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文言文閱讀 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1頁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文言文閱讀 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2頁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文言文閱讀 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3頁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文言文閱讀 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4頁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文言文閱讀 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文言文閱讀練習題精選匯編

專題一古詩詞閱讀

01竹里館(王維)

【原文】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譯文】

我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沒人知道我在竹林深處,只有明月

相伴,靜靜照耀。

【賞析】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

(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diào),描繪出清新

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shù)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

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

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主題】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表現(xiàn)了隱者閑適的生活情趣,傳達出

詩人寧靜、淡泊的心境。

【寫法】全詩遣詞造句簡樸清麗,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達到“詩中有畫”的高超境

界。

【常見考題】

一、理解性默寫

1.王維《竹里館》一詩中,寫夜靜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兩句是:,o

2.王維《竹里館》一詩中,寫詩人的活動的兩句是:,0

第1頁共78頁

3.寫人物活動,體現(xiàn)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zhì),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

7E;,o

4.用擬人化的手法,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表達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

此感到孤獨的心情的是:,。

二、閱讀理解

1.解釋詞語。

①幽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以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

3.詩歌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能體現(xiàn)使人思想感情的詞語有哪一些?

4.蘇東坡評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詩中表現(xiàn)出來的畫面。

5.“獨”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或表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

表達對獨立人格的追求。說說“獨”字好在哪里?

6.詩中寫了那些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7.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所展現(xiàn)的畫面。

8.這首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9.請簡要分析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2頁共78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對詩歌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表現(xiàn)了作者在朝做官時閑適的生活情趣。

B.“獨坐”、“彈琴”、“長嘯”等動作體現(xiàn)了詩人寧靜、淡泊的心境。

C.以自然的筆調(diào),描繪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為一體。

D.以琴嘯的聲音,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

理解性默寫【答案】

1.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2.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3.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4.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閱讀理解【答案】

1.①幽篁:幽深的竹林

②嘯:長常的口哨

2.彈琴長嘯

3.表達了詩人寧靜、淡泊和愉悅的心情。

獨坐、彈琴、長嘯

4.月夜,自坐在幽深靜謐的竹林里,又是彈琴又是高聲呼嘯。竹林深深,沒有人知道詩人

在這里,只有皎潔的明月透過茂密的竹林照射過來,灑在詩人的身上,也灑在詩人的琴上。

5.“獨”是“獨自”的意思,詩人獨自坐在幽靜的竹林里,時而彈琴,時而長嘯,這一系

列高雅的動作,表現(xiàn)詩人的孤高自許、高潔脫俗,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寧靜、淡泊、愉悅的

心情。

6.①幽篁、深林、明月。②月夜山林清新幽靜的意境。

7.月夜,詩人獨自坐在幽深靜謐的竹林里,一邊彈琴,一邊高聲長嘯。

8.本詩描繪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靜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寧靜、淡泊、愉悅的心境。

9.詩歌表達了詩人寧靜、淡泊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境界,詩的前兩句寫詩人活動環(huán)境的清

幽和詩人情趣之雅趣;后兩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明月人格化,將它當知己,表達了詩人

內(nèi)心的澄凈,表達了詩人寧靜淡泊的心境。

第3頁共78頁

10.A

02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原文】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

是誰家的庭院,飛出幽隱的玉笛聲?融入春風中,飄滿洛陽古城。

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樂曲,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xiāng)的深情?

【賞析】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

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

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shù)的夸張。第三句說明春風

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xiàn)離情別緒的《折楊柳》,于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fā)思念故

鄉(xiāng)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韻裊裊,久久縈繞于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xiàn)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xiāng)是

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xiāng)是他從小生于此,長于此的地方,作為

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

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游,后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

曲,觸發(fā)深長的鄉(xiāng)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游子心

中引發(fā)強烈的共鳴。

【主題】

這首詩通過客居洛陽城的夜間聞笛聲的細膩描寫,引發(fā)了詩人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

【寫法】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夸張,條理通暢,感情真

摯,余韻無窮。

【常見考題】

第4頁共78頁

一、理解性默寫

1.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表達詩人對家鄉(xiāng)的依戀和思鄉(xiāng)之情的兩句

是:,!

2.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詩人聽到《折楊柳》曲調(diào),不覺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和親人

的詩句:,O

3.《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形容笛聲悠揚.深遠.飄忽不定情狀的兩句

ZE:,o

4.《春夜洛城聞笛》中與“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城”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

是:,!

5.在《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由聽到“折柳”去而引發(fā)濃濃思鄉(xiāng)之情的詩句語

是:,!

6.寫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的

755!,。

7.表達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xiāng)思之切的

Z6:,o

8.詩中能揭示主旨的詩句是:“,它表達了詩人聽到《折柳曲》

后思念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二、閱讀理解

1.解釋詞語。

①玉笛:O

②折柳:O

③故園:。

④聞:O

2.古人離別常相贈,表達依依不舍之意?!墩蹢盍愤@支漢樂府古曲抒發(fā)

的也正是旅人傷別之情。

3.整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常有一字傳神的妙處。試賞析“暗”和“散”的表達效果。

第5頁共78頁

5.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常有一字傳神的妙處,賞析詩中“暗”和“滿”的表達效果。

6.詩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處?全詩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

7.“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歷代評論家說“折柳”是全詩的關(guān)鍵,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

試加以說明。

答.

8.觸發(fā)詩人故園之戀的句子是此夜曲中聞折柳。簡單作一下分析。

9.本詩抒發(fā)了什么感情?

理解性默寫【答案】

1.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4.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5.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6.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7.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8.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閱讀理解【答案】

1.①玉笛:精美的笛子。

第6頁共78頁

②折柳:《折楊柳》笛曲。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③故園:指故鄉(xiāng),家鄉(xiāng)。

④聞:聽;聽見。

2.柳

3.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更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4.“暗”有斷續(xù)、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

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

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吧ⅰ弊钟玫妹??!吧ⅰ笔蔷鶆?、遍布。笛聲

“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shè)地

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5.“暗”有斷續(xù)、隱約的含義,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地打動了許多聽眾,引起

人們無限的隱憂;“滿”字運用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極寫夜之寧靜,笛之悠揚,反襯詩人內(nèi)心聞

笛后的孤寂心情。

6.①一個“暗”字,一方面表達了喧囂過后平靜夜噫亮笛聲傳來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無

痕跡的;另一方面照應了“誰家”,讓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②游子思鄉(xiāng)之苦。

7.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jù)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

“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xiāng)之情,而這種思鄉(xiāng)之情是從聽到“折

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guān)鍵。

8.古人離別常折柳枝相贈,表依依不舍之意?!墩哿芳葘嵵盖执硪环N風俗,一

種情緒,《折楊柳》這支漢樂府古曲抒發(fā)的也正是旅人傷別之情。詩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楊柳》

曲,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9.本詩抒發(fā)了作者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眷戀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詩眼“故

園情”)

03逢入京使(岑參)

【原文】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第7頁共78頁

【譯文】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滿面淚水沾濕了衣袖,擦都擦不干。在馬上匆匆相逢,想

要寫封信卻沒有紙和筆,煩勞您給我的家人捎個口信報個平安。

【賞析】

岑參的《逢入京使》這首詩寫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帶口信回家的情境。

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離

開長安已經(jīng)好多天,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第二句帶有夸張的意味,是強調(diào)自

己思憶親人的激情,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書的微意了?!褒堢姟痹谶@里是淋漓沾濕的意思。“龍

鐘”和“淚不干”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tài)。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

匆的口氣。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

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

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的好處就在于來自生活,反映生活,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

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shù)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馬

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是生活中常見之事,一經(jīng)藝術(shù)提煉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

生氣!

【主題】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場面,抒發(fā)了詩

人報國和親情難以兩全,以及思念親人又不愿讓親人掛念的復雜情感。

【寫法】

這首詩不假雕琢,脫口而成,感情真摯,在平易中顯出豐富的詩韻,深入人心、膾炙人口。

【常見考題】

一、理解性默寫

1.寫詩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達懷親之情的兩句

是:,。

2.《逢入京使》中運用夸張手法傳達惜別深情的詩句是:,o

3.岑參《逢入京使》一詩中,表達詩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的兩句

ZE;,o

第8頁共78頁

4.《逢入京使》一詩表達了詩人遠涉邊塞的思想懷親之情的句子

7E;,o

5.詩中借走馬相逢的生活細節(jié)描寫,蘊含詩人復雜情感的詩句:,。

二、閱讀理解

1.解釋詞語:

①故園:O

②漫漫:.0

③龍鐘:o

④憑:O

⑤傳語:O

2.整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描繪“故園東望路漫漫”所展現(xiàn)的畫面。

4.“憑君傳語報平安”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理?

5.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描繪一下前兩句所展現(xiàn)的畫面。

6.一二句“龍鐘”“淚不干”的濃重色彩與三四句“憑君傳語報平安”的輕描淡寫似乎

有些矛盾,你是怎樣理解的?

7.“雙袖龍鐘淚不干”中的“龍種”是什么意思?在這里有何表達效果?

第9頁共78頁

8.教材上有岑參的一首詩歌《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

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庇型瑢W在賞析這首詩歌時將第三句理解為“立刻就會相見了,用

不著再寫信了”。

(1).你覺得這種理解正確嗎?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詩歌賞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學的理解跟整首詩還有哪些方面不相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9.對詩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

B.“憑君傳語報平安”表達了詩人掛念親人而又無可寄托,擔心親人掛念自己的復雜心

理。

C.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詩歌描繪了離開長安日久,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詩

人又思念起家鄉(xiāng)和親人,不禁掩面抽泣,淚水很快就沾濕了雙袖的情景。

D.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僅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就將生活中充滿的濃郁邊塞生活氣

息,用樸素的語言真摯的表現(xiàn)出來。

10.下列對《逢入京使》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在遠赴邊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多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

B.東望故園,長路漫漫,親人遠隔,怎能不讓人淚雨灣沱,所以詩人沉浸在思多的悲苦中

不能自拔。

C.詩中不說旅途艱辛,不說歸家無期,萬千思念盡在一聲“傳語”中。

D.該詩以平實的語言,抒寫報國與親情難以兩全的復雜情感。

理解性默寫【答案】

1.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2.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3.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4.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5.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第10頁共78頁

閱讀理解【答案】

1.①故園:指作者在長安的家。

②漫漫:形容路途遙遠。

③龍鐘:沾濕。

④憑:托。

⑤傳語:捎口信。

2.表達了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

3.這句詩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

己在走馬西行?!奥仿比?,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xiāng),自覺長路漫漫,

平沙莽莽,離家已越來越遠?!奥倍?,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

4.表達了詩人掛念親人而又無可寄托,擔心親人掛念自己的復雜心理。

5.離開長安已經(jīng)好多天了,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詩人又思念起家鄉(xiāng)和親

人,不禁掩面抽泣,淚水很快就沾濕了雙袖。

6.不矛盾。“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沒有紙筆,趕緊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

達了思家的深情。這“傳語”二字,寄托了詩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卻是家人

最掛懷的訊息。純樸的描寫流露出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

7.“龍鐘”在這里是沾濕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繪了詩人對親人無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淚的

神態(tài)。

8.(1).不正確。這種理解,把“馬上”本來的意思是“騎著馬在路上”(或“騎在馬上”)

錯誤地理解為表示“立刻”的時間副詞“馬上”。把表示“沒有”的“無”理解為表示“用不

著”的“毋二此詩后兩句的意思是騎著馬走在路上突然遇見了入京使者,身邊沒有紙和筆可

以寫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帶話給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訴他們詩人是平安的。(注意區(qū)分答案

是否能從詞和詞性、詞組等方面進行解說,酌情給分。)

(2).①這樣的理解改變了詩歌表現(xiàn)的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②這樣的理解不符合

題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與家人相見。③這樣的理解與詩歌前兩句描寫的傷心情感不

合,既然馬上就要與家人見面了,還傷心什么呢?

9.D

10.B

04晚春(韓愈)

第11頁共78頁

【原文】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它們費盡心思紛紛爭奇斗艷。楊花榆莢沒有百花的芬芳,只

知道飄散在空中如雪花般盡情飛舞。

【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

便不難發(fā)現(xiàn),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

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shù),吐艷爭芳,色

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

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fā)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

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整首詩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

機去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作者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

了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詩中看似寫百花爭奇斗艷的場景,實際上表達了詩人的惜

春傷感之情。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lǐng)悟。

【主題】

這首詩運用擬人的手法,詩人通過花草樹木的角度抒寫了對春天的留戀之情,表達了詩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積極向上的情懷。

【寫法】

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安?/p>

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

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

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常見考題】

第12頁共78頁

一、理解性默寫

1.詩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晚春時節(jié)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

美麗景象的句子是:,。

2.通過擬人的修辭寫就連那本來沒有任何姿色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隨風飛

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

3.寫暮春時節(jié),花木仿佛知曉春將逝去,所以特別珍惜春光爭芳斗艷,盡情舒展生命的本

色的句子是:,。

4.詩中表面揶揄“楊花榆莢”無才思,實則是對他們更深層次的贊許的句子

ZE:,o

5.(詩中蘊含哲理的句子是)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

“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句子是:,。

二、閱讀理解

L韓愈的晚春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請找出幾個表達擬人的關(guān)鍵詞語進行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晚春》是韓愈詩中頗富情趣的小品,人們對詩意的理解諸說不一。請對第三、四句中

“楊花榆莢”的形象做分析,談談你的看法。

3.一、二句寫出了怎樣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

4.詩的三、四兩句意蘊深刻,為歷代傳誦。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對這兩句詩作賞析。

答.

5.這首詩的語言特點?請分析。

答.

6.請說出“百般紅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辭手法,并簡析其妙處。

第13頁共78頁

答:

7.請發(fā)揮想像,用自己的話描繪“揚花”“漫天作雪飛”的情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這首詩突出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結(jié)合詩句具體分析這一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詩的主旨有人認為是勸人珍惜光陰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寫【答案】

1.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2.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3.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4.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5.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閱讀理解【答案】

1.知春:賞析中應突出其消息靈通的特點。斗芳菲:賞析韓愈的晚春時應突出其互相比賽

的特點。惟解:只知道。賞析中應突出其誠實可愛的特點。

2.A.勸勉說:勸人珍惜光陰,抓緊時間多讀書,以免像“楊花榆莢”那樣白首無成。

B.挪揄說:故意嘲弄“楊花榆莢”沒有紅紫美艷的花,一如人之無才華,寫不出有文采的

扁早。

C.憐惜說:“楊花榆莢”也是花。雖無大紅大紫,亦有其可稱道之處。

D.哲理說:詩有寓意。韓愈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他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刻

意在詩中描畫出一個“楊花榆莢”的形象,以鼓勵“無才思”者應有不甘落后,敢于創(chuàng)造的精

第14頁共78頁

神?!皸罨ㄓ芮v”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

春”添色,豈不是詩人所鼓勵的么?

3.草木留春,萬紫千紅。

4.運用擬人、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隨

風飄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達了要珍惜光陰、不失時機的人生態(tài)度。

5.運用擬人手法,語言活潑生動有趣。如:草樹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論天下。

6.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晚春時節(jié)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美麗景象。

7.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樣,又輕又白,漫天飛舞,隨風飄蕩。

8.擬人;使無情的草樹能知、能解還能斗,且彼此還有高下之分,使描繪的晚春景致生動

而有奇趣。

9.感嘆時光易逝,勸喻人們珍惜時光。

10.示例:同意,因為作者是以“百般紅紫”“斗芳菲”反襯“楊花榆莢”的百首無成。

不同意,因為作者在詩中是在嘲笑楊榆莢沒有紅的花,不能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詩是在

歌頌楊花榆莢盡管無才思還是敢于與紅紫爭鳴爭放,為晚春增色。

05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原文】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

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賢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之廣闊,歷史之久遠,唯有我啊,獨

自悲傷,凄涼地眼淚橫流!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登幽州臺有感于燕昭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史事而作。詩中,通過抒發(fā)詩

人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深刻表達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或者渴望

知遇、實現(xiàn)雄偉抱負的強烈愿望)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

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同時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亂時所寫,其中肯定也包含的希望平定叛

亂、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情感。

第15頁共78頁

詩中,“古人”、“來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樣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明君。獨字表現(xiàn)了

作者孤獨寂寞凄涼的心境。整首詩通過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現(xiàn)手法,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具有

蒼涼悲壯的感情基調(diào)。

這首詩歌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qū)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

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shù)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

象更加鮮亮感人。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shù)畫

面:樓臺高聳,詩人獨立,臨風遠眺,面對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激情滿懷,思緒萬千。詩的

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

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一一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

位,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倉涼悲壯的氣氛,面

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

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主題】

本詩以慷慨悲涼的調(diào)子,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表達了在亙古不變的

時空中,生命短暫、時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寫法】

整首詩通過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現(xiàn)手法,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蒼涼悲壯的感情基調(diào)。

【常見考題】

一、理解性默寫

1.《登幽州臺歌》中直抒胸臆的詩句是:,o

2.《登幽州臺歌》中表達陳子昂懷才不遇的詩句是:,O

3.《登幽外|臺歌》中抒發(fā)詩人獨立于悠悠天地間,孤獨寂寞之情的詩句

ZE:,。

4.《黃鶴樓》中“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兩句傳達出詩人登樓時內(nèi)心的孤寂,

與《登幽州臺歌》中的“,。”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閱讀理解

L這首古詩選自《》,作者是唐代的。

2.詩人登上,看到,先想到,再想到,不

第16頁共78頁

zK.

3.“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4.“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一句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5.賞析詩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6.“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中有兩個“不見”,它們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點和不

同點?

7.“獨愴然而涕下”屬于何種描寫?寫出了什么?“獨”有什么作用?

8.作者在高處觀景,為何會“愴然”呢?

9.詩人選擇登“幽州臺”而歌,有何深意?

10.《登幽州臺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n.賞析該詩,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賢士,這句表現(xiàn)了詩人對歷史上君臣遇合,風云聚會成

就一番事業(yè)的無限向往之情。

第17頁共78頁

B.頷聯(lián)中的“來者”指后世的明君賢士,這句表現(xiàn)了詩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見“來者”

的無限傷感之意。

C.頸聯(lián)“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為“長遠得無窮無盡的樣子?!?/p>

D.尾聯(lián)“獨愴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釋為“鼻涕”。

理解性默寫【答案】

1.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面涕下。

2.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3.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面涕下。

4.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閱讀理解【答案】

1.陳子昂集陳子昂

2.幽州臺無窮無盡的天地古人來者愴然涕下

3.任人唯賢的人。

4.表達了詩人不被理解賞識的孤獨和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重用賢才的不滿,抒發(fā)了生不逢

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哀。

5.這兩句詩從時間角度寫出來時間之悠久綿長,表現(xiàn)了了主人公的孤獨,又表述了對古代

那些禮賢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緬懷古人的同時,寫盡了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壯志難

酬的悲憤,為下文抒發(fā)悲愴的心情做鋪墊。

6.相同點:兩個“不見”都表達了作者感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悲涼心境?!安灰姟钡?/p>

“古人”和“來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樣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賢臣。這兩句緬懷古

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

不同點:前一個“不見”是感懷歷史,后一個“不見”是對將來提出希望,悲愴之情遞進,

由古及今。

7.神態(tài)描寫。形象逼真地描寫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tài)和悲憤;渲染了詩人心中不可名狀的

孤獨和悲憤。

8.是因為作者內(nèi)心的悲哀與苦悶。

9.幽州臺:即薊北樓、燕臺,為戰(zhàn)國時燕昭王所建,原名黃金臺,是燕昭王招賢納才之地。

這就暗示:詩人登臨的是燕昭王招賢納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賢才無舉。

10.作者孤獨地站在幽州臺上,仰首責問蒼天,大地茫茫,空闊寂寥,沒有一個知音,內(nèi)

第18頁共78頁

心滿懷悲憤。

11.D

06望岳(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泰山到底怎么樣呢?泰山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

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層云生起,使心胸震蕩,張大眼睛遠望飛

鳥歸林。當?shù)巧咸┥降捻敺澹╊娚?,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賞析】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

寫望東岳泰山的。詩以“望”入題,贊嘆東岳,謳歌造化。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志。

開首兩句,寫泰山的高峻偉大,先寫對它的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的壯偉。三、四句

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

窮,心胸為之蕩滌。最后兩句寫望岳而生登臨峰頂之意愿。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之

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千百年來為

人們傳誦。

這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

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

的朝氣。

【主題】

這首詩詩人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

麗的景色,流露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體現(xiàn)了詩人青年時代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進取精

神。

【寫法】

這首詩寫景很有特色。

第19頁共78頁

⑴寫景富有層次,從遠望到近望,到細望。寫出泰山的高大雄偉,神奇秀麗,抒發(fā)了對

祖國山河的熱愛。

(2)虛實相生,“造化鐘神秀”是虛寫,“陰陽割昏曉”是實寫,寫出泰山的高大雄偉,

神奇秀麗。

(3)烘托手法,以齊魯大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

【常見考題】

一、理解性默寫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齊魯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形象的語句

ZE:,o

2.杜甫在《望岳》中,虛實結(jié)合,描寫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詩句

是:,。

3.杜甫在《望岳》中表現(xiàn)泰山高峻,幽深的詩句:,。

4.杜甫在《望岳》中表達不畏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的詩句

ZE:,o

二、閱讀理解

L本詩的作者是代偉大的“詩圣”。

2.“陰陽割昏曉”一句寫出了泰山的特點。

3.“齊魯青未了”一句表現(xiàn)了泰山的;"造化鐘神秀”一句描寫了泰山的神奇

秀麗;“決眥入歸鳥”一句蘊藏了之情。

4.齊魯青未了一句寫出了初望泰山時興奮、驚嘆仰慕之情;一個“”字,煉得

極好,突出了的形象。

5.請從“鐘”字入手,對“造化鐘神秀”這句詩作簡要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陰陽割昏曉”中的“割”字使用精當,請簡要賞析。

答:—

7.分析本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答;

第20頁共78頁

8.這首詩頜聯(lián)是描寫近望泰山所見的景物,請簡要分析“鐘”“割”字好在何處。

9.“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已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試分析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

的雄心和氣概?并品析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10.描繪畫面“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n.對這首詩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詩的每一聯(lián)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這首詩描寫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發(fā)作者仰慕贊嘆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絕頂?shù)男那椤?/p>

C.”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鄙暇鋵懱┥绞菍崒懀戮涫翘搶?。

12.全詩緊扣“望”字來寫,“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遠望B.由遠望到近望C.由俯視到仰視D.由仰視到

俯視

13.對“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這兩句詩對仗工整。B.表達了作者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

C.作者睜大眼睛望著歸巢的鳥兒隱入山中。D.層云圍繞在我的身旁,鳥兒從山中飛

出。

14.最能體現(xiàn)詩人希望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的詩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B.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C.當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D.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5.在我國文學史上,歌詠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詩被譽為詠泰山的絕唱。

下面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詩歌有虛寫,有實寫,虛實結(jié)合,意境高遠,氣勢磅礴。

第21頁共78頁

B.寫出了泰山的渾厚與蒼涼,表達了詩人俯視萬物,桀瞥不馴的性格特點。

C.詩歌能讓人浮想聯(lián)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偉氣勢,同時又能讓人體會出詩人的情懷。

可謂形神兼?zhèn)洹?/p>

D.詩歌語言精煉傳神,如“鐘”“割”,充分體現(xiàn)出詩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追求。

16.全詩緊扣“望”字來寫,“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遠望B.由遠望到近望

C.由俯視到仰視D.由仰視到俯視

理解性默寫【答案】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2.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3.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閱讀理解【答案】

1.唐杜甫

2.巍峨(高大)

3.高大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4.割泰山遮天蔽日

5.“鐘”字賦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營造得神奇秀麗,從而表現(xiàn)泰山的神

奇秀麗景象。

6.形象地表現(xiàn)出泰山高聳陡峭的特點,像一把利劍把世界分割成明暗兩部分,用字極富神

韻。

7.通過描寫泰山的神奇秀麗,表達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以及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

負。

8.①“鐘”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將神奇秀麗集中于泰山,運用擬人,將大自然寫的有

情,生動形象的寫出大自然的神奇秀麗,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②“割”是“分開”的意思,寫出了泰山將山南北的陽光切斷形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

觀,突出了泰山隱天蔽日的奇險,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9.①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實現(xiàn)自己遠大抱負的雄心壯志英雄氣概。

②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艱難險阻,奮力登上“絕頂”,才能享受“一覽眾山

第22頁共78頁

小”的勝利的喜悅。

10.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形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

11.D(上句是虛寫,下句是實寫。)

12.B

13.D

14.D

15.B

16.B

07登飛來峰(王安石)

【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飛來峰頂上應天塔高入云端,聽說在雞鳴時分可見旭日東升。不怕浮云遮住視線,只因為

身在塔的最高層上。

【賞析】

這是一首寫登高遠覽,借以抒發(fā)理想與抱負的抒情詩。全詩構(gòu)思奇特,選擇角度新穎;登

高望遠,卻沒有為描寫景物多費筆墨,而旨在生發(fā)議論。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痹姷那皟删鋵懢埃猴w來峰位于山巔,已經(jīng)很高,

峰上又有極高之塔,更是矗立云霄,這是實寫。接下去說在雞鳴之時,站在塔上可見旭日東升,

更以虛筆法,渲染烘托了塔的高入云天,為接下來的議論抒情做好鋪墊。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痹姷暮髢删洌杈笆闱?,但一反常人感受。人們

常用“浮云蔽日”來比喻奸佞小人當?shù)溃骰栌篃o能。比如李白在《登金陵鳳凰臺》中所說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就是這個意思。王安石卻就傳統(tǒng)題材翻出新意,抒發(fā)

具有政治內(nèi)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遠望視線,因為我身在最高的層面

上。可見,詩人借寫景來抒發(fā)遠大的政治抱負,表現(xiàn)了他對改革事業(yè)的堅定信念。

第23頁共78頁

詩中景物描寫采用的是虛擬之筆,所指的是社會現(xiàn)象,寄意深沉。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包

含的思想內(nèi)容極其豐富,寓抽象事理于具體事物之中。

【主題】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也是一首登高覽勝之作。登上高山之塔,極目遠望,詩人不禁豪情滿

懷,壯志凌云,似覺天地萬物盡收眼底。詩歌借登峰所見景象之闊大,表現(xiàn)了詩人變法革新的

政治理想、遠大抱負以及大無畏的精神。

【寫法】

“浮云”這一意象象征困難、挫折、障礙等?!安晃犯≡普谕?,自緣身在最高層”一句

所蘊含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常見考題】

一、理解性默寫

1.《登飛來峰》:與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曾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兩句詩是:,O

2.王安石《登飛來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達自己銳意改革的遠大政治抱負的詩句

:,。

3.詩中表現(xiàn)詩人高瞻遠矚的遠大政治抱負的詩句是:,o

4.詩中描寫飛來峰概貌,并通過傳說寫飛來峰之高的詩句是:,。

5.詩中表現(xiàn)詩人雖然變化遇到挫折,但仍矢志不改的詩句是:,o

6.詩中表現(xiàn)詩人不畏艱難,極具有深刻哲理的詩句是:,。

7.詩中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相結(jié)合,用來表現(xiàn)塔高的詩句是:,o

8.詩中寓境、景、理為一體,且含有深刻哲理的詩句是:,。

9.詩中與孟浩然“雞鳴見日出,常與仙人會”意境相似的詩句是:,。

10.虞世南《詠蟬》詩有“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之句,此詩中也能表現(xiàn)“登高望遠”

之意的詩句是:,O

二、閱讀理解

1.這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等。

2.這首詩中正面寫飛來峰高的詩句是;側(cè)面寫飛來峰高的詩句是。

3.這首詩處處寫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實寫眼前景,又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

詩中的“最高層”,字面是指,實則指。

第24頁共78頁

4.這是一首哲理詩,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為下文作。

5.詩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說說“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一句所蘊涵的哲理。)

答.

6.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7.這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什么?

8.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寫作“只”字,你認為哪一個字更好,為什么?

9.王安石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有怎樣的

政治抱負呢?

10.對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畏”顯示出作者的自信,表達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惡勢力阻撓的豪情壯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難、障礙,比喻阻撓變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礙歷史前進的勢力。

C.詩人登高遠望,似覺天地萬物皆可盡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與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

D.這首詩借景說理,語意雙關(guān),既抒發(fā)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又表現(xiàn)出作者歸隱山

野的矛盾心理。

理解性默寫【答案】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第25頁共78頁

4.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7.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9.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1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閱讀理解【答案】

1.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

2.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3.千尋塔的最高層政治上的最高決策層

4.千尋(見日升)鋪墊

5.只要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6.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7.(當時的保守勢力)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

8.“自”:在詩中是自然之義,用在此處使詩句的原因解釋不來得絕對;“只”:在詩中

念起來通順上口,更符合詩人的處境和心情。

9.本詩表達了他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tǒng)治層,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

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10.D

08游山西村(陸游)

【原文】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譯文】

不要笑話農(nóng)家臘酒的渾濁,豐收年份準備豐盛的飯菜招待客人。山重巒疊嶂,水迂回曲折,

好像沒有了去路,忽然出現(xiàn)了柳色深綠、花光紅艷的山村。簫鼓的聲音接連不斷,春社日已臨

第26頁共78頁

近了,村民們衣冠簡樸,村子中古風尚存。從今以后如果允許趁著月明來閑游,也可能隨時會

手拄拐杖半夜前來叩門。

【賞析】

【主題】

這首七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