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和理論降水量的計算-天氣學診斷分析課件_第1頁
第五章-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和理論降水量的計算-天氣學診斷分析課件_第2頁
第五章-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和理論降水量的計算-天氣學診斷分析課件_第3頁
第五章-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和理論降水量的計算-天氣學診斷分析課件_第4頁
第五章-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和理論降水量的計算-天氣學診斷分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和理論降水量的計算(參考:朱乾根等“天氣學原理和方法”書§11.4)§5.1水汽通量的計算水汽通量的定義是:在單位時間內(nèi),流經(jīng)與水平風向成垂直的單位面積(水平距離

L=1厘米,垂直距離p=1百帕)的水汽量(克)。它表示水平的水汽通量強度。在強降水發(fā)生之前,通常在其上風方(上游方向)都存在有較強的水汽通量帶,為暴雨區(qū)輸送大量的水汽。它的計算公式為

(5.1.1)式中g為重力加速度,q為比濕,為向量風速,水汽通量是一個向量,風向就是它的方向。它的單位是:克/(秒厘米百帕)。(注意:1百帕=

(5,2,1)式在i,j網(wǎng)格中,格距為d的差分式是

(5,2,2)具體計算時,總是先計算水汽通量的分量后,再按(5,2,2)式計算水汽通量散度。如果作為輸出量,計算中d可取百公里(米)為單位,水汽通量取克/(秒厘米百帕)為單位,再對計算值乘1000后,水汽通量散度值的輸出單位就為克/秒百帕,并可取小數(shù)一位。這樣可做到有2到3位的有效數(shù)輸出。

§5.3理論降水量強度的計算(參考:朱乾根等“天氣學原理和方法”書,以下簡稱天氣學書,§7.1,326頁)理論上研究了多種方法,用于計算缺少氣象觀測資料的某一地區(qū)平均降水量強度(如水利部門修建水壩需要這樣數(shù)據(jù))。一、降水率(降水強度)的計算單位時間內(nèi)降落在地面單位面積上的總降水量,稱為降水率或降水強度。是根據(jù)空氣中水汽含量的凝結(jié)率來計算降水率(用符號I表示)。由于比濕q的物理含義是:單位質(zhì)量(克或千克)濕空氣中含有多少(克)水汽質(zhì)量。所以單位時間內(nèi),單位質(zhì)量濕空氣中水汽的凝結(jié)量c為而單位時間內(nèi),單位體積濕空氣的水汽凝結(jié)量(也稱為凝結(jié)率)為

式中ρ為空氣密度。

考慮一底面積為單位面積,厚度為dz的氣柱,其水汽凝結(jié)率為假設所凝結(jié)出來的水量,都作為降水在瞬時內(nèi)下降至地面,那么,上式就是這個dz厚度的濕空氣,在單位時間內(nèi)對地面降水量的貢獻。如圖5.3.1所示,從地面到大氣層頂部的氣柱內(nèi)各個dz厚度對地面降水量貢獻的總和稱為降水率(也稱為降水強度)

。降水率用積分式表示,則為(5.3.1)(天氣學書7.3)在上式中必須規(guī)定,而且濕空氣是飽和的,即(飽和比濕),或接近飽和的,否則就可能出現(xiàn)不合理的,負的降水率。

圖5.3.1理論降水量含義示意用靜力學關系代入上式,并,可得:

(5.3.2)(天氣學書7.5)這就是單位時間內(nèi)降水量(即降水強度或降水率)理論公式。如欲計算某一時段內(nèi)的總降水量W,則將上式對時間積分,得:(5.3.3)

(5.3.3)這個公式表示整個大氣柱在內(nèi),飽和水汽所凝結(jié)出的水作為降水量的計算公式,按厘米、秒、克單位計算,并注意1百帕=

,其單位換算如下:

即上述(5.3.3)公式按厘米、秒、克單位計算后,再乘10后,就得到時段內(nèi)的降水量的毫米單位。上述公式中如何計算?有多種方法,以下介紹兩種方法。

1.用(水汽)凝結(jié)函數(shù)方法為了便于計算降水率,需要將(5.3.2)式進行變換。因為有(5.3.4)(天氣學書7.10)

式中(5.3.5)稱為凝結(jié)函數(shù),氣象常用表里可以查到F與T及的關系值。凝結(jié)函數(shù)的物理意義是:單位質(zhì)量的飽和濕空氣在上升單位氣壓高度時所能凝結(jié)的水汽量。ω為”p”坐標中空氣垂直速度,ω<0為上升運動。這樣上述的降水率公式可寫為(5.3.6)式中當,且ω<0時,δ=1;當,或ω﹥0時,δ=0。這個(5.3.6)公式在假定被積分函數(shù)隨氣壓高度為二次函數(shù)分布的特征條件下,其具體積分運算公式(推導過程參見天氣學書11.152式推導)可以化簡為

(天氣學書11.152)

式中ω的單位為

,F(xiàn)的單位為,I的單位為mm(雨量)/秒,在時段

內(nèi)的總降水量W可寫為(5.3.7)只要知道某一時段內(nèi)的ω及壓溫場,理論上就可以計算出降水強度及時段內(nèi)總降水量。

上面所討論的計算降水強度及總降水量的公式,為我們從理論上如何計算降水強度及總降水量提供了思路,這是它的意義所在。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理論的假定條件:濕空氣所凝結(jié)出來的水量,都作為降水在瞬時內(nèi)下降至地面,這與實際情況有差別。

2.用水汽收支方法計算

因為所以(5.3.2)式可寫為等號右邊第一項是局地變化率,根據(jù)觀測資料證明降水前后,水汽局地變化這一項是很小的。對降水量的貢獻可忽略不計。最后一項也因為,而不考慮。因此有(天氣學書11.157)

上式中積分用求和代替,并把水汽通量散度用上下層的平均值代替,則有

(5,3,8)按這公式計算出來的是每秒的降水量(即降水率)。實際上,有意義的是計算某一時段t(如t=1小時或t=6小時)的降水量,所以實際計算式是

(5,3,9)實際計算只要積分(求和)到500hPa或400hPa就可以了。再高的高度上水汽含量就很小了,可以忽略對降水量的貢獻。所以t時段的降水量實際計算公式可以是

(5.3.10)(5.3.10)公式的單位,如同(5.3.3)公式的討論,按厘米、秒、克單位計算后,再乘10后,就得到△t時段內(nèi)降水量的毫米單位。

§5.4水汽通量散度和理論降水量強度的計算程序段當已經(jīng)有了風的分量u(i,j,k),v(i,j,k)和比濕q(i,j,k)的值后,下面程序段可以用來對水汽通量散度和理論降水量強度的計算。其中dvq(i,j,k)用于存放水汽通量散度計算值,pr(i,j)用于存放理論降水量強度計算值。

datadp/0.,1.5,1.5,2.0,1.0,1.0,1.0,1.0/

dt=360.do50k=1,kn do50j=2,jn-1

do50i=2,in-1dvq(i,j,k)=(u(i+1,j,k)*q(i+1,j,k)-u(i-1,j,k)*q(i-1,j,+k)+v(i,j+1,k)*q(i,j+1,k)-v(i,j-1,k)*q(i,j-1,k))/g/2/dif(k.ge.2)pr(i,j)=pr(i,j)-(dvq(i,j,k)+dvq(i,j,k-+1))*dp(k)*dt/2.50continue

§5.5可降水量的計算可降水量的定義是:局地整個空氣柱中的水汽如果全部凝結(jié)出來,所可能形成的降水量。也被稱為局地最大可能降水量。它的計算公式是:

(5,5,1)式中P為可降水量,為地面氣壓,q為比濕,g為重力加速度。把大氣分成N層,積分改為求和,計算式為

(5,5,2)式中為q的平均值.由于高層水汽量很小.積分從地面到200百帕或300百帕高度即可.計算時,q取克/克單位,g取米/秒2,p取百帕為單位,則其單位運算為

(5,5,2)式中為q的平均值.由于高層水汽量很小.積分從地面到200百帕或300百帕高度即可.如果以含有水汽的氣柱厚度為1000到200百帕,q的平均值為克/克(這是夏季水汽較大的條件)來估算,g取10米/秒2,則可降水量P值為80毫米.這給了我們了解局地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對降水量所可能作的最大貢獻有一個量的概念。

實際上,空氣柱中的水汽不可能全部凝結(jié)出來成為降水量。而凝結(jié)出來的水汽有部分成為云滴,飄浮在云中并不降落到地面,只可能有很小一部分成為降水量。這也可以用來理解為什么沒有較強的天氣系統(tǒng)時,降水多為小到中雨。而出現(xiàn)暴雨則一定有較強的外部水汽輸送和水汽輻合作用。

可降水量的計算程序,可在前一節(jié)程序do50循環(huán)中加上下面一個語句:

if(k.ge.2)

pq(i,j)=pq(i,j)+1000.*(q(i,j,k)+q(i,j,k-1))*dp(k)/2.即可。其中pq(i,j)用于存放可降水量,其它項的含義與前一節(jié)相同。

§5.6從降水量反算垂直速度有時為了分析的需要,要求由降水量推算大氣的垂直速度。這里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由(5.3.2)式可得(5.6.1)其中I是降水率(強度),ω為p坐標中的大氣垂直速度,為地面飽和比濕,此式可近似為(5.6.2)

(5.6.2)或是

(5.6.3)由(5.6.2)式或(5.6.3)式所表達的物理含義是:降水強度與大氣中平均上升速度成正比,也與空氣中的水汽含量(比濕)成正比?;蚯艺f,大氣中整層平均上升垂直速度與降水率成正比,而與地面飽和比濕成反比。這解釋了夏季強對流天氣中垂直速度很強,其降水強度也很強的事實。

由降水量推算大氣的垂直速度,是設ω隨高度按正弦式分布(5.6.4)如圖5.6.1所示,式中為最大垂直速度,其高度為處,大約在500百帕或5500米高度附近。對(5.6.4)式求p積分有(5.6.5)與(5.6.3)式相聯(lián)系,可得最大垂直速度:(5.6.6)

用觀測到的降水量I和地面比濕值代入(5.6.6)式便可推算出500百帕(5500米高度附近)的最大垂直速度,再代入(5.6.5)式便可推算出整層平均垂直速度。當然,反過來如能已知值,也可以求得降水率I。用(5.6.6)式也可制成查算表11.2,便于應用。

表中I的單位為mm/h;的單位為g/kg;的單位為hPa/s.舉例:若降水率為1mm/h,地面飽和比濕為14g/kg,則=-3.1×hPa/s,相當于4.3cm/s上升速度.

這里順便討論一下w與ω的換算關系。W是“z”坐標系里的垂直速度,單位通常為米/秒(m/s),或厘米/秒(cm/s),而ω是“P”坐標系里的垂直速度,單位通常為百帕/秒(hPa/s)。兩者有如下關系:(5.6.7)上式等號右邊前兩項之和相對很小,因此有(5.6.8)(5.6.8)式即為w與ω的換算關系式。由(5.6.8)式可見:

1.w與ω符號相反.上升運動時w>0,而ω<0;下沉運動時w<0,而ω>0;2.w與ω在數(shù)值上是成比例關系,但也與空氣密度ρ有關.相同的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