墓壁畫內容豐富、手法嫻熟,深刻地折射出漢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情感意趣。早期神靈、仙人內容流行,是漢初黃老思想的折射;中期反映儒家思想的歷史故事和神學讖(音陳偉)意識愈見盛行;至東漢時,反映墓主身份和仕宦經(jīng)歷的宴飲歌舞、車騎出行場面逐漸豐富,反映出從西漢到東漢人們由幻想迷信的心理轉向現(xiàn)實生活的享受、炫耀,完全是人世間生活的再現(xiàn)。東漢末年,宦官、外戚專權,國家再次陷入分裂混占局面,魏、蜀、吳三國鼎立形成割據(jù)。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漢建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都洛共46年。曹魏時期,社會提倡簡樸之風,隨葬品也隨之減少。洛陽澗西礦山廠內發(fā)現(xiàn)一座曹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磚室墓,全墓由墓道、甬道、墓室、耳室等組成。墓室結構保存完好,隨葬品較為豐富。尤其是墓中出土了制作精致的玉杯和稀有的鐵帷帳架,其中鐵帷帳架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紀年字樣,是曹魏時期極罕見的紀年墓葬之一。2010年5月發(fā)掘的三國名將曹休墓,是目前為止在洛陽發(fā)現(xiàn)的曹魏時期年代最早、級別最高的墓葬。曹休在曹魏時期,地位極其重要,這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第一,他身份很高,官職最后做到了大司馬、揚州牧。第二,曹休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地位很高。當時曹魏主要戰(zhàn)線是西對蜀、東對吳,而對于曹魏而言,其中對吳戰(zhàn)事更為重要,而曹休主要鎮(zhèn)守揚州,負責對吳作戰(zhàn)。第三,史家對曹休的評價非常之高。曹休本傳位于《三國志·魏書》第9卷,一共記載7人,三夏侯,四曹。在四曹中,曹休晚于他父輩的曹仁、曹洪,但先于同輩的曹真??吹贸?,陳壽在《三國志》里面給曹休的地位是相當高的。第四,曹休個人的政治生命、軍事生命是和曹魏政權的政治生命、軍事生命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曹休早年和曹操、曹洪一起征戰(zhàn),為曹氏政權建立了功勞。曹休一生打了不少勝仗,但最后對東吳的一戰(zhàn)打敗了,吳將周魴(音房)偽降誘敵,曹休輕信深入,被吳將陸遜擊敗,損失萬計。差點全軍覆滅,他可能因此心理壓力過大,加之背上生了大瘡,最終憂憤而死。隨著曹休的死去,司馬氏勢力開始上升,最終取代曹氏建立了晉朝。西晉政權從265年建立并于280年滅東吳一統(tǒng)中國,到316年西晉滅亡,只運行了52年。如果從統(tǒng)一全國算起,到滅亡僅僅是36年時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短命王朝,為什么會如此短暫呢,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①晉武帝在平定東吳一統(tǒng)全國以前,兢兢業(yè)業(yè)、勤于政事,出現(xiàn)了“太康之治”。但是后期的晉武帝變得奢華無比,并且?guī)鹆诉@股奢華之風,石崇和王愷斗富,晉武帝不止沒有制止,反而幫助王愷斗石崇。而且還迷戀女色,疏于政事,將政事交給后父楊俊料理。②晉武帝眼光短淺。在傳位于誰的問題上,晉武帝有幾次想要廢除癡傻的太子司馬衷,但是他聽信婦言,聽信小人之言,不僅沒有廢除太子,反而還為太子取了賈南風為太子妃,并且最終沒有廢了賈南風,造成了日后的楊黨和賈黨之爭。③西晉建立之初實行分封以及宗王出鎮(zhèn),導致地方軍事武裝崛起,中央無法控制地方,西晉初年大封同姓王,有二十七王之多,最終出現(xiàn)了“八王之亂”。④西晉沿用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使得當時出現(xiàn)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情況。朝野上下,真正有權利的都是名門望族,而真正有能力的卻沒有權利,也不能為國家和社會真正的出力,從人才方面動搖了西晉的統(tǒng)治根基。⑤道德禮樂的崩壞,魏晉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淫亂的時代,士族飲酒服用五石散等毒品,放浪形骸(音孩),盡情享受聲色。好男色“狎昵孌童(音狹溺欒童)”成為一種時尚,且公然予以歌詠。北魏是來自東北大興安嶺的少數(shù)民族鮮卑人建立的政權。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自平城(山西大同)遷都洛陽。都洛共42年。北魏遷都之后,對洛陽城繼續(xù)進行擴建和修繕。北魏以東漢、魏晉洛陽城為內城,增修了外郭城,全城由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圈組成。核心為皇帝所居的宮城,宮中正殿為太極殿。宮城外為內城,內城中分布著官署、貴族宅第、朝廷祭祠場所與皇家佛寺(如永寧寺)。最外層為外郭城,平面略呈倒“凸”字形,外郭城以居民里坊為主,共修筑了320(也有說323)個里坊,供老百姓居住。里坊區(qū)內還置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北魏洛陽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規(guī)模設置居民里坊的都城,在城市規(guī)劃布局上是一次劃時代的變化。為隋唐長安城、洛陽城所仿效,對隋、唐的都城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喪葬制度方面,北魏完全繼承了漢族的喪葬文化,并在陪葬俑等方面有了較大發(fā)展。北魏元巶(音昭)墓位于洛陽老城區(qū)盤龍塚村。墓主元巶是孝文皇帝之孫,曾封常山王。墓內出土陶俑100余件,這些陶俑大致可分為3組:①鎮(zhèn)墓俑,包括兩個蹲坐狀的鎮(zhèn)墓獸,一為人面,一為獸面,兩個形體高大的按盾甲胄(音皺)武士。②出行儀仗。以牛車為中心的人、馬、駱駝、驢,以及騎馬的鼓吹樂隊、甲騎具裝,步行的屬吏和儀仗隊,還有持盾或背有箭箙(音服,盛箭的袋子)的士兵等。它們簇擁著裝飾華麗的牛車,重現(xiàn)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時的奢華情景,大家請看,主人乘坐的是一輛裝飾華美的牛車,牛和車呈一體,從車廂前端格子欄下面伸出的車轅套在牛身上。牛呈拉車行走狀。牛俑渾勁,脖頸肌肉下垂,牛身披飾革帶,牛車蓋呈拱棚狀,前后檐外伸,車廂兩側各刻一象征性假窗,車廂前孔呈欞狀,后開門。陶牛車造型寫實逼真,是南北朝時貴族盛行的車乘,極富時代特征。③家內奴仆,庖廚操作俑。這些陶俑既有對漢文化的繼承,又融入了鮮卑族的特色,洋溢著異域文化情調。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繁榮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北魏王朝崇尚佛法,入主中原后,利用佛教作為其統(tǒng)治手段,把佛教定為國教,廣為提倡,佛教的發(fā)展在洛陽盛極一時。都城內外寺院林立,至北魏晚期,洛陽城內建寺1367所,其中尤以永寧寺和龍門石窟最為豪華壯觀。永寧寺位于北魏洛陽城內城南郊,今白馬寺東南約2公里處。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是北魏洛陽城內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專供皇帝﹑太后禮佛。永寧寺中心建筑為九層木塔,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據(jù)史書記載,木塔高“四十九丈”,折合今天是136.71米。永寧寺木塔毀于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因雷電引起的一場大火。新中國成立后,對塔基進行了科學發(fā)掘。塔基周圍出土了大量與佛教有關的彩繪泥塑佛、菩薩、弟子和供養(yǎng)人殘件,所有彩塑都是泥質,除少數(shù)飾件是模制的,其他都是手工雕塑。這批泥塑形體雖然較小,但塑形之美,比例之準確,情態(tài)之傳神,塑工之細膩,極為罕見,堪稱中國古代泥塑藝術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永寧寺塑像,不論大小,均采用身、首分別制作后,將像首頸部末端插入胸腔,并以細泥將結合部抹平的方法制成。身、首兩部分的胎體,都是以粗細不一的木棒及其他輔助材料為骨,在外層層敷泥制成。一般敷泥三層,內層用草拌泥或粗泥;中層用泥稍細;表層用細泥。各類塑像的服飾都是就像胎敷泥,或者貼塑、插附等手法完成的。塑像的大件服裝,如比丘的袈裟、菩薩的長裙、佛像的通肩大衣等,主要以就像胎敷泥手法完成。外層服裝及飾件,如上層衣領、披帛、項圈及部分頭飾等,則是在大件服裝及有關形象基本完成后,再將預制之衣片或飾件按照預定部位粘貼上去。即使一像身穿多層服裝、佩戴多種佩飾,也都是一層層精心粘貼,一絲不茍。各類延伸出體外或隨風飄揚的部分衣飾,動感最強,為確保這部分衣飾達到最佳效果及長久保存,普遍使用金屬材料為主骨架和輔助性骨架,充分發(fā)揮其質地堅硬、柔韌性強的功能。河洛文明展——隋唐部分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滅陳建立隋朝,隋代歷兩帝只有短短38年,但它的功績是不容磨滅的,,隋代開始進行科舉取士,適應了歷史的發(fā)展潮流。大業(yè)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隋煬帝命將作大匠宇文愷修建東都洛陽城,同時,開始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溝通了南北運輸供給,也使洛陽再度成為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樞紐,。東都洛陽城歷時一年建造完成,此后唐朝和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晉相繼以此為都,歷時300余年。武周時期,東都洛陽城的規(guī)模更是達到了非壯麗無以重威的盛況。隋唐洛陽城由皇城、宮城、含嘉倉城、外郭城、曜儀城、圓璧城、東城以及上陽宮城等部分構成,自北向南,以龍光門、玄武門、天堂、明堂、應天門、端門、天樞、天津橋、定鼎門大街及定鼎門,貫穿圓璧城、曜儀城、宮城、皇城、外郭城,形成城市南北軸線。外郭城西南有上陽宮,始建于唐高宗上元年間,高宗晚年常居于此,武則天還政于中宗李顯后也居住于此,并駕崩于上陽宮仙居殿,唐代大詩人王建曾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贊頌上陽宮:“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笨梢娚详枌m建筑之奇、景色之秀?;食菛|北角,圓璧城、曜儀城東有含嘉倉城,從發(fā)掘情況來看,整個含嘉倉應分布著口徑15米左右、深度10米左右的倉窖400余座,刻有年號的銘磚顯示,含嘉倉主要囤積著高宗、武后及玄宗時期來自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糙米、粟和小豆,由此可見,運河在漕運方面的突出作用。含嘉倉城規(guī)模之龐大,保存之完整,貯藏糧食之多,均為全國罕見。宮城中核心區(qū)域是天堂和明堂,這兩處建筑也代表著帝國的政治核心和當時先進的建造技術,宮城正門應天門北部的明堂依《周禮》而建,是舉行重大政治活動的場所,其所在位置是隋代的乾陽殿,武后垂拱四年即公元688年,毀乾陽殿而建明堂,據(jù)史書記載,明堂高294尺,合今天80米,共有三層,上圓下方,下層四面墻壁上繪黑、白、紅、青四色,代表一年四季,中層開12面窗戶,象征一年12個月,上層有大圓盤,九龍簇擁,喻義九州,圓盤頂端設高一丈的涂金鐵鳳。武后證圣元年,公元695年,僧人薛懷義縱火燒天堂而殃及明堂,旦夕之間明堂和尚未完工的天堂都焚毀殆盡。次年再度建起,形制照舊但規(guī)模略小。神功元年即公元697年,總耗銅量280噸的九州鼎被安放在明堂,由于神都洛陽處于豫州,故豫州鼎最大,高一丈八,其余各州高丈四。武則天曾命薛懷義督造夾苧干漆佛像供奉在明堂,但佛像形體巨大,僅指頭就可容十數(shù)人,明堂根本無法容納,于是武則天決定在明堂北面再造一座五層天堂用以供佛,據(jù)《資治通鑒》記載:“所費以萬億計,府藏為之耗竭?!碧焯迷诮ǖ降谌龑訒r就可以俯視明堂,根據(jù)《朝野僉載》描述:“天堂高一千尺,中有大佛高九百尺,小指中容數(shù)十人并坐。”因此,天堂的高度應在130米左右。明堂和天堂是隋唐洛陽城的標志,也是帝國的象征,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杰出的建造水平?;食钦祥T端門外鑄有天樞,天樞原意是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天樞星,無論季節(jié)轉換,北斗七星斗柄如何輪轉,天樞星總會指向北極星,以此命名,喻義萬邦輻輳、萬國來朝。天樞于天冊萬歲元年即公元695年鑄成,高150尺,合今天40米左右,下方為105尺高的八棱鐵柱,由鐵山擎托,環(huán)繞有蟠龍、麒麟、獅子。頂端設騰云承露盤,盤上有四龍托舉一火珠。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天樞是武三思率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于端門之外,銘紀功德,黜唐頌周?!T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鑄成之后,由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工人毛婆羅造模,太后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唐代實行兩京制,洛陽的唐代皇陵有李弘的恭陵和昭宗的和陵。李弘的太子妃裴氏死后陪葬恭陵,稱為哀皇后陵,這組器物便出土于哀皇后陵之中。展柜中所展示的藍釉瓶、藍釉燈、醬釉三足蓋罐、醬釉盆等器物便是哀皇后陵中的精品,它們器形規(guī)整、做工精湛、釉色亮麗,有典型的唐代皇室器物風范,也是唐代釉陶器中難得的精品。這組展柜中展示的三彩駱駝和牽駝俑,駝俑的相貌、裝束各不相同,證明他們來自于西亞或者歐洲。駱駝是西域的產物說明駱駝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和經(jīng)濟交流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