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梨園百花二教案_第1頁
八年級上冊梨園百花二教案_第2頁
八年級上冊梨園百花二教案_第3頁
八年級上冊梨園百花二教案_第4頁
八年級上冊梨園百花二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好資料歡迎下載學習好資料歡迎下載學習好資料歡迎下載第五單元《梨園百花》(二)第一課時教學內容:1.《誰說女子享清閑》;2.《我家有個小九妹》;3.《手拉風箱呼呼響》;教學目標:一、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豫劇、越劇、花鼓戲這幾種劇種。二、了解這幾大劇種的名家名作及選段。三、通過欣賞,培養(yǎng)學生對國粹、對戲曲的熱愛。教學方法:欣賞、模仿、對比、討論教學重點:聽賞、分析各個劇種的特色。了解名家名作。欣賞。教學難點:聽賞時戲曲唱腔的模仿。戲曲特色與當?shù)仫L土人情的潛在練聯(lián)系。教學過程:情景導入復習欣賞第二單元《八音和鳴》中京胡與樂隊的演奏曲目《夜深沉》,提問后導入新課。教師:剛才我們所復習欣賞的《夜深沉》常用于哪一種藝術形式中呢?學生:戲曲——京劇的表演中。教師:我國各地的地方劇種非常的豐富,除了我們所熟知的京劇外,在全國各地,還有許多非常優(yōu)秀的劇種。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導入新課)豫劇欣賞豫劇《花木蘭》選段《誰說女子不如男》?;顒樱河懻撛〉牡胤教厣?,唱腔特點。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來的。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qū)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qū)仍稱梆子戲。豫劇的流行區(qū)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陜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臺灣等省區(qū)市都有專業(yè)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豫劇以唱見長,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質樸通俗、本色自然,更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另外,豫劇節(jié)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jié)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松的喜劇,它又恢宏大氣故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吐字清晰,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情戲。豫劇在關鍵劇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jié)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被觀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3.教師介紹關于豫劇的一些知識。

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20XX年,國家文化部門統(tǒng)計的國有專業(yè)豫劇團體數(shù)量為167個,是21世紀后全國擁有專業(yè)戲曲團體和從業(yè)人員數(shù)量最多的劇種。從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脫穎而出,與京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豫劇為榜眼)。鼎盛時期,全國包括西藏等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幾乎都有專業(yè)豫劇團,超過三百個,業(yè)余豫劇團更是不計其數(shù)。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于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曾叫“河南謳”?!霸 敝钤绶褐负幽细鲃》N,直到1947年秋,洛陽、開封、蘭州、西安四地報界方以此稱謂專指河南梆子。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經過幾代老藝術家的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被官方正式更名為“豫劇”,標志著豫劇藝術產生了質的飛躍,也標志著一門成熟的戲曲藝術開始全面繁榮。豫劇流行于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陜西、甘肅、新疆、臺灣、安徽、青海、四川、江蘇等十幾個省區(qū),是我國最有影響的劇種之一。4.豫劇其他的一些名段。豫劇的傳統(tǒng)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歷史小說和演義。如封神戲、三國戲、瓦崗戲、包公戲、楊家將戲和岳家將戲,還有很大一部分描寫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戲。新中國成立之后,出現(xiàn)了不少描寫現(xiàn)實生活的現(xiàn)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豫劇事業(yè)又有了新發(fā)展。如《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試夫》、《蘋果,紅了》、《淚灑相思地》等等。據(jù)1956年統(tǒng)計,傳統(tǒng)劇目有647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宇宙鋒》、《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春秋配》等。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tǒng)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打金枝》、《三哭殿》等;創(chuàng)作改編的現(xiàn)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其中《花木蘭》、《花打朝》、《穆桂英掛帥》、《梵王宮》、《洛陽橋》、《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風雪配》等幾十部均攝制成影片。進入21世紀,豫劇又涌現(xiàn)出了許多新作品,如《鍘刀下的紅梅》、《常香玉》、《新白蛇傳》、《村官李天成》、《程纓救孤》、《清風廳上》、《香魂女》等。

5.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簡介。豫劇表演藝術家,河南鞏縣人。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回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zhàn)斗機一架,有“愛國藝人”之稱。越劇1.欣賞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選段《我家有個小九妹》。2.教師講解越劇的唱腔特色和地方特點。越劇,中國主要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目前為中國大陸第二大戲曲劇種。越劇曲調婉轉柔美,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返闹餍删筒捎昧嗽絼〉那{。越劇原來流行于江浙滬一帶,后在中國廣受歡迎。越劇舞臺語音的基礎語音是嵊縣方言音。在越劇發(fā)展過程中,越劇語音在嵊州方言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州音韻和官話的語音,這促使越劇擴大了觀眾范圍。20XX年5月,越劇被列為中國文化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shù)孛耖g歌曲發(fā)展而成。發(fā)祥于上海。發(fā)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歷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1925年9月17日上?!渡陥蟆费莩鰪V告中首次用“越劇”稱之。1938年始,多數(shù)戲班、劇團稱“越劇”。新中國成立后才統(tǒng)一稱“越劇”。中國戲曲三鼎甲“探花“。1953年底拍竣的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新中國的第一部彩色戲曲藝術片。當時風靡一時,在香港創(chuàng)造了票房記錄;更為主要的是,在日內瓦會議期間,此片被周恩來多次用來招待各國政要和記者,被贊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國際輿論對紅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懷疑由此冰釋。享譽世界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芬嘣闯鲎栽絼〕弧k娪啊读荷讲c祝英臺》擴大了越劇在國內外的影響,捧紅了一個劇種。1962年由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和香港金聲影業(yè)公司攝制完成的電影《紅樓夢》在80年前后取得2億票房(那時票價也就2毛錢左右),12億人次觀看,可謂空前絕后。自此,一曲《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傳唱大江南北。3.討論:關于越劇。4.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及名家名段介紹。越劇老一輩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徐玉蘭(徐派小生)、畢春芳(畢派)、陸錦花(陸派)、傅全香傅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呂瑞英(呂派)、金采風(金派花旦)、張桂鳳(張派老生)、張云霞(張派花旦)、竺水招竺派)、徐天紅(徐派老生)、金艷芳(金派老旦)等。越劇名人包括這些越劇流派創(chuàng)始人在內,全國各地的越劇名人據(jù)《中國越劇大典》記載,有708位之多。正是他們所有人的不懈努力,才使得越劇有了今天的地位與成就。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王老虎搶親》、《五女拜壽》、《紅樓夢》、《西廂記》、《何文秀》、《玉堂春》、《血手印》、《打金枝》、《玉蜻蜓》、《碧玉簪》、《珍珠塔》、《祥林嫂》、《西園記》、《春香傳》、《白蛇傳》、《孟麗君》、《李娃傳》、《盤妻索妻》、《盤夫索夫》、《柳毅傳書》、《沙漠王子》《九斤姑娘》《陸游與唐琬》、《孔雀東南飛》、《追魚》、《情探》等?!吨袊絼〈蟮洹酚涊d的代表性優(yōu)秀劇目共有375個。5.再次欣賞。四、湖南花鼓戲1.欣賞花鼓戲《補鍋》選段《手拉風箱呼呼響》。2.教師講解花鼓戲的唱腔特色和地方特點。表演樸實、明快、活潑。尤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有特色。3.討論:關于花鼓戲。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地方小戲、花鼓的總稱。至今為止,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表演樸實、明快、活潑。尤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有特色。4.花鼓戲名段介紹。5.再次欣賞。五、活動模仿任一劇種的一段唱腔進行演唱。六、小結第五單元《梨園百花》(二)第二課時教學內容:黃梅戲劇種介紹。黃梅戲欣賞。學唱黃梅戲《打豬草》選段《對花》。教學目標:一、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黃梅戲,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yǎng)學生對博大精深的名族藝術的熱愛。二、了解名家名作及選段。三、學會演唱《對花》。教學方法:教唱、聽唱、欣賞、模仿、對比、討論教學重點:聽賞、分析劇種的特色。了解名家名作。欣賞。學唱《對花》并能進行背唱。教學難點:學唱時戲曲唱腔的模仿。對選段情緒的把握。教學過程:復習導入教師:在上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了解了豫劇、越劇、花鼓戲三大劇種。請同學們來說說這幾大劇中都有什么特色呢?(學生回答后導入新課)欣賞關于黃梅戲的起源與發(fā)展。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和香港特區(qū)等地以及中華民國臺灣亦有黃梅戲的專業(yè)或業(yè)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為安徽省安慶市一帶的地方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迅速發(fā)展成對全中國有影響力的劇種,并揚名海外。20XX年黃梅戲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jù)史料記載,早于唐代時期,黃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fā)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xiāng)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為生動:“多云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采茶歌”。著名選段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xiàn)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xiàn)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xiàn)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編了《天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