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魚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_第1頁
第19課《魚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_第2頁
第19課《魚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_第3頁
第19課《魚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_第4頁
第19課《魚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9課《魚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

魚我所欲也

《孟子》

讀名言,談體會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一一(夏明翰)

生為尊嚴,生為自由;生為名聲,生為正義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許多各種各樣的選擇,尤其是在對待象生和死這樣重

大的問題上,當我們必須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的時候,這對任何人都是一個嚴肅

的人生課題。

我們今天學習的《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應怎樣作出選擇。

魚我所欲也

《孟子》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

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

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作者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

物,后稱為“亞圣”。

孟子生于戰(zhàn)國諸侯混戰(zhàn)最激烈的時期,他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

“民貴君輕”、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等主張。

為此,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

“仁政”、“王道”。

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貴君輕

人性本善

“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叭诵灾埔?。猶水之就

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p>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

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guī)范即由此產(chǎn)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內(nèi)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這

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

“本心”。

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對照朗讀和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有不懂的字、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zhì)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

來,準備進行交流。

3、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Mp3朗讀

flash朗讀

朗讀正音: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也。

茍:g0U

為:w6i

朗讀正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

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賢者能勿喪耳

惡:w£i

朗讀正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

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簞:dan

羹:geng

蹴:cu

屑:xiG

朗讀正音: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

乏者得我歟?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

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

之謂失其本心。

妾:qie

鄉(xiāng):xiang

為:wei

為w6i

注意停頓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貝1/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

于死者,貝V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讀一一魚我所欲也

自讀課文,把握內(nèi)容

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zhì)疑。

原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

也。

熊掌:熊的腳掌,是一種珍貴的食品。

所欲:所喜愛的。

不可得兼:不能同時得到。

舍:舍棄。

?。哼x取。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

得到,那么,我就只好舍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原文: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生

義:大義

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

時得到,那么,我就要放棄生命而選取大義了。

探究: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

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

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比喻論證,提

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譯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有甚于:有比……更重要。

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惡:wCi,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辟:通“避”,躲避。

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然而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

茍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所以有

的禍患我也不躲避。

探究: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yè)。如為人民大眾作有利之事,為國家建設做

事,為了別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國家,貪

污受賄,濫用職權(quán),殺人放火等危害國家危害人民的事。

原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

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

莫:沒有。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譯文: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求

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嚴重

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躲避災禍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原文: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由是:采用某種手段。

是故:由此可見。

譯文: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

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重

要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那就是“不義”)

原文: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非獨:不僅僅。

是心:這種本性。

勿喪:不丟掉

譯文:不僅僅圣賢的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這種本性,不過圣賢的人能夠

不丟掉罷了。

探究:

“非獨賢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用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惡者有甚于死者)

為什么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叭酥?,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

高尚的操守而不喪失善心(天性、天良)。

原文: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簞:古代盛保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呼,吆喝

蹴爾:用腳踢。爾,助詞。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譯文: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沒有禮貌地吆喝

著給他吃,過路的饑民也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原文: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萬鐘:高位厚祿

則:卻

辯:通“辨”,辨別。

與:通“歟”,語氣詞,嗎。

而:就

受:接受

之:它

何加:有什么益處

為:為了

奉:侍奉

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動詞。

歟:通“歟”,語氣助詞,嗎。

譯文:“萬鐘”的高位厚祿卻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鐘”的高

位厚祿對我于有什么益處呢!是為了宮室的華美,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貧窮的

人感激我嗎?

宮室之美

接受萬鐘不辨禮義妻妾之奉

所識窮乏者得我

原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

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通“向”,從前。為,寧愿,寧肯。全句:從前(為了

禮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一個“為”3i,介詞,為了。第二個“為",wei,動

詞,這里是接受。

譯文: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xiàn)在(卻)為了宮室的華美

接受了它;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xiàn)在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

它;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xiàn)在(卻)為了所認識的貧窮的人

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原文: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這,此。已,停止,放棄。

之謂:相當于“叫做”

本心:本性,天良

譯文: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本性。

探究:

文中說得了“萬鐘”是為了什么?

為了“宮室之美”,為了“妻妾之奉”,為了“所識窮乏者得我”。

作者認為這種作法如何?

作者認為“此之謂失其本心”應當“可以止”。

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了什么樣的人?

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

者也?!?/p>

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

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

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

“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并分別從正面和

反面加以闡明。緊接著“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提出

了新的命題: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賢者”能夠保有它。

第2段就是對這個命題的論說和闡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

“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

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并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

(45頁圖太復雜,而自己打幻燈片或自己畫)

小結(jié):

第一段:為人應舍生取義

-第一層:(從開頭至“舍生而取義者也”)提出中心論點(喻證)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

者”)分析舍生取義的道理

一步:辨證分析(正)

二步:假設分析(反)

三步:因果分析

-第三層:(本段最后一句)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賢者勿喪。(遞進式)

第二段:舍義以利就是喪失本心。

-第一層:證明‘'義"之存在。(正面舉例)

-第二層:揭示“見利忘義”。

(反面舉例)

-第三層:揭示見利忘義就是喪失本心,再次證明本文論點:舍生取義。(對

比論證)

(47頁圖太復雜,而自己打幻燈片或自己畫)

寫作特點

1.議論嚴密,層層深入。圍繞“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立論,從正面論述生

死與“義”的關(guān)系,指出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從反面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

本心,從而再次重申文章論點。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深化。

2.善用比喻。

開篇以魚和熊掌設喻,引出中心論點。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

不屑"比喻守義不辱,形象生動。

3.善用對比。

第一段正反對比闡述“義”重于“生”的道理,從反面假設推理,又從正面

事實說明人能不貪生,不避患。第二段舉例論證,以正反兩個事例進行對比,說

明人們對待利欲引誘的不同態(tài)度,批判為追逐個人名利而喪失羞惡之心的人,重

申中心論點。

總結(jié)全文

延伸、拓展

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

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

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義”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義”是指社

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

族利益。

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

確的抉擇。它告誡我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見利忘義的行為是不可取的。作為

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應有高尚的追求與信仰,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服務

社會,造福未來。

播放:董存瑞.3GP

搏擊巨浪勇救人:魏青剛

借助于青島一位普通市民不經(jīng)意間留下的DV影像,我們認識了一位平民勇士

一一魏青剛。

去年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島嶗山海岸邊觀看“麥莎”臺風帶來的

海潮。不料一個巨浪襲來,把岸邊的一個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時,正在岸邊、從

河南農(nóng)村來青島做裝修工的魏青剛沒有絲毫猶豫,縱身跳下兩米多高的防浪墻,

向落水女青年游過去。

一次、兩次、三次,魏青剛跟巨浪搏斗了40分鐘,而在這次下海救人前,他

從未見過海,也從未在海浪中游過泳,只在家鄉(xiāng)有過兩次勇救落水者的經(jīng)歷。

穿著被海水浸透的衣服,拖著極度疲憊的身軀,魏青剛緩步走回了工棚。3

天后,人們才知道了英雄魏青剛的名字。

魏青剛的義舉很英勇,但他的言辭卻極樸素:“小的時候,父親就對我說,

能幫助人家就盡量幫。你有困難,別人可以幫你,人家有困難你不幫助別人,你

的善心在哪里?我總是想人家的命是命,自己的命也是命,比方自己犧牲了,換

取了人家的生命也是一樣的?!?/p>

【頒獎詞】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為了個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進

三出,危險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選擇,因為這瞬間動作源自內(nèi)心品質(zhì)。從人群中

一躍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俠之大者

2006感動中國頒獎詞及主要事跡感動中國頒獎詞

丁曉兵:20多年來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軍事行動中,丁曉兵失去了右臂。當英雄在被鮮花與贊譽圍

繞時,南京航空學院的一名大學生給他寫了封信,信中的話讓丁曉兵深感意外:

成為英雄,你只算過了第一關(guān),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也可能成為英雄。我現(xiàn)在并

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還有事跡從你的身上出現(xiàn),到那個時候,

這個英雄的稱號你才當之無愧。20年過去了,丁曉兵時刻不忘這封來信。從連指

導員、干事、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到團政治委員,丁曉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

“回信”:所帶領的集體,先后獲得248面獎牌、證書和36座獎杯。

【頒獎詞】

這個用左手敬軍禮的人,我們以他為驕傲。戰(zhàn)時敢舍身,平時能忘我,從逆

境中掙扎啟程,在順境中保持清醒。沙場帶兵敢稱無愧無悔,把守國門能說有骨

有節(jié)。

他像一把號角,讓理想與激動,在士兵心中蔓延。

物欲、生命、禮義三者之關(guān)系

萬鐘誠可貴,生命價更高;若為禮義故,二者皆可拋。

魚,我所欲也

文言現(xiàn)象梳理

一、一詞多義

1、與

通“歟”,語氣詞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例句:呼爾而與之

2.而

連接兩個動作,承接連詞例句:蹴爾而與之

轉(zhuǎn)折連詞,卻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于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對于例句:萬鐘于我何加焉

4.是

這種

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擁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6.爾

助詞

例句:呼爾而與之

代詞,你例句: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

7.為

為了

例句: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例句: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辨別。

3.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與"通"歟",語氣詞。

5.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通"向",從前。

三、古今異義

1.例句: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古義:一種量器

今義:計時的器具或中空的響器

2.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古義:代詞,這種今義:判斷動詞,是

四、詞類活用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詞作動詞。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魚,我所欲也。

“也”,判斷句標志。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東西。

2.省略句

例句: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為”后面省略了介詞的賓語“禮義”,“受”后面省略了賓語“施舍”,

全句省略了主語“我”。

譯文:從前我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六、虛詞

1、之:

助詞

行道之人弗受一一的

此之謂失其本心一一賓語提前,這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一一主謂,不譯

代詞

呼爾而與之他

人皆有之一一指羞惡之心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一一指不辨禮義而受之這件事

2、于:介詞

所惡有甚于死者一一表示比較,比

萬鐘于我何加焉一一表示對象,對、對于

3、為:

介詞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為了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一一為了

動詞: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一一做,接受

故不為茍得也一一做

4、則;連詞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一一表示假設,如果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一一表示結(jié)果,就

5、而:連詞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一一表示并列,不譯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一一表示轉(zhuǎn)折,卻

呼爾而與之一一表示修飾,不譯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一一表示承接,就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一一表示轉(zhuǎn)折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一一表示承接,就

課堂練習

1.給下列加色字注音

所惡(wii)

一簞食(dan)

一豆羹(geng)

蹴(cu)

茍得(g6u)

不屑(xi?)

2、指出通假字,并說明其詞義。

①鄉(xiāng)為生死而不受

“辟”通“避”;躲避。

②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xiāng)”通“向”;從前。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與”通“歟”;語氣詞,無實義。

“辯”通“辨”;辨別。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色的字詞。

①二者不可得兼(

同時占有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使,假如)

③此之謂失其本心(天性、本性)

④賢者能勿喪耳(

喪失、丟掉)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禍患、突難)

⑥呼爾而與之(助詞)

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看看意思是否相同?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一一(通“歟”,語氣詞,表示反問。)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一一(給)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一一(表示修飾,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一一(但是,表轉(zhuǎn)折)

3、所欲有甚于生者一一(比,介詞。表示比較。

萬鐘于我何加焉一一(對,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一一(指示代詞。這個,這樣)

是亦不可以已乎一一(這樣看來,由此看來。)

練習:翻譯下列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見,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們所厭惡的東西,有比

死更厲害的.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這心,人人都有這顆心,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遠不失去

它罷了

3.萬鐘于我何加焉!

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4.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就叫做失去了本來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問答題

1、課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jié)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后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

各指什么?請依據(jù)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思想。其

義與“本心”相同。

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

3、簡要回答

⑴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舍生而取義。

⑵本文主要贊揚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贊揚了“舍生取義”,批判了“見利忘義”。

⑶寫出一兩個你所知道的舍生取義的歷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祥一一人生自

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一一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4)、利用文段中“義”的含義,寫出三個含“義”的成語。

義不容辭、義憤填膺、義無反顧、義正詞嚴

開放性試題

1、我國歷史上,許多人把文中的觀點作為自己做人的準則,作為自己最高道

德標準來追求。請根據(jù)你所掌握的有關(guān)知識,舉一個能用本文觀點來贊美的例子。

*示例:文天祥,拒絕元人的高官厚祿,寧死不降。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

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

濟糧。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軍殺害前曾寫下絕筆說:“孔曰成仁,孟

日取義,惟其義盡,所以至仁。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p>

文天祥所說的這些話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樣的人生觀?

*文天祥所說話的意思是:孔子說要“成仁”,孟子說要“取義”,惟有行為

完全符合“義”的要求,才能達到“仁”的境界。我們研讀圣人賢士的著作,要

從中學習什么東西,從今往后,我沒有什么可慚愧的。這表明他舍生取義、視死

如歸的人生觀,用實際行動實踐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