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筆記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3F/2F/wKhkGWbiRLyAZETPAAEgABAXD-E496.jpg)
![人體解剖學筆記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3F/2F/wKhkGWbiRLyAZETPAAEgABAXD-E4962.jpg)
![人體解剖學筆記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3F/2F/wKhkGWbiRLyAZETPAAEgABAXD-E4963.jpg)
![人體解剖學筆記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3F/2F/wKhkGWbiRLyAZETPAAEgABAXD-E4964.jpg)
![人體解剖學筆記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3F/2F/wKhkGWbiRLyAZETPAAEgABAXD-E496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體解剖學筆記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人體解剖學
備課筆記
張先亮
zhangxianliangl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緒論
一、人體解剖學(humananatomy):研究正常人體各器官形態(tài)、結構、位置、毗鄰關系
及其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屬于
生物學中形態(tài)學的范疇。
目的: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系統(tǒng)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及其相互關系,為學習其他基
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課程奠
定必要的形態(tài)學基礎。
二、分類:
系統(tǒng)解剖學:將人體分成若干個系統(tǒng),按各個系統(tǒng)進行形態(tài)結構等的
敘述。
局部解剖學:將人體分成若干個部分,按部分來闡明每一個局部有關
諸器官結構的層次排列、局部位置及毗鄰關系。
細胞學
微視解剖學組織學
胚胎學
其他門類:斷層解剖學、比較解剖學、運動解剖學、應用解剖學、生長解剖學、藝術解
剖學等。
三、人體結構概述:
(-)細胞+間質組織器官人體
(二)人體九大系統(tǒng):
1、運動系統(tǒng):2、消化系統(tǒng);3、呼吸系統(tǒng);4、泌尿系統(tǒng);5、生殖系統(tǒng);
6、脈管系統(tǒng);7、內分泌系統(tǒng);8、感覺器;9、神經系統(tǒng)。
(三)分部:
1、頭部:顱、面。
2、頸部:頸、項。
3、軀干部:胸部、腹部、盆部。
4、四肢左、右上肢:肩、臂、前臂、手;
左、右下肢:臀、大腿、小腿、足。
四、人體解剖學的基本術語
(一)解剖學姿勢:人體直立,面向前方,兩眼平視正前方,兩上肢下垂于軀干兩側,
手掌向前,兩足并立,足尖向
刖。
(-)方位術語:
1、上(顱側):近頭者下(尾側):近足者
2、前(腹側):近腹者后(背側):近背者
3、內側:近正中面者夕卜側:遠正中面者。
4、內與外:某結構與體腔或空腔臟器的相互位置關系,近腔者為內,遠腔者為外。
5、淺、深:體內某點與體表間的距離,近皮膚者為淺,遠者為深
近側:靠近肢體附著者
6、四肢遠側:遠離肢體附著者
內側和外側上肢:尺、梯
下肢:脛、腓
(三)軸和面
1、軸:
1)垂直軸:上、下方向走行;
2)矢狀軸:前、后方向走行;
3)冠(額)狀軸:左、右方向走行。
2、面:
1)矢狀面(縱切面):將人體分成左、右兩半
(居于正中,將身體分為左右相等兩半稱正中矢狀面);
2)冠狀面(額狀面):將人體分成前、后兩半;
2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3)水平面(橫切面):將人體分成上、下兩半。
器官:縱切面一與長軸平行橫切面一與長軸垂直
五、學習人體解剖學必須具備的觀點:
(-)形態(tài)與功能相結合的觀點
(二)局部與整體統(tǒng)一的觀點
(三)進化發(fā)展的觀點
(四)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觀點
第一篇運動系統(tǒng)
組成:骨、關節(jié)、骨骼肌
第一章骨學
第一節(jié)總論
骨(bone):是一種器官,由骨組織(骨細胞、膠原纖維、基質)構成,具有一定的形
態(tài)和構造,外被骨膜、內含骨髓,
具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和淋巴管。能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和生長發(fā)育,并具有改建、修
復和再生能力。
骨骼:骨借骨連接連在一起稱骨骼。
一、分類:全身共有206塊骨
顱骨:腦顱骨、面顱骨中軸骨
1、根據部位分軀干骨:椎骨、胸骨、肋
四肢骨:上肢骨、下肢骨
2、根據形態(tài)分類:
1)長骨(longbone)一體(骨干):內有骨髓腔,容納骨髓
兩端(髓):兩端膨大,稱為怖,其光滑面稱關節(jié)面
干怖端:骨干與薪相鄰的部分
筋軟骨(epiphysialcartilage):幼年時箭與骨干之間借透明軟骨相連,該軟骨
稱?,箭軟骨細胞不斷分裂、繁
殖和骨化,使骨不斷加長。成年后,靦軟骨骨化,骨干與物融為一體,融合箭遺留下來
的痕跡稱髓線。
2)短骨(shortbone):立方形,成群分布于連結牢固且稍靈活的部位,如腕骨、跑
骨。
3)扁骨(flatbone):扁寬的板狀,常圍成腔,如顱骨,肋骨。
4)不規(guī)則骨(irregularbone):形狀不規(guī)則,如椎骨和助骨。
含氣骨:有些不規(guī)則骨內有含氣的腔稱為含氣骨,如上頜骨。
另外尚有發(fā)生于某些肌腱的籽骨,骸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
二、骨的構造
1、骨質:
1)骨密質(compactbone):構成骨的外層,質地致密,抗壓。
2)骨松質(spongybone):分布于骨的內部,由許多片狀的骨小梁交織排列而成,呈
海綿狀,小梁排列與承
受的壓力和張力方向一致。
外板
顱蓋骨內板
板障:骨松質,內有板障靜脈。
2、骨膜(periosteum):是被覆于骨內、外面,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的膜,富含血管
神經和淋巴管等。
1)骨外膜外層:致密、有許多膠厚纖維束穿入骨質,使之固定于骨面。
內層:疏松、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
2)骨內膜:襯于骨髓腔內面和骨松質腔隙內,含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
3、骨髓(bonemarrow):存在于長骨的骨髓腔和和骨松質的I'可隙內,分為紅骨髓和黃
骨髓。
4、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三、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
1、有機物:占成人骨1/3,使骨具有彈性和韌性;燃燒骨,質脆易碎。
2、無機物:占成人骨2/3,使骨增加硬度;脫鈣骨,柔軟有彈性。
3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3、幼兒:有機物多,青枝折
老年人:無機物多,粉碎折。
第二節(jié)軀干骨
軀干骨包括24塊椎骨、1塊舐骨、1塊尾骨、1塊胸骨和12對肋。
一、椎骨
1)組成: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舐骨1塊,尾骨1塊。
2)一般形態(tài)
椎體椎骨椎弓根上關節(jié)突(1對)、下關節(jié)突(1對)
椎弓有7橫突(1對)
椎弓板棘突(1個)
椎孔:椎體和椎弓共同圍成?孔,稱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連接成椎管,椎管內容納脊
髓等。
椎間孔: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跡共同圍成椎間孔,有脊神經和血管通過。
3)各部椎骨主要特征
頸椎:①椎體較小,橫斷呈橢圓形。
②椎孔較大,呈三角形。
③橫突有孔,稱橫突孔。
④第2-6頸椎的棘突較短,末端分叉。
第1頸椎又叫寰椎:由前弓、后弓和側塊構成。第2頸椎又叫樞椎,椎體上方有齒突。
第七頸椎棘突長,末端不分叉,容易在皮下觸及,故又稱隆椎,常作為計數椎骨序數的標
志。
胸椎:①椎體橫斷面呈心形。
②椎體與椎弓根交接部的外側面的上下緣有上下肋凹。
③橫突末端前面有橫突肋凹。
④棘突較長,向后下方傾斜,呈疊瓦狀排列。
腰椎:①椎體粗壯,橫斷面呈腎形。
②椎孔呈三角形,較大。
③棘突寬而短,呈板狀,水平伸向后方。
舐骨: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底中份前緣向前突出稱岬,前面有四對舐前孔。后面
有舐正中崎,兩側各有四
對舐后孔。兩側部各有耳狀面。
舐管裂孔:舐管下端由于第四、五舐椎椎弓板缺如而形成一個裂孔,稱舐管裂孔,是舐
管麻醉的部位。
尾骨:4塊已退化尾椎融合而成。
二、肋:包括肋骨和肋軟骨,1?7對肋骨前端借肋軟骨連于胸骨稱真肋,8?12前端不
直接與胸骨相連對稱假肋,其
中8?10對肋骨的前端借軟骨連于上位的肋軟骨,形成肋弓,11?12對肋前端游離,稱
浮肋。
三、胸骨: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
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連接處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稱胸骨角,側方連接的是第2肋,
可作為計數肋序數的標志。
第三節(jié)四肢骨
一、上肢骨:每側32塊,共64塊。
(一)上肢帶骨
①鎖骨:呈倒“S”形,內1/3凸向前,外2/3凸向后。胸骨端粗大,肩峰端扁平;上
面光滑,下面粗糙。②肩胛骨:
兩面前面:肩胛下窩
后面:肩胛岡、岡上窩、肩峰、岡下窩。
三緣內側緣:脊柱緣
外側角:關節(jié)盂,
三角上角:對第2肋,
F角:對第7肋或第7肋間隙,可作為計數肋的標志。
4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自由上肢骨
①肱骨:上肢最長的管狀骨,分為體和兩端,各部主要結構有:
上端:肱骨頭,解剖頸、大結節(jié)、大結節(jié)崎、小結節(jié)、小結節(jié)崎、外科頸。
肱骨體:三角肌粗隆、稅神經溝。
下端:肱骨小頭、肱骨滑車、檢窩、冠突窩、內上鐮、外上黑、鷹嘴窩、尺神經溝。
②稅骨:分為體和兩端,各部主要結構有:
上端:梳骨頭、梳骨粗隆、環(huán)狀關節(jié)面、槎骨頸
體:骨間緣
下端:尺切跡、莖突。
③尺骨:分為體和兩端,各部主要結構有:
上端:鷹嘴,冠突,滑車切跡,梯切跡
體:骨間緣,
下端:尺骨頭,莖突
④手骨
腕骨:8塊,由外向內:近側列: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角;
遠側列: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
(舟月三角豆,大小頭狀鉤)
掌骨:5塊。由外向內:第1、2、3、4、5掌骨(分底、體、頭)
指骨:14塊,由近至遠:近節(jié),中節(jié),遠節(jié)指骨,遠節(jié)指骨掌側面遠端有粗糙的遠節(jié)指
骨粗糙。
二、下肢骨:每側31塊,共62塊。
(-)下肢帶骨
骸骨:由骸骨、恥骨和坐骨構成,骼骨位于上部,恥骨位于前下部,坐骨位于后下部。
骼骨體:骼窩,弓狀線,耳狀面
骼骨翼:骼崎,骼前上棘,骼后上棘,骼結節(jié),骼前下棘,骼后下棘
坐骨體:坐骨結節(jié),坐骨棘,坐骨大、小切跡;
坐骨支
恥骨體:骼恥隆起;
恥骨上支:恥骨梳;恥骨下支
(二)自由下肢骨
①股骨:全身最粗大的長骨,長度為身高的1/4,分為一體兩端。
上端:股骨頭、股骨頭凹、股骨頸、大轉子、小轉子、轉子間線、轉子間崎、轉子窩
股骨體:臀肌粗隆、粗線。
下端:內側股、外側鐮、鍛間窩、內上牌、外上股、收肌結節(jié)。
②骸骨:略呈三角形,前面粗糙,后面光滑,尖向下。
③脛骨:為三棱柱狀長骨,位于小腿內側
上端:內側黑、外側鐮、腓關節(jié)面、牌間隆起、脛骨粗隆
脛骨體:骨間緣。
下端:內踝、腓切跡。
④腓骨:腓骨頭,外跳
⑤足骨
跑骨:7塊:距骨、跟骨、足舟骨;遠側列由內至外:內側、中間、外側楔骨,骰骨。
跖骨:5塊,由內至外:第1、2、3、4、5跖骨,分底、體、頭。
趾骨:14塊,胸趾兩節(jié),其它各趾3節(jié)。
第四節(jié)顱骨
一、顱骨:共23塊,分為腦顱骨和面顱骨。
腦顱骨:共8塊,包括不成對的額骨、枕骨、蝶骨、篩骨和成對的顏骨、頂骨
面顱骨:共15塊,包括成對骨:上頜骨、腭骨、額骨、鼻骨、淚骨、下鼻甲;
不成對骨:犁骨、下頜骨、舌骨。
5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二、顱的整體觀:
①顱的頂面觀: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和頂孔。
②顱的后面觀:枕外隆突、上項線和乳突。
③顱底內面觀:
顱前窩:雞冠、篩板和篩孔
顱中窩:垂體窩、鞍背、后床突、鞍結節(jié)、前床突、眶上裂、圓孔、卵圓孔、棘孔、鼓
室蓋、破裂孔和三
叉神經壓跡。
顱后窩:枕骨大孔、舌下神經管、橫竇溝、乙狀竇溝、頸靜脈孔、內耳和斜坡。
④顱的側面觀:
翼點:顛窩前下部較簿,在額、頂、藏、蝶骨會合處最為薄弱,此處常構成H形的縫,
稱翼點,其內面有腦
膜中動脈前支通過。
⑤顱底外面觀:骨腭、頸動脈管外口、頸靜脈孔、莖乳孔、下頜窩、關節(jié)結節(jié)、舌下神
經管外口
⑥頃的前面觀
鼻旁竇:
名稱位置開口部位
額竇額骨體內,眉弓深方中鼻道
蝶竇蝶骨體內蝶篩隱窩
篩竇篩骨迷路內前中群開口于中鼻道,后群開口于上鼻道
上頜竇上頜骨體內中鼻道
三、新生兒顱骨的特征及生后變化
特征:面顱與腦顱的比例較成人大;
骨與骨的間隙被結締組織封閉,稱為顱囪,主要有前囪和后鹵;
前肉:一般在廣2歲期間閉合,后囪:出生后不久閉合
第二章關節(jié)學
第一節(jié)總論
概念:骨連結(articulation):骨與骨之間借結締組織纖維、軟骨或骨組織相連,稱為
骨連接或關節(jié)(jiont)。
纖維連結
按連結的方式不同可分為軟骨和骨性連結
滑膜關節(jié)。
(-)纖維連結:借纖維組織相連,無間隙,連接較牢固,一般無活動性。
1、縫:相鄰顱骨之間借少量結締組織相連,如矢狀縫,冠狀縫等。
2、韌帶連結:兩骨之間借韌帶或結締組織相連,富于彈性,如黃韌帶。
(-)軟骨和骨性連結:兩骨借軟骨或骨相連。
1、透明軟骨結合:借透明軟骨相連,可骨化成骨性結合,如第一肋和胸骨柄之間的連
接。
2、纖維軟骨結合:借纖維軟骨相連,終生不骨化,如椎間盤和恥骨聯合。
3、骨性結合:借骨組織相連,一般由結締組織纖維或透明軟骨骨化而成,如各舐椎之
間的骨性結合。
(三)滑膜關節(jié)(synovialjoints):又稱關節(jié),構成關節(jié)的骨借關節(jié)囊和韌帶相連。
1、基本結構
1)關節(jié)面:是相關兩骨的接觸面,表面覆以關節(jié)軟骨。
2)關節(jié)囊:由結締組織構成,附著于關節(jié)面的周緣及其附近的骨面,封閉關節(jié)腔,可
分內外兩層:
①纖維膜:為外層,由致密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富有血管和神經。
②滑膜:為內層,疏松結締組織構成,覆蓋關節(jié)腔內除關節(jié)軟骨、關節(jié)唇,關節(jié)盤以外
的全部結構,可產
生滑液。
滑液:為一種透明蛋白樣液體,它為關節(jié)提供了一種液體環(huán)境,以利于關節(jié)軟骨和半月
板等的正常
代謝,同時還起到減輕摩擦和保護關節(jié)的作用。
3)關節(jié)腔:是由關節(jié)囊的滑膜和關節(jié)軟骨共同圍成的密閉腔隙,有少量滑液,內為負
壓,有利于關節(jié)運動,
并對關節(jié)的穩(wěn)固性有一定作用。
6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2、輔助結構
1)韌帶: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位于關節(jié)囊外面或內面,分別稱囊內韌帶和囊外韌
4H-
用。
作用:加強關節(jié)穩(wěn)定性,并對關節(jié)運動有限定作用。
2)關節(jié)盤:位于兩關節(jié)面之間的纖維軟骨板,將腔為兩部分。
關節(jié)半月板:位于膝關節(jié)內的半月形纖維軟骨,對關節(jié)腔分隔不完全。
作用:使兩關節(jié)面更為適合,減少沖擊和震蕩,增加運動的形式和擴大運動范圍。
3)關節(jié)唇:附著關節(jié)窩周緣的纖維軟骨環(huán),有加深關節(jié)窩,增強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作用。
4)滑膜嬖:有些關節(jié)的滑膜可向關節(jié)腔內突入,形成突起或皺裳稱滑膜裳。
作用:在關節(jié)運動時,關節(jié)腔的形狀,容積,壓力發(fā)生改變,滑膜裳可起調節(jié)和充填作
用。
滑膜囊:在某些部位,滑膜突出于關節(jié)囊外,形成滑膜囊。
作用:減少肌腱活動時與骨面之間的摩擦。
3、滑膜關節(jié)的運動:
1)屈和伸:是關節(jié)沿冠狀軸進行的運動,運動時兩骨骨干相互接近角度便小為屈,相
反為伸。
2)內收和外展:是關節(jié)沿矢狀軸進行的運動,運動時骨向正中矢狀面接近為內收,相
反為外展。
3)旋內和旋外:關節(jié)沿垂直軸進行的運動統(tǒng)稱旋轉,運動時肢體的前面轉向內側為旋
內,相反為旋外。前臂:旋內稱旋前,旋外稱旋后。
4)環(huán)轉運動:關節(jié)頭在原位轉動,骨的遠端作圓周運動,實際為屈、外展、伸和內收
的綜合運動。
4、滑膜關節(jié)的分類:
1)按構成關節(jié)的骨數分:
①單關節(jié):由兩塊骨構成
②復關節(jié):由兩塊以上的骨構成,如肘關節(jié)。
2)按運動形式分:
①單動關節(jié):可單獨進行運動
②聯合關節(jié):兩個或兩個以上關節(jié)結構完全獨立,但活動必須同時進行,如潁下頜關
節(jié)。
3)按運動軸數目分:
①單軸關節(jié)屈成關節(jié)(滑車關節(jié)):指骨間關節(jié)。
車軸關節(jié):梯尺近側關節(jié)
②雙軸關節(jié)橢圓關節(jié):槎腕關節(jié)
鞍狀關節(jié):拇指腕掌關節(jié)
球窩關節(jié):肩關節(jié)
③多軸關節(jié)杵臼關節(jié):髓關節(jié)
平面關節(jié):肩鎖關節(jié)
第二節(jié)軀干骨的連接
軀干骨的連接:軀干骨的24塊椎骨、1塊舐骨和1塊尾骨借骨連接形成脊柱,脊柱構成
人體的中軸。胸段與12對肋
和胸骨形成骨性胸廓,其腰段構成腹腔的骨性壁,舐、尾段與下肢帶骨連接成骨盆。
一、椎骨之間的連接
①椎體之間的連接椎間盤:由纖維環(huán)和髓核構成
前縱韌帶和后縱韌帶
②椎弓之間的連接: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橫突間韌帶、關節(jié)突關節(jié)
二、脊柱整體觀:成人脊柱長約70cm,女性和老人略短。
側面觀:可見脊柱有頸、胸、腰、舐四個生理彎曲的部位,其中頸曲和腰曲凸向前方,
胸曲和舐曲凹向前方。脊柱的運動:屈、伸、側屈、旋轉和環(huán)轉。
三、胸廓:由12塊胸椎、12對肋、1塊胸骨和它們之間的連接構成。胸廓除有保護和
支持功能外,主要參與呼吸運
動。
第三節(jié)附肢骨的連接
一、上肢骨的連結7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上肢帶骨的連結
①胸鎖關節(jié):由鎖骨的胸骨端、胸骨的鎖切跡和第一肋軟骨連接構成,關節(jié)腔內有關節(jié)
盤。
②肩鎖關節(jié):由鎖骨的肩峰端和肩峰的關節(jié)面構成。
③喙肩韌帶
(-)自由上肢骨連結
①肩關節(jié)
組成:肱骨頭和肩胛骨關節(jié)盂
特點:a.關節(jié)頭大,關節(jié)孟小,屬于典型的球窩關節(jié)。
b.關節(jié)孟邊緣有纖維軟骨構成的孟唇擴大了關節(jié)面。
c.關節(jié)囊上方有喙肱韌帶加強。
d.關節(jié)囊薄而松弛,前下部薄弱,肩關節(jié)脫位多發(fā)生于此。
e.關節(jié)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
運動:屈、伸、收、展、旋內、旋外和環(huán)轉。
②肘關節(jié)
組成:a.肱尺關節(jié):肱骨滑車和尺骨滑車切跡連結構成。
b.肱槎關節(jié):肱骨小頭和槎骨頭關節(jié)凹連結構成
c.梯尺近側關節(jié):槎骨頭環(huán)狀關節(jié)面和尺骨梯切跡連結構成。
特點:a.三個關節(jié)共同包繞在一個關節(jié)囊內,屬于復關節(jié)。
b.關節(jié)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兩側有韌帶加強(尺側副韌帶、梯側副韌帶)。
c.梯骨頭周圍有橫骨環(huán)狀韌帶包繞。
運動:主要進行屈伸運動。
③前臂骨的連結:梯、尺骨借槎尺近側關節(jié)、槎尺遠側關節(jié)和前臂骨間膜相連
④手關節(jié)包括桃腕關節(jié)、腕骨間關節(jié)、腕掌關節(jié)、掌骨間關節(jié)、掌指關節(jié)和指骨間關
節(jié)。
稅腕關節(jié)由稅骨的腕關節(jié)面和尺骨頭下方的關節(jié)盤組成的關節(jié)窩和由舟、月、三角骨組
成的關節(jié)頭共同連接構成??勺髑?、伸、收展和環(huán)轉運動。
二、下肢骨及其連接
(-)下肢帶骨連結:包括舐器關節(jié)和恥骨聯合。
①鍬棘韌帶起于舐、尾骨側緣,止于坐骨棘,與坐骨大切跡圍成坐骨大孔。
②舐結節(jié)韌帶起于舐、尾骨側緣,止于坐骨結節(jié),與舐棘韌帶、坐骨小切跡圍成坐骨小
孔。
③骨盆
組成:由骸骨、舐骨和尾骨連結構成
界線:由舐骨的岬及其兩側的舐翼、骼骨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jié)和恥骨聯合上緣構
成的環(huán)形線,為大、小
骨盆的分界線。大骨盆位于界線的上方,小骨盆位于界線的下方。
(-)自由下肢骨連結
①鼓關節(jié)
組成:由股臼與股骨頭連結構成。
特點:a.關節(jié)頭大,關節(jié)窩深,是典型的杵臼關節(jié)。
b.魏臼周緣附有靚臼唇以增加嵌臼的深度。
c.關節(jié)囊緊張而堅韌,其后下部較薄弱,酸關節(jié)脫位常在此處發(fā)生。
d.關節(jié)囊外有韌帶加強,其中以前方的骼股韌帶最為強大。
e.關節(jié)囊內有髓臼橫韌帶和股骨頭韌帶。
運動:屈、伸、收、展、旋內、旋外和環(huán)轉
②膝關節(jié)
組成:股骨下端、骸骨和脛骨上端
特點:a.關節(jié)囊薄而松弛,周圍有韌帶加強(脛側副韌帶,腓側副韌帶);
b.關節(jié)腔內有囊內有前、后交叉韌帶,內、外側半月板。
c.關節(jié)囊滑膜層寬闊,形成骸上囊和翼狀裳。
運動:屈和伸,半屈位時可輕微做旋內旋外8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③小腿骨的連接:包括脛腓關節(jié)、小腿骨間膜和韌帶連接。
④足關節(jié)包括距小腿關節(jié)、跑骨間關節(jié)、時跖關節(jié)、跖骨間關節(jié)、跖趾關節(jié)和趾骨間關
節(jié)。
距小腿關節(jié):又名踝關節(jié),由脛、腓骨的下端的關節(jié)面和距骨滑車連接構成,主要運動
是伸(背屈)和屈(跖
屈)。
跑橫關節(jié):距跟舟關節(jié)和跟骰關節(jié)合稱跑橫關節(jié),臨床上,常沿此線進行足的截斷。
第四節(jié)顱骨的連接
顱骨的連結:可分為纖維連接、軟骨結合和關節(jié)三種。
潁下頜關節(jié)
組成:由下頜骨的下頜頭與頻骨的下頜窩及關節(jié)結節(jié)構成
特點:①關節(jié)囊前部薄,后部厚;②關節(jié)囊外有韌帶加強;③關節(jié)腔有關節(jié)盤,將關節(jié)
腔分為上下兩部分。運動:可作上升、下降、前進、后退和側方運動。
第二章肌學
?。╩uscle):運動系統(tǒng)中敘述的肌均屬橫紋肌,附著于骨,在神經系統(tǒng)的支配和調節(jié)
下,可隨人的意志而收縮,所
以又稱為骨骼肌或隨意肌。
第一節(jié)總論
一、肌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
(-)分類:長?。菏湛s時運動幅度大(四肢)。
1、按形態(tài)分短?。盒《?,有明顯的節(jié)段性,收縮幅度?。ū巢可顚樱?。
扁?。ㄩ熂。罕舛?,起運動和保護功能(胸腹壁)。
輪匝?。涵h(huán)形肌纖維,于孔裂周圍,收縮時關閉(口裂、眼裂周圍)。
頭頸?。好婕?、咀嚼?。活i肌淺層、舌骨上下肌群、頸肌深層;
2、按部位分軀干?。罕臣?、胸肌、腹肌、膈、會陰??;
四肢?。荷?、下肢肌。
(二)構造:肌腱與肌腹構成。
1、肌腹:由肌纖維構成,色紅、柔軟、收縮和舒張功能。
肌束膜多個肌束外包肌外膜
肌纖維外包肌內膜肌束肌(小血管隨膜走行)
2、肌腱:平行致密的膠原纖維構成,肌性兩端,附著于骨;無收縮功能,抗張力強;
長肌為腱,闊肌為腱膜。
(三)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1、起止點:
1)起點(定點):肌在固定骨上的附著點,常把接近身體正中線,四肢靠近近側的稱
附著點。
2)止點(動點):肌在移動骨上的附著點。
由于運動多樣化,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置換。
2、配布:原動肌,拮抗肌,協(xié)同肌
(四)輔助裝置:保護、減少摩擦。
1、筋膜:分為淺、深兩種遍布全身。
1)淺筋膜:又稱皮下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大多含脂肪。
2)深筋膜:又稱固有筋膜,位于淺筋膜深面,包被體壁、四肢的肌肉、血管、神經、
肌肉與肌肉之間,由致密
結締組織構成,隨肌的分層而分層,形成肌間隔、骨筋膜鞘、支持帶、血管神經鞘等。
2、滑膜囊:包括滑液囊和粘液囊。
3、腱鞘:是套在長肌腱表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動性較大的部位。
作用:1、使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
9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2、減少腱與骨面的摩擦。
纖維層(腱纖維鞘):深筋膜增厚形成的骨性纖維性管道對肌腱起滑車和約束作
結構用。
滑膜層(腱滑膜鞘):纖維鞘內,由滑膜構成,分兩層。
臟層:包于肌腱的表面。兩層間含少量滑液
壁層:纖維層內面和骨面(腱滑膜腔)
第二節(jié)軀干肌
軀干肌可分為背肌、胸肌、膈、腹肌、會陰肌
一、背肌
1)淺層:斜方?。╰rapezius)、背闊肌(latissimusdorsi)>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①斜方肌起點: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第7頸椎棘突和全部胸椎的棘突,
止點:鎖骨的外側1/3、肩峰及肩胛岡,
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上部肌束收縮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縮使肩胛骨下
降。
②背闊肌起點:下部胸椎的棘突、胸腰筋膜、舐正中崎和器崎的后份,
止點:肱骨的小結節(jié)崎,
作用:使肩關節(jié)內收、旋內和伸。當上肢被固定,可上提軀干。
2)深層:豎脊肌、夾肌
二、胸肌:分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1)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鋸肌
胸大肌起點:鎖骨的內側半、胸骨、上位6個肋軟骨及腹直肌鞘前層,
止點:肱骨的大結節(jié)帽,
作用:使肩關節(jié)內收、旋內和屈。當上肢被固定,可上提軀干。
2)胸固有肌主要有肋間外肌和肋間內肌,肋間外肌能提肋以助吸氣,肋間內肌可降肋
以助呼氣。0
三、膈:膈是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位于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
頂。可分三部:胸骨部,肋部,腰部。周邊是肌性部,中央為腱膜,稱中心腱。
膈上有三個孔:
名稱位置通行結構
主動脈裂孔平12胸椎處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
食管裂孔平10胸椎處有食管和迷走神經通過
腔靜脈孔平8胸椎處有下腔靜脈通過
四、腹?。呵巴鈧热喊ǜ怪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后群包括腰大肌和腰
方肌。
1)腹股溝韌帶: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緣卷曲增厚連于骼前上棘與恥骨結節(jié)之間,稱為腹
股溝韌帶。
2)腹股溝鐮:由腹內斜肌下部的腱膜和腹橫肌下部的腱膜共同融合而成,又稱聯合
腱。
3)弓狀線:在臍以下4-5cm以下,腹直肌鞘的后層完合轉至腹直肌的前面參與構成鞘
的前層,自此以下缺乏鞘的
后層,可見鞘后層的游離下緣呈凸向上方的弧形線,稱弓狀線。
4)白線:位于腹前外側壁正中線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間,由兩側三層腹肌的腱膜
纖維交織而成。上起劍突,下
方止于恥骨聯合。
5)腹股溝管
位置:腹股溝韌帶內側半上方
內口:腹股溝管深(腹)環(huán)外U:腹股溝管淺(皮下)環(huán)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缓蟊冢焊箼M筋膜和腹股溝鐮
上壁: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腹股溝韌帶
通行結構:精索(男);子宮圓韌帶(女)
第三節(jié)頭頸肌
一、頭?。悍譃槊婕『途捉兰?/p>
面肌即表情肌,包括顱頂肌、眼輪匝肌和口輪匝肌。
咀嚼肌包括咬肌、潁肌、翼內肌和翼外肌,參與咀嚼運動。
10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二、頸?。阂榔渌谖恢梅譃椤⑸喙巧?、下肌群和頸肌深群。
1)頸肌淺群:包括頸闊肌和胸鎖乳突肌
胸鎖乳突肌起點:胸骨柄前面和鎖骨的胸骨端,
止點:顆骨乳突,
作用:單側收縮使頭向同側傾斜?,臉轉向對側并向上仰;兩側同時收縮可使頭后仰。
2)舌骨上肌群包括二腹肌,下頜舌骨肌,莖突舌骨肌,頸舌骨肌
舌骨下肌群包括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
3)頸肌深群: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斜角肌間隙:是由頸深肌群外側群的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之間圍成的空隙,有鎖骨下
動脈和臂從通過。
第四節(jié)上肢肌
按其所在部位可分為上肢帶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一、上肢帶?。喝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肩胛下肌
三角肌起點:鎖骨的外側段、肩峰和肩胛岡,
止點:肱骨的三角肌粗隆,
作用:使肩關節(jié)外展,前部肌束收縮可使肩關節(jié)屈曲和旋內,后部肌束收縮可使肩關節(jié)
伸和旋外。
二、臂?。悍智昂髢扇?/p>
1)前群:包括肱二頭肌、喙肱肌和肱肌
肱二頭肌起點:長頭起自盂上結節(jié),短頭起自喙突,
止點:槎骨粗隆,
作用:屈肘關節(jié);當前臂屈曲并處于旋前位時,為前臂有力的旋后肌。
2)后群:肱三頭肌
起點:長頭起自盂下結節(jié),外側頭起自槎神經溝外上方,內側頭起自稅神經溝內下方,
止點:尺骨鷹嘴,
作用:伸肘關節(jié),長頭還能使肩關節(jié)伸和內收。
三、前臂?。悍智?、后兩群
1)前群(9塊):淺層:肱棱肌、旋前圓肌、梯側腕屈肌、掌長肌、指淺屈肌和尺側腕
屈肌。
深層:指長屈肌、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
(前臂屈肌有九條,旋前圓外肱梳肌,指淺屈肌掌長肌,內外各有尺和梳。
指深屈肌拇長屈,旋前方肌莫忘掉。)
作用:屈肘,屈腕,屈腕掌關節(jié),屈掌指關節(jié),屈指間關節(jié);使前臂旋前。
2)后群(10塊):淺層:槎側腕長伸肌、稅側腕短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側腕伸
肌。
深層:旋后肌、拇K展肌、拇短伸肌、拇長伸肌和示指伸肌。
(旋后肌下拇長展,拇指伸肌有長短,示指伸肌到二指,深層伸肌已說全。
梳側腕伸有長短,指總伸肌是第三,小指伸肌是固有.,側腕伸最內邊。)
作用:伸肘,伸腕,伸腕掌關節(jié),伸掌指關節(jié),伸指間關節(jié);使前臂旋后。
四、手?。和鈧热海~際?。耗炊陶辜 ⒛炊糖?、拇對掌肌和拇收肌。
中間群:蚓狀肌和骨間肌
內側群(小魚際?。盒≈刚辜?、小指短屈肌和小指對掌肌
第五節(jié)下肢肌
按其所在部位可分為髓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一、麒肌:可分為前、后兩群
1)前群:骼腰肌和闊筋膜張肌
2)后群:臀大肌、臀中、小肌、梨狀肌、閉孔內肌、閉孔外肌和股方肌
臀大肌起點:骼骨翼外面和舐骨背面,
止點:股骨臀肌粗隆和骼脛束,
作用:使毓關節(jié)伸和旋外。
11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二、大腿?。嚎煞譃榍叭?、后群和內側群
1)前群:
①股四頭?。浩瘘c:股直肌起自骼前下棘,股內外側肌起自股骨的粗線,股中間肌起自
股骨體前面,
止點:脛骨粗隆,
作用:伸膝關節(jié),股直肌還有屈骸關節(jié)的作用。
②縫匠肌:起點:骼前上棘,
止點:脛骨上端內側面,
作用:屈魏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
2)內側群:恥骨肌,長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和大收肌。
作用:使嵌關節(jié)內收、屈曲和旋外。
3)后群:包括股二頭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股二頭肌起點:長頭起自坐骨結節(jié),短頭起自股骨粗線,
止點:腓骨頭,
作用:伸髓關節(jié)和屈膝關節(jié),還可使小腿旋外。
三、小腿?。嚎煞譃榍叭?、后群和外側群
1)前群:脛骨前肌、趾長伸肌和跑長伸肌。
2)外側群: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
3)后群:分淺深兩層
淺層:小腿三頭肌
起點:腓腸肌的內外側頭分別起自股骨內外側鐮的后面,比目魚肌起自脛、腓骨后面的
上部,
止點:跟骨結節(jié),
作用:屈距小腿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
深層:胭肌、趾長屈肌、跑長屈肌和脛骨后肌。
四、足?。悍滞鈧热?、中間群和內側群。
第二篇內臟學
第?章總論
內臟(viscera):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統(tǒng)。
特點:1)大多數存在于胸、腹腔和骨盆腔內。
2)借管道直接或間接與外界相通。
(―)內臟一般結構:
1、中空性器官:粘膜、(粘膜下層)、肌層、外膜
2、實質性器官:一側凹陷形成門,出入門的結構被結締組織包被形成蒂或根。
(二)胸、腹部的標志線和腹部的分區(qū):
1、胸部的標志線
1)前正中線,2)胸骨線,3)鎖骨中線,4)胸骨旁線,5)腋前、后線,6)腋中
線,
7)肩胛線,8)后正中線
2、腹部的標志線和分區(qū)
1)四分法:右上腹,左上腹,右下腹,左下腹(以臍為中心)
2)九分法:腹上區(qū),臍區(qū),腹下區(qū),左右季肋區(qū),左右外側區(qū),左右骼區(qū)
第二章消化系統(tǒng)
消化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大腸(盲腸、闌
尾、
系統(tǒng)結腸、直腸和肛管)。其中口腔至十二指腸稱為上消化道,空腸以下稱為下消化
道。組成消化腺:大消化腺有口腔腺、肝和胰,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內。
第一節(jié)消化管
一、口腔(oralcavity):
1、界限:
12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1)前壁:唇(人中、唇紅)
2)后壁:咽峽
3
)上壁:腭硬腭
軟腭:腭帆、腭垂、腭舌弓、腭咽弓
4)側壁:頰(有腮腺管開口)
5)下壁:口腔底
分部:借上下牙弓和牙齦分為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
咽峽:腭垂、腭帆游離緣、兩側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圍成咽峽,是口腔與咽的分界。
2、牙齒(teeth)
1)分部:分牙冠、牙根、牙頸三部分。
2)組成:牙本質、釉質、牙骨質和牙髓。
3)牙周組織: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齦。
4)牙的種類和排列:第一套牙稱乳牙20個,可分為切牙、尖牙和磨牙三類。第二套牙
稱恒牙共32個,可分
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四類。
5)牙式:臨床上為了記錄牙的位置,常以被檢查者的方位為準,以“+”記號劃分
上、下頜及左右半,共4
區(qū),并以羅馬數字I?V標示乳牙,用阿拉伯數字1?8標示恒牙。
IV表示右下頜第一磨牙6表示左上頜第一恒磨牙
右左乳牙的名稱和符號
右左
恒牙的名稱和符號3、舌(tongue)
1)分部:分為舌體和舌根,舌體前端稱為舌尖。
2)舌乳頭絲狀乳頭:最多,無味蕾
菌狀乳頭、輪廓乳頭、葉狀乳頭:含味蕾。
3舌內肌
舌外肌:須舌肌,兩側同時收縮,舌向前下,一側癱瘓,舌尖偏向患側。
4)舌下面:舌系帶,舌下阜,舌下裳
4、口腔腺
二、咽(pharynx)
1、位置:顱底至第六頸椎體下緣,頸椎椎體的前方
2、形態(tài):上寬下窄、漏斗狀的肌性管道。
3、分部:以腭帆后緣和會厭上緣平面為界,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1)鼻咽部: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圓枕、咽隱窩、咽鼓管扁桃體、咽扁桃體
咽隱窩:咽鼓管圓枕后方與咽后壁之間的縱行深窩,稱咽隱窩,是鼻咽癌好發(fā)部位。
2)口咽部:腭扁桃體、舌會厭正中嬖、會厭谷。
咽淋巴環(huán):圍繞在鼻腔、口腔和咽腔連通處的周圍,存在有咽扁桃體、咽鼓管扁桃體、
腭扁桃體
和舌扁桃體,共同圍成咽淋巴環(huán),具有防御功能。
13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3)喉咽部:梨狀隱窩,異物易存留。
三、食管(esophagus)上端在第6頸椎下緣平面與咽相接,下端在約平第11胸椎高
度,于中線左側,與胃的賁門相
接。
1、分部:
1)頸部T6下緣至胸骨頸靜脈切跡,氣管后方,長約5cm
2)胸部胸骨靜脈切跡至膈的食管裂孔,長約18~20cm
3)腹部膈的食管裂孔與賁門之間,長1?2cm。
2、狹窄:在形態(tài)上食管最重要的特點是有3處生理性狹窄
狹窄的次序狹窄的位置距中切牙的距離距鼻前孔的距離
第一狹窄在食管的起始處15cm20cm
第二狹窄在左主支氣管跨越食管的左前方處25cm30cm
第三狹窄在穿膈的食管裂孔處40cm45cm
意義:異物易滯留的部位,亦是食管腫瘤的好發(fā)部位。
四、胃(stomach/gaster)
1、形態(tài):
兩口
入口:賁門,上接食管
出口:幽門,下接十二指腸
兩緣上緣:胃小彎,凹向右上,最低點稱角切跡
下緣:胃大彎,凸向左下,食管左緣與胃大彎起始處稱賁門切跡。
兩壁前壁
后壁
賁門部
2、分部胃底
胃體
幽門竇:此部和胃小彎附近是潰瘍和癌癥的好發(fā)部位。
幽門管
3、位置:在中等程度充盈時、大部位于左季肋區(qū),小部位于腹上區(qū)。
4、構造:
1)粘膜:幽門處的粘膜形成環(huán)狀的皺嬖,稱幽門瓣。
2)粘膜下層
3)肌層:內斜、中環(huán)、外縱,環(huán)層肌在幽門處增厚,形成幽門括約肌
4)外膜:漿膜
五、小腸(smallintestine):長約5~7米,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
1、十二指腸(duodenum):全長約25cm,大部分位于腹腔上部,緊貼腹后壁。全部圍
成“C”字形包繞胰頭,分
為以下4部分
1)上部:位于第1腰椎平面正中線右側,與降部轉折處稱十二指腸上曲。
十二指腸壺腹(十二指腸球):十二指腸上部近側與幽門相連的一段,腸壁薄,粘膜光
滑平坦,無環(huán)
狀嬖,稱為?,是潰瘍的好發(fā)部位。
2)降部:垂直下行與第1?3腰椎體和胰頭的右側,中份后內側壁上有十二指腸縱裳,
縱裳下端有十二指腸大
乳頭,為肝胰壺腹的開口。
3)水平部:平T3平面橫過下腔靜脈和第3腰椎體的前方,前面有腸系膜上動脈和靜脈
通過。
4)升部:斜向左上至第2腰椎體左側,與空腸轉折處形成的彎曲稱十二指腸空腸曲。
十二指腸懸韌帶(treitzligament):十二指腸懸肌和包繞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皺襄共
同構成?,是確
定空腸起始的重要標志。
2、空腸(jejunum)和回腸(ileum)鑒別點:
14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六、大腸(largeintestine):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5部分。
腹部手術中,鑒別大、小腸主要依賴大腸的下述3個特征(直腸、肛管和闌尾除外):
結腸帶、結腸袋、腸脂垂。
1、盲腸(cecum):是大腸的起始部,左側接回腸,上接升結腸,以回盲瓣與升結腸和
回腸為界,一般位于右潞窩
內。
2、闌尾(vermiformappendix):
1)位置:一般與盲腸一起位于右骼窩內,但變化甚大,以回腸后位和盲腸后位為多,
盆位次之。
尋找闌尾的最可靠的方法:沿盲腸表面的結腸帶向下追蹤。
2)闌尾根部體表投影:
1)麥氏點(McBurney點):右骼前上棘與臍連線中、外1/3交點處。
2)蘭氏點(Lanz點):左右熊前上棘連線右、中1/3交點處。
3、結腸(colon):在右骼窩內續(xù)于盲腸,在第3舐椎平面連接直腸。分為升結腸、橫
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4
部分。
4、直腸(rectum)
1)位置:在第3舐椎前方起自乙狀結腸,沿舐、尾骨前面下行,終于盆膈平面。
2)彎曲:矢狀位上2個:直腸鍬曲和直腸會陰曲
冠狀位上3個:中間一個凸向左側,上下兩個凸向右側
3)直腸橫裳(Houston瓣):直腸壁上常有2?3片由環(huán)層肌和粘膜形成的半月狀皺
裳,稱為?,其中一個
大而恒定的橫裳存在于直腸的右前壁上,距肛門約7cm,可作為直腸鏡檢時
的標志。
直腸壺腹:直腸下段擴大,稱為?。
5、肛管(analcanal)
1)肛管內主要結構:肛柱、肛瓣、肛竇、齒狀線、肛梳、白線
2)概念:
①齒狀線(肛皮線):連接個肛柱下端與各肛瓣邊緣的鋸齒狀環(huán)形線稱為?,齒狀線上
下在動脈來源、靜
脈回流和淋巴引流等方面都不相同。
②肛梳(痔環(huán)):在齒狀線下方有一寬約1cm的環(huán)狀區(qū)域,稱為?,外觀淺藍色,光
滑。
③白線(Hilton線):肛梳下緣有一不甚明顯的環(huán)形線,稱為?,活體肛門指診檢查時
可觸知該處有一環(huán)
形淺溝,是肛門內外括約肌的分界處。
第二節(jié)消化腺
一、肝(liver/hepar)
1、肝的形態(tài):楔形實質性器官,分兩面四緣。
1)兩面:
①膈面(上面):鐮狀韌帶招肝分為左、右葉,另外還有左右冠狀韌帶和左右三角韌
帶。
②臟面(下面):“H”形溝將肝分為四葉:肝左葉、肝右葉、方葉、尾狀葉
左縱溝前部:肝圓韌帶裂(肝圓韌帶)
后部:靜脈韌帶裂(靜脈韌帶)
右縱溝前部:膽囊窩(膽囊)
后部:腔靜脈溝(下腔靜脈),此溝上端有第2肝門。
橫溝:肝門(第一肝門),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和肝
的神經、淋巴管由
此出入。
肝蒂:出入肝門的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共同構成一條索狀結構,稱為肝蒂。
2)四緣:
①前緣(下緣):薄而銳利,有膽囊切跡,肝圓韌帶切跡。
②后緣:鈍圓,朝向脊柱
③左緣:肝左葉的左緣,薄銳
④右緣:肝右葉的右下緣,鈍圓
2、肝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助區(qū)和腹上區(qū),小部分達左季肋區(qū)。
15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體表投影:
3根據Glisson系統(tǒng)分為左、右兩半肝,進一步再分成5個葉、6個段。
4、肝外膽道系統(tǒng)組成:肝左管、肝右管、肝總管、膽囊、膽囊管、膽總管。功能:
將分泌的膽汁輸送到十二指腸腔內。
1)膽囊(gallbladder):
①功能:儲存、濃縮膽汁。
②位置:膽囊窩內,借結締組織與肝連
底:薄、易穿孔,體表投影是右鎖骨中線與右肋弓交點。
③形態(tài)體:與底無明顯分界
頸:體向下變細部分,內有螺旋裳,結石易于嵌頓。
2)膽囊管:3-4cm,近膽囊頸一段具有螺旋裳,結石易于嵌頓。
膽囊三角(calot三角):肝總管、膽囊管與其上面的肝下面之間共同圍成的三角區(qū),
三角內常有膽囊動脈通過。
3)肝管:左右半肝內的毛細膽管分別匯合成肝左右管
肝總管:3cm,由肝左、右管匯合而成,下行于肝十二指腸韌帶內。
4)膽總管:由肝總管和膽囊管匯合而成,長約4-8cm,直徑0.6-0.8cm,位于肝十二
指腸韌帶內。
肝胰壺腹(Vater壺腹):膽總管和胰管在在十二指腸中部后內側壁內匯合,形成一略
膨大的共同管道稱?,開
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
肝胰壺腹括約?。∣ddi括約?。何挥诟我葔馗怪車?。
5)膽汁的產生和排出途徑:
①平時:肝分泌膽汁肝左右管膽囊管膽囊(貯存)
②進食后:膽囊收縮膽囊管十二指腸
肝分泌膽汁肝左右管肝總管膽總管十二指腸
二、胰(pancreas):
1、位置:橫位于胃后方的腹腔上部,相當于第1、2腰椎體水平。
2、形態(tài):
1)胰頭:被十二指腸的“C”字形凹彎所包繞。
2)胰體:位于第一腰椎體前方
3)胰尾:伸向左上方,抵達脾門附近
3、排泄管:
1)胰管:自胰尾起沿胰長軸向右行,與膽總管匯合形成肝胰壺腹,開口于十二指腸大
乳頭。
2)副胰管:在胰管上方,開口于十二指腸小乳頭
4、構造:
1)外分泌部:多種消化酶(參與消化蛋白質、脂肪和糖)
2)內分泌部:胰島素(調節(jié)糖代謝)
第六章腹膜
一、概念:
1、腹膜:覆蓋于腹、盆腔壁內表面,臟器外表面薄而光滑的漿膜,分臟、壁兩層。
2、壁腹膜:襯于腹、盆壁內表面的腹膜。
3、臟腹膜:覆蓋于腹、盆腔臟器外表面的腹膜。
4、腹膜腔:臟、壁腹膜互相延續(xù)、移行,共同共同在腹盆腔內形成的不規(guī)則腔隙,
(男性封閉,女性與外界相通)
二、功能:
1、分泌:臟層分泌少量漿液,潤滑、減少臟器間的摩擦。
16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2、吸收:液體、空氣,壁層吸收能力由上到下逐漸減弱,手術術后半臥位。
3、防御:含大量巨噬細胞。
4、修復再生功能。
5、支持、固定臟器。
三、與臟器的關系:
1、內位器官:指器官的各面幾乎全被腹膜覆蓋者,如胃、十二指腸上部、空腸、回
腸、盲腸、闌尾、橫結腸、乙
狀結腸、脾、卵巢和輸卵管。
2、間位器官:指器官的3面或表面的一半以上被腹膜覆蓋者,如升結腸、降結腸、直
腸上段、肝、膽囊、膀胱和
子宮。
3、外位器官:指器官只有一面被腹膜覆蓋者,如十二指腸降部和水平部、直腸中段、
胰頭和胰體、腎上腺、腎和
輸尿管。
四、形成的結構:
1、網膜:雙層腹膜,薄而透明,層間夾血管、神經、淋巴管。
1)小網膜:肝門與胃小彎,十二指腸上部間的雙層腹膜。
1)肝胃韌帶:肝門至胃小彎之間的雙層腹膜皺嬖,有胃左右動脈等。
2)肝十二指腸韌帶:肝門至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雙層腹膜皺嬖。
其內的結構的位置關系:右前方為膽總管,左前方為肝固有動脈,后方為門靜脈
2)大網膜:由4層腹膜構成,其中前兩層自胃大彎和十二指腸上部向下延續(xù)而成,約
達臍平面以下,返折向
上,成為大網膜后來兩層,上行延續(xù)為橫結腸系膜。在成人大網膜的4層常愈合在一
起。
胃結腸韌帶:胃大彎與橫結腸之間的大網膜前兩層。
2、系膜:1)腸系膜,2)闌尾系膜,3)橫結腸系膜,4)乙狀結腸系膜。
3、韌帶:
1)肝的韌帶:①鐮狀韌帶,②冠狀韌帶,③左右三角韌帶,④肝十二指腸韌帶
⑤肝胃韌帶
2)脾的韌帶:①胃脾韌帶,②脾腎韌帶,③膈脾韌帶,④脾結腸韌帶
3)胃的韌帶:①肝胃韌帶,②胃結腸韌帶,③胃脾韌帶,④胃膈韌帶
五、腹膜的隱窩、皺裳和陷凹:
1、網膜囊:位于胃和小網膜等后方的一個扁窄的腹膜間隙。
上壁:肝左葉和肝尾葉以及膈下面的腹膜
下壁:大網膜下緣、第2、3層的轉折處
前壁:小網膜、胃后壁,大網膜前兩層。
后壁:左腎上腺、左腎上端和胰前面的腹膜、橫結腸及其系膜和大網膜后兩層
左側壁:脾、胃脾韌帶、脾腎韌帶。
右側壁:借網膜孔通大腹膜腔。
?網膜孔(Winslow?L):T12-L2前方范圍內,可容卜2指
上界:肝尾狀葉下界:十二指腸上部
前界:肝十二指腸韌帶后界:覆蓋于下腔靜脈前面的腹膜
2、腹膜陷凹
1)男性:直腸膀胱陷凹
2)女性膀胱子宮陷凹
直腸子宮陷凹(Douglas腔):腹膜在直腸和子宮之間形成的凹陷,在坐位、半臥位和
立位時,
是腹膜腔的最低點,腹膜腔積液常沉積于此,可經直腸前壁或陰道后穹進行穿
刺或引流。
第二章呼吸系統(tǒng)
呼吸道鼻、咽、喉上呼吸道
組成氣管、主支氣管及肺內的各級支氣管下呼吸道
肺:由肺泡、肺內各級支氣管及肺間質組成17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呼吸道特點:1、全部由骨或軟骨構成支架。
2、有豐富的血管和腺體,對吸入的空氣起加溫、加濕的作用。
功能:1、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2、肺有內分泌功能。
第一節(jié)鼻
鼻(nose):是呼吸道起始部,也是嗅覺器官,可分為外鼻、鼻腔和鼻旁竇3部分。
一、外鼻:包括鼻根、鼻背、鼻尖、鼻唇溝、鼻翼
二、鼻腔:以鼻閾為界分為鼻前庭、固有鼻腔
1、鼻前庭
1)鼻閾是皮膚與粘膜的分界處。
2)鼻毛可凈化、濾過空氣。
3)缺少皮下組織,與軟骨膜連接緊密,故將腫時疼痛劇烈。
2、固有鼻腔
1)底:即口腔的頂,由硬腭和軟腭構成。
2)頂:由鼻骨、額骨、篩骨篩板和蝶骨體等覆以粘膜構成。
3)外側壁:有上、中、下鼻甲,其下方分別有上、中、下鼻道。
4)內側壁:鼻中隔骨性部分:犁骨和篩骨垂直板被覆粘膜
軟骨部分:鼻中隔軟骨被覆粘膜
呼吸區(qū):位于中鼻甲和下鼻甲內側面及對應的鼻中隔部分的粘膜,紅色,鼻粘膜分部
嗅區(qū):位于上鼻甲內側面及對應的鼻中隔部分的粘膜,蒼白或淡黃色,內有嗅細胞,感
受氣
味刺激。
易出血區(qū)(little區(qū)):鼻中隔前下份粘膜內,具有豐富的血管吻合從,是鼻出血的好
發(fā)部位。
三、鼻旁竇:上頜竇、額竇、篩竇、蝶竇。
第二節(jié)喉
一、位置:頸前中份,C5-6前方,向上借喉口通咽,下續(xù)氣管。
二、功能:既是呼吸道,又是發(fā)音器官。
三、喉軟骨:
1、甲狀軟骨:最大,由左、右兩方形軟骨板構成,主要結構有前角、喉結、上切
跡、上角、下角。
2、環(huán)狀軟骨:喉軟骨中唯一環(huán)形軟骨,對保持呼吸道通暢有重要作用。前部為環(huán)狀軟
骨弓,平第6頸椎,后部
為環(huán)狀軟骨板。
3、會厭軟骨:葉狀,下端借韌帶連于甲狀軟骨前角內面。
會厭:會厭軟骨被覆粘膜。吞咽時喉上升,會厭關閉喉口。
4、杓狀軟骨:一對,略呈三棱錐體形,尖朝上,底朝下,底向前的突起稱聲帶突,底
向外側的突起稱肌突。
四、喉的連結:
1、環(huán)杓關節(jié)構成:杓狀軟骨底和環(huán)狀軟骨板上緣的關節(jié)面
運動:垂直軸上旋轉運動,使聲門裂開大或縮小
2、環(huán)甲關節(jié)構成:甲狀軟骨下角的關節(jié)面和環(huán)狀軟骨弓和板交界處的關節(jié)面。
運動:冠狀軸上作前傾和復位運動,使聲贊緊張或松弛
3、彈性圓錐:是張于環(huán)狀軟骨弓上緣、甲狀軟骨前角后面和杓狀軟骨聲帶突之間的膜
狀結構。
上緣(聲韌帶):位于兩側聲帶突和甲狀軟骨前角后面
前份:厚,于甲狀軟骨下緣與環(huán)狀軟骨上緣間,即環(huán)甲正中韌帶(急性喉阻塞可切開或
穿刺)。
4、方形膜:位于會厭軟骨側緣、甲狀軟骨前角后面和杓狀軟骨前內側緣之間。
下緣(前庭韌帶):游離,大致與聲韌帶平行。
5、甲狀舌骨膜:連于甲狀軟骨上緣與舌骨之間的薄膜。
6、環(huán)狀軟骨氣管韌帶:連于環(huán)狀軟骨下緣和第一氣管軟骨之間。
五、喉?。涵h(huán)杓后肌、環(huán)甲肌、環(huán)杓側肌、杓橫肌、甲杓肌、杓斜肌18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功能:1、緊張或松弛聲帶,2、開大或縮小聲門,3、縮
小喉口
六、喉腔:分三部分
喉口:朝向后上方,由會厭上緣、杓會厭裳和杓間切跡構成。
1、界線上方:前庭裳,構成前庭裂
下方:聲裳,構成聲門裂
聲門裂:兩側聲裳和杓狀軟骨基部之間的狹窄裂隙,稱?,是喉腔的最狹窄部位。
聲帶:聲裳+聲韌帶+聲帶肌
喉前庭:喉口至前庭裂。
2、分部喉中間腔:前庭裂與聲門裂之間,向兩側突出形成喉室。
聲門下腔:聲門裂至環(huán)狀軟骨下緣,粘膜下組織疏松,易發(fā)生喉水腫。
第三節(jié)氣管與支氣管:
一、氣管(trachea):
1、分部:第6頸椎下緣與喉相續(xù),平胸骨角平面(T4下緣)分為左、右主支氣管,分
杈處稱為氣管杈,分頸部
和胸部兩部分。
氣管隆靖:氣管杈內面有向上凸的縱靖,成半月狀,稱?,略偏向左側,是支氣管鏡檢
查的重要標志。
2、結構:14?18個氣管軟骨借環(huán)狀韌帶為支架,內存粘膜構成
二、左、右主支氣管之間的區(qū)別:
左主支氣管細、長、傾斜
右主支氣管粗、短、陡直
第三節(jié)肺
一、位置:位于胸腔內,縱隔兩側
二、形態(tài):呈圓錐形,有一尖、一底、兩面、三緣。
1、尖:鎖骨內側1/3段上方2-3cm
2、底:膈面,向上凹
3、兩面外側面(肋面):朝向前外,與肋和肋間隙緊貼。
內側面(縱隔面):朝向縱隔,中間為肺門。
肺門:肺內側面中間的橢圓形凹陷處稱?,是主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以及支氣管
動、靜脈,淋巴
管和神經出入的地方。
肺根:出入肺門的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稱?。
前緣:左肺有心切跡,心切跡下方有左肺小舌。
4、三緣后緣:圓鈍,位于脊柱兩側。
下緣:較銳利,位置隨呼吸而上下運動。
三、分葉:左肺由斜裂分為上葉、下葉,右肺由斜裂和水平裂分為上葉、中1十、下
葉。
四、左右肺的區(qū)別:
左肺2葉、窄長、前緣有心切跡和左肺小舌
右肺3II|\寬短、前緣無心切跡和小舌
五、肺段(支氣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氣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屬的肺組織共同構成一
個?,肺段整體呈圓錐形,尖向肺
門,底在肺表面。
第五節(jié)胸膜
一、胸膜:覆蓋于肺表面(臟層)和胸廓內表面、膈上面、縱隔兩側面(壁層)的一薄
層漿膜。
胸膜腔:臟、壁胸膜間的一封閉腔隙,呈負壓,左右不通。
二、壁胸膜的分部:1、肋胸膜,2、膈胸膜,3、縱隔胸膜,4、胸膜頂
三、胸膜隱窩:胸膜腔在壁胸膜某些部分的返折處,留有一潛在腔隙,稱為?(胸膜
竇),即使在深呼吸時,肺緣也
不會伸入其間。
1、肋膈隱窩:肋胸膜與膈胸膜相互返折處,為胸膜腔最低點,胸腔積液常積聚于此。
2、肋縱隔隱窩:左側縱隔胸膜與肋胸膜在前面返折處。
19
張先亮考而不死,是為神!
四、體表投影:
前界:鎖骨內側1/3上方2-3cm,胸鎖關節(jié)后方,第2胸肋關節(jié)靠攏。
右側:第6胸肋關節(jié)移行下界左側:第4胸肋關節(jié)至第6肋軟骨后方移行下界。
下界:鎖中線腋中線肩胛下線后正中線
8肋10肋11肋T12棘突
肺下界6肋8肋10肋T11棘突
第六節(jié)縱隔
概念:兩側縱隔胸膜間所包裹的所有器官和結構的總稱。
分部:四分法:胸骨角為界分上縱隔和下縱隔,下縱隔又以心包為界分為前、中、后縱
隔。
第四章泌尿系統(tǒng)
組成:腎、輸尿管,膀胱、尿道。
功能:排出機體內水溶性代謝產物和多余的水分。
第一節(jié)腎
一、形態(tài):蠶豆形、紅褐色、實質性。
上端:寬、薄下端:窄、厚
前面:較凸,朝向前外側后面:平坦,貼腹后壁
外側緣凸隆內側緣:中部凹陷,有腎門。
腎門:腎的內側緣中部凹陷,是腎的血管、淋巴管、神經和腎盂出入的部位,稱為腎
門。
腎蒂:出入腎門的結構由結締組織包在一起,稱腎蒂。
腎竇:腎門向腎內續(xù)于一個較大的腔隙,稱為腎竇,腎內含有腎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上冊21.3.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聽評課記錄
- 2025年便攜式X熒光光譜分析儀合作協(xié)議書
- 七年級第二學期工作總結
- 蘇科版數學七年級下冊8.1.1《同底數冪的乘法》聽評課記錄
- 公司職工食堂承包協(xié)議書范本
- 裝飾裝修勞務分包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新能源電站租賃誠意金合同
- 2025年度裝修施工現場安全監(jiān)督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航空航天設備采購合同知識產權保護及實施約定
- 2025年度航空航天零部件購買協(xié)議范文匯編
- 2024-2030年中國蠔肉市場發(fā)展前景調研及投資戰(zhàn)略分析報告
- GB 19053-2024殯儀場所致病菌安全限值
- 江蘇省南京市聯合體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物理期末練習卷(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國互感器行業(yè)發(fā)展現狀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煙草局合同范例
- 《軌道交通工程盾構施工技術》 課件 項目4 盾構施工
- AutoCAD2024簡明教程資料
- 礦井車輛安全培訓課件
- 股權轉讓與入股合作協(xié)議
- 人工挖孔樁作業(yè)指導書
- GB/T 18601-2024天然花崗石建筑板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