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全單元教學設計_第1頁
部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全單元教學設計_第2頁
部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全單元教學設計_第3頁
部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全單元教學設計_第4頁
部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全單元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全單元教案教學設計

10.岳陽樓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準確理解重點字句含義;培養(yǎng)學生自學文言文的方法和能

力。

2、學習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文。

2、誦讀、品析、合作探究、體會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題。

3、通過討論交流,進一步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

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提高學生的閱讀

鑒賞能力并培養(yǎng)審美情趣,豐富人文素養(yǎng)。

【教學重點】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寫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表達了作者深刻而豐富

的感情。

3、理解整句與散句結合,使文章既和諧又富于變化的語言,

讀起來瑯瑯上口。

【教學難點】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寫景,由景寫情,由情言志。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

政治主張。

3、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

的語言;培養(yǎng)翻譯和朗讀的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二、講新課

1、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⑴作者介紹: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文學家。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寒,靠刻苦攻讀,1015年中進

士,官至副宰相。他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極深。他不斷議

論朝政,切中時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擠出朝廷。著有《范

文正公集》。

⑵介紹寫作背景:宋仁宗慶歷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

出政治改革的主張,觸動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罷參

知政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鄧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

修岳陽樓,即將落成,去信請范仲淹作記,并附上《洞庭晚

秋圖》。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一年9月15日寫成

的。

2、范讀課文,學習生字:

謫守(zhC)滕子京(tCng)予觀夫(yUfu)銜遠山(xid

n)浩浩湯湯(shdng)朝暉夕陰(hui)瀟湘(xidoxidng)

遷客騷人(sGo)靄雨(yin)霏霏(f?ifei)

怒號(hdo)橘傾楫催(qidngji)山岳潛形(qidn)薄

暮冥冥(b6ming)

波瀾不驚(Idn)沙鷗翔集(du)岸芷汀蘭(zhiting)

皓月千里(hGo)

靜影沉璧(bi)寵辱偕忘Qi6)嗟夫(jie)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具通俱,者IL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叮囑。

3、由讀課文,直至讀熟。

4、學習文章的第一節(jié):

⑴本節(jié)課文,并根據(jù)頁下注釋翻譯這一節(jié)。

⑵學習這一節(jié)中重點的實詞和虛詞: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順利;和,和樂。

屬予作文以記之:予,我;以,來;之,指重修岳陽摟這件

事。

⑶概括這段文章的內容:

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4)背誦課文第一節(jié)。

三、作業(yè)

熟讀課文,記憶生字,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朗讀全文,復習生字。

二、新授

1、學習課文第二節(jié):

⑴朗讀本節(jié)課文,說說這一節(jié)寫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內容。

洞庭湖的大觀。

⑵翻譯描寫洞庭湖大觀的課文,想象洞庭湖的壯麗景色。

予觀夫巴陵勝狀:夫,發(fā)語詞,無意義;觀,觀看;勝,美好。

此則洞庭湖的大觀:貝IJ,就是:觀,景象。

⑶翻譯本節(jié)課文剩余的內容說說這部分寫的是什么?

北通巫峽:北,向北;通,到達。南極瀟湘:極,至I」。

這部分寫的是: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4)想一想,既然是岳陽樓之大觀,為什么不詳細記述呢?

因為“前人之述備矣”,如果作者再詳細寫就會顯得重復沒有

新意。

⑸背誦本節(jié)課文。

2、學習課文第三節(jié):

⑴朗讀課文,想一想,這一節(jié)寫的是岳陽樓什么時候的景色?

“靄雨霏霏”時的景色。

⑵這“靄雨霏霏”時寫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內容?

靄雨霏霏時間之長;天氣陰冷,風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時節(jié)

兩岸的聲音。

⑶這樣的天氣,這樣的景色,給人的感覺是什么?(悲傷)

(4)重點的實詞和虛詞:

登斯樓也:斯,這。去國懷鄉(xiāng):去,離開。感極而悲者

矣:極,極點。

⑸朗讀這節(jié)課文,體會其中描繪的情形。

⑹背誦這一節(jié)課文。

3、學習課文第四節(jié):

⑴朗讀課文,說說這節(jié)課文描寫的是岳陽樓什么時候的景

色?

“春和景明”時的景色。

⑵這“春和景明”時節(jié),作者描繪了岳陽樓哪些方面的景色?

寬闊而平靜的水面,水面上下自由自在的動物,岸邊郁郁青

青的植物,皓月千里的月色,相互對答的漁歌。

⑶面對如此的美景,人們會產(chǎn)生那些感受?(喜)

(4)重點的實詞和虛詞:

春和景明:和,和暖;景,陽光。而或長煙一空:或,優(yōu)勢。

寵辱偕忘:偕,都。

⑸自讀課文體會文中描寫的美好景色。

(6)背誦這節(jié)課文。

小結:課文的第三節(jié)和第四節(jié)寫出了洞庭湖兩種截然不同的

景色,以及不同的人面對這兩種不同的景色時產(chǎn)生的不同的

思想感情?!办\玉霏霏”時的感極而悲,“春和景明”是的喜

洋洋,照應了第二節(jié)課文中的“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些

人因為自己不同的遭遇,面對洞庭湖壯觀的景色產(chǎn)生差距強

大的感受,是因為他們的心情不同。

三、作業(yè)

翻譯并背誦課文前四節(jié)。

第三課時

一、引入復習

二、新授

1、學習課文第五、六節(jié):

⑴仔細朗讀課文第五節(jié),看看作者在這一節(jié)表達的內容是什

么?

⑵學習重點的實詞和虛詞,并翻譯者節(jié)課文。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曾經(jīng)。

或異二者之為:或,或許;異,不同;二者,指以上兩種不同

的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為。是進亦憂:是,這樣。

先天下之憂而憂:先,在……之先;而,就。后天下之樂而樂:

后,在...之后。

⑶這一節(jié)作者由對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寫到了古仁人的感

情,借對古仁人思想感情的描寫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要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作者要追求的最

高境界,也是本文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之一。

(4)背誦這兩節(jié)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2、朗讀全文,整理作者的寫作思路:

介紹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寫作本文的原因洞庭湖的勝景

覽無之情之異靄雨霏霏之悲春和景明之喜與以上二者之

不同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抒情言志)

3、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

⑴將敘事、寫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結合在一起。

⑵整句與散句相結合,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讀易記。

4、成課后第三題。

三、作業(yè)

熟讀書背全文。

完成練習題

四、教后反思

11.醉翁亭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教學重點及其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背誦全文。

2、教學難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手段及其教學方法

1、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2、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為主,適當輔以講授

課前準備:查閱資料,熟讀課文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悶,他經(jīng)常去滁州西

南的瑯珊山飲酒抒懷,并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

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游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

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

亭子命名。后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歷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

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huán)境和

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

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二、讀課文:

1、聽讀,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滁()壑()珊()潺()釀()輒

()霏()

暝()洌()萩()弈()翳()觥

)僂()

3、學生互讀課文,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4、指定一位學生朗讀,集體糾正讀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學習:二人合作,參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2、集體解決第1自然段的重點字詞: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

麗。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峰回路轉:回,曲折

回環(huán)。轉,盤旋彎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翼然,像鳥兒

張開翅膀一樣。指亭四角飛檐翹起。臨,靠近。名之者誰:

名,命名。太守自謂也:謂,稱。飲少輒醉:輒,就。醉

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領

會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飲酒上。

3、朗讀第1段并記熟第1段的字詞解釋。

4、集體解決第2自然段的重點字詞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要說那……”“像那……”的意

思。林霏,樹林里的霧氣。云歸而巖穴暝:歸,聚攏。巖穴,

山谷。瞑,昏暗?;廾髯兓?:晦,昏暗不明。野芳發(fā)而

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氣。佳木秀而繁陰:佳

木,好的樹木。秀,枝葉繁茂。繁,濃密的。風霜高潔:即

風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

布置作業(yè)

背誦第1、2段并記熟第1、2段的字詞解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一、復習鞏固

1、檢查字詞解釋

2、重點語句翻譯

二、小組活動

1、集體解決第3、4自然段的重點字詞

(1)第3自然段

彳區(qū)僂提攜:彳區(qū)僂,老人。提攜,小孩。泉香而酒洌:互文,

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山肴野藏:山肴,野味。肴,葷

菜。野藏,野菜。歉,菜蔬。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

陳,擺放。弈者勝:弈,下棋。

非絲非竹:絲、竹,指音樂。絲,弦樂器。竹,管樂器。觥

籌交錯: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I,酒籌。交錯,交互錯

雜。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指

醉醺醺的樣子。

(2)第4自然段

樹林陰翳: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鳴聲上下:

上下,樹上樹下。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

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

第二個“樂”字是名詞。醒能述以文者:述,記述。以,用。

文,文章。太守謂誰:謂,為,是。

2、詞語小結

而表并列泉香而酒洌表承接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修飾

雜然而前陳者表轉折而不知人之樂

3、朗讀3、4段

三、探究課文:

1、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是什么?(樂)

2、文中寫出了誰“樂”?(太守樂,眾賓樂,滁人樂。)

3、太守,眾賓為何而“樂”?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

與民同樂。眾賓客:從太守游而樂。

4、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明確: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彳區(qū)

僂提攜,往來而不絕……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

的。

從滁州百姓之樂中,可以體會出什么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

里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

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游”寫得有

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

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游,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

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

是他的政治理想。

5、小結:本文以“樂”為主線,用“醉”與“樂”的統(tǒng)一,

寫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四、寫法探究:

1、提問:本文寫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1)寫亭的環(huán)境:從遠到近。(2)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

晚。

(3)寫山間之四時一:從春到冬。(4)寫宴飲場面:從外到

內。

2、提問:本文寫景上有什么特色?(寫景與抒情相結合。)

(1)寫亭的環(huán)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xiàn)亭賞

心悅目的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xiàn)亭幽清的

環(huán)境;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

后借解釋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

全文寫景抒情的基調。

(2)寫亭四周的朝暮、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表現(xiàn)作者

縱情山水之意。

(3)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

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tài),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

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

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見,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上是相當

出色的。

五、小結全文:

1、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

2、文章寫景抒情自然結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

駢句,特別是使用21個“也”字作句尾,韻味濃郁;巧妙地

用了25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yōu)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

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乎山水之間也”等等。

布置作業(yè)

背誦3、4段,記住3、4段重點字詞的意思。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一、檢查復習

山行:名作狀,在山上。峰回路轉:回,曲折回環(huán)。翼然:

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臨,靠近。名之者誰:命名。輒醉:

輒,就。醉翁之意:意,情趣。云歸而巖穴暝:歸,聚攏。

瞑,昏暗。彳區(qū)僂提攜:彳區(qū)僂,這里指老人。提攜,這里指被

拉著手走路的小孩。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

水清。弈者勝:弈,下棋。觥籌交錯:交錯,交互錯雜。頹

然乎其間者:頹然,這里指醉醺醺的樣子。陰翳:形容枝葉

茂密成陰。翳,遮蓋。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

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

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醒能述以文者:述,記述。以,

用。文,文章。太守謂誰:謂,為,是。

二、解讀補充習題

1、指出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虛詞的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醉翁

之意(助詞,的)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詞,樂趣)

(2)日出而林霏開(表順承關系)朝而往,暮而歸(表修

飾關系)而不知人之樂也(表轉折關系)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的樂趣,

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樹林蔭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一一樹林里

漸漸昏暗了,鳥雀到處鳴叫,游人離去,鳥雀就歡樂起來。

3、作者寫了山水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和太

守之樂,這些“樂”是不是都在同一個層面上?請結合課文

有關語句,說說你的理由。

并不是都處在同一個層面上。前面四種“樂”都是為了突出

“太守之樂”,這從“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

4、填空。從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境界,我們可以感覺到他一樣

具有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一文中所展露的“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的曠達胸襟。

5、下面有關《醉翁亭記》的賞析看法有無不當之處?如有,

試予以修改。

A、開頭一句“環(huán)滁皆山也”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

后用“望”“行”二字把讀者的視線由“林壑尤美”的西南諸

峰,引向“蔚然而深秀”的瑯珊、瀉出于兩峰之間的釀泉,

引向泉上的醉翁亭,起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

B、醉翁亭是怎么得名的呢?“太守自謂也。”但太守謂誰,

第1段中暫且不表,直到全篇結句點出。這樣使文章曲折有

致,收到首尾照應之效。

C、在說明醉翁亭命名原委以后,文章接著寫著:“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p>

這就從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樂”字,自然過渡到抒發(fā)

胸臆,并以“樂”為主線,把全篇各部分串聯(lián)起來,形成統(tǒng)

一的藝術整體。

D、文章先寫瑯珊山“晦明變化”的朝暮景象,接著寫四季變

化之美,一季一幅畫面,都選取了最富有季節(jié)特點的景象,

無不情狀俱到,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

沒有,都很精當。

6、摘抄文中對句。

示例:“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負者歌于途,行者

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

7、聯(lián)系課文內容探究。

(1)“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中“其”

指代誰?并具體闡述理由。

這句中的“其”字是一個代詞,但代的什么,并不明確。有

人認為指太守自己,句子的意思是“游人知道跟從太守游玩

而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樂他所樂的事情”。太守所樂的事情是

什么呢?是在他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安樂。這種解釋,比較

符合作者的心理。也有人認為“其”指游人,句子的意思是

“人們知道跟隨太守游玩而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把他們的快

樂當做自己的快樂”。這種解釋也講得通,太守為人民的快樂

而感到高興,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官員“與民同樂”的思想。

(2)作者寫這篇記的真意是什么?文中哪一個字可以連綴各

個畫面?寫山水,是抒發(fā)什么?寫游人不絕于途,是表現(xiàn)什

么?寫釀泉為酒,野肴鋪地,觥籌交錯,是表達什么?寫鳴

聲婉轉,飛蕩林間,是顯示什么?而所有這些又都是為了突

出什么?

真意是寄情于山水?!皹贰弊帧!暗弥摹钡臉?。滁人和

平生活之樂?!把绾ㄖ畼贰?。禽鳥之樂。作者自我陶醉的

“樂其樂二

8、閱讀《豐樂亭記》,回答問題。

(1)將文中畫線的兩個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一一我擔任滁州知州

的第二年,夏季時,才到這里喝到了清甜的泉水。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一一我到滁

州后,喜歡這里的地勢偏僻,政事簡易,又喜愛這里的風俗

安逸悠閑。

(2)《醉翁亭記》寫“亭”與“泉”關系的句子是有亭翼然

臨于泉上;本文寫“亭”與“泉”關系的句子是疏泉鑿石,

辟地以為亭。

(3)作者為什么要寫題為“豐樂亭記”的這篇文章?請引用

上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

幸生無事之時也。

布置作業(yè)

教學反思

12.湖心亭看雪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了解雪后

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

和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4)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想像、揣摩關鍵字詞等方

法,咬文嚼字地賞奇景、議“癡”人,悟“癡”情。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

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應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性格,

理解作者的“癡二

[教學重點]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

關系。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注釋較詳細,

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

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工具]多媒體[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而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

來,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關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

少?生:背詩句。預設:

1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

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

里白沙堤。

3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激灌晴方好,山色空濠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

抹總相宜。

此環(huán)節(jié)可以出示相關圖片提示學生吟誦相關詩句。

師:同學們是否感受到了: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

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

溫柔纏綿。(學生回應)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一片寒冰,

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

心亭看雪》。

二、課文朗讀

1、聽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2、出示課件,檢查預習情況,幫助正音。

3、指名讀,檢查朗讀的正確熟練情況。

三、檢查課前翻譯,先交流疑難點,再通過下面的方式落實。

第一步(問):

1、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時間去的?(此問在于引導學生明確:是:這;

更定: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的計時單位。)

3、作者是怎樣去的?幾個人去的?(此文引導學生明確:孥:

撐船;毒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擁:穿著、帶著;獨:獨

自。)

第二步(出示兩張圖片,然學生配上原文內容,并說明理由)

1、第一幅圖:幫助學生理解一一霧淞沆揚,天與云與山

與水,上下一白。

2、第二幅圖:幫助學生理解一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

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譯,設5處錯誤,讓學生尋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

書童正在燒酒,酒爐中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

十分驚喜地說:“想不到在湖中更會有你這樣有(閑情雅致)

的人?!北憷乙煌染?。我勉強(痛)喝了三大碗(杯)

就告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做

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

“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

四、賞讀課文。

過渡語:同學們明白了重點詞句的意思,咱再來第一遍課文。

(一)再讀課文。請一位同學讀。要求:這篇短文中作者犯

了一個頗嚴重的錯誤------前后矛盾,請你把它找出來。

預設:

生1:文中開頭是說“獨往湖心亭”,應該是一個人,可是后

文又出現(xiàn)了一個舟子在說話。

生2:不僅有舟子,前文還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底是

多少人啊,這幾處都是矛盾的。

師過渡:同學們好敏銳!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

們能不能讓張岱改一改呢?(學生否定)

(二)又讀課文。

師:我們再來齊誦一遍課文,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個

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癡)

師:“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講???(預設:生:傻,笨!呆。

就是行為舉止不同常人,怪。)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

由讀兩遍,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特別的怪

異了。找出來之后,用下面的提示發(fā)言:

假如你是一名記者,穿越到明末清初,去采訪張岱,你

要這樣提問:

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為什么一一一

一呢?

根據(jù)文章具體內容,請用以上句式為自己設計一個問題,

并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解決問題。(每小組選一名記者,一

個張岱來發(fā)言)

學生發(fā)言預設1:

生L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為什么會

在晚上八點的時候去看雪呢?

生2: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為什么會

在“大雪三日,西湖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看雪呢?

師:你把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張地讀一遍。(提醒學生夸

大處理了“大”字和“絕”字)

師:張岱,居然在這樣的天氣里晚上八點左右跑到湖上去看

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異”?。浚鞔_并板書:行癡):

生3: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明明是舟子

架船和您去看雪,您為什么說獨自去湖心亭去看雪呢?(張

岱清高孤傲,板書)

引導發(fā)言預設2

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眼中的雪景為什

么和平常人不一樣呢?(學生初答)

1、如果學生分析不到位,老師幫助:老師覺得這一句問題也

挺多的。你看“天與云與山與水”多啰嗦啊,古人不是說要

惜墨如金嗎?一連用了四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老

師去掉四個“與”,讀給學生聽。問效果有何不同?如果學

生說不出,再讓學生對比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

后再把原文讀一遍。

預設:(1)這四個“與”并不多余,它讓“天、云、山、水”

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2)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

四個“與”,后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老師確定:這是營造了天地茫茫的景象,咱們讀出天地蒼茫

的景象。

2、師(1):還有一個地方,老師不解。你們看文中這些量詞

怎么這么怪?。棵髅鲬撌沁@樣的嘛:惟長堤一道,湖心亭

一座,與余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課件出示)

預設比較結果:不好,原文中的量詞寫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

中的渺小。

師:一語驚醒夢中人,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詩:寄蜉蟒于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來癡人眼中有

癡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師板書“癡景”)

3、師:假如同學們處在這天地茫茫的夜色雪景中,你的感覺

會是怎樣的?(凄涼、凄清、寒冷等)作者和你們有同感。

(板書:清冷孤寂)

學生發(fā)言預設3:

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你在湖心亭遇到了

知己,您為什么不和他們交個朋友呢?(或者:你明明是問

的是人家的姓氏,為什么答非所問,說“金陵人”?)(學生

自由發(fā)言)

師引導:請一同學讀讀“大喜”一句。

師:客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種人,咱們用

文言文說出來。

預設生: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師:張岱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痛飲了三大杯)

師: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墒?,老師有一疑問?。猴?/p>

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后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

“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詳細地址,你覺得張岱愿意和

這兩個人交朋友嗎?。(學生會否定)

師:如此看來,張岱知音尚且不顧,何況是舟子呢?他前面

說“獨往湖心亭看雪”不是失誤,根本就是因為他“眼中無

人”。(這表現(xiàn)了他的“清高孤傲”)

師過度:世上居然有如此癡人,視世俗世界而不顧,

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墒菑堘饭P下的自然如此清冷,

如此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會不會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師:開始上課時,老師說張岱心中有寒冰,同學們,找

找這個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個詞語,還有注釋一。

師:舟子說他癡,他會辯解嗎?(學生發(fā)揮)

師:此時此刻,他心里會想什么呢?(學生發(fā)揮)

預設生1: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豈可因那繁華

紅塵忘記故國?

預設生2:他想:我無力改變這天下,那我就在這山水之間

來度過余生罷。

同學們,老師非常佩服你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

們終于透過癡行癡景觸摸到了并且走進了張岱這位癡人之癡

心。(板書“癡心”一一故國之思)

五、拓展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xiàn)實中

被壓彎了腰,透不過氣來了,于是,他們只有到大自然中來

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凈的空氣。他們寧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

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讓我們回顧柳宗元的《江雪》。(師

生齊誦《江雪》)

師:同學們,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一名詩,送給大

家,你們再細細去品張岱之癡吧:

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

味。

結束語:愿同學們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用欣賞的眼光去碰

觸作者的內心,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癡行清高孤傲

癡癡景蒼茫清冷

癡心思念故國

六、教學反思

13.詩詞三首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2.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學習重點:學習目標23

學習難點:學習目標2

學習方法:研讀和賞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體運用:多媒體

課時安排:三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行路難》教學

一、導入新課

提起唐朝,不能不說唐詩,說起唐詩,不能不說李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一首古詩。板書課題。出示大屏幕。

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背景。大家齊讀。

1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經(jīng)朋友舉薦來到長安,

準備大顯身手,但是沒有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不久李白遭

受讒言排擠,不得不離開了長安。此時李白寫了三首詩,表

達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復雜心情。

2釋題:“行路難”是樂府古題,樂府指的是能夠配樂的歌詩。

樂府詩是一種古體詩。

二、自學指導一

1.誦讀詩歌

2.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情感。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

的好。

3.讀準下列字的音:樽箸塞歧

4.理解兩個通假字的意思:羞直

三、自學指導二

讀詩品詩,體會作者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大家四人一組相

互討論交流

我從這(幾句)句詩中,讀出了一個

-------------的李白。因為------------。

示例: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边@句詩中,

讀出了一個內心苦悶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

盤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

人,心中充滿著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我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中,讀

出了一個內心迷茫,前途艱難的李白。因為詩人想“渡黃河,

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讓人聯(lián)想到詩人正感

嘆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

(我從“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詩中,看

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理想未滅的李白。因為詩人借“垂釣碧

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

為統(tǒng)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yè)的信心。表現(xiàn)了詩人不甘

消沉,繼續(xù)追求的心境。

(我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中,

讀出了一個內心憤慨痛苦的李白。因為詩人在這句詩中直抒

胸臆。當他從乘舟夢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來,回到壯志未酬

的現(xiàn)實中,感到人生的艱難,因此向天地間發(fā)出這痛苦的呼

喊。)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边@句詩中,讀

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著現(xiàn)實

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己總有一天會像宗

意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和追求。)

點明全詩的情感層次??偨Y全詩。板書。

師小結:這首詩歌里,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顧影自憐、自怨

自艾的李白,而是一個不甘消沉的李白,一個悲憤中不乏豪

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李白,一個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對我們

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學指導三,賞讀(詩句賞析)

請大家富有感情的再來讀讀詩歌。分別從下列角度賞析詩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從描寫的角度)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行太行雪滿山。(從修辭的角度)

3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從表現(xiàn)手法角度)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從煉字的角度)

詩詞句賞析方法:(可以從以下角度從修辭方法角度賞析1

表現(xiàn)手法手法角度賞析2從煉字角度賞析3表達的情感賞析

4蘊含的哲理賞析5表達方式等)

五、課堂檢測:

1、生活中難免經(jīng)歷痛苦與挫折,請你用本詩中的句子對身處

逆境的朋友進勸勉:

-----------------,----------------------。2、本詩使

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的句子

-----------------,----------------。3、詩人以“行

路難”比喻--------------,詩中具體體現(xiàn)“行路難”(照

應題目)的詩句:------------------,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六、自我小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這節(jié)課我沒有做到最好,但我

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學會了如我學會了學習古詩詞

的方法是......我知道了古詩詞的考點是

我明白了古詩詞的答題格式和技巧是.....

七、作業(yè)

1、正確默寫古詩。2、小作文(300字):如果在生活或學習

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我們將以怎樣的心態(tài)來面對?

板書

歡樂希望自信

苦悶失望

八、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入一一劉柳貶謫

《小石潭記》是一篇著名的貶謫文學作品,其作者是誰?

柳宗元有個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貶官,也寫出名篇。他

們在詩壇上并稱“劉柳”,他是誰?

劉禹錫多次遭貶后,還遇到了同樣遭貶的白居易,后人稱

他們是“劉白”,同是天涯淪落人,于是就有了本文的故事。

二、朗讀白詩一一感受大意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跖。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你為我舉杯滿酒同飲共醉,我為你拿起筷子擊盤吟詩???/p>

惜你寫詩才華堪稱國手也是徒然無用,命運不由人出不了頭

誰都無可奈何。放眼望去處處風光你卻長守寂寞,滿朝文武

個個升官你卻獨自蹉跖。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點不幸

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損失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三、辨體解題一一朗讀探究

1.面對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嘆,劉禹錫是怎樣酬答的呢?從題

目“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可見那些信息?重點字詞

解析探究。酬、樂天、見、贈。

酬答,白居易,久別重逢,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

樣,相當于“我二

闊別重逢,酒宴寫詩,白居易先贈詩,劉禹錫后酬詩??梢?,這是一

首酬贈詩。

2.朗讀詩歌,體會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嘆?教師范讀、學生范讀,集體

朗讀。

存疑?感情基調似乎不僅僅是悲嘆,似乎與白詩不同。到底是什么呢?

引出下文具體分析。

四、朗讀探究一一理解詩意。

1.朗讀前兩句。首聯(lián)“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承接白

詩的哪句話而言?寫出了什么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二十三年折太多。

探究關鍵詞:巴山楚水、凄涼、二十三年、棄置。這兩句意思是寫作

者自己被貶謫到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地區(qū),二十三年被朝廷拋棄置放

在那里。劉禹錫想改革時弊,遭到打擊,被貶到凄涼荒僻之地,其間

苦楚可以想見。

首聯(lián)直抒胸臆?!捌鄾龅亍焙汀皸壷蒙怼眱删涓挥懈星樯实淖志涞?/p>

渲染,把詩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憤懣之情表現(xiàn)了出來。

2.朗讀前四句。頷聯(lián)運用了哪兩個典故?請借助注釋把它找(概括)

出來,并說說所表達的感情。

明確:向秀作賦的典故和王質爛柯的典故?!皯雅f”句表達了對受迫

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到鄉(xiāng)”句抒

發(fā)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

久,又表現(xiàn)了世態(tài)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翻似”,

倒好像,有抑郁不平、憤憤不平的意思。

3.朗讀前六句。賞析頸聯(lián)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1)此聯(lián)針對白詩的哪兩句話而言?

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坨”兩句

而發(fā)。

(2)如何理解此聯(lián)的字面意思?

明確:沉舟側畔,千帆競發(fā),病樹前頭,萬木爭春。

(3)顯然,本文不是寫景詠物為目的的詩歌,“沉舟”和“病樹”指

什么呢?

明確:“沉舟”和“病樹”是比喻久遭貶謫的詩人自己。那他想表達

的思想是什么?請看劉禹錫的人生寫照:【補充1】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一落名宦途,浩如乘風船。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至此,劉禹錫的真正思想才顯露出來。原來白詩的意思是您長守寂寞

獨自蹉跖,真令人悲嘆不已;而劉詩的意思是反過來勸慰白居易不必

為自己的寂寞蹉跖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xiàn)出開朗、

豁達、樂觀、坦蕩的氣魄和襟懷。

(4)作為哲學家劉禹錫的又一個注解,此聯(lián)被后人賦予的的哲理意

義是什么?

【補充2】“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明確: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fā)展,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4.朗讀八句詩。尾聯(lián)“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針對白

詩的哪兩句而言?歌一曲、暫、長的意思是什么?

明確: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此聯(lián)點明酬贈之意,同時

又與友人共勉,體現(xiàn)出作者振作精神、頑強不屈、堅忍不拔的氣概。

事實上,戰(zhàn)斗精神一直充盈在劉禹錫的血脈中,請看:

5.全詩總結: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悲嘆,而本文前四句

承接白詩,后四句翻出新意,表達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下面請選

擇前后文各四句的感情基調或色彩:傷感、雄健、低沉、慷慨、昂揚、

沉郁、豪放、高昂、感慨、雄渾、憤慨、哀嘆、憤懣、豪邁。

前文:傷感、低沉、沉郁、憤慨、感慨、哀嘆、憤懣

后文:雄健、慷慨、昂揚、豪放、高昂、雄渾、豪邁

五、緣情探旨一一剛健有為

面對白居易的同情和勸慰,詩人劉禹錫的情感變化是沉郁中見豪放,

語調變化是從低沉到高昂。這種雄渾豪邁的詩歌風格讓白居易大吃一

驚,贊佩不已,你知道他稱呼劉禹錫別名是什么嗎?一一“詩豪”(語

文書P56)O我們嘗試用這種“沉郁中見豪放”、“從低沉到高昂”的

情感和語調來朗誦詩歌。

這正是:《學習酬贈詩有感》樂天贈詩悲愁腸,夢得酬詩志昂揚,進

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

板書:

首聯(lián):抒情一一凄涼、棄置一一辛酸憤懣

頷聯(lián):用典一一向秀作賦、王質爛柯一一悲痛感嘆

頸聯(lián):比喻一一沉舟、病樹一一開朗豁達

尾聯(lián):點題一一歌一曲、長精神一一堅忍不拔

六、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水調歌頭》教學

教學過程

一、賞月

大家還記得《記承天寺夜游》中寫月的名句?在月亮身上,

文人墨客們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學們,你們能吟誦幾句古

人描寫明月的詩句嗎?(學生回答)那么蘇軾仰望明月,他會聯(lián)想到

什么呢?

二、讀月

1.聽讀一一聽配樂朗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