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xí)總結(jié)歸納_第1頁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xí)總結(jié)歸納_第2頁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xí)總結(jié)歸納_第3頁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xí)總結(jié)歸納_第4頁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xí)總結(jié)歸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桃花源記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五柳先生。濟陽

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不滿當(dāng)時現(xiàn)實,棄官

歸隱?!短一ㄔ从洝?、《歸去來兮辭》都是傳世名篇。

一般詞語:

1.緣:沿著,順著。

2.夾岸:兩岸。夾,在兩旁。

3.數(shù):幾。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英,花。

6.繽紛:繁多樣子。

7.復(fù):再。

8.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9.才:僅。

10.平曠:平坦開闊。

n.儼然:整齊的樣子。

12.屬:類。

13.阡陌:田間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黃發(fā):指老人。

16.垂髯: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悅。

18.乃:竟然。

19.具:詳細。

20.問訊:打聽消息。

21.云:說。

22.嘆惋:感嘆驚訝。惋,驚訝,驚奇。

23.延:邀請。

24.語(y£1):告訴。

25.扶:沿,順著。

26.向:從前,舊的。

27.及:到。

28.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興的樣子。

31.規(guī):計劃。

32.果:實現(xiàn)。

一詞多義:

1.中:①年間。(晉太元中)②中間。(中無雜樹)

2.志:①標(biāo)記。(尋向所志)②做標(biāo)記。(處處志之)

3.為:①(w6i)作為(武陵人捕魚為業(yè))②(w6i)對,向。(不足為

外人道也)

4.尋:①尋找。(尋向所志)②隨即,不久。(尋病終)

5.聞:①聽說。(村中聞有此人)②聽到的事情。(具言所聞)

6.舍:①(sh。)舍棄,放下。(便舍船)②(sh心)房舍。(屋舍

儼然)

7.作:①勞作。(其中往來種作)②做。(設(shè)酒殺雞作食)

古今異義:

1.鮮美古:鮮艷美麗。今:食物味道好。

2.開朗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樂觀,暢快,不陰郁

低沉。

3.交通古:交錯相通。今:各種運輸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4.妻子古:妻子兒女。今:男子的配偶。

5.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6.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示條件不

同而結(jié)果相同。

7.如此古:像這樣。今:這樣。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滿。

詞類活用:

1.異:感到詫異。

2.窮:盡,有走完或窮究根源之意。

3.盡: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成語:

1.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

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砣唬_闊敞亮的樣子。

2.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

3.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xiàn)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用原文語句回答:

1.描寫桃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huán)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語句是:便邀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

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現(xiàn)桃花源中自然環(huán)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5.表現(xiàn)人民生活恬適的句子:往來種作;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

6.表明漁人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時亂。

8.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詣太守,說如此。

(二)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寫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麗的氣氛,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寫桃花源的美好做鋪

墊。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現(xiàn)了漁人怎樣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xiàn)了漁人怎樣的心理?

由于“甚異之”,想探個究竟。

4.“豁然開朗”照應(yīng)前文什么內(nèi)容?

初極狹,才通人。

5.為什么村人“見漁人,乃大驚”?

村人對陌生人出現(xiàn)感到驚異,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很久。

6.“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

環(huán)境是怎樣的?

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tài)怎

樣?

自然環(huán)境:美麗富饒;②社會環(huán)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狀況:安居樂

業(yè);④精神狀態(tài):自由快樂。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從文中可推斷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

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作者為什么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

為時代變遷,桃花源外社會黑暗動蕩,人民生活痛苦而嘆惋。

本文主要寫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戰(zhàn)亂;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

皆知,沒有必要一一寫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復(fù)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飽受戰(zhàn)亂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會中再過痛苦的

生活。

n.為什么村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漁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壞他們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為什么要寫“尋向所志,不復(fù)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的虛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達了作者的

痛惜之情。

13.作者為什么要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奇異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

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隱含了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xiàn)實的無奈。

14.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

活?)

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風(fēng)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

迫,沒有戰(zhàn)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業(yè),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

15.作者為什么要虛構(gòu)一個與現(xiàn)實對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愿望;對美好生活向往,對黑

暗社會批判。

16.寫出文章的整體思路。

(漁人)發(fā)現(xiàn)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

17.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它與當(dāng)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dāng)時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

寄托,是對當(dāng)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具

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跡,有一定的復(fù)古傾向,

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18.由“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你能從中聯(lián)想到

哪些人生道理或啟示?

圍繞“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為,必須經(jīng)歷一些艱難苦難”回答

即可。

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難于桃花源,不復(fù)出焉的行為的?

桃花源人在當(dāng)時是很幸運的,能躲避禍患,生活安定;但從積極意義

上來講,躲避不是永遠的,應(yīng)該起來抗?fàn)?。(談出自己的想法即可?/p>

小石潭記

文學(xué)常識:

《小石潭記》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

大家之一。課文選自《柳河?xùn)|集》,體裁是游記。

字音字形:

M(chi)紙(di)嶼(y立)(kan)

怡(yi)然翕(xi)忽如鳴琳Up心i)環(huán)

篁(hudng)竹清冽(li心)蒙絡(luò)搖綴(zhui)

參(cen)差(ci)披拂(ft!)犬牙差(ci)互

悄(qiao)愴(chuang)幽邃(sui)

重點字詞: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道:道路

3.潭中魚可百許頭見:出現(xiàn)可:大約

4.怡然不動怡然:呆呆的樣子

5.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6.隸而從者隸:跟從、跟隨、跟著

7.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8.下見小潭下:在下面

9.日光下澈下:往下

10.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在空中

n.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斗:像北斗星一樣蛇:像蛇一樣

12.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子

13.似與游者相樂樂:逗樂

14.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凄、寒:使……感到凄涼、使

感到寒冷

15.記之而去去:離開

一詞多譯:

1.可: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可以,能夠,不可久居。

2.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隨,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曰怒己,曰奉壹。

3.清:清澈,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過清。

4.差:長短不一,參差披拂;交錯,動詞,其岸勢犬牙差互。

5.以:因為,以其境過清;表示前一行為是后一行為的的方法或手段,

“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動詞的狀語,可以不譯,近岸卷石底以出。

6.樂:以…為樂,心樂之;逗樂,嬉戲,似與游者相樂。見:動詞,

通“現(xiàn)”,出現(xiàn),下見小潭;動詞,明滅可見。

翻譯句子:

1.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fēng)飄

動。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

樣彎曲,或隱或現(xiàn),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

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4.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狀像狗牙那樣交錯,無法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里。

主題思想:

本文通過描寫小石潭環(huán)境的幽美和靜穆,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凄

苦之情。

課文結(jié)構(gòu):

作者的寫作順序:發(fā)現(xiàn)小石潭(聞聲見形)潭中景物(水

—石—樹—魚)一小溪源流(溪身一岸勢)一潭

中氣氛(氣氛一感受)

語段賞析:

L課文按什么順序?qū)??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點?

按游覽的順序,抓住幽靜的特點。

2.作者寫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意在表現(xiàn)怎樣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現(xiàn)作者孤寂悲涼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達了被貶之后的苦悶抑郁之情。像這種借

景抒情表達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請聯(lián)系《醉翁亭記》、《岳陽樓

記》和《桃花源記》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靜”為上句,

寫出下句使之成為一組對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靜;

句:

例(1)瑯哪山蔚然深秀

例(2)岳陽樓壯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寧靜

4.本文多角度描寫景物,其藝術(shù)手法主要有:

①點面結(jié)合。如寫石:“全石以為底”是面,“為紙、為嶼、為山甚、

為巖”是點。

②遠近交錯。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

③動靜結(jié)合。如寫魚:“影布石上”是靜,“俶爾遠逝”是動。

④虛實相生。如“潭中魚可百許頭”表面寫魚,實為寫水,以實寫虛,

虛實相映成趣。

《莊子》二則

北冥有魚

(一)課文字詞詳解

①北冥有魚,其名為②鰥。鰥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

其名為③鵬。

①北冥:北海。傳說北海無邊無際,水深而黑。冥,同“溟”,

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②鰥(kUn):大魚名。③鵬:本為

古“鳳”字,這里表示大鳥之名。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①怒而飛,其翼若②垂天之云。是鳥

也,③海運則將④徙于南冥。

①怒: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②垂:懸掛。③海運:海水

運動。④徙:遷移。

南冥者,①天池也。②《齊諧》者,③志怪者也。《諧》之言曰: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④擊三千里,

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②《齊諧》:書名。一說人名。③志:

記載。怪:怪異的事物。④擊:拍打,這里指鵬鳥奮飛而起,雙

翼拍打水面。

①拉②扶搖而上者九萬里,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雹菀榜R也,

①接(tudn):盤旋飛翔。②扶搖:旋風(fēng)。③去:離開,這里指離

開北海。④息:氣息,這里指風(fēng)。⑤野馬:山野中的霧氣,奔騰

如野馬。

①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②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

無所至③極④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①塵埃:揚在空中的土叫“塵”,細碎的塵粒叫“埃”。②蒼蒼:

深藍色。③極:盡。④邪:同“耶”,表疑問,相當(dāng)于“嗎”“呢”。

(二)重點句子翻譯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動翅膀飛翔起來,它的翅膀就像懸掛在天邊的云彩。

2.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這只鳥,海動風(fēng)起時就將遷往南方。

3.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接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

月息者也。

大鵬遷徙到南海的時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濤浪花有

三千里,(它)乘著旋風(fēng)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

風(fēng)離開。

4.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

呢?

(三)課文分析

1.文章標(biāo)題為“北冥有魚”,后來為什么又寫鳥?

鳥是由魚變化而來的。鰻的體積有幾千里,變成鳥后,鳥的背部

不知有幾千里。說明莊子想象力豐富。

2.大鵬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呢?

鰥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從體大、

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

里)四個方面極寫鰥鵬形象磅礴壯觀。用夸張的手法描述鰻鵬,

“不知其幾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

“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鰥鵬形體之大、變化之

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

的畫卷。

3.賞析句子:“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接扶搖而上者九

萬里。”

此句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鰥鵬振翼拍水,盤旋

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fā)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

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皳簟薄傲唷钡茸謧魃?、生動,讓人產(chǎn)生豐富

的想象和聯(lián)想。

4.在莊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說理,使文章生動活潑,

寓意雋永,感染力強。文章借鰥鵬的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

說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

所憑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條件,那么人對事物的認識有

沒有局限呢?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翻譯為:天色湛

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這

說明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有局限的。莊子給出確定的結(jié)論,鵬鳥和

人們一樣,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鵬鳥的認識也是有局限的。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課文字詞詳解

莊子與惠子游于①濠梁之上。莊子曰:“鰥魚出游從容,②是魚

之樂也?!?/p>

①濠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②是:這。

惠子曰:“子非魚,①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

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②固不知子矣;子③固非

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④全矣!"莊子曰:

①安:怎么。②固:固然。③固:本來。④全:完全,肯定(是這

樣)。

“①請循其本。②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

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請循其本:請允許我追溯話題本原。請,請允許我。循,追溯。

其,話題。本,本原。②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你說“你是

從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汝安知魚樂,你怎么(哪里)知道

魚是快樂的。云者,如此如此。③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既,已

經(jīng)。之,指“魚之樂”,下文的同此意。

(二)重點句子翻譯

1.穌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藤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呀。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

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

4.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我知之濠上也。

請允許我從最初的話題說起(或:追溯話題本原)。你說“你是從

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那是(你)已經(jīng)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

樂而問我。(所以我說)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三)課文分析

1.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

境?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他認為一

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也是如此。他來到濠水之濱,“從

容出游”感到快樂,于是見到“出游從容”的魚也快樂。所以莊

子說自己是在濠水的橋上感到魚的快樂的,否則哪能見到魚的快

樂呢?

2.指出下面兩個疑問句語氣的強弱特點和表達效果。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1)句是惠子針對莊子知“魚之樂”而發(fā)起的疑問,語氣較輕。

(2)句是莊子針對惠子的問話的回答,用的是反問的語氣,語

氣較強。這句話不從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而從反面相對,收到

很好的表達效果。

3.比較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zhì)等方面的差異,理解莊子的

人生態(tài)度。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

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tài)度,重在對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

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tài)度,將主觀的情意發(fā)揮到

外物,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

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禮記》二則

雖有嘉肴

(一)課文字詞詳解

①雖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雖有⑤至道,弗學(xué),不

知其⑥善也。⑦是故

①雖:雖然。②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魚、肉

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對象。④旨:味美。⑤至道:最好的

道理。至,達到極點。⑥善:益處,好處。⑦是故:所以。

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③自強也。故曰:

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反思。③自強:自我勉勵。強,勉勵。

①教學(xué)相長也?!盯趦睹吩弧阿蹖W(xué)學(xué)半”,④其此之謂乎!

①教學(xué)相長:教與學(xué)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②兌:同“說”,

指的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yu心)。③學(xué)學(xué)半:教別人,占自己學(xué)

習(xí)的一半。前一個“學(xué)”同“敦”,教導(dǎo)。④其此之謂乎:大概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示推測。

(二)重點句子翻譯

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學(xué)相長也。

教與學(xué)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

3.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學(xué)習(xí)以后就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xué)以后就會知道(自己

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這樣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

這樣以后就能自我勉勵。

5.“學(xué)學(xué)半”,其此之謂乎!

“教別人,占自己學(xué)習(xí)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三)課文分析

1.本文論述了教與生的關(guān)系問題,說明了教學(xué)相長的道理。

2.解釋課文中“教學(xué)相長”這個成語的含義。

教和學(xué),是相輔相成的,是互相促進的,只有二者兼?zhèn)?,才能獲

得成功。

3.“教”與“學(xué)”的關(guān)系如何?

教與學(xué)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

4.《禮記》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戰(zhàn)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

傳為西漢戴圣編纂。有《禮運》《學(xué)記》《樂記》《中庸》《大

學(xué)》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所記。

5.為何在一開始寫關(guān)于“嘉肴”“至道”的內(nèi)容,能否刪去?

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動地引出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從而

有力地證明中心,說理的力度大大增強。即通過比喻,引入“至

道”,形象生動地告訴讀者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刪去。

6.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

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xué)兩個

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jié)到“教學(xué)相長”這個結(jié)論。(用原文填空)

7.請結(jié)合你的學(xué)習(xí)經(jīng)歷,舉一個例子,談?wù)剬Α敖虒W(xué)相長”的理

解。

教和學(xué)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一你”

師生關(guān)系的確立表現(xiàn)出互惠的嶄新特點。在這種師生關(guān)系中,教

師不僅僅是講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學(xué)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反

過來教育老師,他們在課堂上相互影響,相互提高。(需要學(xué)生

結(jié)合具體的經(jīng)歷談)

8.“教學(xué)相長”在教學(xué)中的意義。

在教學(xué)意義上,“教學(xué)相長”是現(xiàn)代師生關(guān)系的特點之一。師生

共同展現(xiàn)著自身的生命價值,在充分發(fā)掘自己的生命潛能中共同

發(fā)展、共同進步。

大道之行也

(一)課文字詞詳解

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為⑤公。⑥選賢與能,⑦講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的。③行:

施行。④為:是。⑤公:公共的。⑥選賢與(j€i)能:選拔推舉品

德高尚、有才干的人。選,選拔。賢,指品德高尚。與,同“舉”。

能,指才干出眾。⑦講:講求。

①信②修③睦。④故人不⑤獨⑥親其⑦親,不獨⑧子其⑨子,使

⑩老有所終,

①信:誠信。②修:培養(yǎng)。③睦:和睦(氣氛)。④故:因此。⑤

獨:只。⑥親:以……為親。⑦親:父母。⑧子:以……為子。

⑨子:子女。⑩老有所終:老人能夠善終。終,善終。

①壯有所用,②幼有所長,③矜、寡、孤、獨、

①壯有所用:壯年人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②幼有

所長(zhdng):幼年人能順利成長。③矜(guGn)、寡、孤、獨:

矜,同“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

老而無子。

①廢疾者②皆有所③養(yǎng),④男有分,⑤女有歸。⑥貨⑦惡

①廢疾者:有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②皆:都。

③養(yǎng):供養(yǎng)。④男有分(f^n):男子有職務(wù)。分,職分,職守。

⑤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女子出嫁。⑥貨:財貨。⑦

惡:憎恨。

其①棄于地也,不②必③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①棄:丟棄。②必:一定。③藏:私藏。

①是故②謀閉而不③興,④盜竊亂賊而不作,⑤故⑥外戶

①是故:因此。②謀:奸詐之心。③興:興起。④盜竊亂賊而不

作:盜竊、作亂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亂,指作亂。賊,指害人。

作,興起。⑤故:所以。⑥外戶:從外面把門帶上。

而不閉。①是②謂③大同。

①是:這。②謂(w心i):是。③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

平的意思。

(二)重點句子翻譯

1.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講求誠

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

皆有所養(yǎng)。

讓老年人能夠善終,讓壯年人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

讓幼年人能夠順利成長,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

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有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養(yǎng)。

4.男有分,女有歸。

男子有職業(yè),女子有歸宿。

5.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對于)財貨,(人們)憎恨(那種)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但并非

自己想私藏;(對于)力氣,(人們)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

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因此奸詐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作亂害人的事情也不興起。

7.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因此(家家戶戶)門都從外面帶上而不關(guān)閉。這就是理想中“大同”

的境界。

(三)課文分析

1.文學(xué)常識。

(1)選自《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

(2)“四書”:《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

(3)“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边@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

領(lǐng)性說明?!按蟮馈?,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zhǔn)則。這一句

是總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為公”,這是說政權(quán)(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來)屬于

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

②“選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yīng)由社會成員選舉產(chǎn)生。

選舉的標(biāo)準(zhǔn)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

干出眾一一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叫作“德才兼?zhèn)洹薄?/p>

③“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yīng)當(dāng)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要

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使社會保持和平

安定。

3.“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边@一層闡述“大同”社會

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

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

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袄嫌兴K,壯有所用,幼

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

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

保障,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對全社會的關(guān)愛。

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地

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

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

面主要是就物質(zhì)生活說的。

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

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jù)為己

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

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

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

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4.“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边@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

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xiàn)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

“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黑

暗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

復(fù)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

面。這個結(jié)論非常鼓舞人心。

5.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理

解和認識?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zhǔn)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

泰民安的理想狀態(tài)。

“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當(dāng)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都

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從哪三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③人人都

珍惜勞動成果,卻毫無自私自利之心(或: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7.怎樣理解孔子關(guān)于“大同”社會的思想?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

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

說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gòu)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

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

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于“五帝之

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達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

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

這句話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寫出表現(xiàn)人人都能關(guān)愛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關(guān)愛,能安居

樂業(yè)的句子。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

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

11.《大道之行也》中與“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意思相同的是

哪一句?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語:天下為公、老有所終、矜(鰥)寡孤

獨。

13.你認為“大同”社會會實現(xiàn)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大同”社

會嗎?

示例一:不會實現(xiàn)。因為那只是一種美好的理想社會,現(xiàn)實社會

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爾虞我詐。(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會

實現(xiàn)?,F(xiàn)在的社會還不是“大同”社會。(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和這個“大同”社會有何相似之處?

①從“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

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

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②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

衣著,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樂業(yè),這就是“大

同”社會中的“男有分,女有歸”。③從“設(shè)酒殺雞作食”“皆

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熱情好客,這就是“大同”社會

中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成語詞語??伎键c匯總

1、安步當(dāng)車:從容地步行,就當(dāng)乘車一般。

2、安土重遷:留戀故土,不肯輕易遷移。

3、白云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4、百無聊賴: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沒有依托,精神空虛,感覺什么

都沒有意思。

5、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6、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動。里:內(nèi)部。指學(xué)習(xí)要切實。形

容言論或文章說理透徹、深刻。

7、別無長物: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F(xiàn)

形容貧窮。

8、不恥下問: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9、不孚眾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貶義。這兩個成語常被混用。

10、不負眾望:沒辜負大家的期望,褒義。

11、不脛而走:消息傳得很快。

12、不刊之論:不可改易的言論。

13、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態(tài)度蠻橫或愚昧無知。

14、不求聞達: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15、不以為然:不以為是正確的。

16、不足為訓(xùn)I: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zhǔn)則。

17、側(cè)目而視:斜著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憤恨。

18、差強人意:勉強使人滿意。

19、朝秦暮楚:比喻反復(fù)無常,也形容漂泊不定。

20、出言無狀:說話沒有禮貌。

21、粗枝大葉:本形容簡略或概括,后形容草率不認真細致。

22、大而無當(dāng):當(dāng):底。大得沒有邊際,表示大而不合用。

23、彈冠相慶:指官場中一人當(dāng)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慶賀

將有官可做。貶義詞。

24、當(dāng)仁不讓:當(dāng):遇到。遇到應(yīng)當(dāng)做的事就去做,不推讓。

25、道貌岸然:道貌:莊嚴(yán)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樣子。多指人

裝出一本正經(jīng)的樣子。

26、登堂入室:比喻學(xué)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漸達到

很高的成就。

27、等而下之:由這一等逐級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較起來更差。

28、等閑視之:按平常的事情看待。

29、顛沛流離:形容生活困苦受挫折,流離失所,無處安身。

30、頂禮膜拜:比喻崇拜到了極點。

31、耳提面命:形容長輩教導(dǎo)熱心懇切。

32、罰不當(dāng)罪:處罰和罪行不相當(dāng),多指處罰過重。

33、翻云覆雨:反復(fù)無?;驊T于玩弄手段。

34、分條縷析:形容有條有理細致分類或剖析。

35、分庭抗禮:原指賓客和主人分別站在庭院兩邊,以平等的禮節(jié)

相見。后用以比喻互相對立,地位相當(dāng)。

36、焚膏繼是:點起燈繼續(xù)著白天(干的事)。形容夜以繼日地勤

奮工作或?qū)W習(xí)等。膏:油脂.焚膏:指點油燈。

37、粉墨登場:用粉,墨化裝,登臺演出。也比喻壞人喬裝打扮登

上政治舞臺。

38、風(fēng)云際會:比喻君臣遇合。也指遇到施展才能的好機會。

39、逢人說項:碰見人便稱道項斯的才學(xué)。比喻熱心替人揚名或

稱道某事的好處。

40、鳳凰于飛:指鳳和凰比翼雙方。用以比喻夫妻恩愛。

41、腹誹心謗:胸懷不滿,心中怨恨。誹,謗:毀謗,說別人的壞話。

42、改頭換面:比喻只改變形式,不改變內(nèi)容。

43、改弦更張: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方法,也可寫作“改弦易轍”。

44、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感受到一樣。多用來代替別

人表示謝意.身:親身。

45、綱舉目張:提起漁網(wǎng)總繩,所有的網(wǎng)眼都張開了。比喻抓住事

物的要領(lǐng),就可以帶動全面。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46、高山景行:比喻行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47、高屋建領(lǐng):形容居高臨下,不可阻擋。也比喻對事情的把握

境界高遠,能夠十分輕松地駕馭。

48、各得其所:原來表示各自如其所愿,后來也表示每個人或每

個事物都能得到適當(dāng)?shù)陌才拧?/p>

49、沽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