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內(nèi)科學講義_第1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講義_第2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講義_第3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講義_第4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感冒

細目一:概述

一、感冒的概念

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而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病情輕者多為感受當令之氣,稱為傷風、

冒風、冒寒:病情重者多為感受非時之邪,稱為重傷風。在一個時期內(nèi)廣泛流行、證候相類

似者,稱為時行感冒。臨床表現(xiàn)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

脈浮為其特征。

二、感冒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感冒的常見病因——以風邪為主,可兼寒熱暑濕等0

二、感冒的病機及轉化

感冒的病位在肺衛(wèi);基本病機為六淫入侵,衛(wèi)表不和,肺氣失宣。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鑒別

一、感冒的診斷要點

二、感冒與時行感冒的鑒別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感冒的辨證要點

二、感冒的治療原則

感冒的治療原則為解表達邪。

【須牢記的架構圖】

「1風寒束表證一辛溫解表一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

2風熱犯表證一辛涼解表一銀通散或蔥豉桔梗湯

感冒<3黑濕傷表證一清署祛濕解表一新加香荽飲

4氣慮感冒一一益氣解表一一參蘇飲

L5陰慮感冒一一滋膽解表一一加減威蕤湯

三、風寒束表、風熱犯表、暑濕傷表等證候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風寒束表證

主癥: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肢節(jié)酸疼,鼻塞聲重或鼻癢噴嚏,時流清涕,

咽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

代表方: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加減。

常用藥:荊芥、防風、蘇葉、豆豉、蔥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紅。

2.風熱犯表證

主癥:身熱較著,微惡風,汗泄不暢,頭脹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黃,咽燥,或咽

喉乳蛾紅腫疼痛,鼻塞,流黃濁涕,口干欲飲,舌苔薄白微黃,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

治法:辛涼解表。

代表方: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加減。

常用藥:銀花、連翹、黑山桅、豆豉、薄荷、荊芥、竹葉、蘆根、牛芽子、桔梗、甘草。

3.暑濕傷表證

主癥: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痰黏,鼻流濁涕,

心煩口渴,或口中黏膩,渴不多飲,胸悶腕痞,泛惡,腹脹,大便或海,小便短赤,舌苔薄

黃而膩,脈濡數(shù)。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蕾飲加減。

常用藥:銀花、連翹、鮮荷葉、鮮蘆根、香需、厚樸、扁豆.

四、氣虛感冒和陰虛感冒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氣虛感冒

主癥:惡寒較甚,發(fā)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

氣短懶言,反復易感,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

治法:益氣解表。

代表方:參蘇飲加減。

常用藥:黨參、甘草、茯苓、蘇葉、葛根、前胡、半夏、陳皮、枳殼、桔梗。

2.陰虛感冒

主癥: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干,干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解表。

代表方:加減蕨蕤湯化裁。

常用藥:玉竹、甘草、大棗、豆豉、薄荷、蔥白、桔梗、白薇。

五、常見證候治療加減變化

風寒束表證,若表濕較重,肢體酸痛,頭重頭脹,身熱不揚者,用羌活勝濕湯加減。

第二單元咳嗽

細目一:概述

一、咳嗽的概念

二、咳嗽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外感咳嗽與內(nèi)傷咳嗽的病因

外因:六淫之邪,侵襲肺系。常以風為先導,或夾寒,或夾熱,或夾燥,表現(xiàn)為風寒、

風熱、風燥相合為病。

內(nèi)因:臟腑功能失調,內(nèi)邪干肺。分其他臟腑病變涉及于肺和肺臟自病。他臟及肺有

飲食不調、情志不遂。肺臟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遷延不愈,陰傷氣耗。

二、外感咳嗽與內(nèi)傷咳嗽的病機及轉化

咳嗽病變主臟在肺,與肝、脾有關,久則及腎。

基本病機為邪犯于肺,肺氣上逆。

細目三:辨證論治

一、咳嗽的辨證要點

1.辨外感內(nèi)傷:外感咳嗽,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惡寒、發(fā)熱、頭痛等肺衛(wèi)

表證。內(nèi)傷咳嗽,多為久病,常反復發(fā)作,病程長,可伴他臟見證。

2.辨證候虛實:外感咳嗽一般均屬邪實;而內(nèi)傷咳嗽多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其中痰

濕、痰熱、肝火多為邪實正虛;肺陰虧耗咳嗽則屬正虛,或虛中夾實。

二、咳嗽的治療原則

外感咳嗽屬于邪實,治以祛邪利肺內(nèi)傷咳嗽,多屬邪實正虛,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

正。

【須牢記的架構圖】

r1風寒襲肺證一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一三拗湯合止嗽散

(外感j2風熱犯肺證一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一桑菊飲

風燥傷肺證一疏風清肺,

I3潤燥止咳一桑杏湯

咳嗽「痰濕蘊肺證一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一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yǎng)親湯

[內(nèi)傷《2痰熱郁肺證一清熱肅肺,豁痰止咳一清金化痰湯

3肝火犯肺證一清肺瀉肝,順氣降火一篁蛤散合加減瀉白酸

M肺陰虧耗證一滋陰潤肺,化痰止咳一沙參麥冬湯

三、風寒、風熱、風燥咳嗽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風寒襲肺證

主癥: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

或見惡寒發(fā)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

常用藥:麻黃、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

2.風熱犯肺證

主癥: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黃,咳時汗出,

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身痛,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飲加減。

常用藥:桑葉、菊花、薄荷、連翹、前胡、牛芽子、杏仁、桔梗、大貝母、枇杷葉。

3.風燥傷肺證

主癥:干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無痰或痰少而黏連成絲,不易

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干,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干而少

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或小數(shù)。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湯加減。

常用藥:桑葉、薄荷、豆鼓、杏仁、前胡、牛秀子、南沙參、大貝母、天花粉、梨皮、

蘆根。

另有涼燥證,乃燥證與風寒并見,表現(xiàn)干咳少痰或無痰,咽干鼻燥,兼有惡寒發(fā)熱,頭

痛無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癥。用藥當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

四、痰濕蘊肺、痰熱郁肺、肝火犯肺、肺陰虧耗等證候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痰濕蘊肺證

主癥:咳嗽反復發(fā)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膩或稠厚成塊,

色白或帶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則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悶,骯痞,嘔惡,食

少,體倦,大便時濾,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代表方: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

常用藥:法半夏、陳皮、茯苓、蒼術、川樸、杏仁、佛耳草、紫苑、款冬花。

2.痰熱郁肺證

主癥: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黏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

或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而黏,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

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湯加減。

常用藥:黃岑、山桅、知母、桑白皮、杏仁、大貝母、瓜簍、海蛤殼、竹瀝半夏、射干。

3.肝火犯肺證

主癥: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黏,

或如絮條,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

津,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肺瀉肝,順氣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加減瀉白散加減。

常用藥:桑白皮、地骨皮、黃岑、山桅、丹皮、青黛、海蛤殼、粳米、甘草、蘇子、竹

茹、枇杷葉。

4.肺陰虧耗證

主癥:干咳,咳聲短促,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

額紅,盜汗,口干,F(xiàn)1漸消瘦,神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參麥冬湯加減。

常用藥:沙參、麥冬、花粉、玉竹、百合、甘草、川貝母、甜杏仁、桑白皮、地骨皮。

第三單元哮病

細目一:概述

一、哮病的概念

二、哮病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哮病的常見病因

外因: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或因吸入煙塵、花粉、動物毛屑、異味氣體等。

內(nèi)因:飲食不當,過食生冷,或嗜食酸咸甘肥,或進食海膻發(fā)物;體虛病后,素質不強,

或病后體弱。一般而言,素質不強者多以腎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為主。

二、哮病的主要病機、“夙根”與誘因及轉化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關系到脾、腎、肝、心。

基本病機為痰阻氣道,肺失宣降。

病理因素以痰為主,如朱丹溪指出:“哮喘專主于痰”。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鑒別

一、哮病的診斷要點

二、哮病與喘證的鑒別

哮病和喘證都有呼吸急促、困難的表現(xiàn)。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聲響言,喉

中哮鳴有聲,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獨立性疾?。淮笟庀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肺系

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癥狀。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哮病的辨證要點

發(fā)時以邪實為主,當分寒、熱、寒包熱、風痰、虛哮等五類,注意是否兼有表證。而未

發(fā)時以正虛為主,應辨陰陽之偏虛,肺脾腎三臟之所屬。若久發(fā)正虛,虛實錯雜者,當按病

程新久及全身癥狀辨別其主次。

二、哮病發(fā)作期和緩解期的治療原則

當以“發(fā)時治標,平時治本”為基本原則。

【須牢記的架構圖】

.冷哮證一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一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

r發(fā)作期1.熱峰證一清熱宣肺,化痰定喘一定喘湯或越婢加半夏湯

哮病彳,.肺脾氣虛證一健脾益氣,補土生金一六君子湯

〔緩解期已.肺腎兩虛證一補肺益腎一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

三、冷哮、熱哮等證候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冷哮證

主癥: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呼吸急促,喘憋氣逆,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

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發(fā),面色青晦,舌苔白

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射干、干姜、細辛、半夏、紫荒、款冬、五味子、大棗、甘草。

2.熱哮證

主癥:喉中痰鳴如吼,喘而氣粗息涌,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黏濁稠

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飲,汗出,面赤,或有身熱,舌苔黃膩、質紅,脈滑數(shù)或弦

滑。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湯或越婢加半夏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黃苓、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蘇子、白果、甘草。

四、哮病緩解期肺脾氣虛、肺腎兩虛等證候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肺脾氣虛證

主癥:氣短聲低,喉中時有輕度哮鳴,痰多質稀,色白,自汗,怕風,常易感冒,倦怠

無力,食少便澹,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補土生金。

代表方:六君子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白術、山藥、意茂仁、茯苓、法半夏、橘皮、五味子、甘草。

2.肺腎兩虛證

主癥: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咯痰質黏起沫,腦轉耳鳴,腰酸腿軟,心慌,

不耐勞累?;蛭逍臒?,顆紅,口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苔

淡白、質胖,脈沉細。

治法:補肺益腎。

代表方: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人參、麥冬、五味子、茯苓、甘草、半夏、陳皮。

第四單元喘證

細目一:概述

一、喘證的概念

喘即氣喘、喘息。臨床表現(xiàn)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翕動,不能平臥為特征

者,謂之喘證。

二、喘證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喘證的常見病因

外因:外邪侵襲,重感風寒,邪襲于肺;或表寒內(nèi)熱,或因風熱外襲。

內(nèi)因:飲食不當,過食生冷、肥甘,或嗜酒傷中;情志所傷,憂思氣結,或郁怒傷肝;

勞欲久病,肺腎虧虛。

二、喘證的主要病機及轉化

喘證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腎,涉及肝脾。

基本病機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或精氣虛衰,肺腎出納失常。

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實喘在肺,為外邪、痰濁、肝郁氣逆,邪壅肺氣,宣降不利所

致;虛喘責之肺、腎,因陽氣不足、陰精虧耗,而致肺腎出納失常,且尤以氣虛為主。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鑒別

一、喘證的診斷要點

L以喘促短氣,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翕動,不能平臥,口唇發(fā)緝?yōu)樘卣鳌?/p>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勞累而誘發(fā)。

二、喘證與哮病、氣短的鑒別

1.喘證與哮證的鑒別

喘指氣息而言,為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張口抬肩,搖身擷肚。哮指聲響而言,必見喉中

哮鳴有聲,有時亦伴有呼吸困難。喘未必見哮,而哮必兼喘。

2.喘證與氣短的鑒別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喘證的辨證要點

喘證的辨證首當分清虛實。實喘者呼吸深長有余,呼出為快,氣粗聲高,伴有痰鳴咳

嗽,脈數(shù)有力,病勢多急;虛喘呼吸短促難續(xù),深吸為快,氣怯聲低,少有痰鳴咳嗽,脈

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勢徐緩,時輕時重,遇勞則甚。

實喘又當辨外感內(nèi)傷。虛喘應辨肺虛,腎虛,心氣、心陽衰弱。肺虛者勞作后氣短不足

以息,喘息較輕,常伴有面色白,自汗易感冒;腎虛者靜息時亦有氣喘,動則更甚,伴有面

色蒼白、顆紅,怕冷,腰酸膝軟;心氣、心陽衰弱時,喘息持續(xù)不已,伴有紫維,心悸,浮

腫,脈結代。

二、喘證的治療原則

喘證的治療應分清虛實邪正。實喘治肺,以祛邪利氣為主。區(qū)別寒、熱、痰、氣的不同,

分別采用溫化宣肺,清化肅肺,化痰理氣的方法。虛喘以培補攝納為主,或補肺,或健脾,

或補腎,陽虛則溫補之,陰虛則滋養(yǎng)之。至于虛實夾雜、寒熱互見者,又當按具體情況分

清主次,權衡標本,辨證選方用藥。

【須牢記的架構圖】

ri風寒壅肺證一宣肺散寒一麻黃湯合華蓋散

2表寒肺熱證一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一麻杏石甘湯

(實喘{3痰熱郁肺證一清熱化痰,宣肺平喘一桑白皮湯

二月市氣郁痹證一開郁降氣平喘一五磨飲子

喘證1

r1肺氣虛耗證一補肺益氣養(yǎng)陰一生脈散合補肺湯

1慮喘{2腎慮不納證一補腎納氣一金康腎氣丸合參蛤散

三、風寒壅肺、表寒肺熱、痰熱郁肺、肺氣郁痹等證候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風寒壅肺證

主癥: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脹悶,痰多稀薄而帶泡沫,色白質黏,常有頭痛,

惡寒,或有發(fā)熱,口不渴,無汗。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黃湯合華蓋散加減。

常用藥:麻黃、紫蘇、半夏、橘紅、杏仁、蘇子、紫苑、白前。

2.表寒肺熱證

主癥:喘逆上氣,胸脹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熱,煩悶,

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苔薄白或薄黃,舌邊紅,脈浮數(shù)或滑。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黃岑、桑白皮、石膏、蘇子、杏仁、半夏、款冬花。

3.痰熱郁肺證

主癥: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多質黏色黃或夾有血色,伴胸中煩悶,身熱,有汗,

口渴而喜冷飲,面赤,咽干,小便赤澀,大便或秘,舌質紅,舌苔薄黃或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湯加減。

常用藥:桑白皮、黃苓、知母、大貝母、射干、瓜萎皮、前胡、地龍。

4.肺氣郁痹證

主癥:每遇情志刺激而誘發(fā),發(fā)時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氣憋,胸悶胸痛,咽中如窒,

但喉中痰鳴不著,或無痰聲。平素常多憂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脈弦。

治法:開郁降氣平喘。

代表方:五磨飲子加減。

常用藥:沉香、木香、川樸花、枳殼、蘇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

四、肺氣虛耗、腎虛不納等證候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肺氣虛耗證

主癥: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風,或見咳嗆痰

少質黏,煩熱而渴,咽喉不利,面額潮紅,舌質淡紅或有苔剝,脈軟弱或細數(shù)。

治法:補肺益氣養(yǎng)陰。

代表方:生脈散合補肺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黃黃、冬蟲夏草、五味子、炙甘草。

2.腎虛不納證

主癥:喘促日久,動則喘甚,呼多吸少,呼則難升,吸則難降,氣不得續(xù),形瘦神憊,

跑腫,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潤滑,脈微細或沉弱:或見喘咳,面紅煩躁,

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治法:補腎納氣。

代表方:金貴腎氣丸合參蛤散加減。

常用藥: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蟲夏草、胡桃肉、紫河車、熟地、當歸、蛤蛇。

五、常見證候治療加減變化

肺氣虛耗證,兼中氣虛弱,肺脾同病,清氣下陷,食少便潰,腹中氣墜者,配合補中益

氣湯,補脾養(yǎng)肺,益氣升陷。

腎虛不納證,腎陰虛者,不宜辛燥,宜用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加減以滋陰納氣。

第五單元肺癰

細目一:概述

一、肺癰的概念

肺癰是肺葉生瘡,形成膿瘍的一種病證,屬內(nèi)癰之一。臨床以咳嗽、胸痛、發(fā)熱、咯

吐腥臭濁痰,甚則膿血相兼為主要特征。

二、肺癰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肺癰的常見病因

外因:感受風熱,或風寒襲肺,內(nèi)郁化熱。

內(nèi)因:嗜酒太過或恣食辛辣煎炸厚味,痰熱素盛。如宿有痰熱蘊肺,復加外感風熱,內(nèi)

外合邪,則更易引發(fā)本病。

二、肺癰的主要病機及轉化

肺癰的病位在肺。

成癰化膿的病理基礎,主要在于熱壅血瘀。

基本病機:邪熱蘊肺,熱壅血瘀成癰,血敗肉腐而化膿。

病理性質:主要表現(xiàn)為邪盛的實熱證候。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鑒別

一、肺癰的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病多急,常突然寒戰(zhàn)高熱,咳嗽胸痛,咯吐黏濁痰經(jīng)旬月左右,咯吐大量腥臭膿痰,

或膿血相兼,身熱遂降,癥情好轉,經(jīng)數(shù)周逐漸恢復。如膿血不凈,持續(xù)咳嗽,咯吐膿血臭

痰,低燒,消瘦,則轉成慢性。

2.驗痰法

肺癰病人咳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癰膿,浮者是痰。如《醫(yī)學入門?卷五?肺癰肺痿》

說:“肺癰……咳唾膿血腥臭,置之水中則沉。”

3.驗口味

肺癰病人吃生黃豆或生豆汁不覺其腥。

4.體征

可見舌下生細粒,潰后遷延之慢性患者,還可見指甲紫而帶彎,指端形如鼓槌。

二、肺癰與風溫的鑒別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肺癰的辨證要點

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辨證總屬實熱之證。初起及成癰階段。癥見高熱,咳嗽氣急,咯痰黏

稠量多等,為熱毒瘀結在肺,成癰釀膿,邪盛證實。后期潰膿之后,大量腥臭膿痰排出,身

熱漸退,咳嗽減輕,但因痰熱久蘊,肺之氣陰耗傷,則可表現(xiàn)虛實夾雜之候?;謴推?,即以

陰傷氣耗為主,兼有余毒不凈。

二、肺癰的治療原則

治療當以祛邪為原則,采用清熱解毒、化瘀排膿的治法,膿未成應著重清肺消癰,膿

已成需排膿解毒。

【須牢記的架構圖】

「1.初期一疏風散熱,漕肺化痰一銀馥散

肺癰12.成癰期一清肺解毒,化瘀消癰一千金葦莖湯合如金解毒散

3.潰膿期一排膿解毒一加味桔梗湯

14.恢復期一清養(yǎng)補肺一沙參清肺湯或桔梗杏仁煎

三、肺癰初期、成癰期、潰膿期、恢復期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初期

主癥:惡寒發(fā)熱,咳嗽,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漸增多,胸癰.,咳則痛甚,呼吸不利,口

干鼻燥,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而滑。

治法:疏風散熱,清肺化痰。

代表方:銀翹散加減。

常用藥:銀花、連翹、蘆根、竹葉、桔梗、浙貝母、牛勞子、前胡、甘草。

2.成癰期

主癥:身熱轉甚,時時振寒,繼則壯熱,汗出煩躁,咳嗽氣急,胸滿作痛,轉側不利。

咳吐濁痰,呈黃綠色,自覺喉間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癰。

代表方:千金葦莖湯合如金解毒散加減。

常用藥:著位仁、冬瓜仁、桃仁、桔梗、黃苓、銀花、魚腥草、紅藤、蒲公英、紫花地

丁、甘草、蘆根。

3.潰膿期

主癥:咳吐大量膿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異常,有時咯血,胸中煩滿而痛,

甚則氣喘不能臥,身熱面赤,煩渴喜飲,舌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shù)或數(shù)實。

治法:排膿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湯加減。

常用藥:桔梗、蕙故仁、冬瓜子、魚腥草、金養(yǎng)麥根、敗醬草、銀花、黃苓、蘆根。

4.恢復期

主癥:身熱漸退,咳嗽減輕,咯吐膿痰漸少,臭味亦淡,痰液轉為清稀,精神漸振,

食納好轉。或有胸脅隱痛,難以平臥,氣短,自汗盜汗,低燒,午后潮熱,心煩,口燥咽干,

面色無華,形體消瘦,精神萎靡,舌質紅或淡紅,苔薄,脈細或細數(shù)無力。或見咳嗽,咯吐

膿血痰日久不凈,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復轉臭濁,病情時輕時重,遷延不愈。

治法:清養(yǎng)補肺。

代表方:沙參清肺湯或桔梗杏仁煎加減。

常用藥:沙參、麥冬、百合、玉竹、黨參、太子參、黃茂、當歸、川貝母、冬瓜仁。

第六單元心悸

細目一:概述

一、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病情較輕者為驚悸,

病情較重者為怔忡。

二、心悸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心悸的常見病因

內(nèi)因:體質素虛,飲食勞倦,七情所傷,藥食不當。

外因:感受外邪。

二、心悸的主要病機及虛實的不同特點

心悸的病位在心,與肝、脾、腎、肺四臟密切相關。

病理變化主要有虛實兩方面,虛者為氣、血.、陰、陽虧損,使心失滋養(yǎng),而致心悸;實

者多由痰火擾心,水飲上凌或心血瘀阻,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

三、虛、痰、瘀與心悸的關系

本病為本虛標實證,其本為心氣不足,心陽虛衰,陰血虧虛。其標有氣滯、血瘀、痰濁、

水飲等。陰虛者常兼火盛或痰熱;陽虛易夾水飲、痰濕;氣血不足者,易見氣血瘀滯、痰濁。

細目三:辨證論治

一、心悸的辨證要點

心悸的辨證應辨虛實,虛者系指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實者多指痰飲、瘀血、火邪之類。

二、心悸的治療原則

心悸的治療應分虛實,虛證分別治以補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實證則應祛痰、化飲、

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虛實錯雜為多見,且虛實的主次、緩急各有不同,故治當相應兼顧。

同時,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寧為其病理特點,故應酌情配入鎮(zhèn)心安神之法。

【須牢記的架構圖】

P心慮膽怯證--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證-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歸脾湯

心悸《3心陽不振證-溫補心陽,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

4水飲凌心證-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苓桂術甘湯

5陰虛火旺證--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6瘀阻心脈證--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桃仁紅花煎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三、心虛膽怯、心血不足、心陽不振、水飲凌心、陰虛火旺、瘀阻心脈等證候的主癥、

治法和方藥

1.心虛膽怯證

主癥: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不寐多夢而易驚醒,惡聞聲響,食少納呆,

苔薄白,脈細略數(shù)或細弦。

治法: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減。

常用藥:朱砂、龍齒、琥珀、酸棗仁、遠志、茯神、人參、茯苓、山藥、天冬、生地、

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證

主癥: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納呆食少,舌淡紅,

脈細弱。

治法: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黃黃、人參、白術、炙甘草、熟地黃、當歸、龍眼肉、茯神、遠志、酸棗仁、

木香。

3.心陽不振證

主癥: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象虛弱或

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

常用藥:桂枝、附片、人參、黃茂、麥冬、枸杞、炙甘草、龍骨、牡蠣。

4.水飲凌心證

主癥:心悸眩暈,胸悶痞滿,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惡心、

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

治法: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術甘湯加減。

常用藥:澤瀉、豬苓、車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參、白術、黃黃、遠志、茯神、

酸棗仁。

5.陰虛火旺證

主癥: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干,盜汗,思慮勞心則癥狀加重,伴耳鳴

腰酸,頭暈目眩,急躁易怒,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象細數(shù)。

治法: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減。

常用藥:生地、玄參、麥冬、天冬、當歸、丹參、人參、炙甘草、黃連、朱砂、茯苓、

遠志、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脈證

主癥: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痛如針刺,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脈澀或結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代表方:桃仁紅花煎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常用藥: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茍、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當歸、桂枝、

甘草、龍骨、牡蠣。

四、常見證候治療加減變化

心血不足證,若五心煩熱,血汗盜汗,胸悶心煩,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結代,為氣陰兩

虛,治以益氣養(yǎng)血,滋陰安神,用炙甘草湯加減。

陰虛火旺證,若腎陰虧虛,虛火妄動,遺精腰酸者,加龜板、熟地、知母、黃柏,或

加服知柏地黃丸;若陰虛而火熱不明顯者,可單用天王補心丹。

水飲凌心證,若見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浮腫、尿少、陣發(fā)性夜間咳喘或端坐呼吸者,當

重用溫陽利水之品,如真武湯。

第七單元胸痹

細目一:概述

一、胸痹的概念

胸痹是指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

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二、本病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胸痹的常見病因

內(nèi)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勞倦內(nèi)傷,年邁體虛。

外因:寒邪內(nèi)侵。

二、胸痹病機、發(fā)展趨勢及虛實兩者的內(nèi)涵及其轉化

胸痹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腎三臟。

基本病機為心脈痹阻。

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鑒別

一、本病的診斷要點

1.膻中或心前區(qū)憋悶疼痛,甚則痛徹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內(nèi)側等部位,呈反

復發(fā)作性或持續(xù)不解,常伴有心悸、氣短、自汗,甚則喘息不得臥。

2.胸悶胸痛一般兒秒到幾十分鐘可緩解。嚴重者可見疼痛劇烈,持續(xù)不解,汗出肢冷,

面色蒼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發(fā)生猝死。

3.多見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勞過度,抑郁惱怒或多飲暴食,感受寒冷而誘發(fā)。

二、胸痹與胃痛、真心痛的鑒別

1.胸痹與胃痛的鑒別

心在院上,脫在心下,故有胃院當心而痛之稱,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

痛可在胃院部,極易混淆。但胸痹以悶痛為主,為時極短,雖與飲食有關,但休息、服藥常

可緩解。胃痛與飲食相關,以脹痛為主,局部有壓痛,持續(xù)時間較長,常伴有泛酸、嘈雜、

曖氣、呃逆等胃部證候。

2.胸痹與真心痛的鑒別

真心痛乃胸痹的進一步發(fā)展,癥見心痛劇烈,甚則持續(xù)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

唇紫、手足青至節(jié),脈微或結代等危重證候。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胸痹辨證:虛與實、標與本及其內(nèi)涵

胸痹總屬本虛標實之證,辨證首先掌握虛實,分清標本,標實應區(qū)別氣滯、痰濁、血瘀、

寒凝的不同;本虛又應區(qū)別陰陽氣血虧虛的不同。

二、本病的治療原則及具體治療方法

【須牢記的架構圖】__

(1心血瘀阻證-活血化瘀,通脈止痛-血府逐瘀湯

2氣滯心胸證-疏肝理氣,活血通絡-柴胡疏肝散

3痰濁閉阻證-通陽泄?jié)?,豁痰宣?瓜簍筵白半夏湯合滌痰湯

胸牌14寒凝心脈證--辛溫散寒,宣通心陽-枳實癱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

5氣陰兩虛證--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生脈歌合人參養(yǎng)榮湯

I6心腎陽虛證--溫補陽氣,振奮心陽-參附湯合右歸飲

三、心血瘀阻、氣滯心胸、痰濁閉阻、寒凝心脈、氣陰兩虛、心腎陽虛等證候的主癥、

治法和方藥。

1.心血瘀阻證

主癥:心胸疼痛,如刺如絞,痛有定處,入夜為甚,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

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勞累而加重,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舌

下瘀筋,苔薄,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川茍、桃仁、紅花、赤芍、柴胡、桔梗、枳殼、當歸、生地、降香、郁金。

2.氣滯心胸證

主癥:心胸滿悶,隱痛陣發(fā),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fā)或加重,

或兼有脫腹脹悶,得曖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通絡。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柴胡、枳殼、赤芍、香附、陳皮、川茸。

3.痰濁閉阻證

主癥:胸悶重而心痛微,痰多氣短,肢體沉重,形體肥胖,遇陰雨天而易發(fā)作或加重,

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濡,咯吐痰涎,舌體胖大且邊有齒痕,苔濁膩或白滑,脈滑。

治法:通陽泄?jié)?,豁痰宣痹?/p>

代表方:瓜簍建白半夏湯合滌痰湯加減。

常用藥:瓜簍、建白、半夏、南星、竹茹、人參、茯苓、甘草、石菖蒲、陳皮、枳實。

4.寒凝心脈證

主癥:卒然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不得臥,多因氣候驟冷或驟感風寒而發(fā)病或加重,

伴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胸悶氣短,心悸,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

治法:辛溫散寒,宣通心陽。

代表方:枳實癱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加減。

常用藥:桂枝、細辛、薄白、瓜萎、當歸、芍藥、甘草、枳實、厚樸、大棗。

5.氣陰兩虛證

主癥: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伴倦怠乏力,聲息低微,面色跳白,

易汗出,舌質淡紅,舌體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

代表方:生脈散合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黃黃、炙甘草、桂枝、麥冬、玉竹、當歸、丹參、五味子。

6.心腎陽虛證

主癥:心悸而痛,胸悶氣短,自汗,動則更甚,面包胱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溫或腫

脹,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治法:溫補陽氣,振奮心陽。

代表方:參附湯合右歸飲加減。

常用藥:人參、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仙靈脾、補腎脂、炙甘草。

四、寒凝心脈與心腎陽虛之胸痹的證治區(qū)別及其治療加減變化

寒凝心脈證,若陰寒極盛,胸痹重癥,表現(xiàn)胸痛劇烈,痛無休止,伴身寒肢冷,氣短喘

息,脈沉緊或沉微者,當用溫通,予烏頭赤石脂丸。

五、常見證候治療加減變化

氣滯心胸證,氣郁日久化熱,心煩易怒,口干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用丹桅逍遙

散,以疏肝清熱;便秘嚴重者,加當歸蘆薈丸以瀉郁火。

痰濁閉阻證,若痰濁郁而化熱者,用黃連溫膽湯。

第八單元不寐

細目一:概述

一、不寐的概念

不寐是以經(jīng)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xiàn)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

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

二、不寐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不寐的常見病因

不寐的常見病因有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常,勞倦、思慮過度,病后、年邁體虛。

二、不寐的基本病機及轉化

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與肝脾腎有關。

基本病機為陽盛陰衰,陰陽失交。

細目三:辨證論治

一、本病的臨床特征及虛實辨證要點

二、不寐的治療原則及方法

治療當以補虛瀉實,調整陰陽,安神定志為原則。

【須牢記的架構圖】

「1肝火擾心證--疏肝瀉火,鎮(zhèn)心安神-龍膽瀉肝湯

2痰熱擾心證-循化痰熱,和中安神-黃連溫膽湯

不寐<3心脾兩虛證-彳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歸脾湯

4心腎不交證-滋陰降火,交通心腎-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

15心膽氣虛證-益氣鎮(zhèn)驚,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

三、不寐常見證候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肝火擾心證

主癥: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伴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不

思飲食,便秘漫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shù)。

治法:疏肝瀉火,鎮(zhèn)心安神。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黃苓、桅子、澤瀉、車前子、當歸、生地、柴胡、甘草、生龍骨、生

牡蠣、靈磁石。

2.痰熱擾心證

主癥:心煩不寐,胸悶腕痞,泛惡曖氣,伴口苦,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

滑數(shù)。

治法:清化痰熱,和中安神。

代表方:黃連溫膽湯加減。

常用藥:半夏、陳皮、茯苓、枳實、黃連、竹茹、龍齒、珍珠母、磁石。

3.心脾兩虛證

主癥: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頭暈目眩,四肢倦怠,腹脹便

濤,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治法: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白術、甘草、當歸、黃黃、遠志、酸棗仁、茯神、龍眼肉、木香。

4.心腎不交證

主癥: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

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jīng)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黃連、肉桂。

5.心膽氣虛證

主癥:虛煩不寐,觸事易驚,終日惕惕,膽怯心悸,伴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

脈弦細。

治法:益氣鎮(zhèn)驚,安神定志。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茯苓、甘草、茯神、遠志、龍齒、石菖蒲、川茸、酸棗仁、知母。

第九單元癲狂

細目一:概述

一、癲狂的概念

癲狂為精神失常疾病,癲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

為特征??癫∫跃窨簥^,狂躁不安,喧擾不寧,罵詈毀物,動而多怒為特征。

二、癲狂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癲狂的常見病因

癲狂的常見病因有七情內(nèi)傷,飲食失節(jié),稟賦不足。

二、癲狂的主要病機及轉化

癲狂的病位初起主要在肝、膽、心、脾;久病則在心、脾、腎,均以心為主。

基本病機為陰陽失調,神機逆亂。

癲病以心脾氣血兩虛為主;狂病以心腎失調為多。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鑒別

癲證與狂證的鑒別要點及特征

癲病與狂病均屬性格行為異常的精神疾病,癲病屬陰,以靜而多喜為主,表現(xiàn)為沉靜

獨處,言語支離,畏見生人,或哭或笑,聲低氣怯,抑郁性精神失常為特征;狂病屬陽,

以動而多怒為主,表現(xiàn)躁動狂亂,氣力倍常,呼號詈罵,聲音多亢,興奮性精神失常為特

征。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癲證與狂證的辨證要點

二、癲狂的治療原則

【須牢記的架構圖】

痰氣郁結證一理氣解郁,化痰醒神一逍遙散合順氣導痰湯

.麻證《

12心脾兩虛證一健脾益氣,養(yǎng)心安神一養(yǎng)心湯合越鞠丸

蕨狂lf1痰火擾神證一清心瀉火,滌痰醒神一生鐵落飲

〔狂證,

I2火盛陰傷證一育陰潛陽,交通心腎一二陰煎合琥珀養(yǎng)心丹

三、癲證中的痰氣郁結和心脾兩虛證候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痰氣郁結證

主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癡呆,時時太息,言語無序,或喃喃自語,多疑多

慮,喜怒無常,穢潔不分,不思飲食,舌紅苔膩而白,脈弦滑。

治法:理氣解郁,化痰醒神。

代表方:逍遙散合順氣導痰湯加減。

常用藥: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術、甘草、枳實、木香、香附、半夏、陳皮、陳

膽星、郁金、石菖蒲。

2.心脾兩虛證

主癥:神思恍惚,魂夢顛倒,心悸易驚,善悲欲哭,肢體困乏,飲食銳減,言語無序,

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健脾益氣,養(yǎng)心安神。

代表方:養(yǎng)心湯合越鞠丸加減。

常用藥:人參、黃黃、甘草、香附、神曲、蒼術、茯苓、當歸、川苜、遠志、柏子仁、

酸棗仁、五味子。

四、狂證中的痰火擾神、火盛陰傷等證候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痰火擾神證

主癥:素有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兩目怒視,面紅目赤,突發(fā)狂亂無知,罵詈號叫,

不避親疏,逾垣上屋,或毀物傷人,氣力逾常,不食不眠。舌紅絳,苔多黃膩或黃燥而垢,

脈弦大滑數(shù)。

治法:清心瀉火,滌痰醒神。

代表方:生鐵落飲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黃連、連翹、陳膽星、浙貝母、橘紅、竹茹、石菖蒲、遠志、茯神、

生鐵落、朱砂、玄參、天冬、麥冬、丹參。

2.火盛陰傷證

主癥:癲狂久延,時作時止,勢己較緩,妄言妄為,呼之已能自制,但有疲憊之象,寢

不安寐,煩惋焦躁,形瘦面紅而穢,口干便難,舌尖紅無苔有剝裂,脈細數(shù)。

治法:育陰潛陽,交通心腎。

代表方:二陰煎合琥珀養(yǎng)心丹加減。

常用藥:黃連、牛黃、黃苓、生地黃、阿膠、當歸、白芍、人參、茯神、酸棗仁、柏子

仁、遠志、石菖蒲、生龍齒、琥珀、朱砂。

第十單元癇病

細目一:概述

一、痛病的概念

癇病是一種發(fā)作性神志異常的病證。臨床以突然意識喪失,發(fā)則仆倒,不省人事,強

直抽搐,口吐涎沫,兩目上視或口中怪叫為特征。移時蘇醒,一如常人。

二、癇病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癇病的常見病因

先天遺傳、七情失調,以及驚恐、飲食失調、腦部外傷、六淫所干、他病之后。

二、癇病總的病機及痰邪在發(fā)病中的意義及轉化

癇病與五臟均有關聯(lián),但主要責之于心。

基本病機:臟腑失調,痰濁阻滯,氣機逆亂,風痰內(nèi)動,蒙蔽清竅。

癇病病理因素以痰為主。癇病之痰,具有隨風氣而聚散和膠固難化兩大特點,本病之

所以久發(fā)難愈,反復不止,正是由于膠固于心胸的“頑痰”所致。

三、癇病發(fā)生的病機關鍵及主要病機特點

癇病以心腦神機失養(yǎng)為本,臟腑功能失調為標。其中痰濁內(nèi)阻,臟氣不平,陰陽偏勝,

神機受累,元神失控是病機的關鍵所在。

細目三:診斷

癇病的診斷要點

1.任何年齡、性別均可發(fā)病,但多在兒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發(fā)病,多有家族史,每因

驚恐、勞累、情志過極等誘發(fā)。

2.典型發(fā)作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兩目上視,項背強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

異常叫聲,或僅有突然呆木,兩眼瞪視,呼之不應,或頭部下垂,腹軟無力,面色蒼白等。

3.局限性發(fā)作可見多種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無突然昏倒,或凝視,或語言

障礙,或無意識動作等。多數(shù)在數(shù)秒至數(shù)分鐘即止。

4.發(fā)作前可有眩暈、胸悶等先兆癥狀。

5.發(fā)作突然,醒后如常人,醒后對發(fā)作時情況不知,反復發(fā)作。

6.腦電圖在發(fā)作期描記到對稱性同步化棘波或棘一慢波等陽性表現(xiàn),有條件做CT、磁

共振等相應檢查。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癇病發(fā)作持續(xù)時間、間歇時間及發(fā)作程度在辨證時的意義

判斷本病之輕重決定于兩個方面,一是病發(fā)持續(xù)時間之長短,?般持續(xù)時間長則病重,

持續(xù)時間短則病輕;二是發(fā)作間隔時間之久暫,即間隔時間短暫則病重,間隔時間長久則病

輕。其臨床表現(xiàn)的輕重與痰濁之淺深和正氣之盛衰密切相關。

二、癇病發(fā)作期與間歇期的治療原則

頻繁發(fā)作,以治標為主,著重清瀉肝火,豁痰熄風,開竅定癇:平時病緩,則補虛以治

其本,宜益氣養(yǎng)血,健脾化痰,滋補肝腎,寧心安神。

【須牢記的架構圖】__

T風痰閉阻證一滌痰熄風,開竅定癇一定癇丸

2痰火擾神證一清熱瀉火,化痰開竅一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

癇病《3瘀阻腦絡證一活血化糜,熄風通絡一通竅活血湯

4心牌兩虛證一補益氣血,健脾寧心一六君子湯合歸牌湯

心腎虧慮證一補益心腎,潛陽安神一左歸丸合天王補心丹

第十一單元胃痛

細目一:概述

一、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稱胃院痛,是指以上腹胃腕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病證。

二、胃痛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胃痛的常見病因

內(nèi)因:飲食傷胃,情志不暢,素體脾虛。

外因:外邪犯胃,包括寒、熱、濕諸邪。

二、胃痛與肝、脾、胃的關系

三、胃痛的主要病機及轉化

胃痛的病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

基本病機為胃氣阻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

四、胃痛出血的病理轉化

胃熱熾盛,迫向妄行;或瘀血阻滯,血不循經(jīng);或脾氣虛弱,不能統(tǒng)血,均可致便血、

嘔血。大量出血,可致氣隨血脫,危及生命。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鑒別

一、胃痛的診斷要點

1.上腹胃腕部近心窩處發(fā)生疼痛,其疼痛有脹痛、刺痛、隱痛、劇痛等性質的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嘈雜泛酸,曖氣吐腐等胃腸道癥狀。

3.發(fā)病特點: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復發(fā)作病史,發(fā)病前多有明顯的誘因,如天氣變化、

惱怒、勞累、暴飲暴食、饑餓、飲食生冷干硬、辛辣煙酒或服用有損脾胃的藥物等。

二、胃痛與真心痛的鑒別

三、胃痛與脅痛、腹痛的鑒別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胃痛的辨證要點

應辨虛實寒熱、在氣在血。實者多痛劇,固定不移,拒按,脈盛;虛者多痛勢徐緩,痛

處不定,喜按,脈虛。遇寒則痛甚,得溫則痛減,為寒證;胃院灼痛,痛勢急迫,遇熱則痛

甚,得寒則痛減,為熱證。--般初病在氣,久病在血。

二、胃痛的基本治療原則

治療以理氣和胃止痛為主。

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濕熱中阻、瘀血停胃、胃陰虧耗、脾胃虛寒等

證候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須牢記的架構圖】

J寒邪客胃證一溫胃散寒,行氣止痛一香蘇散合良附丸

2飲食傷胃證一消食導滯,和胃止痛一保和丸

3肝氣犯胃證一疏肝解郁,理氣止痛一柴胡疏肝散

胃痛(4濕熱中阻證一清化濕熱,

理氣和胃一清中湯

5瘀血停胃證一化瘀通絡,理氣和胃一失笑散合丹參飲

6胃陰虧耗證一養(yǎng)陰益胃,和中止痛一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

,7睥胃虛寒證一溫中健脾,

和胃止痛一黃茯建中湯

1.寒邪客胃證

主癥:胃痛暴作,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苔薄

白,脈弦緊。

治法: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代表方:香蘇散合良附丸加減。

常用藥:高良姜、吳茱萸、香附、烏藥、陳皮、木香。

2.飲食傷胃證

主癥:胃院疼痛,脹滿拒按,曖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減,

不思飲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減。

常用藥:神曲、山楂、萊服子、茯苓、半夏、陳皮、連翹。

3.肝氣犯胃證

主癥:胃骯脹痛,痛連兩脅,遇煩惱則痛作或痛甚,曖氣、矢氣則痛舒,胸悶曖氣,

喜長嘆息,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柴胡、芍藥、川茸、郁金、香附、陳皮、枳殼、佛手、甘草。

4.濕熱中阻證

主癥:胃院疼痛,痛勢急迫,脫悶灼熱,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飲,身重疲倦,納呆惡

心,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化濕熱,理氣和胃。

代表方:清中湯加減。

常用藥:黃連、桅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陳皮、甘草。

5.瘀血停胃證

主癥:胃脫疼痛,如針刺、似刀割,痛有定處,按之痛甚,痛時持久,食后加劇,入

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化瘀通絡,理氣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

常用藥:蒲黃、五靈脂、丹參、檀香、砂仁。

6.胃陰虧耗證

主癥:胃院隱隱灼痛,似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煩熱,消瘦乏力,口渴思飲,

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常用藥:沙參、麥冬、生地、枸杞子、當歸、川楝子、芍藥、甘草。

7.脾胃虛寒證

主癥: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

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濤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黃黃建中湯加減。

常用藥:黃黃、桂枝、生姜、芍藥、炙甘草、飴糖、大棗。

四、常見證候治療加減變化

寒邪客胃證,若寒邪郁久化熱,寒熱錯雜,可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寒熱并調。

第十二單元嘔吐

細目一:概述

一、嘔吐及干嘔的概念

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臨床以有物有聲

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干嘔。

二、嘔吐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嘔吐的常見病因

內(nèi)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病后體虛。外因:外邪犯胃。

二、嘔吐的主要病機及轉化

嘔吐的病位主要在胃,但與肝脾有密切的關系。

基本病機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鑒別

一、嘔吐的診斷要點

二、嘔吐與反胃的鑒別

反胃系脾胃虛寒,胃中無火,難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終至完谷

盡吐出而始感舒暢。嘔吐是以有聲有物為特征,多因胃氣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

情志失調和胃虛失和的不同。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實證嘔吐與虛證嘔吐的治療原則

嘔吐以和胃降逆為治療原則。

二、外邪犯胃、食滯內(nèi)停、痰飲內(nèi)阻、肝氣犯胃、脾胃氣虛、胃陰不足等證候的主癥、

治法和方藥

【須牢記的架構圖】

z1外邪犯胃證一疏邪解表,化濁和中一瞥香正氣散

2食滯內(nèi)停證一消食化滯,和胃降逆一保和丸

3痰飲內(nèi)阻證一溫中化飲,和胃降逆一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

嘔吐《4肝氣犯胃證一疏肝理氣,和胃降逆一四七湯

5脾胃氣虛證一健脾益氣,和胃降逆一香砂六君子湯

、6胃陰不足證一滋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一麥門冬湯

1.外邪犯胃證

主癥:突然嘔吐,胸腔滿悶,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代表方:蕾香正氣散加減。

常用藥:蕾香、紫蘇、白芷、大腹皮、厚樸、半夏、陳皮、白術、茯苓、甘草、桔梗、

生姜、大棗。

2.食滯內(nèi)停證

主癥:嘔吐酸腐,院腹脹滿,曖氣厭食,大便或濾或結,舌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加減。

常用藥:山楂、神曲、萊服子、陳皮、半夏、茯苓、連翹。

3.痰飲內(nèi)阻證

主癥:嘔吐清水痰涎,脫悶不食,頭眩心悸,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溫中化飲,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常用藥:半夏、生姜、茯苓、白術、甘草、桂枝。

4.肝氣犯胃證

主癥:嘔吐吞酸,曖氣頻繁,胸脅脹痛,舌質紅,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代表方:四七湯加減。

常用藥:蘇葉、厚樸、半夏、生姜、茯苓、大棗。

5.脾胃氣虛證

主癥:食欲不振,食入難化,惡心嘔吐,皖部痞悶,大便不暢,舌苔白滑,脈象虛弦。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降逆。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

6.胃陰不足證

主癥:嘔吐反復發(fā)作,或時作干嘔,似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脈象細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

代表方:麥門冬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麥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棗。

第十三單元腹痛

細目一:概述

腹痛的概念

腹痛是指以胃脫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發(fā)生疼痛為主癥的病證。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腹痛發(fā)生的常見內(nèi)因與外因

內(nèi)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素體陽虛。外因:外感時邪。

二、腹痛病機寒熱虛實的內(nèi)涵

腹痛寒熱虛實病機:寒邪凝滯,陽氣不運;濕熱內(nèi)結,氣機阻滯;食滯中焦,升降失司;

肝氣橫逆,氣滯血瘀為實。中陽不足,氣血虧虛,內(nèi)失溫養(yǎng),不榮則痛為虛。

三、腹痛的基本病機及其轉化

基本病機為腹中臟腑氣機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經(jīng)脈痹阻,“不通則痛”;或臟腑經(jīng)脈

失養(yǎng),不榮而痛。

細目三:辨證論治

一、腹痛的寒熱虛實辨證要點及辨腹痛部位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無間斷,堅滿急痛,遇冷痛劇,得熱則減者,為寒痛;痛在臍

腹,痛處有熱感,時輕時重,或伴有便秘,得涼痛減者,為熱痛;暴痛多實,伴腹脹,嘔逆,

拒按等;虛痛病程較久,痛勢綿綿,喜揉喜按。

腹痛在少腹多屬肝經(jīng)病證;臍以上大腹疼痛,多為脾胃病證,臍以下少腹疼痛,多屬膀

胱及大小腸病證。

二、寒邪內(nèi)阻、濕熱壅滯、飲食積滯、肝郁氣滯、瘀血內(nèi)停、中虛臟寒等證候的主癥、

治法和方藥

【須牢記的架構圖】

(1寒邪內(nèi)阻證一散寒溫里,理氣止痛一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

2近熱壅滯證一泄熱通腑,行氣導滯一大承氣湯

腹痛3肝郁氣滯證一疏肝解郁,理氣止痛一柴胡疏肝散

4瘀血內(nèi)停證一活血化瘀,和絡止痛一少腹逐瘀湯

■5中虛臟寒證一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一小建中湯

1.寒邪內(nèi)阻證

主癥: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溫痛減,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清稀

或秘結,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緊。

治法:散寒溫里,理氣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加減。

常用藥:高良姜、干姜、紫蘇、烏藥、香附、陳皮。

2.濕熱壅滯證

主癥:腹痛拒按,煩渴引飲,大便秘結,或濾滯不爽,潮熱汗出,小便短黃,舌質紅,

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泄熱通腑,行氣導滯。

代表方:大承氣湯加減。

常用藥:大黃、芒硝、厚樸、枳實。

3.肝郁氣滯證

主癥:腹痛脹悶,痛無定處,痛引少腹,或兼痛竄兩脅,時作時止,得曖氣、矢氣則舒,

遇憂思惱怒則劇,舌質紅,苔薄白,脈眩。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柴胡、枳殼、香附、陳皮、芍藥、甘草、川蘿。

4.瘀血內(nèi)停證

主癥:腹痛較劇,痛如針刺,痛處固定,經(jīng)久不愈,舌質紫黯,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和絡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桃仁、紅花、牛膝、川苛、赤芍、當歸、生地、甘草、柴胡、枳殼、桔梗。

5.中虛臟寒證

主癥: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溫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胃納不佳,

面色無華。大便濡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代表方:小建中湯加減。

常用藥:桂枝、生姜、飴糖、大棗、芍藥、炙甘草。

第十四單元泄瀉

細目一:概述

泄瀉的概念

泄瀉是以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蛲旯炔换?,甚如水樣為主的病證。古有將大便澹薄

勢緩者稱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勢急者稱為瀉,現(xiàn)臨床?般統(tǒng)稱泄瀉。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泄瀉的常見病因

內(nèi)因:飲食所傷、情志失調、病后體虛及稟賦不足。外因:外感寒濕暑熱之邪,其中以

濕邪最為多見。

二、泄瀉與脾虛、濕勝的關系

本病病機關鍵是濕盛與脾虛,因濕盛而致脾虛者,多為急性泄瀉(暴瀉);因脾虛而

后濕邪阻滯者多為慢性泄瀉(久瀉)。

三、泄瀉的病機特點及轉化

泄瀉的病位在腸,脾失健運是關鍵,同時與肝、腎密切相關。

基本病機為脾胃受損,濕困脾土,腸道功能失司。

病理因素離不開濕。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鑒別

一、泄瀉的診斷要點

1.以大便糞質濾稀為診斷的主要依據(jù),或完谷不化,或糞如水樣,或大便次數(shù)增多,每

日三、五次以至十數(shù)次以上。

2.常兼有腹脹腹痛、腸鳴、納呆。

3.起病或急或緩,暴瀉者多有暴飲暴食或誤食不潔之物的病史。遷延日久,時發(fā)時止者,

常由外邪、飲食、情志等因素誘發(fā)。

二、泄瀉與痢疾的鑒別

兩者均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薄的病證。泄瀉以大便次數(shù)增加,糞質稀濾,甚則如水

樣,或完谷不化為主癥,大便不帶膿血,也無里急后重,或無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

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泄瀉的辨證要點

泄瀉應辨虛實寒熱,久瀉并應辨脾虛、肝郁、腎虛。

二、泄瀉的基本治療原則

泄瀉的治療原則為運脾化濕。

急性泄瀉多以濕盛為主,重用化濕,佐以分利。

暴瀉不可驟用補澀,以免關門留寇;久瀉不可分利太過,以防劫其陰液。

三、寒濕內(nèi)盛、濕熱傷中、食滯腸胃、肝氣乘脾等證候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須牢記的架構圖】

p寒濕內(nèi)盛證一散寒化濕一筐香正氣散

2濕熱傷中證一清熱利濕一葛根苓連湯

泄瀉《3食滯腸胃證一消食導滯一保和丸

4肝氣乘脾證一抑肝扶脾一痛瀉要方

5脾胃虛弱證一健脾益氣,化濕止瀉一參苓白術散

16腎陽虛衰證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